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乘宗派
    三、大乘宗派

    大乘宗派的定義是持佛教宗派而又不承許外境真實有。這個定義非常明確,

    因為大乘宗派都不承認外境真實有。唯識以及中觀順瑜伽行派都不承許(在世俗

    諦上)外法離心而有,唯識宗認為外法是不真實有,非離心有外境。中觀應成派

    與中觀自續部雖說外法是有,並非講外法在勝義中是真實有。早先印度各大乘師

    分成兩派︰唯識宗和中觀宗。

    (一)唯識(宗)師之定義,唯識宗的小宗派,唯識見。

    唯識師之定義︰持大乘宗派者,不許外境為離心而有的體性。由此就提醒了

    他仍承許了別境(相分)是真實有。

    唯識宗的小宗派,分成二派︰真相派和假相派。不同點主要在于現為根境的

    粗相狀態是真或假。真相派認為諸法由世人顯現而有,假相派認為非如世人顯現

    而有。又可分為隨教行與隨理行二派。隨教行是隨無著而來認為有八識,隨理行

    只承許有六識。這些宗派沒有一個承許外境是離心而有的,三界都是識的自性,

    唯識宗也稱為瑜伽行派。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唯識宗認為修道和證果是通達了

    別境與心同一自性這個瑜伽而來修道和證果的。

    唯識宗之見︰1基,2道,3果。

    1基。

    基分為境與有境。境包括一切法,有境包括識。一切所知境分為三性︰遍計

    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第一種非真實有,後二種真實有。唯識把三自性

    和二諦結合時說世俗諦指一切有為法,包括前二性,圓成實性與勝義諦相一致。

    諸法無自性和圓成實性相關,而補特伽羅我無自性與依他起性相關。八識中前六

    識與其他宗派一致。在此基礎之上說了兩種識,一種是第八識,一切種子識,是

    最為穩定的心王,是無覆無記的法,它是無覆的,因在阿羅漢心相續還是有的,

    在最壞的有情中還是有,在有頂天中還是有,所以是無記。另一種是第七識,末

    那識,染淨依,染污識,是了別第八識時當成我,是有覆無記。把第八識當成常

    一的我。在覺悟的有情中還是有,但不會象煩惱一樣生起,除了自證現示,以及

    瑜伽現示以外在普通人的心相續中是彎曲的,一切現示都是離分別心的。

    2道。

    關于唯識所說的小乘,唯識說所通達的境是修習四諦十六行相,闢支佛乘花

    一百劫,用百劫積聚福德資糧最終成闢支佛,與修習無我慧相結合。小乘所緣境

    是無我,斷除的是煩惱,在這方面道沒有不同。

    根據唯識,小乘所行道產生八聖,唯識不講二十僧,因唯識認為獨覺不是修

    無色界而證獨覺的。在唯識宗看來聲聞乘與緣覺乘區分在于積聚福德資糧所花之

    時間。

    唯識對于大乘是這樣認為的︰有二種所緣境,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這也

    就是指依他起的法非離心而有,並且還有空性。關于遍計所執是非自性安立的空。

    大乘行者修習所緣境,並和積聚福資糧結合,通過五道十地而成佛。消除了

    執補特伽羅為我的障(煩惱障中最重的一個),消除了執法為我的障(所知障),

    所證的果是具足法,報,化三身之佛。小乘不承認有三身,小乘發菩提心很難。

    三乘都講五道。如果沒有報身,只能短時間的利益有情。隨理行的唯識師認為有

    五種種姓(即一闡提,不定,聲聞,緣覺,菩薩)。

    3果。

    唯識師認為有三種涅磐︰有余涅磐,無余涅磐,無住涅磐。也說有法身,報

    身,化身。其中法身又分二種︰自性身(指佛的一切體性是空性),自法身(指

    能佛一剎那等觀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

    佛性,如果從一般角度來看是空性,因心的體性是空的,只有通過修行才能

    成佛(而不是本來就是佛);從密宗角度來看佛性也指光明心,是比較微細的。

    唯識師也說佛的任運事業是無終止的。(辯了不了義注解中說)。

    (二)中觀宗師的定相(定義),中觀宗的宗派。

    中觀師之定義︰持大乘宗派見而前提是一切法即連微塵也非諦實有之人。

    中觀宗的宗派︰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

    甲、中觀自續派︰中觀自續師的定相,中觀自續師之差別,中觀自續師之見。

    中觀自續師之定相︰持無自性的見,指在勝義諦中都是無自性的,在世俗諦

    中一切所知境都是自相有的人。

    中觀自續師之差別︰有二種。一是順瑜伽行自續師,他是持自續見說一切法

    都非諦實有(在勝義諦上講)所說勝義諦離二相的境,世俗諦定義有二相的境,

    但他持有自證分,在世俗諦上講一切外境都不是離心而有的。另一種是順經部自

    續師,他們的觀點是說世俗中有外境,有離心之外境。靜命大師及他之弟子屬于

    前者,清辯論師等屬于後者。

    中觀自續師之見分成二個部分︰第一是順瑜伽行自續師之見1基,2道,3果。

    1基。

    順瑜伽行所說勝義諦離二相(能所),世俗諦是帶二相的境。廣說勝義諦講

    十六空,略說有四空。世俗諦又分正世俗與倒世俗。如水是正世俗,陽焰是倒世

    俗。這些靜命和清辯都承許的。

    2道。

    聲聞乘的道指證得補特伽羅的無我性。獨覺乘的道所證得的是諸法和事的空

    性,此空性是指心與境的體性非一體空。

    大乘道證得一切法諦實空。三種道都有五道,共有十五種。表示小乘所修之

    道粗,大乘所修道細。故有人無我,粗法無我,細法無我三種證悟。所斷障︰煩

    惱障及所知障。煩惱障指補特伽羅我執所變。所知障是指為法我執所變。所知障

    中一種是粗的,指住現見的境是離心而有,一種是細的,指諸法是諦實有。

    3果。

    他們認為有八果向。四果四向在聲聞乘有獨覺乘沒有,承許佛有四身,雖然

    關于佛菩薩化身上面有這爭論,但對地道及佛身數量沒有爭論。

    第二部分順經部自續派,清辯論師為主︰1基,2道,2果。

    1基。

    對于二諦解釋與順瑜伽行解釋一樣,不承認離心外境有,不承許自證分。

    2道。

    他們認為聲聞獨覺沒有法無我的證悟,只證人無我,並且沒有證得心境一體

    空的空性,除此以外和順瑜伽行一致,粗法我是沒有的,外境是離心而有的空性。

    3果。

    這個宗派不把所除的障與所除分成二種粗細,所以八聖(預流果等八種),

    同時可以適用于聲聞及獨覺乘。

    靜命論師和清辯論師都叫自續派,他們都破斥與他們宗派相違的宗派,是以

    量識來成立自己的見,他有三要素,三種量識都是有自性的,自續師中指三種是

    自相有,(自在自立)自續中的有,自性有。自續師是指具有自在自立之意思。

    問題出在許不許有自性,月稱<名句論>中講得最多。

    乙、中觀應成派︰應成派之定義,應成派之見。

    應成派的定義︰在勝義諦角度也是無自性世俗諦中的有也是無自相的。

    應成派中沒有小宗派。應成師有佛護和他的弟子們,觀點和聖龍樹,提婆,

    月稱一樣,事實上龍樹是他們的鼻祖(應成和自續二派),佛護是後來作解釋的

    論師,是後中觀師,月稱論師是集大成者。

    應成派之見︰1基,2道,3果。

    1基。

    主要講二諦。勝義諦定義(略),在進行勝義觀察時最甚深所緣境,對覺受

    勝義所緣境是勝義現量。世俗諦是世俗所緣境,了別此境是世俗現量。廣說勝義

    現量又分為十六空,攝入四空而入人無我及法無我。在世俗諦時不象自續派一樣

    分為正倒世俗,他們說正倒見者的區分見倒在于心,普通人區分在于正倒(自續

    派認為在于境上分)(另外觀點認為應成從心和境兩方面來講)各派說道底是從

    二諦來分的。(參考<略論>,<入中論>中有一段)。在世俗中的正的見者,心識

    是正常的定義是它趨入的是了別的六根當中是離一切客塵發生錯亂因緣的作用。

    世俗中正的境,它是心識的境,相反倒的見者與此相反,受到客塵散亂因緣影響。

    為什麼應成師和自續師在區分正,倒世俗諦有這麼大差別︰因為他們的區分在于

    世俗諦。自續師認為境是自相所成(自相有),如有無陽焰,自續師說如果陽焰

    實在沒有就是倒世俗,應成派更要說你是否得病了。應成派有些他派所不共的差

    別,他們不象自續師那樣認為世俗諦法是有自相的,也不承認正理量識也是有自

    相的,也不承許自證分與阿賴耶識,承認名言中有外境不是自相有,自續派認為

    名言中有外境是有自相的。自續派的名字是從承認量識中有自相而來。

    在此宗派當中把執諦實有歸為解脫障,不把二無我分為一粗一細。滅諦(涅

    磐)與勝義諦是一個東西,就是在沒有煩惱這種狀態下的空性。涅磐意思即離有

    惱,並且應成派聲聞和獨覺要證果的話,必須證得二無我。一切普通有情心識總

    歸是錯亂的。應成派說第二剎那之量識也是現量,因為第二剎那是從前剎那取新

    鮮的力量佛無比量,其他派都說只有新證才是現量。意識現量和分別心是同一件

    事。

    應成師也說凡夫能現見細無常,三世的有是一種無常的法。通過只證悟粗的

    十六行相不能超越三乘中任何一種的加行道。三乘中的每一個都需要更深的證悟,

    這是應成派的不共說法,只說了一個,一共有八個。

    2道。

    這個宗派說三乘是共一所緣,要證得人無我,證得自己無自性以及法無我,

    自身五蘊無自性。三乘各分五道,大乘菩薩有十地,依據《十地經》來分。聲聞

    緣覺所斷除的是補特伽羅我和法我為自性有,修大乘是主要斷的是二相顯現以及

    習氣,二相在此指斷所知障,二諦各有自性顯現(二諦各別)。先斷煩惱障,後

    斷所知障,八地以後才斷所知障,在八地時,以前修聲聞乘的菩薩也斷了煩惱障。

    先入阿羅漢再入菩薩位則不易墮,羅漢想解脫,心力強。在八地時,佛還要來鼓

    勵他。剛開始有悲心更容易理解別人的痛苦。阿羅漢再入大乘又要三大阿僧祗劫

    積聚資糧,仍要修空性,從多角度修。恐怕小乘會入我愛執,悲心難生起,道路

    反而是迂回。有菩提心則無所怖畏。這個見和自續派差別很大,自續認為兩種障

    一起斷,應成是先斷顯現後斷習氣。中觀應成派最主要特點就是如何能見到一切

    法非實的同時能認識如何能見到一切法諦實空的同時就是緣起的要義。通過能看

    到這個就能夠通達一切法沒有自性,但是智慧又可以和通達世俗諦中唯依于名言

    而成立的業果的聯(不僅是在普通人心中的顯現)。關于緣起與性空兩者互相相

    融,在正理觀察獲得圓滿標志,就是緣起與性空不為障礙。

    應成派如何與大手印相會通聯系,大手印的自性是通達我與法的一種微細的

    證悟,這種和無上瑜伽的大樂同時出生,一種是相似的,一種是真實的。前者是

    空樂不二的一種總的覺受,後者比較徹底。

    為什麼有大手印之名?因為獲得具身大樂與樂空智慧。大手印指應成大印,

    樂空智好象印一樣在我們覺受一切境界時來印定一切境界。應成派所說證空慧所

    說空與大手印的空是一樣的。米拉日巴的一首歌如是說︰如說真實有,無佛無有

    魔,佛亦反復說,諸法是實有。前一半是說米拉日巴是指應成派的勝義諦連一微

    塵也非真實有,後一半承許應成派世俗諦說法。只有通過世俗諦的法和量而顯現

    的唯依世俗的量而顯現。象米拉日巴尊者一樣早先大手印行者是持應成派之見,

    至于現在的師傅很難區分,到底是應成或自續中哪一派。

    3果。

    對聲聞緣覺來講有四果四向。對大乘承許四諦及佛的事業。為什麼把它叫成

    應成派呢?因為在破除它宗觀點時不用有自性的量識,主要特點是指出他派的過

    失。踫到他派之人,先听別人講,尋找共同點先讓他高興,慢慢的使他接受。

    回向︰願以此功德,使佛法宏揚,帶來一切有情利益之因。

    此文僅供參考。

    吉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