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學處
            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講述


  佛教經律,說二處學︰一曰比丘學處,是指比丘應學習的律儀言,規定若者應作,若者不應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眾,都軌納在這個範圍內。一曰菩薩學處,這是把範圍更擴大開來,除包括比丘學處外,且統貫世出世間一切階位漸進為菩薩的學習,是指依菩薩應作不應作的規律,成為學習菩薩心行的基礎,其弘深廣大,較前者倍增殊勝。現在所要講的是——菩薩學處。

  一、菩薩學處釋名

  “菩薩”的名稱,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義,多數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薩,如見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鑄、繪畫、紙扎的形像,都叫菩薩,甚者指洋囡囡為洋菩薩,這是含有錯誤的,而後者更成為習俗的最大錯誤。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薩的像,但也有比菩薩更高階位的佛像,也有較低的古聖先賢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籠統地都稱之為菩薩。
  同時,菩薩與菩薩像絕不能混在一起,我們活著的人倘有菩薩的心腸和菩薩的善行,這個人便是菩薩。
  “菩薩”原是印度語音的略譯,具音為“菩提薩省保浩刑嵋邐 熬酢保 室邐 壩星欏薄爸諫保 現  熬跤星欏薄br />   “菩薩”的原義,是指能發菩提心的有情,有大智慧上求菩提,有大悲心下濟眾苦,這便是菩薩;所以我們能從菩提心為出發點,以此上求,以此下化,不唯只有理想,且貴能實踐履行,是名真實菩薩。故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能自覺,復以之覺他,使自他俱向無上大覺之境進行修習,即是覺的有情,顯然不是無情的偶像是菩薩,而是具有菩提心的我們才是菩薩。
  學習菩薩之道,並非高推聖境,遠在淨土,就是從我們凡夫為起點,一步一步邁向聖境,創造淨土,從淺到深,轉劣為勝,最初是大心凡夫地的菩薩,及其優入聖域終入金剛後心則成為最高等覺地的菩薩。
  我現在所倡導的菩薩學處,是重在啟發初發菩提心願的菩薩,旨在要人盡能成為大心凡夫的菩薩,不是頓期超過二乘的大菩薩。
  向來對佛法有信心的人,便自稱學佛;求其真能發菩提心願做個大心凡夫的菩薩,卻是鳳毛麟角。有一種人學佛,卻將佛推崇過于高遠,自甘卑屈,既不能認識佛法全般的真相,固執著佛所權宜方便指示一點一滴的法門,如人間善行,天上福報著重個人福業方面極粗淺的說法,于是一生但求個己人天福報為足。這雖也可稱為學佛,但去佛學的真精神遠甚,真是方便中的方便,佛曾貶之為無性闡提。復有一種人學佛,覺得個己的生與死極苦痛,于是偏執著佛所指示的中道法空有兩面的空一方面,以專求了脫個己的生死,精神上得寂滅無為為究極。這條路徑雖可通至大乘,倘故步自封,不肯進探中道法的幻有妙有的一面,醉臥于空三昧中,自然未能貫徹佛學全般的精神,自墮于方便小乘,佛曾貶之為無性敗種。我今倡導菩薩學處,絕不叫人迷著人天的福報,也不叫人愚耽小乘的寂滅,是指示人人可走之路,個個可修之道,是整個的全般的佛法的總綱,這便是菩薩之學,自下至上,自凡至聖,從我們開始舉足直到佛果的大道。這自始至終徹上徹下的,都不出我們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現在一念願心的菩薩。這好像一個國民從做幼稚園學生起一直到研究院出來的博士止,都是學生;菩薩學亦然,有初發心的菩薩,有金剛後心的菩薩,初心是凡夫,後心鄰于佛,但都是菩薩,始終未離學地。後心鄰于佛果高位的菩薩,是不易學,但也不離于初心易學積漸成就。故菩薩學處,是從易學處說起,曰皈依三寶;恐人走入歧途,于皈依三寶時兼勸其發四弘誓願。皈依三寶是教以不入邪途;發四弘願,是使其不入趣人天福果,不耽著二乘寂滅;這是直趨菩提大道,一定成佛。
  佛果是怎樣成就?曰︰是依于學菩薩之行以成。菩薩學處,是倡導從開始即學習菩薩,最終以通達于究竟之佛陀果。故今所倡導之菩薩學,不是超越二乘聖位的菩薩學,是開始凡夫地的菩薩學,由之漸次深入,上預極果,而皈依三寶是菩薩學最基本初步的階段。
  這菩薩學處的“處”字,也可指法門說,如佛經中說“四念處”等;但也可指行道之場所說;凡是菩薩所游履處,所 勾Γ 媸彼媧Γ 奩腥 牛 際瞧腥GΓ    興怠拔藪Σ皇瞧腥萊 保 袼燈腥GΓ 喔慈縭恰br />

             二、皈依三寶

  甲、結緣皈依

  當從信仰佛法者的心中,發生一種熱烈的要求的時候,向著佛法僧住持三寶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皈依的詞句︰——
  “我弟子(自稱姓名或法名),盡形壽皈依佛法僧”
  當口中迸出這樣詞句,精神上應起一種莫大的興奮和安慰,當那五體投地一唱一禮的時候,古人形容為“如大山崩”如弱喪歸來投身于父母的慈懷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熱的悲欣交集的情緒。
  現在略為解釋上舉出的皈依詞句。
  “盡形壽皈依”,是說我某人盡此形相色身,盡此畢生壽命,從今日起皈依三寶,如失巢之禽皈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戀慈母,決不中途變更逃逝,這個生命色身未滅未斷期中,誓永遠皈依三寶,永遠為三寶弟子。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寶是可貴可尊義。有性體三寶,有聖賢三寶,有住持三寶(請參閱佛教文化社出版的“人生佛教”第五章)。
  第一是皈依佛︰佛陀是“覺者”義,以能圓滿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嘆  食浦 ﹥跽擼 佑《仍 艏虺浦 環稹H縹頤塹慕討魘灣饒材幔 膇R臀奚險嘆  猿浦 皇灣饒材岱稹N頤丘V婪穡 閌丘V朗灣饒材岱穡  幣布答V懶擻墑灣饒材崴凳鏡氖 餃酪磺蟹穡 蛭 鸕鬧腔鄹5露嫉醬 俗鈐猜悖 詵鷯敕鷸 涫潛暇蠱降齲 頤撬湮 V欄鏡謀臼κ灣饒材岱穡 怖硭厝壞釀V懶艘磺兄罘稹pV潰 欠 鱟孕納娜 Γ 丫 褡 飭  型騁黃鵠矗 薅 〉叵蜃鷗V竊猜死嘀興酵耆酥 鶩尤 迕蝗耄 飫錆撩桓膊馗黽旱某蠖窕蚪抉娓黽旱乃街切〉攏 飫鎦揮泄Q礎 牙  牢俊き嗄隆br />   第二是皈依法︰三皈依中皈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諸佛依法為師,佛所覺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便是法;到了成佛之後,為弟子開示自己所修所證的一切法門更無二法,便是只此至高無上圓滿境地的法門。皈依,即是一心一意趨向這法門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標準,全身沒入這法門中。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簡稱,僧伽譯義為“和合眾”,依和合眾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眾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團體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證得三乘果位者曰聖賢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門而修而證者曰菩薩僧。說到皈依僧,自然統括了上列三種僧,但在初心學佛皈依的,是重在依佛法嚴格出家之和合團體之住持僧。緣佛寶法寶之能流布世間,佛之相能現起,佛之法能弘揚,系由住持僧之能住持;皈依住持僧,則因之得聞佛所說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薩學處中初步結緣皈依,不是選擇其宿具淨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種善根,泛行結緣,普收眾機,以成佛門之廣大群眾。來受皈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禮敬的聖人,法是最圓滿堪實踐的道理,僧是最清淨得依止的師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誠皈依,盡此形壽,更不皈依其他宗教,永為佛門弟子,這便是菩薩學處初位初心的菩薩。這是菩薩應作應為的行業,即是集中在——好善樂施 消災集福
  因為信仰三寶是最善處,樂善愛好于善故皈依三寶。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說信受奉行,佛所說善,以恭敬供養布施一切眾生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場、塑添聖像等,以福智圓滿,應崇信故,是為敬田;孝順父母、禮念師長等,以于己有德,應酬報故,是為恩田;病貧無依、老弱殘廢等,以深陷苦境,應憐愍故,是為悲田。初心菩薩,于此三者,隨己力之所及,以歡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樂施,善心所趨,縱遇災難,亦得化為吉祥。緣災患生起,是惡心惡行同業別業的反應;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樂。常人所要求的是無病無難,富貴安樂,不向好善樂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終落于悲慘的結果。初心菩薩,應如是行,亦即成為世間的善人。二是——

  乙、正信皈依

  正信皈依,大部分是經過結緣皈依的,在廣泛結緣皈依中經相當時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的人;或雖未受結緣皈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過相當教育,學識豐富,而能信樂大乘佛法,不必經過結緣皈依,直接受正信皈依。當受皈依的時候,向皈依本師宣白如是誓願︰——
  我弟子(自稱姓名或法名),盡未來皈依佛法僧
  當口中唱如是句,身體行接足禮時,不唯喚起個己精神上熱烈的信仰,且能體會到個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動一齊溶入于廣大無垠自他平等的三寶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無別乎大空之空。精神擴展到與三寶融合無間,這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無相境界,不唯達到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且與群生種性同一悲仰。這在空間上講,是超絕中邊卻是橫遍十方;在時間上講,是超絕始終卻是豎徹三際。今就站在現在一剎那的理智正信上,誓願自期從過去的無始到未來的無終獻身于三寶的法界,這是根據正智的信仰,這是永遠不壞的信心。如食小金剛,恆無消化,正示出這顆根本的正信。起信論中說四種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寶,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說的正信,論謂此信是“樂念真如法”。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能樹立這個信心,較之于結緣皈依的初步的菩薩,更進步多多了。于是心中發生一種智慧抉擇的能力,現在稱之為——
  破迷立信 崇正黜邪
  這是正信的效驗。以能于佛法立堅固的信仰,對于世間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學說,無論任何宗教、哲學,外道的邪論,不唯不能動搖其信心,且以堅固不壞的智信,粉碎了迷真理的邪說邪思。對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圓滿的真理,如佛菩薩所說的經論,極力崇重,諸哲匠所闡的微言妙理,更為發揚廣大。故正信皈依的菩薩,于自己已有認識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為佛法的金湯,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辯才,或運之以生動妙筆,揭櫫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長,速成不退。這不能期之于一般結緣皈依的菩薩,而特是知識豐富正信皈依菩薩應具的資格。
  菩薩學處兩重三皈,是建設佛教堅固基層的基礎。佛教的中心雖著重在伽藍清淨僧伽,但整個的基礎應建築在多數大眾的信仰心上。沒有大眾信仰的佛教,縱使伽藍梵剎建築得富麗,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這是違反佛陀的真義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後佛教新的發展和建設,是應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眾的心中,喚起大眾熱情的信仰和認識,這就是設立兩重三皈的所以然。假二千年來已有佛教的基礎上,領導菩薩學處的菩薩僧,應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眾的信仰,建立兩重三皈的基礎。更期進一層的建設,領導三皈的菩薩展開兩條路線︰一從在家的徒眾到在家菩薩位;一從出家的徒眾到出家菩薩位(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份或是已出家的今日青年僧伽,一部份或是由正信皈依新出家的青年僧伽)。
  結緣三皈是佛家廣泛的信徒,到正信三皈,已于佛法有所認識,建立根本的信心。現在先說在家出家菩薩于己于教于人類應有基本道德修養的教條,也就是說明菩薩學的精神。

三、三乘共戒

甲、在家眾的五戒十善

  據實說來,三皈是建立信願心,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薩共同實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條,也是人類應共同修學的道德。菩薩纓絡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我們的身語心行,有善的也有惡的,現在依佛法的修學滅去惡的,使善的方面更充實增加有力,使之完美。五戒便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的行為。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而仁愛,(二)不偷盜而義利,(三)不邪淫而禮節,(四)不妄語而誠信,(五)不飲酒而調善身心。
  試觀上舉五條,哪條不是倫理原則?或者有說前四條確是倫理道德不可缺的基本條件,唯第五條似覺過于刻苦。這里佛陀是有辨明性質上的不同,輕重的性質,但是俱屬必要的戒條。前四條通名性戒,後一條獨稱遮戒。性質是實在的意思,凡犯殺人盜物奸淫欺妄,無論世法佛法其行為的本質都實實在在的是惡,應受制裁;遮是防患未然的意思,飲酒的行為雖不侵害他人,但因飲酒易引起淫殺等惡行,所謂酗酒滋事,是世人所熟知的,更以飲酒易成嗜好,使生理心理失卻健康,也應戒除,故有些國家用法律明文來禁止的。是以五戒不獨為佛教徒應嚴格地守持不犯,即就常人來說,能守持五戒,才完成一個道德的人,人格才得完備;否則,于人于己便有所缺憾,不是完全的人。
  上所列舉的五戒,于不殺之下加仁愛,乃至不飲酒下加調善身心,這是舉佛教的五戒與中國儒家的五常並稱;每條的上半截是作所應當作,上截是五戒,下截是五常。以下略說五戒。
  不殺生,于人于物是仁愛的行為,是人類共生共存必要的條件。殺人是重戒,殺大的動物生命是中戒,殺微細的生命是輕戒,犯不殺生戒而去殺人,不唯佛律所不許,且為一般法律所不容。人與人之間,貴能和平團結,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不得互相殺害,否則人類自身便不能存在。
  不偷盜,是人類正命的生活,是正當的行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大都是大眾分工勞動的生產品,不是隨便取之于自然界,其每一種生產品,都是積集若干人的智力和勞力。他人的私有物,必循其正當的途徑得來,受國家法律的保障。今若非法以取,或以強力劫取,或偷竊,或欺騙取得,使他人正當財產受到損失,倘人與人之間都演成這種行為,人與人便不能共同生存。不勞而獲,盡是不義之財,為正人所鄙恥;不義行為,是造成人類的亂源。佛律有“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亦即防止其更大的不義行為。
  不邪淫,是人類繁殖,子孫衍續的倫敦正分。所謂君子之道端乎夫婦。男女間成立夫婦的關系,對于下一代子女負起父母的責任,須求之于正當配偶。故佛律許在家菩薩夫妻配偶的行淫,認為是正當的行為,曰正淫;不經過正當的配偶,苟且配合,曰邪淫。如人人邪淫,必引起亂群亂倫不幸的後果,且于後一代子女逃避其應負撫養的責任,而人之初生,生命極為脆弱,非如牛馬那樣硬朗。這些都有賴于男女間正當的配合,方便人類自身行不越規和平相處,永久繁殖下去。端正風化,增進民本,是藉倫常禮節防閑;在佛法靠戒來正邪。
  不妄語,是與人相處而可信,言顧行行顧言,言行一致的精神。倘言而無信,即求兩人以上的團結也不可能,小之一個家庭,夫妻不能相見以情以義,大之國際間演成爾虞我詐的現象。所以儒哲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佛是贊嘆“言行忠信,表里相應”(無量壽經)的人為賢者,謂妄語之人“丑惡之聲周聞天下”“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智度論)。
  不飲酒,飲酒易使人陷于昏醉迷亂中,不飲酒常保持身心清寧,發生智慧。飲酒易招過失,往往亡身破家,故佛律懸為遮戒。平常飲食是資養所必需,酒、煙、嗎啡等全非必需品,徒消耗了人的生產力,一旦變成習慣,懶惰無恥的行為,也將間接直接緣之發生。故為養成智者的品格,酒和其他的麻醉品都在戒除中。
  又守持五戒,亦為出家菩薩基本道德的行為,且較在家菩薩更嚴格,緣在家五戒遇不得已之緣可開,出家則除酒為藥物治病外俱無開例。如殺人,在家菩薩身任國家軍政,依法處斷犯人,或為救多人處治少數惡人,以大悲心而行殺生,律則許可;若出家菩薩,為護僧制便不許開。如邪淫戒,在家許合法夫妻的正淫,出家菩薩既舍離俗家,凡屬男女媾合,悉是邪淫。
  次說十善。十善在五戒中開出,即略為五戒,詳成十善。茲制一對照表于下︰

      ┌不殺生——─不殺生
      ︱不偷盜——─不偷盜——─身行——┐
      ︱不邪淫——─不邪淫       ︱
      ︱                ︱
      ︱     ┌不妄言       ︱
  五戒──┤不妄言──︱不綺語——─語行——┤十善
      ︱     ︱不兩舌       ︱
      ︱     └不惡口       ︱
      ︱                ︱
      ︱     ┌不慳貪       ︱
      ︱不飲酒──︱不恚——─意行——┘
      └     └不愚痴

  此中語行四善,即五戒中不妄言中開出。綺語,是多虛少實,花言巧語,曼衍綺麗其辭,動人听聞,靡靡之音、淫蕩之歌,是其尤者。兩舌,即挑撥離間唆哄兩頭,使人骨肉離散,親愛成仇。小之害人一家,大之舌士之謀策挑起世界大戰。惡口,即是出語罵人,以極難堪穢褻之語以污辱人,悉不符于事實,故也是妄語中攝。意善行中三法,即五戒中遮戒之不飲酒。五戒飲酒是重在緣,十善是正面的指出。慳貪,是慳惜己物應舍不舍,貪人所有求取無厭;恚,暴戾憎恨,于物無慈,愚痴應合稱愚痴邪見,是于事于理無抉擇智,愚故痴愛,亦因痴成愚,這是根本普遍微細的煩惱,其現起粗相便是邪見。邪見,是指于事于理起不正的知見,故學菩薩的人,首須去其邪見而端其正見。痴愛貪恚,在凡夫眾生誰都遍有,總名三毒,去此便是聖人。學菩薩的人應平時修習舍施,慈悲,智慧來克服它。倘若放縱飲酒,遮戒之防堤既決,則三毒之惡浪泛濫更甚,身語二行,益不能自制于善。不飲酒是遮惡緣,無貪無無痴,是顯其惡止善行。
  守持五戒,人倫的道德無缺,取得人的資格。學菩薩應從做得是一個人起,否則,人格尚虧,菩薩的地位便無處安置。能行十善,便可進入從人而天,緣無貪無無痴,其心境平靜清寧,已入于天人的境界,唯學菩薩者是在成佛,不求個己之享受為足,于人于天的境界中,更淬勵其智慧德行,淨化其他的大眾,菩薩是永與大眾為友,不舍大眾,于大眾中學習菩薩道。
  在家菩薩,應認清這條路線,才是善學,否則,便與佛法宗旨背道而馳;同時做人的資格也不能保全。

乙、出家眾的沙彌十戒

  據實就佛教的組織來說,五戒與十善應稱在家菩薩優婆塞(近事佛法的男人)優婆夷(近事佛法的女子)眾,如此出家菩薩沙彌與比丘,成為佛教四眾或六眾或七眾,照我上面說也可擴大成為九眾,前面的兩種皈依眾,是佛教的外圍或外護,內部即是上舉四種,而專職住持佛教的中心人物則為比丘眾,其組織略如下表︰
       ┌─結緣皈依眾──────────────┐
       ︱ 正信皈依眾(上二眾可為入優婆的預備眾)︱
       ︱ 優婆塞眾               ︱
       ︱ 優婆夷眾               ︱
  佛教大眾─┤ 沙彌眾                ├─九眾
       ︱ 沙彌尼眾               ︱
       ︱ 式叉摩那眾(預備入尼眾的青年女子)  ︱
       ︱ 比丘眾                ︱
       └─比丘尼眾───────────────┘

  沙彌學業成就,則進為比丘,是依比丘為師而出家,比丘應負教養父師的責任,正攝受年未滿二十歲的青年。因為負有將來住持佛教的責任,對于佛教律儀的修養,經論的學習,須經長時期專門的煆煉,養成崇高的僧格;否則,便擔不了這個重大的責任,人天師範,絕非啞羊鼠鵲之徒可以假冒。
  沙彌時期,純在修學的時期,其學程等于普通國民教育的初中和高中,這時期的學課,除修學中等國民普通教育國民教育必需的課程外,應更加上佛學基本的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使生活在沙彌的律儀中,這律儀的生活,也就等于一般中學的軍事訓練。
  沙彌,義譯為“息慈”、“求寂”或“勤策”等;釋之為“息惡行慈”、“求涅的寂靜”、“為比丘所勤加策勵”。沙彌有三種︰七∼十三歲曰驅烏沙彌,謂只能驅烏鵲于食上;十四∼十九歲曰正法沙彌,這正合沙彌之位,于五年中受師訓練,堪進入比丘位;二十∼七十歲曰名字沙彌,以年齡已在比丘位,但初出家未受比丘具戒,稱沙彌名。
  正法沙彌,適在受中學教育年齡,其得度師應勤加策勵,為師者如覺自己無力教導,應送其入沙彌學院,使其受世法佛法的教育,長大時不為佛教罪人、國家蠹民,且有力能住持佛教,福利人群。至于名字沙彌,其得度師應審查其履歷,是否正信佛法,是否有諸遮難?須如法度令出家。
  在家二眾,能守持五戒為合格;今出家沙彌須能受持十戒為合格。雲何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听,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金銀寶物。
  此中前五戒同于在家二眾,唯在家的第三不邪淫戒,以許如法的夫妻配合;已是出家的沙彌,一涉男女的媾合,即屬邪淫,故須根本斷除淫行。
  第六是戒除化裝虛飾。因在家男女夫妻相配,為增進相愛相悅的情調求其美感,故有這種化裝,出家則應無。
  第七是戒除逸樂的生活。以歌舞場中,戲劇台上,其所表演動作以男女聲色方面的事為多,是染著緣,故出家者應遠離。
  第八是戒除生活奢侈流于荒墮的緣。以廣高大床,在貧家則男女大小共睡處,在富家則雕飾富麗設備安適為縱樂處,出家孤身一坐具即足,大床麗飾,易耽睡眠,滋邪欲念,故須避離。
  第九是戒除飲食的無厭足。一是節約,二是定日中一食,這在南印度的佛教今仍能嚴守。沙彌飲食隨同比丘行乞食制度,過早于俗家人不方便,晚行乞食亦然,且每日三次乞食,便更無暇修學佛法。又晚食佛謂是餓鬼求食的時候,鬼聞碗缽聲,更增長其饑焰苦痛,悲愍異類,故過午不食。
  第十是戒除財利的貪著。捉持金銀貨幣,易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故佛特為禁止捉持,自更不許儲蓄,而淡泊生活之所需,悉由淨信居士供養布施。除上五戒為四眾基本戒條外,今沙彌為出家眾加後五戒,前四為舍離俗家之生活,第十條為舍離俗家生活所依的財產,以建立徹底的無家無產的乞士制度。

丙、出家眾的比丘具足戒
  現在講到出家的菩薩比丘。比丘是印度語,譯義“乞士”。意謂無家無產,但行乞食以資養色身;依經依律,恆行乞法以資養慧命。此外更無他求。故比丘的生活,在享受方面力求淡泊簡單,唯蓄三衣一缽,更無長物。如鳥之雙翼,隨處游行即可與之俱去;于修業方面,嚴守戒律,勸行教化,住持佛法,不惜犧牲生命。
  唯比丘戒條特多,重要的即沙彌的前四戒,輕細的涉及行住坐臥語默作止。凡易流于放逸的煩瑣枝末的行為,也都列入,都計二百五十條。至此比丘對個己的道德行為,對教團的應負責任,微細的威儀作止完全具體的列入,以養成住持佛法使命的僧格;故比丘戒稱為“具足戒”。沙彌戒是具體而微,比丘戒則完備具足;實則完具沙彌戒即是完備出家的戒。比丘戒以類例分,通稱五篇七聚,茲不詳說。
  除了上面舉出的出家與在家的戒律外,還有一種叫做——

丁、在家出家的八關齋戒
  這是佛為在家居士使對于出家生活短期的訓練,或則進為練習出家生活的戒條。十善戒經中說︰“八戒齊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緣在家居士,俗務紛雜,勞神累形,偶使短期中過出家生活,不唯使其于佛法有更深的認識,即其疲勞的精神,經此短期修養,亦必頓感清新,如舞乎春風,浴乎水沂。
  這亦名“八支齋”,即沙彌十戒中之前九戒。前八為戒,後一為齋,故齋是指過午不食,總稱為八戒齋。“關”字,是說在家居士于受持此戒齋之日,關閉惡趣,開人天賢聖之道。然亦有謂此八條戒,雖同沙彌前九戒,條數亦唯八而非九,即合第六與第七而成“第六不涂飾香歌舞觀听”,其第八為第七,第九為第八。復有以前之第八為第六,以第六第七合為第七者。此八戒齋,如其所好,于每月中逢六逢十、嚴持此戒,故亦稱六齋日十齋日。
  這八關戒齋,是五戒與十戒之間,在戒律的精神上說,是從在家到出家的橋梁。五戒中關于淫戒唯禁邪淫,此則一日一夜間嚴持清淨梵行與出家的不淫戒同。
  復次如上四眾或九眾,在依法修學上說,是有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在當時佛的說法和現在所流傳的經律論三藏,都劃分著小乘三藏和大乘三藏,故傳持這兩系學說和修持的人也就有小乘學者和大乘學者,若現在南印度的錫蘭暹羅一帶,還是純粹保持了小乘佛教依律住持的精神,若我們中國佛教,雖也流傳小乘佛教,但是偏重于大乘的學習和修持。小乘修持的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小乘如坐單輪車,大乘如火車輪船大眾可共坐。小乘缺乏悲願,大乘悲願特深;換言之,大乘與小乘的不同,是在看發菩提心與不肯發菩提心耳。
  佛教徒眾,依法修持,不肯發菩提心,唯求自了,即自封于小乘境內;肯發菩提心,便進入于大乘之域。今菩薩學處正是倡導大乘之學,以發菩提心為根本的精神,故在正信皈依時,便要發菩提心,便成為在家菩薩,受持五戒十善,便為菩薩優婆眾,沙彌比丘,若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即得稱為菩薩沙彌菩薩比丘。不肯發菩提心,不論四眾七眾如何修持,僅行止于小乘路上,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現在要講——

四、發心正行

甲、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是精神向上的要求,以凡夫心成功佛果的心,在心理上說,是一種欲,是一種希望;持續這種欲,希望其目的完成,是需要強力的精神加以推動與保護。四弘誓願即是推動這菩提心,四他勝處法即是保護這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四弘願中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無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于信仰的凡夫心中發大誓願誓必成就,這便是發菩提心,這是強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的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度眾生也便是令無邊眾生斷盡煩惱,個己的煩惱易斷,如聲聞涅便是斷了個己煩惱為已足而寂止于涅境中,但為教化眾生從眾生分上反映于個己心的煩惱無量無邊,真實菩薩以眾生心為心,唯有斷盡眾生煩惱,個己煩惱方畢竟寂然,于是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第二悲願,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絕不是盲目的沖動,是個己須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智慧是怎樣生長?是在學習的精神。故佛說“三世諸佛皆在學地中來”,不肯學習,便永遠愚痴,如何有成佛的分?有度生斷惑的能力?學習分兩部分,一是個己精神上的修養,一是向事物大眾中磨練個己的能力,實際是整體精神的兩面。這向內外學習的法門是很多很多,眾生的病是無量無邊,佛說治病的法藥也有無量無邊,要成佛度眾生須遍學一切法門,故有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悲願。
  古人也有解釋為菩薩依四諦發四弘誓願,見眾生苦的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見煩惱重重的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應修法門的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見涅真理的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必發四弘誓願,所以叫做通願;此外更有別願,如阿彌陀佛因中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釋迦牟尼的誓于五濁惡世成佛的大願等,這是叫做別願。無論通願別願,都是加強推動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貫精神。
  復次菩薩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已,須以不犯四他勝處法來保護菩提心。這四他勝處法,是菩薩戒中最重要根本戒律,雖然如上所舉五戒亦為菩薩基本戒條,是大小乘學者應共受持,所以稱曰共解脫戒,這四他勝處法,是為菩薩特種戒條,故名別解脫戒,這四條戒說在瑜伽師地論戒品中。
  所謂“他勝處法”,是指菩薩行者于自己應修持善法無力,反為他惡法所勝興起惡行,以惡法勝過善法,壞菩薩行,損菩提心,故曰他勝處法。在別的菩薩戒經稱波羅夷,舊譯曰斷,即斷善根,玄奘三藏法師譯曰他勝,亦即善根為他惡法所斷之意。
  菩薩行者,失利人心,不肯于人有利而損自己的利益,唯貪圖個己利益不惜去害人,贊嘆自己毀謗他人,甘做家庭社會國家人類的罪人,這是自贊毀他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悲心,于己現有資財,見有貧苦無靠的人來求,性慳財故,不起哀憐而行惠施;或于己具有善法知識,見有求法的人來請教,性慳法故不肯教導,這是見苦不救第二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大慈心,恚現前,損惱他人,人來悔謝不肯接受,怨恨不舍,這是不受悔第三他勝處法。
  菩薩行者,失智慧心,謗大乘法,以邪知見,建立似法誘惑他人,這是似法愚人的第四他勝處法。
  菩薩犯了四他勝法之一種,便是失菩提心,失去菩薩的資格,故為保全菩薩的資格,保護菩提心,若于上四他勝處法住戒律儀隨時守持不犯,于是則能“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資糧”。
  上來所講的,由兩種皈依建立正信;次講在家出家三乘共戒;次講發大乘菩提心立弘誓願不犯他勝法以推動長養保護菩提心,是漸次轉深轉勝。但在戒律的行為仍處在止惡不作,尚處于消極保守狀態;四弘誓願,雖似乎展開廣大的願心,然不去實際履踐,也僅是一種願心而已。故今更進一步以明實踐其願心而見之于行事,以達成真實菩薩之任務。這便是——

乙、學修六度
  在瑜伽師地論中,論及觀察菩薩種性時,即觀察其人能否實踐菩薩道以斷定其菩薩善根之有無︰菩薩道,即實踐六度行是。如有類人生來賦有悲心,今聞大眾佛法擴充之引發之以行六度,即成菩薩,亦有悲心薄弱,今聞大乘佛法,學習菩薩道修六度行,亦成菩薩;更有類人悲心本無,今聞大乘佛法,慕菩薩行願,開始雖覺勉強,但久久亦能安其所行,也成菩薩。生有悲心者為上根,以宿已習學,今更加功用行;悲心薄弱者為中根,以奮志堅毅,勤策自勵以赴;無有悲心者為下根,以勝緣現前起慚愧心,強以成之;其為菩薩行則一。故弘願如海,須有實行大山以填之,六度行山,填實願海,佛果菩提方能圓滿;否則,願便成虛,是假的菩薩,非真菩薩。菩薩之道,是在實行六度。
  一曰布施度︰布施是多方面的。有高度的布施,如施頭目腦髓身命的曰內施;施田園家園財產的曰外施,內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說︰惠舍生活資財不使人缺乏的曰財施;以世間學問樂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導大眾的曰法施;世上發生一種威脅人的生命或自由時,以種種方法使其消滅,保障一切令離怖畏的曰無畏施。故布施方面極為廣泛,且有常人能力所不及所不易行的。要在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實踐行布施時,隨己力能行到如何為如何,初毋須期心高遠,磨練久久,自然即難成易,古今來多少賢哲舍身成仁,立法保民,亦經由長時煆練中得來,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故布施不是僅指拿點金錢救濟人的叫布施。其原則凡能犧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
  二曰持戒度︰大乘菩薩戒,不專是消極的禁止行惡,而是積極的努力行善,故“尸羅”的意義是含有止息惡法實施行善法的。舉例如說三聚淨戒︰曰攝律儀戒,偏說禁制惡行,是嚴制消極方面的行為;曰攝善法戒,廣說勵修善行,是擴充積極方面的行為;曰饒益有情戒,凡有利益人群無不興崇,更展開從事實際的工作,非口惠而重在實踐。總之菩薩戒之原則在戒除惡行保持善行,以一顆向上的精神力使群眾亦趨淨化,增長不退。其策勵惡止善行的精神,可見之于三十七道品中正四勤行。
  三曰忍辱度︰菩薩修行,基于四弘誓願之基點,故抱定宗旨實行善事,但在這眾生界中,尤其是像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時期中,你要做一個善人行一種善事,便有許多違逆的環境來阻礙來破壞;唯菩薩以盡其在我之精神,以忍辱心修忍辱行以赴之。如菩薩于人中立志高潔實修淨化人間的德行,照理應受人贊譽,但邪見之徒,必力加歪曲事實,毀謗侮辱。正見菩薩,遇到這種境緣時,悲憫其無知,以容忍態度處之,絕不于小事小行上計較,以牙還牙逞憤。真佛法中人,是以負擔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之誓願。不唯容忍侮辱,且以德報怨不舍離彼等而使受化,故忍辱決非是卑怯無力的含垢忍怨,是一種極大的力量來忍受一切。真能行忍,是出于智力的行為,大度的容忍,是根據緣生性空的智力,等運同體的悲力。
  四曰精進度︰精進向被人視為勤勞的意思。但勤勞固是美德,倘用之不當,適成濟惡的飾詞,如勤勞專為自我打算或甚至專為害人,則勤勞變成惡行。菩薩的勤勞是在一個精字。精即精純無雜,輕之于舉手投足之勞,重之于負擔國家重任,不容許有個私心打算,都在精純無雜中排除懶惰放逸的惡法,勤勞實踐其五波羅密之行。故精進度,統指于其他五度行門上的不休息的精神,倘于一度松懈,即是荒廢了菩薩所應行之行。菩薩行之難行,能克服許多難關的,便是這個精進。沒有這種精進精神的人,縱使一時發心修大乘行,稍遇逆境的打擊便灰心下來。我們平常說一個人對于他的事業成功,是經過百折不撓的奮斗到底的精神的成果,這個寶貴的精神,擴大開來即精進度。
  五曰禪定度︰禪是印度語“禪那”的簡稱呼,義為“靜慮”,與“三摩地”的“定”義相通,故合稱“禪定”,在佛學的術語上叫做“梵華兼稱”。靜定的功夫,是健康精神的大補品,平常人精神不健全,處置事情容易顛倒,這是沒有靜定工夫之故。禪定的原義,是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應須將自己散漫紛亂被環境所擾亂所搖動如塵飛揚,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禪定的方法使其專注一境,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者即是。故禪定用簡明的語意來表現,曰“心一境性”。制心一處,是將心力統一集中,不被私欲的境風所動搖,久久純熟,便能蒸發精神上一種潛蓄的光明力量,好像烈火觸物莫不焦爛,這便是最理智的智慧。故智慧是禪定的後果,有禪定工夫的人,他的注意力永遠是保持集中的力量,隨遇一境,即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脫。如火之不動搖,永遠能保持其焦物的熱力。故世人對于禪定的誤解,是枯其形灰其心如木石似的境涯,但這只是禪定的消極制止散漫亂心的一面,不是禪定的全面。禪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辦一切事業。故禪定決不是指僅在消極方面不能成就事業,且正是指能承辦一切事業活力之淵源。中國禪宗指那止于消極方面的禪,是“死水不藏龍”,正是這個意思。佛是力揚那種“繁興永處那伽定”的禪定,即是于定繁興大用,故禪定中有辦事禪。
  六曰智慧度︰淺言之,世間一切學問知識也是智慧。佛法中的智慧,雖似覺說得過于高深,但是基于能明真理認識事實,則與世間學問知識是一樣的。佛所說的智慧,是指認識真理,且指能把握住這認識真理之中貫通萬法,應用在萬法上所施設的事業行為沒有絲毫錯謬的曰智慧。發生智慧的方法,是在求知聞法,聞而後能明辨慎思,思而後能篤行修持,通稱為聞思修三慧。此中思慧,即上面說過禪定致力的唯一工夫,故禪定不是求其無所思,是在制思契合于真理的境界。這在智慧方面曰根本智;到了篤行修持應物施設時,曰差別智。根本智慧,是認識眾生與萬法緣起性空的真理;換言之,即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則的事實真相。後得智慧,是從認識真理後發生的智慧,如于眾生知其有種種根性種種病根,應用如何的法藥適合他們的宿好使其接受拔其病根,于宇宙人生事物界中的一切境緣現前,如何恰能給與適當的安排,于法法中都能發揮其差別的作用而不違反其共通的原理。故前者亦名如理智,而後者亦名如量智。
  菩薩修六度行,初則勉求其契理之行,後則漸達其無行不適乎真理之境,適乎真理之行,是為智慧行。換言之,行菩薩之道,在求真理,真理之能否現前,是在乎智慧是否獲得,故六度的重心在智慧。智慧之道即菩提道。
  度是渡義,修六度行,便可渡過凡夫生死的煩惱大海,到達真理聖人的彼岸。菩薩除根本戒外以習行六度為渡海浮囊之大戒,否則即犯戒,如破浮囊永沉于凡夫生死海中。
  佛法中說菩薩六度行,亦即是擴充世間古今聖賢的所有善行。如孟子之人饑猶己饑,人溺猶己溺;宋之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墨子之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皆本于以大眾之離苦得樂,寧犧牲個己之利益,是所謂聖之仁者,與布施度相通。如伯夷叔齊之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宋之不累于俗不飾于物;孔子之四勿;陳仲子之恥食其兄不義之祿,是所謂聖之清者,與持戒度相通。如宋之見侮不辱不羞囹圄,柳下惠之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是所謂聖之和者,與忍辱度相通。如夏禹之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墨子之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與精進度相通。如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外天地遺萬物,顏回之心齋坐忘;慎到之不師知慮不知前後,巍然而已;與禪定度相通。如老子之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皆有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與智慧度相通。故能集中國聖賢之德行,即可成一六度行之菩薩,驟視之雖覺難行,如以孔子之“吾欲仁斯仁至矣”的精神以赴之,恆心以實踐之,自可到達其圓滿境地。
  菩薩修六度行,其目的是在斷除煩惱獲得智慧,不舍離大眾,利益大眾,但也是向大眾以磨練自己的身手,所謂化功歸己,還是自利偏重。菩薩別有法門純以利他為目的,這便是如下說的——

丙、勵行四攝
  此四攝法,是菩薩現身純以化導大眾攝歸佛法為主要目的,四種法門純是攝化的手段。
  一曰布施攝︰遇歡喜財產的人,就將財產布施;歡喜求知的人,就將法布施;否則交淺言深,誰肯親信。今以惠施,使受者起親愛心,易受菩薩教化,終令成佛。
  二曰愛語攝︰隨眾生的根性,以慈愛慰喻之言令生歡喜;否則好意變成惡意,以歡喜故,易接受菩薩之教化,終令成佛。
  三曰利行攝︰損己利人淺而易見,菩薩以身語意行皆有利于人,自生感召之力;否則,交友尚不能,況菩薩行。
  四曰同事攝︰菩薩教化眾生,深入大眾各階層中與大眾接近,全無階級之分,隨與大眾而為同事,如觀音菩薩之三十二應,現種種形,易令受化。


五、結勸遵行
  上來所說從結緣皈依到正信皈依,從正信皈依分在家與出家修習菩薩道的兩條路向。但是初自發菩提心,終達修四攝行,其形而上之精神是一貫,其形而下之處境稍有不同耳。然非固定不變者,十年二十年以上之在家菩薩,如欲變服形,自可得入于出家菩薩眾中;出家菩薩比丘,遇利行同事尤切之緣時,亦可舍比丘戒入于在家菩薩眾中。大乘菩薩之學,重在精神與實踐之行,原不限制于固定形式之中。
  修菩薩道者,隨其智力行力的淺深接受六度四攝法門,則為完成菩薩之人格;于是各就其各階層所處之本位,如服務于文化、教育、慈善、政法、軍人、學者、商業、工人、農民中,都可依佛法之精神,為群眾之表率,本菩提心,修菩薩行,將佛教的精義真理,廣泛地投入大眾的識田中,建立實用的人生佛教,以造成和平快樂的淨土樂園。
  如出家菩薩,從沙彌二年學歷,更經比丘十年學歷,便成功為菩薩僧位,即可住持佛法為一方叢林之主,或輔助住持的職務,或擔任各級學院的講師教授,且于弘揚佛教文化事業外,亦可以主持或參加其他文化教育慈善各團體,故出家菩薩僧,應恢復釋迦牟尼佛在世的精神,完全對于人類負有教導的責任,完全以文化人出現的姿態,以指導未來的新國家新世界的建立。在家菩薩,尤應本其菩薩之行願,如軍政等關于保障人民利益之責任,這非出家菩薩所應直接執行,倘操之于惡人手中,其有害于大眾者固無論矣,故有大悲心的在家菩薩,應本其智力能力挺身而出,為國家大眾服務。
  又在家菩薩,從正信皈依進受五戒,雖處俗務繁雜中,每日亦應定其簡短的佛法修持,向有高僧大德處不時親近請問法要,于佛法中求其更深的認識,同時即以攝引未信仰佛法的親朋戚友及同事大眾勸導啟信,淨化大眾,護持佛教。如是經十年二十年以上,其資歷階位亦等于出家的菩薩僧位,故在家菩薩,一方自己親沾佛法的法味,護持住持佛法的菩薩僧;一方以六度四攝法,向大眾活動吸收新的佛教信徒。
  整個佛教擁有這樣的在家出家的教徒,為謀佛教更大的發展,為謀人群更大的福利,則佛教自身的組織應更臻嚴密、健全,這是需要產生合法的佛教會。在家出家兩眾當然都須加入為會員,由縣的支會到全國佛教會,更策應國際佛教徒的需要成立世界性的佛教總會。
  上面講的菩薩學處大綱,是我數年來的理想。因為現在的佛教,實在太腐敗太不像樣,不但在家的教徒多數不了解佛教的真理,即多數的出家教徒尤未能明白自身應負的責任與事業。如不謀一種新的制度喚起多數教徒新的覺悟,佛教的自身會走上滅亡之路,不待無宗教的政黨或異教來摧殘。這里延慶寺,雖然也是個古老叢林,但現在老叢林的舊規和舊習慣,可說完全沒有,如能將我理想中的菩薩學處,從這個淨地上創始建立,也未嘗不可,這是我現在講菩薩學處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