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三水懺
    悟達國師,在未受封國師之前,是個名叫知玄的和尚,年少時代參訪叢林,在長安京都某寺掛單,遇到了一位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種‘迦摩羅’的惡疾,通身生瘡,發出沖鼻難聞的穢氣,誰都厭惡和他來往,但知玄住于他隔壁,憐愍他的病苦,常常自動去照顧他,連一點討厭躲避的臉色都沒有。

    後來病僧的病好了,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我要走了,你以後會有難臨身,不妨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在有兩棵大松樹並立的標志,那就是我居住地方。’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受封以後,住持安國寺,德名益彰,懿宗皇帝並親自求教佛法,更賜沉香莊飾寶座,座高二丈許。然而就從這時開始,他卻不幸在膝蓋上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喂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萬分,召請了各地名醫,都拱手遜稱無藥可醫。

    就在群醫束手,瘡疾日烈時,突然記起當年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于是前往西蜀入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看見兩捆並立的松樹,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站在門前,兩人相見萬分欣喜,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的痛苦相告。僧人對他說︰‘不要緊的,我這兒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去洗一下就會好的。’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岩下清泉之畔。國師剛用手捧起水準備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痴竟出聲大呼︰‘不要洗!不要洗!’國師驚問︰‘為什麼?’瘡說︰‘您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曾讀過’。人面瘡就譏諷地說︰‘您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殺晁錯的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斬我于東市,這冤深恨重,累世以來,我總想尋求機會報復,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持戒十分精嚴,冥冥中有戒神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報復。如今,由于你受皇上的恩寵,待遇豐厚,已到了奢侈揮霍地步,而動了希名欲利的心念,無形中陰德已損,因這緣故,才能接近報復你。現在,蒙迦諾尊者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那麼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為難作對。’

    國師听了,非常震恐,連忙掬水來洗,一時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復甦後,覺得左腿已安然無恙,人面瘡已不知去向。由此遂明白聖賢渾跡世間,不是凡情所可以測度的。國師欲回寺禮謝那位僧人,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于是他築一茅庵,自此不再下山。

    悟達國師因蒙迦諾迦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答此特殊廣大恩德,如經雲︰‘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恩者。’並為後人啟懺悔之門,所以才著此‘慈悲三昧水懺’,意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積世冤業的緣故。

    《慈悲三昧水懺》,共三卷,系依宗密大師之《圓覺經修證儀著錄》而成,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懺是以淨除三障為因,成佛成聖為果。主旨在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回向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