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詳釋
    “遠離四種執著”修心法詳釋

    諾千•貢噶•桑波

    敬禮上師和文殊師利

    為了一切眾生,必須成佛。欲達此目的,則必須听聞深奧神聖的教法並思維

    修習之。完全具備了听法的正確態度以後(譬如已經發起高貴的菩提心),您就

    應去請法,並認真听聞。

    在這兒要討論的教法是“遠離四種執著”,它是三世一切如來唯一之道,亦

    是一切經典(諸佛深奧的言教)之精義。為修行此法,先說明此法承之歷史,以

    啟發信心,認識根源。

    一、教法之歷史

    當瑜伽士之主偉大的薩迦巴!薩千•貢噶•寧波十二歲時,他依慈悲的巴里

    •維札瓦為師。一次當听法時,巴里譯師說︰“你是一位大修行者的獨子,一定

    要好好修行,你需要智慧,可修神聖的文殊師利法。”于是便傳授了文殊師利灌

    頂和口授給他。

    由上師的陪伴,薩千在老寺開始閉關專修,起初有些障礙生起,他以禪修,

    念誦和BlueAcala的水護法將之克服。經過六個月的修行,一天,薩千真的清楚

    地看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端坐在寶座上,手結說法印,旁邊有兩位菩薩侍者,此時

    文殊師利說︰

    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

    若執著輪回,即無出離心,

    執著已目的,即失菩提心,

    若執著生起,正見即喪失!

    他說了這四句偈。

    後來,薩千細思此四句偈的意義,發現佛陀所說經典的所有教法都濃縮于此

    了。了解了這是個深奧的教法後,他開始依之修行,最後得到了知一切法的智慧。

    後來,薩千將此教傳給他的兒子——甦南•則莫大師,再經杰森•仁波切•

    達波嘉晨、確杰•薩迦•班智達、卓貢•確嘉•發思巴桑•空確•帕、塔•布巴、

    確杰•甦南•嘉晨•帕•桑波、喇嘛巴登•側亭、確杰、耶希•嘉晨•帕•桑波

    傳至貢噶•桑波上師(本文作者),再經不間斷之傳承傳至當今我們的上師薩迦

    •天欽•納汪•貢噶。

    二、實際教法

    包括前行,根本教法和結論三部份︰A前行

    (一)皈依

    前行包括皈依和發菩提心兩部份,皈依在大乘和小乘中有四種不同,第一皈

    依的對象︰我們皈依崇高的佛陀、覺悟者他的德行不可思議,沒有任何過失,于

    一切眾生中為無比。其次皈依珍貴的教法,是所有存于佛陀和不退菩薩心中的教

    法與證悟;其次皈依珍貴的僧團,是不退轉的菩薩們依正確的行為和見解而行持

    的團體。第二、皈依的時間︰乃從現在直至覺悟成佛。第三、皈依者︰不只是自

    己,而是由自己的父母帶領著,與數如虛空般的一切眾生一齊皈依。第四、皈依

    的目的︰不只是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而求究竟覺悟。將上面的意義謹記于心,

    然後以不散亂的心,念誦下面的皈依文。

    我與如虛空般廣大皆曾為我父母的眾生們,從今時直到成佛,皈依珍貴的佛

    寶,他是上師;皈依神聖的法寶,包含所有的教法和證悟;皈依神聖的僧寶,他

    們是無上士之子。盡量多念,結束時再念下文︰

    願珍貴的三寶加持我心向佛法,加持我行于法道;加持我驅散上的錯誤;

    加持我了達一切幻象即本覺智;加持我于剎那間亦不生世俗想;加持我急速

    成就佛道。

    (二)發菩提心

    其次是發菩提心,應念下文︰

    珍貴佛法僧三寶,直至菩提我皈依,

    經由布施等行持,為利有情願成佛,

    為利有情敵;我必須成佛,

    為達此目標,清淨三業精進行!

    B根本教法︰

    根本教法包括四項︰

    一、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

    先將身體以金剛坐姿或任何舒適的姿勢坐好,念皈依文和發菩提心文。

    此句意為你不應執著此生,蓋縱使你執于海市辱樓,它也不能解決饑渴,執

    著此生亦然。如果你執于此生,所行的善業及聞、思、修等,只能導致今生的榮

    華富貴,不是正確實在的法行,因此世親在他的俱舍論中說︰

    “在道德行為的基礎上已得聞思後,行者應全力徹底投入修行。”

    所以在有了清淨的道德基礎後,應該建立起穩固的聞、思、修三慧,首先听

    聞佛法,其次思維它的意義,並清除疑惑,再依此教義認真修行。

    為激發向道之心,先要思維,欲正確地修學佛法,必須具備的十八種條件多

    麼難得,為激發修道的精進心,則要思維死和無常。

    1.必要條件之難得

    首先是十八種必要條件,寂天大師在其入菩提行論中說︰“這十八種必要條

    件是極為難得的。既已得到,一定要為眾生的利益而努力,如果不能利益眾生,

    未來將難再獲此機會矣!”

    如他所說,此一具備所有條件可供修學佛法的人身實不易得。既已得到,一

    定要徹底地修行,我們應一再思維這個道理。

    詳言之,可由四種觀點來分析。第一,由因上觀其難得。第二,由數目上觀

    難得。第三,由譬喻觀其難得。第四,由性質上觀其難得。

    第一,欲得此條件具足的人身,必須修得善業,棄舍不善業,然而三界中的

    眾生,行善者少,造惡者眾,應如是從“因”的觀點思維其難得。

    第二,由譬喻來看,世間的眾生數目︰地獄多如大地塵數,惡鬼多如暴風中

    的雪片,畜生多如啤酒中發酵的谷子,和此相比,得圓滿人身者極為稀少,應該

    如是由數目的觀點思維其難得。

    第三,在入菩提行論中說︰“所以佛說得人身之難,比烏龜要伸頸入于一個

    在大海中任意漂流之軛木孔中還難得多。”

    一只盲龜居于大海,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此時在大海上漂蕩著一只金色的

    軛木,其上僅有一孔,正如那只海龜幾乎不可能將頸子伸進其孔中一般,一個眾

    生要在無量種生物中生得人身較之尤難。應該如是由比喻的觀點思維其難得。

    第四,離遠八種無暇之地,如生為愚痴者或野蠻人等。至于十種圓滿的獲得,

    亦極稀有,應該這樣由性質的觀點思維其難得。

    下面將此十八種必要條件分述于後,有八種是需要避免的,謂之八暇,即生

    為(1)地獄眾生(2)餓鬼(3)畜生(4)愚痴之人。另有十種條件是必須具備

    的,稱為十圓滿,其中五種須由自己擁有,另五種則來自他人。五種自圓滿為︰

    (1)生為人(2)生于中國(有出家或在家修行的男女眾之地)(3)六根健全

    (4)未犯五無間罪(或叫他人犯或隨喜他人犯)(5)對佛法有真實信心。五種

    他圓滿為(1)有佛出世(2)佛說法(3)佛的教法保存著(4)有依法修行者

    (5)有慈心的施主供養。

    2.死與無常

    其次應思維死和無常,甦羅大師曾他的解除痛苦一書中說︰“死亡橫于每一

    個已出生的眾生前。”

    這句話的意思是生的結果必定是死,所以你一定要思維因為你必定會死,應

    迅速修行。

    進一步,可分三方面來說︰第一,思維死之必然;第二,思維死期之不可知;

    第三,思維死時唯有佛法能有益于你。

    第一,因為一切因緣聚合的現象,其性質皆屬無常,最後必將毀滅。

    方廣大莊嚴經中說︰“三界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如觀舞生命如空中閃電,

    迅速逝去如飛瀑。”

    甦羅大師說︰“即使佛陀的金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無常的,

    何況我們的身體有如水泡。必定無常。∣

    所以究竟覺悟已達不朽之地的佛陀,仍然示現入般涅盤,而如你我之輩的常

    人是必死無疑的,你一定要仔細思維。

    甦羅大師又說︰“雖然一個大賢者有五通,並能無礙地在天空飛行,他卻無

    法找到一個永生不死的地方。”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三界世間中,不論你到那里,絕對找不到一個不死之處,

    所以你必須緦思維自己必死一事。若觀察世間有許多造成死亡的因緣,卻只有很

    少維生的因緣,亦知你必定會死,龍樹大師在他的寶行王正論中說︰“世間致死

    的因緣多,而維生的因緣少,且生因亦可能成為死因,所以一定要努力修行。”

    據他所說,生存之因緣,如你喜歡的居所、食物、財富等,也可能變成致死

    之因緣。所以你必須緦思維死亡之必然性。

    第二,思維死期之不可知,我們可以明顯發現死期確是不定,有些人死于胎

    中,有些死于生時,有些死于老時,有些死于中年,有些死于青年時,所以你必

    須思維死期之不定。

    第三,思維死時,惟有佛法能有益于你,不論你是位雄辯家,或是有錢有勢

    有許多僕從的人或是一位勇士等等,都不能改變死亡,且必須死去。死亡時,除

    佛法外都幫不上忙,因此,只要活一日就應修一日,死時才不會後悔抱憾。屆時,

    你會感到歡喜,因為你有信心必會生于善處,所以你一定要修學神聖的佛法,又

    因死期不可知,你必須細心思維立刻起修的必要性。

    二、若執著輪回,即無出離心。

    這是說如果你執著于包括三界的世間,縱使修學佛法,也不能引你走向覺道。

    所以一定要不執著于世間。為了解這個道理,在此要解釋世間的過患,你會見到

    一切世間的性質皆是苦的,將願舍棄世間,並衷心生起尋求解脫之意願。為了解

    並生起出離心,下面除說明世間的過患外,還要解釋眾生為什麼在世間輪回的業

    果律,以了解依據因果律,何事應為,何事不應為。

    (一)世間之過患︰

    經雲︰“欲界充滿過患,色界、無色界亦然。唯獨涅盤無有過失。”

    意義為不論你生于三界何處,皆充滿過患。

    四念處經雲︰“地獄眾生火燒苦;餓鬼饑渴苦;畜生相互食啖苦;人間短命

    苦;天人無恥苦,世上連針尖大小的快樂都沒有的。”意為不論你生于三界六道

    何處,皆具有苦之性質,因此不論你參與世間什麼角色,只是參與苦罷了,你必

    須細心思維修學佛法的必要,它將引你走向覺道。進一步說,有苦苦、壞苦和行

    苦。

    1、苦苦

    苦苦包括地獄苦、餓鬼苦和畜生苦。

    (1)地獄苦︰

    地獄有三種︰寒地獄、熱地獄、近地獄和短命地獄。

    寒地獄又有八種,第一是皰地獄︰眾生生于雪山間,即于日光亦無屋舍,其

    間充滿冰塊,一陣不可置信的冷風吹來,周身起皰,其壽命之長短在阿毗達摩俱

    舍論中說︰“皰地獄的壽命是︰一個容器裝有一千六百公斤的芥子,每百年取出

    一粒,當芥子取盡時。即地獄壽命盡時。其他寒地獄的壽命是其容器數目的二十

    倍,以幾何級數增加。”

    第二個地獄稱為“裂皰地獄”,因為比前一個地獄更冷,身上的皰已破裂,

    水、膿和血等皰內流出。

    第三個地獄更冷,稱為“剝剝地獄”,因為地獄眾生冷得發出剝剝的哭聲。

    第四地獄較第三更冷,稱為“ 地獄”,因為更冷的關系,眾生已無法發聲,

    只有吐氣“  聲”故名。

    第五獄更冷得多,眾生已經無力發出任何聲音,身體已完全凍僵,故稱“牙

    關咬緊地獄”。

    第六獄較第五獄更冷,並有一股強烈的冷風吹來,眾生的皮膚變成藍色並裂

    成八瓣,故名為“裂如烏巴拉花地獄”。

    第七獄更冷,由于冷風吹襲,皮膚裂成更多瓣,且身體轉成紅色,故名為

    “裂如蓮花地獄”。

    第八獄更冷得多,周身內外皆凍硬如石,身體裂成十六塊,內髒、大小腸也

    碎成多片,故名為“裂如大蓮花地獄”。你應將這些痛苦謹記于心,並反復地細

    心思維。

    熱地獄亦有八種。第一種稱為“復甦地獄”,由于業力,你生在一處由燃燒

    著的鐵所構成的地方,你的身體很年輕,具有很強的自我執著,不論隨手拿起什

    麼東西,皆自然變成武器,所見的任何人,也都視為敵人,于是互相刺殺起來,

    終于身體被切成多塊,且失去知覺。此時天際傳來“復甦”之聲,並有一陣冷風

    吹到身上,你的身體又復活了,外表仍和以前相似,一樣年輕。

    第二地獄稱為“黑繩地獄”,在此獄卒以黑繩在你身上劃線,或八線或十六

    線等,然後此線,全心全意用斧或鋸將你節節肢解,令你受苦元量。

    第三獄名為“壓地獄”,在此你的身體很年輕,處于諸山之間,其山形如山

    羊或綿羊頭,然後諸山擠壓于你身,愛于量苦。

    第四獄稱為“哭號地獄”,在一片燃燒關的鐵地上,你被獄卒追逐著,見到

    一間白色的屋子,于是你沖入其中,以為自己可以逃脫了,此時屋門自動關閉,

    變成一間火燃的鐵屋,你無法逃出,火自動地猛燃著,你因受劇苦而大聲號哭。

    第五獄稱為“大號哭地獄”,此獄與上一獄類似,只是屋子有兩間。

    第六獄稱為“熱地獄”,在此獄卒將你抓住,以一支火燃的單尖矛槍從你的

    肛門刺入直到頭項穿出,受無量劇苦。

    第七獄名為“大熱地獄”,獄卒以一三尖矛槍從你肛門刺入直到頭頂,另外

    左右兩尖則由你的左右肩穿出受苦無量。

    第八獄稱為“無間地獄”(梵文稱為阿鼻地獄),天此鐵火洞燃的獄中,你

    無法分辨火與被火燒的眾生,唯一你能發覺那兒有眾生的征象是听到他的號哭聲。

    這些地獄的壽量,在阿毗達摩俱舍論中說︰“人間五年相當于欲界六天中中

    最低一層天的一日,如此該天人的壽量為五百年,以上諸天層層倍增。據此第一

    層熱地獄(復甦地獄)的一日相當于其次五天的壽量,其次五個地獄的壽量,則

    如此相對于其次五天的壽量。”其意思是人間五十年相當于欲界第一天,即四天

    王天的一日,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天的天人要活這樣的五

    百年,那麼復甦地獄中的一日就相當于此(即四天王天天人之壽量),以此方式

    計算復甦地獄的眾生,要活該獄的五百年。相似地,人間一百年相當于欲界第二

    天,即三十三天的一日,此天的壽量為他們的一千年,此一千年則相當于黑繩地

    獄中的一日,如此計算此獄的眾生要活該獄的一千年。人間兩百年相當于欲界第

    三天即夜摩天的一日,此天的壽量為他們的兩千年,此兩千年則相當于壓地獄中

    的一日,如此計算此獄的眾生要活該獄的兩千年。人間四百年相當于兜率天的一

    日,此天的壽量為他們的四千年,此四千年即相當天哭號地獄的一日,按此計算

    哭號地獄的眾生壽量為其獄的四千年。人間八百年相當于化樂天的一日,此天的

    壽量為他們的八千年,而這八千年即相當于大哭號地獄的一日,如此計算,此獄

    的眾生要活該地獄的八千年。人間一千六百年相當于他化自在天的一日,此天的

    壽量為他們的一萬六千年,這一萬六千年相當天熱地獄的一日,按此計算,熱地

    獄的眾生壽量為其一萬六千年。大熱地獄眾生的壽量為半年中劫。無間地獄眾生

    壽量為一中劫。

    此外,又有四種近邊和短命地獄,第一個名為“火溝地獄”,它位于其地獄

    的周邊,任何進入此火坑者,肢體皆被燒傷。當你將右足舉起時,燒傷自然痊愈,

    而右足卻再被燒傷,所有的內髒、腸胃亦皆燒著,煙從五官冒出(如眼、鼻、口

    等等)。

    第二個稱為腐尸泥地獄,該地盡是不淨之物,你以倒栽蔥的姿勢掉入其中,

    于是穢物充滿五官(如口、鼻等)。此外,穢泥中有眼多鐵嘴蟲,它們在你的肢

    體上鑽切深入骨中,受苦無量。

    第三個名為“刀途地獄”,此地獄有許多部分,第一個先要通過腐尸泥地獄,

    然後來到一處該地充滿極鋒利的尖刀,行于其上你的骨肉皆被切成碎片,第二個

    亦先通過腐尸泥獄,然後你來到一箭樹林,所有的樹枝皆由武器做成“譬如︰劍”

    等,為了躲避由自己業力造成的酷熱,你進入林中,此時一陣風吹起,所有樹上

    的刀葉皆落到你身上,身體被節節肢解,受若無量。其次,你來到“多面山”,

    很想登上頂,然而沿途盡是八寸和十六寸的上尖鐵椿,你渾身皆被割傷,到達山

    頂後,又遇到鐵嘴的鳶鳥,它們啄你的眼、口,甚至吃你的骨髓,于是你想趕快

    下山,乃再行于上尖的鐵椿上,在山腳又遇到鐵狗和豺狼,它們撲上來吃你的肢

    節,並將你撕成碎片,受苦無量。此外,在有些近邊地獄和短命地獄中,你的身

    體和舌頭被拉出,以長釘釘在火燒的鐵板上,獄卒犁于上耕上。

    第四個名為“灰河地獄”,通過了遍地的尖椿後,你進入此熱灰河中,通身

    被燒毀,你想逃離卻不可能。因為有獄卒在看守著,如此受苦無量。由思維這些

    地獄的極苦,並欲設法脫離,你應思維修學神聖佛法的重要,應反復地一再細心

    思維。

    (2)餓鬼之苦︰

    餓鬼之苦可分為三方面,外在的、內在的和飲食的。

    首先,外在的,由于不善業之力(如貪婪等),你生入餓鬼道中,雖然經常

    感到饑渴異常,但卻連飲食都見不到,有時看到遠處有一座飯山或一條大河,乃

    立刻啟程前往,由于路程遙遠,旅途艱難,受盡了身心折磨,好不容易到達了,

    卻發現飯山原只是一塊白色的岩石或一堆白土,河也只是海市蜃樓或一條藍色的

    石板而已,由于饑渴不得滿足乃受苦無量。

    第二種是內在的,除了上述外在的痛苦外;有時縱使真的找到了一些飯食,

    卻因為口小如針孔,吃不進去,努力想塞進去,嘴被撕裂,血亦滴下,非常痛苦;

    有時即使食物塞進嘴里,卻無法下咽,因為咽喉細如馬尾毛,而且表面粗糙,于

    是咽喉撕裂;有時縱使少許食物真被吃進胃里,但卻無法驅除饑渴,因為胃大如

    山,因而更感痛苦,因為此時較以前更覺饑渴了。

    第三種是飲食的,當你正徘徊于四方尋找食物時,你卻遇到其他監督的餓鬼,

    他們追捕你打擊你,由于恐懼受苦無量,有時得到一點食物,卻害怕被別的餓鬼

    搶去,即使未被搶,自食時也曾造成前述的無法下咽等苦,有時即使咽下,由于

    過去業力之故,在胃里卻化成火焰,髒腑和全身都被燒傷,火焰從五官冒出(如

    口中)受苦無量。雖然痛苦是如引劇烈,卻無法避免,必須一再地受這種劇苦,

    直到業盡為止。

    為避免墮入此道,你必須細心思維,應修學能引導一切眾生走向覺道的純淨

    佛法。

    (3)畜生之苦︰

    思維畜生的苦,可將之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活于海洋中大量的生物,在外

    海有許多生物,如魚等成群成叢而生,他們相互擠壓,有如啤酒桶中發酵的谷子。

    被海流和海流沖徒著,居無定所,他們為不知走向何處、將會遇到那些不友善的

    生物而焦急,大的吃小的,有時小的成群攻擊大的,如海蝸蟲成群攻擊魚,此外,

    有些生物于陸塊間的黑暗中,連自己的身體都看不見。彼此規程在一起擠壓著,

    因此根本無法行動尋找食物,而受饑渴之苦;第二類是散居的畜生,有經是由人

    畜養的,或拉車或犁田或被擠奶或做許多苦工,還要被鐵鏈捆綁、被鉤棒擊打,

    乃至最後被宰殺吃肉。有些則被賣掉,或逐入荒野。另一些則因人類欲取其皮、

    毛、骨、珍珠等而被圍捕,有時被獵犬追得無路可走,由山崖跳下,縱使身受重

    傷,仍須繼續逃亡,最後終難被捕殺的命運。畜生普通性的苦是愚痴。經思維畜

    生普遍及其個別的苦惱,細心反省修學純淨佛法的重要。

    2.壞苦︰

    由于過去的業力,你可能生為天人,妙衣、美食和其他無量享受(如美麗的

    天女等),皆能如意。然而當天人臨死之五衰相現時,其內心的痛苦甚至超過地

    獄之苦,死後,一個如帝釋天的天王可能轉生于某家做僕人。身為日月天之子,

    其身可照耀四大部洲,而死後可能必須轉生于陸塊間的黑暗中,伸手不見五指,

    苦不堪言。有些則由統治世界的大帝而淪為僕人的奴僕;就在人道中,你也可能

    由一個強人變為弱者,或由富人變窮人。有時一整族的人種可能絕滅。你會恐懼

    遇到可恨的敵人(怨恨會苦)以及和相愛的親友分離(愛別離苦),不能得到想

    要獲得的,以及達成自己的願望(求不得苦),為人的痛苦不可思議;阿修羅則

    終日爭吵,以武器打斗,肢體皆被切碎。具嗔恨心性的阿修羅,其心中的痛苦極

    大不可思議,因嫉妒天人生活之富裕美好的條件性質之苦)︰

    3.行苦(一切事物的條件性質之苦)︰

    人們努力從事活動和工作真是永無休止啊!而這些活動大都無目標浪費時間

    和精神,你毫無意義的將寶貴的生命消耗于種種的工作準備中,想︰“我必須參

    加這個活動,必須做那個工作。”等等,當死亡來臨時,由于已毫無目標地將生

    命浪擲于無意義的工作上,你會因無法完成自己的心願而受極大痛苦,富有懼怕

    財物被偷或被搶奪之苦,窮人則為三餐溫飽而疾于奔命。總之,無論生為三界這

    引起苦痛,你必須細心修學法純淨佛法的重要。

    (二)因果律︰

    眾生這所以生在這痛苦世間的緣故,乃因放縱于惡行——苦之因。欲去其苦,

    必先舍其因,簡言之,你必須思維拋棄一切成為世間因的惡行,並力事善行,即

    使小善亦不放過,以下分三方面來細說︰惡行、功德行行無記行。

    1.惡行︰

    說到惡行,應了解其性質、果報以及如何舍棄它們。

    惡行的性質有十種。

    第一是殺︰經由三毒(貪、嗔、痴)的任何一種而生起殺心,然後有意地殺

    害任何眾生(從螞蟻、小蟲至人或胎兒皆必之),則已犯殺。

    第二是盜︰未經給予,偷取他的東西,乃至是一粒米谷,則已犯盜。

    第三是邪淫,若與非婚姻的伴侶,或執佛法之旗者(如僧尼)或當天受八戒

    者,或受父母保護者,或即使是自己的妻子而于非時行淫(如白日),則已犯邪

    淫,以上三種屬身業。

    第四是妄語︰基于不純淨的動機(如欲望),為達欺騙的目的,你向他人說

    謊,而且對方能听到並能了解你的話,則已犯妄語。

    第五是兩舌︰為達離間他人的目的,用言語挑撥其間的情感,則已犯兩舌。

    第六是惡口︰出于不純淨的動機(如嗔恨),以強烈的言語(不論是否為事

    實),打擊他人的心,則已犯惡口。

    第七是綺語︰若閑談許多懶散無意義的言語,造成身心的不穩定,形成自他

    修善的障礙,則已犯綺語。此四種屬語業。

    第八是貪︰起于貪的動機,想要獲得他人的財勢發達等等,則已犯貪。

    第九是嗔︰基于嗔恨心,生起希望他人受害或受苦的心,此則犯嗔。

    第十是不正見︰由于痴心,認為無業果律、無四聖諦、無三寶等等,或不相

    信經典中所教的,如“善業得樂報,惡業行苦報”,此則為不正見,以上三者為

    意業。

    其次,應思維這些惡業在今生和來世的果報,此十惡于今生會分別造成下面

    的果報︰短命、貧窮、與配偶不合、受人批評與攻擊、與朋友發生沖突、听到不

    悅的消息、言語不被他人采信、無法達成自己的願望、遭遇極大的恐懼,具邪知

    見,至于惡業所造成的來世果報,則決定于造業的多少。因此,少量的惡業生畜

    生道;中量的惡業生餓鬼道;大量的惡業生地獄道。

    最後應思維如何拋棄這些惡業;因為基于三毒而造業的結果,就是墮入三惡

    道,難道我們不應該下大決心,寧死亦永不再造身、口、意三種惡業嗎?

    2.功德行︰

    談到功德,就了解其性質、果報和如何完成它們。

    首先,已如上述將十惡業拋棄後,你應以遠離貪、嗔、痴的心,盡可能完成

    功德行。

    其次,相對此十功德行于此生,會得到如下的果報︰長壽、富有、與配偶和

    諧、得到美譽、與朋友關系親善、六根健全、得他人信任、己願滿足、免于恐懼、

    具清淨正見。十功德行于未來世最後的果報,則決定于所做的聲聞、闢支佛和究

    竟佛的果報。

    最後,應思維如何完成這些功德,經實行此十種功德行,便能獲得三乘覺悟

    的果報。縱使是聲聞已解脫了三惡道和輪回的恐懼,那麼為何不努力修行功德呢!

    3.無記行︰

    無記行是指一此既非由善亦非由惡的動機所引發的行為,譬如︰吃飯、做手

    工藝等。其果報亦屬中性。既不能帶來快樂也不帶來痛苦,只是能令未來有再喜

    好做此類行為的趨勢,如手工藝等。

    應將此類行為轉成功德行,經由動機的力量,你可將無記行變成功德行,譬

    如︰吃飯時可以觀想是在喂肚里的蟲,或想自己是藉食物來強壯身體,以聞、思、

    修學佛法。此外,也可將行坐等轉成功德,譬如︰行走時,可想自己是走去見上

    師或去聞法,行走時,亦觀想自己的右側有佛菩薩像,將自己的右側(好的一側)

    經常向著佛龕,觀想自己在繞佛。

    三、執著己目的,即失菩提心。

    這是說︰當你見到世間充滿了如上述的種種痛苦後,于是你想脫離它,為達

    此目的,你力行各種中、下等的功德,以求達到聲聞或緣覺之地,這樣既不能達

    到自己的目的,亦不能成就利益大眾的廣大的目標,同時,它可能成為求無上正

    覺的障礙,因為只求自己解脫是不正確的。所以,你應為一切眾生,誓求圓滿正

    覺,若無圓滿正確的因緣條件,此正覺的境界是不會生起的。譬如︰你在冬天,

    即不溫暖亦無水的時候種稻,則不能生長。或是,欲得米而種麥,米亦不可得。

    如果你種“因”——米種,並集合其他的“緣”——水、肥料、溫暖等,米就能

    生長收獲。相似地,欲得圓滿亦然。

    大NamNangChang(一部CaryaTantra)

    “大悲為因,菩提心為根,善巧方便為緣,行者可達究竟覺。”

    實修時,則須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及菩薩行。

    (一)慈心︰

    修慈心的對象,包括自己的親友與自己不相關的人、敵人以及一切眾生(修

    親友時,最好先從自己的母親開始),下面將詳述對母親的修慈心的方法︰

    第一,認識母親︰應想現在的母親,不但今世為你的母親,同時過去許多世

    中,亦曾為你的母親。

    龍樹菩薩在給Gautamiputra王的信中說︰“若將整個大地,皆搓成松子大小,

    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母親,較之尤多。”

    經雲︰“四大海水較一位母親曾給我們的奶水不少;若將一個人,他曾累世

    為我們父親的身體,上下累積起來,要比梵天還高。”

    應以這些經文來認識自己的母親。

    第二,思念即的慈悲︰每次她當你的母親時,都曾給你無量利益。十月懷胎

    時,她受沉重、疾勞之苦;你出生時,她忍受生命危險之苦;出生後,你有如一

    只彎曲的蟲子,什麼也不知,什麼也不能做,此時,她以慈心保護你、照顧你,

    以慈眼視你,親口以美食喂你,以手指搖搖籃,親手清洗你身上的污穢,盡可能

    令你衣食豐足,並免于傷害。長大後,她將所有的珍貴的東西送你,為你不惜冒

    生命的危險,或教你寫字、讀書以及種種知識。總之,她給你一切利益,並保護

    你免于一切災難,你應如是思維她的慈悲。

    第三,對母親修慈心,月稱大師說︰“大慈心是成就利益眾生之道。”慈心

    的性質是一種與樂之心︰“願一切眾生俱舍樂與樂回”,因此,首先你應發起與

    生起菩提心有關的慈心︰“我一定要令我慈愛的母親俱足樂與樂因。”其次你應

    發起意願相關的慈心︰“我希望她俱足樂與樂因。”最後,你應發起與祈願相關

    慈心︰“願她俱足樂與樂因。”要以不動搖、不散亂的心如是深思並念誦之。

    就像對自己的慈母一樣︰認識她,如上述地思念她的慈悲,並對她修慈心,

    應進而擴展與自己不相關的人、自己的敵人,乃至一切眾生。

    (二)悲心︰

    如果你照上述的方法交慈心修行很好,經由修行的力量,悲心就會生起,經

    雲︰“大悲之水流經慈心之渠,悲心由苦中生。”修悲心先要了解悲心的性質,

    月稱大師解釋說︰“將受苦的眾生徹底解救出來,是謂大悲。”亦即當你看到眾

    生受苦時,心中生起欲眾生脫離痛苦之心,修悲心時,亦應對親友人與自己不相

    關的人,對敵人乃至對一切眾生來修。

    首先對母親修,其方法和修慈心時一樣,先認識母親並思念她的慈悲,然後

    以下面的方法修悲心︰先觀母校在自己面前——不論健在或憶過世,然後想︰

    “因為我的慈母具有痛苦且離開了快樂,我一定要對她生起悲心,雖然她希望能

    離開痛苦的因,因為她正不斷參與更多的痛苦的因,我必須對她起悲心,所以,

    我一定要讓她脫離痛苦和痛苦的因。”和修慈心時相同,你應參與菩提心相關的

    悲心,與意願相關的悲心和與祈願相關的悲心。然後再將修悲心的對象擴大至與

    自己不相關的人、敵人以及一切眾生。應如是繼續不斷地修去,直到自己生起非

    造作的真實悲心。

    (三)菩提心︰

    以這樣的方法正確地修習生起悲心後,由悲心的力量,菩提心會生起,經雲︰

    “菩提心的根是悲心,是一種經常為欲利益眾生的心。”

    你必須修學相對菩提,在此你綱想將自己和他人交換,觀想廣大如虛空般的

    眾生為你禪修的對象,念誦下文︰

    “願一切眾生的苦痛皆成熟于我,願以我的功德令他們都得到快樂。”或

    “願一切如虛空般廣大眾生們的身心痛苦,統統成熟于我,願我所具有的一切功

    德、快樂、美德等等,一切眾生皆能獲得。”

    以虔誠和決心來念誦修習之。

    (四)菩薩行︰

    一般說來,菩薩的行為或修學是避免傷害別人,並盡可能助益他人。確切地

    說,菩薩應修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令自心成熟。

    同時修學四攝法(布施、愛語、依他人的能力鼓勵他人修行、自己努力修行以、

    在虛空藏菩薩經、大乘集菩薩學論、入菩提行論等經論中有極詳細的說明。

    四、若執著生起,正見即喪失。

    這是說,即使你已生起很好的相對菩提心,但此時仍執著境界是真實的,所

    以落入了斷。常于兩種邊執中,而不能得到解脫,為克服對物質性和性質的執著,

    必須修習止和觀,有言︰苦惱可被觀慧破除,觀中有止,所以應先將止修好,修

    止必須不執于世間方能完成。

    實修時,應修止、觀、止觀雙運︰

    (一)修止(奢摩他)︰

    先到一適合禪修的處所,譬如︰“一個隱蔽而令人喜悅之地,且受到法王保

    護,不受來往行人的干擾和傷害,此時,先安住于舒適的坐墊上,就像修一切禪

    修一樣,應先修皈依、發菩提心、雙腿以金剛坐姿、手結定印、舌抵上顎,背直、

    眼半閉,如是以正確的姿勢坐好。

    彌勒菩薩說︰“將身體正確坐好後,‘止’是將心安住于心上,而不散亂。

    ‘觀’則是要透視一切事物的真性。”

    所以你應將心,一心安住于一個修止的對象上——不論是內心的對象或外在

    的物體(如︰黑色珠子)皆可。在月燈三昧經中,UttaraBhadra長者說,應以

    佛像或觀想佛像做休止的對象,雖然不論將心一心安住于一粒黑珠子或佛像並無

    差別。然而在觀想佛像時,能令你憶起佛陀,故更具功德,因此,在此采用這個

    方法。

    在你面前虛空中觀想一寶飾莊嚴的座椅,其上有一個雜色蓮花,花上有月輪,

    其上坐著釋迦牟尼佛,身純金色,右手觸地印,左手以禪定姿勢,身著番紅色袍

    子,雙腿金剛坐,應如是觀想,你可觀想他的全身,尤其應將觀想集中于其兩眉

    間的白毫上,也或觀想阿彌陀佛身紅色,雙手結定印,其他如寶座等與釋迦牟尼

    佛同。

    所以在修觀前必須修止。正如前文中所引述的一樣︰“應先將止修好”,當

    你將“止”修好之後,可將止轉移至任何對象,當你可以將心經年累月地安住于

    任何對象時,這時你的“止”可謂修好了。然而“止”本身並不能解決痛苦,欲

    除苦還必須修觀,經由分辨的觀慧透視一切心物現象的真性,其心了悟了遠離一

    切邊執的境界(譬如︰有、空、常、無等)是謂“觀”。“止”已如前述,下節

    將討論“觀”。蓋經同觀慧透視的對象,必先以“止”的功夫令之一心安住于心

    前。

    (二)觀慧(毗缽舍那)

    觀慧的修法包括三個部份︰第一,將一切外在現象皆視為心造;第二,視心

    為幻化;第三,視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

    第一,將一切外在現象視為心造︰所有外在的境界或我們所見到的種種,譬

    如︰馬、象、男人、女人、牆壁、瓶子、衣服等等,皆非無因而生的,亦非偶然

    而有,更非上帝、四大或原子所造,或佛的化現等等。這些外境生起的原因是,

    我們無始以來將對種種客體的癖好或印象置于心中的(習慣)力量產生的。你自

    己的心才是這些境界的創造者,你必須如是思維︰除了你的心外,沒有其他的創

    造者,對此你應修習。

    第二,視心為幻化︰月燈三昧經雲︰

    “正如同由魔術師所變的各種幻化外境(譬如如︰馬、象、車……等等)是

    不真實的,一切法也應如是地被認識。”

    正如經中所說,所有前已解釋的各種外在境乃如夢如幻,譬如︰雖在夢中,

    你也能經驗到種種喜悅或哀傷,但大家都知道,這些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你

    應知這些外境只是存在于一種相對外觀層面上,如同鏡中像一般。你必須不斷地

    反復修習,直到你對此已有相當認識(或對此有一種信心或體認)。

    第三,視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雖然這些境界(如幻的各種境界)只是相對

    地、外觀地存在著,但它們的顯現仍是不斷滅的,然而若從究竟真理的層次來觀

    察它們,則找不到任何存在的東西——連毛端百分之一大小的東西也沒有,你必

    須修習這個觀念。

    (三)止觀雙運︰

    依次地將一切外境皆視為心造,視心為幻化,視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後,你

    已肯定地達到一切事物皆空的覺悟——一個徹底遠離一切心造之邊執(譬如︰有、

    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境界)。將了悟此之心和一切事物之真性無二地溶合

    在一起,使它們溶合一味,如水投入水中;熔化的奶油入熔化的奶油中一般,你

    應一心地修。經過這樣經常的修習,你會逐漸地習慣于真理,經由了悟空性產生

    的無緣大悲會自然生起,會對尚未能覺悟此空性的眾生生起無緣大悲。此外,執

    著事物為實有的錯誤消失了,一切幻化的境界皆成為本覺智,這樣你會達到究竟

    覺悟的境地,具足圓滿三身。

    結論︰回向功德

    在每座禪修後,應將禪修中殊勝三摩地的功德,以及自己和他人于一切處

    (種種因緣)所集的各種功德回向。回向的目標是究竟佛果,回向的對象是如虛

    空般一切有情,回向時應有這樣的認識︰功德和回向皆如夢如幻。做上面的思維

    後,念下面的回向文︰

    經由此功德

    願一切眾生皆積福修慧

    皆得由福、慧生起的三身。

    在此你可以念任何經論中的回向文。

    “偉大的金剛持上師和密咒持貢噶•列巴,他擁有許多珍貴的教法和覺悟,

    他向法主諾千•貢噶•桑波請得此法。我是將這位神聖喇嘛腳底的塵土頂在頭上

    的比丘貢噶•萊玲,曾經听此教法兩次,我將之記下,並呈予法主(諾千•貢噶

    •桑波)過目,經認可無誤(括弧中的說明是由第一世的樣尊仁波切——蔣揚親

    尊•汪波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