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靜思語錄下
    第一篇即境答問

    •人事篇•

    善是什麼?

    師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了善和美。”又言︰“善不能以威權行之;也就是不能用善心為名,把己意強加在別人身上。”

    慈悲和“善”的關系如何?

    師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時也會生出毛病來的。最淺近的例子,像當前社會上常發生善心人被騙的事,如此,慈悲不僅未能達到善的理想,反而助長了騙徒的罪行。我們要在智慧中發揮慈悲,才是真正的善。”

    有人問︰“什麼最美?什麼最樂?”

    師言︰“‘寧靜最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心、養性,最美好、怡悅,且最崇高的境界。”

    世界上真有圓滿的完美的事嗎?圓滿是可以追求的嗎?

    師言︰“有始就有終,有生就有滅”;物質、名利的追求既辛苦又徒勞,既無止境又無保障——從這些地方來看,世間沒有什麼圓滿的事,然而,人性的圓滿卻是可以追求的。這是一個價值觀的追求——因為人性、道德,都是我們可能修為、可以提升的。這使我們看到一種反求諸己的善美的境界,透過自我的修養和努力,我們可以追求到一份圓滿的價值,一種完美的人生態度。”

    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最美?什麼樣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師言︰“最美的面孔是帶著微笑,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愛的表現。最漂亮,最有氣質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什麼是“德”呢?

    師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諸于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

    年輕的女孩問︰“穿衣服怎樣才好?”

    師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表現我們的氣質;什麼身份,什麼年紀,什麼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著才好。”

    又言︰“穿衣要順其自然才美;很牽強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某大學社團負責人來訪,尋問,什麼叫做“造口業”?

    師言︰“我們所說的話句句皆實話,所說的事,句句負責任,就稱做‘正語’。反之則造口業。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欲不造業,則必須以無漏智慧來攝受口業。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啊。”

    又言︰“和與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違背了生活動作。對人粗聲粗氣、妄言、綺語、兩舌,這都是在聲中造業,也就是造了口業。”

    為什麼人對熟人比對生人,反而顯得禮貌不周?

    師言︰“有些人不熟識對方時,大家都彼此客客氣氣相待,講究客套與禮節,並且和樂相處;等到彼此相處日久,熟悉對方後,就‘熟不過禮’,不再講求禮節了。所以有人說︰“‘恨由愛起’。最初大家彼此客氣時,能夠相敬、相愛,等到熟識對方,講究客套的禮節漸失時,就會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我們要保持最初相識時的那種客氣態度,始終不渝,才是作人處世之道。”

    青年學者問︰“佛家講‘有漏皆苦’,生命既在成長,自然有所消逝。是不是凡是生命,本質上就與痛苦連在一起?”

    師言︰“生與死生來是連在一起的。死,最痛苦的並不是死亡本身;死者已無痛苦,而是活著的人,每想到死,精神上一陣威脅的痛苦——死去的,並不只是肉體,還有愛別離苦;人生所愛的一切,都舍不得離開,而又不得不離,這是精神上最大的折磨。我們有生的那一天,就一定有死的那一刻。一般所說的苦,就苦在生與死當中的這一段人生。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是又像非,非又像是;明知雲煙,總難免被眼前的人我是非牽動而煩惱。需知一旦我們生而為人,生命本身就是值得我們祝福的;應該學學林傳欽這位小兄弟。人家問︰‘你兩條腿都給鋸掉了,怎麼辦。’他說︰‘我比脊椎受傷的人幸運得多。’你說他苦,他並不苦。”

    有會員問︰“我們怎麼來觀看這個世界才好?”

    師言︰“打個比方,一般人看世界,看到一花一草,是把它看在一張白紙上;真正的觀者,在看到一花一草時,是把它看在玻璃上;這有什麼不同呢?看在白紙上,看似一張畫,但是就看不到一花一草的因緣,是隔開來,沒有生命的、單獨的觀看。看是在玻璃上,是透明的,一花一草與自然背景、天地萬有仍然相互關連,處處都透明因緣和生趣;既是花草,但也不只是單獨的花草而已了。”

    有位青年問︰“人生的路,應選擇平凡平淡的好,還是冒險激越的好?”

    師言︰“寧取平淡。冒險應是逼不得已的作為,並非存心為冒險而冒險。”

    又言︰“生命不過是廣大宇宙中極微末的一點點而已;相對來看,什麼才真是偉大高超的呢?怎樣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就平淡點,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

    一般人說︰“理直氣壯。”師言︰“理直要氣‘和’。”

    一般人說︰“得理不饒人。”師言︰“得理‘要’饒人。”

    若是“理直氣壯”,會有什麼問題呢?

    師言︰“我們若認為自己有道理,什麼都要爭到贏,這樣就太剛強了,太剛強就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所謂‘得理不饒人’,我有道理就要跟你爭到底的局面,因為執著于自己的理上,反而會使眾生造業,這是錯誤的。要為眾生考慮,行道時要使眾生都能培養善業,因此需‘理直氣和’。” 

    又問︰“理直氣和”怎樣說呢?

    師言︰“人是需要愛的,太嚴則沖失了愛。有理的時候,氣度更要寬和,才能圓融了‘愛’,烘托了‘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內正’。”

    弟子︰“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圓融?”

    師言︰“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為尖的會傷害到人,同時也會扎到別人的心。”

    一位師姐表示︰“日常工作上常感到很傷心。”

    師言︰“打開心門!如果門大開,任何人出出入入,直暢無礙,反之,門窄了,任何人出入都會踫到的。”

    有些人常會這樣說︰“師父,當我要發脾氣時,想到您說的歡喜心,就會把氣壓下來,但卻忍得好難過喔!”

    師言︰“就是因為還有忍的心才會難過,若能培養時時歡喜的心,放大心胸去容納一切,自然就會起清涼喜悅心,也就不需要忍得那麼苦啊!這就是一步一步的修養,如同細水長流一般,再硬的脾氣、再固執的心,也就會被你的這份柔和善順所感化。”

    一位滋濟會員請示︰“每訪問急難貧戶,看他們惶然無助,不知應如何安慰之?”

    師言︰“應先以柔和慈言愛語,溫暖其無助惶恐的心神,再慢慢建立其宗教信仰,精神有所依止,方能應付眼前困厄。我們的工作不僅對苦難眾生作實質上的幫忙,于精神上的紓解更為重要,救人急,救心更急。”

    什麼叫做柔和謙虛的“菩薩儀容”?

    師言︰“我們對貧困的眾生,講話語氣要輕柔,。態度要謙虛而親切;貧困的眾生,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而已,更需要愛,愛的表現,是在于形態上,所以,不能有傲慢的表現。對他們一定要溫和親切。”

    弟子請示︰“如何才能寬容他人?”

    師言︰“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也無我不信任之人,無不可原諒之人。如果我們能俱足此“三無”,則能使心理健康並正常發展,而自然會寬人、愛人、信任人。”

    有位會員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她說道︰“師父真是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

    師言︰“除了微末的一角之外,整個杯口不都還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則這個人就是很好的人。”

    有人問︰“應如何對待犯錯的人?”

    師言︰“我們該像佛陀對待罪惡眾生一樣,原諒他、憐憫他、幫助他;人性總有善因,犯錯的人其實比被犯的人,更加痛加。”

    做壞事的人,都會痛苦嗎?

    師言︰“做壞事的人,是‘自我地獄’里的囚徒。如果不承認他的苦痛,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口硬,心里卻很惶恐;這種人其實是內在極脆弱的人,他甚至不敢面對自己的痛苦。二,是精神不正常的人;這種人已經病得很深了,更需要社會治療,需要愛。”

    積習未改,時常犯錯的人,也該原諒嗎?

    師言︰“積習是一種長期不自覺的習慣,和預謀的犯罪不同,自應以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教育他,開導他。且說個故事吧︰‘有位小徒弟,雖一心向佛,卻總難改去他的毛病——偷;且由來已久,早成習慣。師父每回都原諒了他。某次,情況特別緊要,小徒弟竟又犯戒;眾弟子無不憤慨,面陳師父,盼趕走小偷徒弟,否則大家恥與為伍,只得離去。師父回答︰即使你們都走了,我也不能趕走他。因為你們都很注意修養,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唯獨他,有毛病,到哪都不受歡迎,我怎能為留下你們而舍棄他呢?眾弟子聞言,大受感動;小偷徒弟聞之,亦羞愧莫名,感激涕零!遂決心改過,終能自新。’”

    世界上什麼人最快樂?

    師言︰“能原諒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里面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有人請示,如何發心?

    師言︰“發心要發在腳底上,走得正,站得穩;不是發在口中,只說不行。”

    有位青年學者來精舍小住,請示師父︰“為何讀書人常感苦悶?”

    師言︰“大家都是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自會苦悶,掙扎不已。此乃僅明理而不實踐之故。如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舍的毅然舍下,豈有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悶中呢?”

    某社會工作者感嘆世道日非,人心不古。

    師言︰“不要去抱怨現在的世間怎麼樣了,人心彼此的感情怎麼樣了;倒是應該從這里生起一種很強的想法︰因為現在的社會是這樣子的,所以才更需要我們去做一些什麼。譬如人有病的時候,才更顯出好醫生的重要……這些問題。正是激勵我們非得從事一番作為不可的力量,也是召喚我們該積極服務眾生、實踐理想的好機緣。”

    一對年輕夫婦趨前問道︰“作事業應把持怎樣的態度?”

    師言︰“以誠以正。”

    又問︰“但是在公司中常有很多的傳言是非。”

    師言︰“是非止于智者。如果沒有是非及人事,也就不是凡夫的世界。”

    弟子︰“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自己怎麼辦?”

    師言︰“凡夫被因果所轉,輪轉于他的果報中,痛了就一直鑽在自己的痛苦中;而聖人卻以他的一分平常心去轉業,痛快!痛快!快快讓自己的痛苦過去,業障也被心境轉過去了。”

    一般人常把苦干與能干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有所差別的。

    師言︰“能干的人雖然能積極從事,但難免仍存有世俗的習性,能任勞卻不能任怨;而苦干的人,不但盡其所能的發揮才干,最難能可貴的是能任勞又能任怨。”

    有人常為負擔太重而困擾。

    師言︰“不要擔心負擔多、責任重;能受天磨方鐵漢,只要腳步站穩,力氣是愈用愈大的。”

    人應該如何面對“休息”與“工作”呢?

    師言︰“休息的意義,應該是換一個姿勢,也可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工作;並非靜靜地坐著,全身不動。我們要多多利用人生,多一分活動,就能多成就一分工作。”

    國外回來的慈濟會員在花蓮靜思精舍小住,隨眾弟子勞作,包裝蠟燭。因蠟燭滑手,包裝用之膠紙亦滑手,且每一包要裝填數只蠟燭在內,每每不能圓滿完成。師父見狀即作示範,剎時而成。委員請示原理。

    師言︰“做一件事,先要把心放在上面,手是隨著心的意念而動。要細致的,專一的,層次分明的做去;勿需貪多,先用膠紙包貼好一個蠟燭,再慢慢往上推去,因蠟燭大小一致,即可循序完成。做事、修行,也是這樣的。”

    精舍弟子在工作中,一時發現膠水用完了,有弟子向慈濟功德會辦公室借一瓶用過的膠水,師父路過得知此事。

    師言︰“慈濟功德會的經費,一分、一縷,都是萬眾會員的珍貴捐贈,是要為濟世助貧用的,分毫都不可錯用。如果臨時要借用東西,如借膠水,就借一整瓶,過後盡快還一整瓶;事情清清楚楚,對會員才能交待。做事就是不能以因事小而大意,分寸要精確地把握。”

    一位大學教師,鑒于目前教育事業愈來愈變質而傷感。

    師言︰“從傳統中國的禮教社會到現代功利主義的社會,師生對待的真義,都不外乎坦誠,盡本份而已。當今社會,師生關系變質,無非是附帶的包袱太多、本份的掌握太少所致。”

    有人說,這是我的義務;也有人說,這是我的本份。“義務”與“本份”的差別究竟何在?

    師言︰“在行事當中,常人覺得這是我的義務,所以不計代價去作了,如果換成這是我的本份來思考,也是不計代價的工作——然而義務是應然,本份是必然;義務有牽扯,是形式的約束;本份卻是自然,是內容的充實。其間心里喜樂、個人覺知,自有不同。”

    一位就讀某大學研究所的義工,惑于當前手段與目的不分的現實,請示︰“手段重要還是目的重要?”

    師言︰“要有過程,不要有手段;要有目標,不要有目的。”又言︰“過程是本份和自然,手段是機巧與權變;目的有得失,目標,則是方向。”

    會員問︰“年輕人看到社會上的不公不義,免不了要打抱不平、要伸張正義,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妥當?”

    師言︰“要有一分‘靜觀’的智慧。抱不平,喊正義,會把事情變得更復雜,更混亂;許多不公不義都不是表象那樣的簡單,不能操之過急,一時沖動就去喊、去伸張,也許更加深了它的不公和不義。應力求自省,想想自己做了什麼,能做什麼?每一個人都該盡自己應盡的本份;要有責任感,甚于正義感。人人如此,這個社會就有可能更公平、更正義。”

    又問︰“責任感與正義感分別何在?”

    師言︰“責任感是對自己的要求,正義感是對別人的要求。責任感理性內省,是良知良能的自我奉獻;正義感感性外鑠,是快意是非的人我沖決。”

    凡遇到不順心的問題時,會生氣,該怎麼辦?

    師言︰“應該把握自己,及時反省。生氣是對自己的失責,徒然自我消耗精神體力罷了,這是內在的破壞力量,擾亂了心性,也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慧力。人生要達到‘定’的境界,既要面對現實,又要不讓現實影響我們心的澄寧。”

    當前的交通這麼混亂,毛病究竟出在哪里?

    師言︰“如果人心能夠好好溝通,車道上就能好好暢通了——可惜上上下下,每天都是你爭我霸的,大家何嘗有平靜的心靈來互相溝通呢?”

    又言︰“馬路上東挖西補的,常常滯礙難行;沒有長遠的、完善的方法,交通問題自然也就時時交而不通了。”

    問︰“什麼是‘溝通’?如何與人溝通?不同習氣,不同生活背景與知識程度的人,能否溝通?”

    師言︰“以現實來說,觀念、目標、習氣相近的,比較容易溝通。但是起點仍在個人,要先能心思平靜,先能傾听;先有了可以捐棄自己成見、虛心接受別人想法的胸襟和智慧,才有真正的溝通——故所謂溝通,不是要人家和我溝通,是自己如何去與人溝通的問題。要別人退一步,自己進一步,不是溝通,只是說服。”

    弟子︰“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我會慢慢改啦!”

    師言︰“你要慢慢改,那干脆不要改!人生無常,有多少時間可以慢慢消磨。”

    弟子︰“師父,為什麼其他做錯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我在改呢?”

    師言︰“想要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與人計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或問︰“听時思悟,境來思迷”應如何克制?

    師言︰“應提起毅力、決心,立‘不二過’之志,隨志惕勵自己;有勇氣即可精進。”

    為什麼人生命有貧困?

    師言︰“我用心追其根源,發現多數是由病而貧。只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能工作,即可以平平靜靜過日子;如果遇到病苦,有時一個小康的家庭,就會因此漸漸被拖垮了。這也是看病功德第一的道理。”

    有問︰“護理人才的重要性何在?為何要以白衣大士的精神為主導?”

    師言︰“護理人才是醫療極重要的一環。人們生病時,七分身病,三分是心病;再好的醫生和藥石,仍需經過護理人員的關心照拂,才算完成。因此,護士除需專業訓練的精良外,還得煥發出觀世音般的白衣大士精神——一分人傷我痛的慈悲和一分救苦救難的決心;表現在外的,是那種無限的溫柔與關懷。”

    有位少女問男女之情,如何才好?

    師言︰“要專,要規規矩矩。”

    又問︰“專情,私情有何不同?”

    師言︰“私情是佔有,專情乃真誠;私情不擇手段,專情寧見對方幸福。”

    某先生為情所苦,問︰“人能斷情否?”

    師言︰“情實難斷。菩薩道是覺有情,未嘗斷情;佛陀的愛透徹無染,亦未嘗斷情——私情私欲,使眾生痛苦;只有大愛長情,才能使眾生超脫痛苦。”

    現在的孩子受盡寵愛,仍覺不足,該怎麼辦。

    師言︰“父母要制造機會讓孩子親自參與家里的工作;愛不要太溺,要多用智慧,多作啟發和開導。倒是對外人,一般人或眾生,應發揮為人父母的愛心去對待、關懷、與付出;這樣孩子也會慢慢了解到愛的真義。”

    有位社會工作者困惑地問︰“嘗見友人獻身于社會服務,熱心公益,而對自己家人卻無暇照料。像這樣愛盡天下人獨忽略最愛自己之人,感覺上似乎不對吧?”

    師言︰“不是‘似乎不對’,是真的不對。”

    有會員請示︰“當一個人付出愛心幫助貧困的眾生,應該存著什麼樣的心理?”

    師言︰“不為任何代價、不為任何回報而付出,則能夠得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慈濟某會員一家皆去法院見證,願捐獻器官。

    師言︰“能看透愛與生命,無佔有心,即是菩薩愛。”

    弟子問︰“哪處方有永恆的愛”?

    師言︰“當向虔敬里尋,當向最初里尋,當向宗教里尋。”

    有媳婦對師父說︰“我對婆婆已經夠好了,但是她仍對我不好。”

    師言︰“婆婆對你不對是她的事,但是對婆婆好是你的本份事。要知道你的一舉一動,晚輩都在看著、學著。既然對婆婆已經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給她滿分吧!”

    公婆應該如何看待媳婦?

    師言︰“子女結婚,不是出嫁一個女兒,是多了一個兒子;不是娶進一位媳婦,是多一個女兒。”

    會員請示婆媳相處之道。

    師言︰“對公婆好,使他心情好不生病,就是為人子媳的福;不順公婆惹他生氣生病,照顧看護哪樣少得了你?要互相祝福關懷。到市場買菜,不要只想到孩子喜歡吃的東西,而沒想到婆婆喜歡吃什麼。凡事要有一分恭敬心。”

    弟子︰“要怎樣管教孩子才算恰當?”

    師言︰“生養子女就如同種樹苗。樹苗植入土里刻意加太多的水和養分,根會很快腐爛,因為大自然本來就有充分的水和陽光、空氣,自然會培育它。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生他,即是天地養育長大的;過分溺愛孩子,反而害了他。”

    常有父母為孩子吵架而煩惱。

    師言︰“那只是一種游戲;是孩子們社會經驗的開始,他們並不一定認為是在吵架。父母不必去加重這種意識。”

    孩子不乖,不讀書怎麼辦?

    師言︰“其實,父母對孩子只有義務,只能盡責任,沒有權利;要多為孩子種福,以母親的心懷來愛眾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不要太為子女操心,這樣無形中會加重他的業。”

    有年輕女子因戀愛家長阻撓,頗多波折後,男方另娶,少女心意憔悴,頓思出家;家長雖懊悔,卻難以勸說。乃領見師父,請開導。

    師言︰“出家是一輩子的事,和女孩子出嫁一樣,都要非常的慎重。出嫁,不該是***、沖動的決定;出家,尤其是清靜澄明的堅定抉擇。然而出嫁是走入另一個家庭;出家則走入了如來家,要挑起如來的家業;這如來家業等于是挑起普天下的眾生啊——和在家人可全然不同了。這個承擔既重又遠,萬一承受不起,不是更苦嗎?要仔細想清楚,不要在感情波折、煩惱不安的時候下這個決定。”

    又對家長言︰“培養子女是家長的責任,但不能施以權威;不能因為是家長,就要子女處處都得從自己的意——這樣的愛,太苦太嚴,連愛本身都受了傷,豈不失去了痛惜子女的本意。”

    有位醫學教授,認為看病功德第一,所以兒子考大學,一定要兒子填醫學院為第一志願,兒子志不在此,不願照填,父親吩咐家人一定要盯著兒子這樣填寫。

    師言︰“固然我們知道醫生的功德很大,父母也希望兒子走最好的路,是善意的;然而為人父母,還是以開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較好,不能以指令強加在子女身上,反倒苦了孩子。雖然是以善出發,卻不一定就能結出好的果實。父母應以寬柔的心胸、智慧的眼光看待子女,讓子女走他願走、能走的路,才好。”

    一九八三年新春,會員探問師父的新春願望。師父的三個願望是︰

    一、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有充分的勇氣面對現實;

    二、不祈求身體健康,只希望有一股智慧充足的精神,一分不轉退的愛心;

    三、不希望減輕負擔,只要求有更大的力量,來擔當在這個世間所該做的事情。

    第二篇即境開示

    •宗教篇•

    問︰“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力量呢?”

    師言︰“一個人錢再多,總帶不去,才華再高,也不能保障他一生的穩定;現實生活中,一切都是那麼虛幻,漂浮不定。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安定力量呢?這就必須要到生命的終極關懷中去尋找了。只有在這里,當一個人有了生命的終極關懷,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遇到什麼困難,總會循著一定的宗旨和方向,安然前行,像航海中有了指南針。”

    某報記者感嘆說︰“為何我一直為工作忙碌,為事業而棲棲遑遑,努力不懈,卻又常常覺得很空虛?”

    師言︰“要先找回自己。否則像浮萍無根,縱使處處用力,時時用心,到頭終是一場空。”

    又問︰“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師言︰“歸根結底仍是宗教。以宗教的精神為中心,便能有定力,不致被世間的人我是非所蒙蔽。”

    某居士因為兒子信了基督教,十分懊惱。師父開示道︰“你該為他高興呀——有信仰比沒信仰好。”

    有會員一心向佛,妻子卻是虔誠的基督徒。請示︰“各種不同宗教,今天應如何相處?”

    師言︰“宗教要像個大海,不管江水、河水、溪水,什麼都可以;所謂萬流歸宗,我們一定要有這種涵量去包容他、欣賞他、愛他。只要自己行得正,誰說誰對都不要計較,切莫要說︰‘我對,你不對’。”

    有學者道︰“常覺得社會不公平,自己責任很重,壓力很大。”

    師言︰“人生觀不同,心態亦將不同。同樣能明辨世間善惡是非,無宗教信仰者,抱持不平之心,濟世之志愈大,壓力就愈大;有宗教信仰者,亦欲普渡眾生,然其善盡本分,責任雖重,心態卻很寬柔。”

    某先生真切的表示︰“對于佛教,心中有一連串的問號……”

    師言︰“佛教者乃擔如來家業,引人們智信而非迷信。常听有人求消災,以為拜佛,佛會保佑。其實,學佛拜佛乃以佛教浩瀚教義,來啟發人們智信良知與良能,看得開放得下,即有心力向前進。總而言之︰信仰乃先啟發自信,再來引渡別人的良性。”

    青年詩人初訪精舍,問道︰“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或道德的實踐上,有無差別?”

    師言︰“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基本上沒什麼差別。他們都是人,擁有人所共有的本性與善心。即使不信佛的人,只要發揮他的本性與善心,也一樣會做好事——但在信佛的人中,沒有學佛的人和學佛的人,就有差別了!學佛的人必須一心效法佛心佛行,以救人救世為己任,常常會舍身就道,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學佛的人則比較不能擺脫自身利害的考量,常會在有意無意間仍透露出積德以求庇佑的心願。相對之下,學佛者的行善是無所求的,正如佛陀是為眾生成佛,而非為了自己成佛啊!”

    有位女士因丈夫被崩土掩埋年余,難挨沉重壓力,要求遁入佛門了脫煩惱。

    師言︰“家中群幼尚需母親撫養、教導,此時如撒手不管則對子女失責,再則更加深自己的業障;理應于家中盡一分母親的天職。”

    現代人往往神佛不分,以為佛即是神。

    師言︰“佛不是神,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佛陀乃超凡入聖,自覺覺他的最尊者,真實人生的引導者。”

    弟子︰“為何要將佛聖化,而不可神化?”

    師言︰“神鬼同道,因為他還有心在,所以還會隨業轉于三界內。而佛菩薩疼愛眾生,如母之愛子,無怨無求;因此佛是聖人而非神,神離人很遠,而聖人隨時在我們周圍。”

    弟子問︰“佛教徒有三類,一是學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佛教徒呢?”

    師言︰“學佛的人才是。我們要學佛的信心,學佛的毅力、學佛的勇氣,學佛這份犧牲小我的偉大精神。”

    有些人會說︰“師父,我很想學佛,但是識字不多,要學念經實在很難啊!”

    師言︰“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把他所說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只用嘴巴念念,而是要把它拿來當路走。佛陀講經其實就是在講道,是指引一條路讓我們走,所以我們應當“精勤而行之”,才是真正地‘學佛’啊!”

    弟子問︰“為什麼現在我們覺得佛法很深奧呢?”

    師言︰“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的,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教育,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因為它源遠流長,經年累月下來;又因為人們對其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的或奇特的描述。若能抱持著佛教是日常生活心靈教育的心理,那麼進入佛門之後,就自然能得到佛教的人生真諦了。”

    弟子︰“學佛者常跑道場好不好?”

    師言︰“有些學佛者心態如海水,內心常自起波瀾,自作煩惱;有人在一開始接觸佛法時即迫不及待的拜佛、念佛,對佛法的真正意義卻不去探究。學佛應該將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直心是道場,正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

    弟子問︰“什麼是經,為何要念經?”

    師言︰“‘經’,即是‘道’,‘道’即是‘路’。念經就好比看地圖,記下了地圖中的名稱、方向,按圖索驥,我們才知道應該遵循的方向。”

    某會員請示,到底要如何听道,才能夠攝受佛法?

    師言︰“心不專則聞不入;心念不專一,即使听再多的法也听不進去。大部份的人都是一耳听,一耳漏,這叫做有漏,要靠耳根听,然後專心攝受,這稱為無漏。用無漏根來听,才有辦法攝受佛法。”

    會員問︰“捐血也是一項孝順父母的功德嗎?”

    師言︰“我們的身體中,每滴血都是父母給的,捐出一滴血來救人,就等于是在報答父母的恩德。想想看,把父母給我們的、流在我們體內的血,輸到別人的身上,救人的生命,這是多麼的神聖——這不就是父母的功德嗎?”

    一位婦人問︰“誦經真是功德嗎?”

    師言︰“有人以為只要念經,佛就會保佑他,為他消災,這是錯誤的觀念。要知道眾生渾沌,時常迷失而誤入歧途。佛陀講經說法,即是要指導我們人生的去向。”

    有弟子問︰“念佛號意義何在?”

    師言︰“世間人念‘阿彌陀佛’佛號時,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有上根上智者,也有智識不足的。上根上智者,只消一句‘阿彌陀佛’,即能從中吸收無量無邊之道,體悟佛心;智識不足的,一時無法了解經中的道理,所以也要勤念‘阿彌陀佛’以求消除罪業,澄思定心。”

    有人問︰“常听人一定要念幾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

    師言︰“他是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一直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弟子︰“听說誦三千卷金剛經可以破名相?”

    師言︰“能夠破名相四句偈就可破,若不能破,誦一萬卷金剛經也沒有用!”

    一位會員,一坐定即說︰“請師父看因果。”

    師言︰“我不會看因果,但我們要注意因果。”

    有人請示師父︰“因果與環境有關系嗎?”

    師言︰“因果乃業力所致,但會牽制環境。”

    又問︰“可以改變嗎?”

    師言“不僅要有毅力還要有一分善緣。”

    一位師姐問︰“何時運才能通?”

    師言︰“日過運即通,日日歡喜過,即得心自在。”

    常有人問︰“人為什麼會不得自主,如痴人任憑環境擺布,被命運安排呢?”

    師言︰“只有凡夫才會被命運‘業力’安排,聖人自能安排命運的。如何安排命運呢?必須用信心、志願及智慧力,堅毅地去破除煩惱的惡念,則智慧生,而業力隨轉!一切即能解脫自在。

    有些人常問︰“算命有用嗎?”

    師言︰“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說的命運,或是運氣,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業力;既然相信業力,自然就會有命理。但是,佛教中有句話說︰‘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運所操縱,而聖人卻能操縱支配自己的命運。”

    一位旅居國外的女士,專程前來問︰“母親常去算命,問運氣。”

    師言︰“有一分正信、正念,本身可以轉命運,我們的貧戶個案中很多是算命的。”

    常有人為事業不順,身體不好,而懷疑家中神位不對或有所沖犯。”

    師言︰“佛門講定業因果,只要心安處處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位子。”

    有人為算命之言,篤信而依行,惟恐犯忌。

    師言︰“佛門中不忌這些,佛教談精神超然,立即氣盛。在佛門中,日日月月都是吉祥時。”

    某居士問︰“一般民眾所信仰的法術神通與佛教有關嗎?又一般對深入信仰者謂之迷,是嗎?”

    師言︰“法術是鬼道,不是佛教,亦非道教。至于‘迷’字看人們如何信仰,一般社會人士,心念惶恐,對事物無法全心信仰,乃取信于簽詩交杯,並無真正深入教理。佛教乃是改革人生提倡科學,而非只是拜拜的***。”

    一位自稱為佛門幼稚生的男眾來請法︰“真有靈魂嗎?”

    師雲︰“迷者為靈魂,覺者為覺識。”

    常有人問︰“應如何修行?”

    師言︰“在一念之間;就注意在外境來時的一念之間。”

    有人以為自己修持得很好,但是踫到一點小事就起煩惱心。

    師言︰“凡夫心容易起波瀾,即是‘八風’(注)吹不動,微風吹動了。”

    (注︰人生‘八法’如八種風,分別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或問︰“師父,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師言︰“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份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年輕的佛學院學生問師父如何修持。

    師言︰“我每日即是人生道上的一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有二位年輕的比丘尼來精舍,他們問︰“法師啊!在您修行的這條路中,有否踫到困難的事?”

    師父反問他們︰“有什麼叫做困難?我從來沒有時間去想到困難。”

    又問︰“在人與人之間,你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

    師言︰“修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的。就是因為要脫離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的人還要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某先生喜歡參禪。

    師言︰“參禪不光是坐在那里而已;行住坐臥,擔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要行禪,不是坐枯禪。”

    另有一委員曾問︰“何謂禪?”

    師雲︰“吃飯專心吃,做事專心做;心無旁騖,即是禪定。”

    有人問︰“為何要持戒?”

    師言︰“人之所以痛苦,惶恐,不安,是由于犯了錯的罪惡感所致;持戒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守正于日常生活之中,形成規矩,自可避免犯錯。”

    有人說︰“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呢?”

    師言︰“你的心好有誰知道呢?真正的心好,應該是要受過一番洗練,練得非常自動、練得沒有一絲一毫的考慮,馬上伸出援手去扶助別人。修行因此就有必要了。”

    有人學打坐,坐到整天都有人在耳邊跟他講話,听一些別人听不到的聲音,以為這就是“天耳通”。

    師言︰“真正的天耳通是遠離一切煩惱雜念,和不清淨的言語;不但不听是非,而且能把是非轉為佛法,當作教育,听的全是清淨法音,這才是真正的天耳通。”

    有些人以為修行能修行到眼見仙佛鬼神,就是“天眼通”;其實這是錯誤的。

    師言︰“只要能把世間的事、物樣樣看得開,不去計較爭執,就是真正的天眼通了。”

    很多人以為具有“神足通”的人,能日行十萬八千里,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

    師言︰“真正的神足通,是世間的路我來走,條條皆通。只要我們能秉持光明正大的心理,抱著誠正的態度待人接物,則天下無難事;既然天下無難事,當然也就道道皆行得通了。”

    別人在想些什麼,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嗎?

    師言︰“只要我們能抱著坦誠的心意,體諒他人,事事為別人設想,那麼別人對我們就無任何隱瞞,如此我們又怎會不了解他的心思呢?”

    有所謂“宿命通”,就是洞悉過去,了解現在,預知未來。

    師言︰“我們想要知道過去未來,其實現在就已能一清二楚了。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豈不是明顯的告訴我們過去和未來了嗎?”

    那麼,“無漏通”呢?

    師言︰“學佛不要想求神通。最重要的是要能把煩惱斷盡,在接受佛法之後,能身體力行,能發揮菩薩的精神,這種‘無漏通’才是真正我們要求的。假如能修到無漏通,自然也就能心通,能心通當然萬事皆通,那又何必盲目的去追求神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