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有本體論(9)
    五十三頁,“前忘已滅,後念未生”,前念已經滅後念未生,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現前一念本自具足,禪宗講回歸當下,當下一念,”中間孤孤”,孤孤就是孤孤獨獨,意思就是獨立存在的意思,中間是獨立存在。“能觀之智,觀此本性,無念之境”,能觀的智慧觀到我們的本性,這個沒有妄想的境界是什麼,“極靜之念,照極靜體”極靜就是說沒有一點染污,這個心是靜到了極點,你可以照轍到我們最靜之體。“抓至極處”也是逼迫到最後,“靜極光通”光通就是內心的心性光明顯現通達了。”寂而照之”不但有定力又有智慧的照,”發本明耀”,發揮本來光明之耀。“此即離念,而後圓照”圓滿的照耀,“即是直心,正念真如”我們直心就是沒有彎曲,什麼叫直心呢?不受假相的影響叫做直心,講真話叫做直心,開悟的人要講真話不能講假話。直就是不彎,一個著相的人當然會彎了,譬如說你看到總統來拍馬屁,這個就不是直心了。是不是?譬如說看到總統來我們用最大的禮貌,因為是一國之君,我們迎接他。直心的禮遇他,這個就是佛法。如果阿諛奉承那個就不是真如。底下要加一個字。“心緣外境”上面加一個若,有時候這個文章不加個字,還看不懂,如果我們的內心去攀緣外境,加了兩個字立刻“攝之令還”立刻攝受回來,千萬不要著于外境,境沒有實體。若心攀緣這個外境,立刻攝之令還。然後“念想”就是分別的念一起來,“即”就是立刻,立刻“覺”悟。動到執著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晚上一直恨那個人,這個不行,為什麼我們晚上一直批評那個人,這個不行,要趕快,這個分別念要趕快擺平,立刻覺悟。“覺之即無”因為我們覺悟了,就曉得這個唯心所造,這個還是因為心,要說對方不好,是因為我們修養不夠,我們如果開悟了,天大的境界,我們也不會覺得委屈,對不對?這是我們的業力所牽引的世界,世界沒有冤枉的,這個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有種種的因緣。我今天種種的逆境,沒有關系,覺之即無。所以我們有這個佛法,如果我今天沒有佛法,我哪里可能放那個一直傷害我們的讓他安然無恙。對不對,沒有那麼簡單的。看我們這種臉你就知道了,殺氣騰騰。我們今天沒學佛,不會讓他這麼安然無事的。那麼好吃好睡的,我們今天有學佛了,我們很同情眾生,為了錢不計一切。我們真的很同情他,很同情他,我們不會恨他。只是覺得很可憐,眾生很可憐。“即此覺心,便名為觀”就是覺心,便名為觀就是方便說是觀,”雖”然”起”這個”覺心”,“亦無覺”心之“相”,也不會說我在覺悟,貪著一個覺悟之相。“所言覺者”所說的覺悟是什麼意思呢?“謂心離念”把筆拿起來,謂心離一切念相,念的底下加一個相,為心離一切念相就是覺悟的人,因為相是假的,對不對?所以“念念念覺”每一個念都令我們覺悟。前面兩個念字就是每一念,後面那個念就是個動詞,讓他覺悟,念覺,令這個念頭覺悟。念念念覺就是令每一個念頭讓他覺悟,就是這個意思。“念念追覺”這個追字就是接近,每一個念頭都要盡量接近覺悟,追覺,“念念即覺”如果我們妄想一起來,我們馬上回光返照,要告訴自己,我們這樣修養不行的,所以說,修學佛道就是這樣子。“覺念皆空”覺悟了還有這個念頭都是空,覺而常照,照而常覺,以鏡來比喻體,鏡的光來比喻智,“鏡光喻智”有體就一定有智,有鏡體就一定有鏡光。“依鏡起光”光跟鏡其實是一體的,“返照鏡體”“鏡”跟“光”是“不二”的,鏡子不能反光,你怎麼照到你的臉?鏡跟光沒有兩種東西,鏡子的面跟鏡子的光其實是一樣的不能離開。所以“理”跟“智”也是“一如”也是“不二。”體即是用也,用即是體也。

    五十四頁,“又如暗室”就像黑暗的房間里面,“暗本無性”,無性就是沒有一定,暗本來就沒有一定是暗只要“燈光一明,暗相即滅”一樣的我們沒有智慧,要是有一天我們開大智慧,不著一切相,你也一樣是覺悟的聖人,六祖的衣缽就傳給你了。“真智一照,無明何在”我們就是因為不肯放下,所以一直擱在無明的巢窟里面,我們就是不肯放下,終究到最後就是不肯放下,擺不平內在那種執著,都會藉理由來申訴自己。藉理由來搪塞自己。所以說真智一照,無明何在。“全體即是,大光明藏,正恁麼時”就是這個時刻,“智”慧“與”理“性”冥”就是合起來,“孤月圓明,晴虛獨朗”一個月亮,孤月,圓滿光明,要是晴天虛空獨朗,朗就是朗照,我們如果悟到空性“身心脫落”記住,身心脫落意思就是說不著一物叫做桶底脫落。我們的無明都是來自于身心的不覺悟。我們了解身空,心的妄想也空,當下桶底就脫落。開悟的人叫做桶底脫落,就是打破無明的意思。這禪宗講的,身心脫落就是我們的身心就放得下了。“慧光頓發”智慧之光就頓時發起來。“便得無量”因為你不執著,一執著就會有量,量從哪里來?有量,你要不執著,那就無量了。什麼叫無量無邊,沒有界限叫做無量無邊。你一執著就會有界限,一著相就會有界限。要不執著不著相,那就無是無邊了。你要內心不著就“輕安自在”“此初得力,不可歡喜”不可歡喜說你很有功夫,“立”一個“智”慧“立”一個“境”,“有照有覺”有觀照有覺悟力,“為初方便,仍屬情識”這個還是屬于情執的意識心。“同為空華,俱名障礙”這還是會障礙。底下這個很重要。“大休大舍”這個是真正修行的功夫,休是指心,舍,是指外面的境,內心的心一定要讓它休息,徹底的不著相,心以外就是身了,財富境界叫做大舍,心要休歇,境要放舍。“逐層譴除”,意思他怕我們功夫不夠,所以要一步一步來,到最後“境智一如,一心圓明”“照與照者”照跟被照“同時寂滅”。照與照者就是能照所照就是能所,同時就寂滅了。就沒有了。“無知而知,知而無知”本性是無知的,不安任何知見的,本性本自具足有知見,不須要安排任何的知見,本性具足有智慧光明本自能夠分別。而分別也是無分別,所以說無知是心性的真知。這個心性的無知而用,這種依體起用的知叫做而知。無知就是體,而知就起作用。雖然心性起作用知,但是還是心體的無知,用這樣體用一如的知,依體起用叫做無知而知,攝用歸體叫做知而無知。體用是一如的,“時節一到,桶底處脫”桶底旁邊寫一個無明,這個桶底脫落就是無明一脫落,一自落,無明就破除了。“若有能觀,猶未離幻”如果有能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幻化的。“覺所覺空”有一個能覺有一個所覺還是空。“空所空滅”,空就是能空,所空,還是沒有把它滅掉。這個是《楞嚴經》里面的六結,動、靜、根、覺、空、滅。就是耳根,簡單解釋一下,耳根听到動叫做聲音。動,耳根,沒有聲音了,靜,這是初步的功夫,第三個功夫叫根,耳根,能夠听到動靜的耳根,也能夠放下,再來,能夠覺察耳根的能所,覺悟這是能所,動靜,都是我們的對立性的東西。再最後把這個覺悟空掉。還不能立一個能空,所空。最後把它滅掉,把這個空滅掉,所以,這個是到最後的第四層跟第五層到第六層。動、靜、根、覺、空,空性的空,滅,滅掉的滅,這個叫做解六結越三空,這六個結就是六種束縛,它這個是指第四個覺,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的根跟動靜以及所覺悟的根跟動靜是空。到最後把這個覺性也空掉,變成一個還有能空還有一個所空。能空還有一個所空也把它滅掉,最後就是“諸幻滅盡”。什麼叫做諸幻滅盡,記住,叫做色受想行識,五蘊。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叫做諸幻滅盡。“真體自顯”就是你這個色身五蘊你統統了解這個都是妄想,幻相。統統放下心性自然顯現。譬如說色受想行識色法緣起的,受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你了解這個都是妄想。再來,這個妄想,相的執著叫做妄想,了解相不可得。行就生滅。了解那個生生滅滅的變化,叫做行蘊。識就是執著跟分別的微細念。統統是不值得我們貪著的。諸幻,這個幻旁邊寫五蘊皆空。諸幻滅盡就是五蘊皆空。就是我們所講的耳根,就耳根來講,叫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統統滅盡。《楞嚴經》講的,我們的“真體自顯”自然顯現,“真境”是“無相”的,“真智”是“無知”的。真境是無相,真正的境界是空相,所以說真境是無相的,真正的智慧是不立知見的,所以是無知。“智外無境”沒有一種智慧以外的境界也沒有一種境界以外的智慧。所以境外無智。意思就是境智是一如。“無如外智,能認于如,無智外如,為智所證”這個意思是說沒有一種真如之外有一種智慧,意思就是悟到真如本身就有智慧。所以說無如外智,沒有一個真如以外又跑出一種智慧來證于真如,智慧以外沒有一個真如,智慧就是真如,擁有智慧就了解真如,所以也沒有一種真智,真正的智慧外,又跑出一個真如讓他證“為智取所證”。能證,所證本來就是一體的,智慧就是境界,境界就是智慧。“境智不二,體用一如”所以說“即智即境,即境即智”,境智是不二的,體用是一如的。“理無不盡”,這樣子的話空的理就決定透徹了。“鑒無不窮”,哪一個緣起法都迷惑不了。你一定照徹得清清楚楚,“靈靈不昧,寂而常照”,寂就心性有定。最高層次的定叫做寂,就是佛的定。常照就是智,般若的智慧,定中有慧叫做寂而常照,“三際洞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無遺”都是空。為什麼十方無遺?師父剛剛講的,這一朵花就表一切了。對不對,就表一切了,你看看過去半個鐘頭以前的花,跟現在的花表面看一樣,其實里面已經起變化了,對不對。我們現在看這個就是唯心現量,就是心影現出來的。因為共業所感有眾同分,眾同分就是眾生所看的相人類所看的相是一樣的。但如果不同,異類的話,如果拿一只螞蟻來放在這里,他看的就不是一朵花了,所以我們有共同分,共業。“真如實性,照而常寂”照就是智慧。有智慧而且又常常定,就是慧中有定。前面是寂而常照是定中有慧,現在是慧中有定。定慧是一體的。“湛然無際”光明是沒有邊際的。“周偏法界,初次用功”,“未忘能所,故分境智”沒有辦法忘掉能所,所以分境界跟智慧,“觀久”了“功”力“純”熟了,“粗念不起,六根清淨,意識冰消”意識就是分別心就沒有了,你來听課,所以師父告訴你課程不能停止。一次講課一直薰習,講課,薰習。不能說我要躲在自己的佛堂里面不出來。那你要開悟很難。來听課來薰習內心充滿著喜悅,一次來再糾正自己再修正自己。師父講我們回去回光返照,再一次的修正,再一次的修正,你是世界最快樂的人,沒有人比你更快樂的,我的話如果你听得進去,沒有人比你更快樂的。簡單解釋一下湛然無際,光明沒有際限周偏法界,初次用功還沒有辦法達到忘掉這個能跟所,能就是心,所就是境,所以就分境跟智,觀久了功夫成熟了,粗念就不起。你看,人家修行,你看是點滴的功夫,還要觀久了,所以我們那個內觀法觀照要下功夫。從無常下手,無常就沒有什麼叫做得失的觀念。生也沒有帶來任何東西,死也帶不去什麼東西。現在有的東西也不是我的,那麼,我們內心里面放下這種得失的觀念,久而久之心境就開通了,觀久了功純,粗念就不起,六根清淨,意識就冰消。分別心就冰消。底下,“入無所依”,就是入于無所依,意識冰消,入無所依,就會進入一種沒有能所的境界,“由澄諸念”由澄就是說用功,定在那個地方,澄清種種的妄想,“覺識煩動”覺悟到意識這一顆分別執著心,很煩,動,生生滅滅,“憧憧未來”,憧憧未來就是想像,想像未來你就會發現我們一天到晚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憧憧未來,“起滅不停”沒辦法停止。“內心煩惱,無狀橫起”,在狀的旁邊寫一個因,無因橫起,沒有任何的原因,妄想來自無因,因為不覺悟,對不對?不知不覺就迷了,不知不覺就煩惱了。不知不覺就執著了,有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無明,無狀橫起,沒有任何的原因就起來了。“向來妄心,譬如渾水”這個妄心沒有觀照,就像一團渾水,不清淨的水做渾水,也“不見泥沙”,“今水既澄,泥沙自現”,現在水澄清了,泥沙就自現了,“前六清淨,末那復將,八識體上,含藏無始,習氣種子,翻出傳于,第六意識”前面六識清淨末那……就是執著第八意識叫做末那,第七意識又將八識體上八識的怎麼樣?深入的含藏在里面的無始以來的習氣種子,師父不是講說,習氣跟種子是微細惑,境界叫做粗惑,要斷這個習氣種子可是難。翻就是反過來,反過來傳出來,翻出傳于,第六意識,反過來,在里面的第八意識,把它傳導出來化作第六意識,翻出傳過來第六意識,意思就是末那第七意識的執著,又執著第八意識,含藏里面的無始以來的習氣跟種子又傳達到第六意識,“令不清淨,是故現此,微細生滅,未能淨盡”微細,剛剛師父已經講了,習氣種子統統叫做微細,所以“功夫相應,方能見之,此境現前,極力前進”如果是境界現前極力前進,用一點力量用一點功夫,“抖擻精神”振奮一下精神,“發奮勇猛,不可放松,百尺竿頭,極處邁進”你不要自己覺得我已經盡力了,盡力是一種藉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細審體究,覺照者誰”,參,覺悟的是誰,就變得無我了。所以覺照者誰畫一個問號。這就是問了,你就知道覺照者是誰。你就發現無我,“無相”而起“疑情”,無相,既然萬法皆空,為什麼現在我還執著呢?疑情也打一個問號,所以“大逼大拶,一鼓作氣”把那個煩惱、著相、執著,把它逼到無處可藏。“大逼大拶,一鼓作氣,“縱上高峰,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意思就是通身放下,沒有听到正法以前不算。現在就像高峰,一下子直落到谷底。就是叫你不執著不能留一點毫無保留的余地,一下子全部身心徹底放下,就是大徹大悟。一點都不要保留。不要假藉任何的原因執著,不要假藉任何原因來著相。不要假藉任何的理由。今天我們就是要有這種功夫,一鼓作氣,縱上的高峰,絕壁之巔,巔就是顛簸,絕壁之巔,高高低低的,懸崖之頂,通身放下。“撤手縱橫,滅跡掃蹤”蹤跡就表外相,千萬要滅掉這些假相,掃除那種執著假相。跡跟蹤就是緣起假相的意思。“不留寸絲,七識”,七識就是執著,任何我執跟法執“不死”的話,“法身焉活”,法身沒有辦法活的,所以是方便說,打死是打死妄念執著,而不是打死心性,心性打不死。所以打死妄想,打死妄想這是方便說。其實妄想當體即空就是覺性。所以七識不死,那個執著的末那意識打不死,法身沒辦法活。“行住坐臥,不離功夫”記住!“心如木石,如痴似呆,設不如是,非能究竟”你行住坐臥不能離開這個功夫,心要怎麼樣呢?如木石,木石就是說無情,無情就是不著,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顛倒。意思就是像木石如如不動。他不是說叫你就像木石的無情,不是這個意思。像木石的如如不動,這是做功夫的先決條件。如痴似呆,就像愚痴似呆也沒什麼反應。簡單講痴呆是表示沒什麼反應,對這個境界的貪著,反應就是貪著。眾生對境界的反應是很強烈的,是不是,很貪著的,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沒什麼反應,來,好吃的也隨緣,對不對?再好的東西也隨緣,再壞的東西也隨緣,無量無邊的眾生贊嘆笑一笑,無量無邊的眾生誹謗也笑一笑,為什麼?就像痴呆一樣沒有什麼反應。境界拿你沒辦法,“設不如是,非能究竟。”如果你沒有這樣子,你沒辦法究竟的。沒辦法突破那個生死的煩惱的。

    五十七頁第一行第二小段,“凝心寂照”凝心就是專注的意思,修行人一個最基本上的條件,包括你念佛、觀想、持咒,都是要專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心寂照,寂而常照,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專心的在定慧上下功夫,而這個定慧是來自于清淨的本性不假任何的造作,“綿綿密密”綿綿密密就是不間斷,在剎那、剎那之間而不間斷,不放棄每一個念頭,叫做綿綿密密。“親親切切”,意思就是說鏡頭浮現什麼,他都感受得到叫做親親切切。感受不到那當然是妄想一直起來,妄想起來不怕它不理它,要自然,因為妄想本空,自然起不了作用,問題是妄想起來,你不知道那個是妄想,生起種種的觀念就被牽著走,“逼至極處”這個逼至極處,就是禪宗里面講的參究到極點,就是打破無明的意思,第一個念頭都清清楚楚的觀照讓它無所遁形。掌握了每一個念頭的真心達到了究竟之處,自然打破無明。“山窮水盡”山窮水盡就是妄想不起來了,你無處可逃了,因為我都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機緣成熟”機緣成熟就是自性顯現,“觸著踫著”不管是六根觸踫到外境的“見色”或者是“聞聲”,“忽驚而惺”這個是開悟的境界了,看到了色,聞到了聲,忽然驚醒過來,原來如此。“冷灰爆豆”,這個冷灰,以前我們古時候沒有瓦斯用燒盡的木炭,剩下還有一點熱度,把那個豆掩埋在里面,這可以用使豆熟發出聲音,啪啪啪的這樣子,但是那個是熱的灰才有辦法,那是還在下功夫,所謂冷灰呢?就不必加功用行了,爆豆就自然可以見性。這個豆是指內在的見性。意思就是說冷灰也可以爆豆。是說一切境界現前不必加功用行,自然見性,叫做冷灰爆豆。這是一個人修行,修到相當的功夫的時候,不需要加功用行,自自然然的見到了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叫做“絕後復甦”,在無處可逃之下突然醒過來,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甦就是覺醒,置于死地然後而生,逼到極處竟然見性了。覺醒過來了。“雲開天朗”,雲開了,天氣晴朗了,見到了陽光了,“身心頓寂”,突然間進入空,這個寂解釋成畢竟空,身心就無一物,身心頓入空性,“體同虛空”,因為以前沒有得到的這種不生不滅的覺受,所以“遍身汗流”,太感動了。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起大歡喜心,原來如此。然後就會講一句話就說,踏破鐵鞋無處覓或者是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見性就是離我們這麼近就在我們眼前。了解緣起生滅的不可得,這些都是影相,介于一切境界不住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解身心本來無一物,體會到這樣子,一念無生全體現,莫依一切境界住著,自然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這麼簡單,弄了老半天,找來找去,找來找去找不到,竟然在這一剎那之間,悟到緣起空性的道理。遍身汗流。“豁然徹悟”,突然間大徹大悟,“自性智光,全體透露,靜慧發生”,空性里面的智慧展露無遺,叫做靜慧。這個靜就是空性、空慧的意思。有的用空慧。所以說任何的顯密二教,一個最重要的兩個力量,第二個善巧方便的力量,二、空慧的力量。畢竟空慧智慧的力量,密法也是一樣顯教也是一樣,離不開這兩大智慧。第一個善巧方便,第二個了達空慧,空性的智慧。沒有這兩個的話,不能稱為一個大智慧的人。“十方廓然”廓然就是面貌,十方無盡的虛空這種面貌就無一物了,沒有什麼障礙,廓然就是沒有止盡,就是所謂的界限,一個輪廓,統統沒有了,因為沒有我、法二執了。“昊日當空”,昊本來就是大或者是烈日,這個日是指自覺聖智。如同烈日當空無障無礙,沒有烏雲。因為前面講的雲開天朗,身心頓寂,體同虛空,現在是講到“圓照明徹”,圓滿的照射,光明透徹,“三關透脫”,初關,二關,三關統統透脫了,最後一關叫做末後牢關,就是識、性最微妙的關系,最後的無明叫做末後牢關,就象皮跟肉一樣的粘著,就是我們無明種子習氣,一直粘著,你的道理知道,可是不下一番功夫,實在是沒有辦法除掉,就象皮粘在肉上,很難把它打開來,古時候人的比喻末後牢關,很難的。那個與生俱來的種子習氣實在是難。知道歸知道,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困得我們死死的。“頓契無生”突然間合于無生,無生就無滅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會這麼悲哀呢?就是生,哪里生,念念生,念念生就會怎麼樣?就會念念滅,念念生就是從哪里?從取舍,念念取,念念舍,念念生,念念滅這說是輪回相。就沒辦法突破這個輪回。所以我們見一切相如如不動,知道就好了,笑一笑,也沒有什麼。眾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是不是?也沒有什麼叫神秘感。你也不需要去知道,有的人做起事情來是很神秘的,怕人家知道什麼,世間也沒有什麼叫神秘的開悟的人才有神秘感。叫做不可思議的自性的功夫。凡夫,你有什麼神秘?人家不需要知道,你有什麼神秘,凡夫就是貪嗔痴嘛,吃飯、大便,你有什麼神秘感呢?你讓我知道我都不想知道,你怕我知道干什麼?對不對。傻孩子你在避開什麼事情,你避開你怕人家知道,笑死人了。你要讓我知道我還不想知道。開悟的人他怎麼會好奇呢?他只有對本性有興趣而已,他對這個世間全然沒有什麼興趣的。“智周法界”無生處處就是不生不滅了。智慧就周遍了法界,哪里都是大智慧的。“道證真常”,這個真常是出自于《涅磐經》,《大般涅磐經》,凡夫修的是無常、不淨是苦、是空,對不對?二乘人修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二乘人修的是這個,那麼菩薩修的是常、樂、我、淨,十地菩薩所修的接近佛,證悟到最後的境界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還要加個真。所以什麼叫做大般涅磐?《大般涅磐經》就是指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沒有任何一個例外,叫做大般涅磐。這個大就是一定、絕對。叫做大般涅磐。所以人家講說︰師父《大般涅磐經》在講什麼?是不是講常樂我淨,錯,要加一個真,加一個無休止常、真樂、真我、真淨。何以故?不落兩邊。不落苦空無常,無我,也不落常樂我淨,它是絕對的常,常就是無常不落兩邊。絕對的淨,不落不淨跟淨的觀念叫做真淨。真樂不落入苦跟樂,二乘人修的是苦觀,菩薩修的是樂,佛修的是不苦不樂叫做真樂。凡無著一個我,二乘人著一個法我,菩薩也執著一個法我,佛陀告訴我們,連一個人無我,法無我,統統沒有。這個就是真我,是絕對的我。不落人任何我的觀念,我相是保留只是去除我執,法相也保留,但是去除法相的執著,譬如說釋加牟尼佛破除我相,破除我相不是說沒有我相,你不要弄錯了,破除我相是說不著于一個我,釋加牟尼佛也還是一個影相。還有一個業力所顯現的影相,只是不執著而已。但破其見,不破其相,不破其法。佛法里面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但破見,不破法。意思就是說只有破緣起的知見,而不能破到現實存在的緣起的法,六根、六塵、六識這個法,它就是存在,不能去破壞它。只是說破壞這種知見的安立,錯誤知見的安立,所以但破見不破法,這個很重要。所以說成佛有沒有我相?當然有我相了,可是我們著于我相,佛陀知道我相如夢幻泡影,就是這樣子大家都有我相,成佛還是要有相,對不對?只是不著而已,你不能睜眼說瞎話呀,說佛陀沒有我相,佛陀還是我相,我相不能破的,不能除掉,說我把我相除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除,不除這些相但莫著。但莫注著于相,破這個相就壞了緣起法,壞了緣起法就不是正法了。好,接下來,“親證藏性”,就是如來藏性,含藏在眾生內在的清淨本性。“親見本來”,親見本來的面目,“此即所謂,大寂滅海”,大寂滅海就是到如來的大寂滅海,就是楞嚴大定,一切境界動他不得,無論在生、老、病、死,不管怎麼樣,他都是悟到一顆自由自在、大智慧、大解脫的自性本來的那一顆心。什麼都困不住他,他就是要面對死亡,也一樣安若泰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他了知這些都是生滅的東西。“大自在性,大智慧光”,“大解脫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滅,注意!生滅滅已就是歇了,歇,歇即是菩提的歇,就是放下的意思。無所住的意思,生滅滅已不是把它生滅滅掉,而是說不著于生滅,自然說是不生不滅。就是萬法都是唯心現量,萬法都是心的影相。這些影相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只是剎那間變化。剎那間變化萬法都是唯心現量,唯心現量本來無一物可得,所以生滅的這些在心的影相上,不要去執著它,放下它。歇,滅已不是除掉生滅,但悟到生滅本空,莫于一切住著即得,這樣就叫做本性方法要正確。寂滅為樂,當一個人不執著,一切假相的時候就快樂了。“客塵煩惱”,客就是生滅,主呢?就是心性就是不生不滅。我們這煩惱只是來做客的,不能把它當真,這世間也是這樣子的,我們今天所見的影現在我們的心中這個也只是客塵煩惱。沒有實在性的沒有永恆性的。這個客塵煩惱的生滅,就“從此永滅”了。悟道的人說“冷暖自知,亦不吐露”,不是不吐露,因為講不出所以然,言一物,就是一物即不中,清淨自性是什麼?就是聖人來講,也講不出所以然。無形、無相、無生、無滅,什麼也不是什麼統統是,你叫他怎麼說,叫我如何說呢?實在沒辦法說。

    五十八頁,“即以悟處”你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可是功夫還不是很成熟,“歷境驗心”再繼續考試、考試,這是修行人一個重要的觀念,踫到贊嘆如如不動,考試、考試,人家的贊嘆,會不會如如不動呢?人家這個誹謗,是不是也如如不動呢?獲得到一千萬,他還是一樣如如不動,晚上一覺到天明,還是不會想到這一千萬的事情。就是一億來供養你,你還是一樣晚上一覺到天明。也不會覺得很高興。叫做歷境驗心。病苦來,考試考試,所以我那一天肚子痙攣,那個痛呀痛,看到新聞報道一個讀到碩士的人被那個公車撞死了,這個女孩子騎摩托車要上班,還是闖紅燈,紅燈沒有停,這個給我感觸很大,書讀了那麼多,一剎那被公車撞死了,我們很少听到公車撞死人的,我們從高中念到大學,就沒听說過公車撞死人的,因為公車都在市區里面,開得很慢的,公車會撞死人,撞死了,她的姐姐一看到她的妹妹尸體在那邊,哇!哭得實在是……內心里面很難過,所以肚子痛就不感覺痛了,這個也不算什麼!如果她換我,我來躺在那邊,那慘了,這一點點痛不算什麼,所以幸福是由比較而來的。所以我那回光返照,我還是覺得我很幸運,不跟那個惡劣的公車司機結惡緣。她就騎在旁邊,好好的騎了一下被撞死了,她怎麼死的她也不知道,來不及,所以這個歷境驗心很重要,踫到什麼境界就當做是考試。當然沒辦法一下子啦,可是我們一定要想盡辦法,把它用平等心、平常心來看,“隨緣保任”這個保任很重要,保,做下筆記,叫做保持正念,任呢?叫做任運隨緣。這兩個字倒是很重要,保任、保任,隨緣保任。隨一切的因緣要保持正念,這個不簡單,正念就是無念,隨這個因緣保持正念,而且要任運隨緣,任何的因緣起來,都知道那是空的不可得的,不需要在這個假相住著、執著。“珍養嬰胎”嬰胎就是聖胎,就是長養聖胎的意思,這樣子藉境練心,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磨練自己,所以我就告訴諸位說,有智慧的人會很歡喜,一切逆境的沒有關系的,所以說,有時候唱歌是很有意思的,金門王唱那一首歌很有意思,那個李炳輝唱那一首很有意思,“有緣沒緣大家睡一起孩子生十個,沒差啦,沒差啦”,很有意思,是不是這樣唱,不是這樣唱,我也不知道,我听他是這樣唱的,常常唱︰沒差啦,沒差啦。所以說有緣沒緣,大家結個善緣。唱這一句,外省人听不懂比較沒關系。(笑)所以說要長養聖胎,“淨除流識”流識就是生生滅滅的,“成真智”把一切境界,把它溶入真正的智慧,淨除流識這個流就是生滅的分別心,這要下一點功夫,所以我們平常要靠什麼?要靠發願,要發願,我今天學佛如果受到一念是非的心動搖我不是修行人,我在南普陀廣化老和尚,我今天要發大願,再怎麼苦,都要把所學的普度眾生,動到一念的是非受到一念是非影響不是大修行人,要常常這樣發願,自然什麼分別、執著、慢慢的就沒有什麼力量了。對不對,沒什麼力量了,看自己功夫了。“八,了幻非實,一切萬法,聚合幻有”聚合,因為不一定,因緣是聚一聚、合一合,離一離,這一定的道理,有時候來親近文殊講堂,有時候又跑去外面的道場,這一定的,難免的,不會說一進去文殊講堂,他就一生一世就釘住了那很少,到目前為止,沒剩下幾個了。從頭釘到尾的,沒有幾個,少之又少,所以說,聚就緣起,來來去去是生滅相,是世間的常態。所以我常常告訴眾生說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你要用很平常心去看待它,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沒有什麼很特殊的,大家都要經過這一關的,不需要恐懼它,恐懼還是要死。“分散幻無”,如果有一天分散開來,沒有了,聚合也是幻化的有,分散來是幻化的無。“本無今有”,本來是空現在是緣起,叫做本來就沒有,意思是體空,今有也是空,“有已還無”,雖然是緣起的有,可是當下還是空,“故知非實”,所以知道不是實在的,“智者了達,性空非有”,所以說“觀諸法相,無有常住”,透視它,就沒有常住相,“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世間任何東西,就沒有什麼堅固,一下吃多了腹瀉一下又健康,一下漂亮,幾年不見了就老了,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了解緣起的東西,“內而身心,外而世界”,我們內在的身心外面的世界是“畢竟幻化,皆不可得”。“六道諸趣,循業所見”,循就是隨著個人的業力,福報或者是業障,所顯現的境界都不一樣,叫做六道的諸趣,隨著個人的業力所顯現,一下來,一下又走,“似空中花”,就像空中的花,空中本來沒有花,因為你眼楮有問題,這個人生宇宙本來是空,是因為我們意識的強烈分別,本來無我,我們執著有我,本來緣起是空,我們著于幻化的有,所以似空中的花,空中本來就沒有花。“無不是幻”,沒有一樣不是幻化的,“煩惱業障”從內心里面,因為不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理,不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理,“本來是空”,我們今天的“苦樂罪福,悉如夢幻”,還是就象作夢一樣。五十九頁“富貴浮雲,色聲谷響”外面的色跟聲就象谷響,谷響就是不是實在的,聲音的最後叫做響,回音叫做響,我們常稱音響,音響,音就是聲音,音就開始,響就是結束。回音的意思,色聲谷響表示都是生生滅滅的,不實在的一個境界。“法法如幻”,我們每一個法就像幻化的,人生也是這樣子的,“幻有非有”,幻化出來的有不是真正的有,“有非有故”有中間加一個字亦,有亦非有,就是有也等于沒有。“生亦非生”,緣起的生也是等于無生,生亦非生,沒有一個真正的生,就象我們一個色身來講的話,說我們有一個人,徹底的把它分析開來,也沒有,拿著時間一直推論到出生以前,沒有。爸爸、媽媽沒有結婚以前,也沒有。好,就是往後推百年以後化做一堆骨頭也沒有一個我。就現在來講剎那無住,剎那生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到底是脾髒是你,是心髒是你,還是骨骼是你,還是肉是你,是血脈、血液、頭發是你,什麼分析開來就找不到一個我。就是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怎麼分析,也沒有一個我,所以說,你講的生,那只是個名相而已。亦非生,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生,“生非生故,滅亦非滅”,因為生就是無生,當然滅也無所謂的滅。滅亦非滅,非就是無所謂,滅也無所謂的滅,生也無所謂的生,滅也無所謂的滅,不生當然就不滅了!“寶積經雲,佛告幻師,一切眾生,及諸資具”,我們所享用的這些器世間叫做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業力,之所幻故”,業力,包括你的福報或者是你的罪報,你今天有福報,你感得的衣、食、住、行,轎車、洋房、高樓大廈、事業都做得很順,這個就是福報。如果是你業力很重的話,那就麻煩大了,生個女兒不听話,生個兒子百病從生,嫁一個老公一天到晚拈花惹草,再來,動不動犯法,被抓去關牢籠里面,所做諸事不順,還一大堆的病,是不是?痛苦沒有人知道,所以這個業力很可怕的,不是你要拼就拼得過它的,所以要認命不要算命,要接受它,你要接受它。能夠接受這個業力,就可以化業力于無形,所以改變不了的事實,我們要去接受它,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間,因為很多事情是我們前世所造的因緣。一切如夢幻泡影,業力是很可怕的,尤其是病呀,你要象王小明這樣的病,慘了,雖然有佛性六根都用不出來,媽媽死了,爸爸死了,她還沒有死,你看這業力多可怕,對不對?業力多可怕,王小明到現在還活著。這是很恐怖的,一個人四肢好好的,一撞腦死,你看,這個出租車司機真是罪過,說來說去是不是欠他的,也不知道,就被落跑了。業力能深巨海,能障聖道,能抵須彌。這個就是《地藏經》所講的業很可怕的。謂由業力之所幻化。“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化的,“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共所幻就是共業,這個世界就是共業,大家一起來,創造一個幻化的世間。“凡所有法,無非是幻”,為什麼?“因緣和合,之所幻故,本無三界,可以出離,本無菩提”,本來也沒有所謂覺性菩提“可以求證”,因為本來無一物,是我們迷才講悟,如果醒的那一天不能講是什麼東西,什麼也沒有,就象一個人在夢境夢到這個夢到那個,一到醒來夢中的東西拿不出來,現在也是一樣的,現在我們就迷了,有這個人身,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種種的世界。等到我們有一天象佛覺悟了,當處發生當處就寂滅。什麼統統是空性。什麼本來無三界可以出離,本來也無菩提可以求證,“生死涅磐,猶如昨夢”,就像做夢,所以生死是對涅磐講的,涅磐是對生死講的。這個都不是實在的,所以猶如昨夢。“諸佛剎土,盡同虛空”,所以因此我們現在所看的,都是業力所幻化出來的,所以我們說科學家怎麼能夠研究分析到最究竟,你說用天文望遠鏡展開來看,第一個就嚴重的錯誤,在看天文的時候,第一個就執著一個我,我在觀察外面宇宙的世間,你看,對立,他不曉得外太空用一個天文望遠鏡看,外太空是心所影現的世界,他怎麼樣看怎麼分析,都沒有辦法得到答案。因為你所看的都是假象,就算你能看得到,發現外太空也只是緣起法,你看到外太空人,他因為重力不一樣引力不一樣,色身成長得也跟我們不一樣,他的美的標準也不一樣,說不定外太空來的時候頭腦都是光禿禿的,眼楮也沒有什麼雙眼皮的,都是單眼皮的,兩個眼楮很大,對不對?也沒有皮膚,毛細孔也不一定。所以說我們發現了它還是緣起,只是因為貌相不一樣,所用的食衣住行也都不一樣,這樣子而已。也沒有什麼叫神秘感。看到我們地球沒有看過的東西,我們就會覺得很奇怪,值得去探討,如果以佛陀的大智慧的眼光來看它都是緣起的,就是看到外太空,也不過是如此而已。也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所以科學家,你怎麼發明就是這樣子。醫學家也是這樣子,還是著一個我相,人相,就是這樣子,當然對我們來講,生命也有一個幫助不是說不好,不過醫生,還是保不住眾生的生命的,人到死亡的時候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醫生沒辦法醫死人,讓他活起來的沒辦法的,醫生還是有盲點的,所以只有佛法可以究竟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諸佛剎土,盡同虛空。“百千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眼里空花”也不是實在的,雖然種種的神通,定啊,它就像眼里的空花,“一切行門,空中鳥跡”不可得。鳥跡,鳥飛過去的痕跡叫做鳥跡,看得到嗎?看不到。“佛是幻師,轉幻*輪,成幻涅磐,轉幻生滅”,都是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