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No.0342佛說如幻三昧經
No.342[Nos.310(36),341]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二千,一切聖智神通已達而悉耆年;菩薩四萬二千,溥首童真之等類也,其名曰︰師子英菩薩、慈氏菩薩、光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辯積菩薩、建立遠菩薩、山頂菩薩、山幢菩薩、無動菩薩、善思議菩薩、所思善議菩薩、心勇菩薩、心志菩薩、善心菩薩、珠積菩薩、石磨王菩薩、寶掌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御眾菩薩、篤進菩薩、住言行相應菩薩、超願菩薩、立報答菩薩、等思菩薩、棄諸惡趣菩薩、度無量菩薩、度無動菩薩、虛空藏菩薩、上意菩薩、持意菩薩、增意菩薩、術詳菩薩、執誦菩薩、月光菩薩、月英菩薩、光英菩薩、光首菩薩、還若干光菩薩、師子步雷音菩薩、辯無礙菩薩、妙辯菩薩、應辯菩薩、度意菩薩、顯日月光菩薩、空無菩薩、質游菩薩、常笑菩薩、根喜菩薩、除諸蓋菩薩、轉女菩薩、轉男菩薩、轉胎菩薩、被德鎧菩薩、大慧菩薩、光㷿菩薩、照明菩薩、無受菩薩、受音王菩薩、深藏菩薩、眾香手菩薩,解縛之等八正士俱,如是等類四萬二千;四天王、天帝、釋梵、忍王,此及余天六萬人俱,須深天子、善住意天子、大神妙天、善意天、大樂天,如斯之等三萬人俱,皆志大乘;燕居阿須倫與二萬億阿須倫俱,有海龍王與六萬諸龍俱從海出,此及他方無數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 勒,不可稱限百千億載;比丘、比丘尼、薰士、薰女,不可計會,皆悉來集。如來垂哀,與無數眾眷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自在其室獨游宴坐,以空無心離心三昧而為正受。文殊即時從三昧起,適安隱興,震動十方無量佛土。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如來.至真.平等覺者,今為所在,于世求之,甚難得值,猶靈瑞華,時時而出耳。其所現方,難及難當,非心所思、非言所暢,深妙超絕,巍巍無量。佛現于世,終不虛妄,因得聞法,所听經典,未曾唐舉,猶是眾生,滅除苦患,如斯真正,非為無益;吾今寧可詣如來所,應時啟聞,隨其所質,令諸德本一切備悉。假使有人學菩薩乘,令不疑惑深妙佛法,成就道誼,悉蔽魔宮。此忍界中眾生之類,其淫怒痴甚為興盛,離清白法,但行無義,愚 抵突,心懷x慢而無恭恪,所可修業,多所違失,舍佛法眾。當令眾生聞如此法,淨智慧眼。”
于時文殊復更念言︰“當詣十方諸佛世界,請召無量百千菩薩,使集佛所听受經典,其身證明此深法忍。”
文殊師利以離垢光嚴淨三昧而為正受,適三昧已,尋時東方億江沙等諸佛世界普為大明,潤澤柔軟,離垢顯曜,清淨光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佛土,光明所照,悉遍若斯,等無殊特。其于十方幽隱 冥蔽翳方城,山石、牆壁、樹木、華實、鐵圍、大鐵圍、目鄰山、大目鄰山、雪山、黑山及須彌山,而悉蒙照,靡不顯曜,無所蔽礙。時于十方諸佛世界,一一江沙億數佛土,諸佛世尊現在說法,此諸佛邊一一侍者各問其佛︰“以何因緣忽有大光?普遍世界從昔已來,未曾見聞如此光明,潤澤和雅,靡不蒙濟。今佛光明眾身安隱,令心清徹,皆見拔擢,順時無違,無復犯行淫怒愚痴。此之瑞應為誰聖旨之所建立?所演光曜暉赫若茲!”
是諸佛世尊睹諸侍者之所啟問,默然不應。其彼世界天、龍神聲,阿須倫、迦留羅及金翅鳥、b沓和聲,人、非人聲,飛鳥鹿聲,風雨水聲,大海中聲,歌妓樂聲,斯等之類,蒙佛威神,悉亦寂然,無暢音者,一切諸響悉為怕。其諸侍者,啟問諸佛如是至三︰“世尊願說!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憐愍諸天及世間人,為誰威神出是輩聲,其大光明普諸佛土?”
于時諸佛億江沙數,各從剎土同時一聲,各集其音,柔軟了了,悉從一佛出若干教,口之所演如是像音,同時報告諸侍者曰︰“諸佛世尊適宣音已,一切佛土皆為之動,百千妓樂不鼓自鳴,諸天人民、阿須倫樂亦復如是;其音亦演非常、苦、空非身之聲,空無相、願虛無恍惚本無之聲,本際之聲,舍淫怒痴無三界聲,如審諦聲,施、戒、忍、進、禪、智之聲,常慚愧聲,慈、悲、喜、護聲,遵修奉行無放逸聲,如是若干,常宣百千法誼之聲。此所講法,令不可計無央數人億百千眾立不退轉,志于無上正真道意,開化聲聞及緣覺法,釋梵之位,成轉輪王,其亦若茲。”
于是諸佛告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默然專問是為,此非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者,諸天世人及阿須倫,聞此迷荒,如來咨嗟頒宣斯光明德,其功德勛不可思議,所積功祚無能惟察,所學精進、智慧之業,乃能致此究竟光明,若于一劫過劫之余,咨嗟光明不能暢盡得其原際。此光明曜,所興慈悲,巍巍如斯!”
諸佛侍者再三聞此所嘆咨嗟,益以饑虛,重復啟白︰“唯諸大聖以時宣暢,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並諸菩薩大乘學眾令成德本。”
于時,諸佛告眾侍者言︰“族姓子!有一剎土名曰忍界,于彼有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興于憒亂五濁之世。其土眾生,淫怒痴盛慢無肅恭,棄于淨志清和之德,而離慚愧,專為誤失眾惡之業。如是等類下土之黨,諸愚 子修眾惡行,故生彼土,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而說經法。彼有菩薩,名曰文殊,其力廣大,聖慧無極,精進無比,威變若茲,勸化開示諸菩薩眾,使入高德無極大乘,為諸菩薩之父母也!曉了隨時解一切法,分別章句智慧無礙,度于彼岸,辯才無際,還得總持,曉了一切眾生根本,從所明識而為流布,功勛之德不可思議,故往啟問如來至真所當行業,使諸菩薩成就德本,進諸菩薩,令其究暢務念佛法。是族姓子文殊師利,請諸菩薩,故演真妙隨宜時光,使諸十方無央數億諸菩薩會,當令听受此佛所說法,所以由是顯其光明普遍佛土。”
侍者白問︰“其三昧定,名曰何等?”
佛言︰“號離垢光嚴淨。文殊師利住斯定意,所演巍巍神妙光明遐照如此。”
時諸侍者復白佛言︰“吾等昔來未曾見遇如是比像,柔軟清和,音聲志願,光明妙響。緣是之故,以無盡哀隨時演光。快哉!如是道德超殊不思議曜,令人踴躍,乃如此乎!”
佛言︰“族姓子!時時乃奮斯大洪曜,會諸菩薩講宣經典,開示大道。”
爾時十方無數難計不可思議八方上下面面各各十億江沙諸佛之土,各有無量不可思議諸菩薩眾,皆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此何光明?自從昔來未曾見聞,此何先應?”
于時諸佛告諸菩薩︰“有族姓子,世界名忍,有佛號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彼有菩薩名曰溥首,演布如斯光明之曜,其光名曰︰請諸菩薩悉令集會,是其瑞應。”
時諸菩薩各白佛言︰“我等欲詣至于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稽首請問,咨受所聞,亦欲親覲文殊師利及余菩薩。”
其佛答曰︰“往,族姓子!今正應時。”
于時,十方不可思議無數菩薩,億百千垓如塵之數,猶若壯士屈伸臂頃,各從所在諸佛國土忽然不見,住于忍界。彼有菩薩,而雨眾華往諸佛所,或雨雜香華 涂香,青蓮紅黃白華,信脫思夷梧桐須蔓,柔軟、大柔軟,普念大普念音華,月大月悅樂月華,雨如是輩若干種華,以供養尊往至佛所。或有菩薩,以一音響告語三千大千世界,咨嗟如來無量功勛,往詣佛所,或帝釋眷屬,或梵營從,或四天王輩類,或如天龍鬼神、犍沓和等玉女作樂諸眷屬也,若干種變殊別各異,往詣佛所。適到其前,此忍世界三千大千諸有地獄、餓鬼、畜生悉為消除,寂寞無患,致最歡悅,皆諸菩薩威神所感。其菩薩眾——不可稱載百千億數,無能思察計其限者——詣釋迦文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住于虛空,則習此意普身三昧而為正受,因自然生七尋蓮花,其色無量,則升其上結加趺坐。
于時耆年大迦葉,即從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贊佛,而說頌曰︰
“善施于歡悅,功勛諦離垢,
十方超眾人,得寂心澹泊。
覺了諸所行,尊為無等匹,
開道顯示我,無量不思議。
善遵行布施,奉戒億垓劫,
所行無等倫,三界無所著。
忍力勢無極,其力凡有十,
難逮樂功勛,為我斷疑網。
見眾生患難,故行苦于劫,
所行不厭倦,精進益無量。
廣施無所愛,男女及妻妾,
國土之所有,樂施皆能惠。
已斷我狐疑,本施象馬乘,
頭目不逆人,衣服億載數。
諸所當光飾,能仁授飲食,
常樂于布施,故欲問安住。
截身令段段,離垢不懷恚,
忍力舍諸慢,願說此意趣。
修習于空行,意常善思惟,
施安樂功勛,故問滅塵勞。
已斷貪欲怒,眾生邪見惱,
盡愚痴瞑冥,不樂吾我想。
棄捐諸有處,修行百千劫,
顯道之原際,令我得自歸。
慧神度彼岸,善行所當修,
曉了吾我想,好樂習空法,
處人無所著,心善無所猗,
禪定無思議,決疑舍塵垢。
往昔修習行,施戒忍精進,
已入禪智慧,行慈無雙比。
奉德無能計,猶如江海水,
顏色殊妙好,願為我救護。
其歸命世尊,離垢不棄捐,
若節節解身,等觀體無色。
尊志思道術,悅眾決疑網,
如山不可動,安住無戀慕。
若在天行定,不著眾玉女,
在在所游居,未曾見陰蓋。
勝性無變異,口所宣亦然,
德普如虛空,稽首無上尊。”
于是耆年大迦葉,以此偈贊佛已︰“唯然,世尊!于今何緣有此大光明靡不遍,加復現斯殊妙難及未曾有法?”
佛告迦葉︰“用為專心而問此誼?非彼聲聞、諸緣覺乘之所能及,諸天世人在中迷荒將無惑亂?假使如來答此所問,一切罔然不知所趣。”
迦葉又問︰“願佛說之,多所愍傷,多所安隱、救濟諸天及十方人。”
佛告迦葉︰“諦听!善思!當為汝說。”
迦葉白佛︰“唯諾,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普光離垢嚴淨,以此定意而為正受。由是之故,演其光明,照于十方億江沙等諸佛國土靡不蒙曜。十方一一諸佛國土無數無量不可思議億百千垓諸菩薩眾,為此光明所見請召,悉來集會于斯忍界,故來親近。詣吾目下,繞佛三匝去地七尋,于虛空中化作若干眾妙蓮華,身處其上。”
迦葉白佛︰“因是聖旨雨斯眾華,百千妓樂不鼓自鳴,一切眾會現金色乎?”
佛言︰“如是,迦葉!是菩薩威神之所感動。”
迦葉又白︰“唯然,大聖!我永不見諸菩薩眾之所在也。”
佛告迦葉︰“一切聲聞、緣覺之乘不堪任見。所以者何?其聲聞眾及緣覺乘,未曾在彼修如是像無極大哀大慈之行,現無際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遵修志性無及菩薩。此諸菩薩已遍入諸三昧正受,各現諸身,是身像貌,聲聞、緣覺所不能睹,唯有如來乃見之耳,得是定者亦能見矣!若有菩薩習此道地存在大乘,此族姓子尚不能見,況聲聞、緣覺豈能睹乎?未有此誼。”
迦葉白佛︰“菩薩有幾事究暢斯行?用何德本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佛告迦葉︰“菩薩有十法,而得遍入諸身三昧。何等為十?一、志性清和,所建通達,不舍一切眾生之類。二、而不違遠無極大哀。三、常悉曉了眾想之著,宣諸佛法性不卒暴。四、若有所講,不念輕慢,不演聲聞、緣覺地缺,不慕彼學,志于大乘。五、一切所有施而不吝,放舍所愛貪身壽命,何況余事無益己者。六、將護無量生死之難,心不懷念汲汲懈倦。七、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無限,欲具足此諸度無極。八、于度無極亦無妄想。九、我當勸立一切眾生令存佛法,然後乃詣坐佛樹下。十、又計佛道無有眾生。是為十法,菩薩所行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迦葉白佛︰“至未曾有,一切聲聞諸緣覺乘,所未能發一心行也!假使眾生一切皆住阿羅漢地,尚不能及,況當逮知諸佛法,名此三昧乎?安能正受,未之有也?”
迦葉復白︰“願樂欲見此諸菩薩。所以者何?若得親睹如此像類諸正士等,為大欣慶。”
佛告迦葉︰“且默,須待!文殊今來當從三昧起諸菩薩等,然後汝身乃得見之。于今,迦葉!假使興設百千方便三昧思求此諸菩薩,不能知處所可游居威儀禮節也。”
于時迦葉,聞說此誼,尋承佛威神,因己神足專惟定力,入二萬定而為正受,復更興志,欲得見此諸菩薩所行禮儀,為何等類,永不能見所可游居,不知進退往來周旋住立經行,何所講說、何所開化度眾生耶!冥然不睹。從三昧起,復前白佛︰“難及世尊!甚可驚怪。吾時向者入二萬定而為正受,求諸菩薩,不知所存。未成普智諸通之慧,何能逮得如斯寂然三昧定意,甫當獲致無上正真最正覺乎?若族姓子、族姓女,誰見此變不發無上正真道心?唯,天中天!若有菩薩求此通入諸身三昧,被戒德鎧以誓自誓,心不當遠斯三昧定。”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雲。此三昧者,非諸聲聞、緣覺乘地所能及者,況余凡夫眾生類耶?”
于是賢者舍利弗心自念言︰“如來所嘆,于眾智中稱吾為最尊,我寧可求此諸菩薩所游居處為何如乎?”
時舍利弗入三萬三昧而為正受,察諸菩薩為何所在,都不能見亦不能知影響形像,其所瑞應為何等貌。
尊者須菩提心自念言︰“我寧可復求諸菩薩住在何所?”以三昧力承佛聖旨,入四萬定奉修正受,欲得見之而不能睹,不知進退往來經行坐立所在。
時須菩提從三昧起,前到佛所,投身足下而自白言︰“如來嘆我行空第一,尚不能逮斯三昧定,政使三千世界成為大鼓,有丈夫來,力勢甚大,取須彌山;我三昧定而住其前,舉須彌山以撾大鼓,一劫不休,不能亂之令心微動。我神通行空,巍巍若茲。鼓聲極高,徹聞十方,一劫不懈,尚無所動,聲不向耳,豈當令吾從三昧起,未有此義。所行空事,殊絕乃爾。而反向者,四萬三昧周遍定意,心中欲察諸菩薩眾永不能睹。唯願,世尊!本假使知諸菩薩慧,道德超絕,光光若此,一一人故江河沙劫,在大地獄而見燒者,忍此苦患求菩薩道,不舍違遠,巍巍如是無思議慧,身設不逮漏盡意解者,于無數劫能忍處在生死勞苦,終不遠離如是比像無極大慧。”
于時佛贊須菩提曰︰“善哉,善哉!誠如卿言,志性溫仁,咨嗟此辭。假使汝今不以此身取滅度者,因斯德本,恆邊沙等為轉輪王,治以正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又,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類寧多不乎?”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皆使眾生智慧備足如舍利弗,行空第一如須菩提,如是等類諸大聲聞,億百千數不可稱載,若欲得見此諸菩薩亦不能睹。所以者何?聲聞、緣覺不能修行如此法教。如諸菩薩大士之等,舉動進止,非是小節劣乘所逮。”
說是法時,八萬四千諸天、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
文殊師利自在其室,心興念言︰“今諸菩薩皆來大會,其限無數億百千垓。吾當復令諸天之眾悉來雲集。”
于是文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顯神足。尋如所念,應時化成八萬四千億百千數寶紅蓮華,大如車蓋,紫金為葉,白銀為睫,首藏琉璃及馬瑙寶而以雜廁,瑰琦諸珍車𤦲為子,化諸菩薩皆坐其上,體紫金色、三十二相,姿艷端正,威神暉赫。又蓮華光諸化菩薩,照四王天、忉利天、鹽天、兜術天、無x樂天、化自在天、梵天、大梵天、梵迦夷天、梵滿天至一善天,普及三千大千世界欲行天、色行天所有宮殿。諸菩薩等坐眾蓮華上,靡不周流十方,悉暢法音多所開化。此諸菩薩皆游告此三千大千世界,而嘆頌曰︰
“諸佛超日月,久遠乃現世,
猶如靈瑞花,難值復過是。
釋師子人尊,今顯出于世,
以時講經典,盡滅一切苦。
天上之快樂,安能得久如,
復還墮地獄,因更無量惱。
若習于貪欲,恩愛轉熾盛,
三界無安樂,勿志生死淵。
智者得開眼,佛世難可遇,
放逸不覺了,不能滅眾患。
當往見正覺,听受無上法,
人尊滅度已,將無懷憂戚。
馳騁自恣者,有魔網之難,
安能得解脫,迷惑失正路。
若人宿有福,可為說此義,
佛觀其原際,妙相三十二。
余人不堪任,亦無能將護,
唯有佛世雄,其慈無思議。
百千劫造行,無量不可議,
積累尊聖慧,釋師子巍巍。
今講最尊法,其義深難逮,
眾生不可得,無壽亦無人。
當棄于計常,斷滅亦如之,
舍一切諸想,為眾頒宣法。
演示真本際,于世無所著,
斯空無有想,不興造諸願。
無形無所猗,不起無所滅,
所來無從來,明眼說法然。
無相無所生,本淨無形貌,
無見無瑞應,不念有所說。
計眾生不生,亦無有死者,
人本無所起,亦無有滅度。
以音說經法,法無積聚處,
因文字號法,導師之所說。
其不著風者,亦不依水火,
不想念于地,明眼之所嘆。
色痛癢思想,生死行亦然,
說識亦復空,五陰無處所。
其眼耳鼻者,若口並身意,
分別本淨空,其空不可得。
色聲味眾香,細滑意所樂,
從想念而生,想亦空自然。
欲界及色界,無色亦如是,
分別猶如幻,無實亦無形。
正覺為若茲,為人講說法,
滅除眾苦患,當速詣導師。”
諸化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宣此頌已,悉得聞之,有九十六億欲行天人、色行天人,遠塵離垢,諸法法眼淨,二萬人皆得離欲,三十三天子宿殖德本,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當爾之時,諸化菩薩所可勸發,無央數億百千那術諸天子等,尋往詣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卻住一面,以天青蓮紅黃白華、諸天意華,散如來上,燒眾名香,在于虛空鼓天妓樂。時諸天子,集會甚多不可稱計,周遍圓滿此四方域——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拘耶尼、北郁單曰,中不容間,若上投杖而不墮地——此諸天人威神尊重,志在高節,于四方界積眾華香高至于膝。時善住意天子名離垢天、懷恥天、此等三天,與九十六億諸天眷屬,皆志大乘,詣文殊師利,住于室外。文殊師利自在其室,悉取諸華供養如來,令大千國虛空之中成華交露,此眾華光皆照佛國,靡不周至。
文殊師利志安和雅,從三昧興,即出其室退住一面,因復彈指——此彈指聲,六反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即時其地出大高座,無央數寶而雜成,不可計衣而布其上。又斯高座光威巍巍,照于荒域百千由旬,蔽諸天子令明暗冥。文殊師利便處其坐。
時善住意天子見文殊坐,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一切諸天亦復如之。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吾當與誰于世尊前難問講議?當令通暢不可思議章句︰應器難解之跡、無所有跡、無所著跡、無所棄跡、不可得跡、無所說跡、深妙之跡、真諦之跡、誠信之跡、無掛礙跡、無所壞跡、空無之跡、無想之跡、無所願跡、本無之跡、于一切法無所住跡、頒宣道教無極之跡、本際之跡、尊上之跡、無所入跡、法界之跡、無形像跡、無比類跡、證虛空跡、無所舉跡、無所下跡、佛法教跡、逮聖眾跡、慧具足跡、在于三界無儔匹跡、游一切法講無起跡、于諸道法無所致跡、諸釋梵跡、修勇猛跡、于一切法無陰蓋跡、句無句跡、度諸句跡、越聲聞器。”
文殊師利復更興念︰“善住意天子,于過去佛已造立行殖眾德本,入深法忍,辯才無礙,今當與此在世尊前難問講談。”于時文殊謂善住意天子曰︰“于今仁者入深法忍,欲與仁俱談言說事。”
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師利︰“我與仁者共談耳!設無有言,不演談語,不懷報應,若不咨問佛法聖眾,不聲聞,不緣覺,不佛道,不終始,不生死,不泥洹,不善,非不善,無罪,無不罪,無漏,無不漏,無現世,無度世,不合,不散,不啟,不發,不演文字,不可暢意聲。”
文殊師利謂善住意天子︰“吾所講說,當如斯耳!若使仁者都不以聞,亦不好樂,不受,不誦,不念,不知,亦不分別,不取,不舍,亦無所听,不為他宣,不講說法,不令眾生處于生死,若至滅度。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以無文字,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雖曰有心,則無有心,不顯吾我,其名無處。”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仁者講說,當听受之。唯,文殊師利!以時頒宣,令心歡悅。諸天子欲聞尊者演法宣于本際。”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吾所宣法,不令諦听,不令啟受。所以者何?其欲听法,則受吾我、著人壽命,故欲聞法。假使天子從顛倒念,受于虛偽,計吾有我,貪身計有,便有此念。彼說我听,因此猗故,有三著礙。何謂為三?一、懷顛倒著于吾我。二、不順教計有他人。三、念受法欲有所得。是為三礙。假使天子不計吾我,淨于三場,乃謂听法,不想報,不思念,不思察。何謂三場?一、不得人,亦不想報。二、不有法,無所望。三、無吾我,無所思慕。若使天子听法如此,是為等听,不為邪聞。”
善住意天子贊文殊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所住說者而不退轉。”
文殊答曰︰“且止,天子!勿得想念菩薩退轉。所以者何?若有菩薩成最正覺時,亦不得道。”
天子又問︰“心不堅者,何所退轉?”
文殊答曰︰“淫怒痴轉,故曰為轉。為報應轉、六十二疑邪見所轉、無明所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轉、聲聞緣覺土地所轉、應與不應眾想所轉、為諸受取妄想見轉、諸處進退妄見所轉、為諸計常斷滅見轉、為進不進合散所轉、我人壽命之所見轉、可意悅樂求慕見轉、有常清淨安隱我身顛倒見轉、為是諸念掛礙所轉、貪身眾習眾觀所轉、六十二見諸蓋迷冥貪欲 恚睡寤調戲狐疑所轉、陰種諸入四大所轉、想轉。想‘佛法眾、我當成佛’,故曰退轉。‘吾當說法度脫眾生逮得聖慧’,由是想轉。假使奉修,而想十力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想根力及七覺意,亦著相好,亦復妄想嚴淨佛土成聲聞眾,是為退轉。一切諸應與不應,想與不想,設使,天子!其行菩薩于此諸退而不退轉。”
問曰︰“何所不轉?”
答曰︰“通達佛慧則不退轉,空無想願則不退轉,于本無行則不退轉,亦于法界了其本際則不退轉。所以者何?用平等行,故不退轉。”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仁所說,設于諸法應與不應,想及無想,著于佛道,與魔俱同。所以者何?”
“計有法故。”
又問︰“菩薩為有退轉、為無退乎?”
文殊答曰︰“不以有轉,不為無轉。”
又問︰“何所退轉?”
答曰︰“皆由一切受虛偽故,其受虛偽,因是故受;若于諸受不受、不舍、不以患厭,則能退信一切諸法。頒宣經道不有、不無,說亦不住。所以者何?假使退念此有、此無則墮缺漏。若言有者,則為計常,若言無者,則墮斷滅。如來.至真.等正覺若說經法,不宣斷滅,不演有常,不想諸法。”
說是法時,一萬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時善住意天子白文殊曰︰“當共俱往詣如來所,奉見稽首,咨受所問。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斷諸疑結。”
文殊師利答天子曰︰“且待須臾,勿有妄想,于今如是,當見如來。”
又問︰“當于何待?”
答曰︰“今住在前。”
又問︰“何所住前?”
答曰︰“虛空也。”
善住意問文殊︰“如來所在?”
答曰︰“今故在前。”
又問文殊︰“吾今不見于如來也。”
文殊答曰︰“見諸如來,當作此觀。若有問者︰‘誰在前立?’則當報答虛空界也。立在前耳,察于如來如虛空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等如虛空,如來曉了此諸正慧,故為人說。如來如虛空,虛空、如來則無二矣。是故天子欲見如來,當了本際,莫懷妄想。”
善住意天子復謂文殊︰“吾續欲往詣如來所。”
答曰︰“天子!往續在此住,勿得進發。”
善住意天子于時則與無數諸天往到佛所。
文殊師利尋時化作三十二部交絡重閣——方圓自副,四角有柱,姝好殊特,軒窗備悉,威神巍巍,嵩高顯遠,睹莫不歡——閣交絡中,化作眾寶諸床榻具,布以天衣,一一床上,化菩薩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于時文殊則如其像建立神曜,妙色蓮華上諸坐菩薩,及三千大千世界可游行者,並諸棚閣,交絡床坐,普詣佛所繞佛七匝,及諸聖眾踴住空中,其光照曜眾會場地卻住四方。
文殊師利忽然速疾,已至佛所,善住意天子反從後至。時善住意至彼見之,即問之曰︰“仁從何路前至于斯?我發在前,反從後至?”
文殊答曰︰“假使供養江河沙等如來至真稽首為禮,不能見吾去來進退。”
文殊師利現未曾現,諸來會者還自詣室。時蓮華上諸坐菩薩,並交絡中,皆一音聲,同時發音,住于佛前,則以此偈,贊世尊曰︰
“為已曾供養,無央數億佛,
猶如江河沙,無能計誼者。
以用志佛道,殊特尊上慧,
人尊無所著,勝是故巍巍。
顏容尊難及,聖威照三世,
能仁眾相好,若干種變異。
若頒宣經道,導師從其願,
其所分別者,永無人壽命。
律開導眾人,布施行禁戒,
忍辱習精進,禪定之智慧,
三處無所著,以慧度彼岸,
歸命禮最勝,奉敬諸正覺。
隨一切諸佛,奉敬三界將,
為諸法之王,天人所供養。
篤信于空無,堅固難可及,
因此得逮成,世間人中聖。
其有本往古,過去諸如來,
有今現在者,人中之尊上。
斯等悉奉行,常解空淨慧,
亦無有想願,察之不有相。
究竟推極之,本淨無眾生,
又無有生者,亦無有死者。
復無有來者,亦無往生者,
一切諸法事,譬若如虛空。
如我本所現,正士之所為,
察于三事身,悉為無所有。
安住所說法,其義為若茲,
睹之如幻化,亦如夢所見。
諸佛之世界,過如江沙等,
若人滿中物,以用布施者,
假使有行忍,是法亦復空,
此所興布施,殊特為第一。
猶如江河沙,劫限有若干,
供養諸斯等,人中最尊上。
眾華及名香,飲食為若斯,
若有菩薩學,志求佛道義,
若聞此經典,如是諸訓教,
若曉了無人,壽命含血類。
速逮得法忍,清淨成顯曜,
此人則供養,人中無上尊。
于無數億劫,常行布施事,
飲食諸供養,車馬眾居業。
亦不用此行,疾成于佛道,
反懷眾妄想,而計有人故。
其有人中上,已歸滅度者,
曾度于眾生,所濟無央數。
其法本清淨,察之無所有,
解脫明慧等,所學為若茲。
值遇佛興世,久久時可得,
若說經典時,信尊亦復然。
得來成人身,亦復甚難矣,
善哉修精進,順從最勝教。
常當蠲除去,八 尷心眩 br />
應時不再遇,閑暇時希有。
當興行篤信,咨啟佛教誨,
當殷勤力務,勇猛常奉行。
若得逮聞法,速疾修謹敕,
大音無極聲,已度于彼岸。
常當自將養,精習于閑居,
從人中之上,稽顙不違命。
從就善知識,通達法器者,
心常棄于非,偽行惡知識。
一切修平順,等心方便隨,
雖在于眾生,慎莫懷妄想。
奉承禁戒者,博聞之徒類,
等察于他人,常行而乞食。
數數當調習,親近坐樹下,
穢藥以療身,第一無懷疑。
一切諸有為,計是亦無為,
悉亦同等相,譬之若野馬。
若能曉了者,是第一本際,
則疾成佛道,為逮無等倫。
佛解了五陰,猶如幻師化,
自察其內已,又觀外所有。
安住所分別,是則為空聚,
慎莫懷戀恨,于彼依猗之。
其淫怒痴者,本淨如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