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卓立︰他太緊張,太努力太性急了。
翻譯︰後來,他找到一位長期住在山里的修道人,據說那位道人已經兩百多歲了。道人的山洞很小,大概只有六平方英眨 錈嬪趺炊濟揮校 揮幸桓魴“ 潰 郎戲帕巳 臼椋骸噸杏埂貳獨獻印泛汀督鷥站 罰 br />
找到一位明師實在是太難了,他誠心向道人請教,道人發現他真有求道之心,終于開口說話了。道人告訴他︰「你太緊張太用力了,以至于失去了修持的節奏,你的這個禪病很難治療,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無能為力。你現在要全身心投入內觀才能治療你的病,就像俗話說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接著,道人教了他一些道家關于氣脈的道理,並告訴他問題在哪里。道人作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說︰「維護身體就像治理一個國家,如果你總是往上看,不管下面,那麼所有的官員都不會關心民間疾苦,國家就會衰落。修持的時候也一樣,不要把一切都集中在腦子上。總的來講,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你的頭部應該感覺清涼,而你身體的下面應該感覺暖才對。」另外,道人還告訴他很多關于《孟子》、內丹等等方面的事情。
道人還告訴他︰「你之所以有這些禪病是因為你心火上升引起的,如果你不把心火引導下去,甚麼藥都沒有辦法治你的病。我外表看起來似乎是屬于道家的,你可能以為我教你的東西與佛家無關。其實,我教你的就是禪,等將來有一天,你見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了。」
道人教他觀的法門,他說︰「正確的觀是沒有觀,為而不為。觀很多點是錯誤的,你就是因為觀很多點而得了禪病,所以治療你的病的辦法就是‘無觀’」。之後,道人給他講述了很多佛家的教法。道人告訴他︰「如果你把心火引到腳跟和腳底,你的胸部就會感到清涼,你就不會有算計妄想,不會受情愛的影響。這是真正的清淨的觀。你不要以為這樣不是禪觀,佛說過︰‘把心放于腳底可治百病。’天台的止觀經典很詳細的介紹了各種病的現象和治療辦法,里面講了十二種治病的呼吸法門。」
另外道人還叫他觀想頭頂有個鴨蛋大小的乳酪,乳酪慢慢融化,流到全身,並觀想身體是暖的,慢慢的,他的病就好了。
懷師︰後面還有很多材料,我們沒有時間講,請大家回去自己看。
包卓立︰我也曾經用過這個鴨蛋大小乳酪的方法,很有效。以後大家踫到有人有病,也可以介紹他們這種方法。
前面我們介紹了一些西方人修持的小案例以及大德們修行的經歷,這一部分我們介紹了與修行有關的一些病癥,我們可以介紹的就到這里了,我們有很多問題,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
第五章唯識法相——密宗的基本理論
懷師︰因為包卓立提出了佛法實際修證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們做了這次的講課研究。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介紹了現在西方人功夫境界的一些情形,也介紹了西藏修行大德們的修行經歷,按說到這里可以作一個結論了。後來想到密宗修證最重要的基本學理之一是唯識法相學,因此抽出彌勒菩薩的修證法門系統,也
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相唯識這一塊,再為人家作一個補充。
上座部
釋迦牟尼佛快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就分了好幾派。這里所謂的派系並不是政治上的黨派,而是由于個人修證的心得不同,那些彼此成就相同、比較談得來的,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集團。政治的派系、黨派是利益關系,宗教的派系最初並不是利害關系,可以說是道義上的關系。彼此成就相同,功夫也差不多的自然容易談話,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派系。
那麼,釋迦牟尼佛以後分了幾個派系呢?第一是上座部,都是些修行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上座在後來中國禪宗也叫首座,都是佛第一流的弟子,修持學理都有心得。比如迦葉尊者,就是禪宗的祖師,得佛的心法,自然是上座里的上座。
阿難的故事
佛涅後,迦葉尊者馬上召集大家,把佛平生所講的佛法法要集中起來,這在佛學上叫結集,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總結一下佛在哪月哪日,在什麼地方講了什麼法。
第一次結集,他召集了有成就的大阿羅漢五百人。講到這里,我們要介紹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佛的堂兄弟阿難。他的長處是記憶力特別好,就像現在的錄音機一般,佛在哪一天講了什麼,他統統記得,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都是他講出來的。
迦葉尊者第一次結集的時候,不許阿難來,因為阿難當時還沒有悟道。這樣做並不是故意為難他,大家也都知道非等阿難不可,其實這是大師兄迦葉的教育方法。結集時,五百羅漢都進了山澗,迦葉把門關了,不許阿難進來。阿難就講︰「你們對佛講的話都有點記憶,可是沒有我全啊,我大小乘都知道!請讓我進來吧!」迦葉說︰「可是你沒有悟道沒有資格進來啊!你理論都懂,但還沒有證到。現在門已經關了,你要是有神通、有本事,你就自己進來啊,我們歡迎!」這一下阿難被逼急了,趕快去打坐,七天以後,他所有的都證到了,再來叫門,迦葉說︰「你進來吧」,阿難就進來了,這是第一次結集的情形。後來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祖師,阿難是第二代。
一切有部
後來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說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們也是跟佛學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換句話說,空就是有。以後一切有部的發展,形成了彌勒菩薩這一派講的法相唯識。其實一切有是講畢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講空,其實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難講佛法本體究竟是空還是有。講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講到五蘊解脫,色的邊際是空,與空相對的邊際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間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還是有?這是最高哲學的問題。「一切有部」發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論是法相唯識,講一切有,那是法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後就一切都是有了。
因此,現在為大家介紹大乘法相宗,也就是密宗的根本修持原理《解深密經》里面的第六品,。這一章最重要的是講到修奢摩他——修止和修定,以及修毗婆舍那——修觀。所有佛法的宗派,不管是密宗還是顯教,都是要修止觀。止就包括得定,包括四禪八定,止是屬于功夫方面、實證方面的。觀是慧的方面,是般若。不管是顯教密宗,大乘小乘,任何的修法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止觀。到後來的宗喀巴大師,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論》,就是宏揚這一方面的佛法,講漸修次第,一步一步的修持。
《菩提道次第論》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的,菩提就是成佛之路的意思。阿底峽尊者是中國宋初一個很了不起,有成就的印度出家人。他的《菩提道炬論》應該是根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來的,嚴格來講,《瑜伽師地論》應該是根據佛說的《解深密經》來的。關于《解深密經》的第六品,這里只是給你們大概介紹一下,你們回去以後自己要仔細研究。八、九年前我剛來香港的時候,就講過這部經,後來就沒有興趣講下去了。這個東西和打牌、跳舞一樣,要有好對象才好玩,否則很難繼續下去。
彌勒菩薩的法相唯識這個系統,是根據《解深密經》《華嚴經》《勝 夫人經》這些來的,學的人要有很高的邏輯修養才行。我們中國人天性不大喜歡這種分析來分析去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喜歡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講到這里,我想起一個笑話。滿清滅亡後,那些王族還是喜歡擺擺架子,叫佣人去買醬油和醋,但是只給一塊錢。佣人很為難︰「老爺,一塊錢能買什麼啊?」,「想辦法給我去買!」沒有辦法,佣人只好去店里,把那一塊錢往櫃台上一放︰
「買醋了!」派頭還是很大。雖然民國已經把清朝推翻了,老板還是給了一點面子,把一塊收了,給他裝一點醋。「哎,錯了!我要的是醬油!」老板只好把醋倒出來,給他換成醬油,所以他一塊錢醬油買了,醋也買了。中國人醬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醬油、醋差不多,都是黑黑的。中國人作學問也是這樣,不喜歡分析來分析去的學問,所以學習唯識法相就很難了。
《解深密經》說什麼
《解深密經》分八品,所謂「品」就是「篇」的意思。第一篇是,解釋佛為甚麼講解這本經,這部分很短。第二是。佛學有個名詞叫「性宗」,講般若的,性宗講空,畢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後成佛也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講到一切有的話,就講到了法相唯識,講勝義有,一切皆是有,就連空也是有。這里為什麼叫「勝義有」而不照普通那樣就叫「有」呢?因為一講有,人們就容易把它和現實世俗上的觀念混淆了,以為我有錢,有太太,有兒子的有與那個有是一樣的,那就錯了。所謂勝義有是指最高最高那個本體的空。所謂空,是顯教最高的理論,你的確可以證到空,可以成佛,的確有那麼個東西你可以證到,那個空就是有,是「勝義」。勝義就是最高的道理,這個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講空是破除世俗一切執著的那個有,所以是不得已才給他講空。等你真正證到空性成佛了,是有個東西成佛,那個東西不是物質的,不像物質一樣的有,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叫勝義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講「畢竟空」「勝義有」。
能即生成佛嗎
自從佛涅後,畢竟空與勝義有的爭論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爭。主張勝義有研究唯識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們認為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講理論,當然可以這一生就成佛,可以馬上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輕的時候,听到要三大阿僧祗劫,要數不清那麼多輩子才能成就,我就說這麼沒有希望,我不干了,不學了。後來學禪宗,屬于性宗這一方面,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可以干。有人問我︰「依教理,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行嗎?怎麼這一生就會成就?」我就說︰「佛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最後那一天在菩
提樹下成佛,對不對?」
那人說︰「是啊!那是佛最後生,三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後生。」我說︰「那好,你怎麼曉得我不是最後生呢?」他們只好說︰「你這個人,真是沒有辦法!」
我告訴他們︰「我看你們才是真沒有辦法!」這是講到勝義有、畢竟空順便講到的。本經的第二篇就是講勝義諦相(現象),講勝義有、一切有,成佛也的確是有佛可成。
這本經的第三品是,介紹心意識起作用的現象,這篇最後有一個偈子很重要,我以前講解過的︰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與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第四品是,講的是一切法界的現象是怎麼生起的,大概介紹了唯識的三個要點︰依他起,碳撲 矗 約霸渤墑迪唷N頤塹男睦磣純觶 憂吧 澆 矗 ㄈ ン涮Е 鵲紉磺卸際且浪 稹N頤塹男氖潛糾純盞模 窒蠖際峭飩縊 鸕摹< 揭桓 跋螅 頤塹母 馱越 Х耍 扔跋褚黃鵠矗 頤薔突嵐閹 Д美衛蔚摹H綣 芄歡躍承牟黃穡 灰浪 穡 炎約旱墓討闖杉 諾簦 猜 寰壞淖孕躍突嵯智傲恕 br />
第五品是,一切法無自性。比如說這個茶杯是一切法,佛說它無自性,我們听了會覺得莫名其妙,茶杯不是可以裝水裝酒,它不是有茶杯自己的性能嗎?佛說茶杯以及一切東西都無自性,因為他們本來是沒有的,只因為因緣湊合,人的力量或者其它的力量才造就成了這個東西,它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沒有自己獨立、單獨、自在的東西,所以叫做無自性。換句話說,一切法、一切相、一切作用都無自性,都可以破掉。只有最後那個東西,萬有總體的那個東西,那個就叫做佛如來。所以諸法無自性,痛苦、快樂、功夫,一切無自性,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
佛法的重點
第六品是,我們稍微講仔細一點,瑜伽的意思很難懂,大概就是相應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一種交感、互相感應的作用。禪定、打坐、作功夫都屬于瑜伽,這一品就是專門講止與觀。四十五頁起︰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觀世音是大悲菩薩,彌勒是大慈菩薩,也叫大慈氏。奢摩他是「修止」,毗缽舍那是「修觀」。這位叫彌勒的菩薩向佛請問︰佛啊!請問您,這些大菩薩們修大乘的法門,修止觀,是依據什麼?住在什麼境界啊?彌勒菩薩首先問的這個問題,是修行成佛的中心問題。他用「何住」而不用「定」字,就是說,他想知道修行的立足點是哪個方法,應該從哪里開始。所有佛法修持歸納起來就是止觀兩個字,修止是修定,修觀就是修慧。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孩子啊,你應該知道,大乘菩薩一切法皆是方便假立的,包括念佛、準提法、參禪、密宗,等等,百千法門都是假設的。按現在話說,佛法都是假的。
為甚麼說假安立呢?因為本體本來是空的,一切萬有現象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所有作為和修法都是夢幻泡影,是真空的,妙有也是假有,所以叫做假安立。
即然念佛、準提法、參禪、四禪八定、神通、成佛放光等等都是假安立,那麼佛法的重點在那里呢?佛法的重點在于不舍離一個目標,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證得本體,明心見性。只有這個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法都是假安立。所以佛告訴彌勒菩薩這個原則,要修一切法,但不要被一切法困住;也就是要法無我,要以三藐三菩提為依,要根據這個道理、這個原則修行,要在這個願力上面安住,發起堅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才是大乘的止觀定慧。
四種所緣修法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于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接著彌勒菩薩又問︰我平常跟你那麼久,听你說分析歸納起來有四種修行的方法。這時彌勒菩薩是直接向佛發問了。這里先解釋一下「所緣境事」的意思。「境」就是境界。緣是心掛在那里,抓住一個東西的意思。好像我們一般人想要心定,我們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才能定,這個抓的東西是假立的。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四種修行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有分別心,有思想的,以這個分別思想為所緣來修行。比如說禪宗參話頭,念佛的是誰?能講話的是誰?身體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是從思想來的。再比如密宗講的閻曼德迦,也就是文殊菩薩大威德金剛,有三個牛頭、兩個角、三十六只腳、十八只手,每只手部拿著東西,每只腳也都踩著東西,前面還掛了很多珍珠瑪瑙寶石之類。這些都是有分別影像。再比如說修氣脈,甚麼打通任督二脈,打通中脈,這也都是有分別影像。有分別影像的修法有很多,這里是講總的,沒有詳細分析。
第二種是「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意思是甚麼心都不用,都放下。有人還有感覺,哎呀,我腿痛,我這里氣動了,我的手有感覺,這都是因為你念動了,都還是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一切不起分別,但也不是無想定。
第三是「事邊際所緣境事」。不一定打起坐來才算修道。你每天做人是追尋事,做布施、做好事、做福利事業都是追尋事,做功夫也是追尋事。一切事到最後都是空的,在事情上磨練自己,做事時心中隨時都還在修行,這叫「事邊際所緣境事」,是菩薩境界。菩薩大慈大悲是真慈悲,我們一般人的慈悲是假慈悲,事沒有到邊際。
第四是「所作成辦所緣境事」,這就很高了,這時你的心念功夫到了,你念頭想到甚麼就成功甚麼,是佛的境界,佛的所緣境界。
包卓立︰事邊際與所作成辦的境界有甚麼不同呢?
懷師︰當然不同。像這種最後成果的境界,這本經後面都有討論。像這種經典,我大概不會給你們講下去,太辛苦了,這都是給菩薩境界講的,我們大家都還沒有到菩薩境界,很難听懂。
關于成果的境界其實我以前也講過,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略說》,這本書現在外面很流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佛講給菩薩們听的。這里為大家簡單提一下,總結來講,就是把禪那、修止、修觀這三個原則轉來轉去,有二十五個法叫二十五輪。可以先修禪,後修止,再修觀;也可以先修止,中修禪,後修觀;也可以先修觀,中修禪,後修止,等等。《圓覺經略說》上詳細說明都解釋了。
這二十五輪不是呆定的,是旋轉的,等于這個圓桌一樣,是圓的,從哪一面都可以到達。《圓覺經》的二十五輪與《楞嚴經》中講的二十五位菩薩圓通不同,《楞.嚴經》中是一個菩薩講一個法門,《圓覺經》是給大家講三個大原則,應用如何要看個人的情況,所以很難懂,其實這都是密宗的方法。現在我們再回到原文。
彌勒菩薩的問題很厲害,他說︰這四種修行方法中,哪幾個是修止(奢摩他),屬于止定的境界?哪幾個是屬于觀的毗缽舍那的所緣境?又有哪幾個是止觀一起來的?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真要得止的時候,心中沒有思想雜念,意識心不起分別作用。有分別影像則屬于觀,毗缽舍那有觀察、省察、反省的意思。所以真得定的時候,必定是無分別意識,一念不生,清淨圓明,但同時又都知道。
前面講的四種方法中,一個是講止,一個講觀,後面的事邊際所緣境事和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是俱所緣境事,有止也有觀,止里頭有觀,觀里頭有止,止觀同時具有。等于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要做事,有的同學要研究經濟學,有的同學要做生意辦公,這就要求你心很定,也就是說要有止。同時還要求你能運用智慧分析事情,要有觀,所以修行與做事的原則很像。修止的時候就要萬緣放下,修觀的時候就要研究透徹。
再比如說修準提法,開始叫你修生起次第,先定下來,把地水火風觀起來,觀到菩薩境界,準提菩薩心月輪中,這是有分別影像。最後到圓滿次第,隨時無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才是真正的止,才是定,有分別影像屬于觀。等你修成功了,身心都會起變化,是事邊際所緣影事。最後你大徹大悟成佛是所作成辦的所緣境事。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于此善听、善受,彌勒菩薩接著又問︰怎麼樣能夠得定得止呢?又怎麼樣才能善于觀慧呢?
注意,這里講得止的時候用的是「求奢摩他」,講觀的時候用的是「善毗缽舍那」,一個是求,一個是善,用的都很準確。
佛回答彌勒說,我帶領眾菩薩,講了幾十年的佛法,但所有的佛經都不是真正佛法,都是教育法而已。我對一年級講的是這個,對二年級講的是那個,對博士班講的又是一個,你不要死死認為那就是佛法,三藏(經律論)十二部都是假安立,但也都是真的。一切大菩薩對這些所有經典的道理都「善听」,听懂了,就「善受」,接受了。不僅僅是听進去了,而是都接受了。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三點很重要,學佛就是要「言善通利」,對每一句佛經文字都明白︰另外還要「意善尋思」,要在思想里頭研究了又研究。這還不夠,還要在見地上能達到那個境界,要「見善通達」。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這里講到禪定了,禪定是從梵文翻過來的中文,它真正的意義就是善思惟。這里是說在沒有外緣干擾的地方,自己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果被雜念或者感情、思想岔亂了,就不是內心相續了。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這個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點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長久的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慢慢就會有身輕安、心輕安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你們大家講修氣修脈,甚麼任督脈通了,氣可以轉了,那我問你,你氣脈轉到甚麼時候為止呢?你又何必在那里轉氣脈呢?去買張公園的票,坐穿山車就好了,那是佛法嗎?修氣修脈不是結果,修氣修脈是因,輕安才是果。
這里說,你有了正思惟,得了定,身體就可以得輕安了,就無病無惱,健康長壽了。我們身體不舒服,那是身不輕啊!不僅如此,得定後心也可以輕安了,心中沒有痛苦煩惱,沒有悲傷,也沒有甚麼放不開的。這時,即便思想妄念來了,
那個妄念情緒黏不上你,都飄過去了,不是你去空它。這才叫奢摩他,叫得止得定。如果你還生氣還難過,那是因為你被困住了,那不是輕安,是粗重。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得了輕安還不是究竟哦!得了身心輕安只是說明你學佛有了拐杖,有了倚杖,等于作生意有了本錢的意思。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萄八跡 趟挪歟 羧獺お衾幀お艋邸お艏 お艄郟 敲 崮恰H縭瞧腥 萇婆 崮恰R讕縈謖 嘉└湍諦牡枚 娜 Φ氐木辰紓 鄄熳約海 研目盞簟か岬簟 br />
這時不能說沒有思想,還有一個影像在哦。「善思惟法內三摩地」不是講身體,而是講你內心的那個境界。「觀察勝解」,仔細的觀察,更求進步。所謂勝解是不用心意識,不用思想,一切都是自然的,舍離心相,不用心了。到了這個空的境界還會有岔路有偏見哦!所以還要「正思擇」,還要靜靜的思考、選擇,「最極思擇」就是到了極點的思擇。還要「周萄八肌梗 醬φ野。 儀宄 ;掛 鋼 趟挪 埂Q八加 挪斕囊饉疾畈歡啵 遣煌 Q八季禿孟衲米攀值繽蒼諍詘道 葉 鰨 挪煬禿孟竦仍諛搶錕醋。 衩 醋±鮮笠謊 鮮罅 芏疾桓遺塴U饈保 砩峽旄釁鵠戳耍 腔 泊蚩 耍 匾捕 耍 材芄鄄斕煤芮宄 耍 獠漚信 崮切薰邸 br />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彌勒菩薩接著問︰那些初學菩薩們,在內心上用功夫,還是正思惟,可是他還沒有在身體上求證到輕安。心也沒有得到輕安,這又叫做甚麼呢?佛回答說︰這個還不算是定,但也不錯了,算是往求定的路上走了。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毗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彌勒菩薩接著問︰有些人身心未得輕安,可是他在用思想,在觀察內在作功夫,這個叫甚麼呢?佛說︰這個不算是正修觀,但算是向修觀的這條路上走了。
這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很仔細,很邏輯,但是有點羅嗦。如果是鳩摩羅什翻譯,那就不同了。下面還有很多,你們自己回去研究。接著我們看本經的第五十五頁,第二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