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
作者︰嘉瓦仁波切
譯者︰呂凱文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25日
內容簡介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的滋潤。關于這點,我和大家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人。例如,我們的心偶爾會起煩惱,還會冒出種種不好的想法,這點,我也和大家一樣;另一方面,我們的心隱藏著能夠成就事物的潛能與力量,這點,你我也都擁有。
我今年七十歲,到目前為止,我面臨過許多的快樂與痛苦經驗;人生中就是會有這些問題與困境,人才能有機會向上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某種思考,能讓未來發生的事盡可能地往好的方向改變,這樣的思考就有價值。
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我們要將世界未來的前途交棒給下一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承擔重任與成就大事的人,就是年輕人!
──嘉瓦仁波切
作者簡介
★主題新穎突出︰本書是嘉瓦仁波切到日本,為年輕人開示的和平演講內容。當天人潮鼎沸,會場外到處都可看到手掛念珠的年輕人。因此本書相當適合推薦給年輕人閱讀。
對我門而,[愛]比起任何事都重要,不過,它卻無法上街到市場買得到。我靜靜地思考,反反覆覆地思考;[愛]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益!──嘉瓦仁波切
目次
第一章Mother愛的起點
愛是什麼?
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導
開朗性格與焦慮性格
母親的愛
為何人口會增加?
如果小孩缺少了愛
第二章NotforSale愛是買不到的
從生到死的精神食糧
是否有一種能培養愛的藥呢?
最沒有用的東西
第三章PowerofLove愛的力量
寂寞的原因
被現代遺忘的大事
為何會有恐怖主義與戰爭呢?
達到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
為了每個人的幸福
[勇氣]真正的名字
放下心中的武器
貧富差距消失了嗎?
*向嘉瓦仁波切請教
*赤腳的佛教徒與愛的種子.
自序
親愛的讀者,大家好。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的滋潤。關于這點,我和大家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人。雖然東方人與西方人有種種的差別,但是彼此腦海中還是會有一些共同理念與想法。
例如,我們的心偶爾會起煩惱*1,還會冒出種種不好的想法,這點,我和大家一樣;另一方面,我們的心隱藏著能夠成就事務的潛能與力量,這點,你我也都擁有。
我今年六十八歲*2,到目前為止,我面臨許多的快樂與痛苦經驗,也不斷歷練過各式各樣的考驗。其實,人生中就是會有這些問題與困境,人才能有機會向上成長。
不過再面對困境時,有人為了逃避而選擇自殺;有人則強化自己的心力,進而勇敢面對;也有人會因心理盤踞的煩惱而彷徨無助。
我,也會遇到煩腦挫折,但是我會嘗試著透過佛教的修行,讓新能夠正常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今天,我就來跟各為年輕人分享︰佛教的修行究竟對我的思考,產生了什麼的影響?
過去的時間雖然重要,但是過去已不可復得,所以,我們能掌控的是未來的時間。請記得!未來的思考是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某種思考,能讓未來發生的事盡可能地往好的方向改變,這樣的思考就有價值。
我大半輩子的生命,都在二十世紀中度過;與我同年代的人們,也都是在二十世紀里度過。因此,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我們要將世界的未來的前途交棒給下一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承擔重任與成就大事的人,就是年輕人!
*注1:
煩惱—心中不斷涌現的種種妄想。日本人認為有一百零八個煩惱,而西藏人則認為有八萬四千個煩惱。煩惱可分為貪、嗔、痴三毒。煩惱是痛苦的來源,為了斷除煩惱,釋迦牟尼佛就教導眾生八萬四千種修行法門。
*注2:
這里的“今年”是指二零零三年。
第一章Mother愛的起點
當自己感受到‘愛’,心中自然會涌出喜悅。
能夠擁有這般美好性格者,就是我們人類。
‘愛’對于人類的幫助很大,它也是完成大事的力量來源。
愛是什麼?
打從我們呱呱最地以來,就在母親的疼愛下慢慢成長。
母親對自己的小孩,有著深切的‘愛’。
這種‘愛’,不只人類才有,
舉凡各種有生命的飛禽走獸,都擁有這般美好的特質。
母親把孩子當成自己生體的一部份看待,
並且發自內心真誠養育。
或許在母親的成分里,也混雜著些許執著的情緒吧!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自己最親密的人,
我們本來就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
所以,母親之所以會把孩子當做珍寶般呵護,
也是出于本性使然。
這就是‘愛’的基本定義。
在某些情況下,孩子不或受到疼愛,不過,這也只是例外。
絕大部分,母親都會以慈愛來養育孩子。
甚至有時候母親還會覺得,孩子比自己身體還要重要。
所以,母親自然無法忍受自己孩子受苦受難。
大家或許認為,對于那些處境比自己可憐的人,
給予他們‘同情’就是所謂的愛或慈悲,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
那並不是真正‘愛’的定義。
一種發自內心慈悲的態度,照顧孩子甚于自己,
並看成珍寶般地養育,這就是‘愛’。
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導
‘愛’對人很重要,對我們人類非常有幫助。
因此,一切宗教都說‘愛’是重要的。
‘愛’的相反,就是‘憤怒’。
為了調伏‘憤怒’的心,一切宗教會教導‘忍耐’。
一切的宗教,為了引導我們的心朝正面發展,
也教導我們要適時滿足于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
‘知足心’很重要,對我們人類非常有幫助。
一切宗教共同之處,就是會提到—所有人類都具有美好的愛。
那些主張世界有創造主的宗教,
會提到創造主具備的三種美好的特質——
全知者︰了解眾生。
全愛者︰充滿愛心。
救度者︰有救度世人的力量。
而我們佛教徒,雖然不認為有所謂的創造主,
但是佛教徒皈依的對象‘三寶’*,
也具有三種美好特質——
‘優’的特質︰了解眾生。
‘秀’的特質︰深愛眾生。
‘輝’的特質︰擁有智慧與慈悲,救度一切眾生。
我認為,任何宣揚宗教信仰的人,和佛陀一樣都是充滿愛的人。
試想,如果這些人心中沒有充滿愛心,怎麼會有人追隨他信教呢?
當自己感受到愛,心中會自然涌出歡樂與喜悅。
能擁有這樣感受的眾生,就是我們人類。
‘愛’對于人類幫助很大。
它也是成功的來源。
因次,‘愛’就成為一切宗教的基礎。
而且各宗教的信徒,也因為有‘愛’,就能夠加深彼此的信賴關系,
一同和諧共處。
所以我覺得‘愛’是很重要的。
*注:
三寶——佛教徒信仰的對象,即‘佛’(佛陀)、‘法’(佛陀的教導)、‘僧’實踐佛陀教導的教團)。
開朗性格與焦慮性格
有一次,從事醫學研究的科學家們,
進行一項有關于‘擁抱對小孩是否慘生影響’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小孩在出生後幾個星期內,
經常被母親擁在懷里,並且細心呵護的話,小孩就會成長的很順利。
此外,這份研究也指出,母親的溫暖,
對新生兒腦部的發育,會產生很明顯的影響。
因為母親給予的溫暖,能調和孩子身體的五大元素*,
這對于孩子的發育,影響非常深遠。
另外科學家還有一項研究,他們將剛生出的小猿猴,分成兩組:
一組安置在母猿猴身邊,一組與母猿猴分離養育。
結果顯示,母猿猴身邊養育的小猿猴,
喜歡玩耍、游戲,性格非常開朗而溫和。
而與母猿猴分離養育的小猿猴,
不喜歡游戲,而且興趣缺缺,容易發怒、常常亂吼大叫,
性格沉悶且詭異。
從這項研究可以得知,生命的成長過程,
‘愛’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注:
五大元素——西藏醫學認為,藉由受精、五大元素、魂,三種聚合才能夠成人類身體。這里的‘五大’元素是‘地、水、火、風、空’。西藏的醫學並提出,人類必須攝取相同元素的食物,才能使體內的五大元素成長。
母親的愛
從母親的子宮所生,向母親吸吮母乳,我們才得以長大、存活。
出生前,在母親腹中待過無數時光;
出生後,經常被母親細心抱在懷里。
這對我們這種靠母乳維生的人類而言,‘愛’的影響相當大。
你看烏龜,不論母烏龜在哪個地方產卵,
小龜自己會破卵而出,並且靠自己的力量成長。
因為母烏龜無法回來照顧小龜,
也就無法注入太多的‘愛’去養育小龜。
隨著生物種類的不同,‘愛’也有千萬差別,
但是人類母子之間的‘愛’,卻是如此深刻。
缺乏母親或親人的‘愛’,人就無法存活。
為了奠定人格基礎,也為了過著幸福人生,對我們而言,
母親的‘愛’是必要且不可缺的。
為何人口會增加?
現在的世界人口,以驚人的速度一直增加。
回顧這幾百年間,人口數量明顯地有增無減,特別是近十年以來。
即使是日本的小島,人口也變得相當多。
人口增加的原因,探究起來,就是因為母親擁有對孩子的‘愛’。
因為沒有‘愛’的母親,就會凌虐自己的小孩,人口就不可能增加。
我認為人口增加,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愛’有關。
但是,就是因為有了‘愛’,人類自然就會增加。
這與宗教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愛’,
原本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好天性。
具有宗教信仰的母親,固然會以‘愛’呵護孩子,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母親,也不能說沒有‘愛’啊!
如果小孩缺少了愛
如果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充滿‘愛’與‘慈悲’,
就能培養小孩,成為具有溫和性格、幸福的人。
此外,在這樣的家庭里,對于小孩自然會提供完善的教育。
相反的,在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小孩,他們的位是什麼呢?
成長于缺乏‘愛’的家庭,小孩的心會變得冷漠無情。
這樣的小孩一但長大成人,當他想要去關懷他人,或是為人服務時,
由于成長經驗中缺少‘愛’,就會造成很大的學習障礙。
這樣的小孩,在內心長期沒有‘愛’的滋潤的情況下,
要他們去培養關懷對他人的‘愛’,就會比較辛苦。
因此,我們可以說,小時後的環境,對一個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章NotforSale愛是買不到的
我靜靜的思考,反反覆覆地思考︰
“‘愛’是如此地重要,如此地有益!”
不過,‘愛’是要靠自己去培育的。
從生到死的精神食糧
以醫師和病患關系為例︰當醫師在治療病人時,
如果醫師本身心中沒有‘愛’,不論醫術有多高明,
病人大概也不會想要接受只治療。
所有的人都會死亡,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將會拋下周遭的親戚朋友,
以及任何與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獨自一個人迎向來世。
簡單地說,死亡是此世的最後離別,也是永遠的分離。
我認為,在瀕死的情況下,往生者周遭的親戚朋友們,
如果能夠以‘愛’為死亡者送別,往生者的心,就會變得比較安詳,
在黃泉路上也會走得比較沒有牽掛。
我們人類,從出生道人世,從人世到往生,都是因為有‘愛’的支撐。
是否有一種能培養愛的藥呢?
對我們而言,‘愛’比任何事都重要,
不過,它卻無法上街到市場買得到。
如果我們到一家店里,向老板說︰“請給我‘愛’。”
一定會被笑。
到醫院去,也不能對護士小姐說︰
“為了擁有‘愛’,請幫我打一劑能夠培養‘愛’的針”。
縱使吃遍各種仙丹妙藥,也不能培養出‘愛’。
再說,不管哪個國家,在頒訂“大家必須要培養‘愛’”這類法律時,也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心里都能培養出‘愛’。
我靜靜地思考,反覆地想著︰‘愛’是這麼重要,這麼的有益!
‘愛’要靠自己去培育。
培養美好的‘愛’吧!因為‘愛’是很重要的事物,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培養自己心中的‘愛’。
一但習慣這樣的思考方式,自己心中‘愛’的力量,也會逐漸地增長。
請試著靜靜思考,‘愛’,對他人與自己都有益,
它是這般美好的事物。
如果能這樣想,‘愛’的熱情將會升高,‘愛’也會逐漸地深刻。
最沒有用的東西
與愛相反的,
就是與“惡心”相關的種種不好怨恨情緒,
這些與“惡”有關的性格又是如何呢?
惡心與怨恨,對于自己與周遭的人來說,絕不會帶來任何好的影響。
請清楚認識,“惡心”對于所有人類,不會帶來任何好的影響。
正式如此,能夠一點一點地除去“惡心”,
能夠一點一點地培養心中的‘愛’,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第三章PowerofLove愛的力量
免除對方的痛苦吧!
自己若要免除對方的痛苦,心中就必須要有“堅強的勇氣”。
這個“堅強的勇氣”,它的名字就是‘愛’,它是人類美好的特性。
寂寞的原因
放眼整個世界,物質享受與環境都一直在快速地提升,
應該可以說是已經達到最高水準了!
尤其歐洲等國家的環境,更是井然有序,
所有人似乎都生活在優美的環境里。
不過仔細觀察人們的內心,其實卻是亂遭遭的,而且不能安定下來,
要不就是處于非常寂寞的狀態。
這些情況也隨物欲增長而日益嚴重,最後連自殺事件都會發生。
盡管外在的條件一概俱全,盡管有個優渥的生活環境,
但是如果不能安定我們的心,我們就無法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在這兩個世紀中,
人類注入許多心力在營造舒適的外在環境,
因此,我們的物質環境已達到“物產豐饒”的境界,
但是憑著這些外在的條件,就能夠讓人類幸福嗎?
雖然物質條件很良好,然而自己心中卻不免“孤單寂莫”,
是否正被孤獨感淹沒了呢?
透過齊全的外在條件,我們肉體方面的快樂以提升。
肉體的苦,透過外在物質的提升,或多或少已經可以減少許多。
不過相對地,盤踞在人類心中的苦惱、寂寞、孤獨感等,
事實上卻因為物質的富饒,反而日益增多。
被現代遺忘的大事
現在不論哪個地方,都經常提到教育的重要性。
我個人覺得,注意教育的重要性,與關心教育發展這樣的人,
已經相當多。
但是,為什麼很少人會去關心人類心中善良美德的教育呢?
我一直在思考——
接受優秀的教育與獲得更多知識,固然很重要,
但是我覺得,培養‘愛’與‘慈悲’等善良美德也很重要。
各位是否已忘記這些美德的重要性了?
就我而言,並沒有忘記。
佛陀擁有兩種優美的特質︰
第一個特質是“知道一切事物”,
所以大家要好好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
第二個特質是“心中充滿著慈愛”,關于這點,大家也要努力地學習。
太重視知識的追求,只會注意外在條件與物質層面,
而忘記要去尋找心中本有的善良本性,
所以我們要好好努力提升心靈的品質。
雖然我們過著優渥的物質生活,也樂在其中,但是最重要的事,
莫過于安定自己的心,而能讓心中安定的東西,就是‘愛’。
正是因為有‘愛’與‘關懷’,才能夠提升心靈世界。
因此,不要光是提升外在條件,更要在自己的心中培養‘愛’才對。
我想請再座的每個人一起扛起責任,一起努力。
否則,社會全體的幸福就很難達成。
為何會有恐怖主義與戰爭呢?
從科學的面向思考,如此快速提升的科技,
為的是我們類的存在,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將科技運用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們將能從中獲得許多的便利。
但是,如果運用科技的動機不良,
比如將它變相成為壞與危害他人的手段時,
它就會成為非常危險的東西。
就像在二00一年,美國發生了九一一事件,這就是明顯的例子。
試想,這些引起恐怖事件的人,應該非常用心的在籌畫。
如果沒有非常用心的設計,壞事也無法完成。
他們為了達成任務,抱著可怕的勇氣—這是屬于錯誤的勇氣。
如果用最先進的科技,使用在危害他人的情況下,
不論如何,這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
九一一這個恐怖事件,我們不就經驗到了嗎?
使用科技應該要有正確的動機才對。
錯誤的動機,將會造成錯誤的結果。
進一步地說,在煩腦所牽引的錯誤動機下,將會危害到整個人類社會。
近幾年來,基因遺傳學進步很快,現在已經可以透過細胞,
制造出相同基因來復制生物。
這樣尖端的科學技術,如果能使用在對人類有幫助的事務上,
並保存著為人類著想的心,我認為這將能為人類社會,
帶來偉大且美好的貢獻。
相反地,若以害人之心,使用最優秀的科技,
將會為人類帶來高度的危險,所以,心的動機,比什麼都重要。
同樣一件事情,動機的好與壞,結果就會不同。
日本的廣島呵長崎,曾經慘遭非常可怕的原子彈攻擊。
其強大的殺傷力,到現在還是影響著這個地區。
這就是人心的錯誤動機所造成的。
我們人類,如果將優秀的科技,用在破壞的用途上,
後果有可能就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但是,如果動機保存著「務必對眾人有益”的使命下,
科技將會為全世界,帶來美好的貢獻!
相反地,若在不好的動機下使用科技,像我們已經體驗過的廣島核爆,
與九一一恐怖事件等,將會再度降臨。
達到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
近幾年來,我們社會的反戰活動,越演越烈。
相信各位也有些人,對這樣的活動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與關心。
無論是參加反戰運動,或是施放和平鴿,在世界各地,這樣為了追求和平而集會的人數,有增無減。
不過可悲的是,世界各地仍舊戰爭頻繁。
這些戰爭,都是從暴力思想所產生出來的結果。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對他人的‘愛’能夠擴大,暴力思想就不會出現,也就不會有戰爭。
與其參加反戰活動,倒不如好好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愛’,
戰爭是暴力所衍生出來的,而暴力這東西,
和人類與生俱來的良善性格正巧相反。
除了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愛’以外,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反戰”了。
如果人們可以好好思考,和解決世界正在面對的困難與問題,
那麼,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如果將世界看成一整塊完整的大陸,我們就可以了解,其實國與國、社會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甚至擴及到整個經濟關系何環境等等,
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我相信,只要人們好好培養這顆善良的心,從社會到全國,甚至到整個世界,就能把追求和平的理想,提升到更大的規模。
如果在家庭里面,有人存有壞的心念,或是采取了破壞的行動,
家庭就會失去和諧。
同理可知,戰爭也是同樣情況。
其實,現在真的沒有理由去發動戰爭,讓許多人白白去受苦。
好好靜下心來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
除了透過相互平等對話,與不使用暴力外,
就沒有其它解決戰爭的方法了。
請大家一起手牽手,朝著世界和平的方向而努力吧!
為了每個人的幸福
現在好好思考一下世界現存的問題。
我覺得,若要讓自己更幸福,同時也要讓周遭的人趕到幸福,
一定要透過“對話”的方式。
我相信在彼此相互體諒的態度下進行“對話”,才能夠解決家庭、社會或是世界現存的問題。
以家庭為例,自己的家人,遇到困難時,家里所有的其他成員,
若能提出各種建議,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
若有種種意見可以溝通與參考,如此才能和樂相處。
我認為,彼此能夠相互讓步,並且透過“對話”交換彼此的意見,
最後就會達成家庭、社會或世界的和諧。
[勇氣]真正的名字
若想透過“對話”方式達成和平,那麼人們的心一定造有勇氣。
有勇氣去感受對方的苦如同自己的苦,經常設身處地體諒對方,
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試著免除對方的痛苦吧!自己若要完全負起那個責任,
則一定要有“堅強的勇氣”。
那個“堅強的勇氣”,它的名字就是‘愛’,它是人類的美好特性。
如果有一種東西能利益他人,那麼這種東西,不能光是對特定人有益,
應該對整個社會,進而全世界的人,都要有益。
這是我的基本想法,每個人內心的動機,都要心系著世界和平。
請好好想想。
我覺得,
為了邁向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自己心中要培養這段“堅強的勇氣”。
放下心中的武器
我認為,從二十世紀開始,就是戰爭畫下休止符的時刻,
也是要進行“對話”的時代。
我相信透過“對話”,可以卸除外在的武裝,一步步往和平方向邁進。
同時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懂得“放下心中的武器”。
因為,心中只要還有一絲絲危害他人的想法,這個世界就不會和平。
如同解除外在世界的武器般,心中所有武器也要同時卸除,
我衷心的期盼每一個人能努力做到這一點。
我個人認為,唯有透過教育,靜靜思慮自己的心,與透過禪修等方法,
才能將心中武器—卸除。
卸除武裝這件事,要有規畫地進行。
首先,要解除核子武器。
其次,不要再販賣武器。
而且所有用于攻擊的武器,一律都要解除。
雖然今日歐洲的法國與德國,都同意進行這樣的行動,但是若不一步一步地有計畫地進行,就無法一口氣將武器從這個世界解除。
雖然听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若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解除世界上所有的武器。
這可不是遙不可及得夢想,就像最近的南韓與北韓,彼此正漸漸地有些互動與讓步,但是如果中國、韓國、日本,彼此都能夠互相提攜合作,斗爭就會慢慢減少殆盡。
如果能夠先考慮進行小規模的合作,互相讓步、體諒,最後一定可以實現世界太平!
貧富差距消失了嗎?
這個世界到處存在著距離。
南半球與北半球之間,有著極端的貧富差距,一國之中也有很大的差距,連小團體與社會中,彼此也有差距,這些差距是存在的。
這個世界因為貧富差距而衍生的問題,佔了相當大的比率。
我覺得應該要想辦法,慢慢地解決貧富的差距,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地球的源有限”。
石油、金屬並不是無限的資源。
因此,對于這些有限資源,每個人都要存有保護的心態。並且要有“責任就在自己身上”的觀念。
同時我們對于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要懂得知足,這點是必要的。
現今世界人口正持續地暴增,這樣的情況,
對于所有的人類,可能會帶來危機。
我們充份享受世界上的資源,盡管有受用的權利,
但是同時也應該具有保護資源與善待環境的觀念。
環境資源保護,是今後每個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身為地球村居民的我們,都應該善盡責任保護這個地球。
也期待每個人,都能培養‘愛’與‘體諒’的心。
請大家多多思考我所說的這些事情,也希望大家能付諸實踐。
如果我的話沒有為您帶來任何利益與意義,
也請大家忘掉,不用介意!
*向嘉瓦仁波切請教(2003年蒞臨日本演講後的听眾提問)
Q:
您認為“知足心”很重要,而且也認為“知足心”能夠徹底降伏傲慢心。這是為什麼呢?
嘉瓦仁波切︰
所謂“知足心”可以從實際情況談起。例如我們肚子餓了會吃東西,可是一但吃飽,就會“到此為止”而心滿意足。不管食物多麼好吃,食量總是有限。同樣地,存在于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也是有限。不管人們多麼有錢,能夠花費的錢也是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培養“知足心”,滿足于自己周遭範圍內的有限的物質。這是我就現實層面來說“知足心”。
然而,相對于現實層面上物質的有限,對于精神的層面思想卻是無限的。越是往善的方向發展,思想越是能高尚。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使思想高尚,但也不能因此而自滿。
Q:
請問法王,您自己會有生氣或煩惱不安的時候嗎?如果有這種情況,要如何降伏煩惱的心,使心安定下來呢?
嘉瓦仁波切︰
我有時會發怒,當然也會生氣。生氣的時候,當下就會直接說。如果說出來,那樣的情緒就不會久久停留在心中。
由于周遭環境會有變化,所以我們才會生起發怒的心或悲哀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更會因為自己所面對的對象不同,而不停地慘生變化。
如果自己的心,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俱備免疫力,可以相當平緩與安定,則降伏心的強大力量就會存在心理。
其實,執著與憤怒的心,經常生生滅滅,絕對不會固定不變。正因為有這般無常變化的特性,所以我們可以好好思維“無常”,就能慢慢地降伏。因此經常鍛煉思維是很重要的。
煩惱的力量雖然很強大,但是若是能夠想到煩惱所帶來的壞處,並了解到煩惱將帶給我們自己種種不好的影響,那麼我們就不會再被煩惱所左右。
對治煩惱要有自信,才能改變困境。
Q:
如何增加自己的勇氣?
嘉瓦仁波切︰
身為一位菩薩行實踐者,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入菩薩行論》這部經典,里頭有很多關于如何增加勇氣的教導。例如其中有段經文這麼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近除眾生苦。”當我們膽怯、悲哀,或是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可以試著讀訟這段經文,心中自然就會產生無比的勇氣與力量。
Q:
為何會有戰爭呢?
嘉瓦仁波切︰
原因很多,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源自于人對人的憎恨、嫌惡與憤怒,因而使得心量狹小,引發人與人的爭執。
Q:
您對時下的年輕人有沒有任何要建議的地方?
嘉瓦仁波切︰
我沒有特別要建議的地方。不過,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年輕學子們,切勿僅以知識的獲得為滿足。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善良的人,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要努力成為一位好人,並且要經常懷有為他人服務的心念。
Q:
雖然日本的物資不虞匱乏,但是人心卻很不安定。看到這種情況,您對日本的或日本人的印象如何呢?
嘉瓦仁波切︰
我第一次訪問日本是一九六七年。到現在我一直看著日本不斷地成長與進步,也發現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可說是密不可分。
人類的生存是件大事,但是在提升外在物質層面的同時,也得努力使我們的心智成長。這兩者如何善加連結,就是要靠“教育”。
自古以來,日本可說是佛教國家,我對日本佛教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三個層面︰第一、儀式的宗教層面;第二、思想的哲學層面;第三、驗證的科學層面。第二與第三層面是非常學術性的,這兩者還得透過“教育”才能夠培養。至于,一般所謂“佛教是心之科學”的說法,這是第三個層面。
Q:
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在經營企業時,為了保障公司員工未來的幸福,我就要與其他同業競爭,有時候就會對員工采取比較嚴苛的態度。這樣做可以嗎?
嘉瓦仁波切︰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雖然我沒有當過老板的經驗,但是這種舉動與“為他人著想”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
如果你以愛心去對待員工,縱使做法有點嚴苛,但是只要員工能夠了解其中的理由,應該也能夠理解老板的嚴格里面是帶著愛。
不過,如果自己故意心懷惡意,或完全漠視對方的快樂或痛苦,一但采取嚴格態度對待員工,員工的感受自然就會不愉快,甚至會引發種種的不滿與壓力。
原則上,要能為他人著想,並且要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去待人處世。至于看到員工有做事不妥的地方,如果能清楚指出,我認為這是應該的。
Q:
辦公室里面,上司每天只會到處責備部屬,讓辦公室的氣氛變得很不愉快,縱使自己沒有被罵,但是在做事時也會有名的壓力。請問法王,怎樣才能夠快快樂樂地工作?
嘉瓦仁波切︰
首先,看看自己能做的事,有哪些是還沒做完。如果自己應當完成的事沒做,那麼這就是自己的錯,而不能怪罪正在發怒的上司。
如果上司莫名奇妙地發脾氣,這時候若能夠聚集幾位與你有相同看法的人,一起向上司反應,並試著采取柔性態度去說明。要不然下下策就是—罷工吧!(笑)
Q:
雖然您提到“對話是為了理解對方”的重要性,但是該如何進行呢?
嘉瓦仁波切︰
對話當中,彼此會有不同的立場。首先,一定要先知道問題是什麼?其次,要努力去尋求彼此能夠認同的解決方法。原則上,我認為最後都會有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但是在對話當中,必須彼此要有協調的誠意,而且要完全理解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Q:
日常生活里,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嘉瓦仁波切︰
你這個問題很好。如果佛教徒只是單存項佛祖祈禱的話,比較沒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要鍛煉好自己的信心。去除自己不好的部分,訓練自己培養更好的部分。為了在精神上成為更好的人,就必須訓練自己改變,如果心能因此而降伏煩惱,我認為這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如果只是燒香拜佛,可能還不夠。
Q:
如何安心呢?有沒有什麼比較簡單的禪觀方法?
嘉瓦仁波切︰
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我認為分析性的禪觀最具效果。以祈禱為例,祈禱雖然能幫助自己集中心力,讓心稍微緩和下來,可是,當遇到同相情況時,怒氣還是會爆發出來,可說是治標不治本。
但是透過分析性的禪觀方法,就能針對憤怒的狀況加以分析,並思考到憤怒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後即使心生憤怒,也能想起自己在禪觀中所思考的內容。比如日積月累,就能漸漸地減少憤怒的心。
Q:
我是個出家人。請教法王,您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呢?
嘉瓦仁波切︰
日本佛教與西藏佛教都屬于佛教,同樣是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同樣都是追隨佛陀的弟子。就大乘佛教*而言,這點完全沒有改變。
日本佛教與我們最大差異在于——“比較缺少戒律的修行”!除此之外,無論是閱讀的佛教經典,或是禪修冥想層面,皆與我們相同,並沒有多少改變
說到閱讀經典,我認為不能只研究自己宗派的經典,如果能廣泛研究各宗各派的經典,對自己的幫助會更大。
就西藏佛教傳統而言,研究經典所需花費的時間約二十年到三十年。像我自己就花了十三年才取得“格西”佛教博士資格。取得學位之後不是就只有學習,每天都還是要有固定時間去閱讀經典,並且不斷地持續地持續研究。一但有空閑,就會翻開經典努力研讀。研讀經典,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經典能夠培養我們的新思想與觀念。讀書,除了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外,也能讓我們身心柔軟,這是轉變成良好人格氣質的重要原因。心的改變,並不能單靠外在環境而加以改變,而是要從內在自然轉化。
一但內在產生改變,信心也會跟著產生。所謂的信心,也有許多種。其中有一種信心,是基于“這是佛陀的教導”,但是這一種信心只是依據佛陀教導的經教而產生,所以它的影響力並不大。
我們對于佛陀的教導,不能只是讀誦經典,一定要親身體會與妥善思考其中的內涵。若能夠如此,我們的體會將會轉變為真正的信心,這樣才對我們未來的生命更有意義。
此外,僅從單一的觀點看事情,整個視野就很有限。若能夠從多種角度看待事情,我們看事情的視野就會很廣闊。
我說讀書是很重要的事,就是這個原因。
還有,我認為把科學的觀點與佛教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思考,這點很重要。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教導的時代,很多的事情都在改變。但是,從我們心中萌生的感情,從古自今卻未曾改變。我們的感情是一切人格的基礎。
盡管環境不斷改變。但是若能將現在的環境,和自己的感情結合在一起思考,我認為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導仍然能活躍在現代。
Q:
西藏現在處于苦難狀態,日本如何幫助西藏的問題呢?
嘉瓦仁波切︰
承蒙大家非常關心西藏問題,我感到無限欣慰和高興。感謝你們。
今天能有這樣一個聚集相同想法的人的場所,實在很有緣分。現今日本有許多支持西藏的社會團體,大家可以多多參加他們的活動。
Q:
法王,您會作夢嗎?如果有,夢境又是如何呢?
嘉瓦仁波切︰
我夢想所有人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尤其是所有西藏的人民。
*注︰
大乘佛教—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乘”是指道路、方法。
◎本篇是整合2003年11月1日在東京兩國國技館,以及11月五日在奈良縣文化會館,這兩處問答內容的紀錄文字。
*赤腳的佛教徒與愛的種子
2003年嘉瓦仁波切蒞臨日本,進行四場巡回演講,而本書舊是第一場演講內容的總整理,該場演講時間為11月1日地點選在東京兩國國技館。報名人數相當多,主辦單位隨機抽選四千五百名年輕人免費入場參加。
當天一大早,國技館前面的道路,人潮、車潮鼎沸,好像搖滾歌星要開演唱會般。不同的是,會場外到處可看到手掛念珠,或是身著印度棉麻織成的披肩或服飾的年輕人。
當然,嘉瓦仁波切,既不是搖滾歌星,也不是有名的奧運選手,更不是表演魔術娛樂大眾的知名藝人。但是他卻能不必大肆宣傳,也不用任何公權力而能在世界各地演講,這位僧人的確擁有過人之處。
听說,2002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演講會場前,還看到有人張貼“用兩倍價錢買票”的告示。
還有,在1999年與2003年的夏天,嘉瓦仁波切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演講,主持人是電影明星杰特?吉亞。這兩次演講人數約二十萬人之多,我也是其中一員。當所有人並肩地坐在地上,靜靜聆听嘉瓦仁波切的法語時,時間仿佛停頓了下來,所有的人宛如成為一個巨大的生命共體,留下來的只有寧靜與喜悅。
嘉瓦仁波切的存在,風靡所有不同年齡的听眾。
在嘉瓦仁波切的世界里,沒有宗教與民族的界線。
十一月一日,嘉瓦仁波切身穿藏紅色法衣,腳穿著海灘鞋,彎腰合掌,笑容可掬地走上講台。
他的笑容宛若能于依瞬間寧靜人心。
被笑容引發新生命力的听眾們,一致起立。雷鳴般的喝采此起彼落地在會場上不停響起。
當天的演講以藏語進行。
嘉瓦仁波切的聲音相當通暢宏亮,從男中音般的低音到高八度的高音,安安穩穩地變化。他的聲音帶著強烈的節奏,不時蘊含著這情的語言,听起來像是一首要動的音樂。
當優雅愉快的旋律畫下休止符,翻譯就開始進行,這時帶著眼鏡的嘉瓦仁波切也開始悠閑地看著听眾,一一對每個人的臉龐注目、頷首點頭、揚眉微笑。盡管偶爾發出輕快的小小笑聲,然而平易近人的舉止,散發著幾許幽默感。
翻譯結束後,他就正襟危坐挺直著身子,又成為一位莊嚴的講師。
嘉瓦仁波切如此這般得體的舉止,真是與眾不同。
我真的覺得,發自內心那種真實的語言的確能感動人心。這次演講中,雖然我不懂藏語,但是嘉瓦仁波切那種既有力又柔軟的語言能量,卻躍入我心內的靈魂,並且依而再地撼動我的心靈深處。
在沒有吉他、也沒有鼓的講台上,嘉瓦仁波切的演講,跳躍著強而有力的節奏,深深地感動在場年輕世代的靈魂。
他那充滿智慧的光明與輕松自在,不僅源自于人格的美善,更讓人覺得,只有這樣已證得佛教甚深思想的人,或許才有能力綻放出這般光明吧!
嘉瓦仁波切,由于祖國被侵略,被迫大半輩子在流亡中艱困地生活。雖然如此,他還是一直為西藏的未來著想,同時也為全國人類幸福與發展而努力,這就是他偉大的地方。
在一次的訪問中,他這麼說過︰“因為祖國滅亡,我這大半被子都在流亡中渡過。我的人民慘遭拷問、殺戮,寺院被破壞,文化被毀壞,國土荒廢,資源被掠奪?????沒有一件事是令人感到歡喜。”
“盡管我有時會想到以失去的東西,但卻不會因此感到悲傷,因為我始終安住著平靜的心。平常的時候,我的心總是在安穩里滿足地度過。雖然令人難受的事總是會發生,但是也不必皺著眉頭過日子吧!我沒有任何迷惘,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就是心的平和與無拘無束吧!”
另外對于那些無法再創傷後站起來的人們,嘉瓦仁波切就以葬人為例,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認為藏人藉由佛教修行的福蔭,即使面對著悲劇般的經驗,也絕對不會氣餒而脆弱。”
西藏這個民族,即使在苦難的道路上相逢,也將慈悲、寬容、忍耐視為最重要的東西,隨時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並尊重包容所有依切生命。
只要想起‘愛’人的心,我們就能夠把自己從苦難經驗里超脫出來。唯有能保持寧靜的心,這樣不管遇到任何苦難,都能擁有自在的幸福感。而且藏人也知道,他們所尋找的“幸福”,不是從富裕中獲得,而是從內心的寧靜中獲得。
一但過度追求富裕,我們將會迷失“心”的方向,這時應該要趕緊不斷地修正“心”的軌道。
對于我們這些寧靜的心已迷失的苦惱現代人而言,嘉瓦仁波切在這次日本演講提到對他人“體諒”、強大“勇氣”和“知足心”,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愛’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我們自己也是不斷培養‘愛’的人。
或許你認為嘉瓦仁波切的法語相當稀松平常,但是開啟未來的關鍵之鑰卻隱藏在這本書中。
如果我們能充分灌溉人人心中‘愛’的種子,並給予充足的陽光,它將會發芽茁壯,並成長聳立不倒、不畏任何風暴的大樹。如果日日都讓和平的花朵綻放,那麼我們未來一定能體驗到沒有紛爭的世界。
因此,每一天我們應該自己捫心自問︰“我做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嗎?”
藉此機會,謹向嘉瓦仁波切日本代表處辦公室的兩位先生—秋貝?卑露伽魯?偕林先生與魯冬庫先生,由衷地致上誠摯的謝意,由于他們的熱心協助,這次演講整理才能迅速進行。實在感謝!
最後,我再一次向那些身陷苦境,但是內心卻抱持著愛與和平的藏族友人,以及為自由奮斗的西藏人民,致上無限的尊敬與贊嘆。
期待早日和平解決西藏的問題,讓西藏人民所盼望的日子到來;也期待嘉瓦仁波切與思念故鄉的藏人,能早日回到祖國。同時為這個存在著壓迫與對立的世界祈禱,期待和平早日到來。
北澤睦世*
*注︰
北澤睦世—為日本原書的編輯。
愛是什麼?
作者︰嘉瓦仁波切
譯者︰呂凱文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25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的滋潤。關于這點,我和大家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人。例如,我們的心偶爾會起煩惱,還會冒出種種不好的想法,這點,我也和大家一樣;另一方面,我們的心隱藏著能夠成就事物的潛能與力量,這點,你我也都擁有。
我今年七十歲,到目前為止,我面臨過許多的快樂與痛苦經驗;人生中就是會有這些問題與困境,人才能有機會向上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某種思考,能讓未來發生的事盡可能地往好的方向改變,這樣的思考就有價值。
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我們要將世界未來的前途交棒給下一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承擔重任與成就大事的人,就是年輕人!
──嘉瓦仁波切
作者簡介
★主題新穎突出︰本書是嘉瓦仁波切到日本,為年輕人開示的和平演講內容。當天人潮鼎沸,會場外到處都可看到手掛念珠的年輕人。因此本書相當適合推薦給年輕人閱讀。
對我門而,[愛]比起任何事都重要,不過,它卻無法上街到市場買得到。我靜靜地思考,反反覆覆地思考;[愛]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益!──嘉瓦仁波切
目次
第一章Mother愛的起點
愛是什麼?
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導
開朗性格與焦慮性格
母親的愛
為何人口會增加?
如果小孩缺少了愛
第二章NotforSale愛是買不到的
從生到死的精神食糧
是否有一種能培養愛的藥呢?
最沒有用的東西
第三章PowerofLove愛的力量
寂寞的原因
被現代遺忘的大事
為何會有恐怖主義與戰爭呢?
達到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
為了每個人的幸福
[勇氣]真正的名字
放下心中的武器
貧富差距消失了嗎?
*向嘉瓦仁波切請教
*赤腳的佛教徒與愛的種子.
自序
親愛的讀者,大家好。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的滋潤。關于這點,我和大家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人。雖然東方人與西方人有種種的差別,但是彼此腦海中還是會有一些共同理念與想法。
例如,我們的心偶爾會起煩惱*1,還會冒出種種不好的想法,這點,我和大家一樣;另一方面,我們的心隱藏著能夠成就事務的潛能與力量,這點,你我也都擁有。
我今年六十八歲*2,到目前為止,我面臨許多的快樂與痛苦經驗,也不斷歷練過各式各樣的考驗。其實,人生中就是會有這些問題與困境,人才能有機會向上成長。
不過再面對困境時,有人為了逃避而選擇自殺;有人則強化自己的心力,進而勇敢面對;也有人會因心理盤踞的煩惱而彷徨無助。
我,也會遇到煩腦挫折,但是我會嘗試著透過佛教的修行,讓新能夠正常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今天,我就來跟各為年輕人分享︰佛教的修行究竟對我的思考,產生了什麼的影響?
過去的時間雖然重要,但是過去已不可復得,所以,我們能掌控的是未來的時間。請記得!未來的思考是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做出某種思考,能讓未來發生的事盡可能地往好的方向改變,這樣的思考就有價值。
我大半輩子的生命,都在二十世紀中度過;與我同年代的人們,也都是在二十世紀里度過。因此,在新的二十一世紀里,我們要將世界的未來的前途交棒給下一代,因為這個時代能夠承擔重任與成就大事的人,就是年輕人!
*注1:
煩惱—心中不斷涌現的種種妄想。日本人認為有一百零八個煩惱,而西藏人則認為有八萬四千個煩惱。煩惱可分為貪、嗔、痴三毒。煩惱是痛苦的來源,為了斷除煩惱,釋迦牟尼佛就教導眾生八萬四千種修行法門。
*注2:
這里的“今年”是指二零零三年。
第一章Mother愛的起點
當自己感受到‘愛’,心中自然會涌出喜悅。
能夠擁有這般美好性格者,就是我們人類。
‘愛’對于人類的幫助很大,它也是完成大事的力量來源。
愛是什麼?
打從我們呱呱最地以來,就在母親的疼愛下慢慢成長。
母親對自己的小孩,有著深切的‘愛’。
這種‘愛’,不只人類才有,
舉凡各種有生命的飛禽走獸,都擁有這般美好的特質。
母親把孩子當成自己生體的一部份看待,
並且發自內心真誠養育。
或許在母親的成分里,也混雜著些許執著的情緒吧!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自己最親密的人,
我們本來就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
所以,母親之所以會把孩子當做珍寶般呵護,
也是出于本性使然。
這就是‘愛’的基本定義。
在某些情況下,孩子不或受到疼愛,不過,這也只是例外。
絕大部分,母親都會以慈愛來養育孩子。
甚至有時候母親還會覺得,孩子比自己身體還要重要。
所以,母親自然無法忍受自己孩子受苦受難。
大家或許認為,對于那些處境比自己可憐的人,
給予他們‘同情’就是所謂的愛或慈悲,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
那並不是真正‘愛’的定義。
一種發自內心慈悲的態度,照顧孩子甚于自己,
並看成珍寶般地養育,這就是‘愛’。
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導
‘愛’對人很重要,對我們人類非常有幫助。
因此,一切宗教都說‘愛’是重要的。
‘愛’的相反,就是‘憤怒’。
為了調伏‘憤怒’的心,一切宗教會教導‘忍耐’。
一切的宗教,為了引導我們的心朝正面發展,
也教導我們要適時滿足于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
‘知足心’很重要,對我們人類非常有幫助。
一切宗教共同之處,就是會提到—所有人類都具有美好的愛。
那些主張世界有創造主的宗教,
會提到創造主具備的三種美好的特質——
全知者︰了解眾生。
全愛者︰充滿愛心。
救度者︰有救度世人的力量。
而我們佛教徒,雖然不認為有所謂的創造主,
但是佛教徒皈依的對象‘三寶’*,
也具有三種美好特質——
‘優’的特質︰了解眾生。
‘秀’的特質︰深愛眾生。
‘輝’的特質︰擁有智慧與慈悲,救度一切眾生。
我認為,任何宣揚宗教信仰的人,和佛陀一樣都是充滿愛的人。
試想,如果這些人心中沒有充滿愛心,怎麼會有人追隨他信教呢?
當自己感受到愛,心中會自然涌出歡樂與喜悅。
能擁有這樣感受的眾生,就是我們人類。
‘愛’對于人類幫助很大。
它也是成功的來源。
因次,‘愛’就成為一切宗教的基礎。
而且各宗教的信徒,也因為有‘愛’,就能夠加深彼此的信賴關系,
一同和諧共處。
所以我覺得‘愛’是很重要的。
*注:
三寶——佛教徒信仰的對象,即‘佛’(佛陀)、‘法’(佛陀的教導)、‘僧’實踐佛陀教導的教團)。
開朗性格與焦慮性格
有一次,從事醫學研究的科學家們,
進行一項有關于‘擁抱對小孩是否慘生影響’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小孩在出生後幾個星期內,
經常被母親擁在懷里,並且細心呵護的話,小孩就會成長的很順利。
此外,這份研究也指出,母親的溫暖,
對新生兒腦部的發育,會產生很明顯的影響。
因為母親給予的溫暖,能調和孩子身體的五大元素*,
這對于孩子的發育,影響非常深遠。
另外科學家還有一項研究,他們將剛生出的小猿猴,分成兩組:
一組安置在母猿猴身邊,一組與母猿猴分離養育。
結果顯示,母猿猴身邊養育的小猿猴,
喜歡玩耍、游戲,性格非常開朗而溫和。
而與母猿猴分離養育的小猿猴,
不喜歡游戲,而且興趣缺缺,容易發怒、常常亂吼大叫,
性格沉悶且詭異。
從這項研究可以得知,生命的成長過程,
‘愛’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注:
五大元素——西藏醫學認為,藉由受精、五大元素、魂,三種聚合才能夠成人類身體。這里的‘五大’元素是‘地、水、火、風、空’。西藏的醫學並提出,人類必須攝取相同元素的食物,才能使體內的五大元素成長。
母親的愛
從母親的子宮所生,向母親吸吮母乳,我們才得以長大、存活。
出生前,在母親腹中待過無數時光;
出生後,經常被母親細心抱在懷里。
這對我們這種靠母乳維生的人類而言,‘愛’的影響相當大。
你看烏龜,不論母烏龜在哪個地方產卵,
小龜自己會破卵而出,並且靠自己的力量成長。
因為母烏龜無法回來照顧小龜,
也就無法注入太多的‘愛’去養育小龜。
隨著生物種類的不同,‘愛’也有千萬差別,
但是人類母子之間的‘愛’,卻是如此深刻。
缺乏母親或親人的‘愛’,人就無法存活。
為了奠定人格基礎,也為了過著幸福人生,對我們而言,
母親的‘愛’是必要且不可缺的。
為何人口會增加?
現在的世界人口,以驚人的速度一直增加。
回顧這幾百年間,人口數量明顯地有增無減,特別是近十年以來。
即使是日本的小島,人口也變得相當多。
人口增加的原因,探究起來,就是因為母親擁有對孩子的‘愛’。
因為沒有‘愛’的母親,就會凌虐自己的小孩,人口就不可能增加。
我認為人口增加,和人類與生俱來的‘愛’有關。
但是,就是因為有了‘愛’,人類自然就會增加。
這與宗教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愛’,
原本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好天性。
具有宗教信仰的母親,固然會以‘愛’呵護孩子,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母親,也不能說沒有‘愛’啊!
如果小孩缺少了愛
如果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充滿‘愛’與‘慈悲’,
就能培養小孩,成為具有溫和性格、幸福的人。
此外,在這樣的家庭里,對于小孩自然會提供完善的教育。
相反的,在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小孩,他們的位是什麼呢?
成長于缺乏‘愛’的家庭,小孩的心會變得冷漠無情。
這樣的小孩一但長大成人,當他想要去關懷他人,或是為人服務時,
由于成長經驗中缺少‘愛’,就會造成很大的學習障礙。
這樣的小孩,在內心長期沒有‘愛’的滋潤的情況下,
要他們去培養關懷對他人的‘愛’,就會比較辛苦。
因此,我們可以說,小時後的環境,對一個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章NotforSale愛是買不到的
我靜靜的思考,反反覆覆地思考︰
“‘愛’是如此地重要,如此地有益!”
不過,‘愛’是要靠自己去培育的。
從生到死的精神食糧
以醫師和病患關系為例︰當醫師在治療病人時,
如果醫師本身心中沒有‘愛’,不論醫術有多高明,
病人大概也不會想要接受只治療。
所有的人都會死亡,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將會拋下周遭的親戚朋友,
以及任何與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獨自一個人迎向來世。
簡單地說,死亡是此世的最後離別,也是永遠的分離。
我認為,在瀕死的情況下,往生者周遭的親戚朋友們,
如果能夠以‘愛’為死亡者送別,往生者的心,就會變得比較安詳,
在黃泉路上也會走得比較沒有牽掛。
我們人類,從出生道人世,從人世到往生,都是因為有‘愛’的支撐。
是否有一種能培養愛的藥呢?
對我們而言,‘愛’比任何事都重要,
不過,它卻無法上街到市場買得到。
如果我們到一家店里,向老板說︰“請給我‘愛’。”
一定會被笑。
到醫院去,也不能對護士小姐說︰
“為了擁有‘愛’,請幫我打一劑能夠培養‘愛’的針”。
縱使吃遍各種仙丹妙藥,也不能培養出‘愛’。
再說,不管哪個國家,在頒訂“大家必須要培養‘愛’”這類法律時,也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心里都能培養出‘愛’。
我靜靜地思考,反覆地想著︰‘愛’是這麼重要,這麼的有益!
‘愛’要靠自己去培育。
培養美好的‘愛’吧!因為‘愛’是很重要的事物,
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培養自己心中的‘愛’。
一但習慣這樣的思考方式,自己心中‘愛’的力量,也會逐漸地增長。
請試著靜靜思考,‘愛’,對他人與自己都有益,
它是這般美好的事物。
如果能這樣想,‘愛’的熱情將會升高,‘愛’也會逐漸地深刻。
最沒有用的東西
與愛相反的,
就是與“惡心”相關的種種不好怨恨情緒,
這些與“惡”有關的性格又是如何呢?
惡心與怨恨,對于自己與周遭的人來說,絕不會帶來任何好的影響。
請清楚認識,“惡心”對于所有人類,不會帶來任何好的影響。
正式如此,能夠一點一點地除去“惡心”,
能夠一點一點地培養心中的‘愛’,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第三章PowerofLove愛的力量
免除對方的痛苦吧!
自己若要免除對方的痛苦,心中就必須要有“堅強的勇氣”。
這個“堅強的勇氣”,它的名字就是‘愛’,它是人類美好的特性。
寂寞的原因
放眼整個世界,物質享受與環境都一直在快速地提升,
應該可以說是已經達到最高水準了!
尤其歐洲等國家的環境,更是井然有序,
所有人似乎都生活在優美的環境里。
不過仔細觀察人們的內心,其實卻是亂遭遭的,而且不能安定下來,
要不就是處于非常寂寞的狀態。
這些情況也隨物欲增長而日益嚴重,最後連自殺事件都會發生。
盡管外在的條件一概俱全,盡管有個優渥的生活環境,
但是如果不能安定我們的心,我們就無法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在這兩個世紀中,
人類注入許多心力在營造舒適的外在環境,
因此,我們的物質環境已達到“物產豐饒”的境界,
但是憑著這些外在的條件,就能夠讓人類幸福嗎?
雖然物質條件很良好,然而自己心中卻不免“孤單寂莫”,
是否正被孤獨感淹沒了呢?
透過齊全的外在條件,我們肉體方面的快樂以提升。
肉體的苦,透過外在物質的提升,或多或少已經可以減少許多。
不過相對地,盤踞在人類心中的苦惱、寂寞、孤獨感等,
事實上卻因為物質的富饒,反而日益增多。
被現代遺忘的大事
現在不論哪個地方,都經常提到教育的重要性。
我個人覺得,注意教育的重要性,與關心教育發展這樣的人,
已經相當多。
但是,為什麼很少人會去關心人類心中善良美德的教育呢?
我一直在思考——
接受優秀的教育與獲得更多知識,固然很重要,
但是我覺得,培養‘愛’與‘慈悲’等善良美德也很重要。
各位是否已忘記這些美德的重要性了?
就我而言,並沒有忘記。
佛陀擁有兩種優美的特質︰
第一個特質是“知道一切事物”,
所以大家要好好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
第二個特質是“心中充滿著慈愛”,關于這點,大家也要努力地學習。
太重視知識的追求,只會注意外在條件與物質層面,
而忘記要去尋找心中本有的善良本性,
所以我們要好好努力提升心靈的品質。
雖然我們過著優渥的物質生活,也樂在其中,但是最重要的事,
莫過于安定自己的心,而能讓心中安定的東西,就是‘愛’。
正是因為有‘愛’與‘關懷’,才能夠提升心靈世界。
因此,不要光是提升外在條件,更要在自己的心中培養‘愛’才對。
我想請再座的每個人一起扛起責任,一起努力。
否則,社會全體的幸福就很難達成。
為何會有恐怖主義與戰爭呢?
從科學的面向思考,如此快速提升的科技,
為的是我們類的存在,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將科技運用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們將能從中獲得許多的便利。
但是,如果運用科技的動機不良,
比如將它變相成為壞與危害他人的手段時,
它就會成為非常危險的東西。
就像在二00一年,美國發生了九一一事件,這就是明顯的例子。
試想,這些引起恐怖事件的人,應該非常用心的在籌畫。
如果沒有非常用心的設計,壞事也無法完成。
他們為了達成任務,抱著可怕的勇氣—這是屬于錯誤的勇氣。
如果用最先進的科技,使用在危害他人的情況下,
不論如何,這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
九一一這個恐怖事件,我們不就經驗到了嗎?
使用科技應該要有正確的動機才對。
錯誤的動機,將會造成錯誤的結果。
進一步地說,在煩腦所牽引的錯誤動機下,將會危害到整個人類社會。
近幾年來,基因遺傳學進步很快,現在已經可以透過細胞,
制造出相同基因來復制生物。
這樣尖端的科學技術,如果能使用在對人類有幫助的事務上,
並保存著為人類著想的心,我認為這將能為人類社會,
帶來偉大且美好的貢獻。
相反地,若以害人之心,使用最優秀的科技,
將會為人類帶來高度的危險,所以,心的動機,比什麼都重要。
同樣一件事情,動機的好與壞,結果就會不同。
日本的廣島呵長崎,曾經慘遭非常可怕的原子彈攻擊。
其強大的殺傷力,到現在還是影響著這個地區。
這就是人心的錯誤動機所造成的。
我們人類,如果將優秀的科技,用在破壞的用途上,
後果有可能就會導致人類的滅亡。
但是,如果動機保存著「務必對眾人有益”的使命下,
科技將會為全世界,帶來美好的貢獻!
相反地,若在不好的動機下使用科技,像我們已經體驗過的廣島核爆,
與九一一恐怖事件等,將會再度降臨。
達到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
近幾年來,我們社會的反戰活動,越演越烈。
相信各位也有些人,對這樣的活動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與關心。
無論是參加反戰運動,或是施放和平鴿,在世界各地,這樣為了追求和平而集會的人數,有增無減。
不過可悲的是,世界各地仍舊戰爭頻繁。
這些戰爭,都是從暴力思想所產生出來的結果。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對他人的‘愛’能夠擴大,暴力思想就不會出現,也就不會有戰爭。
與其參加反戰活動,倒不如好好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愛’,
戰爭是暴力所衍生出來的,而暴力這東西,
和人類與生俱來的良善性格正巧相反。
除了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愛’以外,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反戰”了。
如果人們可以好好思考,和解決世界正在面對的困難與問題,
那麼,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如果將世界看成一整塊完整的大陸,我們就可以了解,其實國與國、社會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甚至擴及到整個經濟關系何環境等等,
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我相信,只要人們好好培養這顆善良的心,從社會到全國,甚至到整個世界,就能把追求和平的理想,提升到更大的規模。
如果在家庭里面,有人存有壞的心念,或是采取了破壞的行動,
家庭就會失去和諧。
同理可知,戰爭也是同樣情況。
其實,現在真的沒有理由去發動戰爭,讓許多人白白去受苦。
好好靜下心來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
除了透過相互平等對話,與不使用暴力外,
就沒有其它解決戰爭的方法了。
請大家一起手牽手,朝著世界和平的方向而努力吧!
為了每個人的幸福
現在好好思考一下世界現存的問題。
我覺得,若要讓自己更幸福,同時也要讓周遭的人趕到幸福,
一定要透過“對話”的方式。
我相信在彼此相互體諒的態度下進行“對話”,才能夠解決家庭、社會或是世界現存的問題。
以家庭為例,自己的家人,遇到困難時,家里所有的其他成員,
若能提出各種建議,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
若有種種意見可以溝通與參考,如此才能和樂相處。
我認為,彼此能夠相互讓步,並且透過“對話”交換彼此的意見,
最後就會達成家庭、社會或世界的和諧。
[勇氣]真正的名字
若想透過“對話”方式達成和平,那麼人們的心一定造有勇氣。
有勇氣去感受對方的苦如同自己的苦,經常設身處地體諒對方,
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試著免除對方的痛苦吧!自己若要完全負起那個責任,
則一定要有“堅強的勇氣”。
那個“堅強的勇氣”,它的名字就是‘愛’,它是人類的美好特性。
如果有一種東西能利益他人,那麼這種東西,不能光是對特定人有益,
應該對整個社會,進而全世界的人,都要有益。
這是我的基本想法,每個人內心的動機,都要心系著世界和平。
請好好想想。
我覺得,
為了邁向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自己心中要培養這段“堅強的勇氣”。
放下心中的武器
我認為,從二十世紀開始,就是戰爭畫下休止符的時刻,
也是要進行“對話”的時代。
我相信透過“對話”,可以卸除外在的武裝,一步步往和平方向邁進。
同時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懂得“放下心中的武器”。
因為,心中只要還有一絲絲危害他人的想法,這個世界就不會和平。
如同解除外在世界的武器般,心中所有武器也要同時卸除,
我衷心的期盼每一個人能努力做到這一點。
我個人認為,唯有透過教育,靜靜思慮自己的心,與透過禪修等方法,
才能將心中武器—卸除。
卸除武裝這件事,要有規畫地進行。
首先,要解除核子武器。
其次,不要再販賣武器。
而且所有用于攻擊的武器,一律都要解除。
雖然今日歐洲的法國與德國,都同意進行這樣的行動,但是若不一步一步地有計畫地進行,就無法一口氣將武器從這個世界解除。
雖然听起來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若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解除世界上所有的武器。
這可不是遙不可及得夢想,就像最近的南韓與北韓,彼此正漸漸地有些互動與讓步,但是如果中國、韓國、日本,彼此都能夠互相提攜合作,斗爭就會慢慢減少殆盡。
如果能夠先考慮進行小規模的合作,互相讓步、體諒,最後一定可以實現世界太平!
貧富差距消失了嗎?
這個世界到處存在著距離。
南半球與北半球之間,有著極端的貧富差距,一國之中也有很大的差距,連小團體與社會中,彼此也有差距,這些差距是存在的。
這個世界因為貧富差距而衍生的問題,佔了相當大的比率。
我覺得應該要想辦法,慢慢地解決貧富的差距,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地球的源有限”。
石油、金屬並不是無限的資源。
因此,對于這些有限資源,每個人都要存有保護的心態。並且要有“責任就在自己身上”的觀念。
同時我們對于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要懂得知足,這點是必要的。
現今世界人口正持續地暴增,這樣的情況,
對于所有的人類,可能會帶來危機。
我們充份享受世界上的資源,盡管有受用的權利,
但是同時也應該具有保護資源與善待環境的觀念。
環境資源保護,是今後每個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身為地球村居民的我們,都應該善盡責任保護這個地球。
也期待每個人,都能培養‘愛’與‘體諒’的心。
請大家多多思考我所說的這些事情,也希望大家能付諸實踐。
如果我的話沒有為您帶來任何利益與意義,
也請大家忘掉,不用介意!
*向嘉瓦仁波切請教(2003年蒞臨日本演講後的听眾提問)
Q:
您認為“知足心”很重要,而且也認為“知足心”能夠徹底降伏傲慢心。這是為什麼呢?
嘉瓦仁波切︰
所謂“知足心”可以從實際情況談起。例如我們肚子餓了會吃東西,可是一但吃飽,就會“到此為止”而心滿意足。不管食物多麼好吃,食量總是有限。同樣地,存在于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也是有限。不管人們多麼有錢,能夠花費的錢也是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培養“知足心”,滿足于自己周遭範圍內的有限的物質。這是我就現實層面來說“知足心”。
然而,相對于現實層面上物質的有限,對于精神的層面思想卻是無限的。越是往善的方向發展,思想越是能高尚。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使思想高尚,但也不能因此而自滿。
Q:
請問法王,您自己會有生氣或煩惱不安的時候嗎?如果有這種情況,要如何降伏煩惱的心,使心安定下來呢?
嘉瓦仁波切︰
我有時會發怒,當然也會生氣。生氣的時候,當下就會直接說。如果說出來,那樣的情緒就不會久久停留在心中。
由于周遭環境會有變化,所以我們才會生起發怒的心或悲哀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更會因為自己所面對的對象不同,而不停地慘生變化。
如果自己的心,能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俱備免疫力,可以相當平緩與安定,則降伏心的強大力量就會存在心理。
其實,執著與憤怒的心,經常生生滅滅,絕對不會固定不變。正因為有這般無常變化的特性,所以我們可以好好思維“無常”,就能慢慢地降伏。因此經常鍛煉思維是很重要的。
煩惱的力量雖然很強大,但是若是能夠想到煩惱所帶來的壞處,並了解到煩惱將帶給我們自己種種不好的影響,那麼我們就不會再被煩惱所左右。
對治煩惱要有自信,才能改變困境。
Q:
如何增加自己的勇氣?
嘉瓦仁波切︰
身為一位菩薩行實踐者,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入菩薩行論》這部經典,里頭有很多關于如何增加勇氣的教導。例如其中有段經文這麼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近除眾生苦。”當我們膽怯、悲哀,或是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可以試著讀訟這段經文,心中自然就會產生無比的勇氣與力量。
Q:
為何會有戰爭呢?
嘉瓦仁波切︰
原因很多,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源自于人對人的憎恨、嫌惡與憤怒,因而使得心量狹小,引發人與人的爭執。
Q:
您對時下的年輕人有沒有任何要建議的地方?
嘉瓦仁波切︰
我沒有特別要建議的地方。不過,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年輕學子們,切勿僅以知識的獲得為滿足。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善良的人,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要努力成為一位好人,並且要經常懷有為他人服務的心念。
Q:
雖然日本的物資不虞匱乏,但是人心卻很不安定。看到這種情況,您對日本的或日本人的印象如何呢?
嘉瓦仁波切︰
我第一次訪問日本是一九六七年。到現在我一直看著日本不斷地成長與進步,也發現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可說是密不可分。
人類的生存是件大事,但是在提升外在物質層面的同時,也得努力使我們的心智成長。這兩者如何善加連結,就是要靠“教育”。
自古以來,日本可說是佛教國家,我對日本佛教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三個層面︰第一、儀式的宗教層面;第二、思想的哲學層面;第三、驗證的科學層面。第二與第三層面是非常學術性的,這兩者還得透過“教育”才能夠培養。至于,一般所謂“佛教是心之科學”的說法,這是第三個層面。
Q:
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在經營企業時,為了保障公司員工未來的幸福,我就要與其他同業競爭,有時候就會對員工采取比較嚴苛的態度。這樣做可以嗎?
嘉瓦仁波切︰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雖然我沒有當過老板的經驗,但是這種舉動與“為他人著想”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
如果你以愛心去對待員工,縱使做法有點嚴苛,但是只要員工能夠了解其中的理由,應該也能夠理解老板的嚴格里面是帶著愛。
不過,如果自己故意心懷惡意,或完全漠視對方的快樂或痛苦,一但采取嚴格態度對待員工,員工的感受自然就會不愉快,甚至會引發種種的不滿與壓力。
原則上,要能為他人著想,並且要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去待人處世。至于看到員工有做事不妥的地方,如果能清楚指出,我認為這是應該的。
Q:
辦公室里面,上司每天只會到處責備部屬,讓辦公室的氣氛變得很不愉快,縱使自己沒有被罵,但是在做事時也會有名的壓力。請問法王,怎樣才能夠快快樂樂地工作?
嘉瓦仁波切︰
首先,看看自己能做的事,有哪些是還沒做完。如果自己應當完成的事沒做,那麼這就是自己的錯,而不能怪罪正在發怒的上司。
如果上司莫名奇妙地發脾氣,這時候若能夠聚集幾位與你有相同看法的人,一起向上司反應,並試著采取柔性態度去說明。要不然下下策就是—罷工吧!(笑)
Q:
雖然您提到“對話是為了理解對方”的重要性,但是該如何進行呢?
嘉瓦仁波切︰
對話當中,彼此會有不同的立場。首先,一定要先知道問題是什麼?其次,要努力去尋求彼此能夠認同的解決方法。原則上,我認為最後都會有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但是在對話當中,必須彼此要有協調的誠意,而且要完全理解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Q:
日常生活里,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嘉瓦仁波切︰
你這個問題很好。如果佛教徒只是單存項佛祖祈禱的話,比較沒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要鍛煉好自己的信心。去除自己不好的部分,訓練自己培養更好的部分。為了在精神上成為更好的人,就必須訓練自己改變,如果心能因此而降伏煩惱,我認為這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如果只是燒香拜佛,可能還不夠。
Q:
如何安心呢?有沒有什麼比較簡單的禪觀方法?
嘉瓦仁波切︰
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我認為分析性的禪觀最具效果。以祈禱為例,祈禱雖然能幫助自己集中心力,讓心稍微緩和下來,可是,當遇到同相情況時,怒氣還是會爆發出來,可說是治標不治本。
但是透過分析性的禪觀方法,就能針對憤怒的狀況加以分析,並思考到憤怒與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後即使心生憤怒,也能想起自己在禪觀中所思考的內容。比如日積月累,就能漸漸地減少憤怒的心。
Q:
我是個出家人。請教法王,您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呢?
嘉瓦仁波切︰
日本佛教與西藏佛教都屬于佛教,同樣是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同樣都是追隨佛陀的弟子。就大乘佛教*而言,這點完全沒有改變。
日本佛教與我們最大差異在于——“比較缺少戒律的修行”!除此之外,無論是閱讀的佛教經典,或是禪修冥想層面,皆與我們相同,並沒有多少改變
說到閱讀經典,我認為不能只研究自己宗派的經典,如果能廣泛研究各宗各派的經典,對自己的幫助會更大。
就西藏佛教傳統而言,研究經典所需花費的時間約二十年到三十年。像我自己就花了十三年才取得“格西”佛教博士資格。取得學位之後不是就只有學習,每天都還是要有固定時間去閱讀經典,並且不斷地持續地持續研究。一但有空閑,就會翻開經典努力研讀。研讀經典,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經典能夠培養我們的新思想與觀念。讀書,除了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外,也能讓我們身心柔軟,這是轉變成良好人格氣質的重要原因。心的改變,並不能單靠外在環境而加以改變,而是要從內在自然轉化。
一但內在產生改變,信心也會跟著產生。所謂的信心,也有許多種。其中有一種信心,是基于“這是佛陀的教導”,但是這一種信心只是依據佛陀教導的經教而產生,所以它的影響力並不大。
我們對于佛陀的教導,不能只是讀誦經典,一定要親身體會與妥善思考其中的內涵。若能夠如此,我們的體會將會轉變為真正的信心,這樣才對我們未來的生命更有意義。
此外,僅從單一的觀點看事情,整個視野就很有限。若能夠從多種角度看待事情,我們看事情的視野就會很廣闊。
我說讀書是很重要的事,就是這個原因。
還有,我認為把科學的觀點與佛教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思考,這點很重要。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教導的時代,很多的事情都在改變。但是,從我們心中萌生的感情,從古自今卻未曾改變。我們的感情是一切人格的基礎。
盡管環境不斷改變。但是若能將現在的環境,和自己的感情結合在一起思考,我認為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導仍然能活躍在現代。
Q:
西藏現在處于苦難狀態,日本如何幫助西藏的問題呢?
嘉瓦仁波切︰
承蒙大家非常關心西藏問題,我感到無限欣慰和高興。感謝你們。
今天能有這樣一個聚集相同想法的人的場所,實在很有緣分。現今日本有許多支持西藏的社會團體,大家可以多多參加他們的活動。
Q:
法王,您會作夢嗎?如果有,夢境又是如何呢?
嘉瓦仁波切︰
我夢想所有人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尤其是所有西藏的人民。
*注︰
大乘佛教—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乘”是指道路、方法。
◎本篇是整合2003年11月1日在東京兩國國技館,以及11月五日在奈良縣文化會館,這兩處問答內容的紀錄文字。
*赤腳的佛教徒與愛的種子
2003年嘉瓦仁波切蒞臨日本,進行四場巡回演講,而本書舊是第一場演講內容的總整理,該場演講時間為11月1日地點選在東京兩國國技館。報名人數相當多,主辦單位隨機抽選四千五百名年輕人免費入場參加。
當天一大早,國技館前面的道路,人潮、車潮鼎沸,好像搖滾歌星要開演唱會般。不同的是,會場外到處可看到手掛念珠,或是身著印度棉麻織成的披肩或服飾的年輕人。
當然,嘉瓦仁波切,既不是搖滾歌星,也不是有名的奧運選手,更不是表演魔術娛樂大眾的知名藝人。但是他卻能不必大肆宣傳,也不用任何公權力而能在世界各地演講,這位僧人的確擁有過人之處。
听說,2002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演講會場前,還看到有人張貼“用兩倍價錢買票”的告示。
還有,在1999年與2003年的夏天,嘉瓦仁波切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演講,主持人是電影明星杰特?吉亞。這兩次演講人數約二十萬人之多,我也是其中一員。當所有人並肩地坐在地上,靜靜聆听嘉瓦仁波切的法語時,時間仿佛停頓了下來,所有的人宛如成為一個巨大的生命共體,留下來的只有寧靜與喜悅。
嘉瓦仁波切的存在,風靡所有不同年齡的听眾。
在嘉瓦仁波切的世界里,沒有宗教與民族的界線。
十一月一日,嘉瓦仁波切身穿藏紅色法衣,腳穿著海灘鞋,彎腰合掌,笑容可掬地走上講台。
他的笑容宛若能于依瞬間寧靜人心。
被笑容引發新生命力的听眾們,一致起立。雷鳴般的喝采此起彼落地在會場上不停響起。
當天的演講以藏語進行。
嘉瓦仁波切的聲音相當通暢宏亮,從男中音般的低音到高八度的高音,安安穩穩地變化。他的聲音帶著強烈的節奏,不時蘊含著這情的語言,听起來像是一首要動的音樂。
當優雅愉快的旋律畫下休止符,翻譯就開始進行,這時帶著眼鏡的嘉瓦仁波切也開始悠閑地看著听眾,一一對每個人的臉龐注目、頷首點頭、揚眉微笑。盡管偶爾發出輕快的小小笑聲,然而平易近人的舉止,散發著幾許幽默感。
翻譯結束後,他就正襟危坐挺直著身子,又成為一位莊嚴的講師。
嘉瓦仁波切如此這般得體的舉止,真是與眾不同。
我真的覺得,發自內心那種真實的語言的確能感動人心。這次演講中,雖然我不懂藏語,但是嘉瓦仁波切那種既有力又柔軟的語言能量,卻躍入我心內的靈魂,並且依而再地撼動我的心靈深處。
在沒有吉他、也沒有鼓的講台上,嘉瓦仁波切的演講,跳躍著強而有力的節奏,深深地感動在場年輕世代的靈魂。
他那充滿智慧的光明與輕松自在,不僅源自于人格的美善,更讓人覺得,只有這樣已證得佛教甚深思想的人,或許才有能力綻放出這般光明吧!
嘉瓦仁波切,由于祖國被侵略,被迫大半輩子在流亡中艱困地生活。雖然如此,他還是一直為西藏的未來著想,同時也為全國人類幸福與發展而努力,這就是他偉大的地方。
在一次的訪問中,他這麼說過︰“因為祖國滅亡,我這大半被子都在流亡中渡過。我的人民慘遭拷問、殺戮,寺院被破壞,文化被毀壞,國土荒廢,資源被掠奪?????沒有一件事是令人感到歡喜。”
“盡管我有時會想到以失去的東西,但卻不會因此感到悲傷,因為我始終安住著平靜的心。平常的時候,我的心總是在安穩里滿足地度過。雖然令人難受的事總是會發生,但是也不必皺著眉頭過日子吧!我沒有任何迷惘,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就是心的平和與無拘無束吧!”
另外對于那些無法再創傷後站起來的人們,嘉瓦仁波切就以葬人為例,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認為藏人藉由佛教修行的福蔭,即使面對著悲劇般的經驗,也絕對不會氣餒而脆弱。”
西藏這個民族,即使在苦難的道路上相逢,也將慈悲、寬容、忍耐視為最重要的東西,隨時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並尊重包容所有依切生命。
只要想起‘愛’人的心,我們就能夠把自己從苦難經驗里超脫出來。唯有能保持寧靜的心,這樣不管遇到任何苦難,都能擁有自在的幸福感。而且藏人也知道,他們所尋找的“幸福”,不是從富裕中獲得,而是從內心的寧靜中獲得。
一但過度追求富裕,我們將會迷失“心”的方向,這時應該要趕緊不斷地修正“心”的軌道。
對于我們這些寧靜的心已迷失的苦惱現代人而言,嘉瓦仁波切在這次日本演講提到對他人“體諒”、強大“勇氣”和“知足心”,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愛’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我們自己也是不斷培養‘愛’的人。
或許你認為嘉瓦仁波切的法語相當稀松平常,但是開啟未來的關鍵之鑰卻隱藏在這本書中。
如果我們能充分灌溉人人心中‘愛’的種子,並給予充足的陽光,它將會發芽茁壯,並成長聳立不倒、不畏任何風暴的大樹。如果日日都讓和平的花朵綻放,那麼我們未來一定能體驗到沒有紛爭的世界。
因此,每一天我們應該自己捫心自問︰“我做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嗎?”
藉此機會,謹向嘉瓦仁波切日本代表處辦公室的兩位先生—秋貝?卑露伽魯?偕林先生與魯冬庫先生,由衷地致上誠摯的謝意,由于他們的熱心協助,這次演講整理才能迅速進行。實在感謝!
最後,我再一次向那些身陷苦境,但是內心卻抱持著愛與和平的藏族友人,以及為自由奮斗的西藏人民,致上無限的尊敬與贊嘆。
期待早日和平解決西藏的問題,讓西藏人民所盼望的日子到來;也期待嘉瓦仁波切與思念故鄉的藏人,能早日回到祖國。同時為這個存在著壓迫與對立的世界祈禱,期待和平早日到來。
北澤睦世*
*注︰
北澤睦世—為日本原書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