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在想陰的範疇里,有記得和忘記,兩大作用型態的呈現。忘了就是對某件事情想不起來了,在“想”的天地里,呈現一片模糊,無記的相,所以同“記”一樣的,屬于想陰的範疇,只是“記”與“忘”是相對的兩種現象。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在行陰的範圍里,則是“生”“滅”兩大相對作用型態的呈現。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就很難解釋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靈一片,這是上一個“湛”。“入”,進入那個自性本體的,了無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性的範疇。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這是五陰的根元,這五陰就如同中國文化的五行,是同樣的麻煩和復雜。五大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佛經里頭有一部叫“五蘊論”,但是還沒有講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緣,也是根據十二個時辰來的,等于中國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明就是子,無明緣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學術研究了。從前大陸上的大廟子,當方丈要收徒弟時,用達摩一掌金來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來是可以出家,或沒有佛緣不要出家。達摩一掌金就是根據十二地支來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緣來的。你說靈光嘛!佛法講一切唯心,大禪師大方丈們,就不用這一套。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一個凡夫的生滅,色沒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則滅從色除,先在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那有什麼用呢?閉起眼來打坐,只不過在這個身體里頭打滾。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這邊不通,那邊通了,轉來轉去都不出這個身體。就象禪宗祖師罵人的話︰閉起眼來,在那個黑山鬼窟里頭作活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五陰的解脫是一步一步來,是科學的,是沒有辦法違反的原則。當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從行陰或識陰解脫,步驟並不是完全固定的。頓悟是講見地,漸修是講修證。見地真到了,後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見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這本經書的重點在修證。前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是講見地,後面統統講的是漸修。換言之,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修證方法。事實上,漸修不離頓悟,頓悟也不離漸修。
你的構想是整套的計劃,由初步開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統地解說,現在仍是先搜集資料。
佛反對神通,但在幾次重要說法時,他現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難出了毛病,佛囑文殊菩薩趕快去救他。楞嚴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兩腿一盤,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