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這里有四點要留意︰

    (一)知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都不清楚,說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一層地剝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

    我們對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定義了。禪是什麼?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鑽也鑽不進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我們要想如實認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成一體的。要想與法相應,首先要認知參禪是在參個什麼?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于認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悟自覺,發覺自己以外,沒有什麼。而禪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這麼會,方可契如如。’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語以後,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楮之後,反而糊涂呢?因為他所敘說的只是心的原態,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們很通俗的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當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思、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應須恁麼會,方可契如如’──你要這麼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並沒有悟出什麼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麼是心。參禪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後,都只是在認知自己,除了認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制心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問或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能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光發熱。

    章太炎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果他用年糕沾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無效的,那會做得很辛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在實驗室,家里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愛迪生納稅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丟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鐘;養兩只貓開兩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他畫的荷花成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擁有,因為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一生,就形成般若智能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會產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制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產生創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什麼叫做方便?如十六觀經里,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密宗叫人觀種子字。五祖叫人觀月輪。練習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道家煉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為一個焦點,然後才能發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禪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三)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師彥),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時後日,莫受人謾。’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禪很有幫助。他的意思是說︰主人公!自己要當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時後日,莫受人謾,即是說,以後莫受人愚弄。謾即是愚弄,什麼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不要動舌頭,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聖經上也說‘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能舍

    不少人學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梁惠王一見孟子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麼。本師釋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權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統統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我們若是放不下名、利、肉體、恩愛,是沒有辦法學佛的。須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那來的秋收?我們迷失,是因為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龐蘊居士進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沉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為什麼不去廟里供養?因為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徹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當,承當個什麼?承當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絕後再甦──一個新生命呈現,從此以後任憑別人再講什麼道理,什麼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