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由“身念處”開始講解︰
2、廣說法無我(1)由念處門說
A.身念處
78.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肩彼等復非身
79.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內髒頭與頸彼等皆非身此中孰為身
80.若身遍散住一切諸肢分分復住自分身應住何處
81.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則盡手等數應成等數身
82.內外若無身雲何手有身手等外無它雲何有彼身
83.無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覺如因石狀殊誤彼為真人
84.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如是于手等亦見實有身
我們上堂課講過︰“我們若是認真地去追究的話,其實找不到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那麼我們的身體呢?它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身體真的存在的話,那我們一定可以在肢體等處找到它,因為除了這些地方之外,想要在別的地方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但,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我們一樣會發現︰其實所謂的身體也是一種假合而已!
如果我們真實地加以追究,
*那麼身體不等于足部、小腿,大腿、臀、腹與背部也不能代表身體。
*胸部與肩膀也都不是身體。
*肋骨和手臂不是身體。
*腋窩和肩膀也不是身體。
*每一個內髒、頭部和頸子也不算是身體。
*那麼那一個部份才是身體呢?
為什麼足部、小腿、內髒、頭部等不是身體呢?因為假如手是身體的話,那麼手斷了身體是不是也就沒了呢?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上面所說的都不能代表身體!那麼我們說“身體就是上面所說器官、肢體的總稱”可以嗎?它只是名言上的“身體”而已。其實它也是一種假合,猶如軍隊和念珠一般!
如果一個人的身體普遍散布于四肢百骸之中,而每一部份又散布在它們自己的部份之中(例如手又分散在各個手指、關節之中),那麼身體自己應該住在哪里呢?
如果說,我的整個身體分別地住在手和腳等部份,那麼有多少數量的手腳等部份就該有同樣數目的身體才對呢?但這怎麼可能呢?我們的身體只有一個,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我們身體的數目恐怕要多如繁星了!
如果內外都沒有真實存在的身體,那麼手、腳等部份中怎麼會有身體呢?又,身體除了手、腳等部份之外既無他物可以稱為身體,那麼怎會有手、腳以外的身體呢?
因此,根本沒有真實存在的身體,只因為我們有迷惑存在才會對手、腳、內髒等生起身體的感覺,這就像在昏暗中形狀特殊的石堆,會被誤認為真實的人一樣,它只是一種錯覺而已!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任何一個顯相或聲音都可以讓我們感到恐懼,而當你高興時,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你快樂的因。所以不管任何時候只要導致錯覺的因緣齊全了,連石頭也會被誤認為人,更何況我們人的手、腳等肢體和生理功能齊全,因此整個復合的有機體被誤執為實有的人身,這是理所當然的!
85.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
86.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87.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
足部、小腿、臀、腹、背部都不能代表身體,我們說不出確實的身體在哪里。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指出︰這是我的手、我的腳、眼楮等等肢體或器官,那麼這些肢體和器官總應該確實存在了吧?
不是!
*“手”是由指甲等支分聚合而成的,那麼“手”本身又應該算是什麼呢?
*再說,“指甲”也是由更小的成分聚合而成的。
*這些聚合成分又可再細分成更細小的部分。
*而這些更細小的部分又可以再分解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塵”。
*“微塵”又可以再分析為方分。
*而方分也沒有真實的部份。
猶如虛空一般,因此連微塵也不是真實存在的,更何況身體呢?(換句話說︰沒有“秒”哪里來“分鐘”和“小時”呢?構成身體的成分既然不是真實存在,那麼身體怎會真實存在呢?)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怎會貪著如夢幻般不實的色身呢?如果能如實了解沒有真實存在的身體,那里還會執著實有男女之身,而生貪愛呢?
我們很多喇嘛都很喜歡看濟公活佛的電視劇,我也看過,他全身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鞋也破、帽也破、身上的袈娑也破身體髒兮兮的。但他神通廣大、身上隨便抓一抓就是藥,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他了解“身體並非真實存在!”
我們世人都為了食飽衣暖而忙碌,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物阜民豐,溫飽問題並不難解決,但為什麼我們比起寒帶或貧窮地區的人民更不容易滿足呢?
在台灣,我看到有些人不論吃什麼東西都會說出一大堆理由,譬如吃這個可以治療什麼、什麼,吃那個可以預防什麼、什麼等等。也許他們講的是事實,但,就我個人而言︰“吃東西以填飽肚子為主啦!其他就沒想那麼多。”現在身體好好的,就要保養、預防、治療。
我們越在乎它,它的毛病就越多,東西明明不好吃,就說它的營養成分有多高、對人體有多好,我們勉強自己去吃,這是不是很無明呢?台灣物產豐富、醫療發達,照理說,人民應該都很健康才對啊!為什麼難醫的雜癥越來越多呢?過度的執著和在意,只是徒增困擾而已!
我們在“唯識”里談過“無方分”,而這里是“方分”。
那麼“方分”指的是什麼呢?
“方分”是指有邊的細微原子,它有六個邊、可以堆疊擴大,而“無方分”則是無邊的更細微的次原子。它不能堆疊擴大,所以如果我們去分析“手”的話,我們首先看到它是由各個關節、筋、肉、骨頭、血管等等聚合而成的。
但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研究的話,
*這些組織也是由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塵細胞織成的。
*然而,這些微塵細胞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它由更小的物質分子組成。
*而這些物質分子是由比它更細微的原子組成的。
*以此推演下去,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是“無方分”的。
*但其實所謂的“無方分”也非真實存在!
*手,猶如虛空一般,同理,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推演我們整個身體或者外在萬物,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萬法”都是由微塵粒子堆疊組成。
*然而,當我們發現微塵粒子也是空時,那麼萬法是什麼呢?
*當然它也是空!就好像沒有雨那來的水、沒有水,哪里的樹木花草一樣,當你發現“其實所謂的身體並非真實存在”時,你還會去貪愛異性的戀情嗎?
*你還會去貪愛豪華大宅、名貴轎車嗎?
*我們因為無明所以執愛身體,因此我們每天都為了使它溫飽而忙碌,即使衣食無缺了,我們還要忙著裝璜它,開始為了如何使它更美麗、更舒適而煩惱。
*無止境的追求都是因為執著這個身體為實有的原故,為什麼修行者們可以居陋室、簡衣輕食呢?
因為他知道“一切都如夢如幻,不值得貪著”。經中說︰“文殊菩薩!假如你看到身體猶如虛空的話,那就是身念處了!如果你還未見到身體是虛幻的,那麼你就還未見到生命的本質!”
以上是“身體並非真實存在”的解釋。
B.受念處
(A)破受有自性
我們的痛苦源于對“受”的感覺,我們對痛苦的感受退避三舍、對快樂的感受窮追不舍,因此奔波忙碌。然而“受”到底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就要來探討︰
88.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
89.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既非領納性雲何可謂受
90.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苦謂彼即余樂微苦豈非樂
91.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此豈非成立分別受是執
92.故應修空觀對治實有執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
【中觀宗】如果痛苦是真實不變地存在,那麼它為什麼不會障蔽大樂的生起呢?如果快樂是真實地存在,那麼美味等令人愉悅的事物,為何不能使憂惱病苦的人快樂呢?
這段話主要在揭示︰“受”不在內心亦不在外境,它非真實存在!
*因為假如“受”在內心的話,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感到快樂、有時候感到痛苦呢?
*這就表示我們的內心並沒有真實的“受”!
*假如內心有真實的“受”,那麼它就不會像波浪一般地變化。
*那麼,“受”是不是由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促成的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親友往生時,桌上的隹肴為什麼不能引起你的食欲呢?為什麼愛人不理你了,你會由愛生恨呢?
*所以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會隨著我們心情改變而感受不同,因此外在也找不到真正的“受”,如果“受”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快樂或痛苦的感覺應該常伴不離才對啊!
*就好像︰桌上的油燈,不管你心情好不好,只要你去摸它就會被燙傷一樣。
*然而,我們的感覺怎麼會隨著外境或內心的因緣而變化呢?
*因此,不論是內心或外境“受”都非真實存在!
【實有宗】就像白天太陽光太強了,所以我們就看不到星星的光芒,其實星星在白天還是存在的。同樣地,因為痛苦太強以致于蓋過了快樂的感覺,所以我們才感覺不到快樂的感受。
【中觀宗】既然“樂受”具有不能被經驗的性質,那它怎能算是“受”呢?
【實有宗】這是“受”沒錯!假如我們在一大鍋甜食里放些許鹽巴的話,因為甜的成分太重了,所以我們就無法感覺咸的味道,同樣,大樂時仍存在有輕微的苦受。
【中觀宗】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大樂”豈不已消除較大的痛苦了?既然“大苦”已經去除了大半,那麼“大樂”就不能消除殘余的微苦嗎?有強烈的快樂存在時,任何小痛苦都會不見!就好像︰在冰室中不可能有熱的空間,同理,在熱鐵屋內也找不到清涼的地方。所以“大樂”時仍存在有“輕微的苦受”,是不可能的!
【實有宗】“微苦”就是消除“大苦所余的微樂”!
【中觀宗】那麼“微苦”不就成了“快樂”了嗎?怎能說它是“苦”呢?
【實有宗】“苦受”是因為逆緣(快樂)存在而不能生起!
【中觀宗】那就表示“受”是隨緣生滅的,毫無自性,這樣不是正好成立︰“分別感受為實有是一種錯誤的執著嗎?”
因此,為了解脫應該多多修習對治實執的空性觀慧,從如理觀察諸法實性的良田中,將能長出滋養瑜伽士定慧的糧食。
“受”是隨緣生滅的。
*就好像你暈車時,這時如果有人拿了一些油膩的食物請你吃的話,你會感到很反胃。然而,同樣的食物如果拿給一個饑餓的人吃的話,他就會很高興。食物並沒有變化,效果感受卻全然不同。
*同樣地,美女對“修不淨觀者”而言是恐懼的對象。但對“多欲的世人”而言,她卻是令人垂涎的目標。
*“標”的沒有改變,“受者”因觀念不同而感受不同。
這表示什麼呢?
*外在沒有真實的“受”存在!
*“受”是我們錯誤的執著產生的!
所以大家不要太固執自己的想法,心胸要放開一點,多了解別人的立場和想法,這樣才不會產生無謂的爭執和糾紛。我們世間人為了執著“受”的感覺,所以整個地球的人都忙得團團轉,猶如瘋子一般,你們仔細地想一想︰“人與人相處為什麼這樣復雜呢?”“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直話直說呢?”
這是因為我們對感受懷抱著希望!什麼希望呢?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贊嘆和歡迎。所以我們將“滿囗謊話”視為處世圓融,把“拐彎摸角”說成隨宜權便倒黑為白、說果為因、夸張自己的優點、擴大別人的缺點。自己的主觀是有主見、別人的主觀卻是偏見,這樣,這個世界怎能不復雜呢?
沒錢的人為三餐而日夜奔忙,有錢的人卻為權勢而披星戴月,你們看看社會上那些人,他們不缺吃、不缺穿,他就是為了名利而奔波勞頓,不只我們人類,整個輪回都是這樣子!大家都是忙!忙!忙!
也許有一位流浪漢他是一位智者也說不定,如果他果真是一位智者的話,那麼他一樣可以很快樂,肚子餓了就去要、隨便吃、隨便睡,他不用擔心別人不贊嘆他,也不用害怕失去權力,不用追逐金錢、華屋或美眷,沒有子孫賢肖的煩惱,多麼地逍遙自在啊!和濟公活佛沒兩樣。
好的田地會生產出好的莊稼,有好的莊稼就可以讓我們健康強壯,同理,如果我們對空性如理實修的話,當然就會產生出好的禪定和智慧。以前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悟的人,都是在前迦葉佛時代聞思過佛法的人,以後在彌勒佛時代證悟的人,也都是在前釋迦牟尼佛時代聞思過佛法的人!”
所以聞思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們老上師每一堂課都會說︰“沒有聞思就想修行,就如同沒有手臂的人想要爬上懸崖一般!”所以沒有聞思那來的修呢?
上堂課我們講過︰“修”有靜修和動修兩種,現在我們努力地聞思,也許這輩子還無法證悟。但我們有機會在彌勒佛時代證悟;所謂“證悟”是什麼意思呢?“證悟”就是明白了、了解了,你們不要以為證悟是有一個另外的東西可以得到,不要誤會!那麼“證悟”是了解什麼呢?了解你自己啦!我們大部份人都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實,你若是真的很了解自己的話,你怎麼會苦惱呢?
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或感受,修行的重點是要了解自己的心!
(B)破受因-觸有自性
現在我們常常對人家說︰“不要貪啦!”“不要執著啦!”問題是“我們無法不貪和不執著!”
所以現在我們先不談“果”的問題,我們要先了解感受的因——>“觸”。
*它到底存不存在?
*當你完全了解“受”和受的因——>“觸”不存在時,你的“妄念”和“執著”自然就會消失。
*我們要先治療這個“因”!
*當“因”得到治療時,不好的“果”自然不會產生。
*譬如︰這整個房間都在燒木炭,所以我們說︰“這個房間好熱喔!”如果此時有人對你說︰“不要想著'熱'啦!”可能嗎?實際上就是熱啊!可是,當木炭燒盡時,你自然就不熱了,所以當我們了解“觸非真實存在”時,我們的“貪愛”和“執著”自然就會熄滅!因為我們已經去除痛苦、貪愛和執著的因,無因當然就無果!
a.破根境相遇有自性
93.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無隔二成一誰復遇于誰
94.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
95.無分而能遇雲何有此理若見請示我無分相遇塵
【中觀宗】如果“內根”和“外境”有間隔,那麼根、境二者要如何相遇和相觸呢?如果根、境之間沒有間隔,那麼它們將成為一體,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遇到誰呢?
“內根”是指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而“外境”指的是色、聲、香、味、觸等塵境。
*你們想想看︰“我們的五根和外在的塵境要如何才能相遇呢?”
*如果“眼識”和“色塵”的中間有間隔的話,那麼就好像你、我處在不同的房間一樣,彼此都不會看到對方。
*但“眼識”和“色塵”之間如果沒有間隔的話,那麼“眼識”和“外塵”就合為一體了。
*然而,如果“眼識”和“塵境”是一體的話,那麼會是誰遇到誰呢?
【實有宗】“內根”和“外塵”雖然有間隔,但可以相遇!就好像︰我們兩個手掌,它本來也是分開的。可是,一樣可以緊握在一起。
【中觀宗】“根塵”和“境塵”是不可能互入而成為一體的——
>因為這兩者沒有內在的空間,大小也相等——
>不能互入,就不能完全混合——
>不完全混合,就不能每一邊都相遇而成一體——
>因為我們的“內根”是“無方分”的——
>也就是“無”的——
>“無方分”沒有“內在空間”——
>“有方分”才能有“內在空間”。
就好像︰海棉的內部要有空間,才能吸水一樣。因此,沒有空間的“無方分微塵”可以和外在的物體相溶為一體是不可能的!有人說︰“我們的五根是有方分的!所以它可以和外塵相遇。”但這同樣不合理!為什麼呢?就好像︰我們兩個手掌可以緊握在一起。但,兩只手的手背還是沒有相遇啊!它們無法全部融合,這樣怎能算是溶為一體呢?所以不管我們的內根是無方分或有方分的,都一樣無法和外塵溶為一體。
【實有宗】無方分的微塵在某一邊能相遇!
【中觀宗】那麼“無分塵”就變成“多邊”了,這怎麼合理呢?如果你能看到“無方分”卻能相遇的微塵,那麼請你指出來讓我看看。
我們“受”的來源是什麼呢?
它是由于“根塵”和“外塵”相遇而產生的——>我們眼觀色、耳聞聲等等而產生分別感受。我們以前說過︰“為什麼我們的眼識听不到聲音呢?為什麼我們的耳識看不到色呢?”
那是因為眼識沒有耳根,所以才听不到聲音,而耳識見不到色則是因為它沒有眼根的關系。我們的“五根”分別具有讓我們產生感受的功能和效用。
b.破境識相遇有自性
96.1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c.破三者相遇有自性
96.2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d.結成觸無自性
97.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人
98.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見此實性已雲何愛不滅
“外境和沒有色身的意識相遇而產生觸!”這句話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說“根、塵、識三者聚合就能生觸!”這句話同樣不合理!
*因為“聚合”也沒有實體存在。
*一如前面的分析,如果“觸”不是真實存在,那麼“觸”的“果”——>“感受”將從哪里來呢?
*世人辛苦地追求樂受到底為什麼?
*到底有什麼“苦受”會傷害什麼人呢?
*如果有人能洞見沒有“真實的受者”,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感受”,那麼在洞見這種真實性的當下,對樂受的貪愛怎會不熄滅呢?
你們見過“眼識”沒有?
*它不是指這個眼球喔!眼根是可以觸摸的。
*但眼識呢?現代科學不知是否已發現它了沒有。古時候只有對五根的描述︰“眼根就好像非常微細的一朵花,耳根就像木頭年輪中那個微細的生長點,鼻根就如一根細牙簽一樣,舌根好似月初時分的弦月,而身根猶如非常柔細的絨毛一般。”
*為什麼說“舌根”像“月初的弦月”呢?我們舌頭中間這一條中分線是沒有感覺的,你們可以去試試看,把鹽巴放在這中間線上,看看能不能感受到味道。
*我們的“五根”是“物質”的,而“六識”則是“非物質”的。
*因此你認為外境能和沒有色身的六識相遇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和石女兒或空中的蓮花相遇啦!這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根、塵、識三者聚合而產生觸不合理呢?我們一般人認為當眼根、眼識和外塵相遇的時候,我們就看到色了(觸),當我們看到色時我們就會分別好、壞、美、丑等等感受。
*但其實這樣的感受也是假相而已。
*它只是暫時的聚合,就如我們前面講解人無我時說︰“五蘊身是暫時聚合而有,其實沒有真實存在!”
“觸”是“受的因”,“受”是“觸的果”。我們眼見色而分別美丑,鼻聞味而分別香臭但既然沒有真實的“觸”,那麼哪來的“受”呢?
*這我們幻覺的結果,當我們了知沒有真實的受者——>我。
*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感受時,我們就完全不會去追求外在虛幻不實的感覺。
*因為我們已經失去追求外在的因!
*大家都知道“痛苦的來源是欲望”。
*當我們失去追逐欲望的動力時,我們就會非常地快樂。
*所謂“欲少知足”就是這樣。
*有些外教徒說︰“你們佛教徒每個人都欲求成佛,那是一種大貪!我們就不會,我們只求這輩子的平安喜樂而已,你們的欲望比我們多太多了!”
你們怎麼回答呢?好像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喔?不了解佛法的重點又遇到外道的質問時,我們的立場就變得很模糊。是嗎?
*當你不了解佛法的重點時,“為利眾生而成佛”的概念確實是一種貪念。
*我們初學佛法都貪求成佛得到永恆的快樂。
*但,當你了解佛法的重點之後,你就會知道“勝義上,無佛無眾生”!所以名言上“這是一種貪念”。
*但,理智量上“沒有所謂的貪念存在!”
*“空”本來就是佛,我們修“空”。“什麼都不貪”就是成佛!但一開始就這樣子告訴大家的話,沒有人會接受。
*所以讓各位有個目標可以求,等到各位繞了一大圈發現什麼也沒求到時,你自然就可以意會到“喔!原來本來就是這樣子”。
*當你回復原始本初的狀態時,就無所謂的求與不求的問題,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的智慧(佛性),無需向外馳求。
所以對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不需要貪啦!如來藏我本來具足,只是我現在還未認識它而已,無需終日茫茫向外馳求成佛。”
(C)破受境有自性
99.1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D)破受者有自性
99.2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100.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
101.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眼、耳等諸識所見或所經驗到的現象,都是如夢如幻的。毫無真實性。
*因為受心所和自性相異的心識同時俱起,所以心識不能客觀地經驗到不相干的“受”,“後生的心”也只能回憶已滅的“前剎那心”。
*不能當下經驗到“前一剎那”的“感受本身”,“感受本身”又不能經驗它自己。
*其他的事物也不能經驗感受。
*因此,真實的感受者終究是不存在的。
*所以感受也不是真實存在。
*既然如此,那麼如幻的苦樂感受怎能損益這個無我的五蘊聚合體呢?
我們知道眼、耳、鼻、舌、身諸根的狀態,但“意根”是什麼各位知不知道?“念頭”是意嗎?如果“念頭是意”的話,那麼它的“根在哪里”?“前一剎那”的念頭是“現在念頭的根”!只能這樣子說,因為意根是非物質的!
“受心所”就是被感覺者,“自性相異的心識”是指感覺的心;引生感覺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假如是同時俱現的話,那麼我們有個疑問︰“二者是受先來還是心先到呢?”
我們一般會回答︰“當然是同時啦!”
好,如果“心”與“受”同時俱到的話,那麼“心識”就不能客觀地經驗到不相干的“受”!為什麼呢?因為“心”和“受”不是彼此互相依賴而產生的,心是心、受是受,它們同時俱存。
譬如︰
*你們幾個雖然今天同時到講堂來,但卻是各自來的,你開你的車、我走我的路,各個不相干,誰也沒依賴誰。
*所以“引生感覺的事物”和“感受的心”同時俱起的話,“受”與“心識”是不相干的。
*當然有人會說︰“受生起後,才產生感受的心”。
譬如︰“我們要先听到聲音,才能對那個聲音升起好、惡的想法”。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也只能說‘我們是在回憶前一剎那的受而已!其實並沒有真正感受到當下的“受”,因為你心感受時,前一剎那的受已經滅了。’
所以不論“感受的心”與“引生感受的事物”是同時俱起,或有先後之別,都沒有真正的感受存在!
為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能夠在森林中苦修呢?因為對他而言,“受”並非真實存在!所以他不會對“受”執著,嚴寒的氣候無法對他造成傷害。任何美好的事物也無法誘惑他,因此,對修行者而言,“受”——>無益亦無害!
而我們一般人就不同,尤其是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份子,有時候一點點小事情都可能引發成社會風暴。或者別人根本是無心的一句話也可能被說成含沙射影或指桑罵槐。然後被認真地追根究底起來。
而像我們這些平民也一樣,今天你來到講堂,也許別人剛好沒看到,或者他正在想別的事情,所以沒和你打招呼,這樣也可以讓你懊惱老半天。說人家不重視你!別人隨囗無心的贊美,即使是謊言,也可以讓你“真”高興,諸如此類。別人無心、你卻有意,最後受害的永遠是自己!隨著外在而心緒伏動,非常地脆弱!為什麼會這樣呢?太注重“受”了!沒有了解“受”的真實面目!
C.心念處
102.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103.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盤
104.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105.1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D.法念處
105.2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各位是不是覺得一直在重復呢?不是的!
*起先我們講的是“我”存不存在?
*再來就是“身”存在不存在?
*接著是“受”和“心”。
*最後研究的是“法”。
我們要一步步地破除這些執著!
*“心意”不住在各種感官中。
*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根、境之間。
*心意既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
*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心意的實體。
*“心”既“不是身體”,也“不異于身體”。
*既“不和身體混合為一”,也“不另外獨立存在”。
*因此,“心意”沒有絲毫的真實性。
*有情心識的本性是超越一切憂苦的。
“心”的本質就是涅盤,它是充滿安祥的!
它不是指我們的肉團心,不是我們的心髒。所以在我們的色身中找不到它,但離開我們的色身更找不到它。任誰都不會指著與“我”不相干的外境說︰“那是我的心”。
因此,“心”它毫無自性!
三寶經中說︰心不在根、境中,故不用尋思!
釋迦牟尼佛告訴迦葉尊者說︰我未曾見過心,現在沒看見,未來也不會看見!
般若經上說︰心,體性空,自性光明!
所以不論我們如何地努力也找不到心。這是我們佛教最高見地的教授。
*佛教徒是“內省的人”。
*我們要時時反觀自照內心的本質。
*大圓滿的囗訣是“心”的教授、禪宗也是“心”的教授。
*所有的教法都是在調伏心。
*當我們了解心時,就成佛了。
因此外在的佛像、法會的儀軌、佛學教授,都是屬于初學者的基礎。並非究竟。以一個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除了修空之外,我們佛教並沒有異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你們想想看︰
如果我們以“推廣佛陀事業”為究竟的話
那麼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在人數上都超越我們許多。
如果我們以為“道場的建設”是究竟的話
那麼外邊的科學大樓不勝枚舉。
如果“濟世救貧是究竟的話
那麼社會的慈善團體多如繁星。
*所以佛法的重點在“了解心的本質”。
*現在我們無法深入觀察內心。
*因此我們要先了解“念頭”。
*我們先觀察念頭、了解念頭、修正念頭。慢慢地,我們就可以了解心的本質。
*“念頭”和“心的本質”不一樣,念頭是“心的投射”,而不是“心的本質”。
如果“離開所緣的境相”就先有“識”
*那麼“識”是“緣什麼境相”而生起的呢?
*如果說︰“境”“識”同時存在,那麼,既然“識”已經生起了,那為何“還要緣境相而生”呢?
*如果說︰“識”是在“所緣境生成以後”才有的,那麼“識”生時,“境相”已經滅了,這樣,“識”是緣什麼而生起呢?
*我們大部份人認為“先有色之後才有識,如果外在沒有色的話,我們的眼楮看什麼呢?”
*有些人說︰“即使眼楮閉起來,我也看得到東西!”
其實這並“不是你的眼楮在看”,而是“你的意識在看!”
*這是幻覺。
*“眼識”和“意識”是一起的。
*“眼識”的作用是“看”。
*“意識”的作用是“分辨”。
譬如︰我眼楮看到一個人,那麼分辨那個人是男還是女、是高還是矮、是胖還是瘦、認不認識,等等,都是“意識”起的分別——
>“影像”和“意念”快速地結合在一起——
>使我們動靜自由,那麼我們的“識”“境”二者是誰先誰後呢?
如果︰先有“識”,才有“境相”的話
那麼“識”是依據什麼而產生的?
如果“識”和“境相”是同時生起的
那麼“識”並不需要緣境才能生起啊!
如果“先有境相”,“才有識”的話
那麼“識”生起的剎那,境相已經滅了。這樣,“識”憑何生起呢?
所以“心”是無生的!
因此我們不可能以正理推知︰一切諸法的生起是真實存在的!
一切諸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有為法”是“一切萬物”,而“無為法”有三個含義︰
1空2擇滅——>斷除煩惱之後的寂滅
3非擇滅——>因緣不具足時,不生果實。
當我們未經理智量地探討時,“我就是我”,“有就是有”。但,當我們深入地“觀待萬物的本質”時,就會發現——>萬法皆非真實存在!所以我們說︰“諸法皆空”就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大家都那麼辛苦呢?因為我們喜歡啦!我們熱愛深奧難懂、非自然的事物,超越現象界的現象,那麼這些事物是真實存在嗎?找不到!我們經過《入行論》的探討和訓練,我們對空性就比較容易了解。那麼我們將來有機會進入金剛乘時,就比較容易明白。
如果我們對“空性”不能深入了解,那麼學習金剛乘時,會有很多的幻覺和感應。這時,你就會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產生對幻象的執著。那麼這個“執著”將成為你修行的障礙!所謂的“走火入魔”就是這樣,非常地糟糕。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從顯宗的理論著手,充分了解空性,那麼將來進入金剛乘遇到幻覺生起時就不會被它左右。
因為我們經過理智量追尋過了——>萬法皆無實有。
所以我們不會去對它產生執著,當我們不執著這些幻覺時,它就成為我們解脫的助緣。修行的次第就是這樣,我們常常說︰“諸法遠離八邊戲論!”哪八邊呢?
八邊就是八種偏見︰生、滅、常、斷、來、去、一、異
“究竟的見地”是“不生”“不滅”“無常”“無斷”“無來”“無去”“不一”“不異”。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無代志(閩南語︰意思是'沒有來、沒有去,沒有事情。')!”指的就是這個。
“心”本來就是無生的,所以它怎麼會滅呢?
*心既非因緣生,亦非因緣滅。
*既非“永恆存在”,也“非剎那存在”。
*既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更沒有“住處”。
*它不是獨一的,也非分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