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禪林僧寶傳》三十卷宋釋惠洪撰

    簡稱《僧寶傳》。《晁志》衢本著錄傳記類,袁本及陳氏、《通考》均著錄釋氏類。清《四庫》著錄惠洪書,此書及《林間錄》入釋氏,《冷齋夜話》入雜家,《石門文字禪》入別集,又有《天廚禁》,附詩文評存目。

    惠洪生平

    惠洪又名德洪,字覺範,自號寂音尊者,事跡見《文字禪》二十四寂音自序,及祖繡撰《僧寶正續傳》卷二。江西人,與黃山谷善,又習其鄉歐陽.王、曾諸公之緒,故雖出家,而才名籍甚。惟性粗率,往往輕於立論,故生平毀譽參半。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雲︰“洪本筠州高安人,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為浮屠,其後海內推為名僧。韓駒作《寂音尊者塔銘》,即其人也。”

    此外如葉夢得《避暑錄話》,胡仔《漁隱叢話》,吳曾《能改齋漫綠》、陳善《諧嫘祿啊罰 崳謀 洞到M飴肌返齲 災 形 剩 ぐ舛頁餛溏淹 炔恢掛淮巍H換鶯橐   脅牌 廈 潰  鄙 形蘗揭病F渚悠狡朗  鎰畽啵 苑潛咎猓 瘓唄郟 燮淦朗罰 ﹥僖煥 嘧慵淞 壑 舐浴br />
    《宋僧傳》十八《唐泗州僧伽傳》雲︰“蔥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也。詳何國在碎葉東北,是碎葉附庸耳。”洪撰《冷齋夜話》九,乃力斥其說,謂︰“僧伽龍朔中游江淮間,其跡甚異,有間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問︰‘何國人?’答曰︰‘何國人。’李邕作碑,不曉其言,乃書傳曰︰‘大師姓何,何國人。’此正所謂對痴人說夢,李邕遂以夢為真,真痴絕也。贊寧以其傳編入僧史,又從而解之,此又夢中說夢,可掩卷一笑。”

    夫洪去僧伽五百年,何由知僧伽之“何國”非國名,不過偶爾觸機,覺何為代名耳。羌無故實,以理想為故實,作一假設,未為不可,乃過甚其詞,至詆前賢為夢中說夢,既自暴其不學,復自暴其寡養,其憎茲多口固宜。《東坡志林》二嘗注意及此,曰︰“泗州大聖《僧伽傳》雲︰‘和尚何國人也。’又世雲莫知其所從來,故雲不知何國人。近讀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雲雲。豈特隋史,《通典》並載其武德.貞觀中皆曾遣使來貢也。則僧伽之為何國人,有何可笑乎?惜東坡知之,而洪未之知也。

    《晁志》別集類著錄洪《筠溪集》,雲︰“洪著書數萬言,如《林間錄》、《僧寶傳》、《冷齋夜話》之類,皆行於世,然多夸誕,人莫之信。”夫評詩,人不之信,其害小,作史人不之信,則可信者亦將為不可信者所累,豈不與作史初心相背哉!

    祖為洪鄉人,對洪時致不滿,然其為洪傳贊,獨深恕之,曰︰“覺範少歸釋氏,長而博極群書。觀其發揮經論,光

    輔叢林,孜孜焉手不停綴,而言滿天下。及陷於難,著縫掖,出九死而僅生,垂二十年,重削發,無一辭叛佛而改圖,此其為賢者也。”是真平情之論矣。

    洪卒於建炎二年,年五十八。《冷齋夜話》九有紹興初曾子宣在西府紀事,曾布卒於大觀元年,此紹興當是紹聖,《四庫》本《夜話》未加訂正也。

    《僧寶傳》之體制及得失

    《僧寶傳》為傳記體,然輿以前僧傳不同,以前僧傳,統括十科,此則專詳禪者。又與《燈錄》不同,《燈錄》詳載語言,此則兼載行事。然同載行事,其文體又有不同,一則類聚眾文,裁剪而成傳,其作用為物理的;一則熔化眾說,陶鑄以成文,其作用為化學的。二者優劣,誠未易言,然洪則主張後說者也。

    《文字禪》二十五有《題修僧史》一首雲︰“僧史自惠皎、道宣、贊寧而下,皆與《史記》、《兩漢》、《南北史》、《唐傳》大異,其文雜煩重,如尸婚斗訟按檢,昔嘗憎之,欲整齊使成一體之文,依仿史傳,立以贊詞,使學者臨傳致贊詞,見古人妙處,不亦佳乎!於是仍其所科,促十四卷為十二卷。”

    所謂僧史,未指何書,以卷數推之,當為《皎傳》。十四卷促為十二卷,所促幾何,何必多此一舉。且一代有一代之文體,若以宋人之文,施之六朝,是猶飾古人以今服,豈非滑稽之甚。幸而其書不傳,即傳亦未必足觀也。惟撰近代僧傳則不然,盡可以近代文體行之,《僧寶傳》其嘗試成功者也。

    《文字禪》二十六有《僧寶傳》題詞十二首,皆洪書成時,諸禪人抄寫誦讀,請洪題記者也。其第一首有曰︰“禪者精於道,身世兩忘,未嘗從事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於講師之手。道宣精於律,而文詞非其所長,作禪者傳,如戶婚按檢;贊寧博於學,然其識暗,又聚眾碣之文為傳,故其書非一體,予甚悼惜之。”

    所謂一體者,即熔眾說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謂聚眾碣之文為傳者,此史家之法也。二者不同道,洪既以文家之法成書,故其書瑯瑯可誦。

    其第三首有曰︰“予初游吳,讀贊寧僧史,怪不作雲門傳,有耆年曰︰嘗聞吳中老師言,尚及見寧,以雲門非講學,故刪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斷碣,曰‘耽章號本寂禪師’。於是喟然念雲門不得作傳,曹山名亦失真,始有撰敘之意。”

    今《僧寶傳》既托始於曹山、雲門,運用其嶄新史料,凡得八十一人。然曹山名耽章,前此未聞,後亦無人信用,此與皇甫謐謂漠高父名執嘉,王符謂漢高父名煸、同其不易取信也。至《宋僧傳》之不立雲門傳,自是采訪未周,輿講學不講學何涉。且《宋僧傳》六百余人,講學者有幾,此真不值一駁者,而洪公然著之書,無怪識者之譏評矣。

    祖《僧寶正續傳》末,附代古塔主《輿洪覺範書》,有曰︰“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史之志,某喜為之折屐。及足下成書,獲閱之,方一過目,爛然華麗,及再三伸卷,考事實,則知足下樹志淺矣。夫文所以紀實也,苟忽事實,而高下其心,唯騁歆艷之文,此楊子所謂從而其擊蛻,君子所不

    取也。”

    淳熙末,者庵惠彬撰《叢林公論》,亦數攻擊此書,以為“傳多浮夸,贊多臆說。”《漁隱叢話》後集三七亦雲︰“《僧寶傳》,洪覺範所撰,但欲馳騁其文,往往多失事實。至於作贊,又雜以詩句,此豈史法示褒貶之意乎。”當時緇素對《僧寶傳》之批評如此,其書之內容可知。

    明初恕中無慍撰《山庵雜錄》上雲︰“覺範《僧寶傳》,始名《百禪師傳》,大意初見讀之,為剔出一十九人焚之。厥後覺範致書黃檗知和尚雲︰‘宗杲竊見吾《百禪師傳》,輒焚去一十九人,不知何意。’覺範雖一時不悅,彼十九人者,終不以預卷”雲。

    杲少洪十八歲,於法系視洪為從祖,竟貿然焚其初成之史稿,不知師子兒果有是事否,又不知其何所見而為此也。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詳所屬者數人外,屬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臨濟十七人,雲門、黃龍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溈仰一人,楊歧四人,足見當日雲門、臨濟之盛。洪黃龍下二世,杲楊歧下四世也。惟《晁志》衢本、袁本均作八十七人,《通考》引《晁志》亦然,知是晁氏原稿錯誤,非後人傳寫之矣。

    《僧寶傳》板本

    《僧寶傳》最初刊本有宣和六年侯延慶序,今存。《文字禪》卷二十三有《僧寶傳》序,今刊本俱無之。寶慶三年,杭州刻本有張宏敬序,洪武六年,明州刻本有戴良序。

    今通行者有嘉興續藏本、影印續藏經本、南京刻本,皆三十卷。《四庫》著錄者三十二卷,蓋末有舟峰庵僧慶老補傳三人,作一卷,又附《臨濟宗旨》,亦作一卷也。《晁志》衢本及《通考>>件三十二卷,袁本及陳氏作三十卷。

    《四庫》所據者,即明州刻本,卷首應有戴良序。《提要》只見寶慶三年張宏敬序,稱錢塘風篁山僧廣遇鏝梓,而卷末題明州大慈山比丘寶定刊,疑為四明重鋟本,是也;特因未見戴序,故不能定為何時重刻,不知戴序見《九靈山房集》二十一。洪武初,戴良游鄞,故為寶定作序,或書估去之,欲以洪武本充宋本耳。

    舟峰庵在泉州,曉瑩撰《雲臥紀談》上雲︰“泉州北山之頂,有橫石如舟,世以舟峰名之。大比丘諱慶老,字龜年,結茅山麓,號舟峰庵主。大慧遷徑山,舟峰為掌記室,詞章華瞻,殊增叢林光潤,紹興十三年癸亥委順”雲雲,即此書卷末撰補傳之人也。《提要》以為北宋人,尚未大誤。《宋詩紀事》慶老傳乃不著一字,可以此補之。

    《林間錄》二卷、《後錄》一卷宋釋惠洪撰

    大觀元年謝逸為之序。《晁志》著錄,衢本四卷,袁本二卷,分卷不同,其實一也。《通考》襻楸荊 端目 嵋 芬晌 笞鄭 且病<渦誦乇居型蚶 曇咨輲狴啾け}=褳ㄐ姓哂杏壩︵鼐 盡4聳槲 始翹澹 牆隕 夜適攏 謀柿   嗜訟捕林 !奪崧肌貳﹥恚 亟浴妒 盼淖朱肪硎 咧煉  模 輕崛爍餃耄 恰蛾酥盡繁舅幸病br />
    《提要》謂其書多訂贊寧《高僧傳》諸書之,是也。然所訂多不中,或為禪者一家之說,他宗不謂然也。且其語氣之間,抑揚太過,如謂︰“贊寧作《大宋高僧傳》,用十科為品流,以義學冠之,已可笑’雲雲,夫贊寧特循慧皎、道宣之舊耳,有何可笑!又謂︰“歐陽文忠游嵩山,聞老僧說定慧力,大驚,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此皆夸誕之詞,不能令人起信。

    “十分春瘦緣何事,一掬歸心未到家”,為惠洪得意之句,既載之《文字禪》十,又載之《冷齋夜話》五。《提要》引《能改齋漫錄》十一,謂王荊公女讀至此曰︰“浪子和尚耳。”此語傳播,頗足損尊者威嚴,然亦洪有以取之也。

    《漁隱叢話》前集五十六雲︰“忘情絕愛,瞿雲氏之所訓。惠洪身為衲子,詞句有‘一枕思歸淚’及‘十分春瘦’之語,豈所當然。又自載之詩話,矜其言,何無識之甚耶。”此洪自取之證也。

    《文字禪》九又有贈尼昧上人詩雲︰“未肯題紅葉,終期老翠微,余今倦行役,投杖夢煙扉。”《瀛奎律髓》四七評之曰︰“紅葉句似侮之,末句有欲炙之色,女人出家何益哉。”此洪所以不理於眾口也。既犯綺語之戒,又好為妄語,《晁志》謂︰“《林間錄》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袁本述之尤詳,曰︰“祁公慶歷六年致仕,冶平中薨,安道元豐末始請老,蓋相去二十年矣。”

    試嘗考之,杜祁公衍以慶歷六年告老,七年致仕,嘉佑二年卒,年八十。《宋史》三一O及《五朝名臣言行錄》七、《歐陽文忠集》三十一墓志皆同。張安道方平,元豐末請老,元初致仕,元佑六年卒,年八十五。二人致政,相去凡四十年,不止如《晁志》袁本所雲也。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八言︰“《林間錄》,《五燈會元》多采之,然其中率不可信,如謂杜祁公、張文定同居睢陽之類,前人辨駁已明。又載杜公呼文定字為安道,安道乃方平字,非文定也,則此事之誣灼然,然亦非無因,蓋本《捫虱新話》而潤飾之”雲雲。

    又嘗考之,張方子字安道,溢文定,《宋史》三一八、《東坡後集》十七墓志銘、《三朝名臣言行錄》三,所載無異詞。胡氏謂安道非文定,不知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果何人也。,

    宋張文定本有兩人,安道之前,張齊賢字師亮,亦謚文定,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七十二,見《宋史》二六五及《琬琰集刪存》三,又《五朝名臣言行錄》一。兩文定相距凡七十余年,師亮下距杜祁公,亦三十余年,且好佛,淳化中曾刻僧肇等注《維摩詰經》,見袁本《晁志》。

    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指師亮耶?然《林間錄》以安道為文定,本不誤,其誤在謂安道與杜祁公致政同居睢陽耳。胡氏以不誤為誤,又謂其說本之《惺 祿啊罰 恢 讀旨瀆肌紛 源蠊墼 甓『ュ 緞祿啊紛 隕芐聳 拍曇核齲 岢鏊氖 嗄輳 讀旨瀆肌泛斡殺局  涫櫪 摯尚σ病br />
    《提要》引晁氏說批評《林間錄》,又引胡氏說,以不誤為誤,又自添一誤,以文定為張詠,其疏闊尤可笑。詠字復之,號乖崖,謚忠定,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見《宋史》二九三及《五朝名臣言行錄》三,《宋景文集》六二有張尚書行狀,韓琦《安陽集》五十有神道碑。其與杜祁公相去亦三十余年。然張詠自是忠定,今乃謂文定為張詠,蓋據《宋文監》—三五

    張詠行狀標題之偶誤,以此攻《林間錄》,幾何不為浪子和尚所竊笑耶!

    《提要》此段,文僅三行,乃有四誤︰

    一、《林間錄》之誤,謂杜祁公衍、張文定方平,致仕同居睢陽。

    二、《晁志》之誤,謂杜祁公、張安道致仕,相去二十年。

    三、胡氏《筆叢》之誤,謂杜公呼文定字為安道,安道乃方平,非文定。又謂其說本之《惺 祿啊貳br />
    四、《提要》之誤,又以文定為張詠。

    四者之中以《晁志》之誤為最輕,余皆不易為之解釋也。《提要》又謂《五燈會元》多采此書,其說亦本之胡氏。然《會元》全部,采此書者,僅卷四概毯蛻幸惶  萇矯 攏 鶯橐暈 彌 享  匾怨 渡 Υ 分 祝 聳櫚 輪 嗦偶 弧痘嵩 K未采之也。《僧寶傳》三十一《石霜圓傳》,有康定戊寅紀事,戊寅非康定,當作寶元。以本朝人記本朝年號,石霜又為洪之曾祖,竟至誤其卒年,《會元》十二且譏其失於考證,曷嘗多采其書哉。《詩》曰︰“無信人之言,人實汝。”可為《提要》詠矣。

    《羅湖野錄》二卷宋釋曉瑩撰

    嘉興藏本及影印續藏經本,均二卷,《寶顏堂秘笈續集》本,分為四卷,《四庫》著錄者四卷,蓋即寶顏堂本。嘉興藏目錄續藏第六十四函有《羅湖禪師語錄》,即此書,書作“野錄”,目作“語錄”,誤也。

    曉瑩,江西人,字仲溫,大慧宗杲弟子。晚居豐城感山雲臥庵,著《雲臥紀談》,亦號雲臥庵主。是書與《紀談》,皆筆記體,雖綺麗不及《林間錄》,而徵實過之,南宋以來,修僧史者鮮不利用其書也。

    紹興十一年,秦檜將議和,罷韓世忠等軍,下岳飛於獄。時宗杲正主徑山,建千僧合成,徒眾二千,侍郎張九成恆與往來。檜恐其議己,謫九成南安軍,宗杲編置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十月檜卒,十二月復九成等官,宗杲亦听令自便,二十六年正月離梅州,二十八年復住徑山,隆興元年卒。計在衡十年,在梅六年,患難相隨者甚眾,瑩即其中之一人。今《紀談》末附有與遜庵宗演書,力正祖詠撰《大慧年譜》之失,故宗演重訂《大慧年譜》多據之,亦以其從大慧久,見聞較切也。

    是書前有紹興二十五年自敘,雲︰“歸憩羅湖時作,故名曰《羅湖野錄》。”末有紹興三十年,無著道人妙總跋,妙總,尼也,與瑩同學,至契。跋雲︰“妙總窮居村落,不聞叢林勝事久矣。比者江西瑩仲溫遠自雙徑來訪山舍,娓娓談前言往行,殊慰此懷。徐探囊得《羅湖野錄》—編,所載皆命世宗師與賢士大夫言行之粹美,詳覽熟思,不忍釋手,亦足見仲溫為道為學之要,其操心賢於人遠矣,當與天下好事者共之。”

    《四庫》著錄本,此跋適闕題名,故《提要》雲︰“末有紹興庚辰跋,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稱曰妙總,則亦僧作也。”按藏本跋尾年月下原有“毗陵無著道人妙總謹書”十字,而《寶顏

    堂秘笈》本無之,知《四庫》所據者與《秘笈》本同;又藏本均作二卷,《四庫》著錄四卷,知所據即《秘笈》本也。

    妙總為丞相甦頌孫女,與瑩均見《大慧年譜》紹興八年條,《嘉泰普燈錄》十八及《五燈會元》二十有傳。晚主平江資壽,開堂說法,道譽甚著。其語錄有“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之句,慨當時國勢之不振也。

    瑩撰《大慧正續傳》,特附《無著傳》,曰︰“正續所嗣法,止於洋嶼小溪及前住徑山受記荊者,其衡梅與再住徑山,並無與焉,至於收無著者,蓋仿《達磨傳》載尼總持,在無著則不忝耳。”其推重之如此。

    瑩在梅州,得大慧所用竹篦,妙總嘗為之銘,親寫贈瑩。引曰︰“大慧老師以竹篦揭示佛祖不傳之妙,幾四十年,遂使臨濟正派勃興焉。至於居患難中,亦不倦提擊,所以梅州報恩有竹篦在堂司也。江西瑩仲溫嘗掌其職,得之而歸,豈特為叢林干載之榮觀耶,無著妙總謹稽首為之銘”雲。語見瑩與逐庵宗演書。

    《佛祖通載》卅一言妙總乾道六年卒,年七十六。果爾,則紹興三十年為瑩跋《羅湖野錄》時,年六十六矣,二人蓋老同學也。《提要》以為僧,故特詳之。

    《佛祖通載》二十二卷元釋念常撰

    此書全名《佛祖歷代通載》。清《四庫》著錄。明北藏分為三十六卷,以目錄為卷一,以卷一為卷二,卷十一以下,每卷分為二卷,卷二十二分為三卷。嘉興藏、清藏、頻伽藏及續藏經、磚橋各本皆因之,以是三十六卷遂通行於二十二卷。

    念常略歷

    念常號梅屋,華亭人,事跡見本書覺岸序。至元十九年壬午生,至治三年癸亥赴京,繕寫金字佛經,曾禮帝師,聞密乘之要。所謂帝師,當為公哥羅或旺出兒,《元史•釋老傳》謂公哥羅至治三年卒,旺出兒嗣。《通載》謂公哥羅泰定四年卒,則其所值者必公哥羅也。

    八思巴,《釋老傳》謂其至元十六年卒,《通載》謂其十七年卒,皆在念常未生之前。《四庫提要》謂其受法於八思巴,殊誤。撰《提要》者僅知有帝師八思巴,而不知八思巴卒後,終元之世,嗣為帝師,名見《釋老傳》者,尚十余代。至治三年,念常至京時,八思巴卒後四十余年矣,何由向之受法,此不得不謂為疏陋者也。

    本書之體制及內容

    本書為編年體。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撰《僧寶正續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廿八卷,附一卷。始自漢明帝,終於五代。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曰佛教者,書之內容;曰編年者,書之體制;曰通論者,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其書采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為,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為《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論》,不獨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計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明著為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雲︰“予嘗以唐新舊本紀參校,粗見文忠師仰《春秋》紀事褒貶之妙,因采數十端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閱其自發述作之意,輿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自謂也,今抄之於《通載》,而不明著為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念常亦嘗著《新唐史本紀略例》乎?“作奏雖工,宜去葛龔”,此《笑林》之所以為笑也。而卷首凡例,並未明言本書敘論悉采《通論》。又五代以後,漢明帝以前,不復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份,體例亦多可議。《通論》編年,悉依“正史”本紀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題,而不盡著年號及年數,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葉或十數葉而未得其確數,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采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覺繁冗。《通載》於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於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於元代載《至元辨偽錄》,連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於金亡以後,時遣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系於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又瀛國公學佛法於土番,在至元廿五年,見《元史》十四《世祖紀》,時瀛國年十八,今乃系於至元十四年,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斯尷ク 瀟督鶇蠖ㄎ迥輳 拮琶鈄蘢瀟端吻 懶輳 褚嗤誠奠都翁┤哪曛   嗽蚴Z 漆 咭病S衷 鏈筧旮縑  性  妗 淨﹫杓耙 沙募褪攏 漆崆野司攀 輳 β抑鏈恕>硎子菁 蚰宋狡洹安慰級   嗄輳 伎順殺唷保 恢  嗄曛校 淥頰吆問亂病!br />
    虞集序為《道園學古錄》所未載,抑《佛祖統紀》而揚《通載》。吾嘗見崇禎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綱目序》則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統紀》,以天台為統.元僧念常復作《通載》,名依《統紀》,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實辨,蓋史之難如此”雲雲。則《通載》之繆誤,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費隱容撰《五燈嚴統辨惑編》,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雲。則以其載丘玄素偽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雲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於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台尊死於河西,與洪武初無慍撰《山庵雜錄》同,此釋典之有補世典者。

    《雜錄》言︰“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雲︰‘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台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

    《宋稗類抄》二亦載此詩,然未載其死。《元史》廿八《英宗紀》雖未載其死,然載︰“至治三年四月朔,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同月又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皆似與此事有關。特恐瀛國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為繕寫金字大藏,故載瀛國公之死為四月,然則瀛國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庫提要》正誤

    《提要》謂念常所見之帝師為八思巴,誤已見前。又夸其能自彌罅漏,如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不知此祖《通論》廿七之言也。又謂其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論》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論也。又謂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言,詆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論》廿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加,發掘有宋諸陵,事載《元史•釋老傳》及《世祖紀》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條,而《通載》不載。惟至元廿五年楊璉真加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事,《通載》載之,凡二千余言。此徑山長老雲峰妙高與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辯論禪宗之旨,與楊璉真加無涉。楊固不知禪,亦未隨同至京。蓋其時釋道之爭甫完,又有教家讒毀禪宗之事,故令楊傳集禪教諸僧,到京庭辯。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禪宗賴以安堵,此禪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見卷端有“楊輦真加”四字,遂謂“楊璉真加窮凶極惡,《通載》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儼然古德宗風”雲雲。此誤認雲峰妙高之言為楊璉真加之言,自是撰《提要》者閱書疏忽之咎,以此譏《通載》,《通載》惟有敬謝而已。

    《釋氏稽古略》四卷元釋覺岸撰

    書極通行,《四庫》著錄。有磚橋本、杭州本、影印續藏經本。

    覺岸字寶洲,烏程人,即為《佛祖通載》作序者。《五十萬卷樓書目》謂念常亦為《稽古略》作序,疑誤記也。

    書亦編年體,後出於《通載》十余年,其中且有引《通載》者,如卷三貞元九年條是。《四庫》以此書列《通載》前,因此書止於南宋,而《通載》則止於元元統元年也。

    先是宋咸淳間有括山僧一庵本覺撰《釋氏通》,止於五代,此書多本之。於歷代有名諸僧,及僧家通常掌故,搜采略備,頗便觀覽。惟不免有兔園習氣,一知半解之說亦多,如卷二謂陳年禎明,宋《資治通》避仁宗廟諱作祥明,又卷四雲宋太祖諱玄朗等,皆似是而非,未經深考。

    書中所注出典,亦粗率可笑,如《高僧傳》、《弘明集》撰

    於蕭梁,今卷三記唐初事,乃數雲出於《高僧傳》、《弘明集》。又《續高僧傳》、《佛道論衡》、《法苑珠林》,均撰於唐初,今記開元中不空三藏事,乃雲出於《續高僧傳》;記大歷九年及太和七年事,乃雲出於《佛道論衡》;記南唐事,乃雲出於《法苑珠林》,皆可以常識判斷而知為謬者也。又撰《歐陽文忠外傳》及《華陽宮記》者,北宋末蜀僧祖秀,字紫芝;撰《隆興佛運統紀》及《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者,南宋初江西僧祖,號石室,今卷四元豐八年及重和元年條,均誤《佛運統紀》為紫芝撰,可見其多不足據。

    惟此書本為釋子之欲稍通世史者而作,故於列朝興廢盛衰,無關釋氏者,亦復條分摘列,參雜成文,《提要》譏其傷於枝贅,未中此書之失。此書前有中山李桓序,桓見《元詩選》癸之丙,《提要》誤作李恆;此書於唐代前後均載有濮王釧天壽年號,《提要》誤作天燾,均應改正。

    《神僧傳》九卷明成祖撰

    明北藏、嘉興藏、清藏、《明史•藝文志》,皆著錄。今有頻伽藏本、常州本。《四庫》附存目,以為元人撰,誤。

    卷首有永樂十五年御制序,《四庫》所據本蓋闕之。是書專采僧傳中之有神跡者,輯以為傳,不注出典,所采皆習見之書。自漢摩騰,至元膽巴,凡二百八人。膽巴見《元史•釋老傳》,大德七年卒,《提要》誤為八思巴,八思巴乾隆時改譯為帕克巴,卒於至元十六年,《佛祖通載》作十七年,《提要》混為一人。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十九,有延佑三年《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碑》,趙孟書,此膽巴碑也。《元史•藝文志》三著錄《神僧傳》,注雲︰“起摩騰、法蘭,終八思巴,不著撰人。”頗疑竹汀先生未見原書,僅據《提要》錄之,故既誤為元人撰,又誤膽巴為八思巴也。

    《大藏一覽》十卷明陳實撰

    此書為類書體,分八門,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則,每則以七言二句標題,有如歌訣,而雜引經典以釋之。

    《明史•藝文志》著錄。嘉興續藏本題“寧德陳實原編,秀水姚舜溫重輯”,原編者,對重輯而言,《提要》誤以“實原”二字為名。而天一閣、八千卷樓等目錄,均循其誤矣,故特正之。

    《法喜志》四卷明夏樹芳撰

    《四庫提要》作三卷,今有影印續藏經本。樹芳字茂卿,江陰人,萬歷十三年乙酉舉人。

    此書為傳記體,自漢東方朔至元楊維禎,凡二百有八人,取其言行有合於禪者錄之,不注出典。前有顧憲成序,雲︰“茂卿以儒用禪者也,非以儒為禪用者也。以儒為禪用,

    即儒亦化而禪,以儒用禪,即禪亦化而儒矣。”

    序缺年月,《提要》以為萬歷六年序,不知何據。其首句稱樹芳為夏孝廉,萬歷六年,何能有夏孝廉之稱。據《顧端文年譜》此序作於萬歷三十四年三月,《提要》誤也。

    《提要》又謂︰“憲成所見,必不如是,序殆樹芳嫁名。”今此序明見《涇皋藏稿》十五,名《法喜志題詞》,稿為憲成手自編次,以萬歷三十九年十二月刻之,四十年五月憲成始卒。《提要》謂為樹芳嫁名,殊屬武斷。

    《長松茹退》二卷明釋真可撰

    有《寶顏堂秘笈續集》本。真可字達觀,號紫柏,行跡具《紫柏全集》卷首憨山德清撰《達觀大師塔銘》。《四庫提要》誤作可真,《八千卷樓書目》等因之。明《藝文志》則作德清撰,蓋循《千頃堂書目》之誤。緣此書卷首題“紫柏憨頭陀真可著”,而書中自稱憨憨子,德清號憨山,與真可同時,二人並有大名,而憨山較後,誤認憨憨子為憨山,故題德清撰也。

    書為筆記體。長松者館名,在潯陽城中高處,去廬岳不遠,《紫柏全集》十四有《長松館記》。萬歷二十一、二年間,江州孝廉邢懋、懋學兄弟,館紫柏於此,而問道焉,紫柏遂為草此篇。凡百十有九章,出入釋、老、莊、列之間,自以為無當,目曰《茹退》。茹退出《楞嚴經》注,牛糞也。王志堅《表異錄》九,謂“《楞嚴經》注以牛糞為茹退,二字新”,其義蓋取於此,《提要》以為出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不檢原書,不知其誤也。

    《吳都法乘》三十卷明周永年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石印抄本。書為志乘體,輯錄法門文獻之有涉於吳者。分三十篇,篇冠以韻語小序,所引多注出典,間附己作,卷帙厚者復分子卷,故名為三十卷,實有四十二卷,誠吳門法典之大觀也。《四庫》釋家類附存目作十二卷,分十二篇,蓋僅得前半部耳。

    永年吳江人,字安期,與四庫館纂修歷城周永年字書昌者同姓名,同好佛。錢謙益《有學集》三十一有周安期墓志銘,曰︰“故太宰吳江周恭肅公用有曾孫二人,曰永年字安明,宗建字季侯,輿余俱壬午生。余與季侯相繼中甲科,季侯入西台,忤奄拷死,賜謚忠毅。而安期為老生自如,家世奉佛,安期稟承父叔,刻藏飯僧,誓終紫柏付囑,窮老盡氣,若營其私。晚年撰《吳都法乘》余百卷。弘光南渡,詒余書數萬言,條列東南戰守中興建置事宜,余將疏蔫而未遑也。亂後移家西山,與余執手噓戲,酒半脫帽,垂頂童然,顧影長嘆,以謂老可賤而死可貰也,丁亥八月卒”雲雲。則永年固明末義士也。

    是書傳本甚少,吾友李印泉采虎阜金石,得抄本於怡親王祠,乃假抄一部,葉遐庵為影印敘而行之,始知《四庫》附存目者為不全本。書中頗有後人附益,如《弘通篇》有毛奇

    齡語,《普慈篇》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事,皆在永年卒後。又知歸子彭際清撰《居士傳》,成於乾隆四十年,《善女人傳》尤在其後,是書《弘通》、《禮誦》、《憩寂》、《普慈》、《清信》、《提策》等篇,皆引及之,《清信篇》所引尤眾。幸悉低一格繕寫,尚易識別。

    又書中頗有錯簡,如《襲燈篇》三之前三葉,應在《襲燈篇》一之前;又《壇宇篇》有卷下之上,無卷下之下;永年所自撰之《吳江接待寺殿堂修造記》,亦有目無書,似有脫漏;又《清信篇》後半,曾引《法苑珠林•敬佛篇》一則,書口遂以《敬佛篇》標題,故總目多出一篇,皆繕校時偶有疏忽,不足為本書病也。

    《南宋元明僧寶傳》十五卷

    清釋自融、釋性磊同撰

    《四庫》釋家類附存目,有影印續藏經本。自融字巨靈,一字幻[舟*聿],木陳氳蘢櫻 滴躒 曜洌 昶呤 擼 筍縹   端斐跆帽鵂 範br />
    此書志在續惠洪《僧寶傳》。融自序稱九十七人,今本實得九十四人,然性磊後序言融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補者四十一人,則融序字之誤也。九十四人中,目錄明標為補輯者僅二十七人,又與磊序不合,則目有漏標,不復知誰為融集,誰為磊補矣。

    惠洪書之後,本有石室祖撰《僧寶正續傳》,止於南宋初,凡二十八人,曹洞、臨濟各一人,黃龍、楊岐各十三人,為六卷,另寓言二人,為第七卷。顧祖之名不甚顯,其所著《佛運統紀》,為瑩仲溫所譏,今不傳;其所著《佛教編年通論》,為《佛祖通載》所盜襲,《釋氏稽古略》又誤認為紫芝祖秀之書;其所著《僧寶正續傳》,今雖傳,然自來罕見,故融書卷一之竹庵,卷二之此庵元、文殊道,卷三之大慧杲,卷五之白楊順,皆與《正續傳》重出,知融師弟撰此傳時,尚未見祖之書也。

    此傳九十四人外,卷末有拾遺一人,曰吹萬廣真。真,蜀人,即著《釋教三字經》者,亦大慧之裔,與破山明同時,而早卒,兩雄不並立,破山曾著《佛道聲價》以非之,破山弟子丈雪醉輯《錦江禪燈》,擯吹萬派於錦江之外。此書《吹萬傳》贊曰︰“真師既出世於萬歷之間,我禪門正當肇興之時,至天、崇間,諸方有大名稱者,俱有書問往來,未見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無乃各闡己宗為急務,未暇輕重之耶!康熙丙寅冬,余為天童封翕事經四明,過壽昌禪林訪舊,遇師之玄孫統公別庵禪師,始悉真師三代全錄,不得不為之補傳,否則闕典之責,其在余乎!”

    所謂余者,應為性磊,然康熙二十五年丙寅,自融尚未卒也。統公者普陀性統,吹萬三傳,康熙三十年撰《續燈正統》四十卷,附嘉興藏以行,吹萬之名始著。當天童派披靡一時之際,吹萬派乃異軍蒼頭特起,與之並驅中原,平揖不讓,亦宗門豪杰之士矣。自融師弟為補傳,有以哉!

    《現果隨錄》四卷清釋戒顯撰

    《四庫》附存目,一卷,雲九十一則,今續藏經本四卷,百三則。所錄皆明末清初因果報應之事,親自聞見,故曰《現果隨錄》。

    戒顯俗名王瀚,字原達,太倉人。崇禎甲申國變後,慟哭別文廟,棄諸生為僧,改今名。字願雲,號晦山,得法於漢月藏弟子具德禮,為密雲悟三傳。少與陸桴亭、陳確庵、吳梅村為友,故各家詩集,皆有與願雲和尚詩。閻爾梅《白耷山人集》,錢澄之《田間集》,有與晦山大師詩,亦此人。《提要》作字晦堂,蓋循《清詩別裁集》小傳之誤。

    康熙六年具德卒,戒顯繼住靈隱,此書題靈隱罷翁晦山樵筆記,記事至康熙十年止,當是住靈隱時撰。《提要》謂其順治間居靈隱,亦不確也。

    後記

    此稿為余十數年前講課舊稿,繼“史學要籍解題”之後輒講授此課,以介紹同學研究歷史時如何掌握及運用有關材料。稿成於抗日戰爭時期,時北京淪陷,故其中論斷,多有為而發,看法輿今不盡同。因曾費過一番功夫,其內容或尚有足資參考之處,特印出以為研究歷史及佛教史者之助,並藉此就正識者,以便將來之修改也。

    陳垣

    一九五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