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梵語︰日查呢德善章布瑪巴拉色阿朗呷納嗎
藏語︰加波奴記單久薩西炯為堅吉夏瓦
漢語︰君規教言——護地莊嚴論
“日查”是君主,意為殊勝高尚,即對世間有道德有智慧的國王君主與出世間品行高尚的高僧大德的總稱;“呢德”是法規,包括世間法規與出世法規;“善章”是論,具有改造和救護的作用;“布瑪巴拉色阿朗呷是指保護大地的莊嚴;“納嗎”是所謂。
論首冠以梵語名稱,是因為佛教源于印度,而梵語是印度四大語言中最殊勝清淨的天人語言,也是三世諸佛示現成佛轉法輪時用的語言。這能令聞者相續中種下善根,憶念佛陀的恩德,能遣除聞者修法中的一切違緣,獲得加持等諸多必要。所以藏地歷代高僧大德無論是翻譯經論還是造論,開始均冠以梵語名稱。
為什麼要取論名呢?佛在《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有了論名,上根者可依此理解論中內容,中根者可依此理解大意,下根者依此也易于查找。
頂禮上師怙主妙吉祥!
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智慧的總集,能賜予眾生無漏的智慧,能遣除造論過程中的違緣,故作者首先頂禮與眾生怙主文殊師利菩薩無二無別的蔣揚欽哲旺波等一切傳承上師。
勝者本師量士夫,解脫津梁佛法寶,
持教聖眾世間飾,恭敬頂禮三寶尊。
三界導師人天怙主釋迦牟尼佛,令一切眾生獲得解脫之妙法寶及住持佛教的聖賢僧眾,這些都是世間的莊嚴,于此三寶尊前我恭敬地頂禮。
此偈頌是對佛法僧三寶作總贊禮。首先從三種不同的角度贊頌了佛的功德︰佛陀于菩提樹下戰勝四魔,圓滿了斷證功德,現前無上正等正覺,已超勝三界,為最殊勝無上智者,故堪稱“勝者”;于此娑婆世界,唯有圓滿一切斷證功德的佛陀,能以廣大悲心引導沉溺于輪回中的眾生趨入究竟解脫道,故稱為“本師”;在世出世間的眾多士夫中,唯有佛陀能遍知一切真理並究竟自他二利,故堪稱為“量士夫”。陳那論師在《集量論》中也如是贊嘆︰“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所以應恭敬頂禮佛陀。
三界眾生無始劫來為煩惱所縛,不斷流轉于輪回之中,而渡越茫茫苦海、從此中獲得究竟解脫的唯一渡口和橋梁就是佛陀所宣說的妙法寶,它能賜予眾生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寶性論》中說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薩可許為僧眾,而共同乘則將四個或四個以上具有別解脫戒的比丘稱為僧眾。這些住持佛陀教法的僧眾、佛法及本師釋迦牟尼佛,是眾生的福田、世間的莊嚴,是眾生真正皈依處。
在《寶性論》中,三寶的本體以珍寶的六種特點作了廣說。此處作者則是從世出世間及自他二利的不同側面而作贊嘆,並以三門作恭敬的頂禮。同時,提醒後學者,應恆時不忘頂禮憶念三寶,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
等空智慧光芒者,能除諸眾之意暗,
文殊室利善說日,常護眾生慧蓮園。
文殊菩薩等空無二的智慧即是法界本性,他智慧的光芒能遣除眾生的無明痴暗,文殊菩薩善說之甚深法要猶如杲日,能恆常護持眾生相續中本有的智慧蓮園。
作者在此又分別頂禮了文殊菩薩。因為從本體來說文殊菩薩就是等空無二的法界,從顯現上來說,文殊菩薩的智慧如虛空無有邊際。這如同日輪的智慧光芒,能遣除眾生心相續中無始以來的無明痴暗。如果欲求解脫,欲求究竟的智慧,就應當精進聞思修持文殊菩薩善說的甚深法要,並至誠祈禱文殊菩薩,如是即能遣除自相續中的疑惑,也能證悟與文殊菩薩無別的法界等性智慧。
文殊菩薩善說的甚深法要猶如千光之日,而眾生本來具足的智慧好似蓮蕾,依靠日光才能啟開綻放,所以祈求文殊菩薩賜加持,令我們智慧蓮苞早日綻放,讓遠近的蜜蜂雲集于蓮花上享受那智慧的花汁。從古至今很多大德皆以祈禱文殊菩薩啟開智慧,而具足文殊無畏善說等力量,攝受了無量的眾生,這都是文殊菩薩常護眾生智慧蓮園的結果。所以,在此我們應當誠摯地祈禱文殊菩薩賜予加持。
諸佛菩薩大聖者,現為眾生之怙主,
殊勝人天自在尊,世間護法賜吉祥。
諸佛菩薩大聖者之法身是如如不動的自然本智,以大悲力顯現為三界輪回眾生的怙主,獲得人天自在等殊勝尊者,以及一切護法神眾,如是三寶三根本,我至誠地祈請賜予造論圓滿吉祥。
三世所有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徹證二無我智慧的大菩薩,以及證悟人無我的聲聞緣覺諸大聖者,為救度漂流三界、無依無靠的眾生得到暫時究竟的解脫,而化現為世間的依怙主,祈請您等一定加持我的相續。天界中的大自在天、帝釋天、四大天王等,以及人間的大聖者、具足梵行的沙門,此等具足能力威望的人天自在尊,祈請賜予順緣。還有七十二大護法、十二地母等世間護法神,請賜予吉祥,加持我于造論過程中不出現任何違緣。我們也同時祈請世出世間的所有應供處,加持此論譯釋圓滿。
此處利樂善道門,皆以正士諸行故,
為諸君主平凡眾,如願成就自他利,
我從聖者大菩薩,及諸智者論典中,
匯集精華以悲心,易懂語句作明示。
正士的高尚行為是一切眾生利樂的善道門,為了使君主和平凡眾生如願成就自他二利,我今匯集諸佛菩薩及大智者經教論典中的精華,以悲愍之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了地作宣示。
世間上的平民百姓,若能遵紀守法,生活自然會安穩;君主以正法治國則會國泰民安,如果同時依佛法護持國政,則他的眷民們都將得到人天福報。在修行人中,無論普通的居士或福慧具足的上師大德,欲求聲緣菩薩三乘解脫果位,則更應具足相應取舍的戒行和六度等賢善行為。
沉溺于輪回中的一切眾生,因對世間法規和出世間修行方法一無所知,為了使他們能如願地獲得人天利樂和究竟解脫,在此我擷取了覺行圓滿的佛陀和諸大菩薩經教中的甘露醍醐,以及印藏諸大智者們殊勝論典中的竅訣,將既切實又極為重要的甚深教言匯集一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示此理,以攝要的方法撰成此論。
這部凡聖同沾利益的論著,大家在學習時應觸類旁通,借此遣除相續中的邪見,斷除一切邪行。同時,對本論作甚深的觀察,將會使自己的行為越來越賢善,一切世出世間的事業將能圓滿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