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通方大達以息諍
(一)贊他智境
若夫通方開士,過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業道無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經禪錄,本自融通,有何混濫。盡吾之智,不能測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窺其藩籬。
“若夫”,即如果是。“通方”,謂內行通家;通,即通達;方,謂方家,精通此道的大家。
“方家”一詞,語出《莊子》。《莊子•秋水篇》說︰有一位居在河中的河伯,遇到雨天漲水,河流滔滔,充溢兩岸,便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挺偉大的。便順流東下,乃至北海,看到大海浩瀚望不到邊,這才驚訝地感悟到自己見識有限,望洋興嘆,自己責備自己,說︰“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方家亦稱通家。
“開士”,為梵語“菩薩”(具稱菩提薩剩┐囊煲搿<礎捌腥 幣幻 胊弧熬跤星欏保 嘁胊弧翱 俊薄? 賜 鎩 髁恕ぐ虼ι罟恪J浚 詞糠潁 狡淙恕F腥 鞔鍤蘭洹 鍪蘭渲罘ㄕ 恚 源私袒 諫 試弧翱 俊薄N搴 逼詰那扒毓 鞣 幔 雜諫趁諾欄叩輪卣擼 浴翱 俊蔽 擰 br />
“過量大人”,是說見地、修行皆超越于尋常人以上的偉大人物。
世間法中,說此人有過人之量,即心量廣大,能包容一切,如說“必有容,德乃大”。清•林則徐有句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下句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諺語亦雲︰“宰相腹中可撐船。”都是說,為人要有大量,這本身就是德行。“大人”,謂道德學識高超的人。《易經•乾》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猶如孔子。《荀子•解蔽》曰︰“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心地明達,堪比日月,學識精通,包羅宇宙,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為“大人”。大人一詞,已經衍變為對官職地位高的人,或對父母的尊稱。
佛法中,或亦稱曰“上人”。一般地尊稱師長、大德為“上人”。其實義則為修學佛法,已經斷惑證真、超越于凡夫以上的聖人。
論文“若夫通方開士,過量大人”,乃至“竭吾之力,不能窺其藩籬”,這句話,可以具有兩重意義︰一重意義,為真如實語;另一重意義,為承前“傍不甘者”,猶固執理性,所以,論主以“通方開士,過量大人”的美稱,用贊譽之,杜其口而息其諍。
如果真個是“通方開士,過量大人”的話,則必定與論主同心同德、同氣同聲,歡喜贊嘆,闡揚此論,樹正法幢,普利群生!這應該是毫無疑義的,由于此論實與三世諸佛之心要毫無異致的緣故。
(二)呈己鄙論
吾之鄙論,姑就吾之鄙機言耳。子何以迦樓羅王之飛騰,用責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齊驅也哉。
“鄙論”,謂淺薄的論義。“鄙機”,謂陋劣的根器。謂根器陋劣的人,用此淺薄的論義,這是論主謙退以自護。“迦樓羅王”,即大鵬金翅鳥之王,亦稱妙翅鳥。據《海龍王經》說,此鳥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地方[1]僅可容其一足,具見此鳥之大,超乎一般想象。以喻佛菩薩的智慧境界,非凡夫可以想象。
《莊子•逍遙游》說︰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又說︰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 n)扶搖而上者九萬
里。(《莊子》第29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蠓螟蚊蚋”是指微小的飛蟲。《列子•湯問》說︰“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陽則死。”蠓蟲,亦稱蠓 (s ng)子,喜歡聚為一團地亂飛。螟,屬桑蟲一類。蚊蚋(ru ),即蚊子。
論主印光法師,將“大鵬金翅鳥”比喻善談般若者,將“細小飛蟲”以自況,這樣地謙卑自牧,不禁令人聯想起蓮池大師的類似的風格。當時有一位曹魯川大居士,時任甦州邑令,是研究《華嚴經》的大學者,自負已得無上一乘,數次致信給蓮池大師,批評蓮池大師宏揚淨土、勸人念佛是“順世情之教,波隨而風偃”。其信洋洋二千余言,今引其一段內容,供諸位清听。
曹魯川居士批評蓮池大師說︰
若出世矣,開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只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忽被伶俐人問著,或明眼人拶(z )著,擬向北斗里潛身耶?抑鐵圍山里潛身耶?不見道︰若是大鵬金翅鳥,奮迅百千由旬;躡影神駒,馳驟四方八極。斷不取次啄;亦不隨便埋身,且總不依倚。佛法大事,願尊者重厝(cu )意焉!
蓮池大師曾勸曹魯川居士修持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曹居士答曰︰
尊者乃欲攜我蓮胎。則昔人所雲,若捉物入迷津,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
針對曹魯川居士批評的這段話,蓮池大師答曰︰
又來諭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閭巷老齋公、
齋婆舉止。設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里潛身耶?鐵
圍里潛身耶?老朽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論。
而以修淨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祖、善導、天台、永明、清涼、圭o、圓照、真歇、黃龍、慈受、中o、天如等,諸菩薩,諸善知識,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甦長公、楊無為、陳瑩中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耶?
且齋公齋婆,庸呆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聰明才辨,妄談般若,吃得肉已飽,來尋老僧說禪者,魔也。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
至于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斗、遠覓鐵圍,只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人瞳仁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
抑居士尚《華嚴》,而力詆淨土,老朽業淨土,而極贊《華嚴》。居士靜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
又來諭謂,勸己求生淨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刺于大富長者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不知進退,更掃徑謀
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為馮婦[1]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于富人之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2]、 塢[3],于今安在哉?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己之卑賤,憐而為此。今知過矣!于是相與大笑散去。(《蓮池大師全集》1113—1120頁,莆田廣化寺版)
由此可知,吾人修學佛法,得益與否,樹立正確的知見,乃是關鍵的問題。而此事,與學問之多少,並無多大關系。深望諸位,熟玩印光法師論文要義,依解起行,必定獲得事半功倍的實效。方今盛世,人們認識到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中,應當、也必能發揮其積極的功用。由于法門同仁的努力弘揚,越來越多的人樹立正知正見,並認識到印光法師這篇《宗教不宜混濫論》,實為千古不朽的光輝篇章!
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T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印光法師造《宗教不宜混濫論》
傳印講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