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宗和尚嗣馬大師,在江州廬山。師諱智常,未詳姓氏。
師久與南泉同道,神彩奇異,時人猜之,合有一人之分。師遂以藥燻其眼令赤,時人號為赤眼歸宗和尚焉。
白舍人為江州刺史,頗甚殷敬。舍人參師,師泥壁次。師回首雲︰“君子儒?小人儒?”白舍人雲︰“君子儒。”師以泥 敲泥板,侍郎以泥挑挑泥,送與師。師便接了雲︰“莫是俊機白侍郎以不?”對雲︰“不敢。”師雲︰“只有送泥之分。”
有李萬卷,白侍郎相引,禮謁大師。李萬卷問師︰“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時人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成妄語不?”師卻問︰“于國家何藝出身?”抗聲對雲︰“和尚豈不知弟子萬卷出身?”師雲︰“公因何誑敕?”公雲︰“雲何誑敕?”師三︰“公四大身若子長大,萬卷何處安著?”李公言下禮謝,而事師焉。萬卷贊曰︰
出廓送錢嫌不要,手提棕笠向廬山。
昔日曾聞青霄鶴,更有青霄鶴不如。
師偈曰︰
歸宗事理絕,日輪正當午。
自在如師子,不與物依怙。
獨步四山頂,優游三大路。
吹噓飛禽墮,顰呻眾獸怖。
機豎箭易及,影沒手難覆。
施張如工伎,剪截成尺度。
巧鏤萬盤名,歸宗還似土。
語密音聲絕,理妙言難措。
棄個耳還聾,取個眼還瞽。
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後路。
可憐個丈夫,先天為心祖。
師有時拈起帽子,問︰“會摩?”對曰︰“不會。”師曰︰“莫怪。老僧頭風,不下帽子。”問︰“如何是諸佛玄旨?”師雲︰“無人能會。”僧雲︰“向者如何?”師雲︰“有向則乖。”僧雲︰“無向者如何?”師雲︰“誰求玄旨?”其僧于時無語。師雲︰“去,無子用功處。”僧雲︰“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師曰︰“有。”僧雲︰“如何是方便門?”師雲︰“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雲︰“如何是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師敲鼎蓋三下,卻問︰“子還聞摩?”雲︰“聞。”“我為什摩不聞?”僧無對,師打之。
李萬卷問︰“大藏教明得個什摩邊事?”師豎起拳,卻問︰“汝還會摩?”李公對雲︰“不會。”師雲︰“者李公,拳頭也不識。”李公雲︰“某甲不會,請和尚指示。”師雲︰“遇人則途中授與,不遇人則世諦流布。”
師為眾曰︰“吾今合說禪,諸子總近前來。”大眾盡近前,師雲︰
汝听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師又問︰“阿那個是觀音行?”師卻彈指一下問︰“諸人還聞摩?”眾皆雲︰“聞。”師雲︰“者一隊漢,向這里覓什摩?”趁出了,呵呵大笑。
師入園中,見一株菜,畫圓相裹卻,謂眾曰︰“輒不得損著者個。”眾僧更不敢動著。師于時卻來,見菜株猶在,便把杖趁打,呵雲︰“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
師問僧︰“從什摩處來?”對雲︰“某處來。”師雲︰“還將得那個來不?”對雲︰“將得來。”師雲︰“在什摩處?”僧以手從頂上擎出,呈似師。師舉手拋向後,僧無對。師去︰“者野孤骸! br />
師鏟草次,有一座主來相看。忽見一條蛇,師便酴斷。座主雲︰“久向歸宗,元來只是粗行沙門。”
後有人舉問長慶︰“歸宗酴蛇意作摩生?”長慶雲︰“錯。”明真舉似 庵主,庵主雲︰“把將性命來。”明真不肯。石門代雲︰“專甲在庵中,只是劈柴種菜。”
時有江州東林寺,長講維摩經並學論。座主神建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師乃蹺起一腳示他。座主雲︰“莫無禮。”師雲︰“不無禮。三個現在,座主一任揀取。”座主不會,遂置狀於江州,陳論刺史李萬卷李公判雲︰
伏以三乘至教,一藏嚴持。所載文詞,唯窮佛性。事能幽現,理實通玄。統三教之根源,作群迷之依仰。既有辭親棄俗,被褐講經。經有明文,疏無不盡。自是智辯不到,謬判三身。體解不圓,濫轉八識。將智辯智,枉用功夫。將文執文,豈非大錯?況師乃深窮肇論,洞達維摩。肇有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大士有菩提是障,能障諸願。此之兩教,既非謬詞,且師辯菩提之路,尚未分明;郁郁黃花,爭能見性?如斯之見,何用講經?高座宣揚,欺他中下,何不自玄究竟?擅騁愚聰,抱垢問禪,發言不諦,尊宿垂念。觸目相呈,理既共通,何不自會?只如三個,何異法身?師鑒了能略無般若,何不頓惺?便見無生,假相菩提,空有名字。信有法身,只共一源。改換形儀,凡心自亂,真心了了,無字無名。見性惺惺,何言何說?如師只問菩提之處,將言對敵,埋沒達摩來蹤。若須寂嘿為宗,維摩一生受屈。師豈不見,肇有四不遷之義,生有六不空之談?乃知觸目之義不?千智慧不遷之理,永在a沙,體似琉璃,色如啐啄,隨其大小,好丑何安?即色即空,將何言對?
奇哉空門,弟子不會色空,卻置狀詞。投公斷理,只如儒教,尚有不出戶而知一切事,不窺窗而知天下。明知之為知,知之不知為知,俱歸智也。辯智之義,尚以如斯,學佛之人,何迷佛性?見師之貌,舉意昂藏,將為業蘊無生,道弘大覺。及乎動用,全是凡情。詞狀但有誹謗之言,出口全乖聲聞之行。再三奉勸,旦自思惟。知識不屈於學徒,真如豈隨於言句?真見無像,其像分明。實听無聲,其聲不絕。洞達如之,莫非一切。師之不肯,再把狀來。忽以公窮,必無好事。聊申一判,略表玄猷。不出詞鋒,安能辯正?但執此判,將歸寺中,集眾聲鍾,詮諦真實。汝若不信,再將狀來,若也定實,便自禮佛一百拜。仍更具威儀,往彼禮問知識。造罪懺侮,眾罪如霜露。慧日忽頓,消前罪去。
報慈拈問僧︰“作摩生道,則得不屈得古人?”僧對雲︰“這個僧將狀出去。”報慈雲︰“據個什摩道理?”對雲︰“若是別人,大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