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盛唐時代形成唐密
    正純密教誕生于西元六世紀前後,正式傳入中國始于唐玄宗時期。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6年前後),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師先後來到中國弘揚密法,將正純密教系統傳入中國,史稱“開元三大士”。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廣泛流傳,到了唐代,大小乘佛教已然深深植入中華文化的沃土,成為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主流文化之一。

    密法被稱為佛法的最上乘教,一嗣傳入,便統領佛教經緯,護國利民的積極作用與大唐盛世的發展互相促進。在盛唐時代,密法受到唐王室的高度重視,在佛教諸多流派中地位尊崇,影響深遠,當時諸位大阿奢黎皆為國師。

    正純密教雖然源于印度,傳入中國後,經一行禪師和惠果和尚的繼承闡揚,與中國本土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渾然一體、蔚為壯觀的盛唐密法體系。

    密教本尊法身佛大日如來(Maha-Vairocana,音譯作摩訶毗盧遮那,又作毗盧遮那佛、最高顯廣眼藏、遍照王如來、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處、遍照尊),大日如來傳法金剛薩剩 鷥杖視肫障推腥 逡  殖平鷥帳幀 鷥帳置孛苤鰲 唇鷥鍘 紙鷥鍘 鷥粘幀 磺腥繢雌障汀え障腿省え障徒鷥杖剩  式鷥杖時環釵 蘢詼妗=鷥杖式 筧杖繢茨謚ウ 至講扛揪 洹  洞筧站 泛汀督鷥站 罰 扇 咸焯 咸焯娜  庖邐 星楸揪叻ㄉ恚  源笫烙性嫡摺br />
    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應化身)滅度後800多年時,龍樹菩薩(即龍猛)開啟南天鐵塔,親從金剛薩適苧 芊   諶妗A髕腥 蘢恿牽 瞧腥晌 謁淖妗S質倌輳 瞧腥00多歲時,傳法于金剛智、善無畏。金剛智的弟子不空後來又往南天竺遇龍智,得到龍智菩薩瀉瓶傳授。

    返回目錄

    唐密八祖

    唐密傳承(兩部大法嫡嫡相傳)八祖依次為︰龍猛、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慧果、空海;

    唐密付法(秘密大法印璽咐囑)八祖依次為︰大日如來、金剛薩省 推腥 瞧腥 鷥罩恰 豢鍘 酃 敕 笫Γ 蘸# br />
    我們將付法與傳承並列後八祖如下︰

    第一高祖,為常住三世淨妙法身法界體性智摩訶毗盧遮那如來。

    第二傳法祖,為金剛薩勢腥br />
    第三祖龍猛菩薩。

    第四祖龍智菩薩。

    第五祖為金剛智三藏和善無畏三藏。

    第六祖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一行阿奢黎。

    第七祖惠果阿奢黎。

    第八祖弘法大師。

    第一高祖,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受法樂,常恆不斷演說內證智三摩地法。

    如果依照釋迦如來宣說教法的先後順序,那麼佛在說法華經後,開始宣說真言教。如《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中所說,“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于大種姓人法像已熟三秘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

    第二祖,金剛薩省G錐苑ㄉ砣繢春;幔 芄嘍й拔唬 底災シ 牛 韻著 崮羌耙磺腥繢矗 肴繢醇映紙屜貳E 崮僑繢此擔 澳忝牆 叢諼蘗渴瀾韁校 鈄釕銑甦呦稚刪褪蘭 統鍪蘭湎イ亍!br />
    第三祖,龍猛菩薩,誕生于南天竺,而教化及于整個印度,建立正法幢,廣宣佛法。作千部論,摧邪顯正。上游天庭,下入龍宮,處處搜求佛經,受持一切法門。後來進入南天鐵塔中,親受金剛薩使嘍ュ 諧置孛蘢釕下勇藿蹋 鞔 諶思洹@闐キ 湍σ  確鵓 校 技竊亓聳灣饒材岱鴝粵髕腥氖詡恰br />
    第四祖,龍智菩薩。即龍猛菩薩付法弟子。

    第五祖,金剛智。三十一歲時,前往南天竺,承事龍智阿奢黎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和五明論,又受五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

    善無畏,龍智菩薩的弟子,也是金剛智三藏的同門。他年輕時棄王位出家,神清氣朗,不同流俗。道業精進,妙解三藏,通達陀羅尼總持法門,為了弘揚密法利益眾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大福先寺,為一行禪師解釋《大日經》、《甦悉地經》和《甦婆呼經》。無畏三藏性情恬淡簡樸,喜靜慮禪觀。勸化初學時,心念慈悲,循循善誘。

    第六祖,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南天竺國人也。十三歲時,遇見金剛智三藏,禮三藏為師,二十四年不離左右,如影隨形。後受五部瑜伽。金剛智圓寂後,不空前往南天竺,遇龍智菩薩,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十萬頌經》、《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十萬頌經》,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篋五百余部。得到龍智菩薩悉心指導,金剛界和大悲胎藏兩部陀羅法以及諸尊樣圖等,全部瀉瓶傳授。不空一生翻譯佛經一百二十卷,盛行于世。

    一行禪師(683-727),為金剛智三藏的弟子。

    第七祖,惠果阿奢黎,為不空三藏付法入室弟子。童年隨大照禪師見三藏,不空三藏一見到他,就贊嘆他是修學密法的根器,悉心撫育、教導,後來授予他兩部大法阿奢黎位毗盧舍那根本最極傳法密印。

    第八祖,弘法大師。為求佛法,渡海來到中國,遇惠果阿奢黎,學習兩部大法以及諸尊瑜伽。後來遵從惠果阿奢黎咐囑,回到日本弘揚唐密,建立真言宗。

    返回目錄

    開元三大士

    淳和自如的金剛智

    金剛智(669-741),梵名跋日羅菩提,跋日羅意為金剛,菩提有智慧的含義。十歲在那爛陀寺出家,跟隨寂靜智大師學習《聲明論》。十五歲到西天竺學習法稱的“因明”論,後來又回到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而後學習大小乘戒律、論藏,前後共六年。二十八歲前往迦毗羅衛城從勝賢論師學《瑜珈師地論》、《唯識論》、《辯中邊論》。

    三十一歲時,往南天竺(印度),拜謁龍智阿奢黎,承事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和五明論,並受五部灌頂諸佛秘密之藏。金剛智三藏學識淵博,不僅是一位顯密圓通的佛教大師,對于世間典藉,也有精深的理解。他擅長秘術,也精通繪畫裝飾等工藝技巧。

    他的修證和道德令天人敬仰,每當到了吃飯的時候,就有天人為他擺放好上妙飲食,以此來供養他。他的心純淨慈和,與諸佛菩薩的大悲心相應,因而本尊金剛薩剩 3T謁媲跋隕懟br />
    印度摩賴耶國南近海之地有觀自在菩薩寺,寺門側有尼拘陀樹,已經成為枯木。金剛智三藏斷食七天,修法不懈,這棵樹再度茂盛。觀世音菩薩現身對金剛智說︰“你所學已經成就,可以前往師子國瞻禮佛牙,登楞伽山禮拜佛跡,回來可往大唐國禮拜文殊師利菩薩。東土大唐和你有緣,你應當前往傳授如來密教,濟度群生。”金剛智三藏听了菩薩的指點,不勝欣慰。寺中僧徒也都听到菩薩對他說的話,他們紛紛說︰“這棵尼拘陀樹暗藏玄機,如果菩薩降臨,尼拘陀樹就會恢復生機,枝繁葉茂,而當菩薩離去,這棵樹又會再度枯萎。”

    過了二十多天,金剛智辭別摩賴耶國王,率領僧俗弟子八人前往師子國。到了楞伽城,王臣四眾以種種香花供養,表達對三藏的敬仰。

    三藏繼續前行,來到南天竺,國王請三藏留在宮中供養一月。三藏婉言謝絕,說︰“我已經發下誠願,前往中國禮文殊師利菩薩並廣傳密法,不敢耽擱。”第二天就向國王辭行。國王勸說他留下︰“去大唐路途遙遠,還要渡過遼闊的海洋,很難到達。您在這里教化,也足以讓眾生獲益。”國王再三請求,而三藏宿志堅定,始終沒有同意。國王說︰“您一定要去大唐,我國當遣使相送,並且進奉我國的特產。”于是派遣將軍米準那奉《大般若經》梵夾、七寶繩床和香料等物進奉大唐,祈求三藏加持,以期能夠順利抵達中國。臨行那一天,國王大臣四眾弟子等以香花、音樂送至海濱。三藏與眾人告別,登舶入海。

    三藏攜帶大量梵文經典和法器,經過師子國,乘坐波斯商船,抵達室利佛逝國(今印尼甦門臘)等二十多個國家。途中遭遇颶風,黑雲翻滾,毒龍出沒,同行的三十余只商船隨波漂流,去向不明。只有金剛智三藏所在的船只免于海難。

    海程十萬余里,在海上漂泊三年有余,沿途經歷異國種種艱辛,才來到大唐。

    唐玄宗開元七年(西元719年)金剛智三藏攜弟子不空到達廣州。當時節度使率二三千人,乘小船數百只,以香花音樂在港口迎接三藏的到來。

    唐玄宗派專使到廣州迎接,金剛智三藏一行先抵達洛陽,隨後又到了長安。一開始金剛智住在慈恩寺,此後經常隨駕往返于長安、洛陽兩京之間。第二年,朝廷有關部門遣令外國蕃僧歸國,京中盛傳金剛智將辭游雁門,玄宗聞訊大驚,下手詔遣使慰留。

    後來金剛智三藏移居薦福寺。他所住持的寺院,必定啟建曼陀羅道場,以便接引四眾。在佛陀滅度後經過一千六百一十九年,金剛界大法,終于傳入中國。

    金剛智祖師初到唐都城長安,受到玄宗的高度重視。玄宗對金剛智的弘法活動極為關注,命令有關官吏事事奏達,並下旨要求妥善安排三藏的衣食住行。

    在唐玄宗的支持下,金剛智的弘法事業順利開展,很快依法作成唐密曼陀羅,此後從未間斷敷演密教。不論僧俗凡有緣入曼陀羅道場的,都有靈瑞的感應。金剛智三藏翻譯的總持(咒語)、印契,受持必得法驗,這也是當時密教盛行的原因之一。

    長安和洛陽兩京受學密法的檀信非常之多,既有出家僧尼也有在家居士。其中就有一行禪師。一行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天文學家,他對金剛智三藏非常仰慕,一有時間就向三藏請教,三藏也悉心教導。他注意到一行品性優良,睿智超群,不類流俗,不久就為一行立壇灌頂,傳授金剛頂瑜伽大法,這也是唐代密法灌頂的開端。

    開元八年(西元720年)金剛智隨玄宗來到東京洛陽,當時洛陽從正月一直到五月滴雨未降,天氣干旱,莊稼苗木枯萎,當地庶民祈禱山神、河神,供奉城隍、祠堂依然無效。于是玄宗下詔命金剛智祈雨,金剛智三藏依法布壇結界,親自繪制七俱胝菩薩像,並立下法驗之期,說菩薩像開光後一日內必定會降雨。玄宗命一行禪師隨侍三藏左右,觀察法驗。三藏修法第七日,依然天氣炎熱,晴空萬里。午後,剛為七俱胝菩薩開光,就刮起強勁的西北風,風勢竟能卷走房屋上的瓦片,將大樹連根拔起,傾刻烏雲鋪天蓋地,暴雨如注。結壇的地方,屋頂也被大雨狂風擊穿,洪流傾注道場。洛陽久旱的大地、干裂的土壤迎來了充沛的降雨。第二天,京城的士子和百姓都說︰“金剛智三藏放開一條龍,穿屋飛去。”隨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絡繹前來參觀,對三藏欽敬贊嘆不已。

    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深受寵愛,然而不幸的是公主久病不愈,于是從皇宮搬到咸宜外館居住,公主臥床閉目不語已經快一個月了。玄宗非常焦急,恐怕公主將不久于人世,于是命令金剛智三藏為公主傳授戒法(臨終作法之一)。金剛智祖師來到公主居住的咸宜外館,從館中選了兩個七歲童女,用白絲絹纏縛面孔,並讓她們躺在地上,然後叫牛仙童寫了一紙密敕于別處焚燒。金剛智三藏持念咒語作法,以不思議神力令兩童女冥冥中背誦得一字不差,然後三藏智入禪定三摩地,令二童女持密鵲醬鏢エ ν醺 R歡俜溝墓Ψ潁 ν跚擦罟 饕丫 賴謀D妨跏匣ズ凸 骰昶欠禱匱艏洹K孀帕酵  牙矗  饕財婕0愕卮硬¢繳獻穡 蘊贛虢】凳泵揮脅畋稹br />
    玄宗聞奏驚喜異常,連侍從也沒有帶就騎馬趕往咸宜外館,看見鐘愛的公主醒轉,唏噓不已。然而公主告訴他︰“生死在冥冥中已經注定,無法改變,今天琰摩王只是讓女兒回來和父皇告別。”公主清醒後約半日便溘然長逝。這件事情使得玄宗更加欽重金剛智三藏。

    當時玄宗的寵妃武貴妃貴重六宮,她非常喜歡珍寶古玩。金剛智祖師一看到她,就知道她是夭折之相,于是勸武貴妃發心鑄造金剛延命普賢菩薩像。同時也奉勸河東郡王,囑咐他在陳 諛撬謝嬤品鶼瘛=鷥罩僑廝較露悅湃慫擔骸罷飭礁鋈碩際倜懷ゃ!憊幻還父鱸戮陀ρ榱恕br />
    又有一年,干旱持續了好幾個月,土地干裂,河流枯竭,莊稼因為缺水而枯萎,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威脅。玄宗憂慮,于是請金剛智祈雨。

    金剛智在大薦福寺廊下結密壇,密誦真言,須臾從壇中出現了一只龍頭,三藏伸手捉住龍頭,以密語敕令,過了一會兒放開龍頭。只見那條龍突然穿越廊宇騰空而去,頃刻之間電閃雷嗚,霹靂震地,大雨如注不斷落下,連日滂沱,沒有雨停的跡象。唐玄宗恐怕又轉旱成澇,造成洪水泛濫,于是又請三藏止雨。金剛智祖師又依密法結印誦咒,大雨很快停止。

    一行禪師受灌頂後,請金剛智祖師翻譯密典以利益華夏蒼生。開元十一年(723年),金剛智受玄宗詔命住持長安資聖寺,在一行等人的協助下開始了譯經活動。開元十一年(723年),于資聖寺譯場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即《瑜伽念誦法》)四卷和《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即《七俱胝陀羅尼》)一卷等密典。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

    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初八,一行禪師完成《大衍歷》。同年十月初八入滅,當時年僅四十五歲。

    開元十八年(730年),金剛智移錫長安大薦福寺繼續從事譯經事業。在大薦福寺,譯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一卷和《觀自在瑜伽法要》一卷。史書上盛贊“秘教流傳,斯人矣”。

    開元十九年(731年)後譯出《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一卷,《陀羅尼咒本》一卷,《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一卷。

    他在長安翻譯的全部經典,共計十一卷,全都載入《開元釋教錄》和《貞元新定釋教錄》中。這些經典流行于世,多有靈驗,史書中也有相當多的記載。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又譯出密教經典儀軌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開元二十八年秋八月上旬,金剛智三藏當時在洛陽廣福寺,對門下弟子說︰“本月月圓之時,我將入滅。”八月十五日,禮拜陳 諛欠穡 緩笮品鶼衿 眩 氐階約壕幼〉腦鶴櫻 儐惴 福 灰歡ヶ麒蠹芯   俗布擰br />
    弟子僧智藏等請求三藏留下遺教,三藏頃刻復還,囑付完畢後,說︰“西國涅盡皆無坐法。”隨後右脅而臥入寂。世壽七十一歲,僧臘五十一。謚灌頂國師。

    當年十一月七日,安葬于龍門南伊川右面土崗,並為之建立靈塔旌幢。

    天寶二年(743年),二月二十七,金剛智三藏舍利塔于龍門奉先寺西崗建成。同年不空出行錫金(錫龍)和印度。

    金剛智三藏塔銘由隱士混倫翁撰寫︰

    峨峨法岫,滔滔智田。為道之始,則人之先。

    名揚中國,業善南天。示曉示喻,三千大千。

    浮圖亞跡,摩騰比肩。真寂有境,生死無邊。

    釋迦示現,迦葉求緣。無來無去,何後何前?

    猗歟睿哲,運謝時賢。風摧道樹,浪沒慈船。

    層塔虛設,寶鐸空懸。柏吟宵吹,松生暮煙。

    人世移易,陵谷推還。唯余石誄,千年萬年。

    金剛智建立大曼陀羅灌頂道場設壇大弘密法廣度四眾,並翻譯密教經典,大弘三藏。門下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金剛智三藏譯著的密典︰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1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4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經(2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1卷)【唐金剛智譯】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1卷)【唐金剛智述】

    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1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1卷)【唐金剛智譯】

    大勝金剛佛頂念誦儀軌(1卷)【唐金剛智譯】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1卷)【唐金剛智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1卷)【唐金剛智譯】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1卷)【唐金剛智譯】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1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1卷)【唐金剛智譯】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1卷)【唐金剛智譯】

    馬鳴菩薩大神力無比驗法念誦軌儀(1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1卷)【唐金剛智譯】

    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1卷)【唐金剛智譯】

    俱力迦羅龍王儀軌(1卷)【唐金剛智譯】

    金剛藥叉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1卷)【唐金剛智譯】

    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1卷)【唐金剛智譯】

    隋韌右耙槍3卷)【唐金剛智譯】

    佛說金色迦那缽底陀羅尼經(1卷)【唐金剛智譯】

    般若守護十六善神王形體(1卷)【唐金剛智譯】

    北斗七星念誦儀軌(1卷)【唐金剛智譯】

    返回目錄

    德高神清的善無畏

    善無畏(637-735),意譯為淨師子,龍智菩薩的弟子,金剛智三藏的同門。本中印度摩伽陀國人,剎帝利種姓,為甘露王的後裔。先祖因國難流落到烏荼國,做了國王,傳到無畏的父親佛手王手中。

    無畏三藏出生即相貌不俗,有仙風道骨,而且才能品德俱佳,十歲便能統領軍隊。十三歲時依父親佛手王遺命繼承王位,深得本國臣民的擁戴。然而他的兄弟嫉妒他的才能,率兵叛亂。無畏率軍平息了叛亂,在混戰之中其兄被流矢所傷後被俘。按照國法既然兄弟不念手足之情,天倫已被敗壞,當予處斬。然而真要大義滅親無畏又于心不忍,隨即赦免了兄弟,並且含淚傷心地告訴母親和所有大臣︰“我們兄弟倪牆恩情已斷,現在我準備把王位讓與他,這樣來保全他的仁義。”無畏的母親傷心地答應了他的要求。無畏讓國後剃度出家,臨別的時候母親悄悄將傳國寶珠塞進了他的行囊。

    到達印度南面的海濱,遇到一處殊勝的道場,在那里學得法華三昧。他在海邊用沙子聚塔,剛完成一萬座,就被黑蛇咬傷手指,依然沒有松懈怠惰。

    隨後,無畏穿越荒野,跋涉有毒的河水,來到中印度天竺國境內。在這里踫見了天竺國王,王妃是無畏的胞姐,胞姐問他為什麼舍棄王位,得知原由後不禁稱贊感嘆了一番。當天他們手足團聚,再次感受到慈祥和睦的天倫之樂。

    善無畏相貌端莊風儀俊朗而且聰背 海  釗胙芯課宄舜蔚冢  誥 陝に兀 橛喂龐《戎罟 敕ㄋ街 Γ 賾懈髦質饈チ煜 韻鄭 恫ャbr />
    他剛開始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欣喜不已,那里真是佛法的泉源和名僧大德聚會之地。無畏三藏將母親留給他的傳國寶珠瓖嵌在了那爛陀寺的大佛像額頭上。這顆寶珠白天看就好像月亮淨盈閃爍,夜晚猶如璀璨星光。

    他在那爛陀寺遇見龍智菩薩,容貌仿佛只有四十多歲,其實已有八百歲了。唐三藏法師玄奘昔日西行印度朝禮聖跡也曾遇龍智菩薩,並隨龍智學習中論。

    無畏五體投地作禮,皈依龍智菩薩,殷勤侍奉。有一天侍侯龍智菩薩吃飯,看見旁邊還有一名僧人,來自中土大唐。令無畏和其他僧侶驚奇的是,這名中土僧人缽中飯菜還冒著熱氣,看上去和天竺的飯菜一樣新鮮。無畏三藏內心感嘆,從天竺到東土大唐將近十萬多里,從那里悠然往返帶回早飯真是不可思議。龍智菩薩看在眼里,對無畏說︰“你能不說出來,確實是學習密法的根器。”

    此後龍智菩薩便傾心傳授無畏三藏總持瑜伽密教。龍神護法森然在前圍繞,頃刻之間就將全部真言印契受學完畢,當天龍智菩薩便為無畏灌頂,成為人天師,呼為三藏法師。

    所謂三藏,就是行者內修戒定慧,外精經律論。而真言陀羅尼屬于總攝法門,陀羅尼就是證無上菩提的最佳、最方便的途徑,也是解脫生死的吉祥智海,三世諸佛無不于此門中成就,智慧光明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有百億釋迦和無量微塵三昧。大乘菩薩以真言印契總攝諸行,能迅速到達正覺之位,成涅果,這正是三藏總持的精神要旨。

    無畏三藏曾經乘商船游學古印度各國,途中精修禪觀、誦經從不間斷,口中放出白光。這樣風平浪靜,三日中舟行萬里。後來船上商人遇盜有生命危險,無畏三藏憐惜商人因此默默諷誦真言,七俱胝尊現全身相,企圖劫奪商船的盜賊被另外一群盜賊殲滅,死里逃生的盜賊對無畏三藏發露懺悔並皈依佛法,然後主動告訴商人們前途之安危。

    此後又遍游古印度各地,朝覲禮拜聖跡,不辭艱辛,凡足跡所到之處都游歷過數遍。無畏三藏曾深入雞足山為入定等待彌勒佛降生的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剃發,還曾親受觀音菩薩摩頂。在靈鷲山結夏時,一頭猛獸在無畏三藏前領路,深入山腹,發現山洞里猶如白天,看見釋迦牟尼佛聖像,兩旁的侍者都容貌如生。

    當時中印度大旱,當地人請無畏三藏求雨。三藏作法不久,大家都看見觀音菩薩在日輪中手執軍持往地上灑水,眾人欣喜歡悅,紛紛表示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殊勝的景象。他還曾將黃金打鍛得薄如貝葉,在上面書寫大般若經,用銀鑄造與佛陀身量相等的佛塔——波等等。

    由于他外出游學的時間太久,無畏三藏的母親認為他可能已經辭世,因此早晚垂淚哭瞎了雙眼。無畏在禪定中知道後,就寫信安慰母親,她的眼疾也因此康復。

    當時印度自佛入滅後外道層出不窮,約有九十六宗,每一宗都有各自的歪解邪見。無畏三藏祛邪顯正,建立如來法幢,破斥外道邪說,所向披靡。讓纏縛障心者解脫邪執邪見,使迷亂邪行者重入正行正途。法雲均澤一切眾生,因根器差別而方便度化。當時許多外道受到他的影響而紛紛皈依佛法。

    有一天龍智菩薩對無畏三藏說︰“你與震旦有緣,應該前往東土大唐教化眾生,流布佛法。”無畏三藏頂禮拜別尊者,踏上了前往大唐的弘法之旅。

    到了迦濕彌羅國,傍晚的時候遇到一條河流,河上沒有橋梁也沒有渡船,無畏三藏于是示現神通飛行越過。

    還有一天,一位長者請無畏三藏到家中用齋飯,過了一會兒一個羅漢也來了,見了無畏就說︰“我是小乘人,大德是登地菩薩。”避開上賓的席位為無畏讓座,無畏布施羅漢名貴衣飾,而後羅漢升空飄然飛去。

    後來無畏三藏再次來到烏萇國,那里每天都有一只白鼠給三藏送來金錢。

    三藏在突厥王宮講解摩訶毗盧遮那法身宏旨,深入禪定中感應金字梵文布列天空。當時突厥王宮一名宮女對著無畏三藏用手擠奶,直接飛入無畏口里,無畏三藏合掌端容說︰“她是我前生的母親。”

    接下來旅途中又遭遇了強盜,強盜用刀砍了他三下,無畏身體毫發無損,只听到撞擊金屬的聲音。

    在翻越雪山天池的時候,無畏三藏患了疾病,龍智菩薩從天而來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你早已離相又怎麼會得病呢?”說完又沖天而去。無畏三藏如同甘露灑身,病立即痊愈了。

    從吐蕃一路和商旅同行,當地胡人企圖劫奪商人貨物,率領許多人將他們圍住。無畏密運心印,令胡人生死不能、痛苦難耐,只好向無畏三藏請罪,無畏三藏便教化他們祛邪行正。

    到了東土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對無畏三藏說︰“從此往東不是弟子的地界了,文殊師利菩薩護持著華夏神州。”說完頂禮無畏三藏就消失了。

    經過西涼渡河的時候,一頭馱經的駱駝陷入水里,無畏三藏擔心河水浸濕了經籍也隨著駱駝一起沒入水中。水中的龍王邀請無畏三藏入龍宮講解佛法,供養三日,使很多龍族眾生悟解佛法。等他牽著駱駝出水上岸,駱駝馱負的經籍一點兒也沒有被水沾濕。

    當初善無畏三藏途經北天竺乾陀羅城時,受該城國王祈請造供養法,在金粟王所造佛塔邊,修法請求諸佛菩薩加被,忽然空中炳然顯現金字,于是無畏三藏書寫下來,交給該王。當時雖然善無畏祖師還在北印度境內,名聲已經響震大唐。

    唐睿宗听說此事,下詔讓若那及將軍史獻出玉門關遠迎聖者。

    唐開元初,一天夜晚,禪位皇帝玄宗夢見一位高僧,威儀具足、法相莊嚴,醒來之後,就命宮庭畫師在大殿牆壁上為夢境中所見的高僧畫像。

    唐開元四年(丙辰歲)(716年),善無畏攜帶大量梵文經典和法器,抵達唐都城長安。玄宗當即召見,一看無畏竟然和夢中的僧人一模一樣,驚嘆不已,認為這是吉祥的因緣。

    起初,朝庭將他安置在興福寺南塔院,後來移居西明寺,皇室的各種供養、賞賜源源不斷。玄宗還修繕皇宮內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當時寧王李憲、薛王李業以下的官吏都必須對無畏三藏跪席侍侯。善無畏的到來,轟動了整個帝都長安,“賓大士于天宮,接梵筵于帝座,禮國師以廣成之道,致人主于如來之乘”,他被尊為國師,和佛陀一樣受到至高無上的禮敬,而他也用佛法度化玄宗。在唐王室的尊崇下,密教日趨興盛。

    當時有個道士擅長法術,能夠驅使鬼神,左右事物的變化。一天那名道士奉旨和無畏三藏一起在玄宗面前較量神通,無畏三藏安詳寂靜,而那名道士就好象手腳被捆綁了一樣,什麼法術也施展不出來。

    善無畏三藏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的開端,他也被稱為漢地密教初祖。善無畏著名的弟子除了一行,還有溫古、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開元五年,無畏三藏奉詔于菩提院翻譯攜帶來的梵文經典,奏請玄宗準許當時才德兼備的高僧大德一起參與翻譯。最初翻譯了《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由沙門悉達任譯語,無著和尚擔任筆受,整理、繕寫成文後,呈玄宗御閱。玄宗讀後,非常贊賞,于是下詔讓三藏將攜來中土的梵文佛經全部呈進內宮。

    以前有一沙門名叫無行,西游天竺學習佛法,後來準備歸返中土,可是剛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他在天竺獲得的梵經都被其他人帶回京城華嚴寺,無畏三藏和一行禪師從中挑選出了幾本,另外還有以前沒有翻譯過的真言總持妙門經籍,準備翻譯。

    唐開元十二年隨玄宗皇帝一起到達東都洛陽,奉詔于洛陽福先寺翻譯了《大陳 諛薔 貳!洞陳 諛薔 吠暾蔫笪墓燦惺 蛩藤剩 尬啡亟 渲芯   礎  胛 洞陳 諛淺煞鶘癖浼映志 芳礎洞筧站 飯財呔懟S繕趁瘧υ氯我胗錚 恍徐ΦH偽適埽 鍬忌咀撼晌摹7 臚瓿傻姆鵓  牟珊鴕謇砑婢擼 麼首既罰 詈戲鵠恚 嫌敕鷚 尬ュ 縷踔諫蛟蹈鰨 綣檔矯芊  潿災諫睦媯 哉獠烤 釵 匾 br />
    後來又翻譯出《甦婆呼童子經》三卷、《甦悉地羯羅經》三卷,這兩本密典都是關于密教戒律的寶典,也就是秘密禁戒,如果沒有入壇灌頂就不能閱讀,否則即為盜戒。

    他還翻譯了《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該經其實是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的一小部分。

    善無畏祖師性情恬淡簡約、喜禪觀靜坐,有《無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一卷流傳于世。他對初學佛法的四眾勸勉鼓勵,心懷慈悲,善于引導。如果有人提出疑問,就詳加闡釋,剖晰義理,曉暢明白。隨侍無畏三藏的人就象對著開敷的蓮花,听聞他的法教有如甘露沁潤心田,耳濡目染,超然覺悟。

    來拜訪的僧人,除了長老寶思惟三藏外,其它人都行門人之禮。一行禪師,為皇室所器重、受當時賢者的推崇,不但通曉三藏、定慧圓明,還精通陰陽五行,如果遇到疑難也要請示無畏三藏然後才去施行。

    開元八年(720年),善無畏和金剛智在長安相會。他們都曾在那爛陀寺學習,又先後師從龍智菩薩修習密法,然而兩人原不相識。兩位密教大師,各懷宿願,為應中土密法興起的因緣,先後東來。善無畏走陸路,沿著絲綢之路穿越荒漠;金剛智走水路,在大海上泛舟三載,始從廣州北上,于世界文化之都長安會合,二人志同道合、殊途同歸。入唐後,在密法的弘傳上珠聯璧合,交相輝映,以至中土密法一時蔚然成風。後來,二人被尊為漢地密教初祖。

    無畏三藏曾在住持的寺院鑄造一座銅塔,親手制成塔模,精美絕倫。因為鑄造爐爐火太旺,鑄塔又在大庭,其它僧人就擔心萬一火災延及大殿。三藏無畏笑著說︰“不必擔心,到時候你們就知道了。”果然,鼓風開爐的當天大雪飄落,新塔從鑄模中出來的時候,白雪紛飛,漫天祥瑞,大眾無不贊嘆。

    有一段時間,天氣干旱,酷熱難耐,皇帝差遣宮中宦官高力士召請無畏祈雨。

    三藏回答︰“如今天氣干旱是因果規律的作用,如果強行召龍降雨,一定會下暴雨,引發洪澇災害,同樣會造成損失,不能這樣。”

    但是皇帝卻說︰“天氣酷熱難當,人們都受不了,即使風雷交加,也足以快意。”

    在玄宗執意要求下,善無畏只好勉為其難。

    有關官吏準備好請雨的工具如幡蓋、錦幢、法螺、銅鈸等。

    無畏三藏看見就笑了起來,說︰“這些東西是不能降雨的,快撤下吧。”

    他用一只缽盛滿水,然後用小刀攪動,念誦真言數百遍。一會兒缽中出現一條形似龍的物體,只有手指那麼大,全身紅色,如游龍矯首俯瞰水面,又潛入缽底。無畏一邊攪動缽中的水,一邊持誦真言,片刻有白氣從缽中騰出,徑直上升好幾尺高,而後向旁邊飄散。

    無畏三藏對高力士說︰“快點回宮去吧,馬上要下大雨了。”高力士隨即驅馬奔馳而去,回頭看時,只見白氣迅速旋繞,從講堂一直向西飄去,好象一匹素練翻空而上。

    不一會陰雲密布風掣雷震。高力士騎馬才到天津橋,風雨驟然加劇,大街上的大樹好多都被狂風拔起。當高力士入宮回奏玄宗的時候,身上衣飾已經濕透。玄帝于是稽首迎請無畏三藏並再三致謝。

    善無畏是一位修證高深的密教大師,玄宗對他敬若神明,史料中也記載了他所顯現的不可思議的神跡。

    善無畏祖師在洛陽的時候,洛陽城外北邙山有一條巨蛇,有一丈多高,長達百尺以上,形狀怪異。

    這條大蛇經常在山上盤繞,有時又溜到山下,洛陽百姓幾乎都見過。無畏祖師听說此事,他知道這條大蛇的宿世因緣,斷言這條蛇想使洛水泛濫,淹沒洛陽,造成洪災。因此對蛇遙說佛法,這條大蛇到了傍晚乘著風露來到無畏祖師前,盤伏在地上。三藏持誦真言數百聲,不久蛇就死了。

    這就是後來安祿山作亂禍及洛陽的先兆。天寶十四年時,狡黠奸詐的安祿山手中擁有兵權,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叛亂後稱帝,做了兩年瞎眼皇帝,後來被他的兒子謀殺。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幾乎毀壞了洛陽所有的寺院。

    有一段時間,陰雨連綿將成洪澇,皇帝又下詔請善無畏止雨。善無畏捏了幾個形如老嫗的泥人,然後用梵語喝斥泥人,不一會兒就雨過天晴了。

    開元二十年,善無畏要求返回天竺,唐玄宗沒有準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七,善無畏右側而臥雙足互疊奄然入寂,世壽九十九歲,僧臘八十。唐玄宗十分悲傷,謚封無畏三藏為鴻臚卿,命令鴻臚丞李現主持無畏三藏的殯葬事宜。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三,善無畏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善無畏一生智慧燻修,圓寂後肉身不壞,肉身入龕之日雲披四陲草木變色,天降大雨仿佛垂淚哭泣。

    隨著時間的推移,善無畏的真身逐漸縮小,黝黑皮膚下的骨頭也顯印出來。每逢旱澇,當地官民等都到善無畏塔前祈請,十分靈驗,布施供養的獻祭品也很多,三藏的真身錦繡披蓋,宛如在熟睡中。每次真身從靈龕移到矮床上用香湯沐浴時,洛陽豪貴爭先恐後供養淨巾和沐浴香料等。皇帝祈禱禳災必定要派遣使者前往無畏三藏肉身塔婆施以殷重供養,心願多能得到滿足。

    可惜善無畏祖師真身舍利于元朝戰亂中不知去向。

    返回目錄

    首出僧倫的不空

    不空(705-774),梵名阿目野險 蓿 床豢戰鷥鍘br />
    南印度師子國人,婆羅門種姓,天資穎悟。他的母親還未懷妊時,有一位善于相面的人對她說︰“你以後一定會生一位菩薩。”說完就不見了。不空的母親非常驚異,于是沐浴更衣,斷語持念佛號,還不到三天,坐著的時候恍惚進入夢境,看見佛陀微笑著,雙眼流出光明,從她的頭頂注入體內。她忽然驚醒,遍體流汗,就感覺有了身孕。到了夜晚,她所在的房間亮如白晝。懷胎十二個月才生下不空。

    不空一出世就能說話,風神秀逸,卓爾不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密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同生而知之。

    不空三藏年幼失去父母,十歲時跟隨舅父游歷武威、太原一帶,後來又輾轉來到南海諸國。開元六年(718年)戊午歲,不空三藏十三歲,在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弘教三藏金剛智,禮為本師,隨侍左右。與金剛智三藏一同遠航,經歷驚濤駭浪,于開元七年抵達廣州,次年至東都洛陽。不空三藏跟隨金剛智三藏二十多年,如影隨形,恭敬承事。

    一開始金剛智三藏教授不空三藏學習悉曇章句和婆羅門經典,不空三藏總能背誦下來,過幾天就能完全領悟含義。金剛智三藏大為驚奇。

    不久金剛智三藏授予不空三藏菩提心戒,引入金剛界大曼陀羅,以投花為驗,就知道密教繼承有人。

    不空三藏十五歲出家。開元十二年(724年)甲子歲,年二十,在廣福寺依一切有部受具足戒。

    後來不空三藏在金剛智三藏處,請求傳授他瑜伽五部三密,過了三年,願望還是沒有實現。因此不空三藏打算回天竺求法,當天住宿于新豐。這一夜金剛智三藏偶然夢見京城諸寺佛菩薩像全部都向東行,猛然從夢中驚覺,心中明白原由,立即命人把不空三藏叫回來。等不空三藏回來後,金剛智祖師大喜,說︰“我全部的法藏,都將傳授給你。”

    開元二十八年,金剛智為不空三藏傳授五部密法,灌頂護摩阿奢黎教、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眾真言行等,一一傳持,盡其妙旨。

    不空三藏從二十歲起五十多年,時時三密相應,無論是每日四時道場念誦,還是登御殿,或是上榻寢息,都沒有間斷。

    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三藏入滅,仲秋時影塔建成。不空三藏奉金剛智三藏遺命,奏明玄宗,攜帶國信出使師子國。先到南海郡,遠行的船舶還沒有到,采訪使劉巨鱗,三次懇請大師灌頂,不空三藏許可。于是在法性寺建立道場,為千百人灌頂。不空三藏出發之前,入曼陀羅道場,對著本尊像,金剛三密加持,念誦經行,不到十天,感文殊師利菩薩現身。夙願滿足後,就率領門人含光、惠辯等僧俗弟子二十一人,持錫杖登船。采訪使劉巨鱗和當地士庶,陳設香花,遍滿海岸,送行的人群,綿延百里。

    不空三藏等人搭乘昆侖舶離開南海,到訶陵國(古代南海小國名)界時遭遇大黑風,眾商人提心吊膽驚怖異常,祈禱于本國的神靈,沒有效果,全都跪在船上稽首膜拜,哀求大師救祜。慧辯師當時年紀還小,也嚇哭了。不空三藏對他們說︰“我有辦法,你們不必擔憂。”

    說完不空三藏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作法加持,念誦《大隨求》真言一遍。隨後風平浪靜、大海清澄。惠辯驚訝不已。

    繼續航行忽然颶風飆然而至,有大鯨從海中涌出,噴出的海浪象小山般高,比此前的大黑風來勢更為凶猛,眾商人只好听天由命。不空三藏哀憫他們,又象前次那樣念誦真言,也讓慧辯念誦《娑竭羅龍王經》,不一會災難就消失了。

    不到一年,抵達師子國。國王派遣使者迎接,入城道路兩邊有步兵、騎兵護衛街道,國王見到不空三藏恭敬頂禮,並請他到王宮中,供養了七天,而後安置于佛牙寺。在宮中的時候,每天用黃金斛盛滿香水,國王親自為不空三藏洗浴。太子、後妃、輔相大臣也象國王那樣禮敬不空三藏。

    不久,遇見普賢阿奢黎(龍智菩薩),奉獻金寶、錦繡等供養,並請開示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陳 諛譴蟊 ヴ亍=  勇薜萊。 玫攪瞧腥浩看 詡啊洞筧站 貳 督鷥斬М 犯魘 蛩蹋  斃 珊 狻 郾緄紉黃鶚 で抗嘍ャ2豢杖刈源朔醚E歡希 闈竺懿せ爸罹 畚灝儆嗖俊 救烈  鈄鵜苡  切紊 瘛ぎ撤 曛牡齲 囊逍韻啵 薏瘓≡礎br />
    一天國王訓調大象,人們都登高遠望不敢靠近。不空三藏密誦佛眼真言,結慈定印,當街而立,數頭狂象奔到不空三藏前,突然掉頭跑開,舉國上下傳為奇談。

    此後游歷五印度,處處留下祥瑞的聖跡。

    天寶五年(746年)返回京師,呈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鄣齲 訪『樺退隆︰蠓鈧加詿竽誚 か窳萊。  菩詮嘍ャ5蹦曖忠憑泳揮八隆br />
    有一次玄宗皇帝召術士羅公遠與不空三藏角斗法力,大家都集中在便殿。只見不空三藏不時反手搔背,羅公遠要借三藏如意使用,正好偏殿上有花石,不空三藏空揮如意打碎花石落在羅公遠前,羅公遠以為是如意,可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揀不起來。此時皇帝準備自己去取,不空三藏笑著說,地上的如意只是幻化出來的影相。便舉起手中的如意給大家看,羅公遠不得不佩服。

    不空三藏應詔祈雨作法很簡單,沒有其他復雜的軌則。僅設一繡座,手中旋轉數寸長的木神子,念誦真言完畢就拋擲,而木神子總會自然立在座上,看木神子的表情,如果牙出目動很快便下雨。

    一年夏天連月亢旱炎熱,玄宗請不空三藏入大內祈雨,並規定時間,要求不能下暴雨。不空三藏上奏建立孔雀明王密壇,不到三天,雨水充沛,田園潤澤。玄宗大喜,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並親自為不空三藏披上,還賞賜絲綢二百匹。

    後來有一次陡然刮起暴風,玄宗又下詔讓不空三藏止風。不空三藏請了一個銀瓶作法加持,過了一會兒,風就停了。玄宗對不空三藏更加器重。

    當時作法,水池中有一只鵝,把銀瓶踫倒,于是大風又起,和之前一樣猛烈。玄宗再次下令止風,不空三藏于是持念真言,大風立刻又停了。皇帝對不空三藏倍加禮敬,賜號“智藏”。

    天寶八年玄宗準許不空三藏返回天竺,一行人騎五匹馬來到南海郡,玄帝又下詔要求不空留下。

    天寶十二年西蕃賊寇圍攻涼州,玄宗詔命三藏不空修法救急,不空念誦仁王密語數遍,一個披著盔甲的天神就出現在面前。皇帝驚駭,忙問是誰,不空三藏回答,是北方成趁盤焱醭テ印H緩蟛豢杖爻炙姓嫜越 蒙窠 ぉ捕ャ9誦┤歟 怪荽 唇荼  滌猩癖猶於擔 湫勖停 諾夢鬢 舯 滋幼摺P詿笤茫  釤煜濾泄匕  荽喲稅擦成趁盤焱蹯簟br />
    天寶十二年,敕命去河隴。應節度御史大夫哥舒翰所請,天寶十三年到甘肅武威,住錫開元寺。節度使和其部下都從不空三藏受灌頂,士庶數千人同入道場。弟子含光等也受了五部灌頂,另外還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五部灌頂,並授金剛界大曼陀羅,當天道場大地震動。不空三藏感嘆地說︰“這是大家誠心所感。”

    天寶十五年,奉詔還京,住長安大興善寺。

    至德年間,適逢安史之亂,肅宗皇帝在陝西靈武鳳翔。不空三藏經常派遣密使前去探問起居,又經常談及克敵收復的策略。肅宗皇帝,也頻遣密使到大師處求問秘密之法,並且定下撥亂收京之日。後來形勢發展都如不空三藏所料。

    乾元初年收復長安後,皇帝請不空三藏入宮,建內道場修護摩法,不空三藏為肅宗皇帝授轉輪王七寶灌頂。

    上元末年,肅宗身體不適,不空三藏以大隨求真言加持七遍,第二天皇帝便康復如初,因此對不空三藏更加禮敬。

    後來不空三藏上奏請求入山修行,由李輔國宣敕命不空三藏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誦真言的當晚,感應得大樂金剛薩剩 婧練 猓 櫓ァ豢杖匾丫 刪拖イ亍H刈雜錚骸爸諫炊齲 矣衷蹌馨殘淖遠齲俊br />
    肅宗皇帝駕崩,代宗即位,對不空三藏禮敬有加,尊崇更甚。

    代宗皇帝廣德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不空三藏上奏,請求設立國家灌頂道場。

    永泰元年四月二日,翻譯《仁王護國般若經》等。不空三藏翻譯完畢《密嚴》、《仁王》二經後,代宗皇帝親自寫序,頒行之日天空祥雲繽紛,舉朝祝賀,載入國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765年),代宗在追贈金剛智三藏大弘教三藏開府儀同三司的同時,賜封不空三藏特進試鴻臚卿,加“大廣智三藏”的稱號。

    大歷三年(768年)不空三藏于大興善寺建立道場,皇帝卻徒跣迦焓   迓掎θ 媯 執偷萊∩  奶  福   檀蟪己橢 苟既Д萊】郵芄嘍ャbr />
    大歷四年冬(769年)不空三藏進奏,要求京城和天下所有寺院內都選擇一處勝地,建立大聖文殊院。同時請天下寺院食堂內,供奉賓頭盧尊者並敬文殊師利菩薩為上座,皇帝許之。此舉因原來寺院食堂內供奉的x陳如尊者為小乘羅漢。

    大歷五年夏五月,詔請大師往太原五台山修功德。當年有彗星出現,法事結束後,彗星自然消失了。秋季,不空三藏返回京城,代宗命宮中內使帶著御用的坐騎和御鞍轡,出城迎接大師。不空三藏堅決推辭不受,代宗不同意。于是乘御輦入宮,代宗這才欣喜歡悅,賜大師僧俗弟子在內殿用齋飯,並賞賜豐厚的束帛財物。

    大歷六年春二月,敕賜大師道場繡羅幡、繡縵和繡額。十月,大師將前後所譯佛經呈進,皇帝詔命編入一切經目錄,並賞賜僧俗弟子。

    大歷七年春夏之間,天氣大旱。詔請大師祈雨。中使李憲誠宣皇帝意旨,約定如果三日內雨足,就是不空三藏修法之功;如果過了三日才下雨,就和不空三藏沒有關系。大師建立道場,修法一日後,大雨豐足。代宗大悅,設千僧齋,並賞賜僧弟子衣七副。

    大歷七年冬,不空三藏上奏,請求在五台山修建文殊閣。代宗親自出資興造,貴妃、韓王和華陽公主也出資贊助。從朝庭府庫中共撥出資財約三千萬,用于文殊閣的專項修建。

    大歷八年五月,奉敕譯《薩路荼王經》一卷,賜絹二百二十匹。冬十二月十四日,文殊閣上梁,一切費用,都由皇室承擔。

    這一年臘月的一天深夜,不空三藏命弟子趙遷持筆硯,說︰“我想造涅荼毗儀軌,使後代可以依此送終。”趙遷稽首三請,懇求不空三藏慈悲憫念眾生,長久住世。不空三藏只是微笑著,並沒有回應。

    大歷九年從春到夏,不空三藏廢寢忘食,宣揚妙法,勸誡勉勵門人,常常說普賢行願出生無邊法門,期望他們誦持,還一再發出感嘆。那些先受法的弟子,不空三藏讓他們專心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不空三藏臥病後,皇帝親自前來問候,遍請名醫早晚護理。

    大歷九年六月十一日,皇帝下詔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不空三藏屢次辭讓,皇帝堅持讓他接受。門下弟子都趕來祝賀,不空三藏面露不悅,說︰“聖眾儼然在前,舒手相慰。這個月月圓時分,我就要離開塵世了。為什麼臨終前還要竊取名位。”

    不空三藏圓寂前悲喜交集,諄諄教誨弟子︰“你們應當重視佛法,過于身命。能听聞佛法,不是輕而易舉的。我從前冒著生命危險,跋涉險難,為了佛法忘失身命,周游各國,往返十萬多里,你們應當好好思量來之不易,堅持修行。不要因為貪圖財利而辱沒身命,也不要因為追逐名譽而背離大道。你們要記住我臨終前真誠的勸誡,保全做人的操守。”

    大歷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不空三藏用香水沐浴,更換新衣,容貌端然,命弟子草擬辭表,向北面瞻望。然後向東偃臥,住大印身定中,安然化去。世壽七十,僧臘五十。圓寂後容顏還和在世時一樣,膚色鮮潔。

    不空三藏弟子眾多,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于一身者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惠果承其法系。

    不空三藏圓寂後,代宗非常悲傷,為追悼三藏而綴朝三日。並厚賜財帛,用來備辦荼毗。

    不空三藏圓寂之前,有許多異相出現。很多僧人夢見千仞寶幢無故摧倒,文殊新閣忽然頹壞,院宇震動,驚醒以後,聲猶在耳。還有的僧人夢見金剛杵飛上天空。當時大興善寺後的池水全部枯涸,林竹生實、庭花萎敗。

    當年七月六日荼常 嫦怖裨拚叱汕 賢頡;實巰綸 錄潰  究遮執蟊嬲闃遣豢杖睪蛻稀〕迸鵜鷙螅 謨嘟校 慚暗蒙嶗倭!0聳 3式詮 ┐睢T詼З侵校 幸渙I嶗 胍胂幀br />
    後來皇帝詔命,于大興善寺不空三藏舊時所住院內,起舍利塔,特賜造塔錢萬余貫。御史大夫嚴郢撰寫紀念碑文,徐浩刻碑,立于大興善寺庭院。

    不空三藏集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于一身,又得龍智阿奢黎瀉瓶傳授,因此所學的密法在“開元三大士中”最為完備。不空三藏後期主要活動于長安大興善寺,從天寶至大歷六年譯出密部經軌共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不空三藏是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他建立了梵語和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體系,來解釋咒語實義。

    不空三藏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受到朝庭百官的敬仰。圓寂後受賜的墨寶和翻譯的佛經全部上呈內宮。後人對不空三藏有“冠絕千古、首出僧倫”的贊譽,無論生前的榮耀還是入寂後的祭奠規模,從古至今西域其它傳法僧都不能與之相比。

    不空三藏弘法不倦,朝野上下信奉修持密法的人很多。當時皇親貴冑常以五智觀心,內外官吏也都修持三密,此時中國的密教真正達到了鼎盛。

    附︰不空三藏和尚遺書.

    吾普告四眾弟子等︰大教總持,浩汗深廣。瑜伽秘密,誰測其源?吾自髫齔出家,依師學業,討尋梵夾二十余年,晝夜精勤,伏膺咨稟,方授瑜伽四千頌法。奈何積釁深重,先師壽終,棲托無依,憑何進業?是以遠游天竺,涉海乘危,遍學瑜伽,親禮聖跡,得十萬頌法藏,印可相傳。來歸帝鄉,福地行化。然一朝供奉,為三代帝師。人主盡授瑜伽,密傳法契。爰自今聖弘教,最深十八會瑜伽,盡皆建立;三十七聖眾,一一修行。每入道場,依時念誦。九重萬乘,恆觀五智之心;闕庭百寮,盡持三密之印。吾當代灌頂三十余年,入壇受法弟子頗多。五部琢磨,成立八個,淪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誰得之?則有金閣含光、新羅慧超、青龍慧果、崇福慧朗、保壽元皎、覺超,後學有疑,汝等開示,法燈不絕,以報吾恩。況吾年登七十,氣力漸衰,汝等幼稚者多,故先遺囑。當院僧弟子慧勝等,少小事吾,恭謹無怠,勤勞歲久,實可矜憐。雖五部未沾,並一尊精熟,修持成佛,是可有余。各自策勵,如吾在日,必須和睦,同共住持。若有害群,吾不佑汝。吾受持金剛鈴、杵,並銀盤子、菩提子念珠、水精念珠並合子,並進供奉聖人,請入內。及保壽、化度、興善諸寺弟子等,吾在之日,汝等依吾,吾護念汝。吾百年後,汝等依國,于國須忠,努力虔誠,為國持念,國安人泰,吾願滿焉。青龍曇貞,大法真言,吾先授與,至于契印,渠未得之,汝等為吾轉為授卻。俗弟子功德使李開府,依吾受法三十余年,勤勞精誠,孝心厚深。河西南海,問道往來,淨影鴻臚,躬親供養。瑜伽五部先以授之,十七五(尊)身更增秘密。吾銀道具五股金剛杵,三股、獨股鈴,並留與開府,作念受持,速證悉地。院中師僧,開府往來撿校,如吾在日,務須安存,上下和睦。監使李大夫,自監吾已來,無少違意,往來進奏,皆契聖心,不但輔佐國家,亦為護法菩薩。普賢秘密,尋以受持,踵襲大乘,必當克證。吾銀羯磨金剛杵四個並輪留與受持為念,取證菩提。佛法護持,如吾在日。賢者趙遷,吾為翻經,有時執筆,諸余抄寫,亦有其功。若愛出家,為與聞奏,樂之處俗,汝亦安存。吾後翻得《文殊經》一卷,《寶樓閣念誦法》一卷,《如來藏經》一卷,翻譯雖終,未及進奉,勾當寫出,為吾進都。寶金剛事吾日深,小心孝順。至于念誦,倍更精勤,留在院中,同住供養。院內行者、童子,上從賢德,下至汝奴,汝仕大夫為奏與度。其甦但那野奢,並放為良,任從所適,樂在院中,亦任本意。其庭秀為老親見在南海,欲得侍奉,亦語開府,放去養親。令喬為是家人,久以承,隨吾入內,聖人亦識,每偏驅使,辛勤最多,使李大夫與奏出家。

    莊上有牛兩頭,可準錢物十余貫,將陪常住,用充價直收贖。令喬院內,應緣道場所有幡華、楨(幀)像、諸功德等氈席、毯褥、銅器、瓷器、(盞)杯,一切並舍入文殊閣下道場,永為供養,不得輒有零落,出外借人。吾緣身衣,並已舍盡。有金八十七兩,銀二百二十兩半,並將施入五台山金閣、玉華兩寺,裝修功德。所有家具什物、漆器、鐵器、瓦器、床席、氈褥、床子、褥子,及諸雜一切物等,吾並舍與當院受用,子弟往來,須有投寄。梵夾,閣上藏中安置,其藏及經,為是敕賜鎮院安置。汝常為國轉讀,持念焚香,供養守護,並不得零落、損失。吾奏聖人造閣,下置文殊菩薩,上安漢梵之經,為國福田,永代供養。閣則大改已成,作家欠錢,裝飾未了。軒廊、門屋、僧房,亦未成立。所有搏零落殘方搏木,汝共大夫計會,善為聞奏,修崇了卻。閣成已後,奉為國家置三七僧,轉經念誦,永資聖壽,滿吾本願。東京和上塔所、師僧院舍、莊園,汝亦為吾勾當成立。其車牛、縣交南莊並新買地、及御宿川貼得稻地、街南菜園,吾並舍留當院文殊閣下道場,轉念師僧,永充糧用、香油、炭火等供養,並不得出院破用,外人一切不得遮蘭及有侵奪。其祥谷柴莊,將倍(陪)常住,其莊文契,並付寺家。

    吾重告諸弟子︰汝等須知,人代無常,誰免此也?師資之道,以法義情親,不同骨肉,與俗全別。汝等若依吾語,是吾法子,若違吾命,則非法緣。吾壽終後,並不得著服及有哭泣攀慕,憶吾即勤加念誦,是報吾恩。亦不得枉破錢財,威儀葬送。亦莫置其塋域,虛棄人功。唯持一床,盡須念誦,送至郊外,依法荼毗,取灰加持,便即散卻。亦不得立其靈機,圖寫吾形。儒生七十二子尚有心喪,吾教灌頂相傳,都不然也。汝等諸子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即同普賢身,行普賢行,住普賢心,圓明廓周,五智齊現。修行如此,是契吾心,何勞驅驅營營,非法不益之事?吾所告焉,汝等須依吾此處分。恐後無憑,仍請三綱、直歲、徒眾等署名為記。鄔波馱耶告。大歷九年歲次甲寅五月己亥朔七日乙巳

    直歲慧達典座明彥都維那法高寺主道遇上座潛真

    返回目錄

    身為科學家的密宗祖師一行

    一行禪師(673-727),為金剛智三藏的弟子。唐高宗咸亨四年,出生于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俗名張遂,是唐初佐命剡國公張公謹的曾孫。他的父親張檁曾做過武功縣令,母親姓李,出于隴西李氏。

    若論付法傳承祖師,則一行祖師不在其中,若以龍猛菩薩之後傳承論之,一行禪師則為密宗六祖。

    相傳其母懷妊時,額上曾出現二、三寸的白光,一行出生後,白光就轉移到了一行的額上。

    其父早亡,留下遺孤,家中貧寒。一行禪師自幼聰明過人,儼然有少年老成的風範。他不僅有超群的記憶力,書讀一遍就能暗自背誦下來,並且博涉諸學。據《唐書方技傳》載,一行自幼博覽經史,通達天文學、醫學、藥學、數術等。

    他還曾經取得射策甲科,射策即對儒家正經加以解釋,也就是章句。

    一次,一行禪師拜訪玄都觀的道士尹崇,向他借閱揚雄的《太玄經》,結果沒過幾天就還給了尹崇。尹崇對他說︰“這本《太玄經》旨意深奧晦澀,難以理解,我研究了很多年還不能解其旨趣。你可以深入研究,為什麼這麼快就還了呢?”一行禪師回答︰“我已經明白書中的道理了。”

    于是拿出自己撰寫的《大衍玄圖及義決》一卷給尹崇看。尹崇翻閱之後,贊嘆不已,逢人便說︰“這個年青人是顏回再來啊。”于是名聲傳遍京城。

    武三思仰慕他的學識,想與他結交。為了避開其拉攏,于是離開長安,隱遁山川。

    703年,一行年僅二十一歲,母親去世,豁然而生出世之志。在嵩山崇陽寺出家,法名敬賢,跟隨普寂大照禪師學習禪法,契悟無生一行三昧,于是以一行為名。

    有一次,普寂禪師在寺中設食供養僧眾,方圓數百里的人都如期而至。當時嵩山有一名叫盧鴻的隱士,是一位道德高尚的飽學之士,普寂禪師請盧鴻作文贊嘆法會盛況。那一天,盧鴻帶著寫好的文章來到寺里,普寂將文章放到幾案上。

    鐘聲響起,梵唱結束後,盧鴻對普寂說︰“我寫了好幾千字,用詞冷僻,請禪師從群僧中選一位聰明穎悟的,我親自教他。”

    普寂于是把一行禪師叫來。一行禪師來了以後,展開紙,面帶微笑,只略微一看,又放回幾上。盧鴻認為一行禪師太過疏狂,不重視他的文章,心中暗自責怪一行。

    過了一會兒,群僧會聚一堂,只見一行禪師撩起衣袂從容步入,開口吟誦文章,音韻抑揚頓挫,冷僻用語和典故無一遺忘。

    盧鴻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好長時間,才對普寂說︰“這個一行不是您能夠教導的,應該任他四處游學。此後一行遍參精通戒定慧三學的高僧大德。

    景龍四年(710年)三月,唐睿宗即位,命東都留守韋安石,禮征一行入京。一行辭疾不赴,前往荊州當陽山,依止惠真學習戒律,深達毗尼,纂《律藏序》。

    其後南下過杭州,依道一律師修習戒律。之後又前往天台山游學。

    在天台山國清寺見一院落,里面有古松數十株,門前流水潺潺。一行禪師站在院門照壁前,听到院中的僧人在推算,過了一會兒對他的弟子說︰“今天會有弟子來求學我的算法。應該已經到了門口了。難道沒有人引他進來嗎?”隨即又算了算,說︰“門前的水向西流時,這名弟子就該來了。”一行禪師聞言就走了進去,稽首作禮請求老僧傳授他數術。此時門前的水又向東流去。從此以後,一行禪師名振遐邇。

    結束在天台山的參學後,一行返回荊州,居玉泉山,並在三星寺內進行天文活動。這里距離惠真所在的南泉寺不遠。

    開元五年(717年),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禮部郎中張洽,攜詔書往荊州,強行起用一行。

    一行奉敕入京面見玄宗,玄宗問他︰“你有什麼才能?”一行禪師回答︰“善于記憶。”玄宗于是命掖庭取來宮人的名冊給他看,一行禪師翻閱一遍就把名冊合上了,然後熟練流利地將宮人名冊逐頁誦出,背了幾頁之後,玄宗不由得下榻為一行禪師作禮,稱一行禪師為聖人,贊嘆了很長時間。

    玄宗請一行禪師留在宮中,住在光泰殿,此後經常向一行禪師詢問出世法和安國撫民之道,時稱天師。

    開元九年(721年)四月,太史頻頻上奏依照《麟德歷》預測日蝕不準,宰相張說向玄宗舉薦了一行,詔命一行修撰新的歷法。一行禪師推算大衍之數,采用新的計算方法修定了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被編入唐書歷律志中。

    刑和璞曾經對尹炙擔骸耙恍徐κ且晃皇Ь稅 ︰捍穆逑裸仍齏笱芾痹ダ裕 稅倌甏笱芾嵊幸惶斕奈蟛睿 歉鍪焙蟣厝揮惺Ь順魷種匭灤薅  衲暾檬塹詘稅倌輳 恍徐 勒舜笱芾牟蠲 蠢綽逑裸鵲腦ダ允侵檔孟嘈諾摹!br />
    開元十二年梁令瓚制成黃道游儀,同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大地實測,並推知北極高差一度,南北地面距離即子午(經)線一度弧長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這是世界上首次子午線測量工作。通過天文實測,一行糾正了《周髀算經》中“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錯誤,否定了古人的“蓋天說”,對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開元十三年十月,一行禪師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等人成功研制出銅制水運渾天黃道儀(也稱“渾天俯視圖”),以水力推動,結構復雜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的運行規律,並能自動報時。玄宗大悅親自題寫銘文,詔令安放于武成殿,向文武百官演示。

    黃道儀模擬蒼穹制成渾圓的球體形狀,上面刻有天空中星宿、赤道和周天的度數。注入水流,就能推動齒輪自動運轉,一晝夜旋轉一周。又在天外另外安置兩個輪子,上面鑄有日月,也能轉動。黃道儀安放在一只木櫃上,把木櫃當作地平,黃道儀一半在櫃面上,模擬地平線以上的天象運轉;一半在櫃中,用來模擬地平線以下的天體運轉狀況。此外又做了兩個木人,木人前分別安置鐘鼓,每到一刻自動擊鼓,每至一辰自動撞鐘。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報時裝置,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機械鐘。

    一行禪師等人用它來測量二十八宿距離天球極北的度數,測出一百五十多顆恆星的準確位置,並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這比歐洲要早約1000年。

    開元八年(720年),金剛智三藏來中國之後,始開道場,一行禪師親受灌頂,從金剛智三藏學習陀羅尼秘密法印。開元十一年(723年),金剛智三藏組織翻譯《瑜伽念誦法》和《七俱胝陀羅尼》,一行禪師為筆受。

    開元十二年(724),奉詔于福先寺協助善無畏三藏翻譯《大毗盧舍那神變加持經》,廣本《大毗盧遮那經》梵文有十萬頌,無畏三藏從中擷取精要,譯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

    譯經完畢後,又請無畏三藏闡釋經義,一行禪師記錄下來並加以發揮,撰寫了《大日經疏》十四卷。《大日經疏》融合了善無畏三藏和一行祖師的智慧,系統闡釋了密宗的教理和胎藏界壇城儀軌,義理精深微妙,在密教典籍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行禪師幼年家貧,多得鄰家王姥賑濟,前後大約有數十萬,一行禪師曾思念報恩。後來王姥的兒子犯了殺人罪,被關在牢獄里還未處決,王姥謁見一行禪師求救。一行禪師說︰“如果您要金錢,我會十倍酬還。皇上執法嚴明難以請求,我也沒辦法啊。”王姥叉手大罵一行,說︰“我認識你這個和尚有什麼用!”一行禪師向她道歉,王姥頭也不回地走了。

    一行禪師當時忙于渾天寺的工程,要管理工役好幾百人,抽空命人騰空一間房子,搬來一口大缸。然後選了兩個僕人,授以密法,讓他們將秘獲之物放進甕中用木蓋蓋起來,並用六一泥封嚴,然後用朱丹題寫了幾十個梵字。

    次日朝內中使來叩門急召一行禪師到便殿,玄宗迎面就問︰“太史上奏,說昨夜北斗星不見了,究竟是什麼征兆?國師有辦法禳除嗎?”

    一行禪師對答說︰“後魏的時候有一次熒惑星不見了,至今帝車星還看不見。這種天象是上天對皇帝陛下的警示,如果天下百姓不能各得其所,必然發生嚴寒、隕石或者亢旱,如果皇帝陛下能懷德感化則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佛家講心壞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以微臣之見不如大赦天下牢獄。”玄宗依言下詔大赦天下,王姥的兒子也因此免于死罪。

    玄宗曾問一行禪師,唐王朝國祚有多長,國家有什麼災難。一行禪師答︰“陛下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玄宗大驚,詢問緣故,一行禪師不回答。退下來以後,呈進一只小金盒,並說到了萬里才可以打開看。有一天,皇帝忍不住打開金盒查看,只見里面有少許當歸,百思不解。等到後來安祿山反叛,皇帝避禍成都,行到萬里橋處,猛然憶起一行禪師的話,才明白其意。不久叛亂平息,果然回到了京城。唐朝傳至昭宗而滅亡,昭宗繼位前為吉王,所以一行禪師說“社稷終吉”,就是在預言唐朝社稷傳至吉王而終結。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十月初八,一行祖師前往嵩山拜見普寂禪師,作禮後附耳密語,神態非常恭敬,普寂禪師頻頻頷首,一行禪師又再三行禮。說完以後,一行祖師退出來到南堂自已掩上門。普寂禪師緩緩命令弟子︰“去敲鐘吧,一行和尚要滅度了。”左右弟子趕緊跑去查看,只見一行禪師趺坐正念,恬如寂滅。圓寂時年僅四十五歲。

    玄宗聞訊悲痛不已,輟朝三日。停龕二十一天後,顏容熙然,如同在世的時候。玄宗親自題寫碑文,刻在石碑上。敕令從宮庭內庫出錢五十萬,在銅人原建塔,謚號大慧禪師。

    返回目錄

    唐密集大成者惠果

    惠果阿奢黎(746-805),唐代高僧,不空三藏的入室付法弟子,密教付法第七祖。京兆府昭應縣(陝西)人,俗姓馬。童年出家,一開始跟隨曇貞研習諸經。

    天寶十二年,隨曇貞入大唐皇室內道場,不空三藏乍見惠果,就驚嘆道︰“這個孩子是修密法的法器,你一定會使我的教法興盛。”于是悉心撫育惠果,有如親生父母,並授他三昧耶戒,口授大佛頂大隨求陀羅尼和梵文的《金剛頂瑜伽經》和《大日經》等。

    惠果和尚神氣沖和、才智過人,和顏回一樣舉一而知十,又如項托詰難孔子那樣機敏。

    年僅十五,修法得靈驗。年滿二十受具足戒,學習四分戒律,精通三藏。金剛頂五部大曼陀羅法、大悲胎藏三密法門以及真言密印,全都蒙不空三藏傳授。又授予他兩部大法阿奢梨位和毗盧舍那根本最極傳法密印。

    不空三藏對惠果和尚說︰“我百年之後,你要好好受持兩部大法,護持佛法,擁護國家,利樂有情。諸佛無上密法,在五天竺尚且難得一遇,一尊一部之法想要得到都極為不易,何況兩部真傳。我的弟子數量雖然很多,有的得到一尊法,有的得一部法,師父愍念你聰利精勤,許可傳你兩部,希望你努力精進,來報答師父。”

    代宗皇帝听說惠果和尚的名聲,迎入內宮,說︰“我心中有疑惑,希望能為我解釋。”惠果和尚就命兩三個童子,依法加持,請摩 首羅天降臨,入童子身中。惠果和尚對皇帝說︰“已經好了,請陛下隨意提問。”于是代宗下座問摩 首羅天,為他說三世的事,並委婉地告訴他帝王的歷數。代宗感嘆道︰“龍子雖然還小,就能興雲布雨。釋子雖然年幼,法力可以降天。受過密法灌頂的小師父,今天我見識到了。”隨即賜以絹彩,表示對惠果和尚不可思議神力的贊賞。從此以後,宮中的龍輦時常往來迎送,衣食住行都得到皇室優厚的給賜。

    大歷十年(775年)十一月十日,皇帝恩賜錦緞各二十匹,惠果和尚移錫青龍寺東塔院,建立毗盧遮那灌頂道場。

    大歷十一年,代宗患病,惠果和尚以真言加持代宗,立刻就好了。代宗賜紫衣一對,惠果和尚說不敢接受。代宗說︰“朕賜師紫衣,為什麼不接受?”惠果和尚答︰“一介微僧,賜紫不敢穿戴。先皇曾賜先師紫衣,弟子不應與師父穿著相同。”代宗說︰“師心存大孝,是朕疏忽了。”代宗頒詔說︰“雖然是他宗異姓,對師長卻存有遵奉孝敬的心,從此以後,堪為國師。”于是賜褐衣一對。

    華陽公主得病,惠果和尚奉敕以真言加持,過了三天就好了。在下午未時前後,公主忽然又暈過去,說不出話來。皇帝和宮人,一起上前查看。惠果和尚說︰“這個時間,天氣炎熱,請陛下和宮人在階下等候。”于是惠果和尚又以真言加持,很快公主就醒轉過來,言詞清晰。代宗大喜,賜絹一百匹,衣一對。

    大歷年間,惠果和尚將所有皇帝恩賜的錢物和一千余貫錢,都用來修建道場或施濟饑貧。

    大歷十三年,惠果和尚在觀音台持念真言,時值夜晚,過了很久,大聖觀世音菩薩,在大月輪中,現出莊嚴的大身相。周圍和白天一樣光明,祥雲皎潔。當時好幾千人看到,遙共瞻禮大士的慈容。

    貞元二十年,惠果和尚在醴泉寺為弟子僧儀智建立金剛界大曼陀羅,拼布尊位。當時般若三藏和許多高僧大德,都集會法筵。惠果和尚手把香爐,口說誓言︰“如果今天我所布置的尊位與法相應,上天當忽然降雨!”在場的所有高僧大德和門下弟子都為惠果和尚緊張流汗。沒想道惠果和尚話音剛落,雷聲轟鳴,大雨滂沱。眾人全都感嘆佩服,從未遇過如此神驗的事。這就是般若藏中所說的訶毗跋致之相跡(菩提心不退轉而顯現之神奇現象)。象這樣的事跡不勝枚舉。

    惠果祖師著有十八契印、阿梨大曼陀羅灌頂儀軌、大日如來劍印、金剛界、金剛名號等各一卷。此外,空海攜歸日本的兩部曼陀羅和其他法器,都是惠果和尚命李真、楊忠信等制作的。

    訶凌(南海一小國)僧辨弘,穿越五天竺前來承接惠果和尚法足;新羅國僧惠日,翻山越嶺前來頂禮承事惠果和尚;劍南有弟子惟上,河北有法徒義圓。

    西元805年,惠果祖師將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泄瓶傳授來華求學的日本留學僧空海,並囑咐他立即回國弘揚密法,806年空海回到日本,首先在高雄山寺建立壇場,後來移錫高野山建立根本道場金剛峰寺,法脈綿延不絕,迄今已逾一千兩百余年。

    惠果祖師道德風範令叢林仰慕,許多釋子渴求大法,負笈從學。代宗、德宗和順宗三代皇帝,都尊他為灌頂國師,經常出入金鸞殿,對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帝王,敷演秘法。

    惠果祖師博通顯密群經,四方從學之眾時常多達數千人,宣揚佛法妙理四十余載,于永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五更圓寂,時年六十歲,法臘四十。空海奉敕撰寫碑文。

    附︰

    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梨惠果和尚之碑

    日本國學法弟子芻空海撰文並書

    俗之所貴者也五常,道之所重者也三明。惟忠惟孝,雕聲金版,其德如天,盍藏石室乎。嘗試論之,不滅者也法,不墜者也人。其法誰覺,其人何在乎?爰有神都青龍寺東塔院大阿梨法諱惠果和尚者也。

    大師拍掌法域之行崩,誕跡昭應之馬氏。天縱精粹,地冶神靈。種惟鳳卵,苗而龍駒。高翔擇木,囂塵之網不能羅之。師步佔居,禪林之葩實是卜食。遂乃就故諱大照禪師師之事之。其大德也,則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之入室也。昔髫齔之日,隨師見三藏,三藏一目,驚異不已。竊告之曰︰“我之法教,汝其興之也。”即而視之如父,撫之如母。指其妙跡,教其密藏。大佛頂大隨求,經耳持心;普賢行、文殊贊,聞聲止口。年登救蟻,靈驗處多。

    于時代宗皇帝聞之,有敕迎入,命之曰︰“朕有疑滯,請為決之。”大師則依法呼召,解紛如流。皇帝嘆之曰︰“龍子雖少,能解下雨,斯言不虛。左右書紳,入瓶小師,于今見矣。”從爾已還,驥迎送,四事不缺,年滿進具,孜孜照雪,三藏教海,波濤唇吻,五部觀鏡,照耀靈台。

    洪鐘之響,隨機卷舒;空谷之應,逐器行藏。始則四分秉法,後則三密灌頂。彌天辯鋒,不能交刃。炙智象,誰敢極底。是故三朝尊之以為國師,四眾禮之以受灌頂。若乃旱魃焦葉,召那伽以滂沱;商羊決堤,驅迦羅以杲杲矣。其感不移晷,其驗同在掌。皇帝皇後,崇其增益;瓊枝玉葉,伏其降魔,斯乃大師慈力之所致也。縱使財帛接軫,田園比頃,有受無貯,不屑資生。或建大曼荼羅,或修僧伽藍處。濟貧以財,導愚以法;以不積財為心,以不吝法為性。故得若尊若卑,虛往實歸,自近自遠,尋光集會矣。訶陵辨弘,經五天而接足;新羅惠日,涉三韓而頂戴。劍南則惟上,河北則義圓。欽風振錫,渴法負笈。若復印可紹接者,義明供奉其人也。不幸求車滿公當之也。沐一子之顧,蒙三密之教,則智璨玫一之徒,操敏堅通之輩,並皆入三昧耶,學瑜珈,持三密秘達毗缽,或作一人師,或為四眾依,法燈滿界,流派遍域,斯蓋大師之法施也。

    從辭親就師,落飾入道,浮囊不借他,油缽常自持。松竹堅其心,冰霜瑩其志,四儀不肅而成,三業不護而喜。大師之尸羅,于此盡美矣。經寒經暑,不告其苦;遇苦遇疾,不退其業。四上持念,四魔請降。十方結護,十軍面縛,能忍能勤,我師之所不讓也。

    游法界宮,觀胎藏之海會;入金剛界,禮遍智之麻集。百千陀羅尼,貫之一心;萬億曼荼羅,布之一身。若行若坐,道場即變;在眠在覺,觀智不離。是以與朝日而驚長眠,將春雷以拔久蟄。我師之禪智,妙用在此乎?示榮貴導榮貴,現有疾待有疾,應病投藥,悲迷指南。常告門徒曰︰“人之貴者,不過國王;法之最者,不如密藏。策牛羊而趨道,久而始到;駕神通以跋涉,不勞而至。諸乘與密藏,豈得同日而論乎?佛法心髓,要妙斯在乎?無畏三藏,脫(足麗)王位,金剛親教,浮杯來傳,豈徒然哉。從金剛薩駛走導牛 κο啻  誚衿咭兌印7敲暗} 訓茫 齟朔ㄖ 灰滓病J槍式ㄌヴ} 筇常  嘍й 事丁K諶秈烊艄恚 米鷚嵌垂福換蚰謝蚺   ㄎ抖討欏R蛔鷚黃  イ樂 堵罰灰蛔忠瘓洌 敕鷸 改敢病H甑讓闃 闃  蔽沂χ 壩眨 釗ッ謐紉病br />
    夫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沒,聖之權也。常理寡尤,權道多益,遂乃以永貞元年,歲在乙酉,極寒月滿,住世六十,僧夏四十,結法印而攝念,示人間以薪盡矣。

    嗚呼哀哉,天返歲星,人失惠日,筏歸彼岸,溺子一何悲哉。醫王匿跡,狂兒憑誰解毒?嗚呼痛哉,簡日于建寅之十七,卜塋于城邙之九泉;斷腸埋玉,爛肝燒芝,泉扉永閉,逄觳患埃 鞭ソ匱剩 袒鴆幻稹L煸撇也蟻直   煞縞    煌ヵ褚度綣剩 ゼ匪篩亂疲晃詮餳オ睪耷榍校 贛拔喲 蔬ㄐ健ˋ島敉叢漳慰 危br />
    弟子空海,顧桑梓則東海之東,想行李則難中之難。波濤萬萬,雲山幾千也。來非我力,歸非我志;招我以鉤,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數示異相。歸帆之夕,屢說宿緣。和尚掩邑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與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願,弘演密藏,彼此代為師資,非只一兩度也。是故勸汝遠涉,授我深法,受法雲畢,吾願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東生入汝之室。莫久遲留,吾在前去也。”竊顧此言,進退非我願,去留隨我師;孔宣雖泥怪異之說,而妙幢說金鼓之夢,所以舉一隅示同門者也。

    詞徹骨髓,誨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腸斷。欲罷不能,豈敢韞默。雖憑我師之德廣,還恐斯言之墜地;嘆彼山海之易變,懸之日月之不朽。乃作銘曰︰

    生也無邊,行願莫極。麗天臨水,分影萬億。

    爰有挺生,人形佛識。毗尼密藏,吞並余力。

    修多與論,牢籠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國師三代,萬類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時。

    所化緣盡,泊焉歸真。惠炬已滅,法雷何春。

    梁木摧矣,痛哉苦哉。松封閉,何劫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