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解決社會發展帶來的矛盾
    四、如何解決社會發展帶來的矛盾

    王力雄︰當前,社會的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同時人類的精神疾病也在成正比地蔓延,現代化的發展反而帶來更多的精神困惑,這種矛盾怎樣才能得到解決?

    濟群法師︰作為社會來說,不能一味地提倡經濟的發展,應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傳統文化和傳統宗教的弘揚;作為民眾來說,必須具有正確的人生觀。除了工作謀生而外,還應重視精神追求,對傳統文化具有相應的素養,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事實上,人為物役的現象並非始于今日,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將一味追求物欲的“危身棄生以殉物”的人生視為悲劇;而孔子的“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也向我們說明,只要擁有充實的精神世界,在儉樸的生活中一樣可以尋找到人生樂趣。在此同時,如果還能有健康的宗教信仰就更好,不僅精神有了歸宿,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也不再迷惘。如果能做到這幾點的話,我們也就不會成為物質和金錢的奴隸,社會也就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

    王力雄︰人類目前處于一個根本的矛盾狀態中︰一方面人類社會追求發展,包括每一個傳統社會在內,都想走向現代化;另一方面地球的生態條件和資源是有限的。在有限資源的環境中追求無限欲望的滿足,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終究會走到極點。對此應當怎樣進行節制?能不能節制?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之下,我對此是持悲觀態度的。欲望的力量如此強大,從佛教的角度看,怎麼來看待和解決這個矛盾呢?

    濟群法師︰當前整個世界的發展都在把人引向經濟的追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經濟利益不惜破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這已成了一種社會潮流。作為普通民眾,在這種潮流中往往身不由己。好在社會上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片面發展經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扭轉這一局面。

    但社會問題代表著眾生的共業,必須通過整個社會的努力,尤其是政府的力量。我覺得,首先應當有相應的法律措施,要有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保護歷史文物的法規。比如澳洲,隨便挖一塊石頭都是犯法的,隨便砍一棵樹,即使是種在自己家里的,也是犯法的。有法律作為保障,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說,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

    除了立法,傳統宗教的弘揚也非常重要。宗教一般都有禁欲或少欲的思想,希望人們以簡樸的生活來抵制物質誘惑,這種思想對經濟、科技發展雖然會起到消極作用,但卻能節制人類的欲望,因此,傳統宗教的這一理念無疑是符合環保潮流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出現,固然對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它卻鼓勵並縱容了人類的欲望。而人類在追求欲望滿足的過程中,很難把握自己,到最後,利益會壓倒一切,社會也因此走向歧途。

    再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此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提高人們的精神品位。如果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藝術的享受、文化的享受及自然的享受,也就不會將發展經濟視為一切,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會注意到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自然生態的保護。

    能否解決無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資源間的矛盾,主要是看有沒有健全的法制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前者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而後者能從根本上對人類的貪欲有所抑制。

    王力雄︰在目前這個社會結構中,即使一個人不想每天為追逐財富而工作,社會卻不允許。假如他屬于一個公司,同事都為了提薪或晉升拼命工作,只有他不以同樣姿態進行競爭,最終他一定會因此丟掉工作,那時他的確可以不去追逐財富了,但同時連養家活口也做不到了,因而他就只能加入到追求財富的行列中去,沒有別的選擇。再舉藏族為例,藏民族是一個以快樂為原則的民族,不像以功利為原則的漢人那樣甘把自己變成掙錢機器,因此他們的生活態度是把享樂放在前面,工作放在後面。在我看來,那種生活更靠近生活本質,應該是更健康的生活態度。然而一旦被納入市場經濟體系下,藏族就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處處競爭不過漢族。今日西藏,尤其是在拉薩那樣的大城市,市場幾乎都被外來的漢族佔領,連做藏服、藏式家具一類典型的傳統職業都被漢人奪走了大半天下。藏人精英因此驚呼,為了保持藏族的傳統文化,藏人必須要改變自己——也就是要變成像漢人那樣,投入到市場經濟和競爭的行列中。因此,在這樣一種大勢之下,獨善其身幾乎是不可能的。

    濟群法師︰社會的發展潮流的確會對個體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社會潮流只是代表著一種習俗,並不是法律,既然不是法律,我們可以跟著潮流生活,也可以不跟著潮流生活,關鍵是看自己的獨立程度,你是不是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又是不是能安于淡泊的生活並自得其樂。今天,我們的很多物質需要實際上和我們的基本生活並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社會使我們產生的需要,是攀比使我們產生的需要。社會發展帶來的競爭,欲望升級帶來的壓力,已形成巨大的慣性。一般人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中,往往身不由己,更不會去反省︰這種追求、這種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做這樣一種反思,就不會過分地迷戀于現有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價值觀也能夠重新得到確立。

    我覺得社會的健康發展應當是多元的,應當允許多種不同文化的存在,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不同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迷失在物欲中。

    王力雄︰問題是人類已經走上了不歸路。人的欲望一旦被調動起來,就像放出了瓶子的魔鬼,很難再收回去。在美國人享受著汽車洋房的生活時,誰能說中國人沒有權利向那個方向發展?同樣,漢族地區日新月異,也沒有權利要求少數民族保持在傳統狀態中不變。于是真理就成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就成了高于一切的追求。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怎樣的?怎麼平衡精神與物質、傳統和現代的關系?

    濟群法師︰佛教認為理想的社會是以十善建立起來的,佛經中記載,古印度輪王(相當于中國古代的堯舜那樣賢明的君主)出世時,以十善治國,不動干戈,而社會卻充滿和平安定的氣象。十善雖然只有簡單的十條,但卻概括了人類行為道德中的基本因素。十善是針對十惡而言,而人類的一切犯罪行為基本沒有超出這十種惡行的範疇。十善的內容是︰體現在思想方面的有不貪、不嗔、不邪見;體現在行為方面的不殺、不偷盜、不邪淫;體現在語言方面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有一種現象很有意思,科學顯然是越新越好,而道德似乎是越古越好。在科技發展已是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共同的道德法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卻一直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科技雖然發展了,物質文明雖然發展了,但人性並沒有得到提高,相反,人類的某些弱點,如貪婪、自私反而得到更大的張揚。而宗教道德是針對人性的弱點提出的,只要人性的弱點還存在,宗教道德就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王力雄︰宗教的教化要見效,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中國社會目前已經處在一個轉變的當口,建設性的力量正在和破壞性的力量賽跑,結局怎樣是要看哪種力量跑在前面。現在破壞的力量遠比建設的力量跑得要快要遠,中國似乎已經沒有足夠時間等待到宗教實現對人的轉變。

    濟群法師︰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做重病的人,道德建設就好比是用中醫的治療方法,通過固本來慢慢地恢復;而法治就像西醫的手術一樣。法律比較容易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社會長期的健康發展來看,還需要有它的精神支柱,這便是對傳統宗教、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

    良好社會制度的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經歷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努力,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我們面對的社會、面對的形勢就是如此,不管來得及來不及,我們總是要去做,做總是比不做要好。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制度的形成,有賴于大家的努力,尤其是政府的力量。人類的歷史上,有人治和法治的不同,人治往往因人而異,聖明天子出現時天下大治,而一旦出現昏庸無道的帝王,百姓就遭殃了,因此百姓總是在盼望著堯舜那樣賢明君主的出現。可是我們縱觀歷史,真正的賢明君主實在寥寥無幾,何況權力能改變人,極權會使人性的弱點得到無限的張揚。相對來說,法治就比較有穩定性,美國雖然走過了兩百多年的歷程,更換了無數總統,但基本國策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法治比人治有更大的可靠性,加強法制建設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改善社會還要依賴于教育的力量。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往往局限于學校的教育。就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對他的成長能夠產生影響的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其次是社會生活的教育;第三才是學校的教育。和諧的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養成的基礎,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應傳授做人的道理。社會大眾的法制觀念淡薄,學校教學中是否應加強法律知識的普及?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缺乏,學校教學中是否應增加環保知識的學習?社會大眾缺乏宗教信仰、道德滑坡,學校教學中是否應開設宗教課的選修?據說在英國,就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列入中小學的教學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擇一門宗教作為他們的修身課。

    宗教是人類精神的防腐劑。我們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社會,希望培養一種良好的民風,就應當為傳統的健康的宗教的弘揚提供寬松的環境。如果政府能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善加引導,再輔以社會有識之士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社會的風氣一定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