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尊宿語錄卷第二十七。
佛眼禪師語錄序。
豫章徐俯撰。
佛眼禪師之語。侍者道昕所錄。
上堂小參普說垂示垂代心要偈頌頌古。凡八種。蓋數十萬言。
其義則一也。所謂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也。
單傳直指者也今圓頂方袍者。孰非求此道柄拂高座者。
孰非傳此法。然謂之直焉而反迂。明焉而反昧。直而不迂。
其禪師之言乎。明而不昧。其禪師之道乎。
觀其反覆丁寧輸誠苦口。斯亦勤矣。其意果何為哉。
學者可不刳心焉。夫禪師之說。無說無示也。是為真說。
听者之聞也。實無聞無得。是為真聞。真說緒言余論之尚存。
真聞至音希聲之常在。不作文字之解。
不生紙筆之見者。觀之有暇矣。
師川此敘。足以標 此錄矣。
老朽不可更重說偈言也。具擇法眼人。一一辨取。湖海呂勤雲。
古尊宿語錄卷第二十七。
舒州龍門(清遠)佛眼和尚語錄。
住南康雲居嗣法善悟編。
佛眼清遠禪師。臨邛李氏子。師初住舒州天寧。
開堂日。提刑學士權郡承議。燒香度疏與師。
接得示大眾雲。天不能蓋地不能載。漏泄天機言言堪愛。
且道如何是堪愛之言。良久雲。分明記取舉似作家。
遂度與表白宣罷。師指法座雲。古聖道。為法來耶。
為床座來耶。我為法來。非為床座。師咄雲。是何言歟。
便升座拈香雲。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陛下。伏願。
龍圖永固鳳歷長新。八表稱臣四維歌化。次拈香雲。此一瓣香。
奉為提刑學士權郡承議。洎闔郡尊官。伏願。
嘉聲藹著善政日新。頻承雨露之恩。坐听鹽梅之詔。
次拈香雲此一瓣。香還知落處麼。欲隱彌露狂晦愈明。
本欲拋擲岩阿混于沙石。苦為諸人敦逼。不免細說來由。
奉為我先蘄州黃梅東山演禪師。
一爐 卻用陪法乳之恩。聊表化儀。雖然恩大難酬。未免拋三放二。
遂趺坐。山谷和尚白槌雲。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
師雲。觀即不一。一即不觀。
第一義門今在何所〔問答不錄〕師雲。太阿橫按。截萬機于掌握之中。寶鑒當台。
現群象于無心之表。有緣即應。故問答以縱橫。
不令而行乃言象而罕測。影響之士斯何足雲。所以佛付佛祖。
付祖。更無絲發之異。豈有東西之殊。不立階梯。
單傳是事。若非靈根頓悟大用現前。
未免業惑海深妄塵自隔。遂拈起拂子示眾雲。還見麼。若見見個什麼。
若見個拂子。正是凡夫。若言不見。此是拂子。
如何說不見底道理。道人到此須是忖量。不可輕心取于流轉。
誠非小事實在悟明。所以聖人得此事。
莫不統三界領四生。號令聖凡扶顛拯物。大眾從上諸聖入此門中。
各各啟悟勞生破諸塵妄。
記得靈山會上四十九年說不盡。末後分付飲光。少林九年之間。
畢竟獨許二祖。爾後光分震旦道滿寰中。臨濟德山威行雷電。
皆為上祖不了。致令殃及子孫。遂舉拂子雲。大眾。
從上許多賢聖。如今總在山僧拂子頭上。
各各坐大蓮花說微妙法。交光相羅如寶絲網。還信得及麼。
若信得及。山僧出世一期之事巳得周圓。其或未然。
不免自通消息去也。十字路頭吹玉笛。談雲輕日正清秋。
久立。
上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親切親切省要。
省要眼目定動料料掉掉。為報先生莫打之繞。何也。
文不加點下座。
上堂雲。達磨未來此土時。須信事元真實。
二祖禮三拜而立。不得謾有商量。大眾。
何故人到于今疑情不息。良久曰。早知燈是火。飯熟巳多時。
直饒恁麼信得及。猶是錯承當。自余一切何足論之。歸堂。
上堂。奇怪尋常。道出門便作還鄉。計直至如今計未。
成。誠哉是言也。豈不見。僧問古德。
學人欲歸鄉時如何。古德曰。子父母遍身紅爛。臥在荊棘林中。
子歸何處。曰恁麼則不歸也。古德曰。卻須歸去。
有個絕糧方子與你。僧曰便請。古德曰。二時上堂。
不得咬破一粒米。大眾。荊棘林中紅爛盡無路還鄉。
二時堂內絕糧方卻須歸去。所以山僧二十年披雲嘯月未始游方。
十來年接物利生。何嘗出世。諸人皆把父母契券。
論量祖業田園。就赤水以求珠。珠沉赤水。
向荊山而覓玉。玉隱荊山。說道。赤水無珠荊山無玉。是誑 你。
說道。赤水有珠荊山有玉。亦是誑 你。
山僧有時畫方成圓。指南成北。何故如此。
蓋為諸人唱還鄉曲子曲調不圓。熟路難忘鄉談未改。非指南之不妙也。
如何得曲調圓去。豈不見道。平窺紅爛處。暢殺子平生。
下座。
上堂。良久雲。山僧今日與諸人。同參一個真善知識。
便下座。
上堂。僧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
未審師如何接人。師雲。不虧不欠。進雲。便恁麼去時如何。師雲。
第一不得垛根。師復雲。光陰倏忽變化密移。
始見望朝又巳念日。諸人還知光陰不變化日月不遷流麼。
快須究取。昔日六祖大師作居士時。
隱于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席下。遇夜廊廡間有二僧。
風幡競辯未盡厥理。祖師躡步而謂曰。可容俗士得預高論。
不直以非風幡動。仁者心動。告之大眾。 如夜來風起。
且道是風動不是風動。若道不是風動。
如此觸簾動戶簸土揚塵。作麼生不是風動。還斷得出麼。
山僧道也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心動。有人識得麼。
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珍重。
上堂。兩岸蘆花一葉舟。涼風深夜月如鉤。
絲綸千尺慵拋放。歸到家山即便休。
上堂。舉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雲。
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大眾。至音絕韻妙曲非聲。
通身不掛寸絲。赤體全無忌諱。諸人切莫拈舐指。
直須截斷舌頭。放下身心自然快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復名何物。快活快活。歸堂吃茶。下座。
上堂。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
從前先聖。豈不發真歸源。如何十方虛空至今尚在。又雲。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幻漚既滅虛空殞無。
三有眾生從茲殄悴。四生九類如何得無。又雲。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既生山河大地。
如何得復清淨本然。既復清淨本然。雲何卻見山河大地。大眾。
如何即是。良久曰。水自竹邊流去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好大哥。歸堂。
結夏上堂。揮戈佛日不西流。照徹人間洞九幽。
從此安居無一事。休將玄妙掛心頭。
五祖演和尚遷化。遺書至。上堂。昨朝六月二十六。
無角鐵牛生四足。哮吼一聲人未知。撼動天關並地軸。
只履又西歸。唱罷胡家曲。可憐末後太分明。
無限清聲遍溪谷。我先師出世四十余年。于舒蘄二郡。
四坐巨剎。垂慈苦口。接物利生未嘗少暇。
于二十五日早升座告眾。至晚淨發歸方丈。二十六日早安然長往。
自始及末從初至終。盡善盡美。真善知識。
清遠忝承提訓。痛傷可量。古人道。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昔日大梅遷化上堂。聞鼯鼠聲乃雲。
即此物非他物。汝善護持吾當逝矣。我先師上堂告眾雲。
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以今校古。絲毫無差。
諸人還知大梅東山二老子去處麼。若知得。則不辜負先師。
若也未知。有寒暑兮促人壽。有鬼神兮蛆人福。
下座上堂。卓拄杖一下喝一喝雲。棒喝齊施古佛宗。
三玄三要絕狐蹤。白雲消散青山在。明月蘆花對蓼紅。
又卓拄杖一下喝一喝。下座。
解夏上堂。以一粒芥子。擊修羅窟。于中宴坐九旬。
振六 錫杖。登須彌盧。直上安居三月。倚長松而自誓。
臨綠水以經行。周游井邑則動止蕭蕭。
依處叢林則威儀濟濟。豈論城隍聚落。寧分勝地寶坊。
心月孤圓神珠炳煥。六門虛靜萬法咸如。如此護生。
豈有生之可護。如此持律。豈有律而可持。囊內蠟人。通身雪冷。
誠堪慶賀。喜何如哉。
吳居士為師龍門。創坦然庵。請上堂。
淨名居士在家人。不二門深入者親。一缽上方香積飯。
寥寥千古轉通津。大眾。維摩法力居士神通。斷妙喜世界。
來于此中。持香積佛飯。悉飽眾會。三萬二千師子座。
本爾莊嚴。十方三世諸如來。現前證據。看他作一場佛事。
真個希奇。皆不思議之功勛。自心之神力者也。
公明居士。希風摩詰接跡龐公。大省幻身久 正覺。
願延瓶錫修建庵宇。遂爾來此聚集禪徒。
記得昔日臨濟栽松次。黃檗問雲。深山里栽許多松作什麼。濟雲。
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 。
道了以鋤頭打地兩下。檗雲。吾宗到子大行于世。大眾。臨濟所栽者松。
可謂根盤沙界葉覆彌盧。三賢十聖為憩息之方。
諸佛祖師為作止之地。故得後代子孫昌盛永茂宗枝。
自古及今綿綿不斷。如今眾中若有一員禪客出來道。
深山里用起庵作什麼。山僧也 向伊道。
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 。且道與他古人相去多少。
大眾。一與山門作境致。見者頓超無學地。
二與後人作標 。凡聖悟迷皆一樣。若是叢林向上關。
有人踏著喜無量。下座。
上堂。少室無言語。曹溪有消息。可憐門大開。
而人不能入。蒼龍得雲雨。猛虎生羽翼。但解自承當。
何勞問知識。
上堂。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此個壞不壞。
師雲。黑漆桶里黃金色。進雲。請師答話。師雲。閑言語。
師復雲。古人道。我有時揚眉瞬目。有時不揚眉瞬目。
有時揚眉瞬目是。有時揚眉瞬目不是。
如今人不委得了。便別作解會說道。得底人道是也得。不是也得。
問伊作麼生是得底人。便道。他分上不說得與不得。
得也好不得也好。乃長噓一聲曰。有什麼共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