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鼓經解義卷下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譬如有王能行布施。彼王國中多出伏藏。所以者
何。以彼國王種種周給貧苦眾生。是故伏藏自然發出。如是迦葉。大方
便菩薩。廣為眾生說甚深法寶故。得此甚深離非法經。謂空無相無作相
應經。復得如是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經。】
布施得大富,布施為因,得富為果,以行因致果故,王行布施,國中多出寶物
伏藏。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為眾生廣說甚深法故,乃得此甚深大法鼓離于非法之
經。得此與空無相無作相應之經。復得此經系如來法身常住,及有如來藏經。如來
法身被煩惱所覆,名如來藏。
【迦葉。如郁單越。自然之食。眾共取之。無有損減。所以者何。以彼盡
壽。無我所想及慳貪想。如是迦葉。此閻浮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得此深經。書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為人說。終不疲厭不疑不謗。以佛
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養。乃至菩提無乏無盡。除定報業。】
舉北郁單越洲為例,郁單越洲人民福報殊勝,遍地食米,人民隨意得食。所以
者何?以彼洲人民,盡壽不貪著我所,及無慳貪故。
如是迦葉!此南閻浮提洲,四眾弟子得此深經,廣為人說,不疑不謗。以佛神
力,彼人常得自然如意供養,直至成佛,無有乏盡,除了定報業。
【如持戒比丘。不緩持戒。終身天神隨侍供養。若彼能于如是深經。乃至
不起一念謗想。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常見諸佛親近供養。如轉輪聖王。凡所游行七寶常隨。】
如持戒比丘,不緩于持戒,則終身天神隨侍供養。若彼能于如是甚深大法鼓經
,不起一念謗想。一念謗想者,謂彼僅在心有想尚未出言相謗其造業尚輕。不起一
念謗想故,即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法身,常見諸佛,得親近供養諸佛。猶如轉輪
聖王,所游行處七寶常隨。輪王七寶者,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珠
寶,五、女寶,六、主藏寶,七、主兵寶。
【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常與彼俱。如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七寶隨
住不住余處。其非真寶住于余處。】
如是安慰說大法鼓經者,彼所住之處,如是比經(應為如是此經),常與彼俱。猶如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七寶隨住,不住余處。非真實寶,住于余處。
【如是安慰說者。現在所住如是比經。悉從他方來至其所。諸不了義空相應經
于余處住。】
如是安慰說者,說是經者現在住處,如是比(此)經,悉從他方來至其所,其
余與不了義空相應經,住于余處。了義空者,真空畢竟空因緣空諸法性空也。
【如是安慰說者所住至方此經常隨。如轉輪聖王所游之處。諸余眾生隨順
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應去。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
比經亦復常隨。如轉輪聖王出于世時。七寶隨出。】
如是安慰說者,說者所住處或至他方,此經常隨。猶如轉輪聖王所游之處。諸
余眾生隨順王者,亦皆隨去。如是說者所住之處,比(此)經亦復常隨,如轉輪聖
王之七寶隨出。
【如是安慰說者出于世間。如是比經亦隨出現。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若失一
寶。彼王尋求。必至寶所。如是安慰說者。為聞此經處處尋求。要至經所。】
如是安慰說者出于世間,如是比(此)經亦隨出現。猶如轉輪聖王七寶,若失
一寶,尋時必至寶所。如是安慰說者,若求此經,要至經所。
【復次如轉輪聖王不出世時。諸余小王力轉輪王。和合諸王各現于世。如
是諸方。無人演說此深經處。余雜說者。說諸雜經。所謂正不正雜經。】
諸余小王力轉輪王,猶謂轉輪王不出世時,諸余小王如轉輪王般努力治世。轉
輪王統一治世,金輪王領四部洲,銀輪王領三部洲,銅輪王領二部洲,鐵輪王領一
部洲。輪王不出世時,諸余小王各各分治一部洲。
如是安慰說者不出于世,諸方無人演說此大法鼓經。世間皆說諸余雜經,所謂
或正或不正等雜經。
【彼諸眾生。亦如是隨學。彼隨學時。聞此如來藏如來常住究竟深經。心
生疑惑。于安慰說者。生恚害心。輕賤嗤笑。不生愛念。罵辱不忍。作
如是說。此將文筆。魔之所說。謂為毀法。悉棄舍去各還本處。更相破
壞犯戒邪見。終不能得如是比經。】
彼諸眾生,亦隨學諸余雜經。聞此如來藏如來常住法身究竟甚深大法鼓經,心
生疑惑。于安慰說者,生恚害心,罵辱安慰說者,于此深經不能接受。不忍,即不
能接受。作如是說,此種文筆,系魔所說,毀破佛法。于是棄舍而去,各還本處,
更相破壞,乃至破戒邪見。彼等終不能得此大法鼓經。
【所以者何。安慰說者所住之處。此經隨住故。】
所以者何?安慰說者所住之處,此甚深經隨住,不住余雜經。相反地,住余雜
經處,非安慰說者所能住也。
【爾時世間多有眾生。見聞摩訶衍經。而生誹謗。莫生恐畏。所以者何。
五濁世時。正法損減。多有眾生謗摩訶衍。】
爾時余雜經住世,世間多有眾生謗摩訶衍經。摩訶衍譯為大乘。
迦葉!汝聞我言,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濁惡世,正法損減,多有眾生謗大
乘法。
【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如是比經所行之處。七人眾中必有謗者。】
例如七家村中,必出茶夷尼鬼(茶夷尼鬼未見翻譯)。如是此經所行之處,七
人之中必有謗者。
【迦葉。譬如同戒之人。相見歡喜。彼亦如是。各各毀戒。于說法眾中。
聞是經時。更相瞻視。作戲笑言。何者眾生界。何者為常瞻彼顏色。作
是思惟。彼是我伴。更相慈愍。】
迦葉!譬如同戒之人,相見歡喜,彼各各毀戒人,于說大乘法眾中,彼此相顧
而笑。作戲笑言,說甚麼眾生界有,說甚麼涅不生不滅為常。如此態度,表示輕
慢也。
爾時諸謗大乘者,彼此瞻視顏色,作如是思惟,彼亦不贊成如是此經,是我之
伴。于是更相慈愍親近。謂謗大乘者,互相隨逐為友也。
【如是作已。守性而住。守性而去。如婆羅門長者種性。生子習惡。父母
訓誡。曾不改悔。舍家而去。隨逐惡友。 諸鳥獸。以為戲樂。如是展
轉。乃至他國。要結同類。共為非法。是為同行。不樂此經者亦復如是。見他誦說而反戲笑。所以者何。爾時眾生。並多懈怠。持戒寬緩。為
法留難。彼諸同行相隨誹謗。迦葉白佛言。嗚呼真是惡時。】
彼諸謗法之人,互相親近為友已,守其惡性同類而住,守其惡性不同類而離去。猶如婆羅門長者種性(應為種姓)有子習惡,隨逐惡友,共為非法。不樂此經者
,亦復如是。見他人或誦或說大法鼓經,反而戲笑輕慢。所以者何?爾時五濁眾生
,並多懈怠,持戒不嚴,為大乘法留難。彼諸同類,相隨謗法。迦葉白佛言,唉!
真是五濁惡世呀!
【佛告迦葉。至于爾時安慰說者。當如之何。迦葉。譬如城邑邊近路之田。為諸人眾象馬侵食。彼時田主。使一人監視。監規之人不勤守護。復
更增足二三四五。若十二十乃至百人。守者逾多。取者彌眾。最後一人
作是思惟。如此守視非一切護。當善方便令無侵害。即取田苗手自惠施。彼生感愧田苗得全。迦葉。若能如是。善方便者。于我滅後能護此經。】
佛言于末法五濁惡世,謗大乘者眾,安慰說者于爾時將如之何?佛復舉喻自答
,譬如城邊近路之田,被人侵食,徒增守護,不免被侵。守田者設諸方便,即取田
苗手自惠施,彼侵食者感愧,田苗便能保全。此譬喻系言,安慰說者于末法濁世,
弘宣此經,應存柔和隨順心,應存大慈悲心。佛言,若能以如是善方便,于我滅後
能護此經。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終不能攝彼惡人。寧以兩肩荷負須彌至百千劫。
不能堪忍听彼惡人犯戒滅法謗法污法。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
屬他為其僕使。不能堪忍听彼惡人犯戒背法遠法壞法。如是諸惡非法音
聲。世尊。我寧頂戴大地山海經百千劫。不能堪忍听彼惡人犯戒滅法自
高毀他。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恆受聾盲喑啞。不能堪忍听彼
惡人毀犯淨戒。為利出家受他信施。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舍
身疾般涅。不能堪忍听彼惡入犯毀淨戒 聲之行。而身行諂曲口言虛
妄。如是諸惡非法音聲。】
迦葉以五項假設,說明自己終不能攝彼惡人。五項假設者,兩肩荷負須彌至百
千劫;屬于他人為其僕使;寧頂戴大地山海經百千劫;寧恆受聾盲喑啞;寧舍身疾
入涅。般涅者,入涅也。終不堪忍,彼諸惡人非法音聲。
彼惡入犯毀淨戒 聲之行,應為彼惡“人”。 聲即螺聲,淨戒螺聲,猶淨戒
音聲也。
【佛告迦葉。汝般涅。是聲聞般涅。非為究竟。迦葉白佛。言若聲聞
緣覺般涅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闢支佛乘。世尊雲何
已般涅復般涅耶。佛告迦葉。聲聞以聲聞般涅。而般涅非為究
竟。闢支佛以闢支佛般涅。而般涅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
一切種智大乘般涅。然後究竟無異究竟。】
二乘人以灰身滅智不發慈悲心度眾生,為入涅。故佛責言,汝謂寧疾入涅
,而不聞此惡人音聲,乃無慈悲心,非究竟也。迦葉問言,若聲聞緣覺般涅非究
竟,世尊為何說有三乘?同時若謂聲聞緣覺既已涅,而成佛時,為何復般涅呢?
佛告迦葉,聲聞人以聲聞苦集滅道四諦法取涅,而四諦法只有自覺自度,不
度眾生,故般涅非為究竟。闢支佛以緣覺十二因緣法取涅,只有自覺自度,不
度眾生,故般涅非為究竟。必須發大悲心度一切眾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得一
切種智(一切種智佛智也),以大乘般涅,然後究竟,無異究竟。無異究竟者,
猶言非于生死以外,另有涅。而是生死無性即涅,故曰無異究竟。
【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義雲何。佛告迦葉。譬如從乳出酪。酪出生酥。
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見如初生乳。乳血共雜。受三歸者猶
如純乳。隨信行等。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猶如成酪。七種學人及七
地住菩薩。猶如生酥。意生身阿羅漢闢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
猶如熟酥。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
迦葉白佛言,無異究竟是何義呢?佛言,譬如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
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乳與醍醐一體無異也。凡人邪見如初出之乳,此時乳與血
共雜。受三歸順佛法者,猶如純乳。隨信行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者猶如從乳成酪。七種學人及七地住菩薩,猶如生酥。意生身阿羅漢闢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
菩薩,猶如熟酥。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故凡夫邪見者與佛一體,無有異也。
受三歸者,系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隨信行。聲聞乘見道位中有二種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隨信行者鈍根
,隨法行者利根。隨信行者,信四真諦無漏法,隨信力行。于大乘法中,初發菩提
心菩薩,住解行地,猶隨信行也。
七種學人。據俱舍宗,即十八有學中之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
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于菩薩法中,七地以前有功用道,名為有學。八地以上
無功用道,稱為無學。如是等人猶如生酥。
意生身。已離業報身,然未得究竟法身,于其中間名意生身。聲聞緣覺已離業
系,然未得究竟法身,故阿羅漢闢支佛,于意生身得自在力。于菩薩法中,楞伽說
三種意生身。初地至五地,禪波羅蜜增強,得三昧意生身。六地七地,知諸法以無
性為性,得覺法自性意生身。八地九地十地,無功用行,任運續起,得種類俱生無
行作意生身。經中雲九住十住菩薩,即九地十地菩薩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三德具足得究竟法身,猶如醍醐。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雲何說有三乘。佛告迦葉。譬如導師。勇猛雄
杰。將諸親屬及余人眾。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由曠野險難惡道。作是
思惟。此眾疲乏。將恐退還。為令諸人得止息故。于其前路化作大城。
遙以指示語諸大眾。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諸眾悉見漸近彼城。各相謂言。是我息處。即共入城休息快樂。樂于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
惟。此諸大眾得此小樂。便以為足。羸劣休懈無前進意。爾時導師即滅
化城。彼諸大眾見城滅已。白導師言。此為何等。為幻為夢。為真實耶。導師聞已。即告大眾。向者大城。為止息故我化作耳。更有余城。今
所應往。宜速至彼快樂安隱。大眾答言。唯然受教。何緣樂此鄙陋小處。當共前進安樂大城。導師告言。善哉當行。即共前進。】
迦葉問佛,如來雲何說有三乘?
當知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菩薩是成佛因地,然菩薩有二種,一者直進菩
薩,二者回小向大菩薩。佛為令二乘回小向大,故說三乘也。
導師譬如佛,親屬即三乘人,及余人眾即人乘天乘。從其所住欲達佛地,經由
曠野險難惡道,即煩惱生死也。
恐退還者,謂二乘羸劣。作諸化城,謂假說二乘涅。樂于中住不欲前進者,
謂二乘偏空滯寂。滅化城誘前進者,斥小褒大也。
【復告大眾。所往大城先相已現。汝當觀察。彼前大城極甚豐樂。以漸前
行見彼大城。爾時導師告諸大眾。諸仁當知。此是大城。時諸大眾。遙
見大城。安隱豐樂。心得歡喜。各共相視生希有心。此城為實為復虛妄。導師答言。此城真實。一切奇特安隱豐樂。即告彼眾入此大城。此則
第一究竟大城。過此處已更無余城。彼諸大眾俱入城已。生希有心。心
得歡喜。嘆彼導師。善哉善哉。真實大智。大悲方便哀愍我等。】
復告大眾,汝等所見化城,即所往大城之先相已現。汝等當觀察化城之豐樂,
彼前方之大城,較此化城極為豐樂。彼大城者,謂佛無上菩提,究竟涅也。
導師告諸大眾,此城真實,安隱豐樂。謂佛究竟涅,真實無上,非二乘涅
可比。過此處更無余城,言佛究竟涅即一真法界,無有余乘也。大眾入城嘆彼導
師,言二乘回小向大,方知自己畢竟成佛。例如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大迦葉
等,未聞法華以前,不知自己當來作佛,既聞法華,方知是佛真子,當來作佛,于
是深感佛恩。
【迦葉當知。彼初化城。謂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
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是故如來。開示三乘。現二涅。又說一乘。
佛告迦葉。若有說言無此經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
佛告迦葉,彼化城者,比如二乘偏空清淨智慧,證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之
智慧。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無上菩提究竟涅。為誘二乘修習故,所以如來開
示三乘,現二種涅。二涅者,二乘涅,僅為止息處也,佛究竟涅,究竟真
實也。佛究竟涅即一真法界,故曰又說一乘。一乘即唯一真法界也。
佛告迦葉,若有說言無此大法鼓經,此經非真實者,彼非我弟子,我非彼師。
意謂若有謂無此大法鼓經者,即是外道。
【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
余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余說。】
迦葉白佛言,且置小乘莫論,諸大乘經中,多說空義。何故此經說解脫有色,
如來常住等義呢?佛告迦葉,一切說空之經,是有余說,此大法鼓經,是無上說,
非有余說。
當知如來藏中,空即不空不歸斷滅,不空即空非為定有,如此方為無上說也。
【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食餓鬼孤獨貧乞。次施
沙門及婆羅門。甘 眾味隨其所欲。】
先譬說後法說。譬如波斯匿王設大施會,先施餓鬼貧乞,次施諸賢聖者。
【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順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勤修習。舍如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或隨句
字說。或增異句字。】
佛亦如是,為隨順眾生種種欲樂,于是演說種種不同經法。猶如波斯匿王,隨
順貧乞欲樂而先施之。
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能精勤修習,彼等舍如來藏常住妙典,而好樂種種空經。或隨句字說,或增異句字。謂好樂空經者,執取文字相,只知徇文,不知其義也。
【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經皆說無我。而彼不知空無我義。彼無慧
人趣向滅盡。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所以者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
空涅。如是涅是一切句。彼常住安樂。是佛所得大般涅句。】
所以者何?何以彼等隨句字說增異句字呢?例如彼如是言,一切佛經中,皆說
無我皆說空嘛!而彼只知徇文,不知空無我義。彼不知隨緣無性,不空即空;無性
隨緣,空即不空。無我義亦復如是。故空無我非是斷滅,而是橫遍豎窮無欠無余,
無欠無余則無分別,無分別則是一。故一生萬法,空而不空;萬法歸一,不空而空。所以空非滅盡,而是一真法界。彼無慧人,卻趣向滅盡。
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因為無量塵垢煩惱,緣生無性,常空涅故。涅是
一,塵垢煩惱無量。無量即一,一即無量,故如是涅是一切句。這便是說,說一
時,一切即一;說一切時,一即一切。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橫遍豎窮無欠無余,是故涅常住安樂,此即佛所得
大涅句。此法本不可說,勉強以言語表之,故曰大涅句。
【迦葉白佛言。世尊。雲何離于斷常。佛告迦葉。乃至眾生輪回生死我不
自在。是故我為說無我義。然諸佛所得大般涅常住安樂。以是義故。
壞彼斷常。迦葉白佛言。世尊。再轉無我轉我久矣。】
迦葉白佛言,怎樣方能離于斷常?眾生執有我邊則常執無我邊則斷。不知隨緣
無性,我即無我;無性隨緣,無我即我。我即無我,則我不可得;無我即我,則我
不可得。此不可得義,即涅四德,常樂我淨也。
佛告迦葉,眾生輪回生死,“我”不能自主,不得自在,故我說無我。以其所
執,是以有于斷常。然諸佛大涅,常住安樂得大自在,故無有于斷常也。
迦葉言,請世尊再說無我義,你說“我”已經很多了。
【佛告迦葉。為破世間我故說無我義。若不如是說者。雲何令彼受大師法。佛說無我。彼諸眾生。生奇特想。聞所未聞。來詣佛所。然後以百千
因緣令入佛法。入佛法已。信心增長。勤修精進善學空法。然後為說常
住安樂有色解脫。】
佛告迦葉,為破世間執我故,乃說無我義。若不如是說空無我,怎能令彼眾生
接受大師法?大師者佛也。佛說無我,眾生感覺奇特,于是來至佛所听佛說法。然
後佛以百千因緣開示,令入佛法。既入佛法已,信心增長,勤行精進,善學空法。
雲何為“善學”空法?學空不執空是為善學空法。
既善學空法已,佛然後為說常住安樂有色解脫之法。常住安樂乃諸法實相也,
實相無相,遍滿無礙,故常住安樂。諸法無非實相,實相即是諸法,不縱不橫,差
別而無差別,無差別而差別,故稱有色解脫。
【復次或有世俗說有是解脫。為壞彼故。說言解脫悉無所有。若不如是說。雲何令彼受大師法。是故百千因緣。為說解脫滅盡無我。然後我復見
彼眾生。見畢竟滅以為解脫。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後我復百千因緣。
說解脫是有。】
復次或有世間凡夫,說三界有安樂,即是解脫。例如世間執五欲樂為解脫,無
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為解脫。佛為破彼故,說解脫悉無所有。彼等既受佛法,百千因
緣為說解脫滅盡無我。然彼眾生又執著畢竟滅盡以為解脫,彼無慧人趣向滅盡。例
如二乘人,偏空滯寂。于是我復百千因緣,說解脫是有。
解脫即是涅,二乘涅,解脫分段生死,未解脫變易生死,故非圓滿解脫。
【迦葉白佛言。世尊。得解脫自在者。當知眾生必應有常。譬如見煙必知
有火。若有我者必有解脫。若說有我。則為已說解脫有色。非世俗身見。亦非說斷常。】
迦葉聞法領解,于是說道,世尊!我明白了,得解脫自在者,不應滅盡,必應
有常。譬如見煙必知有火,無火必定無煙。同理可知,有我方有解脫,若無我則誰
得解脫?所以若說解脫有我,便是已說解脫有色了。如是解脫,非世俗之見,亦非
斷常之見。因為如是解脫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般涅示般涅。不生示生。佛告
迦葉。為壞眾生計常想故。如來不般涅示般涅。不生示生。所以者
何。眾生謂佛尚有終沒不得自在。何況我等有我我所。】
迦葉白佛,雲何如來不般涅,示現般涅?不生而示現生?簡言之,雲何如
來不生不滅,示現生滅?
佛告迦葉,為壞眾生計常想故,所以無生無滅,而示現生滅。所以者何?欲令
眾生謂佛尚有始終生滅不得自在,何況我等眾生,有我我所呢?于是眾生體念無常
,精進修習佛道。
【譬如有王。為鄰國所執。系縛枷鎖。作是思惟。我今復是王是主耶。我
今非王非主。】
譬如王為鄰國所執,王譬自在義,用譬眾生皆認為有我自在。今見佛尚有始終
生滅,乃知自己于無常中不得自在,非王非主也。
【何緣乃致如是諸難。由放逸故。如是眾生。乃至生死輪回。我不自在。
不自在故。說無我義。】
眾生以知無常,乃自我檢討,以何緣故,乃致如是諸難?于是覺悟,以放逸故
,致如是諸難。以放逸故,眾生生死輪回不得自在。以眾生不得自在故,所以佛說
無我義。
【譬如有人。為賊所逐。舉刀欲害。作是思惟。我今無力。當得免此死難。以不如是生老病死種種眾苦成就眾生思想。願作帝釋梵王。如來為壞
彼思想故。示現有死。】
譬如有人為賊所逐,作是思惟,我今無力,(以下句逗似應為,我今無力,當
得免此死難以不?)
如是生老病死種種眾苦成就眾生思想,于是眾生畏生死苦,願作帝釋梵王。帝
釋是三十三天主,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如來為壞彼計常思想故,示現有死。
【如來是天中之天。若般涅悉磨滅者。世間應滅。若不滅者。則常住安
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如煙有火。若復無我。而有我者。世間應滿
實有我非。無我亦不壞。若實無我。我則不成。】
如來是天中天,天者謂世間,天中天者救護世間覆護世間。若如來般涅悉磨
滅者,則世間無有覆護,故世間應滅。再者,如來隨緣即示現世間,世間無性,即
如來法身常住。故如來若滅,世間應滅。若世間不滅,應如虛空不生不滅,則常住
安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如果無我,則誰常住安樂?猶如有煙必有火,如果無火
,其誰生煙?
若復無我而有我者,世間應滿。無我者虛空,唯虛空無我。無我而有我,世間
以為三有為我,若以虛空為三有者,則世間應滿如虛空也。
迦葉當知,一切法本來涅,而涅常樂我淨,故實有我,非無我,而我常樂
淨,不生不滅不壞也。
若實無我,便成虛無,一切虛無則一切法不成。一切法不成則我不成,若我不
成,則世俗諦被破,若壞世諦則第一義諦亦壞。如是則壞世出世間一切法矣。
【迦葉白佛言。世尊。有者何耶。佛告迦葉。有者。二十五有眾生行。非
有者。無思之物。若非有是眾生者。應從他來。】
迦葉白佛,何者為有?佛答,有者,二十五有眾生行。先介紹二十五有,開三
界為二十五有。欲界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
洲、北拘盧洲、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為
初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及四禪中之淨居天、無想天。
無色界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共二十五有。
眾生行,眾生亦曰有情,有情之行,因果不爽輪回生死。意謂有者,言有因果
輪回之眾生行也。
非有者,無思之物。意謂非屬因果輪回生死之有者,無思之物。無思之物,猶
言無情之物。例如虛空是無思之物,便非因果輪回生死有也。
若非有是眾生者,應從他來。二十五有眾生,皆是果法。果不自果,必從因來
,于畢竟空中,因果變異,構成輪回生死。如果非有(如虛空)是有情者,亦應從
因來。應從他來者,即應從因來也。當知虛空非因果法,無有輪回,無有生滅,不
同二十五有眾生行也。
【設有思之物壞者,眾生當減。若非有是眾生者。則應充滿。以眾生不生
不壞故。不減不滿。】
假設有情壞者,則眾生界現象當減。例如人死則人界現象便有所減少。如果非
有是眾生者,則應充滿。如果非有之虛空是眾生者,則眾生應充滿如虛空。因為假
設虛空是眾生,而虛空不生不壞,則眾生亦應不生不壞,不減不滿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雲何生彼煩惱諸垢。佛告迦葉。善哉善
哉。應以是問。問于如來。譬如金師見彼金性。作是思惟。如此金性何
由生垢。今當推尋生垢之本。彼人雲何為得本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若盡壽思惟尋初因相。乃至無始得本際不。既不得本亦不
得金。若巧方便精勤不懈。除彼金垢爾乃得金。】
迦葉白佛言,若有我者,雲何生彼煩惱諸垢?因為世尊說過,我是自在義。既
是自在,應無煩惱垢,既無煩惱垢,雲何生彼煩惱垢呢?
我們要知道,佛所說之我是妙有,所以是自在義。眾生所執之我,是緣起假有
,假有隨緣生滅,故不自在,二者是不同的。眾生因緣所生,無有自性。若了緣生
無性,便入圓成實性。此圓成實性,即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隨緣生萬法,非有
而有;萬法緣成無自性,有而非有。這種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稱為妙有。佛所說
之我,是為妙有,妙有即自在義。
眾生所執之我是假有,是虛妄的。因為眾生于無性緣成之法,執假為實,以之
為我,迷依他起性,為遍計執性。虛妄無始,顛倒執著,違圓成實性,故不得自在。眾生所執假我,無性本空,畢竟空中無生無滅無始無終。
今世尊以譬喻回答,譬如金性何由生垢,金性者謂純金也,垢者謂礦石也。譬
如金師問,金何故在礦中?當知金與礦皆因緣生法,無性本空,無生無滅無始無終。故金師推尋生垢之本,不可得也。故佛問迦葉,為得本不?迦葉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盡形壽思惟推尋初因相,乃至于無始際,求其本際不可得也。何
以故?一切法畢竟空,無生無滅無始無終,故求其本際不可得也。若如此妄求,不
得于我,亦不得煩惱垢。猶如金師,若虛妄思惟推尋,既不得本,亦不得金。不如
以善巧方便,精勤不懈除煩惱垢,乃得常樂我淨。猶如金師,除彼礦垢,爾乃得金。
【佛告迦葉。如是我者。生客煩惱。欲見我者。作是思惟。今當推尋我及
垢本。彼人雲何為得本不。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若勤方
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謂聞如是比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善巧方便
專精三業。以是因緣爾乃得我。】
如是眾生妄執之假我,以執著我所生客塵煩惱。然此假我非為實有,如是假我
無始無終。眾生欲見此假我者,推尋假我及煩惱垢之根本,彼人能得其本不?迦葉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自在真我。如果聞此大法鼓經(如是比
經應為如是此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不緩不急者,正精進也),身口意三業
精進,以是因緣,便得自在真我。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何故不見。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
初學。學五字句。界成句偈。欲先知義。然後乃學。當得知不。要當先
學。然後乃知。彼善學已。然後師教。界成句義。引譬示之。彼能听受。緣師得解界成句義故。則能信樂。】
迦葉問言,若有我者,應是可見。何故此我不可見呢?佛告迦葉,汝不見者,
是不知其義也。譬如初學五字句,四句界成句偈(謂偈有四句,句有五字也)。為
當先知義而後方學呢?或者是先學而後知義呢?當然是先學而知義了。汝迦葉不善
學,雲何能見自在真我?汝若善學已,承師教示,界五字成句,界四句成偈。然後
師引譬示之,汝復能善學听受。因師而得解,方能界成句義。界成句義故,則能信
樂矣。
【如是我今。為煩惱藏所覆。眾生說言善男子。如來藏如是如是。彼便欲
見。當得見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如彼不知界成句義。
當緣師信如是。迦葉當知。如來是誠實語者。以誠實語說有眾生。汝後
當知。如彼學成。】
如是自在真我,今為煩惱藏所覆,若欲見真我,須先除煩惱藏方見真我。今眾
生之真我被煩惱藏隱覆,未除煩惱藏,便欲見如來藏之真我,當得見不?迦葉答言
,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好像彼學句偈,尚未知界成句義之時,當緣師教而誠信之。如是迦
葉當知,如來是誠實語者,汝當信之。如來以誠實語說有眾生(眾生者因緣有也)
,其中道理,汝後當知。如彼學成者,好像彼學五字句偈,學成後則知其義也。
【今當為汝更說譬喻。如四種眾生界隱覆譬喻。所謂。膚翳覆眼。重雲隱
月。如人穿井。瓶中燈焰。當知此四有佛藏因緣。】
佛說四種隱覆譬喻,一、膚翳覆眼,謂眼被膜障,不能視也。二、重雲隱月,
雲遮月也。三、如人穿井,謂水被土隱也。四、瓶中燈焰,燈焰為瓶所障,不能照
物。此四譬喻,有如佛藏被隱覆般的因緣。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悉有如來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一切眾生以悉有佛性故,
方能得般涅。
【如彼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醫。其目常冥。既遇良醫。疾得見色。】
猶如眼翳是可以治愈的,未遇良醫,其目常瞑。既遇良醫,治愈眼翳,便疾得
見色。
【如是無量煩惱藏。翳障如來性。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計我非我我所
為我。若遇諸佛聲聞緣覺。乃知真我。如治病愈。其目開明。翳者謂諸
煩惱。眼者謂如來性。】
無量煩惱藏,隱覆如來性。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乘人,計著假我,或非我
,或我所,以為真我。若遇諸佛,聲聞緣覺方知真我。猶如眼翳治愈,其目開明一
般。翳者譬諸煩惱,眼者譬如來性。
【如雲覆月。月不明淨。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淨。若離一切煩惱雲
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
釋如雲覆月譬喻,如煩惱藏覆如來性,令性不明淨。
【如人穿井。若得干土知水尚遠。得濕土 知水漸近。若得水者。則為究
竟。如是值遇諸佛聲聞緣覺。修習善行掘煩惱土。得如來性水。】
釋如人穿井譬,水被土隱,若得濕土 (泥),知水漸近,若得水者乃為究竟。譬如值遇諸佛聲聞緣覺修習善行。所謂善行者,發大悲心度眾生也。譬如掘煩惱
土,得如來性水。
【如瓶中燈焰。其明不現。于眾生無用。若壞去瓶。其光普照。如是諸煩
惱瓶。覆如來藏燈。相好莊嚴則不明淨。于眾生無用。若離一切諸煩惱
藏。彼如來性煩惱永盡。相好照明施作佛事。如破瓶燈眾生受用。如此
四種譬喻因緣。如我有眾生界。當知一切眾生。皆亦如是。彼眾生界無
邊明淨。】
釋瓶中燈焰譬,猶煩惱瓶,覆如來藏燈,令相好莊嚴不得明淨。雖眾生本有如
來性,而于眾生無用。若離煩惱藏,煩惱藏永盡,則彼如來性得以圓顯,則可相好
照明施作佛事。如破瓶燈,眾生方得受用。
此四譬喻,說明我有眾生界,一切眾生亦有如來藏。雲何我有眾生界?以圓成
實隨緣,即依他起。依他起無性,即圓成實。圓成實即如來性,依他起即眾生界。
以圓成實即依他起,故我有眾生界。以依他起即圓成實,故一切眾生有如來性。故
曰一切眾生,皆亦如是。是以彼眾生界,實亦無邊明淨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者。如來何故。說
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迦葉白佛言,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佛有眾生界者,則是一性一乘。換句話說
,若佛即生,生即佛者,則同一佛性,同一佛乘。然則如來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
、緣覺乘、佛乘?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如巨富長者。唯有一子。隨乳母行。于大眾中亡
失所在。長者臨終作是思惟。我唯一子久已亡失。更無余子。父母親屬。若我一旦終沒之後。一切財物王悉取去。于思惟頃。本所失子。游行
乞求。到其本家。而不自知是其父舍。所以者何。幼少失故。父見識之。而不言子。所以者何。慮怖走故多與財物。而語之言。我無子息。為
我作子。勿復余行。彼子答言。不堪住此。所以者何。住此常苦如被系
縛。長者謂言。汝欲何作。子復答言。寧除眾穢放牧田作。長者念言。
此子薄福。我當知時。且隨彼意。即令除糞。其子久後。見大長者五欲
自娛。心生欣樂。作是思惟。願大長者。時見哀納多賜財寶。以我為子。作是念已。不勤作務。長者見已。作是思惟。如是不久。必為我子。
是時長者。尋告之曰。汝今雲何起異心想。不勤作務。彼即答言。願欲
作子生如是心。長者言善。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實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庫藏悉以付汝。于大眾中唱如是言。此是我子。我失來久。今遇
還家。而不自知。我命為子。而復不肯。今日自求為我作子。】
巨富長者,譬佛也。唯有一子,譬以平等心度眾生,視眾生如一子也。隨乳母
行,譬隨順小法也。長者臨終,譬佛化緣將盡,思法有付囑。到其本家,而不自知
,小乘人智劣,不知本為一佛乘也。不知其父,不自識佛性也。不言是子者,恐小
機不堪受大法也。不堪住此者,小機自謂不堪受大法也。寧除眾穢放牧田作者,願
修小法,只求斷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也。願大長者多賜財寶以我為子者,二乘人回
小向大願聞大法也。長者言善,我是汝父汝是我子者,師資緣合也。令知庫藏者,
付囑大法也。
【迦葉。如彼長者。方便誘引志意下劣子。先令除糞。然後付財。于大眾
中唱如是言。此本我子。亡失來久。今幸自來。為我作子。迦葉。如是
不樂一乘者。為說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來善巧方便。是諸聲聞悉是
我子。如除糞者今始自知。迦葉白佛言。嗚呼異哉。是聲聞乘。何鄙之
甚。實是佛子。而不識父。】
世尊舉譬已,以法合之。迦葉,如是不樂一乘者,為說三乘,此是如來善巧方
便。諸聲聞乘,實是我子,以不樂一乘故,且令修于小法,譬如除糞者。迦葉!汝
今始知,如來為汝父也。
迦葉感嘆地說,嗚呼異哉!聲聞乘何鄙之甚,實是佛子,而不識父!
【佛告迦葉。應如是學。若汝不堪訶責毀罵。則應舍離。彼後熟時。汝當
知之。復次迦葉。聲聞大乘常相違反。世俗無漏愚痴黠慧。】
佛告迦葉,應如是學大乘。若汝于大乘法不能接受,而對大乘訶責謗毀時,則
應舍離,暫學小乘。以後成熟時,汝當知大乘可貴也。
復次迦葉!雖然聲聞與大乘相違反,然二者不二。世俗與無漏(即生死與涅),愚痴與黠慧(凡夫與賢聖),亦不二也。何以故?一切法唯是一法故。
【復次迦葉。若謗此經者。應當攝取。所以者何。彼以謗故。舍身當墮無
邊黑 。哀愍彼故。當設方便以大乘法而成熟之。若不可治者。當墮地
獄。若有信者彼自當信。其余眾生。應以攝事攝令解脫。】
復次迦葉!若有謗此大法鼓經者,應當攝取歸于佛道。所以者何?因為彼以謗
此經故,來生當墮地獄中無邊黑暗。為憐愍彼故,當以大乘法而成熟之。如果邪見
執著不可治者,此人當墮地獄黑暗之中。其余眾生,應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種攝法,攝令解脫。
【復次迦葉。若有士夫。初得熱病。不應與藥及余眾治。所以者何。時未
至故。要待時至然後乃治。二處不知是則敗醫。是故病熟然後應治。若
未熟者要待時至。如是眾生謗此經者。過患熟時深自悔責。嗚呼苦哉。
我之所作。今始覺知。至于爾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
佛以譬說。譬如有人初得熱病,不應與藥醫治。要待時機成熟,然後為治。如
果時與非時二處不知,非良醫也,是敗醫也。所以病未熟者,要待時至。如是眾生
謗此大法鼓經者,時機若熟,當自悔責。至于爾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
【復次迦葉。如有士夫。度大曠野。聞合群鳥鳴。時彼士夫思是鳥聲。謂
有劫賊。異道而去。入空澤中。至虎狼處。為虎所食。如是迦葉。彼當
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于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入于大空斷
見。修習無我。于如是如來藏。諸佛常住甚深經典。不生信樂。】
世尊以譬喻說明,四眾弟子若避有我而取無我,避有而著空,(意責二乘也)
即墮斷滅空。于如來藏常住法身之大法鼓經,便不生信樂矣。
【復次迦葉。汝所問我。為阿難說。有有有苦樂。無有無苦樂。汝今諦听。迦葉。如來者。非有非眾生亦不壞。】
復次迦葉!汝問我曾為阿難說,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的道理。汝今諦听,當為汝說。如來者,法身也,非是有法,非是眾生,此法身亦常住不
壞。何故非有非眾生?法身無決定性無生故。何故不壞?法身橫遍豎窮故。
【迦葉白佛言。雲何世尊。佛告迦葉。如雪山下有出淨光摩尼寶性。有人
善知摩尼寶相。見相則知。即取持去。如煉金法。消除滓穢離垢清淨。
隨所著處。本垢不污。所以者何。譬如士夫持燈而行。隨所至處。 冥
悉除,燈光特明。彼摩尼寶亦復如是。如煉真金塵垢不污。星月光照則
雨淨水。日光所照尋即出火。如是迦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于世。
永離一切生老病死。煩惱習垢一切悉滅。常大照明。如彼明珠。一切不
污。如淨蓮華。塵水不著。】
迦葉白佛言,雲何如來非有非眾生亦不壞?佛以譬喻回答,意思是說,如來非
有非眾生,非是斷滅空,而是畢竟清淨,以畢竟清淨故,所以不壞不雜。
淨光摩尼寶,譬喻本來清淨,譬清淨妙法身。消除滓穢離垢清淨,譬智慧法身。燈能除 ,譬智慧能除煩惱垢也。淨光摩尼寶,夜間星月光照,則出淨水,日間
日光所照便能出火。
如來出興于世,亦復如是。永離生老病死煩惱諸垢,則常大照明,如摩尼珠,
一切不污如淨蓮華。
【復次迦葉。如來如是如是時。如是如是像類。出于世間。隨其所應。示
現凡身。不為彼彼凡品生處垢穢所染。亦復不受世間苦樂。樂者人天五
欲功德。彼即是苦唯有解脫究竟常樂。】
復次迦葉!如來如是如是時。如是如是時者,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也。如是如是
像類者,如來法身無形無相也。出于世間,化身應現世間。隨其所應現者,示現種
種凡身,猶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三應身。然不被種種凡品生處,垢穢所染。彼彼凡品
生處,猶種種凡品生處。亦復不受世間苦樂。世間樂者,人天五欲功德,即此五欲
樂便是苦。何以故?五欲是變壞法,是壞苦故。所以唯有解脫,離于苦樂,乃究竟
常樂也。
【迦葉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我自惟省。今始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
分成阿羅漢。當于如來知恩報恩。以如來昔日。分我半坐。今日復于四
大眾中。以大乘法水而灌我頂。】
迦葉感嘆言,世尊!我自思惟省察,今生得以出家受具,得比丘分成阿羅漢,
當對于如來知恩報恩。因為如來昔日恩遇我,分我半座,今日復以大乘法水而灌我
頂。
【爾時眾中。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或持非優婆
塞色像儀式者。傾側低仰一切皆是魔之所為。】
爾時眾中,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即受具足戒現比丘像者。或持優婆塞色像儀
式者,即受五戒著縵衣者。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即受三歸者。傾側低仰,坐
立不正威儀不具也。如此種種非威儀,一切皆是魔之所為。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眾。離諸糟糠。堅固真實。如釤戳幀 br />
如是眾中。彼雲何住。佛告阿難。問大迦葉。阿難言。唯善哉當問。即
問迦葉。于此眾中。彼雲何住。迦葉答言。彼愚痴人是魔眷屬。與魔俱
來。是故阿難。我先說言。不能堪任。于如來滅後。善巧方便。護持正
法。如善守田。是故先言。寧負大地。廣說如上。】
爾時阿難白佛言,今諸大眾,離諸不良分子,全體皆堅固真實,如釤戳治抻 br />
穢木。何故有如是威儀不正之人?彼等雲何住?為是住于佛法,為是住于魔法?佛
令阿難去問迦葉。迦葉答言,彼等愚痴人,皆是魔眷屬,與魔俱來此法會。
接著迦葉又說,所以我先前說言,不堪任于如來滅後,護持此大法鼓經,如善
守田人。何以故?以魔已侵入四眾弟子中故。是故先言,寧負大地,廣說如上。廣
說如上者,前文曾言,我寧負須彌至百千劫;寧屬他為僕;寧頂戴大地至百千劫;
寧恆受聾盲喑啞;寧舍身疾般涅等。
【爾時世尊。即告我言。于我滅後。汝當堪忍護持正法至于法盡。我時白
佛。我當堪能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時佛責言。何以懈怠。不能護法至于
法盡。】
所以爾時世尊令我于佛後,護持正法,至于法盡。我時白佛,我僅能四十年中
護持正法。時佛責我懈怠,不能護法至于法盡。其原因便是因為魔已侵入四眾中也。
【佛告迦葉。汝且求魔。若能得者堪任護法。迦葉即以天眼觀察而不能見。如舍衛國有一野人亡失其子。于大眾中求子不得。疲乏而歸。迦葉。
天眼于大眾中求魔不得。亦復如是。即白佛言。我不堪任求覓惡魔。如
是八十諸大聲聞。皆曰不堪。復令賢護等五百菩薩。除一菩薩名一切世
間樂見。推覓惡魔。亦復不得。】
佛告迦葉,汝既謂魔與眷屬,俱在眾中,汝且求魔,若能得者,便能護法至于
法盡。
于是迦葉以天眼觀察求魔,而不能見。好像舍衛國野人,失子而求子,終不能
得,最後疲乏而歸。迦葉亦復如是,求魔不得,最後失望作罷。便白佛言,不能求
覓惡魔。如是八十諸大聲聞,亦求魔不得,賢護等五百菩薩,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
樂見,余皆覓魔不得。
梵語跋陀婆羅,或作跋陀和,譯曰賢護,亦曰仁賢。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不堪任法欲滅時余八十年護持正法。南方菩薩當
能護持。汝當于賢護菩薩五百眾中最後求之。迦葉答言。善哉當求。求
得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世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則是其人。】
迦葉覓魔不得,佛言汝不堪任于法欲滅時余八十年,護持正法也。南方菩薩當
能護持,汝可于賢護五百菩薩中求之!迦葉求之,得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于是
白佛,即是其人。
【佛告迦葉。汝往勸請令覓惡魔。爾時迦葉。即與八十諸大聲聞及賢護等
五百菩薩。俱共勸請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汝童子。世尊所舉。堪覓
惡魔。爾時童子于大眾中白迦葉言。我今堪任推覓惡魔。然有八十諸大
聲聞。賢護等五百菩薩摩訶薩。及文殊師利。觀世音。得大勢。滅諸惡
趣。彌勒菩薩等。何故不覓令我覓耶。宜令彼先。然後及我。】
佛令迦葉,勸請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覓魔。于是迦葉即與八十大聲聞及賢護
五百菩薩等,前往勸請。彼童子推言,應八十大聲聞及賢護五百菩薩,乃至文殊師
利,觀世音,得大勢,滅諸惡趣,彌勒菩薩等先覓,然後及我,方合道理。
【迦葉謂言。降伏惡魔為無福耶。答言。迦葉。汝知有福。宜自為之。我
今不能。】
迦葉謂言,降伏惡魔,是有福報的。童子答言,汝知有福,應自為之。
【爾時迦葉以此白佛。佛告迦葉。此童子語為何所說。迦葉白佛。童子說
言。先諸大德。然後及我。我是俗人。性復下劣。是諸大德。八十聲聞。及賢護等五百上首。彼悉在先。然後次我。時諸聲聞及賢護等。一切
推覓悉不能得。如彼野人求子不獲。皆曰不堪。于一面立。】
迦葉白佛,彼童子不受勸請,謂言,應先請諸大德覓,然後及我,因為我是俗
人,性復下劣。故應先八十聲聞,及賢護等五百菩薩先覓,然後及我。
然諸大聲聞及賢護菩薩等,一切推求,悉不能得,皆曰不堪,乃退于一面立。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今聞此大法鼓經。于我滅後四十年中。當善護持
如今正法。當擊大法鼓。吹大法 。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然後一切世
間樂見離車童子于正法欲滅余八十年。當以五系縛彼惡魔及其眷屬。如
縛小兔廣當宣唱大法鼓經。當擊大法鼓。吹大法 。設大法會。建大法
幢。迦葉白佛言。當于何時。佛告迦葉。正法欲滅余八十年。】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言,汝今聞此大法鼓經,能于我滅後四十年中,護持正法。
然後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于正法欲滅余八十年,當以五系縛魔及其眷屬,如縛
小兔。當宣揚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螺,設大法會,建大法幢。迦葉問言,
當于何時?佛言,正法欲滅余八十年時。
【迦葉白佛言。世尊。欲見惡魔。佛告童子。速以惡魔示諸大眾。爾時童
子瞻仰世尊。即指示言。觀此惡魔。從異方來。如諸菩薩。作比丘像。
于眾中坐。大眾悉見見被五系。魔言童子。我于此經不復作障礙。如是
三說。】
迦葉要求見彼惡魔。佛令童子,速以惡魔示諸大眾。童子先瞻仰世尊,然後指
示言,觀此惡魔,從異方來此法會中坐,變作諸菩薩及比丘像。于是大眾悉見,見
彼惡魔被五系縛。惡魔言童子!我于此大法鼓經不復作障礙。如是三說。
觀此經文,令人心悸。佛在世時,尚且如此。值此末世,魔益猖獗,學佛人唯
有求彌陀加被,觀音助我,期免魔難。
【爾時世尊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等菩薩眾言。摩訶迦葉。已能于我滅
度之後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汝等誰能于我滅後最後護法。如是三說。無
能堪者。】
世尊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等菩薩眾言,大迦葉已能于我滅度後,四十年中
護持正法,汝等誰能為最後護法?如是三問,無能堪任者。
【佛告大眾。汝等勿得起輕劣想。我此眾中多有弟子。于我滅後能護正法
說此經者。賢護等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于我滅
後。當擊大法鼓。吹大法 。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爾時童子即放弊魔。時諸大眾語童子言。汝已授記。】
佛告大眾,汝等勿自輕薄,我此眾中,多有弟子能護正法能說此經者。賢護等
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于我滅後,當建大法幢。
爾時童子即放弊魔。時大眾贊嘆童子言,汝已授記。(應為汝已受記)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今汝迦葉。如守田夫無善方便。不能堪任護持
此經。今此童子聞此經已。能善誦讀現前護持為人演說。常能示現為凡
夫身。住于七地。正法欲滅余八十年。在于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
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
佛言迦葉!汝如守田人無善方便,不能護持此經。今此童子能護持此經為人演
說。常能示現凡夫身,然實住于七地。正法欲滅余八十年時,在南方文荼羅國,大
波利村,善方便河邊,于迦耶梨姓中生。
【當作比丘持我名。如善方便守護田苗。于我慢緩懈怠眾中離俗出家。以
四攝法而攝彼眾。得此深經誦讀通利。令僧清淨。舍先所受本不淨物。
為說大法鼓經。第二為說大乘空經。第三為說眾生界如來常住大法鼓經。】
童子當作比丘,持我釋迦牟尼佛名號,于我慢、緩而不精進、懈怠僧眾中出家
,以四攝法攝彼僧眾。得此大法鼓經,令彼僧眾清淨。令彼僧眾舍先所受不淨之物
,為說大法鼓經。次後第二為說大乘空經,再次後第三為說圓教一乘眾生界如來常
住法身大法鼓經。
【擊大法鼓。吹大法 。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當于我前被弘誓鎧。盡百
年壽常雨法雨。演說此經。滿百年已。現大神力示般涅。說如是記。
釋迦牟尼佛。今來至此。悉當瞻仰恭敬禮拜。如是如來常住安樂。諸仁
當觀真實常樂如我所說。爾時空中。十方諸佛皆悉現身說如是言。如是
如是如汝所說。一切皆當信其善說。】
擊大法鼓,建大法幢,當于佛法之前,被弘誓鎧,盡百年壽,演說此經已,示
般涅。並說偈言,今釋迦牟尼佛法身至此,汝等悉當瞻仰恭敬禮拜如來常住安樂
大法鼓經。諸仁者!當觀此真實常住安樂之經,如我所說者。爾時十方諸佛作證言
,如汝所說,一切皆當信其善說。
【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德。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臨命終時
現大神力。佛告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八功德者。能現前見如來常住不
壞法身。】
迦葉問佛,菩薩成就幾德,能見如來常住法身,臨命終時現大神力?得果聖人
,臨命終時能現大神力,騰身虛空,高七多羅樹,現十八神變,然後降落地上取滅。
佛言,成就八功德當能如此。
【何等為八。一者說此深經心不懈怠。二者說彼三乘三種之說亦不懈倦。
三者所應化者終不棄舍。四者若僧壞者和合一味。五者終不親近比丘尼
女人黃門。六者遠離親近國王及大力者。七者常樂禪定。八者思惟觀察
不淨無我。是為成就八種功德。】
八種功德者,一者說此大法鼓經,心不懈怠。二、說彼三乘三種之說,亦不懈
倦。三乘三種說者,聲聞乘說四諦法,闢支佛乘說十二因緣法,菩薩乘說六度法。
三、所應度化者,終不棄舍。四、若僧團破壞者,使之和合一味。五、終不親近比
丘尼、女人、黃門。黃門者,閹人也。律雲有五種黃門,生黃門、形殘黃門、 黃
門、變黃門、半月黃門等。六、不親近國王及大勢力者。七、常樂禪定。八、起不
淨觀無我觀。
【復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持法。二者常自欣慶善哉我今所作快樂
大善。三者能自歸依作是思惟我得善利,四者于如來常住決定無疑。日
夜常念如來功德。以是因緣。現前得見常住法身現大神力。然後命終。】
復有四事,一、能受持一乘教法。二、常自欣慶能受持一乘教法,自言善哉!
我今所作,快樂大善。三、自歸依佛,不恃自意語,作是思惟,我得善利。得善利
者,今世後世俱得利也。四、于如來常住法身,決定深信無疑,日夜常念如來功德。
以此因緣,現前得見如來常住法身,現大神力而般涅。
【迦葉。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城邑聚落。我為是等示現法身。而
說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來常住。汝從今日。常應受持讀誦此經為人
解說。作如是語。當知如來常住安樂。正心望勿為諂曲。當知世尊如
是常住。淨望者我當現身。】
迦葉!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具八德四事,隨其所住之處,我為彼示現法身。法
身不可見,雲何示現?當知由法起報,由報起化,故報身者報法身,化身者化法身。佛以化身示現,亦法身也。再者,此大法鼓經,即佛法身。
為彼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來法身常住,從今已去,汝常應受持讀誦此大
法鼓經者,並為人解說。汝為人解說時,應作如是言,汝等當知如來常住安樂,汝
等當正心希望受持讀誦此經,勿生諂曲不正之心,當知世尊法身常住,淨希望受持
讀誦此經者,世尊當為其現身。
【汝大迦葉。當信當審。若不如是修行法者。何由見我。雲何能得神通示
現。】
佛告迦葉,汝當信當審慎此大法鼓經。若不如是修行大法鼓經者,何由見我法
身?雲何臨命終時神通示現?
【如我為聲聞乘說。比丘能舍一法者。我為保任得阿那含果。謂彼所行功
德成就亦復如是。】
如我為聲聞乘說,比丘能舍一法者,我為保任得阿那含果。佛于經中曾說,汝
等比丘能舍一法,我保任汝得阿那含果。雲何一法?所謂貪欲。謂彼受持大法鼓經
功德,成就亦復如是。
【如我先說持戒比丘終身天神常隨供事。是故汝等。勿貪利養。當修厭離
住身念處。】
如我先前曾說,持戒比丘,終身天神衛護供養。是故汝等,勿貪名聞利養,常
修厭離生死,住身于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復次迦葉。持我名比丘常令僧淨。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為雲何。佛告
迦葉。行攝取時。滿足犯戒貪烏之眾。如彼巧便守護四法。賢護等五百
菩薩。先不堪任。是等今者。猶故不堪。于我滅後最後護法。持我名比
丘行攝法時。攝諸寬縱懈怠比丘。習近供養。與其經卷。消息將護。如
養牛法。知可伏時。然後調伏。若攝取調伏。而不改者。則便棄舍。不
令毒箭涂傷善淨。彼復當作如是思惟。莫令淨行比丘因彼犯戒。彼說非
法行惡行者。不應致敬共同法集布薩自恣羯磨僧事。悉不應同。如王摧
敵。彼亦如是。】
持我名比丘,即佛世時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童子于佛滅後,正法欲滅余八
十年時,出家為比丘,持釋迦牟尼佛名號,故佛呼為持我名比丘。持我名比丘,常
令僧眾清淨。
迦葉白佛言,世尊雲何如此說?彼比丘雲何能令僧眾清淨?佛告迦葉,彼持我
名比丘行攝僧法時,對于具足犯戒貪欲,不守戒律之僧眾,彼持我名比丘,以善巧
方便守護四法而度化之。此四法賢護等五百菩薩先不堪任,彼等今猶不堪任。
于我滅後,持我名比丘攝彼僧眾時。一者攝諸寬縱放逸懈怠不持戒比丘,令彼
習近供養。比丘持戒,即供養于佛。二者授僧眾以經卷,消息其惑業,將護其正念
正道。三者如養牛人善識牛性,知可降伏時則調伏之。四者若彼僧眾攝取調伏而不
改者,則便棄舍。棄舍者,驅擯也。不令彼之惡習,染污善淨比丘。當作如是思惟
,莫令淨行比丘,因彼傳染而犯戒。彼所說不應佛法,行乎惡行者,不應對彼致敬
,不應與其共同法集,布薩(僧眾誦戒),自恣(結夏圓滿日,僧眾懺悔任人舉過)羯磨(僧眾斷事),及余一切僧事,悉不應與彼破戒乃至行惡行者共同。如王摧
伏怨敵不與共同,對于難調比丘亦應如是。
【如是方便調伏彼已。于百年中常雨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 。設大法
會。建大法幢。示大神力。命終涅。過千佛已。六十二劫。經百千緣
覺及八如來般涅後。乃成佛道。名智積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
持我名比丘如是方便調伏彼已,于百年中常說法度眾,建大法幢。示現大神力
,然後般涅。過千佛出世已,于六十二劫,經過百千闢支佛及八如來般涅後,
乃得成佛,號智積光明,三德具足。
【彼時持我名比丘者。即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當于此土成等正覺。】
佛言,佛滅後正法欲滅余八十年時,彼持我名比丘者,即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
童子。童子將來,當于此娑婆世界成等正覺。
【迦葉當知。無上菩提。如是難得。迦葉。是凡人所能得不。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迦葉當知,無上覺是如此地難得。彼離車童子,毛v大海水將盡,余牛跡許,
方值我授記成佛。我今問汝,凡夫為能得不?迦葉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一佛國土一佛施作佛事。第二第三亦復如是。如一芥子中有
眾多世界。周旋往返而不自知。誰持來去。誰安我此。隨所應知隨順為
作。如是或有知我者或不知者。此一世界。耆 崛山中。有釋迦牟尼佛。即于此中。有阿逸多佛。】
佛告迦葉,于同一國土中,一佛二佛三佛乃至無數佛,度眾生施作佛事。猶如
于一芥子中,有眾多世界。眾生于一世界中,周旋六道往返生死而不自知。眾生迷
悶不覺,雖在同一世界之中,不知誰持我生來死去?誰安我于此世間而住?眾生雖
于同一世界而住,然于六道中,隨其所應知而知,隨順其性欲為作。
如是或有見佛聞法,知有我釋迦牟尼佛,或不知有佛者。于同一世界耆 崛山
中,有我釋迦牟尼佛,將來阿逸多亦于此中成佛。
我們要知道,究竟誰令眾生周旋六道往來生死?業也。眾生隨業來去生死,隨
業而住。
【于此世界。或現劫燒。或現說法。如是奇特甚為希有。復有何等最上奇
特。謂一切世間樂見童子。不于凡俗家生。其所生家。悉是菩薩。】
于此世界中,或現劫燒,或現說法。現劫燒者壞劫也,現佛說法者住劫也。此
略說成住壞空四中劫。于一世界中,現成住壞空,而此世界不動,甚為奇特希有。
而尤其奇特者,是一切世間樂見童子。彼自久遠劫來,于我滅後,正法余八十年時
,此其間不于凡夫家生,其所生之家,悉是菩薩。
【迦葉當知。彼供養給侍者。悉皆歡喜。宗親愛念。皆作是言。我種姓中。有如是生。此諸人等。一切皆是我之所遣。迦葉當知。彼菩薩摩訶薩。若余四眾為作眷屬。悉聞說此大法鼓經。一切皆當得無上菩提。】
迦葉當知,彼供養給侍者。于此童子供養給侍者,謂此童子之宗親也。其宗親
悉皆歡喜,悉皆愛念此童子,作如是言,我種姓中甚幸,有如是人生。迦葉當知,
彼諸宗親人等,一切皆是我釋迦牟尼佛所遣。以此童子于當來世,持我名號護持正
法。
迦葉當知,若菩薩摩訶薩,及彼四眾眷屬,聞說此大法鼓經,一切皆當得無上
菩提。
【迦葉。我于過去久遠世時。在毗舍離城。作轉輪王。名難提斯那。爾時
毗舍離城。如四天王下閻浮提。如忍世界。其余天下亦復如是。如是三
千大千世界。我時壽命不可思議。我作如是轉輪聖王。行阿僧 殊勝布
施及諸功德。持戒清淨修諸善行。合集如是無量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一乘大法鼓經。戲笑而往。乃至一念。所得功德勝前福業。不可
稱記算數譬喻。所不能計。】
毗舍離城,譯廣嚴城。離車童子,即毗舍離城王族。
如四天“王”下閻浮提,“王”字應減,如四天下閻浮提。如忍世界,即娑婆
世界,娑婆譯為堪忍。以娑婆世界眾生,安于三毒煩惱。菩薩度化時,眾生剛強難
調,故名忍世界。如忍世界者,爾時雖不名娑婆世界,但爾時眾生剛強難調,一如
娑婆世界。其東、西、北三天下,亦如南瞻部洲。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亦如娑婆世
界。
我時壽命不可思議,我作轉輪聖王,行無央數布施持戒及諸功德。即略言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功德也。如是功德,集無量福德。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一乘大法鼓經,縱然戲笑聞經不甚重視,或者一念之間
聞此一乘大法鼓經,其所得功德,勝我作轉輪王時所作福業。其所得功德,不可稱
記(應為計),算數譬喻所不能計(應為及)。
【如有咒王名曰焰照。一說此咒。四月善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咒勢力如
是。何況一讀大法鼓經。而力不能盡壽為護。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是
諸眾生。為無上菩提作決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離是經。】
佛舉例言,例如有一咒王,咒王者,世間咒中之王也,此咒名曰焰照。一經持
說此咒,四月之中當受保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咒尚有如此勢力,何況一讀大法鼓
經,其功德力不能盡其壽命受到保護嗎?所以凡有供養此大法鼓經者,便是為無上
菩提,已作決定因。乃至究竟圓滿菩提,此經常隨,不離此經。
【時諸大眾。同聲唱言。善哉善哉。甚奇世尊。今此童子。當為持佛名比
丘。若般涅者。 洹林神無所依怙。所以者何。彼從南方來至佛所。
而般涅。佛告大眾。彼亦不來。我自往彼。示現其身。先遣此經。然
後乃往。所以者何。若此經不往至彼手中。則彼生退心。若彼有眾生應
調伏者。我與大眾往住其前。彼見我已。當即還往迎彼已便般涅。隨
其所欲度眾生處。而般涅。】
時諸大眾,同聲嘆言,善哉善哉!此離車童子,將來當為持佛名比丘。彼若般
涅者, 洹林神無所依怙。 洹林亦作 陀林,亦作 園,翻譯不同而已。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