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對話
洛桑嘉措與西方科學家在哈佛大學的精彩研討
陳履安先生特別推薦,並親為本書作序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序︰
緒論︰
第一部分佛教、神經科學與醫學
一、佛教的心智觀︰
二、對談︰佛教、神經科學與醫學︰
三、身心交互作用與西藏研究︰
第二部分佛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
四、西藏心理學︰人腦的復雜軟體︰
五、認知︰西方的透視︰
六、西藏、西方的精神健康模型︰
七、對談︰佛教、心理學與認知科學︰
結論︰;
本書是洛桑嘉措與西方科學家在哈佛大學心智科學研討會的精彩內容。陳履安先生特別推薦,並親為本書作序。
佛教心理學與西方心理學的對談,代表兩種截然不同思想體系的會晤。誠如洛桑嘉措所言︰「我相信所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都是要獲得幸福與成就感。」閱讀本書,如同品嘗一場東西方關于精神與物質知識的饗宴。
本社特請台大物理系靳文穎副教授擔任翻譯,將這難得一見的智能火花呈獻給中文讀者。
陳履安︰監察院長認知科學是一門僅約二十歲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了生物學、心理學、細胞學、大腦學、遺傳學、進化論、語言學、電腦人工智能學等等學門領域,其目標在探討人類生命、精神方面的問題,例如,資訊如何經由感官輸入,如何處理,如何儲存與運用,及與遺傳、進化的關系等等問題,在此學者並發現︰
1.從一九三年代起被廣泛采用的科學方法邏輯實證法,僅有局部的應用價值,對認知科學而言,不僅不適用,甚至有其重大缺失。客觀的觀測既不可靠,主觀的臆測又不能采用,而所謂的直觀又不容易界定,于是找尋適當能被接受的科學方法,便成了新的問題。
2.經由過去五年學界與高僧們多次的學術座談,科學家發現,居然有一個不為西方科學家所知,而卻是極老的學門領域,具有多種系統化的方法,及運用經由禪定的訓練產生更為深刻的直觀,來開發人類的心智,開發人類的內心世界。
藏文將「佛教」直譯為「內觀」,佛學亦可稱之為內觀學。佛學學理深奧嚴謹,且必須透過親身的體驗、體證,拿自己的身心作為實驗儀器,才能明白自我之本心、本性。科學家之可愛,在他們具有追求真理之心,我們也看到在多次座談會中,科學家們虛心且打開心地請教及聆听高僧禪師們談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他們不僅深深地感到興趣,且追根究柢地問,並將西方科學之缺失坦誠地剖析出來。履安年來學習佛法,深知此一開發內心世界的領域,絕非一般人所以為它是屬于宗教或哲學範圍的,它實是每一個人都可經由研究學理、親身實證,進而對生命宇宙及自我有更深刻地認識的。佛學是一門有系統的開發人類潛能及良知良能的學問,深信下一世紀,內觀學必更為重要,成為東西方學者共同研究之重點。
希望其它座談會報告能繼續譯出,從報告中,我們可看出西方科學家目前雖然僅接觸到佛法的一小部分,但是,從他們探求真理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幫助我們去認識及體會佛學內觀學的重要性。
陳履安
心智科學前言
洛桑嘉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我相信所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都是要獲得幸福與成就感。這些目標,可以經由身體的安適與精神的正常發展而達到,但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因素卻在精神方面。因此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具有對精神與物質雙方面的知識。
科學在對物質的駕馭與了解方面,已有驚人的進步;而另一方面,佛學具有深奧的哲理,數世紀以來,已發展出系統化的方法來開發人類的心智。無論我們是科學家或是修行者,我們的基本需求與渴望都是相同的。雖然科學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但他們不能完全忽略人類的心與意識;修行者雖然主要在致力于發展心智,但也無法完全不理會身體上的需要。由于這個緣故,所以我一向強調,結合精神與物質的重要性,唯有從雙方面去努力,方能成就人類的幸福。因此得知智能出版社Wisdom出版《心智科學MindScience》,令我很感欣慰。
洛桑嘉措一九九一年八月五日
心智科學序
序赫伯特.班森醫學博士HerbertBenson,MD本書所集,系「心智科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談」研討會上所發表的演講與討論內容。該研討會與哈佛醫學院醫學繼續教育系之一項研究計畫有關,是于一九九一年三月廿四日在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克瑞斯吉大會堂所舉行;由身心醫學研究院與紐約西藏會館聯合贊助。研討會邀集了包括醫學、精神病學、神經生物學、教育、比較宗教與印、藏佛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們,進行公開對談,就東方與西方在心智科學方面交換觀念、方法與心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洛桑嘉措,是研討會上的貴賓。
該研討會,旨在慶祝西藏佛教界與哈佛醫學院十多年的合作研究。這項合作的緣起,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八日,當時洛桑嘉措來哈佛大學做首次訪問,我有幸與他相識。那次會面時,我介紹了我們實驗室對簡單的禪修方法,在生理上所產生的效應所做過的實驗,並且請求許可對西藏佛教幾項更高深的禪修法進行類似的實驗。
實驗的理念是很直接的︰假如簡單的禪修法會在生理上產生明顯的變化,如新陳代謝趨緩、心跳與呼吸次數減少、血壓降低,以及不同的腦波等;那麼更高深的禪修法又會如何呢?可能顯示更特異的身心交互作用嗎?我們試圖研究高深的禪修法,但是數年的努力卻苦于找不到禪修者同意做我們的實驗對象他們對于將自身修行列入科學記錄,根本不感興趣。
那時我剛讀完亞歷山朵•大衛尼爾所寫的《西藏的魔力與神秘》,書中有她于廿世紀初年所見西藏佛教僧侶表演拙火瑜伽的敘述。在修拙火瑜伽時,行者為了宗教上的目的,會發出內熱,那在身體上有很強的效應顯現出來。大衛尼爾女士將她在一個大冬天所見的景象,做如下的記述︰
新學僧們赤身盤腿坐在地上。把床單在冰水里浸濕,然後圍在每個人身上,他們必須用體熱把床單烘干。干了的床單立刻又放到冰水中浸濕,再拿來圍在身上烘干。如此反復一直做到天亮,哪一位烘干的床單數最多,就是比賽的冠軍。
除了烘干床單之外,還有其它各種不同的測驗,用來鑒定新僧侶發熱的功力。其中之一是坐在雪地里,由他身底下融雪的數量,以及身體四周有多大範圍的雪融化,來衡量他的能力(注1)。
我希望有了洛桑嘉措的許可,使我能夠對拙火瑜伽在身心方面所產生的不尋常效應著手研究。
我們一九七九年的會談,是在劍橋鎮的戴那派瑪館客廳中進行的。那是一棟一八二三年的建築,威廉.詹姆士曾住在那里,並且相信他是在那里構想出復數宇宙的理念。在我解釋完要求研究拙火瑜伽行者之原委後,洛桑嘉措回答說︰「要測量這種能力絕非易事,行者做這種禪修是為了宗教的目的,必須親身體驗才能感覺到益處你必須先體驗。」之後,他又說︰「不過,我們的文化正在發生各種變化,我們被迫離鄉背井,過流亡的生活……或許讓你們做這項研究是有些價值的。」
數月之後,我收到洛桑嘉措辦公室的來信,邀請我們研究三位住在印度達蘭薩拉附近的拙火瑜伽行者。有關這項研究以及其它研究計畫的成功且引人入勝的結果,在本書中有所記述。我們根據科學化的探討,已經確定,高深的禪修法的確可以開發人類深層的、未為人知的身心潛能。
一九九年秋季,我們相信研討此類實驗成果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有舉辦「心智科學」研討會之議。洛桑嘉措同意前來參加,並且將討論的議題擴大,包括了東方與西方的心詞 念。
我衷心感激所有與會者,使這次研討會如此圓滿成功。我希望東西方在心智科學方面,不是僅止這十年的豐碩交流而已,而是讓我們的繼續合作,能夠有長遠的前景。
赫伯特.班森波士頓.一九九一注︰
1.亞歷山朵.大衛尼爾著《西藏的魔力與神秘》,第六章。
心智科學緒論
丹尼爾.寇曼博士DanielGoleman,Ph.D羅伯.索曼博士RobertA.F.Thurman,Ph.D西方的透視英國歷史學家阿諾.湯恩比ArnoldToynbee曾經預言,廿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佛教的西傳。對于現代心理學就某一特殊方面來看,這說法是正確的,使西方警覺到在這方面的訓練除了自己的一套,還存在著更古老或者更智能的心智科學,而它最完整的陳述是在佛學里。
現代心理學的歷史觀非常短視,以為心理學方面的努力,不過自上個世紀方在歐洲與美洲開始,而忘記了心理學的根源是哲學,哲學的根源是宗教。譬如威廉•詹姆士,他是近代心理學的創始者之一,直到本世紀初他創立心理學系為止,他哈佛哲學系的出身,更是少有人記得。
佛學以兩項事實提示給現代心理學︰其一是對心智及其作用的系統化研究,遠在公元紀元前即已開始;其二是這類探索是精神生活的中心課題。而事實上,世界上的每一主要宗教,都各自有一套秘傳的心理學,亦即心智科學,通常是不為在家信徒所知的,譬如回教的甦非派教義、猶太教的卡巴拉密法、基督教的修道士冥想手冊.
在佛學里,傳統的心智科學稱為「阿毗達磨」。自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釋迦牟尼佛的教義經過數千年的研究、系統化及精煉之後,阿毗達磨已發展為一精密復雜的心智模型。正如任何一種完整的心理系統一樣,它詳細描述知覺、認識、感情與動機的運作情形。阿毗達磨是一個動的模型,它分析人類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脫痛苦之道這是以心理學的語言表達佛教的主要訊息。
雖然阿毗達磨所討論的應屬形而上學,但以現代心理學的觀點看,它卻是涵義豐富的實體它是一套全然不同淵源的心理系統。它對現代心理學如同提供了一項「第三類接觸」踫上了極少人甚至根本沒人想到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多數的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如果被問及,肯定會說,除了西方現代思想體系之外,沒有其它充分發展的心理學;而現在顯然另有一套,且對西方心理學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佛教心理學提供了一個機會,使現代心理學,與在西方的觀念系統以外所演化出來的思想體系,做懇切的對談。這里有另一套現成的心理學,在許多基本的現代心理學議題上可資借鏡,諸如︰心智的本質、人類成長潛力的極限、心理健康的展望、心理的改變與轉化等。
本研討會是這項對談的一個開端。此後西方的心理學家們會發現,正如西方的心理學有許多學派,佛教心理學也是派別分歧阿毗達磨是傳統的佛教心理學,但如今也有數種不同的論述。特別是在藏傳佛教,更另外存在多種心理系統,在心理精神的發展上,各有其獨特之實際應用。
本書的結構系依照研討會的程序,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分別為上午與下午的議程。
第一章是洛桑嘉措講述佛教的心智觀,統合了科學的唯物觀與宗教。他指出,了解心智的本質是佛學思想的根本。在西藏佛教的教示中,包括身心的變化為何相互影響的詳細圖解,以及如何以意願控制此種影響的技巧。對于心智與身體之間的細微關系,西藏人所持的觀點是心智可以脫離身體這是研究人員可以測試的許多概念之一,藉以增進我們對身心間環結之了解。
接著在第二章與神經科學家的對談中,洛桑嘉措提出了幾項對西方科學特具挑戰性的問題。其中包括︰心智是否能觀察與了解它自身的性質,自然現象之數學法則與業力運作的相似之處,佛教的空性觀與心智之究竟本質,和心理錯亂與騷擾的根源等。另外涉及的問題是心智的粗略與細微層面,及心智的細微層面可獨立存在于身體之外具煽動性的可能性。
赫伯特.班森博士Dr.HerbertBenson在第三章回顧他在身心關系方面所做的先驅性研究,特別是結合古老的禪修技術與現代醫學 松弛反應.他也講述了較近期對于西藏高深禪修者的研究行者在練拙火瑜伽時,體溫與耗氧量都有大幅度的改變。
他希望這些研究工作,可以使我們對心智如何影響身體,有進一步的了解。
在第四章,羅伯.索曼RobertThurman討論到西方的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可從西藏心智科學獲益的問題。他追溯佛教心智科學的發展,並強調其與西方迫切的相關性;因為他指出,在西方,人們對外在世界的影響能力,已遠超過了對自身的能力。至于西藏心智科學可能提供些什麼?他以西藏醫生把脈的驚人診斷本領為例,提示說明,並講述了拙火瑜伽行者的內在狀態產生班森博士所量得的諸種變化的內在技術。
第五章,霍華•葛納之講題是在認知科學中西方的心智觀。重點在「硬性」的認知︰如思想、智力與理性相對于感覺、精神與意識。他呼吁大家應該充分利用所有的學問與經驗無論西方的或東方的促進相互了解的大同精神。他建議,一場誠懇的對談,必可產生更豐碩的相輔相成效果。
在第六章里,由我比較西藏與西方精神健康的模型。正如西方的心理學一樣,西藏系統也有心智及其功能之模型,以及精神健康之定義與實現的方法。但是西藏模型所標示的,人類在精神方面可達到的幸福境界,對于典型的西方心理學卻是一大挑戰它斷言︰斷除執著與 怒之苦,而後慈悲與大自在的境界,絕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最後,在第七章的總結小組討論里,特別是在東、西方心理學顯示有殊途同歸的題目上,我們就數項議題做進一步的深層探討。
對我本人來說,這次哈佛醫學院主辦的對談,為我個人的東方求知之路成就了圓滿的旅程。我首次接觸阿毗達磨和西藏佛教是在一九九七年,當時我為攻讀博士學位,拿了哈佛游學獎學金到印度。我真覺不可思議︰這里有一套心理學系統,它的理論前提與我所曾接觸過的截然不同。這系統不但解釋心智如何作用,並且說心智是有方法可以轉化的;它同時揭示人類發展的理想是安詳與慈悲等精神價值一個比任何現代心理學都更有希望的憧憬。
當我回到哈佛之後,我開始了對靜坐的研究佛教與其它東方心理學的應用技術。赫伯特•班森在醫學院正從事他先驅性的「松弛反應」研究,而在我自己的心理系,蓋瑞•許渥茲GarySchwartz、理查.大衛森RichardDavidson與我,則對靜坐開始了類似的研究計畫。
禪坐研究的成果,對行為醫學的貢獻卓著,而這次的對談卻代表了緊接著而來的下一個階段。禪坐只是東方心理學多種應用工具之一而已。如我們繼續探索,看從這同一來源能否找到其它對現代生活具有價值之物,我們可能發現較西方心理學所能夢想到的還多的事物,存在于天上與世間。
丹尼爾•寇曼(西藏的透視)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內在科學文明。在與世隔絕的崇山峻嶺間,西藏人以細密的心思,將得自印度的豐富、古老的佛教文化加以發揚與淬煉。西藏人生活與工作在其中的僧院大學,有些住有萬餘學者,其課程完全集中于內在科學方面,而整個西藏地區都全心全意地促使這些僧院大學興盛。
羅素BertrandRussell曾說過,世界上的三大哲學文明西方、中國與印度,都各有特色。歐洲以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見長,因此發展了驚人的物質宇宙的科學。中國人擅長探討人類社會本身的關系,而發展了和平的歷史與優雅的文化,目前卻遭逢面對現代化的困境。印度則長于人類內心世界的探索,因此發展了對自我以及自我深層的意識、理解與表達的過程和異常狀態等之無與倫比知識。
印度的佛教文化深刻地影響亞洲其它地區的文化發展,曾經長達數千年之久。後來佛教在印度沒落了,終于到廿世紀,佛教也在亞洲許多地區消失了。但是在第七世紀,西藏文化卻以它獨特的方式,敞懷迎接印度佛教這無價之寶。而在接下去的一千三百年,西藏人民對佛教越來越虔誠信奉,而致使他們的生活、土地、社會與內心深處全然改觀。
藏人今日對世界的最大獻禮,是他們無匹的內在科學知識,以及由此推究出來的整套人類心智轉化術。雖然西方也欣賞其它文化的各種優點以及異國風味的美,諸如他們的精神財富與藝術品,但是西方人由于在物質文明方面的成就,仍不免以地球上的大智者自居。
但這可能是一項邏輯上的錯誤。或許那些選擇不投注心力于外在性質之發展的人們最能了解。或許那些認為了解自己與控制自己的心智與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人,他們更具智能。或許我們西方人也有某些「科學的」東西應該向他們學習。
心智科學研討會,使所有參與者感到愉快與富啟示性,因為研討會是建立在相互尊敬的基礎上。不論西方人或東方人,都認為可以彼此學習。
紐約西藏會館為協助保存西藏文化而成立于一九八七年。西藏文化正經歷著與「現代化」的毀滅性接觸軍事佔領與工業拓殖。在世界官場上無視于西藏與藏人的苦難的同時,一項由三十七個國家組成的民間運動,宣布一九九一年為國際西藏年。因此在這國際年的開始,西藏智能的瑰寶︰它醫病的良藥、它獨一無二的天賦它的內在藝術與科學在這里受到敬重與推崇,真是最適切且令人深深感動的。我非常感謝赫伯特•班森及他在身心醫學研究院的同事們能與西藏會館合作,以這種方式來尊崇西藏文化與內心科學這項古老的傳統。
大約在一千三百五十年前,西藏曾是亞洲心髒地帶的軍事強國,但帝王們厭倦了戰亂與征服,而迎請印度的內在科學在西藏建立起教理與學院。自此開始了漫長的轉變,將西藏由一個以征服他人為最高目標的暴力文化,轉變為致力于征服自己的非暴力文明。我希望過去十年間的內在科學會議與研究,及未來持續下去的工作,都能對促進世界和平有所貢獻。
羅伯.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