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這時,大慧大土又請佛說大乘的修行方法。佛回答說︰“大乘菩薩們,要完成四法,才能得到修行的大方便。哪四法呢?ヾ善于分別萬法,都是自心所現。就是說能觀察三界的差別萬象,都是唯心所現。既無所謂有我的主體,也無所謂有我的附屬,一切形形色色的流變來去等現象,雖然表面上似有它的作用,但推尋它的究竟,卻是根本上沒有動搖來去的,都不過由無始以來受虛妄習氣燻習的觀念所形成。這些觀念的形成,是因為被三界里的種種物色的活動所系縛,被生命所賴以維系的物質世界所支配粘著,所以心理上就發生種種妄想。如果把這些道理觀察透徹,就是大乘道的‘善分別自心現’了。ゝ善于觀察外物外境的性能,都無自性。就是說能觀察萬物的存在,隨時隨地都是變動不居,都是暫時偶然的顯現。如夢幻似地出現,如光影似地消散,一切外境萬物的性能,都沒有固定的自性長存。所有心理上的事物陰影,都是無始以來的虛偽妄想燻習而生,並沒有一物是真的存在。如果把這個道理觀察清楚,就是大乘道的‘善現外性非性’。ゞ善離生住滅見。就是看透內外身心的一切境界,都在夢幻境界中似的。所謂一切外物,和自他之間的自性,根本都是緣起的,雖有而無生。一切那是自心境界的錯綜分別,由此就能確證外物外境,都無自性。而一切現識作用,也沒有存在,雖然因緣和合,形成萬象,但這只是時間、空間互相積聚的現象,並不能長存不變。一切妄想,也都由于因緣而生起,三界內外的一切事物,確實沒有一自性的可得。這個能見萬法如夢似幻的自性,雖然暫時生起可見的作用,但立刻就跟著消滅了。難有確實了知諸法如夢幻的自性,了無形相可得,才能證入無生法忍(注二十七)。得到了無生忍以後,遠離了生住滅的妄見,于是妄想不生,智慧朗照,這就是大乘道的‘善離生住滅見’。々得自覺聖智的善樂。就是得無生法忍了,住第八菩薩地,了解心、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的實相,由此而得到了意生身。”
意生身的境界
大慧又插嘴問道︰“什麼是意生身呢?”佛接著說︰“所謂意生身者,譬如人們心意識的作用,當它產生幻想時,立刻可以生起,自在無礙,所以名為意生。當它變化時,自由去來,不為石壁所阻,不為地域所限。但人們的意識,為什麼能夠如此自由呢?因為以前的經驗,變成了記憶,這一記憶在心中,就相續流注不絕,可以生起幻想。意識本來是無形無質,不為身體的形相所囿,而為一身主宰的源泉。大慧啊!菩薩得到意生身的境界,也是如此,在彈指之間,就可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所謂如幻三昧之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境變化等身,也都同時俱生。猶如人們的意識作用,外界一切都不能障礙它。所以得了意生身的菩薩們,可以隨著自己本來願力所憶念的境界,而普度成就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的‘得自覺聖智善樂’。大慧啊!修菩薩道的人,能得到這種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而舍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相的境界,得到了意生身,達到‘得自覺聖智善樂’。這才是菩薩修行大方便的四法,你們應當努力求學。”
(修行得意生身者,是八地菩薩的境界。修持到此,親證無生,見道堅固而不退轉,所以名為第八不動地,或名不退轉地。意生身的境界,本經佛親口所說,已講得相當明白。不過必須了解意生之身,並不是具有肉質實質之身,但是也不是沒有色相可見的。必須要徹底了解本經心識真際的道理,切實做到離心、意、識的境界,親自證得無生法忍,然後才轉識成智,得意生身的神通妙用。再進一步來說︰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大千世界里的萬有萬象等,乃至我們的父母所生的肉體,徹底說來,沒有一樣不是意所生身。意識根源于如來藏識(阿賴耶),在沒有轉識成智以前,意識和如來藏識所生起的種子功能,都是業力的現象,雖生還是無生,大千世界,人我眾生,一切都如夢幻。轉識成智以後,夢幻似的大千世界和人我眾生,無非都是意生身和如來藏識的全體大機大用。但是如來藏識的種子功能,是非斷非常的,轉識成智以後,雖然種子的燻習染污轉變了,種子的功能還依然如故。而且生生不巳,也猶如人們在愚痴凡夫的境界中,可以隨緣和合而生。不過轉識以後的菩薩們是隨願力而生,雖然它的功能用處不同,轉處不同,但自性還是不變的。所以菩薩得意生身的境界,也猶如凡夫人們在夢境中,和中陰境中的意識身一樣。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實物、身體等限制,一切自由自在。不過再提醒一句,這種境界,必須信佛所說的︰要達到離心意識,進入第八不動地,得到無生法忍,才能生起,並不是妄想意識所能生起的。例如人們意識想要飛升,此身還是不離地上。意識可穿透山石和金剛,而此身仍為障礙。一般世間修學佛法或外道的人們,在靜定境中,偶然也有發生神意出竅的境界,可以得到部分類似的神通,于是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意生身,那實在是妄想無知,實在是可怕的邪見。這種境界,在有些道家,也認為它是陰神,是旁門左道的境界。修行的人們,可以參讀《楞嚴經》第九第十兩卷中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或者參閱拙著《楞嚴大義今釋》第七章的所述,就可以明白它的要點了。還有一種修持密宗的方法,根據唯識的理論,不一定要修離心意識和空、無相、無願的途徑,只要直接觀想成就,也就可以得到意生身境界,也可能進入金剛道的菩薩不動地了。但這看法也是一種具有危險性的偏差,所以西藏密宗黃教初祖宗喀巴大師,便極力主張先須深入般若、唯識和中觀的見地,有所證悟,然後再專心致力于觀想等法,或其他的修法,才是菩提的正道。否則,就和陰神境界的邪見,幾乎是依稀伯仲之間,而難以分別了。著者為了這個修證問題,也曾經間關跋涉,遠走西陲,潛心學習過藏傳紅、白、花、黃等密宗法派的修持。覺得他們的長處果然很多,可是弊漏難免,害處也實在不少。希望有志修證佛法的大士們,如果能夠堅決守定華嚴、圓覺、楞伽和楞嚴,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等幾部佛說大經大論,依教奉行。或者自認為要把穩修行,只要依據阿彌陀經和人乘起信論修持,這是絕對不會誤入邪途的。現在我以灑過血汗心力的親自經驗,貢獻給未來的發心大士們,希望得到正知見的修證方法。並不是對顯教、密教或者其他宗派,有評判優劣的成見。只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作誠意的貢獻而已。著者只是一個學佛法和文字禪也未有成就的人,歲月匆匆,不覺發白形衰,對于實際修持,實在慚慚沒有一得可證。不過譯筆寫到這里,憑這—片淺見的忠誠,附寫這些管窺的論見罷了。修行的人們!如果得證無生法忍後,對意生身的轉身一路,必須要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誠敬學習,自然會得到他的悲心垂照,授予方便法門的。)
(注二十七)無生法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後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于此而個動,謂之無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我相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痴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