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词汇集
    巴利词汇集

    (译者注:正如英文本编者原序中提到的,有些巴利文专有名词很难直接译成英文,所以在英文本正文中保留巴利原文,而将它们的定义或解释收录于此;这部份乃是针对英文读者的需要所做的。在此中译本里,几乎全部的巴利文都已翻成中文,原无另外再作解释的必要;但是一方面考虑到此部份对中文读者也有参考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了翻译工作的完整性,所以仍然将它翻译出来。)

    Abhidhamma-阿毗达摩,阿毗昙,胜法,对法:上座部三藏(Tipitaka)当中的第三种藏;比经藏更高深层次的佛法;主要讨论究竟的真实法。在本书观禅部分涉及许多阿毗达摩中的法则。

    anapana-安那般那:入息与出息。正念专注於呼吸;止禅与观禅的一种修行法门。

    arahant-阿罗汉: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终阶段。阿罗汉已经灭除一切烦恼,在他或她死亡(般涅槃)之后即不会再生死轮回。

    bhante-尊者:在家人对比丘,或下座比丘对上座比丘的一种尊称。

    bhavavga-有分:同一种心相续不断地生起,只在有心路过程产生时才间断。有分的对象也就是前世临死时最后的对象。有分与其对象都非常微细,唯有以禅定之光才能看见。

    bhikkhu/bhikkhuni-比丘/比丘尼:比丘必须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波提木叉戒及许多微细戒。在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传承已断。

    bodhisatta-菩萨:发愿成佛的人;大乘佛教的理想。在他证悟之前已经于无数生中修习菩萨行;证悟之后则成为佛陀。

    brahma-梵天:在佛教的宇宙观当中讲到,梵天神居住在三十一界当中的上二十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他们,但可以用禅定之光来看见。梵天界比人界更高超许多。

    Buddha-佛陀: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达到完全觉悟的人;他发现并教导四圣谛。

    deva-天神:居住在紧接于人界之上的天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但藉著禅定之光可以看见他们。

    Dhamma-法:佛陀的教导;圣谛。

    dhamma-法:现象;心的对象。

    (译者注:法这个字用在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含义,必须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决定到底法指的是哪一种含义。)

    jhana-禅那:对于特定对象高度与微妙的专注状态;心保持觉知并且愈来愈清净。

    kalapa-色聚:微细粒子;世俗谛所见到的色法最小单位。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用禅定之光则能看见。

    kamma-业:行为。做善行的动机之力量能产生善报;做恶行的动机之力量能产生恶报。

    kasina-遍,遍处,一切的,全部的:止禅的修行对象;每一种各代表世俗谛所认为的一种实质。如:地、色、空、光等。

    Mahayana-大乘:盛行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蒙古、尼泊尔、不丹与西藏的佛教传统。(这次禅修的听法者大多数是大乘的比丘与比丘尼)

    Mahathera-大上座,大长老:出家受比丘戒后戒腊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资深比丘。

    Nibbana-涅槃:最后的证悟。寂灭界。究竟真实法的一种,在辨识与超越真实名色之后所证悟到的。当观智成熟之后就能透视到;它是无我而独一恒常与寂静的。不是一个地方(言语无法描述涅槃,因为涅槃超越言语所依靠的观念领域之上。)

    nimitta-相,禅相:征象。禅修者专注的影像。依靠想与专注的程度而由心产生。

    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修行的准备相。

    uggaha-nimitta-取相:与修行对象完全相同的内 心影像(内心复制的相)。

     patibhaga-nimitta-似相:取相经过净化与清晰化 的变体;当想与专注稳定时出现。

    Paccekabuddha-辟支佛: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觉悟的人。他发现四圣谛,但不能教导别人。

    Pali-巴利:佛陀所用的印度古代语言。上座部所有的教典都是以巴利文记载;除此之外的巴利文已不存在。

    parami-波罗蜜: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般若、精进、忍辱、实语、决意、慈心、舍心。经常为他人利益而修习的德行。

    Parinibbana-般涅槃:佛陀、辟支佛或所有其他阿罗汉的死亡。般涅槃之后不再有生死轮回,不再有名色。

    peta-饿鬼:居住于比人界低,但比畜生界高的生存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在禅定之光中可以看见。

    rupa/arupa-色/无色。

    samatha-奢摩他,止禅:宁静。禅定的修行法门。将心专注于一个对象,并培育愈来愈高的专注程度;心藉此而变得宁静。

    savgha-僧伽,僧团:众;群集。过去、现在、未来全世界的所有比丘当作一个僧团;或个别的一群比丘,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内的所有比丘。

    sila-戒,尸罗:八圣道分当中道德行为的部份:正语、正业、正命。是所有不同身份佛教徒都必须遵守与培育的。

    sutta-经,契经,修多罗:巴利三藏第二种藏当中的单一部圣典(单一部经)。佛陀就现实层次的教导;涉及世俗谛与胜义谛。

    Tathagata-如来:如是而去(或来)之人;佛陀自称时所用到的一种名号。

    Theravada-上座部: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寮国(老挝)、柬埔寨(高棉)的佛教传统。(帕奥禅师是上座部的比丘)

    (译者注:不少大乘的佛教徒认为上座部是小乘。事实上,上座部与小乘是不同的两回事,理由如下:(一)、根据历史的证据,在佛教分裂成大乘与小乘之前数百年,上座部就已经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所以在上座部的典籍当中并无大乘与小乘的名称。在印度后来分裂出来的小乘早已不存在。(二)、在上座部圣典中,佛陀也教导修行菩萨道的一套完整方法。(三)、尽管大多数上座部佛教徒追求解脱道,但从古至今仍不乏发心真实修行菩萨道的人。基于此三项理由可知,将上座部认定为小乘并不恰当。)

    vipassana-毗婆舍那;观禅:辨识真实名色与因果的自性相,以及它们无常、苦、无我的共相之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