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唐密的教相與事相2
    密法的修學要求

    學法須知

    學密須知一︰

    學密更須熟讀相應經典。

    佛法是濟度有情出離生死苦海的智慧體系,既然一切有情皆具佛性,那麼通過聞思修獲得如來智慧理所當然,對佛子而言,廣讀佛經正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無論什麼法門的修行都必須熟讀相應經典。不斷深入經律論三藏,汲取如來智慧,依法修行,才能逐漸達到戒定慧。顯教經典沒有祖制的閱讀限制,而密教經典的受持閱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可不知。讀經時需加以注意的要點歸納如下︰

    1、 反復閱讀;

    2、 查閱字典、詞典,了解名詞名相含義;

    3、 “身入其境”閱讀,就是置身經文中,觀己身與會其中;

    4、 大聲頌讀,要字字清晰,試試看每個字在身體是否有著力點的不同?

    5、 無相念誦,離緣念誦,或者說淨心念誦;

    6、 參閱論藏;

    7、 如說奉行。

    學佛首先必須皈依。皈依是學佛第一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皈依三寶,方為三寶弟子。皈依佛,是為了使我們體解如來無上真如智慧,從而發起濟度一切有情的大菩提心;皈依法,使我們深入如來智慧海中,不斷汲取智慧指導我們世間、出世間的活動;皈依僧,能令我們在學修中不迷失方向。

    皈依的實質就是歸敬佛法僧三寶,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具體僧人。皈依為返邪歸正,故能由濁亂轉為清淨,皈依三寶就好比將我們的心性置于一個清涼澄淨的精神能量信息場中,不斷接收三寶的加持信息。如果不皈依而私自學習,猶如將鋁放在磁場中,獲得磁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佛陀在世時,都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心性而隨機說法,所以效驗顯著。不皈依就私自學習,不一定適合自己,也難與三寶相應。將銅放進磁場是否能夠獲得磁性?或許可以,但是會非常微弱。

    皈依三寶後,應當廣讀經典以便不斷開發含藏于我們八識田中的如來智慧。佛經不象小說散文,讀起來很不容易理解,這是由于佛菩薩的智慧與眾生習慣性的認識之間存在著差距。很多佛子轉而翻閱以往大德的論述,這也是很好的方法。不過也存在著問題,佛法是對機宣說的智慧真理體系,有情根器不同因而對佛法的理解必然存在差異,大德的理解未必如佛陀圓滿,或許應該注意這一點。所以末學一直提倡學佛必須堅持讀經而不是以大德的文章取代佛經。

    如果沒有皈依就隨意閱讀佛經,好比沒有學醫而自己為自己看病。所以佛子必須依止正信的法師。至于正信的標準,應該以如來的教導虔誠判別。生人中難,聞佛法難,切切珍惜慧命。首先完善我們自己的人格,其次漸漸完善我們本具的佛格。須知自性清淨,一切清淨;自性非淨,一切煩惱!

    其次,日日懺悔。

    皈依之後,先行懺悔,懺悔每日罪孽,由現在開始,逐天回溯懺悔每日所犯十惡,直到出生,悔淚漣漣,悲心生起。繼續懺悔能越今生至于前生,逐漸能明宿命。更在具德法師指導下勤讀經典,落實六度萬行。懺悔是日日功課,也是自性清淨的具體途徑。懺悔之後永不再犯。

    懺悔是淨化心靈,使我們的認識頓明的強有力武器,如果不懺悔自己的罪業,無論如何努力讀修,也是雨落荒田!懺悔更使我們遠離過失,從而正確應對生活中一切逆緣。至于如何懺悔有許多方法,拜懺在諸多佛經中有宣講,大意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身三業罪障。拜懺的形式有兩種,一者獨自拜懺,二者集體拜懺。

    獨自拜懺就是我們在早晚課中所例行儀軌,禮佛、懺悔。在唐密如《胎藏界九方便》之前二︰

    作禮方便︰歸命十方等正覺,三世一切具三身;歸命一切大乘法,歸命不退菩提眾;歸命諸明秘密尊,三業清淨恭敬禮!

    出罪(懺悔)方便︰我由無明所積集,身口意業造眾罪,貪欲恚痴覆心故,於佛正法賢聖僧,父母二師善知識,及以無量眾生所,無始生死流轉中,具造極重無量罪,親對十方現在佛,悉皆懺悔不復作。

    集體拜懺最早應該緣于梁武帝之《梁皇寶懺》。系梁武帝為皇後郗氏所集撰,以郗氏生前嫉妒嗔恚,死後墮入惡趣而為畜生身之蟒蛇,苦不堪言。梁武帝遂延攬高僧,搜索佛經,錄其名號,共成十卷,為其懺禮。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禮此懺,所為所祈者,皆有陰騭感應,為我國流傳最久之懺法。

    在僧團有《布薩》法,實質就是發露懺悔,連續三天,每天頌三千佛名,一頌一禮,五體投地三千次。

    另外還有《三昧水懺》、《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等。

    懺悔是一生的修行!

    佛法三藏條條是出離生死的舟楫,顯密差別也是應機而說。一個法門對機與否,取決于剛接觸的瞬間靈魂是否“震顫”。以末學自己為例,初次閱讀持松法師的《密教通關》時,就有心靈震顫和身毛豎立的感覺,于是千方百計尋找合適的密法上師,才有幸拜謁了超曄居士,她是持松祖師優秀的俗家弟子,雖然超曄善知識不具備阿奢黎資格,然作為啟蒙師足矣。蒙她老人家慈悲在上海靜安寺唐密壇場得持松祖師假手灌頂。此後,在恩師細心指導教誨下才開始閱讀密藏經典並進入實修,真正全面修持還是入高野山之後。

    再如有情曾經有這樣的問題“我第一次听大悲咒時心生懺悔,淚如雨下。不知是為何?此後再听卻只覺內心平靜,而後再听時卻心煩意思亂,不願意再听下去?請問卻是何故?有一次去寺廟里誦《地藏經》,誦的過程中,腰痛如針刺,想嘔吐,完全無法忍受,我當即痛哭,難受之極。又是何原因?”

    听《大悲咒》淚如雨下,乃是大悲咒蘊涵的精神信息能量正好激發出了我們流落六道的痛苦悲慘經歷,觸及了懺悔、滅罪、生善的菩提心體,所以有“同體大悲”之諧振,外在表現便是懺悔之淚。再听內心平靜乃是激發了菩提心體的寂靜性,所以感覺寧靜安適。後來听“心煩意亂”,乃是激發起了我們曾經修行的“經歷”,而修行過程曾經充滿痛苦,所以“感受到了”煩躁不安。正是由于修行不精進所以此生還得人身,需要繼續努力。《大悲咒》雖然是諸多菩薩名號,但實質在末學體悟乃是徹通宿命的精神信息能量流。《地藏經》主要功德是滅罪生善,其精神信息能量的特征便是關乎化解冤孽、消除疾病、延年益壽等,所以在誦經過程中“腰痛如針刺,想嘔吐,完全無法忍受,我當即痛哭,難受之極。”正是除滅罪障、清淨三業的物質化表現。

    佛法是真理智慧,可以完全涵括現代科學。佛法中的文字、語言都是契合宇宙精神體——諸佛法體,換言之法界的精神信息能量流,在行者則關乎經絡、氣血運行。所以例中現象便是精神信息能量的物質化表現,也是對機法門之征兆。

    其三,學密須依止具德上師。

    佛子如果欲修學密法首先必須依止正信道德兼備的阿奢黎。《大藏秘要》雲“依教中說,一切真言手印,須從師授。若未入灌頂輪壇,輒結手印作法,得盜法罪,所作不成。”顯然,閱讀密教經典必須先從阿奢黎處獲得許可,然後經過入壇灌頂,方才可以實際修持。密教經典多涉及陀羅尼和手印,如果不是阿奢黎親傳,讀誦和結印錯誤難免;其次密法的修持更注重加持力即“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故師資相承的血脈延續極為關鍵。許多佛子以為誦持大輪金剛真言後便可動轍私自修習密法,日久不見法驗,于是心生邪見,甚至懷疑誹謗密法,罪更加重。大輪金剛真言不從師受不可能如儀如軌。

    至于具德阿奢黎,《大日經》具緣品雲“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秘密主言。諦听金剛手,漫荼羅位初阿梨。應發菩提心,妙慧慈悲兼綜眾藝,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三乘,善解真言實義。知眾生心,信諸佛菩薩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荼羅畫。其性調柔離于我執,于真言行善得決定,究習瑜伽,住勇健菩提心。秘密主如是法則阿梨。諸佛菩薩之所稱贊。”

    正因為密法修持師資相承的嚴格性,持松祖師才有“一卷真言卻付誰?”的感概,這也是密法傳授擇器的難處。若果有根機俱佳的有情,《大日經》復雲“復次秘密主,彼阿梨,若見眾生堪為法器遠離諸垢,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阿梨應自往勸發如是告言︰

    佛子此大乘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開演為彼大乘器

    過去等正覺及與未來世

    現在諸世尊住饒益眾生

    如是諸賢者解真言妙法

    勤勇獲種智坐無相菩提

    真言勢無比能摧彼大力

    極忿怒魔軍釋師子救世

    是故汝佛子應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當獲薩婆若

    行者悲念心發起令增廣

    修行就應遵如來教敕,守護慧命。

    《甦悉地羯羅經》持戒品第七雲︰“復次廣說制持真言法則。若依此戒。不久當獲成就。若有智者持諸真言。先斷于。乃至邪神不應生忿。復于余類持真言者。亦不懷。于諸真言。不應擅意。乃至功德及諸法則而分別之。應于諸真言及以法則。深生敬重。于諸惡人。善須將護。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壞彼故。于阿梨所。縱見愆過。三業猶不生于x慢之心。口不談說種種是非。心意終不分別愆過之想。縱有愆過。尚不談說。況依法耶。縱他懷惡。終不加報。又復不得以自所持真言縛他明王。及生損害。並苦治罰。亦復不應作降怨法。未曾經于阿梨處而受真言者。不應與彼受持。又于三寶處不生恭敬者。及是外道。雖于阿梨所受得真言。後退本心。亦不可與。乃至手印及以真言。並功能法及普行法。並不應與。未曾經入曼荼羅者。亦不授與。”

    密教諸多經典皆明確告言轍修轍持,不僅不得成就,且自損損他。

    學密須知二︰學密須信解行具足。

    在《大日經》住心品中,關于眾生心態有百六十種,百六十心盡括眾生日常心態,然如此諸類心態皆非菩提心而是眾生“小心”。百六十心無不間雜無明煩惱欲念,浸染貪嗔痴三毒,換言之屬于小人心態——眾生六道無盡流轉的心態而非“大器量”心。

    龍猛菩薩于《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中雲菩提心為“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行願包括願心和大行,密法行者有五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菩提無邊誓願證”;大行則是勤修戒定慧,慈悲喜舍六度萬行,如普賢菩薩的大菩薩行。勝義指力求深解諸佛甚深不可思議智慧,深入三藏明心增慧不斷汲取法乳。三摩地則是三密相應,如如不動,心住寂靜,禪定無我,我即法界,法界即我而體悟通體光明的狀態。于三摩地中有無量百千三昧耶陀羅尼門,不假言語,非借圖象,妙不思議。

    一、學密首先必須發菩提心。

    現代人對菩提心的理解,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簡單概括地說菩提心就是發“大器量心”。容器盛物多少取決于容器的容量,器大量大,量小涵微。大器量,首先必須具備大智慧,聰敏未必有智慧,知識豐富也不代表有智慧。智慧屬于理性思辨,是對現象之本質的正確評價和判斷。大千世界萬象紛紜,如果不能穿透表象而領悟本質,就不能說具有大智慧。釋迦如來住世方便隨緣說法,一切行思語皆深契大千至極真理,此是如來不可思議智慧。然而眾生以自己心態揣度世間人心事務,必然不能獲得大智慧。

    大器量還必需具備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然四無量心並不是止于言辭,必須落實到生活的時時事事處處。無慈何以救濟有情?無悲何以生起憐憫?無喜何能與眾生樂?無舍何能心身清淨?就實際修行而言,慈為自他增添壽命,悲能醫治自他苦難,喜能使自他安身立命,舍可平息自他貪欲。如此不斷修行,最後方知無我無人,人我一體,大千一同。菩薩以大慈悲心入世,見眾生疾苦如同身受,故予藥予樂予財,甚至予生命。為什麼菩薩能這樣呢?因為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姐妹。然而眾生重視貪著眼前的世間享受,寧可一擲千金圖一時快樂,也不肯舍一金于長久法安;寧可吝他日一丈之益,也不願放棄今日寸利之爭。如此自私自利,甚至為了達成私欲不擇手段,又如何能利益有情呢?

    二、學密必須建立牢不可破的信心。

    釋迦如來住世宣講顯教三乘真理,法身大日如來宣講佛乘無上秘密修行、進趣菩提法門,然而顯密成佛之理根本無別,無非因眾生根器而隨宜方便,所緣修行途徑不同而成佛有遲速之異。

    佛法是至極真理體系,真理不同于知識,知識對于有情而言很容易接受,然而理解體悟真理往往有個艱難的過程。佛法真理蘊涵于生活的事事物物,而我們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加上無明覆蔽心性不能明了,所以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夠逐漸深入佛法智慧大海。

    信心不是迷信,大多數信眾由于希望得到佛菩薩的保佑才去燒香念經,很少明白燒香念經的真正意義,所以有些對佛法一竅不通的外道就認為信佛就是偶像崇拜。

    其實,燒香是培養我們對真理的尊重恭敬之心和堅定追求真理的信念。燒香用來表達我們的誠敬,誠敬的對象固然是佛菩薩,然而同時也是我們自身所蘊涵的佛性菩提種子。

    讀經使我們放下雜念,心海趨于澄淨,平心靜氣,以諸佛菩薩智慧慈悲的法語洗滌心靈,如同養氣修心的佛家靜慮開慧之法。

    淨手焚香,氤氳的香氣有如祥雲冉冉;頂禮展讀,諸佛菩薩如對目前。法語清梵,宛然在耳。清澈澄明的智慧甘露,涓涓潤于心田。大千世界在眼前緩緩舒展,視野為之開闊,平日不可開交的紛紜爭競,心頭執著不下的人、事、物逐漸減淡而縮小為滄海一粟。因緣業果有如演戲一般,沒有開場,也沒有謝幕,循環往復︰痛苦哀傷和刀光劍影不斷上演,地獄的陰慘、餓鬼的淒惶來回飄蕩,有人生快意躊躇滿志的瞬間,有奢華的揮霍享受,也有潦倒的困蹇,過去、現在、未來時而延展到無限,時而又重疊為一點。

    靜心讀經,使我們領納深沉的智慧,天地廓然開朗,思慮由粗重轉為精微,心態由煩悶化為安和,氣息也在悄然變化,我們的精神場不斷擴容增大。

    學佛信心極為關鍵,如果沒有足夠信心,心不能與佛法相應,修行勢必不見效果,甚至日久生起懈怠反而會誹謗佛法。信心是對佛法僧三寶的虔誠信解。佛法博大精深,猶如甘露雨霖,滋養有情慧命。僧寶象征著清淨佛法住持世間,福田衣是怖魔安心的如來甲冑,福田衣代表著佛法的智慧功德,僧寶是引領有情出離苦海的明燈,對佛法無真信者披之,眾生出離堪憂。正如宣化上人偈語“懵懂傳懵懂一傳二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里拱”。

    佛子應深入經藏,正信佛法,皈敬慈悲有德之師,更要用心鑒別附佛外道。學佛心切,盲從盲信,是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不負責任的表現。雖然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然而如果不知佛陀經藏法教的珍貴,以已意作佛意,必然會因此走更多曲折的道路,甚至多劫輪轉不息。密法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以密法的修學,信心更為重要。如果懷疑密典不深敬阿奢黎,修之必然無驗。如果信心不足,如來力和法界力的加持就無從體悟感受,成佛就是空談。

    三、修密必須在阿奢黎的指導下進行。

    顯教經典的閱讀沒有限制,佛子請回就可以讀誦,而密教經典必須經過阿奢黎許可才能翻閱。唐密在中國絕傳近一千二百年,密法傳授的傳統祖制也隨之隱沒,今天的佛子憑借網絡可以很容易接觸到密法經典,隨意閱讀私自修習者為數不少。

    而實際上在密法中,無論擅自公開密法的人,還是未經阿奢黎灌頂許可私自受學者,都違反了密法的根本戒律——三昧耶戒,這是比五逆重罪還要嚴重的罪業,所以一定要清楚。

    不僅如此,網絡中傳播的許多內容,如真言手印等等,錯誤難免,為了保護自身慧命,必須謹慎。密法中任何真言手印的修持都必須得到阿奢黎的許可,師資相傳是密法中加持力延續的重要環節。

    四、修行不同于學術研究。

    廣讀大乘經典是為了明白佛法的甚深道理,一部經典中沒有明白的地方,在另一部經典中可能會有明晰的闡釋。

    引經據典寫讀經體會,看起來也沒有錯,然而更重要的是理解體悟佛法,深信實行。

    有些人學佛不久,就模擬大禪師作派,幾句禪話掛在口邊,听起來高深莫測,其實自已也在雲里霧里。

    佛經揭示的是關于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的存在不是暫時的而是永恆的。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知道時空只是相對的概念;而在佛法中,佛陀法身是永恆、周遍存在的。龍猛菩薩開啟南天鐵塔,取出《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將密法流傳到人間,南天鐵塔其實只是密法寶藏的一個象征性的存在。有些學者一定要在地球上找到南天鐵塔的確切坐標,不是很可笑嗎?南天鐵塔本在自心法界之中。佛法是全息哲學科學體系,是物質與精神內涵完美結合的體系,佛法修行中“心”的作用,或者說精神的作用,很難用純物理的研究手段來一一證明。三力加持如何用物理儀器加以實證?密法講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能夠用物理方法觀測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密法修行中,行者的“心”行非常重要,所以修學密法,必須真信實行。

    五、持之以恆。

    顯教中說成佛必須經歷三大阿僧劫久遠的時間,說明轉三毒煩惱為戒定慧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密法雖然殊勝,通過如來加持力、法界力和自身功德力,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就,然而要修行有成也必須持之以恆。

    比如唐密中基本的修行姿式——跪坐,這是唐宋以前中國僧人修行的基本坐姿,然而歷史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更新,今天國內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剛開始跪坐確實很痛苦,然而必須堅持,每日練習不輟,漸漸才能適應。

    很多人讀經感覺枯燥,再加上一些相關文章艱深難懂,有些人就產生了懈怠心甚至退失了學佛的信心。然而,學佛一旦發起菩提心,即使舍棄生命也不應舍棄正法,越是艱苦越應該堅持。古人說“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日久才能功深。密法修行可以用法驗來判斷修行的精進程度,不得法驗的因素有多種,必須日日懺悔,才能消除障礙,如此精進不懈必得法驗。

    返回目錄

    三昧耶戒(菩提心戒)

    密法修行在接受其他大小乘戒律的基礎上,還有一無上戒律。即三昧耶戒(菩提心戒)。在密法修行加行完畢準備接受灌頂之前,必須受三昧耶戒,否則入壇灌頂絕無可能。

    三昧耶samaya梵文本意有二(1)時間,這里的時間並不是指現在過去未來,而是如來說法的瞬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過去亦現在亦未來);(2)佛與眾生本來平等無二。在密法中則有四意ヾ平等,ゝ本誓,ゞ除障,々警覺。一旦發心,修行者堅信,自性與佛、眾生平等無二,無論修行遭遇何等障難,誓願不舍正法。因為三昧耶戒,所以警覺定中諸佛菩薩,得到加持從而除卻障難,修行順遂,悉地易成。這里平等意為菩提心平等。誓願,即發起救度有情的大慈悲喜舍心,諸佛世尊,乘此誓願無住而住,濟度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至于無余涅。警覺,指行者以三密方便,警覺定中本尊,影向加持,本尊出定不違本誓加持行者速成悉地。除障,指降服一切煩惱,轉無明煩惱為無上菩提。

    三昧耶戒是密法修行者的根本戒律,違反此戒律所修猶如沙中起塔,石山播種,終不能有成。

    三昧耶戒體現在唐密的五弘誓願中,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福德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菩提無上誓願證。”在修學中具體體現在“尊師如佛”。

    三昧耶戒要求密法行者不與法性相違,與佛心相應。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砂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如果修行者于法、于眾生生持不平等見解,就限制了平等誓願,會被世間名利驅使,勢必不能成就。違反三昧耶戒害己害人,“菩薩如護命,誓不犯此罪”。《大日經•密印品》雲“若異于此者,同謗佛菩薩;違越三昧耶,決定墮惡趣。”《攝真實經》更雲“越三昧耶重于五逆罪,墮落無間地獄,永無出離期”。

    對于密法修行者而言,事師如佛是平等饒益眾生的第一步。如果修行者面對法恩深重的阿奢黎,都無法以純淨無私的心態,尊重恭敬、供養承事,以柔和謙下的心敬順師意、令師歡喜,那麼當他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更不可能按照菩薩戒的要求,無我地利益眾生。

    密法師資相傳,一切法門都由師傳出,因此三昧耶戒的核心落實到師徒關系就是尊師如佛,如果不敬順阿奢黎,反加謗毀,即為越三昧耶。

    越三昧耶又名越法罪,指輕視三昧耶境界或者違越三昧耶戒。在密法修行者而言,越三昧耶是第一重罪。三昧耶有自誓的含義,所以越三昧耶就是違反自己的誓願。

    輕視或者違越三昧耶的情形如︰對未灌頂者講說入壇灌頂事宜,對沒有資格(缺乏慧根無大度量)者擅自予以灌頂,未經阿奢黎許可輒修密法、閱讀密教典籍或持真言,沒有經過悉曇傳授而私學悉曇等等,如此之類皆違反密法祖制,無論如何修也不可能成就。

    所以在《大藏經》密教部經典前總書有未經上師許可欲讀密典須誦大輪金剛陀羅尼二十一遍,旨在提醒佛子慎莫越三昧耶。

    菩提心戒不悖三聚淨戒。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指由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之塵沙萬境始,從初發心到斷殺生等,三賢十聖伏斷二障,至于佛果,舍生死法,以至于斷盡當斷余法之弘誓。

    攝善法戒,指從初發心,隨分受學,行三賢十聖勝行,至于佛果,一切必修之法悉皆修證之弘誓。

    饒益有情戒,指從初發心,隨分教化,盡未來際,引導濟度一切有情,至于佛果,于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現百俱胝化身,一一身救度無量眾生,及至以佛身或現雜類身(世天荼吉尼等)教化不堪教化眾生之弘誓。

    如果是出家比丘,必須在受具足戒後,再受密法三昧耶戒才可以正式修學密法。授戒儀式與三大戒相似。受菩提心戒的功德是“遠離我法二相,顯明本覺,真如平等鏡智現前,得善巧智,具足圓滿普賢之心。”然還未行普賢之行,故僅僅是發心和誓願階段。

    接受三昧耶戒方得入曼陀羅,故《大日經疏》卷三雲“復次聲聞經中,以襯崳 夭兀  袢思蛑詵僥聳謚  粑捶 梢遣緩咸判尷啊D  苤幸嘁猿置魑 夭兀 慈 甭拚 緩隙了惺蒝G 雇 撂既湊兄刈鎩K勻徽擼 縭廊舜扔勺櫻 涓辭槲匏,而不授與干將莫耶,以不知運用方便故,必傷其體。今此法門亦復如是,即心成佛旨趣難知,恐未來眾生輕慢法故,不能咨訪善知識,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師心執文,輒自修學。久用功力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佛說。又此經文,有淺略深秘二釋。就深秘釋中復有淺深,輒爾披者,以不解密號故,謂是因緣事相,心生慢易自言,我行真道何用饈跏亂 R勻縭塹紉蛟擔 胸遜ㄒ擔 諼蘗拷俁槎袢ヅ校 孕捫Y嫜哉擼  釹熱 杪摶病!br />
    返回目錄

    密法行人,應當具足七法

    一、持戒。密法戒律以大小乘戒律為基礎,以三昧耶戒為最上。三昧耶戒是行者對于三寶的信心和誓願,核心是尊師如佛,盡形壽不可違犯。

    二、忍辱。對一切善惡因緣皆作感恩想,如此無論外境順逆,心境始終平和,必當成就忍辱波羅蜜。

    三、離口過。粗言穢語、兩舌、妄語、綺語等都是小人心行,密法行人當努力克服。不言人非,但懺已過。一切有情最終皆可成佛,既然學習密法,就應當恭敬一切眾生,令一切有情安樂,豈能以惡語傷人。

    四、于佛法中生決定信。學佛以信為先,佛法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宇宙全息哲學科學體系,在我們還沒有具備真如智慧的時候,堅定的信心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了穩固的信心,才能如法精進修行不懈,成就菩提妙果。

    五、發無上菩提心。密法經典對行者要求極為嚴格,如果沒有大度量、大智慧根基、不能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大菩提心,則不適宜修密法。有分別心、門派觀、偏執己見重者皆不適宜。佛子欲修學密法,必須熟悉諸佛菩薩廣大行願,並自誓為利益一切有情故而發大菩提心、真正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六、常持誦真言法印,心生慚愧。真言手印是諸佛菩薩之三昧耶標幟,如《理趣經》雲“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即為一切如來身。持一切如來語印即得一切如來法。持一切如來心印即證一切如來三摩地。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得一切自在。一切智智。一切事業。一切成就。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我等諸漏纏縛之身,能持如來、菩薩印明,是何等殊勝的因緣,故當日日禮懺,分秒精進。

    七、于四威儀身心無倦。

    附《四威儀簡略作法》︰

    取伽水作法︰

    先中禮三度(站立合掌身體微微下就三次)。

    次護身法

    次加持各二十一遍。

    次發願,金剛合掌︰

    至心發願,灌頂水神,護持弟子,諸願圓滿。

    次法施︰

    《心經》一遍

    水神真言二十一遍。

    曩莫三M多]喃盧那耶娑對X

    次取淨水,用細網過濾蟲子等。

    次中禮三度。

    去伽井途中誦不動慈救真言三遍,返途誦降三世真言三遍。

    撞鐘作法

    先鳴鐘偈︰

    洪鐘晨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含識群生普聞知,拔除眾生長夜苦。

    次聞晨鐘偈︰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冥悉皆聞,三途離苦罷刀輪,一切眾生成正覺。

    起床作法

    先金剛合掌,誦真言︰

    度擁仔繽似弒br />
    次誦偈︰

    諸法如影象,清淨無暇穢,無取不可說,因業之所生,如是此了法,離自性無依,利無量眾生,是如來意生。

    次收臥具偈︰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知覺,周顧十方。

    著衣作法

    先著衣偈︰

    當願眾生,解脫幢相,普皆平等,廣度眾生。

    次被袈裟偈︰

    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

    洗手面作法

    先洗手偈︰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靜手,受持佛法。

    次嗽口明並偈︰

    度尤棗舵對X

    以水嗽口,當願眾生,得清靜口,誦持佛法。

    次洗面明並偈︰

    度于 br />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上堂作法

    先撞鐘一通三下(長重一下,次輕短三下),偈曰︰

    願諸賢聖,同入道場,願諸惡趣,共時離苦。

    次入堂偈(彈指三度誦耍 br />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座,安住不動。

    浴室作法

    先辦阿湯湯供養。

    次護身,中禮三度,金剛合掌。

    次偈文︰

    一心奉請十方賢聖諸大阿羅漢,同入浴室受我供養。(三遍三禮)

    次沐浴偈︰

    沐浴身體,當願眾生,內外清淨,心身無垢。

    廁所作法

    先彈指三度入廁。

    明曰︰

    庫嚕怛曩巳俏宕 映幀br />
    便時偈︰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除去煩惱,滅盡罪法。

    水沐浴作法

    明曰︰

    曩莫三M多]喃盧那耶娑對X

    偈︰

    沐浴身體,當願眾生,內外清淨,身心無垢。

    睡眠作法

    先重二足右脅而臥。雖然橫臥,為速睡眠故,觀想光明旋饒。

    次入睡明︰

    度郵├br />
    次偈︰

    以時寐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返回目錄

    唐密教相

    阿奢黎

    阿奢黎,為梵語音譯,也作阿舍梨、阿梨等,意為師範、規範師,也譯為正行等。指以規範矯正弟子之行的導師。

    在小乘四分律中有五種阿奢黎名目︰出家阿奢黎、受戒阿奢黎、教授阿奢黎、受經阿奢黎和依止阿奢黎。

    大乘圓頓教中稱呼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奢黎,彌勒菩薩為教授阿奢黎。

    在密教中大日如來及諸菩薩等都稱為阿奢黎,通解三密的傳法師也稱為阿奢黎或者大阿奢黎。

    阿奢黎應具備如下功德︰

    (1)深發菩提心,(2)有妙慧具慈悲,(3)兼綜眾藝,(4)善修般若波羅蜜,(5)通達三乘,(6)善解真言實義,(7)知眾生心,(8)信諸佛菩薩,(9)已得傳法灌頂妙解曼陀羅,(10)其性調柔離于我執,(11)善行真言行,(12)究習瑜伽,(13)住勇健菩提心。

    按唐密真言宗的規定,完成四加行,並取得許可才可以入壇受傳法阿奢黎位灌頂,之後才能成為阿奢黎;

    如果要獲得傳燈阿奢黎位,則必須再完全接受“一流傳授”,即接受密法某一流派的全部修法儀軌,合格後即是傳燈阿奢黎。

    獲得傳法阿奢黎是有一定的次第的,具體說,在高野山獲得傳法阿奢黎位的次第是︰

    1、剃度,獲得度牒;

    2、受三壇大戒;

    3、受法許可,有折紙和許可憑證;

    4、受三昧耶戒,有齒木、金剛線等憑證;

    5、修滿整整100天四加行正行,依次為《十八道加行正行》、《金剛界加行正行》、《胎藏界加行正行》、《護摩法加行正行》,每行前有折紙傳授和憑證;

    6、入兩壇灌頂,完畢後,大阿奢黎授予印信和傳承憑證,學法者即獲得傳法阿奢黎位;

    7、如欲得傳燈阿奢黎位,還必須在此基礎上接受一流全部修法儀規傳授,然後才能獲得傳燈阿奢黎位,並有印信為憑證。

    返回目錄

    五明

    五明即所謂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五明是阿奢黎必須具備的。

    聲明指研究語言文字,句法、文義、發音等如何構成和梵唄誦唱的學問。尤其密法梵唄不通即失其明。唐密中的聲明自大日如來以下各代祖師都擅長。聲明起時真可謂肅穆莊嚴驚心動魄。日本現在流傳的聲明據余師慈圓阿奢黎講,傳自唐朝終南山。

    工巧明依照《瑜伽師地論》指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佔相、咒術、營造(雕塑和繪畫)、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

    醫方明相當于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醫)對醫藥就有所貢獻。隨著佛經的傳譯,天竺醫術也傳入中國,佛經中的“地水火風”和“四百四病”之說,早為中國古代醫學界所采用。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中曾講到風、熱、痰蔭、總集等病和針刺、傷破等八種治療方術。

    因明原來指古印度邏輯學。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學者彌勒、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用“論體”等七事來作解釋,重在辯論術方面的研究。到了陳那作《集量論》,把它發展到以“量論”(帶有認識論的意義)為主要內容的探討。北魏延興二年(西元472)吉迦夜譯《方便心論》,梁大寶元年(西元550)真諦譯《如實論》,因明之學開始傳入中國。其後玄奘傳習因明,譯有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後窺基作《因明入正理論疏》6卷,成為漢地研習因明的主要典籍。從此因明在中國佛學界中得到廣泛流傳。通俗而言即善辨因緣因果關系。

    內明泛指佛陀的教法,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

    阿奢黎必須具備五明,方可傳法。五明兼通之師闕如,這是密法自會昌法難後沒有恢復的原因之一。

    返回目錄

    一乘同圓之教

    所謂判教,是對各個宗派在整個佛教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等的認識。唐密可以稱為一乘同圓之教。一乘即指佛乘。同圓,指唐密為會三歸一的圓頓教法,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都是未來佛,無論聲聞、緣覺還是大乘菩薩,根器成熟時都可以將他們導入如來智海,回歸佛乘。

    不空祖師雲︰“若就真言而立教者,應雲一大圓教,以如來所演,一切語言無非真言秘密道故。”

    空海大師,依《金剛頂經》橫判顯密二教,以應化身釋迦牟尼佛所說為顯教,以法身毗盧遮那佛所說為密教;依《大日經•住心品》豎判“十住心教”。十住心教,指的是︰異生羝羊心(諸趣外道)、愚童持齋心(人趣)、嬰童無畏心(天趣)、唯蘊無我心(聲聞)、拔業因種心(緣覺)、他緣大乘心(唯識)、覺心不生心(三論)、一道無為心(天台)、極無自性心(華嚴)、秘密莊嚴心(真言密法)。

    然一切有情無論賢愚佛性平等,如此區別可以作為權宜取舍判斷的依據,若強區別,則失平等本旨。

    持松法師認為“余意古今判教諸師,以華嚴宗賢首大師所立小、始、終、頓、圓五種教門,最為圓滿。今將密宗根本兩部大經,用五教判攝,當是第五圓教。而圓教中,又分同圓、別圓,此宗屬同圓教也。何以故?以與法華同為開權顯實、報末歸本之教故。但法華為顯一類機,兩部為密一類機也。”

    “如來成道後,先說《華嚴》稱性之旨,而信者絕希。于是從本起末,說小始終頓諸乘法門,漸漸引權歸實。而後以《法華》攝顯機,會三乘歸一乘,以《大日經》等攝密機而引五種三昧道,同歸于普門圓壇。于是顯密匯流,復歸于別教一乘之根本法輪,若淺深優劣,則顯教正開顯時為《法化》。即開顯已,為《華嚴》。密教更轉方便時,為兩部。即歸一解脫味後,為《華嚴》。均屬圓滿之教,直同別為異耳。

    又約佛果說,則《華嚴》勝于密教;約眾生進趣方便說,則密教勝于《華嚴》。故弘法大師將真言判在《華嚴》之上,不能謂不當。特以十住心配屬,為權宜之計耳。”

    “問︰何名同圓別圓耶?答︰與三乘共,故雲同,不與三乘共,故名別,又會三歸一,故雲同。今真言宗是同圓攝者,即上文所言與《法華》同為會三歸一故。又《大日經》雲︰如來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等。《疏》雲︰于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于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為說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進,不久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遮那身也。如是或現佛身,說種種乘,隨類形聲,悉現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皆歸一乘,此非會三歸一之誠證耶?。”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更把密法喻為醍醐,在經、律、論、大乘般若和密法五種法藏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有情身心安樂;能除重罪,令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安樂法身。

    “復次慈氏雲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于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

    一素炖經)

    二襯我律)

    三阿炒錟論)

    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

    五陀羅尼門(真言)

    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炖虜亍H舯擻星槔窒巴恰;ア終ㄒ晃逗禿狹畹鎂米 6 慫襯我 亍H舯擻星槔炙嫡 直鸚韻唷Q 費瀉司烤股跎睢6 慫蛋炒錟ヴ亍H舯擻星槔窒按蟪甦媸抵腔邸@胗諼曳ㄖ醋歐直稹6 慫蛋閎舨 廾鄱嗖亍H舯擻星椴荒蓯膍邅晼@鞣苑 閎簟;蚋從星樵 畽褚鄧鬧匕酥匚邐藜渥鋨降染 徊岬戎種種刈鎩J溝孟鶿偌步饌訊儻蚰。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奶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猶如熟酥。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安樂法身。

    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炖虜亍F溱 朧膋襯我 亍e榷嘌苣鞘膋蛋炒錟ヴ亍B饈依腥J膋蕩蟪稅閎舨 廾鄱唷F浣鷥帳制腥J膋瞪跎釵 鈧鈄蓁m擰!br />
    然深刻體悟,判教于實踐修行並無多大意義,無論時間還是內涵的分別判斷,都不能闡釋般若本質。先賢大德之判教乃權宜之計,方便攝受信眾之為也。畢竟宇宙真理無大小之分,如來說法無先後之別,僅有情成佛有頓漸之序。

    返回目錄

    根本經典

    唐密有兩部最根本經典,一為胎藏界根本大經《大日經》,一為金剛界根本大經《金剛頂經》,分別開演胎藏界和金剛界兩部密法。

    兩部大經的差別在于︰《大日經》表理、本有、因、生(眾生)、本覺、平等、蓮花、東、梵文“阿”字、胎、色、五大;《金剛頂經》表智、修生、果、佛、始覺、差別、月輪、西、梵文“”字、金、心、識大。胎藏界為理具之佛種,金剛界為顯得之智果,明了這一點,兩部大經的差別也就大體上掌握了。

    《大日經》是胎藏界的根本大經。這部經有三種︰

    一是法爾常恆本,即諸佛法曼陀羅,以心王心數諸尊,法爾常恆,各各演說自內證法門,名法爾常恆本。

    二是分流廣本,即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從金剛薩仕諧鍪 蛩嘆 br />
    三是分流略本,龍猛菩薩取十萬頌中宗要,共七卷三千余頌經,即善無畏所譯七卷經。

    《大日經》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的簡稱,唐朝善無畏三藏翻譯,一行筆受,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大毗盧遮那”,意為大光明遍照,簡稱大日。

    這部經由法身毗盧遮那佛在金剛法界宮為金剛手秘密主等所說。全書共七卷,分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為《大日經》的核心,而前三十一品中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說密教之教相,第二品下說密教之事相。

    第一品《入真言門住心品》統論一經之大意,其中因行果三句,即“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既是住心品的核心,也是整部《大日經》的津要。

    清淨法界體性智的根本是什麼?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就?成就後如何羯磨經行?全由三句概括。

    一切眾生因地本有淨菩提心,故密法行者先須“知自心”。如實了知此淨菩提心,為一切諸佛菩薩與眾生所共有,平等無二,因此發起大悲萬行,種種方便利益度化無邊眾生,而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若無菩提心,欲求佛果有如追求空中樓閣瑤台幻影。菩提心“無量如虛空,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無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

    卷七的五品則是供養法應用的闡述。

    《金剛頂經》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稱《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唐朝不空三藏翻譯,共3卷。

    依據不空祖師所譯的《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載,金剛界所結集的經文,總計十萬頌,為陳 諛欠鷚宰允苡蒙砥沼諤焐稀お思涫 λ怠br />
    金剛頂經是真言密教肝心之經典。此經也有三本,一是法界常恆本。法身毗盧遮那如來于法界心殿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常恆演說法身內證功德。二是中本,龍樹菩薩從金剛薩適舕鎂  蛩蹋 俅 亮恰 鷥罩恰H歡鷥罩搶刺僕局杏諛蝦T庥齜綾經典大部分流失。三是略本,即金剛智譯《略出經》及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但傳不空祖師隨金剛智祖師攜來唐朝的僅僅是其《十八會指歸》,同時不空祖師所譯《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也屬于此經範疇。而後北宋施護三藏譯《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三十卷,較為詳盡。

    《金剛頂經》三卷中,初序文,次正宗文。正宗文中,一說毗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二說毗盧遮那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三說一切如來以一百八名贊禮婆伽梵大持金剛。四說金剛界大曼陀羅。五說入金剛界大曼陀羅儀軌。六雜說。

    此外,《甦悉地經》也為一根本要典,與上兩部根本大經同樣重視,稱三部秘經。

    又《瑜伽經》、《要略經》也屬要典,同上三部共稱五部秘經。蓋《瑜伽經》為金剛界之甦悉地法,以金剛界而說兩部不二;《要略經》為胎藏界之甦悉地法,以胎藏界而說兩部不二。

    上述經典是唐密純密部的根本經典,另有支流經典,二者均為純密部所依經典,另外還有雜密部經典。

    與顯教不同,唐密所依據的基本經典分為“經”和“軌”兩類。“經為如來親唱,故先之。軌為菩薩漸制,故次之。”

    “經”分為純密、雜密兩部。純密部經典又分根本經、支流經兩類。根本經有兩部(《大日經》、《金剛頂經》)、三部(《甦婆呼經》、《瞿 耶經》、《理趣經》)和五部(《甦婆呼經》、《瞿 耶經》、《理趣經》、《瑜祗經》、《要略經》)之說。支流類分親近(《甦婆呼經》、《瞿 耶經》、《理趣經》等)和疏遠(《熾盛光》、《一字佛頂》等)兩類。雜密部經典,有《仁王》、《楞嚴》、《金光明》、《孔雀》、《陀羅尼集經》等;

    古者依經修法,經軌不分,其後傳法大德,整理次序,制為儀軌,修時較為便利。實則一切儀軌,皆由經出,與經不分也。“軌”下分六類︰有諸佛軌(藥師、彌陀等)、諸經軌(寶樓閣、仁王等)、諸菩薩軌(文殊、地藏、觀音等)、諸明王軌(大威德、金剛藥叉等)、諸天軌(焰摩、十二天等)、諸作法軌(受戒、施食等)。

    另外,密教也有“三藏”。密教三藏指的是︰經藏,有《大日經》、《金剛頂經》等二百卷;律藏,有《甦摩呼童子經》、《毗奈耶經》等百七十卷;論藏,有《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十一卷、《瑜伽師地論》等。

    返回目錄

    密教的體相用

    在密教中,用體、相、用來詮釋佛教的宇宙觀。六大為體,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密教中以六大來說明法界體性構成。四曼為相,四曼即大曼陀羅(即法界)、法曼陀羅(真言、種子字、經文)、三昧耶曼陀羅(本尊的三昧耶標幟形象,如劍、箭、鈴、杵、輪、索、寶等)和羯磨曼陀羅(本尊的威儀事業等),四種曼陀羅用來說明宇宙法界的相狀。三密為業用,三密即身密語密意密,通過三密加持,轉眾生身口意三業為諸佛三種微妙業用。

    盛唐密法認為,一切色心諸法皆六大所成,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前五大為物質,後一屬精神。精神和物質互遍法界各不相礙,而隨因緣聚散離合,成一切萬有諸法,故名“六大緣起”。

    地大堅固,水大濕潤,火大熱暖,風大流動,空大無礙,識大覺知,法界中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由六大和合變化而成。同為六大所成,而結構、組合卻差別極大,形成無礙並存的多種生命及環境,這被稱為“多法界”。多法界的形成是法界緣起的具體表現。在密教中,對現相諸法,用四種曼陀羅來加以涵括、並進行形象化的演示。

    曼陀羅為梵文mandala的音譯。manda是本質或者精髓的意思,而後綴la則含有具備、具有、具足和成就的意思,曼陀羅就是具備、具足本質、精髓的東西,換言之象征圓滿的佛法。曼陀羅梵文本義輪圓具足、極無比味、無過上味、聚集、壇場和道場,意譯為“禮敬、供養佛菩薩的道場”。就如同車輪輪輻集中于車軸而象征共生、調和的世界,這就是密教曼陀羅世界的全息精神意義。

    密教身語意三密之用,甚深微細,等覺十地菩薩不能見聞。這是因為佛與眾生體性無別,法身性德,于佛不增,在凡不減,故佛以大悲願力加持眾生,眾生持佛身印、密語、觀想佛菩薩形象,而能轉三業為三密,入于如來智海。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雲︰“持一切如來身印。即為一切如來身。持一切如來語印。即得一切如來法。持一切如來心印。即證一切如來三摩地。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

    佛三密平等互遍法界,而我們也本具法身三密,然而因無明障蔽而未能顯發。所以身結印契、口誦真言、意觀種子字或諸尊形象等,則與如來三密無二分別。

    返回目錄

    陀羅尼•真言•密言•明咒

    陀羅尼又稱真言、密語或明咒,一字一句,具有無量義理,如果誦持,可以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無盡。

    陀羅尼,為梵語,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能持,指陀羅尼能令行者集種種善法,不散不失,如同用完好的器皿盛水,水不會漏失。行持陀羅尼可以憶持諸法而不忘失,說法自在、辯才無礙,故名“總持”。陀羅尼又有能遮的含義。能遮,指能遮止不善根所起惡念,比如想做壞事、犯罪,持陀羅尼能令不作。

    如來在無量百千劫久遠的時間里,積集菩提資糧,加持陀羅尼真言,頓悟菩薩與此相應,可以在短短時間內積集無邊福德智慧資糧,依陀羅尼三密門,迅速淨除業障,圓滿資糧,疾成佛道。

    在密法中,陀羅尼受持之法可分為四種︰(一)法持,持陀羅尼能夠摧滅一切貪痴雜染之法,令身心澄明湛淨,證得法界真如等流教法,而能以種種方便調化眾生,利益有情。(二)義持,持陀羅尼,能于一字義中領悟無量百千契經契理之行。演說法義,逆順自在,不與實相相違。(三)三摩地持,持陀羅尼心不散亂,任外境幻化,無所動搖,其心寂定。大悲心熾盛的菩薩,由于悲願深重,為度脫眾生而于六道中受生,卻不會為煩惱所轉,身心湛明,由此三摩地而能利益安樂無量無邊有情,使眾生獲得成就。(四)文持,受持陀羅尼,無量百千經教一聞于耳永不忘失。于一切如來諸大菩薩所,但有所受教,悉能憶持,無有錯謬。

    真言的“真”,為真如相應,“言”為真實詮釋闡明。真言也具有四重含義︰1、法真言,以清淨法界為真言,受持真言即與法界相應;2、義真言,與勝義相應,一一真言梵字均含藏實相;3、三摩地真言,指行者受持真言,在自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真言文字,心念專注無有散亂,而能迅速證入寂定安和之境;4、文持真言,指從真言開始處的字,一直到真言結束時的娑逗其間所有的梵字,都叫做真言。

    真言也稱為密言。密言也有四重含義︰1、法密言,密法法義深奧微妙,超出外道與聲聞、緣覺二乘人的境界,只有真言行者聞持的儀軌、印契、曼陀羅和相應悉地,可以稱為法密言;2、義密言,真言梵字,唯有諸佛如來智慧圓明,才能究竟;3、三摩地密言,真言文字的三摩地相應威力,遍布于真言行者身體各個部分,而將粗重身轉化為微妙色身,獲得五種神通,威德自在,壽命長久無盡。4、聞持密言,真言行者,從阿奢黎處密受三密軌則,只有阿奢黎與弟子自知,而不讓其他的人知曉。本尊形像、印契、觀想,均須從阿奢黎處受學,之後秘密行持。

    陀羅尼,也稱為“明”。也有四重含義︰1、法明,持誦時,一一字中光明,遍照法界,沈溺于生死苦海中的一切有情,蒙光明照觸,都可以破除無明煩惱,離苦得樂;2、義明,行者與真言實義相應,通達明了般若波羅蜜,遠離無意義的思想;3、三摩地明,行者在心月輪中觀想真言種子,獲得大光明普照自他心地,而得三摩地成就;4、聞持明,受持聞持法,能夠增強記憶力,無有遺忘錯謬。

    真言乃佛菩薩的語言,是非常神聖的。然真言的全息意義乃是與物質能量對應的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之關契。在物質世界,我們掌握物質能量就可以左右物質世界的表達形式,設若我們掌握了精神能量便亦可左右精神宇宙的表達內涵,同時由于精神對于物質的作用,便能引起物質世界的相應改變。理解了這點,密法的神奇法驗就“可思議”了。

    真言在密教全部是梵文,緣于佛教起初全部是梵文。真理假借文字以流布弘傳,文字並非真理。設若表達真理的文字意義發生了改變是否會引起真理的歧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學人以為學修密法必須要學習梵文,觀念固然正確,但應該警惕不要迷失在學習梵文的形式主義里。

    現代梵文乃是十二世紀的梵文發掘而來,然十二世紀佛法在印度已經消亡,那麼其時的梵文能否代表公元六世紀及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梵文?我們知道語言隨著時間的延伸會有很大變化,語言的含義、文法等都會發生改變。如果今天我們學習梵文,即便掌握了所謂“正確”發音、語法,對于密法修行有何助益?如果沒有助益那就是在學習“煩惱”了。設若有人標榜自己的梵文發音是最正統的,那便是不折不扣的大妄語了。在佛經翻譯成漢字時,我們睿智的祖先將梵文以譯音的漢字記載了下來,當然公元八世紀的漢字發音和今天有很大區別,比如“龍”八世紀發音為“liu”,“美”發音為“man”,發音改變了但文字所表達的精神信息能量之本旨並未改變。

    比如我們天生短舌,說話口齒不清,別人很難听明白我們說什麼,但是我們的父母卻不會不明白。梵文或者真言發音不是很接近古代印度梵文發音,然作為一切有情之父母的佛菩薩大約不會听不明白。

    一個虔誠的人將“嘛呢叭咪恕蹦畛傘嘛呢叭咪牛”,比一個並不虔誠而發音正確的念佛者效果如何?我相信虔誠的力量!念佛是心念、行念,不僅僅是口念。

    當然為了密法的規範性,真言的發音應該有一定規矩可循,這就是“上師如何教我如何念”。

    返回目錄

    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修道,為什麼而學?為求個人安樂福報,還是為了出離生死苦海?或為一切眾生求大安樂,共出苦輪、同證菩提?

    發心有如一粒種子,有了正確的發心,再踐以六度萬行,才能成就佛道。即因即果,因果不二。發人天乘的心,只能得人天福報;發小乘厭離生死的心,只能得小乘果位;發大乘菩提心,踐行菩薩道,才能成就佛果。

    所以修行發心為先,有了堅定的目標,再持之以恆、如法修持,則修行雖難而易。相反,如未發大心,學佛之後,依然一已私利縈懷,無論如何放生、修福、念佛,也不過增加有漏的人天福報,而不可能取得出世間的成就。古德說︰“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欲學無上佛乘,必先發菩提大願,不可稍緩。如《大日經》中所說,佛言一切智智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密法既然為佛乘,不發菩提心,則密法無從起修。

    什麼是菩提心呢?

    菩提心,簡言之即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梵語音譯,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證得的徹底圓滿的真理。菩提心無相,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有形相。體現在緣起上,則表現為行,即慈悲喜舍六度萬行。一旦勇猛發起無上大菩提心,即獲得無量殊勝功德。如敦行慈悲喜舍,精進不懈終當至于佛果。

    菩提心,其實就是我們真實的自心,也就是佛性,如同虛空一樣,沒有內外的分別,也無法用長短、方圓、色彩、明暗、男女等等可見的形相來加以描述,也不能將它歸于欲界或是色界、無色界,也不能說它和天人、人類、黑人、白人、貴族、平民等生命的心性相異。

    菩提心用眼楮不能看到它的形相,用耳朵無法听到它的音聲,用鼻子不能嗅到它的氣味,用舌也不能嘗出它的味道,身體無法觸摸到,也不能用意識思維加以想象。總之,菩提心不能用我們的感官意識來分辨、認識,因為菩提心無相,如同虛空一樣,無論是色若受想行識,還是“我”和“我所”,以及“能執”、“所執”中,都無法求得菩提心。

    無始以來,眾生流轉生死,執著于“我”和“我”所有的一切,不觀察“我”的自性,認為有時間和空間方位的變化,或執于神我,或執著于淨與不淨,或執于尊貴貧賤,或認為自然產生了一切,或執著于意識,或執著于阿賴耶識,總之,在意識分別上糾纏,這些都屬于“我分”。

    而實際上,菩提心如虛空,離諸分別無分別。法本不生,亦無有滅;心性同法,亙古常爾;遇緣則顯,緣滅復寂。清淨自性即是菩提,而以大悲心為根本,以六波羅蜜種種方便利益眾生而能圓滿佛果。

    如《大日經》中所說,“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除蓋障三昧即智慧三昧的別名也,也就是薩婆若智。

    《廣釋菩提心論》中有勝義、行願、三摩地三種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同于《大日經》所說之菩提心。菩提心,離一切相及色受想行識五蘊等,自心本來不生,無我平等。故《中論》偈曰“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漸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說諸中道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行願菩提心,雖然還沒有明見自心本來不生,安住法界空相,無我平等,而能發起求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乘此願心,廣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波羅蜜相應勝行,即得善知識現前攝受,舍去一切不實境相,如《象頭經》中所說︰“諸菩薩所行真實,故得菩提。”

    三摩地菩提心,行者正修禪定,如果產生自私的心念,煩惱就會生起,這時應令心安住,猶如止水,以智慧觀照一切法悉無所得,有、無分別戲論相等一切息滅,如實知自心本不生,無我平等,寂定安和。

    《大日經疏》中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所以勝義菩提心、行願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只是對菩提心加以分析、闡釋,其實自心即是勝義菩提心,自心發起行願菩提心,自心證得三摩地菩提心,覺自心本不生,無我平等。

    《大日經》雲︰“諸佛護持,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為法界眾生不辭勞倦,成就住無為戒,離于邪見通達正見。”菩提心,就是欣求菩提的心,遠離邪解邪見的心。菩提本無相,假言辭以詮釋。所以經、律、論三藏為菩提海。如將菩提心喻為明月,障道心就是遮蔽月輪的雲翳。

    由于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本性清淨,所以會自發地尋求菩提和一切智智。菩提就是“如實知自心”。邪解邪見之心能障蔽菩提,如烏雲隱沒月輪,自性無由顯發,所以稱為障道心。

    一行祖師《大日經疏》中列五種障道因緣︰

    “一者煩惱障。謂根本煩惱。乃至八萬四千上中下品障。蓋淨心及由宿世偏習故。妨礙道機不入佛法。”煩惱者,無明也。乃纏縛六塵根境,以幻為真,為五濁毒火顛倒而不知為苦,猶如蛆樂糞池,蠅逐敗血。不解無相真如法性無有生滅,貪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貪著故,不見菩提,不識妙明真心即佛心也。

    “二者業障。謂過去及現在世造諸重罪。乃至謗方等經。是人雖有。得道因緣。以先業障未除故。種種留難不入佛法。”“業”者,所作也。此身受自父母,然此“心”于六道中生死流轉未曾歇息,宿世誹謗三寶因業,加重無明障翳,今生緣“業”力故,即便遭遇佛法,心無喜悅,還生誹謗。如水向低處,乘勢而行。唯有發露懺悔,消除先業罪障,方能彰顯本真如心。

    “三者生障。謂是人若得勝上無難生處。必當悟道。然乘先業更受無暇之身。以報生即為障不入佛法。”生者,轉身也。由于先世因緣,此生便入無明遍覆之地,不見真如大日光明,于暗夜躊躇驚懼。“無暇”聞思佛法,煎熬于蹉跎奔波,無有歇息。由業報故,生于蠻荒不開化處,難聞正法,暗昧顛倒,以假為真。

    “四者法障。謂此人已得無障生處。又有悟道之機。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緣故。不逢善友不聞正法。”法者,真如真理也。生于人中,生于中國(非在蠻荒邊地),然不聞正法,為邪見邪解所執。即使當面遇菩薩亦不識,反而罵詈詆毀。即便得遇正法,出不能入于正思正信正行,同于附佛外道。

    “五者所知障。謂此人乃至遇善知識得聞正法。然有種種因緣兩不和合。妨修般若波羅密。”所知者,六識所覺也。為眼、耳、鼻、舌、身、意之假緣所障。不遇善知識,與惡知識為伍。以己愚見,妄說正法,不得真如實諦,落于邊見之中。

    返回目錄

    諸佛五智與四身

    阿  崮rapacana翻譯為五智,順次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和法界體性智。顯教中有四智說,密教結合法界體性智成為五智,相應代表金剛界五佛阿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和大日如來,對應胎藏界中台五佛。

    大日如來為三世常住淨妙法身,阿如來屬于自性法身,寶生如來和阿彌陀佛為他受用身,不空成就如來為變化身。

    依照發心直至成佛的過程,從東南西北到中央、依次表示通過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和佛身圓滿。

    代表五佛智慧輪身的,依次為金剛薩省 鷥詹贗酢ぐ氖饈  蛘  簦  鷥昭饋br />
    五佛各有教令輪身大日為不動明王,阿佛為降三世明王,寶生佛為軍荼利明王,阿彌陀佛為大威德明王,不空成就佛為金剛夜叉明王。

    在護摩修法中如果欲調服魔怨則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求增益則修軍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愛則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鉤召有情則修金剛夜叉法,如欲息災則修不動明王法。

    通過三密瑜伽觀行可以轉識成智,證得如來智慧。五智其實是將如來智慧分為五分,以方便闡釋,其實五智圓融一體,諸佛如來,同一清淨法身,五智圓滿。

    金胎兩部曼陀羅,各有五佛,即金剛界,中央五大月輪中,有大日、阿、寶生、無量壽、不空成就五佛。胎藏界,中台八葉院,有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五佛。如是五尊,均表五智。大日如來五智具足,其余四佛,也各具五智,如是重重無盡。

    顯教中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唐密中大日如來法身分為四種,略稱四種身、四身︰

    一、自性法身,即諸佛真身,或稱三世常住清淨法身,理智法性,自然具足。復從此身中,流出法佛自眷屬,如普賢菩薩等,宣說三密之法。因其自性法爾如是,具無為之作用,所以稱為自性法身。自性法身又有理智之分,法界諸法,體性寂然,法爾不改,名理法身,即胎藏界曼陀羅中台大日如來;以一切法,互相周遍,隱顯同理,名智法身,即金剛界一印會之大日如來。

    二、受用法身,分自、他二種。自受用法身,理智相應,自受法樂,為法然本覺之智,與智法身同體。他受用者,為十地菩薩所現,是以加持受用身應現十地,為十地菩薩宣說法身內證,令他受用。他受用身,從法性流出,所以也是法身。

    三、變化法身,為地前菩薩、二乘人和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應身示現八相證道,轉變無窮,然而隨緣示現,任運度生,因緣而起,緣謝即滅,秘密宣說內證法樂,而外現為婆婆世界教主,廣弘顯教。變化法身,也是法爾自性應緣而現,所以也是法身。

    四、等流法身,為九界隨類之身,並不顯現為佛身,或者僅僅暫時顯現出佛的形像,瞬間即隱沒消失。因從法爾自性中平等流出九界隨類之身,故名等流法身。

    在胎藏界曼陀羅中,中台為自性身,第一重內眷屬和第二重大眷屬,為受用身,第三重為變化、等流二身。

    又金剛界曼陀羅中,以中央大日為自性身。東方阿佛為自受用。南、西二方為他受用身。北方為變化身和等流身。若橫說則四方各具四身。故《瑜經》曰“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法身、智身皆互具無礙也。”

    密教之佛具五智四身,佛的形相也相應與他宗有區別。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八萬四千好,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好,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真言宗之相好,如《大日經》中所說“身口意各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而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也。”

    返回目錄

    本有與修生

    “本有”即本來就具備,雖然佛菩薩覺悟,而眾生迷妄,然而本具的菩提妙明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然如法開發必能成佛;“修生”即因修行而出生、獲得,比如密教三密相應修持而開發本有佛性以至于成佛。

    本有和修生是密法行者所必須學習理解的“理相”,本有佛性是因地種子,眾生得以成佛的必備條件,有情一切功德自心本來具備,然因無明煩惱障蔽不得顯現。此身即佛身,然此身佛性功德含藏未露,依舊是芸芸眾生,為使此功德圓滿彰顯,就必須假以如法修行。

    顯教大乘經典中宣說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行,然而在密教誠如法身大日如來所教,此身此生依法三密相應嚴格修行即可成佛。“本有”為因,“修生”為緣,“成佛”是果。無論顯教密教不“修生”成佛無異于痴人說夢。

    如達摩大師《破相論》中所說“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于中有恆沙惡念,于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雲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甚深妙義,三大阿僧秘密之說,遂言歷此塵劫方得成佛,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佛、我、眾生本有之佛性三三平等,我身即是薩剩 蝗視興囊濉壩蕹鍘薄 笆丁薄 敖鷥鍘焙汀爸恰保 慫囊邇『麼碇諫 稻跎擰え腥お繢礎br />
    就唐密兩大根本經典而言,《大日經》和大悲胎藏生曼陀羅代表本有而隱含修生,《金剛頂經》和金剛界曼陀羅代表修生隱含本有,如同矛盾的統一體。

    返回目錄

    三妄執與三大劫

    大乘顯教中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阿僧,梵語音譯,意為無央數,無盡,簡稱三大劫)久遠的時間,然而在密宗中三大劫是相對于眾生的三妄執——貪、、痴而言,並非僅為時間概念。

    三妄執指密宗行者自出離世間之心發起直至成佛,所須超越的三種妄執︰粗妄執、細妄執和極細妄執,此三種妄執與三大阿僧相對應。密法言即身成佛,指通過三密瑜伽禪觀,在此一生中消除三妄執,清淨菩提心顯明,遠離我法二相,即身成佛。眾生因無明而生五種根本煩惱心,即貪嗔痴慢疑,此五種根本煩惱心又具體表現為百六十種心。由于眾生的煩惱心,常依善惡、淨不淨等二邊法而轉,不得中道,所以遇緣隨事,煩惱轉增,乃至成八萬四千塵勞,以至于無量無邊塵沙煩惱。

    梵語中所說“劫”,有兩種含義,一指時間,二指妄執。如依顯教中說,度三大阿僧劫得成正覺。

    以唐密來解釋則為,超一劫瑜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劫;超二劫瑜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劫;更越一劫,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所以說三阿僧劫成佛。如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並不是以時間長短來論。

    第一重粗妄執中,最初明了唯蘊無我時,就叫做出世間心生。度世間一百六十種心,離我、我所產生的貪痴三毒根本煩惱,就叫做越三妄執。

    然佛法大海轉入轉深,若究竟言之,則貪痴慢疑五根本煩惱和一百六十隨煩惱等,畢竟不生,本來寂湛,譬如清潭萬仞、澄恬鏡徹。

    返回目錄

    六無畏

    《大日經》住心品雲“爾時執金剛秘密主。白佛言世尊。願救世者演說心相。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如是說已。摩訶陳 諛鞘雷稹8娼鷥帳盅浴Z刑 撲寄睢C孛苤鞅擻尥 卜頡P拗釕埔島Σ簧埔怠5鋇蒙莆尬貳H羧縭抵 搖5鋇蒙砦尬貳H粲諶≡趟 疑懟I嶙隕 窆邸5鋇夢尬椅尬貳H艉υ套》ㄅ試怠5鋇梅ㄎ尬貳H艉Ψㄗ 拊怠5鋇梅ㄎ尬椅尬貳H 匆磺性探鞜ΑD苤此礎N沂倜取<胺ㄎ拊悼鍘W孕暈銡D4絲罩巧5鋇靡磺蟹ㄗ孕雲降任尬貳!br />
    密法行人當除三種妄執,即粗妄執、細妄執和極細妄執,三妄執對應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密法中所說即身成佛,指通過三密經行,在這一生中消除三妄執。劫為梵語音譯,不僅指時間,也有妄執的含義。

    密法行者超越三妄執,開顯清淨菩提心,成就法身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六個階段的不同心相,稱為六無畏。歷六無畏而度三妄執,為密法中獨有的教理。

    “無畏”梵音阿濕舵叮 疽邐 八障 保 簿褪歉此招炎 囊饉肌!叭縟宋 苛φ咚佷蠛懟1掌菇 憑︰雒煞派嶧垢吹盟鍘V諫喔慈縭恰N 胍搗襯賬4з到員鍘V鏈肆θ緄迷偕9拭障 ΑR噯綞認斬竦朗薄F湫奶┤晃匏肪濉9拭尬反σ病!br />
    善無畏即依照世間善惡道德標準,能除惡生善而得精神快樂是為善無畏。修十善道,斷諸惡業,皈依三寶,以此善業因緣,得生人天中,不墮惡趣,後世可以漸至涅,所以被稱為最初甦息處。

    十善道,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惡口,就是罵人、用惡言毀辱他人。兩舌,就是挑披離間,背後說別人壞話。妄語,就是虛假的話,騙人的話。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輕浮的戲言,不正經的話等等。這四種口業,現代人常犯,而如果修十善道,全都應當避免。

    修唐密的行者,依三密供養修行,也是善無畏。

    “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于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八心。也漸受三歸戒。于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甦息處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等也。”

    身無畏即從道德心而向信仰心發展,如實內省反觀自心,修不淨觀,遠離肉體執著,得身無畏,猶如聲聞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現前,成就有相悉地是為身無畏。“當得身無畏者。如修循身觀時。見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種不淨惡露充滿。終不為此而生貪愛。次復觀受心法。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于身諸扼縛得甦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無我無畏即觀此肉身不淨,脫離肉體欲望系縛,不斷修行悟知此身五蘊假和而不真實,離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對于本尊生有愛染,而離此愛染不著于心,修無相悉地是無我無畏。“若于取蘊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于陰界入中。種種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何生。今五蘊尚從緣生都無自性。何況此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說。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是于我之扼縛得甦息處。若真言行者。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

    法無畏即知五蘊法虛幻不實,觀法空相而能入于寂然。密法行人不僅不貪愛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並非實有離此住心是名法無畏。“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者。謂行者心住蘊中。欲令發起離著。爾時幻焰等喻。觀察諸蘊即空。得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然離蘊之扼縛。于法得甦息處。法謂十緣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與此齊也。”

    法無我無畏即已徹諸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證人法二空,離于法執而得無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應觀修本尊唯自心所變,故知自心功德自在無礙是為法無我無畏。“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緣乘心。觀察法無我性。于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于法無我得甦息處。若真言行者。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

    一切法平等無畏即觀法本末住平等性,樂于中道。密法行人離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義,證大覺位即一切法平等無畏。“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即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極無自性心生。于業煩惱等,都無所縛亦無所脫,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返回目錄

    密嚴淨土

    唐密中密嚴淨土為法身毗盧遮那佛自受用淨土,真如法性猶如虛空廣大無邊,即是大涅處,是妙解脫所,是真淨法界。

    法界眾生業報差別,所居國土或淨或穢,而法界實無淨穢,只因眾業力不同,沈沒五蘊界中不能得出,眼耳鼻舌身意所見所聞所感所識,由于業力因緣有別而顯現差異。

    諸佛如來,同一清淨法身,有如大日,光明遍照,故名大日如來。一切眾生雖居毗盧遮那密嚴國中,因自身無明業力障蔽,而不見不覺不知。心垢所感,唯見高下不平之地;業力牽引,常于虛幻六道中出沒。

    若能發起出世間心,趣求無上菩提,迷途而知返,假藉瑜伽三密禪觀,與諸佛如來身語意三密相應,“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則密嚴法界漸次開顯,更知世間一切,如夢似幻,是中無一實法。法界本來不生,過去、現在、未來還同幼童戲語,五蘊身心宛如海中浮漚,唯自心毗盧遮那如來常恆清淨亙古寂然,諸佛如來十方淨土影現其中。

    密嚴之“密”,指佛之金剛身語意三業,眾生、二乘人與十地菩薩均不覺不知,所以為“密”。密嚴之“嚴”,指恆沙如來殊妙功德,身語意所成無盡莊嚴、周遍法界之金胎兩部大曼陀羅道場。

    密嚴佛土即法佛自證之佛土。行者成就上品悉地時,往生如是普門密嚴佛土。

    密嚴國土之說,見《密嚴經》和《瑜經》,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法身之依處,即三密莊嚴之道場,盡虛空、遍法界之大曼陀羅。

    《密嚴經》雲︰“今此世界,名曰密嚴,是中菩薩,悉于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焚燒色貪,及以無明。轉所依止,得意成身,神足力通,以為嚴飾。”

    又雲“欲色無色界、無想等天宮。如來回已出,而往密嚴住,依自難思定,現于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

    《瑜經》曰“唯此佛x,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

    《菩提心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密乘行者上品悉地,兩部曼陀羅海會三摩地現前,即身成佛無疑。中品悉地,隔生成佛相;下品悉地,期住壽長遠,似俱非即身成佛。諸天修羅,皆大日如來之等流身。一切國土,皆大日如來淨土。如五輪九字秘釋雲︰十方淨土,皆是一佛化土。一切如來,悉是大日。毗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密嚴,名異一處。

    返回目錄

    十方淨土

    十方淨土,為法身毗盧遮那佛他受用身所依國土,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報身國土,如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淨琉璃世界,香積如來眾香世界,彌勒菩薩兜率內院等等。

    如《佛說阿彌陀佛經》中釋迦牟尼佛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十方淨土,實境宛然,釋迦如來誠諦之語,本來無可懷疑。然而眾生依賴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來感受世界,習慣于用意識妄想來揣度客觀存在,既然不能用肉眼觀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就認為西方淨土並不象我們居住的世界一樣真實存在著。

    有人曲解“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含義,認為西方淨土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卻不知道唯心的“心”,是自性真心,並不是我們平日胡思亂想的妄想心,也不是我們身體內的肉團心。我之真心,如虛空浩渺無有邊際,如將真心喻為大海,則我之身心,不過是海中一漚。而妄想心外的極樂淨土,卻正是真心的彰顯。我之真心,同于法身大日如來,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影現其中,舍此真心,則一物不存。

    諸佛如來,以大悲願力,無量劫來積集無邊福智功德,為度化有情,而于十方世界中依本願力成就殊勝微妙的佛國淨土,導引眾生,斷惡修善,遠離惡道,修學佛法,增長福德智慧,發起菩提大心。眾生因戀慕佛國清淨莊嚴而樂求菩提,于無上道精進不懈,直至圓滿佛果,法身毗盧遮那如來本有之萬德莊嚴一一開顯。

    十方淨土也是法身的顯現,與密嚴淨土不一不異,互攝無礙,然而只有當行者自性完全開顯之時,才能不離十方淨土,證入密嚴佛國。

    比如《彌陀經》雲過西方微塵數剎土乃阿彌陀佛淨土世界,《藥師經》雲過東方微塵數國土為藥師琉璃如來的淨琉璃世界,地球另一面的有情該如何理解?是否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便是我們地球這面有情的藥師琉璃世界?在宇宙中本來無有東西南北,何來上下左右之分別?是以諸佛淨土悉皆為同體異名之權益方便說法。再比如一個平面無限延伸,還是平面不?海平面無風浪平靜如鑒,可是在外太空觀察則是球面,這樣宇宙中便沒有平面和直線之說。是故一切如來淨土悉由行者清淨自心延伸而成。

    與物質宇宙一合相應的便是精神宇宙,便是一切如來淨土,涵括一切有情本心之清淨法界。身外求淨土,乃刻舟求劍之舉。

    返回目錄

    諸天修羅宮等

    諸天宮殿,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天人所居宮殿。修羅宮包括修羅宮、夜叉宮和緊那羅宮等。屬于長壽利生之國土,為變化等流身所居。釋迦牟尼佛曾升忉利天說法,入海龍王宮說法,在楞伽山頂羅婆那夜叉王宮說法,就是以變化身宣流法教。行者成就下品悉地時,往生如是諸天修羅宮。

    返回目錄

    神通

    大小乘佛法中,都有許多關于“神通”的事例和記載,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聖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密教則言神通事業)。

    五通,ヾ宿命通,能知過去世中自己和他人的流轉因緣;ゝ天眼通,能知未來世及現在的遠處和細微處;ゞ他心通,能知他人舉手投足間的心念活動;々天耳通,能听到遙遠他界、他類有情的聲音;ぁ神足通,能飛行自在,有無變化,來無蹤、去無影,瞬息千里,取物如探囊等,或者叫化身神通。聖人在五通基礎上必須另得あ漏盡通。所謂漏盡,即去我執而證涅,小乘就是阿羅漢,大乘是初地乃至七地以上的菩薩,密教一俟發心即入佛乘。唯有佛得三明,即六通之中的天眼、宿命、漏盡的三通稱為明,那是因為唯有佛的神通力,是徹底、究竟、圓滿、無礙的,是度眾生的方便。真言行人用咒力達成神通——持明悉地。

    神通不能違背因果,“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故大乘菩薩顯示神通不悖因果。佛陀住世,不許弟子濫用神通。證阿羅漢果的佛陀大弟子們,並非都開發了神通。大目犍連為神通第一,但是大目犍連卻不能拯救在餓鬼道的母親。故歷代祖師很少使用神通來度化有情。但在《神僧傳》中列舉了不少大德顯示神通的逸事。

    神通力之現代科學哲學觀假設

    所謂神通力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和神足通。

    神足通︰即無處不可至、或者分身而至之能力。

    神足通實則為化身分身能力。諸多佛經均記載諸佛菩薩可以化身萬千,比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描述觀音菩薩化身三十三種︰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里我們可以將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看作化身也可以看作分身,所謂化身就是變化身,由一身變化出其他形象身,分身則是由一身分化出許多其他形象身。我們小時候、少年、中年和老年就可以理解為我們自己的化身;如果我們可以變化為他人也屬于化身;如果我們身體分化成許多新個體就是分身。實際上我們只有一身,那麼佛菩薩為什麼可以有分身和化身?佛經中認為必須成就“無量功德”才能做到,那是強調修行的重要性。佛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輪回”,如果這個概念成立,那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我們”,就是我們的化身。密法的行者與本尊三密相應中本尊可以看作是行者的化身道理亦如此。至于分身的理論假設後述。如果從理論上我們自身的化身問題可以解釋,那麼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處于任何時空都應該從理論上成立。然而實際上要達到成就“神足通”,必須做到我們機體的每個細胞之全部儲存的潛能發揮出來,這則不是紙上談兵的事情,顯教的修行要通過“三大劫”不斷精進才能實現;即使密教的“即身成佛”思想確實成立也必須三密相應嚴格如法持戒修行。可是畢竟現代人接受了西方哲學和科學之後已經認為屬于天方夜譚了,理論上的修行者多如牛毛,如法實際修行的已經成為鳳毛鱗角。但是,至少經典和佛教歷史記載證實了是可以實現的。

    如《神僧傳第三卷》“杯渡”中雲︰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人因目之。初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少時游止無定。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渡往其家甚見迎奉。聞都下復有一杯渡。陳父子五人咸不信。往都下看之。果如其家杯渡。形相一種。陳設一合蜜姜及刀子燻陸香手巾等。渡即食蜜姜都盡。余物宛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即留二弟停都守視。余三人還家。家中杯渡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n蜜姜為異爾……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書不成字。合同其背。陳問上人作何券書。渡不答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天眼通︰無論遐邇巨細皆可明確辨別的眼力。

    眾所周知,人類的視力具有限度,比如紅外線和紫外線就非人類目力所及。然借助現代科學儀器則可以看見紅外線與紫外線,借助射電天文學望遠鏡可以遙知很遠的星體。這也從理論上確立了天眼通是可以實現的,而且絕大多數人認為必須借助于科學儀器。佛教中的天眼通是否可以實現?這個問題似乎只有諸佛菩薩才能回答,但諸佛菩薩畢竟皆由人修成,也就是理論上人類本身具備了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能性”。這里的天眼通不僅涉及可見物質宇宙,而且涉及可見“精神宇宙”——即十法界。換言之,天眼通的能力還應該包括能夠看見“精神宇宙”,那麼天眼通就必須有“意念視力”。如果人類的視力極端是十公里,我們要看見二十公里外就必須站在十公里處,如果我們真站在十公里處了那就不能叫天眼通了,因此只能有一種情形,那就是我們的“意念”將我們的眼楮放在十公里處。而意念力屬于精神力量,如果具備神足通能力,自然也就具備了天眼通能力。實際一切答案還在我們的機體和靈魂本身。然十法界的全息意義本身就蘊含于我們的自心中,所以天眼通更是一種精神能力。

    現代分子遺傳學發展的結果從理論上告訴我們,我們的機體有無數個細胞,每個細胞從理論上都可以克隆出一個新個體,如此可以克隆無數個新個體,克隆出來的一個新個體,又可以克隆無數各處新個體。這就是天眼通和天耳通的物質基礎假設。

    我們不妨繼續假設宇宙是全息的,所謂全息就是由一物質推知其他全部物質,由局部推知全面。生物全息學說是由中國山東大學張穎清教授在一九七三年發表的理論,簡單解釋‘全息’,就是人體某些功能、結構獨立的部位或組織,能夠完整反映出‘全’身訊‘息’。比如由一片樹葉可以推知整顆樹木,由一根手指可以推知人體全部,由一個細胞推知全部生物體。推而論之,我們可以由一粒微塵推知地球,由地球了解太陽系全部,由太陽系而推知銀河系全部,由銀河系而推知宇宙。而推知就是思想活動或者說是意念活動。假設“宇宙全息”概念成立,那麼人類意念就可以了解全部宇宙,換言之人類的眼楮可以看到全部宇宙,人類的耳朵可以听到全部宇宙的聲音。其實中國古代著名經典《易經》就是一部表述宇宙全息性的哲學科學著作,它的思想以及道家祖師老子的《道德經》哲學科學思想完全涵蓋在佛教的全息思想中。

    《一切如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雲“佛言諦听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準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于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復次佛告金剛手言。若有眾生書寫此經置塔中者。是塔即為一切如來金剛藏都婆。亦為一切如來陀羅尼心秘密加持都婆。即為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都婆。亦為一切如來佛頂佛眼都婆。即為一切如來神力所護。”

    這段經文就是佛教真理的全息性。可以背誦三藏未必理解體悟佛法,醉心紙面文章則去佛法更遠。故弘法大師有名句“佛法非遙心中即近,真如非外棄身何求”。

    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這也和佛教的“色”觀相同,唯一不同之處是佛教認為物質和精神可以互相轉化,這樣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就產生了疑問︰如果物質轉化為精神物質如何守恆?如果物質能量轉化為精神能量,能量如何守恆?從基本的哲學觀看物質與精神的哲學關系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轉化,如此佛法的研究就不能只象研究歷史那樣,還必要研究“心靈”活動。佛由人中修成,那麼佛法的研究就不能離開對人的研究,也就不能只研究人體的生物學方面,還應該研究人類的精神方面,換言之研究人類的靈魂之實質。按照守恆定律,如果我們全息理解,應該是宇宙中的物質和精神全部守恆。流轉于六道中的一切靈魂也應該遵守這一定律。既然物質宇宙是全息的,那麼對應的精神宇宙也應該是全息的,換言之可以根據一個靈魂推知宇宙的全部精神。靈魂是對應于物質的精神“體”。同理現代科學也必須結合“精神”內容才能使其理論完善起來。

    天耳通︰分辨陰陽世界一切音聲言辭的能力。

    與天眼通的理論假設同。

    他心通︰熟知他人內心動念內容之能力。

    我們依然借助全息理論假設,同時借助于“宇宙大爆炸”理論,設若宇宙中的萬物皆始于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之初我們假設對由于爆炸而產生的一切物質成分進行跟蹤觀察,那麼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宇宙的全部物質之運行軌跡以及所發生的變化應該可以由跟蹤觀察的數據全息知悉。同樣宇宙中已知的基本元素有百零三種,毫無疑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新元素被發現。構成生命體的最基本最多元素為炭氫氧氮四種,而就人類而言,機體的構成元素基本完全相同,而且這些基本原素由宇宙大爆炸同時產生,根據我身體中炭氫氧氮元素在漫長歷史歲月中運行的全部數據也就可以推知一切人類機體中炭氫氧氮元素的全部歷史數據。如此,即是在地球另一面的任何一個個體,盡管我們不認識,也可以由此相關原理推知。這正是他心通的物質學基礎。然而人類畢竟是有靈魂的,如果我們可以根據某一靈魂的全部信息推知其他靈魂的全部信息,那麼就可以了解其他人類的全部精神活動,一切生命體同理。

    宿命通︰了解自身、他人、它種類含靈物三世輪轉實際的能力。

    宿命通就是靈魂運行軌跡的全部信息活動和與之相關的物質活動的歷史再現、現現和將現。實質就是精神信息的全息性。

    漏盡通︰煩惱已斷、所做成辦的能力。

    這里我們必須引入一個全新概念“攝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攝食”就是攝入、食入、消化吸收的意思。但在此“攝食”不僅僅指攝取物質之意,還指攝取“精神信息能量”之意。《金剛界五悔》和《胎藏界九方便》其實都是精神能量的交流,是行者的精神能量與佛菩薩精神能量的相互作用。如果因被人贊美而開心,那是因為贊美包含有是對其而言積極愉快的“精神信息能量”。同樣,皈依、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等都可以假設為精神信息能量的交流。佛菩薩就是與宇宙全息一合相的精神體,行者對佛菩薩的供養就是精神能量的供養,佛菩薩對供養的接受就可謂攝食。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物質與精神可以互相轉化,設若我們可以攝取精神能量,那麼精神能量就可以轉化為物質能量。道家修行中有一重要概念“闢谷”,就是不吃不喝數日可以維持生命活動機能正常。我們通常在佛壇上供養的花香燈涂不僅僅表明我們的虔誠,更重要的是與佛菩薩精神體的信息能量交流。

    漏盡通顧名思義就是諸漏已盡之意,簡言之就是停止新陳代謝。假設我們可以“攝食”,代謝機能就可以休息了。

    有關神通力的佛教經典詮釋,可以參閱如下內容︰

    《大正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雲︰

    “若菩薩摩訶薩。欲一念頃安立十方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習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獲五神通。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布施得大果報。謂如實知。如是布施得生x帝力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婆羅門大族。如是布施得生長者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居士大族。如是布施得生四大王眾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夜摩天。或生史多天。或生樂變化天。或生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初靜慮。或第二靜慮。或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得大果報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多。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普見十方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耳普聞十方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正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11)

    《大正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四十六》雲︰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令苦聖諦速得圓滿。亦令集滅道聖諦速得圓滿。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令四靜慮速得圓滿。亦令四無量四無色定速得圓滿。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令八解脫速得圓滿。亦令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速得圓滿。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令四念住速得圓滿。亦令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速得圓滿。”

    以上經文之意義就是行六波羅密可以獲得神通或者說開發潛能。六度萬行為什麼在全部佛典中被反復強調?原因佛經中已經充分闡釋,六度萬行正是我們的精神體與外環境中一切精神體不斷的信息能量交流,正如我們的身體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成熟完整的生命,我們的精神體也是不斷發育完善的。這里在成人階段並非表示我們的精神體已經發展完善,而僅僅是向佛菩薩更大的精神體趨同的開始。

    神通力的表現究竟如何?神通力屬于超能力還是我們自身細胞本具能力?一切有情皆具佛性,換言之我們都有成佛的潛在可能,那麼我們自體是否具備潛在神通力?是否密教和佛法的修行這種能力必然產生?

    如果我們自身具備這樣的潛力,那麼通過如法修行就應該能夠達到目的。可是如今的行者中為何這種潛力開發者不多見?如此一來必然涉及到戒律守護,戒律的全息意義正是轉煩惱胃菩提的最適當輔助手段,也是開發我們自身本具潛力的必然途徑。

    佛由人中修成,那麼人體是為根本。如此一來勢必我們必須結合人體生理、解剖、遺傳等理論來了解人體構造,而這些理論也應該必須可以闡釋佛法。

    近代生物遺傳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依照最近的克隆技術理論,生命體的單一個體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個完整的新生命體,從此可以理論推知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可以克隆成一個新“我”個體,如此便有無數無量個體,新的克隆個體依然可以繼續克隆。如此“諸佛菩薩猶如胡麻遍滿虛空側塞無隙”有何難解?

    以單細胞為例,單一細胞的全部功能如對聲音、光線、味道、觸覺、運動、傳輸等必須由細胞獨立完成。依照胚胎發育理論,單一受精卵細胞衍化分裂形成一個個體,每個細胞中的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無論細胞分化為何種職能,遺傳基因的相同性決定細胞職能的“相同性”,這大約可以理解為神通力的理論基礎。

    就自然科學對生命現象研究至今的論述看,我們可以接受如此論點,生命是由單細胞演化而來。在單細胞生命階段,一個細胞要獨立完成色、聲、香、味、觸、動等全部生命活動的機能。隨著細胞由單細胞演化到多細胞而出現組織器官分化,生命的活動機能在細胞間產生分功,有些細胞負責色(視覺)、有些細胞負責聲音(听覺)、有些細胞負責香(嗅覺)、有些細胞負責味(味覺)、有些細胞負責觸(感覺),還有其他的細胞則負責運動。當然這個過程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才完成的。到了多細胞階段,由于細胞的功能分化,負責色的細胞“遺忘”了聲、香、味、觸、動功能,負責聲音的細胞忘記了色香、味、觸、動功能,負責香的細胞忘記了色、聲、味、觸、動功能,負責味的細胞忘記了色、聲、香、觸、動功能,負責觸的細胞忘記了色、聲、香、味、動功能,負責動的細胞忘記了色、聲、香、味、觸功能。但是,由于細胞由同一源細胞分化發展而來,如同我們機體的全部細胞由一個獨立的受精卵分化發展而來,細胞雖然功能分化了,但是遺傳物質——基因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假設細胞的全部活動機能在每一個細胞的遺傳基因中同等存在,只是這些基因不再發揮“不相關”或者“遺忘”了某些功能,所以到今天生命的高級階段,色覺細胞單一負責色覺(對光),听覺細胞單一負責對聲音的感受,嗅覺細胞單一負責氣味,味覺細胞單一負責味覺,觸覺細胞單一負責觸覺,運動細胞單一負責運動,如此等等。但是色覺細胞“遺忘”了听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功能,听覺細胞“遺忘”了色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功能,嗅覺細胞“遺忘”了色覺、听覺、味覺、觸覺、運動功能,味覺細胞“遺忘”了色覺、听覺、嗅覺、觸覺、運動功能,觸覺細胞“遺忘”了色覺、听覺、嗅覺、味覺、運動功能,運動細胞“遺忘”了色覺、听覺、嗅覺、味覺、觸覺功能。

    盡管細胞的功能單一化,但是任何細胞的遺傳基因中都涵有細胞其他功能的密碼“記憶”。比如色覺細胞起色彩分辨功能,但是它也具有“遺忘”的其他功能,如果能夠使色覺細胞恢復對其他功能的“記憶”,色覺細胞依然可以具有听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功能;骨骼細胞起固定作用,一旦回復記憶,也可以起運動功能和其他細胞所“遺忘”的全部功能;運動細胞可以固定、可以感覺、可以傳遞神經信息;同理其他細胞在理論上都可以恢復其因為分化而“遺忘”的功能。

    無論如何,這一假設在理論上完全成立。如果假設成立,那麼神通就應該是本能。由于普通人並沒有神通表現,所以說,並非人類細胞的全部本能發揮和表現了出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僅僅是人類本能的極少部分,沒有表現出來的本能我們稱為“潛能”。所以,神通是人類也是全部生命體的“潛能”,換言之全部有情的“潛能”。

    神通所以只是潛能,由于遺傳基因在各種細胞中的信息全息等同,這就決定了神通的全息性。

    如此一來,神通就非“超自然”的能力,佛教經典中記載的“神通”也就不是天方夜譚了。如此神通就不再神秘,神通也就不再被看作超自然能力,而實質是本能。

    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神通?或者說沒有表現出“潛能”?

    只是我們在輪回中被無明妄想貪、嗔、痴三毒覆蔽了妙明本性而不知也。遠古的祖先為什麼在災難來臨前能夠預先預知?動物在地震前為什麼能有預警?其實道理完全一樣。所以神通非超自然能力而是本具能力,這就是神通的自有性。神通的開發在佛經中反復強調要持戒精進六度萬行慈悲喜舍四無量行等等,換言之“潛能”的開發就是要經過我們的機體不斷與外環境進行積極善良的信息能量交流。好比一個原子,其圍繞原子核外的電子如果要跳躍到一個高能階,就必須接受額外的能量。埋在地下的寶藏必須經過開挖才能顯現,然即使開挖出來也必須篩選精制等才能展現寶藏的全部特質。人體“潛能”的開發道理相同。

    現代生物遺傳技術可以由單一體細胞培養出一個新個體,拋開倫理學不談,由人體體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個“新人”在理論上完全成立。人體的細胞數量應該說是個天文數字,那麼假設人體有十的二十次方個細胞,那麼理論上就能夠克隆出十的二十次方個新個體,每一新個體又可以克隆出如此多的新個體而繁衍不窮。如此佛陀、菩薩化身萬千住定三千大千世界也從現代科學理論上推論成立。這也正是人體信息的全息性。這也是“一微塵涵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復入一微塵”之全息意義。

    但是理論並非實踐,佛陀的法教正是實踐真理的教導,也是開發有情本有潛能的教導。經、律、論三藏之制,通過聞、思、修,達到戒、定、慧,智、行圓滿神通必然成就。

    佛法是博大精深的全息科學體系,釋迦牟尼成佛正是基于對宇宙真理的徹底認識和證知。

    如何使細胞記憶起“遺忘”的功能呢?能不能使細胞恢復記憶“遺忘”的功能?答案是肯定的,能!釋迦牟尼世尊的證道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同理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體具有“特異功能”,其實不是“特異功能”而是人體的本能!

    由此可以推論︰一切都可以改變,眾生皆可成佛。途徑——修行。多讀佛教經典如法修行必會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