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悲觀乎?樂觀乎
生活中充滿著悲歡離合,並由此引發我們的喜怒哀樂。當我們處于順境時,會因事事如意而情緒高漲;當我們處于逆境時,又往往因困難重重而情緒低落,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境的轉變而起起落落,時而悲觀,時而樂觀。
一、悲觀、樂觀究竟是什麼?
悲觀和樂觀是我們對待現實生活所表現出的不同情緒。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悲觀的人往往只看到其中灰暗的一面,隨時擔心失敗,因此寧願不去嘗試任何新生事物,尤其遇到困難時,悲觀會使人沉溺在挫折中無法自拔;而樂觀的人,則會努力尋找其中所蘊含的光明面,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
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悲觀,一個叫做樂觀。他們的父親希望能夠改變一下這樣的狀況,所以,給悲觀的孩子送了一屋子玩具,又給樂觀的孩子送了一屋子馬糞。第二天,他去檢查他的試驗結果時發現,悲觀的孩子依舊愁容滿面,所有的玩具連踫都不曾踫過,因為他害怕把它們弄壞了。而樂觀的孩子呢,則在馬糞堆里玩得不亦樂乎︰“父親,您一定在里面藏了什麼寶貝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取決于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人生從一張白紙開始,其後發生的每一樁事漸漸在白紙上繪滿了輪廓︰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遭遇……悲觀者總是在生活中尋找缺陷和漏洞,所看到的是滿目的黯淡;而樂觀者則會從中發現潛在的希望,發現亮麗的色彩。
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一幕幕悲喜劇,這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莎翁戲劇,既有情節歡快的喜劇,又有結局淒慘的悲劇。悲劇與喜劇的誕生,既是現實人生的真實寫照,又在客觀上反映了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認識。
二、悲觀、樂觀的產生和表現
人生有悲有喜,但文學作品對現實的反映還停留在生活表層,沒有深入挖掘苦樂產生的實質。
悲觀、樂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
樂觀主義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麼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于結果;或者由于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于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為科學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幾種情況下產生的樂觀,基本都屬于盲目的樂觀。
而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采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但悲觀和樂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芸芸眾生中,絕對的悲觀者或是絕對的樂觀者都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閱歷的豐富,在悲觀和樂觀之間不停地搖擺。
雖說樂觀的人相對要豁達一些,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只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將人生比作河流,這河流中處處隱藏激流和暗礁,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等待著他的是什麼,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往往會使人變得意志消沉,轉而成為悲觀主義者。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世界充滿著矛盾和痛苦,充滿著疾病和戰爭,一些哲學家對人生進行深層透視之後,看不到人生的價值,找不到人生的前景。他們認為人生是虛幻而沒有意義的,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
叔本華和尼采都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叔本華說︰“對于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
對欲望的無止境的追求,決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實現了又會如何?是否會帶來永遠的快樂?遺憾的是,人類從來都是向往得不到的東西,一個欲望得到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緊接著又會產生。社會在發展,人的欲望也隨之不斷提高。如果沒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對人生產生厭倦,所以人總是在追求和厭倦間痛苦地徘徊著。
人活著,暫時的價值當然是有的,盡管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成就不同,但在為自身謀取生存的同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對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但這就是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麼?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以死亡來衡量,人類的一切奮斗和努力都是徒勞。歷史上多少叱 風雲的人物,一旦死後,豐功偉業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即使權傾一時,即使富可敵國,即使名滿天下,這一切在死亡面前又顯得何等蒼白?
從個體生命來說,要面對死亡;從國家民族來看,也會經歷盛極而衰乃至消亡的過程;即使我們居住的地球,壽命同樣是有限的。面對著終將消失的世界,我們努力的意義何在?因此,莊子早在兩千年前就發出了“人之生也,與憂俱來”的哀嘆。因為世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擺脫不了對悲觀主義的感慨和思索。
相對悲觀主義論調而言,唯物主義者基于入世的原則,基于生而為人的自信,提出了較為樂觀的論點。康有為即針對莊子的論點批駁說︰“吾則以為,人之生也,與樂俱來。生而為人,諸天之物威備于我,天下之樂孰大于是!”西方的哲學薩特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人實在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通過它,價值得以出現于世。”盡管樂觀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的作用,但它的片面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樂觀主義的進步觀有兩大支柱,一是進化論,二是經濟決定論。進化論將弱肉強食作為自然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演變而來的社會進化論,則將先進文明的對落後文明的征服作為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樂觀主義者所幻想的進步是著眼于科技的發展,隨著工業文明的普及,人類的物質生活固然得到了提高,但並沒有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內心困惑,甚至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二十世紀的思想家大多數拋棄了經濟決定論的信仰,可見,我們現有的樂觀主義,依舊是輕率而不究竟的。
三、佛教是悲觀的嗎?
為什麼人們會認為佛教是悲觀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來衡量,佛教徒與世無爭,不去追逐世間的功名利祿。尤其是出家人,過著簡樸、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說人生是苦,這在世人看來無疑是悲觀的。在人們的心目中,苦就意味著失敗和挫折。因此,人們總是以各種方式試圖擺脫人生面臨痛苦,將希望寄托于對財富和事業的追逐。其實佛教所認識的苦,是佛陀對人生實質的透視。佛陀昔為太子時,外出郊游,見農夫在烈日下埋頭苦干,大汗淋灕;耕牛頸上勒著粗繩,稍一遲緩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鏵翻出的小蟲,又被飛鳥爭相啄食,生存的殘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難之中。而每個人必然要經歷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難以幸免的。
除了觀人生是苦,佛陀還要我們時時“念死無常”,這在人們的眼中,也是悲觀消極的表現。我們平時總是忙忙碌碌,不敢讓自己閑下來面對我們的內心。人在年輕時可以尋找很多樂趣來彌補內心的空虛,但現實終究要去面對的,人生的終點是什麼?不是我們畢生追求的名利和享樂,而是任何人無法回避的死亡結局。請問明天遠還是死亡遠?生命是脆弱的,我們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們顛倒的觀念中,我們總是拒絕將死亡和自己聯系在一起,不願接受對死亡的正確認識。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對佛法產生錯誤的理解。很多人學佛後執著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虛無,對人生的種種努力都覺得毫無意義,從而產生悲觀情緒。這也是世人對佛教形成誤解的原因之一。
四、中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佛教徒究竟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認識世界?準確地說,佛教徒並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中觀,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說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因為學佛修行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充滿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在民國年間的人生觀大討論中,梁啟超先生提出佛法為人心建設的準則,認為佛教不僅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蓋應于此時代要求之一良藥”。因為菩薩的救世精神正是積極精進的體現,基于此,他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中標舉佛教“乃兼善而非獨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為什麼我們又說佛教徒也不是樂觀的呢?因為生命的前景雖是光明的,但現實不容我們樂觀。
首先,人生的實質是苦。這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說明,如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大千世界不過是遷流不息、變化無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無明,所認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觸及到幸福背後所隱藏的真相。我們以結婚成家為幸福,不知這正是束縛的開始;我們以生兒育女為幸福,不知這正是牽掛的開始;我們以事業有成為幸福,不知道這正是爭斗的開始……面對人生的現實,我們無法樂觀。
其次,我們必須正視生命的無常。生命是脆弱的,眾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掙扎,隨時都會被淹沒。而我們對自己的命運又沒有把握,生時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來臨,更沒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我們要看到輪回的現實,只要生命中還有痛苦和煩惱,將永遠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轉。即使來生能夠繼續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識的地方,能否听聞到佛法,都是未知數,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們樂觀。
同時,我們還必須正視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污濁和罪惡,在這五濁惡世,天災人禍不計其數,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經被人類的貪欲破壞得滿目蒼痍,無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掙扎。面對這嚴峻的現實,我們也實在無法樂觀。
什麼是學佛者應有的中觀的人生態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觀照下如實觀察,如理思維,正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陰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對通過修行所能抵達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為了離苦得樂。佛陀幫助我們正視人生的痛苦,並不是要我們回避痛苦或被動地接受痛苦,而是要進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從根本上斷除痛苦。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無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積極坦然地面對人生,運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