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修心门扉讲记(下)
    2004年1月31日第26节课

    四屏弃相似利他

    这一品是讲,对于凡夫人,尤其是自私自利之心极为严重的人,为别人讲法、灌顶以及传授一些甚深的教言,都是不合理的,这方面大家应该注意。

    诸如宣讲、听闻、传承、引导等等的相似利他之举,也应当毅然屏弃。

    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是凡夫人,但是也可以真正行持利他行为。比如说我做某件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名声、财富、供养和他人的恭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别人。真正圆满的利他之心,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可以真实具备,但是现在作为凡夫的我们也是可以行持利他,这种利他行为在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也可以观察出来。比如说,观察我讲经说法的过程中有没有寻求利养之心,有没有希求名声之心,认为我这个人很了不起……

    我昨天就观察过自己为你们传讲《开启修心门扉》,应该是清净的发心。因为我观察过我讲解此法并没有想寻求大供养的发心,这里听法的人全都比较穷,所以我也不会有什么收入。希求恭敬之心也没有,凡是听闻此法的人一定会心存恭敬,但是依靠此等会不会得到一些名声呢?除了在这里闻法的人以外,其他人并不知道我在这里传讲此法。所以我认为我现在传讲《开启修心门扉》的发心不是寻求名闻利养之心,发心是清净的。

    你们在听受和为别人传讲的过程中也应该如此。当今末法时代,传播佛法的人可谓是寥若晨星,在这样五浊兴盛的时代,即使是心存看破今世、舍弃今世之念的人也如昙花一现般难得,因此,虽然自知为凡夫,没有任何超凡的境界,但是,我们凡夫人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为别人传讲,使别人的相续中能够有所收益,就还是应该利益他众,让自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修行人。噶当派的有些修行人喜欢独自修行,为别人传法的时候全部都变成了相似利他?也不一定。但如果你传法的目的当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弘传四方,或在财产方面有所收益,这种发心肯定是相似利他。

    所以,当别人请求你传法时,或者遇到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之时,比如每一个人的家中都有一些亲戚朋友,其中有些接受佛法,有些不一定接受,但无论怎样,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讲一讲佛法的道理。

    还有一些可怜的旁生,它们不懂法语,可以在它的耳边念一些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名号和心咒等等。我的司机这一点做得还不错,我给他讲过这些道理之后,当我们开车出去到菜市场的时候,他看到一些鱼类,可以看得出他不是伪装而是从内心里可怜它们,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买,他便尽力地为它们念“嗡嘛呢叭美吽”、“达雅他,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娑哈”,我心里很高兴。我们平时也应该这样,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发心,无论怎样的环境下,最好不要去传授,虽然我们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人,但如果是善心的驱使下,认为有些众生很可怜,对佛法一无所知,那么你为他传授一些显宗的法要是可以的,对双方都有利益,但是密宗的灌顶和甚深的窍诀,则必须要观察对方的根器和法相,还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传法的能力,不能随便传授,这里的意思仍然是舍弃相似利他。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

    卓衮巴尊者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身体应该穿着比较破烂的衣物,不要对穿着太过讲究,无有必要一天换一件衣服,手上应该持着诃子的念珠,平时以闭关的形式安住,不与人来往,山洞或房屋的门口上只有小鸟雀的脚印,人的脚印根本看不到。

    我们这里有部分的修行人常年真正在闭关修行,这些真正实修的人是可以开许他们闭关的。但是对于新来的人,任何修行境界都没有,却选择闭关,这是懒惰人的借口,所以不予开许。

    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无论何者在实修的时候对散乱者和懈怠者讲经说法,绝对是没有任何利益的,无论给他讲多么甚深的法门,他也会充耳不闻,所以没有必要为他们讲经说法,不如还是安住在自己的山洞中修行为好。

    上师是不会欢喜的,尊者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如法修行却给此类懈怠、懒惰者传授佛法,是疯狂者的行为,不如在自己的屋子里独自修行。

    虽然卓衮巴尊者说这些传法的人是疯狂者,不努力修行,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善加取舍,不能依文解义,法王如意宝也始终非常重视讲经说法,在没有一定的境界之前,是不开许闭关的。附近有些寺院中闭关的人,就有发疯回来的情况,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给金刚道友添了很多麻烦,有些虽然没有癫狂,但是言谈中还是透露出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修行人,先打好一个牢固的基础才可以闭关。

    比如我,一生中并没有闭关,始终在做讲法、翻译经论等事宜,但即便我今天死了,我不后悔,我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难得的事情,所以,也希望你们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而怀有一颗利他之心的前提下,为别人宣讲佛法的道理,以这种心态来传法,只会有利益的。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春天没有播种,却希望收获秋天的果实,这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无法实现。

    时机尚未成熟却想要度化众生是无有意义的。什么叫做时机没有成熟呢?比如你自相续中,除了追逐名闻利养之外,无有毫许利他之念,你讲法的对境也不是真正寻求佛法的人,这时可以说你和对境二者都是时机没有成熟。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这里讲闻佛法应该是时机成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这里传法者的相续中不一定是依靠他众欲令自己获得某种利益,听法者也不是想求得一些名声和利养,而是想在痛苦的轮回中真正获得佛法的甘露妙味,以难得之心来希求,所以应该说是时机成熟。

    如果是百分之百、方方面面都十分圆满也是不可能的。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住在舍卫城,当时城中有七十万人,其中五十万人是对佛陀有信心的,十万人不但对佛陀没有信心,还执持邪见的,还有十万人则是保持一种平等心的人,既无有信心,也不生邪见。在这个世界上断证功德圆满的人是谁呢?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佛陀亲自降临人间转法轮之时,也达不到七十万人中所有的人都对他恭敬。寂天菩萨为什么在《入行论》中说:“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这样说的原因就在此。所以我们一定要等待时机,一定要百分之百的人都对你恭敬得五体投地,这是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任何人也做不到的事。

    因此,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利的心比利他的心少一点,大多是利益众生的心时,还是应该讲法,尤其是末法时代,我认为相当重要。首先是发一个利他的心为别人传法,最后发一个殊胜的愿来摄持,这是非常有利益和有必要的。但是另外也有些人的确是时机没有成熟,因为他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所作所为除自私自利外毫无利他可言,到处去传法或灌顶,他的目的唯一是自己获得钱财,或者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一些名声,这种前提和发心的情况下,的确是时机没有成熟。这样的人还是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好。我们这里的有些人,有些有堪布、堪姆的头衔,有些没有,当你回去遇到一些居士和出家人的时候,有必要与他们交流一下显密甚深的道理,或者为他们传授这些道理,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害怕的。如果在一个不具法相的上师面前接受灌顶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你们却不感到害怕,为别人发清净心传授一个显宗的法要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些人不懂佛法,自己非常愚痴,认为在别人面前听法可能很危险,这无所谓,只要你把金刚密乘戒好好守护,以同修道友来对待就可以。

    因此,具有佛法的智慧非常重要,当今末法时代真正的时机成熟,如同以前独觉传法,上身起火,下身降水,之后显示不同的神通神变让众生起信心,这样的善知识现在一定是没有的,所以只要对方具备一个善心来为你传授佛法,我们都应该接受,这样做只会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减损。希望大家也应该如是思维,时机成熟之时为大家尽心尽力地传播佛法很有必要。

    这里的道友,现在有机会听受如此甚深的佛法,在其他地方,这些传承和教言是非常难得的,一些大名鼎鼎的所谓活佛,我不一定对他起信心,因为有些所谓的活佛们的行为均是非法。但是我对这里的堪布、堪姆很起信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们在学院里依止上师的时间也很长了,人格也都很稳重,希望你们还是要仔细观察,人们有时对外面有名声的人特别有好奇心、依止心,对自己身边的贤善道友却一点信心都没有,难道不是舍近求远、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吗?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伏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博朵瓦尊者告诫我们说:尤其是对名闻利养特别重视的修行人,首先是应该努力调伏自相续,这是最主要的事情,对他来讲,利益众生是没有开许的。

    这些人整天以堪布、上师、法王的名义假说利益众生,到汉地去宣扬:堪布要印法本,要做何等何等的事情。但他的心里无有丝毫利他之念,这种行为是不开许的。

    利他的时机还未成熟,最好在心里利益他众就可以了,自己对佛法一无所知,对佛法的基础,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大圆满前行》的认证考试还可能得零分。这样的人还打着学院的旗号去汉地弘法利生,到各地去宣扬自己是法王身边二十年的管家,要给大家灌顶等,这种人的确利益众生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你真正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应该好好修自他相换,但他可能不会修的,这就是骗子,现在好像世间上的骗子很少,佛法中的骗子非常多,一想起这些心里都不是很舒服。

    绰普译师也感慨万千:“永久之意未了知,岂受众托为首领,实为无薪之仆从,平庸空名哎呀呀!”

    绰普译师深有感慨地说:调伏自相续中的烦恼是一种永久的事宜,这一点还没了知,就想成为众生的首领,就像有些人,自相续中的烦恼一点都不观察,想依靠学院获得一些名利地位,永久自利的出离心在自相续中还从未产生过,却百般欲求名声和地位有何用处?即便是变成众生的领袖,实际上如同没有薪资的仆人一般平平庸庸,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如世间人一样了无实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出离心和利他菩提心应该具足。

    至尊热达瓦云:“以八法缘何时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坚定时,除非独调自相续以外,以行他利损自利莫为。”

    至尊热达瓦忠告我们说:依靠世间八法的因缘,除了调伏自相续以外,最好不要形象似的利他事业。乃至自己的心还没有坚定之前,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否则会毁坏自己的相续,最好不要作假象的行为。

    一定要明确怎样才能调伏自相续,凡夫人首先应该调伏自相续中的烦恼,但是我们一直等到烦恼全部灭尽以后才利他,这是不现实的事情。自己观察自己的相续,虽然相续中存在烦恼,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做为僧众发心等利他行为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即生中具足了这份利他菩提心是非常难得的,即生中种下的这颗菩提心的种子在来世也一定会成熟的。学佛不仅仅是一两个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生中的事情,而是要考虑到生生世世,许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书中也是这样讲的。

    有些人认为学佛是一个很短暂的事情,应该六个月中必须成就,这一点我也能够理解,但是学佛的事情不只是一世两世的事情,而应该是多生累劫的打算。当然,如果你即生中信心和精进都具足,像以前的高僧一样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获得解脱也未尝不可,但这是具有一定困难的。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做一个生生世世的打算,即生中一定要发菩提心,发利益众生的愿,这颗种子也一定会种在自己的阿赖耶上面,这样一来,种子一旦成熟,成佛大愿也就很快会实现了。

    有些孤陋寡闻、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希望在喝一碗茶的工夫就能成佛作祖,如果没有成佛他就会离开此地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样一来,你的教言、仪轨、上师都换了,在那里再试一试,几天、几个月、几年当中,觉得此地与前一个地方没什么区别,就又去寻找新的目的地,再将所有的上师、仪轨、教言换一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

    以我们读书为例,你在日本小学已经毕业了,再到中国可能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中国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已经学圆满了,你又到韩国去,他们的教育方式、传统都是不同的,又要重新开始了。有些道友可能会换很多上师,但最终自己会失败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成就的也许会有,但是会很罕见吧!自己应该观察。

    对于我个人来讲,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在这里闻思修行,修持上师如意宝的法门已经足够了,只要我的精进足够,所有传承上师的教言已经归集于他老人家的教言之中了,以我现在的年龄,短暂的人生中也没有很多的时间,以后的时间中,我想法门是不会换了,虽然法门都是清净的,但是自己又要重新做人了。虽然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法全部是相同的,但是传承并不相同,对我们愚痴的众生来讲,就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因此,不要换很多方式,这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希望大家还是心无旁骛地安住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依止一个法门,如果仅是浏览其他法门的书籍,了解其他上师的教言是可以的,但是无论即生中能否成就,专修一个法门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些对佛教一知半解的人,认为在某地学佛很麻烦,听说有不下工夫就可以马上成就的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就风尘仆仆地前往。其实佛教的传统都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自身的习气很重,到那里也只是说法不同、宣讲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终也可能一无所获,然后又去观望其他的目标。如果在开始的两三年中你便精进地下工夫学习功课,你会获取许多知识,看许多的书。结果你全部都舍弃了,本来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这样辗转几次,可能你的生命都会用尽的。对懒惰、懈怠者来讲,到哪里都没有一个所谓的佛果会无缘无故地从天上掉下来,世上没有这般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四屏弃相似利他品释终

    下面还要讲一点。

    五割弃利养

    看破今生并抛弃恭敬利养十分关键。

    这里的“利”是指得到财物,“养”有得到别人恭敬的意思。所以,我们看破今世后还应该生起看破利养之心,这一点十分关键。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佛言弥勒,诸菩萨摩诃萨当观利养,生养贪欲;当观利养,坏失正念;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如是说:佛陀告诉弥勒大菩萨,你应该仔细观察分析利养,利养是引生贪欲之因。很多希求利养之人相续中的贪欲心是与日俱增的,一旦生起利养之心,相续中有关佛法的正知正念也全部会失毁的。

    当观利养,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长愚痴;于成自利之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诸诳惑;

    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利养就会知道,得到利养之时会生起傲慢心,失去利养的时候,就生起卑恭心,从以前具足利养到现在一无所获,内心会非常悲伤,有些人到其他的地方去得到一些利养,就认为自己很了不得,相续中一点智慧都没有,认为:我现在很不错,你看我有大哥大,很了不起啊,人们都没有,我功德很大,肯定是个活佛吧。失去利养的时候,就开始说:“本来我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你们不接待我,我一定要让非人接待我。”吓唬他们。其实人都不接待你,非人怎么会接待你?

    依靠利养会增长愚痴心,有些人本来不具功德,别人对你稍微恭敬和供养少许,他就会认为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有施主供养他人,他就会滋生嫉妒心,同时也产生耽著和诳惑之心。

    舍四圣种无惭愧故,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骄逸生高慢故;于师轻慢为魔党羽;乃为放逸散乱之根源;

    依靠利养,自相续中的四圣种、沙门四法也会舍弃,无有惭愧,一切佛都极其呵责利养,不会开许。

    依靠利养,自相续中数数串习骄傲之心。得到利养以后,对上师也不恭敬,比如说从外地回来后得到很多利养,在以前有过法缘的上师面前骄傲得不可一世,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上师和道友都不理,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魔的党羽。

    利养也是散乱的源泉,有些修行人以前很出色,后来就变成了追求利养的修行人,这是很有可能的。譬如我,刚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发心也比较清净。现在回忆起来,从前没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现在真的成了魔的党羽了。为什么这样讲呢?自己有利养时,在谁面前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掠夺善根,贪著财物衍生愚痴;抢夺三善;如电、如轮、宛如霹雳;为众多烦恼所染污;于亲友施主家瞻候颜色而生忧恼;

    利养越来越多的人,就越来越愚笨,因为他不愿意闻思修行,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财力不错的道友,总喜欢离开这里出去散乱,如此一来,他的愚痴心和不如法行为越来越增长,真正的善法不能行持,掠夺身口意所有的善根。

    利养就像闪电、旋火轮、霹雳一样虚幻无实。它还会令自相续为众多烦恼所染污,因此过知足少欲的生活极为重要。

    利养还会让你经常顾及亲友、施主的面子,除非你不执著利养,亲友、施主不高兴也无所谓,但是你要耽著利养就会经常与他们电话联络感情,他们的快乐与否也成了自己忧喜之因。

    扰乱自心;

    爱物损害心生忧患;

    于四念处多所忘失;衰损白法;于四正断多有退失;神变神通多有削损;先得利养日后弃失;与怨相处,亲友相弃;引诱他方犹如淫女;

    以前听《智慧品》时,四念处记得很清楚,耽著利养的人从外地回来以后,四念处也遗忘无余。

    从前四正断的功德和神通神变呈增长之势,耽著利养之后就会有损害。从前得到的利养慢慢会退失。

    从前与怨敌关系紧张,但是为了利养也要与怨敌和睦相处。

    倘若亲友在利养方面制造违缘,马上就会舍弃他们。

    经常引诱他人,与妓女无别。

    失毁禅定及四无量;

    众生因是深堕地狱、旁生道及阎罗世界;当观(贪著)利养,与提婆达多之行径等同。

    贪著利养也与提婆达多的行为别无二致,是堕入旁生、饿鬼、阎罗世界的因。

    弥勒,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此过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违缘;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人一定要观察利养的过失,应欢喜于知足少欲。这样才少生烦恼,许多过患都不会产生,而且修持佛法也不会有任何违缘。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不喜欢希求名闻利养的修行人,修行是很成功的。有些人认为居士们都糊里糊涂,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他们,但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就如同根登群佩所说的:“他们对世间法是很精通的。”总有一天你怎样装模作样他们也会知晓你的卑劣行为,对于知足少欲过清净生活的修行人之功德,他们也会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应该做平凡的修行人。

    譬如一些堪布、堪姆稍微获得了一些名声和财产,这时就考验你能否知足少欲,如果你再去发展名声和财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最后自己成了财富的奴仆。因此,自己只要吃穿具足就应该知足当下,末法时代在这种境界中安住下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今时代是金钱社会,很难在金钱面前抗拒诱惑,如果做到像古代修行人一样的人,可能会困难重重,但是知足少欲是能做到的。如果无勤中得到了利养就应该布施,但不要刻意去寻求它。有些人不知满足,在这里住两三个月就又找借口出去化缘,闻思修行的智慧少许也不具足,还有一些道友一直安住在寂地修行,我认为一生如果能这样结束是很有意义的。

    在家出家诸众不生厌烦;诸天及人恒时清净行持故;安住且堪守护;离诸恶道,不畏堕落;远离呵责,无能胜伏;而得解脱众魔境界;无需感蒙一切痛苦;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如果是一个知足少欲之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会生起厌烦心。这样的人,诸天和人都会对他的清净行为赞叹。他也会安住、守护清净的戒律。不用害怕堕入恶道,因为一生之中生活是很清净的。也不会受到各种诽谤,喜欢利养的人四处奔波才会招致诽谤,可以胜伏不如法之行为,能解脱众魔的境界。

    诸天和人都极其艳羡,也有些居士来到这里看有些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羡慕,认为这样过生活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苦行非常难得。

    禅定娴熟,安住清明;

    无有谄曲诳诈;

    视五妙欲为过而不放逸。如说修行,能住圣种,智者及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认为妙欲是过失,因此不会放逸。智者和同梵行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提起某个人的名字,对不如法的行为,很多人都议论纷纷,喜欢知足少欲的人也不喜欢接触许多人,讲、辩、著、闻、思、修等各方面都很有能力。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为舍一切利养故,当以殊胜意乐依于少欲。”

    第五割弃利养品释终

    2004年2月1日第27节课

    六放弃储蓄资具

    作为真正知足少欲、清心寡欲的好修行人,除修行必备品以外,不应该攒集、积累不必要的资具。

    加哲仁波切针对诸多过患而恳切嘱咐:“(此乃)修行歧途当力舍此生;

    加哲仁波切叮嘱我们说:我们要避免修行中最大的歧途、迷处,就是一定要舍弃今世。意思是如果舍弃今世的念头没有生起,那么修行的歧途就没有消除,总有一天,仍然会耽著今世。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总有一天会还俗,或者致力于追逐世间的名闻利养,这就是修行中最大的违缘。

    利养乃缚当斩欲牵连;

    获得财物和恭敬等利养,实际上是一种束缚,我们应当尽力断除施主、亲友的牵连。以前噶当派的大修行人与现在的许多修行人不同,现在的修行人依靠佛法口口声声说令众生积累善根、修持善法,但实际上他们是表里不一的,变成了自他束缚轮回、不得解脱之因。也许他人作布施、供养会有善根,但过后他们也持有邪见,供养完毕又对出家僧人满腹怨言,所以我们对利养应该仔细加以分析。

    名声无义当弃此耽执。

    名声也无有毫许实义,今天你名扬天下了,但是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否用得上?无论你今生是一个怎样如雷贯耳的大修行人,但对自己的来世却没有丝毫的利益。更何况,当今世界一个修行人无论是活佛、大上师、大法师,名声再大也远远比不上影视明星和演员的一分,他们每到一个城市中,铺天盖地的人就开始盲目地崇拜。但是不管是一个怎样有名望的大德来到同样的城市,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崇拜,所以所谓的名声也只是假名安立的。对名声、利养等的贪著,作为修行人来讲是最难以割舍的烦恼。

    若无随遇而安知足心,积累资财增长罪苦因。

    要做到随遇而安就是无论你的衣食是怎样的境况都会心满意足,除了希求真正的智慧以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满足感,这样就会非常快乐,除此之外,积累资财就会增长痛苦和增长罪业。

    若欲增上安乐及善根,依凭知足意乐乃窍诀。

    如果你真正要获得善根和快乐就要知足少欲,这就是传承上师们最甚深的窍诀。有些人经常这样请求:“上师您老人家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甚深的窍诀?”但是如果我们对他说要知足少欲,不要贪得无厌,他一定会不以为然,但实际上这就是甚深的窍诀。

    是故操持利养名声等,此生圆满心行当屏弃。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舍弃所有的名闻利养、所有追求今生圆满的行为和发心。

    临终注定具利之胜法,应当无散恒时精进修。”

    对临终最有利的善法,有些人认为是颇瓦法或者是宝瓶气,但我觉得这些不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只有对生生世世有利的法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们曾经讲过的,如果你在发菩提心和殊胜愿之中死去,会使你在生生世世中变成具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所以,如果你真正具有大圆满的殊胜境界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应该发利益众生和舍弃今世之愿。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应当修持对临终最有利的法门,尤其是我们现在就受此类教育,在几十年中修持看破今生、舍弃今世的法门,到了临终之时在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坚固的定解!

    基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基巴尊者这样说:人们对所拥有的幻化财产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精勤于攒积、守护,所积的财产全部留于后世。其实人死之后对他的财产仍然会很贪著,自己含辛茹苦地攒积,最终自己却不一定有享用它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叫尼嘎的比丘,从外表来看他有知足少欲的功德,但他死去以后竟留下了三千两黄金,未生怨王对这笔财产生起了贪欲心,准备据为己有,后来佛陀专门派人对他捎口信说:“以何道理在尼嘎比丘生前未曾与他有任何来往,在他死后却欲将他的财产据为己有?”最终未生怨王也没能得到那笔财产。

    现在影视圈中刚死不久的张国荣、梅艳芳,他们的财产全部被基金会等其他人享用了。因此说,辛苦积存的财产,他本人并不一定能享用,全部留给别人。这样的道理大家应该铭刻于心。

    不愿希求究竟义,暂时所需未舍弃,断除贪著何等难!愿弃耽执祈加持。

    我们很多人不希求利益众生、获得佛果等最究竟的利益,却特别喜欢一些暂时所需,暂时分发的一些财物,大家都会非常注意,究竟有利的一些法本大家不一定如此重视,我们断除今世暂时受用的贪执都是何等的困难!但愿断除这些执著,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这个意思。

    虽未以名摄徒眷,终究无力弃信众,抛弃世事何等难!无伴独居祈加持。”

    虽然并非以希求名利的发心,但却摄受了众多的眷属,对于这些具信的信徒,舍弃他们、抛弃世事也是困难重重。

    大概基巴也如同现在的我一样,虽然不愿意希求名利,但不知是什么业力所牵,已经聚集了众多眷属,现在全部抛弃他们,未免太不合乎情理。每一个人都非常可怜,如果没有给他们传法,可能过了五六年以后,有些人会还俗变成一个在家人,所以,基巴尊者也是此意。我们刚刚讲了舍弃今世,抛弃眷仆,不要为寻求名声而宣讲佛法,但有时大概是众生的业力所感,抛弃世事是何等困难啊!但愿我没有任何伴侣,孑然一身独居清净的深山。他这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至尊仁达瓦是这样宣说的:除了法衣、法本、钵盂等真正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金银等财物连芝麻许也不要带在身边。

    巴瓦也千叮万嘱:“未知积蓄终被何人携,尚且不生布施之心念。一旦斩除贪恋欲妙心,四洲财物为其所掌管。”

    同时,巴瓦也嘱咐我们说:不知道我们辛勤积累的财产最终会被谁带走,不生起布施的念头真是非常愚痴。一旦谁断除了自相续中的贪恋之心,那么四大部洲所有的财产都将被此人掌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没有贪心,这与拥有四大部洲所有财产没有什么差别。贪得无厌的人去城市中化缘,很想得到别人手中的财产,看到比较富裕的居士,就会像具足神通一样的,很快就能认识对方,他的电话号码也落到了此人的手中。现代社会所造就的现代人就是如此。知足少欲的人相反不会去管别人的财产,对自己所具的财产了然于心,不需要再向他处攀缘。外表上看来,修行人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出家人都没有头发,两只耳朵都比较明显,看不出他是否具有贪心,但是从行为中,是否贪财还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但愿大家从内心深处,无论是否去做善事,都没有必要去做非法的恶事,应该断除所有的束缚,大概是很多人没有听过《三十忠告论》的原因吧,有些修行人的行为不太如法,我希望住在学院里的人都是专注于闻思修行的人,对闻思修行没有兴趣,想要修建寺院的人和有神通神变的人,学院的环境不一定很适合他,此类人暂住一段时间后,慢慢离开好一些,住在学院里的人,种姓应该定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除非无有及断绝,丰足剩余永无时,强者掠夺弱者盗,浊世财物难留存。”

    除非根本没有财产,或者是已经断绝了财产来源的人,没有丰足的财物,并且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否则财物就是痛苦之因。

    为什么这么讲呢?当今末法时代强者会夺,弱者会盗,所以浊世的财产很难以留存。积累财产的过程也是百般苦楚,尤其对修行人来讲知足少欲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戒律中开许过可以享用无勤中获得的财物,但这一点也是从享用分而言的,实际上一个财源广进的修行人,修行不会成功的。

    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这里的有些出家人做得很好,不喜欢别人供养他手机、电脑等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仍喜欢如同古代一样以比较贫穷的方式过清净的生活,如果喜欢过奢华的生活,想尽各种办法与居士联络就不难办到,但我们应该选择清心寡欲的生活。

    以前竹庆仁波切不会把糌粑箱子放在自己的面前,他认为这样会令心散乱,但我认为糌粑箱子放在面前不一定会令心散乱,恰恰是电脑等各种现代化的电器当真会令心散乱。古代的高僧大德对糌粑箱子都如此地排斥,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就更不必分说了。很多人虽然不能回到远古去生活,但是却很向往过那样的生活,我们对好人应该有好的评价,对坏人自然给予坏的评价,好修行人愿意在艰苦的地方安住下来,修行不好的人很自然地就在这种环境中离开了,他认为这不该是他安住的环境。我们讲《君规教言论》的时候也多次提到过,如果对好人、坏人都没有相应评价,全部鱼龙混杂,好修行人也不愿再安住在这里了,希求世间八法和名闻利养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

    上师离开以后,我们不管在这里住多久,还是应该尽量地闻思修行,应该尽量保持一种清净、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希望,能否实现当然很难把握,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这里野蛮的人多如牛毛,真正闻思修行的人却寥若晨星,心中的愿望不能实现,环境也于己不相适合的时候,独自离开是很简单的,不需要三天。但既然上师给我们创立了这样好的学院,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地闻思修行,希望大家不要致力于积累财产,这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第六放弃储蓄资具品释终

    七唾弃饮食贪执

    总之,积藏财物等行为,无非是由贪恋饮食、担心冻馁致死、供养上师等等目的,以及尚未了知妙欲过患的缘故而导致的。其中,对饮食的贪得无厌更是于理不容。

    许多人积累财产的目的就是为了饮食等财物,害怕自己饿死、冻死,还有些人是为了供养上师等等。释迦牟尼佛的戒律中曾这样讲过:六群恶行比丘到处去化缘,积累了很多钱财,信众诽谤他们的行为,恶行比丘们说:“你们在家人要养家糊口,需要积累财产,但我们出家人也要供养上师。”释迦牟尼佛知道此事后严厉呵责他们:“为了供养上师也不能积累资财。”关于这一点下文还会叙述,专门有一个标题阐述这方面的内容。

    现在对佛法危害最大的就是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弟子吹捧上师是某某的化身、某某的转世,四处传扬,许多人首先对他生起佛陀般的信心,其次是菩萨般的信心,最后是魔王般的执著,认为对方骗了自己的钱。这份关系的严重状况很多人都不知晓,因此对于恶行比丘的行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对我个人而言,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再也找不到比上师如意宝恩德更大的人了,但对上师的供养方面从来没有向任何居士化缘,我认为这不符合佛教的教义,有些人因为不懂戒律和因果,认为自己没有享用,积累钱财是为了供养上师,但这不是修行人的做法,修行人知足少欲,如果上师有那么大的贪执,又怎能叫上师?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贪执财物是不了知妙欲过患的缘故,尤其是对饮食的贪执是极其不合理的。

    在博朵瓦尊者身边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口腹之欲极端重视,修行就会误入歧途。尊者针对这些人,曾痛心地感叹道:“都是因为肚皮,而使‘苍天颓塌’,所以他们修法也不能成功。”

    博朵瓦尊者身边对口腹之欲特别重视、误入歧途之人,尊者也曾对这些人痛心地说:这些坏人就是为了肚皮,致使苍天颓塌。平时口语中呵斥别人时也常用到此喻,譬如说:“你这点法都修不成,是不是苍天颓塌?”又比如孩子出去放牛,如果弄丢了牦牛,父母会痛斥他说:“你这个愚笨的人,什么都做不好,天都塌了!”博朵瓦尊者也引用当时藏语中的一种比喻,意思是说这些人修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为了肚皮,整日里大吃大喝而度日才修不成。现在美味的饮食极为丰富,但如果修行人也耽执于此,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我们修行不能成功的原因:第一是不能看破今世,第二就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原因。但很多人都不察觉,就开始怪上师、怪法门、怪……大家应该反观内心。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狡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智者旬呢哲这样说:身语狡诈是增长邪命之因,如果过于享用信财,自相续中的善根和境界全部都会减退,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以前我刚到学院的五六年、七八年中,虽然没有神通、神变等功德,但在夜晚经常做一些善梦,白天的信心、出离心、大悲心各方面都增长很快,近几年大概是享用信财很多的缘故,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日渐减退。从无著菩萨的传记中也不难看出,尤其是享用信财对自己的修行境界和造作善法方面有极大的危害,应像噶当派大德那样,尽量少用信财才好。

    本来戒律中也讲过,信众供养的财产送给别人有极大过失,比如你将居士供养的钱财送给其他居士就不合理,送给一个出家人就比较合理;将未受戒之人供养的财产送给受过戒律的人就比较合理;如果将出家人供养的财产送给一个从未受过戒的在家人就有过失。总而言之,信财的享用者一定要超过供养者本人的境界才可以。所以,在处理信财的过程中,我个人可能经常错一些因果,你们也可能是这样。信众的财产,有些是信财,有些是亡财,如果享用很多,自相续中的善根就会逐渐退失。我有时候将别人供养的财产给亲友一点点,他们自己也懂一些因果,很害怕,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有很多信财不知如何处理,但布施可怜的众生应该是可以的,我有这种想法。

    我们应当断除对美味饮食的贪执,把衣食扔到墙角难道不合理吗?当然我们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将所有的饮食抛之脑后,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有点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要每日只为饮食而奔波,整天除了对烹调食品感兴趣以外,对任何修行都不重视,这样不好,来到这个山谷不是为了散乱,相续中应有一个希求善法的念头才对。

    绰普索南桑给(无垢光尊者)的一番话也是妙语如珠:“虽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诈现行,为护他心自受束缚因,当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绰普索南桑给是无垢光尊者,他的一番话也是妙语如珠:虽然蒙受一些信众供养资具,自己为了这些供养也需要诈现威仪,为了护持他人的心,自心已经遭受束缚,没有必要在人前诈现威仪,别人看见时,行为显得寂静调柔,实际自心如放纵的野马,这样不好,这就是我的忠告。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是这样讲的。

    从前,仲敦巴格西与四位瑜伽士前往热振。一天,已到骄阳当头,应当食用午餐之时,他们的食物却一无所剩。一行人饥饿难耐,正商量如何应对之际。衮巴瓦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将会吃到那个从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带来的食物。”

    仲敦巴和四位瑜伽士一起去热振,一天到了中午午餐的时候,他们任何食品都没有,正在思量该怎么办之时,衮巴瓦很有把握地说他准备吃从山下向上攀登之人所带来的食物,他是显现神通才如是说。

    当他示现神通的话音刚落,一位施主便携带着丰盛的斋食即时而至。(他们终于得以饱餐一顿。)仲敦巴格西向来喜欢隐藏功德,(所以对衮巴瓦显示神通的行为极为不快,)声色俱厉地训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这时就有一位施主带着丰盛的斋食来到了他们面前。仲敦巴格西喜欢隐藏功德,本来噶当派的格西都是如此,如法王如意宝一样,一生之中不说神通,如是他就很不高兴的训斥衮巴瓦,不许他说神通。

    我们很多修行人稍微有一些梦境、他心通等就四处宣说,有些人相续中无有任何功德,却口无遮拦地乱说。学院中的道友中有些智慧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经常说一些神通,“我知道你的心是什么……”你们私下说的话,我全部已经问到了,我采访了很多人。我对说神通的人看法不太好,经常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有些人对你很恭敬的,但是我觉得你没有神通,所以,乱说神通没有必要,不管是看病还是做其他事情,用神通是根本不合理的,以后不要弘扬神通,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和证法并不是以神通来弘扬的,否则佛陀在世时就会用神通来弘扬了。因此,我们应努力弘扬慈悲菩提心,说那些稀奇古怪的话语,很多人对此情有独钟,但这并不是佛法的精华。

    噶当派的大德根本不说神通,像衮巴瓦这样的大成就者说得并不明显,仲敦巴仍极不高兴地训斥他。

    2004年2月2日第28节课

    噶当派的大德们一向就是这样以隐藏功德为本,故有“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说。

    噶当派有这样的教言:“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我们相续中无论具有神通、神变等怎样的功德,在别人面前不要泄露,这样做邪魔外道都无法加害于你,反之,会经常遭受邪魔的危害。

    因此,修行人最关键的是把精力用在出离心和菩提心上面,不要经常说三道四,言谈山上有魔、山下有鬼,慢慢自己的境界全都被魔所转移,自己内心清净也不会有邪魔的侵扰。有些大概是民间传说的分别念很重,就经常处于魔的境界中。比如认为死过人的房子里有魔,所以不能住,但是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合道理的,因为上师如意宝为主的高僧大德早已加持过这里的山山水水,乃至每一寸土地,是有护轮的,这里所有的土地全部是清净的,有些道友真正该执著的相续中特别可怕的烦恼魔,傲慢、嗔恨魔不去执著,反而随顺它们,根本不存在的所谓外魔,认为它恐怖至极,尤其作为修持密法之人应该将魔化为自己的助伴,将自之身体全部布施于它,修古萨里时,魔是最好的对境,许多瑜伽士求之不得,经常到尸陀林中修习此法。希望大家在学院中不要说“这里有魔,这里有鬼”,民间的说法不要用在学院中。有些人修行不好,看见一些道友就认为是魔,一切行为都是神神道道、奇奇怪怪的,这是不合道理的。

    无论是修习显宗、密法的人都应该是非常普通的人,高僧大德也都显现为普通人才有超越的功德,一般看起来是做超凡行为的人不一定具有超凡的功德,有些人自己一定要显示神通、神变装作高僧大德,摇身一变成为众弟子的怙主,这种行为是具有欺骗性的。上师如意宝是全世界那么多高僧大德的上师,但是我们追随他老人家那么多年,何时看到他老人家显示神通、神变,或以神通来抉择某个人的身上有魔、有鬼?这一点大家非常清楚。

    我们既然是他老人家的传承弟子,以后在语言上就不要信口开河,即使没有人对你有信心,无论是活佛、堪布、还是其他修行人,行为上都要做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如此一来,修行容易成功。如果你的行为不符合显宗的别解脱,密宗的证悟境界也全然无有,行为还不如法真是不合理。前辈的高僧大德们,比如藏传佛教中的华智仁波切、如来芽尊者、无垢光尊者,全部显现是非常普通人;汉传佛教中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从外表看来也非常普通,但是他们度化众生的能力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反之,在人群中一直炫耀自己功德的人,实际相续中无有芝麻许功德。现在我们聚集一堂时,是有人教导的,但是以后在自己的生活之路上,这些教言也不要忘记。

    我们学一点法,就应让自相续有所改变,如果不能改变,我苦口婆心地说很多也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如果发心要改,这样一个简单的教言也会起到作用。从今以后,无论自相续中有怎样的他心通、宿命通,都应发愿对这些神通从此缄口不言,如果有决心,听这一节课也会受益匪浅。

    他们从不追求穷奢极靡、纸醉金迷的生活,却极力推崇清心寡欲的头陀苦行。

    噶当派的高僧大德从不希求过颓靡奢侈的生活,也不喜欢贪图玩乐,而是热衷于清心寡欲的苦行,现在的许多人喜欢贪图玩乐,以此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柯受良你们可能都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亚洲飞人,骑着摩托车飞黄河、长江,他的妻子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终身吃素,一直祈祷她的丈夫不要在飞行的过程中出什么事情。他虽然在飞行的过程中没有出事,但在上海酗酒过多,前不久已经死了。

    现在的人喜欢喝酒、吃肉,希望这里的人都不要吃肉,作为凡夫人,贪执肉味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是佛教徒,佛陀的大乘经典中讲了很多吃肉的过患,吃肉对身体的确有许多不利,医院里很多病人的肿瘤都缘自于吃肉,动物的晦气和怨气演变成脓,脓会逐渐变大,有些肿瘤有二十四斤重,尤其是牧区中很多人喜欢吃生肉,就慢慢变成肿瘤,对身体还是有很大的危害。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典中宣说了吃葱蒜等辛辣物的过患,但我们仔细翻开大乘经典,吃肉为人类带来的过患是任何其他食物都无法比肩的,对今生来世都无利益。

    无论是藏传、南传、汉传佛教中哪一个派别的高僧大德或具信居士们都认为我们五明佛学院的教轨来源清净,我们作为佛教徒,尤其是上师如意宝的弟子,如果我们的饮食是以众生血肉为主,恐怕日后对弘扬佛法会带来深重的影响。

    以后我们到城市中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对血肉情有独钟,大吃大喝,那么又会在佛教徒的心目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尤其是汉传佛教,吃众生血肉是他们早已屏弃的行为,如果所有的传承弟子将学藏密变成开许吃肉的借口,这样的确对佛法不利、对身体不利,更没有必要将那些鸡鸭全部杀掉,自己不吃肉,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存也未尝不可。

    曾有一个大德在美国的演讲中这样说道:“虽然人类与旁生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有我执,喜欢快乐、不愿意受苦这一点全无差异。”我的生命遇到危难时,我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财富来换取生命,同样的道理,所有众生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前一段时间,震惊世界的非典型肺炎,专家们也认为是来源于动物的身体,在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身上传播开来的。现在禽流感这种疾病也是震惊世界的,从泰国开始蔓延开来,人们都处于恐惧之中,将鸡、鹅等动物统统杀掉,埋入地下。

    人类真是太愚痴了,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害它们,同时科学家们一旦发现许多疾病的来源就是这些动物,人们又恐惧,又要杀害它们,杀害那么多无辜的众生,人类的心真是非常可怕,没有悲心的原因造成了世界的混乱。因此,希望大家断除肉食,我们应该知足于素食,在短暂的人生中享用血肉没有任何意义。

    有些人是非常愚痴的:红岩曾有一个叫热给的老人,他迎请贡唐仓活佛到家里应供时,说:“贡唐仓是真正的文殊菩萨,具有超度亡人的能力,又怎么连超度五只羊的能力都没有呢,所以我是特意杀五只羊来供养他的。”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太过愚痴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有些真正的大成就者,享用血肉也不会染污到相续,有些如我们一样的人,只是通过不同途径获得了一些名声,他们大量地享用血肉,在信众中的影响不好,对所食用的众生也无利益,不吃肉的人越多,旁生自然获利越大。

    也许还有人认为吃肉罐头可能过失不大吧,其实不然,你只吃了一点点,就有杀成百上千这类众生的过失,经论中也是这样宣说的。只吃一个众生肉的过失与吃一百个众生之肉的过失比起来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工厂中生产出的罐头是许多众生的肉混在一起的,因此,吃肉罐头的过失更是无量无边。

    作为佛教徒,责任就是弘法利生,吃众生的血肉能不能利益众生,间接或是直接大家可想而知。以前我们牧场上有这样的人,看见一头活生生的肥一点的牦牛时都想吃,一直吞口水,“你看它特别肥,肯定好吃。”这样想特别愚痴,很多人生活很困难,但是买一斤肉需要八、九块钱,有这些钱买几斤菜都可以,直接为身体补充营养,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吃肉对身体不利,因此,不要过现代人的生活,整天都是大吃大喝,尤其是看到一些大饭店和大酒店中的众生真的是很可怜,面前摆着很多活的动物而大吃大喝,他们的人生价值除此之外无有其他,但是我们修行人的人生价值不是这样的,以清净的饭食过活非常重要,这个问题还是要和大家讲一下,不然有些顽固派始终是顽固不化,这样也不太好,可能在座的人今年不吃肉没有什么困难,再过几年也没有困难了。

    因此,好好地在道理上想一想,不要认为我特别坏,这么好吃的肉不让你吃,悄悄地买一个牛腿埋在牛粪棚里面这样不太好,应该为自己想,为众生想,因为我们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人,有些在家人都会为了众生的利益抽出自己的鲜血乃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曾经最大的船只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两千个人中,只有七百个人没有死,当大船毁坏时,很多有利他心的世间人愿意自己死去,让其他的人坐上小船,因为小船里面只限于坐少数的人,这些人真的有菩萨心肠。我们虽然学过大乘的佛法,每天在诸佛菩萨面前说要利益众生,真正要利益众生的时候,连一个不吃肉的行为都做不到,是非常惭愧的事情。

    尤其是特别饿的时候,看到桌子上放的牛肉,真的非常想吃,但是有时候凡夫的分别念可以对治。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人可能不必说,但是说了会起一点作用。

    据说,金厄瓦的前半辈子可谓一贫如洗,几乎是以荨麻等维持生计。没有可以补缀的布片,只好用皮革代替,故被人们誉为“皮裙者金厄”。他就是如此多年如一日抛弃一切希图、忘却俗世凡尘而修习的。

    这在前面也提到过,但是我还是按照原文翻译出来。

    金厄瓦格西已经忘却了世间的名言,比如父母的名字等世俗的名词,他始终住在寂静处精进修持。

    另外,还有米拉日巴在九年中,莫觉巴在十二年中,也都是以荨麻为生等等举不胜举的事例。

    高僧大德的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没有看过莫觉巴的传记,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藏传佛教的大德。米拉日巴尊者在九年之中以荨麻为食。

    我们九天没有买到菜也异常痛苦,想买一点牛肉。其实我们现在不需要以荨麻来过生活,与古代的人比起来应该算是不错的了。

    前辈的善知识们在修行之时,都是这样历尽艰辛、排除万难,以他们高风亮节的行为,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他们的高风亮节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佛陀的传记中也有佛陀在因地时以自己之身体喂母虎的事迹,这种行为我们虽然难以做到,但是与世间上肆无忌惮地大吃血肉的人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世间人认为我们的生活无有乐趣,肉都不吃,剃着光头,真是倒霉,但实际上他们是不懂价值观、不相信来世的典范,他们不承认众生的生命是如此的可贵,我们不同。因此,哪怕有多少人诽谤你,你也应当树立自己的形象,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唾弃饮食贪执品释终

    八不贪受用

    即使自己福报现前,各种受用唾手可得,也不能大言不惭地恣意受取。修行人就应当如此毫不吝惜地舍弃一切。

    虽然自己的福报现前,许多受用无需勤作就能获得,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可以随意享用。无有勤作之故。

    若说:“如果受用不寻而至,我也无需制止,(只需名正言顺地享用;)如果受用匮乏,我也不会苦心经营。”

    有人这样认为:“财产受用不是通过我的辛勤劳作得来的,所以只需名正言顺地享用就是了,如果受用匮乏,我是不会苦心经营的。除此之外,我可以随便享用。”

    此等说法纯粹是自我开脱、自我放纵的无稽之谈。

    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按佛经中的要求,修行中不必要的财产应该放弃,生活的必需品才可以享用,但有些人的做法也太过分了。我周围有一个道友,听说来了一个很有威望的活佛,就把自己的房子供养给活佛了,活佛也欣然接受了,没有了房子便四处打游击战,最后从我这里借钱去买房子。也有些道友刚刚来便将所有的钱都供养完毕,结果自己连安住下来都有困难,这种做法是非常愚痴的。有一点钱的时候,应该把钱存在银行里面,真正离开时实在用不上再供养,不然全部供养了是不是也太过分了,这并不是古代高僧大德舍弃受用的做法,我们应当将修行之外生起贪执的受用舍弃,现在的有些世间人,特别贪执自己的财产,这样也不合理的。

    经(《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亦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

    《富楼那请问经》中说:不要储蓄许多财产,即使是无勤之中获得,还是应该舍弃。也没有必要为积累财产而四处化缘。作为修行人应当做到两点:第一是精进地修持佛法;第二是要护持清净的戒律。作为修行人没有懂得真正的佛法奥义,还有什么意义呢?清净戒律是佛教所有功德的基础,所以护持戒律同样非常重要。凡夫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只有在条件具足的时候容易守持清净的戒律,因此,令我非常担忧的是:学院里如此多的藏族觉姆,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寺院,以后回到家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不会没有几天就还俗了,还能否继续守持清净的戒律是一个未知数。汉传佛教有一些尼众寺院,稍微好一些。

    总之,正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否则解脱是很遥远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希求清净的戒律和甚深的佛法,除此之外,希求财产根本无有必要。

    犹如人们常说的“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的说法,所以,应当断除生长烦恼之对境——今生的富贵荣华。此理我们在前面也曾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加以宣讲。

    “依靠对治不如弃离恶境”,比如一个生贪心的对境坐在自己的面前,你努力对治也不一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不如干脆不去见他,远离对境是最好的办法。同样,作为凡夫,你看到自己的怨敌也不一定抑制自己生嗔心,不如首先不去接近他,当然境界较高的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不一定起心造业,外境不会对他有损害,也可能有增长他境界的作用,这一点《入行论》中是讲过的。

    凡夫人远离对境是很有必要的,有人到了学院后,无常观和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自然增长起来,回到城市以后,从前的坏习气又会自然萌发。以前学院里的有些人,修行很不错的,到了外面的城市里面看到网吧、卡拉OK厅等诱惑人的环境才发觉自己无始劫以来串习的坏习气太严重了,所以对凡夫来讲,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财产也是应舍的对境,如果财产丰盈,凡夫人不可能不被它诱惑,因此,首先应舍弃荣华富贵,学习一贫如洗的高僧大德们,这样的生活非常有意义。这些道理,前面也用很多笔墨宣说过了,尤其是“富贵荣华”对今世来讲是百害无利的,必须要舍弃的道理前面也宣说过。

    博朵瓦尊者云:“具备不求世间四法,彼等已择修持解脱。

    博朵瓦尊者也这样说:任何一个人一旦具足了不求世间四法之功德,此人就已经选择修持解脱的佛法了。

    未勘宝藏不可摧损,一经探察为人开采。纵他获得利等四法,知彼实质犹若死尸。

    宝藏尚未发现以前,不会招来怨敌的摧毁,一旦探察到宝藏的所在,人们就会开采。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恭敬、利养、名声和赞扬,说明此人已经相当危险,如同尸体一样。

    那天有个道友吊死了,将绳索割断以后,尸体倒在地上,别人看见后都特别害怕,我叫他们晚上在这里念经,有一个道友站出来求我说:“我们不在这个房子里念,到隔壁的房子里面给他念经可不可以?”但是尸体并不一定令人害怕,真正该怕的是有名声、财富、恭敬、利养的这些人,与行尸走肉无有什么差别了,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噶当派的修行者首先远离获得利养、恭敬之地。但现在的很多修行人,稍有一些名声就印五颜六色的名片,原本不是堪布、活佛,名片上的头衔都印着堪布、活佛还有法王、法王的主席、法王的总统等名称。总之,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得名声,尚未死亡时就愿意变成尸体。

    看到噶当派修行人的风范,我也非常惭愧。当今末法时代,口上滔滔不绝地讲说着佛法,实际上早已被烦恼之魔打死,现在只剩下一具尸骨在说法,如同多得不可计数的世间人。可能许多修行人将来也会变成这样,末法五浊兴盛时代真正修行人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们应从道理上明白,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曾讲过:“人们非常恐惧的尸体就是现在我们的身体。”所以真正的腐尸并不可怕,一个有名闻利养的修行人其实已经变成尸体了。

    恰似多康觉卧持蜜,当视利等四法为敌。权势显赫苦海翻滚,窍诀如此宣说应知。”

    “觉卧”有说是阿底峡尊者之名,也许在此处是指某个尊者的名字。多康觉卧持着蜂蜜时,首先飞来了一只蜜蜂,最后许多蜜蜂蜂拥而聚。同理,具足利养的人,成千上万的世间凡夫和魔众也会对他高看一筹,他的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从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讲《修心八颂》时说,我们应观想自己比任何众生都要低劣。当时他前面飞来一只小小的蚊子,他说:“我们不要说与人相比,作为我就比这只蚊子还要低劣,因为它可以飞行,它有很多功德,而我不具备这些功德。”他如此献身说法,用此比喻来宣说《修心八颂》的意义。所以,修行好的人对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作佛法的比喻。

    一定要将利养等四法看作真正的怨敌,外界的怨敌只可能摧毁你的身体,不会摧毁你相续中的善根财富,毁坏自相续善根的怨敌才是真正的怨敌,却反而认为自己了不起。

    因此,势力显赫的人,苦海也会翻滚而来,许多窍诀教典中如是宣说的,我们作为初学者也应该如是了知。

    龙树菩萨也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财富越多,痛苦也随之接踵而来,如同有些龙王有一个头,有些有许多头,但是它的头越多,感受降下热沙的痛苦也就越大。

    去年德巴堪布到汉地治病时,我给他介绍了一个大老板,我打电话问他怎么样,堪布说:“他对我倒是非常好,但是他自己非常痛苦,每天都是非常忙。”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连一点求法的时间都没有,尤其是财富比较多的人,非常痛苦。龙树菩萨如是宣说的。许多广积财富之人就是如此。

    博朵瓦尊者针对一些人的强词夺理,毫不容情地驳斥道:“有人恬不知耻地说‘用嘴哺饲,婴儿也会食用。如果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养,即便是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种说法实在是自我圆场的荒谬之言。即使是供养圣者,我们也不能厚颜无耻地随意接受。”

    博朵瓦格西的这段话有两种解释方法:与喂婴儿时,婴儿张口接受的道理一样,如果别人心甘情愿地供养,作为圣者,接受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之事,但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另有一种解释方式:有人的贪心极重,他说:“别人送给我婴儿,我马上将之吞下,供养给我一个圣者,我也无可厚非地接受,更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这种说法是他的贪心过重的缘故,简直是荒谬之谈!

    第八不贪受用品释终

    2004年2月3日第29节课

    “休得随顺”指的是我们应该断除一切以别人心念为转移的心态,对世间人来讲,随顺别人很重要,佛陀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随顺众生的,但一般的凡夫人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随顺非佛教徒、随顺自家亲友,否则修行会失败。因此我们应断除随顺。

    九休得随顺

    像顺从他人、顾及情面之事,也理当斩除,普穹瓦格西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

    比如顺从他人,护人家情面,认为我如是做别人可能不高兴,怕受到别人的谴责,失毁良心,对不起家里人的恩德等,思前想后,从世俗的角度讲存在很多执著,但这些执著理当断除。

    普穹瓦格西堪称噶当派三同门之一,窍诀法门有新派和旧派之别,他是新派的创始人,依止仲敦巴尊者十一年,依止金厄瓦九年,依止博朵瓦尊者七年,共二十多年了,三同门中他是依止上师时间最长的格西。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依止上师十几年了,也很难得,即便离开了上师,自己已经有了自主的能力,对于依止上师不长的修行人便很有必要依止上师,但是大家不要伤心,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一辈子守在上师的身边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在法王圆寂以后,许多人都对我说,今后我去哪里,他们都愿意跟随。

    但是我有无资格做一个上师我自己也在怀疑,从因明的推理来讲我不具足上师的法相,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不能实现的,上师无论到哪里都带着所有的弟子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还有一两年的缘分,也许两三年,乃至十几年,但是终生依止上师的福报,任何人都不一定能具足,因此,上师在世时,不要经常扰乱上师的心。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在我回忆的过程中,依止上师这许多年来,也许存在一些我做的事情令上师不满意的情况,但是故意做扰乱上师心的事情,一件也想不起来,这对我也很安慰。每一个人依止上师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转瞬即逝,因此,在依师过程中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无论上师在世还是不在世,一旦分离之时心里便不会感到伤心难耐,有很大差别。

    普穹瓦格西也曾说过一个非常贴切也是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在孜孜不倦地修行过程中,就应当像战士身上穿的铠甲一样,铠甲是一块块用线来连接起来的,古代的与当代的铠甲不同,坚硬的铠甲一旦掉落就无法复原了。

    (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

    同理,从前你与世间人同流合污,在酒吧间里饮酒、吸烟等,与世间人打成一片,自从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以后,行为上就应当断绝与那些狐朋狗友的来往,与他们毫无瓜葛了,懂得这个道理极为重要,也许你的亲朋好友会抱怨你,为何你与从前大不相同,不与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了呢,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和看法,但你与他们的见解已是大相径庭,因此,不要与贪图世间的凡夫俗子同流合污,如果你随顺世间人,就会被邪魔牵引。

    如果迎合曲从,就会为世间那些邪魔所牵引。

    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但是我们还是与世间人同流合污,迎合曲从,那么我们就已经走火入魔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他们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绝不低眉逢迎。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札嘎山法》中也这样说:他们对你的行为不满意,以前很随顺他们,现在与他们连一顿饭都不吃就离开了,觉得你的行为怪怪的。但是他们不高兴是最好不过的,否则经常会给我带来各种违缘。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

    他们怎样诽谤我,我也绝不恭敬迎合他们,佛陀虽然在一些经论中说随顺世间人,但这是在不损害自己修行的前提下去随顺的,对于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讲随顺他众也未尝不可,就像文殊菩萨随顺外道,最后令外道对佛陀生起信心,如果有此种必要,我们可以去随顺,否则如果我们过分地去随顺世间人,最后会令修行一败涂地,是极其危险的。

    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

    别人不高兴是别人的事,哪怕我只得到一点口粮,在此期间我还是会好好地修行,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五六年中知道与家人联系以后就一定没有机会在寂静处修佛法了,于是始终不与家人联系,家人认为此人一定早已离开了人间,有些人不敢对家人说出实情,说自己在打工,没有出家,工资一个月八百块钱,八十块钱乘以十,但是这也是高消费的城市,所以不能给你们寄,以后给你们寄一点龙泉水。

    因为如果道出实情,自己的修行很难成功,因此,自己有一点口粮时,应努力地修持善法,如果自相续中的善法得以增长,无论他们说怎样诽谤的语言,我们发菩提心的善根回向于他们,也是对他们有利无弊的,即使即生中无法度化他们,愿他们来世能趋入佛门获得成就等等,利生之事会自然成办,因此你安住于寂静处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翻译《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这个教言对你们说过。真正的修行人要与世间人格格不入,卓尔不群,与世间人的见解、行为等无一相同,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一次我去石渠时,见到一个曾经很要好的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同学,见面后大家仍然非常热情,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却找不到共同语言,彼此的观点对方都难以接受,我尽量随顺他,但实际上不可能融洽如前,在他的眼目中,我们的行为很怪异,但在见解不同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随顺了。

    藏巴加惹也说:“贪嗔根源故乡当远离;痛苦根源家庭当舍弃;耽执根源财物当屏弃;散乱根源顾情当抛弃。”

    藏巴加惹说:应当舍弃故乡,它是贪嗔的根源,应当舍弃家庭,它是痛苦的来源。成立家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轻人从未陷入到家庭的泥潭中便不知道它的痛苦,年老的人知道它的苦处,无论有无财富都是与痛苦常相依伴。曾有一个行为很不如法的喇嘛,他对人说他没有还俗而仍然住在寺院里的原因:即使不去观想因果等法门,但是他看到周围很多在家人所面临的痛苦与压力就愿意以出家的形象过活而不愿还俗娶妻生子。年轻人不懂得这些痛苦,认为是快乐无忧,其实这是一个执著迷惑。执著的根源也是财富,所以也当舍弃财富。散乱的根源就是顾及情面,面对这个客人、那个熟人,经常往来交谈,结果宝贵的时光全部耗费无余。

    绰普索南桑给也云:“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在宁玛巴的论典中未曾听说无垢光尊者叫做绰普索南桑给,黄教的论典中引用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时都这样说(这是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的教言)。无论你住在村落还是寺院中,都不应交往亲友,无论接触何人都不要关系太过密切。我们这里的有些金刚道友之间,开始交往时吃穿受用不分你我,过不多久便算清账目,彼此怀恨在心,这样不好。且没有必要互相怨恨,所有众生都是老母有情,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互相之间也没有必要怨恨,应当稳重自主,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主见和行为,不要随风荡漾,这样毫无必要。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住家时整日装饰房屋,今天床放在这边,明天就到了那边,有人在五六年中致力于修建房屋,没有修任何法,现在房子也逐渐垮掉了。在寂静的地方求福德、财产也无意义,不要令琐事来虚耗自己宝贵的人身。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时时刻刻应当观察自心,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当行持顶礼、转绕等散乱性的善法,万万不能造不善业。”

    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筹谋茶酒种种心机等,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营筑今生伴侣不追逐,当毁护情之墙旬呢哲(克怎巴名)。”

    如果我们在谋求各种饮食、茶酒等方面耗费心机,必定耽延白法的善行,各种散乱的行境会毁坏自己的心相续,不要追随喜好希求今生的伴侣,希求今生来世福报的人在言谈举止中是可以辨别一二的。接触希求今生的名闻利养之人,一定要毁坏护情的墙壁,“护情”比喻为一堵墙,倘若墙已倒塌,墙上护情的花纹自然消失无踪。但对于有些人来讲,世间八法之墙坚硬无比,出世间看破今世之墙壁早已倒塌,故应远离此类人。这是旬呢哲尊者对自己的教诫。

    巴瓦也说:“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长官护部下,平等相争为积财,曲意迎送无了时。幸福圆满难得逞,当生厌离趋山中。”

    巴瓦说:威望越来越大之人痛苦也越来越多,这类有名声的人吃饭甚至上厕所也是有几百个人看护,而且他还需要做对上者恭敬、维护下属之事。有些大老板还需要陪同上司共同用餐,只为他要批的项目,同时要经常与同事电话联络感情,对员工还要发放工资,所以一天之中要顾及到上中下三等人,这种人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种应酬不得不做,否则自己的工程即将毁于一旦。如果是一个如法修行人,上级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下面也无眷属,自己努力修行就是了,这是修行人的行为。

    如果出家人与这些世间人毫无差别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世间人的命运如是,但出家人中有些寺院的所谓法师也似乎与此大同小异,对自己来世的解脱和利生之事,也许连想也没有想过,只考虑到要随顺上级领导,与平级的人要拉拢关系,对下级也要沟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此生。他们的做法比真正的世间人稍好,但是与噶当派的大德比起来,差之千里。

    所以今生中的成就和来世幸福圆满佛果是很难成办的。因此,应在自相续中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到一个修持佛法的寂地,屏弃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在此厌离心的基础上到静地去,就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般一心一意地修持,才在短暂之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

    基巴将加扎法王规劝后人的开示,言简意赅地加以总结:“若未依一高低法,则不能看破今生;

    基巴也是归纳了一位法王的话说道:如果你没有依靠一个或高或低的法门,是难以看破今世的,虽口头上说要努力修持看破今生之法,但是如果未依靠法本仍然难以成办,只要有人问我:“今后应如何修持佛法?”我唯有一句话来回答:“今后好好看书。”但城市中的人虽然知道这个教言,却不去行持,结果是自相续中的烦恼也无法调伏,如果经常看佛经论典,佛法最基本的取舍之理会懂得,自相续中的智慧会稳固,只是道听途说几句教言,不一定会在自相续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说没有依止一个法门,不能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这样的法门,如果经常串习,对自相续很有帮助,如果是稀里糊涂地听闻,听后将法本扔到九霄云外,从此再也不去理睬它,这样一定不行。

    去年讲了《窍诀宝藏论》,用有些人的话来评价是“感觉蛮好的”,但是到现在再也不去理睬它了。如果每年都能复习一遍,对世间的执著自然会看破,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会受益匪浅的。

    一切若未入正法,将为相似理所欺;

    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入于正法,很有可能用一些相似的理由来欺惑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地去探究,到底佛法是什么?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续中获得一种定解,如果心不入法,很有可能被相似的佛教徒所欺骗,或被相似的法所欺骗。但是自心如果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似之人、相似之法不可能把我们欺惑了。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般若法,如《中论》、《四百论》等法真正生起坚定不移的心,就根本不会被外界欺惑,这一点,大概在这里真正深入佛法十几年的人才可能深刻地体会到闻思的重要性,他们的见解是很稳固的,很难受人引诱,刚开始学法时,他们也如同墙头芦苇一样,只要有人说此法如何好,或彼大德如何高妙,就全部随声附和,一呼百应,可是现在就不同了。

    所谓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大成就者马上给你做个加持就开悟了,通常佛法是需要一个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为你开示正道,之后依靠自之精进与信心来修持,完成成佛的事业。尤其是很多人不懂佛法,认为有一个大上师、大堪布、大活佛给我加持就马上把我修行道路上的所有违缘遣除,马上要明心见性,这样的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没有?大多数人的道路是什么样呢?就是上师开示以后,如理如法地修持,自相续中的功德越来越圆满,过失越来越消除,如果这辈子不能完成就下一辈子,只有这样次第有序地修学才会成功。很多人想依靠某个上师,也许其中有感情的因素,但是用感情来成就佛法可能是没有的,可是末法时代很多形象修行人极容易受诱惑。未入正法之人很容易被一些相似的理、相似的人、相似的法所欺骗。

    观修证悟之高低,值遇外缘可判定。”

    看你的境界有多高,在值遇外境时才会清楚的,自认为境界很高超,但是遇到嗔恨的怨敌或贪心的对境时,你的境界可能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修行的境界实际上不是很重要,我觉得相续如法很重要,短暂的人生中可能会获得极高的境界,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境界,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心的相续中打好稳固的基础——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些人刚入佛门就修生起次第、拙火定等,很有可能发疯,一定要注意,自心未打好基础之前不要修持这些,佛陀开示这些法门是对打好基础的人讲的,尚未打牢基础便随意去修,就如同中药尚未熬煮却直接下咽,恐怕不能发挥药效。

    哦那瓦上师说:“听从他言寂地难久住,

    有人随意听到他人如何说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此类人在寂静地难以安住。我有时想自己一定是蒙上师的加持,很稳重地安住,在寂地十几年安住的过程中也受过别人的诱惑,有人说:“你应到某某上师那,听说那个上师很有加持力。”现在听说六百元钱就能买一个加行,就不用修加行,有些认识本性需要七百元钱,也很容易的,此类说法多如牛毛。但依止上师并不是随便供养几元钱便万事大吉的,无论到哪里,传统都是一样,自己懈怠懒惰,哪怕佛陀亲临也是一样。国内外也都是一样,高僧大德虽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我要得到他相续中的功德是凭我长期的努力和信心才可以得到的,并不是我供养了他,他很欢喜,对我做了加持就能令我大彻大悟,这不是佛教的常规。

    心思纷呈筹划易抹杀,

    发心之人也如此心思纷呈,常立誓的人很容易滋生分别念,原来也许有人发愿三年中哪也不去,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但心思纷呈的人可能早已改变主意了。我摄受的弟子中,有一些誓言坚固、相续稳定的人一直驻留此地,虽然他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违缘与各种诱惑,但最终他们都并没有随顺分别念,一直住在静地。

    向往修行耽延难究竟,无益蹉跎岁月岂能行?

    有些人一直拖延修行,明日复明日,这种人修行很难以究竟。无有意义地虚耗光阴的人能行吗?虚耗宝贵的暇满人身是很可惜的。

    任居何地戒除储蓄事,前往何方拒绝交熟友,知交虽众莫与自主权,此乃舍世者之独立行。

    无论你去往何处都不要积累财产,去于何处也不要交往很多密友,熟识的人越多,你的修行越受打扰,也不要把自己的主权交到那些朋友的手中,我们周围有的人就是将自主权交于他人手中,所以噶当派的修行人还是很稳重的,与现在的人一点也不同。

    我从前认为霍西曲恰堪布是噶当派格西的转世,他不会受他人的引诱。我们不是这样,有的人认真修法时,旁边只要有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蛊惑,他也就随声附和,断了传承也无关紧要,噶当派的人不会这样,自己的主权见解全由自己把握。

    上师如意宝离开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言:出家修行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要舍弃。作为修行人这一点极为重要,人只要稳重,其他事情也容易成办。人不稳重,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悲心和智慧、神通和能力,但不一定能对佛法起到作用。法王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讲《君规教言论•稳重品》时讲得特别广,噶当派的修行人根本不会将主权交到别人手中,这很重要。

    作为修行人,以后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持着各种见解,他们所许的,我们口上也可以赞叹,但主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需一门心思地做,不要改变太多。有些修行人很可怜,花费许多的钱财来依止各种各样的上师,不一定要依止宁玛派法王为上师,每一个成就者手中都有一条成就的道路,但是你应稳重。其他上师的弟子不稳重,舍弃自己的上师来依止我,但是我不高兴,《钦则益西多杰传记》中阿克沃热略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钦哲益西多杰对他说:“你今天即便依止了我,明天也可能会舍弃我,因此我不会传法给你的。”修行人应做到心口如一,不能说的是一个样子,做的是另一个样子,稳重自主极为重要。

    这就是舍弃世间、独一无二的真正修行人,如果上师如意宝不是一个稳重的人,藏地当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都彻头彻尾改变了,当时藏地这块土地上惨不忍睹的状况简直无法言说,但是法王如如不动的见行,如同雪中青松一样,坚强挺拔,永无改变,因此,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一定要做到稳重,这是真正舍世者的独立行为。

    任他蜚短流长莫在意,谁人指示亦莫作恶行,无论终趋何处当忍苦,此乃舍世者之断心行。”

    何种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你都不要在意,那是他的事情,只要自己把握自己“诸恶莫作”就好了,无论去往哪里要做到能忍艰难困苦,此乃断除世间分别心的一种行为,也是舍世者特立独行的行为。

    加尔瓦样功巴也总结道:“以狂风横扫此生之胆魄乃为第一;自心不随他人之主见乃为第二;别无他求,放弃未来打算的安于现状之心乃为第三;斩除妙欲藤蔓之厌离心乃为第四,这些都是舍弃今生之先决条件。”

    在此论中金厄瓦罗珠加参自己的语言很少,除了段落间的连接文外几乎没有,许多高僧大德的一些特别珍贵的教言聚集一处,如同珍宝室一样。

    加尔瓦也说所谓修行人应具的四种条件:今世的念头扫尽无遗,这样的气魄和胆量是修行中第一应具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自己的心不随他而转的主见。很多修行人不具足这一特法,我也曾强调过,有些人有一定的改变,但也有些人可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放弃一切打算而安于现状是第三条。世间人一定认为安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但此处所讲的是安于现在的所修之法而舍弃未来世间方面的打算,即便有也应该是对修习佛法的打算,其余别无他求。

    断除世间六种欲妙藤蔓的厌离心,即看破世间妙欲的出离心也非常重要。这是修行人应具的第四个条件。

    巴瓦也如此自我告诫道:“具备顺缘之时修善行,不具之时自在而乞讨,何时具足随遇而安行,护情面者祈师慈悲摄。”

    巴瓦也说道:真正的修行人具备资具财产时应修习善法,如果不具足此等顺缘,可以随意自由自在地去乞讨。何时才能达到此等随遇而安的境界,非常满足,没有多余的希求心,护情面的我祈祷上师慈悲加持摄受我。巴瓦尊者以自谦的语言说自己是护情面者,愿上师加持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修行人。

    有些外相上修苦行的人不一定是如法修行人,实际上真正对世间无有耽执,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生活的用品,有的时候直接享用,没有的时候就可以乞讨。噶当派弟子们求上师加持时也是寻求这种加持,不像有些修行人头痛时去祈求上师加持,本来老年人的六根渐衰,却也来祈求加持,即便佛陀亲临,你的六根也不可能恢复。

    第九休得随顺品释终

    十厌弃福报散乱

    此生的福报散乱也应当放弃。他们所谓“增上福报”的说法,只会令散乱纷然呈现,所以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应将这一切视为毒药而断然抛弃。

    世间人喜欢评论某某人的福报如何如何,所谓福报很大的说法并不值得你欣喜若狂,福报大恰恰是一切即将衰损的前兆,当你具足名利、财富时,修行便将告终,如果是一个圣者上师,具足福报、眷属等并无过失,倘若是一个凡夫人,具足这些会令世间愚人羡慕不已,实际上一切都完了,这一点自己也许会有所觉察,也许不一定。

    喀瓦云:“名声乃魔之奉承,利养乃为束缚绳,福报乃善行违缘,莫视毒为良药矣!”

    名声是缘于魔的扶持,除了圣者外的凡夫人就是如此,圣者与凡夫不能相提并论,有些菩萨为方便于弘法利生,所以具足名声也极其必要,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具足了名声便得意忘形、高高在上,但从此以后一切都完蛋了。

    利养实际上是束缚的绳索,有些修行人去城市中得到丰足的利养,认为很成功,实际却是被束缚的绳索将你捆住。

    所谓的福报极大实际上是行持佛法过程中的违缘。

    噶当派的修行人奉劝你不要将毒药认为是良药,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喀瓦尊者给我们的教言。

    热比旺修尊者也云:“福报若奸诈老人,自心似愚蒙幼童,行事如游戏成败,莫耽实有嘉麻瓦!”

    热比旺修尊者重宣此义道:“所谓福报是一个非常狡诈的老人,他有能力欺骗孩童,我们的心就如同非常愚痴的幼童一样,所以自心很容易被福报所转,如果老人告诉幼童说打架很好,幼童也不会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而将老人的话视为真理,就会被老人害得很可怜。福报虽是令人喜欢的尤物,可是修行人一旦具足福报,结果无法收拾。智悲光尊者说:“倘若具足了福报,法没有修成,魔已经修成了。”因此噶当派修行人早已对福报视若仇敌。

    做任何世间琐事全部都是一场游戏,无论成败均无意义,所以就希望你勿要去耽执。

    在印度帕单巴(单巴桑吉)尊者的众多弟子中,被誉为严饰的佼佼者——单巴根噶,曾在帕单巴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

    单巴桑吉的一个大弟子叫做单巴根噶,他祈求五种悉地,在上师面前求得的加持与我们是不相同的,许多人请求加持自己财源滚滚或者是生一个可爱的宝宝,加持有许多川流不息的客户……这些都是世间人所求的加持,特别可怜,但是噶当派所求的加持却大相径庭: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故乡没有家室的人;

    因为这是痛苦的来源,世间人所求却截然相反,都是家庭平安、美满等等。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啖食没有嚼食的人;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挚友没有怙主的人;

    但许多人不是这样,而是请求加持自己亲朋成群,各方面都需要成功。

    请加持我成为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人;

    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能与别人联系会很痛苦,一定要对我倍加重视才好,噶当派修行人却不这样认为。

    请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许的福报。”

    此处的福报并不是成佛的福德资粮,而是世间的福德、名声。

    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这五种加持极为殊胜。

    之后,就小心谨慎地开始了艰难的苦行,经过刻苦不倦的观修,获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

    2004年2月4日第30节课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掉举追悔之类分别念,彼等皆由散动而衍生,谁若行持无义之散乱,彼则不能断除跅弛行。

    有时候心很散乱,产生各种各样追悔的分别念,追求今世或对出家的善行生起后悔之心的分别念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散乱,有福报、有地位、有名声的人经常是处于散乱当中,不像有些真正的修行人没有外在的联系,过平凡的生活,没有太多散乱。如果散乱,那么所有的分别念从中而衍生。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能断除散乱的心,整天搞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名闻利养,那么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断除放纵不羁的行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还是应住在山中寂静的地方,与自己的城市、亲人没有联络的地方,这样心会静下来。现在城市里夫妻吵架的时候,有人就跑到寺院里,好几天都不回去,别人问他时,他会说:“我的心需要静下来一段时间。”因为与家人没有联络,心能静下来,但在寺院中一段时间后就又回去,开始搞世间法。我想在座的人首先是抛弃自己的故乡,来到寂静的地方,因此,首先应远离散乱之因,自己应该细致观察。

    凡愚喜爱高谈世间语,殊胜言行凡愚皆断绝,增长贪嗔分别念深重,是故于彼过患莫贪执。”

    世间的凡愚很喜欢谈论无意义的语言,世间人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均是护亲、经商等,但是这些作为修行人来讲无有用处,此等世间凡夫已经远离了殊胜的言行,在他们的话语中说不出有关出离心和菩提心等高尚的语言,有人认为此等世间凡夫是智者,其实他们非常可怜,整夜打麻将、打牌,日出时分才开始睡眠,半天的时间均耗费在睡眠中,醒后又做吸烟、酗酒之事,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有朝此方向发展的趋势,作为世间行善之人,也会远离这些作为的。

    他们所言所行全部是增长贪嗔痴的根源,应远离具有过患的福报,所谓具足福报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会令烦恼有增无减。

    依靠福报来度化众生的佛菩萨是存在的,比如蒋阳钦哲旺波、恭仲庸登加参、太虚法师等等,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财富等也十分具足,但也的确对佛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果一个普通的凡夫人福报增长,说明他的闻思修行也即将告终。

    我经常回忆自己刚到学院的七八年,所作所为均是修行人的行为,可是后来大概是因为自己前世的业障现前,名声、财富等世间福报都得到了,但是自相续中的修行如何,自己最清楚,别人评价我是上师,是佛菩萨的化身,可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凡夫,随着世间福报一同增长的还有烦恼,应该具足的慈悲菩提心逐渐减弱,如果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恐怕临死时会很糟糕。不过也没有办法,只要对有些人稍微有些利益,虽然自相续烦恼增长,没有功德,也还是会安住在这里。

    可是你们不相同,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懂得哪些是功德,哪些是过失。当然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即便你依止上师的时间不一定很长,在短暂的时间中应该能找到解决一生目标的钥匙,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培养一个厨师,在三个月中进修就可以了,培养司机,在三四个月中也应该能学会开车了,培养一个领导,在三四个月中去党校培训也可以了,我们要做一个修行人,在一个具法相的上师面前有头有尾地听几部论典,或两三个月或两三年中听受一个法要,今后依法而行也可以解决一生的问题。

    比如某人在一个上师面前听闻了三个月的显密法要,基本上就可以对显密教法打好一个基础,以后即便最短也是在两三年中对于一个很精进的人来讲一生中的重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从前上师如意宝在江玛求学六年,当然凡夫与圣者也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依止上师的时间不一定很长也可以打好基础。尤其《开启修心门扉》对抱有无所谓态度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加行法门,但是对一个真正实修的人来讲,在三四个月中听闻了此法,今后的修行就可以依这个“说明书”来操作了,不会有任何错误,所以法不在多,而在于能否去行持,如果能去行持,一个上师传讲一个窍诀,对他来说也成了无价之宝,噶当派的修行人心很稳重,会专注一个窍诀坚定不移地修持。

    可是末法时代的许多修行人分别念纷呈涌现,在依师和修法方面心不稳重,短暂的人生中在犹豫不定、患得患失中度过,但噶当派的修行人可以为“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一句话苦修六年,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不要说让他修六年,可能六天他也不会修的。

    希望我讲过《开启修心门扉》以后,你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应当经常思维其中的道理,这样做对你们的相续一定会有利益的,两三个月中讲完后,如果从此将法本“高束之,诡藏之”就不会对你的相续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加哲仁波切也深有体会地说:“去年之前的梦境一直沉浸于善行之中,中途因为散乱而令这种境界消失了,几天前依靠这种断除散乱的方法,才得以恢复如初。

    这段说词与加哲仁波切传记中的说法稍有不同,因为无著菩萨(加哲仁波切)在临终前生病时未接触别人,他说:“我以前在梦中,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听受佛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所谓的福报导致自相续中的善梦境已经荡然无存了,可是依此生病之由,我的梦境又恢复到从前了。”传记中是有这样的记载的,与这里的说法有所不同,不过大体内容也应该是相同的。

    无著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但他也在显现上因为散乱而令自己的境界消失,后因断除了接触人群的散乱,他的梦境也能恢复如初。

    如果所谓‘生长福德’之说根本无从生起,福德反而会自寻上门。”

    他还说如果我们希求世间福报的念头从未生起过,福报反会自寻上门,会在无勤中获得,如果内心一直沉浸在希求福报的念头中,那么非但世间福报得不到,出世间的福报资粮同样无法获得。

    有些人初来乍到,用功苦行,但后来因为一些亲朋、施主的帮助,福报现前了,就有道友嫉妒挖苦他,这样也不好,有些人会因为所谓福报令修行退失,功德损减,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断绝与旁人经济上的来往。欲界众生如果连起码的生活资具也没有是不现实的,但是太过于与施主联系也不好。

    除了发心人以外也应该尽量不使用太多的电器,我们这里虽然没有电视,但是有电话、电脑等,依靠它们使善心增长还可以,但据我了解,除了个别人,恐怕相续中的智慧没有增长。本来你们用自己的钱安电话,全世界的人都有这份权益,学院的堪布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害怕散乱而没有安,修行人没有这些散乱是最好的。我们在这里有多少闻思修行的时间谁都定不准,在短暂的时间中驱开散乱,致力于闻思修行,以后最少也不后悔。

    同样,要舍弃今生,就必须将狗咒等蝇头微利及一切繁冗琐事彻底抛弃。

    真正要看破今世应将无有毫许利益的眼前小事全部舍弃。有一种咒语,念过以后不会遭到狗的追咬,有咒语不令老鼠咬蚀,或者还有能令生意兴隆的咒语,虽然佛经续部中有此类咒语,但是用这些来欺骗信众不好。自法王圆寂以后,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要修舍利塔等的消息,还出示了银行卡号,其实学院早已经声明过,不会因此而化缘作佛事,这样的做法不好。

    基巴云:“众多利即隐身树,欲自在者当尽力,学问多乃糊口计,知而不行失关要。”

    一些看来有利的行为实际却是隐身树,比如懂得的道理很多,实际是能隐蔽自己智慧的一棵树一般,自己的索求很多,对法的希求很多,实际是一棵隐身树,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就自在,就应该一门深入、尽心尽力地修持。

    有些人学习了很多世间学问,实际上是以养家糊口为目的。如果我们虽懂得了这些道理,却没有去行持,就已经失去了关键的要义,基巴尊者所讲的大致意义应该是这样。有时一个教证也可以多方理解。有些有一点智慧的人认为《开启修心门扉》轻而易举就会懂得,但我认为很难懂,文字上是如此,行持上就更不用说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贪念粗重之人的心态:“彼等贪念猛厉生,于诸美味贪执盛,简陋菲薄心不悦,乐于此等过患行。”

    对世间福报极为执著的人,心相续中的贪念会猛然产生,对美味佳肴的执著之心也日趋增盛,对简陋菲薄的行为,他一定不会快乐,比如说在素食餐馆中请他用餐,他一定不会高兴。听说有一个人请他的上师到素餐馆中吃饭,有很多素食摆上来,他却责问道:“没有肉啊?密宗的修行者学的法很高,也应该吃得好一些,只要我加持就可以了,你们给我买肉。”可是钱已经付过,最后他勉强吃了,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他老人家是显现的吧……

    所以说对过患方面还是特别喜欢的。

    《虚空藏》中极力劝诫修行人:“抛弃家庭与依靠,逐利琐事极寡鲜,行于寂静之深山,俨若野兽般生存。”

    此经中说: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不要顾及名声和福报,一定要抛弃家庭等依靠处,尽量令琐事鲜少,学院中曾有一个叫环吉加参的上师,法王也曾在他面前求过法,法王的传记中也有记载,在法王50岁的时候,也曾因为他的有些缘起遣除了寿障,他曾针对学院的一个修行人点评说:“此人的琐事极多,他的修行不会成功的。”我刚来时,他老人家还没有圆寂,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法王也对他很好,他在理论方面虽然不是很精通,修行境界却极高,他经常拄着一个拐杖,身体特别高大。

    作为修行人琐事应该鲜少,应当像野兽一般,除了希求食物以外就别无所求了,而修行人除了修行以外任何琐事都应断绝,曲恰堪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法王如意宝也是如此,每天就是讲经说法。华智仁波切的一个教言中说:“牦牛睡在草地上的行为,你难道没有看到吗?除了方便和吃喝外,其他不是你的行径。”因为牦牛除了吃草以外不会再有其他事情,真正的修行人除了修行和吃喝等必要的事情外,其余的事应当鲜少,如同野兽一样住在寂静地方,这很有必要。

    第十厌弃福报散乱品释终

    十一忆念妙欲过患

    色声香味是五官的对境,在佛经中称为妙欲,我们应当知晓热衷于妙欲的过患,否则行为中也会体现出种种的不如法。

    修法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是否了知妙欲的过患。

    倘若你已经看破了欲妙,不对它起太大的执著,你的修行会成功的,反之,修行很难成办。

    圣者无著对于经中所说在《本地分》之注疏中阐释道:“经云‘众生具有忘失想,安于所诠之诸众,于所诠义未通达,终与死神相值遇。若能明了所诠义,则除知所诠以外,其他所诠不存在,能诠者之心亦无。’”

    经中所说的教义在《本地分》中有描述,无著菩萨在注疏经典时这样讲过,经云:凡夫众生本来具有忘失想,此类众生经常安住于所诠义(即妙欲),对于所诠义没有通达,是不能远离生老病死的,此众生不能获得解脱,终会与死神相遇。

    如果你懂得了所诠意义,那么除所诠义以外,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智者将妙欲的本性了知为空性,除去内心以外没有外境,内心也能通达。

    其含义可如此领会:比丘、婆罗门以及在家诸众,若要寻找或享受妙欲,就必须依靠言语进行吩咐和说明,故将妙欲称为‘所诠’;

    下面是解释此段落的意义,为何解释为所诠呢?众生所希求的妙欲,色声香味的对境,无论是比丘还是婆罗门等欲希求它,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吩咐。比如我要去城市里散乱,看见路上的人就要与他交朋友,请他住在自己的家里,过两天就可以跟着他到汉地了。

    昨天有一个人给别人打电话错打到我家里,他说:“你是某某活佛吗?”我说:“对。”“你可不可以到我们家里来疗养一段时间?”“可以,可以。”我的电话经常有人打错,你们以后打电话时还是要注意。

    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的修行人,应该安住于学院中,如果实在无能为力主持学院时再解散,但现在就到城市中去我是不赞叹的。当然我也不是以嫉妒心来说,法王在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另外,由于世间的浊骨凡胎们自己不能了知妙欲的危害,故诸佛菩萨针对其过咎深入细致地进行诠释,从这一角度来讲也可将妙欲称为‘所诠’。

    世间具有染污的凡夫人,不知道妙欲的危险性,因此前面也讲了许多妙欲的过失。对于“所诠”,许多人也许不懂,但《瑜伽师地论》中将妙欲解释为所诠,因为希求妙欲要通过电话、电报等各种方式交流后才能知道。

    彼等‘所诠’或者妙欲具有滔天之罪戾,凡夫众生们却未能察觉,仍然沉湎其中,优哉乐哉地肆意享受妙欲,由此积累善恶之业,并因业而感受生死之苦。

    如果是真正的成就者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般的凡夫,只是头衔上是个大人物,罪业相当大,现在的一些小人物都搞得很大,走路时都有人搀扶,连穿鞋都有人服侍,这样很不如法,凡夫人本来不是一个“大人”,却装作一个佛菩萨的形象,但真正的佛菩萨也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高僧大德走路、穿鞋是怎样的都清楚,我们这些修行人以后也会不会有大大的改变,自认为了不起,不是病人,这边一个人扶着,那边一个人扶着,左脚有一个人拿鞋,右脚另一个人给穿,看起来特别不舒服,是自己的福报现前吧!有这么多人恭敬你,应该随喜,但凡夫人的确不太懂得所诠,未能察觉所诠。

    这些人很悠闲,今朝有酒今朝醉地享受妙欲。如此一来,造了很多恶业,最后一直在轮回中流转,无有意义。

    具有远见卓识之智者们,由于深明妙欲的罪咎,无论亲属、受用多寡,一概毫不痛惜地放弃而出家。为了获得涅槃,而悉心毕力地修持。其他人也许会对他们讥讽谩骂道:‘你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亲友,才放弃今生的享受,并精勤地修行,难道不是为了来世获得更大的享乐吗?’

    真正的智者们对世间的所有妙欲、钱财不生起毫许欢喜之心,全然舍弃而出家。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涅槃,利用所有的心力修持。有些人讲“家人为你安排的家财全部都舍弃了,到寂地去修持,”如何劝告也只当耳边风,其实这种行为是很可佳的。

    无论家人怎样讲也不要听,因为他们不懂取舍,如同盲人一样,会软硬兼施地说许多劝阻的语言,但是你不要听他们的话,对自己的解脱有利。

    即使遭到这样的恶语中伤,他们也能坚定立场,明白自己并没有这些过失。甚至对于自己是否有此等过失的想法也从不上心。因为他们没有丝毫追求今生以及来世享乐的念头。

    亲朋无论怎么说你弄错了、迷失了、发疯了,但你自己心里清楚,只是他们糊涂了,自己并没有错,智者是不会改变的。

    在内心中从未产生过“我是否已经具足这些过失”的念头,原因是不希求今生来世的安乐,目的是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我唯一的追求。所以,无论别人怎样讽刺你是为人天福报还是即生当法师,但最终的目的就是努力闻修佛法,早日获取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无论别人能否接受,我们这样的道路根本没有错。

    2004年2月6日第31节课

    经云‘是故当断名色之希求,断除我慢不具贪欲心,烟雾清净无损无希冀,人天界中尔等不存在。’

    我们应当断除名色的希求,名色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指十二缘起中的名色,第二是指所执的外境名色,五蕴假合的身体也叫名色。应断除此名色的希求。断除我慢才可以远离贪心。这里的“烟雾”是指贪执,许多人都会去贪执外境名色,贪执电脑中的幻化相,比如打游戏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危害,小孩子不愿上学,整日沉浸在网吧里,致使许多家长与网吧老板打官司,这些事情在新闻媒体中层出不穷,这就是没有看透、看破名色的结果,而且不要说孩子,即便有些老修行人都会被它所吸引。因此,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再没有清净此云雾之前,一直会饱受各种痛苦,清净了贪执的云雾,才可以远离损害和希冀,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就,或小乘阿罗汉果位,或大乘持明果位,永不流转三涂恶道。

    其内涵可理解为:因所谓‘名色’,能使近取五蕴之身现见痛苦的缘故,所以应当摧灭欲念,使贪执彻底根除。

    如果我们能现见身体五蕴的来源、本体和果全都是不清净的,那么对它的贪执自然会彻底根除。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个人是无恶不作、经常欺骗别人的坏人,虽然他还没有欺骗过我,但因为看透、看破了他的本质,就不会产生想与他接触和来往的贪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已经看破了假合的五蕴身,相信他是过患的来源、过患的根本,对身体的贪执一定不会产生的。如果修行人将打游戏、看VCD等散乱法真正看成是一种虚妄的法,一定再也不愿去行持的,但也许是年龄和智慧尚未成熟,往昔的习气再现的原因,才会整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但作为出家人如果始终任其发展,自相续的贪嗔痴一直蔓延下去,别人不一定会对其有信心的。

    如果这种决心能再再增长,就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并能将贪执的随眠习气彻底扫除。

    获得小乘阿罗汉或者密宗佛和菩萨的果位,并且习气也会扫除。

    所谓‘烟雾’即是指耽执,其行迹于三毒之火的前列,能危害智慧之眼。

    每当供灯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火还没有生起来时,首先冒出烟来,同样的道理,倘若生起贪执,那么所有的贪嗔痴三毒都会引生出来。比如我首先认为电脑好,对它生起贪心,对其演绎出的各种虚妄幻化的景象产生执著,引生痴心,然后我今天因为电脑而遭受了上师的批评,从而又引生嗔恨心,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最先的执著,它在三毒的前列,依靠这些耽著危害智慧的眼,就像点火时冒出的青烟会对眼睛有害一样。

    低劣的分别念甚至不能让人安于平庸,是令人烦乱急躁、寻衅争斗的罪魁祸首。

    此类分别念根本无法令人安静下来,让你心潮涌动,一直烦乱,与别人挑衅争执、打架斗殴等所有的罪魁祸首就是执著分别念。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讲到:“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浪涛杂念中。”因此说沉溺在分别念中的众生真的很痛苦,如吵架、打架、内心不安等等。

    如果能将彼等贪欲彻底屏弃,从此也就踏上了享受清净安闲生活的通衢大道。

    如果能将贪欲分别念彻底摈除,从此就可以安闲地生活了,真正踏上了修行的光明大道。我们应当平心静气地思维此道理,虽然依分别念会现前许多痛苦,我们看作比虚空还大的痛苦,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巨大,只要稍微认识、安住于心的本性,我们认为特别严重的痛苦也会消除的。

    我们应当做到,不论施主迅速快捷地供养了多么琳琅满目、妙不可言的物品,也对施主以及所得没有半点贪念,则是以贪欲不能损害;

    即使施主所供的物品怎样高妙,如果对此无有半点贪执,此种境界之人不会被贪欲损害的,可是我们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对物质特别执著,所以也就经常为贪欲所害。

    如果自己的境遇恰恰相反,也不会大失所望、咬牙切齿、怒火中烧,则是以嗔恚不能摧伏;

    倘若别人未给你供养,也没有悦意的外境令你生大欢喜,但内心却未生起丝毫嗔恨,便说明嗔恨不会损害到你。

    如果能通达妙欲的过患,并以正念摄持而享用,则是以愚痴不能毁损。

    如果能通达利乐的过患,以正知正念去看待享用,便是愚痴不能损害到你,如果我们通达执著的本体,贪嗔痴都不能损害的。

    不论施主给予何等的供养,也应平等相视,绝对不能有任何希图之念。

    反过来说施主供养与否,自己都能平等看待,说明贪执没有损害到你的相续。

    昼夜之间,数不胜数的死缘会随时随刻地侵扰我们,所以,应当谨小慎微地住于行将就木的念头中,恒时忆念死亡。

    我们都知道,数不清的死缘随时随地跟随着我们,所以我们应当住于行将就木的状态中。时刻心应专注于“我何时能死,我的身体何时能灭尽于世间”的念头中,行住坐卧唯观死亡无常。

    这样的阿罗汉,则无需领受来世,人天世界也就不会再次出现了。

    此处的阿罗汉不一定指获得小乘寂灭之果的阿罗汉,意为断除执著的修行人,像阿罗汉那样的修行人,不要说来世,从现在起在人天中都不会转世的,已经断除了轮回的根源。

    修行的要诀就是这样,但是许多人在道理上虽已经明白,行持却举步维艰,但究竟一点,就是我们不要将任何一法生起太大的执著,《大圆满虚幻休息》中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理证来说服我们看破,将实执尽量地看破为虚妄。比如我刚刚说到的电脑,老年人或修行较好的人就会认清它是假的,不生执著,如此便不会依靠它在相续中产生贪嗔痴之心。你看到某个人很悦意而想要接触他时,依靠他也会生起贪嗔痴之心。但是如果我们认清电脑是假合的,人的五蕴也是假合的,首先对此法的执著已经断除,依靠他所生起的贪心、嗔心、痴心也会断除的,而后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也会生起,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两个人同时看到了对面的一盏灯,一个人的反映很平淡,另一个人却对它生起强烈的贪执,如果这盏灯被别人拿走,自然在此人的相续中会生起无可抑制的嗔恨心,而那个没有执著的人的相续就不会产生此类烦恼,因此首要关键的是断除执著。我去杭州时曾遇到过一位老中医,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他在二十多年来每天都要念一遍《金刚经》,因为《金刚经》主要抉择的是空性法,他并没有说想解脱,只想对万事万物没有很大的执著,这样比较舒服、快乐。虽然他的发心并不究竟,没有为自己的解脱,更没有为众生,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断除执著,过一个舒适的生活,但他所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对任何事物,只要去执著,痛苦就会如影随形,三毒烦恼而带来的痛苦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根源都是执著,因此,我们应该有时候用智慧的宝剑将执著抉择为空性,有时候用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来观一切都是虚幻的。这些道理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有详细的阐述,凡夫人执著那些无意义的事的确毫无用处,只能徒增痛苦,何时我们能达到这种境界,经常观死无常,观如幻如梦,如果高僧大德们传记中记载的境界能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那无论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了。

    因此,了知妙欲的过患极为关键,在众多的经典以及论著中,都不吝重墨,大张旗鼓地对此理加以明示。在本人所著的《善护论》等著作中,也广泛深入地宣说了这一主题。

    能了知过患也很困难,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修行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能把握自心的修行人为数不多,一旦因缘条件具足,大多很难把握。比如没有电话时,也只能安于现状,一旦具足条件,便会随它而转了,尤其是年轻人从前没有接触过新时代的新鲜产物,看到电脑、传真机等便自然生起贪欲心,没有任何主见,这一点大家也是理解的,但是还是应该控制、把握自己,不要舍弃修行人的形象,知道欲妙的过患极为关要。

    第十一忆念妙欲过患品释终

    十二唾弃世间八法

    一言以蔽之,切莫沾染世间八法这一点也是极其首要的。

    总而言之,我们无论行持何等事宜,不被世间八法染污是首要的。

    直贡法王曾云:“无论如何于死皆不利,世间琐事虚伪不可依,八法仿佛彩虹之图案,是否值得信赖当观察。”

    直贡法王也讲:无论如何,对死亡尚且是不利的,何况说活着的时候,世间之琐事均是虚妄的,不要依靠它。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就是世间八法,实际上就如同天空中五彩缤纷的彩虹,孩童们都非常喜欢,以前我做孩童时一直想得到彩虹而去追逐彩虹,有时在山上放牦牛的时候会从这边山追到那边山,到了对面山,彩虹又跑到很远的地方了,世间八法也是如此。

    麦彭仁波切也说:“名声虽然是令人悦意的,但是越希求越远。”其实财产也是这样,越求越远,可是如彩虹般的世间八法,你到底值不值得去依赖、希求它?作为修行人,应该仔细观察,许多修行人真的变成那样,特别可怕。

    我们在如此的寂静地能修持这样舍弃世间八法的法门,是很有福报的,很多人的意乐是对名声、财产极为看重,整日追逐这些,但作为修行人并不应该这样,尤其是凡夫修行人,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大成就者就另当别论了,但是真正的成就者在当今社会还是比较少的。从前世人公认的大成就者都是现的凡夫相,那么自相续没有毫许功德的我们装作大成就者也没有任何实义。

    我们这里这么多希求解脱的修行人,均是依法王如意宝的威力而显现的,否则这么多的好修行人肯定找不到,我即便是身体再差也会振作精神,尽量为大家传授殊胜的妙法。

    世间八法的彩虹非常绚丽,如果一直被它引诱,最终只得枉费了难得的人身,待到命归黄泉之时也许还在执迷不悟。你们应该在班里依止堪布、堪姆,一天里听两三节课是正常的,不要贪执玩乐。现在闻法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像学院中这样的闻法机会在其他地方可能真的找不到,我并不是在自我标榜。

    有人想要自己静一静,与谁都不想接触,我也是同任何人都不传讲佛法,整天都吃着牛肉、睡着,暂时来讲是过得舒心惬意,但这不是一个智者的行为。你们想静一静,静一百年也可以,我不会打扰你,但还是希望你在辅导的堪布、堪姆面前听一个法要,这些佛法逐渐会令你的相续有所改变,逐渐会摧毁世间八法的怨敌,否则就会被世间八法的彩虹所引诱,这一点你们看看世间上很多修行人和世间人吧,尤其世间人大多是随名利而转,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

    热比旺修也云:“追求世间之八法,称颂讥讽毁与誉,利益衰损苦与乐,于彼欣乐与憎恨,妄念粗大之诸众,虽为修士无修心,往昔今后当下行,可否抛却诸八法,应当扪心而自问。”

    热比旺修尊者讲:什么是世间八法呢?就是人们很喜欢的赞颂、不喜欢击毁,喜欢的名义、不喜欢的衰损,喜欢获得利养、不愿遭遇衰败,愿意获得安乐、不愿感受痛苦。这就是世间八法,四个喜欢,四个不喜欢。

    妄念粗大的此类凡夫众生,是表里不一的修行人,他们根本不修心办道,整日里为世间八法疲于奔命。

    我们的往昔、今后、现在,希望大家应好好地观心,依自己的良心,不要人云亦云,观察自己以前的修行有没有被世间八法所染污,我现在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以世间八法的前提而行持?我现在怎么办?以后又该怎么办?从三个方面扪心自问。有时候可以观察得到,以前自己的确是受到名闻利养的蛊惑才去做某件事情,所作所为彻底无有意义,如果以后还这样放荡不羁就无药可救了,如来亲临也没有办法。

    有些人以前也许被世间八法所染,当然作为凡夫人如果一刹那也不生起贪念和寻求安逸的心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知道是否被世间八法染污的界限,就应该观察自己:我来到学院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获得名声和快乐,而是为了获得解脱的话,就说明世间八法之心不重。

    比如我打算到汉地去,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想得到很多钱,得到名声,那么你去的目的就是已经被世间八法所染,干脆不要去了,如果你的目的是看到众生很可怜而为让他们获得一点解脱的法要,就可以去。在利生的过程中,偶尔生起追求世间八法之念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但主要的目的不会改变。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详细地观察自相续,凡夫人倘若没有观察自己的相续和行为,整日做世间八法的仆人还不自知的现象就很可能发生。

    第十二唾弃世间八法品释终

    2004年2月7日第32节课

    十三切莫贪欢逐乐

    《开启修心门扉》共分十九个问题,前面十二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下面开始宣讲第十三个问题——切莫贪欢逐乐。意思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最好不要贪执世间的快乐来度过自己的生活,否则修行不会成功。

    善知识桑莫瓦见到世间之人为八法而辛勤劳碌,不由得触目兴叹:“世间八法对于我们世间众生而言是极为普遍的。

    大尊者桑莫瓦的生平简介在注脚中写得很清楚,此大德在噶当派的教法和传承中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对佛教有巨大贡献的人。

    世间上的人们整天为世间八法而忙碌,所以他非常感慨地说道:从未学佛的世间人不懂得要远离世间八法的道理,连什么叫做世间八法也不懂,但是对于沉溺于轮回泥沼的修行人来讲,追求世间八法仍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上至妙高法座上的所谓大德,下至沿街乞讨的乞丐,凡是信仰佛教、自称是修行人的行列中,希求世间八法之人的数量之多难以估量,所以说极为普遍。

    其中,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众生的共同行为。

    世间八法中的每一个法人们都非常有兴趣,尤其是希求快乐、不愿意痛苦的众生可以说是普天率土随处可见。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想很多修行人对名誉和赞叹不是很执著,但是喜欢懒惰、喜欢快乐,自己有一点财产和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修漂亮的房子,在房子里整日不出来,使用一些高档的消费品来享受生活,学院中也是有个别的修行人就是如此,将房子装修得特别豪华,念经、听课等什么都不想参加,在寂静地方整日享受快乐。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专门驳斥这种人的行为,在寂静地方希求快乐不是修行人的行为,修行人都如此地追求快乐,世间人就更不必说,这是很多人的共同行为。

    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众生都在为自己所希冀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昼夜颠簸。

    在整个大地上,可以说所有的众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如果去观察,街道上、火车里、飞机中……不管是哪一个场合,多数的众生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才熙熙攘攘,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比如你坐班车时,可以观察一下,里面的三四十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自己获得成功和快乐,去市场中,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一处,那么这么多人的心里面藏着什么呢?就是“我要获得快乐!”因此根登群佩大师在有些道歌中说:“没有眼睛的蚂蚁为了快乐而奔跑,没有四肢的蚯蚓也是为了快乐而忙碌。总之,世间上的人们都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奔忙。”所说的原因也是如此。

    其实,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潜伏着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该面对快乐就欣悦开怀,值遇痛苦就灰心丧气。

    我们在三界轮回中,大家用智慧去观察,所有快乐的本体不离行苦,这一点《中观四百论》中将一切感受皆为痛苦的原因讲得特别清楚。

    我很希望新的一年中,很多人都能认识到释迦牟尼佛在众多经典中所说的一切受是苦、一切行是无常的道理,这在《中观四百论》前几品当中讲得非常细致。因为快乐的根源是痛苦,所以我们在遇到快乐之时不该欣喜若狂,忘乎所以,遇到痛苦之时也没有必要黯然神伤,悲痛欲绝。

    世间人不懂得生活的本体就是痛苦,所以他们遇到痛苦之时常常无法自拔。比如他的家人死了,或者他的生意亏损,或者他名声上受到了损害,这个时候世间人会痛不欲生,没有勇气再站起来。不该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轮回的本性就是这样,我们为何还要自我折磨呢?

    如果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

    如果有人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的心力、时间和勇气,不择手段去获取,这类人就是在自我埋葬,一定会毁坏自己的来世。因为今世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事情,如果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今生的快乐上,那么这个修行人真的很惨了。我们很多人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知道了自己修行的方向,这一点极为重要。一个修行人到底该怎么做,我们的目的究竟是希求一点今生的快乐还是希求一点神通、神变,还是为了众生生生世世的利益而发奋努力?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明确,否则整天苦行又有何用处,无有意义。

    现在的确在修行人中很容易看出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排除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化身,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希求今生的快乐却打着修行人的旗号欺骗了无量众生,如此来世的业果如何,大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座的各位应该记住:所谓的修行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花言巧语,主要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发清净的愿,倘若发了清净的愿心,即使即生中没有修成佛果,也没有变成得地菩萨,没有获得虹身持明果位,但是在你的相续中真正撒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自己认为我们贪执今生的快乐,想获得一个很好的房子,想过非常美好的生活,可这是几十年的事情,是相当短暂的。我有时候这样想:现在很多修行人的年纪与我的年龄相差无几,如果没有大违缘,你活到五六十岁又能在人间存活多少时间?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经常对我们开示寿命无常的观修方法:我如果能活到70岁,我如果能活到66岁……一直给我们灌输无常的观念,但后来真正已经显示无常,已经现前了他老人家所说的无常法。

    因此,我们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希求今生的快乐是不是我们的修行目的,首先一定要搞清楚,我们修行的方向一经确定才能体现在行为当中。比如说我是去拉萨的人,途中的事情只不过是去往目的地的顺缘而已,譬如说我在甘孜歇一晚上,但这不是我究竟的目的,即生的快乐亦尔。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有别于其他人,世间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做佛法,什么叫做修行,我们依止善知识,而且依止这么好的论典以后,首先是确定修行的方向,这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如果像这样贪图快乐幸福,则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务,都是追求今生、沉溺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应当深思!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如果贪执今生的快乐,这样的人不管表面上修怎样深高的法门,或者做任何世间的事物,这类人肯定是沉溺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非常的可怜,是缺乏远见做事的人。所以发心很重要,确定了目标以后,对今生的贪求就会觉得不是很重要了。

    比如我有一个不错的房子,房子里面精美地装修过,装修完毕以后美美地在里面睡懒觉,这一系列的行为只不过是作为凡夫人休息的必用之一,除此以外没有大的实义,应该会懂得。但是如果没有懂得这个道理,稍微有一点经济条件和能力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已经发财,以后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所谓的修行人好像修财人一样,该修的心不修,不该修的财富已经修成了,自认为修成以后就摇身变为很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了。如果这样想,我们的行为完全已经颠倒,自己还尚不自知。

    后人也应以此为借鉴,审慎思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后人应该引以为戒,贪执今生的修行人不是好修行人,不管你是有怎样名声的人、苦行者、舍世者,或者你是瑜伽士、活佛、堪布……你是什么身份的人,有什么样的名声,我们暂且不管,但是要看你的相续中有没有希求来世解脱的心,没有这样的心,表面上怎么样装模作样,有成千上万个眷属也无义。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如是恶知识破别解脱戒及誓言,无有悲心,孤陋寡闻,懒惰懈怠,贡高我慢,暴躁易怒,五毒粗重,贪求现世之眷属资具、名闻利养,虽居静处却降下愦闹烦恼之雨,弃离后世,诽谤其他正法与补特伽罗,虽然口中传讲正法,也自以为是智慧,实际上未调伏自心,言行不一。”因此,我们作为后人和所有的修行人应该以此为借鉴,避免自己也踏上别人曾经走过的错误之路。

    我们现在也不难看出,周围的很多人,有些是真正的修行人,看到他们的事迹和传记真的非常羡慕,我们做不到。有些人却在做特别不如法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一些居士来到色达说是找他们的金刚上师,他的上师化缘修寺院、修经堂,他们也给了很多钱,后来他们来看他老人家,首先他们包了一个车到寺院里去了,但根本没有像上师在外面说的那样修建,他们很伤心,一直打听他们的金刚上师在哪里,后来听说因打架被关进监狱里面,他们特别失望,回来的时候他们对司机说:“我们对他供养很多,不如供养你好一点,看来你家里的条件也不太好,供养你虽然不成供养的功德,但是可能成布施的功德。”他们特别失望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尤其是汉人,没有依止善知识的观察能力,盲目地崇拜供养,当然我们在座的人可能没有太多供养的钱财,但是很多人慕名地崇拜,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的人,听别人吹得特别好就马上去供养、去依止,到底在他的身上能不能学到什么呢?不说是佛法,像世间的高等院校里面的高级教师所讲的那样,能学到世间的一些高尚行为也可以,如果世间法讲得好,最少也不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确实是邪师、邪法纷飞,因此,自己应该善加注意,遇到正法和真正的上师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这些不叫修行人的所谓佛教的败类,也叫做毁坏佛教的愚痴者,可以说到处都遍布蔓延。希望大家善加观察。

    我昨天也对着重闻思的人讲了很多,希望你们一定要明确闻思的方向,为什么这样讲呢?以前我们学院有些人闻思过多年,后来稍微有一点钱的时候就帮助其他的喇嘛和其他人到汉地化缘,这也许是一个善事,也许不一定是,我想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将自己心里获得的佛法方面的教言传给可怜的众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教中心、佛教道场、佛教寺院,通过这种媒介与他们交流,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的方向。

    你们不加观察,就将不知底细的人全部带到城市中,他们暂时可能会发财,但是暂时发财对这个人是有利还是无利也应想一想,他的相续中连一个真正的出离心和悲心都不一定存在,如果没有这些,通过你的介绍在别人面前获得一些财富会对佛法有利?但是我认为所谓的佛法不是化缘,以前宣化上人是怎么样讲的,现在大多数的人要么化缘,要么灌顶。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非常慈悲、非常了不起的大德是应该灌顶,但是有时是不是相似的灌顶也要观察。

    我不是怨恨任何人,但是我们弘扬佛法的任务也比较重,再加上当前面临着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非常多,因此,有些人根本搞不懂到底什么是法,在居士手里面得到一点钱不是弘扬佛法。所谓的佛法是教法和证法,所谓的弘法利生的结果就是利益众生。因此,我想藏地的很多寺院还是很寂静的,现在依然如故,在经济上去希求,我觉得这不是佛法的中心。

    以前我们学院的个别道友出去依止其他上师,后来一直帮他们发财。前一段时间我跟几个堪布也谈了一下,以前某人在学院里的时候还很不错,听说出去以后整天跟着上师周游各地,后来他自己都成了疯疯癫癫的了,因为多年没有闻思。不管你是藏族人还是汉族人,多年没有闻思,行为很快就会变化的,在这里长期闻思的人,各方面非常如法,因此,希望你们最好不要中断闻思,不然很可惜,我是这样认为的。

    (面对快乐和痛苦,人们总会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心态:)

    因为很多人不懂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尤其是现在的人们,面对痛苦和快乐的时候总是暴露出形形色色的态度。

    如果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快乐藏形匿影,让自己不能捕捉,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生起这样的贪念:如果快乐能从天而降,与我相遇,那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事啊!

    比如说我们日日夜夜想着快乐,却一直抓不住快乐,那么人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生起欲得到快乐的念头。当世间上的人们没有遇到快乐的时候,心里是多么希望遇到,身体不好的人多么希望病体好转,贫穷的人又是多么地希求获得财产。

    这是我们世间人的意念,我们修行人和世间人相比,认识本体的人与世间人相较当然有很大的差别,不认识本体的人和世间人没有什么差别。我有时候想,我们这里的有些觉姆、喇嘛,不闻思长住在这里很可惜,佛教中对治痛苦和对治执著的这么好的妙药,一直不享用,而在一边辗转痛苦真的很可怜。

    如果快乐之事已成定局,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多么令人欢喜啊!进而对现有的境况产生强烈的贪执;

    如果快乐的事已经获得,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快乐是非常使人欢喜的事情,之后对它产生强烈的贪执。

    此处对快乐分析得相当细致,前面没有特别地分析世间八法中所谓的快乐。以前上师如意宝显现上也这样讲过,世间八法中的快乐是最难获得的,自己吃穿好一点、不要生病是快乐,来世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快乐,作为凡夫人没有办法断根,但我们要认识到痛苦就是在希求快乐中获得的。

    如果梦寐以求的幸福快乐果真如愿而至,又生起但愿这一切能与我长相伴随、永不分离的不愿失离的贪执。

    如果自己梦寐以求的快乐真正已经来到,不愿意离开的贪执心也自然而然生起来。

    如果曾经体验过的幸福快乐,如今已撒手而去,人们就会对往昔的快乐幸福再三忆念回味。在追忆中产生“渴望重温昔日旧梦的强烈贪执”。

    有些人的快乐撒手而去,自己以前所享受的快乐已经灰飞烟灭、消失殆尽的话,那么对快乐、幸福再三地思念、回味,在追忆的过程中渴望重温昔日旧梦。意为希望再享受以前他所享受过的经历,比如有些昔日富裕的人,已经沦落到贫困潦倒的地步,这个时候他心里特别希望重温以前的美好生活。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今年夏天到来的时候,如果你到耍坝子的地方去,“以前上师在的时候我们多么快乐,如果再来一次那样的场面多好。”很多人都会生起重温昔日旧梦的贪念,但实际是我们的贪恋所致,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执著,这种念头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一种对快乐的追求。这是从快乐方面进行剖析的。

    从痛苦方面也可以照样分析:

    相反,人们对痛苦却是畏惧退避、视若仇敌。如果痛苦不招而至,就会产生希望痛苦没有出现的愿望,继而对远离痛苦产生强烈的渴求之情。

    除了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化身,遇到痛苦的时候不一定想避免,不一定把它看成敌人那样对待。作为一般的凡夫人来讲,上至皇宫里面的皇帝,下至沿街乞讨的乞丐,所有的人都对痛苦唯恐避之不及,欲获得快乐。

    如果没有得到痛苦就特别欢喜,希望最好永远不要遇到。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产生没有痛苦是多么的可心如意,千万不要让痛苦降临到我头上的切切之情。

    如果痛苦没有出现,就会认为没有痛苦多么好!我们有些凡夫人两三天没有生病,便感慨不生病是多么好,多么快乐。昨天晚上我睡得很好,就在想如果每天晚上都这样多好,千万不要再让疼痛来到我的身体上。但实际上这也是执著,是不可能的事情,众生的业力现前,佛陀来了也是不能救护、不可逆转的。因此,一般的凡夫人有这些贪执的所有根源就是我们的实执,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我想以后应该讲《大圆满虚幻休息》,我们把所作所为和一切事物看作虚幻,如果没有大的实执,恐怕所有的亲朋好友全部死了也不会哭泣,亲朋好友全部都变成了国家总统也会觉得无所谓,短暂的人生当中此类游戏和戏论肯定是正常现象,因此心相续当中不一定产生极端的痛苦和快乐之感。可是我们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态度,该执著有的东西根本没执著为有,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执著为存在,我们全部都已经发疯了,为什么寂天菩萨说呜呼痴狂满天下呢!

    比如说从了义的角度说众生全部具有如来藏,我们却颠倒地认为众生没有佛性。本体都不存在的我、痛苦,反而执著为存在。本来存在的因果不虚、三宝的加持,我们都认为不存在。所以我们众生真正跟精神癫狂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凡夫人,很多经典中将凡夫人比喻成精神癫狂者,为什么这样呢,原因是我们这些人,有的东西执著为没有,没有的东西反而执著为有,因此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应该观察它的本性。不应该痛苦!没有什么可痛苦的!你觉得特别快乐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可快乐的!

    稍微有一些境界的人很稳重,比如我们耍坝子,大家特别开心的时候,他也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跳一跳、换一身衣服没有什么精彩、快乐的,他的父母死了,该特别痛苦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可痛苦的,所有的众生只不过是暂时集聚一堂而已,所有的家人和亲友只不过是暂时的一种迷乱现象而已。

    自己的心保持在一种稳固的境界当中安住,这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如果快乐痛苦都没有纠缠自己,就会产生安于现状、患得患失的执著之情。

    凡夫人在没有快乐和痛苦降临的时候,就会一直处于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中,害怕得不到或害怕失去快乐,怕痛苦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只有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才会断除生活上的执著。

    简而言之,无论兴衰荣枯的何等现象出现,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执著所羁绊。这些现象都是追求今生世间八法的典型事例。

    当你或快乐或兴盛或穷苦或富贵的时候,不管出现什么状况,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贪婪所控制,尽管贪婪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世间八法?世间八法中快乐的典型事例应该是以上所讲的。当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实际上是心里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的心态相当严重,当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时候,说明心里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念头占绝大多数,所以自己应该观察。所有希求世间八法的快乐之心,高僧大德们也觉得非常难以断掉,因此作者在此也作了一些破析。

    那么,如何才能驾驭自心,让以上的情况不复出现呢?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分析,使得世间八法的快乐之心不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出现,有没有良药和办法呢?应该是有的。

    热比旺修云:“檀香斧头同等时,即可称为离贪者。”

    热比旺修这样教诫说:檀香和斧头同时出现在你的身体上的时候,你没有嗔心和贪心的话,这叫做所谓的离贪者,这是佛经中有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以前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对他来说,他亲生的儿子罗候罗和经常对他造违缘的提婆达多一点也没有差别,就像自己的左眼和右眼一样来对待。有人用斧子砍他的身体和另有些人用檀香粉来涂抹他的身体,对他来说两人同等无别。

    我们可能不是这样,有人恶语中伤的时候,就对此人恨之入骨,另一个人给你供养大量钱财,就对他慈悲摄受,说明他不是离贪者,反而是具贪者,真正的离贪者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痛苦和快乐。别人对你恭敬供养,怎么样款待,也对他没有执著,别人怎么样害你、打你、骂你、说你,也根本不会有丝毫的嗔恨心,这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有时候猜想某人是不是圣者,别人骂他说他,他根本不还口,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不是圣者、离贪者。平时我们谈话中也有这种情况。

    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人十分谦恭地用檀香粉为其身体的一方涂抹也不会生起愉悦;而在身体的另一方,被人用斧头无情地砍劈,也不会生起恼恨。

    印度的檀香粉是最上品的涂抹粉,用檀香粉来涂抹自己的身体也不会对此人生起欢愉之心,在身体的另一方有人用斧头劈,也不会生起怀恨。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则不论今生出现成败利衰等何种场面,都会对世间八法持平等一味、如如不动之心。

    你今生中如果到达这样的境界,无论是事业上或者在修行中的成败利衰,你的心还是如如不动,不被世间八法的风所动。

    原来台湾出的一个我的介绍书里说我不为世间八法所动,我特别生气,这对我是最大的毁谤,因为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我不要说世间八法,世间一法都动得摇摇欲坠,马上要倒下去,如果一个人赞叹就高兴得会跳起来,如果一个人稍微说一点不悦耳的语言,就动摇得不是一般,心也动、语言也动、身体也动。所以有些人说我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简直就是过分的赞叹。

    我也看过其他的一些上师的介绍,弟子也写了很多不如理的介绍,这没有必要,不用口里说动不动,看行为和听他的话就了了分明了。你今天毁谤他,明天他在课上肯定语言已经开始动了,心也动了,当你赞叹的时候,他心里特别高兴,可能吃午饭也很有兴趣。

    所谓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此对一般平凡的人不要有“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称呼。真正不为世间八法所动就是达到这种境界:有人对你供养赞叹、用檀香粉涂抹你的身体和一个人拿着刀子和斧头砍你的身体,你对这两个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达到这样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这个人是不为世间八法所动的高僧大德。因此,这是较高的境界,自己也不要认为自己可以不为八法所动,也许不为八法所动却被其他的风所动了。

    因此,作为我们这些初发心者,即使从内心深处没有生起如此真实无伪的境界,做不到亲怨平等,也应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专心致志地观修串习,这一点尤为关要。

    我们作为初发心者,虽然难以达到远离世间八法、不为世间八法所动、亲怨平等的真实无伪的境界,但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开一切欢喜忧愁的分别妄念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初学者,心的相续中有很多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习气,我们难以做到像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那样不被世间八法所动的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也永远不去调整、不去挑战也不合理,即便做不到,仍要调整自己的内心,抛弃对亲朋好友生欢喜心、对自己仇恨的怨敌生嗔恨心的念头,尽量断除没有意义的分别念。

    修行人要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讲的平息世间八法,恐怕很多凡夫人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懂得过失,然后又懂得断除的功德,这样我们心的相续中会逐渐串习。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为好人,只不过暂时性格难改,难改的性格不能长期、一味地纵容。

    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尤其是闻思大的论典是相当有必要的,《俱舍论》、大中观、大因明,懂得这些论典对世间的希求自然而然会淡漠。刚来的有些人,世间八法的念头特别重,但是遇到了很多大乘的甚深论典,世间八法的念头可以说逐渐减少。因此,作为凡夫人应知道分别念的过患,然后去串习。《萨迦格言》中也讲:“往后应有远目光,忍苦耐劳不放逸,勤学稳重机灵者,即使奴仆亦为官。”如古语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如果因为佛法的缘故,而使世间人垂涎欲滴、苦苦寻求的妙欲以及受用等不期而至,就应当于深明其过患的境界中,既无欢喜,也无忧患地享受。

    如果为了弘扬佛法,在弘法利生方面有一点利益的话,对于世间人的口水都要掉下来的、特别羡慕、特别希求的财物,你不是精勤地希求,却自然无勤获得的话,那么你该知道财物的过患,没有欢喜心也没有忧伤心来享受是可以的。

    有些法师财源滚滚,世间人特别羡慕,感慨自己是个活佛、堪布多么好,我挣钱一点都不容易,而你老人家只要三个月到什么地方去,回来的时候就财产丰盈了,真的特别羡慕。

    那么你老人家应该怎样对待?一方面要懂得论典中所说的财物的过失,如果没有懂得,自以为了不起,以此标榜自己是大成就者,然后自己欢喜若狂地享受是不行的。你应该在知道它的过患的同时,没有欢喜心也没有忧伤心的心态来享受是有特殊开许的。

    并时时刻刻思索我们在前面再三宣讲,以后还将反复论证的诸多过患,进而生起猛烈的厌离心,千方百计、黾勉不倦地尽力将一切受用抛弃。

    并且时时刻刻都该思维,现在我手里虽然有钱财,但这有着诸多的过患。

    昨天我看了华智仁波切的传记,是根桑秋扎写下来的。华智仁波切圆寂的时候有足够十几天的口粮,一个法衣和钵盂。当时藏地的生活很贫穷,但我确实很羡慕他的境界,因为华智仁波切确实一生中宣讲财物的过患,他自己也特别知足少欲。

    根桑曲扎说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有一次这样说过:“如来芽尊者圆寂的时候要求旁边的人提醒他‘你要到东方去’,这样助念。我的上师如来芽尊者都需要这样助念的话,其他人更不用说,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提醒我到清净刹土去。”当时根桑曲扎说:这可能是上师在世时给我的教言,因为华智仁波切经常开极乐法会,他想:他肯定到西方去,如果上师圆寂的时候我在世,我一定要提醒他。后来华智仁波切生病,真实要圆寂的时候说要坐起来,坐起来以后一边入定一边弹指,马上要趋入圆寂,此时根桑曲扎已经想起来上师曾经交代过的话,心里面想应该说“华智仁波切往西方去”,但却不敢说。他在传记里说:“我心里很想,道理上也懂,以前上师提醒过我,但是不敢说,一直没有说。”他写得特别有趣,因为根桑曲扎的表达能力很不错,写得特别好。后来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他前往东方现喜刹土去了。

    我可能在这里讲这个公案与课题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是在讲财物的过失,我们前面再三讲过,后面还要反复论证财物的过失,心里一直思维。应如前所讲的一样,反复思维财物的过失,因此应该以厌离心想方设法将财物和受用舍弃。

    如果不能做到,比如为了佛法而不得不享受这些受用,佛陀也曾开许: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必须享受这些妙欲,若能时刻提起正念,并以发菩提心摄持等方式行持,就没有过咎。

    如果实在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能真正为弘法利生起到很大的作用,再三抉择,如果对佛法有大利益,去享受也没有过失,佛陀也开许过。

    但是我们昨天也讲了,如果依靠现代化设施可以为弘法带来很多方便,譬如现在我们的状况,如果没有利用电器,老弱病残的人都要去上师面前听课,恐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要对众生有利,在佛法上用再多财物也可以。昨天很多发心的人说:“上师您老人家讲完了以后,我准备把电脑扔在水里面,我从此以后再也不想接触它了。”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对佛法有利是可以开许的。在古代,法本都是手抄本,听说寺院里有一个《大圆满前行》的法本,都特别执著,需要一匹马的价值,我以前也讲过。现在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在很快的时间中可以理出法本,所以你们把所有电脑扔掉是不行的。但是像昨天所说的那样,如果依靠它,可令自相续中的贪嗔痴蔓延就没有意义。不管是电脑还是其他的任何财产都同样,反复思维,为了佛法而应用是开许的。

    但是名义上是为佛法,扬言听课必须用电脑、电视,这样不行。前一段时间有些道友想化缘买电视机,我根本没有在电视里面演讲《开启修心门扉》,我对电视是很讨厌的,为什么呢?很多年轻人在电视面前肯定坐立不安,肯定按捺不住想看的意乐,不要说年轻人,就连只念阿弥陀佛的、老眼昏花的老年人,可能一边擦着眼屎,一边还要看着电视。这样下去我们宝贵的光阴就全部被抢夺了,特别可惜,因此在寂静的地方最好没有这些散乱的条件。

    如果对众生有利,我们做一些光盘也是有必要的——为了众生的利益!

    此处也讲到了,如果对于财富,一方面时刻以执著财物无有实义的正知正念来摄持,另一方面不是口头上说,而是真正为了众生的利益,佛陀是开许的,没有过失。但是口头上说为了众生的利益,心口不一,肯定没有意义。

    这里主要是讲述享受财产方面的过患,因此,我们修行人应该像古代的修行人那样知足少欲,没有眼花缭乱、乱七八糟的事情是修行过程中最向往的。我们学院到目前为止,二十六七年的办学以来,比其他的环境在闻思修行上有一定的力量,其他乱七八糟的琐事也几乎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我们坚持一天也算是对佛法做出一分贡献。对我们的管理,某些道友心里可能有不服的地方,如果有,我也在僧众面前忏悔。

    但是总的来讲,还是愿意让你们变成好修行人,不要随着世间变成一个特别可怜的修行人,因为很多人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来这里剃发出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你已经变成了修行人,应该懂一点经、律、论,行为如法,这样的修行人特别有希望成材。

    目的是为大家好,并不是强迫有些人、为难有些人,连这方面的念头都没有过,但如果你们觉得有也无所谓,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满足所有的众生是谁也做不到的,我也没有这个想法和要求。

    2004年2月8日第33节课

    昨天我们讲了如果用菩提心摄持,享用财物也是开许的。

    杰钦波尊者云:“我们若能像仲敦巴格西那样念诵他时常复述的舍弃今生的偈颂,至少也能仅仅以词句的方式来对治,从而断除世间八法。”

    我们在第一品中讲过仲敦巴格西,可能大家对他有印象,尊者把陈旧的上衣脱下来,袖子搭在两肩,有时候从柏树丛里出来,念诵《亲友书》中断除世间八法的偈颂,有时候他还念诵“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这里的意思是单单我们以这样的词句对治烦恼也是很难得,现在的人整天为求名求利奔波,我们不是求财富者,而是求解脱者,不要被名闻利养束缚。

    所以这位格西特别希望像仲敦巴那样,格西讲:我们不要说心里时常能对治,即使心里不能对治,经常用仲敦巴的偈颂检点自己、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是多么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断除世间八法。

    在座的修行人心里面都想变成真正的好修行人,但确实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烦恼非常深重,自己不能自主,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看了噶当派的法门以后,更体现出很多修行人的不如法行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有多少?被名闻利养所束缚的人又占多少?所以,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还是相似的修行人,究竟包括在哪一类人当中,自己应该观察。

    宗喀巴大师也云:“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追逐向往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

    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发愿回向的方法,应该怎么样发愿,怎么样回向呢?

    比如说我们造了转绕经堂、转绕坛城或者闻思修行、讲经说法等等善行,三时中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应该发愿和回向,以三时所摄的一切善根,但愿我生生世世中与获得菩提果相违的追求名闻利养之心刹那也不要成熟。如转绕坛城后回向: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无量众生,愿此善根在我生生世世中不要成为名闻利养之因。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说过,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日记中也提到了,他们想获得成就,哪怕在咒骂别人的时候都说:“愿你财富圆满,愿你名声很多,愿你威望很大……”以此来诅咒。我们骂人的时候说的却是“愿你家破人亡,愿你一切毁坏。”所以现在希求名闻利养的修行人真的不是如法的修行人,希求名闻利养作为凡夫人来讲很难断除,但名闻利养是与菩提相违的,我们很多人发愿发不来,回向也回向不来。

    我和慈诚罗珠堪布有同感——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去对一些老乡说说,最少让他们修持善法的时候首先发一个菩提心,最后回向的时候不要回向短暂今生的发财、获得名声、身体健康、家庭祥和等,这是非常短暂、鼠目寸光的行为。尤其我们是依止大善知识的佛教徒,作什么善根肯定会回向的,我们见到佛像、佛塔或者朝拜神山时,善根肯定要回向、发愿。

    藏人认为朝拜拉萨的觉沃是一生中的重大事情,但是他们历尽艰辛,风尘仆仆到了那里以后,发愿说:请觉沃尊者加持我,让我早一点返回家乡。这样还不如不来,你千里迢迢到了那里,目的是什么?应该发善愿。的确以前不像现在一样交通方便,要徒步很久,路上的疲劳艰辛和食物的贫乏,到了那里时可能又想家,实在不愿意再长久驻留。在他们的心目中,觉沃可以赐予一切悉地,所以在他面前发愿,愿拉萨觉沃一定要加持自己很快返回,这样不好。

    以前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中也有类似的公案:在古代,一个专门用机器来织布的人亲自见到了天尊,帝释天问他需要什么样的悉地,他说:“我只要身体的前面也可以织布,身体后面也可以织布的要求,你能否赐予我这种悉地。”他认为织布对他来说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因为他要做很多的布,但是他只有身体的前面可以织布,背后却不能,所以他希求这样的悉地。

    因此,不难看出有些人回向不来,发愿也发不来。宗喀巴大师的发愿文大家应该牢记。

    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要现前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祈愿刹那也不成熟,我们发什么愿肯定会如是成熟的,因此,发愿时,祈愿刹那也不要成熟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所做的一切善根成为菩提的因,这是我们应该回向的。所以这次我们听《开启修心门扉》很有必要,很多人听了以后遇到上师、佛像、佛殿的时候肯定会发愿的。

    我曾经也说过,法王的法体还在时,你们好好发愿,这种时候发一刹那的善愿都成为菩提之因,如果你当时发不究竟的愿就没有多大意义。譬如现在汉地寺院中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发的愿特别可笑,他们点一支香问讯三遍,如果你悄悄地在他旁边听,会听到:我的生意搞得好一点,愿我能得到一个孩子,愿我……除此之外,为来世的愿根本没有,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只承认今世,不承认来世。

    我们作为修行人跟普通在家人不相同,应该发好愿,而且这样发愿的方法,以后有机会的时候要给一些不懂佛理的人讲一讲。比如你身边来了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想学佛法但却不知从何入手,你就可以将这个教证讲给他听,要他好好地发愿,只求平安不是究竟的愿。这样你对这个居士已经转了法轮,你已经在度化他。他死的时候,你念颇瓦也不一定能超度他,但是他在世的时候,以后不管到哪里都发这个愿的话,实际上你已经超度了他。

    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稍顷忆念世间之圆满,则如进入炽燃铁室中,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

    纵然没有一点安乐,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我们稍许意念世间的圆满,但世间的圆满没有一点欣乐处,只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世间上任何一个圆满都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发愿的过程中想得到世间圆满的话,那么就与进入了燃烧的铁室没有差别。所以应发愿言:愿我生生世世中,千万不要产生芝麻许希求世间福报和世间圆满的愿望;利益众生和成就佛果的念头,愿在我的相续中一定要产生。这样来发愿。

    我们就应当这样发愿做一名对快乐绝不贪求,对痛苦却甘愿领受的修行人。

    我们衡量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能做到,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有些人可能依止上师很多年了,但是依止很多年上师的人,对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七、八行的内容,可能很多人到目前为止还不懂,已经皈依很多年的人,发愿的时候是不是也发错了?

    最近益西彭措堪布也给你们宣讲《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愿广大无边,现在我们真正能成熟这样华严无可言说的愿有点困难,但是发愿弘法利生、自相续中不被自私自利的贪执所束缚,作为初学的修行人来讲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但愿每一个修行人都变成不贪求自私自利、为了众生和佛果,所有的痛苦也心甘情愿承受的修行人。

    《因缘品》云:“恒时贪图乐,俱往欢喜行,为爱召唤众,如兔趋网罟。”

    《因缘品》中这样说:众生喜贪求世间的安乐,前往令自欢喜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十二缘起中的“爱”来召唤的,被爱召唤的众生就像兔子趋向网罟中一样,是不可能逃脱出来的。同样的道理,贪求今生的安乐和今生欢喜行的人全部被爱束缚,始终从轮回中不能解脱。

    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

    克怎巴说:如果我们没有究竟地舍弃、完全地舍离贪欲的念头,那么今生的琐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身口的行为少一点难道不好吗?

    有些修行人真的是这样,今生的贪执没有断掉,分别念特别重,在这里搞一个生意好一点,在那里修一个房子好一点,自己的分别念始终不能平息,所以我们身口的行为稍微少一点,看破今世难道不是很好吗?难道不能这样做吗?

    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萨迦班智达也说:心思烦乱的人,散乱也随之多如牛毛。

    有些人内心不能平静,非常复杂,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看得出来,有些发心的人,今天想好好地发心,明天想好好地闻思,后天想好好地离开,大后天又想一个,每天的分别念都此起彼伏地一个接着一个。有一点智慧的人产生了分别念,在行为上不一定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今天说:“我想好好地闻思,上师您老人家一定要让我留下来。”这些人眼泪也流得出来,我想这个人可能真的是要好好闻思修行,好,让他留下来。明天呢,“上师你不要生气,我想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修行。”到了后天,“这个寂静的地方也不太好,我好好地发心。”“哎不行,发心还是很困难的,我还是到汉地去疗养一下,等有一点钱的时候再回来。”

    所以有些寻思分别念非常多的人不稳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希望你们不要把不稳固的人带到城市里去,对稳固的人无论怎样旁敲侧击地要他到城市里面去疗养,怎么样神乎其神地夸耀那里吃穿的待遇,他也不一定去,他有他的见解,有一百个人求也不一定听从。对于不稳固的人,你说我们那里跟天界的尊胜宫没有什么差别,吃穿住用行的一切受用全部具足,可能有些“大德”马上心驰神往,装病下去,会这样的,所以稳固很重要。

    如果心散乱,琐事也接踵而至,非常的忙碌。觉得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希望闻思班的着重闻思,加行班的着重修加行,为什么叫着重呢?比如说修加行的人心思纷呈,认为闻思好一点,闻思也抓不住什么,又认为实修好一点,两三天中闭着眼睛,这种人的心思很烦乱,一事无成。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始至终做圆满,如果没有选择闻思修行,而是要好好发心,那么就一心一意地为僧众做事,这也并不是没有利益,如果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就如同黑熊摘玉米,结果一无所获。(传法的时候不要用转经轮)

    这样虚耗人身难道不知道吗?心稳下来,该做什么就安住于当下,过了一年以后再说吧。

    一年中把五部大论全部背完,加行全部修完,三百万阿弥陀佛全部要念完是不现实的,其实你努力做一件事情,你得人身就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你把其他事情全部放下,但是五十万加行修得非常圆满就已经可以了。不然心思特别重,这个也做,那个也做,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就像有些贪心特别重的人看到美味的时候,嘴都忙不过来,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眼睛一直转,但是嘴巴只有一个,实在没办法,实在不行,那往鼻孔里面装一点好吃的东西吧。

    基巴也一再规劝后人:“以风席卷此生乐,实修担待诸痛苦,苦行抛却己身命。”

    基巴尊者规劝我们说: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以修行的风卷起今生的安乐,不要希求今生。如果真正要实修就一定要担当起痛苦,否则实修是不可能成功的。苦行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需要有这样苦行的精神,光是稍微冷一点、稍微痛一点、稍微苦一点就放弃修行的人,恐怕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云:“轮回当中本来没有快乐,我们现在自以为是快乐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谓快乐等等,只不过是将息灭饥渴之苦命名为快乐而已。

    宗大师说:我们认为有吃有穿是多么快乐,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如若详加分析便露端倪,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诸行为痛苦的道理,在《中观宝鬘论》和《中观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为什么是这样呢?众所周知,如果一直让饥饿的痛苦持续,这种痛苦就会越发增盛。同理,如果一直持续不断地享受美味佳肴,则不但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这就充分地说明,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我们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终持续下去都会越来越痛苦。这段话的道理,可能宗大师在中观讲义里面说过。我们认为没有吃饱的时候是痛苦,吃饱以后就觉得特别快乐,但是你吃了一碗以后,再吃一碗就越来越痛苦了,肚子痛了。如果特别想吃,就会幻想如果自己还有一个肚子多好,但是实在没办法,很可惜装不下,吃得越多最后越痛苦。如果真正存在快乐,一直延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并不是这样的,这充分说明了本质上没有一个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尤其是一切皆苦的道理,《中观四百论》真的讲得非常细致,原来我讲的时候也收获较大,但现在有些忘了。

    享受美味佳肴,虽然可以平息饥饿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开始长出了苗头。我们却想当然地将这些诩为快乐。

    我们吃饭的时候,饥饿的痛苦稍微平息,我们觉得非常快乐。尤其是大海边的人为他们的饮食而造作恶业,现在想起来,尤其中国,鸡、鸭、鹅天天都在杀,在哪一个新闻中播出来,都非常可怜。有时候看人类狰狞的面目特别恐怖,为什么这样讲呢,害怕它们身上的疾病传染自己,然后把所有的众生杀掉,其实你不吃它们就得不了这些病。前一段时间北京也暴死37个人,我想是不是杀众生的业力很快显现出来了,是不是现世现报的业力已经成熟了。所以,如果存在真正的快乐固然很好,但是在名言中轮回的本性不是快乐。

    由此可以推断,轮回中的一切快乐,本来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过被我们冠以‘快乐’的美名而已,我们却因此而对安立的快乐百般贪执,于其相反的违品恨之入骨。因为对彼等过患不了知,而愚痴地积业,从而流转轮回。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这样的意念:谁会留恋这些轮回的所谓安乐呢?!”

    谁会希求轮回的安乐?我们整天寻求轮回的安乐实际上是一个痴心妄想,是愚痴之举,因此,我们从此以后不会希求世间的安乐,自然会希求出世间的安乐。轮回的痛苦一旦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特别在意,为什么呢?轮回的本性本来都是这样。轮回中不管出现何等状况,只不过是现前本来痛苦的本性而已。比如有些境界好一点的人,身体经常生病,他也不是特别痛苦,轮回的本性本就如此,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不会因痛苦而努力寻求解脱之法。大家在这方面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第十三切莫贪欢逐乐品释终

    2004年2月9日第34节课

    十四修习苦为助伴

    《开启修心门扉》共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第十四个问题——修习苦为助伴。

    我们在身体或者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应该把它作为修行的助伴、顺缘,不要把它当作修行的违缘。我们以前也讲过,世间人和修行人在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世间人中,无论是上至皇宫里的大国王还是下至乞丐的世间人都愿意得安乐,不愿意受苦,受苦的时候,根本不会把苦转为道用。但是修行人不相同,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里面的痛苦,可以全部转为修行的道用,所以噶当派的大德在这方面强调得非常多。

    我们去年学习了《窍诀宝藏论》,其中的教言希望大家不要忘,因为这些教言在我们的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不要单单依靠实修,放弃所有的理论,一方面一直耽执理论不管修行,两者都不好,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间人也经常这样讲。

    昨天有一个人说:“我不想修加行,我就想好好地坐禅。”我对他说:“你考试一下,如果你打坐考得及格,我肯定愿意开许。你是怎么样打坐的,在哪一个上师面前得了打坐的传承,你现在是怎么样坐、怎么样观想的。”我问他的时候,他也张口结舌,但仍坚持说:“反正我打坐,我就不想修加行,修加行累得很,修加行浪费时间。”他可能没有佛教的基础,而且真正佛经里面讲的有功德的事情我们把它忽略了,不认为它是有功德的。本来五十万加行,每一项都有那么大的功德,但是都觉得好像多余的事一样,这就是我们欠缺智慧的缘故。所以不懂理论之人的实修还是存在问题的,我也许是受上师如意宝的影响,对没有一点理论的实修有怀疑,不敢说不好,也许有个别的人会修得很好,但是一定要观察。

    仅仅不贪执快乐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将痛苦视为助伴,像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

    前面已经讲了,不贪执世间的快乐,只是安坐也不行,在我们的身上肯定还会遇到很多的痛苦。我们还应将痛苦视为修行中的助伴,像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可能很多人都不会,世间人更不会,我们修行人应求上师三宝加持,“千万不要让我在修行中遇到什么痛苦,我的身体千万不要生病呀,我的生活一定要遇到顺缘,千万不要遇到违缘。”很多人是这样讲的,但其实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博朵瓦尊者所讲的一些寓言,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仲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罗当巴,包括阿巴、耶巴以及东瓦三地,在阿巴有一个人名叫芒赞。

    博朵瓦尊者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是关于芒赞的一个人。

    一天,他的妻子试探性地问他:‘你是愿意连续三年以粥维生,其后永享美味。还是愿意连续三年享用美味,之后永远喝粥呢?’

    他的妻子也不一定有把握让他一生中享受美味,但她故意试探丈夫说:你三年中什么都不舍得吃,光喝一点汤,我们把财物全部积累起来,而后永远都享用美味佳肴好,还是把我们现有的东西全部吃光,以后没有粮食,只喝一点粥,你到底选择哪一个?

    她的丈夫还是很有智慧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喝粥三年了!这样我就可以积攒满满一桶无量光、启明星以及狮臂等各种各样的松耳石。’

    他说:我肯定选择三年中喝汤,将财富积累起来,以后我肯定就变得特别富裕了,他可能认为妻子真的有这方面的把握。汉族人也是这样的,一般都执著于房子或者衣服,藏族人有财产就全部买成松耳石或琥珀、珊瑚等等。

    这个人还是有智慧的,他先苦行,以后永远享受,以后变成富翁的时候,肯定有一桶无量光和启明星,还有狮臂松耳石等等。无量光、启明星、狮臂都是松耳石的不同名字,松耳石是有很多类别的,尤其是搞生意的人都会懂得。以前是这样的,特别富裕的家里有成桶松耳石,藏地习惯上也有这种说法。他想在三年中苦行,以后享用美味佳肴,同时家里很富裕,最好的松耳石肯定会有一桶两桶的。他当时说了这些话。

    所以说很多汉地禅宗的大德也是将世间的语言用作禅语开悟。噶当派的大德们,他们的语言很一般,从一家人的对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是要真正结合到修行上面。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发愿还是做任何事情,不应该只看眼前,为眼前短暂的快乐也可能舍弃了永远的大乐,如果我们舍弃了眼前的安乐,以后就会享受永远的快乐,有很大的差别。

    昨天讲发愿的时候我也再三地讲了,希望大家将昨天讲的宗喀巴大师的话刻骨铭心地记下来。可能我们在座的人也修行很多年了,但是你每一次遇到上师、遇到三宝所依的时候,这样发过愿没有,这样回向过没有。

    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行为不如法,表面上看来做了很多行善的事情,但实际上对自他都没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对佛法特别精通,表面上做得不一定很多,但实际上功德很大,对众生的利益也相当大,所以用自己的智慧来选择和分析极为重要。

    (世间的人为了长远的享乐尚且甘愿承受暂时的痛苦,)同样,我们为了修法就更应该卧薪尝胆、与苦相伴了。

    世间人为了长远的打算尚且愿意这样,我们作为希求解脱的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卧薪尝胆。所谓卧薪尝胆是以越王勾践的故事来讲的,他卧在柴薪上享用苦胆,非常苦行,但是最后也获得快乐的一种比喻。

    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战,就不能调服自心,就会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我们修行人有时候苦一点好,不要在生活上要求特别高,而且该发展的地方不发展,不该发展的地方反而发展起来了。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方向就是从经济方面发展,并不是从智慧方面发展,修行人如果也在经济方面去发展、去享受、去追求,我们的所谓道心就彻底败坏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道心很重要,其他的世间财富不值得追求,如果追求,我们干脆不出家,住在城市里面,这方面的对境特别多。

    虽然我自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我原来也讲过,但是修行人的方向我们应该知道,依靠高僧大德的论典来衡量的时候清晰了然,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受苦,生活过得特别快乐的话,那么这些人不一定把握好自己,不一定有正知正念,慢慢贪得无厌,最后就变成非常可怜的修行人了。

    (世间的人也明白,)如果认为氆氇只需经过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话,这样做出来的氆氇就不够结实。

    世间人做氆氇的时候,先洗,然后一直搓,还要用棍棒敲打,这样就滴水不漏,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氆氇的质量已经很好了,但实际上它的质量还没有达到标准,那么他的质量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

    只有通过两人分别从两个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将对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质地精良、经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只有两个人分别从两个方向使劲拉,最后才会特别结实。

    氆氇是这样的,还有羊毛做的一种羊毛垫子也是这样。

    同样,修法之时,若没有瞻前顾后、踌躇不决,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稳操胜券。

    我们修行的时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境界呢?没有“我这样出家可能工作上不行,单位上不行,家里不行”等等的瞻前顾后,也没有犹豫不决、前思后想。只要勇往直前,最后达到稳操胜券,就是说最后已经获得了全面的、稳妥的胜利。作为修行人不要考虑很多,如果考虑很多就已经随顺世间了,因为世间百分之百的人都反对你的行为,在他们的同意和他们的认可下,我们要修行成功,这是不可能的,高僧大德们也实在做不到,他们没有听国王的话,没有听父母的话,没有听妻子儿女的话,最后前往殊胜的静地,而且获得成就。

    拥有不计其数的锋矛利剑并不能称之为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战胜敌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如果自己身上拥有非常多的锋矛利剑,因为有很多兵器的缘故不一定叫真正的英雄。手上什么武器都没有,赤手空拳,但是却真正已经战胜敌人的话,那么我们称他为当之无愧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沉溺在世间中修行,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抛弃世间能修行,这叫做真正的勇士。

    所以,我们应当慷慨无畏地宣言:‘别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

    世间人的家庭也不会舍弃,看破今世也不会做到,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作为修行大乘的人来讲一定做得到,有这样一种英勇无畏的雄心壮志非常重要。

    这样让自心依于贫穷,安于贫困直至死亡,(由于自己的尸体弃置荒野、无人认领,)几天以后,饿狗就会前来舔食自己的脚,儿童就会用棍棒抽打自己的头。

    前面我们讲的噶当派四依:心依于贫穷,不是上半生刚来学院的时候像我一样苦行,但是越来越老,越被财富各方面困扰,最后死的时候处理财产都处理不完,这不叫真正的修行人。最后直至死亡,尸体被抛在荒野,没有人管,首先被狗吃,最后放牦牛的小孩也看见,就用石头和棍棒来打他的头。

    我们应当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

    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也是世间语,噶当派的教言并不是这成语里面的内容,只是意思上相近而已,有些汉语中的成语牵涉到很多故事。

    破釜沉舟,以前我们的汉语老师特别喜欢讲,他每一堂课都讲破釜沉舟,有时候他自己可能忘了,过了几堂课以后又开始讲这个成语。说是在三国时有非常了不起的士卒,他们把船和锅扔到海里面,打算不战胜就不回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因为他们的船已经毁掉,沉在海底了,他们烧茶做饭的锅也已经破损,没有了退路。我们很多修行人也是这样,家里的房子也卖了,家里的人也不管了,跟破釜沉舟没有什么差别,想回去也没有回去的余地。这也可以说是万死不辞,一万次死在杀场上也不推辞。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首先下这样的决心,尤其是修行人应将心放在修行上,有没有这个勇气值得注意。

    总之,若想不再流转于轮回,尤其是恶趣以及无间地狱中,就必须有敢于喝下别人不喝的洗碗残汤,穿上被人当成坐垫的破衣烂衫的勇气。”

    作为修行人真正要想不堕恶趣,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别人不喝的残汤我要去喝,别人不能穿的放在尸陀林或者当坐垫用的衣服我还是做自己修行的衣服来穿,这样想。

    至尊宗喀巴大师云:“世间圆满皆欺惑,唯一利者即胜法,与法相遇仅一次,故当思维彼等义。”

    宗喀巴大师是这样讲的:世间的圆满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说感情、财产、名声等等从究竟实相的角度讲全部是欺惑你的,唯一不会欺惑、有利益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乃至生生世世对每一个众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当我们遇到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思维佛法的意义,不要放弃,不要以分别念作为主导自己者,随波逐流是不合理的。

    这里的很多修行人真的很不错,不知道一生能不能圆满究竟,如果能究竟就没有白活一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给我们开示了什么样的真理,这样的真理才真正是妙药,一定会治愈我们每一个众生心里的烦恼疾病。

    夏沃瓦格西的一席话可谓字字千金:“如果上午没有呆在床榻之上(厉行对治),下午内心就会被狡诈之念所占据。

    夏沃瓦格西的话很重要,噶当派大德特别重视:比如说上午没有呆在床上,东奔西跑,或者出门坐车前往东方或者西方,他的心肯定已被狡诈之念所占据。

    因此,所有的青年人在身心强壮有力、朝气蓬勃的时候,对治的力量也坚不可摧,此时若与烦恼交战,必将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学佛应该在自己很年轻、尚未衰老的时候,朝气蓬勃或者强壮有力的时候还是很好,当时你的智慧很不错,你有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如果你真是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去学,就会迷迷糊糊。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也是这样说:“我现在太老了,一定要让我参加闻思班。”闻思班可能不如念佛号好,现在你的智力已经衰退,可能要想背诵真的有点困难。如果年轻时与烦恼交战,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若此时不行对治,)等到胸膛已经布满皱纹的垂暮之年,应当虚弱衰老的烦恼仍生机勃勃,不应衰老的对治反而老态龙钟、力不从心。

    等到垂暮之年,烦恼却还是朝气蓬勃,该老的烦恼没有老,不管是贪心、嗔心都跟年轻人没有差别,但是不该老的对治,比如说无我的智慧、出离心、菩提心、不净观反而老了,什么都观不了,一观想对治就迷迷糊糊,老年人有这种过失。

    所以老年实修的人一定要注意,讲法的时候也听不到什么,说各种坏话、互相吵架的时候你还是很厉害,骂人时候的声音特别高,背诵的时候什么都不行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念不准。有时候该批评老年人,让他好好穿衣服,说了三遍、五遍、六遍还是糊里糊涂的。

    就会做出各种有失妥当的言行举止,给他人留下的都是极坏的印象。”

    做出不妥当的言行举止,在人们面前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老年人不要讲是非,你们老年人没有什么事就把是非传来传去,背诵肯定你们没有能力,但是你还是好好地坐在家里念阿弥陀佛,出门时看年轻人的裙子、披单是怎么用的,你也应该这样。我在路上碰到他们的时候都跟一些老年人(男众中有,女众当中也有,)说过,你看你像什么呀!说了三四次还不行,应该老的没有老,不该老的可能老了,所以还是注意。

    在这里跟老菩萨说一些老大德们的教言。

    世尊云:“忍者有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以及谛察法忍。”在其他的经典论著中,宣讲安忍的篇幅,也可谓卷帙浩繁。

    讲到这里吧。

    2004年2月15日第35节课

    (外出四天后)

    第十四个问题——修习苦为助伴,也就是痛苦转为修行的助伴。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遇到痛苦的时候,很多人不但不能将痛苦转为道用,而且还成为修行的违缘,作为初学者,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一个本尊,修一个法就马上成就,马上出现什么验相,但这非常罕见。对一般的人,尤其是没有打好基础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为什么藏传佛教中提到修玛哈嘎拉,修某某本尊,六个月就立即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对上等根基者来讲的,一方面是打好修行基础的情况来讲的。所以首先应修炼自心。

    前辈的上师们都勇于承受三安忍等的磨难,或者将苦难看作是促进修行的助缘而进行实修,并与前面所讲的“四依”等“十大至宝”结合起来进行修持。

    前辈的高僧大德们都能勇敢地面对以上所讲的这三个安忍,真正能实修。遇到怨敌他们也能安忍,遇到比如大圆满的见解、中观的甚深法要的时候,他还是能堪忍。遇到生活上的苦难或者疾病的缠扰等等,他也能安忍,是安受苦忍。所以所有的高僧大德们不像我们一样,他们对这三大安忍确实是能勇敢地面对,或者说上面所说的苦难全部是他们修行的助缘。

    很多人修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修安忍就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很多修行的所作所为全部是以“我”为中心。从小乘出离心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有我,“我”从三界轮回中要获得解脱,所以我为中心。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我不存在,因为菩提心就是为了利他而修,从无二智慧方面也根本不存在我。从这两个角度来修。我们口口声声说我是大乘修行人,但实际上整天都以我为核心,所有的修法中以我为中心而修都算不上菩提心,所有的修法中以我为存在而修,不叫无二的空性智慧。这是个问题,大家还是要想一想。

    所以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心里面应试着慢慢串习,如果能慢慢串习,五六年、七八年以后,虽然不敢说所有的我执和所有自私自利的心全部断除,但是跟以前的心态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前辈的高僧大德或者坦然面对而修安忍,或者把所有的苦难看作是修行的助缘来实修。

    我们讲“看破今生”的时候已经讲过四依、三金刚和三类这十大至宝,所以应与四依等十大至宝结合起来进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们全部是依靠四依等,希望大家不但是口头上说,真正在实际行动中实行。我们前面所讲的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智慧金刚助伴等等的修法随时随地都非常需要。如果没有三金刚,恐怕我们的修行很容易被其他摧毁,如果我们具足了这三大金刚,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磨难、违缘都无有障碍,因此应该与四依等十大至宝结合起来进行修持。

    谛察法忍与所谓“智慧金刚助伴”,说的都是同一含义,我们应当对其进行观察抉择,并以观修的方式来修心。

    谛察法忍实际上是遇到什么样的甚深法都能接受,不像现在所谓的大法师,看见密宗的大空性时,“噢,不不不,这个不能修,不能修。”看见大圆满法的时候,“噢,不能修,不能修。”他就忍受不了,头都马上要裂开了,有这么害怕。真正闻思比较广大的人,对显宗、密宗、小乘、大乘所有的法全部能接受,这叫做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和智慧金刚助伴相结合,自己有了真正的智慧,无论面对世间法还是面对出世间法都容易解决,如果没有智慧,遇到小小违缘,我们就可能倒地,一直抬不起头来。

    首先用智慧来观察、抉择,抉择过后,不仅在口头上,而是实际修持中实践。

    《开启修心门扉》的文字大家都明白,这里的有些小孩子,整天打瞌睡的有没有?除了这几个以外,文字上都清楚,但重要的是我们实际能不能修持,再过三年的时候能不能经常用《开启修心门扉》的每一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恒时观想,如果没有这样,今年讲完了以后明年就舍弃了,再过十几年也从来没有看的话,虽然传承有一点点加持,除此以外不一定对你的相续有大的帮助和利益。

    云龙瓦格西闭关时,一位信士拉着他的衣服,急不可耐地祈求尊者赐予一段言教,尊者语重心长地说:“你年纪轻轻就出家,应该专注地修持一门临死不后悔的法。

    云龙瓦格西对这位信士说:你是年轻出家,年轻人的心不定,你要专注一个真正能看破今世的法,不然没有出家几天就带一个大活佛到汉地去化缘,也许化到一点,但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很难说。也许你当一个大法师,但实际上你是年轻出家,烦恼还很炽盛,佛教的基本方向可能还没有搞懂,因此你应好好修持临死不后悔的法。

    吃糌粑维持生存,披破衣抵挡风寒,与乡邻素不相识,持低劣之位,着褴褛衣衫。

    临死不后悔的法是什么呢?

    吃糌粑维生,披破破烂烂的衣服抵寒。

    我们这里的人有些也这样的,没有了生活费吃糌粑就可以,吃糌粑也不是那么容易,其实吃糌粑可能比买菜还贵,有些人是这样讲的,以前藏地有糌粑的人是最富裕的人了。

    吃糌粑很方便,应该吃的不讲究、穿的也不讲究。现在很多人对衣服特别执著,对食物要求很高,这样一来所有的时间全部耗费进去了。在寂静山要求太高不现实,每天不吃东西是不行的,但是我们这里有些新来的人把在城市中的习气带进来,我观察过很多新来的人,他每天的午饭起码三四个小时之前就开始考虑,但一会儿吃完了就无所事事了,不如还是吃得简单一点。

    远离故乡,像服用甘饮一样地聆听善知识的教诲,即使此生遭受闲言碎语式的讥毁詈骂,即使林木断塌、山洪暴发也无动于衷,只有这样精勤修持,才能(在临死之时)不会后悔。”

    聆听善知识的教言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去听。

    别人用什么样的闲言碎语来毁谤你,说:“这个人没有人情,没有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怎么样说都无关紧要。

    而且你所在地方的山上的林木全部都倒塌,山洪暴发,你还是如如不动地坐在家里面。有些人不是这样的,外面有一个人的叫声就马上出去看热闹。比如说去年我们学院发生火灾,几个商店都着火了,但有些心比较稳定的人看都没去看,听说起火了还在安心背书,心应该这样稳重。

    来到这里最主要的事情是要修法,真正获得法要是我们来到这里最主要的目的。可是我们的有些觉姆和喇嘛来到这里的目的还没有搞清楚,当然自己没有方向。

    法王圆寂以后我就想,这几年先要明确目的,教学计划都给你们安排好,你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尤其是在这个非常时期,可能大家的心都乱了,认为闻思修行的地方都没有,马上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当时很多人的心情我们也基本上了解,所以我想我还是把方法给你们定了,很多人的心就安下来了,好好闻思,但是我们闻思的时间比较短,希望在闻思期间不要有很多违缘,更不要自己对自己造违缘。

    山上的林木倒塌也好,洪水暴发也好,对这些都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自己住在家里精进修持。外面出现怎么样的热闹,对你的心不起任何作用,仍一如既往地闻思修行,如果不是这样,外面稍有风吹草动,自己的心也跟着它此起彼伏,闻思修行的机会每天都不会有的。

    总而言之,格西对他临死的教言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应该不加理睬,不管是亲戚朋友死了,还是家里的人死了,你给他念一个“嗡玛呢叭美吽”,一边吃饼干一边背书,不要管他,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作为。

    这样到了临死的时候会由衷地想到:“没有遇到佛法之前当然是我的缘分不具足,遇到佛法以后有生之年都用到了佛法方面,尽心尽力,并没有荒废我的时日和精力。”这样我觉得有意义。

    我们来到这里并不容易,肯定不能享受生活,如果要享受,大城市里面特别舒服。我那天在成都,蔬菜也一个比一个香,身体也可以沐浴,城市里面过生活也很简单,吃蔬菜什么都很方便的,不会像这里这样寒冷。但我们不是为享受,所以来到这里还是要把心思放在闻思修行上面。闻思和修行哪一个都不浪费你的时间,有人认为闻思好像很浪费时间,要修行;有些人说实修不行,要闻思。但不管怎么样,将你的精力全部放在闻思修上面一点也不会浪费的。

    博朵瓦尊者云:“他人于我生悲心,吾则恒时欢喜住,此人具法他人无。”

    博朵瓦尊者也说:别人认为我这个人真的很可怜,家庭也没有,工作也没有,头发也没有,别人对我生悲心,我反而心里很高兴,因为这个人具足真正的佛法,其他人没有。当然有些人自己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别人生悲心,不是这种情况。

    原来米拉日巴传记中也讲:他的亲戚告诉他,你真是很可怜的修行人,你看绰迫罗扎瓦他们那么富裕,财产那么多,你应该要想办法发财,你不要整天在山洞里面,不然亲人没有脸见人了,后来米拉日巴说:你们对我生悲心是个好事,我不会学他们的。当时绰迫罗扎瓦他们是很出名的,但是他没有学这些人。所以表面上看来,世间人可能对你心生悲悯,认为你应该想办法发财,否则可怜兮兮地过生活,很多人都可能毁谤你,但你自己心里应该很高兴,这种人应该是具有佛法的。

    又云:“佛陀教法隐没之时,喜黑法方实力强大,喜白法方势单力薄。是故趋入非法之徒,长寿无病利惠众多,趋入正法适得其反,此本规律修士莫惧。敦巴格西如此教我,故当思维此对治法。”

    在末法时代,喜欢黑法造恶业之人的势力非常强大,喜欢善法之人的力量非常薄弱。趋入黑法的人可能会长寿无病,我们这里有些人特别精进地背书,身体都不好,汉地也是这样的,经常给寺院布施、给出家人结缘的人,他的生意也搞不好,经常出现违缘。经常杀生造恶业的人,工作顺利,身体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黑法方面的护法神帮助他,一方面他前世造的业力如今现前。所以,世间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业越来越多,为什么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不顺利,可能会怨天尤人,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因果的规律。

    趋入黑法的人也许是长寿无病的,趋入正法的人与其相反,身体不好、寿命短暂、没有财产等等,但是希望修行人不要害怕,为什么不要害怕呢?我们要明白这是前世的业力,并不是我们现在造善业,当下就马上现前。

    博朵瓦格西说:这是我的上师仲敦巴教我的教言,所以你们应该好好地思维。我们修行人也应该如此,遇到一点点修行的违缘时,“是不是佛法没有加持,上师没有加持?干脆我还俗了吧,佛法好像是假的,我修行越来越精进,身体越来越不好,修行越来越精进,什么都越来越不顺利。”世间没有佛法基础的人经常怨天尤人,实际这就是在显露愚痴的本性。

    显而易见,于此五浊兴盛之时,想没有痛苦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应当坦然地面对各种厄难,而毫无怯懦之心。

    修行人没有痛苦简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中很顺利地度过的,哪里有?从他们的传记中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修行中没有痛苦简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与天方夜谭的故事没有差别。

    在中学的课本中老师讲过,是阿拉伯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国王特别霸道,每天杀人,晚上娶一个王妃,天亮的时候就要杀掉她,他杀了很多很多的王妃,还有一个国王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王妃,她去了以后,她附近的人都忐忑不安,但她晚上一直给国王讲精彩的故事,天亮准备要杀她的时候,那个故事没有讲完,就延缓行刑。最后她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因为故事的情节很多都是劝人行善、不能杀人的一些动听的故事,后来国王已经感动了,没有杀她。但是《天方夜谭》里的故事全部是王妃的虚拟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就像说不完的故事一样。

    所以这里说修行人没有痛苦等就像天方夜谭的故事一样。一定要有无怯懦的心,这对修行人很重要啊!有些人稍微有一点违缘和痛苦的时候就认为很痛苦、认为不应该,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一点都不懂。

    萨迦班智达云:“诤时福报圆满者,百里难得挑其一,朽塘若将水注满,必有一方会毁塌。

    萨迦班智达:在浊世末法时代的时候,圆满所有福报的人,一百个当中难以挑出一个人,比如说他的名声也具足、修行也具足、人才也具足、身材也具足、智慧也具足,样样福报圆满的人在一百个人中可能一个也没有,有些修行好一点,人格不好,有些人格好一点,但是没有名声,一者好另一者不一定好。我们观察别人时也是这样,有些人称许为美好端正的人,真正仔细观察,也许是他的鼻子太大了,也许耳朵太长了,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真正圆满齐全之人的面孔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说福报圆满的人在末法时代百分之一也难以寻觅。

    将腐朽的池塘里灌满水,必定在一个地方会倒塌。人也是这样,在末法时代,修行稍微好一点的时候肯定身体不好,譬如心脏不好,或者心情不好,全部圆满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生长的世间太浊了,这样的浊世中样样齐全圆满具足是很难得的,所有修行人都在思忖自己为何遇到如此多的磨难,其实每一个修行人都会有不同的违缘。

    何人如若具财富,彼则难有贵种姓。子孙满堂富者鲜,彼者若具怨敌至。尔等俱皆圆满者,多数即将趋死城。”

    有些具足财富的人,难以有珍贵的种姓。如果子孙满堂可能财富就消失殆尽,财富俱全的人没有子嗣,整天都求上师加持自己有个孩子,否则财产没有继承人。

    如果财产和子孙都具足,那么可能就有怨敌来损害他们的财产。

    如果名声、福报、智慧、势力、财富、子孙全部都已经圆满了,那么这个人可能马上要死了,会趋入死城。如同夏天在牛粪堆里面小小的虫,小小翅膀刚生出来的时候就马上会死,秋蝇一样的。

    现在很多当官的就是这样。有个姓马的官员,他贪污了很多钱去赌博,后来判了死刑,前两天一个副市长也判死刑,所以这些人真的有福报、有钱财,结果却一死了之。修行人也是如此,各方面比较不错时,这个人就即将死去,很可惜。

    喀瓦格西也殷切地说道:“违缘乃为善知识,障碍本是劝善者,苦难实为恶扫帚,莫视不喜为祸矣!”

    喀瓦格西告诫我们:违缘实际上是善知识,有了违缘我们有修法的机会。障碍本来是劝你行持善法的。苦难是真正要扫除你的恶业的扫帚。遇到一些祸害的时候你不要认为是:“哎呀,我遇到了痛苦,又不行了,我身体不好了,我名声受到了损害,我财产没有了。”修行不好的人每当遇到痛苦的时候就开始闷闷不乐,不应该这样,遇到痛苦的时候就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一定要生起欢喜心。

    《入行论》也云:“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入行论》中说:吃了不快乐的食物会毁坏自己和他人,生起嗔恨心。有时候别人说了什么话,好像吃了不乐的食物一样,肚子里面不舒服,之后开始生起嗔恨心,摧毁自己和他人。

    “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我也曾经引用过《入菩萨行论》的这句话,按理说真正的修行人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事,都应坦然地面对,不要影响自己的欢喜心,不破坏他人的欢喜心,但是这很难做到,心里这样想,道理上很多人都知道,但真正遇到一些不欢喜的事情时,不破坏自他的欢喜心难能可贵。为什么是这样呢?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如果这个事情可以更改,可以重新来过,你有什么不欢喜的呢?如果这件事情已经来不及重整旗鼓,已经毁于一旦,你烦恼又有什么用呢?《入菩萨行论》中所讲的这个道理是很深奥的。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其实苦害有很多功德——生起出离心、断除自己的傲慢心、对众生生悲悯心、喜欢善法和对罪恶有丑恶心等等,所以我们遇到违缘和遇到痛苦,修行人应该乐意接受。

    比如说我们生病的时候,依靠病会在自相续中生起很多功德,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利用它。如果说我今天生病了,如果能利用就是非常珍贵的,生病的时候可以观想为众生代受痛苦,但有些人修自他交换是为了身体康复,这个目的不是很好,为了“我”的身体,以“我”为中心,我想“我”的病马上应该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听说自他交换是最好的,然后观想我为众生代受,我求三宝加持,马上令我的病好转,这种发心肯定是不对的。而应该发心:病也好、痛也好,不管怎么样,我愿解除所有众生的苦难。如果生起了这样的念头,那么你的病就有意义。

    一般噶当派的修行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会利用当下的心。当遇到快乐的时候,愿所有众生获得像我这样的快乐,这种心力的功德力量是非常大的。当你痛苦的时候,所有众生的痛苦愿我来代受,愿我继续再病下去,继续再痛下去。如果心里面能发出这样的愿,这个时候的苦已经有价值了。但是你心里面想,我千万不要有痛苦,我很痛苦,这样就没有什么价值,是一般的分别念。

    所以,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它利用起来,就像金子,本来是金子,但是你没有把它做成耳环,光是一块金子不能当装饰品,你如果把它做成耳环装饰在耳朵上就很好。能利用这些痛苦的和快乐的分别念,就没有一个不是修行。

    密宗的一些修行人和噶当派的一些修行人,在观看娱乐活动的时候,看见鲜花,都马上供养,当下生起的欢喜心,也想让众生获得。所以修行人不一定要坐在一个地方,头上观一个马头金刚才修行很好,随时将违缘和痛苦转为道用就是修行。

    我们如果能生起如此定解,则能将过失转为功德,将痛苦化为快乐。修法之时,无论出现何等的违缘障碍、艰难险阻都不能损害。

    生起了这样的定解后,本来是过失也可以转为功德,痛苦化为快乐。这样,你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全部都转为道用了。

    博朵瓦尊者云:“有的商人在下雪之时也会说:‘这样对马蹄有利。’晚上下雨的时候会自我安慰:‘这样敌人就不会来侵扰了。’

    博朵瓦尊者说:以前过路的商人也是特别害怕下雪,本来以前藏地的商人从康定把很多行李驮在马上面过路,如果第二天下雪的话可能就走不成了,下雨的时候也同样,晚上连个住处也找不到,因为商人夜晚时一般在露天过夜,所以他特别伤心。

    但是有些商人,这样的天气还是会转为道用,他会说:没有事,下雪很好,因为天气太干燥,马蹄会慢慢裂开,马就不能上路了,如果下雪,马走路时很方便,下大雪也很好,对马蹄有利。

    有些司机也同商人一样,开车时都是祈祷千万不要下雪,不然路上打滑,很害怕。

    晚上下大雨时,大多数的商人不喜欢,但是有的商人也会说:晚上下大雨,敌人就不会来,我们就安心地睡了。他们的观点不同。

    同样的道理,大多数的修行人不喜欢遇到痛苦,“最好我烧香拜佛不要有痛苦,不要有磨难,平平安安,我的修行要成功。”他是这样来求加持的,但是有些个别噶当派的修行人不会这样。他希望修行过程中发生一些违缘和痛苦,假设有违缘和痛苦就可以转为道用。

    同样,我们也应将疾病、贫困、诽谤,乃至梦中的痛苦都转为道用而使罪障清除,并生起诸多功德。

    同样,我们遇到一些病苦、困难、毁谤,甚至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不吉祥,都可以转为道用。小乘的转为道用用出离心来摄持,比如说我做了可怕的梦,今天可能不吉祥,但通过可怕的梦可以知道轮回都是痛苦的,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如果是大乘就用菩提心和无二空性来摄持。

    那天我们学院几个负责人商量第二天出发到别处,有些人说明天是不吉祥的日子,不要出去,后来我们几个人说:“没事,不吉祥转为道用就可以,明天就出发。”后来好像各方面还是可以的。

    转为道用有时候用无二慧的空性来摄持,用空性来摄持哪里有不吉祥和吉祥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的事情,以利益众生的心来转为道用,如果只想着我自己不要遇到违缘,不要遇到痛苦,自私自利的心没有去掉就不能转为道用,但是以菩提心、利他的心来摄持,可以转为道用。

    因此,甚至我们遇到梦中的痛苦以上都可以用菩提心、无二智慧和空性见解来转为道用,这样不但不起违缘,而且产生了很多功德。

    此时,能出现违缘障碍反而成了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果能这样的话,违缘就成了我们修行的最佳良伴。”

    违缘成了我们最好的助缘。

    2004年2月16日第36节课

    那么,如何将痛苦转为道用呢?关于此理,正如前面所引用的《入行论》以及前辈上师们的教言中所讲的那样,不论出现何等不愿出现的事情,都应当反复思维如果闷闷不乐实在于理不容,欢欣鼓舞才是理所当然的道理,继而满心欢喜并以发心摄持。

    在修行的过程中到底怎样把所有的痛苦转为道用,如同前面所讲的《入菩萨行论》还有一些高僧大德们所讲的教言一样,平时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不悦意的事情,不管在生活上、心情上还是在修行上,有些人生病,有些人做事不能如愿以偿等等,都应该自己反复思维,这样想:如果我对这件事闷闷不乐也实在是不合理的,应该欢欣鼓舞地面对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修行好的人,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欢喜心来对待,发菩提心来摄持,这件事情就变成顺缘了。

    如同匝哦之女的公案那样,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并修持自他相换等等,这就是最为关键的要诀。

    匝哦之女的公案在《大圆满前行》中有,他用脚踢母亲的头,受了很多苦,最后当他受报应的时候,他想:在这个轮回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的头而感受这种痛苦的众生,愿所有这些众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由我一人来代受,愿其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这样的痛苦!他这样想的时候,头上的铁轮立刻腾到虚空当中,所有的痛苦都消于法界了,而且他自己也转生到天界当中,所以这样的自他交换相当重要。

    我昨天也提了,很多人生病的时候为了治好自己的病而修自他交换,比如说头痛得特别厉害的时候就想:众生的痛苦我一个人代受,愿通过这种方式马上康复。这种想法肯定不正确,掺有自私自利的心,自他交换是不管我的人生中苦也好,乐也好,反正所有众生的痛苦就成熟在我的身上,这样观想的功德也相当大。

    当然我口头上是这样说,实际上自己也修不好,有时候还可以,自己没有生病、没有打针输液的时候没有这种机会,自己生病,经常打针时,观想众生的痛苦让我代受,用世间的语言来讲是抓住机遇利用起来,这些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整天叫苦连天、怨天尤人,这样不好。所以从道理上通达所谓的修行,心里要串习。以前不是这样,现在重新来过,这叫做修行。不然我们小时候心里面一点也没有想,到了白发苍苍时实际上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只不过是听了一些法,有一些功德。自他交换、痛苦转为道用、违缘转为道用的这些法根本没有修的话,人到暮年仍然如此。你在喇荣住了十几年,痛苦与刚来时一模一样。但是我想,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应该有很大的改进,因此,希望平时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什么,一定要转为道用非常重要。

    当然,虽然道理是这样,但也不必矫枉过正。如果我们患了疾病,有治疗的手段,还是应该及时治疗,而不应讳疾忌医。智者们对此也是认可的,故没有什么不合理。

    道理是这样的,但你觉得不用转为道用,苦就苦,痛就痛,违缘就违缘吧。矫枉过正就是本来是纠正偏失错误,却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又到另一个极端,不能这样。

    《四百论》中也讲:“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身体就像怨敌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保护,因为利用这个身体可以行持很多善法。有些人太过分了,什么都转为道用,不喝药也不看病,这样不合理,不能讳疾忌医,否则就会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以前晋国有一个医生叫扁鹊,他对齐桓公说你的病在皮肤上,该治了,他觉得无所谓;劝他说已经到了肌肉里,应该医治,他又不答应;后来到了骨髓中时,他想求医治病,但这时已经病入膏肓,医生也已经无计可施了。

    现在很多人也对我这样讲:“你现在有治疗的必要,一定要到医院里,不然病入膏肓,你自己也会后悔的,你不该讳疾忌医。”也许是吧,不管怎么样,也许齐国国王和我有统一的观点,但是有机会还是要看,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广传》中也说,生病时要治疗,治疗的手段也是佛的加持。比如说我们从来不信佛的人的手里拿了中药、西药,但你如果观想为佛的加持,你并没有舍弃佛教,心唯一皈依佛就可以了。

    不过有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也不相同,曲恰堪布从来不看病,来了医生他就骂一顿。听说他有一次生病,别人为他从县上请了一位医生,他根本不看,“你们懂什么,我不看,我是学佛法的,我是皈依三宝的,你们的力量还超越三宝的功德吗?我不相信,你给我滚,不要给我看。”最终没有看,高僧大德的行为也不大相同。

    但我认为还是应该看病,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始终不看病吃药,简直成了法轮功的徒弟了。

    恰卡瓦菩萨云:“内心常与乐相伴,

    恰卡瓦菩萨的这个窍诀很殊胜:我们的心不管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与乐相伴。比如说有些人稍微赞叹,就不亦乐乎,稍微毁谤一点,就痛苦不堪,这样不合理。作为修行人,应让心常常与安乐相伴,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对境、生活,用自己的修行对治非常重要。

    遇境皆与修结合,

    不要远离快乐的心,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全部转为道用。比如说你住在特别好的星级宾馆,也要观想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的,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房间里,这也与修行结合。你遇到一个好人或是坏人,都可以作为修行的助伴。遇到快乐的时候是修行的助缘,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同样。不然我们修行人要选择一个特别寂静的地方,特别快乐的地方,这在一生中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修行好不好,主要是看他遇到任何一个对境的时候能不能全部与修行来结合。

    果报皆知业追讨,

    自己现受的果报,不管生病还是心情不快乐,归根结底归咎于业,前世造的业,今生肯定会受报应,这样我们对三宝也不会退信心,对上师也不会生邪见,不然有些人稍微有一点事情就全部归根于三宝上,归根于上师上,这样自己的修行也不会成功。

    观修众生之深恩,此四行乃胜方便。”

    要思维所有众生的甚深恩德,经常帮助你、给你饮食的人,很多人对这些恩人都有报恩之心,认为是恩重如山,但是经常恨你、毁谤你的人,很多人把他当作怨敌来对待,这就不对了。如果你的修行好一点,会依靠所有的众生增长自己的修行。

    这四种行为是最方便的殊胜。

    上师们也都这样说:无论出现何种事与愿违的结果,都绝不以分别念跟随,而是坦然安住,这就是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法。

    上师们也是这样说的:不管你出现什么样的恶缘,什么样不顺利的事情,不要跟随当下的分别念。比如说在过路的时候遇到狂风,大多数人的心随着这个狂风转,下大雪的时候路上有点滑,心跟着痛苦转,这是修行不好的一种标志。实际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外境,心不要跟随,你如果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当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如果没有,在我们一般凡夫的正知正念中安住,这就是违缘转为道用的最殊胜方便。

    藏巴加惹云:“被线疙瘩捆缚的人,就会被痛苦与贪嗔所缠绕,通晓如何令自心松弛的人,大乐就会与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嘉尔瓦羊衮巴也曾不厌其详地再三宣说此理。若能如此通达如何将恶缘转为道用,就能永不间断地恒享幸福快乐。

    藏巴加惹的这个教言,我以前在厦门的时候在给你们的信中写到过。意思就是说:我们平时以执著的线捆缚的人经常被痛苦和贪嗔所缚。不管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执著特别大,要么对它生嗔恨心,要么对它生贪心,或者生痛苦的心,所以始终不会被贪嗔和痛苦的心放过。

    我特别喜欢这个教言。我们的执著越大,痛苦自然而然越增长,如果没有对这件事情执著,而且懂得了放松心情的道理,确实会与快乐长相厮守的。所有修行好一点的人,始终心情快乐,为什么呢?他对万事万物并不是那么执著,否则如果你去执著的话,始终不能解开捆缚。

    善知识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苦乐皆具虚伪性,知调心否为要领,烦恼盛衰亦虚伪,对治强弱为要领。”

    以前噶当派的教言还有密宗的很多上师们也都是异口同声地这样讲:我们的痛苦和快乐在本质上是虚妄的,但关键看你是否知道调伏自心,如果你知道,痛苦对你无利无害,快乐也是一样。虽然它们是虚妄的,但是有些人不懂调心的方法,经常在希求快乐、避免痛苦的过程中受很多的苦。

    烦恼的兴盛、衰败虽然是虚妄的,关键是看我们修行人对治的强弱,如果对治力很强,烦恼对你不会有害,如果你的对治力极其羸弱,烦恼就会经常打扰你。

    喀巴格西也叮咛道:“内心取舍若未晓,无论如何无乐时,通达取舍之智者,恶缘亦为助伴矣!”

    喀巴格西也是这样说:很多世间人和修行人根本不懂内心的取舍,没有知道取舍,住得再好,吃得再好,都始终没有安乐的时候。《入菩萨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通达了心的取舍、通达内心奥秘的智者们,所有的恶缘对他们来说都变成顺缘。

    我们作为修行人没有恶缘是不可能的,遇到恶缘的时候看大家能不能转为助缘和道用,这是修行成功的关键。

    在茫茫人海中可以看得出很多修行人极度痛苦,他们为什么这样痛苦呢?他们遇到痛苦和遇到违缘的时候根本不会转为道用,如果会转为道用,他们把所有的痛苦都不会看作是一种痛苦,不管是内心上还是身体上的折磨,但可惜他们不知道。

    我有时候接触寺院的有些人,看来都是出家人,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大都很痛苦,因为没有修行的境界,当然高的大圆满、大手印、大禅定的境界没有也可以,违缘转为道用的方法如果没有懂得,修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很痛苦,因为毕竟是具有贪嗔痴的人。

    我们藏地一个有名的诗人说:出家人也同样有烦恼,他的血是红色的,他的感情也是有热量的,他用诗学的方式这样讲。确实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是血肉之躯,都是凡夫俗子,只不过行为上已经进入了佛门而已,同样跟在家人一样有烦恼和痛苦,但痛苦转为道用的技巧如果懂得,虽然看起来你跟其他的修行人毫无二致,但实际上在对待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真正通达取舍的智者会将恶缘转为道用。

    藏巴加惹云:“若视痛苦为良伴,即为行为之正量;若能抛弃珍爱物,即为睿智之正量;遭遇何等违缘障,如如不动稳重量。

    藏巴加惹也如是说:行为的正量达到标准,所有的痛苦转为修行助缘的时候,你的行为就已经到达最高的正量了,就像大成就者的行为一样,你的痛苦全部转为道用时候的行为就与大圆满瑜伽士的行为无有差别。

    如果你把所有的珍爱物——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最珍贵的东西,全部能上供下施就是睿智的正量。

    遇到了任何违缘,你的行为依然如如不动,这就是稳重量。如果别人问哪些是如如不动的正量,就是在违缘最大的时候也能够安住下来的人。

    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师尊已困躺,具邪见者难察访;具信心者之门房,殊胜正法已困躺,未视苦为助伴者,难以察觉与寻访。”

    具恭敬者之门房,大恩上师肯定住在那里,但是邪见的人看不到,如果不具恭敬,上师的恩德和上师的加持在相续中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具邪见者整天都观察上师的过失,上师相续中的慈悲和智慧的功德怎么能得到,这些教言前面也引用过。

    具信之人,所有最殊胜的正法已经在他的面前,但是能把痛苦思维成助伴的人难以觅得。我们平时也可以看得出,有些修行人因为痛苦不能转为道用的缘故,吃一些安眠药,今天到这个道场去,明天到那个道场去,今天到汉地去,明天到拉萨去,心特别苦。其实到哪里都一样,他们传的法也是这些法,除此以外,哪一个上师好像打止痛针一样,加持你的痛苦立即就消于法界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自己如果没有对佛法生起信心,任何法怎么修也是用不上的。如果对正法有信心,哪怕是一个偈颂,对自相续的帮助和调整都会有极大的利益。所以说没有信心的人不能把痛苦看为助伴,他们根本没有发觉到正法的殊胜。

    基巴云:“如果没有自心坎深处对贪念生起舍弃之心,即使行持以水维生的苦行也是枉然,终不能趋至究竟;

    基巴也说:我们内心深处应该生起舍弃今世的念头,如果没有看破今生,你在行为上每天只喝一口水,但过一段时间还是恢复到你原来的形象。

    曾经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我们家乡有一个喇嘛,整天在大雪里赤脚听课,当时很多人都特别羡慕,认为这个人苦行非常了不起,他一般不烧茶,天天到龙泉水那喝一点,酥油全部卖光,糌粑留下一点点,喝和着冷水的糌粑。可能两三年中他是这样以水维生苦行的,但是他可能是没有舍弃今世的原因,后来已经还俗了,现在听说成了一个小老板。

    内心中真正能看破的话,虽然行为上不是这样苦行也可以。蒋阳钦哲旺波的故事也是一样,外相上看来不如法,但实际上他对荣华富贵根本没有贪执,不一定他的修法不会究竟。

    如果没有了知轮回的痛苦,就不会萌生出离轮回的厌倦之心;如果不能晓悟内心的取舍,就会成为头脑简单、无有主见之徒,并永时不得快乐。”

    所谓的内心取舍,意思就是说:高的境界是认识自己心的本面,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入菩萨行论》里面说的是正知正念。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用大乘的菩提心来摄持,没有懂得这些窍诀,可能头脑就比较简单,像傻瓜一样,别人说有个殊胜的地方,自己内心中没有任何感悟,但只要有人说了,今天取这个,明天舍那个,今天求这个,明天求那个,这样始终是不幸的,头脑简单的人始终没有主见,永远也得不到佛法上的大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所谓的苦乐并非建立于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而在于内心修养的高低。我们应当明了此理,并进而抛却一切世间的繁杂事务。

    在印度,外道的一个修女特别讲究内心的证悟,是修养不错的人,她大概18岁的时候到修道院里面求学,当时印度的生活也比较苦,除一双破破烂烂的鞋子以外别无其他,家里面只有一部电话,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她每天帮助别人,被她帮助过的人越来越多,在六年中有六万孤儿和可怜的人受其恩施,后来罗马教皇给她送了一辆林肯轿车,她把这个轿车用在她所建的麻风病院。她也说所有的痛苦和快乐不是建立在物质上,应该建立在内心中,所以她愿意帮助别人。她经常到街上,帮助一些沦落无助的乞丐,包括帮助烂醉如泥的酒鬼,她一生中都是如此。有时候看到她的事迹,我们佛教徒非常的惭愧。

    主要是从内心上安立,从内心上建立真正的快乐。

    有些大城市里面的人,住的是高楼,生活上一应俱全,但是他们的内心没有充实感,没有安慰感,我们住在山里的修行人无论遇到生病还是自然灾害,我们的心里也有一个安慰感和安全感,所以说安住内心极为重要。

    绰颇译师云:“谋求今生之高位,成事不足反添苦,战战兢兢终溃败,故当舍弃诸贪执。”

    绰普译师说:希求高位没有意义,战战兢兢最后还是会崩溃、溃败。现在有些人真的只希求高位,尤其是写很多自传,在自传里说自己是从普贤如来、嘎绕多吉、西日桑哈……一直转生到我,我做莲花生大士的时候怎么样。有些也可能是,但是像我们具有邪见的人看了不但不对他生起信心,反而生起一种邪见。

    如果真正是像嘎绕多吉、布玛莫扎他们的化身融为一体,那你的行为会不会这样呢?最起码对众生有个菩提心,在行为上不会整天求名闻利养吧!有时候为了暂时的一些利益而小心翼翼,最后会不会失败?最后会不会倒塌?

    所以,我要对在座的修行人说:无论是世间还是佛教上的高位确实没有意义,不要让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花费自己所有的钱财和精力。很多寺院将一些大施主大富翁认定为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布玛莫扎的化身、堂东加波的化身,好像所有藏地的高僧大德到汉地就变成大富翁了,所以很多高僧大德们认定他们。

    曾有人这样说:我们寺院里的活佛转世到国外的什么地方去了,另外一个人问他对弘法利生有没有什么利益,他说弘法利生不一定有利益,但是财产方面可能有利益,他就变成财产方面的活佛了。我不是反对所有的活佛,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如法。现在有个藏学家,他专门批评一些藏地不太如法的古老传统,有些地方确实是这样的,像竹庆仁波切认定的活佛全部是利益众生的高僧大德,这种也是有,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些方面我们没有小心翼翼,好像看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一样,他的成就和显现好像不是很超人,看现在有些凡夫俗子写的自传,或者别人写的传记,因为可以在佛经教典里面断章取义地提出一些教证来,但到底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别人生邪见还是生信心也很难说。

    我们在座的修行人,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要把握自己,不要跟随,如果你们想听我的话,要看舍弃今世的这些道理,将其牢记一生。

    你们在座的人,别人也不一定认定为活佛,因为没有钱财,看你手上有一点东西的话可能愿意摄受。我有时候想,我还是愿意摄受你们这些财产上不富裕、各方面没有能力的人,从这些人当中真的能培养出一些菩提心的人才,否则现在的社会有点乱,很多人是为了高位而希求,结果事情不成,反而痛苦,所以一定要舍弃贪执。

    宗喀巴大师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如同去扬纯糠秕,故应昼夜求真实。瑜伽我亦如是修,汝欲解脱如是行。”

    宗喀巴大师的这句话我以前也讲过,人身非常难得,只得一次,而且也是无常的,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将所有的世间法全部扬弃,就如同打谷时通过风把粮食的杂质全部扬起吹走,只剩下了精华一样。世间的所有事情中你一定要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好的习气和传统全部被风吹走。应该日日夜夜求真实的佛法,不要求名相上的佛法,现在求名相上佛法的人特别多,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宗喀巴大师说:我这个瑜伽师也对人身难得有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行持,希望愿意跟我学的人也这样做。

    第十四修习苦为助伴品释终

    2004年2月17日第37节课

    所谓闻思,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是同样的,一定要反反复复地看,再次地看书和复习,不然一两次就过目不忘,不要说现在,以前的高僧大德在显现上也是没有的,显现上华智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也是在依止寂静山的时候特别苦行,早上很早就起来背书。所以我想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很多人从小在心里面串习的是另一种教育,这样变成大人的时候要有转变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好像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除了我一个人以外别人都记得很好,我这个笨蛋。自己对自己批评,但实际上每一个凡夫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尤其是现在科学发达的时候很多不清净的东西染污了我们的智慧,所以人的记忆力和智慧不像以前那样,忘性非常大,因此,要靠自己的精进,遇到佛法要解释和研究。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天文学都没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学的是佛陀亲自传下来的法门,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其他人可能都懂。但结果人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现在我们学院里的一些堪布也是这样,特别精进的人对以前学的不太忘,如果不是很精进,以前讲五部大论讲得特别好,可是几天当中放下来,基本上跟其他的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再次看的时候有点不相同,因为以前有一定的基础。

    我们学习的时间很短,而且有些人在我讲完后没有精进地看,所有的出世间智慧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融入你的相续当中,世间的稍微指点一下你马上懂得了,这一点是我们的习气。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喇嘛,背《佛子行》花了好几天都背不下来,一看流行歌,他边提水刚刚看的就马上能背了,他对自己特别失望,与佛法如此无缘,《佛子行》只有37个颂词,花了这么多天还不能背,流行歌还是很长的,一看就全部倒背如流了。

    下面我们讲课吧。

    十五无需为师积财

    《开启修心门扉》中共有十九个问题,讲到现在没有出现什么违缘,我还是很高兴,现在时值末法,光是圆满这部论典,我都心满意足。

    大家以后真正想做修行人,就把这部论典结合自己的相续,一辈子中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作为自己修行的说明书,所以在末法时代,有没有圆满听受五部大论的机缘很难说,从听者和讲者的角度来讲都很难说,但是我想,已经听完了这部法,对有信心的人来讲以后主要是依靠这本书来检点自己,也应该可以了。

    第十五个问题是不要为上师积累财产,为上师供养、为上师化缘、为上师做事,所有的传承全部中断,这样不好。这个问题尤其是对当前修行人非常重要,很多人有根本上师和一般上师等等,你们如果真正想为上师做一点事情就应该好好闻思修行,也许这位上师显得不一定高兴,说:“你闻思修行不如为我去化缘。”但实际上这是他最高兴的事情,他显现上怎么发脾气不要管。比如他说:“我现在贫穷得要命,人人都有电脑,我都没有,你怎么不去给我化一台电脑。”他这样示现,实际上就是让你不要断传承,闻思对于一个大乘上师来讲肯定是最高兴的事情。

    大家心里想一想,真正令大乘上师高兴的事情就是要闻思修行,这个道理以下会展开叙述。

    现在学院中一方面都在闻思,特别好,另一个方面大家都特别执著形象,教理上的东西谁都不执著。

    昨天桑管家说纪律的时候要求大家不要太迷茫迷信了,作为修行人,有些是二十多年,有些是十几年,一年两年都没有闻思过的人几乎是没有的,既然这样,我们不要学世间上民间的说法,也不要像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比如最近有些人说在星星里来了上师,星星中观世音菩萨来了,星星里面莲花生大士来了,或者天空中出现了等各种说法,也许是个别人的信心激发后的一些显现,但所谓的上师并不是在星星当中。

    好像整个身心全部是一种奇奇怪怪的状态,我们作为闻思过教理的人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其他从来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就澜倒波随。听说前一段时间所有的人都到大经堂里面去看,差点不是大经堂都倒塌。好像大家都觉得路上有一个树丫丫都是莲花生大士,不要观得神神秘秘、奇奇怪怪的,身心已经成了颠颠倒倒的。所谓上师的法身是什么样的,色身是什么样的,从教理上说得过去吗?我们是闻思过的人,不是世间信迷信的人,信迷信的人跟我们完全不同,依止上师是什么样的方式来依止,见本尊是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见得到,光是像外道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要信任,没有智慧的人特别容易受迷信的欺惑。

    即使为了上师等等的缘故,而产生的谋取财富的念头,也应当一并抛弃。

    此处讲得非常清楚,比如说为了上师、为了上师的寺院等等,产生一个谋取财富的念头,认为应该用财富来供养,希望把这类念头一并抛弃。

    朗日塘巴云:“依止静处衣食足,蓄积奢望当断绝;

    为什么这样呢?朗日塘巴格西是这样说的: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衣食知足少欲,不管是为谁,凡是积累财产的奢望全部要断除。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知足少欲,喜欢闻思修行,我们以后要讲《俱舍论》第六品,其中第六品中专门讲了圣者的种性,圣者的种性有四种:对衣服、食物甚至法衣等知足少欲,这是三个条件,在三个条件上加上喜欢闻思修行,任何一个人具足这四种条件,就是圣者的种性。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具足圣者的条件,衣食生活非常简单,不希求饮食,不希求多余法衣。以前贪心比较大的比丘,一次饮食不知足,还要积累很多,法衣一件不满足,还要想求很多,这样的人不具备圣者的种姓。

    以前戒律里面只说法衣、饮食,但是现在的社会也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什么都可以是希求的对境,所以希求过多,对闻思修行兴趣默然,那么这个人不具足圣者的种性。

    这虽然是《俱舍论》里面说的,但是《俱舍论》里面的这个道理,所有的大乘圣者也必须完全要具足,所以,我们自己观察,有没有知足少欲,有没有喜欢闻思修行,虽然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讲是具足圣者种性的,但是现在要现前圣者的种性是不具足的,因此自己也应该观察。

    昼夜皆以行善度,寻友奢望当断绝;

    我们日日夜夜应该行持善法,发菩提心,这样来度过自己的日子。

    千万不要寻一些道友和朋友,应该断绝这样的欲望,自己住在寂静地方,整天以菩提心和法本作自己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度日的最好方法,没有必要今天到那个家里去,明天到这个家里去,整天都打扰别人。

    安住卧榻人称心,随顺苦恼当断绝;

    自己住在自己的地方,安住在自己的床榻上,这样心满意足、称心如意,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好。

    千万不要经常有随顺他人的痛苦,今天跟这个上师做事情,明天跟那个上师做事情,什么都随顺,这样自己也是很苦恼的,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问题,所以随顺他人的苦恼一定要断绝。

    依教奉行师即喜,图谋利养苦当断;

    依教奉行是上师欢喜的。

    你千万不要贪图、谋求利养,这样的苦一定要断除,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大乘上师全部承认为是佛陀的化身,他所喜欢的就是利益众生,我们心里发菩提心,好好地闻思修行应该是上师最欢喜的事情。贪图利益、牟取财物非常痛苦,这不是上师欢喜的事情。

    有些人可能认为上师很高兴,上师缺乏这些财产,其他上师有财产,我一定要想办法供养。其实这是最下等的供养,三个欢喜中也是最下等的欢喜,令上师最上等的欢喜是闻思修行,中等的欢喜用身体承侍,下等的欢喜用财物来供养。但现在的很多人完全都已经颠倒了,很多人为了上师欢喜就是到处去化缘,我没有嫉妒心,化多少钱财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对佛法的弘扬方面不得不担心,现在尤其在汉地真正弘扬佛法的还是比较少,为什么这么讲呢?有很多上师第一次去时可能不一定化缘,第二次去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要化缘,第一次来的时候给你灌顶,传一点法,但是也传不来皈依、菩提心的功德,传得来的很多都没有传,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些财产,也许是私人的,也许真正是为寺院的,但是为了上师而求财产也没有利益。

    在我面前很多人都说为我的寺院出去化缘,我确实没有同意过,不断传承是我最欢喜的事情,财富方面怎样供养也肯定不如圆满听完一部法的功德。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也不要为上师断自己的传承,断传承对上师也不一定有利,对你自己,你回来后就像已经着魔了一样,闻思修行的兴趣都没有,但是财富方面可能就截然不同了,很多设备都已经齐全了,再出去一趟就更富裕了,再出去一次,完全都变成一个在家人了,心相续中的菩提心基本上没有了,之后你的施主对你产生邪见的文章逐次发表出来,到时可能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还是要当一个知足少欲的修行人,现在你们在座的修行人不像我一样,我现在不像修行人,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你们有些人像当代的米拉日巴一样,非常苦行,因此最好是抓住机遇闻思修行。

    自己做什么,不管上师是否知道,显现上也许欢喜也许不欢喜,但是你好好闻思修行上师肯定会欢喜,也许上师不知道你的闻思修行怎么样,但是实际这就是上师欢喜的事情。

    有些人担忧是不是上师对我的看法不好,是不是上师对我不满,看他好像对我置之不理。上师不一定对每一个弟子说话,弟子多一点的,每一天都要安慰弟子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有些尼众的心情每天都很痛苦烦恼,不可能上师每天到你的身边来安慰你“不要痛苦,你好好地吃饭,你一定要多吃一点,尤其是早上喝一点牛奶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真正让上师欢喜的,不管上师知不知道,希望大家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发菩提心,好好地闻思修行。

    有些人认为依教奉行就是去化缘上师需要的钱财,这种说法也不对的,为什么呢?图谋利养这样的苦一定要断绝。不管是上师也好,弟子也好,利养是修行中最大的一种违缘。个别的大成就者有财富不会有任何约束,对弟子用财产、地位等来帮助不一定是真正有利的,真正对他帮助是在佛法上,他以前不懂,现在要懂得,这一点对他的一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所谓的点亮智慧明灯。

    因此,希望你们不管对哪一个上师,心里面不要焦虑不安有很多想法——上师是不是不高兴,上师是不是对我生气,上师是不是对我不好,我好几天当中没有安慰他,要不要给他打个电话,要不要对他说个好话……没有必要这样。

    尤其是我,男众经常跑到我屋子里面来,女众不方便来,经常打电话,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以外,今年希望给我留出一些多余的时间。你们也知道,我私人没有多少的事情,主要是很想给你们多弄一些法本。有时候想,现在法本太多了,大家都生起厌烦心。但有时候想,只有法本对你们真正有帮助,我们口头上安慰或者怎么样说,实际上没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我每天的时间特别紧张,尤其是电话,不接也不行,要接,很多人一直讲他的故事,我也并不是不关心你们,但是关心的方法,用世间的你好我好、吃喝玩乐方面的关心也不一定很好。

    你如果真正对我有一点信心、对我有一点感情的话,我所讲的这些法是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一本法本都不是那么容易,你好好地看就是最好的供养。

    我整天安慰你们,说一点好话,这就是世间上的感情,世间上这方面的技巧我都不懂,不如还是多弄一点法本对你们有利。当然我也没有把电话拿开,有时候有特别严重的、实在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不得不解决。其他的“我的心情特别烦怎么办?”有些女众心情特别烦,女众应该注意,男众也有经常说自己很烦恼,还有许多人一直到院子里来敲门。

    我现在是以闭关的方式,如果没有抓住时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你们也不要整天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到这里来好像是享受的,吃狗肉、马肉,不如到城市里面去享受好一些,享受的地方比较多,到这里大家还是要以知足少欲来度日。

    护持交付于魔众,念诵猛咒苦当断。”

    很多人都需要护轮的保护,这些必须交给魔众。比如说我今天生病了,要不要念经,念一些护轮咒?没有必要,我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交给邪魔外道。所以真正的噶当派的人修一点断法,修一点自他交换,生病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交给魔众,魔众怎么样享受都可以。因为他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贪执,即便有也要尽量地舍弃,所以我们修行的方法跟噶当派和传承上师们修行的方式不同。

    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念诵密咒不一定有利,不如修一点古萨里、修一点断法,将自己的身心全部供养给魔众,因为我把身体受用全部发愿供养给所有的众生,在实际行动中稍微生病的时候就要降魔,以嗔恨心念一个大威德咒,全部把它们降伏完,这样自私自利的心不要说密宗,连小乘都根本不如,有时候我们要注意。

    很多人想,我的身体上面肯定有一些鬼神,我一定要在一个威力比较大的上师面前求一个猛厉的咒语,我狠狠地念,全部让它们粉身碎骨,这样我就获得了胜利。在这种嗔恨心的状态下念诵不要说是佛教中,外道的我昨天讲的修女的心也是非常善良的,我们修密宗和修大乘佛法的人看起来却变成外道一样。密宗中是规定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念诵这些咒语,可是我们念诵的时候把菩提心的前行全部舍弃,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念密咒不一定起到作用。因此说,所有的守护全部交付于魔众,念诵也没有必要。

    大阿阇黎杰怎上师曾讲过一段令人深思的情节:“有一名十分贤善的格西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中断了,措巴地方的领主噶帝颇感遗憾地对他的一位弟子说:‘格西是现在前藏首屈一指的大圣贤,但我个人认为,他中断了对上师的例行祭供,是否有些不太周全吧?!’

    一般上师圆寂了要开祭供法会。比如说黄教元月十五号是宗喀巴大师圆寂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开一个专门供养上师的法会。

    但是有一位十分贤善的格西想把每年所开的他根本上师的法会中断。

    一位领主特别遗憾地对这位格西的弟子说:这位格西在如今西藏还是非常有名的,为何中断上师供?我个人认为他这样把上师的法会中断可能不太合理吧,他是不是考虑的不太全面。

    弟子(听了此话,连忙)赶至上师身边,焦虑不安地向上师禀报:‘人们都在(对您中断上师例行祭供的事)议论纷纷,(当如何是好呢?’格西听了此话,毫不介意地)说道:‘我既没有半点对上师的不恭之心,也并非因为贫困拮据。但因此事而使众人聚集,僧众们必将会对聚会饶有兴趣,并乐此不疲,就会因散乱而贻误行善,那些对治力薄弱的僧人们,甚至会失坏及背弃(戒律),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不沾染犯失三戒的堕罪,这也应该是圆满上师的遗愿。”

    但是上师的回答是:我并不是对上师不恭敬而把法会取消,也并不是没有每天供稀饭的钱财,原因是每一次开法会的时候来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人,在家人参加的也比较多,经常有破戒的现象,没有很大的意义,上师圆寂了以后,法会再继续开下去,后果并不一定好。这样看来这位有名的格西把上师的法会全部中断是他的意愿。

    他说:我这样做是让人们不犯戒,而且好好地闻思修行,上师的遗愿就是众生心的相续中的善根越来越增上,所受持的戒律清净,并不是开法会迎请很多人,真正内心中让众生的心里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法也不存在,就没有很大的意义。

    加哲仁波切对此由衷地评价道:“这种‘例行祭供’太棒了!真是十分稀有难得啊!”

    他的话被加哲仁波切听到了,加哲仁波切也由衷地评价为稀有难得。他把上师的法会中断了,这是最好的上师供了,因为从此以后就已经中断了所有的散乱,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如理如法地修持了,闻思修行根本没有任何违缘,对清净戒律各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

    我那天跟慈诚罗珠堪布也讲了,以前上师在的时候开法会有很多密意,弘法利生的事业极其广大,现在我们学院开法会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已经半个月,闻思修行断了很久。开法会的时候每一次都是接待各种各样的人住在家里,这些在家人整天都是吃喝玩乐,除此以外没有功德,因此,很多出家人陪他们的过程中已经失毁了如法的行为,这些在家人也生病,要帮助他们,法会结束后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恢复原来的状态。

    不如让真正愿意闻思修行的人好好地闻思修行,以后要不要尽量地缩短时间,比如说持明法会十五天就开个七天,开七天的开四天,这样是不是对很多僧人有一点帮助,确实心里这样想。对有些人来讲开法会也是很有必要的,没有大法会很多人不会来。以前我刚来的时候也是听说上师如意宝开一个很大的法会……

    以前所有教务科的人商量,我们派一些堪布到藏地很多寺院里,有三个重要的任务,也是三个原则。

    一个原则是到那里跟他们讲经说法为主,不是以化缘等其他为主。住在他们的大经堂里面,接受一个大的供养,不是我们的目的。

    第二个是不但给寺院里的人讲经说法,还引导在家人。因为在家人心里有一些信仰,但是根本不懂佛法,所以要循循善诱,尤其是把菩提心、三殊胜、人身难得这些道理讲给他们听。

    第三个是要求他们一定要断杀放生,这是我们的要求。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以后回去遇到顺缘的时候,要执行这些原则。现在尤其是汉地的出家人完全脱离社会,这是很大的弊病,为什么这么讲呢?很多在家人看到这些出家人就是在寺院里面念经坐禅而已。真正的大法师到社会中去,开法会的时候给他们开导的法师寥寥无几。

    不管你是男众还是女众,你有没有法师的文凭,只要在能力的范围内,哪怕是把佛法的精神传播给十个人也好。如果是在家人,以在家人的身份给他们传也未尝不可。应该改变教育的方向。

    我们在这里闻思的目的是什么呢?成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

    我们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到底能不能接受都没有关系,佛陀转法轮的时候也不一定令所有的众生都接受。因此,我也安排一些堪布、堪姆给少数的人辅导,虽然说堪布、堪姆们应该很高兴,但是依靠这个机会令自己高高在上是不行的,应有一颗饶益的心。

    比如给老年人辅导,上面的法师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教证、理证,下面的老年人不一定懂,不要用这种方法,你要显露你的智慧就用教证、理证,用因明的辩论,这样是不行的。原来有一个老堪布,对五个小孩子讲经,我在旁边偷听,下面的小孩子一直在玩耍,他自己讲宗喀巴大师的八大难题是如何,下面的人连什么叫宗喀巴大师也不一定懂。因为那个堪布不是很出名,所以其他的人不一定到他那里去听,但是他给他们讲《三主要道论》的时候讲宗喀巴大师的八大难题,后来我都想笑,我听了很长时间,但是下面的小孩子根本没有听。

    最初我也是这样的,我去马尔康那边安居,听说他们要给老乡开一个法会,我想我作为一个五明佛学院来的修行人,连教证都引用不来肯定不行,我就提前背了很多的教证。我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些老乡藏话说得也不是很好,不要说教证、理证,基本上浅显易懂的道理给他们讲一下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我引用了很多因明、中观方面的教证,他们也是一点也不懂。

    针对你的弟子有一颗饶益心就可以沟通,如果你没有饶益心而是全部为了自己,你自己讲什么可能都不知道。希望你们与这些堪布、堪姆互相尊重,对世间的老师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在每一个人的面前都会获得一些学问。

    在当前,佛教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基督教的教法有兴盛的预兆,而佛教很有可能会灭亡。为什么这么讲呢?很多佛教徒自己在山里面苦修,没有大胆地在社会中弘扬的力量,基督教在很多地方建立慈善机构、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等,甚至别人办婚事的时候也去参加,随顺社会,所以人们很容易吸收他们的教法。尤其是西方,像美国,只要是个基督教徒,学费也很少,对他们帮助利益,其实他们帮助利益的角度我们大乘佛教徒根本做不到,有些地方我们应该随学,只要有一个真正利益众生的心,不管是外道徒的相续中有,佛教徒的相续中有,都是值得赞叹学习的,我们佛教徒的相续中整天抱有一颗毒药般的自私自利心,这是一定要舍弃的。

    因此,以后你们在自己的行为中,只要存在帮助别人的机会就应该尽力帮助,但帮助不是用财产来帮助,而是用佛法。我的想法是这样,我的想法基本上符合佛教的道理,你帮助上师也要在佛法方面给他提供一个顺缘,这对上师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因此,以后大家应该有一种勇气,以前在朝鲜和印度,佛教是怎样灭亡、脱离社会的呢?就是很多出家人在山里一直苦修,没有管社会,后来社会对他们的看法都不好。

    因此印度有种说法:回教毁灭以后、佛教稍微有点兴盛的时候很多和尚在自己的寺院里面不想出来,不愿意与人交流,这样人们不能接受,所以现在在汉地弘扬佛法很有困难,因为汉地法师根本不管可怜的在家人,藏地来的很多人根本讲不来佛法的道理,就是给你们“灌一个水”,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弟子了,你一定要对我供养,很多都是这样。

    也许我成了大诽谤者,但也许现在社会的趋向就是这样,很多人对我不满,对我个人来讲也没有什么,我也没有希求很高的地位和名声,以后他们毁谤我、失毁我的名声也无所谓,我是好心好意。尤其是汉地佛法现在特别衰败,为什么衰败呢?因为寺院里没有讲经说法,只有一个老和尚在佛堂里面敲一个棒棒,这些可怜的在家人只念一点阿弥陀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能往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功德?没有闻思过。

    所以整个佛教的状况已经陷入了这样的境地,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以财产来利益众生是很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真正去利用我们佛教的智慧,对上师和弟子来说都有助益,但很多人特别愚盲,根本没有如法行持,我想我们真正继承如来的教法,用善法方面来沟通是极其必要的,这是我的一种想法。

    2004年2月18日第38节课

    昨天已经讲了为了上师也不用积累财产,还有一部分没有讲完。

    至尊热达瓦云:“深入细致地听闻,并舍弃今生,全神贯注地修持精华之义,没有比此更殊胜的令诸佛菩萨生起欢喜的供养了。

    至尊热达瓦是宗喀巴大师的根本上师,他说: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深入细致地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听闻佛法有两种,有一种人听闻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即生当中获得圆满,获得荣华富贵,我们出家人当中也是有的,特别喜欢辩论,喜欢修一些实修法,目的就是即生当中变成一个有名的善知识,过得特别快乐。

    那天我们接待很多高僧大德的时候有一位法王,也许他说好话,也许真是这样的,他说:“我以后还是想闻思,以前我没有闻思,有点不好意思,我很想闻思,因为没有闻思好像跟别人说话就没有力量一样,说什么话都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一定要闻思。”他老人家想闻思的目的就是给别人交流。有时候也是这样,没有闻思智慧的人,与高僧大德和有智慧的人要交流、沟通是很困难的,想到这一点,他说以后要好好地闻思,闻思的目的就是怕与别人说话不方便,但这不是舍弃今生而闻思的。我们首先要搞懂闻思的目的,否则你听闻了很多年,在别的地方也求学,但是求学的目的……

    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到藏地、汉地很多地方去学一些密法,学密法的目的就是要身康体健、即生发财、住持寺院、得到供养恭敬等等,那么我们的闻思就不究竟,但是闻思非常需要,如果没有闻思真是无法修行。

    因此,我今年为什么对闻思班比较着重,那天给你们画表格的时候基本上除了闻思,不闻思的人没有很多出路,这是故意的。尤其是年轻人,说要实修,只听堪布的课,我想大家还是互相接触,互相多听闻,知识是可以互相传播的,这样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一部分说是修正行,真正你们认真地去修,我当然也赞同,但是也有点害怕这些人是不是对闻思没有兴趣,光是在这里享受、懈怠,在这里不像汉地的有些寺院一样严格,整天想看一点书就看,如果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到色达去打游戏、打麻将,或者到其他的地方去,没有管理自己就很放松,反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方式我觉得不太合理。

    那天也严厉地申明了,如果你们真正修行,已经闻思很多年的人也许可以。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商量,每一个月中修得什么样,到时候给我们几个堪布要有个交代。

    闻思很重要,为什么呢?现在中国将近十三亿人口,十三亿人口当中除了藏族以外其他的民族真正通达五部大论的大法师和大知识分子有没有,据我所知,我自己碰到的,到目前为止,很多大法师对佛教只是一知半解,可以这样讲。他们整天开一些会议,举行一些仪式,有些在寺院里面念阿弥陀佛,有些是坐禅,坐禅的时候,一定要金刚跏趺。其实金刚跏趺坐也可以,不能坐也可以,这不是很关键,我们并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有些人对形象上非常的执著,一定要打盘脚,否则就不能到这个道场来。

    释迦牟尼佛的哪一部佛经有说打盘脚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没有这样说的,很多人却在这方面讲解很多,但是不要说真正通达五部大论,听过的人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现观庄严论》、中观、因明没有通达,释迦牟尼佛的究竟甚深的意义,我们名言如何推理和如何抉择根本不懂。如果没有通达《俱舍论》,佛教当中浩瀚无边的名词如何解释。如果不通达戒律,一个出家人在佛教的教法当中如何行持?所以五部大论对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自古以来在历史上缺了这一页,没有闻思传统的原因,现在在佛教历史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很多佛教徒自己也不懂什么叫做佛法,就没有给居士和出家人讲经说法和摄受的能力,没有能力当然是跟世间人一样,整天参加会议,跟领导一起,挂上一个牌牌,参加会议的时候当然还是很精彩的,但是形象上世间的领导也搞得来。

    实际上真正的五部大论,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大法师们必须要精通,但是藏地很多寺院中像以前麦彭仁波切、萨迦班智达那样完全精通的到目前为止,尤其在这一个时代当中是比较罕见的,很多大堪布对佛教的五部大论有一些认识的人比较多。

    你们心情孤独的时候,自己到一个寺院里面去坐,这是一个阿罗汉的独修方法,也是很好。但我们所谓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用佛法来利益。你以前所学的全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知识,你的肚子里面装的真正的闻所智慧、思所智慧,尤其是出世间的智慧有多少斤两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细致地听闻,深入细致地听闻必须有舍弃今世的前提,否则就像刚才那些人说的一样,为与别人沟通,或者是即生当中发财等等为目的,我们的修法根本不成功。

    因此,从听闻佛法来讲,尤其是现代的时代当中,我不是破斥哪一个民族,如果不是这样,你们也可以跟我说:“不是,你说错了,我们某某法师已经精通了五部大论。”给我指点几个老法师也是可以。

    本来佛教协会在民间应该是对弘扬佛法起作用的一个团体,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只要自己获得一点工资,其他为弘扬佛法和为众生的利益方面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除此以外寺院里面的僧人应该也有责任弘法利生,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就是在禅堂里面念阿弥陀佛。我们藏地有些寺院当中也是这样,寺院里面的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发了菩提心,自己安居念经,过后看这个月收入多少钱,目光一直转向这些方面。

    我们究竟发了菩提心没有,如果发了菩提心,当前佛教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众生处于怎样痛苦的状态当中?我们有没有责任?有没有必要去度化他们?要是度化,光是给他说个好话肯定不行,自己的肚子里面还是有一些佛教的知识。好几天当中没有吃饭,肚子本来是空的,什么都吐不出来,如果你肚子里面有一点,手掐到喉咙里面就可以吐得出来。所以,如果你肚子里面多装一点佛法有用的知识,给别人讲经时,不管从世间法、出世间法应该是有一些体会的。

    因此,刚开始一点学问还没有装到肚子里面的时候,就要参加实修。有些老年人,我觉得实修也是可以的,好好地念阿弥陀佛,但有些年轻人,还有机会跟世间人辩论佛教的道理,我觉得很有必要,大家还是要精通。

    全神贯注地修持它的意义,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上师、大乘善知识全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既然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我们就应在看破今世的前提下努力闻思修行,那个时候不管上师现得怎么样的忿怒相,但实际上这是上师最高兴的事情,财物的供养帮助上师不一定高兴,所以希望大家还是闻思修行。我想我们的上师一生当中创建学院就是要闻思修行,除了闻思修行以外有什么,你们自己也看一看,这里不开展其他地方的各种仪式,除了讲经说法以外什么事情都没有,所以令诸佛菩萨和所有的传承上师们欢喜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在看破今世的前提下闻思修行,这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所谓的讲闻只不过是相似的饶益他众而已。

    真正在看破今世的前提下,从这个角度来出发,现在有些人的讲闻真正成了相似的利众而已。

    为了贪求利养,所作的灌顶、传授、引导等等聚集眷属的方式,虽然看似利济他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

    因为他的前提就是为了发财,出去就是让一个人帮他介绍其他的信众,他要灌顶,他要传法,但是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也许是得名声,也许得财产。弟子听闻的目的是什么呢?弟子也并没有看破今世,获得灌顶以后,依靠这个灌顶摄受很多人,或者通过这次灌顶,要获得即生中的圆满,这样不是修行人的作为。表面上看,好像上师和弟子都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事情。人身好不容易得到,佛法好不容易遇到,在遇到这样殊胜的机遇时,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大家好好地思维,扪心自问,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此,思维一切都毫无价值,将短暂的此生无有留恋地抛弃,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即生中做这样的事情任何价值都没有,不管你获得了名声、财富还是恭敬供养,但是实际上你自己内心根本没有看破今世,对来世和对利生这些大的问题上面根本没有想过,那么不管别人怎么样恭敬,一点意义也没有。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这里的大多数人应该是具有一定智慧的人,到底有意义的是哪些,没有意义的是哪些,一定要搞清楚!有时候看到这些噶当派的修行法门,好像当前很多人的所作所为真的不是佛法,很容易生起邪见。真正的修行人是为了来世,这样你的修行会如法的,如果你为了今世而这样做,行为和信心都不会如法。

    这以上是讲为了上师不要积累财产。现在大城市里面财富非常多,前一段时间法王圆寂的时候各个寺院里来的人都开豪华型轿车,从财富方面都很不错,这一点我们可以随喜,但是现在很多高僧大德们的话题是什么呢?根本不是谈论解脱方面。“你的车是几档的,多少万的。我有一个好弟子,有一个大施主。”听起来包括自己在内都是无比伤心遗憾,以前追求的是电脑,但现在是轿车,修行好一点的对寺院有一点利益,但一般对自己的家人、朋友方面利益的现象非常多。

    如果是真正的大成就者,这些都无关大局,他们根本不会执著有漏的财产,但不是大成就者的修行人已经陷入到物欲的财富当中,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所有的弟子为上师做事情的时候就是为此等目的而做,然后上师们的目光也全部专注于此,真正的佛法被弟子和上师都已经抛掉了,真正的闻思修行或者教法、证法,弟子和上师都不重视,这样看看谁来弘扬佛法?!我们是弘扬佛法者、修行者,其他世间上根本不懂佛法的一些人,在他们心目中,佛法的地位是什么样,这个大家不言而喻。

    所以以后还是尽可能地追随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再加上自己知足少欲地过生活,尽量地做饶益众生的事情是最好的,这样别人诽谤你,别人说什么都值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有一个教证:“总之,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众生未从轮回中解脱前我愿为度之而住于轮回中,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若知晓于百俱胝劫能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所以只要是利益众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值得的!

    第十五无需为师积财品释终

    十六恒修死亡无常

    作为修行人,就应当实修舍弃今生的不共同直接因。如前所说,不能看破今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地实修舍弃今生的主因,就无法看破今生。

    修行人不共的直接因就是要修无常。不能看破今世肯定不合理,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地舍弃今生就不能看破今世,只将看破今世作为口头禅是不行的,一定要从道理上想,今生最多是十几年、几十年,还是以后长远的解脱最重要,自己作分析。

    所以,通达最主要、最关键的实修内容势在必行。

    这在当前对于每一个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那是什么呢?就是善加思维死亡无常。

    看破今世的唯一因是什么呢?就是平时善加观察死亡无常。在讲《札嘎山法》的时候很多人的相续中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这是“山法”的加持,以前讲过的法应再三地看。世间的古人也是这样讲,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温习以前旧的文章能得到新的知识和体会。所以我们没有温习就可能会忘失。这里讲的无常和《札嘎山法》里面讲的无常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窍诀。

    宗喀巴大师云:没有修持忆念死亡之过患就是这样,人们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却在每一个日子里,若无其事地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

    宗喀巴大师宣说了没有修持死亡无常的过患:除了旁生以外,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生命是很短暂的念头和想法大家都有,但是他们仍对这件事情漠不关心。那天色达的班车出去的时候听说一个退休的人积累了很多钱,他已是垂暮之年,人们都劝他做一点佛事,他说:“死是肯定会死的,但是我现在肯定不会死。”直至他临走的那几天都还在对别人说“死是肯定会死的,但是我现在肯定不会死”,结果他没有到马尔康就已经翻车死了。

    “死神也不会在明天降临!”就这样直至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着自己万寿无疆的念头。

    所以每一个人都说:“死是肯定会死,今天肯定不会死吧。”我有时候问金刚道友时说:“我会不会死呀?”他们的回答是:“你肯定不会死!你肯定不会死!”可是有什么肯定的理由呢?根本没有。怎么肯定?人命只在呼吸间,人死时特别快。但是很多人都抱有自己会万寿无疆的念头,完成自己的人生旅途之间一直认为我今天不会死,不会死。在这样的分别念当中有一天死亡突然降临,这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就像宗喀巴大师所讲的内容一样,从小到现在都处于“我今天不会死”的念头中,如果我们真正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肯定现在会精进的。

    如果没有极力对治这种错误观念,就会被这种荒谬思想所蒙蔽,从而生起此生永驻的意识。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错误的观念,尤其是你到城市里去,很多人从思想和行为当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我要死的念头,均被荒谬思想所逼迫,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一直认为我生存。

    并忘乎所以地宣称:“这个我要占领,那个我也要拥有!”将所有的经历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呕心沥血、反反复复地冥思苦想扫除痛苦的计策。

    很多人要这个要那个,因为死亡无常观得不好,所以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今世的快乐上,我们看到这些世间人真的是这样的。他一直在追求今生的快乐,扫除今生的痛苦。

    至于如何从行动上去力争获得来世的安乐、殊胜的解脱以及遍知佛果之大义的进取心,却没有一点萌动的迹象,趋入正法也就无从谈起。

    这些人们即便想获得来世的安乐,也可能是小士道的来世安乐。殊胜的解脱是中士道的殊胜解脱,遍知佛果是大士道的遍知佛果,这样的进取心从来在他心的相续中没有萌生过。

    有些修行人看自己是这样,看别人也是这样,很多修行人表面上修行、念经、坐禅,但是真正为了来世的解脱,为了来世的佛果,为了来世的意义方面进修的人恐怕极其罕见。但是如果没有这样,那你怎么趋入佛法呢?小乘道的出离心和大乘道的菩提心都没有,密乘道的决心,也是所谓的显宗中的无二慧或者密宗当中的光明觉性,什么都没有希求,就是想今生中安乐,这种修法的目的不正确。

    为什么这样呢?没有观好死亡无常。如果认为来世是长远的、生生世世的事情,今世只是短暂几十年的事,那么这些人在心的相续中一定会生起希求来世解脱的心。

    但是这些心一点萌动的迹象都没有,怎么会说趋入正法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判断自己是不是修行人要看自己有没有来世解脱的向往。我闻思是什么目的?考试是什么目的?得一点分。得分有什么目的呢?得分在别人面前体面一点,考得不好,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有什么呢?从小到现在虽然入了很多的考场,但都是世间的学问,没有想对解脱和来世或者自相续中真正种下殊胜的善根,如果即生中没有完结,来世中也是,因为佛教的学习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不是一世、两世的事情。如果能为来世打一个很好的基础,来世即便变成旁生,在相续中有菩提善根是多么好啊!这样的想法大家有没有?如果没有,修行也成了形象上的。

    即使一时兴起,而进行闻思修行等等,也只不过是为了今生的眼前利益。无论如何行善,其善根的力量都是那么微乎其微、无足挂齿,却与罪堕、恶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即使怎么样精进闻思修行,闻思修行的目的就是眼前今世的利益,所做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善根,转坛城也好、转经轮也好,或者经常在上师面前打坐也好、双盘也好、单盘也好,都无意义。

    我有时候特别讨厌有些人的说法,一问就是手印怎么打,盘脚怎么打,也许是我自己打不来盘脚的原因,我特别生气。为什么呢?这不是学法中很重要的,有关经典里对菩提心和出离心的重要性宣讲得很多,我们作为修行人如果没有被出离心和菩提心所摄持,对来世的生死解脱是有障碍的。但是很多人可能是以前学过气功的原因,学气功的时候也是形象上的执著,因此,你们大多数的人对我今天在这里讲打盘脚可能都是特别有兴趣的,一讲到出离心和信心上就开始打瞌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懂佛法,主次不明。我们学佛法一定要有一个窍诀性、灵活性,一定要抓住重点,不然恐怕闻思也不一定成功,所以说没有菩提心,或者没有看破今世,善根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的。但是这与我们造的恶业有密切的联系。

    不掺杂惨堕恶趣的因,是十分难得罕见的。

    很多人行持善法时没有掺杂恶趣因的在如今的社会上是很少的,建立道场成为在别人面前炫耀的因,布施时非要到很多人能看见的地方去。原来有一个人朝拉萨,他首先通知人们前来观看他发钱,第二天发十块钱的时候,“你看我发了这么多,大家看我怎么样?”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遣除众生的贫困,利益众生的心也没有,就想让人家都认为他很了不起。

    所以修心最重要,宗喀巴大师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怎么说的,大家都清楚。

    即使生起了为来世修习的意乐,而准备趋入修行,却在将修习推后的念头中,将修法一拖再拖。

    没有看破今世,虽然为来世修行,但是一拖再拖,如果无常观得好一点,就一定会现在修,不会一再拖到明年修,后年修。

    昨天有一个人对我说:“我现在很想修法,但是我不能看破工作单位的很多事情,很多事情实在无法放下,但是我明年后年修可不可以。”我说:“肯定不行,你最好利用下午搞世间法上班,上午的时候不要接电话,放下杂事,跟家里的亲戚朋友打招呼说自己要修行,要养病,好好修加行,每天你都这样做,三百六十天当中你还是有一定的时间。以前印度的观音菩萨的化身等很多大德们的琐事非常多,但是他每天都利用一部分时间修出世间法,一部分的时间随顺世间,所以我给你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好不好。”他高兴地答应了,要从当天开始。我认为他今天说从今天开始,但是明年的今天就早已抛之脑后了,只不过现在世间人口上虽然应承,修行却不稳固。

    不管是怎么样,今天想修从现在就开始观,不要再拖了,否则不会成功的。

    无法遮止耽延修行的懈怠懒散,在昏眠酣睡、说长道短、湖吃海喝等醉生梦死的散乱中打发了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

    此处描写得非常好,这些世间人或者睡着,或者说闲话,或者大吃大喝,在这样的醉生梦死中已经度过了自己非常难得珍贵的光阴。我们修行人不应该这样,我们不要沉溺于闲谈、吃喝玩乐,如果有意义的话,今天做饺子的形状颜色怎么样,每一个饺子上画一朵莲花,莲花上有蜜蜂,从锅里面拿出来的时候怎么摆,一直讲他的故事,这就像外道的观察乌鸦牙齿的论典一样,没有任何实义。

    所以说大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修行上,修行当中最主要是先破今世,利益众生。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如此的广大,但是想方设法将自相续中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增上。没有抓住重点恐怕我们修也修不完,学也学不完。

    所谓发奋忘食地如理修行的想法,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可这些人真正废寝忘食修行的想法早已经抛至九霄云外,根本已经烟消云散。

    不但没有如理如法地修习,反而以今生的圆满为己任,令烦恼及其所引发的恶行与日俱增。与正法甘露背道而驰,终将被牵入恶趣的门槛,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可容忍的呢?

    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却将今世的圆满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烦恼和罪业日日增上,很多修行人就是如此,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人遇到了这么好的善知识的时候还是值得精进。

    《中观四百论》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四百论》的这个颂词大家应该清楚,过一段时间堪布、堪姆讲,所以我就交给他们,在此不讲了。

    《入行论》中也云:“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入菩萨行论》中的这个颂词以前堪布、堪姆已经讲过,我也不讲了。因此,有些是过去已经讲了,有些是未来要讲的。今天讲到这里!

    2004年2月20日第39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当中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死亡无常的时候,观修死亡无常作为修行人来讲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昨天《中观四百论》和《入行论》的有些道理也给大家做了阐述,我相信大家已经把前几个颂词的内容搞明白了。今天继续讲这个问题。

    以下宣说修持忆念死亡之功德:假使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譬如,假设自己已经被断定,在今明日之内必将死亡。

    意念死亡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给大家宣说。

    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假设自己真正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我现在已是决定性地死亡,死的时间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今天。

    只要对正法有少许的概念,大多数人就不会对亲友等有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能断除对彼等的贪恋,并对布施等具有实在意义的善行生起浓厚的兴致。

    如果在心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那么很多人根本不会对今世的亲朋好友有依依不舍之情,不会再有任何贪执。同时会对布施、持戒或者念佛号等等具有实在意义的善行生起无比的信心。

    如果他对佛法无有信仰,或者对佛法一窍不通,虽然知道明天会死,但是在他心的相续当中也不一定有非常迫切的希求来世的念头。

    同样,(若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也会由衷地意识到为了利养等而使出浑身解数的行为是毫无实义的颠倒之行,从而与恶行一刀两断,坚持不懈地积累皈依、持戒等等善业,为迈入殊胜的果位而披荆斩棘、倾力攀登。

    如果我们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就会由衷地认识到:所谓的使尽浑身解数为世间各种各样的名闻利养付出毕生精力的行为实在是毫无利益、毫无价值。

    从而不但对名闻利养没有丝毫的兴趣和信心,凡是与恶行相连的所有行为全部会一刀两断。并且会坚持不懈地行持皈依持戒等等的善业,为迈入殊胜的果位披荆斩棘。

    意思就是说如果心的相续中真正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那么从此以后不管是皈依或者持戒,所有的善业全部会用在有意义方面,而且会奋勇前进,不顾自己的一切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作为修行人,如果真正生起了无常的念头,不会懈怠,不会不求善事,而且对今生的名闻利养根本不会有丝毫的信心。

    并将位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众生引往那(最终的解脱彼岸。)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真正懂得了无常的观念,对于沉溺在水深火热中的众生也一定会去度化。我们在所有的修行中哪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呢?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也相当大,无常的功德也非常大,但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你的相续中无常和菩提心的观念没有生起来,可能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等的法没有办法修持。因此,每一个金刚道友应该全力以赴、尽己所能地令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和无常的观念。

    不胜枚举的比喻都不约而同地对此竭力赞叹。

    有不可胜数的比喻已经赞叹了无常的道理,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赞叹文。

    《大涅槃经》云:“耕耘之中,秋日之收获最为殊胜;诸印迹中,大象之脚印最为殊胜;诸意念中,思维无常及死亡最为殊胜,以此念即能将于三界之贪执、无明及我慢彻底驱散。”

    《大涅槃经》中说:所有的农民在种庄稼、精勤耕耘的过程中,秋日的收获是最殊胜的。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

    此处有几种解释方法,有些上师解释说大象的脚印是圆的,从庄严方面来讲非常殊胜,所以说大象的脚印与诸多野兽的脚印相比是最好的。还有一些上师说大象不管走什么样的路,它有观察的能力,不会趋入悬崖等危险的地方,因此,如果沿着大象的脚印而去,不会有危险性,所以大象的脚印是最可靠、最保险的。

    所有的意念和观想中思维死亡无常是最殊胜的,《大圆满前行》当中也引用过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努力修持无常,自相续当中所谓的无明也会在很快的时间当中驱散无余,而且自相续当中的傲慢或者贪执等等的念头也会一并消除的。

    又将其赞为顿时摧伏一切烦恼之铁锤,顷刻成办一切善妙之门径等等。

    还有在其他的经典中把无常赞为摧毁一切烦恼的铁锤,或者还有某些经典中把无常比喻成能趋向一切正道的门路等等,有很多比喻。

    总之,现在已是士夫们成办大义的紧要关头,获得殊胜之所依(——暇满人身)的机会仅此一遭,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住于恶趣,能有幸趋往善趣的机会万不得一,并且极有可能前往无有闲暇之地,在那种忙碌不堪的地方,就不可能再获得修持正法的时间了。

    我们作为修行人获得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仅仅是一次,不可能多次获得。现在的修行人当中,大多数人造的恶业是相当多的,所以将来他们的住处就是恶趣,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未来的住处也可能是恶趣,趋往善趣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有些人已经转到人等善趣中,但是有各种琐事忙碌不堪,所以不可能有真正修持正法的机会。

    即使获得了可以修持大义的人身,而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就是因为不会死亡的念头所导致的。

    虽然我们已经获得了人身,而且遇到了善知识和大乘殊胜的佛法,可是没有真正如理如法地修行,因为相续中还没有生起无常的念头,所以一拖再拖——明年再修,后年再修。这样一来并没有在闻思修行上用力气。

    因此,执持命不该绝的观点,就是通往一切衰落之门;能忆念死亡,即是抵达尽皆兴盛之门。

    所以,如果有些人持着命不该绝的观点,那么此人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完蛋,也就是说,这个人已经通往了一切衰落之门。

    如果我们像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尊者、普琼瓦尊者那样,时时刻刻将无常观念用在自相续中,那么这个人已经抵达了兴盛之门,意思就是说他的修行必定会成功,根本不会衰损。

    所以,千万不要执持只有无缘修持其他深奥法门的人才需要修持此法,以及仅需在观修之初稍加修持,而无需长期连续不断修持的观念,而应自始至终对此不可或缺的法门,从心灵深处生起定解,并持之以恒地修持。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修甚深法门(就像大圆满、大手印,)的时候才需要修无常,一般的修行人根本不需要修持这样的法,这种念头也是不合理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刚开始修五加行的时候要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根本不需要长期观想,这样的念头完全是一种被错谬所遮蔽的思想,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持之以恒地修持这样的无上法门,在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了无常观念,我们的修法就一定会成功。这些观念一方面需要上师三宝的加持,另一方面最好经常翻阅有关无常的书籍,《大圆满前行》中无常的窍诀也是非常殊胜的,原来讲解的时候觉得很多金刚道友心的相续中确实是生起了无常之念,我们讲札嘎仁波切的《山法宝鬘论》时,很多人也是对无常观念生起了一定的定解,这次金厄瓦罗珠加参也是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把无常观念讲得淋漓尽致。

    自己的相续中生起这样的修行境界,就如同我们昨天所讲的一样,“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不要将以前得过的法抛到千里之外,而应将这些高僧大德们的窍诀融入自己的相续。

    布顿法王云:“此生无暇速疾睹死神,恰似牵至屠场之畜生,每一刹那均往死亡奔,当思注定死亡仁亲哲!

    布顿仁波切的名字是仁钦哲,他的《自我教言》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此生的暇满不会停留很久,很快的时间中会见到死神,在座的修行人,可能今年或者明年或再过两三年的时候一定会在阎罗卒手里,恰似旁生在屠宰场一样,因为屠宰场中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会被宰杀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刹那一刹那地趋往死亡的方向,因此一定要观想死亡无常的道理。

    莫为今明杂务念头转,百种心思终应归于一,可怖阎罗相迎于吾前,榻间呼吸断绝命终时,除法别无助益仁亲哲!”

    我们有各种杂念在心里延续产生的时候,所有的思维分别念全部归属于一处——所有的修法和事宜全部观到无常上面来。恐怖的阎罗来到我的面前迎接时,虽然很有可能在呼吸阶段死亡,但是此时除了真正的佛法以外别无依处了。

    不管是不是修行人,很多人临死的时候都异常恐惧,但是真正修行较好的人,临死时根本不会有恐怖之心,因此除了佛法以外没有其他所依靠处。

    上师如意宝也教导我们:“如果没有生起猛厉的死亡无常之意念,就会不知不觉地被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的利益、名声所勾引,并为其所役使,无论行持闻思修持的何等善业,也全部成为相似之善,对来世没有利益。

    作者的上师如意宝,我们那天所讲的应该是克主杰,但是按照《东噶大词典》中说克主杰是他的上师,宗喀巴大师也是他的上师,两种说法,但不管怎样,他的根本上师如意宝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如果我们的相续中没有生起一个非常猛厉的死亡无常的念头,很有可能被世间上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繁花似锦或者是五彩缤纷的名声所吸引。五彩缤纷的名声是用比喻说明,好名声是很多人特别喜欢求的,名闻利养也是如此。很多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之念,所以被世间各种名闻利养所勾召,为它所役使。不管他怎么样闻,怎么样思,只要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没有看破今世,那么就全部成了一种相似的法。

    很多人是这样,无论背诵、闻思还是修行,如果他的相续中有无常之念,会对来世种下一个很好的善根,他精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来世的利益,但是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所作所为回向于今生,为今生中的自己做事情,今生为众生的利益而做事情的人也是极其稀少的,所以完全成了相似之善,对来世没有利益。

    在无法戒除浑浑噩噩的愚痴沉睡、说三道四、大吃大喝中,被这些无聊之事所转。

    真的非常可惜,我们的相续中如果无常的念头生起的话,不会整天睡懒觉,不会整天闲言碎语,也不会整天在大吃大喝当中度过自己千金难买的宝贵时间,根本不会!

    若能生起猛厉的无常之念,则不但在临终之时无有后悔之心,反而会在此基础上,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生起乐不可支的欣喜之情。所以,思维死亡实在是事关重大!”

    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一生中相续里生了无常之心,以此因缘在临死时根本不会有后悔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活着的时候该修的法已经精进地修了,到真正死亡之时不但不后悔,而且心里也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所以思维死亡实在是事关重大!

    2004年2月21日第40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总共分十九个问题,现在讲第十六个问题——无常。这些噶当派的教言,从字面上应该没有什么不懂的,尤其对于有些知识分子来说浅显易懂,但是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要去行持却有非常大的困难,因此,有些行为并不是口头上说,而是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今天接着讲传承上师们对我们的教言。

    博朵瓦云:“法师们希求法师的法;

    博朵瓦格西这样认为:世间上的大法师们希求大法师的法,比如讲《俱舍论》的上师求《俱舍论》,讲中观的上师就求中观的法,而禅宗的上师还是求禅宗的法门,目的是什么呢?现在求哪一个法,以后就弘扬此法,目的就是以后当法师。当然,当法师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和心情,看我当法师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法师的目的,如果是为佛法末期根本不懂佛法究竟含义的众生开示取舍的道理,这样的发心是正确的。如果自己觉得以后当法师时名声、财富、地位都会圆满,很多人对我恭敬顶戴,以这样的发心想当法师是根本不正确的。

    尤其我们作为修行人,内心的发心最重要,而不是表面的样子。

    今天有个道友对我这样说:“我现在没有成佛的目的,我闻思、背诵的目的,就是怕上师不高兴,我为了上师高兴而做这件事情,其实我心里什么目的都没有。”他很坦白、很真实。我想我可能也是这样,现在我在这里传法,但是不是真正为众生的利益?有时候根本谈不上,每一个凡夫人也有很多的毛病,但是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能直接观想,也应该间接地观:我现在这样做,是为了一切众生,众生是如此的痛苦……直接的意思可能是一种无记的状态,但是间接地或者逐渐地可以观想到真正发心的利益上来,这很重要。

    很多道友可能喜欢观心,观心的过程中自己的有些毛病可以掏出来,以后慢慢改正,无始以来的习气比较严重,再加上今生当中的习气也是比较严重,所以不能一蹴而就。

    老人们希求老人的法;

    老人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心咒,让老人去背诵很困难,你们有些老年人,精神是非常可佳的,前一段时间笔考的时候也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拿着电筒一直写,但是写也写不了很多,干脆你还是念佛号,完成三百万阿弥陀佛名号。不然人老了,以后住在这个世间从年龄的角度来讲也不是很长了,所以老年人求老年人的法。华智仁波切也讲过,年轻人的修行和老年人的闻思不一定成功。

    孤苦伶仃的弃儿希求离母之法,

    离母之法是一种比喻,意思是没有被上师摄受的,像孤儿一样的修行人求的是离母之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世间上的有些孩子没有母亲,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没有规律。同样的道理,世间上的修行人没有被善知识摄受,没有真实的教言,他自己随心所欲做一些善事、功德,这就是离母之法。前面不会有发心,后面不会有回向,中间也可能被世间八法的念头所占据,所以说这样的修行不太好。在这个世间上,没有被大乘善知识所摄受的有些人的行为,自己认为是殊胜的善法,但实际上是离母之法。

    而我却认为无常法是最无与伦比的精妙大法。”

    博朵瓦格西认为无常法是所有佛法中无与伦比的。可能我们这里的有些人认为大圆满法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圆满也是无与伦比的法,菩提心也是无与伦比的法,无常法也是无与伦比的法。但是有一个问题,本来大圆满从法的角度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修好无常观的话,可能无与伦比的法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修大圆满的人自相续中一定要有一个厌离心。

    我那天开玩笑说,现在很多人可能是世间法的大圆满:我今生一定要成就,为什么呢?轮回是很痛苦的,所以在痛苦的轮回中我要解脱。这是阿罗汉的大圆满,我自己在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想法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也很难说,因为真正的出离心,就像关在监狱里面的人日日夜夜想从监狱中出来,但是我们修行人的心念中,轮回实在是苦不堪言,我真切地要寻求解脱,具足这样非常强烈的厌离心可能很困难。如果没有这样的厌离心,大圆满不一定修得成,如果有了厌离心,但是属于自我的厌离心也不行,如果是因众生在轮回中痛苦难耐,我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众生从轮回中度化出来,这才是厌离心和菩提心所摄持的大圆满的修持。所以,我们修持佛法的时候应打好基础,尤其是显宗中的无常法,如果无常法在一个人的心相续中生起,定会屏弃世间八法,修行圆满。

    我前一段世间讲了,有一个法王在阿秋喇嘛那要求大圆满的法,阿秋喇嘛感叹他连一个简单的无常观都没修,还要希求大圆满,在课堂上也批评了,他老人家非常不高兴。我想对很多修行人来说,无常法和大圆满真的无与伦比、极其殊胜,尤其在末法时代,我们不能不赞叹。

    以前觉囊法王多罗那他老人家也是这样讲的: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显宗中像以前那样成就的人为数不多,但密宗成就的人相比之下非常多,有些人一直赞叹显宗排斥密宗,这是佛法衰败的一种象征。

    所以,我们如果说显宗非常好,出离心非常好,无常很好,一直站在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就可能是毁坏佛法的一种象征了,我们一定要赞叹无上大圆满的功德、威力和加持,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从什么样的基础上修持无上大圆满才能成就,这个问题很关键。修行人首先要修无常观和生死因果观,尤其是发菩提心和无常观,每一个人的相续中要真正生起来,不是口头上说,万法皆无常谁都能说,但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比喻和道理,自相续中一定要生得起来。

    有人认为无常法只不过是属于孩童与妇女们的浅显低劣之雕虫小技,根本不能列入法的行列,以前藏地的法师们时常就“是否遮遣现分”、“佛陀是否拥有智慧”等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

    无常法是一些孩童或者是妇女们在家里面观一观而已,根本不能列入大法行列中,有些人是这样说的。

    不仅是以前,现在也是辩论场所中很多道友集聚在一起,针锋相对地辩论,主题是现分要不要遣除,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得比较细致,比如说佛陀智慧的现分现在存不存在,讲第七品时饿鬼所见到的脓和人所见到的水,现分到底灭不灭,这方面的辩论特别多,在辩论场所中所有的法师们展开辩论的最主要的话题就是现分到底存不存在,到底需不需要遣除。以前我们学院的几个法师,几天几夜一直在佛陀智慧的现分上面辩论,到底如来藏空性的现分灭不灭?还有一个辩论话题,佛陀到底有没有智慧?如果佛陀有智慧,那么这个智慧已经成了世俗谛;如果佛陀没有智慧,那么佛陀不能照见万法。还有比如声闻缘觉证悟空性没有?六道众生所看到的一碗水到底所得的是什么结论?一直辩论诸如此类的话题。

    博朵瓦针对这一时弊,义正词严地呵斥道:“如果相续生起无常之心,此生的一切现分都可以此念轻而易举地遮遣。”

    但是博朵瓦认为:没有必要在辩论场上辩论现分存不存在,佛陀有没有智慧。他认为作为修行人应该内观,比如如果我们心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那么所谓现分存不存在的问题全部迎刃而解,根本不会有任何问题和困难。如果在自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观念,很容易看破今世,如果看破今世,所有的修法会成功的。如果修法也没有成功,自相续中的无常观念也没有生起,整天语无伦次地辩论,结果也许造了舍法的罪业,除此之外一无所得。

    因此噶当派有些格西的想法很接近于真正舍世修行人的想法。

    北方的一些人正在为一位病人作禳灾的经忏佛事,一人不期而至,将用于供施鬼神的食子一下子夺走了。

    北方当时有一个病人,很多人在为他作经忏仪式,食子、食品还有很多仪轨都需要预备安排。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把供僧的食子全部夺走了。

    猝不及防的人们都纷纷谴责与嘲笑他不该将鬼神的食子夺走,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蛮不讲理也好,丢人现眼也好,反正我已得到了北方色卡地方的食子。”

    想防止也来不及,很多人谴责他不应该把鬼神的食子夺走,但他满不在乎地说:别人怎么说都可以,别人怎么样埋怨我也无所谓,反正我自己已经得到了食子,他可能把食子吃了,《大圆满前行》中也讲到一个非常笨的人把觉沃前面的食子和酥油全部吃了。与此相同,别人笑我,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反正我已经把色卡地方的食子吃了,已经心满意足。这里的意思是指别人说什么都不顾一切,我们作为修行人也应该这样。

    同样,观修无常尽管也被世人视为蛮不讲理,丢人现眼,但是,只要心中生起了无常之念,就可以此为满足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修无常观的过程中,也许有人说:修无常法是如此低劣,不如观修无上大圆满,大圆满很好,大威德很好。

    刚才来了一个道友,他要求我讲本尊大法,我给他写了一个文殊菩萨的心咒,他特别不高兴,仍然坚持要我讲一个大法。后来我说:以前有一个叫做博朵瓦的格西,他说最大的法就是无常法。这个道友说无常法早就学过,无常法不用教。我问他究竟弄懂没有,他说无常法懂了,春夏秋冬都是无常的,你一定要给我讲一个大威德的法,否则我不走。

    所以修无常法、发菩提心的人,很多人谴责他:现在你到藏地去,藏传佛教中听说最高的法是大手印、大威德,你怎么求了一个无常的小小的法?不管别人怎么样讥毁、嘲笑,自己的相续中真的有一种无常观,自己已经心满意足,从此以后跟这些口头上说大话的人的相续完全不同,因为有无常观,时时刻刻自己的行为在佛法上面,如果没有无常观,虽然他修的是本尊大法,实际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修大法的人相当多,但后来真正能修行成功的有多少人,我不是讽刺他们,这是我们耳闻目睹的事情。

    我们身边的道友找大法师,在他们面前求大法,但是回来后相续是什么样的,他自己的行为也神神秘秘,有时候说不清楚,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希望真正的修行人在相续中反复观菩提心和无常。

    噶当派的格西讲的故事真的很精彩。

    一位信士曾向博朵瓦祈求迁移加持,博朵瓦恳切地说:“我没有其他的迁移加持,只希望你能一门心思地观修无常,没有比此更深妙的法门了。

    迁移加持,就是上师相续中的加持融入到弟子的相续中,意思就是上师你老人家加持我。

    博朵瓦格西在别人向他请求加持的时候说:没有更殊胜的加持方法,只希望你能一门心思地观修无常。

    以后有人找我加持时我也可以这样说,你们也可以这样说。但是别人可能不会相信,让他好好地观想无常,这就是加持的话,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果是真的大菩萨迦持是有利的,一般的凡夫人依靠有漏的身体摸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的道行在我之上,那呆在这里就毫无意义。如果你的水平与我相当,那我就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你,对于我来说,以这个遮遣现分(指无常法)的大法,可以产生深远的意义,如果你能如法炮制,也必将受益无穷。”

    现在人们特别喜欢遮遣现分的法,对博朵瓦格西个人来讲,遮遣现分并不是其他的法,就是指无常观,所以,对他来讲无常观就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法,如果你能真正如理修持,如法炮制,按照我的安排先修无常观,自相续中的无常、厌离心和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再修密法。

    很多人不会这样观的,而是先求密法,方便的时候稍微看一看无常和菩提心的书,认为首先修最深的法,但实际上首先要打好基础,然后装修,很多人先装修,然后再打基础,可能到了装修的时候你的地基不稳固,装修也装不好。

    因此,要搞清修行的次第,这一点在座的人如果听了这些法就会有一些感应,如果没有听,或者听了以后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就没有办法。

    这是博朵瓦格西的法。

    一位密咒师的女儿娇嗔地向父亲埋怨:“我的这个破镜子太小了!”

    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给她买的,反正她对父亲说自己的破镜子太小了。

    父亲听到她不明事理的抱怨,说道:“你先用它照脸,如果还嫌它小了,那就到我的大鼎锅那儿去照吧!(那倒是硕大无比的镜子。)”

    不管怎么样,镜子再小也可以照得到你的脸,镜子如果真的太小,到我的大鼎锅那里去照也是可以的,其实大鼎锅不可能照人,这里是带有讽刺的意味。

    同理,虽然有人将无常法贬斥为“拙劣小法”,(但我还是开诚布公地提醒诸位,请不要自不量力,)最好还是先让无常法在相续中扎下根,再去寻找其他的法,方为明智之举。

    学院里的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以前给大家唱上师如意宝的《无常歌》的时候大家都觉无所谓,唱大圆满的道歌时,觉得“道歌”对我有一定的利益,我可能马上会证悟的。所以,很多人认为无常法是很小很小的,如同小女孩认为镜子太小了,自己的脸在里面照不下来一样,实际上你的脸再大也一定能照到。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非同寻常,但是实际上你的境界再高也不能离开无常法。前面我们也讲了,有些人认为修大法的人才需要,有些人认为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长期修持,实际上自始至终,何时何地都是需要的,而且具有无常观的修行很有力量。

    这是作者给我们的教言,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首先在自相续要扎下无常的根,然后再求其他的法就是智者的行为,无常观还没有在相续扎根,修持不一定稳固。

    博朵瓦云:“没有忆念无常的一切修法,都好似冰上的建筑,悠然闲暇之时自己仿佛也如假包换似的具有空性等的境界,但是一旦到了紧要关头,便会从基础开始土崩瓦解;

    博朵瓦又讲:没有修好无常法就像冰上的建筑,在悠闲自在的时候,好像是真正有一些空性的境界。比如说你吃穿皆具,天气也好,心情也好,没有违缘的时候,认为我的空性的境界很不错。但是你遇到了违缘,别人挖苦你,别人说你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你就难以把握,说明所谓打好空性的境界实际上是假的。

    如果生起无常之心,则修行不会退转;倘若相续中尚无有无常观的立足之地,则一切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如若在相续中培养起无常之心,则菩提心与空性等一切功德,都如同源源不断地堆积一般日益高涨。”

    如果自相续中根本没有无常的观念,所有的努力全部会付诸东流。

    这里还是有很深的教言,但就讲到这里吧。

    2004年2月22日第41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里第一个问题舍弃今世篇幅比较大,恒修死亡无常在这部书中也讲得比较多,在修行过程中每一个教言有一种特点,就像前两天个别的金刚道友所讲的论典一样,比如说《俱舍论》或者《入菩萨行论》,每一个道友自己的爱好和信心所发挥出来的窍诀或者是教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有他的特点。

    因此《札嘎山法》里面、《大圆满前行》,还有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这些书中都讲了无常法,但是每一个上师的着重点,也就是说窍诀的立足点也可能是不同的,每一个都有独特、具针对性的窍诀,能真正刺破我们过失的心脏,因此希望大家记住每一位上师的教言。

    我讲了《俱舍论》和《入菩萨行论》以后,自己心里觉得这些论典真是很重要,无论如何要讲完。实际意义上,很多金刚道友的相续中非常圆满完整地听受五部大论也很困难,像格鲁派讲一部论典也需要五六年、七八年,在一年的时间中掌握大概的内容也应该可以,所以希望大家珍惜时间。

    尤其是《开启修心门扉》,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非常低的加行,也是一种进入菩提道次第的门槛,但是关键看你怎么样认识,你如果真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你的相续中可能会收获匪浅的。

    如果你没有这样,大圆满也不一定对你有利。因此,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关键是用自己的信心来对待,遇到哪一个法都是无上的妙法,至高无上的法宝,遇到哪一个上师,你认为这个上师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语言你也会接受,接受以后你的相续中也会有所助益。就像《札嘎山法》中所讲的一样。

    夏沃瓦也抽薪止沸地指出:“能迫不及待地观修无常之人,都是探寻到法之根本的明智之士,而观修空性只不过是漂在口头上的浮夸之举。相比而言,就显得极不深入扎实。”

    夏沃瓦一针见血、真正地说到窍诀要点的方式指出:能迫不及待观修无常的人,是真正探询到佛法深要的人。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观修无常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精力用在观无常方面,自然而然其他的修行也会水到渠成,真正深入到佛教的最内层去。

    如果这些人无常的基础一点也没有,然后说一切空性、光明,还有气脉明点等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漂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而已。

    很多道友特别喜欢《上师心滴》,他们问《上师心滴》可不可以看,问他们修五十万加行了没有,有些人说没有修,听说里面风脉明点很殊胜,听说冬天修明点不用穿衣服。好像不穿衣服的窍诀在世间上是最好的,目的就是这样。有些人听说修《上师心滴》特别快,“我特别喜欢快,不喜欢慢。”但是这个快艇,还是要付出无常的价钱,否则恐怕根本无法登上。大家口头上的一些大圆满的觉性本智、自然本智,实际上有非常殊胜的依靠,这一点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对信心非常大的人来讲还是非常了不起,但是没有打好基本的佛法基础之前还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最初修无常很重要,中间修无常很重要,最后也是不可缺少无常的原因。

    光是口头上的夸夸其谈,相对而言并不深入、不扎实,这是夏沃瓦格西讲的。

    他身边的一位小僧人深有体会地说:“不了知无常而做的转绕之事,只不过是让脚白白地疼痛而已。”夏沃瓦听了此话,喜出望外地赞叹道:“他说的可是千真万确的啊!”

    他身边的一个小僧人转绕佛塔,我们这里转绕坛城,有人说已经转了一千遍了、一万遍了,但是你的相续中有没有无常观念,如果在无常观的基础上发无上菩提心来转绕,转绕一次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是无常观念一点也没有,想让自己长命百岁或无记的心态中转绕,实际上就像那个小僧人所说的一样,不观无常的转绕佛塔实际上是让脚白白地痛而已。

    其实不可能没有一点功德,这里是加上否定词而已,有是有一些功德,无记法的心态来转绕也有功德。以前一条河里面有陈旧的佛塔,树叶子上的七个虫转绕以后也有一些功德,它们都根本没有发心,但是毕竟转绕了佛塔。可是这个功德很渺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功德,因此,我们也应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以,像小僧人所讲的一样,如果没有无常的基础转绕,这个善根并不是很大,后来夏沃瓦格西听到小僧人的话以后,他喜出望外地赞叹一点也没有错。

    事实也是如此,有些格言在小僧人的口里也可以说出来。

    前一段时间在玉树,那里有一个老僧人,他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这个人特别喜欢助人为乐,比如说别人有什么事情找他的时候,他自己无论有什么事情都放下来,去帮助别人做。这恐怕很多人是做不到的,首先是“我”的事情做完了以后再做别的事情,这是很多人的习气和性格,但是那个老僧人十年如一日都是那样,所以有时候在普通人的身上也可以学得到很多知识。

    那天我们选管家的时候,有些人愿意当管家,因为要接触很多人,有些人有知识、有功德,功德也可以学得来,有些人的性格不好、人品不好,有很多过失,通过他的过咎也可以自我检点,所以修行稍微好一点的人,什么都会变成他真正的老师。如同夏沃瓦格西在这位小僧人的口里面也学到了知识一样。

    衮巴瓦云:“无常与业因果之法,如果听的人以为毫无价值,讲的人也认为不名一文,将其作为妇道人家修持之法,则他们既不是智者,也不是尊者与贤者。”

    衮巴瓦格西讲的内容大家耳熟能详:讲法的人也认为今天讲《开启修心门扉》是一般共同的法,不是什么大圆满、大中观,可能没有什么价值、功德、利养吧。听的人也认为无常法和业因果法是很低劣的法,分文不值,如果听一个大圆满就很好,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福报了,很倒霉,现在不讲大圆满、大中观,整天就是讲无常法,没有价值,不如不听,做一顿晚饭很有价值。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还有认为这些法是在家妇女或是儿童所学的一种法,实际上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是愚者,不是智者、不是贤者,也不是忍者,我们道友当中可能不是智者、不是贤者的人还是有一部分吧!如果是讲一些密法,把录音机什么都准备好,极其珍惜、重视这个机会,讲一些无常法的话,“无常法我早就知道,春夏秋冬就是无常的,我的生命也是无常的。”表面上看来春夏秋冬也是无常的,人的年龄等很多方面是无常的,但是真正深入细致地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恐怕还是极为罕见。

    香怎耶巴也说:“如果上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如果中午没有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

    香怎耶巴说:无常以每天思维的方式来修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上午没有思维无常的观念,那么很有可能在中午的时候,贪图今世的念头抬起头来,生起世间贪念,它就开始扰乱我们。如果你上午坐禅努力地修无常,最少也是在今天觉得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就没有希求世间八法的念头了,中午的心应该能平稳地过下去。如果你中午的时候没有修无常,很有可能在晚上的时候生起世间的贪念。

    如果迈入贪图今世的轨道,则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趋往正法。”

    因此无常观念一天修一次还是不够的。有些人说不懂怎样修法,其实修法没有什么不懂的,只不过是我们不修,我们凡夫人一直认为无常没有什么修的,菩提心没有什么修的,这一点我懂,懂是懂,但是我们心相续中的习气是很可怕的,所以说大家应该记住无常。

    我们前一段时间也讲了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这作为佛教徒来讲也很必要,为什么这样讲呢?你以前修的无常观念,日日夜夜都串习,那么一生中所有的世间八法才能偃旗息鼓。我想这几天观无常的人会有一些,但是再过十五天的时候有没有就很难说,去年我们修《札嘎山法》的时候大概十五天或一个月左右,看破今世、无常观修得很不错,但后来再过了一两个月以后很多人的相续中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需要很多法,要重点抓住关键的几个法。

    很多人说要打坐,打坐我很赞叹,早中晚都可以打坐,但很多人看来打坐主要坐金刚跏趺坐,对这点很重视,第二个就是什么都不执著,呆坐一会儿,这就是他所谓的打坐。但是这是哪一本书里面的传承?光是什么都不想地坐着,这叫做无记法,是阿赖耶的一个种子。你如果真正想打坐,早上起来想一想万法都是无常的,不知道何时会死,闭着眼睛修一下。早上无常观的修法,最少在中午之前不会做世间法。现在很多修行人、非修行人整天到城市中去化缘,做非法事的原因就是他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如果他的相续中生起了无常,一定在行为上会是如理如法的,没有时间做非法行,因此,我们早中晚都要观无常,这样我们心的相续一定会逐渐趋向善法,所作所为也会如法的。

    金厄瓦仁波切也云:“如果清晨没有观修一座无常之法,白天就会被今世之念所左右。”

    金厄瓦仁波切告诫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要观。我今天说了,在座的金刚道友可能明天会观的,但是最多坚持十五天,以后会不会又销声匿迹了?有些人因为心比较稳重,不易被外境所转,能持之以恒地修。如果能修,将来变成一个好修行人是没有很大困难的,但关键是我们以后能不能坚持,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作者也是这样讲的,如果早上观修无常的话,这一天不会被世间的念头所左右,如果没有观肯定是相反的结果。

    罗德益西炯曾向仲敦巴请求赐予教言,仁波切正对一位尊者肆无忌惮地搞世间法极为不满,就借题发挥道:“尊者如此热衷于搞世间法,以备关键时刻之需。

    益西炯当时很想在仲敦巴面前得到一个教言,但是仁波切正好遇到一位道友搞了世间法,他非常不满,就借题发挥,比如去外面化缘或者做什么不如法的事情,凭借这个主题来批评,当时这样说的:这个坏蛋认为搞世间法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刻最能派上用场,功德最大。

    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这些都不能派上用场,安闲之时口头所标榜的信心,实为鹦鹉学舌,(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但是你现在所做的世间法,千钧一发的时候根本用不上。形象上不如法的自不必说,但是为了名声、为了众人的恭敬而造经堂,塑了很大的佛像,最关键时能不能用得上,恐怕是用不上的。比如说要断气的时候,自己内心中没有一点境界,经堂对你来讲用不用得上?你表面上搞了各种各样的世间法,比如说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画册,很多人大力宣传,对我恭敬,但是我临死的这一刹那,这本书对我来说能不能用得上?或者我得了很严重的疾病的时候对我来说能不能用得上?所以,我们要心上起修,不要在口头上,无常观念经常用在生活当中去观察。真正遇到违缘和困难的时候,要用得上已经思维过的道理。比如说转绕坛城功德很大,但是如果没有发心的摄持,临死的时候是用不上这个功德的。

    在安闲的时候口头上经常自我标榜对上师信心很大,对佛法信心很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上师要批评你的时候,你可能对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不会用师徒之间的关系来对待,那个时候你或者用人民内部矛盾,或者是用敌对的关系来处理——这个上师无缘无故、平白无故地怎么怎么,我也不客气!你平时说对上师信心很大,是不是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中我的信心是第一?上师也开心、你也开心的时候在上师面前说过特别好听的话,但是关键的时候可能一句批评也忍不了,原因是我们平常没有修,如果你真正观修上师的功德,真正把上师看作佛陀,一两句的批评不可能让你有很大的改变。有时候佛法还是需要考试,所谓的修不一定是掩门观修,每天所讲的内容随时随地在自己心里面去思维,思维以后再继续串修,这个叫做闻思修行。

    只有屡屡忆念死亡与业因果,等到关键之时,才能招之即来并令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你真正要观想因果还有寿命无常的关系,死亡无常的修法的力量,自己还是可以用得上,比如说我们平时观死亡无常,平时观业因果,死的时候就不会很紧张,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每一个众生都会经过死亡这一关,因为你以前做好了一切准备。有些道友遇到违缘的时候能从容面对,原因就是他经常在这方面思维,有些道友遇到最关键的时候跟平凡人没有什么差别,好像和从来没有学过法、从来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一样,那个时候紧张得不得了,特别痛苦,这就说明我们平时没有把法融入到自己的心间。

    因此,不善仅能生痛苦,岂言以此而解脱?我当恒时于昼夜,勤思此理方妥当。就应当这样做,你知道吗?”

    不善法经常会生痛苦,怎么说是以这种方式解脱呢?当时仲敦巴格西一边批评不听话的道友,一边给他讲了这个教言,懂到就一定要修,不修是不行的。

    金厄瓦将此言复述给博朵瓦,博朵瓦羡慕地说:“格西有一门对谁也不传授的秘诀,没想到却告诉给他了!”

    批评他的时候金厄瓦可能当天在场,对于益西炯求教言的时候仲敦巴很不高兴……在博朵瓦面前说了。博朵瓦说听说仲敦巴格西有谁都不传的甚深密法,非常甚深的密法没有想到今天已经传给了益西炯。以前噶当派的上师最甚深的教言从不外传,所以噶当派对死亡无常的法像我们对无上大圆满法一样没有差别,因为依靠这个观修方法有很多人获得成就。

    阿衮巴云:“我如果没有在之前观修一座无常之法,就不会传法。”

    阿衮巴每一次传法的时候都观想一座无常法,之后再给别人传法。我肯定做不到,每一次传法之前可能观修一个常法,我经常打算将来怎么。很多人听法之前有没有观修一个无常法,“我今天去听法,回来的时候会不会死呢,到底我还能不能再回到家里呀?”有没有这样观想无常,如果随时随地这样观想的话,所作所为不会被世间琐事所转。

    他对所有的人都将此法作为窍诀而悉心传授。我们也应当让此法在相续中毫无缺憾地完整保留。

    他在所有的人面前把无常法讲得最细致,我们也非常希望这样的法在每一个人的相续当中完美无缺地保留下来,但保留下来也非易事,看你能不能经常反观自己,如果境界不好,遇到一些外境的时候就会出现常有的心。

    我都经常想我们在座的金刚道友未来的前途,有些人真的变成大法师弘法利生,有些人到寂静的地方去精进实修,一生成就的可能也有,也有一些个别的可能再过了几年以后自相续中生起邪见,还有还俗的,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人。从现在佛教的一般规律来推测也看得出来,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能改变自己的见解,如果有观无常的心就根本不会被世间的心所转移。

    嘉地的江擦多策曾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我要到上面去烧点茶水,请你马上给我传个法。”博朵瓦随即不悦地说道:“若能多多观想无常之法,舍弃今生而追求来世之大义就如拾地芥般容易。就像现在你喝茶很容易,不喝却很困难。”同时又简明扼要地嘱咐他应当时常观察业因果、轮回过患、菩提心与空性等法。

    这一段可能在翻译上有一点问题。意思是这位尊者跟博朵瓦尊者说:我在上面烧一点水,希望你赶快给我传一点法。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我已经买完了车票,上师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法,我明天马上要离开。”当时格西也是在上师面前这样说的,正烧水,“水可能马上要开了,希望你在这之前给我传一个法。”博朵瓦格西随即说:我给你传的就是无常法,你好好地观修无常,舍弃今生和追求来世的大意就像我们拾起地上的芥子一样容易得到,就像是你喝茶很容易,不喝茶很困难。

    也带有一种讽刺性,因为他说水马上要烧开,马上要得到一个法,所以他对喝水很有信心,不喝水很困难。但你要真正想成就应好好地观想无常,不观无常很困难,就像现在你不喝水一样,看破今生和一切世间的修法很容易,就像你现在喝水一样,博朵瓦格西从反方面来这样讲的。最主要的给他传的是无常法,稍微简明扼要地讲了菩提心等的功德。

    夏沃刚巴将此言告知普穹瓦,普穹瓦连忙恭敬地摘下帽子说道:“哎呀呀!只有我们尊者说的这席话,才是异常珍贵的啊!”

    夏沃刚巴将博朵瓦的教言告诉给普穹瓦。

    普穹瓦摘下帽子(噶当派的很多人起信心的时候不管被人看见没有,马上摘下帽子,这是他们的一种传统。我们这里也是这样,有些人不要说没见到上师,见到上师的时候也是好像帽子已经用钉子钉在头上一样,根本不会摘下来,有些可能因头上有一些不好看的东西,也不愿意。)这样说的:上师所说的话真的非常珍贵!观无常,以后看破今世很容易,希求来世的大意也很容易,表面上看来无关紧要,但是真正的修行人把这个看作是非常珍贵的教言,对他来说一生中有很大的利益。

    2004年2月23日第42节课

    下面我们讲《开启修心门扉》中的第十六个问题,也就是说观修无常。观修无常的道理相当重要,但是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因为观得无常太好了,所以什么闻思修行都不愿意,这一点是当前的一个弊病,希望大家注意。以前我有一段时间也有这种感觉,什么都是无常的,背诵有什么意思,讲考有什么意思,但这可能是个违缘,因为虽然是无常的,但是最有意义,自相续中真的要扎下佛法的根,还是要不断地闻思修行,可以在空闲的时候观无常,不一定从早上到晚上一直观。但有些人不愿意背诵,要观无常,打无常的旗号给自己开一条路,结果背诵的时间根本没有观无常,你就散乱。所以,闻思修行的人很好,比如说背诵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全部了如指掌以后才能背诵。我刚到学院的时候背得不是很多,但是当时背过的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没有背过的,虽然当时心里面记得很清楚,但是现在都不行。

    有些人观得无常太好了,觉得什么都无常,结果你的一生可能也是很漫长的,在漫长的一生中经常在自相续中漫延邪见,最后无常的念头也可能被打下了,这样不太好。

    堪巴龙巴云:“我希望你们能以观修无常的方式而修行,至于其他的方式,则除了让内心烦乱焦灼以外,还会有什么呢?

    堪巴龙巴说:我希望你们修行时以观无常为主,除了观无常以外,其他的方式除了令心焦乱以外再无其他。比如说你没有无常的基础观风脉明点,或者是做其他的佛事,或者是朝山拜佛,这也是一种善根,但不是真正佛教的精华,因此对他来讲观无常是最重要的。

    若能忆念无常,就会产生对一切非法都不需要的意念。

    如果我们无常观得非常好,对世间的非法就不喜欢希求。学院当中当然有些人学习非常好,但也有些人整天搞一些非法,整天都是说说笑笑,喜欢打扮,所有的时光浪费在无意义当中,这是我们耳闻目睹的事,这些人好好地观一观无常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还有很多人经常破坏纪律,如果心相续中真的有个无常的观念,就不会对非法行兴趣盎然,因为人身非常难得,何时死都不知道,就会自我鞭策。

    我想在座的大多数金刚道友观无常比较认真,因此非法行也比较少。

    如果自己在后天必定死亡,那么,即使所有的水都变成酥油;一切的山都化为黄金;全部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儿女,又有什么用处呢?”

    在藏地,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小牛还没有出生,这个时候酥油很少,所以穷人特别向往酥油,家庭比较穷困的人向往所有的水都变成酥油汤该多好,整个山都变成酥油那样。大家可以这样想,如果我们真的后天死,所有的水变成酥油汤,(说“汤”好一点,因为酥油是固体)所有的山变成黄金,全部的人变成自己的儿女,对你来说有没有用?所以以这种概念来比喻,世间的一切财富、一切眷属、一切人对自己来讲真是没有任何用处。《大圆满前行》当中也讲了,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哪怕有成千上万个眷属,也不可能带走一个,就像从酥油里面拔一根毛发一样,根本没有办法让任何众生和任何财产对死亡有任何利益。

    普穹瓦曾生动形象地教导说:“你们若能观修无常与业因果,就等于是现量地见到我了。我这个头童齿豁的老人,(并不值得一见。)

    普穹瓦在藏地是非常有名的,很多人想拜见他。很多人想见无著菩萨的时候,他在门口上也写了“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的教言,前面也是这样讲的。

    当时很多人想拜见普穹瓦格西时,他教导说:你们如果真正对我有信心,就好好地观无常和观业因果,这和见到我没有差别。像我这样没有头发、牙齿也脱落了的老人,见到也无用,你的相续中如果有个无常观,没有见到我也还是值得的,如果你的相续中没有无常观和因果观,看我一百遍又有何益?

    华智仁波切在临近圆寂的时候,很多弟子也想见他,他是这样说的:如来芽尊者的遗塔在那边,你们不转遗塔,整天绕着我干什么,不要到我这里来。

    若能如此观修,则即使犯失四他胜罪,也可以将罪业清净,这就是我的遗嘱。”

    小乘当中最严重最可怕的是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四他胜罪可以说是一生中难以清净的,但是你心的相续中真的能生起无常观的话,像这样的罪业也能得以清净。但我们学习大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如果心的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四他胜罪也得以清净,但是无常观能令他胜罪得以清净的情况,以前在其他的教言中是见所未见的,但普穹瓦格西是这样讲的。可能是普穹瓦接近圆寂的时候,很多人想见他,他教诫观无常就是他的遗嘱,除此之外无其他遗嘱。

    柳吾色巴也说:“相续中生起随念死亡之心乃为其一;舍弃今生乃为其二;修习正法乃为其三,此三者是相依而存的。

    柳吾色巴也叫益西巴,他说:我们的相续中生起死亡无常之心,还有舍弃今世和修习正法这三点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无常观得很好,那么看破今世和修行正法这两点也可以在此人的相续中具足,如果能看破今世,他的相续中舍弃今世和修持正法也会具足。

    我们这里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观无常也不错,不会希求今世的名闻利养,会认真地修持。所以说这三个要点同时存在,只要具足其一,其他的两点肯定具足,如果一个人日日夜夜勤修,他的相续中肯定有看破今世和无常观。

    妄想不死乃为其一;对此生宁死不放乃为其二;造作恶业乃为其三,此三者也是同存共亡的。”

    同样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会长久存活,那么他临死也不会放弃今世和造恶业,这三个业也是共同存亡的。或者说有些人宁死也不舍今世,这样的人无常观得不好,而且正法也肯定修不好,整天都是造恶业。所以坏人具足这三点,好人具足前面三点。

    又说:“以观修无常而从贪执今世中得到救护;以观修业因果而自八无暇中得到救护;以观轮回过患而自一切三界中得到救护;以慈悲心而从沉陷小乘中得到救护;以观修空性而从执著外相中得到救护”等等,对各种行为进行了广泛地宣说。

    有些人这样讲的:我贪执今生的分别念特别重,有什么办法呢?观无常就会从贪执今生当中获得解脱。

    有些人这样想:将来转生到八无暇处特别恐怖,不想转生怎么办呢?好好地观业因果,就像《三主要道论》当中讲的一样,“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因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如果你不想再转生在三界轮回中,就观轮回的过患。

    小乘中没有究竟的慈悲心,所以说修慈悲心可从小乘的执著当中得到救护。

    如果特别执著外相,观空性肯定从中获得解脱。

    往昔的(诸大德们),也将思维无常作为殊胜的窍诀。《毗奈耶经》中有这样一段公案:厄扎塔依国王的王妃沃已被判定将于7日之内死亡。(国王无奈之际,)只好将王妃交与一名为“比丘尼母”的女阿罗汉,女阿罗汉安排王妃削发出家并嘱其观修无常,王妃7日后死亡且转生于天界,后在佛陀前聆听正法而现见真谛。”

    《毗奈耶经》中有这个公案,厄扎塔依国王的王妃被有神通之人判定七日当中死亡,国王实在是无可奈何,当时将王妃交给了女阿罗汉,她没教她念阿弥陀佛或是念观音心咒,而是在七日中要她好好地观修无常。王妃死后,因她观修无常的加持和功德,转生到天界,变成一位天子。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有天子听法,不一定是她,这是我分别念加的,但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五比丘和八万天子已经获得真谛。

    有些人也像国王这样,对于老年人非常严重的病情束手无策,或带到寺院里面,或者是交给一个比较有修证的上师,要他超度。有这种说法。无常的加持力非常大!以前的高僧大德,尤其是噶当派和噶举派的有些高僧大德,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就是要他观无常,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没有任何危险性、非常可靠、有加持的修法。因此,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什么都修不来,怎么办呢?一方面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方面每天都观无常,除此以外,很多人修玛哈嘎拉、大威德、黑噜嘎,有耳有鼻的,固然很好,世尊也给我们开示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但是能否修好很难说,观无常没有这种风险。

    因此,你们有些愚笨的人或者觉得自己现在已经老了,什么法都修不下去,观无常就可以。如果观无常实在是观不来,你就看今天外面的天气怎么样,明天是不是这样?今天你的心情怎么样,明天是不是如此?而且去年的时候我们学院是什么样的气氛?今年在四十九天的前几天时又变成了什么样?今年开春、夏天的时候变成什么样?而后从自己的身体观,现在我们骨肉组成的身体再过几十年的时候变成什么样?到时可能连骨髓也是不可能见到的。

    有一个无常的故事,原来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王妃,王妃和国王的感情很不错,有一天那个国王想知道她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好,他就躲藏在花园里面,让下人传言国王被老虎吃了,后来有人真正告诉了王妃,因为王妃对国王特别执著,一听到这个消息,王妃马上就死了,之后国王特别后悔,把王妃的尸体放在尸陀林,国王特别伤心,一直在尸陀林里面守着她的骨架,呼唤王妃的名字,她好像叫玛热达娜。

    有些人说他在尸陀林里面过了八年,有些人说过了十二年,不管怎么样,国王在尸陀林里呆了很久。后来有一个上师拿着瓦罐也到那里去了,国王还在伤心,上师把名叫哲达的罐子不小心打在地上,摧毁了,那个上师也一直哭:“我的瓦瓶!”国王说:“你这个上师很愚笨,瓦罐在地上已经烂了,你不应该这样哭,或者你再找一个也是可以的。”上师说:“你的王妃已经死了,你也是同样,我的瓦罐还有一些碎片可以拣,你那个骨架连王妃的一个微尘也没有了,但是你还在哭,你真是很愚笨。”他们俩这样对话以后,他也对无常观和对上师的行为生起信心,被他度化了。

    因此,思维无常就是实实在在的正行。若认为这不是正行,而是另有其他的正行,这个思维无常之法仅为趋入前行的方便,则是极大的愚昧与荒谬!

    我们很多人这样想:无常在《大圆满前行》中立为共同加行,因此修无常只不过是最开始时观一观的必要,真正的正行是在密法当中,或者显宗中的空性、胜观等等。但是这样的说法非常错谬。

    大家都知道,《札嘎山法》里面讲无常的重要性中也有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空性很殊胜,实际上与无常法对修法证悟的快慢和深浅方面没有差别,认为修无常的境界很浅、修其他法的境界很深的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还有有无违缘方面,修行能不能究竟方面,从四个方面加以宣说。

    有些没有福报的人,一讲大圆满里面的无常观就认为很简单,以前也听过,根本没有融入自心,有福报的人对无常观真正会深入自心。

    我有时候认为自己的修行特别差,一点福报也没有,但确实认为无常法很殊胜,如果没有懂得无常,不会修成其他的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有一些福报。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讲过九种人,下品中的上品、上品中的下品等,我想我是下品中的中品。你们中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前行的法门,讲得多也无有意义,我认为这是没有福报之人的想法,关于这一点,下文还将继续阐述。

    (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则菩提心与空性等等也不可能成为正行,因为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什么差距来的。

    如果无常不是正行,那么菩提心和空性等等也不可能成为正行,为什么呢?因为二者之间是不可能找出差距来的,完全相同,不管是证悟深浅方面还是所证的境界方面,了无差别。

    颇瓦法与临终之际的甚深大法也就是观修无常。关于这一点,从前面所讲的公案就可见一斑。所以,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老年人修不来颇瓦也不要紧。有些人对我说:“我的头发都白了,牙齿也已经脱落了,我很快要离开这个人间,你一定要给我传颇瓦。”但传颇瓦会不会修错也不好说,还是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颇瓦只不过是个别人的风脉明点开顶的一种方式,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修。但是无常是所有法中最甚深的,如果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正量,你临终时的颇瓦法也可以作为无常法。因此,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的颇瓦法,也是可以用观无常来替代的。

    佛陀所宣讲的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也就是指以对世间的一切观修无常及痛苦,从而对尘世间的一切无有艳羡之愿的意思。

    佛陀的三解脱门是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三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是指的什么呢?所有万事万物观无常和痛苦的本性,这样一来,对万事万物不会有一刹那的羡慕、希求之心。

    所以,应当对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坏灭、连续坏灭之无常的道理善加思维并长时观修。

    有为法一刹那一刹那地连续坏灭,或说我们的相续坏灭、瓶子的相续坏灭,对这种无常的道理我们应善加思维、观修。

    往昔,佛陀在获得了寂止与胜观的无量禅定时,却仍然没有获得解脱的果位。

    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一些外道的上师面前获得了胜观和寂止,但是因为他当时没有得到无常的法门,所以没有得到解脱。

    才开始深深地领悟并精勤地观修世间道中不存在的脱离世间之道——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终于以此获得了殊胜的甘露果位,当时佛陀所观修的无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常。

    后来他精勤地修佛法,修世间道当中根本没有的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终于获得了殊胜的甘露果位。所以,有些人认为无常不是成佛之因,最深的是其他法。其他法也有最深的,但是你认为无常法不是佛教内在精华的话,那可能对你来讲也不一定能获得其他法。《札嘎山法》里面用山羊比喻这类人确实恰如其分,有些人到一个地方认为不行,然后又到另一个地方。这个法可能不行,又找另一个法。一直选择,永无止境,最后一无所获。就像山羊,不住在有草的地方,最后到寸草不生的地方呆下来。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无常法门,这就是真正佛法中最甚深的法。

    具有福报与智慧的人们应当了知观修无常之此法,是善逝佛陀诸多法蕴之精要,进而对其进行观修。

    还是那句话,具有福报和智慧的人才会重视,没有福报和智慧的人就认为这是一个前行法,根本不予理睬。

    2004年2月24日第43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大恩诸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家要如理如法地听受,千万不要一边炒菜一边说话地听,听法的时候应该在坐垫上,然后脱鞋,不能戴帽子,应该如理如法地做,有些人恐怕一边听课一边提水,有些人一边炒菜一边说话,这种听法的方式,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很大的过失。当然在经堂里面的人行为比较如法,但是个别在家里的人,我觉得有些行为不如法。听法有很大的功德,一天24小时中借用唯一传法的时间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那是故意造恶业。

    我们所有的人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然后如理如法地听受。我们所听的法是《开启修心门扉》。

    《念住经》云:“何处若生死亡念,于此胜念当力赞,依此获得胜寂灭,前往离垢之方向。

    《念住经》当中对寿命无常是这样讲的:在任何一处,如果有人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对这种念头应该励力地加以赞叹,任何一个人在心相续中生起了猛烈的死亡无常之心,我们就应该赞叹这个人。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能令死亡无常的观念增胜,应该赞叹这个地方。对于我们学院,有个别金刚道友是这样赞叹的:到了城市里面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没有这个念头,到了学院,总觉得死亡无常。我想这个地方应该值得赞叹,这些道友也应该值得赞叹。

    为什么这样讲呢?

    依靠死亡无常的念头能获得寂灭的果位,而且会前往无垢涅槃、无垢清净果位的方向。

    若忆死主之恐怖,其心焉能奔过患?以无谬行而恒时,令诸污垢悉消散。

    如果修行人的心真正能专注死亡无常,始终都有一种死亡的恐怖感觉的话,那么他的心会不会奔着非法、奔着过患去呢?一般来讲是不可能的。就像以前噶当派的格西一样,死亡无常观得特别好,他对世间的杀盗淫妄或者散乱毫无兴趣,他觉得这些都是不值得的,应该好好地修持正法。

    倘若以这种方式来无谬地行持,恒时观修死亡无常,所有的过患和贪嗔痴慢等也会自然而然消尽。

    不放逸获胜妙果,诸佛如是而宣说。诸位当恒念死主,抛弃不善之行为。”

    所以不放逸的殊胜果位,诸佛菩萨也是如是宣说的,《亲友书》中说:“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诸佛菩萨在有关经典当中也是这样赞叹的,所以诸位修士应该恒时观想死亡无常。“士夫寿命消失如秋云,如幻如电亦如陡坡水。”《大圆满心性休息》最后有一个无垢光尊者的偈颂文是这样讲的,我们士夫的生命很容易消失,就像秋天的云雾一样,也如闪电、幻化、陡坡水,从今天起应该证悟并通达此理。所以,诸位也应该经常观想死亡无常,对大家修行还是很有帮助的。

    去年我们讲了《札嘎山法》和《窍诀宝藏论》,这次又讲了《开启修心门扉》,当然表面上看不出很多,但实际心里面总有一些死亡无常的观念,对世间的各种名闻利养之事,大家都觉得没有实在的意义,这是我们佛法的加持,这样自己会自然而然放弃不善的行为。

    以前我们没有讲这些修行法的时候,有个别道友整天都忙着自己的房子,搞一些世间法的现象非常多。现在虽然也有个别道友修行不太好、不争气,名闻利养的念头比较重,但是总的来讲,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对死亡无常的意念观得不错,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加哲仁波切也曾引经据典地劝诫后人:“经云:‘若能数数观修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陀;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安慰;则为一切佛陀给予之授记;亦为一切佛陀赐予之加持。’”

    加哲仁波切引用佛经的教证教导后人: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观想无常,这就是对一切佛陀和传承上师们的供养。所以,如果我们想对圆寂的上师和对诸佛菩萨供养,拿着供品,如果心不清净也不一定有功德,但是观无常是上师和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是最好的供养。佛陀以能现见和不现见的方式给予安慰。佛陀也为之授记。

    在一切经论窍诀中,都众口一词地宣说道:“观修无常之此道极为胜妙,(它能帮助我们)舍弃对世间的一切贪执。

    我们讲过,修无常、观修正法,还有舍弃今世,这三者会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同时生起来,所以如果无常观得特别好,很容易看破今世。

    尤其在当今时代,观修无常更是具有重大意义,没有比此更为精妙的法门了。”

    尤其当今时代人人都喜欢做非法行,人人都认为一切是常有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四法印”中说诸行无常,诸行无常的这个偈子,在《本师传》中也讲到是很多修行人求之不得的殊胜法门,因此,好像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是浅显易懂的,但是真正深入进去,这是非常甚深的境界,没有更重要的了。

    尽管如此千叮万嘱,但那些福报浅薄的人们却置若罔闻,并没有对此生起诚信。

    虽然经论当中也宣说过,上师们的窍诀中也一再千叮万嘱,而且也是我们很多上师的口头禅,但是有些福报浅薄的人还是置若罔闻。我们这里的道友当中也有这种现象,虽然我们在《札嘎山法》、《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极乐愿文》等很多论典里都说了万法无常,可能很多人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的福报太浅薄了,当然有些福报较好的人,会觉得无常法极其深奥,所以他会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修行,结果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念,这样的金刚道友也不乏其人。有些,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无常法就是外界的地水火风或者春夏秋冬的变化,我的烦恼是我的烦恼,无常法在那边,我的烦恼在这边,无法融为一体,这是福报浅薄。

    有些人福报不错,刚来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真正地找到了佛法的甚深境界;有些人已经呆了很多年,但是时间越长,对无常法和甚深的法门越没有信心了,最后好像对牛弹琴一样,自相续中一点感觉、感应都没有了,真的有点可惜,但是也没有办法!

    即使释迦牟尼佛亲临给他宣讲无常法,他也可能认为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少说一点吧!我都不太愿意听,可能会这样说。在没有缘分的人面前怎么样说,结果也会越来越生起厌离心,恐怕无药可救。但是福报较深厚的,尤其是前世对无常和空性法门有缘的人,今生一听到就特别欢喜,自己也有能力、有兴趣去修,福报真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只要点到为止,就找到了无常和空性的甚深法门,从此以后行为如理如法,有些人跟着上师五六年、七八年也没有多大的利益。我觉得《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得非常好,众生的福报真是有差别。

    卓衮巴切中要害,尖锐地指出:“因为随念无常之此法极为深妙,故令其在相续中生起也极端困难。即使是那些法师与大修士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十分欠缺的。”

    卓衮巴说忆念无常非常深奥,与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无有差别,所以,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真的生起万法无常的观念,不是易如反掌,所有的修行人中真正生起无常观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有些大活佛、大堪布、大高僧大德们口上说得很动听,摄受的弟子也有千千万万,但是相续中真正生起这样无常境界的高僧大德也可能寥若晨星,这一点我们放眼整个世界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即使是大法师和大修士们,或是山里面闭关几十年的人,寿命无常观得很好恐怕也难说。

    加哲仁波切云:“若能生起真实无伪的无常之心,自心就不会被任何非法之念所侵占。但是,能产生这种清净体验的修士实在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无著菩萨云:如果心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无常念,自心根本不会被贪嗔痴或者各种各样的邪念、妄念所占据。无伪的就不是假装的,假装谁都可能装得来。

    在座的修行人当中,百分之七八十有无常的观念,但是恐怕很容易消失,所以自己要经常祈祷。首先是知道所有的大圆满教典中为什么要先讲无常法,比如说《上师心滴》、《杰珍大圆满》,或者是《空行心滴》里面,每一个正行修法的前面都要观无常,但是按照噶当派和我们宁玛巴高僧大德的说法,一边观正行的同时还要观无常,观无常是自始至终不能离开的,如果脱离,不一定抓紧时间去修大圆满,认为明年、后年,再过几年修也不迟。因此,无常法非常深,真正证悟无常法境界的人却非常少。

    普穹瓦曾向夏沃刚巴祈求:“我希望今天能在您面前,得授一种具有意义的修法。请您给我指点一下雷莫塘地方是如何焚烧尸骨的。”

    有一天普穹瓦曾向夏沃刚巴求法:你最好是具有意义地上一堂课,不是词句上,不要口头上的。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下雷莫塘地方尸陀林的焚烧情况。

    夏沃刚巴随即为普穹瓦一一解说:这个是这样焚烧,那个又是那样焚烧……

    夏沃刚巴就把尸陀林一个个的地方给普穹瓦作介绍,这个是晋美慈诚烧尸体的地方,这个是多杰措烧尸体的地方,这个是扎西措烧尸体的地方,一个一个地给他讲了。

    普穹瓦感慨万千地说道:“班玛香秋尊者啊!人们都对尸体被如同粪便一般搬运的事实熟视无睹,却口口声声地吹嘘自己‘已趋入了空性的境界’。

    班玛香秋是夏沃刚巴的名字。

    那天考试时有一位道友也讲了尸陀林的一些情况,我当时想他还是通达了一点点无常的概念,不知道是口头上懂的,还是实际上懂的,一想到以后我们各奔前程,他的语言已经哽咽,他介绍自己到尸陀林时的感觉。尤其是噶当派的格西,别人的一句话对他的一生来讲感受颇深。

    我原来也说过,方便的时候到尸陀林去看一看、想一想,尸体臭不是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拥有这些骨头的众生活着的时候,他对肉体很执著,但是几十年以后自己的身体也会变得这般腐烂。以此来观修,到尸陀林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就是一堂生动的课。

    可是人们经常对无常观念熟视无睹,却口口声声说自己获得了第一步境界、第二步境界,果真有这些境界当然值得随喜,但有些人连无常观念还没有生起,这些境界就更谈不上。

    (对于这种自吹自擂的空谈,)我实在不敢相信。烦恼的犄角仍然坚锐,烦恼的蹄脚依然完好无损,还自吹晓知修行之理,真是可笑!”

    对自我的高谈阔论,说是已经趋入了空性的境界,但是烦恼的角仍然如此的尖锐、锋利,为什么呢?别人稍微说了什么,马上生贪心、嗔心、嫉妒心,你的烦恼的角如是的尖锐,可能没有证悟空性吧!无常的概念都没有……

    做梦的时候怎样,诸佛菩萨给我授记,那个上师梦见我什么等等,说起来很动听,可是你老人家的烦恼的角如是的尖锐,烦恼的蹄脚如是的完好无损,还自我标榜说已经达到何种的境界,真是可笑。

    我自己确实不敢说空性的境界,口上说也特别害怕,不要说空,自己的烦恼如是的深重,烦恼的角如是的尖锐。

    夏沃刚巴也讽刺道:“精通无常法的人好像比了知无常法的人还要多啊!”

    都没有了知无常,又怎么会是精通呢!很多人说了知、了知,精通、精通,但是不要说精通,可能连皮毛都不懂。所谓的春夏秋冬是无常,这一点农夫都知道,这不是通达。真正在心的相续中观到自己的肉身、外面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等万法皆为无常之时,算是你稍微知晓,在此基础上精通、领悟。自己应该观察是否有这些境界,但是现在这个世界精通无常的人多得不得了,人人都认为不必再讲无常,“无常我是懂的,万法无常,我还唱过很多无常道歌,不要说无常的境界,我还有大圆满的空性境界。”果真如此,真是非常随喜!

    《毗奈耶经》中记载:“往昔佛陀住世之时,在比丘尼僧众中,众生主母阿罗汉女及其眷属们主要修持禅定。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则以讲闻为主,为了以如法行为护持内心,她们修习禅定的内容即为观修无常,念诵有关寿命无常的经函。”这也说明,供施比丘尼及其眷属们,都是将观修无常作为修持的主要内容。

    众生主母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大爱道比丘尼,众生主母的眷属主要修持禅定。供施比丘尼虽然以讲经说法和听闻为主,但是她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心,她们修持禅定的主要内容还是观想无常,念诵的时候也是念寿命无常的经函。佛陀在世时候的比丘尼僧团,寿命无常是她们最主要的功课。

    释迦牟尼佛讲过《佛说无常经》,原来印过,肯定发过,但是大家都没有看。

    无著菩萨在对经中的偈颂进行阐释时,也是这样讲的:阿罗汉们将一切的时日都用于观修无常。

    无著菩萨解释经论的颂词时也有这么一句话,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在修持的过程中主要是观无常。

    博朵瓦云:“我的遮遣现分大法就是这个无常法,包括二地的菩萨都要修持此法。然而,格顿等人却认为:无常法怎么会不是低劣浅陋之法呢?”

    博朵瓦格西也说:现在格西们特别喜欢遮遣大法。可能因为噶当派修行人特别喜欢辩论,前面也讲过,他说自己没有其他遮遣大法,他的遮遣大法就是无常法。无常法门不是那么简单的,到了二地菩萨的时候也要修持此法,既然获得二地菩萨都需要修持,我们不要说是二地菩萨,可能还没有到资粮道,因此,认为不用修持是一种不懂佛法的象征。

    博朵瓦格西严厉地批评格顿,当时格顿可能是特别不听话、不争气的一个调皮的人,整天说无常法没有什么可修的,无常法是很简单、很低劣的前行法,我还要修大法,可能这样说。但是博朵瓦格西严厉地批评格顿等人,他们认为无常法是非常低劣的,其实不然。

    卓衮巴也说:“因为观修无常极其关键,所以,一切的经论续部中都对其进行了宣说。律部中也记载了在走廊中描画白骨等忆念死亡的方式,在阿底峡尊者尚未光临之前,我却对此窍诀一窍不通。”

    噶举派是这样,噶当派的人也是这样,汉地的很多高僧大德,不管是学禅宗还是净土宗,他们在论典中也是处处宣讲了无常的道理。因此所有的经部论部中都宣讲了无常。

    学戒僧众的门口还有走廊当中,专门有描绘尸陀林和白骨,用这些方式让出家人观想死亡无常。

    卓衮巴也是藏地的人,因为阿底峡尊者没有来藏地,有些窍诀没有着重地宣讲,所以不一定懂。

    如果有一些上师没有讲,我们有些道友也不懂。反而会想:无常已经讲了那么多还没有讲完,无常给我们耽误了那么长的时间,我都想打瞌睡,什么无常,还是睡了吧、算了吧,我还是吃饭、提水吧,我还是去搞我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吧。可能有些这样的人。

    虽然道理上懂春夏秋冬都是无常,一切万法皆为无常,但是阿底峡尊者没有来到藏地着重地宣讲无常之前,上师没有给大家直截了当地讲它的重要性,就不一定懂,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的窍诀,上师有自己领悟的境界。

    以前有一个叫寂密的上师,他是这样说的:我证悟的境界希望你传递给有缘的众生。因此,上师对无常观念有一些境界,没有传递给有缘的众生,只是看经看论典,众生不一定懂。所以当时阿底峡尊者没有光临之前,他对无常的窍诀一窍不通。

    如果没有讲《札嘎山法》和《开启修心门扉》,我想个别道友不一定懂,我们讲《大圆满前行》的时候也是讲无常,大家一段时间当中感觉挺好,如果我们把无常修好,再修其他的法就会轻而易举,如果没有无常观念,就不好说。

    又说:“未思死时不定故,今生为饶益亲友,以及损害怨敌故,而造种种之恶业,最终亲属与怨敌,悉皆遗留与存驻,无边恶趣独奔赴,安有胜此之败负?

    没有懂得死亡无常的道理,为了饶益自己的亲朋好友,降伏自己的仇恨怨敌而造罪业。最终亲属和怨敌全部都留存于这个世间当中,自己为此而造了深重恶业。现在有些世间人真的很可怜,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照顾家里的父母不得不造业,结果自己离开人间的时候所有的罪业只有自己承担,亲友和怨敌还在人间,自己独自奔往恶趣。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

    死期不定弥留际,其他非法皆无益,内心生起紧迫感,恰似小虫触木枝。

    临死时非法都没有任何用处。我们修无常的时候内心中应该生起紧迫感:我会马上死吧,不会等到明年吧。有些人的心相续中有无常观念,这样很好。很多人对我讲:你不要讲无常,不然大家的心都特别急。我觉得一定要讲,不能说住在这里有三年,三年好像太长了,可能我们住在这里的时间只有一年都不知道,这样讲,大家都要快修,快精进地修,不然以后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有了紧迫感的人,修行恰似小虫接触木枝一样。小虫在爬行的过程中,我们用一根木条接触它的鼻子的时候,(小虫的鼻子不知道长得怎么样?)它会掉头就跑。我们这些人也是如此,对于世间无有意义的琐事,一讲无常法就不会去做,马上去做有意义的佛法之事、精进修持。如果没有讲无常,他一直没有厌弃非法之事,世间八法的事。小虫触木枝这样的比喻《札嘎山法》中也是有的,当时很多金刚道友认为,这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比喻,但可能不是,小虫不管是哪个民族都会看到,只不过噶当派的格西连看小虫也作一个无常的比喻,看木板也作一个无常的比喻,我们不要说是小虫、木板,连上师讲的经论也生起厌烦心:这个上师整天这么啰唆,真讨厌,有机会的时候我想吃了他。

    对于今生诸杂务,定生出离之厌心,于诸何等皆无贪。如此以修死无常,而于今生之妄念,以锋利矛猛刺穿,诸行皆趋于正法。

    真正对今生的杂物生起一种厌离心的话,对这些怎么会有贪执呢,根本不会有的。

    如果我们生起了今生的念头,用锋利的智慧之矛刺穿在今生的念头当中,今生的念头会倒在地上死在那里,此时你所有的行为会趋向于正法。所以,我们所有的行为当中不看破今世和不修行无常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一旦生起此念,马上用正知正念的锋利之矛刺穿到它的身体上。

    以前佛密上师和弟子寂密到大海中的时候,有一条鳄鱼准备吃上师,寂密拿着矛刺穿了鱼的肚子,结果鱼落入大海中,他心里面想,上师不死的话我杀一个众生也无所谓的。这是寂密的传记中记载的,特别好,以后有时间你们可以看。

    轮回过患业因果,菩提心与大空性,悉皆由此而衍生。如此观修智慧增。”

    我们先要看破今世,先观无常,在心的相续中真的生起这些境界以后,轮回的过患、业因果、菩提心、空性等等境界会自然而然在相续中生起。这样一来自己的智慧也有很大的增长,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希望大家千万、一定要观想无常,观想无常虽然很简单,但如果没有窍诀也有困难,哪怕是提水的时候也想一想,很多事情对你来讲可能是诠释死亡无常最好的比喻和见证,因此,经常以观想无常的经论和窍诀来要求自己极为重要。今天讲到这里。下面还是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

    2004年2月25日第44节课

    我们继续讲《开启修心门扉》的第十六个问题,就是说要观想寿命无常,观想寿命无常中作者引用了许多高僧大德的教证,前面已经讲了卓衮巴的教言,今天从至尊米拉日巴的教言讲起。

    至尊米拉日巴也现身说法道:“吾于八无暇生惧,故观无常轮回过,一心皈依胜三宝,谨慎取舍业因果,以菩提心调相续,阻断习气业障流,终证诸现皆幻化,于三恶道无怖心。吾于暂时寿生惧,故修风脉之缘起。”

    至尊米拉日巴也特别重视加行,以前达波瓦在很多噶举派的格西面前听受空性和等持方面的法要,后来他拜见米拉日巴尊者的时候,尊者问他现在修等持、禅定如何,达波瓦说:我现在的禅定境界可以在七天七夜中安住,不生一刹那的分别念。但是米拉日巴哈哈大笑说:你修无色界的定修得很不错。没有赞叹。他又问:你依止过什么样的上师,得过什么样的空性法门?我依止过噶举派的很多高僧大德,获得了如何如何的空性法门。米拉日巴看出他对加行不太重视,不但不赞叹,而且又哈哈大笑,他是这样说的:你想挤牛奶应该寻找母牛的乳房,不应该寻找牛角。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真正想获得空性的境界,必须要从加行入手,米拉日巴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有关他的传记和噶举派的传承教言当中有明显记载。

    这里是这样讲的,米拉日巴说:我最初时特别害怕转生到八无暇中,就到寂静的地方先观无常和轮回的过患,然后一心一意皈依殊胜的三宝,同时小心翼翼地取舍因果,然后以菩提心来调伏自己的相续,阻止自己造恶业的各种习气。

    人身难得主要是八无暇中所观的对境,为了不转生八无暇处,他先观寿命无常,然后观想轮回的痛苦,还需要一心一意而不是口头上地皈依三宝,还有不共加行中的取舍因果。这里的次序稍微有一点改变,实际上先修共同加行,然后皈依三宝和修菩提心来调化自己的相续,之后修金刚萨埵断除自己的业障。意思就是共同的四种加行和不共的三种加行——皈依、发心还有修金刚萨埵。他是依止寂静的地方这样精进地修持,后来已经证悟了世俗中一切显现如幻如梦、离一切戏论的殊胜境界,从此以后对三恶趣根本不会畏惧。所以米拉日巴也没有讲他首先修了如何高的法。

    有个夏敦格西,他的教言当中也是这样讲,他说我们的加行法门非常重要,在自相续中无伪地生起加行法门的正量,困难是最大的。比如说人身难得,口头上谁也说得来,文字上谁也读得来,但是你从自己的心坎深处真的生起了人身确实是非常难得,要好好地修,不然我以后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中怎么办?在自己内心中真正能生起这样的定解,或者你觉得因果永远也是不可能虚耗的,造恶业太可怕了,在自己的心里面真的能生起这些加行的每一个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我们纸上谈兵,或者说这个口头禅谁都用得来——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现在有些人口才很不错,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就像滑冰一样,无有利益。

    所以最关键的是加行的这些法要在自己的相续中无伪地生起来,不管上师在或不在,在自相续中如果真正生起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的境界,后面的生起次第或者大圆满的境界也不困难,境界在自相续中也能保持得稳固、长久。否则基础都没有打好,直接修一些甚深的法要,也许会有一些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会迅速消失。高僧大德知道这个秘诀,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就比较可靠、稳固。

    因此,所有的道友在加行上就应该像米拉日巴那样,首先他也恐惧轮回,修加行法,最后一切显现都如幻如梦,从此以后再也不害怕堕入恶趣。

    他还说特别害怕寿命无常,认为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这是到寂静的地方去修风脉明点的缘起,也获得了果位。

    在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中,也不谋同辞地如此加以阐述。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中讲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在其他的道次第中也不谋而合地宣说过这个道理。

    帕单巴云:“若思死亡何许皆无需,应当诚心忆念当热瓦。”

    帕单巴对当热瓦地方的信徒的教言比较多,他说:如果我们好好地思维死亡无常,任何东西都不需要。我明天、后天,或者一个月以后判死刑的话,今天有十万两金子放在面前,我一点兴趣也不会有,我面前有几百万人民币也不会有任何贪执,一直执著于一个月的时间,三十天过得好快,心里面有这样的担忧。

    所以,如果每个人心里面能真正生起寿命无常的境界,你会觉得人活在这个世间不是很长久的事情。有些人到学院已经几年、十几年了,但实际上转瞬即逝,因此人的寿命是非常无常、有限的,应该思维无常。

    又云,“有些人是从修习四谛入门,有些是从修习缘起等等入门,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声闻乘主要是观四谛十六行相来入门的。像缘觉根基是从十二缘起顺次和逆次方面来修持。法门当然分门别类非常多,我们从大乘来说,有些是以密宗而入手,有些以大手印、禅宗、华严宗等而入手,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种类繁多,入门的法门相当多。

    其中,观修死亡之此入门方式是最为精要深奥的。观修死亡无常极其重要,在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都不可或缺。

    我看过噶当派帕单巴格西的传记,非常了不起,成就也相当高。通过他的体会,他觉得所有的入门当中,观想无常的法门非常深奥,也相当保险,自始至终不能缺。

    若能生起无常之心,则首先可成为趋入正法之因;中途可成为精勤修持之鞭策;最终可以此而获得光明法身。”

    如果在心的相续中真的能生起无常之念,首先这个人不会整天放荡不羁、无所事事,一定会趋入正法。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死亡无常修得好一点,不管家里如何阻挡,或者社会上的琐事都不在乎,马上去出家。

    首先相续中生起无常是趋入正法的因,出了家以后无常修得不好就整天睡懒觉。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些人睡得很厉害,早上听完课以后又睡下去,一直到中午十二点钟的时候醒过来,之后开始做饭,吃过饭以后又睡下去,当然,晚上睡觉就更不用说了。修好无常不会这样,我想一些老猪也不会这么睡,它在白天的时候还是边摇着尾巴边到田地里面寻找食物。

    如果无常修得好,中途也可以精进修持鞭策,最后真正获得了光明法身,所以无常初、中、后都不可或缺。修无常的人有紧迫感,如果没有修无常,就会明年后年地拖,有些人这样说:“上师,我没有出家的缘分,我家里面的事情要解决,准备再过三年的时候我到这里来继续修持。”这个人无常修得“太好了”,再过三年的时候,你学佛的心还有没有?我们的学院在不在?

    果仓巴也教导修行人:“斩断故乡之牵连,铲除亲友之胶汁,戒除财食之贪执,观死无常可实现;

    果仓巴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道歌,比如吃肉的过失等方面有很多殊胜的教言,他的教言中说断除这三种贪执通过修无常可以实现,如果我们无常修得很好,不会想回去,对亲朋好友的贪执,大吃大喝的贪执全部能遣除。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口腹之欲没有必要造很多恶业,我觉得无常修得好的人不想吃肉,无常修得不好,认为人生是很漫长的,干脆吃吧。每天吃肉,一天三顿地造恶业,生活就不清净了,干脆还是不要邪命养活,最好是以清净的生活为生。所以,如果无常修得好,对故乡、对亲友和对食物的贪执全部能断掉。

    断绝无义之琐事,昼夜精进修正法,屏弃罪孽之伴侣,观修暇满难得现;

    断除了无有任何实义的琐事,日日夜夜地精进修持,屏弃造恶业的道友,这三种是依靠观想暇满难得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果觉得人身非常难得,对世间的琐事没有兴趣,日夜都比较精进,因为觉得暇满很难得,就不会跟恶友同流合污。

    视诸贪欲为灾祸,一心投奔于三宝,于世间法生厌离,观轮回过可实现。”

    贪欲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对世间法生起厌离心,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境界,这些境界是通过观轮回过患而实现的。所以第一是观死亡无常,第二是观暇满难得,还有轮回的过患,没有因果不虚。果仓巴的教言里是共同加行中的观死亡无常,表面上看来大圆满前行中的四个共同加行简单易懂,已经看过了、听过了,不用再听了,反正就是思维死亡无常、因果不虚。但是不说全部四加行,其中的死亡无常在人的心相续中只有有福报的人才可以生起来,没有福报的人就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法门,无有利益,像我这样的境界应该是大圆满的无上境界,明空无二,如虚空般的境界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在自相续中不但是知道人身难得,而且能生起这种境界很重要。因此,我们讲菩提心的时候,也说在相续中真的生起菩提心是相当重要的,同样的道理,每一个境界大家都要反观自心。

    基巴的一段言教字字力透纸背:“不思此生之需求,恒念无暇与死亡,刹那此生极短暂,不得片刻之空闲。

    基巴的一段言教每一个字的力量透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深入人心,极为殊胜的意思。

    我们不思维今生的需求,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今生,而是要经常意念无有空闲和死亡无常。我们经常思维为了今生没有意义,没有时间了,我一定要观想死亡无常,有这样的观念。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也可以说是刹那性的,除了修法以外无意义度过的时间连片刻也不要有,如果你觉得人生极为短暂,而且修行极为重要的话,就根本不会随便放过时间,就像是一些噶当派的大德一样。

    思维速疾将死亡,此为忠言当铭记。恍惚涣散耗此生,不念死被散乱牵,死时不定当深思。”

    我们经常思维很快的时间当中会死亡,这是最深的窍诀,基巴说这是他的心里话,每一个弟子一定要记在心中。可是我们心的保存机械存在问题,很多上师很殊胜的教言让我们记在心里,我们自己也认为是肺腑之言,特别殊胜,但是等一会儿下完课以后又跑光了。

    我们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地已经失去了这半生,又根本不念死亡无常,被散乱牵引,这样死时不定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思维,我觉得很多道友以前的时间很可惜。

    有些人七八十岁,有些人五六十岁,有些人三四十岁,但是你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好像确实是没有做出什么,不要说一辈子修行,连一年也没有修行,不要说一年,可能真正一心一意、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和世间八法的修行,连一个月也没有,有些人不要说一个月,可能一天也没有,有些人不要说一天,一个小时到底修行过没有?!

    每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先做一个总结,你这一辈子当中,以何种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是旁生,回顾自己一生的念头是没有的,但是我们不是旁生,应该想一想。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皈依佛门,但是真正没有世间八法的念头而修行的时间,现在总结起来可以说是很少的,没有被世间八法所斩断的完整的一个小时的修法,也觉得非常少。因此,如果从今以后还是这样恍恍惚惚、忙忙碌碌当中过活,虽然获得了人身,也遇到了极其难得的上师和佛法,但是不是有点可惜?

    因此静下心来,前面有发心,中间不被世间八法所染污,最后有回向,时间比较短一点也是可以的,每天或者是几天当中这样有头有尾地修行还是极为重要。当然,所作所为全部以三轮体空,或者是三轮清净来摄持,作为凡夫人是困难的。比如说我今天念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仪轨,开头时应该发为一切众生的心,中间最好不要希求名闻利养,最后作回向。这时候自己也觉得很欣慰,虽然做不到24小时全部修清净心,但是5分钟也算是完整了一个清净的修法。我们值得思维,不然死时不定,很快会降临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到时可能来不及观想。

    羊衮巴也如此论述道:“应当对思维死亡无常、业因果以及轮回过患之修法生起强烈的信念;

    羊衮巴有三大应当:对思维无常和业因果、轮回过患的修法生起强烈的信念,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了《札嘎山法》和此论以后,很多人不像外面的修行人一样,稍微对业因果和轮回的过患生起强烈的信念和信心。作为修行人,这是第一个条件。

    应当将妙欲视为过患,并以知足少欲之心而生起迫切感,从而令厌离心获得收效与进展;

    第二个条件将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看作过患,知足少欲也要有紧迫感、迫切感,不要觉得以后再知足少欲,这样对自己的修行也有效益和进展。

    应当视上师之一切行为为功德,进而清净邪见之罪过,并潜心专注地祈祷,令敬信之心能更上一层楼。”

    第三个是把上师的一切行为视为功德,清净自相续中所有邪见的罪过,这也非常重要。可能自己的福报比较浅,自己的分别念非常重的原因,经常把上师的所作所为看作是过失,自己的邪见越来越深重,上师要调化很多弟子,不一定是你一个人面前显得那样。

    这次翻译的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有一个特点,这些弟子们在上师面前有一定的忍耐性,有些弟子,两三年中上师一个字都没有传他,让他做偷盗、邪淫、抢劫等很多坏事,但是弟子根本不会对上师生邪见。如果我们这里,不要说给他一个法都没有传,不让听课可能不要两个月就跑了,“我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想听法,你对我一个法都不传,你这个坏蛋,我一定要离开。”会这样说的,但古代人的根基和现在的根基不能比,现在众生的根基太差了,再加上我们的很多坏习气太重了,善心极为微薄,在善法面前要站起来显得极为困难,我们还是要效仿前辈的高僧大德。

    传记中好多地方看弟子对上师的信心,上师也不像现在的一些上师那样,现在的很多上师自相续没有功德,有些会讲一点,有些也不会讲,所以弟子也很差,上师也很差。以前的上师,相续是有功德的,而且他有能力摄持,他让弟子偷盗,最后偷盗根本不会是修行当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密宗中的殊胜的禁行特点,我们对密宗不可思议的行为应该生起信心,在自己心里面生不起信心的时候看一些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传记。

    再加上本来上师不是对有些金刚道友批评,上师批评的对象在东方,但是西方的有些人就开始自作多情地认为天天都在课堂上那么多人当中骂他,有些想离开,经常有这种心态。《上师心滴》依止上师的修法当中也讲过,这是魔王波旬专门制造修法过程中的违缘。但实际上上师对有些道友稍作批评,我觉得也不能敌对来看待,世间当中也有敌对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等等,对有些人说一句就有很大的怨恨,“这个人以前就恨过我,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现在再不可能容忍了。”要真正站起来对抗上师又不敢,因为如果在学院当中开除,几乎在中国再难抬起头来,因为学院的名声太大了,包括国外的人也知道学院的情况。但是有些人是在积聚能力,蓄意反抗。

    自己心里面有时生起一些邪念也在情理之中,自己忏悔就对了,对大众的一些语言也承受不了的话,恐怕真正的密宗的法器更无从谈起。

    因此,不管是哪一个上师的行为,应该看为功德,然后断除自相续中的邪见,一心一意地祈祷,自相续中的净行自然生起来。

    帕莫哲巴也云:“恒时思死亡,掂量所积业。”

    帕莫哲巴说:经常观死亡无常,经常造一些善业,为来世做准备。以前宗喀巴大师也说:如果思维死亡无常,积累后世之业,如果思维业因果,没有空闲散乱。

    噶玛巴若波多杰云:“死主驾到之时辰,难保内心之平稳,将往何处无定准,今当周密审慎思。总之若能善思量,且具信心诚稀罕,未具今当生毅力。”

    噶玛巴若波多杰说:死主真正驾到的时刻,很难以保得住自己内心的平稳。很多人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不要说死主,病魔来到你的面前时,很多人都难以保住内心的平稳,是不是现在要死了,痛得不得了,观想、修法根本派不上用场。因此,大限来临之时,无常观得比较好的人首先都有所准备。无著菩萨在传记中也说了,对死亡早有准备,因此没有什么可怕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的金刚道友,包括有些法师,不知道死的时候心情能不能保持平稳,有些修行稍微好一点,首先就思维死亡无常的人,真正临死的时候不会有困难,有些人死的时候病得特别可怕,有些人也不一定这样,面对死亡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经常要观想死亡无常。

    总的来讲,如果善加思维,真正对死亡无常具有信心的还是极其罕见,如果你不具这种信心和毅力,就应想尽办法在自相续中培养这方面的毅力或者勇气,做好准备,对死亡有没有像米拉日巴一样的把握和境界,立刻死也一点都不怕。

    绰普译师生动地比喻道:“为了所行皆趋法,念无常苦极重要,犹若骐骥以鞭策,贪嗔自灭甚奇妙。”

    绰普译师说:我们的所作所为全部趋入正法的话,必须要意念死亡无常和轮回的痛苦,观想死亡无常对我们趋入正法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就像用鞭子抽打一匹骏马,本来它的脚步就比较快,用鞭子抽它,它会飞驰起来。因此,本来你是一个修行人,再观想寿命无常,修行转为道用,就更快更殊胜。骐骥一越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是荀子的名言,骏马怎么快也不可能一越就飞十步,普通的马慢慢地走,持之以恒地走,它的功夫完全已经胜过骏马。

    有些道友智慧不是很高,但是平常持之以恒地背诵、看书,结果他的成绩完全超越一些聪明的人,所谓的一些聪明人,两三天中比较精进,但是他的功夫根本不能超越恒时精进者,所以,以前古人也用骐骥的比喻,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值得赞叹。

    那天考试的时候我在想,有些平时特别精进,虽然智慧不高,但是特别精进的原因,考试成绩还是超越很多人,所以持之以恒地精进很重要。这里主要是讲用无常的鞭策来增上我们的精进。

    加哲仁波切云:“无所伏敌亦无所护亲,承颜候色上司下属无,依止寂地若未调自心,汝尚有何可为玛呢瓦?

    加哲仁波切就是无著菩萨,经常读诵他的语言在自相续中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因此,我想我们讲一遍《入菩萨行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加哲仁波切的话对我们来讲极为重要。

    我们这些修行人没有所降伏的敌人,也没有所护持的亲友,不必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必对上面恭敬和对下面守护,上面没有官员压迫,下面也没有下属。意思就是说作为修行人除了自己以外,上面没有上帝来管你,下面没有仆人来承侍你,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以外,不要看谁。

    除了依止寂静的地方调伏自己的心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呢?玛呢瓦地方的修行人,你们要想一想,你们整天说我的亲友、怨敌、上面的领导、下面的眷属,这些都没有必要,你依止寂静的地方观想自己的心,在有生之年中能不能把自己的心调得平稳,应该这样想。这是一个教言。

    秋贮春享尚且无把握,春粮秋令未积为愚人。定死弥留之际有益法,如今尚未修持太愚蠢。

    很多人都想在秋天储存,春天的时候享用,秋天的时候买一点牛肉,到了春天的时候美美地吃。但是到了春天的时候到底会不会享用得到,也许到时候你已经死了都不知道。

    听说一个色达的人买一些牛肉存在门洞里面,准备到成都去过年,春天的时候回来吃,但回来的路上在马尔康就翻车死了,他的牛肉还在那,开春也享用不了。

    还有些人如果没有准备春天的粮食,秋天的时候也享用不到,也就是说没有做到春耕,就没有秋收。人们都认为这是愚痴人,但是加哲仁波切认为不一定有把握真正会享用,不一定是真正的愚痴,真正的愚痴人是什么呢?我们一定会死,死时唯有法是有益的。法对自己的生生世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人没有修持,整天消磨时光,所谓的愚痴就是没有立即修持佛法。

    追寻向往此生圆满福,人天难得焉能求菩提?

    有些人一切所作所为全部是希求今生的圆满、无病、财富、名声等等,所有的追求就是为了今生,这种行为连人天的果都得不到,何况是菩提呢!

    有些人到藏地来求法,求法的目的是好好弘扬,但弘扬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得法师的名称,或者别人的恭敬,或者家人的赞叹。他的发心只有在今生的圆圈当中,根本没有超离的念头,这样的目的,来世连人天的果位都得不到,如果闻思修行就是来世的人天,也许是得到人天果,但是对来世的人天尚且没有想。

    所以,我们求法的目的是超离轮回,利益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这几个问题相当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因,修行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比如有些人喜欢学因明就是为了懂因明,不懂因明跟现在的知识分子、唯物论者的面前不好交代,不好意思,所以一定要精通因明。有些人想精通大圆满,精通大圆满就是要今生成就,今生成就又怎么样呢?因为听说成就很快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佛果。

    所以真正的修行不要欺骗自己,现在自欺欺人的人非常多,汉地也好,藏地也好,很多人是“自动上师”。什么叫做自动上师呢?一般的上师需要依靠其他的因缘来称他为上师,但是现在很多人不需要其他的因缘,自己把自己变成上师,自我标榜为大活佛、大堪布,是自动的,不是他动的。

    这些自动上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即生当中有财富。也许也有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果我们没有名声和身份不能利益众生,所以出此下策,但是这样的人可能凤毛麟角。

    我们在座的人,也好好地想一想,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求法,求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成佛,但成佛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众,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没有搞清,闻思修行也像前面博朵瓦所说的那样,即生当中可能有一些果报,来世会堕入三恶趣,所以,闻思的人还是有很大的危险性,修行的人也有很大的危险性。三天三夜不生起一刹那的分别念,也许来世转生为米拉日巴说的无色界,所以修行人也有很多的过错,闻思的人也一样,因此我们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断除怀疑。

    比如以前的寂密上师在印度求学的时候主要有三大上师,这三大上师都比较忙,主要的法是在他们面前听,但他的一些疑团是在上师手下的十大弟子面前解开的。所以这里的堪布、堪姆也有能力解开新来的人的疑团,你的疑惑可以在他们面前解开,当然也不要耽误太长时间。

    故当以弃贪恋此生心,精进忆念死亡而修习,若未忆念死期无定准,纵然勤苦闻思及修行,亦为谋取今生之圆满,若呕物毒杂于百味馐。”

    我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不要贪恋今生为目的,然后思维死亡无常而修行。如果没有忆念死亡无常,虽然日日夜夜的非常辛苦,就像堪布根华,堪布根华在闻思的时候几乎是在月光下。我们当时蜡烛和酥油灯也很短缺,一般也是在月光下闻思的,但目的是清楚的。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今生的圆满,虽然非常苦行,结果也没有很大的意义。杂有呕吐物的食物,或者是毒物杂在百味神馐当中,那就特别可惜。同样的道理,佛法很深,闻思修行很深,但是发心如果不清净,世间八法的念头掺杂其中,同样可惜。

    又云:“今日不死尚且难确定,反作永驻打算极从容,临终手抓胸口错乱现,愿能随念死亡祈加持。”

    愿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相续中真正生起无伪的无常观念!

    2004年2月26日第45节课

    打开《开启修心门扉》120页,只要精进不退,每天讲一点点,总有一天会完成。

    至尊达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师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

    至尊达波仁波切的弟子中最得利、最了不起、整天得100分的一个叫做秋雍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修行人供养他一条哈达和布匹,祈求传法。

    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

    有一个印度大成就者静命,对弟子两年中一句法也没有传,也有这样的。所以第一次没有传,然后康巴人再次祈请,康巴人本来比较野蛮的,一直追着,白天晚上都请求。

    “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如果我们其他人可能气得要命,“你最好把我的布匹给我拿回来,这不叫什么法,这个我也懂,我在大城市的时候就完全懂得,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可以给你传,真是欺负人,我从此以后再也不理你。”可能会这样说,但是以前的众生的根基也是不同的。

    有些众生的根基喜欢分析,有些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大,而且自己也特别喜欢观修,仅仅是依靠这样的教言也可成就。禅宗和大圆满的很多公案也是这样,本来无常法也是很深的,如果你真正深入进去,通过这种死亡无常的道理真正通达佛法最甚深的意义。

    去年讲《札嘎山法》的时候我记得在“修者与修法品”中有一个仲敦巴的教言:“如果没有生起无常观,只是一味地探寻本尊的身色白红与身相、空性以及大手印等高法,那么他的修法不会善始善终究竟圆满。而重视无常观、业因果的人修法一定能够自始至终,究竟圆满。”当时我觉得收获很大,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要谈空性或者本尊的法门,但实际上对无常和对世间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修好,始终是修不成。听说去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的时候也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和三殊胜,后来堪布说:“我去年也给你们讲了三殊胜和菩提心的功德,今年也讲这个,是不是你们大家都生起厌烦心。”后来他们开玩笑说:“我们都看见《开启修心门扉》里面的秋雍上师光是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已经三遍了,他都没有生起厌烦心,你只给我们重复了两遍,我们肯定不会生厌烦心,三次以后就不好说了。”

    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

    很多人发誓的时候把右手举起来,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入了美国国籍的人,在他们的上帝面前要发誓,发誓的方法很多,但是他宣誓,除了无常以外就再也没有殊胜的窍诀了。

    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弟子的根基不同,非常有信心的话,上师说了“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一句话也是成就的因,如果不具足信心,所有的大圆满、《四心滴》、《七宝藏》全部给他传圆满,他也会认为也看过,也懂,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所以信心非常关键,如果信心很大,上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觉得有甚深的价值,最后也真正对自己的利益非常大。甚至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我的上师即使是开玩笑也有甚深的密意,对我的修行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心存邪见的人,哪怕上师整天都给他灌大圆满的顶,传大圆满的法,也是觉得这个上师是个凡夫人,自相续中无有一点利益。

    《入行论》云:“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入行论》中关于无常法也这样讲的,到了尸陀林,观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骨头无有任何不同。

    因此,尽管一切经论,以及藏地各个法脉及宗派的见解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须观修死亡无常,猛厉发愿令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并茁壮成长,且时常祈愿“以此观修串习,何时就能让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的问题上,却不谋而合,观点一致。

    虽然藏地、汉地还有各个高僧大德们的教法和宗派都不相同,但是观想无常和祈祷的境界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这种祈祷和发愿根本没有差别,全部观为一体。

    那么,又有谁能例外而不精勤修习远离一切怀疑的殊胜之道——随念死亡呢?

    那么在这个境界上,谁不愿意精进地修持远离一切怀疑的无常法呢?所有的教派都一样的。为什么汉传佛教的印光法师禅堂里面有一个“死”字,其实从表面上看来,禅堂里面有一个“死”字并不觉很出奇。有些和尚的禅堂里面写的“忍”,有些写的“禅”,但是这些都没有令后人特别重视,为什么他的“死”字如是的重视呢?说明他死亡无常观修得非常好,而且他的成就也相当高,原因就是这样的。

    因此,随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径。如同前面所阐述的,舍弃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样,这一点务必了达。

    修死亡无常是在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博朵瓦云:“前提乃为观修无常法,并非梵文顶礼句等等。”

    很多文章的开头都有梵语和顶礼句,但这些不是真正的前行,每一个修行者的前行法门就是打好无常的基础。我们学一部论典,首先讲一个无常法,并非是梵语和顶礼句,博朵瓦尊者是这样的意思。

    又云:“如果能忆念死亡,则与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样出色。”

    如果你要修无常,有几个好榜样的上师,应该是像这些“劳动模范”,是无常的模范。

    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倾囊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

    耶巴瓦经常这样讲:死亡难逃,不知何时死,所以稍微有点感冒、有一点头痛的时候就把财产全部交给僧众了,可能这个上师胆子比较小,第二天也是死不了,然后又借锅碗瓢盆之类。

    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仅除六克之外,别无所有。

    可能他当时住在一个山谷里,圆寂的时候妙音回荡山谷。

    他剩下的食物只有6克,“六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7斤,一种说法是28斤。28斤还可以,7斤真的有点少,他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古代的人还是很喜欢把剩下来的东西过秤。

    普穹瓦建议:“应将这些粮食供养三宝。”博朵瓦却认为:“应当用于僧众的法会。”

    普穹瓦说他的粮食应该供养三宝好,博朵瓦的意见有点不同,认为不要供养三宝,还是供养僧众吧。有很多汇款供养三宝,我都没有办法处理,我就全部供养上师,上师是佛宝,上师是法宝,上师是僧宝,有这样的教证。但是不知道普穹瓦说的三宝指的是谁,有时候想僧众的身口意是三宝的聚合,因此,供养三宝的钱实在不好处理,供养僧众也应该可以。

    2004年2月27日第46节课

    现在是讲《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观无常的时候,昨天我们也讲了,观想无常一定要学习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还有奔公甲这三位尊者,香怎耶巴的公案已经讲了。

    宁敦在一开始自恃博学多才,极其傲慢,不可一世。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诀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绝不轻易示人。

    宁敦最初就像有些金刚道友,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超人一等,所掌握的学问根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决不轻易示人,这种行为非常不好。

    除了密法的甚深窍诀以外,别人提出问题时,希望你们能将自己所懂得的教言尽心尽力地告诉别人。我们闻思修行过程中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相续中对某个教言或论典颇有感触,而且懂得窍诀时,舍不得给别人,很保守,这样不好。尤其是大乘有关菩提心的法门,一定要和别人交流。当然如果是密宗的甚深窍诀,随随便便传给别人也不一定合理。

    后来因为他的一位胞弟的死亡,(才令他如梦方醒,)终于看破今生。

    当时宁敦尊者本来很傲慢,无常修得一点也不好,但是后来他的一位胞弟死亡的原因,他的生活从此迥然不同了。

    以前我接触很多人的出家和修行也与此类情况有相似之处。我大概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名字叫王巴,他妻子的名字我忘了,他的女儿叫王瑞,本来我们藏族不是用父亲的姓,但是他有些特殊,可能是学汉人。当时在动乱年代,他不信佛教,而且对佛教、对出家人非常不满,经常摧毁佛塔,非常可怕,后来他的妻子突然暴死,他在工作和行为上有非常明显的改变,他开始寻找原来打过的人,悄悄地去这些出家人面前供养。前一段时间我和德巴堪布谈了他的事情。

    我的意思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身边的亲人死了,或者是身边真正出现一些重大事情的时候,会对无常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学院今年冬天发生的事件令每一个人觉得寿命没有什么可靠,当时他也是这样的。

    以强烈的出离心专一修持无常,即使在闲散解闷之时,也唯独念诵道“亲友长时相往来,死到临头各分开,巨大忧患相煎熬,此为世间之必然”等警句,以促进修行。

    宁敦对亲朋好友的执著还是很淡薄的,他说亲友长期往来,大限来临一定会分开的,那个时候为了亲友而造的诸多恶业令自己非常痛苦,这也是世间不可推翻的必然规律。可能宁敦耍坝子的时候经常念这个颂词。

    绰普的上师旬呢策信口开河地讽刺道:“连宁敦大师也声言‘要修无常’,这可能吗?”

    这位上师也许是修甚深的法。他非常不满,他说:听说宁敦大师也修无常,不可能,无常是很简单的法门,这么有名望的上师还在修无常?不可能吧!修无常就是世间刚入佛门的人修的。

    大瑜伽士却以赞赏的口吻回答说:“如果他真的在修的话,就必定有这个无常的境界。”

    这个瑜伽士的名字在藏文中也不明确。他说:如果宁敦真的在修无常的话,那这个人肯定是很了不起的。

    确实!虽然我也跟这里的道友讲了无常,但是有些人不一定修,如果不断地、持之以恒地修无常法,他相续中的境界肯定不可思议、很了不起了,我们也可以推测出来。

    一次,侍者向宁敦大师禀报准备夏用木柴事宜。(宁敦不屑一顾地)回答说:“夏天在不在都不能打包票,准备柴火有什么用处?如果真的活到夏天,再作商议吧!”根本没有将这些琐碎之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侍者可能这样说:夏天的时候雨水较多,我们应该买一点牛粪吧。后来他说:夏天在不在都不知道,现在买牛粪干什么,到时再说吧。

    可能到时也买不到牛粪,死也死不了,会不会很麻烦?到时候想:那天不观无常好一点,现在根本买不到。到时也许弟子怪他:那天很好买,你那天说不让买,当时说修无常,现在根本买不到怎么办,买煤气又没有钱,电炉也不能用,现在烧开水的牛粪都没有,那上师你去背吧……

    博朵瓦赞叹道:“(由此可见,)宁敦无疑已经现见真谛了!”

    博朵瓦格西说:不准备牛粪,不准备木柴,此人肯定已经见到大圆满或无常观的真谛了。

    这些境界我们是没有的,我前一段时间都在想,如果很多金刚道友冬天没有买到,夏天雨水多了以后就更买不到了,到时候很困难。所以,无常修得不好的人,境界恰恰相反。

    据说,博朵瓦自己也因为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缘故,所以,一旦遇到利养等纷至沓来的情况,反而会面呈怒容。

    现在的有些人稍微有点恭敬利养的时候就自吹自擂、大肆宣传,或者自以为是、坦然享受。但博朵瓦尊者不是这样,利养纷至沓来的时候不但不高兴,而且面带怒容。现在很多大活佛、上师到其他地方去还是有一定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也应该很随喜。但有时候他们到了城市里面,比起以前呆过的山谷,觉得城市特别舒心惬意,坐的轿车也如何好,城市这么美丽,好像依靠这些生不起出离心一样,所以不应该特别羡慕。世间上的无常法应该不是修行人羡慕的对境。回来的时候,侃侃而谈的是环境如何等等,包括自己在内,有时候非常惭愧。

    在(他所著的)《自言长篇》中,也反复地自我告诫:“应当考虑如果我今晚死掉该怎么办,从而对明日之后的事情漠不关心。”

    《大圆满前行》中也讲了,以前噶当派的很多高僧大德晚上睡的时候将碗扣下,他们认为明天早上可能会死的。

    一次,多吉法师献上了仅仅用于包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170函卷帙的包布。

    多吉法师供养了包《华严经》170函的布。

    博朵瓦尊者说道:“应当催促倍敦法师尽快备妥他准备奉献的包布。”

    博朵瓦尊者要求陪敦法师马上准备包布。

    查噶格西解释并请求道:“绸缎和毛毡还没有备齐,可不可以暂缓几天?”

    当时包经书是用一些绸缎,现在有些包布的角上面加上五颜六色的绸缎,但是可能也加一些毛毡。查噶格西说没有准备好包布,不要那么急吧,暂缓几天再用吧。

    博朵瓦回答说:“我已经没有工夫等待了,有一张包布就包一函,有两张包布就包两函吧!”

    博朵瓦回答的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有一张就包一张,有两张就包两张,有多少还是包多少吧,不要再拖了。一般口头语会这么说。

    (听了博朵瓦的话,大家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加紧准备,)其后,又有300张包布备妥。三天后,尊者示现重疾,七天后圆寂。原来,他早已确知自己的去日。

    他觉得时间再不能拖,这也是一种比喻。

    博朵瓦虽然一向都是放浪江湖、荡迹浮踪、居无定所的,但也因其功德而感召聚集了2000余名僧众。其中舍弃今生,通达并忆念无常的就有500名。

    虽然他走遍天南海北、山山水水,放荡不羁,足迹飘荡不定,到处游走。热振寺是仲敦巴的寺,但是博朵瓦的寺院前面也没有提到,他可能是不固定的,当时博朵瓦在藏地最多是在康区。以后人们的行动越来越方便,今天到这里开法会,明天到那里开法会,后天又去放生,今天在东北,明天在南方,后天到新加坡。国外的人都是今天在马来西亚,明天在香港,后天在美国,再过两天又要去法国,再去加拿大,整天都是跑来跑去,但有些是真正有弘法利生的利益,有些没有什么意义,博朵瓦尊者应该不是这样吧。

    他的弟子中通达并忆念无常的有四分之一,我们这里有多少能通达无常和真正看破今世的,不可能是全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通过《开启修心门扉》,尤其是《窍诀宝藏论》来通达的。我希望你们不要舍弃《窍诀宝藏论》的教言,应当经常看,因为很多修行上面的问题在《窍诀宝藏论》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开启修心门扉》仅仅是我们显宗当中的窍诀,《窍诀宝藏论》则归摄了显宗和密宗所有的修行窍诀。

    今年有很多人实修,只听堪布的课,我也已经开许同意,但实修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地看一看、修一修《窍诀宝藏论》。前一段时间我们做的讲义也很不错,闻思班的道友如果有时间也一定要看,《窍诀宝藏论》里面也尽是讲看破今世和寿命无常,有很多很多的教言。

    有些人说需要修行,有些说不需要修行,有些人需要闻思,有些人不需要闻思,但是《窍诀宝藏论》里面对这些问题都已经阐明得非常清楚,有句教言说:“证悟心性无需诵经典。”所以有些问题到底怎么样解决,似乎特别矛盾,但实际上无垢光尊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殊胜的《窍诀宝藏论》,大家应该修持。

    加哲仁波切对此赞叹道:“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当今时代,即使一名这样的修行人都难得一觅,(更何况有500名?)”又进一步夸赞道:“像喀衮穹也堪为忆念无常的楷模。

    现在这么多看破今世的人,有些是现象上的看破,有些是心里面,临死之前能看破今世,在末法时代中还是非常难得的。喀衮穹也是看破今世的好榜样,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道友已经讲了这个故事,讲得很好,我在这里不用广说。

    据说,他在喀黑山洞的岩穴修行时,洞口有一丛荆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本想将其砍除,但转念一想:砍了又有什么用呢?就这样无论进出洞口的时候,都会生起此念。直至最后圆寂,始终没有砍除荆棘丛。

    这个公案在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里面稍微讲得广一点。他进去的时候荆棘挂着衣服,他思量要不要把这棵树砍掉,算了,算了,不一定还能出来,他就进里面修行,出来的时候又挂着他的衣服,算了,算了,不一定还能回来,他一直这样修,最后上师已经圆寂了,(《大圆满前行》中是说直到上师成就为止。)但是荆棘树还在那里。

    我一直打听那个山洞在哪里,可是打听不到。现在无著菩萨造《佛子行》的无起仁钦山洞已经打听到,是拉萨上去扎西绒布附近的地方,不是很远。那天学院的有些喇嘛要去,我请求他们一定帮我拍一张照片,以后可以放在《佛子行》或《入菩萨行论》的封面。你们去拉萨的时候再去看一看喀衮穹的山洞,看有没有这棵荆棘树,如果有就拍一张照片。

    现在世界上的很多人拍一张照片就已经满足了,代表去过此地,很多人是这样。

    另外,格西桑颇瓦与喜顿雍仲嘉措等人的事迹也是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效法的。”

    桑颇瓦每一次听到一个人死了就很高兴:“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有一个观无常的机会了,某某人已经死了。”他特别喜欢转告别人,他自己也觉得收获非常大,我在下面注脚中写了他的一些事迹。

    喜顿雍仲嘉措跟他也不谋而合,尤其是听到死亡的消息,对他来讲是最深高的法。

    我也在前一段时间听说,巴西的一个比较出名的人叫做汇罗,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原来他的资产是20亿美金。这个人比较笨,从出生什么事都不做,好逸恶劳,我们读书的时候他也是比较出名,很多明星对他特别关心。但是他有个愿望:死的时候一定要贫穷,这样生活才有价值。前一段时间在新闻里报道说他已经死在一个宾馆里,享年88岁,死的状况也确实很凄惨、可怜。20亿美金全部已经享用完毕,生活特别奢侈,真的没有意义,20亿美金核算人民币大概是170多亿,他一个人全部花完,后来政府对他救济。

    这个汇罗的消息对你们来讲也是大圆满法,你们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死就死吧,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来想这个道理,20亿美金,在八十多年当中被一个人消耗完真是可惜,我们一般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

    作者听到死人的消息都觉得非常殊胜,我们也应该这样去效仿,当然真正在心里面生起死亡无常的定解对修行会有很大的助益。

    2004年2月28日第47节课

    有人认为,既然观修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和功德,就分门别类地分成若干部分进行观修。但总的来说,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并没有将观修程序详细地加以区分,而成为各个科判。

    有些人认为应该分若干问题来观修,但总的来讲,噶当派的大德们每天都要观无常,不太重视理论,因此并没有加以分析而成各个科判。

    但是,过去也有个别智者将其分成各个科判进行观修,众多的追随者也按此次第进行修习。两种修法之间无论在思维与观修的意义方面,都没有任何差别。

    过去的高僧大德们把无常分为很多科判来宣讲的情况也有。修行人也根据高僧大德们所分科判的次第来进行修持,不分科判也好像没有什么差别,不管是观修还是意识思维方面都没有什么差别。

    往昔卓龙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对此也有分类,如今的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们,是遵照“三根本”、“九缘由”的科判进行修习的。目前,这种观修方式是举世公认且享有盛名的。

    关于卓龙巴,在前面也做过解释,他的《菩提道次第》中有分类,后来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也遵照卓龙巴的科判。我以前看过《菩提道次第》,里面分三根本和九缘由,希望你们有时间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无常,其实《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共同加行不是特别广,但是讲无常的时候有这些科判,而且后来的噶当派,尤其是黄教格鲁派的很多高僧大德们根据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科判宣讲无常,有这个传统。

    以前,源自恰索巴的传承大师们,将观修无常划分为三个部分:粗分无常,细分无常,暂时无常。

    恰索巴是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他的传承大师们是分三个方面来讲的。

    粗分无常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切有为法注定毁灭;自己必将不由自主地死亡。

    粗分无常从大的方面来讲:一切有为法注定是无常的,自己一定会趋入死亡,两个方面来讲的。

    细分无常即为:思维每一刹那尽皆趋于无常,犹如陡坡之飞流般咆哮奔腾,以及牧人马不停蹄地驱赶牲畜等比喻。

    细分无常是思维每一刹那趋于无常,夏天路过马尔康的时候有陡坡飞流,或者牧童赶牲畜的时候不断地向前走,从这个比喻来了知细分无常。

    暂时无常可从四个方面而思维:四大错乱之无常,触怒天龙之无常,以上两种紊乱、冲突皆具之无常,因衣食住处等缘而导致的横死等等。

    暂时无常:四大错乱的无常。有时候触怒天龙以后自己的四大也不调顺,很多人生病、发狂,就是两种无常都具足。因衣食住处等缘而导致的横死等等是暂时无常。以这种方式来观修也是很殊胜的。

    他们就是按照以上方式进行观修的。

    还有很多其他的善知识,则是从外无常与内无常两方面进行思维的。

    《大圆满前行》中是通过七种无常来观修的。

    外无常可分为两个部分:器世间无常,情世间无常。

    内无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刹那无常,连续无常,暂时无常。

    刹那无常:每一刹那均处于毁灭状态的无常;

    连续无常:即使拥有生命,却比离弦之箭与狂泻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飞驰;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寿命未尽,但是就像离弦之箭或者瀑布的奔腾咆哮一样,很快地趋往死亡的方向。所以,你们自己也可以想一想,我们来到人间十几年、二十几年或者是几个月、一年过得特别快,刹那趋往死的方向,从这方面来观想无常。

    暂时无常可分为四个部分:寿命穷尽无常,业穷尽无常;福报穷尽无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无常。

    我的上师说:“观修无常等法时,身体做毗卢七法,观修的本体、次第以及定数都应当确定。以强烈的意乐安住其中,而不散于外境。从一开始就要力争不放纵于恶念而如理修习。”

    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是克主杰和贾曹杰,他的上师肯定是克主杰,即克珠格勒华桑,我们前面也讲了,有没有贾操杰和宗喀巴大师,这在历史上的说法不同。

    我的上师说:观修无常的时候,身作毗卢七法,观修无常的所观本体、次第和定数首先要准备好。比如说要观修的本体是我的身体无常,次第是先观身体无常还是器世界的无常也要搞清楚,定数是所观时间一定要确定。

    并由此写道:“要观修死亡无常,就应当对观修量以及次第十分重视。”

    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像前面喀衮穹一样。无垢光尊者的每一个引导文当中有一个界限,尤其是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的每一个引导前面也有一些观修无常的法,而且《三种自解脱》的前面也有。所以,无常在自相续中一定要到生起为止,无垢光尊者很多的教言当中说最后观到整个世界都是无常、不可靠的、动摇的、没有一个稳定的,自己心里面自然而然生起定解,而且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没有很大的贪执,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具有了无常。

    不然,这个城市多么美呀,这里特别舒服,我应该在这里呆20年、30年,我看到了旧金山,旧金山那边有一个金桥,多么庄严!

    说明这些人口头上说大圆满,问我要讲什么,我说讲《俱舍论》,“《俱舍论》是小乘法,增加分别念,一定要入大圆满的安住定,这里特别舒服,吃得很好,冬天也开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对整个轮回有特别强烈的希求之感,无常的心根据大圆满的《上师心滴》和大圆满的《三解脱》的教言,是不具足无常。但有些上师可能是为我们这些业力深重的人显现的。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他对我讲《俱舍论》有点不满,所以我今天在这里驳斥他,他听不到!

    卓衮大师精辟地阐释道:“这些文字表明:不论以何种方式修习,应当按照次第不错乱而思维,以及跟随记忆而思维两种方式进行。”

    卓衮大师解释道:一个方面是根据传承上师们的次第不错乱而修无常,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记忆。比如说《大圆满前行》中有七种思维方法,以各种因缘来思维,以猛烈的希求心来思维等等。思维的方式,春夏秋冬如何无常,自身如何无常,在自己心里要有定解,有定解以后可以意念,然后以这种清晰的意念方式进行思维。

    其中第一种,是指在尚未娴熟的时候,就不能让次第错乱;一旦到了观修娴熟,得心应手之际,就可随意而修,而不必依照一定的次第。根据观修量的多少,其效果也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务必对此加以重视。

    没有娴熟的时候,要按照高僧大德们的引导次第来修,真正娴熟以后随时都可以观,不一定首先按器世界、有情世界,然后高僧大德的无常这样的次第,但娴熟之前要这样去修。

    所以不管是加行班还是正行班,并不是口头上说,在自相续当中真的要生起看破今世和无常的观念,平时在自己的相续中一定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特别关键。大圆满的觉受、大圆满的证悟和觉性应该是通过自己虔诚的信心引发的,只要前面的前提基础已经具足,后面有很清净的传承和法要,就会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但是前面的无常观念一点也没有,口头上说大圆满,实际上不一定很大,只不过是自己语言的有表色很大,身体的有表色很大,但是无表色的心相续中的觉悟不一定很大,所以口头上说的不重要,应该是打好基础以后自己变成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特别重要。

    针对这一点,无著菩萨在《五部地论》中也这样阐述道:如果对其内容,从多方面进行思维,就会具有所向披靡的巨大力量。

    讲到这里。

    2004年3月1日第48节课

    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一段话,在众多难得的言教中,也算得上是昆山片玉:“于此吾等亦晓知,倘若多观诸亲友,所作损害之缘由,则可轻易断亲贪;

    所有的大德中,宗喀巴大师的教言不管是宁玛巴还是格鲁派都是非常难得的珍宝,就如昆山中有很多宝,其中玉石是最珍贵的一样。

    宗喀巴大师的教言中是这样讲的:我们应该清楚,如果我们经常观亲友们对自己带来危害的缘由,则可轻易断除亲友的贪执。贪执亲朋好友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为他们而造了各种可怕的恶业。我们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在修行过程中,一方面亲友对他来说是顺缘,但另一方面经常担忧亲友等等,我们要好好观亲友对今生带来的不利,对来生带来的不利。

    为什么很多人对亲友这么贪执呢?是因为没有观亲友对修行带来的危害,如果好好观了,就不可能有这么强烈的贪执,一定会断除的,就像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们也并不是没有亲友,但是全部断绝了对亲友的牵连。

    我们这里的大多数人,出家是很不容易的,我有时候很感动,从小就出家的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有些是半路出家,有孩子、有家庭、有工作,出家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实不容易!但是在相续中生起的强烈出离心可能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但是实际上,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发心很猛烈,什么都不在乎,但是过了一两年、两三年以后,对亲友的贪执越来越强盛,好像是别人强迫让他出家一样,对出家生起后悔心,也有这种情况。一般来讲一个人在一辈子当中转来转去很不好,应该自己先想好,想好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最好也不要返回到俗家当中去。

    不然,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刚来的时候叫他等四个月,四个月都等不及,一定要马上出家,今天就要出家,明天都等不及,这还是很好的。《白莲花论》中说出家越早越好,释迦牟尼佛以前也是七天都没有等就出家了,但一方面也有考虑不周的隐患,当时叫他不要出家也是非要出家,现在让他不要回去,他还要想回去,家里的孩子想读书,男众说他妈妈不管,女众说是他爸爸不管,然后不管是爸爸、妈妈,反正是藕断丝连,因此自己修行的缘分也会逐渐毁坏的,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利益之缘由,即能息灭嗔敌念,迅速生起慈爱心;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损害之缘由,则生强烈之嗔恨。”

    如果我们经常观怨敌给我们带来的顺缘,比如说没有怨敌和违缘,可能有些人如今修行的机会和因缘不一定能具足,有些人通过家庭的不合、别人的欺负等等对轮回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有出家和学佛的机会,因此,如果我们好好地想,对怨敌不会生起那么大的嗔恨心,也会生起慈爱之心。反过来说有些人这样想:这个人对我有看法,这个人不只害我一次,那天在上师面前也是这样的,有一次我过路的时候他对我的态度也是不好。好像在一个人的身上算起来好几条,如果你经常看怨敌的过失,无法控制自己的嗔恨心。

    如果有人在心里嘀咕道:虽说要观修此法,但是,其观修的方式又是如何的呢?关于此理,智者们的方式就是不与外境混杂,分别从内心加以明观。一旦使其纯熟、习惯之后,心中就一定会清晰起来,并能驾轻就熟地进入清晰专注、清晰观修的状态。

    虽然我们讲观修无常特别重要,昨天也讲了通过做毗卢七法观想,但是真正知晓观修无常的窍诀,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观修好呢?

    智者们的方式和窍诀就是最好在观修的过程中不接触外境,对外境杂乱的事情一概断绝,从内心中对上面所讲的道理一一明观。如果我们经常观无常,最后在心里面真正能显现这些境界。驾轻就熟就是非常纯熟、非常熟悉。待到瓜熟蒂落,观想就很容易。

    我们刚来的时候不要说观修,连词句也不懂,世间人也懂得万法无常、诸行无常,但可能很多人真正在道理上、意义上观修得不是很圆满。

    若能这样于内心明观、无有错谬、无有忘失中安住,就无需重复观修。

    到了非常娴熟之际,心就无需作意。比如有些人背书,到了一定的时候已经习以为常,背诵就不是那么困难。再比如说我们刚穿僧服的时候,很多人穿得不整齐,但是出家几年以后穿这身衣服就很自然。

    同样的道理,观修无常在最初时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太重,常常中断,但是经常观想,以后不管遇到万事万物,都能自然观想无常,哪怕春天、夏天、河流、房屋,都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这种无常的观念自然而然在心的相续中生起来。平时我们一定要明观无常的功德和利益,最后就不用重复。

    而只须于此状态中趋于完整的一体。

    这句在藏文中意义不明显,只有这样表示。从藏文上看来可能这样理解:到了最后非常纯熟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去观修,只是在心里稍作观想就自然而然成熟。

    比如,如果有人对汉地皇上的庄严仪态赞不绝口,就会铭记于心而不会忘怀。此时,不必反复描述,就能于任何时候明清了然地现于心中。

    有些人赞叹汉地皇上的庄严仪态,或者他已经看过电影、电视,或者他自己真实能知道这种庄严的仪态,那么以后无论何时都可以现前。

    有关康熙和乾隆的出家,在有关历史书中说有各种政治目的,包括武则天出家也是同样,为了解决当时皇宫里面的部分问题持有各种目的。但是从帝王将相的书里面看,顺治皇帝的出家是相续中真正生起了出离心,而且多少人劝他不要出家他也没有听从。对这些也可以明观在心——出家的形象或者是无常的形象。

    如果心里面记得很清楚,也不用描述。任何时候他的总相、概念和意识形象可以在心里面显现出来。

    大家都知道李连杰是演少林寺的主角,是一个明星。(你们的习气特别重,这个时候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讲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时就开始打瞌睡。)他是演艺圈当中的名人,他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皈依藏传佛教中青海的一个上师,大概是用一千万人民币建修寺院。如今的大明星,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崇拜,明星学佛对佛教还是有很大的利益。以前李娜的出家也给大家叙述过,也感动了很多人,从此以后踏上了真正的光明大道。

    有时候我们了解一点点世间法也有利益,但有些上师对了解新闻非常反对。我最近一直看法律方面的书,有时候我学得很杂,也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理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多学一点,虽然修行不好。

    如果遗忘,就应当再次明观安住。其比喻与意义二者是相同的。

    如果对观想汉地皇上和无常很了解,何时观都很容易,如果根本没有想、没有观,就不容易观得起来。

    色顿法师云:“这些噶举派的智者、尊者们,都将传法等其他一切功德暂时弃于一旁、置之不理,而全力以赴地唯一思维无常。”

    色顿法师的教言:这些噶举派的智者和尊者们对传法等其他的工作全部放弃了,全力以赴地观修无常。噶当派的很多高僧大德都不很重视其他,前面也提过:尊者圆寂以后,我要做什么?讲经说法可不可以?修其他的法不是更好……原话我记不得,算了不重复,不然你们会笑我的。哈哈哈。

    卓衮大师也鞭辟入里地指出:“与专注而修相比,阿底峡尊者对于妙观察的褒扬更甚于前者。”

    卓衮大师的意思是专注修行和妙观察相比,专注修行无常是阿底峡尊者特别赞同的。

    一次,金厄瓦仁波切拉着云龙瓦格西的手,诚挚地说道:“在我死的时候,与因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相比,我宁可选择因非人作害而死。

    以前这个教证我在课堂上讲过,不知道你们记得没有。这位大德是这样说的:我临死的时候应该不单只是因四大不调而死,还愿意有一些邪魔外道或者是非人害我而死,我要选择这个。

    我们能不能这样?很多人死的时候:希望我死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任何痛苦,连四大不调的疾病也不要有,让我平平安安地死,那多么快乐。我们的想法跟修行人的想法很多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的想法是世间人的想法。

    为什么呢?因为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仅仅能提供安受苦忍的对境,而不具备于他人损害而须行持的耐怨害忍的对境。而非人作害之死,就能二者兼具。

    他为什么这样呢?

    三大安忍中有一个安受苦忍,只是一个苦行。第二个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是自己苦行,耐怨害忍是还要忍受其他众生的危害。如果仅仅是四大不调而死,只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根本没办法做到。非人作害和四大不调都具足,那么两个安忍就都具足。有些人不要说是死的时候,可能病的时候也……比如说有些人不喜欢四大不调,而有些人四大不调的时候也认为是修苦行的机会,还有一些非人、天龙,天天加害于他,每一次痛的时候,每一次受到违缘的时候自己都修安忍,所以不仅是死时才这样观。

    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躲避危害,交五块钱念经,一定要遣除身上的魔鬼和违缘,不然太苦了,这些非人整天都缠着自己。整天都遣除人和非人的危害不是修行人的做法,真正的修行人除了吃一点药,从来都不打卦,痛就痛,苦就苦,没有病就没有修安忍的机会,有病和邪魔外道危害的时候是修安忍的时候,应该高兴。

    尤其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丝过错,却无辜地被人用刀砍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这样死去活来地徘徊于生死之间,仍能真实不虚地生起感恩之心,则具备了谛察法忍。这样就可以同时兼备三种安忍。

    如果不仅四大不调、非人危害,在这个基础上有人用刀子或者棍棒来打你、杀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能生起谛察法忍,因此这些高僧大德跟我们凡夫人的行为完全是不相同的。

    对此,仅仅从词句上了解还远远不足,只有再三反复思维、权衡,并生起定解的修道,才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金厄瓦格西和云龙瓦格西是好朋友,因此,有一天金厄瓦格西拉着云龙瓦格西的手说:我现在病得很可怜,天天都特别痛,但是我想四大不调,还有病魔来害我,还有有些人用刀子来砍我多么好。这些是真正大成就者,可是我们的想法身前身后都不相同的。

    柳吾色巴仁波切也切中要害,直截了当地告诫道:“仅仅思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并不够,还应依靠上师的窍诀,进行盘算、衡量与观修。”

    要看上师的窍诀。

    我们看一遍书和上师传一遍完全是不同的,每一个上师有他的窍诀和他自己的体验、体会,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观修是非常重要的。

    他所讲的这一切别处不可寻觅的说法,就是殊胜成就上师摄受熏染的标志。能如此通达的人实在是空前绝后、寥寥无几。

    上师说:只是想着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没有用,必须以上师的窍诀来衡量。这句话意义非常深远,在其他处根本寻觅不到。

    也就是说它意味着殊胜上师所摄受的一种标志,普通人根本说不出这种话。我想我们在座的人不管是观修无常还是修加行,应该具有被殊胜上师所摄受过的标志。很多人应该是被上师如意宝摄受了,他的意传加持和说法熏染跟其他地方不同,单是你看看《大圆满前行》和在别人面前听一遍的收获就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上师讲过的语言中有一种不同的窍诀。因此此处也说到这位上师的一段话看似简单,却有着被成就上师摄受熏染的标志。

    如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实修和通达无常的人也确实是空前绝后的。

    柳吾色巴又云:“现在仅仅从词句上进行观修,就连来世的无常都好像可以现见了。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法,不但前所未有,如今也是难得一现的。”

    柳吾色巴仁波切又继续说道:我们光是词句上观想,来世的无常都可以在我们眼前一幕幕地浮现出来,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如果观想:在座的人以后全部变成一堆堆的坟墓,所有的建筑以后全部变成一片片的废墟,没有任何可靠性,未来的很多景象在我们的眼前可以现量见到,不观无常就会执迷不悟,但是你只要稍微观修,未来我的前途怎么样?未来我的肉身怎么样?

    所以很多人应该这样想:反正几十年中一定会入土为安,那个时候的肉身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都无所谓,未来的整个状况将变成什么样?对未来的预想仅仅是词句上的观修,未来的无常好像就已经现见了,本来除了《俱舍论》的某些观点以外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现在不可能现见,但,无常观得稍微好一点,基本上就已经现见未来的法了。

    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无常的观修法非常难得,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非常殊胜的窍诀。

    第十六恒修死亡无常品释终

    2004年3月2日第49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总共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第十七个问题——不断修持。

    十七不断修持

    作为修行人,还应当不间断地进行修持。

    作为修行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觉得《开启修心门扉》里面的问题没有一个不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窍诀吧!以后每年都很想讲一点像这样的修行法,同时我们也讲一点大论典,如果没有分析大的论典,比如说没有分析像《俱舍论》这样的大论,有智慧的人不会满足。但是没有讲实修法,光是耽执在理论上也对相续无利。

    最近我得了个传承,是依止宗喀巴大师十二年的一位大弟子造的修行法,叫《日光疏》,这两年如若有时间,翻译出来可令喜欢修行的人有所收益。我总觉得我们作为修行人,最基本的修行法门非常重要,《窍诀宝藏论》、《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这些法主要是向内观,对治自己内心的烦恼;研究外境的,像俱舍、中观,中观一方面是调伏自心,另一个方面也深入细致地抉择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我觉得也非常需要闻思。

    夏瓦云:“即使(在短期内)屡次三番地思维三恶趣的过患,却没有持之以恒。则如同对于聋盲者,无论别人用何等动听的语言加以规劝,也是枉费心机。

    夏瓦:作为修行人一定要长年如一日地修持,如果短时间内三番五次地思维恶趣的过患,没有持之以恒,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就像别人不管用怎样动听的妙语来规劝一个聋盲者,实际上都是枉费心机。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论是观轮回的过患还是观业因果,任何修行都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有耐心和长期的打算。现在的很多世间人认为学佛就像吃灵丹妙药一样立竿见影,一两天学一点就万事大吉了,修行人也有此类毛病,世间人当然更可怜,他们根本不懂佛法。

    像我们昨天所讲的一样,修行人出现烦恼也是值得高兴的,但是世间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制止烦恼。为了制止烦恼而学佛是非常困难的。现在西方很多人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快乐、发财、长寿无病,因为他们不懂佛法,轮回的本性本来是痛苦的,小乘认为佛陀的身体都是苦谛所摄的,所以,我们凡夫的身体真的要远离痛苦,不管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佛法来解决也是办不到的,最好用修行法门来调伏自己的相续,遇到任何违缘和痛苦都能认识它的本体,这就是我们修行过程中最好不过的法,不然别人问你说:我很痛苦,你用你们的佛法帮我解决一下,我身体很不好,我的生意不成功,你们能不能解决?他根本不知道轮回的本体是痛苦。

    最近很多人在学《中观四百论》,其中第二品明破乐执方便品,真正会令人感受到轮回是痛苦。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转为道用的修行境界,就根本没有办法制止这些痛苦,而且这样的修行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则就像对聋者言语一样起不到作用。

    刚趋入修行之道的人,即使有一些信心,但只要稍稍有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有些人虽然是对上师三宝有一点信心,自己也觉得暂时有一种力量,但是一旦松懈,那么所有的功劳、功德就都全功尽费了。

    那些年轻的僧人们,个个都看起来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干劲十足,但他们的修行与对治,却如同海螺上的浮尘一般,稍经擦拭,就会荡然无存、原形毕露。”

    有些刚出家的修行人,看起来个个兴致勃勃的,就像春天万物盎然、蓬勃向上。尤其是刚来的时候智慧、信心都不错,但是如果没有长期修行,对治和修法就像海螺上沉积的微尘一样,只要稍微现前一点点违缘,一经擦拭,原来的微尘就会全然不剩,现出海螺的本性。这是从反面来阐述的。

    我经常想,在学院呆了十几年、二十年的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会堪缘,也就是说遇到违缘的时候有对治的能力,而依止一两年,或者是只依止几年,暂时信心、修行各方面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对治、善心和修行一直浮在表面,稍微遇到一点点违缘,原来所有的功德全部像海螺上的浮沉,荡然无存。

    所以,要长期修行,在这里呆一年、两年,或者几个月或者听一两堂课,根本解决不了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稍微有一点修行和境界,这种境界就像智悲光尊者说的,即使你证悟大圆满,初学者证悟的境界就像云间的日出一样很快就被云雾遮住。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前的一点点境界时间太短了,习气串习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对治法和修行的境界会在很快的时间中消失无余、荡然无存的,因此一定要经过长期的修持。

    博朵瓦仁波切云:“因此,应当根据(暇满难得等法的)每一句言辞的支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细致周全地加以思维。而不是蜻蜓点水般地思维一次两次。

    博朵瓦仁波切:每一个法应从不同的角度经常思维,不能蜻蜓点水一般,稍微接触一下水面就飞走了。比如说今天去听《四百论》,明天也没有什么感觉,就算了。哪个上师都是一样的,自己没有耐心,不管是哪一个法,哪怕是能令即生成就的大圆满法,听一两次,修一两天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五六年,十几年一直不断地修持大圆满,在你的相续中一定是收获颇深的。

    我总觉得有些高僧大德的弘法也好,有些居士在别人面前听课也好,就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算不上是真正的学佛和修行,真正的学佛修行人活到老、学到老、修到老,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如果即生当中没有成佛、没有殊胜的验相,发愿来世也一定这样做。

    如果能在此法义没有完全在相续中生起之前,都锲而不舍地思维,那么,其他所有的法都会自然而成。

    一定要斩钉截铁地去思维。如果对一个法生起兴趣,其他的境界会自然而成。

    另外,在助伴、善知识以及住处三种顺缘均具备的条件下,方能进行思维。否则,要想思维就会感到举步维艰。”

    如果我们具足道友、善知识、住处,在这三种顺缘条件下一定要努力地闻思修行。很多道友具足正知正见,除了个别野蛮的以外,山谷里面毁谤三宝的是几乎看不到的,这里的住处也算是具足修行的地方了,不像繁华的大城市里面的人真的很可怜,每一个人都有手机,一刹那安静的时间也没有,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多人的感触比较深。

    因此,上师和道友因缘都不错,此时一定要好好地修持、好好地思维,以后没有这些顺缘的时候,寸步难行。现在上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对整个佛教界来讲是巨大的损失,但上师发心力的威力非常强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学院的闻思修行一如既往,昨天喇嘛的分班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每一个班的人数比较多,觉姆这边,听说大家对闻思修行的兴趣也日益高涨,这也是我们的上师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说的:如果我圆寂后,学院在两三年中最好不要变成废墟,这是我的希望。

    因此,在所有堪布、活佛的帮助和所有金刚道友的支持下,道友的顺缘也具足,住处的顺缘也具足,上师的顺缘也算是不错了,所以一定要闻思!

    宗喀巴大师也别开生面地寓教于喻:“对于手足断残的麻风病人,仅以一两个疗程的药物治疗,是不可能痊愈的。

    宗喀巴大师通过比喻别开生面地说道:得麻风病或其他慢性病,一两次治疗肯定不能痊愈,一定要耐心地长期治疗。

    同样,对于我们从无始以来患染的、根深蒂固、极其沉重的烦恼病根,仅仅对教言之义进行一两次的修持也无异于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当以妙观察智对一切修法之支分,圆满地审慎抉择,并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一般持续不断地修持。

    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是根深蒂固的,仅仅对教言一两次的稍作思维就是杯水车薪,就像一杯水能不能熄灭一车燃烧的木柴大家都清楚。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特别深重,光是听一两天的课或者认为马头金刚的教诫很殊胜,一定要念十万遍。有些人真的特别愚痴、特别可怜、特别幼稚。你们认为修一个本尊就很快解决所有的问题,马上要飞到天空当中去,认为非常简单,但所谓的修行并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的有缘人。

    可是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是怎样的,以前虽然在历史上有个别少数的人很快成就,但是密宗需要长期的积累资粮,一两次服用妙法甘露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听说某法特别殊胜,一定要念金刚橛咒,无任何感应就对法和上师都生起邪见和嗔恨心,从此以后就全然放弃,这样的行为现在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懂得规律。

    我刚来的时候,学院里的有些堪布每天看书的行为是不间断的,现在还是同样地精进,这种人才有希望成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修行是没有希望的,因此要长期精进、不断修持。

    那天,很多人听了别人的背诵和讲考,回去以后都感慨良深,认为自己也应该背诵,可是过两天又不行了,到年末的时候原来的习气又开始复发,这种精进是不行的。我听有些人说三个小时连三个颂词也背不到,这些人可能心里有点苦恼,但是希望你们也不要有怯懦之心,不管怎么,如果背不出就好好地看,如果看不进就好好地念,从方方面面约束自己。有些人认为我们规定的这些论典太简单了,请求再背几部论典。但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前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有些人背得很好,但是不一定长期,如果不能长期,只不过种下善根而已,所谓的学法是要有长期的耐心,大家一定要记住。

    《忏悔礼赞》云:‘心相续之愚痴惑,痼疾根源所依靠,断手足之麻风病,少许药物岂见效?’

    宗喀巴大师引用了教证,教证的意思是:心相续中的烦恼实际上是一切病根的依靠处,这并不容易断掉。与前所说相同。

    旃扎古昧云:‘内心之树无始即具备,长期烦恼苦汁以滋润,无力变为美妙之甘饴,点滴功德之水有何益?’

    阿舍黎旃扎古昧的教言说:内心具足无始以来的树,意思是通过烦恼的苦汁滋润,现在一下子变为美味的甘饴,点滴水是办不到的。它是经过长期烦恼的苦汁滋润,因此现在我们用短暂的佛法之水可能不利。

    对于这些道理,我们若能持续不断地修持,内心就会随之而习以为常。在修行的开初会觉得艰难重重,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趋入门径了。”所以,现在就应当尽力修持无常等法。

    我昨天听噶当派的教言是这么讲的:“虽然心有很多过失,但是可以转变,这是它的功德。”我觉得噶当派的教言,一句话也获益,虽然我们的心有贪嗔痴等无穷的过失,但是就如同有些特别调皮的小孩子,只要有个好老师管他,最后会变好。修行人也是如此,首先好像什么都修不成,但是长期地精进修学,加之护法不可思议的威力,会自然起信。所以应该修无常法。

    有些人在去年修习的时候,还会伤感怖厌、情不自禁地思维死亡,而现在却无论怎样观修,意识中都是懵懵懂懂、一片迷茫。就自暴自弃地说:“看来我是修行无望了!”

    刚来的时候觉得可以,但好像越来越没有希望了,整天迷迷糊糊,又想吃又想睡,除此之外好像整天无所事事,特别痛苦,准备买老鼠药自杀,失望地抱怨自己。看来修行无望,已经失去了呆在山谷里的缘分,想到其他地方参学,也许能办到到印度去的护照。

    印度也是同样,无论到哪个国家,自己精进与否与地方和上师都无关,关键靠自己,一直归结于外境,不是修行人的做法,如果修行好一点,有了上师的窍诀,在哪里都可以。

    其修行也随之而江河日下、一泻千里。但是,如果能遵循殊胜上师的言教观修,立刻就会接连不断地在相续中生起无常之心。若能生起无常之心,则空性等等的观修也会立竿见影,圆满一切观修之道也就在朝夕之间了。

    他的修行一直随着时间而流失,江河日下,也就是说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日趋衰落,一下子跌落千里。

    有些人一直觉得自己毫无希望,实际上是没有信心,只要具足信心,修行下降也会有提升的机会。

    立上无常的杆子,空性的影子立即就能显现。先打好基础,一切就很容易了。

    诚如嘉尔瓦羊衮巴所说:“惯于恶念习气如卷纸,新生觉受依缘而毁灭,

    嘉尔瓦羊衮巴尊者讲:我们的恶念习气就像卷纸一样,把卷了的纸拉直又自然会卷曲,无始以来的恶习也是如此,从前的恶习很容易生起,新的觉受、信心、决心依靠一个小小的违缘就会毁坏无余。

    短暂修习不能破迷乱,诸位修士应当恒常修。”“

    这句话很深,短暂的修行根本破不了我们无始以来的迷执,一定要有长期的修行。

    羊衮巴又说:“香上师说:‘欲求立即生暖相,急转直下之前兆,务当持续尽力修,恒常修习勿急躁,如糌粑粉莫急吞。’

    羊衮巴尊者引用香上师的话说:有些人在短时间内就一定要获得暖相和成就,这是他在短时间中倒下去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尤其刚来的人有这种毛病,在学院里住的时间较久的道友,虽然修行不一定好,但是比较稳重,不会那么希求境界。刚学佛出家的有些人发的愿也特别可怕,“一定要精进,三天之内不成佛就要下地狱,由护法神砍我的脑袋。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成就的暖相,马上要见到本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出离心、菩提心在我的心相续中立即要生起来,如果不生起来,这样的人身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是很快的时间中获得修行的暖相,是他很快的时间中倒下去的一种象征。所以,一定要在恒长的时间中尽力地修持,不要太急躁,尽快在相续中生起觉受不是那么简单的。慢慢修快快成就,如果快快修就会快快倒下去。

    应该先在糌粑粉末中倒一点水,再加一点酥油,然后慢慢揉,之后慢慢吃。不然直接吞下糌粑粉末会有呛死的危险。所以说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缓慢。有些人觉得不要紧,今天睡觉,明天睡觉,明年再修,后年再修,这样的话,无常到来是很危险的。

    这些说法实在是举足轻重的要领,希望我们大家能将此理稳妥实施并悉心体会。将无始以来的积习抛舍,让不习惯的无常之心等在相续中扎根,并以此而长时修习。”

    羊衮巴尊者又说:这些说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些要领,希望大家不是仅在口头上说。

    那天有些道友在讲考的时候也讲得很深,要求我们最好不要在口头上说。我们以前得过的一些密法的传承,像《直指心性》、《大幻化网》的法要希望大家不要忘,不然我们每天在理论上缠着,临死之时可能用不上。除此之外,每天一定要观修佛法,这一点务必记得!我们的心串习到几十年以后,好像自己一无所获,但是和初学佛的时候相较,原来幼稚的希求和行为自己都感到啼笑皆非。刚来的时候虽然心很切,但是很愚痴,会有这种感觉。因此,大家在修持过程中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行持,经常观想。

    以前无常、空性、菩提心这些修法,我们心的相续一点也不习惯,李连杰等一些其他人的相貌处处浮现于脑海当中。我昨天一说李连杰的时候,大家好像一只眼睛有两只那么大,这些就是我们的习气,像歌舞、电视、电影这些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习气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相续中根深蒂固,观无常、菩提心、空性、出离心,尤其是大圆满的觉性和觉受方面的习气寥寥无几,但是我们要舍弃以前特别习惯的生活,没有习惯的习气种在相续当中,重新过一种新的生活,踏上一个新的旅途,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第十七不断修持品释终

    2004年3月3日第50节课

    原来我们认为上师圆寂以后,大家肯定会离开或者很多人都不想闻思修行,现在看来,可能是上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无常课吧,以前不太喜欢听课的人现在也是……那天我统计,男众有一个人不听我的课,女众当中有一个人,以前都不会这样,有听课的部分,也有不听课的部分,但是现在大家还都乐意闻法。昨天看喇嘛班也有这种情况,大家都觉得闻法的机会相当难得,以后不管到哪里,可能真正听受佛法和研究佛法的机会不一定很多,有一种鞭策,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苦,但是从轮回皆苦的角度来讲还是很痛苦的。

    下面讲第十八个问题,修持正因。

    十八修持正因

    诸位修行人还应当修持在相续中生起无常之心等等的种种正因。

    诸大善知识们都众口一词地说:观修之时,对于无常而言,能专注到什么程度,内心就尽量配合进行思择;

    我们观修无常、菩提心还有大圆满,在修持的过程中一定要专注,内心尽量地去配合自己的境界,去思择。

    如果不能专注,就尽力陈设各种供品供养三宝并修习七支供;

    有些人背诵也不行,专注无常也不行,心特别散乱烦躁。男众稍微好一点,不知道是他们四大的原因,还是前世业力的原因,他们的情绪还比较稳定。但是女众经常有这种情况,心里面确实很想专心学习,也同时明白机会难得,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不堪能,观无常、背诵等等都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在上师和佛菩萨的像面前好好地忏悔,作七支供,一些偶尔的违缘障碍也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遣除,这是高僧大德们给我们唯一的办法。

    如果这些条件仍不具备,就不要勉为其难,只需将心思转到思维业因果方面;

    实在是任何法也修不下去,心不要苦苦地专注,修行的心不能太勉强了,否则反而起反作用。

    比如实在不能背诵就观修,不能观修无常,可不可以观想轮回因果,轮回因果也不行,那你就什么都不要想,专心地忏悔,念金刚萨埵心咒,如果念金刚萨埵心咒还不行,那就只有拿一条白色的绳子去外面看一看!

    如果这一点还是力不从心,就尽力净除罪障;如果心力仍不够成熟,就顺其自然,心中能忆念到什么,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随力而修。

    很多人确实想了很多办法,问了上师、空行母、地行母,该念的经也念了,该忏悔的已经忏悔了,但有些就像《弥勒请问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前世的业障。前世断了传承,前世没有好好地闻法,前世诽谤其他的高僧大德和说法上师,所以,今世对听法的兴趣漠然、耽延修行,也有一些即生当中的违缘,但也实在不能太勉强,否则起反作用。可能到外面去看电视,你的心很能专注吧,到处去花钱,结果一无所得地回到学院,也有这种情况。

    但坐下来安住非常重要,这里也只有这样的办法了。

    一种修法若能获得成功,其他的成就也会相应而至。

    如果一个法能成功,比如说你对观无常特别有信心,其他菩提心和出离心也很容易生起,如果你对出离心很有兴趣,那么其他的功德也相应而至。

    所以,应当量力而行,尽力修持自己力所能及的修法。

    这是修行人非常重要的,有些时候不能太紧张,因为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要长期精进,不要一两个月、一两天当中特别精进,晚上一点钟的时候还在看书,但是第二天早上八点钟还在睡懒觉,这种精进不太好。

    在修持无常之类的法门时,应当依止一位恒常修持无常的上师及道友。

    比如我们修无常,依止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上师和有感触的道友。

    阅读的书籍也选择无常方面的经论,包括行持积资净障的一切善行,都应紧密围绕生起无常之心的主题。

    选择无常方面的经论也很有必要。在这里噶当派主要是宣讲无常,修持无常确实对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修菩提心、修出离心,尤其是修无上大圆满。以前上师讲过很多,我也讲过,除了个别新来的人以外,以前讲的《直指心性》、《大幻化网》、《三自解脱》还有《直断要诀》等等的觉受和境界如果没有,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学密宗的人来讲修持密法和祈祷密法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想讲完《入菩萨行论》以后,要在得过灌顶、真正闻思修行的人面前,讲一些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大圆满法,不然以后有没有这样修行的机会很难说。

    所以,修持密法和观无常方面,要依止上师,书也一定要看,有些人对密法很有信心,比如很多人能背诵《直指心性》而且每天都读一遍,或看几个颂词,这也是很必要的。《窍诀宝藏论》里面也有很多的教言,密法和显宗的法都已经给大家讲过,只不过现在时间比较紧,背诵其他论典也是可以的。我有时候这样想:个别的人修行密法的时间是少一点,但是真正用在闻思上,时间一点都不浪费,一点都不可惜,全部是智慧的结晶,都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把密法全部放弃的话对于我们修密宗的人来讲有点可惜。

    宗喀巴大师云:“首先依靠福田力,内心力量方生起,供养上师三宝业,应当连绵不间断。”

    宗喀巴大师说:依靠上师和福田力,供养上师三宝,自己好好忏悔,自相续中也会生起功德。

    因此,在对上师、本尊、护法供养供物及食子时,应当尽力祈祷以生起此念。并对修习此法的功德,不修此法的过患善加思维,而恒时对修行生起莫大的愿望。

    自己努力地祈祷:让我的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常的念头、一定要生起大圆满的无上觉性、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经常在上师三宝和本尊面前顶礼发愿,早中晚均如是思维,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世间法或出世间法,如果你没有信心、耐心的话,都不可能有活力,如果没有活力和动力,任何事情不可能成功。成功在于我们的心力,因此首先对此法门一定要有信心。

    仅仅在座中修习还不够,在所有的座间,也应当反复忆念死期不定、一切无需的两种根本大义。念诵有关方面措辞尖锐、语言犀利、旗帜鲜明的词句,以增强意念。

    光是闭关和入定是不行的,在座间,甚至在提水的时候或者烧火的时候也要观想死期无定和一切无需。(现在很多人提水的水桶变成了装色拉油的桶,很难看,不过也可以,尤其是力量不太足的人提一桶水刚好够自己一天用,不过有些大概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提两桶水还走得飞快。)

    “旗帜鲜明”是不是世间上的语言?噶当派的很多教言是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说得还是一针见血。

    不要说造作恶业方面的世间事务,即使是佛法方面的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也应当尽量削减。如果出现不虞而至的违缘障碍,也应当以自己正在观修的法门予以遣除,从根本上断除制造违缘的因素,聚集不可或缺的顺缘。

    当出乎意料的违缘贸然造访,就用所观的法去遣除,比如说出现身体上或生活上的各种违缘时,用观无常法或者观菩提心、出离心。任何一个法,只要修得好一点,此法就可以作为它的对治,聚集不可或缺的顺缘。

    绝不染指一切与此法相违背的事情,励力劝谏他人趋入此法的修习,并对此法极力赞叹。

    尽心尽力地将自相续中的境界转告别人,比如说我相续中对无常法有一种感触,看见有缘众生的时候,甚至我坐车时候的邻座,我把无常的法讲给他听,碰到修行人的时候,也宣讲无常法门的好处,《札嘎山法》有如何的教言,《大圆满前行》当中有如何的教言,给他推荐一些好书,赞叹功德,语言的功效不可忽略,比如我赞叹《开启修心门扉》,劝勉别人去看,他看了以后也会感觉里面的内容很不错,如果别人说这是一般的书,他看了以后也觉得是很一般,因此,我们应经常给别人推荐有关无常修行的法,让他好好地看书。

    如果这一切都已经具足的话,那么,就在短暂的今生,此念也一定会在相续中生起。即使没有生起,那么在来世生起也就易如反掌了。

    如果特别重视,那么短暂的人生中出离心、菩提心和无常观一定会生起来。在座的人中大多数的人可能有希望生起,但还有部分的人……博朵瓦格西的两千个弟子当中真正能看破今世的只有五百人,我们这里真正能看破今世、生起无常观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即使即生当中因业力特别深重,没有生起也不会白费,所观修的串习在来世中生起是轻而易举的事。很多人出家的因缘是非常巧妙的,有些是听到上师的功德,有些是看见出家人,这说明我们以前有这方面串习的缘故,这是智者的一种选择,极为重要。

    从前有一个人,当他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具女尸被开膛破肚的景象,(恐惧厌恶之余,)心中反反复复地思量:这个女尸如此令人恶心,那么,天下所有的女人也都应当如此,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也不能例外啊!

    他看见女尸后真正生起厌恶之心,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生起了无常观和不净观。

    他死后转生于印度,成为福报可与多闻天子相抗衡的一位大国王的王子,取名为“扎巴”。

    扎巴成年以后,被许多美艳绝伦的后妃众星捧月般地围绕,集百般娇宠于一身。

    他可能也修了不净观,此处没提。他转世长大以后在王宫里享受生活,如星星捧着月亮一般,有成千上万的王妃集聚在一起,集百般娇宠于一身。白居易有个诗词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这是对杨贵妃如是说,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唐明皇在皇宫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将国家大事全部弃舍一旁。当时白居易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指很多的意思,三千宠爱全部归于杨贵妃一人身上,当时国家动乱,但唐明皇不为所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成见,都特别讨厌贵妃,后来国王不得已赐她自杀,贵妃后来吊死。喇嘛钦!这也是无常的。

    一次,当他尽情地与众妃享受完具备各种妙欲之游舞嬉戏后,众妃都进入了梦境。他环顾四周的后妃们,忽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腐臭熏天的尸陀林一般,立刻生起肮脏与反胃作呕的感觉。他一下子惊恐不安起来,迅速仓皇出逃。最后来至佛陀身边,拜见了佛陀。以听闻佛法而现见四谛,成为一名名为“扎巴”的大阿罗汉。

    他看到人的身体后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观过无常观,看女人的身体观过不净观,此时具备因缘马上就生起来了。

    原来是王子,后来变成了大阿罗汉。

    据说,佛陀在世间界初转法轮之时,紧随佛陀身边的五位比丘与扎巴等五近比丘中的扎巴,指的就是这位扎巴。他最终(因为观修无常的缘故,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扎巴的前世因缘是这样的。这说明从两方面打算很重要,有些人有即生成就、即生成佛的机会,有些即生中不一定成就,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一定能展开,但是能弘法利生固然最好,如果不能,这一辈子应该有个好结局,一定不要在即生中心生邪见,应如理如法地修持,这样来世一定会成熟前世的因缘,这一点每一个修行人应该有所打算。很多人说即生中没有成就就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成就!一定要成就!!一个乞丐马上要去美国,一定要去美国,任何能力都没有,去美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是你即生当中作准备,来世也有解脱的机会,强迫不一定修行成功,因此,不要把藏密和佛法看得太稀奇了,否则修行万一不成就没有力气重整旗鼓,特别可惜。

    所以,有一些基础的人,尤其是在学院中呆了五六年以上之人的见解就比较稳固了,以后即使上师和道友不在身边,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到哪一个环境当中,我觉得此人肯定会以修行人的身份终其一生。新来的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是半途而废的情况也不乏其人,因此,长期修行很重要。即生不成功,种下来世的善根,修行人应有这样的打算。

    如果我们也能如此仿效他的行为,现在以真实的无常心进行修持,则即使有其他什么功德暂时没有生起,也必将会在往后的日子里纷纭而至。因忆念无常,则会对一切都无有贪求,就无需因此而造作非法之业,这样,即使是圣妙的佛地,也能毫无阻碍地趋往。所以,我们应当精勤地修持无常。

    除了无常以外,其他的任何功德和觉受在相续中暂时没有生起,以后生起也轻而易举,所以,从世、出世间法等多方面来观想,无常观并不困难,从一些盛衰不定的公案也可以了知。

    原来长春制药厂的老板叫做王彦申,他的家产曾有上千万,名噪一时,后来他失踪了,他的原配妻子死了,可能他的很多资产被再娶的妻子携之而逃之夭夭,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妻子,他自己得了脑瘀血,当他精神失常的时候,他的妻子又把他的全部资产倾囊夺走,后来他沿街乞讨,特别可怜,而且精神也有点失常,头脑不太清醒,但他特别憎恨后来的这两个妻子。我们在南方的时候知道了这个情况,他曾经合作的一个老板看到这个情况比较同情他,把他送到养老院,在养老院中他也经常特别不高兴地说:“我恨这些人,我的财产……”他稍微清醒过来就一直这样说。

    《大圆满前行》里面也讲了,上半生富裕的人最后沦落乞丐的也有,上半生是乞丐,下半生也有富裕的情况。如果我们经常把这样的无常观念挂在心上,虽然神通、神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境界和觉性全然无有,但是对今生的贪念自然看破,如果看破,对解脱肯定有强烈的希求感,这就是为什么噶当派的修行人除了无常观任何境界都没有提倡的原因。

    本来《菩提道次第》主要抉择的是大乘菩提道次第的一种法要,但是这位尊者是格鲁派的大德,无常的科判本来已经讲完,但是他老人家一直想方设法、不厌其烦地讲无常,讲到第十八、十九个问题,修持正因、修持正果、正行、加行全部在讲无常。意思就是要我们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无常,倘若生起无常之念,虽然对世间法还有一些贪念,但是这种贪念弱得就像春天的和风,一点都不冷,虽然相续中具有贪嗔痴,但是不会很强烈,不像没有观过无常的世间人,对名闻利养、世间八法特别地执著。

    因此,我觉得最根本的几个要点——无常观、出离心和菩提心,大家要掌握。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归根结底一定要以窍诀来结束,如果只在理论上说,恐怕临死时什么境界和把握都没有,当然临死之前获得一种境界是最使人羡慕的事情了,但即使没有任何境界,只要在心里有无常观的境界,那么即生就没有白费,大家应该牢记。

    第十八修持正因品释终

    2004年3月4日第51节课

    《开启修心门扉》全论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最后一个问题。

    十九承前继后,于师生信

    修行人还应当学习前辈的修行之道,并对上师的窍诀深信不疑。如果在此基础上,修习其他的法门,就能使信心进一步增强。

    应对上师的窍诀深信不疑,应该对上师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上师讲得再好,或者上师的窍诀再殊胜,恐怕要把它看作一般的语言来对待,这样对自相续没有利益。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对上师生起信心,对上师的窍诀始终有与佛经、经论相合的信心,在此基础上修任何法都会更加增上。

    德热扎波兄弟俩曾到仲敦巴格西前闻听佛法。敦巴仁波切殷切地说道:“据说,在印度圣地,佛法的入门方式唯有一种,而外道的入门方式则有七种。我们应当修持上师的窍诀。

    以前的印度,佛法入门的方式唯有一种,就是要听上师的窍诀。比如从密宗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的传记,或者其他密宗成就者的传记来看,很多都是依教奉行而获得成就的。而外道入门有七种方法,外道有各种各样的修行法。

    什么是窍诀呢?就是数数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坚定不移地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以其为前提而引发的各种行为,并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就是窍诀。”

    实际上上师的窍诀就是要看《大圆满前行》,别无其他。很多人问我要修什么法,我都说你认真地看《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其实我的窍诀已经讲完了,可能是个好上师,因为下文就讲什么是窍诀?窍诀就是数数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没有说轮回的过患和暇满难得,(仲敦巴仁波切认为四个共同加行里这两个可能不太重要,)还要受持清净的戒律,之后发菩提心、积累资粮,积累资粮是修曼茶罗,净除罪障修金刚萨埵。这是仲敦巴格西给我们的教言。

    《大圆满前行》真是一生当中成佛的法,华智仁波切在后面的偈文当中也如是说。那天实修班的法师问我可不可以讲《大圆满前行》,我说非常好,按理我们每年都听一遍是最好的,但是学院中所学内容特别多,以前法王如意宝说每年春天要讲一次,但后来可能因学院的人越来越多,没有成功。按理我们的传承非常清净,尤其上师如意宝亲口传的最后一个圆满的法就是《大圆满前行》,因此,对我们来讲,这个法是非常殊胜的窍诀,除此以外没有窍诀。

    那天有个美国的道友给我打电话说对西方人不敢讲轮回的过患、地狱的痛苦,美国人不太喜欢听,所以就不想给他们讲。”我说:“不喜欢听就不讲是不行的,不管法里面说什么,都应直言不讳。”“不不不,我不想讲,我只给他们讲了寿命无常,不讲轮回的过患,他们是不喜欢痛苦的,很喜欢快乐。”他是这样说的。但实际上造恶业也恐怕是不能实现快乐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圆满前行》作为我们终身的、真正的上师窍诀来对待的话,是非常殊胜的。

    沃色加措法师向尊者祈求教言的时候,尊者的回答如出一辙。

    沃色加措法师向仲敦巴尊者祈求教言的时候,尊者也是同样的回答。

    另外,康巴华巴即将离开之际,曾向敦巴仁波切讨教,仁波切回答说:“行住坐卧之时,都应当趋向于禅定。在体力充沛的青年时代,就应抓紧时机,培养锻炼自己的身心,修习上师的窍诀。

    康巴华巴要离开的时候,他说:敦巴仁波切,我要回去了,现在家里和寺院里的事情特别多,我依止你这么多年了,今天我要离开,心里很伤心,也许再也见不到你了,你可不可以将你一辈子当中最殊胜的教法传给我。

    仲敦巴仁波切说:行住坐卧要经常观自己的心,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老了以后可能就糊里糊涂的,所以,精力充沛之时,一定要修炼身心,不要太脆弱。我们的身体是欲界的、有漏的、四大组成的,所以,身体实在倒下去了肯定是无可奈何,不要说我们,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到了年老体衰或有病在身之时也是无计可施,在此之前以小小的因缘不要退堕。我都这样想,如果我们大家都脆弱,去年、前年遇到了很多修行的违缘,如果不坚强,大家现在连闻法的机会都不一定有。阿罗汉是有退失的时候,有些阿罗汉遇到小小的一个违缘就退失果位了,这叫做退法阿罗汉,有些遇到小违缘不退,大的违缘就退了。所以阿罗汉都是如此,我们凡夫人一点也不退恐怕是有困难的,但是坚强还是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时代当中。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痛苦,不要自以为只有自己很痛苦,别人都很快乐顺利,上至大法座上的法师下至乞丐以上的所有人都有自身的一些痛苦和违缘,不坚强都不行,因此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心。

    什么是窍诀呢?就是多多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由其引发的积累种种资粮、净除种种罪障,这就是窍诀。”

    什么是窍诀,这里与前面所讲没有差别,仲敦巴要求所有的弟子都是这样。

    除了“种种资粮”等的语句与藏文稍有出入外,其他是相同的。我想,仲敦巴遇到哪个弟子都让他修加行。你们也是这样,有些人初学佛时不知所措,一无所知,虽然皈依了,但是不懂修什么法,我想你们最好给他提一个建议——好好看《大圆满前行》,如果通达了里面的道理,你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了,仲敦巴当时讲的内容就是这些窍诀。

    博朵瓦尊者云:“如理思维佛功德,皈依三宝入佛道。

    博朵瓦尊者:首先如理思维大慈大悲佛陀的功德,尤其是《白莲花论》当中讲了很多佛陀的功德,归根结底,佛陀的功德归纳起来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他众。佛陀并没有在《白莲花论》中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什么建筑、搞什么宣传,佛陀成佛的途径不是这样,唯一就是利益众生,哪怕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他也去利益众生,这就是佛陀的功德。

    因此,作为佛陀的随学者,在自相续中应“以悲待众,以智行事”,以悲心来观待众生,以智慧来行持事情。以悲待众是在世俗中以大悲心来观待众生,以智行事就是世俗中具足一切,胜义中智悲双运,当然是显空双运的究竟妙智了。

    暇满难得为先导,修习随念死无常,复次恒时思四谛,了知轮回诸过患,众生俱与我等同,于彼萌生慈悲意,温和且具菩提心。诸法彼中咸包涵,此即野风传遗嘱。”

    上面所讲的一些教言,我不解释大家都会明白,这是野风传的遗嘱。野风传的遗嘱有两种解释方法,一个是以民间的故事来宣说,或是当时博朵瓦要圆寂的时候留下了这个教言,意思是让山上的风传达自己的遗嘱,以后如果人们要听我的教言,风传的范围比较广。就像无著菩萨和博朵瓦格西临死的时候也再没说什么,好好地修持我所讲的道理,这就是我的遗嘱。

    卓衮大师也单刀直入地指出:“我等出家人,所修之白法,三藏四续外,别无诸修士,无常至实相,当修此渐道。”

    卓衮大师: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除了三藏四续部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修法,但是三藏四续部修法的道次第首先从无常开始,最后到证悟实相,显宗和密宗都是如此。显宗比如说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而讲的,显宗和密宗的最究竟就是从无常到证悟实相。我们宁玛巴的道次第论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也是从无常到最后证悟实相之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诸位修士一定要记清。

    柳吾色巴仁波切曾坦率地说道:“我常为农区某些密咒师以酒献新的方式感到害臊,拉美白咒师饮酒前献新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请三宝享用、请护法享用、请三世父母享用、请六道众生享用,其他再没有剩下的吧!’

    柳吾色巴仁波切曾说:以前有些农夫和密咒师用酒献新供养,但是我觉得这种献新供养的方式有点羞耻和难为情,因为当时他的动作和行为太激动。

    他献新供养的时候全部都享用了,后来六道众生也要享用,再没有什么吧。他的语气当中已经包括了一切,他自己心满意足地认为再没有什么事。

    同样,具德上师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次第之此法中,才真正是将四续三藏的所有法义无不涵盖,(除此之外,其他再没有剩余的法。)

    同样的道理,具德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三藏四续的法要没有一个不涵盖的。我想方便的话《菩提道灯论》也给大家传一下,《菩提道灯论》有68个颂词,内容不多,汉文可能有三个翻译本,法尊法师、如石法师都翻译过,但是我最满意的是如石法师的翻译本。大概很早的时候我在国外请了一个法本,当时很想讲,但是一直没有讲成。在藏传佛教中是非常有名的大论典,因为宗喀巴大师也是依靠《菩提道灯论》造两大论——《菩提道次第论》和《密宗道次第论》。

    也许《开启修心门扉》讲完了以后再讲一个《菩提道灯论》,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变成格鲁派一样,今天讲《札嘎山法》,明天讲《开启修心门扉》,再讲《菩提道灯论》,自宗的大圆满一点都不讲,觉得不像龙钦巴的儿子,有点惭愧,当然格鲁派的讲法是非常好,但是自宗是什么,有时候应该要头脑清晰。

    因此,尊者为我们调配好的这剂灵丹妙药,诸位至少应当享用少许。服用之后也切忌呕吐,如果有要吐的征兆,就通过对其吐口水,吹气、用冰冷潮湿的石头熨贴身体,以及拔头发的方法想方设法地平息呕吐症状。

    尊者给我们弄了很好的药,诸位还是要吃一点上面所讲的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其实缘起还是很好的,因为我昨天刚思维要不要讲,而且我得了一个最近的传承,但结果今天在此处也讲了最好的药。)《札嘎山法》里面讲过这个公案,享用以后最好不要呕吐,我们修任何法以后,可能生邪见,马上就吐了,把法本送给上师和道友就要离开,只学一个净土宗。这说明他把以前所学全部都吐了,这个人很可怜。

    我们这里的人会不会这样,我有点害怕,很多时候传密法执著比较大,有些人学了一段时间就学不下去了,特别愚痴,把密宗的法本也交给上师,交给道友,去还俗了,去显宗道场了,这说明将药已经呕吐无余,很可怜的,给金刚道友添很多麻烦,药也不吃,水也不喝,那就是世间的一个恐怖主义的绝食反对,这样不行,所有的金刚道友一定要配合吃药,一定要配合吃饭,有些病人如果精神有问题还情有可原,否则就不好,男众和女众中以前也经常出现。

    比如说我,每天尽量吃药,不管这个肉身能维持多久,别人对我好心好意供养的药,反正全部都吃,每天都吃很多,也许不会有副作用,也许药性反应也不知道。有些病人不吃药,这样不好,如果实在不行,以很平静的状态中离开这个世间,这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修行标志。

    有些人准备舍弃密法,舍弃菩提道次第法要的时候,就拔他的头发。出家人头发也没有,拔耳朵吧。有些人准备把密法妙药舍弃的时候,旁边的道友应该帮助他,不要让他呕吐,吐了特效药,你的病肯定治不好的。

    如果现在还未曾服用,也要为了方便以后随时享用,而时刻揣于左怀。

    在此处阿底峡尊者是用藏族的服装来衡量的,一般藏族人将东西揣在左怀,右怀这边有领子,不太方便,揣在左怀把右手拿出来很方便,害怕掉下来的时候再放在最里面。

    如果担心其失落,就最好置于怀底。”

    意思是你想舍弃密法,想舍弃上师的窍诀或者忘失的时候,再三地看这本书,立刻要记清楚,这里有很多的隐含意义。

    2004年3月6日第52节课

    夏沃瓦云:“对于上中下三种士夫而言,这种修心既是传戒,也是求学。

    夏沃瓦说:我们讲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真是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修行人不懂什么叫做上士道的人,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才算是上士道的人,中士道的人是自己想获得阿罗汉或者自己想获得寂灭果位的人,下士道的人大家都知道,就是为了人天福报,根本不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人。

    现在的有些修行人,一定要到很富裕的大施主面前享受一辈子的快乐生活,这些修行人应该是下士道的人。

    有些人说我一定要求密法,即生当中一定要成就,不管众生,反正我自己要获得密法的即生成就,这可能是中士道的人。

    有些人,自己的成就不重要,只要对众生有利我要成就,如果对众生无利,我一个人成就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发心是真正的大士道的人。

    表面上看来可能有些人疯疯癫癫的,但是心里的发心是上士道的,有些人整天给别人夸夸其谈,讲经说法,高高在上,但也许是人天福报的因缘也没有,下士道的境界都不具足也不知道。

    如果是牦牛可以从价值上衡量,这个牦牛的身体比较大,起码有三千斤,肯定值三千块钱。但是人在自我衡量的时候应该清楚,有些修行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切都完蛋了,从此以后可能还俗好,或者再也不学好,这样退失信心的行为也是不如法的,一定要有信心。

    但也不要自以为是,我们一般的凡夫人算不了什么,自己心知肚明。因此,三士道的教言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也是传戒,如果传了这样的教言,也是我们求学中最主要的一个目标,求学的目标是什么,大家一定要记住。

    比如说我们上一所学校的目的是毕业以后找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自己一辈子快乐地过生活,这是一般世间人读书的目的。但是我们现在读佛学院,每天不管是闭关也好,闻思也好,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度化众生,这是我们上士道发心最起码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大家在这方面串习自心。不是上士道的人可以炼根,可以转移自相续,逐渐依靠善知识和教言还是可以转变相续的,这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人天福报或者是下士道的发心都不具足,光是不得不听一堂课,浑浑噩噩的心态中不好,应该是无论早上起来、晚上睡觉,随时发心,逐渐成熟这样的发心,这也是一种求学。

    若能这样使自心谙熟以后,就不会生起追寻物质财富的念头,就能以此而获得众人的拥戴。

    如果我们的心真正与法相应,将前面讲的看破今世和名闻利养的虚伪性修炼成熟的话,就不会生起追求世间财富的各种念头。许多人研究学问的目的是自己想获得快乐、发财,如果以这个目的和前提来学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念咒语好一点,但是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益自相续,闻思是非常需要的。

    我们的心真正与法相应,就不会生起希求世间八法的念头,也不会需求获得众人的爱戴,不会生起这方面的心。

    所以,也就是最上乘的积累资粮,也就是最上乘的迁就他人。”

    我们要学习三士道,最好、最上乘的积累资粮,就是大家在发心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好地随顺他人、最好地迁就他人,也是先懂得三主要道的要领,这极为重要。

    宗喀巴大师的这段教言更是传颂千古、荡气回肠:“暇满义大极难得,亦如水泡速灭尽,何者悉皆不跟随,黑白业果毫不欺。长久思此缘起法,此四法根若稳固,其余善法容易生。”

    宗喀巴大师的这段话在千秋万代中传为佳话,感人至深,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宗喀巴大师的教言和善说我们值得好好探索和思维,他是怎么讲的呢?

    暇满难得、人身无常像水泡一样,除了业因果,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毫不失坏地跟随自己,我们要长期思维这方面的道理。暇满大义、极为难得、寿命无常和业因果这几个法的境界在相续中已经稳固的话,其余善法容易生。

    依科喇嘛在色尔坝地方呆过,他让弟子们在几年当中修加行,打好加行的基础,以后修行会成功的。原来我们上师到美国去,那边有一个叫仲巴的仁波切,他每讲一个引导,在六年当中让弟子修这些加行,反反复复地修,加行的境界在心的相续中生起来的时候再给他们传一些密法中较高的引导文。

    在学院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在这方面会有很甚深的体会,没有打好基础的人喜欢说自己有神通、神变,让大圆满第一步境界的人举手,第三步境界的人举手,有几百个人举手,不用修加行,交六百块钱就可以了,大家都是菩萨。说起来的时候都很舒服,我们也不愿意当凡夫人,我们都是菩萨,都是第一地的,第二地的,大圆满三步境界。但是明天遇到对境的时候原来的一地菩萨开始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抽出长长的刀子准备杀人。自欺欺人没有多大的意思,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基础稳固以后,其他的境界自然唾手可得。

    “彼等未执利乐根,自诩智者与禅师,若贾金洲空手归。”

    如果没有抓好利乐的根源,自己认为我是了不起的智者、大班智达、博士、硕士、学士等等,有些人说是禅宗的第几代祖师,名片可以写,画册可以做,光盘也可以做,自认为高高在上,很多事情是人为的。有些大成就者和真正的大菩萨依此真正会利益众生,但自己的境界自己知道,自相续一点境界也没有,就像商人到了金洲空手返回一样(这里的“贾”指的是商人),虽然你来到人间做了很多非法的事情,在人们的哈达和鲜花当中度过了你的一生,实际上扪心自问,最后离开的时候一无所获。

    那天我对有些堪布说:来到这里我尽心尽力,闻思修行确实在十几年当中很精进,但是在修行方面,尤其是甚深大圆满方面修得不多,可能死的时候会后悔,但自己没有认为我是怎么了不起。所以,我们这里的人还是要看清自己,别人不能衡量你,自己看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不要说大圆满的瑜伽士。大圆满的成就者,连一个小乘的修行人也不如,欺骗别人很不好。

    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境界就不能传,可能小乘的法也不能传了,因为小乘的出离心很难以生得起来,大乘的菩提心很难以生得起来,如果什么境界都没有就不准传,那么我现在连传小乘法的资格都没有,但既然小乘法都传了,虽然没有大乘境界,但是只要我对这个法没有邪见,有清净的传承,对别人有利,以此作为理由,不得不传,自我安慰。

    “南洲聪睿顶中严,名称幡幢照诸趣,龙猛无著渐传来,谓此菩提道次第。

    南赡部洲极其聪睿的顶饰,所有的人当中最聪明的人应该是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现在所谓的有些专家、博士,他们的智慧恐怕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我们可以看得出他们的传记和造论,现在的有些专家在一门学科中遣心研究,结果六庄严中名声非凡照耀整个六道的龙猛菩萨和月称菩萨,他们所传下来的法门是什么呢?就是《菩提道灯论》和《菩提道次第论》,他们坚持广行派和深见派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传到宗喀巴大师,实际上《菩提道灯论》应该是阿底峡从印度金洲那传过来的。

    尽满众生希愿义,故是教授大宝王,摄纳经论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说海。

    他满足众生的希求意愿,而且是真正的大如意宝,它摄纳了所有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名叫善说海。纵横交错的河流全部汇入于大海,所有的经教全部归入于《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我想我们应该讲《菩提道灯论》,因为《开启修心门扉》里面两次都已经提到,之后我们再讲一个无垢光尊者的法,不然我们就不是无垢光尊者的儿子了。

    证一切法互不违,经论悉皆成教言,易证佛陀之密意,重罪险隘亦能救。

    这是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中最主要的教言,我们以前学《札嘎山法》的时候也考试过。证悟一切佛法互不相违,所有的经论成为自己的教言和窍诀,这样才很容易证悟佛的密意,从最可怕的险隘当中获得救度。有几种解释方法,但《札嘎山法》里面的解释方法与此处有不同。

    是故印藏诸智者,具缘众依之胜言,以三士道之次第,智者何不生欢喜?

    印度和藏地所有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就是三士道的教言,那么我们要讲三士道的教言——《菩提道灯论》,谁不欢喜?如果不欢喜,那跟牦牛的老板没有什么差别,牦牛的老板是谁?

    摄集善说诸精华,每每讲闻此妙理,则具讲闻胜法德。须思广集此妙义。”

    这个《菩提道灯论》当中已经摄集了所有的法要,逐字逐句地讲解,那就已经具足了讲解所有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的功德,宗喀巴大师和其他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解释的。我已经准备了《菩提道次第论》的法本,一直放着,但是要开讲的话可能要一年多的时间,有点困难,但《菩提道灯论》涉及了《菩提道次第论》的所有意义,因此,我们学《菩提道灯论》也可以获得功德,应该思维这个道理。

    “为根稳固而精勤,诸佛胜法善说中,部分当下即施行,其余作为发愿境,无一舍弃均佛道,如此能将诸佛法,知转道用胜智者。”

    以稳固的信心宣说佛法,我们如果思维其中部分的道理,比如说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其他无法学习就发愿以后一定要精通,这是诸佛菩萨的发愿行境。凡是佛道的,不管是大乘、小乘、汉传、藏传所有的教法不能舍弃任何一道,这是我们的原则,原则不能变,方向不能变,所有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和其他高僧大德们所著的正法我们全部要接受,应该这样想。知道将所有的佛法转为道用的是真正的智者,对藏传佛教有看法的人不是真正的智者,将佛法的一部分转为道用,一部分就像瞎牛吃草一样,一只眼睛是瞎的,只吃一边的草,另一边它根本看不到的,这样不好。我们以后不管是汉传、藏传、密宗、显宗都一定要全部乐意接受,这是我们修炼相续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如果发自内心地追求胜法妙义,首先放弃此生的黑白花三种琐事极为关要。一般来说,除了那些最为卑鄙下劣、罪大恶极的无耻之流以外,稍有良知的人们都容易了知,诸如杀生、偷盗等黑事于理不容,而与这类恶行彻底告别的人也比比皆是。

    首先我们要放弃黑白花三种琐事。一般除了特别可怕的屠夫、妓女,还有一些没有良知的人以外,以杀生、偷盗来维生是于理不容的。与这类恶行彻底告别的人也是不胜枚举。现在修行人中搞杀生、偷盗这些坏事的基本上没有,尤其是修行人杀牦牛的情况不多,偷盗的也不多,断除这些恶事、黑事的人相对而言比较多。

    但对于所谓的白事、花事,诸如传授灌顶、讲经说法、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经忏佛事、做泥塔像、缮写护轮、降伏鬼神、念诵密咒、闻法讽诵等形象上的法事活动,能斩断未断除今生贪执的这些忙碌琐事的人实在是稀有罕见。

    《札嘎山法》里面也说了,我们现在所做的白事、黑事,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善业还是恶业,如有些灌顶、有些传法、有些造佛像、有些化缘、有些降伏鬼神……

    比如说传法,实际上你只要有一个清净的传承,传法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的话,将教言传给别人只有利益,佛陀也开许,当然密法不好说,显宗当中只有利益。

    至于灌顶,自己还是应该具足境界,有一个经常到外地去的年轻喇嘛,汉话很不错,一直要求堪布教他灌顶的方法,已经求了三四次,这个堪布没有答应,一直没有教。

    我想光是灌顶的方法比较简单,拿一个宝瓶,首先在宝瓶里面倒一点水和克什米尔的檀香,旁边放一个水晶,到尸陀林里面找一个托巴,但是你自己四续部中不要说全部观,该灌顶的属于是哪一个续部?这个灌顶里面要观想什么?这个本尊的心咒你念圆满没有?观想的时候把弟子观为什么?这些一无所知,光是把仪轨念一下,把宝瓶拿来,这样做仪式,表面看来很好,但是真正的灌顶不是在样式上学拿宝瓶的方式,方式上起码半天的时间当中就可以学会,像大幻化网的复杂灌顶,半天的时间也肯定可以学会的,但是要看自己对续部的境界具足没有。

    而且灌顶非常危险,让很多人受个居士戒、受个出家人的戒很害怕,不喝酒很困难吧?很多人认为灌顶没有什么,上师也随随便便地灌,弟子也随随便便去接受,只要有一个灌顶,他不会问要守什么样的誓言,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根本不观察。

    所以,一方面来讲密法很不方便在有些地方弘扬,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利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很多境界根本没有,如果没有具足二因四缘,灌顶肯定没有得到。以后我们这里的人很有可能到别处去灌顶,但请一些灌顶的人你们也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他是否有灌顶的资格。不然灌顶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专门学样式而作灌顶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基本的密法道理应该懂。不过现在的世间已经颠倒了,别解脱的戒中,一个居士也可以传斋戒,但大家都害怕,怕犯戒而不敢受,但却认为灌顶没有什么的。别解脱戒都那么困难,菩萨戒都那么困难,受密乘戒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清楚利害,否则表面上看来是白事,实际上是花事、黑事。

    所以,真正能砍断今世琐事的人是非常稀少的,黑事稍微好一点,能砍断白事和花事的修行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因此我们要看清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无利的。

    经中不是说:自心没有远离对今生的贪著,则一切所作都毫无必要吗?再说善不善业均是由心所造。所以,必须令自心做到不被人天鬼神所冷齿嘲笑。

    最好的修行人,鬼神天人不会嘲笑,在他的背后根本不会有任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但是如果实在做不到这点,就做到在任何人面前不被嘲笑,如果没有这样,心一点都不善,灌顶的目的就是想多获得人民币,有了人民币就周游世界,到处享受生活,以这样的目的学灌顶。有时候我真的生邪见,可能自己修行不好,可能有些人真正利益无边的众生也很难说。你们也要仔细地观察,尤其是学过一些经论的人不要轻信别人,应该通过详详细细的观察,对众生有利,你再做这件事情,无利就应罢手。

    《智成论》云:“无论何种业,身语意所作,第四者不存,于此当明辨。无意仅身语,所作不成业,无彼以言辞,始终亦不成。故身语之业,皆由意业成。众生以自心,所作诸善恶,一切有利业,皆当善察析。佛云以邪心,所作不成福。众生导师云:故诸善不善,皆由心所为,心亦坏灭法。”

    《智成论》中也说:不管是什么业,只有身语意三门所做的业,第四个业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意的业,身体和语言的业不可能成立,如果没有这个业,通过言辞等所造的业始终不可能成立。众生的善业、恶业全部是由心所造,大家应该详细分析。佛经里面说以邪见所造的业都不成为福德,龙猛菩萨也说:“贪嗔痴所做的业全部是不善业。”如果心善一切都是善,心如果不善,以前所做的善业也可以坏灭。

    《迦叶品》云:“譬如海水冲击之某人,反为干渴煎熬趋死城。如是贪婪诸法却放逸,身居佛海反奔诸恶趣。

    《迦叶品》中说:被海水冲走的人,口特别干,慢慢会死的。贪婪诸法的人,一点也没有观察自相续,整天都放逸,依靠佛法来造恶业,欺骗很多的众生。这些人极其放逸,也非常可怜,形象上自以为做了善事,但实际上自己一点也不懂善恶因果,对很多信徒的今生、来世带来不便,所以,以贪婪引发的有些人,身居佛法的大海当中,前途反而奔着恶趣,非常可怜。

    又如郎中置于囊袋药,纵然云游浪迹遍世间,若未能阻疾病之纠缠,彼良药之功效则休谈。

    有些医生把药放在口袋里面到处游走,但是从来没有接触众生的病苦,那么他的良药的价值根本无从谈起。

    如是比丘具备戒功德,亦具听闻若未能清除,非理烦恼繁衍之疾患,彼等听闻纵勤亦无义。”

    同样的道理,具有清净戒律、也有闻思功德的有些比丘,根本没有清除自他非理烦恼的纠缠,从来没有修过,自己所得到的戒律和闻的智慧从来没有利益过众生的话,就如同医生的药一样,对众生、对自己根本没有意义。这些人听闻和受持戒律也根本无有任何实义。

    所以,我们获得法益,哪怕是一句话,应尽量地在调伏烦恼方面去思维,每天最少也是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安住,将所学的道理对治自己的烦恼,再将自己所懂到的法义尽量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心在自相续中萌生作为修行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听闻佛法只是为积累财产、希求名声,以这样的目的来修行确实没有很大的意义。

    这样的修心法门语言比较尖锐,应该刺入我们心脏最深的部分,对有心的人来讲,不得不思维这些教言,如果思维,对大多数的人应该有一点帮助。

    我们应当审慎思维,此经所表达的宗旨究竟何在?

    大家应该思维,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唉!终于听完了这堂课,今天啰唆地讲了半天,我一定要吃一顿稀饭……这样的话,究竟的宗旨意义——今天中午吃好?

    2004年3月7日第53节课

    有人认为,只要能倾其一生用于修行,就堪称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一生当中做修行人,毕生用在修行上面,自己就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是修行人,你用三士道来衡量,是大乘的修行人还是小乘的修行人?如果是小乘修行人,所作所为有没有出离心所摄持,如果是大乘修行人,有没有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虽然持修行人的形象,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下文中作者不一定承认他的说法和想法。

    如果他们的这种定义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经中所说的那些在大海中饥渴难耐、死后尚须奔赴恶趣的情况又是针对何人而言的呢?

    如果你的相续中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无从谈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那么前面《宝积经•迦叶品》所讲的,有人住在大海中却煎熬而死的说法或者死后奔赴恶趣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应该观察。

    如果希望此生与痛苦毫不沾边,与快乐相偎相伴,乐不可言、喜不自胜,名利兼收、万事畅顺。

    有些人不愿与痛苦沾边,一点也不愿意苦行,整天都与快乐相偎相伴,过着乐不可言、喜不自禁的生活,这个时候还要名利双收,而且顺利快乐。

    即使进行传授灌顶、讲经说法、听闻讽诵,也都是被追求此生福报之念所支配,那么,将来于此轮回中所承受的痛苦,也必将由这些世间八法而导致。

    如果你是这样的目的,自己想获得利养、快乐和名利,哪怕你讲经说法或者听闻佛法,不管做什么样的佛事全部是被今生的贪念所支配,这样一来后果是什么?就是在无边的轮回中感受无边的痛苦,来源全部是世间八法。

    如果仍放任自流、执迷不悟,让黑白花三种世间八法越发增上,变本加厉,实在是毫无价值。与肩负对疾病毫无疗效的药囊八方奔走的说法别无二致。

    作为修行人,《开启修心门扉》前前后后都已经提了很多次了,以世间八法做任何善事,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但是能不能做到关键是看自己,有些智力清醒、如理如法的人今后会倍加注意,有些说一百遍也不一定起到作用。

    如果我们没有用药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就与药的口袋整天带在身上却没有给别人治疗、自己也没有吃的道理没有任何差别了。

    因此,事到如今,难道你还不明白必须从心底里彻底抛弃今生快乐幸福的原因吗?

    有些人学佛已经很多年,到目前为止这一点应该懂了,如果希求即生的快乐是我们修行人最主要的目标和宗旨的话,那一切的一切都完蛋了,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吗?不过很多修行人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且想方设法依靠各种渠道获得财产和快乐,这一点藏传汉传当中都有,这就是当前修行人的弊病,目的是什么呢?以佛法作为买卖品,即生中过得很快乐的话,那跟世间人不分轩轾了。

    如果有人发问,由世间八法或者烦恼所引发的一切,都是造作恶业而趋往恶趣的因吗?可以这样回答:一般来说,除了以殊胜出离心所摄持的以外,所做的由世间八法所引发的所有黑白花三事,都只能成为感受轮回痛苦的因。

    以世间八法所引发的一切业是不是恶趣的因?如果有人这样发问的话,我们回答得非常全面,我们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是名闻利养的发心干脆把这件事情放下来,如果不是名闻利养的心,而是为利益众生的发心,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应该做。

    所以,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在众生的内心当中弘扬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很多人可能受唯物论的影响根深蒂固,这样一来说得好听、做得好看、摆得很整齐就认为是佛法,实际上不一定。真正的佛法应该是心里通达。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对业因果、对三宝还是对菩提心的认识都太浅薄了。

    昨天有些道友这样提问:以前在僧众里面皈依、出家,看了很多僧人的行为不如法,后来心里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念头呢?我以后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曾经有个老领导也这样说过,他说:“我在街上看到很多出家人的行为是不如法的,有时候到舞厅里面去,有时候打蓝球,有时候打乒乓球,做各种非法之事,所以,我只对佛陀、佛法很有信心,家里摆有佛像和佛书,但是我不皈依僧众。”

    这些人认为所谓的皈依僧,就是皈依穿着出家人衣服的人,他们对三宝的概念认识得非常粗浅。为什么这么讲呢?并不是穿着红衣服的就叫做僧众,大小乘的僧众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但这些人连什么叫僧众还不知道,认为不皈依僧就是不皈依出家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现在只有佛像,这就是佛宝,法宝只有《华严经》等几本经,出家人就是僧众,这叫做僧宝,实际上完全错了。但很多人这样认为是情有可原的,现在汉地很多佛学院根本没有佛教的教育,只有世间的老师讲物理、化学、政治常识,在藏传佛教中稍微好一点。

    但是我以前遇到过的一个领导确实是这样讲的,当时我跟他说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他对佛法的认识很粗浅。我们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不会这样。

    以后我们弘扬佛法的时候不要着重在外面的宣传,希望传递佛法的时候应该传递到人的心里面。

    因为很多人的无神论的概念和意念特别强盛,无法逆转,但是造一个金碧辉煌的寺庙不一定是弘扬佛法,那些大肆宣传的也不一定是。佛法的价值和智慧让人们从心里接受,人们进一步认识什么叫做三宝、什么叫做出离心、什么叫做菩提心,让他们懂得这样的道理才算是真正弘扬佛法。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大家每天都背诵,每天都在这方面下工夫的原因。

    现在我们五明佛学院可以说在全世界来讲,闻思修行应该算是无与伦比、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所认识的、所懂到的知识在别人心里弘扬开来!不然所谓的佛法中到底哪些是修行人,哪些是非修行人,哪些是真正有功德的法谁都不知道,佛教里面所讲的道理谁都不接受,就是依从自己心中所想而去做,这就成了佛法是不合理的。

    因此全部都是烦恼,只有成为恶趣痛苦的因。

    因此,以烦恼所牵引的一切佛事活动,都没有丝毫价值。这就是此经的用意所在。

    另外,判定是否为恶趣之因以及罪业的界限,可以从两方面加以陈述:

    在上中下三士道中,小士道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因为仅仅是为了获得轮回安乐而做,所以也就属于以世间八法或烦恼而造作或积累的。虽然这部分善根属于以贪欲心所积累的善根,但仍属于善业而并非恶业。

    小士道的修行人为了获得人天的圆满,而去积累布施以及持戒等福报资粮;为了获得色界与无色界的圆满,而修持寂止、胜观以及止观双运的禅定等等。这些以烦恼及世间八法所作的不是罪业而是善业。在诸大论典中,都将这些善业称为“随福德分善”。

    同理,上界所属的一切烦恼,以及由其所积累的业,都不属于不善业的范畴。同样,以救畏与善愿所持守的戒律,以及因善愿所作的布施等也属于善业。因此,以世间八法与贪欲等烦恼所造作或积累,不属于罪业或不善业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无著菩萨云:“上界的烦恼谄诳等等,全部都是寂止的紧密所依,是以众多善法所摄持的,故不会成为不善业。”

    好,讲到这里。

    2004年3月8日第54节课

    下面我们开始讲《开启修心门扉》,不知道今天讲得好不好,本来觉得从头彻尾都解释得不错,没有想到昨天解释得不好,但也没有办法补,算了吧,下一世再补。

    如果刨根问底,想弄清哪些属于善业,哪些属于不善业的话,可以这样回答:凡是被诸佛菩萨所呵斥,并从未赞叹过的业,及其所引发的烦恼就属于不善业;

    如果真正要弄清哪些是善业,哪些是不善业,虽然表面上大家都能分清楚十种善业和十种不善业等等,但是真正要严加分析,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都可能分析不出来。那么如果有些人真正想弄清哪些是善业,哪些是不善业可以这样回答:总而言之,凡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们在有关经论当中,从来没有赞叹过而且极其呵斥的,都是不善业,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凡是贪嗔痴所引发的业也是不善业。

    以前听说有一个法师自我标榜是密宗的大德,密宗的禁行行为是如法的等等,另一个堪布反问他说:密宗的比如双运、抽烟、喝酒,如果真正如法,当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相续中有没有自相的烦恼,有没有贪嗔之心?比如说你贪执烟的味道有没有?如果有,你的行为不叫什么密法,这是世间的凡夫贪心。后来那个人说:反正说也是这样,不说也是这样,密宗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那个堪布说:我们不谈密宗的功德,就在谈论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贪嗔痴自相的烦恼。后来听说那个人没有正面回答。

    确实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或者你说得怎么样动听美妙,但实际上自己知道自己的相续,你有没有凡夫贪嗔痴的心理,如果有,那么所作所为均是不善业。这样分析得很清楚,也很容易。

    与这些相对立的业及其所引发的一切就属于善业;此二者均未包含的身口意三业,就被称为无记之业。

    那么与之相对立的,也就是说高僧大德一直所赞叹的,从来没有呵斥过的,还有无贪、无嗔、无痴所引发出来的业属于是善业。

    《俱舍论》当中讲的无记业,大家都非常明白,就是所谓的无记法,也不叫善业,也不叫恶业,在平庸的心态中所做的业就叫做无记业。

    因此,虽然以烦恼所引发而并非罪业的情况很多,但为了此生的名闻利养、快乐幸福而做的灌顶、传法、诵经、念咒等等,都属于恶业与罪障的范围。

    当然虽然是以烦恼引发的而不是罪业的情况也不胜枚举、屡见不鲜。

    可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认为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快乐幸福而灌顶、传法、诵经、念咒等等都是善业,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它不是善业,为什么不是善业呢?因为第一个目的就是以自私自利的心自己获得快乐、自己获得名闻利养,因此,有些人被人请到别的地方去灌顶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私人得到一点利益,你自己也获得了一些钱财,在这样的发心驱使下,所作所为都属于不善业。很多人不承认,为了修寺院去灌顶,别人如果说这是不善业,他可能大发雷霆,但实际上就是这样,你的心一点也不清净,根本不是想利益众生,所以这些情况我们务必要认清。

    因为在这些行为中,出卖甚深妙法、贪图之心、损害之心、狡诈谄诳、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废言绮语等恶业与罪障大行其道,如同滂沱大雨般接连不断地倾盆而下的缘故。

    在这样的发心驱使下,出卖佛法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金刚道友出去有各种各样的目的,譬如出卖佛法,佛陀也在佛经中讲了出卖佛法的过失:比如说你把宝剑交到屠夫的手上,让他杀生的过失和让别人出卖佛法这二者相比,后者的过失大。

    因此,我们以法作为买卖品,自己想发财、想获得利养,是弥天大罪。在此过程中当然有贪心、有嗔恨心,还有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所谓的五种邪命,五种邪命在《札嘎山法》里讲得非常清楚。

    诈现威仪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威仪装得特别好,在别人面前如理如法地端坐,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供养。

    谄媚奉承,同样为了获得利益,比如赞叹别人供养。“我要修寺院,不过我不喜欢财,财是有漏的,《俱舍论》里面也说这是一切过患的根源,只不过我们寺院和我的上师特别穷,你们要帮助的话我是肯定随喜的,只不过你供养的钱最好不要打在别人的账号上面,我这里有个卡,卡号要不要我给你提供一下,反正随便你吧!”

    还有旁敲侧击是从侧面的方式来说。

    赠微薄厚,比如给他一个念珠,“念珠给你,方便的时候可不可以给我寄过来三万块钱,这个是加持品,从加持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超过三万块钱的。”

    这样在他的相续中自然而然获得了很大的罪业。

    考虑到这些问题,前辈上师们曾用千言万语发人深省地指出:“如果没有远离对今生的贪执,则一切所作都是恶业。”

    高僧大德们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们也是考虑到这些问题,凡是没有远离今生的贪念,所作所为都是恶业,只要是我们心里有我执的魔,也就是说存在贪执今世的魔,所作所为都不一定如法。

    又进一步说道:“以贪执此生而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恶业!只要贪执此生,就逃不出恶业的园囿。”大家应对此妥为斟酌啊!

    只要贪执今生,所作所为均逃不出恶业的篱笆,大家对此类问题应该权衡,值得小心翼翼。如果一个修行人对即生不贪执,没有自私自利的心,那么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为利益众生,应该是为解脱而想的,所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噶当派上师们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的最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若将舍弃今生而修行的要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则可得出结论:轮回所摄的现世快乐及快乐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也就是除了属于毫不利己地饶益他众,即修持菩提胜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的,那些取舍之念极其炽烈的烦恼,包括伏首帖耳地归顺服从于贪欲、爱染、世间八法以及贪执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应以对治心彻底斩断。

    所有的教言归根结底,轮回所摄的所有痛苦和痛苦之因,快乐和快乐之因均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可靠的。

    除了舍弃今世、饶益众生以外其他一切所作所为全部是为贪欲而服务,以世间八法所摄的所有发心和行为全部应该彻底断除。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要时常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以今生的贪欲所转移。如果没有舍弃今生的贪执,行为不一定如法,这一点我们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洞察出来。

    对于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衣食等等,佛陀也强调:不可为贪爱心所主宰,为了使福报进一步圆满殊胜,长盛不衰,就应当多多修持。其他方面也应该依此理推知,一切行为则不会为爱欲所转。

    佛陀在佛经中说:对于衣食等等也不能被强烈的贪爱之心所主宰。修行是最好的,我们为令自己的善根、福报增上,应该经常看一些高僧大德们的教言,经常串习和修持自己获得过的教言,这样一来,一切的作为不会为贪欲所转。

    总之,一切行事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所摄持,就是不为贪嗔所转,凌驾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们应当时刻忆念此理。

    这是作者最后给我们归纳出来的最殊胜的教言总集,他是怎么说的呢?总而言之,我们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均应该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这样就不会被贪心和嗔心所转,因为具足出离心,在整个世间中就没有什么可贪的对境,如果有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相续不会被嗔恨心所染恼,这样一来,出离心和菩提心一定能约束我们的行为,不会为贪嗔所束缚,可以凌驾一切之上。

    所以,一切修行和行为中,首先自己要观察,别人说你如何,你没有必要去相信别人,自己的相续自己清楚,自己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行为都是有功德和利益的;如果都没有,行为就不一定如法,这是显宗中所有的基础。

    显宗中的无二慧、密宗中的觉性妙用等等,这些妙高的境界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根本的是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有这些心,大家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发心的。

    有些个别道友心的相续中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他随时都愿意发心,在发心的过程中都是很成功的,为什么成功呢?有了菩提心的缘故,自私自利的相在发心的过程中掺杂得不严重,有了出离心,就没有很多对个人的希求,因此简单的一个发心中他的行为会如法起来。

    再加上以后我们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尽量地饶益众生,我昨天也讲饶益众生的最佳途径就是用佛法来饶益。有些人想饶益亲朋好友的时候会买一点吃穿用具给亲戚朋友的小孩子们,这是世间的一种饶益方法,可以哄他开心,但实际上意义不大,用佛法来饶益才是很重要的。以后这里的道友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建立一些弘法利生的道场,不管是居士林、暂时的中心还是培训班,给别人传授一些真正的佛教精神,比如说前世后世、业因果、所谓的人身难得这方面的概念,如果人们真正从道理上了解,以后就不容易退转,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责任!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心里面要发心,发一定要利益众生的心,不管在寂静寺院还是遑遑闹市,应该用我们佛教的精神来对待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这样会令他们心的相续种下善根。你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用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

    所以,不管是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了无差别。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是学藏传佛教宁玛巴的,宁玛巴当中喇荣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实际上在哪一个地方真正有教法和证法存在,我们都值得赞叹、崇拜、恭敬和接受,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得不承认,教派之争没有任何必要。你学你上师的教法,我学我上师的教法,不能混为一谈,人与人之间将佛教作为一种私有财产来争执,那么佛教就已经失去了本有的意义。

    我希望大家应该用各种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修行,不要认为所谓的修行每天都是闭着眼睛,一直观想人身难得,这虽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出定要与社会和世人交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你应该有把握——你的见解和宗旨不舍弃任何佛教的教义,且尽可能地弘扬。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不能和无神论、邪门外道同流合污,毫无见解,因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当中就一再地强调不被他夺的智慧,所以,我想这是传承上师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好的智慧结晶,不被别人所抢夺的智慧对每一个人来讲都重要。

    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和在这里时间较长的道友,自己拥有的智慧就不容易被别人抢夺,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不可能信奉他,别人说宁玛巴的教法不太合理,你也不可能人云亦云地跟着,这就是一种定解。因此,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利他的菩提心,这始终是我们围绕的中心,同时弘法利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将来在佛教徒中,有些人一定会很了不起,他们不管从戒律、智慧和定解方面在我们的佛教徒群体中是佼佼者,他们的能力、道德等方面我们也是一目了然,通过网络和各种方法都可以了解。

    在学院闻思修行的人的智慧、品德等也很不错,世间人们也一定会崇拜。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暂时有人崇拜你,对你恭敬得五体投地,对上师也宣传得家喻户晓,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观世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转世,但是天长日久以后,就像我们藏族人说的吃甘蔗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很甜,慢慢就不好吃了。很多恶相就暴露无余,是导致生邪见之因。如果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很多事情也没有什么可暴露的。

    今天是《开启修心门扉》的最后一堂课,藏、汉两地有些地方的佛法非常衰败,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根本不懂得所谓的佛教,有些人认为所谓的佛教是敲锣打鼓,有些人认为是打盘脚或是观明点,有些寺院修得很好,出家人在里面过着天人般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佛教。

    我们的佛教特别兴盛,你看每一个出家人都有电视,衣食丰足,佛教真的很兴盛!有些这样认为。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现在每个月都有两三千块钱,你看佛教是如何兴盛!

    什么叫做佛教?很多人根本不懂是人心里的正法才叫佛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外面的形象就是教法和证法,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所作所为最好以菩提心和出离心来摄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给别人讲经说法等事宜,都可能是一种无记的状态,不一定有利,应该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的情况下,好心好意给别人传法,有成千上万个人反对你不要传,此法深奥无比等等各说不一,不要管他们的各种说法,应该持有自己的主见,诸佛菩萨也会理解你的心情。

    尤其现处末法时代,很多人不懂佛法,有些法仅仅是听闻就是断除轮回根源的因,所以不管怎样一定要听,一定要传。

    如果觉得传法的发心是得供养,或是以其他世间八法为目的的话,那就放弃为佳,这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说过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务必要详详细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确实是善的动机,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处在与别人竞争的心理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心态中,那就必须要认真加以纠正,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动机,还是延缓做那件善事为好。”所以,如果和奔公甲一样发心不清净了,就应该放弃好一点。

    我们要时刻忆念这个问题。

    若能对任何苦乐都无有取舍地行持,对必需品所持的态度都能以出离心及菩提心摄持,则能迅速圆证远离一切三界取舍贪念之阿罗汉果位或者圆满正等觉之胜妙果位。

    修行比较好的时候,就像敦珠仁波切的《教言精髓》里面所讲的那样:“犹如梦寐恍惚之人生,感觉幸福痛苦皆相宜,快乐忧患心中皆勿执,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犹如百年朽宅之身躯,存在抑或倾圮皆相宜,莫为寻求饮食药所转,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犹如梦中获珠之财物,无论是否具足皆相宜,切勿随顺面谀受人役,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大成就者的心量广大,不会斤斤计较。别人毁谤或是赞叹都像空谷声一样无所谓。所以,苦乐的境界全部像《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讲得一样,在名言当中如幻如梦,在胜义当中全部与妙用智慧无二无别。

    此处的“必需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持的态度全部是由出离心和菩提心来摄持。如果境界高一点,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的生活水平跟以前比较起来可能普遍性地有所提高,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前提下,世间上高水准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讲也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而已。所以,对必需品所持的态度都应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如果以出离心摄持,获得小乘当中所讲的阿罗汉果位,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获得大乘当中所讲的圆满二利的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

    第十九承前继后,于师生信品释终

    上文已全部讲完,下面以颂词来结尾。

    以此善说所获致,一切善根愿众生,

    远离三界之贪欲,迅速获得遍知果。

    以这个善说所获得的功德全部回向于所有众生,愿所有的众生远离三界的贪欲,迅速获得遍知的果位。

    首先是获得离三界的小乘的殊胜果位,之后很快获得遍知佛果。

    谁以供养承侍诸佛愿,清净供养菩萨摩诃萨,

    令诸佛陀悉皆生欢喜,十方众生解脱于囹圄,

    获得轮王果位之福德。

    谁以供养和承侍佛陀的愿望,以清净的发心供养诸佛、大菩萨,令佛陀欢喜的功德广大无边。十方众生从囹圄之中得以解脱,最后全部会获得转轮王之果位。

    若见菩萨生信且赞叹,佛说后者福德与前者,

    相比超胜无量之倍数。

    我们供养佛陀,让所有的众生都获得转轮王的果位,功德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如果有些人对菩萨的超凡行为生起极大的、强烈的、不退转的信心,并且用各种妙语来赞叹,佛陀在佛经当中说此功德与前者相较,已经超胜了无数倍。

    所以,应该了知,我们通过闻思修行在心的相续当中,如果对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事迹真正生起不可摧毁的信心,那么它的功德完全已经超越供养的功德。

    吾以广闻如海之善说,于此宣扬诸大胜士行,

    阐演智慧结晶胜深法,令诸暇满具备广大义。

    作者没有像寂天菩萨和麦彭仁波切那样谦虚。他说我金厄瓦罗珠加参广大如海的智慧当中发出的善说,已经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宣扬了诸位高僧大德们的各种行境,像仲敦巴、博朵瓦、柳吾色巴等等,实际上已经阐演了诸菩萨和诸大德们最寂静的智慧结晶——甚深妙法,有缘的人听到以后若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一定会令他暇满难得的人身具有广大意义。

    我想我们在座的人已经听受了这个传承,作者金厄瓦确实广闻博学,他知道那么多看破今生的教证、无常的教证,全部为我们一一提供和讲解,其他什么法都修不成,光是听闻此法也具有大义。

    《开启修心门扉》我们大概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讲解,每天讲得不多,但无论从传承的加持方面还是教言的殊胜方面,只要以后精进修持,一定有很大的利益。以后再也不看书的话,通过这个圆满的传承,获得一个人身还算是没有白费,即使明天就死去,无论从我传讲者还是你们听者的角度都死而无憾。

    《开启修心门扉》中所讲的如此多的噶当派大德们,就像大鹏鸟翱翔于空际一样一一趋入成就持明的果位,所以,我们有缘听受这些金刚语,如果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恐怕难以实现。无垢光尊者说“我之广闻博学之善说”等等,在这里作者也像无垢光尊者一样说“我以广闻如海之善说”,他无有谦词,也应该值得。

    愿于生生世世诸胜士,永不厌离欢喜而摄受,

    依教奉行修持精华义,迅速获得无上菩提果。

    以此因缘愿我生生世世中,所有的高僧大德和诸位善士不要对我的行境生起厌离心,以欢喜心摄受我,不离善知识。依教奉行修持显宗的精华义——《开启修心门扉》,密宗的精华义——《大圆满心性休息》,这就是密宗、尤其是我们宁玛巴无上密宗的道次第。迅速获得无上菩提果!

    此《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由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师徒之高足——法师罗珠加参吉祥贤于嘉麻仁钦岗寺圆满撰著完毕。祈愿以此而令正法长盛不衰,众生普获广大利益。愿吉祥!

    开启修心门扉全论释终

    结文

    《开启修心门扉》已经讲完了,在汉地有一个《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实修法》,作者是慧幢,这实际上是《开启修心门扉》,慧幢就是金厄瓦罗珠加参。但是不知道译者是谁,他译得不全,十九个问题中前五个问题,他是分为十二个小标题来宣说的。所以,《开启修心门扉》可能是目前为止比较完整的译本,这次已经给大家圆满地宣讲完毕。

    最后一个希望——我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到哪里都要将《开启修心门扉》和《窍诀宝藏论》带在身上,因为《窍诀宝藏论》是我们宁玛巴不共的教言,作为一个修行人,以后随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讲得比较细致;《开启修心门扉》中引用噶当派的各种教证详细地分析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因此用这两本书经常来约束自己应该有很大的帮助。我没有其他的冀望,这是我今天最后的一个希望!

    以前大概是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可能是1987年我看过一遍,当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去年在厦门的时候我就一直思量,这些道理如果能让很多懂汉文的道友通达该多好,我每天翻译一个教证写在自己的日记里,后来回到学院,听说慈诚罗珠堪布也给大概一千左右僧众传讲了此法要,大家都觉得受益良多,以此因缘,我想如果我给你们宣讲也一定会为你们的修行带来帮助。之后我就着手翻译并给大家传讲圆满了,以后很多人可能对看破今世等道理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持之以恒,不要中断,如果能够重视并经常串习此修心法门,我想很多人的修行会如法。

    后来我的日记,因为翻译完《开启修心门扉》以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全部舍弃又于心不忍,我还是穿插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开启修心门扉》中大概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教证都被写进日记里,现在看来有种多此一举之感,有些改了,有些没有改,后来想了很长时间,还是准备给大家发下来,这里面主要是《开启修心门扉》中的有些教言,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

    因此,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把法本当作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前噶当派老修行人对法本特别恭敬,每一次抄写法本都很费劲,要花很多钱,可是我们现在得到法本太简单了,太简单的原因很多人也许说:“哎,《开启修心门扉》终于讲完了,我在这上面耽误了多长时间!”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知道,我有点怀疑。确实它为你们带来了无量的功德和加持,上面也放置了有关无垢光尊者的照片,他的圣地,封底是温唐他朗,无垢光尊者曾在那里住了十几年,有一个堪布叫达杂,他也在那里呆了十二年。法王如意宝去不丹的时候我们到了那里,一方面是对无垢光尊者的信心,还有另一方面当时我们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和法王如意宝一起到那里的时候心情还是很快乐的!!但现在也变成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