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孝——立身之本
    一、孝─立身之本

    〈一〉、為什麼要孝

    1.儒家──曉之以要理

    兩千多年前,在中國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討論了這個問題。一天,孔子閑坐著,他的學生曾參(曾參,就是曾子,《大學》的作者)在旁邊侍奉。孔子問曾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前代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極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貴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麼嗎?曾參听到老師講這麼重要的問題,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離開座位。他到孔子面前說︰‘弟子不聰敏,哪能知道這種至德要道呢!請夫子詳細講解。’孔子這麼一問,曾參這麼一請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華,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而產生。所以,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經》中論述了從天子到鎮守各方的諸侯,九卿官員、讀書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說,皇帝或者說是國家領導人,自己要以身作則,極盡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這種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聖賢帝王,都是這樣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周文王還未繼承王位之前,是太子的時候,對父母就由衷的敬愛。每日三次問候父親從不間斷。早晨雞初啼時,即整理衣裝,去向父親請安,中午又去問安,晚上再去問安。听到父親安康,就心中歡喜。若知道父親欠安,就很擔憂,並想方設法,幫助父親解除不安的因素,然後才放心。對父親的飲食,也十分注意,對飯菜的冷熱,父親飯量的多少,都關心入微。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童蒙教育課本《弟子規》‘入則孝’篇中說的‘晨則省,昏則定’。早上起來,先看望父母,向父母問好,晚上回家後,亦復如是。有些人,覺得周文王一日三次問安,是很簡單的事啊,可是就這麼簡單的事,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現在父母關心獨生子女,確實做到了早晚的呵護,關心入微,可是反過來,以這樣的愛心體貼入微對待父母的,卻只有周文王啊!周文王以孝著稱,以德治國,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都盡到至極。自己成為全國人民的表率,而且以德教化四海百姓,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是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王朝。天子,位尊在人民之上,他的道德也要高于人民之上,行為世範,周文王做到了,所以他被人們稱為聖人。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例子──漢文帝侍奉母親的故事。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後因孝順賢能,而被群臣擁之為皇帝。漢文帝即位之後,沒有一點驕慢之氣,侍奉生母薄太後非常殷勤體貼。薄太後一次生病,一病三年不起,文帝盡心盡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地睡過一覺。有時連衣服也不解開,以備母親隨時召喚。每當湯藥煎好了,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自己先嘗一嘗,體味藥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後才送給母親服用。薄太後看在眼里,很感動,也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就說︰‘宮里這麼多人,都可以照顧我,你不要這麼辛苦操勞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三兩天就能好的。以後叫宮女們服侍我就可以了。’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孩兒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漢文帝雖貴為天子,卻成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耐心、他的柔和、他的勤勞、他的體貼,真正做到《弟子規》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示範久病床前有孝子!漢文帝的仁孝,傳遍了四方,感化所有的官員、百姓,為政不在多言,《論語》中說‘己身正,不令而從’。當時天下大治,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正是說的漢文帝開創的歷史時期。所以孔夫子在《孝經•孝治章》中說︰‘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哲的君王,用孝來治理國家,天下自然和平,人民安定,風調雨順。

    中國古代的帝王重視以孝德來治國。現代的中國領導人也極重視這一問題。2004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胡錦濤主席以及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之中的重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切實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古今領袖,皆是英雄所見略同。

    今年2月17日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評選’揭曉了。推舉出十位感動中國的人物,包括奧運會金牌冠軍,立志讓人類遠離饑餓的水稻專家,二十年出生入死的緝毒員警,充滿愛心到貧困山區的義務青年教師,健康的守護者愛滋病防治專家,等等。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孝行感動全中國,他叫田世國,是一名廣州市的律師,男,38歲。2004年他的母親患尿毒癥,他得知母親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移植一個健康的腎髒,就毅然決定瞞著母親,將自己的一個腎髒移植給媽媽。去年9月29日,在上海醫院,母植子腎手術成功,二人都已經康復出院。正是︰‘慈母身上腎,孝子一片心’。田世國,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至今不讓母親知道,他的孝行,讓天下所有的母親含淚微笑,他的真情喚起天下所有兒女的孝心。

    ‘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對田世國的評價是︰

    孝順、孝心、孝道,是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捐腎救母,大親、大情、大義。

    中央電視台對這位元孝子的宣傳、表彰報導,喚起全國人民的孝心。孝,在感動中國!孔子說︰‘教民親愛,莫過于孝’(《孝經•廣要道章》)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于推行孝道了。

    在2005年的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的精彩節目中,我們多次看到以孝為主題的演出。例如,為父親慶80大壽的短劇,回憶童年和感恩母親的相聲小品等等。這些感人的節目,都是寓教于樂。今天的中國領導人善于用中華傳統的道德文化教育人民。

    下面,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百官和讀書人當中所應奉行的孝。儒家主張‘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讀書學習聖賢之道,聖賢之道以孝為根本,做官心里常想著國君與百姓,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再以這種孝敬的心來事奉國君,事奉上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奉自己的老人,推廣而至所有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推廣而愛護所有人的兒女。為官的,能這樣恭敬謹慎地去做,‘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聖先王所提倡的道理,不敢隨便說,不是古聖先王所奉行的道德,不敢去做。‘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用現代的話來說,以孝敬父母之心來忠君愛民,才能使官位永久,不辱沒祖先,而光宗耀祖。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例子。宋朝時,有一個才子,叫黃庭堅,是宋朝的大學問家,擅長書法、繪畫和寫詩。特別是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做過縣長,後做到國家太史的官職。他非常孝順母親,侍奉年老的母親很殷勤。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尿器)。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僕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干淨。因為黃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淨,如果讓僕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為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後人評論他是‘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意思是說,什麼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為什麼呢?古德說︰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孝本于天性。黃庭堅成名和做官之後仍不忘本,所以他的事業才長久,名垂千古,正是有源頭之水,有根本之木啊!

    我們講到這里,在座的朋友們也許有人會問,古代的官員和讀書人會孝敬父母,而帶動當時的風氣。我們今天就沒有這樣的孝子了嗎?我正要驚喜地告訴大家。2005年元月中國評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世同,文化程度︰大學,是經濟師。他擔任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這位孝子,他的愛心遍及全縣的老人。幾年來,他深入50多個行政村調查,了解鄉村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況,調查的資料達20多萬字。他統計出,這些村子里的老人,生活愉快者佔20%,一般情況者佔20%,受委屈、招嫌棄者佔40%,受虐待遺棄者佔20%。他還統計出,這些農村老人,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佔70%;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養的佔20%;完全由子女養活的佔10%。鑒于這種情況,他發起組織成立‘敬老孝老志願者活動協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敬老孝老活動。例如,舉行‘敬老孝老思想教育報告會’60多場,直接受教育的群眾7萬多人。他直接關懷幫助解決老人子女糾紛案件200多起。發動開展‘敬老孝老思想教育進萬家’的活動等等。這位孝子,被稱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使者’,‘老年人的貼心人’,‘敬老孝老的楷模’,‘愛心功臣’。在他的帶動下,敬老孝老志願者隊伍已發展到300余人了。孔子在《孝經》中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意思是說︰教人民相親相愛,莫過于推行孝道了。河南省杞縣政協副主席李世同不正是這樣做的嗎?

    另外,還有令人高興的資訊。2004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一名律師,叫李宗發,他鄭重地向省人大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詳細題目是《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系規定》。這位律師認為,對于如何盡孝,中國僅有的婚姻法略有涉及,但不夠詳盡。因此,他希望四川省能率先發起為‘孝’立法,讓子女盡親情的孝養義務,讓中國傳統的美德受法律保障。李宗發律師的《孝法》建議書,還提出︰‘本省招收、聘用、晉升公務員、領導干部,必須審查其孝敬、贍養父母情況,並以此作為衡量審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這位律師還指出︰鄉政府、村委會、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對所管轄區內親情文明建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孝敬、贍養父母風氣不好的,街道辦事處等基層單位領導干部不得連任、晉升或平調。

    李宗發律師的《孝法》立法草案建議書,獲得新聞輿論的熱烈反響。《成都晚報》記者評論︰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利益的追求正不斷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美德也漸漸地遭到一部分人的淡忘。現在,成都的一名律師振臂而起,建議為“孝道”立法,試圖讓這一傳統美德得到法律的保障。這無疑是一種新的探索,使“孝道”這一美德能在社會上得到普遍的遵行。’

    孔子在《孝經》中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意思說古代五大類刑法所屬的條例有三千多種,但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今天有律師為孝立法,建立社會的機制,懲惡揚善,真是令人拍手稱快!

    從以上的兩例,可以看到,今天的官員和知識份子,在推行孝道方面,十分善于因地制宜,結合時代的特點,讓孝道為民眾所接受。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孔子所推崇的平民百姓所奉行的孝。孔子在《孝經》‘庶人章’中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時候的平民百姓,包括農工商,其中農民佔的比例最大,百姓能善于利用天時(春夏秋冬節氣種植)地利(收成莊稼),兢兢業業地工作,勤儉節約,謹慎自己,豐厚地贍養父母,這就是平民百姓的孝。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漢朝的時候,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了,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饑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只好到野外采些桑椹果給母親吃。采桑椹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正在采桑椹時,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采的果子為什麼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子不是很麻煩嗎?為什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椹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我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听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沒有接受,宛然謝絕了。

    這也是中國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蔡順孝敬母親的心行。雖遇饑荒之年,而分毫不改。有些人在順境之中,能孝敬父母,在逆境中,在困難當中就不行了。我們看到蔡順的故事,就會慚愧和反省。同時,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看到孝是人之天性。它最能感化人,強盜本是要搶劫東西的,可是遇到孝子,他們不僅不搶劫,還生恭敬心,送東西給孝子。從蔡順的角度來看,他能奉行孝為立身之本,因此不僅不會遭強盜的殺劫,而且還感化了他們自動獻出食物。由此,可以體會到孔子所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平民百姓中,孝子不乏其人。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動贊嘆。在2005年元月全中國評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勝,男,27歲,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東省棗莊煤礦工人。戴永勝的母親在2001年確診為卵巢癌,而且癌細胞已廣泛轉移擴散無法手術,醫生說他母親的生命期限不超過一年。戴永勝看到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全身浮腫、嘔吐,吃不下飯,經常發燒,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孝子戴永勝,決定先從心理上搶救母親,他一方面請醫生們幫忙用‘經過治療檢查腫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語言,來煥發母親對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積極努力到外地尋藥訪醫,治療母親的癌癥。他曾經為尋藥,跋涉三天三夜,忍饑挨餓。為母尋藥,他輾轉九省二市,從各地善良的醫生那里得到各種抗癌藥物十多種,搜集了150多個民間藥方。由于他的愛心、孝行和各種努力,終于使在他母親體內的癌細胞萎縮了60%。這位婦女現在已經能下田干農活了。醫生們非常驚訝,認為這是醫學史上的奇跡。戴永勝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現在一邊打工,一邊還在尋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徹底地治愈母親的癌癥。

    我們看到這位孝子,也是在困難當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醫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親的‘死刑’,可是戴永勝仍懷赤子之心,為母親四處尋藥訪醫。幾年來他不倦的努力,終于使全身浮腫,經常發燒嘔吐的母親能恢復到下田干活了,這不就是孝心的奇跡嗎?!這不是仁愛的成果嗎?!《四書•中庸篇》里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說,仁愛是孝敬雙親為最大。)戴永勝做到了。

    談到這里,我們回憶一下,今天開始討論孝道的時候,是曾子(曾參)向老師孔子請教的。孔子提出了孝是至德要道,並闡述了從天子到百姓,人們所應奉行的孝。曾子听罷感嘆道︰‘甚哉!孝之大也。’意思是說孝親之道,真是偉大,範圍真是廣大無邊啊!

    孔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說,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的行為。孔子這段話,說到了天、地、人三才。而孝一字,對三才能一以貫之。我們知道,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三種光明的來源,包括四季的更替不亂,晝夜寒暑有序。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春天播種發芽’。所以天所包括的一切,能啟發萬物生生不息,天是仁愛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寬厚載物,地依靠天時以成熟萬物,地是恭順的;人在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精氣,也就是承受了仁愛與恭順的氣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這個孝,就含著仁愛與恭順。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華。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總綱。

    曾子又問孔子︰‘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說,請問聖人的道德有沒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聖人之德,有何以加于孝乎。’孔子回答︰‘聖人的道德沒有超過孝道的了。’儒家認為以孝為中心,把這種仁愛恭順父母之心推廣到君王則忠誠,推廣到兄弟則友愛,推廣到夫婦則和睦,推廣到朋友則守信,推廣到天下人民,則能敬愛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認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聖治’,使‘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說,因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會說孝是至德要道。

    我們真是感謝至聖先師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經》就把孝的理論給我們說的這麼清楚。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位聖人,他從另一個層面,也把孝的含義給我們揭示無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這位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現在的尼泊爾)的太子,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有的書記載是西元前565年降生的。當時的中國正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他與孔子幾乎是同一歷史時期的(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悉達多太子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決定舍棄了宮廷富貴的生活,出家求道。經過五年的參訪、拜師求學,又經過六年的苦行,樹下悟道,終于成佛,證得圓滿的智慧之後,又到處講學,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佛教是西元67年,漢朝時正式傳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寺院),迎請印度高僧及佛教經典。以後又敕令在全國各地建寺院,推廣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國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樣。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其中他講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不朽的經典,詳細記述了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生長的情況。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眾生的疾苦,比現在X光透視更清楚。佛闡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特別是以母親為例,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深厚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佛告訴我們,胎兒在母腹中,逐漸長大。使母親有山壓下來的沉重感,若胎兒在母腹中亂踢亂動,使母親有地震風災的感覺。母親心驚肉跳,擔憂腹中的胎兒,沒有心思打扮自己,連梳妝鏡和漂亮的衣服都閑置一邊了。

    第二,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之苦總算熬過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滿床,疼痛難忍,但是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讓小兒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兒平安無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舍晝夜,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濕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兒尿床,弄濕被褥(古代還沒有現代的這些尿片紙巾)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干爽之處,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享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而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第六,哺乳養育恩。佛說,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丑,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地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在點點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是無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淨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操持家務,這個恩也是說不盡的。母親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縴縴,而過度洗滌不淨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雙手變得粗糙起來,母親原本紅潤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勞而憔悴。只為愛子女,慈母改容顏。

    第八,遠行憶念恩。愛子遠去他鄉,或求學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懸念,祈禱兒女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或離家出走,或外出毫無音信,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

    第九,深加體恤恩。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說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第十,究竟憐憫恩。佛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父母對兒女的愛,伴隨一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樣永恆,這樣長久,這樣無微不至!不管子女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這樣無私、博大、真誠、長久的愛,這種富于犧牲精神的愛,佛說︰‘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這句話說,假使有人為于父母獻出骨髓,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也不能報盡父母恩啊!

    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從我們的具體生活說起,父母的一生都在關心幫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從胎兒到出生,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沒有一樣離開父母的關懷。讀罷此經,沒有人不為之感動的!讀罷此經,方知自己是忘恩負義的人。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多少人或為功名,或為妻子,或為金錢而疏遠父母,甚至嫌棄父母,背離父母,虐待父母。我們甚至听到新聞報導河北有為賭博還債殺害父母,北京有為婚前同居不遂殺害父母,陝西有為搶奪財產殺害父母,種種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當時佛的弟子們听罷此經,‘垂淚悲泣,痛割于心……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雲何報得父母深恩?’我們都是罪人啊,我們怎樣才能報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于父母書寫此經,為于父母讀誦此經,為于父母懺悔罪愆,為于父母供養三寶,為于父母受持齋戒,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這段話主要的精神是開示我們只有宣揚孝道,實踐孝道,才能談得上報恩。佛家,重視孝道。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為人演說孝道,成佛以後,親自為父母講經說法,告訴他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啟發他們的智慧而徹底離苦得樂。在他父親去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守在他父親身邊,安慰他,開導他,讓父親放下一切憂慮煩惱,念阿彌陀佛,往生一個美好的世界──極樂世界去。給予父親臨終的關懷。父親過世後,佛親自抬棺材,安葬父親。釋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圓滿的智慧,而這種最圓滿智慧的基礎,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在去年(2004年7月份)我們看到一則新聞報導︰中國江甦省泰州高港區口岸鎮第二中學校長姚總杰非常重視弘揚孝道。以此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該校在2004年6月13日舉辦了‘如何孝順’的座談會。辦得很成功。該校校長老師都認為不僅要給孩子們說孝道,還要讓他們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學生對父母講話態度要恭敬,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學校進行的有關這方面的測試題中,曾問︰你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最關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進孩子們對父母的關心思考。姚校長還教學生唱孝歌︰‘父母養兒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紀大,千萬不能嫌;衣被勤換洗,飯菜應煮爛;生病請醫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掛帳睡得安……’因此這間中學的孩子們都逐漸學習從生活中體現孝道。

    我們還听到中國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的老師們,在全國各地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宣講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講座’,廣為勸化,將儒家啟蒙教本《弟子規》作為人生第一規,而第一規的第一條就是‘聖人訓,首孝悌’。

    中國古代著名的唐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詩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極平常的事,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他縫制衣服,一針一線,密密地縫,就怕縫得不結實。因為兒子外出不知何時歸來,要是縫制得不牢固,兒子離鄉背井在外,會帶來不方便。就是這麼一件小事,母親的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已融進里面了。所以詩人感嘆地說︰母親的恩德就像太陽,作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報答太陽的偉大恩德呢!

    我們真是感謝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我們才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上面我們介紹了儒家孔子所闡述的《孝經》的道理,又介紹了佛教中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父母恩重難報的恩德。現在我們再從道家善惡因果感應定律來體會孝道。

    3.道家—明之以因果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又稱太上老君。老子與孔子都是周朝時代的人。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道德的本源’及禮樂制度。孔子對這位太上老君是十分尊敬的。這位太上老君有一篇教人改惡行善的《太上感應篇》。文章中說道︰‘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里指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福和禍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來的。因此他教導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還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說,行善之人起碼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國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樣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祿不求自來,凶事會遠避他,神靈會衛護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有。

    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舜,就是一個例證。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孔子說,舜的孝敬做到了至極了,舜到五十歲了,還是那麼愛敬他的父母。舜,名字叫虞舜,為人溫和孝順。母親很早去世,後母對他刻薄虐待,父親不明事理,受後母挑撥,不喜歡舜。弟弟是後母所生,對待舜也極不友善。舜,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活,但是他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規’所說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雖然父母不喜歡他,他還是孝敬父母,雖然弟弟跟他作對,他還是友愛弟弟。後母視他為眼中釘,但無諭讓他做什麼重活,舜都能很好地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地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著大雷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後母和弟弟想害死他,在他下井工作時,倒土填井,幸虧他預先在井底挖了一個通道口,爬了出去。舜沒有死,給他後母很大的震驚。他回家後,對後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也沒有,一點怨恨之心都沒有。還是那麼恭敬友愛,最後終于感化了雙親。舜的孝,感動天地,據二十四孝記載,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里,堯帝非常歡喜。他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請舜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國家大事,以後把王位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諄厚。堯舜皆是中國古代的聖君。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章》),這不正是證明了《太上感應篇》所說的‘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道家另一大德,呂洞賓,尊稱呂祖,在《勸孝文》中說︰‘世之人,善莫大于孝,不善莫大于不孝。’老子在《道德經》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說,在六親不和的家族里,有行孝的人,才最難能可貴。舜是個耕田的人,他並沒有想到會當帝王,可是他的孝行,卻招感福祿自來而成為天子。

    ‘不善莫大于不孝’也有例子。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原谷,嫌自己母親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兒子,把奄奄一息的母親放在破車上,推到山林里去,扔棄不管。他的兒子就照辦了。然後回到家里來,他父親見兒子回來,就問︰‘你為什麼把破車又帶回來了?’他的兒子回答︰‘這破車等你老的時候還有用。’這句話多可怕!這不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不孝之因,將得不孝之果。

    再看一個例子。清朝,乾隆年間,在福建莆田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算命先生,叫馮賡,他給別人算命,都說得很準,所以聞名一時,收入也很豐厚。他給自己算命,命里有兩個兒子,而且其中一個能顯貴。可是他已經五十多歲了。這兩個兒子哪一個也沒顯貴,而且都賭博成性,不務正業。他心里很痛苦,听說武夷山上有一個道人,叫一目道人,修行很好,能知禍福,就前往參拜請教。一目道人說︰‘命之不靈,乃心術之變也。為人莫重于孝。汝得罪天條久已。汝生平鮮衣美食,鐘情妻妾,而于父母之奉,意甚寥寥。身非汝妻妾所生,何不思木本水源乎?汝能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可以息鬼神之怒。’這位一目道人是當時武夷山很有名的道長,他開示教導馮賡說︰‘你算的命,不靈了,那是你的心術變了。人生第一就是孝,而你的不孝已經得罪上天了。你平常吃得好,穿得好,寵愛妻妾,對父母非常刻薄。你要知道啊!你的身體從哪里來的?是父母所生的啊!而不是妻妾所生的。你如果以愛妻子的心侍奉你的父母,可以改變上蒼和鬼神的憤怒,就可以轉回命運。馮賡听了以後,深深拜謝歸去,從此將功補過,孝敬雙親,不敢怠慢。慢慢地,果真他的兩個兒子也回頭了,變得純良了,能听從父親的教導,保住了家業。

    這正如太上老君所說的,‘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所以,呂祖在著名的‘勸孝文’中說︰‘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意思是說,我能孝順,給孩子做好榜樣,自然沒有不孝的兒子,兒子能孝順,自然沒有不孝的孫子。一代傳一代,這是最大的善事。這是最豐厚的利益了。

    我們非常感謝道家的太上老君和呂祖從善惡感應的因果定律、從天理上讓我們來認識孝道的重要。

    (二)如何行孝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儒、釋、道三教一貫以孝為基礎,教化人民。正如清朝‘雍正皇帝上諭’中所說的,‘朕惟三教之覺民于海內也。理同出于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孝是做人的根本,是成佛作祖的正因,是百善之先,人間第一事。那麼,奉行孝道,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在《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意思是說,一個孝子侍奉雙親,對父母日常生活飲食起居,能盡自己恭敬心,用歡喜心供養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時提供治療,日夜侍候不輕易離開;父母去世時,能給與臨終的關懷,並認真地辦好喪事;父母去世以後,每年祭祀要嚴肅認真,常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五樣具備,才算是事奉雙親了。

    當年,孔子的弟子們,曾經就如何行孝的問題多次來請教孔子。孔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論語》中都有記載。

    有一個魯國的大夫(官員)叫孟懿子,他來問孝,孔子回答︰‘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說,對父母不要違背禮節。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子女責任侍奉供養他們;死的時候,按禮節埋葬,和按禮節祭祀他們。《弟子規》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論語•陽貨第十七》說︰‘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君子守喪時,吃美味也不感到好,听音樂不覺快樂,住在家里不感到舒適。我們從這里可以感觸到古代孝子對父母的那種深情。儒家提倡守孝三年,現代人很多都不能理解。孔子說得好︰‘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兒女生下來之後,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喪三年,當時天下都是這樣做的。這不是很正常的回報嗎?中國傳統祭祀祖先,通常在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和冬至節。祭祀活動或掃墓,或設壇供品或緬懷先人之德,或誦經念佛,以功德回向祖先等等,都是旨在不忘本。一家人在這種恭敬肅穆的祭祀活動中培養一種感恩的心,培養孝敬父母祖先的心。儒家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第一》),能夠謹慎地給予父母臨終的守護關懷,又能永遠祭祀祖先,那麼民風就變得淳厚了。

    孔子的一個學生子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意。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教誡我們不但為父母提供物質供養,還要存心孝敬恭順。

    孔子的學生子夏來問孝。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說,在父母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難能可貴的。有事情,晚輩代為效勞;有酒菜,長輩先吃。難道僅僅是這樣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嗎?

    四書《中庸》篇中孔子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說,孝,就是善于繼承先人的志向,善于繼續先人的事業。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至聖先師孔子闡述對孝的實行是層層深入,節節提升的。總歸三條︰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1.孝養父母之身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這種例子。例如,孔子的學生子路,出身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但是為了讓父母能吃到飯,他不辭辛苦,走到百里之外買米,背回家,奉養雙親。後來雙親去世了,他周游列國,在楚國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積如山,隨從的車輛數以百計,吃飯時,山珍海味擺滿桌子,可是子路卻很傷感雙親已去,再不能承歡膝下,雖想報父母之恩也不能了啊!

    各位朋友們,假如你的雙親還在,你要及時行孝啊!古人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孝養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有這樣的一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姓萊的人,年紀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萊子。老萊子的父母還在,都是九十多歲的人了。老萊子很孝順,每天給父母提供的飯菜,都是柔軟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萊子很體貼老人的心,從不說自己老,怕父母傷感自己的老邁。為了娛樂雙親,他常常穿起色彩鮮艷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邊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開心。有時讓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過得很快樂。

    各位朋友們,現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養父母,已經很難得了,還注意讓父母活得開心,這就更難得。廣州市評出的十大孝子里,看到一個例子。一九九三年醫科大學畢業的學生徐育彩,在金盤護老中心工作,不久就被提升為該中心的主任。她存心讓所有的老人快樂開心,每月拿出自己的工資為護老中心的孤寡老人過生日,買禮物送給他們,買生活用品提供給他們,讓這些孤寡老人感受親人的關懷。八年來,她為這些老人已支付了人民幣十萬元。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護老中心的主任心量很大,想方設法讓所有的老人都開心,這種孝心多麼感人!

    3.孝養父母之志

    我們听說過孟子母親教子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不辭辛苦,三次搬家,從墳場附近,遷到市場附近,再搬遷到學校(私塾學堂)附近,使孟子從小受讀書人的影響,熱愛學習。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斷機杼教子’,把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孟子看了嚇一跳。孟母以此告誡兒子,你中斷學習,就如我剪斷這未織完的布匹一樣,是一事無成的。從此,孟子發憤讀書,繼承孔子的儒學,而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孟母有志培養兒子成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負母親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顯親,這是養父母之志。現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龍,希望我們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種發憤精神,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人,以養父母之志。

    再舉一個例子。中國記載歷史的名著,有《史記》和《漢書》等。《史記》是由司馬遷寫的,由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寫到漢朝。《漢書》記載了自漢高祖開始至王莽篡位的這一段兩百二十九年的歷史。《漢書》的作者是班固。但實際上《漢書》是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兩代三個人完成的。班固的父親叫班彪,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讀了《史記》很贊嘆太史公司馬遷寫出這樣優秀的作品,使中國的歷史得以流傳。可惜《史記》只記到漢武帝時期,于是班彪下決心要把歷史繼續寫下去。他開始收集有關資料,經過相當的努力,終于開始寫作了。可惜他的壽命不長,只活到五十二歲,還沒有寫完就去世了。班彪的兒子班固,從小受父親燻陶,學識也很淵博,父親去世後,他整理父親的遺物,發心要繼承父親遺志,把《漢書》寫完,完成父親的事業。班固雖經歷種種挫折,仍不放棄這個志願,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誣陷,而被判坐牢。在監獄里,他還堅持整理寫書,以後被皇帝釋放回家,繼續寫作。後來班固去世了,《漢書》還有少部分未寫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女子,又繼續哥哥的事業,最後完成《漢書》。這不是孔子所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嗎!

    實際上,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三者是融合一體的。為印光大師所推薦的書《感應篇匯編》中有一個例子。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崔沔(音免),他母親雙目失明,他到處為母親求醫治療,不惜傾家蕩產。他事奉母親三十年,總是那麼恭敬真誠。晚上,不脫帽子和外衣,以便听到母親召喚就馬上提供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遇良辰美景,大家相聚時,崔沔一定扶著母親赴宴,讓母親開心,和大家有說有笑,讓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母親過世了,崔沔非常傷心,祭祀母親,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他做官,收入很豐厚,慷慨地幫助他的哥哥、姐姐、佷子、外甥。崔沔說︰‘母親已經過世了,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了,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懸掛的就是哥哥、姐姐、佷子、外甥這幾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後來,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成為賢明的宰相。

    崔沔,真是孝子啊!他的孝心里已兼有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孝子要圓滿地實行孝道,必須自己不斷地學習聖賢教誨,不僅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還要幫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才能使父母獲得圓滿的幸福。比如,孔子說老年之人戒之在得(貪),因為年老了,容易對財產家業兒女貪戀執著,而導致內心不能開朗歡喜,這時孝子應該用古聖先賢的教誨開解父母︰‘家財萬貫,還不是一日三餐;宅舍無數,還不是夜眠六尺,應該把自己的積蓄財物分出來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比如賑災、濟貧、助印善書、捐助醫藥及道德教育事業等等。’使父母從做慈善事業中滋養樂善好德之心。父母退休以後一般都比較清閑,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虛,做兒女的應該積極引導父母學習聖賢教誨,或接受仁慈博愛的宗教教育,使精神有所寄托,獲得聖賢智慧的法樂。更進一步,讓父母明了生死輪回的真相,從而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生起對來生歸宿的希望憧憬。在佛教里,佛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宗教也有對來生歸宿的具體說明。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子做好臨終關懷,守候在父母身邊,給父母安慰,用念佛、誦經,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則孝子的行為便圓滿了。

    杭州東天目山上有一個‘彌陀村’養老院,住著幾十個老人,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歡喜的法樂之中,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听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憧憬的老人,身上便有年輕人的活力。有一次我到東天目山去,山上有一位九十二歲的孟老太太,精神矍鑠,頭腦靈敏,口齒清晰,我們上山參訪和她聊天,她出口成章,吟出‘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她還幫助‘彌陀村’的負責人策劃工作,是一個好參謀。她對生死沒有恐懼,喜歡做善事,每天歡歡喜喜地生活,是一個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我們孝養父母,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更應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養。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于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

    去年,我有幸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三日)在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會議。這個會議是研討匯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價值觀,以教育來化解世界沖突。在這個大會上,淨宗學院院長淨空教授在大會上做了一個精彩的演講,講題是‘如何消弭沖突與落實仁愛和平的教育’。在演講中,淨空教授介紹了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他指出‘中國聖人總結出道德的十二種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倫理道德的教育要以這十二種德目為宗旨,如果人人都認真學習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淨空教授還提出落實這些教育的具體建議,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二○○五年元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道德教育亞太地區駐澳洲主席德麗歐女士,專門飛來澳洲圖文巴市淨宗學院,會見淨空教授,面談落實這些建議的具體辦法。好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行動起來了!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二○○三年十二月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時,發表過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著名演講。他在演講中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二○○○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中華民族其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溫總理指出,‘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要‘回溯源頭,傳承命脈。’

    各位朋友們,孝,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傳一代的命脈嗎?孝,不正是一切道德的源頭嗎?孝,這個字,是會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這個字上面是老字頭,下面是子,說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體的,就是孝。

    溫家寶總理說︰‘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各位朋友們,通過學習儒、釋、道三家對孝道的闡述,我們才知道,唯有孝,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各位朋友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