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下(一)

    東晉武帝時後秦沙門鳩摩羅什奉詔譯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大鑒真空普覺禪師解義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1,不作能所心說,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金2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听受。心若不清淨,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墮三途,有何利益?心若清淨,為說是經,令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3。”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眾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e有法,故雲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雲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4塵剎,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淨行。三十二清淨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淨行。常修此三十二清淨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淨行,終不成佛。但愛著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于身命。菩薩為法,于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眾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意5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羅漢,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于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也?然或是須菩提于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諦念,謂之清淨;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深法,當知決定成就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行清淨行,若見垢淨二相,當情並是垢心6,即非清淨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蓋自見業盡垢除,慧眼明徹,信解受持,即無難也。世尊在世說法之時,亦有無量眾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之日,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隨宜為說,無不契悟。佛滅度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遙遠,但存言教,人若有疑,無處咨決,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輪回諸有;于此時中,得聞深經,清心敬信,悟無生理者,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于般若波羅蜜甚深經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怖畏7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恨。

    如來因中,在初地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一念痛惱之心。若有痛惱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君也。一說如來因中,曾為國王,常行十善,利益蒼生,國人歌贊此王,故雲歌利王。求無上菩提,修忍辱行, 碧斕窞突 黛固綽蓿 蟯跎砣猓 錘釷   捺聊鍘=翊二說,于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如來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蜜。行忍辱波羅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不應住色生心者,是都標也。聲香等,e立其名也。于此六塵起憎愛心,由是妄心,積集無量業結,覆蓋佛性9;雖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終無解脫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推諸法空,不生計較10,念念常自精進,一心守護,無令放逸。《淨名經》雲︰求一切智11,無非時求。《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晝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羅蜜多12,相應作意,無時暫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菩薩不為求望自身快樂,而行布施,但為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如者,不生;來者,不滅。不生者,我人13不生;不滅者,覺照不滅。下文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實語者,說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如語者,說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不誑語者,說般若波羅蜜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恆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虛。欲言其實,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用而無間,是故不得言無,不得言有。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臻此。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于14一切法,心有住著,則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者處暗,無所曉了。《華嚴經》雲︰“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住諸法相故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無相行,如人有目,處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見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者,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之世,邪法競起,正法難行。于此時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經,從師稟受,讀誦在心,精進不忘15,依義修行,悟入佛之知見,則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諸佛,無不知之。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末法之時,得聞此經,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見;此人功德,勝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萬億不可譬喻。一念聞經,其福尚多,何況更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當知此人,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種種方便,為說如是甚深經典,俾離諸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無有邊際;蓋緣多劫舍身,不了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離眾生之見。如能聞經悟道,我人頓盡,言下即佛,將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經無漏之慧,實不可及。故雖十方聚寶,三世舍身,不如持經四句偈16。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持經之人,心無我所;無我所故,即是17佛心。佛心功德,無有邊際,故言不可稱量。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亦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之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聞經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為人說,令諸眾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听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名樂小法者?為二乘聲聞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于如來深法,不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相之行,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養,作禮恭敬,與佛無異。能受持經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雲如佛塔廟;當知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18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即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供養恆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舍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眾生顛倒知見,即到波羅19彼岸,永出三涂,證無余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于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在20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雲不可思議者,贊嘆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于師處,不除四相,得受21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辭22。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23︰‘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24,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25;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26。此一段文27,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于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澈,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雲︰“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雲︰“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恆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諸法,心無取舍,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法以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體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者,以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無處所,故言則非大身。又以色身雖大,內無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得名大身。雖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諸佛無上智28見,心無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菩薩若言因我說法,除得彼人煩惱,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眾生,即有我所。雖度脫眾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為菩薩。熾然說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心無能所,即是菩薩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薩。雖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薩。熾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薩。《最勝妙定經》雲︰“假使有人造得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禪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禪定。能所不生,是名禪定。禪定即是清淨心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于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隨分行持,亦得名為菩薩,然未為真菩薩。解行圓滿,一切能所心盡,方得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愍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陶眨  諼宸鷓邸S衷疲  碇杏蟹ㄉ恚  煆邸<磺兄諫   閎糶裕  堊邸<悅 梗 芩萊 磺蟹鴟 糾醋員福  ㄑ邸<閎舨 廾郟 萇酪磺蟹   鷓邸br />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恆河者,西國祗洹29精舍側近河,如來說法,常指此河為喻。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界,以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舉此眾多國土30者。欲明其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許心數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干差別心數;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蜜心、清淨菩提涅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爾31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以其無量數限,故名曰多。如能超過,即不說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眾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輝,以為如來真身,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32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內具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淨行者,即六波羅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徒愛如來三十二相,內不行三十二淨行,即非具足色身。不愛如來色相,能自持清淨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者,即無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為如來者,即不名為具足也。慧眼明徹,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見如來真身者,固無此理;縱能見者,只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維摩經》雲︰“真說法者,無說無示,听法者,無聞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靈幽33法師加此“爾時慧命須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見34在濠州鐘離寺35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欲證解脫之心,無由可得36。若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于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于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37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六度萬行熾然俱作,心不望報,是名善法——

    【注解】

    1.《d續藏經》本原為“如有人即說是經者,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是經”後有“者”字,“念念常行”前無“若”字。今從《五家解》本改。

    2.《五家解》本作“全”。

    3.坊間流通本,“即非般若波羅蜜”後有“是名般若波羅蜜”。《大正藏》、《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此句。

    4.見,同“現”。

    5.意,一作“義”。

    6.《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心”,坊間流通本作“也”。

    7.原作“畏怖”,今從《五家解》本改作“怖畏”。

    8.原作“有”,今從《五家解》本改作“存”。

    9.《d續藏經》本原作“由是妄心積身,無能覺照,益遠佛行”,今從《五家解》本改定。

    10.《五家解》本作“記著”。

    11.原作“知”,據《五家解》本改作“智”

    12.原作“法”,據《五家解》本均作“多”。

    13.《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我人”後均無“等相”二字。

    14.原作“施”,據《五家解》本改。

    15.原作“妄”,據《五家解》本改為“忘”。

    16.坊間流通本後面有“法雲心有能所四字,一本雲,有能舍所舍心,有元來未離眾生之見。此解意又分明,故兩存之”數句。《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故從之。

    17.原本無“即”字,據《五家解》本改為“即是”。

    18.原作“彼”,據《五家解》本改正。

    19.《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蜜”字,而坊間本有“蜜”字。

    20.《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在”字,而坊間流通本作“住”。

    21.《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受記”,坊間流通本作“授記”。

    22.《五家解》本作“如是之言,是印可之辭”。

    23、24、25、26.此四處“授記”,《d續藏經》本均作“受記”,今據《五家解》本改定。

    27.“此一段文”的“文”字,原作“乃”字,據《五家解》本改。

    28.《五家解》本作“知”。

    29.洹,坊間流通本有作“園”,今從《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作“洹”,音hu n。

    30.土,原作“數”,據《五家解》本改作“土”。

    31.原作“潛然”,據《五家解》本改為“瞥爾”,一作“瞥然”。

    32.“色身”後原有“相”字,據《五家解》本,刪去“相”字。

    33.靈幽法師,一本作“幽冥禪師”。

    34.一本作“現”。

    35.寺︰原作“等”字,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五《唐上都溫國寺靈幽傳》,改作“寺”。

    36.得,一作“了”。

    37.此處原無“即”字,據《五家解》本補“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