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 精進
    現在我們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于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提心為主。前些時候我們到香港去拜見老上師時,老上師也是為第一批到的人講授菩提心的戒律。

    我們想要走解脫的道路,“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老上師一再強調缺乏菩提心的修行是無法成佛的。“菩提心”的範圍廣大無邊,所以整部《入菩薩行》都在講授菩提心。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這三品的教授重點是“如何產生菩提心”

    第四品不放逸

    第五品護正知

    第六品安忍——

    >最主要在講解“菩提心已經產生之後,如何讓菩提心穩定堅固”,“不放逸”和“護正知”講的都是菩薩的戒律、正知、正念以及如何預防貪、嗔、痴的煩惱。

    第六品安忍是教導我們“如何將心安定下來不受外境影響”

    第七品精進

    第八品靜慮

    第九品智慧——

    >是教我們“如何增長菩提心”

    所以整部《入菩薩行》都是在講解菩提心,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講解第七品“精進”,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為什麼要精進呢?

    第七品精進

    一、勸勉精進

    1.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無風燈不動無勤福不生

    二、精進之定義

    2.1進即勇于善

    三、如何精進(一)斷除不精進

    (1)認識不精進

    2.2下說其違品懈怠耽劣事自輕而退怯

    【講解】如上面︰修習安忍以後,就應該開始“精進”了。唯有努力“精進”才能速證無上菩提。就像︰沒有風,燈焰就不會晃動一樣。如果我們缺乏精進的話,就很難“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佛有二身——>“法身”及“色身”。二身是依“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形成的。缺乏福慧資糧的話,是不可能達到佛的境界的。不要說我們修行要精進,以一般世間法來說好了,如果缺少努力的話,那麼不論你從事任何行業也難有所成。只有努力地付出才賺得到錢,同樣的道理,修行也是要不斷努力才有進境。

    以前在佛學院時,我們有些同學非常地聰明,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們一听就會。好像很少事情可以難得倒他們似的。但也有一些同學資質較平凡,可是他們非常努力用功。經過五、六年甚至十幾年下來,學有所成的都是這些努力的人。而非那些自恃聰明,而不努力的同學。

    我們看看西藏或中國高僧的傳記就知道。他們都是用畢生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的。不像我們還要為日常瑣事而忙碌。能夠用于修行的時間非常少。當然,有些人有很多空閑的時間。但因為懶惰,所以相對地投入修行的時間就減少。

    據我所知,有兩位修行者,他們是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的。一位是我們的老上師,另一位是印度色拉寺的一位大堪布。

    *在我們小時候,老上師大概清晨五點左右起床。

    *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做大禮拜,一直要拜到七點半左右才停止。

    *吃完早餐,九點起開始整天的佛學教授。

    *沒有上課時,除了會見來訪的客人之外,他就是看書和持咒。

    *吃過晚飯,他就打坐。

    *不管到任何地方他都是這樣子。

    *現在老上師身體比較不好了,沒辦法講課和長時間做大禮拜。

    *所以打坐成為主要的修行。

    *不只我們老上師!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子全力投入的。

    我們一般人只看到成就者的“光環”,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努力”。

    我們沒有努力付出當然就不會有所成就。

    “六度”之中,不論任何一個修行都需要精進。

    不論是“布施”“持戒”“安忍”“禪定”

    或者“般若”都需要精進。

    沒有“精進”的話,任何一度的修行都不會成功。

    所以精進非常、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來復習一下“六度”的本質。

    *“布施”不在錢財數目的多寡。它的本體是“發心”,去除我們對錢財的執愛及吝惜之心。

    *“持戒”的本體是“保護”,保護我們不為“貪嗔痴”等因素的困擾而傷害自己或別人。

    *“安忍”的本體是“不混亂”,避免我們的心受外境一切“人事物”所錯亂。

    那麼“精進”的本體是什麼呢?

    我們一般認為“精進”是努力地做,精進是這樣嗎?不完全是這樣子!精進就是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信樂的心態。為什麼這樣說呢?

    比如說︰一個人喜好殺生,對殺生非常投入。我們可以說他很“精進”嗎?當然不可以,“對惡法充滿歡喜心”不叫做“精進”。

    “精進”只是心態而已嗎?難道我們的身、囗努力的為善,不叫“精進”嗎?當然“身”“囗”努力為善,也是精進。

    *但這有“因”和“果”的差別。

    *我們首先要有“為善”的心理,然後身、囗才會去做。

    *所以真正的精進是“對善法歡喜的心態”。

    *我們有這個心態,自然就會樂行善事。

    *假如你很不喜歡誦經,可是你又不得不跟著大伙兒一起去念,那麼你怎麼能夠樂在“誦經”當中呢?

    *這是不會永久的!

    就好像︰我們上班一天要工作八個小時,但這個不算精進啊!因為我們不喜歡工作,我們只是看在“錢”的份上,不得不每天按時上班。下了班比誰都還高興。這也不叫“精進”。

    譬如︰你很喜歡看書,那麼你自然一空下來就會看書。這才是“精進”,因為你對看書充滿歡喜心。它會讓你無意中不斷地進步。

    所以,我們先前所認知的“精進”和佛法中所說的“精進”,看法上有些差異。

    *“禪定”的本體是“不動”,智慧呢?

    *它的本體是“離戲”,這部份第八品和第九品有非常詳細的說明。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為何要精進、也明白精進的意思了。那麼,我們要如何精進呢?以下將先說明“精進的障礙”︰

    1.貪圖安樂——

    >有些書翻譯為“同惡懶惰”——

    >它的意思是指︰身、囗、意不修善,苟且偷安,得過且過——

    >也就是“過得了一天是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愁來明天愁”——>但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什麼事情都等到“明天”,貪戀世俗的“吃”“睡”。

    2.愛著凡俗卑劣的事物——

    >有些書翻譯為“劣事懶惰”——

    >它的意思是指︰修善時,懶惰。但對“世俗六塵的追求”卻很勤勞——

    >譬如︰我們的身體可以為“偷竊”或“搶劫”而整晚不睡覺。或者︰嘴巴熱衷綺語(說甜言蜜語)、兩舌(搬弄是非、'八卦')可以囗說個不停——

    >心態上貪心、嗔恚、嫉妒不斷的產生。

    3.“看輕自己、畏怯不敢修習善法”——

    >有些書翻譯為“輕凌懶惰”——

    >它意思是指:對自己沒有信心。自認為“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有能力學習佛法呢?”“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成佛呢?”——

    >把自己看得非常地卑微而不修行。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精進的障礙”了,但我們要如何“斷除這些障礙”呢?

    (二)如何斷除(1)斷除好逸之懈怠

    (a)觀察懈怠之因

    3.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講解】如果一個人老是貪圖“懶洋洋”的舒適感受,喜歡賴床、躺臥在舒服的沙發上,和柔軟的棉被糾纏在一起,不願意活動;愛好睡眠而且絲毫不厭倦輪回的痛苦,那麼就會經常產生“強而有力的懈怠”。

    這是同惡懶惰,它的起因是“對生死、無常的不夠了解”。一個人如果對無常生死有充份的理解,那麼他自自然然就不會再懶惰了。

    (b)如何斷除(b1)思惟死苦

    4.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必入生死獄終至死神囗

    5.有生必有死汝豈不見乎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6.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此時汝何能貪食復耽眠

    7.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講解】對治同惡懶惰的方法是思惟生死無常︰

    為什麼到今天我還不能醒悟“為煩惱巨網所纏縛的人,一定會被迫進入六道輪回的牢獄中,最後再被送進死神的囗里呢?”

    *你們看!這世間無論是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或者是練氣修真的高士,

    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從死神的手中逃脫的!

    *我們的親戚朋友一個一個地走了,最後我們也不得不離開這個世間!

    *死神不斷奪走人類的生命,難道我們都沒有看見嗎?

    *但是那些貪睡的人們竟然視若無睹!

    *就像“水牛”看見“同類被屠夫牽去宰殺”一樣一點兒也不在乎!

    *它們從來也不會警覺到下一個可能就是我了。

    *同樣,當我們去醫院看訪那些垂死的親友時,我們同樣一點兒也不清楚自己就快要成為死神下一個目標了。

    *我們不會這樣想︰“說不定明天就輪到我了”“也許下個月就要跟親人們說byebye了”。

    *我們常常對擺在面前的危機有警覺性。

    *但對于“不是一定馬上會發生的事情”就大膽疏忽、掉以輕心。

    就如同︰所有的通道都已完全被封死了,

    而死神正在物色下一批死者,

    這時,我們怎能安心地享受美食呢?

    同樣,我們又怎能安心地貪圖睡眠呢?

    我們都認為修行是為了成佛,可是目前這個速食時代“佛法變成了工具”。

    *在西方,人們將佛法當成心理治療的療方。

    *他們利用佛法來減低環境快速變遷的壓力。

    *當然!在心理治療上“佛法”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但,佛法的功能並不僅僅是這樣子而已。

    *如果我們只把它放在這方面的話,那真是大材小用了。

    *因為不只是佛教,任何宗教的禪定方式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譬如︰目前很流行的“法輪功”等等。

    *我相信它們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幫助你的心靈獲得短暫的安寧。

    *不然怎會有那麼多人風靡這樣的功法呢?

    *所以佛法並不是僅僅要讓我們今生快樂而已。

    佛法也是讓我們下一世可以得到成就的方法。

    我們要知道死亡是很快就會來臨的。所以應該盡早利用時間積聚資糧,如果死到臨頭才開始“斷除懶惰”的劣習,那時已經太晚了。再努力也沒用!

    阿底峽尊者說︰“要盡速(盡快)拋棄沉迷于睡眠的享受,要修習死亡!”

    *我們漢人非常忌諱“死亡”這兩個字。

    *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說這兩個字就能避開死亡嗎?

    *既然死是難免的,我們為什麼要怕去說它、想它、研究它呢?

    *當我們透徹真理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害怕死亡!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也講過“我初畏死赴山中,數數修行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

    “死亡”提供我們成就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時常思惟死亡,這樣就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8.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時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9.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10.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狂亂穢覆身屆時復何如

    【講解】

    我們都希望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很安祥地往生。

    *我們都希望把某件事情完成之後才死。

    *我們會希望看到兒女長大、結婚之後才走。

    可是,

    *往往在一件事尚未開始,或剛剛才動手或只完成一半的時候,死神就會不期而然地降臨。

    *到那時候,我們就只能感嘆地說︰“唉!我完了!”

    我們都知道︰“生有次序、死無次序”。死神什麼時候來根本無法按照我們的意思。

    印度一位大師講過“死緣極眾多,生緣極稀少,彼亦成死緣”。

    你們仔細看看,現在科學進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空前的方便。但相對地,它也為我們帶來各種傷害。現在意外事故這麼多,如車禍、電線走火、瓦斯爆炸、飛機失事等等。這些都是物質文明進步的負面作用,我們發明了許多藥物使農作物、畜生快速成長,豐富我們飲食的範疇,但它也讓我們產生一些新的文明病。

    從這里我們就知道——>死的因緣的確非常多,而生的因緣真的很稀有,而且到最後“本來是生緣”的,卻“變成另一種死因”。

    *當死亡來臨時,因為憂傷難過,親友們的雙眼哭得又紅又腫。淚水不斷地從雙頰滾落下來。

    *到了這時候,親友們都已經絕望了。

    *而躺在床上的我卻注定要看閻魔使者恐怖的臉孔。

    *臨死時,因為回憶起宿罪而令人痛苦不堪。

    *因為听到地獄中恐怖的音聲而害怕不已。

    *有些人因此大小便失禁、或對著床席亂抓亂扯,

    *甚至發狂而將穢物猛往身上覆蓋,這時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二)如何斷除(1)斷除好逸之懈怠

    (b)如何斷除(b2)思後世苦

    11.死時所懷懼猶如待宰魚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12.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已造獄業者雲何復逍遙

    13.不勤而冀得嬌弱頻怨苦必死猶似仙定受眾苦煎

    【講解】

    *有些人心里害怕卻死鴨子嘴硬。假裝得“好像一點都不害怕死亡”的樣子。

    *嘴上總是掛著“每個人都會死亡,死有什麼好怕的!”

    *可是這是嘴巴上逞強而已啦!

    *我們人“有血有肉有思惟能力”,怎可能遇到死亡來臨時不害怕呢?

    *只有“了解心的本質者”才不會害怕死亡。

    *他們才有能力不在乎死亡。他們甚至連“害怕”“不害怕”的想法都沒有。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怕死,所以才會有人逞強說自己不怕死。

    當小朋友不知道火是“燙的”的時候,他們也不怕火啊,等到真的被火燙著了,就知道火的可怕了,一樣的道理。

    如果今生臨死時,所懷有的恐懼,就像在箅板上掙扎待殺的活魚,那麼過去造罪將引來的地獄之苦,其難忍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好比被滾燙的沸水燙著的時候,細皮嫩肉的嬰兒一定會疼痛不堪!那麼已經造下烈火地獄之罪的我,為何還敢如此逍遙度日呢?

    所以修行者不會覺得享用美好的食物、住五星級飯店是一種享受,因為誰都不知道明天我們是否還會呼吸。

    巴祝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說過︰“我們精進當如美女頭上失火或懦夫蛇入懷般地急不可待”

    別說是美女,普通的人,再怎麼笨,再怎麼不愛美;但是當頭上著火的時候,他們都會“拼命拍打”想要熄滅頭上的火。那種情景,在一些搞笑電影里常常可以看到,對不對?他們那種害怕慌張的神情、大幅度的“滅火”動作是不是很恐怖?

    也別說是懦夫,就算是一般人,男女一樣,如果突然一條蛇鑽進了我們的衣服里、裙子褲子里,我們會怎樣反應?女的會尖叫!男的就算再鎮定,內心也會有一點害怕,也會趕忙想把蛇驅趕出自己的衣服。

    巴祝仁波切舉這兩種極端情形為例子——

    >“美女”“頭上失火”——

    >“懦夫,膽小的人”“蛇鑽入”

    這種情形,他們“本能”地會出盡所有心力去解除眼前的危機。因為他們了解到“頭上失火”“蛇鑽入”會傷害自己!

    這是告誡我們修行,應當“即時”“馬上”“立刻”去做!不可以因循苟且,無故拖延。

    這里有三種懶惰的人︰

    1.不肯勤學,卻希望獲得安樂與成就。

    2.性格嬌弱,老是抱怨命苦,運氣衰。

    3.明知道“老、死”將要到來,仍然悠悠忽忽,隨隨便便過日子,

    寂天菩薩說︰“唉!這些人總有一天會飽受痛苦折磨的。”

    (二)如何斷除(1)斷除好逸之懈怠

    (b)如何斷除(b3)勸莫放逸

    14.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

    (2)斷耽著卑劣之懈怠

    15.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講解】依靠這寶貴的人身舟筏(小船),能幫助我們渡越生死的大苦海,這珍貴的人身寶筏,來生很難再度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貪睡了!

    我們人真的很可憐,怎麼可憐呢?

    *我們有這個寶貴的人身卻沒有用來修習妙法。

    *我們為色、聲、香、味、觸五妙欲而奔波。

    *我們有超越動物的智慧,卻和動物一樣地忙碌過日子。

    *我們熱衷追求物欲,所以就無法輕松自在。

    *永遠有求不得的苦、離散的煩惱、崩落的危機

    *古時候的人不像我們現在工商社會生活緊張,所以一有空就是聊天、睡覺。因此這里說︰不要貪睡了,不要浪費時間!好好修行。

    *在第一品講解“暇滿人身難得”時,我們曾用人身難得的因、數目和比喻說明過,我這里就不再對“人身難得”做說明了。

    接下來,是劣事懶惰的對治方法。

    *因為這種人對好事沒興趣,對壞事卻很勤勞。

    *所以說︰“笨家伙!你為何要舍棄最殊勝的喜好呢?喜好正法是今生後世無邊歡樂的主因!為什麼反而喜歡散亂和掉舉等壞習慣呢?它們都是今生後世無盡痛苦的導因!”

    *不要說是修行啦,即使是世間法你偷竊、搶劫或者是邪淫,也是會受苦的!這些壞行為,今世就會為你帶來痛苦!

    (二)如何斷除(3)斷除畏善之懈怠

    (a)對治畏怯

    16.勿怯積資糧習定令自主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17.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18.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

    【講解】這是對治“輕凌懶惰”的方法︰

    假如一個國王想要和敵人打仗的話,他一定要事先計劃,並且預備好充足的糧食、武器、士兵和能征慣戰的將軍,才會和敵人宣戰開打,而現在我們要對治的敵人是輕凌懶惰。需要怎麼做呢?有四種對治方法,我們下堂課會說明。

    *我應該毫不畏怯地勤聚福慧兩種資糧。

    *認真習定,使身心平衡自在。

    *思惟“自他本來平等”

    *努力修習“施舍自樂”“易除他苦(自他交換)”!

    為何“自”“他”會平等呢?

    我們不要自傲地認為人類的種姓高貴!而其他旁生皆是下賤的!即使在地上爬的螞蟻、天上飛的小鳥都是平等的,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使同為人類的我們,當權者和一般百姓、富翁與貧民、美人與殘障人士,同樣,生時赤裸裸的來,死時也是雙手空空的走。

    因為我們的福報,使我們暫時得到現在“優于別人”的因緣,其實我們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不應該劃地自限,畏縮退怯,老是懷疑︰“我怎能證得無上菩提呢?”因為如來囗無虛言,他在《妙臂請問經》中說過這樣的真實語︰

    “所有的蚊虻、蜜蜂和各種昆蟲、蠕蛆,

    如果它們發起精進之力,

    未來同樣可以現證難得的無上菩提”,

    一切眾生都具有成佛的可塑性,

    何況我們出生為人怎麼可能無法成佛呢?

    (二)如何斷除(3)斷除畏善之懈怠

    (b)發奮努力——>思精進能成佛

    19.況我生為人明辨利與害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講解】我們出生為南瞻部洲的人對修行善法有什麼好處呢?

    *以修行條件說,“人”有智慧、能辨利害、分別是非,是六道中最利于修行的眾生。

    *其他如“天道”因為充滿五妙欲的快樂,所以天人沒有“出離心”。

    *沒有“出離心”就無法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小乘的戒律,有八個名目︰

    1.男居士戒

    2.女居士戒

    3.沙彌戒

    4.沙彌尼戒

    5.比丘戒

    6.比丘尼戒

    7.式叉摩尼戒——>受比丘尼戒之前的戒律

    8.八關齋戒

    *“別解脫戒”是個別受戒、個別解脫的戒律。受戒的先決修件是“出離心”。所以“人”是受別解脫戒最好的條件。

    *何況我們生在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是各別因緣果報最明顯的地方,我們每個人的長相都不同、皮膚顏色各異、財富有差別、健康狀況不一樣不像其他如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是共業形成的國土,大家一樣的長相、一樣的財富、一樣的壽命,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生為南瞻部洲的人尤其利于修行。

    何況我生而為人,種姓尊貴又能明辨是非善惡、利害得失,所以只要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哪里有不能證得無上菩提的道理呢?

    (二)如何斷除(3)斷除畏善之懈怠

    (b)發奮努力——>思修行苦輕微

    20.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21.無量俱只劫千番受割截刺燒復分解今猶未證覺

    22.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為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23.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為滅眾苦故當忍修行苦

    【講解】我們听了剛剛的說法,好像也覺得蠻有道理的。

    但是“成佛必須施舍手腳等肢體,而這是令我最害怕的,所以我不願成佛。我覺得我還是接受小乘的法比較好。”有這樣的想法那是由于你愚蠢、不知利害輕重,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困惑與恐懼。

    你想想看︰打從無量千萬劫以來,我們無數次墮入地獄中被割截、被刀刺、火燒和分解肢體等等。飽受了種種痛苦,卻未因此而證得菩提。如今,我們為了現證無上菩提而修學佛法,這種痛苦是短暫而有限的。

    就像︰病人為了去除腹腔的腫瘤,而暫時忍受開刀的痛苦一樣,醫師治病,通常都選用比較緩和的療法。以此醫療的小苦來去除疾病的大苦,同樣,為了消滅盡輪回際的無量痛苦,現在暫時忍受一點修行的小苦是值得的。

    以前像︰密勒日巴尊者和其他高僧們,他們為了修行真的是歷經千辛萬苦。但,現在修行並不苦!在座的居士們也只是在家里念念佛、誦誦儀軌或者來講堂共修而已,實在算不上“辛苦”兩個字。當然,走火入魔者另當別論,在桃園我听說有這樣的案例,他不持咒、不誦經的話,那個無形中的眾生就趕不走。所以逼得他每天不得不誦經、持咒,修行變成他沉重的負擔。除了這樣的情形以外,我們持咒、做大禮拜、讀經、參加法會,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痛苦,忍受這些小小痛苦而能證得無上菩提的話,都是值得的!

    (b)發奮努力——>思漸修則不難

    24.凡常此療法醫王不輕用巧施緩妙方療治眾痾疾

    25.佛初先亦行菜蔬等布施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26.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爾時舍身肉于彼有可難

    【講解】然而,即使是這種穩當的一般療法,醫王佛陀也不用來醫治眾生的心病,他會更巧妙地使用最緩和的法藥,使人不知不覺就療除了煩惱的重病。

    治療心病是很不容易的,比起治療身體的疾病不知道要困難多少倍。

    所有的佛法都是為醫治心病而設立的!你們不要認為我的修行方式與他的不同就否定他,我們每個人根器不同、想法不同,有些人喜歡誦經、有些人喜歡做大禮拜、有些人則愛看書不要去否定別人的修行方式。

    在台灣的佛教徒們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分別心。大家都認為自己的修行方式最好,沒有錯啦!對你來說是最好啦!但,對別人而言也不一定!這是我們主觀的執著。沒有客觀地去看待別人的想法。

    有些人認為“現在濁世來臨,念佛是最快、最直接的法門”,對啦!念佛是很適合你,但,有些人覺得這樣做很無聊!也許他們覺得看書、思惟有趣多了,佛陀為不同根器的眾生開闢不同的法門,但,其目的都是為了醫治我們的心病,小乘、大乘、金剛乘、顯宗、密宗、禪宗、淨土宗每一宗派都說自己的法門最殊勝,但,我們千萬不要去否定別人,我是從小乘開始學習的,我認為所有的法門都很好,只要適合眾生的根器,法沒有差別。

    *導師佛陀在剛開始修行布施的時候,也是首先惠施蔬菜等微不足道的事物。

    *等到習慣了這種微小的布施以後,漸漸就能學習施舍自己身上的皮肉器官了。

    *一旦菩薩證入空性,對自己的身體生起了像菜葉一般無足輕重的感覺。

    *那時候再作身、肉、眼、耳等施舍,這對于他又有什麼困難呢?

    當我們習慣于布施的時候,那麼即使要我們布施身體也會如同布施一杯水般的容易,看過古印度高僧傳記的人就知道,有人布施他們手、腳但到後來都恢復了。因為他的虔誠和佛菩薩的加持力,使他們沒有障礙,不過,我們並沒有這樣的境界,不要糊里糊涂地做傻事。如果為了面子或一時沖動就任性行事,這是愚蠢的行為!

    彌勒菩薩講過“對他而言,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使他感到害怕和恐懼的,因為他明白空性,他進入地獄就有如進入一個樂園般地容易”。我們進入樂園是快樂而沒有恐懼的,所以佛菩薩們進入六道輪回之中就如我們進入樂園游玩一樣。雖然他們也知道我們所受的痛苦,但,對他們而言,輪回一點都不苦,就好像一堆牛糞上開出一朵花一樣,牛糞雖然很髒,但一點也不會污染花的聖潔。同樣,佛菩薩在輪回之中不會受輪回的痛苦影響!

    (二)如何斷除(3)斷除畏善之懈怠

    (b)發奮努力——>思菩薩無苦唯樂

    27.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為因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28.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

    29.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30.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講解】一般凡夫由于“執著虛妄、分別身心”是“我”,又因為“執我”而造罪,所以難免身苦而心憂。

    地上菩薩因為已淨除了罪惡,所以身安而無苦,因為已善達無我。所以坦蕩而無憂。再者,廣大的福德使菩薩身體健康舒適,善巧的智慧更使菩薩心曠神怡,為了利益眾生而住留生死隨緣度化,大智大悲的菩薩怎麼會厭棄苦難的世間呢?

    *“地上菩薩”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

    *“地上菩薩”因為明白空性,所以世上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們感到擔心害怕的。

    *廣大的福德使他們身體舒泰,善巧的智慧令他們不起任何煩惱。

    *對這樣的菩薩而言“世間無苦唯樂”。

    *我們常常听到“我下輩子再也不想當人了”“我再也不想回到輪回了”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是我們對佛法了解不夠透徹。

    *達賴喇嘛也說過“我們所說的輪回,它完全不是一個方向或者是一個空間,而是一個相對的心態,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心態所造的惡業,有二元對立或者相對性的法存在的地方就是輪回,超越二元對立及相對性的法就成為絕對性,也就是出輪回”。

    我們常常說“心淨則國土淨”,心怎麼清淨呢?

    *我們先要了解清淨是什麼?

    *有清淨就有相對的不清淨,有相對性就有分別心。

    *看者和被看者、感受和被感受者

    *這些到最後都要合而為一,所謂“空”“有”合一才可以了脫生死、解脫輪回。

    我們常常听到“菩薩隨緣度化眾生”,隨緣是什麼呢?隨緣就是沒有“貪心”和“執著”。

    *假如我今天來新加坡講課。

    *我就認為“我要度盡新加坡所有的眾生”。

    *我希望所有的新加坡人都認同我。

    *假如我真的有這樣的想法的話,那麼我就必須拚事業啦!

    *我就有擔心和煩惱了。

    *在心態上我只說“有緣的我就度啦!沒有遇到有緣人的話,就順其自然!”

    *這樣就不會為自己制造壓力,世間法和佛法只有一線之差而已。

    *只在一個念頭的差別,對菩薩而言,世間並不苦,所以大慈大悲的菩薩們完全不會厭棄痛苦的輪回。

    “地上菩薩”憑著這種勝義菩提心的道力,就能盡除從前的罪業,也能匯成如大海一般深廣的福德,所以大乘經說︰“菩薩乘勝過聲聞乘”。因此應該設法消除菩提道上的倦怠感,欣然騎上菩提心的千里良駒,從安樂馳向更殊勝的無上安樂,有智慧的人怎會退怯而舍棄菩薩行呢?

    “勝義菩提心”為何能盡除從前所造的業力呢?“勝義菩提心”就是“理解空性”,理解空性之後當然就沒有所謂的罪業。就好像我們沒有提供一個地方讓灰塵附著,灰塵要附在那里呢?

    我們在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提到“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意思就是說我們雖然犯罪,但如果事後懺悔並依止菩提心的話,就不需要恐懼三惡趣了。

    另外“覺心如劫火,剎那毀諸罪”,菩提心就好像可以燒毀三千大千世界的劫末猛火一樣,它能在剎那間燒毀各種罪業,所以理解空性之後罪業自然消除。

    以上是對治“輕凌懶惰”的方法,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希望看了以後對自己有信心。

    修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們從去年就開始講解《入菩薩行》了。所以我在今年春節跟各位說“希望我們騎著菩提心的駿馬,邁向究竟安樂的方向”,希望我們今年在佛法的領域里能更上一層樓。

    去年我一整年都在全省各地弘法,我是本著一個學習的心態而做的,到今年就有人跟我說我的國語進步很多,所以不管付出多少,最有收獲的還是自己,真是因果不虛。如果我們在這個因緣里面對《入菩薩行》有比較了解的話,那麼你對大乘佛法就有概廓性的了解了,因為它包含了大乘佛法的精華,以後我們講到八、九品時會有一點困難。

    但我希望諸位不要放棄它,我們要接受挑戰,我們要有信心。這樣我們才能對佛法的了解多少有些幫助,現在我們大家都在說空性、空性。其實對空性一點也不了解。我們一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的空性就不見了,成為“有”煩惱。連空的邊邊都沒有沾上,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訓練、沒有了解它、沒有研究它,我們今年就會探討這部份較深入的佛法。好,今天就講到這里!

    我們下堂課回向時,要加上《菩提心祈請文》︰

    無上珍貴的菩提心、願在未生起者心中生起、

    願已生起者永不退轉、願菩提心持續不斷增長

    這四句就包含《入菩薩行》的全部含義,所以我們要念誦這個祈請文。

    我們都知道︰“若我們想要成佛、想要走解脫的道路的話,精進是必須的!如果不精進就無法成佛。”

    我們不要光期待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會來迎接我們,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他們永遠也無法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所以佛經里面經常說︰“少求一點、多學一些”

    不要光求佛拜菩薩,我們要多學、多修行。然後再配合發願才有辦法去極樂世界。

    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只是一味貪心的求,那麼就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可能是民俗信仰的關系。有時候,我們到一些佛、道混合的廟宇修法時,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善男信女在那里努力地祈求神明給他們消災降福。這和我們西藏很不一樣,我們西藏人只是偶爾為了學習或參拜莊嚴的佛像才到廟里去。他們不會為了世俗的欲求而到廟里面燒香。可是,我們台灣有些人只要遇到事情不順、傷心或者旁徨的時候,就會到廟里求神問卜。這使我感到他們實在很可憐。他們的心靈是如此地脆弱!

    本來我們到廟里可以快快樂樂、很清淨、很自在地學習佛法。可是這些擁擠在熱鬧廟會中的人,都是一些可憐蟲,雖然他們的外表沒有什麼異樣,但我知道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擔心和欲求。所以他們只有燒香許願祈求自己能夠事事如意。

    偶爾,嘎瑪仁波切會說︰“燒了三支香,卻貪求很多,求這求那的”。假如我們沒有累積福報的話,這是求不到的!這只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精神而已。你們看,台灣現在都在迷“樂透”,以前“六合彩”風狂過後所遺忘的廟宇現在又香火鼎盛起來了。新加坡這里,在四馬路觀音廟里求財的也很多啊!這是我們強烈貪欲的心所造成的現象。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不好好累積福報的話,光求是沒有用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來也沒說過︰“你們要求我!”這樣子的話。佛只是希望我們好好學習佛法,將來可以達到和佛一樣的境界。不光是修行佛法要精進!我們一般的世間法也要努力才行!生存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稍一松懈就落在別人的後頭。我們要生存就得努力,所以我覺得現代人實在很可憐!一般人僅僅為了糊囗就得拚得你死我活了,何況我們正在學習佛法想要脫離輪回。不精進怎麼達到永恆快樂的境界呢?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我們“為何要精進”“精進的本體”和“精進的障礙”,也說明了“破除精進障礙”的方法。

    “精進的障礙”有三種︰

    1.同惡懶惰2.劣事懶惰3.輕凌懶惰

    *我們不用擔心︰我們無法如菩薩一樣的修行。

    *我們不用害怕︰我們修行成佛要多少時間。

    *我們更不用害怕︰成佛必須先要行“身布施”,行“身布施”並不是馬上就要你施舍身體。

    *凡事要按步就班,慢慢來,所以行菩薩道是不會辛苦的。

    它不會令你產生煩惱。我們只要騎上菩提心的駿馬,就可以由安樂馳向究竟安樂的境界!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因為行菩薩道要進入輪回,而產生煩惱的,菩薩進入輪回就好像我們一般人進入游樂園游玩那樣心情愉快。沒有任何苦惱可以影響他們,所以行菩薩道的菩薩們永遠是快樂的!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行菩薩道不會辛苦,但我們還是擔心我們沒有能力利益眾生。我們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煩惱,我們拿什麼利益眾生呢?沒問題!這里有很多修行的方式。我們之前也說過“如果一個國王想要和敵國做戰的話,他必須要事先準備充足的糧草、強壯的軍隊、精良的武器和完善的作戰計劃才可以向敵國宣戰”。

    同理,我們行菩薩道也有預先準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