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九五一年夏印順法師在香港屯門淨業林講
懸論
一敘大意
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簡稱勝 經,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華、
涅、楞伽等經的要義,本經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時代,流通極廣。今先以三
義,來略明本經的要義︰一、平等義,二、究竟義,三、攝受義。
一、平等義︰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句話,是極深
刻、極偉大的。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這是不簡別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
在六道中輪轉的其他眾生,無論如何,也終于會有修學佛法的能力,達到成佛的
目的,不可說這些眾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所以佛
法極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雖是為一
切眾生的,一切眾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類為本;其他眾生,要到人的地位,才
能發心修學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圓覺經序說︰佛法是遍為一切眾生的;然其
真能發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簡別什麼人的,約本經作三點
來說︰
出家與在家︰佛法有出家與在家的兩類。有以為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眾
是特別重要的。其實,約大乘平等義說,學佛成佛以及弘揚正法,救度眾生,在
家與出家,是平等平等的。像本經的勝 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說非常深奧、
圓滿、究竟的法門。若說大小乘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小乘以出家者為重,大乘
以現居士身為多。維摩居士,中國的學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樣的方便度眾
生呀!考現存的大乘經,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薩為主的,說法者不少是在
家菩薩,而且也大多為在家者說。向來學佛者,總覺得出家勝過在家,然從
真正的大乘說,勝過出家眾的在家眾,多得很。有一次,文殊與迦葉同行,文殊
請迦葉前行說,你是具戒、證果了;迦葉轉請文殊先行說,你早已發菩提心領導
眾生了︰結果是文殊先行。發菩提心的大乘學者,雖是在家眾,也是被尊敬的。
從佛教的史實上看︰晉時法顯去印度時,見到華氏城的佛教,多虧了一位在家居
士羅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時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從長壽婆羅門學中觀;
次到中印度,跟勝軍論師學瑜伽。近代中國,如楊仁山居士等,對佛教的貢獻及
影響,就很大。小乘說,出家得證阿羅漢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說,一
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現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適應印度的時代
文明而權巧示現的,不是佛的真實相。如佛的真實身──毗盧遮那佛,不是出家
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眾為重,而說出家與在家平等、為大乘平等的特徵之一。
男子與女人︰現在人都在說,男女是平等的,不知佛法原就主張男女平等的。
以小乘說,比丘得證阿羅漢果,比丘尼同樣得證阿羅漢果。以大乘說,修功
德、智慧,斷煩惱,自利利人、男女是一樣的。如寶積經中的勝 會,妙慧
童女會,恆河上優婆夷會等;大集經中的寶女品;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
知識中,有休舍優婆夷,慈行童女,師子股氡惹鵡岬齲環 ﹥ 牧 晃 br />
經的天女等。大乘佛教中的女性,是從來與男眾平等的。但過去,佛教受了世間
重男輕女的影響,女眾仍不免有相形見拙之處。這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說,男女
平等而且都應荷擔佛法的!摩訶波 波提比丘尼圓寂後,佛就將她的舍利對大眾
說︰要說大丈夫,她就是大丈夫了。因大丈夫所能做的,她都做到了。這可見大
丈夫,不是專拘形跡的,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當作的,不論是男是女,都
是大丈夫。經中每說女子聞佛說法,即轉女身為男身;法華經中的龍女轉丈夫身
成佛,這不都顯示這一番深義嗎?本經是極深奧圓滿的一乘大教,而由勝 夫人
說法,開顯了男女平等的真義。
老年與少年︰在形式上,傳統的聲聞僧團,是重年老上座的,因而佛教養成
重老的習慣,說什麼“和尚老,就是寶”。其實,佛教所重的上座,是勝義上
座,即能證真而解脫的;那怕是年青比丘或沙彌,如解脫生死,就是上座。
其次,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三藏的大德法師。有福德上座,他的福緣殊勝,得
信眾信仰,能因他而得財力,修寺、塑像等,為佛法服務。這三類,勝義上座是
專精禪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三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勞僧事的杰出者。此外,
還有生年上座,即指出家多年的老比丘,這只是由于衰朽龍鐘,而得他人哀愍推
許而已。其實,老有何用?釋迦佛成佛時,才三十五歲,七八十歲的老外道,還
要歸依佛呢!大乘經中,充滿青年信眾;許多童男童女,都是發大乘心的。華嚴
經的善財童子,般若經的常啼菩薩,都是修學大乘法的好榜樣。羅什三藏受學中
觀論時,不過才十幾歲。佛藏經說︰老上座們斗諍分散為五部;唯有“年少比丘
多有利根”,住持了佛法。“沙彌雖小不可輕”,小乘經本有此意,到大乘佛法
中,才充分的開展出來。勝 夫人,為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愛女,年紀極輕,
宏通大乘法教,引導七歲以上的童男童女,都信修佛法。從青年夫人的弘揚大法,
一切青年的修學佛法來看,顯示了大乘佛法的青年老年平等,決不揀別少年而有
所輕視的。
二、究竟義︰上約人說,此約法說。大乘佛法說平等,不是但求平等,甚至
普遍降低,而是要求普遍的進展,提高,擴大,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說
的究竟平等,就是成佛,人人都可到達這一地步,所以是極平等而又最究竟。本
經從一乘章到自性清淨章,都發揮這佛乘的究竟圓滿義。佛法中有聲聞、緣覺,
但這是方便說的,不是究竟真實。究竟圓滿處,唯是如來──即是一切眾生皆得
成佛的佛;如來才是究竟。這可從如來功德、如來境智、如來因依三點去說。
如來功德︰佛的果德是究竟圓滿的,不是小乘可比。所證的涅,如來是無
余涅,小乘是少分的涅。所斷的煩惱,佛是斷盡五住,二乘只斷除了前四住
的煩惱。所離的生死苦,佛是永離二種死,二乘只離去了分段生死苦。所修的道,
佛是一切道,因此而得過恆沙的一切佛法,得第一義智,二乘只是修少分道,得
初聖諦智。不論從那方面看,惟如來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境智︰境是佛所悟證的──諦,是一滅諦,即諸法實相;智是悟證實相的
佛的第一義智──平等大慧。智所悟的實相,境所發的實慧,都是究竟圓滿
的。通常說︰“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即此一滅諦與第一義智。依佛地經
論說︰佛果功德,就是以四智菩提,圓成實性,五法為體。所以從佛的無量無邊
功德中,統攝為智與境,都超越二乘,圓滿究竟。
因依︰如來的能證智與所證理,一般的說來,要到如來才究竟。其實、究竟
的真如,是常恆不變;智慧與無邊功德,也是不離于真實而本有此功德勝能的,
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即佛性)。如來藏即一切法空
性,即一滅諦;而為功德勝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來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從
如來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來究竟所依的如來藏。如長江大河,一
直往上推,可以發現到它的發源處。人人有如來藏,只要能本著如來藏中的稱性
功德智能,引發出來,就是如來。如來是究竟的;由于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所以
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終于要成佛而後已。這一思想,在真常妙有不空的大乘經中,
發揮到極點。
三、攝受義︰這從人法的相關說。受是領受,接受;攝是攝取,攝屬。攝受
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領受佛法;使佛法屬于行者,成為自己的佛法,達到自己
與佛法的合一。所以攝受正法,在修學佛法的立場說,極為重要。如不能攝受佛
法為自己,說平等,說究竟,對我們有什麼用?眾生本有功德智慧的根源,但還
是凡夫,具足又有什麼用?原因在不能攝受佛法,不能使佛法與自己的身心合一,
未能從身心中去實踐,體驗。世間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彌勒與釋迦,都是
從精進勇猛中修學佛法而成。必須使佛法從自己的身心中實現出來,這才能因一
切眾生平等具有究竟的如來藏,而完成究竟的如來功德。
攝受正法,也應分三義說,即信、願、行三者。通常以為念佛,須具足信、
願、行;其實,凡是佛法,都要有此三者。“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以信為依
止而起願欲的求得心;有了願求心,就能精進的去實行。但此中最要者,為信,
真常妙有的大乘法,信是特別重要的。如有人能了解佛法,但不依著做去,這就
證明他信得不切。如真能信得佛法,信得佛的功德、智慧的偉大,信得佛法的救
度眾生的功用,信得人生確為眾苦所逼迫,不會不從信起願,從願去實行的。
信心是學佛的初步,如勝 夫人一聞佛的無量功德,就欲見佛;見佛即歸依生信。
緊接看,就是發誓願,修正行,一切都從信心中來。等到說明如來藏為“大乘道
因”,即廣為勸信。極究竟的如來乘,惟有極切的誠信心,才能攝受、成就。所
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智論說︰“信如手”,手是拿東西的。要得
佛法,就應從信下手。佛法的無邊智慧、功德寶,如有信心,就可盡量取得(攝
受);否則,即是入寶山而空手回。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從平等到究竟,關
鍵就在攝受正法。攝受正法,以信為初門;有信而後立大願,修大行,本經中都
是有所說明的,這即是從嘆佛功德到攝受正法章。
平等、究竟、攝受──三個意義,為本經的核心,精要,特先為略說。
二釋經題
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經,簡別律與論。經是一切經的總稱;有大
乘經、小乘經,今說方廣,即簡別了小乘經。方廣,又是一切大乘經的通名。
大乘經的部門很多,凡是說一佛乘而聲聞緣覺是不究竟的,即可稱一乘經與大方
便經。如法華經有十三個名字,其中就有稱為一乘經與大方便經的。這是大乘經
中會三歸一教典的通名。本經在這一類大乘經里,別名為勝 師子吼,因為這是
勝 夫人所說的。所以經題有三層通別,現在再分開來講︰
“勝 ”︰勝 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兒。傳說是七地菩薩──
也有說是八地的。從世間的名義說,梵語室利未利,此雲勝 。末利是母(末利
夫人)名──此雲 。印度人多以父母的名字立名,如舍利弗是提舍的兒子,即
名優波提舍。室利,此雲勝。所以,勝 是父母希望女兒的才貌福德,超越母親
的意思。 ,是印度的裝飾品,是用花結成的,掛在頸項或頭上。如從佛法“依
德立名”的意義說︰ 指種種功德,聖賢以功德為莊嚴── 。如大涅經說︰
“七覺妙 ”,“德 優婆夷”;維摩經說︰“深心為華 ”。例如華嚴經,是
以菩薩大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法身(如來藏)是一切眾生所具有的,但
因沒有功德莊嚴,而法身還不能顯現。菩薩發菩提心,修自利利他行,就是
為了莊嚴一乘的法身。今勝 夫人,修一乘行,宏一乘教,即是以功德 莊嚴一
乘的佛果。人天功德,二乘功德,都可以說是莊嚴。然菩薩的大行莊嚴,是莊嚴
中的殊勝;是殊勝的功德 ,所以名為勝 。
“師子吼”︰師子,為獸中王。經中每喻佛菩薩的說法,如師子吼。師子吼
的含義很多,現在簡為二義來說︰一、無畏說︰師子吼時,在一切獸類中,無所
怖畏而得自在。今勝 夫人在佛前說一乘大法,縱橫無礙,無所怖畏,所以贊美
為師子吼。勝 夫人說法,能‘降伏非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勝 師
子吼章)。如師子一吼,百獸畏伏。無畏說是含有無畏于他,而令他畏伏二義的。
本經稱師子吼,特別是指一乘法說。如說︰‘說一乘道,如來四無所畏成就師子
吼說’(一乘章)。成就四無所畏,而暢說一乘究竟義,故名師子吼。二、決定
說︰傳說師子是一往直前而不走曲徑的。說法有二種︰一、方便說,即是不究竟
不徹底的,說過後,還須另加解釋。二、決定說,即是肯定的、究竟徹底的。
本經說︰‘以師子吼,依明了義,一向記說’。一向記說者,即究竟而肯定
的說法,不再改變修正的。這種決定的說法,與師子的一往直前一樣。佛法中的
法門,有人天乘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這都是方便的說法;而此菩薩大行,
如來極果的惟一大乘法,為最究竟徹底的了義說︰今勝 夫人亦作此究竟了義說,
所以名勝 師子吼。
“一乘”︰關于一乘,古來諍論極多。為三乘中的大乘,就是一乘呢,還是
離大乘之外另有一乘?中國自光宅法雲,天台智者以來,都傾向于後說。論到一
乘,一是不二義。唯此而更無第二,所以名一。乘即車乘,運載自在,喻佛法的
令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至涅彼岸,出三界而到一切智海。佛法中,有的地方說五
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的地方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
菩薩乘或大乘。現在說一乘,即簡別不是(五乘)三乘。聲聞乘和緣覺乘,不是
究竟的,所證的涅,也不是真實無余的涅。真得究竟涅,即是成佛,所以
一乘即一佛乘。為簡別聲聞和緣覺乘,否定聲聞與緣覺乘的究竟,而說一乘,
這是無諍的。但一乘,是三乘中的大乘──即無二唯一大乘呢?還是于聲聞、
緣覺、菩薩──三乘之外另有一乘呢?這就有異說了。其實,對二說一,或對三
說一,是一樣的。如手中只有一顆荔枝,而對小孩說︰我手里有三樣果子,有梅
有杏有荔枝。等到伸開手來,手中只有一顆荔枝,余二皆無。這即如法華經說的︰
‘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但也可以說,並無三果,唯有一果。以初說有三
果,開手時只有一枚。如法華經說︰‘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
(第)二若(第)三’。由此看來,簡三說一,與簡二說一,根本是一樣的,並
沒有什麼矛盾。如︱︱︱圖,我們指右邊的二線,說此二是短的,而說左邊的是
├──
長的。一長兩短,這是一種說法。約上下而論︰或者並沒有三根長線,長
線只有一根,這又是一種說法。所以,無論說無二唯一,或無三唯一,大乘是貫
徹始終,即是一乘,而不可破的。不過,約菩薩的修行說,都名為大乘;約簡別
聲聞緣覺果的不究竟說,唯有佛果才是究竟的,這稱為一乘,也即是大乘。所以,
法華經專說一乘,又說“佛自住大乘”。大乘與一乘,可作如此觀;
菩薩乘(因)───大乘
┌─┘
佛乘(果)─┴─一乘
待二乘(三乘)而說一乘,略有二義︰一、破二明一,二、會三歸一。破二
明一是︰佛說聲聞緣覺乘法,有的即執此二乘所證的涅為究竟,不再想發菩提
心,進入佛乘。為了說明二乘非究竟,所以‘開方便門,顯真實相’。開方便門,
光宅即解說為“開除”;即‘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因為偏執極深,所以
非徹底破除不可。然菩薩修行而未成佛果,並不自執菩薩行為究竟,所以只說
‘余二則非真’,不破菩薩乘。會三歸一是︰成佛雖不一定要經歷二乘,然聲聞
緣覺乘果是一佛乘的前方便。法華經說︰五百由旬,聲聞緣覺走了三百由旬到化
城,這雖沒有真的到達目的地,但所走的三百由旬,還是五百由旬里面的三百由
旬。所以只要明了二乘不是究竟的,那末過去所行所證的小果,都是成佛的方便,
會入一乘了。法華經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這就是說,聲聞緣覺乘果,不
失為一乘的因行,所以說會小歸大。使二乘知道二乘不是究竟的,不妨破;使
二乘人知道是一乘的方便,即應當會。關于菩薩乘,初學菩薩也有誤以為確
是三乘究竟的;有的也還想退證小乘。知道二乘非真,三乘同歸一乘,即不再退
墮了。依此,也可說會三乘而同歸于一乘。總之,一乘的重心,在說明二乘非真,
在顯示如來果德。大乘是貫徹因行果德的,而多少側重菩薩因行(本經可為確證)。
上來,大體依三論師說。
“大方便”︰法華經亦名大方便經,有方便品。方即是方法;便是便宜,即
適應義。方便是適應環境根性的方法。眾生的根機不一,如到處都用真實法門,
是不一定被信受的。必須用方便去接引,然後歸到真實。方便的定義,依法華論
說︰佛法唯是大乘,為適應眾生的根機,說聲聞、緣覺、人生乘法,這些都是方
便。方便可由二方面去說︰從法的方面說,這是不究竟的;如從說法的人說,方
便即是善巧,比執實無權是更不容易的。如果只說唯有一佛乘;或為二乘根性說
聲聞緣覺乘法,而不能會歸到一乘,這即是不夠巧便。佛有巧妙的方便,唯一佛
乘而能夠隨機分別說三乘,說三乘而能會歸于一乘。為實施權,又會權歸實,這
真是無比的大方便。今本經也是這樣,初說于大乘出生二乘及人天法,次又
會二乘入一佛乘。二乘法不單是方便假說,還是趨入一乘法的大方便。上題勝鬢
師子吼,是能說了義的人;一乘大方便,是所說的究竟法。
“方廣”;梵語毗佛略,此雲方廣,也譯為方等。這是大乘經的通名。如華
嚴經稱大方廣;法華經別名方廣;涅有方等泥洹經等。方等是一切大乘經的總
稱,不應看作一分大乘經的別名。方是正而不偏邪;廣是廣大義,等是普遍義。
大乘經文富義廣,中正而離邊邪,所以名為方廣。
“經”︰梵語修多羅,此雲線,有貫串的功性,如線貫花而成 。佛隨機說
法,結集貫串為部,佛法得以攝持而久住,故喻之為修多羅。中國人稱聖賢的至
理名言為經;經也本是線,所以順中國的名言,譯名為經。
三明傳譯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求那跋陀羅,此雲德賢,或功德賢,中印
度人,精通經律論三藏,故尊稱為天竺三藏。本經為求那跋陀羅在江甦丹陽
譯出的。劉宋,指國王姓劉的宋朝,簡別不是趙宋。劉宋繼東晉之後,建都南京。
德賢經錫蘭、廣州來,于劉宋元嘉年間譯出此經。本經的異譯,有唐武後時,菩
提流志三藏所譯的大寶積經里的第四十八會,名“勝 夫人會”。據傳說︰古代
還有一譯本,是東晉安帝時曇無讖三藏譯的,簡稱勝 經,或名勝 師子吼一乘
方便經,此經已不傳。現在所講的,是劉宋求那跋陀羅的譯本。
四論頓漸
一、頓教與漸教;頓漸的教判,是劉宋時慧觀法師所提出的。佛初說華嚴大
教,是頓教;此後,漸引眾機,從阿含、般若、到涅等,是漸教。頓漸二教,
以大乘為究竟,而約說法的方式說。據此而論本經,不是最初說,所以不是頓。
勝 夫人初見佛即悟入究竟一乘,作師子吼,也不能說是漸教。所以古人稱本經
為偏方不定教,為後來天台宗判頓、漸、秘密、不定化儀四教所本。約說教的頓
漸說,本經是屬于非頓非漸的不定教。
二、頓悟與漸悟︰古代判本經為頓悟門,因為勝 夫人久處宮闈,一見佛聞
法,即能深悟究竟一乘。但勝 夫人怎樣會頓悟的呢?如本經中說︰‘我久安立
汝,前世已開覺’。“勝 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這可見勝 夫人也不
是一步登天的,還是因久劫修學,才會一聞頓悟的。由此、從學者的修學說,佛
法是漸而非頓的。學佛,切不可好高騖遠,為頓教圓教等好听的詞句所欺。盡他
說即身成佛,當下成佛,一切還要問自己。只要腳踏實地,發心修學,功到自然
成就。佛法中或說即身成佛等,是專為懈怠眾生說的。有些人听了要久劫燻修,
就畏難而退,所以說︰即生可以成辦,攝引他發心向佛。如好高騖遠而夸頓說圓,
那是圖僥幸而貪便宜的腐敗種子!
三、頓入與漸入︰修學大乘法,有二條路︰一、最初即發菩提心,頓入大乘,
名直往菩薩。二、先發小乘心,或證小乘果,然後回心向大,這是迂回曲入,名
漸入大乘。一乘法中,直往的頓入大乘,如華嚴;經小乘而漸入大乘的,如法
華。但從所入的唯一大乘法門說,並無不同。本經是屬于頓教直往大乘的。
不但勝 如此,化七歲以上的童男童女學大乘法,也都不經小乘的曲徑。大抵,
古代依出家眾而開發到一乘,回小而向大,經中即有次第漸學的文證。如從在家
眾而開發到大乘,即是直往大乘。中國的佛教,形跡上,根本沒有學小乘法的,
都自以為大乘。所以應直以大乘佛法為教,不必先學小乘;直依大乘經論而趣向
大乘,即是頓入。但是否能頓悟,那就要問自己,有否夙習三多(見般若經)、
五事具足”見解深密經)了!
正釋甲一序分乙一證信序‘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樹給孤獨園。’
一切經典,可分三分,即序、正、流通。序分,是敘說法會發起的因緣。由
此因緣而開始說法,即為正宗。說法,不但為當時的听眾,還遠為未來的眾生,
所以末後有流通分。這是一切經的一般體裁。
序分又分通序、別序。通序,是一切經所共同的;別序,是每一經的各別發
起因緣。這通別二序,又稱為證信與發起。證信序,是結集經的敘述語,以表示
不是杜撰的,而是親從佛听來的,從佛弟子展轉傳下來的。其中,敘明時間、地
點、有什麼人在場同听。記載翔實,確實可信。所以龍樹智論說︰‘說時、方、
人,為令人生信故’。
“如是我聞”指法,指這部經典,為我親從佛所听來的。如是,有信順的意
思,如說︰如是的!就表示信得過;假使信不過去,就說不是這樣了。佛法無論
深淺,一律要以信心為先。同時,佛說是這樣的,佛弟子傳下來,大家都說是如
此的,彼此沒有異議。所以,如是又含有無諍的意思。佛法本無實我,但隨順世
俗有假名我,假名說我。依緣起法相說,依耳根發耳識而成听聞。但不離根識而
安立假我,假我是總,根識是別,廢別取總,所以說我聞。
“一時”,指說法的時候。各地的時間不同,歷法不同。佛法遍傳于各地,
所以不指定某年、月、日,總稱一時。簡單的說,就是感應道交、法會始終的時
間。
“佛”,指說法主。梵語佛陀,簡稱為佛,義為覺者。覺有二義︰一、覺悟,
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性。二、覺察,是覺了一切事相。正覺法性,聲聞緣覺也是
有的;不過佛不但是正覺,而且普遍覺了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名正遍覺者(即三
藐三佛陀)。約事理說,佛是具足了覺悟、覺察、而于覺究竟圓滿的
,若約自他說,佛不但完成了自覺,且覺悟于他;自覺覺他而究竟圓滿了的。
所以,佛陀的大覺,應著重于無師自悟的創覺,不同聲聞的依佛而開覺;更應著
重于普遍一切的明覺,不同二乘的覺了少分。佛是通號,凡能具足覺察、覺悟,
以及覺自、覺他、覺圓滿者,都名為佛。但此中所說的,指釋迦牟尼。因為約現
在的這個世界說,唯一佛無二佛。說到佛,就知是釋迦牟尼了。
“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指佛教化的住處。舍衛實是城名,國名為x薩羅。
舍衛城是x薩羅國的京城。舍衛城,是六大城之一;佛在此說法的時間很長,傳
說有二十五年。此地,離佛故鄉的迦毗羅衛不遠;佛的祖國,就是屬于x薩羅的。
舍衛的意義,是有名聞。印度古代,舍衛是極重要的大城,為文化、經濟的中心。
人材濟濟,物產豐富,有名于當時,所以叫舍衛。在舍衛國城南,約三四里地方,
有祗樹給孤獨園。園的梵語是僧伽藍,即僧眾住處,有山水,有樹林,出家眾都
住這些地方,所以印度的僧寺,都名僧伽藍。祗樹,是祗陀太子的樹。祗陀是王
太子,園門處的樹木,是屬于他的。給孤獨即須達多
長者,為舍衛城的首富,多作慈善事業,特別救濟孤獨無依者──少而無父
母的孤兒,老而無子女的獨漢──所以人們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園是長者造的,
樹是太子布施的,所以合名祗樹給孤獨園。
一般經的通序,此下還敘列有諸大阿羅漢,或千二百五十弟子,或有大菩薩,
諸天龍神等,為在場的听眾。本經沒有同聞眾,因本經正宗,在阿 國說︰當
時的听法眾,也不在祗園內。所以敘說佛在祗園時,對于同听眾,略而不論。
乙二發起序丙一外緣發起丁一論女德共商接引‘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
法未久,共相謂言︰勝 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
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時。’
此下是發起序。有二︰一、外緣發起,即由王及夫人的助緣引發。二、內因
感悟,即由勝 夫人自己過去的善根,見佛聞法。外緣發起中,先論女德共商接
引。
“波斯匿王”,是x薩羅國的國王,譯為勝軍。“末利”即 。戒律中說︰
末利夫人是迦毗羅衛國的大名長者的使女,出身貧苦。一次,見到佛,生歡喜心,
作微薄的供養。她在大名長者的花園內做事,勝軍大王某次到花園來,末利照應
得很周到,王知道是大名長者的使女,就向長者求為夫人。末利夫人突然的幸遇,
自覺為供佛的功德,從此信佛甚深。由于夫人信佛,也就引王信佛。“信法未久”,
約信解大乘法說。在本經以前,佛在給孤獨園,將說法鼓經時,王及夫人,擊鼓
奏樂來听法。佛說︰我今將擊法鼓,即宣說真常大我的法門。在這次法會中,王
及夫人對真常妙有的法門有了真切的信解。信法不久,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兒。父
母對了女,是特別愛護的,當然也願望女兒能見佛生信。當時、勝 夫人早是遠
嫁到阿 國去了。夫婦倆“共相謂言︰勝 夫
人是我”們的“女”兒,而且她是“聰慧利根,通敏易悟”的。隨听而能明
了,是聰;隨意識的觀察而能抉擇是非,是慧。聰而又慧,所以她的根性是銳利
的。通是無礙滯,即听到什麼,就能了解什麼。敏是迅速的悟解──如常說的敏
感,敏捷,敏悟,都有速疾的意義。由聰故通,由慧故敏,利根所以易悟。聰慧
利根,是贊他的性能;通敏易悟,是贊他的慧用。這樣的利根敏慧,“若”有機
會“見佛”聞法,那“必”然的會迅“速”的悟“解”正“法”,而“心得無疑”。
無疑,淺一點說,是堅定的信解;深一點說,就是證悟。但勝 夫人不在舍衛國,
而在阿 國,“宜”乎及“時遣”人送“信”給她,引“發其道意”──即對
佛法生起信心來。在討論這問題時,是以王為主體的,所以“夫人”就歡喜的
“白”大王說︰對的!“今正是時”,應該馬上派人送信去!
丁二遣信使發其道意‘王及夫人與勝 書,略贊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
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