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No.0285漸備一切智德經
No.285[Nos.278(22),279(26),286,287]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初發意悅豫住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第六他化自在天上天王宮如意藏珠妙寶殿上,與大菩薩眾不可計俱,各從他方諸佛國來,普集會此,金剛藏菩薩等。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威神,以大慧光三昧正受,適定意已;應時十方諸佛剎土,一一諸方,如十億佛剎滿中諸塵若干億國,諸如來現,邊有菩薩,其號各各曰金剛藏;十方亦然,皆同一號。時此諸佛,俱贊曰︰“善哉,善哉!汝乃以此大慧光菩薩三昧,而以正受,在十方佛土,各如十億滿中諸塵諸如來等之所建立,一切等號,悉是照明,如來至真,本願所致,而建立此,亦是仁者慧淨所致,復是一切諸菩薩等,不可思議法光聖旨,住明智地,多所度脫,攝取一切眾德之本,皆曉諸佛本所行成,愍念十方,解了善權,敷演道化,普弘法慧,周流十方;所講經誼,盡令堅住,其智慧明無能毀者,隨時建立僉使得安;游諸世間不著方俗,度世清淨,莊嚴善本,入不可議慧之境界,通一切智,高遠聖道,乃能招致諸菩薩等,十住行無。如開士眾所當建立,有所宣布,往返周旋,執無漏法,光明咸照,而善思惟,撰于離心,曉了隨時。大慧光明,其未善度,至聖道門,使得度脫而無所著。住于內行,專精奉修無上大乘,其辯才慧不可稱載,威曜普照消除 冥,已超眾行班宣無極,住在佛地逮菩薩意,愍念眾生未曾忘舍,游入一切諸佛至真善權方便,決眾結網。承佛聖旨,自恣講說,演此法門靡不解了,如來在世,故為建立,亦是卿本善願所致。清淨行業,而諦莊嚴一切法界,又救眾生之所惑亂,以致法身至聖慧體,具足諸佛本所志願,其身所行,皆越世俗,普過世間無益之業,嚴飾清淨,度世之法。諸佛世尊,為金剛藏菩薩大士,無所吝惜,各現己身,宣布無限辯才之義,分別決解甚清淨慧,懷抱不忘,建立顯示,隨時便宜,暢眾疑心,普入一切諸佛所念,諸等正覺十力所由,如來所致四無所畏,而不怯弱,宣布至教,一切智業,諸分別辯,超越得入體解道法,入諸如來身、口、心行。所以者何?皆由此定,成就所致,亦由本願,行通巍巍,其心清淨,而無沾污。內性明了,常懷清淨,威耀弘照,入于慧場。諸所行業,靡不備焉,斯所造立,而悉具足,其道器意,不可限量,信志清淨,巍巍普達,逮總持門,無所破壞,常以法界慧門之印,善印一切。”是諸佛世尊,各自顯現,各申右臂,皆共手摩金剛藏菩薩頭首。
時金剛藏為諸世尊,所見摩頭,道德巍巍遂得成就,威耀光光如佛無異。爾時尋即從三昧起,請諸菩薩而解言曰︰“諸最勝子!吾已明達諸菩薩願,破壞疑網,則無所壞,世無所生亦無罪釁,法界弘廣亦無遠近,其所游居譬如虛空,以是救濟,擁護十方一切眾生。所以然者,族姓子知,過去菩薩,往古諸佛,由此慧地而得過度,當來現在亦復如是。諸佛子知,我向者雲,菩薩之地,為何謂也。諸菩薩學有十道地,因得成就無上正覺,去來今佛之所講說︰初菩薩住名曰悅豫,第二菩薩住名曰離垢,第三菩薩住名曰興光,第四菩薩住名曰暉曜,第五菩薩住名曰難勝,第六菩薩住名曰目見,第七菩薩住名曰玄妙,第八菩薩住名曰不動,第九菩薩住名曰善哉意,第十菩薩住名曰法雨,是諸菩薩十住道地也。我觀十方去來今佛,諸如來至真,無不講此十住之業。所以者何?諸佛子等,是十住者,令諸菩薩,現在親近清淨道無為諸法門,名顯遠照于十方無數佛土,三界眾生咸蒙得濟,照天下如日明,療眾病如醫王,度眾人如船師,曜十方如月盛,活一切猶如地,安眾生如時雨,含道法如虛空,正堅住如須彌,宣布此教,則得堅立在十道地,又解此地不可思議諸菩薩住,僉入聖慧。”時金剛藏菩薩,粗舉其要,嘆此菩薩十住地業,尋即默然,不復重解。
于是大眾,咸懷饑虛,聞此菩薩十住道名,欲令分別重敷演義,聞者僉解,心懷入道,離諸顛倒,各心念言︰“金剛藏菩薩今何以故,粗舉其要,宣于十住菩薩之業,稱嘆其號而更默然,不復重散解了本末?”
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月解脫,亦來俱會。時月解脫菩薩大士,知彼眾會開士所念,以偈嘆頌,問金剛藏此義所歸︰
“淨念以何故,懷慧稱功勛;
明智宣十住,不重解所入?
諸菩薩勇猛,心各抱猶豫;
雲何說義名,不聞道地處?
咸欲悉共聞,最勝子無畏;
決義入平等,所行住道地。
眾會僉悅豫,清淨除諛諂;
堅住解明地,功勛慧平均。
一切立恭敬,展轉相承望;
求微妙無瑕,志無上甘露。
因聞金剛藏,無畏大智慧;
常歡悅來眾,仁宜與佛談。
未曾最難及,顯菩薩所行;
分別如道地,所由最上勝。
棄想微難見,常住遠離心;
柔仁行成慧,面聞所歸趣。
所止如金剛,第一解佛慧;
立心舍吾我,乃聞此上智。
如來盡虛無,離欲亦如空;
慧如地無漏,興別最難見。
道無念如此,信者甚難值;
佛慧不可議,故默不重說。”
月解脫菩薩,謂金剛藏︰“佛子當察!諸來會者,性行淳淑,清淨離穢,其志仁和,悉諸菩薩,斯行真正,積功累德,每生自克,六度無極,以自莊嚴,四等四恩,習權方便,功勛遠著,名德無量。大慈大哀,欲興道化,分流法教,救濟三界諸危厄眾,消眾冥如日明,生道品如良田,成正覺如虛空,長弘教如流水,除狐疑如日光,療三毒如醫王,度生死譬船師。是故佛子!仁者善哉,宜當班宣現在學行,令此道地緣修所歸,使諸會者各得開解,如冥睹明,應病授藥,使無余疑。”
時月解脫菩薩大士,欲令此義重散本末,顯示歸趣,為金剛藏說此頌曰︰
“茂盛願講說,殊特最上法;
人中上所行,諸菩薩之業。
敷演說其教,所住之道地;
聖慧甚清淨,巍巍仁和業。
諸會者清淨,不可計第一;
堅住在正路,志性懷篤信。
善累功積德,奉無數億佛;
各欲得決解,尋現逮十住。”
金剛藏菩薩,報月解脫︰“佛子察之!今此眾會,四面雲集,雲何見之?所念應宜,柔弱仁和,清淨無瑕,豈離狐疑無猶豫乎?于斯法要,寧有高行,不依他人,無戴仰耶?不從他教,進退不安,懷抱久病,不可療治,堅住羅網,未出深塹,六十二疑,四倒五蓋,火林蛇室,十二牽連,十重之閣,三坑三戶,三流之逸游在曠野,未向佛門,設聞此法,躊躇不進。或復有人,若聞于此不可思議,如是道住,各懷異心,聞之狐疑不肯篤信,由此惑亂,長夜不安,永失利義,舍根取枝。吾故向者默然不言,慈愍此等,無辭為住樂無所樂。”又說偈言︰
“豈見于眾會,智慧淨無垢;
善敷演聖道,諸根通深妙。
而無所戴仰,無動等如山;
志性無 恨,思平如水正。
習修何所行,其慧無等倫;
住在樂所識,為求義慧信。
適聞恐猶豫,便墮于惡趣;
以故愍念此,不說慧住地。”
月解脫菩薩,復謂金剛藏︰“仁者顧意,承佛威神,宣如來旨,感動十方,反偽向真,消諸垢塵,蕩滌結滯,裂三界網,通無極慧,唯敷演之,如是比像不可思議,善當將養,寬弘之士,必當信樂無猶豫者。所以者何?佛子當知!若講此教,將致道法,一切菩薩,皆念諸佛,識達經義,擁護奉此行慧道地,靡不蒙賴咸得安隱。所以者何?斯之所行,必歸平等,諸佛道法,猶如佛子,一切書䟽唯說文字,此悉由意心為源首,從志因緣而有所倚,書本無文,所演文字,心之源空,宣之虛無。如是佛子,一切佛法,住為源首,因行而成,依于道地,至自然慧。是故唯說,顧愍一切,如來.至真.等正覺道力助卿,建立分別如此文字,令其坦然,將護正法,因得久存,使無余結。”又說偈言︰
“善哉演清淨,解入一切智;
普游諸道要,至覺成聖慧。
諸在十方佛,安住最道勝;
慧室至境界,皆共愍念之。
立此親近慧,行是究竟跡;
諸佛無比法,悉由無量業。
猶書意合集,因心事為首;
此住意如是,解暢至佛道。”
于是一切菩薩,各各發心,咸共勸助,欲令宣揚仁本興意,誓為一切,勤勞積功,累無量德;猶如虛空,欲濟危厄,不難劫數,周游生死,心常ff,欲濟一切心無所著;行如蓮華在泥涂中,三界之苦不以為拘,唯懷愍傷,拔惱根株,三世之樹永令無余。時諸菩薩,同時舉聲,勸嘆金剛藏菩薩,而說頌曰︰
“最勝殊特志覺遠,辯才無量心念具;
宣傳柔軟至佛教,第一至真甚微妙。
其意堅固行清淨,不舍功勛十種力;
以分別辯故造行,唯願當演上道法。
心之所念如明珠,意寂以見消塵欲;
今此眾會離狐疑,咸皆願樂仁所說。
虛渴言教如望泉,饑服仁者病待醫;
甘美之餅在目前,如是欣樂甘露味。
故善垂念廣其志,宣殊勝住除垢塵;
調寂正安不舍無,講眾 行無患難。”
于是世尊有諸菩薩至聖光明,號曰力勢,佛從眉間,演此光耀,興無數明,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消滅一切諸所惡趣,勤苦休息,不復考治,皆安隱,照斯如來,一切道場;十方佛國,建立法講,靡不周悉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其光則還,繞佛三匝,上住虛空,合成大光,光明煒煒,立交露帳。又有諸佛興出世間,自然威曜,從其眉間,演如是倫,諸菩薩等,力勢光明,現如此比,神足變化,照斯忍界,曜是能仁,眾會道場及金剛藏師子之座,乃住虛空,成光交露帳。是能仁佛,眉間毫 ,光明廣遠,照諸 冥,十方佛界,眾會道場,莫不蒙明光,咸顯現在諸菩薩,大士屋宇,一切晃現。其于十方諸佛國土,現諸如來所可演出,眉間光耀,皆復照耀此忍世界,能仁眾會菩薩道場,周照師子高廣之座。在金剛藏菩薩身,現于大光,巍巍晃然,珠交露帳,各有坐佛,自從口出如是輩聲,而嘆頌曰︰
“喻之無等倫,譬之如虛空;
十力境界尊,功勛不可量。
殊勝最上特,普世為無上;
建立第一業,釋師子之法。
講眾安住子,蒙導師恩慈;
法王人中帝,演眉間光明。
班宣佛道慧,入妙眾行無;
賴十力垂顧,分別普化眾。
安住已建立,斯聞能宣照;
寶法為上尊,是寂其志性。
一切住無穢,具足滿本願;
因十力最勝,志求上尊路。
海水尚可盡,一切數知限;
若人欲度此,不可卒得聞。
其能離志念,永除眾狐疑;
一切未有愍,照以此經典。
是故辯才尊,緣住慧徑路;
所處奉斯行,游步依本業。
至行入境界,普到佛聖智;
愍一切眾生,布散此法因。”
于是金剛藏菩薩,觀于十方,欲令眾會重懷悅豫,渴仰于法,興發大哀無極之慈,應時因是,嗟嘆此頌︰
“大聖之道法,微妙甚深遠;
無念以舍念,清澄永難了。
聖明達玄微,智慧解所行;
自然業寂安,柔仁無諍亂。
自然空淨法,寂寞除苦患;
游居至解脫,逮平等滅度。
無限無極義,言辭近超度;
以越于三世,行等猶虛空。
諸眾 所行,寂然甚淡泊;
一切之行業,徑路難逮解。
此等行如地,志性亦若斯;
甚難可講說,何能分別了。
以去棄心意,永無心句跡;
諸眾 所行,智慧消言食。
亦復無所行,無陰眾衰入;
聖達依慧業,其心無想念。
猶如有飛鳥,游行在虛空;
不可以言辭,何況欲睹見。
安住自然慧,如是行道住;
其心所行念,不可分別知。
何所有入處,殊勝慧土地;
愍傷常慈哀,志願普備悉。
漸以具眾行,心亦無想念;
猶如心本性,智慧以明了。
如斯行之業,微妙甚難解;
自己志性無,不可卒達知。
何況能宣布,安住之所念;
一切共恭敬,明听玄妙教。
以入正真慧,如行道之住;
若于億千劫,不可盡究竟。
等俱咸悅豫,普共且專听;
至誠妙真義,無厭亦無異。
不以為憒亂,猶如成大海;
今當具敷演,諸眾 道行。
又當班宣說,殊特之法音;
牽引眾譬喻,正真等文字。
其所講分別,甚難可解散;
安住行業事,如是不可量。
今已得逮入,吾我之自然;
咸樂如一v,且听所宣言。”
爾時金剛藏菩薩大士,謂眾會者︰“佛子且察!諸集眾生,積累德本所行真諦而無虛偽,所造行業甚善將護,諸佛興世常勤供養,極以合會諸清白法,恆以咨受善知識俱,以除憂戚志性寬弘,篤信微妙定意平等,面睹現在愍念慈哀,心常志慕諸佛聖慧。化諸眾生悉發道心,皆令至真好一切智,其十種力強而有勢,則得游行大無所畏,其意坦然得佛正法,擁護救濟一切眾生,修大愍傷其哀清淨,十方無余悉解一切,明智至門悉現目前,一切佛土無為清淨,一時覺了三世世事,轉大法輪療眾疾病。菩薩大士須臾發意,愍眾生行無極大哀以為元首,智慧明了甚為巍巍,常勤學受善權方便,意性和柔親近道法,如來十力不可限量,善思選擇計一切人力佛力最上,所宣法門無所掛礙,而以和順自在之慧。佛悉了知一切佛興,因是自在,造立道法法界行最,立虛空際,所可發心,顯了當來發菩薩意。適發道意超凡夫地,以得超越菩薩之地,則得生在如來種姓,因號之曰無所從生。無有罪釁,輒以回轉世俗所趣,適過世俗由度世行,因得住立菩薩道法;已得住立菩薩道法,便能順從三世佛教,勤心道義常深第一;菩薩住如是道法,悅豫道地。
“佛子當知!如斯得立住菩薩道,所行不動入不回還,以住菩薩悅豫地者,因是發意多所悅豫,其有見者莫不歡然,常有恭敬以致利養,其來見者咸共欣喜,開化眾人僉然受教,普來雲集共相娛樂,雖致遠近計無堅固,常抱仁和無所傷害,恆志悅豫心不懷恨,和顏悅色而無 恨,是為菩薩悅豫之地。住于道教,諸佛世尊,皆共念之,第一悅豫;思于佛法,適發悅豫;念于菩薩大士本業,適懷悅豫;念菩薩行,適發悅豫;念于六度清淨無極,適發悅豫;念于開士所住殊特,適發悅豫;思道最微而無等侶,適發悅豫;用眾生故利益道義,適發悅豫;進心深法,適發悅豫;念于如來至真之教,念以勸化一切眾生,適發悅豫;念諸菩薩入如來慧精進之業,重復思惟將導不逮,為以得度,說諸眾生所慕境界,懷來進入諸佛平等,已得遠出愚痴之地,親近道場,斷除一切惡趣勤苦,為諸眾生勸導之首,已得睹見如來至真,具足成就如來境界,皆已逮睹諸菩薩定平等之業,故悅豫耳!永以消除一切恐懼,衣毛不豎,故悅豫耳!所以者何?是故佛子!諸菩薩學以是悅豫,便逮得立菩薩道地,以得住立菩薩道地,諸所恐畏,永無復難;在無命安,無世俗畏,無死之畏,不畏惡趣,所入眾會無所忌難,皆以永除一切諸懼。所以者何?無吾我想,不貪己身,況復貪愛一切榮異,所生業乎?不畏無壽,亦不思念望僥幸,唯愍群生一切所有無極之業,救諸窮乏,貪不識道是無俗畏;成其道明,不自見身,不畏失己無吾我想,不畏當死;雖身壽終,成菩薩行,不離諸佛,由是之故,不畏惡趣;普觀世間,察于道心,而無等倫,志性仁和,誰能逾者;以是之故,所入眾會,不懷忌難,離于恐⑶ 旅 皇 7 擁苯猓Σ腥 笫浚 躍嘰蟀⑶ 槐 撕Γ 薇揪恍模 婕泳 霞 磺兄詰輪 盡 br />
“佛言︰‘以篤信至,威神漸備,多所歡悅。’淨諸不信,篤信以興;常行愍哀,歸無極慈;心不患厭生死之難,志于慚愧,而自莊嚴;心所生處,忍辱仁和;若干種物,供養奉上如來至真最等正覺;夙興夜寐,精進勤修;不厭講誦,積功德本;習于善友,以法樂而自娛;求博聞不懈常 粑歐ㄋ乘嘉 閹嘉┤匏 徊 望衣食,業諸利養;心不貪慕,萬物恩愛,心永已除;唯慕義求三寶,發意之頃,不廢正行,勤修慕樂一切智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專精奉行六度無極;棄捐虛偽,而無諛諂,言行相應,不違心口;所至到處,常順言行,未曾毀亂如來種姓;恆一心念菩薩禁戒,一切智心,不可動搖,猶如太山不可傾覆;普于世間,無所慕樂,求度世業,以化未聞,學于道品,不知厭足,心常勤勤,求殊特事;是為佛子如是像業清淨道事淨菩薩法,輒得堅住悅豫之地。
“世尊復言︰‘若能得立悅豫地者,成菩薩住建立廣大無極之道。’如是景模無限大願弘誓之鎧,又有十事法。何謂為十?班宣無盡,和雅音辭,至于無喻,無不周悉,供養諸佛一切奇珍;篤信微妙清淨之業,法界坦然,志歸空界,究暢解達,于當來際,一切無想,無所望,令佛道興,無所思樂,所奉事者,供于無極,志務大願,念諸如來所開演教,執持法目,將護諸佛諸菩薩業,不違一切平等覺訓;已能具足如上法訓,輒得出生在兜術天上,從天來下,入母腹中,處在胎藏,從母腹出,隨行七步,舉手自贊,三界最尊,釋梵稽首,諸龍浴體,學書手博,游觀所睹,出家入山,成佛降魔,釋梵勸助,轉大法輪,現大滅度,供養舍利,宣布道化,顯眾經義,皆以一時,至不退轉,法界弘廣,不可限量,處虛空界,究竟解暢當來之際,于一切念而無想念,從無數劫,會成佛道,篤信無常瘓閫 賢 嘈 逡簦 藜 朧模 酥療腥 磺兄鐶校 肫瘴耷睿 蘗課奘 閎∫磺兄畽任藜 Π寰壞潰 <浦諢崞防嘁糲 邢轡尷啵 匣岊鵠胗形 尬 釔腥 磺惺κ祝 雷 婷睿 菡戮洌 畽任藜 凰 斃 校 諦拚 校 匏 煞 模 閱芫咦憒酥罘ㄒ眩 咦憬獬┬諫 辰紓簧 奚 耄 尷胗邢胛尷耄 降兀 匣峋鄞Γ 磺興 縭芐危 匪 ゅ 私允芐危 寫λ 尷襉危 磺形抻髦諫 紓 ウ直鷸 敕鴟 銑 磺杏形 虻媒 梢磺兄牽 竊蠣 環 綰牘悖 麼υ諦榭罩 紓 哪芙獬┐崩叢 剩 磺兄釹胗形 擔 菩盼 常謊縈 糲歟 酥廖藜 朧鬧 擔 磺薪獯酥諫 辰紓 浪紫ィ鏤匏 煌 罩罘鸞綣閬鏈治 笮 鄭 辛課蘗浚 痦鵡衙 踉對 ュ 胗諂降齲 訝肫降齲 酥罡 磺新尥 餿緱陪停 脛釷 劍 曰郾楣郟 獬┐ 縲榭趙 剩 虻昧巳胛藜 朧模揮忠磺泄 暈 還 忠砸還 磺泄 降扔 寰晃 啵 涔餛照瘴蘗糠鴯 現罟 牢蕹景# 直鵯寰徽戮淥 椋 Й鄣撈茫 豢上蘗浚 咧諫 福 允局罘鷂 罹辰紓 嫫淅枋 拘興 耍 只 綰牘悖 煒招榻纈牢薇叻 烤貢炯室磺邢 睿 菩︰匣幔 抻行菹 灰嗖恍潘嫘靶兄 擔 抻誶寰唬 朧念 曰 次牛 怪釔腥 爰藕托裕 斃兄臉希 鄣攏 砸輝到 盎 盞家磺釁腥 叢 Э崞腥 擔 湟飩猓 韻址鸚耍 苑 盒模 既繢唇蹋 薷賜 擔 律褳 沼沃罟 浯笫Й郟 豢傷家椋 釁腥 擔 綰牘悖 榭罩 綞 薇嘸剩 蔚崩醇剩 鎦釹朧 鷯脛謔 湫兄 芩鴰 胗謔й牽 苑 孕校 藜 朧模恍釁腥 潰 牡麼 煌朔 鄭 瀋懟 猓 叢 櫫 實眉 鷂啪 蹋 嘈 й冢 菝髦且擔 史 迷ュ 糾停 掄嬤拘裕 檀笠酵趿浦諫 。 孕摶磺兄釔腥 校 怨拭 環 綰牘恪F湫榭戰綞 捫錄剩 ┐崩醇剩 災 磺形捫朧 諫 屑# 貧袼 ゅ輝謨謔 街罘鴯 粒 晌奚險 嬤 潰 鈁 胗諞磺刑逯忻 祝 ”櫓諉 謁 Γ 鶚饗攏 詵 鄭 執竺鴝齲 藪缶辰紓 鴰 擔 謚諫 紓 悠潯拘校 朔鶼中危 凳 鷸諢嘈校 懷煞鸕潰 脹 紓 鹿 常 也恢芟ゅ 環 糲歟 栽靡磺兄諫 男裕 執竺鴝齲 換偈 Γ 源竺韉兀 允拘 家磺蟹 兀 褡惴 郟 ㄖ 擔 苡問 街罘鵓辰紓 怨拭 環 綰牘恪F湫榭戰綞 捫錄剩 ┐崩醇飾捫朧 背煞鸕潰 麓笊褳 朧鬧 俏 悠腥 浮 br />
“以得親近具足十願,令無央數不可稱載諸菩薩眾,心懷悅豫,住菩薩地,隨時開化佛言,是菩薩學,以成此願。復有十事所可班宣不可究竟,何謂為十?眾生境界不可究竟;諸佛境界亦不可盡;其虛空界亦不可量;思法境界亦不可暢;無為境界亦不可限;佛之境界不可得底;如來境界亦無崖際;其心因緣亦不可限;慧行本末不可得崖;諸佛境界所可進退,法回慧轉不可究竟;是為十事。眾生境界不可究竟成大弘誓,是十事業一切皆悉不可究竟,諸界虛空,法界無為,佛與如來,其心慧行,世界法轉,慧進致成,是大弘誓亦盡無盡,眾生之界亦不可盡;以不可盡此眾德本,如是究竟成其道慧,以是叵盡眾德之本,成無損耗弘誓之鎧,其心微妙而懷仁和,常抱至誠篤信質樸;以此信樂如來大化,入平等覺本所誓願,而復信樂諸度無極,信入道地殊特之業,信十種力開化十方,信無所畏四事不護而具足是獨步三界,信諸佛法十八不共超絕之義,而無等侶,信諸佛法不可思議,信如來界不可得底,宣傳聖教而不可盡,信入如來無量道業,信諸菩薩其行平等,而無偏讜;住于如來,班宣道教,彼念如是如來道法,甚深微妙巍巍如斯,寂寞無限淡泊無量,空淨無際如此無相,為滅無著為極寬弘,如是無極所入無邊,如此難當況復佛法,誰能限哉;是諸凡夫所見顛倒,邪不能正,唯念愚冥求無益事,心懷意憶游于塵勞,求恩愛網協于諛諂,心行虛偽慳嫉貪妒,志慕生死,周游往來,而抱三毒,淫怒痴垢輪轉無際,興于恚害心__然熾,在顛倒業造行罪患;所有恩愛無明諸漏,常思在心縛其意識,展轉三界苦惱之厄,篡逆之行往返無休,與名色俱由相生,以是名色增長所生,便有六入諸衰聚宅;以生六入轉相合流,成于更習,則興痛癢;倍復貪樂,于痛癢業,因即業成長養因愛;適成恩愛,因從致生;以致此生,便老病死憂惱啼哭,心抱惱熱,合成大患;計于眾生,由是之故生苦陰惱身。若離吾我,心自計察,又此我身,由以愚冥,譬若草木瓦石牆壁,猶若形影,曉了無名,以是之故,解脫名色五陰之身,永消諸見六十二疑,因斯得成無極大哀;吾等當護救濟此行,志在永平固安道地,便致大慈弘坦聖慧。
“菩薩以能如是慈愍,是故佛子!致成仁和,真正順從,初發意業,心棄一切萬物利養,汲汲吝惜;修廣大業,其意內懷,所有珍寶,帑藏金銀,琉璃水精,諸明月珠,車𤦲馬瑙,珊瑚虎珀,妙玉瓔珞,㻉瑤奇異,象馬車乘,奴客婢使,眷屬徒使,普能布施,無所愛惜;能惠郡國縣邑丘聚,村落園觀,池水果實,妻子男女,己所重愛頭目肌肉,髓腦支體,以能不吝一切所有,則好布施;供眾貧乏,入佛聖明無極大道,是為名曰得立初發第一道地。成廣大施,志性如是,行于愍哀,施慈布仁,救濟眾生,加護見在度世之業慕求利義,將順群萌,未曾興發患厭之心,心不懈常 諮Z詰湮 罹 黃沾鎦罹 艘磺兄釧 煲擔 擻杉海 諞宸 兀 彌鈧謔 嬪現邢攏 稱湟猓 韉盟 櫻 嫫潯酒鰨 Υ笮」剩 式饈朗攏灰越饈朗攏 閾惺幣艘蚧ん宋冶徊牙 淶倫匝 倘櫳暮停 薰 恍鬧腔郟 芯 ﹤何 冢 牙 諧桑灰允切銈捸@愀闖黽遙 牟換囟 弈芮閼擼 淞 崆浚輝凳羌崆浚 ┬ 繢矗 釷芷浣蹋揮墑侵 剩 拗蔚賴兀 釔溲暇唬 訟哉 酥餾菩牛 軟 ┬冢 キ嘰艘眩 俗Σ腥 迷й 兀 奘 鶿 漳睿 諼蘗懇詘僨_蛭尷拚自}罘鶿 ゅ 愕媒 鄭 贛辛Γ 源 繢粗琳嫻日 灰勻屎托模 釷輪 燮腥 臘倉 怠V鈑腥荷 諼6潁 ヅ 灰允塹鹵荊 爸 狗ぐ奚險 嬤 潰 ┬ 罘穡 諫 溝貿刪停 諫 際┬ 常 染燃 剩 謁畝鰨 美鐘辛Γ 釕暇粗校 稱湎攏 菔┤拾 說壤 磺凶 抻杏嘌輳 桓粗只觶 曬┐穡 諫 猿刪烤埂W〈說賴兀 允塹鹵局 磺兄牽 鍆ˇ 郟 倘綬 幼夏и娼穡 ガ鶚ι罩瘟督穡 宰嘔鷸釁瀋 娣 腥 縭槍┬ 罘穡 諢 諫 褡 暇淮朔ㄗ∮詰賴兀 允塹鹵拘訟員駒 酥獵 窘 俗雜傘! br />
金剛藏曰︰“唯听佛子!菩薩以住初發之地,當作是求,觀其行跡問其本末,諸佛菩薩為護善友,正行無厭,以成道品,當所施住,是故名曰第一地住。
“以當次問第二住地所行之業,雲何致之?諸佛菩薩,明師賢友,行法無厭,以成道住,取要言之,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問其本末所當施行,而得成就諸佛菩薩。明師賢友,行法無厭,成就道地,道地之品,所觀道業,奉行德本,道地處所,曉了方便,一一分別,道地清淨,所入殊特,聖慧曰進,各各逮致,使不退轉,彼以如是淨菩薩住,解別如來無量聖慧,以立若斯方便隨時,是為菩薩第一道地,而不回轉也。未曾廢退,如是遂進,得成十住,不還墮落聲聞緣覺。慧住顯明,稍近佛智無極光明,猶如佛子明智導師,將護大賈,諸品群眾,度厄難路,得願到國入大城中,所越徑路悉曉了之,徑路好丑善惡難易,某處殊安某處恐難,重問余路所當興立,所乘車馬諸象大乘,可得通度,而不動傾。第一住地亦復如斯,猶如斯人至大城里,悉別安處無諸動轉,從第一住所立道地,奉慧如是靡所不達,以大財富無窮之業,等化大眾至入大城,不為穢濁之所見溺,能自為己不危眾賈。如是佛子!菩薩猶如明智導師,以能得住第一道地,曉了諸地,嚴淨修治一切道地,至于十住解暢菩薩一切道地,入如來慧,攝取菩薩無極福慶積德之業,累于聖慧,所作已辦。為眾大導應意開化,使越生死往返大難無窮曠野饑渴苦患,則以通達,入一切智無極法城。是故佛子!菩薩大士,以無承模 P蘧 掠謔 匱暇壞賴兀 俏 用 黃腥 笫吭迷Д諞蛔〉厝胗詰爛叛 盞冉獺F腥 〈耍 翁煜攏 鏈λ 麼笸 瀾 イ婪 源蠡菔┘糜謚諫 隕乒Φ孿 凹擔 似涔富嘈 耷釷 說鹵臼┘戎詵Γ 羈燒滸 釙榧彌冢 興畝饕澹 菔┤拾 說壤 磺芯燃茫 暇劾枋 牟簧岱穡 擠ㄊй諼├腥 擔 酒腥 兄畽任藜 兀 鈑謔 Γ 奈匏 罰 瞬還玻 罘鷸 料キ咦鬩磺兄且印R允塹輪亂磺兄磷鷂藜 老啵 釵 餃 蕹肫ュ 薜嚷攏 夾 允局諶耍 梢磺兄牽喚 夢6潁 庵 輳 諦摶磺興郴 荒絞彼撞評 擔 婪ㄖ 黽已H潰 罘鴟 蹋 剮脛 洌 攣捫朧 釗 煉 罘 鴆豢沙圃兀灰允牆 彌釷瀾縹捫朧 ⑶ 畹迷蕉任奘 粒 罩罹辰紓 諫 賭罟 Д崩粗 穹 牛 允局釕恚 種釔腥 捫朧 兀 焓粑 啤F腥 墑撬 Γ 朧 卦福 謁 湎鄭 羈尚松疲 薊菔 酥療脹ㄎ奘 譙虯僨P偈隆! br />
于是金剛藏菩薩大士,思惟察是菩薩住義之所歸矣,即時頌曰︰
“積累清白法,殖眾德之本;
稽首歸諸佛,順行慈仁業。
入于信解脫,清淨善之元;
心御無限量,最勝之聖慧。
佛為一切智,淨力現其處;
成就眾 法,導利護群黎。
以行大愍哀,轉殊勝法輪;
如來田佳良,興發心甚尊。
一時所曉了,思惟泥洹業;
若干覺眾生,隨時顯其義。
合集一切德,是為眾導師;
其心所周入,猶等如虛空。
智慧最威神,本哀行善權;
志性懷篤信,清淨力無量。
面見無掛礙,救濟外眾生;
殖種平等業,思惟念安住。
適生心之寶,眾 自然慧;
以通雅力行,究竟佛道法。
生十力種性,永無諸罪殃;
最勝曜正真,至于尊上道。
是為心和同,顯發致平地;
無動猶如山,在國等性行。
多所抱歡悅,志意修篤信;
欣樂應廣普,善哉意義妙。
要離諸恐懼,無有 恚行;
應時勝棄穢,謹順善將養。
樂救眾群生,聖慧無等侶;
心懷至踴躍,捐除眾非處。
以消五恐畏,緣是致道地;
至死不保命,遠于諸惡趣。
以舍眾會畏,終無恐懼心;
何因至今無,則無有吾我。
若能離恐懼,專精行慈愍;
至信修恭敬,除慕富功勛。
夙興而夜寐,修習眾德本;
以立誠信法,不為欲所污。
心若聞雅典,修善無厭極;
永除愛欲利,常好樂佛道。
志慕淨慧力,修治佛經法;
求諸度無極,棄捐諛諂業。
言行常相應,終無虛妄言;
最勝種無穢,疾學至佛道。
以離方俗事,不樂世諸利;
不違清白法,勤修最上行。
精勤功勛義,唯好如此法;
導御以自誓,所欲見最勝。
為諸奉持法,所至無嫉妒;
將順以弘誓,身行常殊妙。
嚴淨諸佛土,開化眾群生;
是遍諸佛土,與諸佛俱游。
佛以一名稱,彼此無虛妄;
一切皆可得,覺了最上義。
如是願無量,導利至永安;
是廣普無限,逮致無可畏。
眾生猶虛空,諸法所因生;
最勝究竟俗,興顯于慧地。
其心之境界,極入于聖慧;
逮致三達智,以開于眾生。
究竟至弘誓,令我獲此願;
如是之暢達,其行亦若茲。
如是善藏恩,仁和心柔軟;
篤信佛功德,觀察眾生元。
緣行入愍哀,興發于大慈;
吾當護養育,欲安立黎庶。
以是故布施,若干種可惠;
國土城邑聚,眾寶及象馬。
頭目及手足,並以己身肉;
一切普能施,不可懷怯弱。
志慕眾經典,不以為患厭;
曉了世經籍,隨俗而勸化。
其智超三世,懷慚志堅強;
供養無等雙,奉敬諸長者。
眾聖行如是,夙夜勤不廢;
熾盛諸功德,猶火中之金。
彼勤精行此,菩薩十住地;
慕于無為業,而化諸有為。
猶如有導師,愍傷大眾賈;
豫問安隱路,故在前指示。
菩薩亦如是,初發第一住;
稍進至十住,成致無礙道。
以能住此義,究暢執功勛;
慈心不懷害,以法而教眾。
在天下知時,開化咸將護;
立眾令布施,使樂佛聖慧。
至聖發意頃,棄國捐王舍;
入于佛法教,出行修精進。
尋逮得三昧,見佛無數千;
感動諸佛國,睹光往听經。
淨化無數眾,使入道法門;
游于百千劫,隨時現其身。
諸最勝本業,覺寤眾睡眠;
如過去諸佛,覺寤眾懵懵。
是為第一住,最勝所宣布;
普愍傷世間,無上諸菩薩。”
諸菩薩等,咸有聞此無上道業,慕樂尊行,心抱悅豫,忻然安隱,自從坐起,迎逆稽首,踴在虛空,散眾天華,口宣妙言。嘆曰︰“善哉金剛藏!聖猛無所畏,曉了道住,行菩薩法,眾會悅豫,聞解脫元,唯咨上道第二之住,其行雲何?當所思奉,大智唯宣,聞者坦然,進至無極,開化眾生。”◎
◎漸備一切智德經離垢住品第二
金剛藏報︰“諸佛子!是菩薩大士,以了初發第一住竟,爾乃好樂第二住矣,意性懷篤,奉修十事。何謂為十?一曰、志性柔和,而無粗獷;二曰、修正真業,無有邪思;三曰、其行質直,永無諛諂;四曰、心懷調仁,不為 恨;五曰、其行寂然,未曾憒亂;六曰、意抱至真,不為虛偽;七曰、其行方幅,無有雜碎;八曰、進止坦然,無所貪慕;九曰、行在微妙,不為下劣;十曰、其意寬弘,未曾迫迮;是為十事。菩薩意性懷篤,具成初住,至第二住。”
金剛藏曰︰“又諸佛子!菩薩已住第二離垢之地,離于殺生,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愍哀群生,常抱慈心,欲濟眾生,無有思想,心不念殺,不求人便,不危他人,舍身之安而解眾患,無有二心,況復犯乎?又不盜竊,心常好施不貪他財,己財止足不數多求,睹他所有萬物生業財寶之利,不生嫉心,眾人迎逆莫不戴敬,草葉毛米未曾默取,念廣布施救濟諸乏,割身所供惠眾窮困, 飛蠕動 行喘息,隨其水陸皆欲令安不遇眾患。又舍愛欲邪淫之行,不欲重習,自于妻室而知止足,未曾興心慕樂他妻,心不思想不干他室,奉清白行不為穢濁,如母、如姊、如妹、如女無異,清淨鮮明而無沾污,無有二心況犯色耶?又不妄語,不樂虛言,所宣至誠,言辭真正,所傳順理,言不失時,不竊妄語,至于夢中,不演非法,況晝日乎?不為色教,況心念耶?常說正法佛之經典,不出俗辭無益之業。又離兩舌,不傳彼此斗亂于人,不誤兩盲,未徹視者,使諍不和,不侵犯人,彼間惡言不傳至此,此間惡言不宣到彼,和解諍訟使無怨望,修德為法令無罪殃,講論經道各有篇章。又不罵詈,不演粗辭,不宣惡言,不傷人心,世人所說,口演不仁,惱于他人,不微中人,無所恐畏,常行仁和,不興 恨害心向人,不使眾人意懷湯火愁戚之患,口所布言可一切心,柔軟慈和聞者安隱,心中愛樂,喜欲見之,多所悅豫,遠近思睹,乃傳此言,久思其言,無厭其辭。又不綺語,離于飾辭,言無所犯,未曾傳語,常護身口,終不戲言,而取誤教,況復由利,有獲財寶貢上歸遺,而宣虛乎?雖身溺死,不演非義,身口相應,言行相副,不失神明不違佛教。又不嫉妒不抱貪餐,未曾興心慕求眾欲,他人財業,高德貴性,不發痴心,貪利無義,見人多有豪貴至尊,不以為嫉,心存道義,猶魚依水,不舍正真。又無 恨,心常懷慈,愍哀之心,調和之心,安隱之心,柔軟之心,其心常念欲濟一切,而將護之。假使其心,發 恚者,若有患厭,不能自制,眾垢危害,心中惱熱,尋除其根,令不熾盛,抱以仁和,慈心弘坦,如畏 蛇,毒獸之聚,惡心便休,成斯仁和。又棄邪見,奉于正見,不墮外學,舍于貪事虛偽之術,吉良之日,不擇時節,不思國位,若睹帝主,不以為貴,不懷諛諂,表里相應心性仁和,奉佛法眾不失三寶,愍哀三界皆欲度脫,是為十善。常當守護此十善德,心行如是,思惟奉行;若見眾生犯諸惡業,當歸惡趣,以十善事而開化之。
“又其學士,已立正見,奉行至真,亦勸眾人入于至真。所以者何?其自己身不能修德,欲化他人立道德者,未之有也。彼選擇念,奉行十善,不歸三惡地獄、餓鬼、畜生之處;其十善行得生人間,及生天上三十三天;又能奉行此十善者,成大智慧,思惟其義,畏于三界,興發大哀,不為毀損,從他人聞,所宣音聲,得成聲聞。自然中間,修清淨志,不欲仰人,不從他受,自欲意解,求成正覺;好立大哀,不以損耗,志入深要,思十二因,不了無根,得緣覺業。其心寬弘,最極無上不可限量,愍傷眾生,執權方便,堅立弘誓無極法鎧,坦然無跡,欲救一切眾生之類,不舍三界,得成佛慧無礙道原。菩薩所行清淨道地,成無窮業,習轉最上,眾宜究竟,至逮十力,乃致佛法,十八不共吾等聞之,故當志學。一切學已,勤修精進,彼益深觀其此十惡不善章句,甚為招致地獄緣報,中殃畜生,微釁餓鬼;是故我等若殺生者,歸于地獄、畜生、餓鬼,設生人間,有二惡報。何謂為二?所生之處,其壽常短,又多疾痛,而中夭逝,家室憂戚,莫不感哀。若喜竊取,亦歸三惡苦,若生人間,亦有二報。何謂為二?乏少財業;怨賊劫取,亡無多少,令人憂惱。犯他人妻室,亦歸三惡,復有二報︰眷屬不貞,數共斗諍。喜妄語者,歸于三苦,有二惡報。何謂為二?人多誹謗,言不見用。其兩舌者,亦歸三苦,復有二報︰眷屬離散,生下賤子,共為伴黨。其惡口者,亦歸三苦,復有二報。何謂為二?聞不可聲,罵詈之音。其綺語者,亦歸三苦,復有二報。何謂為二?熱惱他人,所在至湊,不能自決。其貪餐者,亦歸三苦,復有二報︰少于產業,又多疾病。其懷嫉妒,亦歸三苦,復有二報。何謂為二?若在人間,墮于邪見,不知止足。起于 恚,亦歸三苦,復有二報。何謂為二?自危己身,而惱他人。其邪見者,亦歸三苦,若生人間,復有二報。何謂為二?沒在邪見六十二非喜,行諛諂如是多患,因致苦陰,由以合成不善根本。
“假使能棄此十惡者,能以道法,自樂伏意,以棄十惡,建立十善,亦能勸他,令住十善。彼加大仁,愍哀眾生,心懷弘坦慈心愍心,調和之心,廣布恩心,散擁護心,是我之心,奉師之心,敬如世尊。心自念曰︰‘一切眾生,邪見所縛,心意顛倒,志念反逆,發起虛行,吾當盡立,令住真實,修于正真,言行相應,而安立之。眾生一切,破壞諍訟,轉相誹謗,常抱 恚,轉相投禍;吾等當設無上大哀無極之慈,立堅固行,令無彼此。眾生不厭結縛之難,嫉他人業,造反邪行,不順道本;吾等令淨身,亦淨口、心。眾生心迷,建立罪福,習淫怒痴,為三蓋礙,墮在塵網,常自投己不便之地;當求堅固,善權方便,消寂一切眾勞之患,令立無難。眾生在于愚痴之厄,無明所縛,住在六冥,遠于大智,游 昧門,行窈弊業;吾等當為開化嚴治,無所掛礙,清淨慧眼,使一切法,輒如所言,由得自在,不戴仰人。眾生墮在生死困患地獄、畜生、餓鬼苦門,漂在邪見六十二疑,羅網所縵,愚痴所蔽,邪徑所迷,游盲啞路,不親聖師,無有救護,有所歸趣,無解脫業,為賊所劫,魔鬼在心,遠離佛心;吾當將養,度生死原曠野懸路,立之無難,前在無畏一切智城。眾生墮在大林盛火欲處色處無色之處,浮泅三淵,為生死流,所見漂沒,隨恩愛江,大患所攝,強在愚痴,心念貪淫,志思危害,欲行賊役,而計有身,猶海水岸,淫鬼所迷,隨放逸走,慕入嗜欲,住己自大,各懷異心,未度想度,或諸衰入,而為震動,遠眾德本;吾等當化,修大德本,道力拔救,令在滅度,使離恐懼眾危之厄,因建立之于一切智。眾生悉為貪樂所縛,無數苦痛,愁戚之惱,多所志慕,憎愛所結,合會別離,而相戀 廾魎 危 茉諶 紓晃岬鵲笨 酒湔 罰 廖薰野 訝 縋眩 盍 鴝任尬 饋V諫 ソ 崳遙 逡踔釗耄 豢勺 疲 λ牡叩梗 懶 Э幔 畽裨簦 Й鰨 蘗靠啵晃岬鵲被 罨級潁 磺幸醺牽 怪廖尬 V諫 敬嫦鋁又 擔 τ謐鴰 磺兄切模 尢烊說潰 駒誑治飛 樂 眩 稚 擰 稻 晃岬鵲被 沽ぐ 罟憒籩 模 俏 悠腥 搿! br />
“如此戒力,勸化貧匱,常抱慈愍,以權方便,立于菩薩離垢道地,因得睹見無央數億百千垓佛,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施安身命,自歸如來.至真.平等正覺,受是至清,十善奉行,雖受行之,無所違失,于無央數億百千垓兆載劫中,所受身形,亦若干劫,不懷貪嫉犯戒垢濁無益之業;好喜布施,奉持淨戒,猶如有人適生墮地,端正姝好,尋而洗之,清淨無垢。菩薩如是,在此開士離垢之地,于無央數億百千垓兆載劫中,所受身形,不懷貪嫉犯戒垢濁無益之業;行于四恩,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救濟合聚眾生,拔眾危厄,十度無極,勤修精進,戒度無極,悉為具足不使乏少。
“又族姓子!菩薩已能奉此初第一住,有第二住,名曰離垢。菩薩住是,為轉輪王,治以正法,然有七寶,假使眾生,退在犯戒十惡之業,以權方便,而勸立之;令行十善,若興福施,惠施于人,仁愛之德,有所饒益,等利之義,一切不舍,常心念佛,惟慕正法,志在徒黨,菩薩之業,開士之行,六度無極,十住之源,思念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眾行普備。念一切智︰‘以何方便,勸化眾生,令逮至尊,為最為上,為勝為超,至于無上,為眾導師,勸化一切,養育將護,至一切智?’發意之頃,捐棄家業愛欲黑冥,順如來教,出為沙門,普行精進,須臾逮致百千三昧,見無量佛。適見諸佛,建立道誼,動百千國,願生其國,越無限界,嚴治清淨無數世界,開化度脫無量眾生,入不可限識本宿命,所歷劫數,選擇志求不可稱載道法諸門,睹見十方眾生形像,觀無限量諸菩薩會,從學志願,攝取菩薩殊特弘誓,億百千垓兆載劫數,莫能稱焉。”
時金剛藏菩薩大士,演此住已,尋則頌曰︰
“此等心質樸,修治己意性;
其志已真實,柔順而調和。
已舍諸習貪,慕求最上道;
其行極弘大,輒在第二業。
執德住于斯,積累眾德本;
遠離于殺生,心未曾懷害。
離于慳嫉行,不犯他妻室;
至誠不兩舌,不惡口綺語。
已消恚貪行,常修大慈愍;
入于正見業,無諂行質樸。
無愛舍自大,作性粗舉要;
將護世尊教,常行無放逸。
地獄之苦痛,畜生亦如是;
佛教興光曜,常以消餓鬼。
棄舍一切惡,不善之心意;
滅除眾為害,志大至誠法。
自謹敕其意,所生轉善處;
至三十三天,寂然永安隱。
猶如緣覺乘,聲聞及正覺;
皆由此十事,從清白句生。
見此常當觀,恆修無放逸;
意堅立禁戒,亦復勸化人。
益加增愍哀,志性日弘慈;
觀苦惱眾生,興發心傷念。
皆墮諸邪見,斯由意不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