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講 第27講2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鐘,同一剎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里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于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里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里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里,袁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袁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袁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袁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心?怨天尤人就是,這是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心的開始。

    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里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于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系,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鐘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鐘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