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ヾ。
(這是總嘆八相成道)
他們因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所以都發願到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去示現成佛,普度眾生。
附記1︰佛菩薩示現人間都有八種的相,叫做“八相成道”。大乘所說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小乘所說的八相是︰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此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本經所列之八相,無住胎相,及把降魔相並入成道相,卻又另闢童子相、納妻相,以示本經重視人倫之意。
附記2︰從這兩句經文開始,一直到下面的發起序,都是敘述菩薩們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示現度生和修行佛法的情況。本經是以本師釋迦牟尼佛來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為例。從他的八相成道,我們不難發現︰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成佛,而成佛的目的卻又是度眾生。這種成佛度生,度生成佛的行誼,乃諸佛菩薩光風霽月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偉 大行徑,那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和令人景仰啊!
處兜術天ゝ,弘宣正法。
(這是說八相成道之降兜率)
今舉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例。他跟所有要來人間示現成佛的菩薩一樣,首先要住兜率天內院,在那里弘揚宣說佛之正法。
附記︰未來佛彌勒今正在兜率天內院講經說法。佛滅900年間,無著菩薩即從阿 陀國講堂,每夜上升兜率天,听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白天則將彌勒所講的佛法,對眾宣說。這就是未來佛都要在兜率天“弘宣正法”的 明證。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這是說八相成道之入胎相)
當他觀察度生之機緣成熟時,即舍兜率天,下生人間,在王宮中作太子。于入胎時,從母右脅,降神而入。
附記1︰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說,菩薩入胎時,其母摩耶夫人正在酣睡,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當時夫人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附記2︰菩薩示現成佛,都選擇降生在王宮作太子,原因有二︰一是表示自己身份尊貴,非同凡響;二是表示世人所追求的榮華富貴,他都擁有,但不能解決人生生死的問題,唯有出家修道,才能解脫。
附記3︰凡是來人間成佛的菩薩,大都是補處菩薩的身份,他們可以在人間化生,為何要胎生呢?根據《涅經》說這有八個原因︰一、是表示與人同類,以便接引教化;二、寄生人中尊貴家,表示所積功德很殊勝;三、生作王子,以王力護持正法;四、教人孝敬父母;五、生為王種,可息世人的輕慢心;六、為防止世人對化生的誹謗;七、為留舍利,俾作後世眾生敬信得度的因緣;八、為同三世諸佛皆是胎生之故。
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ゞ,無量佛土々,六種震動ぁ。
(這是說出世時身相的奇特)
出生時,又從其母右脅而出。一出世,即能行走,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而且身放光明,陶帳 絞瀾紓晃蘗糠鶩粒 加辛 值惱鴝 br />
附記1︰眾所周知,開創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誕生于古印度的迦陳尬攔 ﹥環雇醯奶 櫻 ィ鋃唷5筆Ш改σ 蛉耍 吃薪 率保 榕 吾 襯嵩埃 umbiniPark),以右手攀無憂樹枝,遂生太子。
附記2︰凡佛菩薩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時,大地都會發生六種的震動。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
附記3︰佛教雖發源于印度,但發揚光大在中國,此事絕對不是偶然。根據中國的《周書異記》中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貫太微,使太史甦由卜之,得乾之九五,因奏曰︰西方有聖人降生,一千年後,聲教至此。王命鐫石記之。”可見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中國和印度兩國同時都有祥瑞出現。而“一千年後,聲教至此”的預言亦符事實,東漢明帝,一天夜里,夢見一位壯麗的金人,飛空而至,問于早朝諸臣,有人告訴他那是佛陀,于是派遣郎中蔡惜往天竺求佛法,剛好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二人,乘白馬載著佛經佛像自西而來,相遇于途中,遂同入洛陽,住于鴻驢寺(古代官署稱為寺)中,那時正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這是佛教東傳之始,距離佛降生人間,大約一千年左右。當時漢明帝為了紀念白馬馱經至中國,下令將鴻驢寺改為白馬寺(本經即在此寺中翻譯的),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佛寺。
附記4︰根據“世界佛教友誼會”于1950年在錫蘭(即今之斯里蘭卡)哥倫坡舉行第一次會議時,公認佛乃降生于公元前623年,涅于公元前543年,這是說佛降生至今(2005年)已經2628年;但是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佛誕生于周昭王24年,涅于周穆王53年,到今天已經大約3030年了。至于哪一個說法對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佛人學的是佛的道德、學問和他的智慧,其他的事,都無關宏旨,用不著執著。
附記5︰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只有法身,才是真佛,所以對于佛菩薩降生人間,諸部般若經都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在俗諦叫做“生”,在真諦卻叫做“無生”。因為俗諦所說的生本來是無生,所謂生,只不過是因緣一時和合之假生而已,這種的生是依于無生之生,因依于無生之生,所以說“生即無生”。
附記6︰佛降神母胎時,從母右脅而入,出胎時又從母右脅而生。此外,佛眉間之白毫、頭上之發螺、全身之毫毛都是右旋宛轉的,涅時右脅而臥,連穿佛教法衣要袒露右肩,繞佛要右繞,跪佛要右膝著地等等,為什麼都是右而不是左呢?須知,佛教以右為正、為大,以左為旁門左道。佛胸前有個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雲相”符號 ,通稱萬字,明明也是右旋的,但自元、明二朝以後,漸漸改為左旋 ,這與佛教尊右的傳統明顯相反。繞佛右繞是代表敬,左繞即不敬,則 字右旋是代表吉,左旋 即不吉,希我佛教同修明察,還我佛教極其神聖之標志一個本來面目,以正視听。
舉聲自稱,吾當于世,為無上尊。釋梵あ奉侍,天人ぃ歸仰。
(前三句是說出世時口相之奇特,後二句是說天人敬仰。)
菩薩于行走7步之後,舉目四顧,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口中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時帝釋和梵王,都在左右服侍,天人大眾,也都前來表示歸向和仰慕。
附記︰菩薩入胎和出世時,所示現的種種異相,無非告訴世人,他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乘願再來的大聖人。古來非凡之人降世,往往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像近代禪門宗匠虛雲老和尚,出生時為一肉球,家人都認為是怪胎,準備第二天將之丟棄,正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賣藥的老頭子,把肉球一刀破開,原來是一個肥胖的男孩。當年要不是菩薩化身為賣藥之老頭,後來便沒有一肩挑起曹洞、臨濟、雲門、法眼、溈仰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了。
◎注釋
ヾ現成等覺 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亦即成佛。
ゝ兜術天 即兜率天。兜率華譯為知足,因此天天人,對五欲境,知止滿足,故名。是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400年,天壽4千歲,合人間56億7千600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人間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淨土。
ゞ十方 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
々佛土 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一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個銀河系。
ぁ六種震動 大地震動,有三種的六種,即一、為動之六時,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二、為動之六方,即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三、為動之六相,即動、涌、震、擊、吼、爆。
あ釋梵 帝釋天和梵天。帝釋和梵天都是護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ぃ天人 天上的人。
示現算計ヾ,文藝射御ゝ,博綜道術ゞ,貫練群籍々。 (這是說菩薩的童子相)
菩薩在童年時,便已鶴立雞群,出類拔萃,與眾不同了。舉凡算術、詩書、技藝,以及射箭、舞刀、擊劍、駕車、騎馬等等,無一不精。又能博通各種外道的學術,並將之綜合和分析,還對當時種種重要的典籍,做到融會貫通和掌握其作用,真不愧為一位天才神童。
附記︰菩薩之所以在童年時,便已顯露他對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哲學、文化,乃至醫、卜、星、相等等,無不精通,這也是顯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
游于後園ぁ,講武試藝あ。現處宮中色味之間ぃ。
(這是說示現納妻相)
到了青年時,父王要他娶妻,他是在皇宮後院之試藝場,與500釋子講武試藝,技壓群雄,終于迎娶耶輸陀羅為妃。菩薩雖已久斷貪愛,無有淫欲,但隨順世法,示現納妻,與諸榕 ∮詮 校 拍信 車納 睢 br />
附記︰菩薩既生人間,必須示現與人一樣的娶妻生子,其實他如《涅經》之所說︰“如來非是雜食身,而是金剛不壞身。”所以毫無色味之欲。世間之正人君子,尚且坐懷不亂,何況久經塵劫,斷貪去愛的補處菩薩。若問羅 羅從何而來?須知羅 羅本非凡夫,乃是菩薩示現為諸佛之長子,所以經中有說,當時太子手指耶輸陀羅之腹,說“汝已有子”,後來便有羅 羅。
◎注釋
ヾ算計 就是算術。
ゝ文藝射御 “文”即詩書,“藝”即技藝;“射御”即射箭及駕車和騎馬等等。
ゞ博綜道術 “博”就是廣博,“綜”就是綜合,“道術”指當時印度96種外道的學術。合起來說,就是能夠博通和加以綜合、分析各種外道的學術。
々貫練群籍 是對種種的典籍,都能融會貫通和練達其作用的意思。
ぁ游于後園 “游”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後園”是指皇宮的後院,亦即當時講武試藝的地方。
あ講武試藝 與人比武,叫做“講武”;考試詩書、算術,叫做“試藝”。
ぃ色味之間 指過著男女飲食的生活。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ヾ。棄國財位ゝ,入山學道ゞ。
(這是說出家的動機)
有一次,菩薩出城游玩,于東門見到老人;又一次,出南門見到病人;又一次,出西門見到死人,遂悟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又一次,出北門時,見一出家沙門,便請問出家何益?听了之後,決志舍棄國家、財富和地位,入山學道。
附記1︰菩薩所見之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門,都是色界淨居天人所變化的。
附記2︰菩薩于北門向沙門請教出家的利益,沙門告訴他︰“處于空閑,修習聖道,調伏諸根,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求得解脫。”菩薩听了,便決意出家。
附記3︰學道為何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門所說的“處于空閑,修習聖道。”過去諸佛,都是出家後,入山學道,修行成功了,才回到城市或聚落去說法度生的。
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々,剃除須發,端坐樹下ぁ,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這是說出家的經過)
菩薩是夜,乘坐白馬,升空出城。出得城來,即將所乘之白馬、頭上所戴的寶冠、身上所披的瓔珞裝飾品,統統都交給馬夫帶回王宮去。與此同時,他取出寶劍,剃除須發,又將所穿的珍貴華麗的衣服脫下,于換上天人所奉獻的袈裟之後,即步入苦行林,從此端坐樹下,勤苦修行,一共六年。在這六年當中,菩薩所做的,都是一個出家人所應該有的行為,和所應該做的事。
附記1︰出家人都要剃除須發,那是表示︰決心割棄世間的一切貪愛和煩惱,不問世事,一心向道。
附記2︰出家人所應該有的行為,和所應該做的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痴。
◎注釋
ヾ悟世非常 悟知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非常”即無常。世間的一切,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不能常在,所以都是無常的。
ゝ棄國財位 舍棄了國家、財富和地位。
ゞ入山學道 入到山林中去修習佛教所說的戒定慧菩提正道。
々法服 即袈裟。
ぁ端坐樹下 在樹下坐禪習定。
現五濁剎ヾ,隨順群生ゝ。
(這是贊嘆菩薩來人間成佛)
菩薩在一個充滿五濁的惡世中示現成佛,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程度,為之說法,給予光明,濟以安寧。
附記︰“五濁剎”也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之為“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三千大千世界(相等于一個銀河系)。菩薩在娑婆示現,已是很稀有的事,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更是難中之難,正如《阿彌陀經》所說︰“釋迦牟尼,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師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來人間成佛,目的是度眾生,要不是他來人間成佛,那就如三寶歌所唱的︰“人天長夜,宇宙 ,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所以凡佛弟子,皆應對佛深表感激,亦應從心底最深處,向佛致予無上的敬意!
示有塵垢ゞ,沐浴金流々,天案樹枝ぁ,得攀出池あ。
(這是說于成道前沐浴除垢)
菩薩在尼連河畔的伽耶山修習苦行,一共六年,不但滿身塵垢,而且身體瘦弱不堪,于是到尼連河中沐浴。浴畢正想上岸,忽然魔王作怪,把河岸變得很高,使他上不來。幸好河岸有樹,樹上有神,神把樹枝按低,使他手攀樹枝,得以出離尼連河池。
附記︰菩薩開始時也跟許多的外道一樣修習苦行,而且一連六年,始終不能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這使他領悟到︰一個人若執著欲境,貪圖享樂,固然不能斷煩惱、了生死;但是若執著苦行,折磨自己,同樣也不能得菩提、成正果,唯有不苦不樂,行于中道,才是菩提正因,才能悟道證果。所以他決定放棄苦行,先是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恢復了體力,爾後又到尼連河沐浴,洗掉滿身塵垢,這時他也恢復了原有的奕奕豐采。
◎注釋
ヾ現五濁剎 是示現在充滿五濁的世界成佛的意思。五濁是佛教說明世界的五種丑惡。一、劫濁,是說時代遭逢惡運,災難重重;二、煩惱濁,指世人心中充滿貪、 、痴、慢、疑種種煩惱;三、眾生濁,指眾生障深慧淺,資質低劣,苦多樂少;四、見濁,指邪見流行,思想混亂,莫衷一是;五、命濁,指眾生因惡業而受報,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ゝ隨順群生 隨順眾生的根機程度而為之說法。群生就是 眾生。
ゞ示有塵垢 來人間成佛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的身份,其身永遠清淨無垢,然而既來人間成佛,就要像常人一樣,久不沐浴,便生塵垢,所以說“示有塵垢”。
々沐浴金流 在尼連河里沐浴。尼連河是恆河的支流,與恆河一樣,河中多沙,其沙都是金黃色,所以叫做“金流”。
ぁ天案樹枝 天人把樹枝按低。案即按。
あ得攀出池 得以手攀樹枝而出離尼連河池。
靈禽翼從ヾ,往詣道場ゝ。
(這是說成佛前的一個征兆︰靈禽翼從)
菩薩沐浴後,便朝著他想要成佛的菩提道場走去。一路上,有無數的由天人所變的鸚鵡、舍利、孔雀等等諸鳥,有的在上空飛翔,有的圍繞著他,並出和雅音,這種情景有如國王出巡,百官翼從一樣,極為壯觀。
吉祥感征ゞ,表章功祚々。哀受施草ぁ,敷佛樹下あ,跏趺而坐ぃ。
(這是說成佛前的另一個征兆︰瑞草應聖)
這是表彰菩薩在過去三大阿僧 劫中,累積了無量的功德和福報,才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吉祥征兆的。當菩薩走到菩提樹下時,又出現另一個征兆,那就是剛好有一個割草人,挑了一擔很潔淨柔軟的吉祥草,從這里經過。他听說菩薩要在菩提樹下成佛,便很高興的布施其草,菩薩哀愍地接受它,將之鋪在樹下,便在淨草之上,跏趺而坐,並發誓言︰“我今天若不證無上大菩提,誓不起此座。”
奮大光明,使魔い知之。魔率官屬ぅ,而來逼試。制以智力う,皆令降伏。
(這是說降魔之相)
這時菩薩坐在菩提樹下,即從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大千世界,欲使六欲天之魔王知道,有菩薩坐菩提道場,快要成佛了。魔王波旬立刻率領魔子魔女,和魔兵魔將,一齊都來到菩提樹下。首先他派遣魔女向菩薩作百般之誘惑,欲破壞他的淨行,但菩薩運用智力將之制伏,絲毫不為所動。接著魔王又派遣魔軍多方侵犯,菩薩則入于慈心三昧中,魔軍所使用之各種兵器,都化為朵朵蓮花而掉落地上,連魔王自己也近不了菩薩的身。最後,眾魔皆散,波旬也回宮去了。
附記1︰諸菩薩來人間成佛,無不“未成佛,先降魔。”在事相上說,佛代表至正、至善,魔代表至邪、至惡,菩薩降魔,是表示邪不敵正、惡不敵善;但站在理體上說,佛是佛,魔也是佛,有如水之與波,水是水,波也是水。之所以未成佛先降魔,那是表示自己已杜絕了一切相對的觀念,已證入了絕對的、不二的、生佛平等、佛魔一如的佛性、真如。
附記2︰有人或會問︰修十善才能生天,為何至惡的魔也會生天?答案是,魔王前生,也是一個修禪修善的人,故能生天,只因不斷淫欲, 痴熾盛,所以才墮落魔道。《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附記3︰降魔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用神通力、智力或慈力。今菩薩不用神通力,只用智力和慈力,這是啟示世人,一個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是無往而不利的,那也是一個修學佛法的要著啊。
得微妙法(11),成最正覺(12)。
(這是說成道之相)
菩薩于降魔之後,即契入諸法平等、空有不二、理事無礙的一真法界中。這是最真實、最微妙之法,證得此微妙法的人,即是成就了至高無上之正覺(佛果)。
附記1︰菩薩累劫修行,終于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所以經中說“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這里面有修、有得、有成,是在說“事”,也叫做修德、俗諦;至于般若諸經所說的無修、無得、無成,那是說“理”,也叫做性德、真諦。我們學佛,必須理事無礙,二諦圓融,也就是一定要經過有修有得有成的階段過程,然後才會有無修無得無成的真實收獲。《觀無量壽經》中也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前一句說的就是有修有得,後一句說的就是無修無得。
附記2︰經文所說的“成最正覺”,就是佛經上所常說的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那是佛智之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在佛教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聖人中,聲聞乘的阿羅漢和緣覺乘的闢支佛,因只破三界內之見思惑,故只證得“正覺”;菩薩不但破三界內的見思惑,亦破三界外的塵沙惑,和分斷無明惑,故證得“正等正覺”;當菩薩位滿,再破盡元品無明惑,此時圓滿一切覺悟,即成佛道,所以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茲以月亮作比喻,正覺好比初十的月亮;正等正覺好比十三、十四的月亮;無上正等正覺就好比正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
◎注釋
ヾ靈禽翼從 “靈禽”是指這些飛禽是由天人所變化的。“翼從”是指左右兩翼都有護衛跟從。
ゝ往詣道場 向成道的場所走去。
ゞ吉祥感征 指感得種種的吉祥征兆。
々表章功祚 表揚彰(章即彰)顯所修的功德和福(祚即福)德。
ぁ哀受施草 以哀愍的心來接受所布施的草。
あ敷佛樹下 鋪在菩薩來成佛的菩提樹下。
ぃ跏趺而坐 結跏趺坐。跏趺坐略有2種︰若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い魔 梵語魔羅(Mara)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干擾障礙人們修道的惡魔,欲界第六天之天主波旬即是魔王,其眷屬為魔民。
ぅ魔率官屬 指魔王率領他的魔兵魔將。
う制以智力 用智慧的力量來制伏。
(11)得微妙法 證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此微妙法即非空非有、平等不二之法。
(12)成最正覺 成就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也就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最圓滿的佛果。
釋梵祈勸ヾ,請轉法輪ゝ。
(這是說佛轉法輪相,此兩句先說明說法的因緣)
帝釋和梵王,見到菩薩已經成佛了,即十分虔誠的祈求、勸請佛轉妙法輪,為眾生講經說法。
附記︰諸佛常規,講經說法,必先請而後說,有請才說,故帝釋和梵王見菩薩已經成佛,便誠懇的勸請佛轉妙法輪。再者,佛所說法,字字珠璣,句句精華,能令人返璞而歸真,超凡而入聖,因此之故,帝釋和梵王,時常都請佛講經說法,普度眾生。
以佛游步ゞ,佛吼而吼々。
(此後十二句,都是說佛的身口施化。這里第一句是指佛之身業,第二句是指佛之口業。)
于是,佛依照其出世之本懷,在此世間,大轉法輪,普度有情。他處處以身作則,表率世人,行住坐臥,皆具威儀,見者生敬;又金口所說,皆是佛語,契機契理,人天信伏,如獅子作吼,百獸懾服!
附記︰佛之四威儀,古人說︰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嚴肅威儀,能令眾生一見生敬,故佛弟子皆應如此。佛之口業,不是說法,就是默然,決不談論是非,或是無意義的戲論,故金口一開,震古爍金,即成為世人之金科玉律。總之,佛之一生,舉足為法,吐詞為經,堪作天下後世,一切修行人的模範。
扣法鼓ぁ,吹法螺あ,執法劍ぃ,建法幢い,震法雷ぅ,曜法電う,澍法雨(11),演法施(12)。
(這是贊嘆佛無礙的辯才)
佛以他極之微妙的辯才,來為眾生講經說法。先說人天及小乘自利之小法,如人扣鼓,其聲聞近;次說自利利他之大乘法,如人吹螺,其聲遠聞;更進一步說般若,以令眾生去執斷惑,如人執起慧劍,揮斷一切之妄惑;最後皆教令成佛,會三乘于一佛乘,進取無上之清淨妙智(如如智),此智高聳,如幢高懸。佛能如此對機施教,全靠他的四無礙辯,佛有法無礙辯,能通達諸法名字,說起法來,震聾發聵,有如雷聲,震動大地;有義無礙辯,能了知一切事物的事實真相,說起法來,令人大開慧解,有如閃電一剎那間,照明一切;有詞無礙辯,能通曉各種言語,隨意言說,有如嘉澍(及時雨),普潤一切;有樂說無礙辯,能辯說法義,圓融無礙,為眾生樂說自在。
附記1︰《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佛講經說法,必須“開權顯實”,又叫做“開三顯一”,即開三乘教法方便之門,以顯真實一乘的教法。所以佛到最後,會三歸一(把三乘會歸一乘),以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才是佛說法的本意,也是佛出世之本懷。
附記2︰佛一生所說之教法,天台宗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藏教者,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通教者,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別教者,是特別對菩薩而說的大乘教法,不通于二乘;圓教者,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
附記3︰天台智者大師還判定釋迦牟尼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也叫做“五時說法”,即佛于菩提樹下成道後,于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為阿含時。繼阿含時後,于八年中,說維摩勝 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爾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最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三乘于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尸那拉城娑羅雙樹間,于一日一夜,說大般涅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為法華涅時。
常以法音(13),覺諸世間(14)。
(這是結嘆佛口業的施化)
佛時常都是這樣的以他說法的音聲,來幫助一切世間的眾生,覺悟和證入佛之知見。
附記1︰常以法音,說法度生,是時間無盡;覺諸世間(包括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是空間無盡,如此時空無盡,就是所謂的“普賢之德”。
附記2︰講到佛口業的殊勝,茲舉數例,以概其余。在佛降魔成道之後,即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五人請作沙門,佛只說一聲“善來比丘”,五人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威儀如百臘比丘,便成沙門。再赴頻婆娑羅王之約,為說十二因緣之法,王聞法後,即證初果。不久,舍利弗和目犍連及其弟子200人,亦來請作沙門,佛同樣只說一聲“善來比丘”,皆證聖果。由此可見,佛口說法,的確不可思議,凡有聞者,無不獲益。
◎注釋
ヾ釋梵祈勸 帝釋和梵王共同祈求勸請佛轉法輪,度眾生。帝釋是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天王,梵王是色界初禪天的天王。兩位天王都是佛教的大護法,時常都來請佛轉法輪,度眾生。
ゝ請轉法輪 請佛說法度眾生。轉法輪即指佛說法。因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碾碎一切眾生的煩惱,謂之“法輪”,故佛說法,度眾生,即叫做“轉法輪”。
ゞ以佛游步 這里是說佛以他的令人肅然起敬的四威儀,自由自在的到處感化眾生。
々佛吼而吼 指佛口所說皆是佛語。佛所說的話,契機契理,人天信服,有如獅子作吼,百獸懾服。
ぁ扣法鼓 比喻宣說人天小乘自利之小法,如人扣鼓,其聲聞近。
あ吹法螺 比喻宣說大乘自利利他之法,如人吹螺,其聲聞遠。
ぃ執法劍 比喻執起如慧劍一般之佛法,可以斷惑證真。
い建法幢 比喻把所證之妙法樹立起來,如幢之高懸。
ぅ震法雷 比喻所說之妙法,能震聾發聵,有如雷聲能震動大地。
う曜法電 比喻所說之法,能令人大開慧解,有如閃電一剎那照明一切。
(11)澍法雨 比喻所說之法,如嘉澍(及時雨)普潤一切,利樂有情。
(12)演法施 比喻辯說法義,圓融無礙,為眾生樂說自在。
(13)常以法音 時常以說法之音聲,開悟眾生。
(14)覺諸世間 使世間的一切眾生,都轉迷成悟而成佛。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ヾ,一切世界ゝ六種震動。
(這是結嘆佛身業的施化)
佛不但以他之金口宣揚佛法,同時還從他的身體上發放無量的光明來攝受眾生,這種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並使一切的世界都產生六種祥瑞的震動。
總攝魔界ゞ,動魔宮殿々,眾魔懾怖ぁ,莫不歸伏あ。
(此後26句都是說明佛轉法輪的利益,此4句是說伏魔令離邪欲)
當佛從他的身體放光動地時,雖然佛光普照,人天歡喜,但是魔宮卻因之而劇烈震動,使到眾魔都感到非常的害怕,于是都向人天看齊,相率皈依三寶,修行佛法。
附記︰佛經說魔有4類︰一、煩惱魔,指貪 痴慢疑等煩惱,能惱害人們的身心;二、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又名五蘊),能生一切之痛苦;三、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四、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之魔王是。上述四魔,只要我們把心中之煩惱徹底消除,則其他之魔自動消失。由此可見,內魔實比外魔更可怕。
摑裂邪網ぃ,消滅諸見い,散諸塵勞ぅ,壞諸欲塹う。
(這是說佛所說之法能令人斷惑證真)
佛所說的法是正法,所以它能破除邪魔外道的種種邪見,包括他們的六十二見。同時,也能消除世人的種種煩惱,和長劫以來的生死輪回痛苦,使世人不再陷入于五欲六塵的深坑之中。
附記︰邪網和諸見,亦指見惑;塵勞和欲塹,亦指思惑。見惑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思惑即是貪、 、痴、慢、疑。此見思二惑,乃芸芸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斷之即了生死、出三界。
◎注釋
ヾ無量佛土 指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銀河系,為一尊佛所教化的區域。
ゝ一切世界 指無量無邊的世界。
ゞ總攝魔界 是把一切魔王、魔子、魔民,統統攝收的意思。
々動魔宮殿 使魔王所住的宮殿搖動。
ぁ眾魔懾怖 一切的魔都感到畏懼恐怖。
あ莫不歸伏 無不歸順降伏。
ぃ摑裂邪網 “摑”是用手打人耳部,這里是指打破;“裂”是裂開;“邪網”是指外道的種種邪見。
い消滅諸見 消滅外道的六十二見,亦指消滅凡夫們的“見惑”,即凡夫們在見解上的迷惑錯誤,有5種,故又名“五惡見”,簡稱五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于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于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于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對于上述三種不正見,執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之道是。
ぅ散諸塵勞 消散凡夫們的一切煩惱。塵勞者,心勞塵境,即煩惱的別名。這里亦指凡夫們的“思惑”,即世人在思想上的迷惑錯誤,有5種,即貪、 、痴、慢、疑。貪者,貪愛五欲享受; 者, 恚無忍;痴者,愚痴無明;慢者,貢高我慢;疑者,懷疑不信聖者的道法。
う壞諸欲塹 使眾生不再陷入五欲六塵的深坑之中。五欲者,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經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悅耳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觸是指適意的觸樂,法是指一切的事物。因此六者能染污世人的心境,使真性不能顯發,故謂之為塵。
嚴護法城ヾ,開闡法門ゝ,洗濯垢@ゞ,顯明清白々,光融佛法ぁ,宣流正化あ。
(這是說菩薩應護持佛所說之正法)
因此,凡是菩薩皆要竭力護持佛所說之正法,挑起如來的家業,把佛所說的正法毫無保留地介紹給世人。同時還要把僧團和個人的不良思想和行為,統統改正過來,好讓佛教能夠以顯明的、清白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唯有這樣才能光大佛教,也唯有這樣才能宣揚流通真正的佛的教法。
附記1︰經文所說的“洗濯垢@”中之垢@二字,是說佛弟子不修“六和敬”。放眼現今佛教界,出家人公開批評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公開互相批評,這就是不修“六和敬”的緣故。“六和敬”就是六個能使佛弟子和睦共處、互敬互愛的規則,即︰一、身和同住,是身體要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上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互相喜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有利益大家分享。全天下的佛弟子,如果人人都遵行“六和敬”,我們佛教界肯定氣象升平,充滿朝氣!
附記2︰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的第13代祖,是近代佛門中一位備受尊敬的大德,他對世人開示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長思已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之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常生慚愧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惟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世人如果依照老人家的話去做,不但天下太平,而且人人超凡入聖可期。
入國分衛ぃ,獲諸豐膳い,貯功德ぅ,示福田う。
(這是說比丘受供是給世人種福田)
出家人入城托缽、乞食,若是獲得豐美的飲食,那是給世人積功累德。這也是告訴世人,供養出家人能夠生長福報。
附記1︰供養普通的出家人,已經功德無量,若是供養阿羅漢,功德就更大了,茲舉一例︰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接受貧苦老婦一瓶水的供養,該老婦以此因緣,死後生天,享受天福;若是供養菩薩和佛,那功德就更加的不可思議了。
附記2︰世人多不了解比丘乞食的意義,而對之輕視,其實,它是一種自利利他的行為。佛在《寶雨經》里說乞食十為,即︰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乞食,三為不疲倦,四為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 嗜,七為知量,八為圓滿善品,九為使善根現前,十為離我執。
欲宣法,現欣笑(11),以諸法藥,救療三苦(12),顯現道意,無量功德(13),授菩薩記,成等正覺(14)。
(這是說明說法和修證的利益)
菩薩意欲宣揚佛法時,臉上應帶笑容,以便予人誠懇親切的感覺,然後才以好像良藥一樣的佛法,去救治醫療眾生的三種痛苦。能這樣的把佛教慈悲為懷和拔苦與樂的真精神充分地發揮出來,那才是功德無量啊!也由于這樣,將不難獲得佛現前授與菩薩將來何時成佛的預記。
◎注釋
ヾ嚴護法城 要竭盡所能去護持佛所說的正法。
ゝ開闡法門 開示闡揚佛所說的正法。
ゞ洗濯垢@ 去除垢@。垢@是指佛弟子不修六和敬和三業不清淨。
々顯明清白 令佛教以顯明的、清白的面目出現。
ぁ光融佛法 光大佛法的意思。
あ宣流正化 宣揚流通真正的佛的教化。
ぃ入國分衛 是入城乞食的意思。“分衛”即托缽、乞食。其意義有二︰一、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田的機會。
い獲諸豐膳 得到豐美的飲食。
ぅ貯功德 積累功德。
う示福田 示者指示,福田者能生福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告訴世人供養出家人能夠生長福報的意思。
(11)欲宣法,現欣笑 欲宣揚佛法的時候,臉上應帶笑容,以便予人誠懇親切的感覺。
(12)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以好像良藥一樣的佛法,去救治醫療芸芸眾生的三種痛苦。此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壞苦是偶而出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13)顯現道意,無量功德 充分表現出佛教慈悲為懷,拔苦與樂的道意(精神),那才是功德無量。
(14)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授與菩薩將來成佛的預記,說明菩薩什麼時候成佛。
示現滅度,拯濟無極ヾ,消除諸漏,植眾德本ゝ。
(這是說示現入涅相)
當佛教化眾生的機緣完了時,他便會示現滅度(入涅)。而示現滅度,也是對眾生有無窮無盡的利益的,例如能使眾生消除一切的煩惱,以及給與眾生培植眾多功德的根本等等。
附記1︰釋迦佛住世80年,其中說法49年,到處隨緣教化眾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尸那拉城(Kusinara)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經》後,便頭北面西,右脅而臥,用三昧真火,自焚荼常 畔攣逖樟 實納嶗 櫻 ┤廊司捶睿 兩裼檀妗U餼褪欠鳶訟喑傻樂兄 相。
附記2︰釋迦佛在人間的出生和滅度,那不是真的生滅,他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無生死,但為了度眾生,無生示生,非滅現滅,所以經中說他“示現滅度”。佛在《大般涅經》里說︰“如來法身,久已成佛,久入大涅,無有生死。然大涅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示現,濟度眾生,所謂八相成道,皆為方便示現世間,其實如來是常住法,不變易法。”用白話來說,就是︰如來的法身,早就已經成佛,早就已經入于大涅境界,沒有了生死。但是,大涅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的示現,濟度眾生,正是所謂的八相成道,都是為了方便而示現于世間,其實如來是恆時常住之法,是不變易之法。
附記3︰佛還在《大涅經》里指出︰“若人所言︰釋迦佛受父母愛欲所結胎身,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為魔說。若說佛久已入涅,法性不動,無有來去,八相成道,皆為化度眾生故,權示變現,是為佛說,是深知如來之義。”若用白話來說,就是︰假如有人說︰釋迦佛是受父母愛欲所結的胎身,做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這是魔所說的。假如有人說︰佛早已進入涅,法性不動,並沒有來去,所以八相成道,這都是為了化度眾生的緣故,而方便示現的,這才是佛所說的,才是深知如來的意義。
附記4︰還有一點,根據《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我們此世界度化眾生,已經“往返八千次”,這是最後一次,下次輪到彌勒菩薩來示現成佛了。又,釋尊在法華會上曾經自述︰“我于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自是以來,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 國,導利眾生。”由此可見,釋尊八相成道,皆為方便示現,同于幻化。
附記5︰滅度者,滅除一切煩惱和度脫一切生死的意思。滅度梵語叫做“涅”(Nirv na),根據梵語“涅”是無的意思,“”是糾纏、煩惱、痛苦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無糾纏、無煩惱或無痛苦之義。換句話說,一個人修行佛法,當他把一切肉體上、精神上的痛苦完全消除了,連生死也超越了、擺脫了,就叫做“涅”。這種涅境界,是芸芸眾生最崇高、最理想和最美麗的歸宿。說它是一切眾生最美麗的歸宿,因為涅境界含有常、樂、我、淨之四德︰常者,常恆永在,沒有生滅;樂者,永遠寂滅、安樂、毫無煩惱;我者,得大自在,毫無束縛;淨者,解脫一切之垢染,無比清淨。
附記6︰為什麼經文中說佛示現滅度,對眾生有無窮無盡的利益呢?須知佛示現滅度,具有六種的意義︰一、事究竟故。自利方面,已得菩提,成佛果,利他方面,已轉法輪,度眾生,叫做“事究竟”。二、為除樂倒故。眾生有四顛倒,無常執常,無樂執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今見佛也入涅,便可消除此四顛倒。三、令吻崧 省H紜斗 ﹥ 繢詞倭科貳匪 擔褐諫 艏 鴣T誆幻穡 閆 x恣,而懷厭怠,不能生起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四、令生渴仰故。佛示現人間,是很久才有,極難遇到,如優曇華難得開一次,開了又很快就謝了,《法華經》說︰“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令眾生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五、為令身精進故。一般眾生都愛惜此身,今知佛尚且要未松恚 筒換嵩倭迪 松矸釹贅 Γ 釹贅 諫 A 儷刪橢諫 媒饌壓省H紜斗 ﹥ 匪擔骸壩幸渙家劍 呱品獎悖 硬】啵 豢戲 醋魘茄裕喝甑鵲敝 醫袼Ф希 朗幣閻痢J嗆昧家 窳粼詿耍 昕扇》 鷯遣火 W魘牆趟齲 粗了 彩夠垢媯 旮敢閹饋J鞘敝鈄櫻 拇笥悄眨 暈└侶叮 薷詞硯錚 乃煨鹽潁 酥 艘 忝牢叮 慈》 靜】雜 !卑訟喑傻賴幕 # 詈笫鞠置鴝齲 漵靡餳叢謨詿恕 br />
具足功德,微妙難量ゞ。游諸佛國,普現道教々。
(這是結嘆八相成道的功德)
諸佛到人間來八相成道,既自利又利他,入涅後,更是常樂我淨,不但具足無量功德,而且境界不可思議。所以諸佛游化諸佛國土,都是這樣示現八相成道來教化眾生的。
◎注釋
ヾ示現滅度,拯救無極 是說佛示現滅度,對眾生有著無窮無盡的利益。
ゝ消除諸漏,植眾德本 消除一切的煩惱,就是培植一切功德的根本。漏者,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人漏落于三惡道之中,故煩惱又叫做“漏”。
ゞ具足功德,微妙難量 不但具足無量的功德,而且境界微妙到不可思議。
々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游諸佛國”是說以游戲神通自由自在的到一切世界去︰“普現道教”是說普遍示現八相成道以教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