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
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注解人、無名無住僧
1、 金剛如五金中煉成純鋼。制成金剛刀。亦如金剛石2、般若波羅蜜翻智慧到彼岸。智慧在凡為靈魂。在賢為智慧。在聖為大智慧。在佛為到彼岸。亦謂大覺。到彼岸、謂到佛地3、經如大道。亦如指南針
解
用金剛刀、能斷一切、情絲愛縛、貪枷欲鎖。用金剛心、能降伏諸相。用金剛石、能鑽透生死路、到靈山會。用金剛石、能鑽通九類相、見如如佛。用金剛力、能攻破有為關、到涅鄉。用金剛杵、能馴化五陰歸大道。用金剛琢、能降伏十八魔頭成正果。用智慧力、能轉煩惱
證菩提。用智慧力、能明本心、見本性、妙用真常。用智慧力、能超化佛世界。即出世間、見如如佛。到彼岸、是到如來地、入如來室坐如來座。經、如到彼岸、大道上、指路明燈。亦如到彼岸、碼頭之車船。
偈雲
金剛智慧到彼岸無比無喻亦無雙
人人居足無缺余彼岸本來在故鄉
譬喻解
金剛、智慧喻虛空。虛空、不變不易。虛空、非空非不空。到彼岸喻如來。如來非來非不來。如來智慧、遍十方。非遍非不遍。遍三世。非遍非不遍。遍法界。非遍非不遍。遍一切處。非處非不處。心有障礙、處處是眾生。心無障礙、處處見如來。到彼岸、喻虛空。虛空、喻如來。如來智慧、喻日月。智喻月、慧喻日。虛空喻本性。本性喻真心。真心遍華藏。遍十方、遍三世。遍法界、遍一切處。有智慧眼者。界界處處、見如來
喻月解
智月常住虛空。喻真心常住。無障礙喻無我相。智月常圓無缺。喻無共業。時時智月常照。喻無見感。智月慧日、人人具足。喻本來面目。有清淨水處。無有不印、即心。印如是月即佛。與虛空月、無二無別。無諸障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掛無礙、十方虛空。無有不見。即是明心見性。清淨污染、自心自性。自有差別。差別大小、自作自受。因因果果、毫發無差
智月偈
智月無缺圓亦無日與夜空中智月朗常住無生滅
識心分晝夜智心常見月無智亦無得智月常圓潔
日日中秋夜時時皓月潔莫說白日內日夜月圓寂
仁者見惑深自作自分別無見無著相光明照十方
無污染即佛無相即世尊無我佛常住著相是眾生
真空再進步法門亦也無無掛亦無礙色色皆菩提
喻日解
慧日當空之時、空中喻本性。空中無雲即無迷。無霧即無惑。無風即無嗔。無雨即無貪。無飛沙即無煩惱。無揚塵即無世界。無高山即無貢高。無深海即無陰謀。無波濤即無怒吼。無森林即無邪見。無須彌即無妄想。無大地即無此岸。無我相即無障礙。慧日常駐虛空。有目之人、即是徹悟。有智慧眼、即是真常。無有不見、即是明心。無有不覺、即是見性。明心見性、即是到彼岸
慧日偈
慧日空中住無年無日月無我無人相慧日放光明
陰雲有情相慧日即如來世界眾生造無界是陳 br />
空中慧日朗照破世間妄慧眼常見日無相放毫光
慧日照十方無動亦無搖著相須彌轉妄說十二時
無相無晝夜亦無四季節雙手齊放下慧日心中明
境界感
法身如來喻慧日之真體遍照十方喻清淨佛
報身如來喻慧日之光明受用真常喻自在佛
化身如來喻慧日之功能成就一切喻稱性佛
應身如來喻慧日之太慈普度有情喻感應佛
慧日四喻、本來是一體。如來一體、具足四身。如來者應緣而來、而本無來。緣熟而去、而本無去。即是心有障礙而去。心無障礙即來
悟證感
悟是知道、證是行道。悟而能行曰證。證者證其道也。孔子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道者舉心動念。以及行住坐臥。吃飯喝茶大便小解。燒火煮飯、擔柴運水。拔草放牛、掃地除糞等類。皆是妙菩提。妙菩提、即道也。能悟能行則轉煩惱成菩提。取證如反掌、本經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而能、正知正見者、曰悟。悟而能正覺正用者、曰證。正者、中道無邪也。悟證之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悟而不透當參。不會者不悟也。不會理解也。問、人人都有、行住坐臥等。哪人人皆是妙菩提耶。答不可。世俗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為我著想。悟證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無有我相、而生其心。問、何為此岸、何為彼岸。答歷劫迷惑而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大悟者、悟道證到、亦名悟透證透
如是我聞ọ一時佛在舍衛國ọ
注阿難見聞語
1、 如是ọ即這樣2、我聞ọ我見聞3、一時ọ這時4、佛在舍衛國ọ
佛住在舍衛國
集句
一時佛在舍衛國如是我聞如是音
閱讀感
閱讀金剛經應發菩提心既發菩提心當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者見經如見佛諦觀微妙法如是聞佛音
解義偈
如是真妙理我聞如是音反聞聞自性常聞解脫音
佛在舍衛國佛在真法界佛在三世中佛在一切處
有人善受持佛即在目前睜眼合眼時時時見佛面
其二
打開寶卷聞妙法見經即見佛音聲
眼觀十方如如佛耳聞三世妙法音
寄水行舟名舍衛已到彼岸不需舟
一時機熟緣亦熟如是我聞如是音
在在處處名舍衛剎那剎那熟緣機
昨日如是今如是如如是是妙法音
見聞無住即見道無取無舍見世尊
閱讀無著功德相信受奉行無住心
若求此偈真妙理一字皆無薩婆訶
無病莫須服妙藥既到彼岸不用舟
無有眾生得度者是名大悲度眾生
色即空兮空即色生無住心是佛心
涅經中摘義
佛欲涅時涅是永不生是常不滅化身欲涅
阿難啟世尊他日諸經首當立何名詞佛答阿難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雲
偈雲
如是聞妙法如是我聞音自聲聞自性如是聞佛音
一時遍法界時時佛聲音處處舍衛國在在祗陀林
如是遍三世我聞滿十方具足清涼地儼然在目前
問。誰能見聞耶。答。當開智慧眼。一切在目前
祗樹給孤獨園ọ
注阿難演
1、 祗樹ọ是祗陀太子的樹苑2、給孤獨園ọ給孤獨是宰臣外號。園是樹木花果之園
緣起
祗樹園是舍衛國。波斯匿王太子、游樂花園。太子名祗陀、故名衛祗樹花園。因樹木較多於花果。簡稱為祗樹園。給孤獨是人名。他是波斯匿王的宰臣。原名須達拿、因他經常給濟、孤獨的窮人。故稱他外號為給孤獨長老。他到王舍大城、護彌長老家。代兒求親。見他家設備、香花諸品、嚴肅清潔。給孤問護彌、有何大事。護彌答、明日請佛、來舍說法。給孤聞說、心中有疑。因他深信外道。至明日間、聞佛說法。心開意解、他自覺自願。向佛啟請求佛至他國說法。佛說汝同我弟子。大迦葉同去汝國。選一清淨住地、營造精舍。營造方法、由大迦葉頒布。至完整時、我與諸弟子。去汝國安住。給孤獨同迦葉至舍衛國。尋求駐地、只有祗陀樹園、最佳而賢秀。給孤求太子、讓給他、造精舍事。祗陀雲、你用黃金鋪滿這園與你。給孤運金鋪園、其園方廣八十頃。給孤家中、黃金搬盡、仍然不足。太子見他這樣輕金重法。感動太子、發心、願舍金獻園。給孤用這金營造精舍。方法由佛弟子、迦葉指導。精舍造成。祗陀給孤、二人至佛所。請佛到精舍安住、復請佛立園名。佛說以二人名、為園名。故號為祗樹、給孤獨園。葉讀協、精舍即為寺院祗樹給孤獨園即寺名
解
祗陀與給孤獨二人、於多劫種諸善根。故於今劫遇佛、得果而證其道。得果者、樂舍祗園與多金也。證道者、成就如來道場聖地也。或問余、將得果證道、解錯耶。答非也、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離世間法、即離佛法。具足世間法、即佛法、所解非錯也。祗陀與給孤、於今劫得其果、遇佛而證其道。因多劫善根、於今成熟之時也。善根者、布施財物、因也。欲聞正法、而得聞者、果也。多劫者、生生死死無量次也。次雖多、而善根種子、不變不滅也。雖然不變不滅、生生死死、仍然不可了。故二人於多劫、種諸有漏之善因。而今劫遇佛、共得無漏之果。無漏者、聞法悟道而能證。悟而能證者、了生脫死也。故因果不可污染。污滅因果、當墮三T。染住因果、不離世間。以慧眼觀、祗陀與給孤。現太子、宰官身、而為眾生說法。說法有二。1、以身作則、向九類眾生而說法2、耳見目聞、本覺向本心、慧命而說法。耳見目聞、是六根互用、而非誤筆。成就有二1、成就世間眾生智慧2、成就本心眾生成菩提
偈雲
祗樹周法界孤園在目前當開智慧眼道場正儼然
何期本來地不動亦不遷識心千山阻無相在目前
我今欲掉淚不識當前人名相功德相是仇是冤業
痛恨妄心賊如鴆如砒霜口沾與舌試其毒入心房
當用智慧力摧毀盡無余無見妄賊相在世出世間
反聞聞自性回照照本心正法常在此不隔半毫分
當知佛道場常住在世間慧眼時時見本來在故鄉
與大比丘眾ọ千二百五十人俱ọ
注︰阿難記錄語
1、 與大比丘眾ọ與大德高僧、同在一法會上2、千二百五十人俱ọ
千二百五十人。佛弟子人數。俱即全
解
佛成道時首度橋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等、一千人。復度耶舍利、目連等、二百人。復次度、耶舍利子等、五十人。實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計整丟零、故言千二百五十人。皆得果證道之人
參楞嚴經片斷
如是我聞一時。見前
佛在室羅法稱。是舍衛國的都城
祗桓精舍。祗是祗陀太子。桓翻樹精舍即是道場是祗樹給孤獨園別號
與大比丘眾。比丘譯乞士上乞佛法成慧命、下乞食物度眾生士即無婚亦名助理人
千二百五十人俱。見前
皆是無漏。皆是。即千二百五十五人。無漏。即無漏器。佛法如水。身心如器。無破戒律。清淨完整。其水無漏。
大阿羅漢。解於本經之下。阿羅漢道中
佛子住持。佛子即佛真子。與佛同心同德同修持。住字心不動。意不搖。不搖即不外馳。持字。持菩提心。不放不逸、不退轉
善超諸有。無住善行。超越世間。諸有為法。一切之上。行讀恆
能於國土。能在一切世間。諸境界中。無量國家領土內
成就威儀。成就一切莊嚴。具足巨細威儀
從佛轉輪。跟從如來。轉妙法輪。猶如車輪。旋轉前進。使諸有情。到於彼岸。如轉輪渡。度諸眾生。出貪愛識別之河
妙堪遺囑。妙是奧妙。奧妙是智慧。不是智識。奧妙用智識來解永遠解不開。奧妙是悟。而不是學。堪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斷能斷。佛地重擔。難擔能擔。有為有相。難放能放。遺囑是由佛成道時。至今日與未來時。佛陀付囑。一切妙法。堅持不舍。一持到底。無有遺失。信受奉行
嚴淨襯帷Q暇皇茄縴嗲寰弧 襯 、戒2、律3、威儀。根本戒是十惡。十惡者。1、殺2、盜3、淫4、妄5、綺語6、兩舌7、惡口8、貪9、嗔10、邪見。邪見即痴。反轉過來。就是十善。欲求詳細。具備於襯崛沼彌小8倭焓牆 R 鍘W ﹦潿 邸R 洹J歉 鏡母 盡 br />
是諸戒中。綱領之綱領。沒有出家之人。善男子、信女人。切不可犯邪淫戒。夫妻切不可。淫無度
弘範三界。弘是弘揚。範是戒律。依戒律為模範。三界者。
甲。上三界天1、欲界天2、色界天3、無色界天
乙。中三界人1、惡人2、善惡雙兼之人3、商人
丙。下三界涂1、世間地獄2、世間惡鬼3、世間畜生
丁。鬼三界中1、罪累鬼2、散漫鬼3、福祿鬼。
弘範是。能使各三界眾生。轉惡從善。種智慧種
應身無量。能在天上人間。地獄鬼畜生中。應一切身。現一切形。說一切法。度一切相。
度一切眾生。轉惡向善。生功德智慧之芽。
度脫眾生。能度脫如上諸類。一切眾生。脫諸苦惱。得安然樂。到智慧地。其二。能度自
心本性中。一切煩惱妄想眾生相
拔濟未來。能用無量妙法。提拔救濟。現在未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種福慧種
越諸塵累。越字。能超越諸塵累。塵累者。是眼見色思色。耳聞聲思聲。與鼻舌身意。為六根六塵。眼為根。見為塵。耳為根。听為塵。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越者。眼見色。不被色迷惑。耳聞聲。不被聲污染。等…。為越諸塵累。負塵累即污染。污染即被纏縛。污染塵累是眾生。無污染是佛。亦無作佛像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拘 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等字。即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得果證道之人。
偈雲
根深本亦壯枝勝葉也榮果熟千二百嫡系是一根
參學藏經中片段
佛說。我往昔為燒窯者。有古釋迦牟尼佛。知我善根成熟時。至我窯
所、與我寄宿。我生大歡喜心。供養彼佛、清理宿處。我心中發願雲。
我他日作佛時。與彼佛同願同行。同一名號。現我作佛。故號為釋迦
牟尼佛行讀恆音聲
解
汝等當知成佛二字。在願行上用功。願字是成佛之種子。行字是修持
人、基本之功夫。包括戒律和稱性大慈。與無相大舍悲感無住。稱性
二字、而不是勉強。是本性
偈雲
心無掛礙燒佛器稱性大慈古佛來
無人無我佛常住無修無得歡喜足
難舍能舍舍諸有難擔能擔擔無生
古今釋迦本一體我當參透佛是誰
爾時世尊食時ọ著衣持缽ọ入舍衛大城ọ乞食ọ於其城中ọ次第乞已ọ還至本處ọ飯食訖ọ收衣缽ọ洗足已ọ敷座而坐ọ飯食訖的食字。讀似音。已字讀野。此節是阿難記錄語
注
1、 爾時世尊ọ這時間佛2、食時著衣持缽ọ佛在臨午之時。身披著袈裟。手托住缽盂3、入舍衛大城乞食ọ佛從祗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國、王的大城。乞討午齋4、於其城中。次第乞已ọ佛在城內按照戶次。向前乞討午齋。討成5、還至本處ọ佛回歸原地6、飯食訖ọ佛從城中、討來的妙味。投入大鍋之中。與諸大弟子、平等吃飽吃畢7、收衣缽ọ佛與諸大弟子。將袈裟疊好把缽盂洗淨。收在原處8、洗足已ọ佛與諸大弟子。把雙足洗淨洗畢9、敷座而坐ọ佛與諸大弟子。將座位理妥理善。盤膝而坐
解飯食訖的食字。讀似字音聲。飯食二字。是佛與諸大弟子。同食一味
爾時者。是過去、未來、現在之時也。世尊者。世間九有、與出世至聖、皆尊而敬之。九有即九類、至聖是道性也。世尊即佛號。佛是佛陀、亦名大覺。大覺者、覺十方、覺三世。覺一切、合稱為。大覺世尊。食時行動、不失其時。著衣不失威儀。持缽不失應器。不失世間法、即是佛法。入世間法、不離不即。是真佛法。入舍衛大城者。因城中緣深而果熟。待佛應度而度之。如來悲願而成之。乞食者佛作乞食身。即事顯於理。理現於事。事理不二、度一切緣。於其城中、佛在應度化之處。以身作則、以法成就。化諸有情轉慳貪作喜舍。度諸眾生、更惡而為善,如來自性大慈。現色相身、度無量緣。次第者、應化圓滿也。還至本處、如來本末究竟。仍歸真如、覺地之道場。飯食訖、佛將化來佳品與妙味。和其他飯食、合在一起。與諸大弟子、同食且畢。除佛而外、其他之人。沒有這樣行動。更沒有這樣的心腸。本經雲、無我相、無人相。是佛說道做到。而沒有一絲、半毫之苟且。而非世俗凡情。推食與愛妻嬌子。積金寶、遺留給、兒孫。著諸相業、墮情欲海。永無出期、猶如玩石。焉能比青天。所謂弗足道也。收衣缽、是將袈裟與缽盂。收到原處。洗足已、洗去雙足污垢。而顯本來、無始清淨。故有福慧、仍然具足。敷座而坐、是如來悲願喜舍。入無上禪。在言語道斷之中。護念諸菩薩摩訶薩。摩訶翻大。如來一行一止、皆是正法。無慧眼之人。不得其門而入也
其二
佛是王太子出家。苦修六年而道成。道成時、就有皈依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時增加、不在少數。世俗來看、諸弟子向佛。應當八抬八托。八抬八托、是中古時代。帝王座的大轎。用八個人抬著。再加八個人托著、兩邊的轎扛。佛不是這樣的看法。更沒有這想法。仍然披起袈裟。用手托著缽盂。赤著雙足、走進王城。平等化度、稱性大慈。普度眾生、是本願力。使諸有情、種讀仲此妙種讀腫。生諸善根、發功德智慧之芽。如來悲心慈願。是無可比喻。無能衡量
時長老須菩提ọ在大眾中ọ即從座起ọ偏袒右肩ọ右膝著地ọ合掌恭敬ọ而白佛言ọ長讀掌
注開始即指示
1、 時長老須菩提ọ這時年高德隆須菩提2、在大眾中ọ須菩提在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子中、跏趺而坐3、即從座起ọ須菩提這時從本人座位上起身4、偏袒右肩ọ右肩露出左肩披著袈裟5、右膝著地ọ右膝跪在佛前。左腿彎膝蹲著6、合掌恭敬ọ須菩提雙掌合胸前。身心嚴肅、向佛恭敬7、而白佛言ọ須菩提、向佛請開示。
偈雲
偏袒即露肉袈裟是佛衣右膝離左道合掌契佛心
恭敬舍我慢嚴肅戒律清菩提觀稀有啟請演真經
解
佛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須菩提、慧眼諦視如來。行動住止、異於尋常。佛面放光、現諸怡然。欲轉法輪之妙相。已現於金容矣。一時須菩提、機悟雙熟。須菩提、欲以法布施於九類。使諸有情、登無為峰。欲為眾生鑿開。生死枷鎖、渡戀愛河。故起座披衣著地。合掌恭敬、請佛開示。是急不可待也。須菩提、請佛開示。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是真法布施、三世眾生。寶卷是諸佛、真如法身。意義是、斷有情、證實相。由此岸、到彼岸。是佛稱性大慈而造成
偈雲
菩提大道無人識欲識大道是妄偽
當解大道真實義無來無去第一禪
千句萬句須菩提菩提確是自性天
人人徹悟真妙理回光返照在其中
參北祖偈其義為大乘法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按義改寫雲方為最上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解其義
菩提樹非亦非非明鏡非台非不非
時時本來非非造惹與非惹從何來
希有世尊8如來善護念諸菩薩8善付囑諸菩薩8世尊8善男子善女人8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8應雲何住8雲何降伏其心8降讀祥
注
1、 希有世尊8希罕少有佛陀耶2、如來善護念諸菩薩8如來亦是佛號。如來者、諸法如義也。善護念諸菩薩。稱佛真心善於護佑。與懷念我等。菩薩者、普度有情也。普度有二(一)度世間有情(二)度本性有情3、善付矚諸菩薩8稱佛真心實意。善於開導與叮嚀。使我等得正智慧4、世尊8啟請詞5、善男子善女人8善男女有二(一)指在家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二)指九類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6、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8譯中文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略稱發菩提心7、雲何應住8是請佛開示、用什麼方法。將菩提心住在真心中。不外馳、不放逸8、雲何降伏其心8是請佛指導、用那宗法門。將妄心降伏住。馴服為菩提心耶
解
這是須菩提見如來。舉止行動中、與敷座而坐。有護念、與付囑之悲心。須菩提、從真心性海中。稱如來、為希有世尊。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菩提復將、自悟、自證、之真諦。獻於如來座前。請佛開示和印證。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所謂善護念、無護念相。善付囑、無付囑想。是名真護念、真付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住相發心相。雲何應住。不住善、不住惡、不住分別相。雲何降伏其心。用智慧力。照破無明。用無我心、降伏妄心。諸菩薩1、千二百五十人2、三世諸佛弟子。凡是行菩薩道者。均可稱為菩薩。善男子善女人1、在家男女眾2、九類男女眾。能發菩提心者、均為善男女人。金剛寶卷、即是如來真法身。持經人即是須菩提化身。須菩提、三個字。是須知須要、發菩提心。菩提翻正覺、正覺即世尊。雖然發起菩提心。而不作發菩提心想。亦不作發菩提心相。是名真發菩提心。化身二字、如某甲某乙。發起菩提心、發而能悟。悟而能解、解而能證。與須菩提、同心同德、同無諍。誰也不可說他、不是須菩提化身。本經雲、須菩提。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須菩提、如是深解。如是信受奉行。確是持金剛經者、榜樣人。須菩提、這一啟請。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而無有供養諸佛相。須菩提、請佛說金剛經。是真法布施、三世眾生。亦無有布施眾生相。是名無相供養、無相布施。須菩提自雲。我從曠劫已來心得無礙。這兩句詳楞嚴經。按照這義解說、須菩提久等彼岸。今同佛在一法會上。是一人成佛、千人扶持。亦名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即須菩提、現佛弟子身。而為眾生說法。令諸眾生、得果證道。若問念金剛經人很多。為何不能得果證道耶。答、念字是念到行不道。持字、是念到行道。行道即是得果而證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知即是徹悟真常。問、般若波羅蜜、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何不翻呢。答、這兩句是本經中、綱領句。意義很深、奧妙無窮。持經人、持這兩句。倘能徹底放下、其功德、無可比喻。猶如密咒、翻則不靈。亦如應聲感。應聲感、如收音機。收什麼音。收反聞聞自性。自性聞佛音
偈雲
能持能放真妙理色空不二正法門
有為無為皆客語十方三界亦不真三界二字非是誤筆
住於正念邪亦正住於邪念正亦邪
無污染心魔即佛住污染心佛即魔
心動大地山河動意搖虛空日月搖
無得無證真妙理菩提大道在目前
希有世尊世間希如來善護護無生
善付無有付囑相世尊無相稱世尊
雲何護念念無相雲何付囑囑本心
雲何應住心無住雲何降伏妄不生
善男善女生糶歐え刑嶁奈拮︵ br />
應觀下節如如理應住下句如如心
佛言ọ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听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注
1、 佛言ọ是阿難見聞語2、善哉善哉佛贊嘆須菩提、啟請之義。是最妥善。最完善3、須菩提是佛當面呼名答義4、如汝所說佛言、如來與汝同一心眼5、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是佛自稱語。善護念諸菩薩。佛說我是念念不忘。慈悲喜舍使汝等、離妄歸覺地6、善付囑諸菩薩佛說我從真心性海中。無言無語境界上。付囑汝等無我相7、汝等諦听汝等當觀如來、奧義與妙理8、當為汝說如來悲心慈力、稱性開示汝等9、善男子善女人佛說善男女、與九類性別。應當歸依覺10、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依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字是發起。阿耨多羅翻無上、無上為最高。三藐翻正等、無邪、等無比。三菩提翻正覺。正不偏執十方。覺三世覺一切。心字直心無曲、真心無相。簡稱為發菩提心11、應如是住佛說已發起菩提心。應當將菩提心、住在覺心之中12、如是降伏其心佛說能將菩提心、住在真心中。就是降伏一切妄心。按六祖說覺即是佛。直心即是真心。真心即佛。六祖話應當學。學而能用即是佛
解
須菩提向佛啟請。兩節妙文中、於兩句奧義內。佛改五個字。須菩提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改、猶如仙筆畫龍、點楮即飛。亦如觀棋、多活一眼、全盤具勝。復如萬擔干草、付一星火、燒盡無余。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兩句、天不能覆、地不可載。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千魔合掌、萬邪皈依。這兩句、非須菩提不徹。而是須菩提、現大阿羅漢身。而為眾生、請佛說這妙法
偈雲善現是須菩提別號
初善哉者贊須菩提諦視透頂徹悟真常
與佛同流同一法印印於世間為世間眼
無相護念無言付囑諸菩薩眾一體同仁
後善哉者嘆善現詞心入華藏性裹大千
悲心護念諸善男女使諸群類捷登覺岸
雲何應住住正覺心雲何降伏降九類相
住無住相降無降形無相無形本地風光
應如是住住菩提心如是降伏降伏識心
復偈雲
法性本常住菩提目前人只因我相重仍勞他世尊
狂妄兩只怪何期降伏心離狂離妄相是名常住地
不住曲直相不住功德林不住福報想即是降伏心
離即與離非即是過量人煩惱菩提至不住亦不遷
他佛與自性本是一根生無佛無欲性淨性淌 br />
唯然世尊8願樂欲聞8
注
1、 唯然8須菩提應諾。唯然即是2、世尊8(一)菩提敬意(二)欲請佛示義3、願樂欲聞8願望如來繼續解說。我與大眾樂意听從
解
唯然二字、是須菩提領悟佛奧義語。稱世尊者、內心省悟也。願樂欲聞。真心願聞、至要之正法也。省悟什麼、省悟佛說。汝今諦听、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汝今諦听、確是緊要語。非常緊要。當為汝說、是反復叮嚀。善男子善女人(一)男性女別(二)真心本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本經綱領語。應如是住、住無我心。如是降伏其心、降九類相。發菩提心是主。其他心是賓。主者、喻彼岸。賓者喻渡舟、亦如寄宿亭。其他心者。應無十惡、當生十善心。十惡者1、殺2、盜3、淫。善男女邪淫4、妄5、惡口6、兩舌7、綺語8、貪9、 10、痴。痴者、邪見也。其名為十惡。能無一惡、即一善。能無十惡即十善。邪見者、自心自造邪見外界感染邪見、以邪為正邪見。執著諸相邪見、能無我相、諸邪冰釋。應如是住、住六波羅蜜心。無住三六妄想心。六波羅蜜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三六妄想者、一六是1、眼2、耳3、鼻4、舌5、身6、意、為六根。二六是1、眼見色2、耳聞聲3、鼻嗜香4、舌嘗味5、身著觸6、意思法、為六塵。三六是1、眼見色住色2、耳聞聲住聲3、鼻嗜香住香4、舌嘗味住味5、身著觸住觸6、意識別住塵、為六識。根即根本。塵即污染。識即分別。法即塵勞。塵勞即妄想。妄想不無、即生死不了。應住菩提心。菩提即本來面目。無住煩惱心。煩惱即客塵妄想。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用菩提心降伏邪魔外道心。應用菩提心、降伏七情六欲心。七情者1、喜2、怒3、哀4、懼5、愛惡惡讀誤7、欲為七情。六欲者1、眼欲見色2、耳欲聞聲3、鼻欲嗜香4、舌欲嘗味5、身欲著觸6、意欲住塵、為六欲。應發菩提心、降伏眾生雜念心。眾生有二1、心內眾生、即妄想2、世間眾生、即九類相。雜念有二1、善念2、惡念。善惡都不作、是名度眾生
偈雲
唯然解脫意即得無得心契佛真義理唯佛奧力深
本是如如體如來世間尊世尊覺世間無有無不覺
九類皆頂戴十方至心听願佛宣慈力大悲度眾生
遷我六塵相釋我住識心願佛開微密廣度諸情識
我與諸有情願佛續開示我及眾生等唯願佛嘗說
佛說甚深義我樂眾生樂願諸有情相悉發菩提心
樂持如是理樂解如是義樂修如是因樂得如是果
我等有情眾願佛施法音普施普救濟普解一切縛
千二百五十會內與會外十方及三世常願佛常說
復偈雲
願樂欲聞真法味菩提本是過量人
只因眾生多不悟現身啟請度痴愚
我佛不失我願望普施甘露潤我心
有情與我同一體菩提古樹復生芽
枝肥葉榮花果實果熟如是獻世尊
獻與非獻即一體無獻而獻是真諦
佛告須菩提ọ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注
1、 佛告須菩提ọ佛對須菩提說2、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菩薩與大菩薩3、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當降伏、眾生之類之心4、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凡有性靈、魄力含識者。皆是眾生之類也
解
佛告須菩提。是佛答復、須菩提請示意。即願樂欲聞義。諸菩薩、是佛指一切菩薩。非單獨指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菩薩翻斷有情、是斷一切情欲義。其他翻法甚多。能符合本經、意義者為善。摩訶薩翻為大菩薩。亦是指、一切大菩薩。一切者、十方一切佛土中。以及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然而我等、開閱寶卷、讀誦金剛經之人。能行能證者、亦是現在摩訶薩。修證之人、當生歡喜心。其名曰、證歡喜地。摩訶薩者、是斷三惑、無四有。斷三惑者1、斷見聞惑2、斷思想惑3、斷識別惑。無四有者、無四相也。三惑已斷、四有也無。仍有藏識未盡之處、隱藏於八識之間。故稱為摩訶薩、倘能藏識斷盡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得亦無所得相。是名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微末意為七識。隱藏意、為八識、是名八識心田。應如是降伏其心者。應當用斷三惑、無四有之心。來降伏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之心。能修心養性者、當渴來茶饑來飯。一切平平常常、無有不是微妙法。世間法、是真正佛法。故一舉一動、一勤一執、一默之間。皆是幻夢泡影。應當依賴幻夢泡影、成就佛法。幻夢泡影中、有無量微妙法。能修悟行證之人即見
偈雲
佛告菩提莫推他菩提確是咱自家
途中多年妄草相迷失中途莫見家
降伏亦是客塵妄無妄降伏亦當遷
眾生卻是妄母生斬妄除生見親娘
無妄即無一切相一體同心念摩訶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名為九類、眾生相
注
1、 若卵生無名為殼。虛妄作鳥。陰沉魚鱉2、若胎生雜欲成胎。橫相畜類。豎想人仙3、若濕生陰謀暗算。心性辣毒。蠕中蠢類4、若化生惡化毒蟲。善化天仙。橫豎有別5、若有色橫沉精明。豎色界天。善惡兩途6、若無色陰險沉散。無貪升天。自心成就7、若有想邪想下墮。正想歸天。一切心造耳8、若無想曲性精靈。正直上仙。均是自作9、若非有想非無想橫沉下類。豎升金仙
偈解
橫沉豎升善惡自造以善治惡猶如良藥
既無諸病不需服藥惡如煩惱病如客塵
棄之舍之是如如佛無善無惡無九類相
無智無得無一切相無掛無礙無一切類
無無無盡諸佛境界無窮無竭常住世間
復解
本經由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無想、為九類眾生。眾生有別。(一)按楞嚴經、世間業生十二類眾生(二)按華嚴經三界報生、十類眾生。二經所說、均合本經、九類眾生之義。通釋附之。於下
抄楞嚴經中、業生十二類眾生、一節之義
佛說。阿難。雲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1、卵生2、胎生3、濕生4、化生5、有色6、無色7、有想8、無想9、若非有色10、若非無色11、若非有想12、若非無想。阿難1、由因世界。虛妄輪回。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凝滑質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2、由因世界。雜染輪回。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受精成胎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3、由因世界。執著輪回。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軟物質類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4、由因世界。變易輪回。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1、魄力2、硬殼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5、由因世界。留礙輪回。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魄力、硬肉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6、由因世界。銷散輪回。或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7、由因世界。罔象輪回。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8、由因世界。愚鈍輪回。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魄執力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9、由因世界。相待輪回。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10、由因世界。相引輪回。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如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11、由因世界。合妄輪回。罔顛倒故。和合 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即小蟲類 質相成。其類充塞12、由因世界。怨害輪回。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其二、參華嚴、報生十類眾生、其義如下
1、 若卵生。惡毒成性。雞鴨鴿鵝。鵬鳥鶴鳳2、若胎生。善人惡畜。牛馬人仙。仙有多類。四聲兼備3、若濕生。毒辣無善。蠕蟲蛇龍。蛇龍四生。有良有毒4、若化生。德升天界。惡化微蟲。鬼神怪物。多兼化類5、若有色天。多善多德。福祿壽命。勝於世間6、若無色天。見諸色相。無貪愛心。超有色界7、若有想天。大福大德。壽命境界。勝無色天。8、若無想天。斷見聞惑。思惑無多。界淨壽長9、若非有想10、非無想天。三界極頂。三惑皆斷。微細藏識。非有非無。二天無界。壽命極長。世界壞時。兩天不壞。藏識盡時。即出三界。上升兜率。十九重天。見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菩提本性。觀自在等。華嚴九類。非有非無。此天無界。亦無邊際。分為十種。合為九類。分亦無阻。合亦無礙。心中眾生。十類九類。一類皆無。是為滅度。三界諸天。每界六重。共為十八。合根塵識。本來是一體具足
再解
貪名缺德。多生珍禽、異獸之類。如驊騮孔雀、名鳥等形。貪利缺德。多生守財、生息之形。如犬鶴雞羊、驢馬之身。貪色缺德。多生淫鳥、色魚之類。如鴛鴦金魚、淫鴿之徒。貪惡多入三涂。貪善多生人天。以此類推、九類眾生。貪於何類、必生何類。楞嚴十二、單說世間。華嚴十種、多表人天。本經九類、橫豎具備。橫盡十方、豎窮三世。九類眾生、亦復有二。心內眾生、妄想是非。世間眾生、九幽十類。悟則一體、不悟兩般。曲為眾生、直心是佛
偈雲
惑因識別轉無識即無因無因無明盡見聞思果明
果明即覺照覺照自光明光明無識相無窮亦無竭
參學
予於三十年前。見上海版、宏化月刊。戴龐居士、公案一則。略憶些、寫之於下。欲詳、可看傳燈錄……龐居士在京作官。年老告退雇舟回鄉。渡江時、居士將積余俸金與珍寶。全部投入江心中。其二、居士草堂聚。居士言。難難難。十擔芝麻枝上攤。夫人言。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女兒慧靈言。也不難、也不易。渴來茶、饑來飯。其兒無言。其三、居士坐草堂。喚慧靈。汝去堂外觀日可當午耶。慧靈觀日而回言。日正當午、差一點兒。居士離座去觀日。慧靈坐父座、而遷化。居士見靈遷化已。自坐次座而遷化。夫人見已、到田間呼兒去。汝父與妹、均遷化已。其兒雙手荷鋤、而立化。夫人托鄰里、坐再次座而遷化遷化即離世間
略解
難難難。曲心轉直心難。直心轉無諍難。無諍轉無我難。其二殺盜淫、轉戒定慧難。身口意三業、轉三清淨難。凡夫斷見取難。初果斷聞思難。二果斷識別難。三果斷微細難。十擔芝麻、即具足煩惱。枝上、即十八界。攤即妄想。難舍難離難斷滅。易易易。
偈解
見難非難即是易易難皆是替名詞
倘識百草能治病煩惱本來是菩提
唯慧靈所答最徹。故坐首座而遷化。其兒無言甚善。故不入諸座、之下而立化、其他、希自參自悟、而自得。所謂說食、而不能充饑
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
注
1、 我是佛自稱2、皆指九類眾生3、令入使九類眾生入覺地4、無余無有剩余、生死習氣5、涅涅即不生、是不滅6、而滅度之而滅九類眾生、有余習氣。度之、度眾生、無相無住、住覺地
解
我者、真我無邪之我也。皆令、能度即度。能令即令。一體即全身全心能仁、無能仁相。令諸眾生、斷有情、滅有為。同入無為域。是故眾生習氣。偏於何類、即入何類。如犬偏貪、如貓偏饞。如鼠偏偷。惡性偏熾者、必墮其類。鮮諸惡性、其心偏良者。非人即天也。習氣無余、無一切相。即得滅度。滅度者、透三界。超諸有、入無余。即名涅之道也。亦無入證相。所謂常樂我淨。而不是死木槁灰。問。世間眾生、滅之無窮。生之無盡、何時度盡。答。眾生本來沒有。是某甲心中造成。倘無一切相。即是滅度眾生已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注
1、 如是滅度滅掉某甲心中、煩惱妄想2、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某甲心中煩惱習氣。人我眾生、諸相之數也3、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既無有煩惱習氣、眾生相。度什麼……
偈解
所謂滅度者愚來智慧度煩惱菩提度十惡十善度
無常真常度有相無相度漸漸漸度盡更無滅度相
無量無邊數都是妄所作倘息一切妄既無度生相
無無無再度其名曰滅度當用金剛鏟鏟除一切相
當用智慧力攻破善惡妄當用無人我照破世間相
當用滅度力成就大智慧既已滅度盡更無再度相
智慧煩惱相無二亦無別世間眾生相無妄即無相
亦無傷害心更無污染妄人法二俱空其名曰滅度
大圓智慧鏡分明在目前若無人我妄更無度盡相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 何以故是反問自釋2、須菩提佛呼其名、使彼諦听3、若菩薩倘我弟子中4、有我相皮肉骨血脈、執著是我相5、人相男女老少物、執著分別相6、眾生相攀緣幻泡電、執著有情相7、壽者相軀殼住世間、執著壽命相8、即非菩薩我弟子中、有四相者。即執著影中事。非我弟子也
解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節經文是解答。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意義是。能度無邊、自性眾生。即是度世間、無邊眾生。雖然自度、自性眾生。不作能度相。亦不作度生相。仍無度盡相。更無功德相。倘若有相。即墮於四相之中。滅度者涅也
偈雲
慈心不作人我相戒律清淨度有情
度盡亦無度盡相是則名為度眾生
戒定慧度貪 痴無四相度殺盜淫
無我普度一切相無污無染真金剛
度盡一切善惡性實無眾生善惡心
悲心慈性轉金剛無住其心見金剛
無欲即無九類相無作無為出世間
念念心空無空相無得無求世間希
無無亦無無無盡是則名為轉金剛
欲求真法真供養放下提起再放下
放下世法提正法正法再放法中尊
見無見相玄妙法放無再放遍十方
眾生度盡已無余莫須再度諸眾生
喻人舍舟登覺地是故莫須再用舟
倘若執法即九類無人無我解脫僧
無染無住色聲相無貪無求見世尊
無妄即是佛大道布施亦無布施心
本性常明無阻礙無去無來覺地明
倘能全盤都放盡萬法萬物皆菩提
復次ọ須菩提ọ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注
1、 復次須菩提ọ是記述者敘言。即佛繼續向須菩提說2、菩薩於法菩薩是佛指諸弟子等。於法、即悲心慈性之法3、應無所住雖發起慈悲喜舍心。而不住慈悲喜舍相4、行於布施內舍貪 痴愛惱。外舍殺盜淫怒爭。是為行於布施。亦無所住布施相
解
佛接連對須菩提說。汝等發心行於布施。應無住布施相。是名真布施。布施有二1、財布施2、法布施。財布施者、金銀國幣。器具衣服。飲食藥物等。以及功名房地、妻子兒女。甚至頭目生命等。是為財布施2、法布施者、向人演說金剛經義。使諸有情、信受奉持。入無生忍。布施中、法布施最甚。布施者、無住布施相。亦無功德相。是名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者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注
1、 所謂是所以2、不住色布施不沾染色相、行於布施3、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沾染聲香味觸法相、行於布施。布施救濟也。法意識分別也
偈雲
不住色布施布施無彼相亦復無我相仍無財法相
聲香味觸法亦復亦如是無著無污染無住功德相
施與受施者財物與法施不住施與受不住諸分別
行履顧爬類舉止護眾生有情與無情普施一慈力
有人奪我財或劫諸物類當學須菩提無諍最第一
甚至滅色身應學於世尊忍辱大金仙五百世作佛
猶如長河水無浪流不息布施亦如是無住無修息
不住色布施見色無住相無污染分別無我行布施
聲香味觸法亦當如是施無我無人相無施無不施
將玄奘法施譯本中抽摘一節
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偈解
色與非色空非空不住生死涅中
聲香味觸法如是都無所住是正宗
無住布施功德相生相布施生死中
都無所住住覺地應生其心生慧心
三字三局偈其名為。真空含妙有。復名為。非空非色義
不住色眼常觀真實相不住聲耳常聞妙法音
不住香鼻常嗅戒定香不住味舌常知真法味
不住觸身常覺淌 講蛔》ㄒ獬J度 婪 br />
復偈雲
舍東棄西行中道中道亦是寄宿亭
如到彼岸登覺地放手搖臂入禪那
東西本是客塵霧中道如同渡河舟
在世出世本一體兩邊中道皆非非
世間本是非非造非非非極轉非非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注
1、 須菩提佛召喚他、注意听之2、菩薩應如是布施佛子應該這樣布施3、不住於相不能執著諸相、含著世情而布施
解
事。如來面對須菩提。呼名叫號、令他入神听。理。讀者一時打開寶卷。面對真經、念到須菩提時。參心得。即
聯句
用慧眼觀回光反照照明本覺無二須菩提
得利耳根自性常聞聞譚 縹ㄒ蝗繢匆 br />
再解
菩薩應如是布施。真佛子應按照、上章如來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即是不住於相。布施時、不住一切相。不落一切階級施。無惦念施。無回憶施。施無施相。亦無功德相。不求福報壽者相。不落入色聲香味觸法相。如禪河清靜之水。流而不住、亦無斷竭。即清無雜念、靜無妄想。亦如大圓寶鏡。來而有影。去而無形
佛呼菩提偈
低聲若雷喚菩提覺者當前覺法音
誰是被呼菩提者誰是听佛妙法聲
口口聲聲喚自性字字句句入真諦
我佛悲心虛空願當生智眼識菩提
無人無我無諸相度盡一切諸有情
有生度盡無生相不生不滅住世間
智者常觀如如佛慧眼常聞妙法音
六根六識隨我轉大用無方在目前
倘若識心無識相慧日常住空中明
智水慧山平如掌九類眾生一浮漚
萬緣皆是真如地群妖頂禮妙菩提
能識本來無一物色與非色盡法身
刀山火海離垢地十八獄中獄獄空
界界處處如如佛邪魔外道拜觀音
猶覺佛音猶在耳諦听諦听微妙音
能識眾生皆是佛盡虛空界一法音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注
1、 何以故怎麼講2、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倘若行菩薩道之人。無
執著心、無我相、行於布施3、其福德不可思量若無相布施。其人福德果報。是無窮無盡亦無滅
解
何以故。是佛自問自釋意。即行菩薩道之人。布施不著布施相。亦不求福德果報壽命相。其人福德性。猶若虛空之量
偈雲
舟移岸轉地亦遷住相善惡性三千
布施求福隨心住不出九類十二因
無相功德無窮竭虛空無盡壽無窮
無中真我遍三世大用無方無窮滅
見聞思識怪力深七轉八反九斷決
無諍無我無識相悟到證道第一施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8世尊8須菩提8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8世尊8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注
1、 須菩提佛呼其名2、於意雲何汝意若何3、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佛向須菩提說。汝見東方虛空可能思量邊際麼4、弗也8須菩提答。弗可思量5、世尊8須菩提連續稱世尊。是敬意6、須菩提佛續呼其名7、南西北方佛復說。南方西方北方8、四維上下虛空四維即四周維。是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下虛空。上方與下方真空。連前東方、合計為十方虛空9、可思量否佛說、如見十方虛空。可能思量邊際否10、弗也8須菩提答、不可思量11、世尊8須菩提復稱世尊12、須菩提佛連續呼名、是憐惜意13、菩薩無住相布施行菩薩道者。倘能無住形相、行於布施14、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其人福德亦如虛空之量。故名不可思量15、須菩提如來連續呼名者(一)愛惜心(二)叮嚀意12、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行菩薩道之人。應當听如來教導。其心如虛空之量。而行布施。行布施時、亦無布施相。是名真菩薩
解
佛連續呼喚須菩提者。使彼諦听、至理之義也。於意雲何者。而使須菩提、領會下文也。須菩提者。人人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者、即是落實無我相。既無我相、其心即如虛空。既如虛空之心、其心即不可思量。不可思量者。無邊無窮無盡也。佛向須菩提、而呼其名者。以心傳心、以印而授印也。須菩提連續答弗也。是領會妙義也。續稱世尊者。即佛心與我心、一印而印之也。印者何哉。四方四維、上下虛空。福德等量、純一真心也。純一真心者。無一切相。無污染心。無人我之執也。菩薩無住相布施者。慈心化為慈力也。如日大慈、普化一切。而無普化之想。布施者。外施普覆、內施無我。稟性圓成、而真我大用也。福德不可思量者。在凡明智慧見本來。得入悟證之道義。在聖得其窮也。窮者無生無滅也。其福德無福德相、心若虛空也。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常住虛空也。常住虛空、非死木槁灰。而是大用無窮。常樂我淨也。無生無滅者。無生諸妄、無滅真心、而光明無竭也
偈雲
名揚海外無我份利達全球無盼心
胭花隊里無污染六欲天中無住心
斷情滅欲透三界斬關落鎖出牢門
無生住心心常住無我相覺覺世間
連續呼喚續菩提連續弗也稱世尊
當知誰是須菩提當知誰是應呼聲
千鈞重擔當自負莫推菩提與世尊
參透行透即見道拍手哈哈笑殺人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8世尊8不可以身8相得見如來8何以故8如來所說身相8即非身相8佛告須菩提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注
1、 須菩提佛呼他名2、於意雲何汝意若何3、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如見我色身是如來耶4、弗也8非也5、世尊8敬詞6、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8不可以將色身、當作如來真身7、何以故8反問自釋8、如來所說身相8如來所有色身形相9、即非身相8不可說是真相。怎麼講10、佛告須菩提ọ佛接著、須菩提的說法。加以闡明11、凡所有相肉眼所能見道的形相12、皆是虛妄皆是無常生滅相13、若見諸相非相若見一切諸相沒有識別心14、即見如來即時見到、本覺慧命佛
解
佛喚須菩提是喚醒喚起義。於意雲何、是問須菩提領會如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是試問、使須菩提、答復其義。弗也、是須菩提略答正義。世尊是心中尊敬言之於口。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須菩提含義。含義者何。即皮肉筋骨血、四大假和合。一切諸色相不可作如來。何以故是須菩提反問義。既知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須菩提已悟至此為何又迷也。非也為恐後學、難明其義。故依冀如來闡明其要。佛告須菩提是佛對須菩提解答問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世間上一切諸相。如色聲香味觸意識。甚至一言半句一字一筆。以即演如來法、皆是有相。凡是有相、皆有生滅故名虛妄。虛而不真、妄而不實、故名虛妄。見相著相、即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倘若見到諸色聲相。無染住心無執著心。無貪無 、心若虛空。如如不動、一剎那間即見法身佛
須菩提白佛言ọ世尊頗有眾生8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8佛告須菩提ọ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注
1、 須菩提白佛言ọ阿難見聞語2、世尊8須菩提啟請前言3頗有眾生8有相當地、四生九類4、得聞如是言說章句8有人听到金剛經、一節或幾句5、生實信否8其人能生、真實信心耶6、佛告須菩提ọ阿難見聞語7、莫作是說佛言、不可說8、如來滅後佛說我色身滅後9、後五百歲經過五百年之後10、有持戒修福者倘若有人能戒惡從善者11、於此章句對此經、能持一偈一句者12、能生信心能有堅定信心13、以此為實以此經意義、為真實者
解
須菩提向佛啟請。是顧慮未來眾生故。倘若眾生離佛較遠。恐失佛智正覺故。如來先以較近而答之。我去色身之後、後五百歲。若有眾生、有持戒修福者。持字持十善。戒字戒十惡。修字修去妄想。福字得無為福。因持戒修福、故能解此經章句也。因得章句妙義、而生無我相之信心。因生無我相信心、即得無我相之實體。十惡者。1、殺2、盜3、淫。善男女邪淫。4、妄語5、綺語6、兩舌7、惡口8、貪9、 10、邪見。十善者、無十惡、即十善也邪見亦名痴
偈雲
菩提悲心慮未來讀經應當知佛心
去惡完善向前進大步踏破世間智
直心無妄善根熟無著無為菩提心
一章一句即佛體一字一 是法身
華藏無量世界海一塵一滴包大千
無我無人體量大心包太虛性裹天
五百五百止兒啼無啼無相第一禪
信心確是諸佛母以此為實即佛心
大悲本是智慧種善惡皆無世間希
當知是人不於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注
1、 當知是人當知以此為實之人2、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不但在一佛所、二佛所、三四五佛所3、而種善根而且種下持戒修福善根4、已於無量千萬佛所是人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世界內5、種諸善根種下持戒修福善根。種讀仲。一佛所者。一世界也。仍有其他解法。不可執著
解
當知是人、是接上章句。即須菩提言、頗有眾生得聞如是章句。生實信否之人。世尊僅答。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而已。佛恐須菩提余疑未盡。故復言之、當知是人。是人者、能信是經章句也。能信是經章句者。由持戒修福而能也。持戒者、持十善、戒十惡也。修福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十惡十善者1、殺性心、轉大慈心2、盜性心轉大悲心3、淫性心轉大喜心。問何謂淫性心轉大喜心
偈答
自心無淫性當生大歡喜無淫即無生無生永無滅
4、妄性心、轉大舍心5、綺語性、轉真如心6、兩舌性、轉實相心7、惡口性、轉三業為三昧心8、貪性心、轉財法二施心9、 性心、轉煩惱成菩提心10、邪見性、轉無上正等正覺心。其名轉十惡成十善心性也。當知是人轉十惡、成十善者、難也。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能轉具足也。弗經無量千萬佛所。弗能具足也。當知是人戒十惡由少而至多。由一而至十。由淺而至深。轉十善者、如是轉也。倘能具足者即得道性、而證十地焉。當、知是人由無量千萬佛所中。所種善根。一點一滴、積聚至今方能生實信心性也。生實信者、信此經章句無疑也。當知種諸善根之人。剎那剎那生、剎那剎那成。生者、生信是章句、無疑也。成者、由信是章句、而成菩提之道也
偈雲
菩提施妙法不著施法相假裝未解透問汝知不知
承佛威神力令我冰釋消禪河生覺性慧海發道心
本來無言說實因眾生痴如來須菩提確是指路人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注
1、 聞是章句當知是人、見聞此經章句2、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至於一念之間、生起淨信心者3、須菩提佛提名叫號4、如來悉知悉見如來自稱、知透見透5、是諸眾生當知九類眾生、略說當知是人6、得如是無量福德是人當得無量無邊、福德果報
解偈雲
能有見聞者如是金剛經一節或一句生實淨信心
須菩提當知佛悉知悉見當知如是人得福報無邊
見經生淨信即是功德林見佛無虛妄法身遍十方
節句是佛體當體佛慈心淨信無他念唯念無住心
無住在何處在無我相中他佛自性佛淨信是真佛
倘生一穢念佛即是眾生如如真如理如如佛悉知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注
1、 何以故佛表上章意2、是諸眾生是指生淨信之人3、無復我相是不再有我相我執4、人相是無執著、這是男相、那是女相5、眾生相心中不生種類貪欲、意內不思一切妄想6、壽者相心無分別、壽命長短、隨緣過度7、無法相心無執著、一切佛法、與世間法8、亦無非法相心中對世間法與佛法、不可毀滅、亦不染住。不離不即、在不離不即中、有無量真法相
解
何以故、佛自表自釋意。即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之義。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是生淨信心眾生。無顛倒曰淨、無夢想曰信。無顛倒夢想、其心若虛空。虛空無掛無礙、無邊無際。其心若是、福德若是。故名為無量福德。無復我相。其人既生淨信心就不會有我相。我相者、我妄相這樣。我執著那樣。我妄想名利雙輝。我執著皮骨面孔是我相。出家人、亦有我相。我相者、五陰不空。六塵不無、十八界不淨。五陰者、五蘊也。五蘊者1、色2、受3、想4、行5、識也。不空者、染住也。六塵者1、色2、聲3、香4、味5、觸6、法。法者、意識也。不無者、不能度也。十八界者1、眼2、耳3、鼻4、舌5、身6、意識也。為六根。其二六者1、色2、聲3、香4、味5、觸6、法。法者、分別也。其三六者1、見色思色2、聞聲思聲3、嗅香思香4、嘗味思味5、接觸思觸6、覺法生種種思想、與諸欲望心。三六不空、其名為十八界不空。界者、界限也。不空者、迷惑也。如是諸類、皆是我相。生淨信心者、心淨信、四相皆無。十八界皆空
偈雲
無復我相無一切相一切無無亦無無盡
人相者何彼人此人彼是何人此是何人
此是仇人彼是恩人此人無情彼人有意
此是凡人彼是聖賢此是男相彼是女形
此人害我彼人救我執著彼此皆是人相
當學佛心恩怨平等大慈普施善惡無別
救度一切度無量眾無度生相是人無相
眾生相者眾生有二心內眾生世間眾生
心內眾生貪 痴愛世間眾生九幽十類
W魴⊥蹈醋髦畽衿淙嗣 凳罄 br />
布施救濟心性良善壽命終時升有色天
舉此兩則諸則如是以此類推各心各造
心內眾生世間眾生非一非二非有非無
心無貪愛意無顛倒心內世間大慈無我
無諸夢想舍無舍相施無施執無人無我
無眾生相心無污染意無顛倒是無生相
壽者相者自壽他壽物壽財壽有壽必終
無壽無盡性若虛空心包一切量容十方
無有不盡無壽不壽莫可比喻壽無窮盡
真如無二無可衡量虛空無量無壽量相
無法相者法如良藥真體無病無需服藥
亦無非法相亦非相無法無相無相真常
無可言說無可譬喻心包萬法性容三千
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東邊西邊是止兒啼
四相非真真常非無無相無非恰在其中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注
1、 何以故是連前帶後解釋2、是諸眾生是指一切天、人3、若心取相倘若以心、取諸色相4、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取相者、即墮落於四相中5、若取法相若執著行持一切有為法相6、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亦是墮落於四相中7、何以故怎麼講8、若取非法相倘若斷滅、一切諸法、生無記心9、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仍然是墮落於四相中矣
偈雲
不取法非法即是無相法東西兩不住中道亦不停
桿頭再進步無相解脫身時時生淨信處處見法王
解娑婆即土星。是世界名號
何以故、是佛自釋意。是諸眾生、專指天人阿修羅等。三T眾生、迷失本心故、最上乘法、無福德性見聞。若心取相。取相者、見色取色、聞聲取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取。故名為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即是取四相之凡夫。若取法相。若執著諸法塵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亦是取相之凡夫。何以故、甚難解。若取非法相。若斷滅世出世間、有無二法。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仍是著相凡夫。所謂是諸眾生。住此娑婆。取與非取。皆是非非非
偈雲
寄住娑婆修無相寄住娑婆證無諍娑婆、即是堪忍苦惱
寄住娑婆成法忍寄住娑婆度眾生
虛空法界無量界界界處處度眾生
唯有娑婆最易度剎那無相無邊身
諸佛贊嘆我釋迦五濁惡世證法身
他佛佛土騎急馬我佛佛土如電波
寄處忍土成大道寄處忍土獲法身
寄處忍土得滅度寄處忍土證無邊
寄處忍土成妙慧寄處忍土報佛恩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注
1、 是故即所以2、不應取法不可依賴佛法3、不應取非法亦不廢除佛法4、以是義故應當不即不離5、如來常說佛經常說6、汝等比丘你們僧眾7、知我說法知道佛經常說8、如筏喻者法如渡舟9、法尚應舍到岸當舍舟10、何況非法甚至諸妄、更當舍之去之
偈雲
能無我相心常伸兩腳睡無求亦無得心平海無波
欲悟真妙理無有更上說教汝諸學人勿待勿起落
穿衣與吃飯皆是妙菩提打罵能忍受污辱當無諍
實行無我相色色皆妙諦真空含妙有有無一並遷
色空無我相本來是一諦諦亦無諦相萬法亦如如
解
是故不應取法。所有諸法、不應取執。不作法相、不取功德。一切諸法、猶如良藥。其人無病不需服藥。迷惑如病、妙法如藥。生淨信已、當舍法藥。不應取非法。不可無法、不可執法。法如飲食、渴求福報。施諸眾生、無施眾相。以是義故。既不倚西、亦不偏東。東西不立、中道自成。成亦非成、亦非非成。成無成相、是名為成。以識心觀、聖亦是凡。無智無得、凡即是聖。如來常說。事。如來者、是佛自稱意。常說者、是佛自性經常演化義。理。如來者、是自心常見。常說者、是自性常覺。汝等比丘。事。如等者、是法會上、諸大弟子眾。比丘者、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等。理。如等者、是三世中、能持金剛經之人也。比丘者、是過去未來現在、能生淨信心是。知我說法者。事。知我者、當知如來無有我相。說法者、如來說法多用譬喻。理。知我者、當知本心無有四相。說法者、真性無妄、使諸眾生歸覺地。如筏喻者。事。如筏者、竹木二筏、度識河也。喻者、譬喻渡出生死識河、登覺地也。理。如筏者、如竹空木色也。空者、空五蘊也。色者、十八魔頭歸覺地也。喻者、空色不二、魔覺一體也。法尚應舍。事。法尚者、諸佛所演妙法。應時而說、且說且掃也。應舍者、隨說隨舍。如長河水、川流不息也。理。法尚者、覺三毒、即三昧。覺煩惱是菩提。而不著三昧菩提相。應舍者、應舍本覺慧命中。一切欲望痴也。何況非法。事。何況者、諸佛妙法。尚且不停留、在真心本性中。非法者、五蘊、六欲、七情、八識、九有、十八界二十五有等。更不可染之住之也。理。何況者、悟證尚且、不染不住。何況諸余非法耶。非法者、凡是有相、皆是非法。有無並遷、正知正覺也。二十五有者、十惡十善五蘊也
偈雲
千重情絲纏本性萬層欲網兜真心
智慧力斬情欲相無相真心性滿天
有無並遷歸覺地色空不二本來人
本來即無本來相無相真心放光明
棄筏即是真如地無彼無此實相天
如如不動微妙法妙湛總持不動尊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ọ如我解佛所說義8無有定法8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亦無有定法8如來可說8
注
1、 須菩提佛提名問意2、於意雲何汝意見怎樣3、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汝說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麼4、如來有所說法耶佛曾向汝等、解說諸法麼5、須菩提言ọ須菩提向佛解答雲6、如我解佛所說義8菩提答、如我所解、如來所說奧義7、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是不可執著、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義8、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8亦沒有規定法門、向眾生演說
偈雲
法門如覺鏡如來現誰形無來亦無相覺鏡放光明
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稱號、為菩提二字。菩提者、人人具足。是故佛我眾生、三無差別。眾生不見菩提者、我相也。我相者何、綱領是、執著客塵煩惱諸相也。如無我相時、即是雲開霧解之時。菩提覺日、常住虛空、本無所來、亦無所去。因執著客塵煩惱而去。無執著客塵煩惱即來。倘無我相、菩提覺日、放白毫光、普照一切。有何來去、既無來去、即是常住。常住二字、本無得失。故說如來無有定法得菩提相。亦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其人若貪名利、佛說名利如浮雲。即用幻泡影藥而解之。其人若貪色相、佛說色相、如毒蛇之口。即用白骨觀藥而解之。世間眾生、妄想執著、煩惱諸相、其類無窮。如來說法、故無定法。若無諸妄、法亦是妄。是故須菩提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偈雲
若無人我眾生壽常見白毫放光明
煩惱至時雲遮日霧解即是悟證時
覺性開時本覺朗本覺覺境遍十方
故無定法名菩提亦無定法如來說
何以故8如來所說法8皆不可取8不可說8非法8非非法8
注
1、 何以故8須菩提解前達後意2、如來所說法8須菩提言、如來所說法3、皆不可取8都不可執著4、不可說8亦不可用言辭表達5、非法8不可執著、有佛法相6、非非法8亦不可執著、無佛法相
解
何以故、即解前言、釋後語義。前言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後語是須菩提言。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真法、無相亦無說。如來在無相無說中、點一點兒。參者、當省而悟之。既省悟已、一點兒也無。即是不可取、不可說也
偈雲
非法非非法甚玄借此洗盡諸塵泥
有塵泥相非非法無塵泥相法亦非
所以者何8一切聖賢8皆以無為法8而有差別8
注
1、 所以者何8釋前解後義2、一切賢聖8得果曰賢。證道名聖3、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8皆認為、無為法中、有差別相
解
1、 事解。一切賢聖。獨覺曰賢。菩薩曰聖2、理解。能悟能行金剛經者、曰賢。能證能徹金剛經者、曰聖。悟行證徹之間。有深。淺。偏。圓。廣。略。大。小。邪。正、之別。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倘能至彼岸。是名無差別
偈雲
見生遷生名賢者無見生相是聖人
隨住隨舍為入流見無舍住是中流
離盡世緣阿那含不離不即須菩提
一切諸法非有無非有無中是真如
萬法非法非非法非差非別覺一切
賢聖亦非亦非非非非之中證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不讀否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2、於意雲何汝凝神听著3、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倘若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物質、變為至寶4、以用布施專用於上施諸佛、下濟眾生5、是人所得福德這人所得到福報6、寧為多否這人這樣布施、能算多而廣麼
解
佛向須菩提言、汝注意听。倘有人、擁著、三千大千世界中、數量、與質量、七種寶貝。用於上獻諸佛、以及莊嚴塔廟。供佛齋僧。下施與諸天、人民、阿修羅等。均得其豐衣足食車舍華美。湯藥用具、無有不周、無有不備。此施主、福德因緣、且大且深麼。三千大千世界者。如天文家說。日在虛空、銀河系中、為一個很小的、天體系統。以太陽為中心、包括月球、和我們地球。以及九大行星、與無數的小星等。為一個小世界。有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有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由小翻中、由中翻大。如是三翻、其名為、三千大千世界。略稱號、為大千世界。七寶者1、金2、銀3、琉璃4、珊瑚5、瑪瑙6、真珠7、玻璃。中古時代、玻璃、即水晶也
參法華經中片段原句、記憶不清、略摘其義
八歲龍女。急獻寶珠。如來受珠。龍女沃欏W 贍小<膘賭戲健N薰甘瀾紜W鞣鶉繢 br />
解
八歲八識也。龍女五陰也。急獻能斷也。寶珠情欲也。如來徹悟也。受珠授記也。龍女六欲也。舍珠布施也。轉女無垢也。成男作佛也。急於及時也。南方純陽也。無垢離欲也。世界應化也。作佛究竟也。如來法身也。布施者、能施到山窮水盡之處。諸賊莫能偷。人法兩具空諸妄莫能入也。其二。龐居士公案一則載前五十三頁中。主要是渡江舍寶。其三。本經雲。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而行布施。這三則公案。希後學參所謂。倘能無我相。物物盡菩提
須菩提言ọ甚多8世尊8何以故8是福德8即非福德性8是故如來說福德多8
注
1、 須菩提言ọ敘述語2、甚多8須菩提言、很多耶3、世尊8稱世尊者、欲解其意也4、何以故8闡明其義也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8用財物布施者、其功德是生滅性、是無常性6、是故如來說福德多8是故是姑且也。如來說、即如來常說也。福德多者、即生死次數多
解
須菩提言、甚多者。即佛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也。甚多者、苟且之多、而非福德性也。以七寶布施眾生、使諸眾生、得五欲樂、七情彌堅。而生死綿綿、弗可止也。但學龐居士、投七寶於江心。是名證真如。但學八歲龍女、急獻寶珠、於如來之徹。參其義雲1、七寶越多情越重2、以情施情情越深3、財物布施三大劫4、不若剎那無相施。其道義者。不可用色相、而行於布施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注
1、 若復有人倘若有其他之人2、於此經中受持在金剛經中、能信受奉持者3、乃至四句偈等倘能單獨、持四句偈。或三句兩句等4、為他人說向能生、淨信心之人、而演說、這經中、之妙義5、其福勝彼這人福德超越。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者、福德之上
解
佛接著須菩提、所說之意。復加闡明而解透。佛言、倘有淨信心人、在此金剛經中。單獨演說、四句偈者、即表明少而精。復加個等字、是精而減。等字。等於三局兩句、甚至一完句。完句者、是完整意義也。如。應如是住、或再加一句、如是降伏其心。這一句、與兩句均是完整句。等等。倘若執著者、是凡情、而非聖意。若是如來指定某四句偈者。即是著我人眾生壽者。閱讀者當深參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1、 何以故怎麼講2、須菩提佛復呼名3、一切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4、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以及一切諸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5、皆從此經出都按照這經義、而成道6、須菩提。復呼名、使其注意轉折點7、所謂佛法者所以諸佛所說妙法8、即非佛法佛所言說、譬喻車船。既至覺地、當舍車船
解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即本心、無妄之法也。皆從此經出。此經者、諸佛之母、覺性根源也。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皆依智慧、而得菩提。所謂本甲心中、具足此經者。是故人人具足、個個無差。皆因情妄、而遮蔽之故不能現於目前。因不能現於目前者。而不能稱、真心明、本性見也。佛者、令人覺也。法者、令人悟也。經者、令人證也。出者、令人得也。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佛法、令人成正覺也。以成正覺已、佛法亦當、舍之去之。喻小兒、在娘胎之中、具足十月。而出娘胎。既出娘胎已、不許更入親娘腹
偈雲
心無掛礙心明朗如來出生無相中
若解息妄心即佛無念真性包太虛
三藏十二部真經盡在某甲淨性中
無相真相遍法界無性真性滿虛空
如來呼喚須菩提本來本是一根生
分合如如本無相凡夫分別萬萬千
若識肉體是聖胎萬物莊嚴本自然
妄心妄造三千界真性無相十方遍
我相偽造大千福不若無我性三千
妄求福德終歸盡無求福報性裹天
不滅凡情歸聖念不求深解悟證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ọ不也8世尊8何以故8須陀洹名為入流8而無所入8不入色聲香味觸法8是名須陀洹8
注
1、 須菩提佛呼名問意2、於意雲何這意汝解麼3、須陀洹能作是念。須陀洹、有這樣得觀念麼4、我得須陀洹果否我已經、得須陀洹果耶5、須菩提言ọ須菩提答佛6、弗也8無這觀念7、世尊8口稱心領會8、何以故8自解自釋意9、須陀洹、名為入流8須陀洹譯中文為入流。入流者、是初入賢者之流也10而無所入8入流無住入流相11、不入色聲香味觸法8即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纏縛而污染12、是名須陀洹8雖入邊流、而未至中流。姑且為初果吧。法者意識也。果者果報也。由因而成也。因者、自作自受也
解
佛問須菩提。須陀洹果之人。能憶念、我已得、須陀洹果耶。須菩提答不可。佛耶。須陀洹名為入流。即斷凡夫之流、轉入賢明之流也。亦名逆流、逆出情欲海也。初果者、喻花謝而、果初成也。而無所入者。六根無入於六塵也。眼耳鼻舌身意、無入於色聲香味觸識也。即見即舍、即住即遷、即迷即覺也。復為斷粗惑、即見惑也。又為七反、因聞思二惑、未曾斷盡。需要人間終、反天上、天上沒來人間。往反七次、方能斷盡也。倘能突悟、突證、突無我相者。一反也無、即出三界、透九重、入兜率天。天者、世界之外也。初重天、色欲具足故、名為有色天。有色有三重天、即初善、中善、上善、天人所住之。是世間、有善意、善心、善性者。即愛國護民、敬老扶幼、以財布施。與信佛聞法而能生、敬信心之人。升住之天、其名為福報天。更上復有三重、見諸色相。無染住心、故名為無色天。即初信、中信、上信之人升住之。即須陀洹果等類之人共住之天。亦名少淨、少者、喻初少年、漸長漸壯之時。淨者、初見本覺慧命、漸生清淨心也。是故境隨心轉、心隨性用。更名斷三品、亦名預斷三品。預者、預示也、斷三品、斷去地獄、餓鬼、畜生之中投生也。更名初禪、初禪者、初成三昧也。三昧之名甚廣、單說禪那也。禪那即靜慮、靜者、靜而後能定。慮者、慮而後能得。定者、心無十惡既無恐怖、心無恐怖即定。得者、心無妄想、即歸真如。心歸真如即得。初禪那者似乎知之而未徹也。既未徹時、尚不能用。雖不能用、似乎合乎、能用之道也。如是者、為初禪那也。是名須陀洹果也、雖然自知、已得須陀洹果。而不可作已得想、已得相。倘若想相不無、即非須陀洹果也。無負想相、即無負塵累。無負塵累、是名須陀洹果也。學佛兒、當惺惺復惺惺。天者、世界之上也、由自性而成之。界者、範圍界限也、是自心分別也。倘能稱性大慈、無我大施、即本心無礙。無礙之時、塵塵剎剎、無一不是、真法界性。當知真法界性、自心所造爾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ọ不也8世尊8何以故8斯陀含名8一往來8而實無往來8是名斯陀含8
注
1、 須菩提佛招呼他2、於意雲何你解答一下3、斯陀含能作是念斯陀含可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斯陀含果否我已經得到二果地位耶5、須菩提言ọ須菩提、解答說6、弗也8不可能7、世尊8親熱語8、何以故8所謂者9、斯陀含名一往來8斯陀含再來人間一反、不復再來矣10、而實無往來8其時往來、如幻夢泡影、真心本性、無有往來相11、是名斯陀含8倘若想著我已經得到、斯陀含果矣。即是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即非斯陀含。倘無執著心、即名為斯陀含矣
解
佛問須菩提。斯陀含可能想著、我已得到一往來果矣。須菩提答、不可、何謂也、暫且耳。名為一往來者、再來世間、復反天上。不復再來世間、受生死苦也。不復再來者、斯陀含在無想天中。待天祿盡時、直升非有想非無想天中受用。待受用期終、復直升兜率天。兜率者、兜下諸天與世間、淨信之天人。率領一切緣熟歸覺地。陀者、壽無量、界無邊。亦名知足天、知足者、常樂也。直升即不死、是故二死之中、已斷分段死矣。仍有一、變易死耳。何謂分段、是將生死分為兩段。兩段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即世間第一大苦也。何謂變易、如金蟬脫殼、與鳥換毛者。永遠不復再來世間、諸類之中、投生也。二果升無想天。解經人、按照次序上升。首先說有想天界。有想者、在無色天之上、亦復三重。即諸執著、想相之人、或在山林、或在曠野、或在R堂、修諸苦行行讀恆。與諸外道、有善修持者、共所住之。三重者、為下行、中行、上行之人、所住之行讀恆。此天以想為身、其天清淨、壽命較長。即世間之上、第七重、八重九重天也重讀從。二果天
其名無想、無想者、無圖見聞也。天者。在有想天之上、其天亦復三重。是下純、中純、上純、三別所住之。是斯陀含與純潔外道、所住天。純無見聞二惑、即眼耳清淨。而不被一切諸色聲相之所迷惑。思惑未淨、是故以思為身。因其藏識未斷、仍需一往來、方能斷盡也。問、世間人嘗說、三十三天外怎麼講。答、是有色界天、其天主率領、四方四維、三十二小天王、與天主天王。合為三十三天也、外者、此天之外也。二果亦名二禪、在二禪那中、自明本心、而見真性。初嘗法味、漸得輕安、得輕安已。偶爾似乎入定、見諸希有之相、而無貪圖亦無想相。在無想相之中、能度心內心外、一切眾生相、亦無能度相。復無度盡相。而實無往來者、然本心如如、真性湛湛。本來不動、有何往來之相。往來相者、識心未干也
偈雲
初二果如寄宿停行程前進莫需停
繼續進步再進步彌勒菩提是故人
十八十八具足相界界相相自性成
天界人界一心造無界無相樂無窮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ọ不也8世尊8何以故8阿那含名為不來8而實無不來8是故名阿那含8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雲何汝想一下3、阿那含、能作是念阿那含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阿那含果否我已經不到世間諸類之中、去投生矣5、須菩提言ọ須菩提答6、弗也8非也7、世尊8佛耶8、何以故8按道理講9、阿那含名為不來8阿那含是不入世間、輪回之人10、而實無不來8究竟解法不可這樣講11、是故名阿那含8所有名詞、皆是假作假法耳、弗可作真實相、真實相者、本無來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樂我淨、有何來去耳。阿那含、名為三果
解
阿那含翻名、為不來果。不來者不來世間輪回也。亦名得三果得三果者能轉見聞思為戒定慧。喻上大學已升到三年紀矣。凡喻色花、賢喻實果、聖喻證道。喻初果成、二果壯三果熟。既熟之時當取之獻於世尊待證聖道性爾。阿羅漢為道、為性、為聖、不為果。按本經與玄奘諸師所譯金剛經為證據。有大德將證道說為得果是為誤筆。三果所住天、為三界頂天。三界者、見色斷色、即斷見惑出色界。聞欲斷欲、即斷聞惑出欲界。思維意識、即斷思維意識惑、出三界。而入兜率陀天矣。初果為七反、初至三住有色、四至六住無色。有色無色共六重、每反一次升一重、至七反時、升二果天。二果為一反未反住有想、已反住無想。有想無想亦復六重。待二果報盡時、直升三果天。三果無反、住非有想非無想、六重之頂。問初二三果、前後所解、有差別相麼。答非也、因有頓漸、果有遲速。無因亦無果、是名無差別。故本經所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種。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本經說成九類。分合之間、各有妙義、略解於下。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科。是標義、莫可不分也。標義者、標十類眾生、各有含義。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眾生。是標性、莫可更變也。標性者、各類眾生、自性自造也。本經為九類、是標度、莫可增減也。標度者、度本心自性中、一切眾生相。本經無度無想之類者、是莫可能度也、既不能度、莫可標此一類也。何謂莫可能度、無想者。是一切無想、一切無想者。心如土雞、性同木馬。心想意識、一切皆無。此類性靈、猶如草麥故無法可度。既不可度、事理二則、均不可標、此類之義。其二、本經將非有想非無想合為一類、是正義。非有想者、無一切凡情妄想。非有想者常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見常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在不二中、有無量妙用。是故三果之人、在無我相中、常見一切實相。所以諸天諸界、皆由諸相而成。倘無諸相之時、即見本性妙心。一剎那間、無一切相、證一切性、即出三界、見慈氏佛。復為三禪者、在禪定之中、所見所聞、所思之間。無不是道、無不是覺、出定入定、自在無礙。見聞思覺、無有不淨唯有藏識未曾清淨。以識為身以定為用、以淨為名、以無念為念、以無住為住。心無掛礙、性若虛空。三果之人、到此境界、一剎那間、出三界、入兜率陀。亦為預斷九品、預者、預出三界也。斷九品者、斷絕入九類中投生也。亦名無記天、無記者、無數也。界無記、劫無記、壽命無記。娑婆壞時、三果天不壞、故名無記。阿那含名為不來、不來九類之中投生也。而實無不來者、是色身形相不來。而不是本覺慧命不來。是故名為阿那含者、即是不可久停寄宿亭。寄宿亭者、喻歸鄉之客、路程由三百余里。方能至故鄉家園。初日需要行程一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初果寄宿之處。待到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二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二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三百里、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三果寄宿之處。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至初午時、到達故鄉家園住所。即阿羅漢、道也性也。阿那含、是客道之人爾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ọ不也8世尊8何以故8實無有法8名阿羅漢8世尊8若阿羅漢作是念8我得阿羅漢道8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8
注
1、 須菩提佛繼續提名2、於意雲何繼續問意3、阿羅漢能作是念阿羅漢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阿羅漢道否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性耶5、須菩提言ọ須菩提答佛6、弗也8不可7、世尊8敬意8、何以故8怎麼講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8實無有定法名為阿羅漢10、世尊8解其義11、若阿羅漢作是念8倘若阿羅漢有這樣的觀念12、我得阿羅漢道8我已得道性義、而了生脫死耶13、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8即是執著四相之人、而不可稱為、已證阿羅漢道性者
事理融洽十三義
1、 須菩提。當知如來呼誰是菩提2、於意雲何。當前受持意雲何3、阿羅漢能作是念。誰是阿羅漢、能作什麼念4、我得阿羅漢道否。自他不二、誰得道5、須菩提言。當前誰是須菩提、寄問樵夫、樵夫言、在當前。樵夫二字當參6、否也。道也義也7、世尊。筆不落紙、名世尊8、何以故。無故生事故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非法非非法、羅漢亦非非。不可作非想、不可執著是非非10、世尊。世尊遍法界、每一微塵一世尊11、若阿羅漢作是念。若有若無歸何處、不作一念名無諍12、我得阿羅漢道。得個什麼道個什麼13、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倘執一法塵、即非阿羅漢、能無一塵相、即是樂阿蘭那行者
解
佛問須菩提、汝等阿羅漢。能有執著、阿羅漢相耶。須菩提答弗也、沒也。佛連續問、初二三果者、已明其義矣。又復問、阿羅漢道之人、能有執著性耶。何也。非佛迂而贅、因我執著痴復呆
世尊8佛說我得無諍三昧8人中最為第一8是第一離欲阿羅漢8世尊8我不作是念8我是離欲阿羅漢8
注
1、 世尊8稱佛號、欲答連前接後意2、佛說我得無諍三昧8佛說我已經證得無諍三昧矣3、人中最為第一8佛說無諍三昧、在天人中這三昧、是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也4、是第一離欲阿羅漢8得此最上三昧者即是永離一切欲望痴5、世尊8稱世尊者是轉折點、亦是樂觀義、6、我不作是念8我沒有這樣想法7、我是離欲阿羅漢8我沒有這樣想相、我已經證得、離欲阿羅漢道性矣。本性無諍、心常樂
偈雲
心欲離欲欲仍在無得無求欲永消
第一第一欲第一無得無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樣只因我痴病未消
倘若無痴亦無欲大千世界一筆勾
解
稱世尊者。須菩提表達於如來。其實使諸有情自知得果證道之方針。方針者初二三果、已表明於如來。現復表達、證道稱性之法門。後學者、當知悟而證之。佛我菩提、無二無別也。能行者必能悟證之。勿可自誤而誤他。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他佛我佛非一非二也。說與非說、亦是非非。我得者、真我無相、亦無言說、非得其名、而得其義也。無諍者、是阿羅漢別號也。阿羅漢、以無諍、而得其義。義者道也、性也、是故名為、得阿羅漢也。佛說我得無諍三昧者。正定正受、正思維也。正定者、禪定之中、無邪亦無苟也。正受者、施與受者、純淨如來性也。正思維者、舉心動念、無有我相、心生大慈也。亦名無上禪那也。又名正禪天也。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羅漢本性也。本性者、無與人諍、無與物諍、無與我諍、無與一切是非諍。略解少許、以備初學而用之。無諍者、一切無諍也。例如。有冤不伸、有苦不訴有人打我罵我。能忍、能讓、能受。有人起惡毒心、來害我。或免其難、或遭其害、無仇恨心、無報復性。其心如如、恩怨無二、亦無差別、其名為無諍三昧。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來。求我接受、哀我順從、切不可無諍。當改一字、即名無受。或加一句、無染住心。後學者、無可混淆邪正之別。如或有人、吹捧噓偽、說我有道有德。如或有人、贈我貨幣、饋我財物。如或有人、尋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這三類人、少智缺慧者、經常被惑。後學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人中最為第一者。即八萬四千種三昧、三昧之中。以無諍三昧最為第一。無諍之人、在天上人間、亦復第一之中、第一人也。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即阿羅漢、證得離欲三昧。其名為離欲行。亦是諸行之中、最尊最上。故名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者、離一切欲。離二十五有欲。離五蘊十八界之欲。稱世尊者、上奉如來下囑我等也。學佛者、當深諦之、上下本一體奉囑是如如。行讀恆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者。我沒有想相、我是大阿羅漢耶
偈雲
無欲我是阿羅漢無生一念法中尊
無欲無生歸何處遺留現未後學參
世尊8我若作是念8我得阿羅漢道8世尊則不說須菩提8是樂阿蘭那行者8以須菩提8實無所行8而名須菩提8是樂阿蘭那行8行讀恆
注
1、 世尊8稱世尊者、須菩提連上接下、開示我等也2、我若作是念8倘若我有這樣的觀念3、我得阿羅漢道8我證得阿羅漢道性矣4、世尊則不說須菩提8佛不會說須菩提5、是樂阿蘭那行者8是稱行無諍三昧道性也6、以須菩提實無所行8我須菩提沒有這樣觀念、我是得道證性之人7、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8因此如來命名、我是稱性無諍三昧第一者。樂阿蘭那行者、即稱性無諍三昧道性也。稱性者、本性大慈也。道者、與如來道德符合也。性者、本性自然而然也、而非勉強勉力也。命名者、是過渡而非真實之義也。真實義者無可言說、常樂我淨也。亦無名無相、而真常無竭也。行讀恆音
解事理融洽義
所謂。能斷見欲、即得初果。能斷聞思、即得二果。能斷識別、即得三果。能作無諍、即證道性。證道性者、即是補處。所謂化三果證無諍之道性。即是菩提現大阿羅漢身。而為我等演此妙法也。復請世尊、證而印之。是使我等、入正軌道、進正法門。我等倘若、未經大、阿僧祗劫、之功果。焉能得見此經、悟此真理。法門雖大、無緣莫可入。目前彼岸、雖然光明正大。無悟莫能見、無證莫能至也。倘若有一絲半苟、名利欲愛、仍然是眾生。猶如盲目之人、入於自家寶藏。欲取珍寶、必踫頭失足、非死必傷。是故菩提、無相無執。即真無諍三昧道性天。使我有二1、九類2、某甲。眾生有二1、四生六道2、某甲心中、煩惱與妄想、以及分別是非相
偈雲
得果證道的是止兒啼無啼之時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無相亦無得無相無得之中有妙諦
凡者見聞件件是凡情聖者見聞樣樣皆聖諦
菩提眾生無別無二性倘無執著無有不菩提
佛告須菩提ọ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8世尊8如來在然燈佛所8於法實無所得8
注
1、 佛告須菩提ọ佛對須菩提說2、於意雲何汝看這話怎麼講3、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我往昔在然燈古佛道場中4、於法有所得否吾在古佛道場中、得到那些法門耶5、弗也8菩提答、沒得到什麼妙法6、世尊8佛耶我知道矣7、如來在然燈佛所8彼時如來在然燈古佛道場中8、於法實無所得8然燈古佛道場中、古佛所演妙法、彼時如來所聞之法。無相無住、如長河水、過而不息、所以無得法相。故雲、於法實無所得
解
如來未作佛時。依然燈為師。如來因師開導。於今方作如來。但不存在所得之心、與所得之相耳
事理融洽義
佛告菩提者、寄托菩提名義也。其時普告我等諸有情也。閱讀人當開佛眼。在在處處、當見佛告我菩提。於意雲何者、真心問我本性、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者、是佛以身作則、教授閱讀人。問於法有所得否者。問菩提言、彼時之法、佛有得耶。其實問、閱讀人、而以菩提、作代表相也。弗也者、菩提推己、及人也。佛說者、如慧日當空、普照一切。不可說照彼、非照我也。彼今亦復如是也。菩提稱世尊者、真我無妄、亦無邪也。如來在然燈佛所者、菩提指我等、在曠劫之時。真我於法、實無所得之相。實無所得者、本來佛我眾生
、故有無量真法。何需真法之中、復加塵法兒。當知如來與菩提一步一個腳印兒。指示我等、進修必要之法門。這樣深恩厚德、倘能悟透、必當掉淚。菩提已將、初二三果、進修必要之法、付囑我等。又復將自證、道性之方法、荷盤托出。以及如來、反復丁寧、成佛之標準。普示於今後、使九類眾生、無失迷於中途。這樣榜樣、學佛兒、當一肩荷擔。弗可辜負如來與菩提、深恩厚德、學者。當作無相觀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8世尊8何以故8莊嚴佛土者8即非莊嚴8是名莊嚴8不作否、不作弗、土作度聲讀、度者、度盡眾生相
注佛問菩提義。空生解妙題。空生即菩提。出生名
1、 須菩提見前2、於意雲何見前3、菩薩莊嚴佛土否佛問菩提說菩薩莊嚴清淨佛土耶4、弗也8菩提答不可5、世尊8菩提解答預詞6、何以故8自問自釋義7、莊嚴佛土者8真心無妄、本性無邪也8、即非莊嚴8真心本性、無邊無形亦無相。不可用諸相而莊嚴、故名即非莊嚴9、是名莊嚴8真心本性周遍法界、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故有心而無形、有性而無像。故名為是名莊嚴
解
菩薩莊嚴佛土否。菩薩者、原文菩提薩省B猿莆 腥 7 形奈﹥跤星欏<詞侵 星欏 從猩 S猩 賾忻稹C鷲咧找病が槍勢腥 芊 畝嫌星欏6嫌星檎摺 刪醵 芏弦病K 狡腥 摺 鋼械仄腥 病6 俏薜賾氤醯匾病V械卣摺お緋豕 寥 病W 戲鶩練瘛F腥 芏嫌星檎摺え涿 戲鶩烈病6嫌星檎摺 嫘奈抻 拘暈尥 病U嫘奈抻 蜃 暇埂1拘奈尥 捶鶩臉傘7裾摺U嫘謀拘員糾醋 稀1揪躉勖 視星寰弧7鶩琳摺ぉ寰恍囊病P謀廄寰弧 惺芸統徑 に盡L任蘅統盡 糾淳醯亍 蠓毆餉鰲>醯卣摺ぉ寰環鶩烈病K 暈餀U庀唷 醋 稀1鏡胤綣狻ぉ寰歡 耷睢9拭 褚病F潿 W 戲鶩琳摺 奈匏南唷 員敬蟠紉病<次尷嘀 摹え帳┐ 藿咭病<捶親 稀が敲 險摺4蟠任尬搖 笊崳尷嘁病N摶磺兄礎 橐磺寫Α4Υξ抻小 磺寰恢 ΑK淙蝗縭恰え湫男災小 轡拮 現 唷F腥 嫘娜諶 拘哉空俊V鼙櫸 紜 豢捎醚源誓鼙澩鎩R嗖豢梢孕穩葑 凸邸J槍拭 捶親 稀が敲 稀6 鞘蘭漵貌莆錮床際 髯 現 唷1乇ˊ毒爬 嘀幸 br />
偈雲
若問真心在何處不見有無不見空
若問本性是什麼春夏秋冬在其中
是故須菩提ọ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注含理義
1、 是故須菩提ọ所以須菩提、與持經人應該領會、應該承擔2、諸菩薩、摩訶薩一切菩薩、與諸大菩薩、以及持經人、應該修而證之3、應如是、生清淨心持經人、應該如是修、如是證、如是常生清淨心、無生染住心4、不應住色生心持經人不應該見色生厭惡心、生欲愛心、生見取心、生分別心5、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持經人不應該見聲香味觸法、生憎愛心、生樂趣心、生一切住心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持經人應該、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心。應生清淨心、生無為無住心、在無為無住心中、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持經人、而非持、閱讀誦念者。而是持經中玄義、剎那剎那、不失其道性也
解
如來付囑須菩提。言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者。是如來借題而發輝。其實付囑讀者之言也。是世尊、將自修自證至要之道義、付囑於閱讀人。閱讀人、應如是信、如是解、應如是生清淨心也。何為生清淨心者。心不住色界、心不住、聲香味觸意識界。為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者、見色不留戀色界、亦不污辱色界。聲香味觸與意識、亦復如是。而生其心者、剎那剎那、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色聲香味觸意識時。其心無染亦無住、是名為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者、六根無住六塵也。而生其心者、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也2、應無所住、無住情欲識別心。而生其心、生大慈無我心3、應無所住、於見聞思覺中、無住四相五蘊心。而生其心、於見聞思覺中、常生無邪無苟心4、應無所住、若見色聲香味觸法時、應生無住無染心。而生其心、若見色聲香味觸法時、應生無相心。於無相心中、見色聲香味觸法之中、無有不清淨之處。所謂。心妄三世妄、心淨十方清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ọ甚大8世尊8何以故8佛說非身8是名大身8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譬如有人假如有人3、身如須彌山王身相如諸山之王4、於意雲何汝怎麼解5、是身為大否這樣身相、可為大麼6、須菩提言ọ須菩提答7、甚大8很大8、世尊8稱佛號者、欲解其意也9、何以故8解答動態10、佛說非身8世尊常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名非身11、是名大身8姑且名為大身。姑且者、非真常也。須彌山翻中文、為妙高山。亦名妙高峰
偈雲
欲問須彌大與小確是我等尋妙峰
若問須彌有與無行者自心自蹉跎
凡夫跟隨須彌轉至聖踏破妙高峰
見相即是須彌頂無見須彌世間希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ọ甚多8世尊8但諸恆河8尚多無數8何況其沙8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如恆河中、所有沙數比如恆河中、所有沙數3、如是沙等恆河如恆河中沙數之恆河4、於意雲何汝意若何5、是諸恆河沙如恆河沙數、恆河之沙6、寧為多否可為多麼7、須菩提言ọ菩提答佛說8、甚多8很多9、世尊8口頭禪10、但諸恆河尚多無數8河沙之河、尚且無數11、何況其沙8何況沙數恆河之沙乎。恆河原名(歹+克)伽河、翻名為恆河。亦名為福河。是印度主要之流域者。水源從妙高峰而來、復名天河。妙高者最高也。如中國長江與黃河
解
如來先說大身如須彌山王。復說恆河沙數、恆河之沙數。所言者、大而多也。學者應知、有相有執、均是泡影。如上所喻而非幻夢、悟者不信也。所謂凡夫、以幻入幻幻幻不已也。不已即無了也。所謂四相不無、生死從何了局耶。悲夫、眾生不明了了、由夢而入夢也。所以夢夢無期。痛者、不識目前之大道。妄投自造之相網也
偈雲
多沙多相多業報無沙無相是道人
恆河沙河沙沙相見相非相是佛言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ọ甚多8世尊8佛告須菩提ọ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注
1、 須菩提佛呼須菩提、是由譬喻、而轉實意2、我今實言告汝佛言我現將真實意義、向汝等說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有善男子信女人等4、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5、以用布施以布滿恆河沙數中三千大千世界、寶貴物品、上獻如來、下施有情6、得福多否其布施之人、所得福報多麼7、須菩提言ọ須菩提答佛說8、甚多8很多耶9、世尊8稱世尊者願聞其要也。10、佛告須菩提ọ佛向須菩提說11、若善男子善女人倘有生淨信心、男女等12、於此經中在此金剛經中13、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甚至單獨、受持本經中四句偈、乃至三句兩句甚至一完句者14、為他人說自能受持、復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四句、三句等15、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河沙數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珍貴的。七種寶物。上獻諸佛、下濟眾生。那樣的、福德、果報之上。多而善之
解
如來先喻大身、如須彌山王、復喻七寶無量、布施無量相、此二喻者、問於菩提。然而菩提、僅答甚大甚多。閱讀者、當知有相必有盡
偈雲
身大王山仍是相無身無相性遍天
倘將有相轉無相何須常持金剛經
情施欲海比恆沙情多福多沙河沙
福沙猶如沙數網何時出網見金剛
復次須菩提ọ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注
1、 復次須菩提ọ記述語2、隨說是經隨便向有緣人演說此經中之妙義3、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僅僅說、本經中四句偈或一節義4、當知此處應當知道、隨說是經之處5、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上至三界天、下達地府、以及世間、一切天人修羅等6、皆應供養、如佛塔廟所有一切天人、修羅等眾。皆當恭敬供養、說經之處、以及說听之人。猶如恭敬供養、如來真身舍利。具足三寶之處
解
隨說是經者。隨時隨處隨便宣說、這金剛經也。不舉行儀式、不作禮節、不表威儀、皆為隨說是經者。是經者金剛經也。乃至四句偈等者。甚至只說四句。等者。三句二句一句也。等者說者與听者。隨意選擇、本經中、句義而說也。或有人問義者。按照問者、之意扣其兩端、開示中道、而答之為等者。當知此處。隨說是經之處、隨說隨听之人之處。當知此處、是佛道場之處、法身如來、應化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者。包括虛空藏、一切諸佛、佛土中、一切世界海。界界處處、天王天人、人王與人、及諸類阿修羅王、王子等。皆應供養。皆當如法供養、持經說經听經之處。此處之人也。如佛塔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應當護持供養具足三寶之處。三寶者1、藏經之處、經喻舍利、藏喻塔廟、名為佛寶2、說經之處、名為法寶3、听經悟道、是佛真子、名為僧寶。阿修羅者、四生皆兼、凡是心強性烈之徒、其生形容、隨心性識、現諸相貌。其類有信心善意者。多作天人將軍身、或為金剛力士身。護衛三寶、保國愛民、無怠慢性
偈雲九字、六句、三行偈
無作無為此身三寶足無掛無礙色身即法身
一塵無染心性為靈廟演說無住其性遍三千
若解若行真法事即理無得無說常說滿十方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插言、余寫至此、因胃消化不良、余回憶、因多餐而引起、故發心持一餐、經七日而完善、其胃疾愈、偈雲
三十年來失一餐至今復得昔時餐得失皆是非非相今時昔時亦非非
其年九0其時中伏其歲八二其住福地
注
1、 何況有人比能持說四句偈等之人、更進一步2、盡能受持即依教奉行竟3、讀誦照本宣揚曰讀離本熟背曰誦4、須菩提是喚醒喚起受持讀誦之人意5、當知是人當知盡能受持讀誦之人6、成就最上第一能受持讀誦、盡能之人、為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人者7、希有之法(一)金剛經中之法、為希有之法(二)能受持讀誦之人是人為希有難有之人、而能行此、希有之法8、若是經典是受持讀誦之人之經典9、所在之處此經所在之處10、即為有佛此人此經、即是法身如來11、若尊重弟子天人阿修羅等皆當尊重供養、能受持讀誦、此經此人。此人即是、如來、嫡子真兒
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者。此人勝過能持四句偈等之人善而復善之。能受持讀誦者1、能受而不舍2、能持久而無倦3、能讀到無邪無欲妄4、能誦到無我無人亦無相。盡者真心本性妙識中從此至終、無有不清淨之處也。呼菩提者呼受持讀誦之人。勿可沉迷不悟、亦不可迷失於中途、應當成就而到底。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希有者、若無諸相、即見如來、為希有相也。之法者、到彼岸之法也。若是經典者、受持讀誦到、無一切相時、持經人真心本性慧命中。呈現如是經典。如是經典、在受持真心中。無有不遍、無有不照、無有不明。所在之處、在在處處放大光明、無有不是、如來心地之處。是名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受持讀誦之人、是佛真子也。真子所在之處、一切天人、與諸天神將、常來持衛、恭敬供養、持經之人也。是故此經是諸佛之母、持經之人、嫡系佛母之兒。倘若無經即無法。無法即無受持讀誦人。所以此經此人、最為第一。是故此經此人、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當尊重、而供養。若有笨人、一句無能者、在燒火煮飯、與其他笨事中、能無我相我欲者、笨人等於、盡能受持讀誦之人。所謂受持讀誦、亦是權乘之法、所以寄權而顯實。實亦非實、是名為實。賢者以權而顯實。聖者、無權無實、在無權無實中、證得
爾時須菩提ọ白佛言ọ世尊8當何名此經8我等雲何奉持8佛告須菩提ọ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讀惹。
注
1、 爾時須菩提ọ此時須菩提2、白佛言ọ向佛請示雲3、世尊8請示前言4、當何名此經8此經當用何種名號5、我等雲何奉持8我等當用、那種法門、經常奉持6、佛告須菩提ọ佛向須菩提說7、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此經名號、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翻中文為金剛智慧到彼岸8、以是名字用此名號9、汝當奉持汝等當經常。奉持與憶念、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經題。
偈雲
菩提為著諸有情請佛題名示奉持
如來付囑常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若讀惹
注
1、 所以者何佛表前章意2、須菩提是轉折意3、佛說般若波羅蜜即我智慧到彼岸4、即非般若波羅蜜不可執著般若相5、是名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句。僅僅是只渡生舟兒。
解
佛先說、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復說、即非般若波羅蜜。更說、是名般若波羅蜜。三說差別甚深、若明真理、玄窮莫竭。
偈雲
金剛智慧喻鑿井工具人力不停留
鑿成智井生淨水金剛工具亦是非
初二三果喻鑿井至道性比繕井人
智慧井生智慧水當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ọ白佛言ọ世尊8如來無所說8不作否
注
1、 須菩提如來句號2、於意雲何問義3、如來有所說法否本經凡佛自稱如來者、多含法身如來義、即如來問於須菩提雲、如來經常向汝等、有所說法相麼4、須菩提、白佛言ọ須菩提、向佛答復說5、世尊8答復禮貌6、如來無所說8須菩提答、法身如來、無法可說法身如來即性
解
佛所說法者、無法可說也。所說者、破執著心也。破者何、以智慧力破無明。以無住無相無得、破貪、嗔、痴、欲、愛、妄。上根人智慧如利刃、來一斬一、來雙斬雙。貪來斬貪、嗔痴欲愛妄來、亦如是斬。斬盡滅跡、亦無斬盡滅跡相。既無斬盡滅跡相、仍然執著、智慧利刃相。是名執法不休。亦名、執著法塵相、復名執法塵勞相。執法之徒、三界不可透、九類弗可出。故名如來、無法可說。亦名無法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名為多不須菩提言ọ甚多8世尊8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雲何汝听著3、三千大千世界見前4、所有微塵大千世界內、上凌虛空、下達地面、微塵數5、是為多否問菩提6、須菩提言ọ菩提答7、甚多8很多8、世尊8願佛解其意9、須菩提呼名釋義10、諸微塵所有微塵11、如來說、非微塵佛說不可執著微塵相12、是名微塵凡夫執著心未除、故說是微塵1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世界是有情相造成、倘無一切有情雜念相、世界亦非真14、是名世界故名非世界、亦名非非世界
解
三千大千世界解前。所有微塵、是為多否、倘尺寸微塵、尚不可計數。況一世界中、甚至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之數耶。如來以此、無數量數、而問於菩提。然而菩提、僅答、甚多二字、而了其問。然而未了其意。是故菩提復稱世尊者、含義欲聞其要也。故如來應菩提所請。答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是三反之奧、讀者當在、六根互用之中、諦之諦之、之間之妙義。故本經雲、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見色思色、聞聲憶聲、以及香味觸法、而生分別。即是著如是微塵相。讀者、弗可弗明其義也。所以識心未了、見微塵是微塵、見諸相是諸相。若諸識不擯、諸有不棄、即生死不了、故名為微塵相。若見諸色聲等、無掛無礙、即得二果。所見塵相無有不是、真如實相、諸佛之全身、妙用之真常。是名非微塵相、亦名證菩提道。倘若不見諸相興、亦復不見諸相滅。真心本性、如如不動、放大光明。普照大千、無有不見、無有不明。到此境界、是名微塵、即名為彼岸、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者、由眾生共業、與如來願力而成也。共業者、眾生都有諸業性也。眾生因業而成世、因性為界。是故眾生、無有不住、世界相也。業性者、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二性者、業性也。故惡者、住三T與異類。善者、住天人與修羅。是故善者多福、惡者多罪、因福罪二相故、即不可了生脫死。生死不了者、福罪二業遮障業。故如來說世界。如不作善、不作惡、不作諸業性。此人雖然、色身住在世界中。其心性識、已超越世界相矣。故名為非世界。倘能戒律清、四相淨、轉業性、化菩提、情欲識歸聖諦。
所有世界、非有亦非無。萬象由我我轉、而不被萬象迷、故為是名世界。如來願力遮、因眾生迷於業性之間、了無出期、如來本願力故、出現於世間。說諸業無我、諸相無常、使諸眾生、離業性相。棄妄歸真、即名如來、以本願力故、出現於世間。度諸眾生、出世間網。界即間
偈雲
世界非世界是名為世界倘無共業相即出世間網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8世尊8不可以三十二相8得見如來8何以故8如來說三十二相8即是非相8是名三十二相8
1、 須菩提佛向菩提說2、於意雲何汝听著3、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汝看佛身面目、三十二種福慧相、是佛真法身麼4、弗也8菩提答不可5、世尊8佛耶6、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8菩提答不可以、將三十二種、化佛身相、當作如來真身7、何以故8怎麼講8、如來說三十二相8佛說身相、三十二種好9、即是非相8一切諸相皆是虛妄10、是名三十二相8姑且為三十二相吧
偈雲
三十二相八十好無相如來無窮竭
若問如來真實相無去無來在目前
解
如來問於菩提、汝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菩提言、不可以三十二相、當作如來法性身。本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三十二相、亦是諸相之相、而不可作非相。以是意故、是名為三十二相。是名者、暫且也。如用竹筏度識河、未度之時、勿可舍。既度之後、應當舍。舍之方能搖手擺臂、登覺地、而不可負此、度筏見如來。三十二相者、化佛身相也。梵王帝釋、亦有此相、雖有然不足。三十二相者、三十二清淨行也。從眼耳鼻舌身、五根中、修六波羅蜜、而成三十。在意識中、修無我無相、為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六波羅蜜者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般若也、無我者、色身非我也、無相者、不著一切相也。具足三十二相者、佛也。若戀愛三十二相者、即心不清淨。心不清淨、即不可出、五濁世也。仍有、凡、聖、賢、愚、富、貴、貧、賤、福、德、之相。如古天皇、頂現山河相、大堯眉有八彩、大舜雙目重瞳、關羽面棗紅、而五須過胸、太公耳白如霜、八十遇文王、甘羅耳紅似火、十二能稱相。富貴福德之人、常遇佛聞法得果證道者、不鮮矣。富貴福德之相、多修十善而來。諸凶惡相、惡人惡業、從惡性而成也。學者、弗可弗知、即弗可染住也。三十二相者。抄寫於下
1、 足下平滿2、足下印紋、如千輪旋3、手指縴長端直而圓潤4、手
足柔軟如兜羅棉5、手足指間、如縵網交互6、足根圓滿7、足面高隆8、腿肚均勻9、雙手過膝10、下根蜜藏11、身相端正12、一一毛孔、生青色光13、毛頭右旋向上14、身金黃色、放紫金光15、周身光明、猶如滿月16、皮膚細滑、光潤17、七處平滿18、兩腋之下充實19、身相嚴肅20、身直端正21、肩圓臂闊22、口齒四十23、齒整牙白23、四牙微大鮮潔25、雙頰豐隆26、舌得上味、咽常生津27、舌廣紅薄、展可覆面28、音聲清亮而爽晰29、眼紺青而明亮30、眼毛青秀31、眉間白毫右旋而放光32、頂髻紅潤而隆起、放紫金光。是名化佛三十二大人相七處者、雙足、雙手心、雙肩窩、及頂中
偈雲
諸相本無生亦復亦不滅不生不滅中三十二具足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注
1、 須菩提佛對須菩提說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如有善心善意男女之人3、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用恆河沙等、數次生命、與財產而布施、供給諸有情者4、若復有人倘若另有其他之人5、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在金剛經中、甚至單獨、一受二持、四句偈意、或一節之間之道義者6、為他人說復能向有緣之人、宣講一偈或一節義、使彼見道、而明覺性者7、其福甚多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恆河沙、數次生命、布施於有情者、之上
解
某人以恆河沙次身命而布施者。識心熾盛也。以慧眼觀之。如豬羊獻身於人類。以識投識、而生死無可了局
偈雲
以情施情情似海人我眾生四相堅
那比種粒無為種了生脫死在其中
復雲
恆沙數次施於恆沙眾施與受施情意亦恆沙
施受情意自投恆沙網何時斷情棄網見金剛
續解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受者承擔也。持者行持也。其人能承擔行持、本經某偈某義者。未來之佛也。何況為他人說者、即為自度、復度他人也。自他不二、事理融通也。能融通者、諸相冰釋也。若獻身恆沙次之人、弗可入道也。其福甚多者、受持四句偈等也。能受持偈節義者、華藏海中、復增一蓮池也
偈雲
住相布施越大福越大福大業大相廣生死多
恆沙生命無離生死妄無受無施無妄第一施
爾時須菩提ọ聞說是經ọ深解義趣ọ涕淚悲泣ọ而白佛言ọ希有世尊8佛說如是8甚深經典8我從昔來8所得慧眼8未曾得聞8如是之經8
注
1、爾時須菩提ọ這時須菩提2、聞說是經ọ須菩提、聞佛說至、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之時3、深解義趣ọ菩提深入其義、而非尋常4、涕淚悲泣ọ由深入而悲感、從悲感而涕淚、人之恆情也5、而白佛言ọ含淚向佛而言6、希有世尊8稱佛所有言說、世間少有也7、佛說如是8如來所說8、甚深經典8難解脫中、使我等解脫盡9、我從昔來8我從往昔至今10、所得慧眼8所得解悟11、未曾得聞8無始至今、未曾聞此至理12、如是之經8是經之義、無有底止。
偈雲
菩提因經力頓悟四句偈涕淚悲泣相留於後人參
菩提尚不知金剛微妙訣已開智慧眼未聞如是徹
此經之妙理無窮亦無竭若解菩提心菩提演話劇
若識菩提相痴極復呆極觀音三十二菩提六十八
能解能徹悟處處證菩提不解菩提道只因業識遮
能持金剛者持至無所處是名持真經亦名四句偈
真妄兩不住中道亦不停靜河川不息是名四句偈
若著功德相名利福壽相以至極樂相都是魔業相
其二
爾時須菩提聞佛解脫力頓開本來慧義趣無窮竭
徹悟真實性涕淚悲喜集向佛稱希有如來心第一
佛說如是理甚深難表決如是真法味無窮亦無決
我從昔時來未聞少許滴一時雨法雨我等無枯竭
不解如是義不識父子密既解無窮理慧命無窮極
四句本故有為他妄未絕為他與自性無二亦無別
無他無道理真妄二具竭他我本一體邪正亦無別
倘明此妙理一塵偏一切塵亦非塵相妙用無窮極
參學抄
經雲。世尊欲入涅時、文殊請佛、再轉法輪。世尊言咄。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一字住世四十九年者、從成道後起
偈曰抄
始從成道後終至拔提河於是二中間未曾說一字
若向余、果真未曾說耶、答、所說如服藥、無病服什麼、其二、說與未說皆是妄、無說而說是真常
參學其二抄
須菩提一時宴坐。天雨寶華。菩提問雨華者誰。答帝釋。菩提復問、為何。帝答、尊者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曰、何曾說、帝曰、無說乃直說也所謂、須菩提、全身全心、無有不是、般若波羅蜜、之處…然而、亦無、般若波羅蜜
相、學者當深參…帝釋即玉皇大帝
迦葉是梵王之師梵王是三界天主、天王、外道所言、天主者、是也
六祖最後一偈說
偈曰抄兀兀者、平平也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所謂偈
一燈能解千年暗一偈能除億劫愚
能無諸妄偈亦妄心燈照破世間相
再解含理性。精神即魂魄
為他人說者、向本心中眾生相而說。其人妄心別性、符合某類、眾生相者。命根斷時、其識與精神、即投入於某類。猶如收音機、與本台所發之音、符合而無別。所謂舉心動念、無有不是、眾生相者。其人命根斷時、善則為天人。中則為凡夫與修羅。惡性熾勝者則入諸地獄也。無惡不作者、當作禽獸之類。仍有無毫發之善之人、命根斷時、其精神消散、化為無數草木、以及微細幼蟲之類。其如專吃他人血汗者、臨命終時、其精神化為、無數蚊虻之類、所謂其性、不可改失也。問益蟲等類、是何精神。答、益毒如水、魄力如器。極惡比器破而水散。至善如器完而水盈。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有如是類。其二、修無想定者、其心性識如玩石、此類眾生、無法可度、是故本經、只標九類。事解、為他人說者、遇有緣人、隨宜宣說、某偈某句、使听者、種一粒無漏智種。其福甚多者、自參自度、度盡心中、九類相也2、為世間他人、說四句偈等、普度有情之性也。其福甚多者、而非世間、幻夢泡影之福耳。為他人說者。理解。反聞聞自性、自度度本心。為他人說者。使邪歸正、命妄轉真也。四句偈等者、世間一言半句、都是四句偈等。四句偈等者、不可說、有說者、妄想也。無說之中、有無量四句偈等。不參徹、不悟透者。萬偈臨前、一偈也不見也。學佛兒、當自參自得。雖得亦無所得相。是名為得。其福甚多者。以
偈解
妄邪歸覺性自心放光明性佛無二體其福多無竭
是故須菩提悲喜雙交集契佛悲涕淚為度他人急
悲即他不悟喜則金剛徹悲心度眾生喜得四句訣
菩提落眼淚恰是鏡中涕菩提啟請佛某甲當啟誰
誰是菩提者菩提復是誰兩邊皆不見中道亦不停
迷則千山阻悟即在目前迷悟雙棄盡菩提復菩提
深解經義趣不動亦不遷莫說我深解一解包大千
而白世尊言希有今已得得是如是義莫非須菩提
我從昔來者非去亦非來本有真智慧今復放光明
世尊8若復有人8得聞是經8信心清淨8即生實相8當知是人8成就第一希有功德8世尊8是實相者8即是非相8是故如來說名實相8
注
1、 世尊8須菩提啟請前言2、若復有人8倘若有其他之人3、得聞是經8有人見聞此經4、信心清淨8此人一時生淨信心5、即生實相8此時此人、徹悟真常、空色不二。無有不是真如6、當知是人8應當知道此人7、成就第一希有功德8此人即是完成最上難有之功德8、世尊8復稱是進一步解說9、是實相者8無有不是真如意義10、即是非相8不可執著、已悟真常相11、是故如來說名實相8世尊常說、一切諸相、皆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故即姑且。姑且即暫時
偈雲
若見諸相非非相相相之中放相光
相光亦無相光相是名無相稱世尊
解理性章化城詳法華經
稱世尊者、菩提自問本心也。若復有人者、本心覺性之人也。得聞是經者、本覺能解、能悟、能行持也。能行持者、證也。信心清淨者、真心無妄、本性無邪也。即生實相者、四相皆無、亦無盡也。當知是人者、當知能見本覺慧命之人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無成就相、亦無功德相也。世尊者、反復自問、本心真性之靈也。是實相者、非有非無、實相在其中矣。即是非相者、兩邊不住、中道亦無停也。是故如來者、非來、非非來也。說名實相者、實相無相、無不相也。復解。若復有人、有因緣故、方可見到聞到、如是之經。信心清淨、由多劫見聞是經、而於今劫、方能清淨也。清淨者、無邪無苟也。即生實相者、能在邪妄之相之中、而生實相也。當知是人、當知生信心清淨之人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從實相之中、而能成就也。亦復不住成就相也。復稱世尊者、菩提自得菩提心也、亦無得心之相。是實相者、亦是化城也。即是非相者、非有亦非無也。是故如來、自心如如也。說名實相者、本覺恰在其中、何須論
世尊8我今得聞8如是經典8信解受持8不足為難8若當來世8後五百歲8其有眾生8得聞是經8信解受持8是人即為8第一希有
注
1、 世尊8菩提白佛前言2、我今得聞8菩提說、我方見聞3、如是經典8此經意義4、信解受持8我能信、能解、能受、能持5、不足為難8我不怕艱難6、若當來世8倘若後來之人7、後五百歲8經過五百年之後8、其有眾生8那時有情者9、得聞是經8倘能領會金剛經中意義10、信解受持8能一信二解三受四持11、是人即為8能信解受持之人12、第一希有8此人在天上人間之中、當稱為第一、希有難有之人
解
菩提久證大道、至今方得深解耶、的確是指受持人。如是經典、信解受持。句句真理、菩提如寶鏡、信解受持恰是鏡中人。若當來世、後五百歲、當知前五百、後五百、以及至今、有何區別。區別者、二乘也、二乘常說、去佛時遙、正法難遇。听此二句、生執著心、是二乘也。心有塵相、即去佛時遙。心相不無、即正法難遇。本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見如來、有何區別。故知二乘仍然是二乘。得聞是經者。二乘聞、二乘義、三乘聞、三乘義、大乘聞、大乘義。最上大乘聞、無聞義、亦非無義。如大圓寶鏡、誰來現誰。第一無第一、是名為第一、希有之人也。
偈雲
如是甚深典難言難受持不足為難者善根非一劫
當知菩提心前顧後復盼若無菩提相即是真菩提
經過五百歲即是當前人遲早與遠近是度二乘人
三世諸眾生莫須多分別得聞如是經是名為第一
如是第一相萬法皆虛妄若無一切相法法是真常
報汝學佛人切莫求第一若有分別相無期出世間
菩提說妙法以妄治諸妄無妄無第一是名為第一
菩提演話劇當覺劇中訣會者會訣趣不會妄分別
何以故8此人無我相8無人相8無眾生相8無壽者相8所以者何8我相即是非相8人相8眾生相8壽者相8即是非相8何以故8離一切諸相8即名諸佛8
注
1、 何以故8菩提自問、自釋前節意2、此人無我相8是信解受持人無我相3、無人相8能無我相、即無人相4、無眾生相8能無人相、即無眾生相5、無壽者相8能無眾生相、即無壽者相6、所以者何8怎麼講7、我相即是非相8色身無常無我、故名非相8、人相、眾生相、壽者相8諸相是幻夢泡影9、即是非相8幻夢泡影、無常無我、即名非相10、何以故8怎麼講11、離一切諸相8諸相臨前、無染住心12、即名諸佛8能無染住、一切形相心者。即名諸佛
解
此節經文、是菩提續解。能信解受持之人。信者、信色身無我。解者、解諸相無常。受者、受必有終。持者、持必有相。當知信解受持者。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哉、四相非堅、真我無相亦非無。故菩提說、即是非相。何以故、即佛經常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可惜諸佛子、有口無性、更無心得。即言是而心非。倘能言符其實、即名諸佛速登覺地矣
偈雲
菩提能演佛妙法某甲非是路邊人
非理勿理理法味非言勿言言真詮
非行勿行行覺道非住勿住住太虛
非離非即清涼地諦觀世法玄中玄
色相之中含妙有無住妙有亦勿遷
實無妙法為四句全心全性包大千
三世信解受持人過去現未性綿綿
綿綿之中無綿相心包性裹諸大千
倘能無見我人相萬相莊嚴性無邊
我囑我等無我相真我性包諸大千
佛告須菩提ọ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注
1、 佛告須菩提ọ佛對須菩提、答復前言意2、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3、若復有人倘若復有其他之人4、得聞是經得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至要之法門5、不驚不怖不畏不驚慌、難擔能擔、金剛至要之法。不恐怖、難放能放、金剛至要之法。不畏縮、擔無擔相、放無放執、金剛至要之法6、當知是人當知不驚、不怖不畏之人7、甚為希有其人在天上人間。甚為希有、難見之人
解
佛告須菩提、是阿難見聞記錄語。如是如是、即佛答復、須菩提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義。如是如是者、過去諸佛、如是而證涅。現在諸佛、與未來諸佛、亦復如是而成佛。汝如是當作佛。過去菩提以此而證菩提。現在與未來、亦復如是。一時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亦復如是。會外諸弟子、亦復如是。現在當前之人、開卷閱讀、金剛寶訓之時。應如是信受奉行。未來諸佛子等、亦當如是。我當如是、汝當如是、而證其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即是得聞、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之經。不驚不怖不畏者、既離諸相、驚怖畏者、從何而來。所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確是須菩提、自悟自得、自證道性也。佛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確是向初二三果之人所說也。是故如來大慈、普度三世三乘之人。而非須菩提、單表得道性之人。驚怖畏者、初果不驚、見惑難斷。二果不怖、聞惑難斷、三果不畏、思惑難斷。當知是人、初二三果之人也。甚為希有者、非是凡夫、執著肉身、當本性。得果之人、知肉身如幻夢。然而仍依賴、幻夢而得果、證其道性也。
偈雲
初二三果世間希驚怖畏中有妙諦
當知是人無我相那有識別與心驚
倘能捐去諸情識穩步踏破三界天
菩提證得離諸相即是補處候補人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注
1、 何以故解於下2、須菩提是如來連續喚醒喚起、本心須菩提3、如來說是佛自稱語4、第一波羅蜜第一者、諸波羅蜜之首。波羅蜜者、到覺地竟也5、即非第一波羅蜜真心中不可存在著、第一波羅蜜相6、是名第一波羅蜜本性中、純淨是慈悲喜舍而無慈悲喜舍想、即名為第一波羅蜜
解
何以故如來解其意也。喚須菩提、喚當前須菩提、喚法會內外須菩提、過未現在須菩提。喚者、喚起沉迷不悟之人也。喚起正在妄想九類相中、綿綿作諸、眾生業者。喚醒我等、當作菩提心也。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如來說、是自心向本性說也。如來說者、是真心向妄心說也。第一者、是諸波羅蜜之首也。第一者、布施也。波羅蜜者、是到覺地竟。第二、持戒也、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也。是名為六波羅蜜也。復有十波羅蜜、加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轉。更有十二者、願與力也。仍有無量波羅蜜、不悟不見也。悟後修證時、見諸塵相、無有不是波羅蜜者。是故住止行動、在無相之中、見諸塵相放大光明。雖放光明、而無放光明之相。何以故、心無住亦無染也。有人說才豎起眉毛、便犯了祖師規則。這兩句、是對未悟未證之人而言之。未悟證者、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非污即染。倘生染住時、即是犯了祖師規則。悟後修證者、眼見耳聞、無凡情而生覺性。鼻舍身意、以及識別、亦復如是。悟與未悟、證與未證、所見所聞。有天地之懸殊。且悟而不證、仍然是九類。且證而不悟、必入三界天。悟證且徹、亦無悟證之相、即名出世間。即非第一波羅蜜者、行波羅蜜行、而無行行相。是名即為第一波羅蜜者行讀形行讀恆
偈雲六句
既到故鄉歸覺地何須再提往是非
無相布施超諸有波羅蜜中最第一
第一亦無第一相是則名為證菩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注
1、 須菩提持續向須菩提解說2、忍辱波羅蜜能忍一切污辱、一忍到底3、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法性無形亦無相、故名為非忍辱波羅蜜4、是名忍辱波羅蜜法性雖然、無形無相無言說。無可言其無性。是故、是名忍辱波羅蜜
解
忍辱波羅蜜者、忍者受也辱者污也。波羅蜜者、到極端之處也。如無罪假其罪、無非冒其非。甚至於刑身而奪命、亦如是忍。能如是忍、是名忍辱波羅蜜。譯中文、名為忍辱到彼岸。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肉體形身、如水上漚、火中苗。轉瞬之間、猶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則止也。所謂色身無常、如電夢泡影。是名忍辱波羅蜜者。覺性真常、無是無非、無形無相。如水中鹽、樹稍風、肉眼雖不可見、而不能言其無。道性之道、亦復如是。所謂無形無相之中、真如之性。遍十方而裹三世、無有不周、亦無竭止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 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注
1、 何以故連前接後意2、須菩提佛呼菩提、是向會內會外、過未現在當前受持、是經之人、而呼之3、如我昔為哥利王佛向我等說明、往昔進修道義事跡。哥利翻惡性4、割截身體此王用刀、割截我色身形體5、我於爾時我在那時6、無我相我沒有執著肉體是我相7、無人相我沒 恨、彼王割截我身相8、無眾生相我色身雖遭割截、而無一切分別相9、無壽者相甚至斷我生命、我亦復無 恨相10、何以故這樣道理怎麼講11、我於往昔我在那時12、節節支解時那時此王、用刀截我耳鼻、復割手足、所截節節、處處忍著、任他解割13、若有我相倘若將色身、當作是我相14、人相倘若被截割時、怨恨此王相15、眾生相倘若遇截之時、心中生諸妄相16、壽者相倘若有貪生怕死相17、應生 恨倘若四相不無、何能不生 恨心耶18、須菩提如來連續使喚使听之19、又念過去如來復憶、我遇哥利王之前之世10、於五百世即如來本世成道之前、大若有五百世之間、五百世者、即生死經過、五百次也21、作忍辱仙人如來那時、精修忍辱行之時、仙人者、棄俗入山修持也22、於爾所世如來在那時期23、無我相如來已證得無我相24、無人相如來已證得無人相25、無眾生相如來已證得無眾生相26、無壽者相如來已證得、無壽者相。問。已證無四相、仍要五百世耶。答。此證者、權證、及分證、而非實證與圓證。倘若圓證後、權實皆非非
略說如來事跡抄寫於下
佛說。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國、富單那城、波羅蜜家、是時有王、其性暴惡、驕慢自在、我於爾時為眾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禪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宮人彩女、出城游觀、在林樹下、五欲自娛、其諸彩女、舍王游戲、遂至我所、我時為欲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見我、便生惡心、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我言未得、復言、汝得不還果耶、我言未得、王言、汝既少年、未得聖果、則為具有貪欲煩惱、雲何恣情、觀我女人、我言大王當知我雖未斷貪欲、然其內心、實無貪著、王言痴人、世有仙人、服氣食果、見色尚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雲何見色不貪、我言大王、見色不貪、實為、修持淨戒、我言、我無 妒、雲何言謗、王言、雲何名戒、答言、忍名為戒、王言、若忍為戒、我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我時被截、容顏不變、王臣見已、諫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言汝等、雲何知是大士、諸臣曰、見受苦時、容顏不變、王言、我當更試、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我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念眾生、心無 恨、時四天王、心懷 忿、雨沙礫石、王見大怖、復至我所、長跪白言、惟願哀愍、听我懺悔、我曰大王、我心無 、亦復無貪、王言大德、雲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貪恨者、此身平復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復、更願我於來世、得成菩提、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喬陳如也。終、此節、詳於、涅經、問、前解、阿羅漢、為道不為果、涅言果何也、答涅權也、金剛實也、我解、當按本經句義、而發揮。如二三果、亦有道性、初果見道、二果聞道、三果思道、阿羅漢證道、釋迦觀明星、而成道、牟尼涅時、為了道、須菩提說、我得阿羅漢道、即名得道。其二略說。佛言、我於往昔、為王太子、棄國出家、投入深山、修忍辱行、爾時我見、一只母虎生七子、我以慧眼觀之、其母虎、七日未得其食、其時欲死、我以色身投入戶口、使虎得其生。其三略說。佛言、我於過去、在山宴坐、見一鷹追鴿、其鴿被追、而投入我之懷、我以衣遮之、其鷹追至而尋鴿、我將自身之肉、割一片、而飼其鷹、我使鴿得其生、鷹亦得其食矣、其鴿即梵王、其鷹即帝釋、變化而來、試我之心也。劓音逸其四、余四十年前、閱事跡、略憶其大概、仿寫於下。佛說、我在曠劫時、我身為鯨魚、其時我姓甚暴、其心甚惡、一食之間、需食海中、無量群魚、日久年深、我心與性、漸轉慈和、而生淨信心、此時發願閉口、即投入海邊、深沙污泥之中、隱修慈悲、猶如動物、冬眠之相、復經無量、無數之年、其海遠移、其處即為、海岸之陸、一時我全身、埋沒於沙土之內、唯頭頂少許、露出地面、其時有、五木工人、經常經過此處、一日工人議曰、我等無人、用五柄利斧、劈開此魚之頂、取腦而食之、不亦樂乎、於是五人、用斧劈我之頂、我忍痛就死、我不願施威而逃脫、何以故、我若施威、大地必然震烈、震烈之時、必傷無量無數、眾生之類、我復念曰他日我作菩提、首先度此五人、故我今作佛、先度、喬陳如等無人。此四則事跡。皆屬權乘。希讀者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此節經文。是由權而歸實。實亦無歸處。是名證菩提
注
1、 是故須菩提所謂持經人、須要發菩提心者2、菩薩應離一切相菩薩是指當前持經之人、當離一切諸相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發菩提心、亦無住發菩提心之相4、不應住色生心不當見色生心5、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當見聲香味觸意識生心6、應生無所住心甚至生菩提心、亦不可住在、真心之中7、若心有住甚至住於菩提相心、亦是住於法塵相8、即為非住甚至發起菩提心、亦不可住於發心相。相者想也。應當心若虛空、寸絲無掛。是故有住即非。無住即住
解
所謂發菩提心者當離一切相。若生一塵相心、即被魔羅牽著。如生一絲色聲香味觸意識心者、即被一絲魔羅牽去。倘生一發染住心者、魔羅即生堂而入室已。若心無住、諸天梵釋、不離左右。梵釋與魔羅、是一母所生。深悟修證時、方知是意識爾、希於參之。應生無所住心者不住於法、不住於非法、亦不住於中道。是名三輪體空、亦名常住虛空、亦無住虛空之相。即是應無所住住心之處也。若心有住者、若心住於菩提、亦是法塵。何況其他九類相心耶。即為非住者、若心有塵相者、即為非住、而非住於虛空也。是故經雲。如法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耶
偈雲
菩提心當發生死永斷絕已發菩提心當入菩提道
即入菩提道前進弗生疑弗可停中道當進菩提門
更入菩提室復至菩提座當坐弗生疑是名得菩提
色聲香味觸法法放光明五蘊十八界色色皆菩提
菩提本無相相相盡菩提相相非非非是名證菩提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注
1、 是故佛說菩薩心所以佛說、發菩薩心之人2、不應住色布施不應該、住於色相、行於布施3、須菩提喚醒本心意4、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行菩薩行之人、應將方便施諸眾生、把困難留給自己5、應如是布施應當這樣布施6、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者、自性無相而無滅。世間大地山河、以及萬物等相、為一切諸相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故名非相8、又說一切眾生凡是有情、皆為眾生9、即非眾生凡是眾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諸類、皆是虛妄、而非真常。倘能全盤放下、其人即非眾生
解
是故佛說菩薩心。所謂持經人、當發菩薩心。發起菩薩心、當斷一切相。一切相者、諸貪欲心也。不應住色布施。不住以自己財寶、施於眾生財寶相。不住以自己利益、施於眾生利益相。不住以自己方便、施於眾生方便相。所謂與眾生、一切利益、不顧慮自己、一切利益相。即為菩薩心、能利益一切眾生。持經人、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菩薩布施眾生時、無見眾生受施相。無見自己、施於眾生相。以及色身、與生命、亦復如是施。即名為施無施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倘能無一切相、而施於眾生者、即不見一切眾生相。眾生者、妄心造也。倘能無見諸相興、亦復不見諸相滅。即名無見眾生相。是故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偈雲
菩薩心為利眾生不住色施無相施
利益眾生無著相應如是施無我施
若見諸相非非相無見眾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財寶相三相皆無三輪空
三輪相空大施主十方如來在其中
無相心包虛空量其性常住諸大千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注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如來是真語者如來者、自謂也、是真語者、是真實不虛之語也3、實語者無假冒之語也4、如語者譬喻其義、其性如如、不動之語也。5、不誑語者不欺騙不哄詐也6、不異語者不異常、不離奇也7、須菩提佛含轉折語者8、如來所得法佛自謂、我所得之法9、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之法、無有真實、亦無虛假、無真實者、無形無相也、無虛假者、其道義、而無窮無盡也
解
如來經常、呼須菩提者。是叮嚀我等、需要發菩提心也。如來是真語者、而非世間凡夫、夢幻泡影之語也。實語者、而非世間、爭名奪利圖妄易滅之語也。如語者、而非世間、口是心非虛偽之語也。不誑語者、而非世間、欺誑訛詐之語也。不異語者、而非世間妄想奇怪、兩舌之語也。須菩提者、發菩提心之人、應當深諦。如來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法身無形無相。無虛者、如來真心本性常樂我淨也。而非凡夫、逐妄追貪、尋求色聲香味觸法、以六欲為究竟。修菩提法者、當知凡夫見色追尋不舍。二乘見色、如見毒蛇猛獸。大乘見色、無污染心。最上乘見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能轉一切諸色相、而不被諸色相所轉。轉者用也。佛眼見色者、無見無不見。見無見相、聲香味觸法者、亦復如是見也。如來所得法者、得此法也。此法無實無虛者、一眼五觀也。凡賢聖道、以至如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得其義而、不可得其相也。
偈雲
凡夫見色追逐相初果見色鶴頂紅鶴頂紅、是鴆毒
見如未見二三果能轉諸色道性成
如來無見無不見一眼五觀色差別
聲香味觸法如是不須問佛當自參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附志銘
今日一餐方清淨直至盡形壽亦然無去無來本面目凡聖無別亦無參
其壽八二其時中伏其願無相其年九0
注
1、 須菩提如來復向須菩提言2、若菩薩心內施欲望、外施財法3、住於法而行布施倘若住於財法二施相、行於布施者、其或使他眾生、住於財法二相者4、如人入暗住相布施之人、如人入暗室、無光之處5、即無所見其人毫無所見、猶如瞽目6、若菩薩心倘若發菩薩心、行菩薩行者7、不住法而行布施內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財法二施相8、如人有目猶如有目之人、心明而眼亮9、日光明照如在陽光之中、無有不亮10、見種種色無所不見、無所不明。內施欲望者本覺心中、無有欲望之心也。外施財法者、以財物與經中妙義、向諸眾生、施而說之行菩薩行者、行字、上讀形、下讀恆
解
呼須菩提者、反復叮嚀、受持之人也。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之人、不可住於一塵法、一塵相、而行布施。當內施諸相、外施二法。內施諸相者、無四相也。外施二法者、以財物施於他人、與向他人演說、金剛經中妙義也。然而施七寶如須彌、而不可逃脫、福罪二相也。所謂福大罪大。不若老龐、將七寶投入於江心之中。所以佛說、求福者、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也。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當不住一塵相、行於布施。即不可生執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賜給、福德果報相、而行布施。當以慈悲心、無我性、而行於布施。此布施名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日光明照者、明心見性也。見種種色者、見如來境界也
偈雲
彭祖八百住壽相子儀七八子亦空
六朝五代人王相付於笑談話柄中
世出世間都放盡大慈平等無相施
無求諸相果報相心同如來性同天
無住功德無住相世出世間希中希
無求福報無求得智明慧朗出世間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注
1、 須菩提如來繼續發言2、當來之世指現代世間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此時、有善心男同志與女同志們4、能於此經能奉持金剛經者5、受持讀誦受持者、能受持經中道義、讀誦者、能讀誦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6、即為如來即是我佛7、以佛智慧如佛智慧8、悉知是人我佛徹底悉知、受持讀誦之人9、悉見是人我佛徹底悉見此人10、皆得成就成就受持讀誦之人11、無量無邊功德凡是受持讀誦者、悉皆成就、不可思議、無漏之功德
解合理性
所謂每一環節、呼一次須菩提者。是呼起本覺慧命、正在迷夢未醒之中之人也。菩提者、須要發菩提心也。當來之世者、本師指某甲、一時來於此世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間、至善也。他類眾生、無福德性、能聞是經者。能於此經者、必須在無量劫中、種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見得聞、是經之義也。何況能受持讀誦乎。能受持讀誦者、是天上人間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無邪、直心受義、弗可為受也2、持者、弗能棄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為持也3、讀者、弗能六欲無染、稱性讀義、弗可為讀也4、誦者、弗能心無四相、誦無誦執、弗可為誦也。倘能如是受持、而讀誦者、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如來智慧也。如來者、非來非不來也。非來者、喻凡夫、其心性識如處深山茂林之中。其人猶如、是污溝濁水相。外感雲霧風塵、礫石之遮。內心塵相不無。其心水不清、故名為非來。非不來者、喻受持讀誦之人也、其心性識、猶如高山之頂、清淨寶潭。潭中之靜水。上無雲霧風礫、邊無障礙、以佛智慧。猶如皓月當空、而無障礙、寶潭之中、清淨之靜水。印虛空之皓月。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猶如清潭之水、印虛空之月、無二無別。所謂如來、悉知悉見、受持讀誦、之人之心。與如來心印、之智慧、無分別相。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是受持讀誦之人、真心之功德也。所謂真心與功德、皆無形相、倘若生執著心。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注
1、 須菩提使讀者听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信心男女等3、初日份、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日晨時、按照恆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4、中日份、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時、復按照恆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5、後日份、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日暮時、亦按照、恆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6、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如是布施、復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數字、數次身命、獻於諸有情者。其所施之次數、莫可衡量與比喻7、若復有人、聞此經典倘若復有其他之人。听到見到、此金剛經。復明其義8、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淨信心、如是如實、信受奉行。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時、以無量身布施者、過而善之9、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甚至筆書此經、復能1、受2、持3、讀、4、誦耶。仍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此經妙義乎。以此功德、超越長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無量無數無邊、倍而倍之、倍數倍數之上
解
如來屢次呼須菩提者、使其本性諦听、本心之義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無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義者、不鮮矣。是故如來、喚起讀誦之人、速發菩提心也。一日三時、將身獻於有情者、只可喻之、何況每時、以恆河沙身命、而布施耶。如來這一比喻者、勿可忽視也。佛曾對須菩提說、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以及將身投虎。割肉飼鷹。當不及日日。三時之中、所施於萬一。何況沙之數乎。佛遇哥利王、而無四相者、是權乘、曲徑之道也。復經五百、方至正道。五百生死、五蘊未淨也。無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廈成也。然初果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來。何況道性乎。學佛兒、勿可混淆本末之訓之。哥利者、梵言惡性也、唐言哥利者。善男女、逐諸色聲為歌。貪諸供養名利。貪名圖利、其名為惡王也。節節支解時、是用智慧刀、割諸五蘊、截諸六欲、諸妄也。身即平復、法身無傷、慧命無損也。喬陳如等、五蘊意識也。以及虎鴿等情、希自參自悟為妙。故於無量無邊劫、以身布施者、著相也。著相之人、不可脫生而畢死。是故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者、諸相莫可入也、不入諸相者、其福甚彼也。甚彼者、甚諸有為有相、所施也。何況書寫此經、其精神、必歸至、於真心、其慧命、納入於、本性矣。1、不變曰受2、不更曰持3、不違曰讀4、不背曰誦。為人解說者、自心領會、無一切相、則解說竟。亦無解說竟相、則為無量、恆沙億劫、而為我轉。故名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為我轉者、佛智慧也
卷上終
簡繁二體對照表略注、仍有多數、禾例其表、希查新字典是幸、其二、余年老耄、不無有錯有誤、希自更正
1、 剛2、羅 3、經 4、稱 5、譯 6、無o7、注 8、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