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羅漢
    【阿羅漢】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 恰  韜恰  碌邸B猿坡蘚骸 恰R庖胗Α    φ妗か痹簟 簧ぐ奚ぐ捫⑴ 嬡恕V付暇∪緙き賈 螅 イ鎂 牽 笆蓯蘭浯蠊┬ и摺4斯煌ㄓ詿蟆 《耍 灰話憬宰饗烈逯 饈停 ㄖ感﹞朔鸞討興彌 罡 歡浴H艄鬩逖災  蚍褐復蟆 ﹞朔鸞討兄 罡 弧br />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為小乘之極果。可分為二種,即︰(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于阿羅漢果者。(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則稱為十無學支。

    關于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三義,稱為阿羅漢三義,為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即︰(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而不復受生于三界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梵語arhan,為梵語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三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為適切。此外,慧遠于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眾生、斷盡諸惑等四義解釋阿羅漢。又善見律毗婆沙卷四則舉出打壞三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可分為六種。據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舉,即︰(一)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于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于不動法者。(六)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為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而後者系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為時解脫;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為不時解脫。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並解脫煩惱者,稱為時愛心解脫;不再由于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為不動心解脫。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為兩種,即︰(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為不動法阿羅漢。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為七種阿羅漢。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為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三十、成實論卷一等所舉,以慧解脫、俱解脫取代緣覺、佛,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若得滅盡定,而于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則成三種阿羅漢。〔佛本行集經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經卷十八、彌勒上生經、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十四、甘露味論卷上、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法華義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末、法華義疏卷一、大日經疏卷一、翻梵語卷一、玄應音義卷八〕

    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古代譯品中如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

    諸渚……守護佛法。」但是未列舉出十六羅漢一一的名字。此外,西晉竺法護譯(一雲失譯)《彌勒下生經》雲︰「所謂大迦葉比丘、軍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上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東晉失譯《舍利弗問經》也說︰「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嘆、羅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隋智《法華經文句》卷二即根據此說雲︰「佛敕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無余涅。」而唐湛然《法華文句記》解釋此文卻雲︰「準《寶雲經》第七,佛記十六羅漢令持佛法,至後佛出方得入滅。彼經一一皆列住處、人名、眾數等。故諸聖者皆于佛前各各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護是經,不般涅。賓頭盧、羅雲在十六數,卻不雲迦葉。」今勘本《寶雲經》有兩譯,一是梁代曼陀羅仙譯,一是梁代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都無此文。只是僧伽婆羅譯本卷七末沒有一般經典慣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或者現本的經文有所缺失,這就難以考定了。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此雲慶友,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人。

    法住記》中說︰第一尊者賓度羅跋  ^(Pindolabharadvaj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Kanaka-bharadvaja),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甦頻陀(Suv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羅弗多羅(Vajraputr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自《法住記》譯出以後,十六羅漢受到佛教徒的普通尊敬贊頌。現存敦煌唐人寫經中還存有《第八尊者伐羅弗多羅》、《第十尊者羅護羅頌》二首,每首七言八句(見《敦煌雜綴》下)。此外還有《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識見頌》一書,題雲「天竺沙門那崛多迦譯」而不記時代。前有宋範仲俺序雲︰「慶歷中宣撫河東,宿保德冰谷傳舍,于堂檐罅間得之,因于府州承天寺命僧別錄藏之。于戊子歲(1048)有江陵僧慧哲又出其藏本,稱得之于武陵僧普煥,寶之三十余年雲雲。」書中記十六阿羅漢,各各為摩羅多說自所證「因果識見」,各有七頌,總有一百十二頌。唯文義淺薄,其為宋代漢地民間偽造無疑,就此亦足見當時民間對十六羅漢崇奉之廣。在《秘殿珠林》還載有唐人畫十六應真圖,卷後附宋姜夔跋,完全引用了此頌,可見這《因果識見頌》在宋時是相當流行的。

    關于十六羅漢的圖像方面,《宣和畫譜》卷二載梁張僧繇有十六羅漢像一幅。他是否根據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或者如湛然所說《寶雲經》的記載而畫,難以考定,但是我們知道當時佛教界對十六羅漢的崇奉並不普遍。唐玄奘譯出《法住記》以後,到乾元中盧楞伽特愛好作十六羅漢像,《宣和畫譜》卷二記載他有這類作品多種,又同書卷十中記王維也有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時這類繪畫就更多起來,如南唐的陶守立(見《式古堂書畫考》二)、王齊翰(見《宣和畫譜》四、《清河書畫舫》五、《秘殿珠林》九),前蜀的李升(見《宣和畫譜》)、張玄(見《宣和畫譜》三、《清河書畫舫》五),吳越的王道求(見《式古堂書畫考》二),都有此類作品,而以前蜀貫休為最知名(見《清河書畫舫》五、《妮古錄》、《式古堂書畫考》十),宋代孫知微(見《清河書畫舫》六)、李公麟(見《珊瑚網》二三、《m州四部稿》一三七、《式古堂書畫考》二、《秘殿珠林》九、十、《書畫鑒影》二、《寶繪錄》十、《平津館鑒藏書畫記》、《江村書畫目》、《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上、《三秋閣書畫錄》二)、顏博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李時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梁楷(見《書畫鑒影》三)、孫必達(見《秘殿珠林》九);僧中如梵隆(見《珊瑚網》二三,《m州四部稿》一三七、《式古堂書畫考》二、《大觀錄》一四、《江村銷夏錄》一、《春霞閣題畫絕句》)、月蓬(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海侖(見《秘殿珠林》九、十);元代趙孟(見《秘殿珠林補編》十)、錢選(見(盛京故宮書畫錄》三),明代吳偉(見《秘殿珠林》二集)、仇英(見《過雲樓書畫記》四、《江村銷夏錄》一、《盛京故宮書畫錄》三)、吳彬(見《石渠寶笈》三)、丁雲鵬(見《石渠寶笈》二、三)等,都有名作見于歷代的著錄。

    關于十六羅漢的雕刻方面,最早的有杭州煙霞洞吳越國吳延爽造十六羅漢,計右璧內部二尊、前部四尊。左壁十尊。此十六尊的雕刻技巧同一手法;阮元《兩浙金石志》曾載有煙霞洞吳延爽造像功德記。吳延爽是吳越王錢元妻吳夫人的兄弟。宋代曾在此洞補刻僧像一、布袋和尚像一,作法淺陋,遠不及前十六尊。可見《咸淳臨安志》所記︰「原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感夢而補刻十二尊,成為十八」之說,全出于附會。

    從以上所述繪畫和雕刻兩方面來看,十六羅漢的尊崇是從五代時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地區,並且由十六羅漢而演變成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

    由十六羅漢演變成為十八羅漢,主要是從繪畫方面造成的。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是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阿羅漢,宋甦軾得之于儋耳,題了十八首贊(見《東坡文集》後集二○),但未標出羅漢名稱。其次是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甦軾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見之,為之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于十六羅漢外第十七為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為賓頭盧尊者,即十六羅漢中賓度羅跋羅惰的重出(見《東坡文集》續集十)。清《秘殿珠林》也有貫休十八羅漢圖卷,後有宋甦過、元趙孟、明宗徹三跋,也不題羅漢名字。宋紹興四年(1134),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碑,于五百羅漢尊號前列十八羅漢尊號,也是第十七慶友尊者,第十八賓頭盧尊者。

    宋咸淳五年(1269)志磐撰《佛祖統記》,關于供羅漢(卷三十三)闢前說,認為慶友是造《法住記》的人,不應在住世之列。賓頭盧為重復。應當是迦葉尊者和軍屠缽嘆尊者,即是《彌勒下生經》所說四大聲聞中不在十六羅漢之內的二尊者。

    若從煙霞洞宋人補刻一僧一布袋和尚來考察,布袋和尚就是五代時明州奉化縣釋契此,後人相傳為彌勒菩薩化身,則另一僧像也應是漢地神僧。據《天台山全志》卷十載宋淳化中(990--994)天台山廣嚴寺道榮習禪定,靈異頗多,人以羅漢目之。既入滅,人有見于壽昌(寺)五百應真位者,煙霞洞的僧像或者就是此人。

    西藏所傳的十八羅漢,是于十六羅漢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這些傳說也都是從漢地傳去的。當西藏朗達瑪王(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破壞佛教時,西藏六位大師來到西康,見到當地各寺普遍繪塑十六尊者像,特別是盧梅、種穹大師摹繪了聖像,迎到藏中耶爾巴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耶爾巴尊者像)後來陸續傳入漢地各樣傳說,而增加了二像。據說達磨多羅(法增)居士是甘肅賀蘭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應,每日都見有無量光佛出現于雲中(見第五世達賴著《供養十六羅漢儀軌》)。他的畫像常是背負經篋,身傍伏有臥虎。但是至今在供養儀軌中還只是十六尊者。

    《秘殿珠林續編》第四冊有清莊豫德摹貫休補盧楞伽十八應真冊,後有清高宗題頌,頌中說︰第十七降龍羅漢是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伏虎羅漢是納答密答喇尊者(即彌勒尊者),由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但降龍伏虎是後世傳說。甦軾《應夢羅漢記》說︰元豐四年歧亭廟中有一阿羅漢像,左龍右虎。可見北宋時降龍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兩個羅漢的。

    綜合以上各說先後發展來看,十八羅漢傳說的興起,並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只是由于畫家們在十六羅漢之外加繪了兩人而成為習慣,于是引起後人的種種推測和考定。最初的傳說,十八羅漢中第十七既是《法住記》作者慶友尊者,第十八便應是《法住記》譯者玄奘法師。但是後人以未能推定為玄奘而推定為賓頭盧,以致重復,結果造成眾說不一,難以考定。由此,十八羅漢的傳說因而普遍,自元朝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羅漢像,十六羅漢的傳說則不甚通行了。

    歷代畫家繪的十八羅漢畫像見于著錄的,有後唐的左禮(見明都穆《鐵網珊瑚》十三)、前蜀的貫休(見《秘殿珠林)九)、宋代的李公麟(見《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宮書畫錄》二、《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瞿汝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賈師古(見《岳雪書畫錄》二);僧海侖(見《秘殿珠林》);元代的趙孟(見(秘殿珠林續編》)、錢選(見《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張渥(見《盛京故宮書畫錄》三)、方壺(見《古芬閣書畫記》),明代的仇英(見《秘殿珠林》二十)、吳彬(見《石渠寶笈》三)、丁雲鵬(見《夢園書畫錄》、《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宮書畫錄》三、《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錢貢(都穆《十百齋書畫錄》二十二)、李麟(見《秘殿珠林二集》)、陳範(見《秘殿珠林》八)。

    五百羅漢

    由于十六羅漢住世護法的傳說,引起漢地佛教徒對于羅漢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羅漢的傳說。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三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在中國漢地自東晉竺曇猷居住天台山時,古老相傅雲︰天台懸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猷潔齋累日,度橋見精舍神僧,因共燒香中食。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于是而反(見《高僧傳》十二)。後世遂有石橋寺五百應真之說。《天台山志》引五百應真居方廣寺感應異記雲︰「永嘉長史全億,畫半千羅漢形像。」到五代時,五百羅漢的尊崇特別興盛。吳越王錢氏造五百銅羅漢于天台山方廣寺。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遷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淨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十六羅漢與五百羅漢),奉安于天台山壽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橋五百應真的敕書載《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羅漢堂。宋甦軾集中有元符三年(1100)為祖堂和尚作的《廣東東莞縣資福寺五百羅漢閣記》(見《東坡文集》後集二○)。

    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羅漢洞。據宋崇寧元年(1102)釋有挺撰《中岳寺五百大阿羅漢洞記》(又名修聖竹林寺碑,見于《八瓊室金石補正》一○八)中稱︰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靈異。知山中竹林寺是聖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選定此洞。造五百羅漢像。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甦州西圓寺、漢陽歸元寺、昆明筇竹寺等處。

    歷代畫家繪畫五百羅漢圖像,見于著錄的有梁代的朱繇,見于宋中興館閣儲藏。稍後有宋代的李公麟(見《清河書畫舫》八、《法書名畫見聞表》、《式古堂書畫考》三),南宋的劉松亭(見《秘殿珠林》十)、吳彬(見《石渠寶笈》三)。

    至于天台山石橋寺五百羅漢的名號,據《寶刻叢編》十二載大和癸巳(933)大德崇義所撰的吳(宣州)龍興寺崇福院五百羅漢碑注雲︰出《復齋碑錄》。又《金石續編》十七,有紹興四年(1134)刻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這兩碑現都不存。但是乾明院碑于明崇禎十六年,高承埏曾刻于涇縣署中,其子高佑紀又重刻,被收入嘉興藏第四十三函中。書中所舉五百羅漢的名號毫無典據,想是宋人附會之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