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No.397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瓔珞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 崛山中往古諸佛本所住處大塔之中。諸大菩薩之所贊嘆。其地潔淨微妙最勝諸佛法座。諸天龍鬼乾闥婆等常行稱詠。又能增長無量善根。常有諸佛微妙光明。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具足諸佛所行之處。如來得成菩提道已。轉妙法輪。調伏無量無邊眾生。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逮得一切法中無礙智慧。能善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永斷一切煩惱習氣。不待莊嚴了知諸法。與大比丘僧六萬八千。一切調伏斷煩惱習氣。皆是佛子善解深義。悉是福田能斷諸有。得淨戒果不生不滅。復有無量諸菩薩僧。具無礙智甚深智無知智。大慈大悲降注法雨。能施一切甘露法味。于諸眾生等心如地。增長成就助菩提法。智慧光明能破黑 。悉能照明善惡之道。能開眾生善心蓮華。能令眾生善根成熟。增長善芽干煩惱海。具智慧翼游空無礙。喻之如日。善能增損眾生善惡。喻之如月。為諸善本如須彌山。至心寂靜修行梵行。不為世論之所動轉。安住無上出家之法。能見諸佛一切世界。積善法藏猶如大海。具足成就諸陀羅尼。寂靜聖行及大慈悲。清淨莊嚴定慧二目。久已遠離深法怖畏。無量劫中所修菩提。未畢竟者終不休息。成就菩薩所有功德。其名曰慧光無礙眼菩薩摩訶薩。見一切田莊嚴瓔珞菩薩摩訶薩。不斷如來性出世意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示現細行神足菩薩摩訶薩。無量樂說無礙神足幢名稱菩薩摩訶薩。淨眾光(丹雲生)自在王菩薩摩訶薩。善能論解字義廣說論義神足菩薩摩訶薩。無量功德智慧莊嚴住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常與如來同止共住。如來常為分別宣說菩薩所行法門之法。爾時如來成得佛道。始十六年廣知眾中多修梵行悉來大集。堪任受持菩薩法藏。爾時如來即作是念。我今當于如是無量象王眾中宣說菩薩所行之法。先當示現諸佛如來大神通力。為諸菩薩令知諸佛深境界故。爾時世尊即入三昧。其三昧名佛境神通實見眾生。以佛功德威神力故。于欲色天二界中間出大坊庭。猶如三千大千世界。定慧二力之所成就。其處堪任佛所游居。復出大光其明清淨。遍照十方諸佛世界。能令眾生得知足心。于諸天宮最為殊勝。能勸十方放逸菩薩。其坊四匝白琉璃樹真金為牆。功德寶室馬瑙垂檐。雜寶欄J。白真珠網以覆其上。種種幡蓋以為莊嚴。眾香涂地燒散雜香。十方世界眾生所有上妙莊嚴悉于中現。安置無量百千萬億師子法座。其座各有無量雜色柔軟敷具。能令眾生歡喜愛樂。諸四天下各以七寶作四梯a。金剛階 廣十由旬。如其行時出微妙音。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大千世界六種振動。亦放無勝最大光明。即與聲聞菩薩大眾。前後圍繞欲往彼坊。一切諸天尊重贊嘆。香花伎樂涂末燒香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等以為供養。能動無量無邊世界。光明遍照無不大明。示現諸佛神通福德。當爾之時耆 崛山一切大眾忽然不現。蹬中階節上升虛空。時無量億諸天龍等及不護神。伎樂神。非天神。金翅鳥舞神。腹行神。嗜肉神。善餓鬼神。甕耳鬼神。住廁羅剎。厭人鬼。能狂鬼。影鬼。產乳羅剎。持發鬼。常醉鬼。如是等眾悉侍從佛。以天香花微妙天樂而供養之。爾時四天王合掌長跪以偈贊佛。
如來光明勝一切能壞三惡道黑
今我歸依樂依止薩婆悉達無上尊
時四天王與諸天人。偈贊佛已尋侍佛後。爾時帝釋與忉利天人。于其界次階上見佛。以天香華微妙伎樂而供養之。以偈贊佛。
如來具足六神通所得大悲無能勝
以佛功德嚴十方我今敬禮無與等
時帝釋與忉利天。偈贊佛已尋侍佛後。爾時夜摩天王與夜摩天子。于其界次階上見佛。以天香花微妙伎樂而供養之。以偈贊佛。
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
一心能知無量心是故稽首禮無上
時夜摩天王與夜摩天子。偈贊佛已尋侍佛後。爾時兜率天王與兜率天子。于其界次階上見佛。以天花香微妙伎樂而供養之。以偈贊佛。
佛知諸法如幻炎無受無作無字說
愍眾故說不可說記說無我知法性
時兜率陀天王與兜率天子。偈贊佛已尋侍佛後。爾時化樂天王與善化樂天子。于其界次階上見佛。以天花香微妙伎樂而供養之。以偈贊佛。
如來具足得十力知諸法界如虛空
無色哀愍示形色其心平等視眾生
如來常行世尊行為眾生故行世行
開無分別諸法界我今敬禮非天人
時化樂天王與諸天子。偈贊佛已尋侍佛後。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他化自在天子。于其界次階上見佛。以天香花微妙伎樂而供養之。以偈贊佛。
如戒而住寂靜地修集無上三昧定
其智無礙無有邊我禮畢竟解脫者
大慈大悲微妙語真實能知道非道
勇健精進力無勝我今敬禮無能動
常能修集三解脫無能稱贊盡其德
烏雖不同金鳥飛亦能任力而游翔
我今如烏任力贊唯願哀愍受微嘆
不種不收其果實不贊如來無解脫
憐愍為葉智慧花三昧為須解脫敷
菩薩蜂王食甘露我今禮佛法蓮花
大悲智慧光圓滿能破眾生無明
其戒清淨眾樂見我今敬禮佛法月
其心平等如虛空香涂割刺心無二
能淨無量眾生垢我今敬禮佛法河
時他化自在天王與諸天子。偈贊佛已即尋佛後。諸天各各贊嘆佛已。爾時如來示現無量神通道力。漸漸至彼七寶坊中。如四天下見佛上升。三千大千世界所見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至寶坊中升師子座。聲聞菩薩各各次第坐于寶座。爾時世尊入佛三昧。其三昧名無礙解脫。一一毛孔放大光明。其數無量如恆沙等。照于東方無量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地獄蒙光眾苦得息。其余眾生除貪恚痴。慈心相向如父如子。爾時以佛功德力故其光明中說如是偈。為勸放逸諸菩薩故。
如來精進無量邊精進力過無量劫
誰能贊佛光明德唯有十方諸世尊
為勸十方諸菩薩樂于放逸不修禪
釋迦如來放是光召諸菩薩集此界
成就具足佛十力能破世界諸魔王
世法不污如蓮花是其光明無有量
如來轉此無上輪諸天世人所不能
為諸眾生轉法輪如本十方佛所轉
如來今者集大會難見猶如優曇花
若有信心成就者悉為听法至佛所
是光明中所說偈頌遍告十方。勸喻一切諸菩薩等。振動一切世界大地。普施一切眾生安樂。能淨一切眾生煩惱。破壞眾生無明痴 。能蔽一切天魔宮殿。光遍十方還從頂入。爾時東方有佛世界。名無量功德寶聚神通。有佛世尊號淨大淨光七菩提分寶花無斷光王。彼有菩薩名諸法自在功德花子。遇斯光已。與十恆河沙等諸大菩薩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而供養佛。即于佛前以偈贊曰。
一切功德到彼岸常為十方佛所稱
無礙名號遍十方大慈大悲釋師子
如來法界無差別為鈍根者說差別
宣說一法為無量如大幻師示眾事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東邊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南方有佛世界名曰佛光。有佛世尊號無量功德寶。彼有菩薩名曰寶杖。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而供養佛。即于佛前以偈贊曰。
大慈法雲降法雨常說無常空無義
以八正水滅結火能長眾生諸善根
佛光能破無明 能誨放逸諸菩薩
能焦三有諸愛種能示真實道非道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南邊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西方有佛世界名曰光明。佛號普光。彼有菩薩名稱力王。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于無量劫發善願是故得身淨無漏
如來行業如虛空無礙音聲遍十方
如來梵聲如雷音此聲無業非因出
無听無受無眾生大悲何故音聲說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西邊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北方有佛世界名寶莊嚴。佛號無量功德莊嚴。彼有菩薩名大海智。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嘆曰。
如來無上金光明能壞一切世間
若有眾生遇斯光遇者悉能壞煩惱
設身高出大千界神通道力無邊際
是人不能見頂相大悲曠世造何業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北邊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東南方有佛世界名曰無憂。佛號能壞一切 。彼有菩薩名無勝光。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無量界入一毛孔亦不嬈害諸眾生
如來境界無知者是故神通難思議
能令一身作無量而其真身無增減
雖為眾生現神變然其內心無x慢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東南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西南方有佛世界名曰善見。佛號心平等。彼有菩薩名大悲心。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無量世中護禁戒猶如犛牛愛其尾
見有毀戒生悲心亦不x慢贊己身
如來之心如須彌十方邪見不能動
智慧甚深無得底猶如大海難思議
佛自解脫一切有亦令苦縛得解脫
所得解脫實無差隨道行時有別異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西南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西北方有佛世界名曰壞 。佛號大神通王。彼有菩薩名曰寶網。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大寶坊中。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如來世尊猶如幻而為眾生說幻事
寶無真物故名幻無有眾生說眾生
如人夢中見諸色寤已真實無色相
為度眾生示世行如來真實無世行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西北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東北方有佛世界名曰淨住。佛號心同虛空。彼有菩薩名無邊淨意。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頭面作禮右繞萬匝。以妙香花供養于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佛知甚深諸法界常樂寂靜修無想
及知眾生諸心想亦說諸法如虛空
住一心中知三世亦復能知種種業
不生心想眾生想無量世修無相想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東北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下方有佛世界名曰樂光。佛號寶優缽花。彼有菩薩名莊嚴樂說。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大菩薩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而供養佛。復于佛前以偈贊曰。
無量智者佛真子數如十方微塵等
于無量劫咨問佛不盡如來一字義
是故如來智無邊功德總持亦如是
名稱力勢無邊際猶如大海十方界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作禮。以己神力于如來下方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上方有佛世界名瓔珞莊嚴。佛號大名稱。彼有菩薩名一切法神通王。遇斯光已。即與十恆河沙等諸菩薩眾俱共發來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頭面禮敬右繞萬匝。以妙香花而供養佛。即于佛前以偈贊曰。
佛身身業無邊際心口及業亦如是
唯佛能知佛三業余不知如虛空邊
如來無師無教者是故眾生稱大師
諸佛法界叵思議菩提法輪入涅
時諸菩薩偈贊嘆佛頭面禮已。以己神力于佛上方化作床座次第而坐。爾時一念中間十方無量諸大菩薩。一時雲集大寶坊中。爾時世尊即從三昧安詳而起。謦 褂謔 健R磺兄諫 イ夢胖 N乓鴨從詵鴟ㄉ ι 啪蔥摹J 絞瀾縊 斜惹鴇惹鵡嵊牌湃 牌乓摹H羧朔僑宋歐鶘 焉 募啪病R苑鴯Φ巒 窳 省Oイ枚眉 滋驀Q。于一念頃悉蹬寶階至寶坊中。各隨其位次第而坐。諸梵天人亦聞其音。梵天。大梵天。梵師天。梵眾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無雲天。福德天。廣果天。無誑天。無熱天。善見天。樂見天。阿迦尼吒天。亦一念頃俱至寶坊。見佛世尊頭面禮已。次第而坐化作床座。爾時世尊。見諸大眾皆已集會。放眉間光。其光名曰示菩薩力。繞諸菩薩七匝已。于諸菩薩頂髻而入。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諸法自在功德花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瓔珞莊嚴。以三昧力故。于寶坊中出師子座。座高八萬億多羅樹。七寶莊嚴散種種花。為諸眾生之所樂見。能淨一切眾生之心。爾時諸法自在功德花子菩薩摩訶薩。化作如是師子座已。從其三昧安詳而起。合掌恭敬頭面作禮。即于佛前以偈贊曰。
日月光明壞現冥佛光能壞三世
如來具足神通力勝于一切諸天光
佛了法界無覺知如幻水月無去來
無生無受無作者真實知已為眾說
知色心中無色心方便為眾說色心
如來神通猶如幻知諸法界亦復然
一切眾生心常淨或時為客煩惱污
諸佛如來得解脫示現神通等如幻
虛空無地無住處如來之心亦如是
為眾故升師子座如先諸佛說甘露
一切大眾無去來亦無听說無受者
諸法悉皆如虛空唯願開闡真實界
世尊受我師子座願為眾生師子吼
愍眾故演梵音聲熾然智燈破痴
十方諸來听法眾悉來集會此寶坊
願佛當施大法施破無量世貧窮際
爾時世尊。以大慈悲憐愍諸法自在功德花子菩薩摩訶薩。升其所奉師子寶座。欲說一切諸菩薩行無礙法門。具足一切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入一切法自在陀羅尼法門。入四無礙智法門。入大神通法門。不退轉法輪。不退住處。攝一切乘具一切法界無分別法界。善知一切眾生心根。法界真實堅固難沮。能壞一切四魔怨仇。調伏一切惡見煩惱。獲得不共善權方便。得大平等心無二故。一切諸佛等入之處無掛礙處。說一切法悉真實故。演說諸法非覺非非覺故。十二因緣平等相觀故。具足智慧大莊嚴故。莊嚴佛身佛音聲故。無盡念意行智慧故。演說真實四聖諦故。能令聲聞身心淨故。令闢支佛坐紹位床故。大乘菩薩得法自在故。廣宣諸佛所有功德故。解說宣示一佛法故。說諸菩薩大功德故。裂諸眾生疑網心故。摧滅一切惡邪論故。增長如來佛正法故。顯示眾生佛神力故。以如是等諸因緣故。如來升于師子寶座。爾時寶杖菩薩。承佛神力入佛瓔珞莊嚴三昧。以三昧力故。能令大眾悉得種種瓔珞莊嚴。時稱力王菩薩。復承佛神力入蓮花三昧。以三昧力故悉令大眾皆得妙花。供養于佛及諸菩薩。時大海慧智菩薩亦承佛神力入妙香三昧。以三昧力故能令大眾皆得妙香。供養于佛及諸菩薩。時寶網菩薩亦承佛力入光明三昧。以三昧力故悉令大眾身得光明。時悲心菩薩亦承佛神力入無瞬三昧。以三昧力故。悉令大眾仰瞻如來目未曾瞬。時無邊淨意菩薩亦承佛神力入喜三昧。以三昧力悉令大眾喜樂听法。時莊嚴樂說菩薩亦承佛神力。入寂靜意三昧。以三昧力悉令大眾遠離五蓋。時一切法神足王菩薩亦承佛神力入不忘三昧。以三昧力悉令大眾專念菩提心不忘失。時勇健菩薩亦承佛神力入無勝三昧。以三昧力悉令大眾摧伏諸魔。時破魔菩薩亦承佛神力入壞魔三昧。以三昧力召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億魔王。來集寶坊至于佛所。頭面作禮合掌恭敬。咸作是言。唯願如來。廣為眾生開甘露門。我等皆因破魔菩薩威神力故。當得遠離一切魔業。于諸大眾心無妨礙。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今已得離魔業。以是因緣于未來世復當得離一切魔業。善男子。譬如一處百年 室一燈能破。汝等亦爾。無量世中無明黑 。今日能破如日月寶光。住信戒施慧禪定亦爾。善男子。汝等今者請佛說法。以是因緣。汝等當得破無明 。為諸眾生作智慧明。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法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何以故。如來發心將欲說法。能令一切大眾雲集。為菩提故作大莊嚴大法神通。無量世間得大名稱。身心寂靜獲得解脫。及得不可思議法界十方諸佛之所贊嘆。具足一切十波羅蜜。成就通達善權方便。能裂一切諸魔疑網。能滅眾生惡邪諸論。能善分別一切法界。逮得具足無礙智慧。具念意行智慧勇健。具足獲得四無礙智。善知眾生諸根利鈍。知眾生界隨意說法。常能宣說清淨法界。善解一切方俗之言。能得一切清淨梵音。具足成就慈悲之心。諸邪異見不能令動。不可破壞如金剛山。具修三相建立法幢。已渡甚深十二因緣河。斷斷常見能調大眾。無量劫中得不可思議法聚。能療眾病如大醫王。聞深法已不生怖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具足成就三十七品及八解脫。身口意業純善無雜。能令眾生悉來听法。世間之法所不能污。常受安樂常修法界。惠施法寶于法無厭。于諸有法心不染著。猶如蓮花塵水不染。明勝諸光智深如海。紹三寶性調眾生界。能開佛藏護持佛法。具足無量功德智慧。無量劫中修集莊嚴無量功德。常欲獲得一行之心一色一處。具如是等功德菩薩悉來集會。唯願如來。說菩薩行無礙法門。利益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令初發心得不退故。久發心者得增長故。行菩提道得淨意故。不退菩薩學佛法故。一生菩薩瓔珞莊嚴故。後身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定性眾生增長因緣故。未定性者作因緣故。未入佛法者令得入故。已入佛法者敬佛法故。樂三乘者說一乘故。施于世間人天樂故。世尊。如來出世。有如是等不可思議事。世尊。今此大眾一一菩薩。悉能示現諸大神通。是故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世尊。雲何眾生無明愛重。雖見菩薩如是神通。而故生于聲聞緣覺卑下之心世尊。菩薩初發菩提心時。已勝一切聲聞緣覺。世尊。譬如有人舍諸琉璃取于水精。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舍于大乘喜樂聲聞闢支佛乘。若有眾生已發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是之人悉當獲得如是功德。爾時會中有三十億那由他百千萬億眾生天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方等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一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悉已大集。作是思惟。今日如是善丈夫等。咸欲得知諸法實義。能持如來甚深法藏。欲得聞受諸菩薩行無礙法門。尋放眉間白毫光明。名無所畏。繞諸大眾滿七匝已。于陀羅尼自在王菩薩頂上而入。爾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承佛神力。化作寶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莊嚴。以覆如來寶座之上。頭面作禮合掌長跪。說偈贊佛。
如來于法得自在其光能破世間
世尊佛眼無掛礙能見諸法真實義
具足無量諸功德無師獨悟諸法界
如來放光為眾生今入我身何因緣
我本所知念不明陀羅尼根亦如是
此光今來入我身了了得知諸法界
身心獲得大清淨受樂無上無有邊
我今已知佛境界亦得樂說無礙辯
十方諸佛親近難愚者不能師事之
我今承佛神力故欲少發問利眾生
何因緣發菩提心復以何義佛出世
何緣放光遍十方復以何因示神通
何緣佛為眾授記願為大眾分別說
今此大眾勝無上悉能受持佛法界
此眾無魔及魔業唯有開示佛法藏
我智淺近有邊崖何能咨請無上尊
今問如來無邊智雲何得知諸方便
願今教誨諸弟子我學已得法自在
得已能施大法雨當報十方諸佛恩
世尊。諸佛如來不可思議。菩薩所行無有邊際。是故我今欲問如來無上法王大慈悲聚。為利眾生問甚深義。雲何名為菩薩之行。以何瓔珞莊嚴菩薩。能令菩薩所行清淨。雲何能壞愚痴諸 。雲何能斷疑網之心。雲何菩薩為諸眾生修慈悲心。雲何菩薩擁護眾生。雲何菩薩真實能修菩薩之業善業不誨業。唯願如來哀愍宣說。又此大眾利根智慧。能解佛語能知法界。能達菩薩所行無礙法門。能壞一切魔及魔業。破大疑心能解諸佛甚深境界。知眾生界眾生心性。能見無量諸佛世界。能護如來無上正法。能于諸法得大自在。爾時佛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如來甚深之義。能善行佛無量行者。乃能如汝發斯深問。汝今至心。當為汝說。菩薩若能成就具足如是功德。當于諸法得大自在。世尊。今正是時唯垂宣說。佛言善男子。菩薩有四瓔珞莊嚴。一者戒瓔珞莊嚴。二者三昧瓔珞莊嚴。三者智慧瓔珞莊嚴。四者陀羅尼瓔珞莊嚴。戒瓔珞莊嚴有一種。謂于眾生無有害心。菩薩若無惡害之心。一切眾生常所樂見。復有二種。一者閉塞惡道。二者能開善門。復有三種。一者身淨。二者口淨。三者意淨。復有四種。一者所求悉得。二者所願具足。三者所願成就。四者所欲能作。復有五種。一者信。二者戒。三者定。四者念。五者慧。復有六種。一不破戒。二不漏戒。三不雜戒。四不悔戒。五自在戒。六無屬戒。復有七種。所謂七淨。一者施淨。二者忍淨。三者精進淨。四者禪定淨。五者智慧淨。六者方便淨。七者善方便淨。復有八種。謂八具足。一者無作具足。二者地具足。三者不忘心具足。四者不緩具足。五者諸根具足。六者佛世具足。七者離難具足。八者善友具足。復有九種。一者不動。二者不畏。三者定智。四者寂靜。五者至心。六者清淨。七者結緩。八者調心。九者住調伏地。復有十種。一者淨身。為三十二相故。二者淨口。為言無二故。三者淨意。為解脫故。四者淨田。為令眾生福德增故。五者淨心。為調眾生故。六者淨有。為行化眾生故。七者菩薩名淨。為得如來諸功德故。八者淨慧。大神通故。九者淨方便。破諸魔眾故。十者淨戒。為不共法故。善男子。如是等事。名戒瓔珞莊嚴。三昧瓔珞莊嚴有一種。所謂為諸眾生修集慈心。復有二種。一者質直。二者柔軟。復有三種。一不虛誑。二不粗獷。三不邪諂。復有四種。一者不愛行。二者不 行。三不畏行。四不痴行。復有五種。所謂遠離五蓋三昧。復有六種。所謂修集六念三昧。復有七種。所謂修集七覺三昧。復有八種。所謂修集八正三昧。復有九種。一者菩薩修集菩提心及大慈悲心。于一切無量眾生修集念心。遠離惡欲不善之法。有覺有觀寂靜喜樂得初禪。二者遠離覺觀內得喜心。至心思惟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三者離喜修舍具足念心。無有放逸身受安樂得第三禪。四者遠離苦樂滅憂喜心。非苦非樂修集舍念寂靜念得第四禪。五者遠離色相修無量空相。六者遠離空相修無量識相。七者遠離識相修無所有相。八者遠離無所有相修非想非非想相。九者雖未成就善方便智。以三昧力教化眾生。復有十種。一者觀法無有錯謬。二者具足成就舍摩他。三者精進無有休息。四者善能了知時節。五者至心受持善法。六者寂靜其心。七者觀身。八者常觀法界。九者心得自在。十者獲得聖性。是名三昧瓔珞莊嚴。善男子。智慧瓔珞莊嚴有一種。所謂心無疑網。復有二種。一者遠離疑心。二者遠離 心。復有三種。一者遠離無明。二者破無明㲉。三者作大光明。復有四種。一者知苦。二者斷集。三者證滅。四者修道。復有五種。一者戒眾清淨。二者定眾清淨。三者慧眾清淨。四者解脫眾清淨。五者解脫知見眾清淨。復有六種。一者淨檀波羅蜜有三種。一者內淨觀法如幻。二者眾生淨觀之如夢。三者菩提淨不求果報。二者淨尸波羅蜜有三種。一者觀身如影。二者觀口如響。三者觀心如幻。三者淨羼提波羅蜜有三種。一者聞毀不 。二者聞贊不喜。三者若被割截及奪命時能觀法界。四者淨毗梨耶波羅蜜復有三種。一者不想。二者堅固。三者不見法相。五者淨禪波羅蜜有三種。一者不著諸法。二者心不退轉。三者所緣清淨。六者淨方便波羅蜜有三種。一者攝取眾生。為解脫故。二者淨陀羅尼。為持法故。三者所願清淨。為淨佛土故。復有七種。一者修四念處不取不著。二者修四正勤不出不滅。三者修四神足身心清淨。四者修于五根知根無根。五者修于五力能破煩惱。六者修菩提分知法界真實。七者修集聖道無有去來。復有八種。一者修定。為畢竟淨故。二者修智。為壞 故。三者修知陰智。為知法眾故。四者修知界智。為解法界等虛空故。五者修知入智。為知法性平等故。六者修知十二因緣智。觀無我無我所故。七者修觀諦智。壞四倒故。八者修集分別知法界智。為知真實故。復有九種。一者觀無常想。二者觀無常苦想。三者觀苦無我想。四者觀食不淨想。五者觀于世間不可樂想。六者觀諸生死多過患想。七者觀解脫想。八者觀離貪想。九者觀于盡想。復有十種。一者觀于諸法猶如幻想。二如夢想。三如炎想。四如響想。五如芭蕉樹想。六如水中月想。七如影想。八者觀于法界無增減想。九者觀諸法界無有去住。十者觀于無為無有生滅。是名為慧瓔珞莊嚴。善男子。陀羅尼瓔珞莊嚴有一種。所謂念心。復有二種。一者先受。二者畢竟能持。復有三種。一者知義。二者知字。三者知說。復有四種。一者正語。二者了語。三者無礙語。四者不謬語。復有五種。所謂五依。一者依義不依于字。二者依智不依于識。三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者依法不依于人。五者依出世不依于世。復有六種。一者如說而持。二者所言誠實。三者發言人所樂聞。四者憐愍語。五者生善芽語。六者時語。復有七種。一者利語。二者莊嚴語。三者無礙語。四者無滯語。五者無二語。六者先知而語。七者了語。復有八種。一者知方俗語。二者知鬼神語。三者知諸天語。四者知諸龍語。五者知乾闥婆語。六者知阿修羅語。七者知金翅鳥語。八者知畜生語。復有九種。一者無畏語。二者無縮語。三者無難語。四者知解說語。五者知如法答語。六者知廣說語。七者知次第語。八者說無常語。九者無盡語。復有十語。一者壞疑網語。二者開示界語。三者開法門語。四者開智慧語。五者破 冥語。六者解一一字語。七者贊嘆佛語。八者呵煩惱語。九者分別根利鈍語。十者開佛功德妙語。善男子。是名陀羅尼瓔珞莊嚴。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四莊嚴瓔珞能端嚴大乘
所謂戒定慧無上陀羅尼
能令三業淨一切人所愛
永斷三惡道是名戒瓔珞
如願得具足獲得人天身
能修勤精進是名戒瓔珞
能修無上定得二種解脫
見無上涅是名戒瓔珞
其戒不破漏無上戒不雜
能得大自在名瓔珞莊嚴
戒淨能淨施戒淨能淨忍
戒淨淨五度名戒瓔珞嚴
戒淨能淨有淨大不放逸
無畏心不悔是名戒瓔珞
戒淨得聖性亦能淨身心
獲得無邊定是名戒瓔珞
不怖畏不動定得清淨有
能斷煩惱縛是名戒瓔珞
能調難調根能得大名稱
莊嚴自在心是名戒瓔珞
能如說而作能淨口四種
遠離諸煩惱名瓔珞莊嚴
能淨自佛土能調諸眾生
能修大慈悲名瓔珞莊嚴
不作諸惡業修于菩薩行
能大力無畏名瓔珞莊嚴
能嚴大涅能得大因果
慈心滿眾生名瓔珞莊嚴
能離慳誑心修柔軟四攝
斷愛 怖痴名瓔珞莊嚴
能破五惡蓋修集十念心
助道不放逸名瓔珞莊嚴
具足于二翼如法思惟義
樂素住寂靜名瓔珞莊嚴
于法無所疑亦無痴亂心
真實解四諦名瓔珞莊嚴
持戒心無著亦復不生慢
不取戒戒者名瓔珞莊嚴
無上慧淨定亦知二淨慧
能了知三界名瓔珞莊嚴
意淨不生慢見不淨不輕
知法不可說名瓔珞莊嚴
慧能莊嚴智智亦莊嚴慧
自他菩提淨名瓔珞莊嚴
知法如夢幻不說諸法無
能隨世間說名瓔珞莊嚴
慧能莊嚴戒戒能瓔珞慧
身口菩提淨名瓔珞莊嚴
見法如水月亦如熱時炎
說法如響相如乾闥婆城
非法不作法名慧瓔珞嚴
慧能莊嚴忍忍能莊嚴慧
身口菩提淨名瓔珞莊嚴
隨法不增減解已調眾生
至心觀法身名瓔珞莊嚴
慧能莊嚴進進能莊嚴慧
不悔動心淨名瓔珞莊嚴
慧能莊嚴定定能莊嚴慧
能說深法界得無勝神通
能知諸方便得無上總持
法土眾生淨名瓔珞莊嚴
知眾根利鈍壞煩惱諸魔
身心得自在名瓔珞莊嚴
道無有去來亦無去來者
非過非未來非現非修者
不分別法界能淨畢竟定
知諸陰入界名慧炬莊嚴
陰入界如空無我無我所
生滅因十二是名智慧淨
諦知第一義亦知陰入界
于法不生諍知三世無礙
分別三聚眾能為說三乘
能以三寶教修三無相定
無相知一相非幻知如幻
無說能為說空說于不空
諸法非常變不毀壞法界
和合因緣故流布于法界
是名為真智不分別法界
知二動不動知于二淺深
知二常無常是名大淨智
常不失念心了知于法界
知字及知義于世諦無
一聞能持法解了眾生語
能壞諸邪道修于無上智
依無上四依瓔珞大總持
我說功德 為嚴菩提心
于眾說無畏善解天神語
能壞眾疑網能開諸法界
能贊于三寶勸人令供養
親近佛與眾修集無上智
我說四瓔珞能嚴佛菩薩
若有至心信即得是莊嚴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大集經第一卷校正後序
按此經國本宋本。皆六十卷。凡十七品。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又經初首。國宋兩本則有瓔珞品名。丹藏所無。其虛空藏品。兩本在不可說後。丹藏在無言品前。又于寶髻品後。兩本有無盡意品四卷。丹藏即無。而有日密分三卷。如是不同者何耶。今以開元錄前後文。括而統之。此經凡有六本。錄雲。按梁沙門僧 大集記雲。有十二段說。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二陀羅尼自在王品。三寶女品。四不 品。五海慧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品。十虛空目品。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按雲。此則第一本也。今以品次驗之。是兩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又雲。今撿經本。與 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二寶女品。三不 品。四海慧品。五虛空藏品。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寶幢分。九虛空目分。十寶髻品。十一日密分。按雲。此則第二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丹藏經三十卷者是矣。又雲。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及無盡意成五十八卷者。按雲。此則第四本也。又雲。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卷。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則第五本也。今以品次驗之。則今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是矣。但不重載寶髻品。斯為小異耳。即于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中。分彼日藏分十卷。為十二卷。足成六十耳。其第三第六兩本。今以諸藏所無。故不煩敘。經本如是不同。藏中致斯有異耳。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今此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錄雲。亦有經本。分為瓔珞品者不然。此是一段不合分二。按雲。此經分之一失也。又雲。僧 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按雲。此經入中。又為無讖譯。二失也。又雲。其虛空藏品。 在不可說後。未詳所以。按雲。此經在彼。三失也。又雲。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按雲。此經重載。四失也。又雲。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者非也。既無憑準故不依彼。按雲。此經依之。五失也。又明度經安世高譯。而雲那連提耶舍譯。按雲。此亦誤人。六失也。不獨如是。其十方菩薩品。即下難函中。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耳。無盡意品。即下最函中。無盡意經六卷耳。而于此中並重編之。是亦雜沓難依者也。是則理須正之。正之如何。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然今不能即正者。以此六十卷本是本朝芬皇宗選行經。行來已久久。則難變耳。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二
◎佛復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光明。以是八明能壞諸 淨菩薩行。何等為八。一者念光。二者意光。三者行光。四者法光。五者智光。六者實光。七者神通光。八者無礙智光。念光有八種。一者不失過去善法。二者作未來善。三者。聞法不忘。四者思惟實義。五者不為六塵所壞。六者憶持如守門人遮止惡法。為真善法守善法城門。七者不為邪法之所誑惑。八者能大增長純善之法。是名念光八種。意光亦有八種。一者義意非字意。二者智慧意非識意。三者法意非人意。四者實意非虛意。五者菩薩意非聲聞意。六者上意非下意。七者佛意非退意。八者憐愍意非害意。是名意光八種。行光亦有八種。一者法行。二者一切行。三者眾生行。四者眾生心行。五者十二因緣行。六者廣說行。七者行行。八者一切佛法行。是名行光八種。法光亦有八種。一者世法光。二者出世法光。三者無漏法光。四者無為法光。五者解脫法光。六者心解脫法光。七者畢竟解脫法光。八者破無明慧法光。是名法光八種。智光亦有八種。一者八正智光。二者須陀洹智光。三者斯陀含智光。四者阿那含智光。五者阿羅漢智光。六者闢支佛智光。七者菩薩智光。八者正覺智光。是名智光八種。實光亦有八種。一者正定行。二者得須陀洹果。三者斯陀含果。四者阿那含果。五者阿羅漢果。六者闢支佛果。七者菩薩。八者佛菩提。是名實光八種。神通光亦有八種。一者眼光。能見正色。二者耳光。能聞正聲。三者念光。能念過去阿僧 劫所有眾生。四者性光。為觀性淨眾生之心。五者虛空光。以大神通光。遍到十方無量世界。六者方便光。具無漏智故。七者功德莊嚴光。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八者智慧莊嚴光。為壞一切眾生疑心故。是名神通光八種。無礙智光亦有八種。一者智光。二者意光。三者慧光。四者佛光。五者正見光。六者淨眾生心光。七者解脫光。八者畢竟光。是名八無礙智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修集于念心不忘善惡業
樂聞贊誦經修集不放逸
能調伏諸根安住于寂靜
增長于善法修集于念光
能遮止惡法猶善守門者
能守護法城不令四魔入
不隨逐音聲思惟真實義
親近善知識喜樂如法住
其意無邊上永斷諸煩惱
邪法不能動惡世不生謗
誠心念菩提不說小乘心
常樂念上意為眾破下意
不畏魔煩惱修集大慈悲
不念害眾生其得大智光
能壞諸疑心解了甚深義
知真實方便修四無礙智
樂觀十二緣眾生之所因
知無作受者能修大光法
能知諸佛法行世出世行
能到十方土了知人天業
修集無上智說三歸一乘
修集八正道為壞三世法
于有漏無漏如實而知之
能利益人天令斷有漏法
不謬為無為真實而知之
寂靜光無暗不著有為相
知結入出緣知眾心性淨
若有大乘定即知如是法
樂住無漏流了四沙門果
知菩提道行故修無礙智
破邪修實光入眾無所畏
樂說真實義為破生死法
眼耳淨無障能見聞色聲
過去念不謬亦了知他心
到十方無礙知法如虛空
得無漏智慧為調諸眾生
具功德智慧為利諸眾生
于無量世中求是二莊嚴
樂受持淨戒樂護于佛法
修集真實光為于如法住
我說無量光為令眾生得
有信此經者即得此諸光
爾時世尊復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集大悲有十六事。何等十六。一者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貪著我見。以我見故增長諸見。常為生死之所系縛。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大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化。為壞眾生如是妄見。二者見諸眾生心懷顛倒。常見無常無常見常。苦見于樂樂見于苦。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是故菩薩為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四倒。三者見諸眾生心懷x慢。實無有物而生物想。實無有事而生事想。以是因緣起七種慢。以是慢故增長惡法。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破壞眾生如是x慢。四者見諸眾生五蓋所覆。以覆蓋故。心多生疑不解深義。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法要。為壞眾生如是五蓋。五者見諸眾生沈六入海。眼取色相。耳取聲相。鼻取香相。舌取味相。身取觸相。意取法相。是名為沈。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拔眾生如是沉沒。六者見諸眾生有七種慢。一者慢。二者大慢。三者慢慢。四者我慢。五者增上慢。六者下慢。七者邪慢。菩薩摩訶薩。于下慢者。自言勝汝。于慢慢者。自言最勝我色勝乃至識勝。于增上慢者。菩薩語言。汝實非聖。不應便起聖人之想。為邪慢者。宣說正見。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x慢。七者見諸眾生離于聖道。樂行世道惡道。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世道惡道。八者見諸眾生造惡道行。屬無明愛妻息所系不得自在。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系縛。出離惡道。九者見諸眾生親近惡友遠離善友。其心甘樂造作惡業。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惡業。遠離惡友親近善友。十者見諸眾生造作慳貪。于無明愛心無厭足為施智慧。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慳貪無明及愛。施與智慧。十一者見諸眾生我見斷見。為施眾生十二因緣真智慧故。菩薩于此而生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我見斷見。施與十二因緣智故。十二者見諸眾生行無明 。我見眾生見命見士夫見。別異見邪見著見。菩薩為施智光明故。于此眾生而生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所見。十三者見諸眾生樂于生死。于五聚陰而生親想。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斷眾生如是三有。十四者見諸眾生為魔所縛。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壞眾生如是魔網。十五者見諸眾生甘樂快樂。而不能知真實樂因。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示諸眾生真實樂因。十六者見諸眾生求涅門不能知處。是故菩薩于此眾生修集悲心。悲因緣故宣說正法。為此眾生開涅門。善男子。菩薩修悲。悉因如是十六因緣。
善男子。一切眾生有三十二不善之業。菩薩見已修集善業。為壞眾生如是惡業。何等三十二。一者有諸眾生無明睡眠。菩薩見已修集智慧。為悟眾生如是睡眠。二者見諸眾生下解下欲。菩薩見已修集上解上欲。為以大乘而教化之。三者有諸眾生樂為非法。菩薩見已修集正法。為令眾生于諸法中得大自在。四者有諸眾生修集邪命。菩薩見已修于正命。為壞眾生如是邪命。五者有諸眾生入于邪林。菩薩見已修集正見。為令眾生出邪林故。六者有諸眾生樂為放逸。菩薩見已修不放逸。為令眾生離放逸故。七者有諸眾生樂為粗 。菩薩見已修如法住。為壞眾生如是粗 。八者有諸眾生慳貪吝惜。菩薩見已修一切施。為壞眾生慳貪心故。九者有諸眾生毀犯禁戒。菩薩見已修持淨戒。為破眾生毀禁心故。十者有諸眾生心常 恨。菩薩見已修慈悲忍。為壞眾生如是 恨。十一者有諸眾生懶惰懈怠。菩薩見已修勤精進。為壞眾生如是懈怠。十二者有諸眾生其心狂亂。菩薩見已修集定心。為壞眾生如是狂亂。十三者有諸眾生邪智覆心。菩薩見已修集正智。為壞眾生如是邪智。十四者有諸眾生說義顛倒。菩薩見已思惟正義。為壞眾生如是顛倒。十五者有諸眾生樂造世行。菩薩見已修善方便。為壞眾生樂世行故。十六者有諸眾生系屬煩惱。菩薩見已先自除斷。為壞眾生煩惱系縛。十七者有諸眾生我見所縛。菩薩見已自除我見。為斷眾生如是我見。十八者有諸眾生諸根不調。菩薩見已自調諸根。為調眾生如是不調。十九者有諸眾生。說言無作無有受者。菩薩見已宣說有作及有受者。為壞眾生如是邪說。二十者有諸眾生不知恩義。菩薩見已說知恩法。為壞眾生如是不知恩義。二十一者有諸眾生未得謂得。菩薩見已修集正法。為壞如是增上慢故。二十二者有諸眾生惡口粗 。菩薩見已修善。口語。為壞眾生如是惡口。二十三者有諸眾生貪無厭足。菩薩見已修集知足。為壞眾生不知足故。二十四者有諸眾生。不能恭敬父母師長。菩薩見已修不放逸。為令眾生供養恭敬父母師長。二十五者有諸眾生貧窮困苦。菩薩見已修集七財。為壞眾生如是貧窮。二十六者有諸眾生。常為四大毒蛇所病。菩薩見已修身念處。為令眾生遠離如是四大毒病。二十七者有諸眾生行無明 。菩薩見已修集智慧。為令眾生然慧燈故。二十八者有諸眾生樂三有獄。菩薩見已修出離道。為示眾生知出離故。二十九者有諸眾生常行左道。菩薩見已修集右道。為令眾生舍左道故。三十者有諸眾生貪著身命。菩薩見已于自身命修不貪著。為令眾生舍貪著故。三十一者有諸眾生。不能恭敬供養三寶。菩薩見已修集信心。為令眾生信三寶故。三十二者有諸眾生。實非世尊自謂世尊。菩薩見已修集六念。為令彼等知真實法故。善男子。是名眾生三十二業。菩薩見已修治自業。成就具足一切善法壞諸惡業。勸諸眾生令行善業。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業。何以故。眾生煩惱有無量門。為閉眾生煩惱門故。菩薩修集無量善業。善男子。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悉住聲聞闢支佛乘。欲比菩薩初發心業。百分千分不可為喻。何以故。二乘之人自為解脫觀于煩惱。菩薩不爾。常為眾生得解脫故觀諸煩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作諸業。于諸凡夫二乘業中最為殊勝。何以故。眾生之業性是顛倒。二乘之業有邊際故。菩薩之業無邊無量。是故菩薩勝于一切聲聞緣覺。
爾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聞是法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快說如是不可思議。如來于此已說菩薩瓔珞莊嚴。菩薩光明。菩薩大悲。菩薩善業。唯願宣說。雲何如來觀諸眾生起于大悲。雲何名悲。悲有何行。有何相貌。何因緣起。雲何名佛業。佛業有何行。有何相貌。有何因緣起。善哉世尊。一切知見。唯願廣說如來之業。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一切如來所有大悲不出不行。何以故。常不變故。無量劫中修集得故。是故大悲不行不轉。不修不舍亦能為于一切眾生。善男子。一切諸佛所有大悲。無量無邊其心平等。從久遠來。無量舌力不能宣說。善男子。如來世尊。未嘗遠離如是大悲。無上菩提及與大悲。如是二法等無差別。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根無住。根名我見。住名四顛倒。如來世尊知根知住。是故菩提無根無住。一切眾生皆悉無有無根無住。欲施眾生無根無住起大悲心。如來于此欲令知故演說正法。善男子。夫菩提者清淨寂靜。雲何為淨。雲何寂靜。淨名為內。寂靜名外。內名眼空。空名無我。無有我所。何以故。性是一故。乃至意亦如是。何以故。性是一故知眼空已。不著于色不著色心。是名寂靜。乃至意法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知菩提清淨寂靜。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一切眾生心性本淨。性本淨者。煩惱諸結不能染著。猶若虛空不可沾污。心性空性等無有二。眾生不知心性淨故。為欲煩惱之所系縛。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欲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取不舍。雲何不取。如來不見一切諸法此岸彼岸。何以故。一切諸法離此彼故。如來世尊如實知之。是名不取。雲何不舍。一切眾生不知法界。如來教令了了知故。是名不舍。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眾生知是二法。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想無緣。雲何無想。不見眼識乃至意識。不見色相乃至法相。于是法中不知不見故無取著。是名無緣。無想無緣是名聖行。雲何聖行。所謂不行三界之行。善男子。如是不行名為聖行。一切聖人不行于行。眾生不行如是聖行。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欲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非是三世。非三世者名為三等。過去意未來識現在貪。是名三分。以能了了知三分故。意識及貪無有住處。以是義故。不念過去不求未來不愛現在。若見三世悉平等者。是名正見。如來為令一切眾生得如是等平等正見。而起大悲演說正法。善男子。夫菩提者。無身無為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是名無身。不生不滅不盡不住無有三相。是為無為。善男子。一切法性是名無性。若無性者則無有二。是故菩提無身無為。一切眾生不知菩提無身無為。如來為令了了知故。而起大悲演說正法。
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有分別無有句義。雲何分別。雲何句義。無所住者名無分別。字不攝故名無句義。非有二故名無分別。不入法界名無句義。無動搖故名無分別。不變易故名無句義。不可說故名無句義。空故名無分別。無覺觀故名無分別。無相故名無句義。不發故名無分別。無願故名無句義。知眾生界同于虛空。名無分別。無眾生界名無句義。不生故名無分別。無宅故名無句義。不滅故名無分別。無為故名無句義。不行故名無分別。平等故名無句義。知平等故名無分別。寂靜故名無句義。眾生不知如是等義。如來為令了了知故。而起大悲演說正法。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身心如幻故。若能了知身心真實。是名菩提。為流布故名為菩提。而其性相實不可說。善男子。夫菩提者。不可說身不可說心。不可說法不可說非法。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不可說實不可說空。何以故。性不可說故。菩提者無有住處。不可宣說。猶如虛空。為真實知一切諸法。不可宣說。字中無法法中無字。為流布故。故可宣說。一切凡夫不知真實。是故如來于此眾生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無取無緣。雲何無取。雲何無緣。知眼真實名為無取。知眼無境名為無緣。乃至知意真實名為無取。知意無境名為無緣。如來世尊以如是義。知于菩提無取著故名為無取。無屋宅故名為無緣。眼識不住于彼色中名無屋宅。乃至意識亦復如是。一切眾生心無住處。如來世尊。如實而知心無住處。無住處者有四種。色受想行。于是四法心無所住。是名心無住處。是故名為一切諸法悉無住處。如來世尊如實知之。一切凡夫不能知故。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善男子。夫菩提者名之為空。而菩提中無有空相。是故名空。一切法空菩提亦爾。如來世尊。真實能知如是之空。是故如來名為知空。諸佛名覺。一切諸法而不覺知。空中之空亦能了知。無上菩提空及菩提即是一如。空與菩提是一非二。離空菩提別有法者可得說二。以無二故名之為空。無名字故名之為空。無相貌故名之為空無威儀故名之為空。無修行故名之為空。無言說故名之為空。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諸法。雲何說空。善男子。譬如虛空無言無說。無言無說故。故名虛空。無言說中無有言說是名為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名字法說為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若名無住處。名下之法亦復如是。如來真實知如是法不生不滅。以真知故名得解脫本無系縛。雲何說言名得解脫。是故如來無縛無解。如是等法一切凡夫不能知見。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同于虛空。虛空之性不平不下菩提亦爾。若法無性不可說言有平有下。如來世尊。知一切法無平無下。乃至微塵不作平下。若法有性即如實智。如實智者。知一切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出時滅時無所系屬。從緣而出從緣而滅。以是義故名之為道。斷是道故名為菩提。凡夫眾生不知如是真實道故。如來于此而起大悲。宣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名真實句。真實句者即是菩提色亦如是如是二句等無差別。受想行識地水火風。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復如是。名法流布。真實覺知如是陰入界法無有顛倒。不顛倒者。知過去法不生不滅。未來之法不生不滅。現在之法亦不生不滅。如是知已。名不顛倒名真實句。真實句者。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是真實句凡夫不知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
善男子。夫菩提者非內非外。雲何為內。雲何為外。非內者無所造作。非外者無所覺知。內者謂作外者謂相。菩提之體非作非相。是故名為非內非外。又非內者非身口意業。非外者非三業緣非內者無相解脫門。非外者空解脫門。如是等義凡夫不知。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無漏無取。雲何無漏。雲何無取。無漏者遠離四流。四流者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無取者遠離四取。四取者欲取有取見取戒取。而諸眾生無明所覆行于四取。以渴愛故作我我所。如來了知我取根本。是故我淨。我淨故能淨眾生。我淨者。則不覺知一切諸法。亦不思惟一切非法。不起無明。不起無明因緣故。不起十二因緣有。十二因緣有不起故則不生。不生故入決定聚。入決定聚者名為了義。了義者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名無眾生。無眾生義者名不可說。不可說義者即十二因緣義。十二因緣義者即是法義。法義者即是如來。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得見十二因緣則為見法。見法者為見如來。見如來者即無所見所見是邪。夫邪見者謂想數法。如來無想亦無想數。以是義故見如來者為無所見。若見如來無想無作無知無覺。是名真實見于如來。如來亦爾。覺知一切諸法平等。如法界無取。一切凡夫不能覺知。如來于此而起大悲。演說正法為令知故。善男子。夫菩提者。清淨寂靜先明無諍。雲何為淨。雲何寂靜。雲何光明。雲何無諍。不雜煩惱名之為淨。空解脫門名之寂靜。無相無願名為光明。無生無滅名為無諍。又無生者名之為淨。無滅者名為寂靜。無取者名光明。不出者名無諍。性名為淨。無諸煩惱名為寂靜光明無諍。法界名淨。真實之性名曰寂靜光明無諍。虛空之性名之曰淨。無分別法界。名曰寂靜光明無諍。內外清淨名之為淨。于內外法不取不著。名為寂靜光明無諍。真知五陰名之為淨。真實知界名為寂靜光明。遠離諸入名為無諍。見過去盡名之為淨。見未來不生名為寂靜。見現在法住于法界無有動轉。名光明無諍。清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法等入一界一法一句。如是三法即是涅。遠煩惱故名之為淨。畢竟淨故名曰寂靜。無 冥故名曰光明。不可說故名為無諍。以是故言釋迦如來默無所說。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虛空。虛空者名之為法。如法眾生亦爾。如眾生福田亦爾。如福田涅亦爾。以是義故。一切諸法同于涅。如來能覺如是法界。是故名佛。修集具足清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句名之為佛。如來能知善方便故。初得菩提默然而住。無所宣說待梵王請。爾時尸棄梵王與六萬八千諸梵天人來至我所。頭面作禮合掌而言。唯願如來。為諸眾生轉正法輪。而說偈曰。
如來法離淨寂靜大光無礙無有諍
無字無聲亦無說真實覺知如法界
佛為眾生無量劫苦行受持世間戒
為悟無明睡眾生久行放逸迷實義
又此會中無量眾于無量佛積善根
能解甚深真實義唯願轉于無上輪
此眾已調一切魔欲令開闡甘露門
如來號為真導師示 眾生無上道
如來雖有大慈悲憐愍眾生如一子
我今勸請法應爾願轉無上正法輪
如往三佛轉法輪唯願如來亦復爾
畢竟導師無退轉示暗眾生一真道
如雨潤長諸草木令諸眾生除熱渴
佛施法雨于眾生為得無上無異果
如來初生發誓言我當救彼苦眾生
眾生渴仰甘露味願大施主施法雨
爾時世尊既受請已。往波羅奈鹿野林中仙人住處。轉正法輪。如是法輪。諸天魔梵及余沙門。婆羅門等所不能轉。爾時世尊說四諦時。x陳如比丘得法眼淨。其聲遍聞三千大千世界。爾時世尊說優陀那。
甚深之義不可說第一實義無聲字
x陳比丘于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
即是我往無量世所得菩提今已得
如來轉是正法輪時。無量眾生悉得調伏。示現如是大悲神通。眾生見已。阿僧 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來如是十六大悲。悉為眾生而修起之。如來以是悲因緣故。為一一眾生。于恆河沙劫大地獄中。受諸苦惱心不悔退。而其悲心亦無損減。以是義故如來大悲不可思議。善男子。聲聞人悲猶如畫皮。菩薩大悲猶如破肉。如來大悲破骨徹髓。聲聞之悲贊佛所知。菩薩大悲勸他令行。如來大悲授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聲聞悲心為慈因緣。菩薩大悲為調眾生。如來大悲為畢竟度。聲聞悲心因粗苦生。菩薩大悲因離苦生。如來大悲因斷一切因緣而生。善男子。如來修集如是大悲。若為一人住經一劫百劫千劫萬劫。至無量劫終不畢竟入于涅。善男子。如來大悲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 劫。時世有佛號釤純摺=緱 笙憬倜 舷恪6 筆雷鷯諶 偃 蚪僦小3R哉 討釕 擰J狽鶘砩弦灰幻 姿 魷閆 1槁 G笄 瀾紜6 貝私縹抻諧艋嗝 K 脅菽舊膠又 糲 釤聰恪V諫 硐鬩喔慈縭恰R磺形抻猩 諞舛瘛V罘鸕蘢游糯訟鬩鴨吹盟攆 6 蹦擻幸煌蛑罘稹4蔚諦聳瀾醞 緩擰︰ 釤純摺J槍時私倜 簧舷恪6 比繢醋鞣鶚亂延 。觀諸眾生誰未調者我當調之。爾時如來以淨天眼。見有一人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已于先佛種下上善根。定當因佛而得度脫。非因聲聞得解脫也。壽過八萬四千劫已。乃當下生來受五欲。當得聞于大乘經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不退。爾時世尊以大悲故起大方便。告諸比丘。我涅時到。作是言已即便入于不悔三昧。示諸眾生令知涅。既知如來入涅已。令諸大眾廣設供養。正法住世滿足六十八萬四千歲。當爾之時佛諸弟子。乃至無有一人于正法所作邪法想。爾時世尊以定力故。八萬四千劫隱密此身不令眾見。過是劫已。彼人即下生于人中大長者家。經八十年彼佛即從三昧而起詣長者家。其家大小悉無見者。唯是童子獨得見之。爾時世尊為令彼人于五欲中心生厭離。而為說法。彼人聞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知已即為授記。善男子。汝于來世過七萬二千阿僧 百千劫。當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寶上。如是音聲余無聞者。唯有一萬二千諸天同得聞之。聞已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俱作是言。願彼寶上成佛之時。我等當于是佛法中。咨受正法而為弟子。爾時如來知是事已復與授記。寶上如來成作佛時。汝等當作受法弟子。彼佛亦當授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時釤純叻鶚詒思且選6 吮暇谷胗諛 。一切諸天大設供養。善男子。如來具足如是大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爾時彼佛不斷佛種。若有眾生供養三寶亦復如是。佛說如是大悲功德時。此會眾中有三恆沙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半會大眾得成于忍。半中之半得具如是十六大悲。其余半半得佛法忍。爾時一切諸天世人聞法歡喜。同聲贊嘆。善哉善哉。◎甚奇甚特。快說如是大悲法門。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三
善男子。如來復有三十二業。何等三十二。善男子。如來能知是處非處。雲何是處。雲何非處。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惡。得受安樂無有是處。是名非處。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樂果者斯有是處。是名是處。若習慳貪得大富者無有是處。修行惠施得大富者斯有是處。毀破禁戒得受天身無有是處。護持淨戒得受天身斯有是處。 恨之人得身端正無有是處。修集忍辱得身端正斯有是處。懈怠之人得大神通無有是處。勤修精進得大神通斯有是處。放心散亂得定地者無有是處。攝心不亂得定地者斯有是處。愚痴之人斷煩惱氣無有是處。修智之人斷煩惱氣斯有是處。若作五逆得無漏者無有是處。若無五逆得無漏者斯有是處。以女人身作轉輪王無有是處。以男子身得轉輪王斯有是處。帝釋梵王佛亦如是。若轉輪王非法治國無有是處。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斯有是處。郁單曰人墮三惡道無有是處。郁單曰人壽終生天斯有是處。殺生因緣得長壽者無有是處。以是因緣壽命促短斯有是處。若有邪見得聖道者無有是處。若有正見得聖道者斯有是處。須陀洹人得第八有無有是處。須陀洹人即涅者亦無是處。阿那含人受欲有身亦無是處。阿羅漢人受後有者無有是處。賢聖之人咨承異師無有是處。得不退忍退菩提者無有是處。菩薩坐于菩提樹下。不得菩提而起去者無有是處。如來若有煩惱習者亦無是處。諸佛世尊。知有障礙無有是處。若有能見如來頂者亦無是處。若有眾生能知如來心境界者無有是處。如來之心不常定者亦無是處。如來世尊有二語者無有是處。如來世尊有過失者亦無是處。善男子。是名如來第一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大地可說動轉相猛風可說停住相
虛空可說有色相佛不說處為非處
虛空可說作界像佛不說處為非處
如來演說處非處下中上分悉真實
不說是處非處一如是二處各無二
如來亦說下中上各各無有三種相
佛知是處非處已故能宣說無上法
如來了知眾生心善能分別細微相
沙門梵志 處行不知是處非處因
眾生不知處非處是故不能得解脫
如來悉知處非處是故稱為無上尊
若諸眾生無法器如來于是修舍心
設大方便待時節為令彼得真解脫
如來世尊智無上是則名為第一法
如是清淨第一業為令眾生得調伏
如來說是第一力甚深難測無能知
如是妙法難可宣為破邪見憐愍說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善知去來現在眾生所有諸業。知業知報。知恩知處。若過去業是不善因。如來知是未來之世得不善果。若未來業有退因緣。如來了知實是退因。若未來業能增長法。如來悉知以是因緣能增長法。若現在業若進若退。如來悉知以是因緣有進有退。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緣覺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如來悉知以是因緣。是聲聞因是緣覺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是名如來第二之業。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如來獲得無上智是故能知業因果
智知三世非三攝能知眾生三世業
善解眾生安樂因亦能了知苦惱因
如來壞邪無因果是故修集第二業
通達進退二法因善惡業果亦復然
如來知見無障礙如觀掌中庵羅果
知下中上真實相三乘所因亦復然
如來善知眾生業亦知善惡諸業果
眾生業果三世攝知見不謬名正覺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知諸眾生種種欲解。若貪欲若 恚若愚痴。現在世貪起未來世貪恚愚痴。現在世 起未來世貪 恚痴。現在世痴起未來世貪 恚痴。如來悉知。現在住善欲未來惡欲。現在住惡欲未來善欲。如來悉知。現在住下欲。未來世下中上分。現在住中欲。未來世下中上分。現在住上欲。未來世下中上分。如來悉知。邪聚眾生能作正聚。不定眾生住于正定。如來悉知。欲界眾生有色無色界欲解。知聲聞人。有緣覺欲解。有佛欲解。如來真實通達知故而為說法。是名如來第三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眾生欲解有種種其意若干非一徒
如來真實知諸欲故能隨意演說法
貪欲 恚愚痴性隨相而知無顛倒
下中上品亦如是善惡業因果真實
通達三聚無有定一切三乘亦復然
智知三世非三攝為諸眾生說三力
復次善男子。如來悉知無量世界。若修善行。若行惡法。若無礙行。雲何名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復次如來知眼知色及知眼識。雲何而知如虛空故。復次如來知欲色界及無色界。雲何而知如覺觀故。復次如來知于行界。雲何而知如行性故。復次如來知煩惱界。雲何而知客塵性故。復次如來知不污界。雲何而知。一切諸法性本淨故。復次如來知生死界。雲何而知無明緣故。復次如來知涅界。雲何而知實思惟故。復次如來知世住界。知世愛界。知世 界。知世痴界。知世淨界。知世淨心界。以知界故能實說法。是名如來第四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人中師子王能真實知眾生界
如來智慧無有邊是故能知世無邊
知善惡行解脫行亦知眼色眼識行
通達一切無量法其性本來常清淨
內外真實無所有五陰諸入十八界
身口意業及四大如是諸法悉無實
知如是等眾生界皆悉同于虛空境
三界性相無真實諸煩惱界亦如是
煩惱性相無堅牢無漏解脫亦復然
如來雖知真實界終不言知而生慢
虛空無量無邊際一切眾生界亦然
如來智慧無邊際遠離三種有為相
佛智無上甚深奧一切眾生不能知
如來憐愍眾生故宣說如是第四力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雲何而知。知上中下知增知減。亦知貪欲有一億種。 恚愚痴各一億種。知貪欲重知貪欲輕。知 恚重知 恚輕。知愚痴重知愚痴輕。知一種根能增生死。知一種根能滅生死。了知善根知不善根。知非善非不善根。知解脫根。知六情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舍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知眼根因乃至意根因。知耳根因作眼根緣。知鼻根因作舌根緣。知舌根因作身根緣。知戒莊嚴能修于施。知施莊嚴能修于戒。如來悉知誰可說施。誰可說戒。乃至智慧亦復如是。知誰可為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誰可為說聲聞之乘。闢支佛乘。無上佛乘。知緣覺根學聲聞乘。知正覺根學聲聞乘闢支佛乘。知下根人能修上根。上根之人修于下根。知眾生根未可調者。則生舍心。可調伏者為說正法。如來悉知熟不熟相。不熟熟相。不熟不熟相。熟有熟相。知生死根。知解脫根。知莊嚴根。知具足根。一切根性因緣果報。悉知悉見。是名如來第五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知根到彼岸故知眾生種種解
亦了知根下中上並及諸業亦如是
亦知煩惱輕重相及知諸根難易調
知樂生死及解脫了知眼根至意根
知根行處及滅處了知一切三乘根
有可轉者不可轉知眾生根熟不熟
隨其意種為說法善知呵責軟語調
知有不受教誨者則于其人修舍心
如來善知諸方便為破煩惱莊嚴智
為破眾生煩惱故演說如來第五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知至處道。雲何而知。知正定聚。知邪定聚及不定聚。知于因力及果報力。知過去世福德因緣。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略說廣解廣說略解。知是眾生能得解脫不得解脫。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不得善友則無解脫。如來知已。隨其意趣而為說法。彼聞法已。系念思惟獲得善果。如來出世惟為不定。終不為彼邪定說法。何以故。非是器故。不能獲得真解脫故。是名如來于是人所修集舍心。菩薩摩訶薩真實知已勤修莊嚴。為破如是邪定眾生。是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善知貪有三種。一者因見淨故。二者受因緣故。三者本因緣故。 有三種。一者 因緣故。二者受因緣故。三者本因緣故。痴亦三種。一者無明因緣。二者我見因緣。三者疑網因緣。復次如來。知諸眾生苦遲得通。苦速得通。知苦遲者能得樂速。知樂速者能得苦遲。知樂遲者能得樂速。知有修力知有智力。又知有道具足修力不具智力。有具智力不具修力。有具修力及以智力。不具修力不具智力。又知有道能作淨心不能莊嚴。有能莊嚴不能淨心。有作淨心能具莊嚴。有不具淨心不具莊嚴。又知有道能淨其身不淨口意。有淨口意不淨其身。有身口意淨。有身口意不淨。是名如來第六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善知所至處亦知眾生諸因緣
亦能了知定不定通達明曉調不調
不為邪定演說法亦不調伏下根者
知貪 痴三種說亦知諸結輕重相
知于四道轉不轉是故佛知道畢竟
修力智力真實知下中上力亦如是
知身口意淨不淨心及莊嚴亦復然
眾生諸根煩惱界如來知已為破壞
為彼無明 眾生宣說如來第六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知禪解脫三昧煩惱解脫。雲何而知。知諸眾生以因緣故貪樂生死。以因緣故貪樂涅。雲何名因。雲何名緣。若諸眾生思惟不善。是名生死因緣。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因無明故則生于行。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因諸行故則生于識。是故行則為因識則為緣。因識故則生名色。是故識則為因名色為緣。因名色故則生六入。是故名色為因六入為緣。因六入故則生于觸。是故六入為因觸則為緣。因觸生受。是故觸則為因受則為緣。因受生愛。是故受則為因愛則為緣。因愛生取。是故愛則為因取則為緣。因取生有。是故取則為因有則為緣。因有生生。是故有則為因生則為緣。因生則有老死等苦。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結為緣。煩惱為因五蓋為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何因緣故貪樂涅。有二因二緣。令諸眾生樂于涅。一者樂喜听法。二者樂正思惟。復有二種。一者舍摩他。二者毗婆舍那。復有二種。一者不去智。二者不來智。復有二種。一者觀生死。二者觀涅。復有二種。一者如法持。二者得證。復有二種。一者修解脫門。二者得解脫果。復有二種。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復有二種。一者諦智。二者觀十二因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樂于涅。如來悉知如是等禪三昧解脫。既了知已。舍離欲惡不善之法。有觀有覺離生喜樂入于初禪。入初禪出滅定。入滅定出初禪。乃至八解脫亦復如是。一切眾生悉不能知如來世尊出入之處。如來悉知住定平等。及以上下眾生。謂佛入一三昧。而佛實入一切三昧。眾生見佛起一切定。而佛實入一定三昧。如來三昧無有次第然非不定。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悉不能知。如來又知說法因緣。得聲聞三昧說法因緣。得緣覺三昧說法因緣。得菩薩三昧。知已隨意而為演說。是名如來第七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生死因亦復通達解脫因
既了知已為說法破壞生死不善因
不善思惟無明因無明因緣長生死
煩惱因緣受業果諸見因緣增愛結
若得親近善知識至心听受無上法
觀察內外空三昧即能越度生死海
修集無上定智慧觀法平等無去來
若能觀見無出滅即得了了寂靜眼
修集無上三脫門具足盡智無生智
既自獲得無礙智復能為諸眾生說
入于初禪出滅定入于滅定隨意出
如來三昧無次第是故名為常在定
如來所入種種定與諸法界無差別
二乘不知佛住處菩薩不知甚深定
眾生常行無明 不知如來入出處
無上世尊憐眾生是故宣說第七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善知自身所有過去世業。若一生二生至無量生。一災二災至無量災。一劫二劫至無量劫。憶念生名種姓飲食。色貌形質苦樂壽命。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此有身。念他有滅生于他有。如自身他亦如是。亦知眾生所有業因。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知眾生心及因緣。是心滅已次第生心。如是等事恆沙眾生所不能知。佛宿命智悉知三世無有始終。如是智慧不可稱量。勸諸眾生汝今當念。過去世中所更善惡。以佛力故悉得憶念。往昔所種無量善根。若佛邊種若于聲聞緣覺邊種。既憶念已。如來即為隨意說法令不退轉。是名如來第八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憶念無量世若自若他善惡業
明見無量劫中事猶觀掌中庵羅果
種姓生名悉能知色劫生滅亦如是
亦知壽命及住處善惡業因亦復然
知眾無量次第心及知心因生滅處
遍知無量劫中生亦不盡于無礙智
佛智無量不可稱二乘不知其境界
為令眾生念過去隨意宣說第八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微妙。見諸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亦能明了知諸業因。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舍此身已即墮地獄。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舍此身已即生善有。如來天眼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猶如法界。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時。見諸聲聞證得解脫。得解脫已取涅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如來天眼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若應從佛而得度者。如來即為示現其身。其余眾生悉無見者。是名如來第九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量劫中修善業獲得如是淨天眼
能見十方諸眾生具足成就善惡色
見上中下諸眾生亦見受于善惡有
能知身口意善業業因所得諸果報
亦知聲聞闢支佛菩薩之人善法境
見十方佛破魔兵轉正法輪入涅
見諸聲聞得解脫教化眾生取滅度
見闢支佛示神通以報施主之恩德
如來所說真實法聞已能度生死海
聲聞緣覺及菩薩不能知佛所見處
如來睹見細微塵亦見無量無邊界
如來教化佛所度是故宣說第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世尊知諸漏盡畢竟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佛漏盡智清淨微妙。言清淨者無諸習氣。聲聞之智有邊有量。何以故。有習氣故。闢支佛智亦有邊量。何以故。無大悲故。佛漏盡智無量無邊。何以故。知一切行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故。永斷一切諸習氣故。攝取大慈大悲。莊嚴四無所畏。于一切法無取相習。一切世間所不能勝。行住坐臥無諸過失。猶如虛空清淨明了不雜煙雲。佛漏盡智亦復如是。不雜一切諸煩惱習。如來成就清淨具足是漏盡智。能為眾生敷揚宣說。令彼聞者斷諸煩惱。菩薩聞已發大莊嚴為斷煩惱。是名如來第十之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漏盡智無有邊清淨不雜煩惱習
聲聞緣覺習結氣是故漏盡智不淨
如來具足大慈悲是故其智無邊際
具足成就一切行故知眾生漏行處
所可演說無常我令眾生知空無樂
修善思惟得淨眼知無眾生無士夫
大悲憐愍諸眾生具足十力四無畏
為斷煩惱智無礙是故宣說第十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具足四無所畏。成如來業。如來業者。悉已覺知一切諸法。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如實而言如來不覺不知法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如來世尊名為正覺覺平等法。若凡夫法若聖人法。若聲聞法若緣覺法。若菩薩法若佛法。若學法若無學法。若世法若出世法。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有漏法若無漏法。若有為法若無為法。如是等法平等覺知。故名正覺。言平等者。見空平等法真實故。無相平等壞諸相故。無願平等不著三界故。不生平等無生性故。無行平等無行性故。無出平等無出性故。無至處平等無至處性故。真實平等無三世性故。智解脫平等無無明性故。涅平等無生死性故。見如是法皆悉平等。是故如來名為正覺。如是觀已以大慈悲。為諸眾生稱揚宣說。若非世尊作世尊想。若非正覺作正覺想。若非漏盡作漏盡想。如來具足四無所畏。能壞如是諸惡想等。是名如來第十一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知一切法平等是故得名一切智
凡聖菩薩及佛業世與出世善惡業
空無相願無生滅一切悉見其真實
如來悉見平等故為眾演說十一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永盡諸漏。是故唱言我盡諸漏。我都不見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真實而言佛漏未盡。雲何名為如來漏盡。佛于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一切習氣一切見漏。心得解脫。是故如來名為漏盡。第一義中聖人真知。無覺無斷無證無修。為流布故說言盡漏。何以故。盡者即是無生無滅。無盡者不可宣說。不可說故名之無為。夫無為者無出滅住。佛若出世不出于世法性常住。如來不覺我及我斷。如來住于大慈大悲。為眾生故宣說我斷。是名如來第十二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永斷諸漏結及以無邊諸習氣
是故世法不能污如花處水泥不著
大悲人中師子王為眾生故說流布
真實而知無出滅無我我所亦復然
一切諸法無增減隨其性相真實說
如來得大自在力為眾故說十二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說遮道法。我都不見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說言是法不能遮。雲何名遮。雲何不遮。有一法能遮道。所謂放逸。復有二法。所謂無慚無愧。復有三法。謂身口意惡。復有四法。所謂欲 怖痴。復有五法。所謂殺生偷盜淫u妄語飲酒。復有六法。所謂不敬佛法僧戒三昧不放逸。復有七法。一者慢。二者大慢。三者慢慢。四者邪慢。五者邪語。六者邪命。七者邪念。復有八法。一者邪見。二者邪思惟。三者邪語。四者邪業。五者邪命。六者邪方便。七者邪念。八者邪定。復有九法。所謂有人欲作諸惡。現作作已加于己親。有人以善加于己怨。有人以惡加于己身。亦復如是。是名為九。復有十法。所謂十惡。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淫u。四者妄語。五者兩舌。六者惡口。七者無義語。八者貪嫉。九者 害。十者邪見。若有比丘起惡思惟。以是因緣。不知有為多諸過咎。以不知故生顛倒心。顛倒因緣增長五蓋。五蓋增故令諸煩惱遮障善法。煩惱因緣身口意業造作諸惡。如來如實知如是法能遮于道。既自知已為眾演說。為壞如是遮障道法。是名如來第十三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修集于放逸真實不能得解脫
身口意等諸惡業無慚無愧諸煩惱
親近惡法能遮道善覺對治不對治
為壞煩惱故演說大慈大悲十三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實說聖道畢竟。若有眾生親近正念必得解脫。我都不見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真實記言修道者不得畢竟無上解脫。雲何名為真實聖道。有一種。所謂一乘。復有二種。謂舍摩他毗婆舍那。復有三種。謂空三昧無相無願。復有四種。謂四念處。復有五種。謂信等五根。復有六種。謂六念處。復有七種。謂七覺分。復有八種。謂八正道。復有九種。所謂初禪乃至滅定。復有十種。所謂十善。是名畢竟真實聖道。又畢竟道者。無有能作增減取舍無執無放。非正非邪非一非二。是名真實畢竟之道。如來世尊憐愍一切。為諸眾生說如是道。是名如來第十四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寂靜法有親近者得解脫
如來無師無教者自然而得甘露味
有修三十七助法煩惱結滅得解脫
思惟善知真實法不著法性真解脫
如來見法如虛空猶如幻化熱時焰
具足十力無邊身為眾故說十四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業無有過失。若愚若智。無能宣說佛有過失。何以故。如來若行若坐若住。著衣持缽若受飲食。若見若聞若有所說。入出城邑村落舍宅。足不蹈地常行千葉蓮花之上。若有眾生遇觸佛影。七日安樂無飲食想。舍是身已生于善有。如來衣服離身四寸。暴猛風力所不能動。如來雖有如是等事。而其內心未嘗不定。是故如來身無過失。善男子。如來口業亦無過失。何以故。時語真語。實語。正語。期語。義語。不多語。如持而語淨語。解一切語。微妙語。無異語。一音語。是故如來無口過失。如來意業亦無過失。何以故。如來常作一切佛事。而其內心初無x慢。不役智慮而知法盡。是名如來無掛礙智。是故如來意無過失。為壞眾生如是過失故宣說法。是名如來第十五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身口意寂靜是故無能說有過
實不可說為流布是業非業說為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不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而生諍訟。何以故離愛恚故。一切世間供養恭敬。心不生高亦不歡喜。一切世間毀棖崧 簧 金鍘7菜 焐剖攣薏懷傘V詹輝熳韃簧浦 怠H繢詞滴奘蘭溱渮隆R喑P藜 挹喝 痢H繢次尬椅抻形宜 N 抵諫 欠勤核稀K等縭且怠J敲 繢吹謔 怠6 筆雷稹<此鄧淘弧 br />
如來修集無諍定是故其心無 喜
如來為斷眾煩惱是故宣說十六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之心無有忘誤。于八解脫不失念心。常觀一切眾生意行。觀已復能隨宜說法。于四無礙亦無念失。于三世中憶念不忘。既自不失憶念之心。復為眾生說是念法。是名如來第十七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修集八解脫故于諸法不失念
知眾生心隨意說為令得念說是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無不定心。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知諸法深妙之義。一切世間若有入定若不入定。悉無能知如來心也。唯除諸佛借其道力。欲令一切無量眾生常在定故。說如是業。是名如來第十八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正覺常在定所作諸事無散亂
常入三昧無知者是故宣說十八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無種種想。所謂無分別福田非福田想。亦無分別諸眾生想及以法想正覺之想及法界想。分別持戒及毀戒想。亦無分別怨想親想受不受想。分別正見邪見之想。是故如來無種種想。為壞眾生如是諸想宣說是業。是名如來第十九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永斷一切想是故了知諸法界
為破眾生若干想宣說如來十九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從智舍心無不知舍。何以故。修身故。修戒故。修心故。修慧故。斷痴故。如來舍心出于世間。即是聖舍。是畢竟舍。轉梵輪舍。共大悲舍。為利眾生舍。知對治舍。如是等舍。無增無減不高不下。不雜煩惱不一不二。不觀時節無礙無對。不住不動不隱不顯。真實不虛。如來成就如是大舍。而能為諸眾生說法。是名如來第二十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修身戒心慧從于智慧修舍心
于諸眾生無愛恚不動不住真實舍
大慈大悲無上尊具足如是之大舍
無礙智慧調眾生演說清淨二十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欲業無增無減。何等名欲。欲于善法。所謂大慈大悲說法度人安住寂靜。勸諸菩薩學菩提道。令三乘種相繼不絕。如是諸欲。不隨欲出隨智而生。欲令一切眾生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演說正法。是名如來二十一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欲者無增減大慈大悲故說法
不斷三乘無邊身為眾演說如是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精進無有休息。雲何不息。所謂調伏眾生說法化度。假使有一人能無量劫佛邊听法。如來當為說不休息。若有一佛于無量劫演說法者。如來亦听心無懈廢。若過無量恆沙世界。有一眾生應受化者。如來要當隨逐。不舍。不食不息。不生疲倦悔退之心。常勸眾生令勤精進。是名如來二十二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具精進人師子王于大眾中贊精進
精進說法無休息是故進業二十二
復次善男子。如來念心無有增減。何以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遍觀一切去來現在眾生之心。後說法時不失先念。念本三聚及三種根。凡所演說無不作念。是名如來二十三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初得菩提時遍觀眾生如實心
凡所說法不失念二十三業佛所說
復次善男子。如來三昧于一切法平等無減是故諸佛一切平等。于一億種貪欲恚痴。及一億種無貪恚痴。其心平等無有差別。有為無為生死涅亦復如是。具如是等平等三昧。不雜眼耳鼻舌身意。四大三界非此非彼。亦非一切非增非減。為令眾生得是三昧。宣說正法。是名如來二十四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等觀一切法是故常定心無亂
不為三界之所攝諸根四大亦如是
一切諸法無差別平等觀察善不善
如來所說如是業為諸眾生得是定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常無減少。以是智力知一切法。能隨眾生意趣說法得無礙智。知一切義。知一切字。知一切句。于無量劫演一句法。出無量義斷一切疑。說三乘法並及八萬四千法門。亦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無量無邊智慧。為令眾生得是智故宣說正法。是名如來二十五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智無礙無有邊能說無礙無邊法
演一字作無量句演一句作無量義
說八萬四千法門亦及爾所諸法聚
為令眾得無礙智是故宣說如是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解脫無有減少。聲聞之人從他聞故而得解脫。緣覺之人從因緣故而得解脫。如來無師自然覺悟。永斷煩惱及以習氣。過去不斷。未來不著。現在不住。亦不貪著眼色二法。乃至意法亦復如是。知心性淨。是故唱言如來一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令眾生一念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演說正法。是名如來二十六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為諸聲聞聞解脫亦為緣覺因緣悟
如來解脫不著有不著三世心性淨
凡所演說為解脫勸諸眾生無上道
二十六業非業故大慈大悲處眾說
復次善男子。如來身業隨智慧行。智所圍繞以是業故。眾生聞見說法默然。行住坐臥飲食出入城邑聚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得調伏。是故如來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是名如來二十七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身業為眾生故示種種妙相好
凡所舉動調眾生大悲為眾說是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口業隨智慧行。何以故。說法淨故。無脫失故。真正語。易解語易知語。非高語非下語。非曲語非粗語。非惡語非 語。柔軟語非輕語。非疾語非畏語。非不解義語。非惡聲語。非緩語。甘露語可愛語。次第語莊嚴語。恭敬語樂聞語。不貪語不垢語。清淨語畢竟語。不誑語不痴語。無礙語廣語。真實語不作語。不盡語安樂語。身寂靜語心寂靜語。貪寂靜語 寂靜語。痴寂靜語壞魔語。破邪論語。梵聲迦陵頻伽聲。釋聲大海潮聲。拘侖 聲。秋月孔雀聲。拘枳羅聲。命命鳥聲。鵝王聲鹿王聲琴聲鼓聲。貝聲。伎樂聲人樂聞聲耳根樂聲。增善法語。句義無盡語。合字句義語。時語略語。知足語。調諸根語。施莊嚴語。清淨戒語。共忍行語。精進神通語。遠離欲界語。具足智慧語。慈語悲語。喜語舍語。說三乘語。不斷三寶語。解三聚語。解三世語。解三解脫語。分別四諦語。修集語贊嘆語。佛語聖語。無邊語無行語。善男子。如來成就如是等語。是故如來所有口業隨智慧行。是名如來二十八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所說如淨珠成就無量諸功德
其聲遍滿十方界一音能令種種解
凡所演說不作念更不觀眾心境界
如來音聲如響相無說無聞亦如是
大慈大悲清淨語為眾生解種種法
是故宣說如來業二十八業如先佛
復次善男子。如來意業隨智慧行。何以故。如來了知一切眾生心意識等。亦不隨意隨緣隨貪隨恚隨痴。遠離誑惑及我我所無明 翳。平等清淨無有邊際猶如虛空。是故如來所修意業隨智慧行。是名如來二十九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之心不可量如以毫毛舉須彌
常觀眾生心所緣遠離說魔煩惱界
人中象王說善業為壞眾生種種惡
為淨眾生身口意二十九業今已說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知過去世。其智無礙亦無障者。雲何為智。知過去佛無量無數。及其世界所有草木眾生之數。其心所緣種種音聲。亦知其佛說幾所法。有幾眾生得聲聞乘闢支佛乘及菩薩乘。亦知彼佛所有世界壽命修短。眾數多少名字種種喘息飲食。眾生根界意界法界心界行界。其心次第生滅出沒。如實了知知其數量非比智知。是名如來第三十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佛智無礙無障者故能悉知無量土
了知一切諸佛事眾生諸根及法界
人師子王知過去如觀掌中阿摩勒
無邊身說三十業為令眾生知過世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知未來世。其智無礙亦無障者。雲何為智。知未來世若出若滅。一切世界幾劫水災。幾劫火災幾劫風災。成壞之數。幾佛世界幾佛出世。世界之中有幾微塵。有幾聲聞緣覺菩薩。亦知彼佛幾食幾息。幾行幾住幾坐幾臥。幾人獲得聲聞解脫。幾人獲得緣覺解脫。幾人獲得正覺解脫。幾人修集慈悲喜舍。亦復了知幾所眾生次第心生次第心滅。了了能知如是等事。亦非比智。是名如來三十一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未來世一切諸法之出沒
知佛世界及以佛眾心次第生滅等
既得知已無x慢名三十一如來業
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知現在世。其智無礙亦無障者。雲何為智。如來悉知十方現在世界。諸佛聲聞緣覺菩薩眾數日月星宿草木微塵。地水火風四大海v。眾生毛發種種形色。心意次第生滅出沒。亦知地獄畜生餓鬼現業果報。幾時住世幾時解脫。亦知人天業果因緣。幾時住世幾時解脫。知煩惱界及諸根界意界法界。如來雖復種種知已。不生高心口亦不出二種之言。是名如來三十二業。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無上如來叵思議無有知佛所緣境
如來所知如虛空無量無稱無邊界
所說微妙第一義為令眾生得是業
總持自在能問佛無上世尊隨意答
善男子。如來世尊具足如是三十二業。則能調伏無量眾生。善男子。如來世尊雖為眾生說是諸業。而如來業真實無量不可稱計。善男子。如來業者。一切世間所有眾生。不能思惟不能了知不能宣說。如是業者。悉能等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何以故。十方諸佛悉平等故。善男子。諸佛所說。觀察眾生及佛世界。解脫涅等無差別。佛觀法界皆一味已。轉不可轉正法之輪。善男子。譬如善識真寶之匠。于寶山中獲得一珠。得以水漬從漬出已。置酢漿中從酢漿出已。置之豆汁意猶不已復置苦酒。苦酒出已置眾藥中。從藥出已以㻲褐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善男子。如來亦爾。知眾生界不明淨故。說無常苦及以不淨。為壞貪樂生死之心。如來精進無有休息。復為演說空無相願。為令了知佛之正法。如來精進猶不休息。復為說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名大珍寶良 福田。是故當知。如來諸業不可思惟。不可稱量不可宣說。如來具足三十二業。雖知己身猶如虛空。而于世界示現其身。亦復宣說不可說法。永斷一切心之因緣。悉知一切眾生心界。亦知一切菩薩境界。善男子。如來世尊真實業者。終不斷絕菩薩授記。是名如來真實之業。爾時世尊說是業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雨于無量無邊香花。諸在此坊天人大眾。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及非人。聞如來業心大歡喜。復以種種香花伎樂寶幢幡蓋供養之具而供養佛。其中或以周羅寶頂寶發手 雜寶瓔珞。日珠月珠指環珠帶寶佩發飾。或以耳環以奉如來。謂青琉璃。及蓮花珠金翅鳥珠。閻浮寶珠帝釋寶珠。火珠光珠無量光珠。無量色珠柔軟淨珠。金剛寶珠及白真珠。復以雜香。所謂末香。金沙和雜釤粗 恪6噘ケ尷慍了 C 葉嗄β薨舷恪8瓷 罨 K 鉸 勇 勇 饃郴 饃郴 >信 勇 識嗦 @只 f堵 篋堵 0僖痘ㄇV痘 H囊痘 蠊食 O鬩痘 窒慊 旨 N蘗可 ㄎ薅ㄉ K S挪 ㄍ紡 >形鑀坊 滯永 B繳 F爬 婊 P 腔ㄓ 婊 L茨譾ク婊 0ぎ崮慷噘オ U捌嘔 が邋然 V種旨坷種種執貶Ω恰J 澆韁罾雌腥 8魃 榭氈Ψ恢 稀7派磽斷鹿┬ 詵稹M渡砩 啞瀋聿幌幀; 弒ν 楦財瀋稀8聰制瀋碓謚櫫 小6 筆 揭磺兄罘稹8韝髑慘徊 鰲R雜霉┬ 灣熱繢礎R苑鵒 室灰恢釷韝髦簾Ψ蛔 掀浯Α6 被嶂形蘗恐諫 7 Ⅰ穸嗦奕 耆 刑嶁摹N蘗恐諫 5夢奚 ㄈ獺 br />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第二之四
爾時世尊。舉身顧眄觀諸大眾。如象王回而作是言。諸善男子。誰能守護如是供具及此寶坊。令不毀壞滅沒損減。以待彌勒成正覺已。十六年後供養彼佛及賢劫中五百如來。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諸法神通自在王即從坐起。䠒跪合掌而作是言。世尊。我能守護如是供具及此寶坊。令不毀壞滅沒損減。以待彌勒成正覺已。十六年後供養彼佛及賢劫中五百如來。爾時眾中有一魔王名曰神通。其所住國名四天下。語諸法神通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安置如是供具並及寶坊。置何器中而守護之令不毀壞。善男子。凡言器者性是無常。而我此身常住無變。善男子。汝今應當諦觀我身。爾時魔王聞是語已。如教諦觀見其䐡中。有一世界名水王光。有佛世尊號寶優缽羅。其世界中有大寶山。如來處中結加趺坐。與諸菩薩宣說正法。爾時魔王見是事已。心甚奇訝。即禮諸法神通自在王菩薩。贊言善哉善哉。大士。我今始知汝有妙器堪任護持如是供具及此寶坊令不毀滅。爾時魔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往未見如是菩薩。未聞如是微妙法時。欲學聲聞入于涅。我今既見諸法神通自在王菩薩威神之力。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假使我身恆沙劫中受地獄苦。然後乃成無上道者。亦終不舍菩提之心。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汝亦當得如是無量神通之力。是時會中復有菩薩名師子幢。語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何等陀羅尼門。而能受持一切佛語。凡所演說字句及義無有窮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有八陀羅尼。菩薩摩訶薩若有得者。則能受持一切佛語。凡所演說字句及義而無窮盡。何等為八。一者淨聲光明陀羅尼。二者無盡器陀羅尼。三者無量際陀羅尼。四者大海陀羅尼。五者蓮華陀羅尼。六者入無礙門陀羅尼。七者四無礙智陀羅尼。八者佛莊嚴瓔珞陀羅尼。是名為八。若有菩薩安住如是八陀羅尼。則能受持一切佛語。凡所演說字句及義而無窮盡。師子幢菩薩言。善哉大士。唯願廣說。菩薩聞已當得受持一切佛法。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諦听諦听當為汝說。淨聲光明陀羅尼者。菩薩摩訶薩若得住者。能于無量無邊佛所。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淨四大。以是因緣其聲微妙宣說法時。其音遍滿一佛世界二佛世界。五佛世界十佛世界。二十佛世界三十佛世界。四十佛世界五十佛世界。百佛世界千佛世界。萬佛世界乃至百千萬佛世界。不可稱不可數。隨所說法即得遍聞。其說法時所坐法座師子之床。或一由旬或如須彌。或如梵處坐如是處。設有十方無量諸佛講宣道化。普得聞之受持不忘。善解字句及其義味。自說法時及听佛說。于是二事各無妨礙。于一字中說一切法。一字者所謂為阿。阿者諸字之初。菩薩摩訶薩說阿字時。即能演說一切諸法。阿之言無。無者。諸法無根諸法無生。諸法無初諸法無邊。諸法無盡諸法無作。諸法無來諸法無去。諸法無住諸法無性。諸法無出諸法無行。諸法無增諸法無高。諸法無減諸法無主。諸法無用諸法無願。諸法無戲論亦無覺觀。無說無听無處無入。諸法無我及無眾生。無淨無命無名無主。無有士夫無內無外無常無相無億無量。無為無跡無句無字。無礙無共無隨他無隨己。無執無放無取無舍。無數無身無淨無穢。無轉無變無受無聲。無相無結無污無狂。無漏無有無覆無濁。無對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因無果無陰入界。無因緣無境界。無受無欲無色無無色。無誘導無黑無白。無滓無思惟。無時無歸無淨無雜。無燒無習無屋無支。無動無住無堅無脆。無可見無可觸。無光無 無曲無罪。無實無虛無痴無觀。無見無修無見無聞。無覺無智無觸無識。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淨聲光明陀羅尼時。于此一字說一切法。菩薩于此一字之中說無量義。無有錯謬。不壞法界不失字義。菩薩得是陀羅尼已身口意淨。舉動進止眾生樂見。是名身淨。凡所演說眾生樂聞。是名口淨。修集慈悲喜舍之心。是名意淨。菩薩得是陀羅尼已。能淨二施財施法施。能淨于戒見毀戒者不生惡心。能淨于忍見害眾生不生 惱。能淨精進修行善法無有休息。能淨禪定壞x慢故。能淨智慧除無明故。能淨于業壞惡因故。能淨于眼得三眼故。能淨于耳獲得天耳聞佛聲故。能淨于鼻悉嗅諸佛淨戒香故。能淨于口于甘露味不貪著故。能淨于身得化身故。能淨于意善思惟故。能淨于色三十二相故。能淨于聲說妙法故。能淨于香戒聞施等得清淨故。能淨于味得無上味故。能淨于觸修集無上諸三昧故。能淨于法觀諸法界無分別故。能淨于念如所聞法不忘失故。能淨于意永不系屬諸魔黨故。能淨于行觀察甚深諸法界故。善男子。菩薩住是陀羅尼已。隨說音聲所至之處。身之光明亦如是照。善男子。是陀羅尼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無盡器陀羅尼者。菩薩住是陀羅尼已。說色無常不可窮盡。說色是苦亦不可盡。說色無我說色如沫。如幻水月夢響影焰。亦不可盡。說色無性亦不可盡。說色無相空不可說。不可願求不可造作。不生不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非內非外非淨非穢。非我我所非去非來。非對非礙非一非二。非是眾生亦非壽命。亦非丈夫非貪 痴。非有非無非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盲非聾非跛非 。非狂非亂非草木石。非樹非地。非水火風。非舍非宅非城非郭。非大村落非山。非圓非方非四大造。非作非受非聲非聞。非是可說。十二因緣不可窮盡。非常非斷。無業無果非陰入界。非住欲界色無色界。非同非異亦非煩惱。非淨非污非平非曲。菩薩摩訶薩說色如是不可窮盡。善男子。是無盡器陀羅尼者。有無量無邊不可說分。分此一分以為千分。我于如是千分之中。唯說一分猶不能盡。無量際陀羅尼者。際者所謂常見斷見。無量者謂十二因緣。際者所謂無明行識。乃至老死眾苦聚集。又無量者所謂生死。又復際者謂無始終。又復際者謂無取舍。又復際者無出無滅。又復際者無污無淨其性淨故。又復際者所謂可見。又復際者所謂名色。又復際者有為無為。又復際者。所謂三世內外業果。無業無果善及不善。有漏無漏業及煩惱。我以無我生死涅。善男子。夫無量者所謂微塵。際者所謂地水火風。是名無量際陀羅尼。菩薩住是陀羅尼已。無量劫中為眾說法。而其所說字句義味不可窮盡。是陀羅尼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大海陀羅尼者。善男子。猶如大海。四天下中所有諸色。眾生卉木藥樹谷子。日月星宿雲氣雷電。國邑聚落城郭殿堂園池山河。如是一切諸種種色悉于中現。菩薩住是陀羅尼已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口意業。各各于是菩薩身中一一印現。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所有口業。悉于菩薩口中印現。是故菩薩有所言說皆悉真實。印者名無所有。謂諸法無有覺觀。無說無邊無作無貪。是名第一真實之義。復有遮印遮之言眼。眼即無常可淨可見。復有那印那之言名。一切諸法流布故名真實無名。復有邏印邏之言世。一切世間屬愛無明。復有陀印陀之言十。佛具十力能化眾生。復有波印波之言五。如來遠離除滅五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殺印殺之言六。如來真實了知六入故。能調伏一切眾生。復有殺印殺之言六。如來具足六念處故。得大自在。復有殺印殺之言六。如來具足六神通故。能以神通教化眾生。復有婆印婆之言左。如來世尊離左道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多印多之言實。如來善覺真實之性故名正覺。復有耶印耶之言彼。如來等知此彼平等。復有婆印婆之言結。如來遠離諸煩惱故名阿梨呵。復有 印 言生老。如來已過生老之分故名世尊。復有曇印曇之言法。如來說法清淨無垢。復有奢印奢之言奢摩他。如來成就修奢摩他。復有矣 抑 孕榭鍘H繢粗﹤ 磺兄罘ㄍ 諦榭鍘8從繡扔〞妊鑰嘈小H繢叢獨胍磺鋅嘈小8從釁龐Σ胖 允怠H繢此 鄧惱孚姓嘸詞欽媸怠8從心τ︿χ 緣饋H繢茨芩蛋甦 饋8從匈ヂ≠ヅ 隕睢H繢此 燈湟逕跎睢8從繡裼〞裰 勻獺H繢淳咦閎灘 廾邸8從瀉粲『糝 栽蕖H繢闖T奘 街罘稹8從腥粲∪糝 員櫓 J槍嗜繢疵 磺兄恰8從釁龐Σ胖 雜小H繢匆呀庖磺兄鈑小8從諧滌﹞抵 雜 H繢從 諞磺猩品 8從脅ㄓ﹝ㄖ 鄖啊H繢闖N 磺兄諫 智八搗 8從釁撓Σ鬧 怨 H繢闖K鄧納趁毆 I頗凶印R蛉縭親盅菟抵罘 K 兄鈄窒ヂ諂腥 諞滌∠幀J敲 蠛M勇弈嵋病A ㄍ勇弈 摺F腥 峭勇弈嵋選K 搗 Τ3銎弒 幻盍 ㄒ暈 ㄗ F腥 閑 搗 S指炊嚶晡蘗苛 J侵盍 ㄒ喑鮒種智寰環ㄒ簟F湟羯罟愣嘀罘接鰲J 懇簟G寰恢 簟6戲襯找簟6 逼腥 歡 J侵盍 閱苧莘 R喑鮒種治蘗抗餉鰲R磺兄諫 約 腥 罨ㄌㄊ┬鞣鶚隆J敲 ㄍ勇弈嵋病H胛薨 磐勇弈 摺F腥 狄環ㄊ蔽抻泄野 H羲刀 ㄈ ㄋ姆 D酥漣僨 蘗課薇吆閔車確 H縊奶煜攣 鏡確 D酥寥 G笄 瀾縹 鏡確 D酥梁愫由車戎罘鶚瀾縹 鏡確 S謐志湟逡轡薰野 J敲 胛薨 磐勇弈嵋病K奈薨 峭勇弈 摺K 椒ㄎ薨 恰R邐薨 恰4俏薨 恰@炙滴薨 恰6 轎蘗渴瀾韁諫 形史ㄕ摺F腥 嬉苑ㄎ薨 稹D戲轎蘗渴瀾韁諫 形室逭摺F腥 嬉砸邐薨 稹N鞣ㄎ蘗渴瀾韁諫 形蝕欽摺F腥 嬉源俏薨 稹1狽轎蘗渴瀾韁諫 世炙嫡摺F腥 嬉岳炙抵譴稹J敲 奈薨 峭勇弈嵋病7痂 笞 賢勇弈 摺H粲釁腥 竦萌縭瞧咄勇弈帷F潿 偕嫌蟹鶼襝幀F瀋 娼鷯寫蠊餉鰲H 喟聳 趾謾6 逼腥 諞獾認テ鞣鷚怠F淥 寄釗綬鶿 睢F腥 咦閎縭欠鷚怠D苤 籩謚種種 摹V 閹嬉舛 搗 H粢蝗杖舳 鍘D酥廖蘗堪僨 蛩輟2荒芫Σ淥 盼淖志湟濉S指淳咦闥鬧種腔邸︰蔚任 摹R徽咧 諫 摹6 咧 鈄志洹H 咧 滴蘧 K惱咧 謖媸怠F腥 咦閎縭撬鬧恰D艿髦諫 Ⅰ穸嗦奕 耆 刑帷I頗凶印J敲 痂 笞 賢勇弈嵋病I頗凶印J前送勇弈崞浞治蘗俊S謔欠種蟹制湟環忠暈 J幀S謔欠種形ㄋ狄環鐘灘荒芫 J峭勇弈岢刪腿縭俏蘗抗Φ隆6 蓖勇弈嶙栽諭跗腥 此鄧淘弧 br />
如來說八陀羅尼若有菩薩具得者
能解諸經種種義其辭句義不可盡
具足善業得妙聲能令無量世間聞
眾生聞已修善法修已獲得于解脫
無量劫中說無法因一法根說無盡
亦因一字解多義是名如來說際持
人中牛王斷二際說中道義無有邊
具足智慧平等觀雖成是持無得者
四方色等現大海一切字印印菩薩
說法之時無障礙成就大海陀羅尼
坐寶蓮花演說法亦雨蓮花散大眾
蓮花亦說無量法是名寂靜蓮花持
說于一字無障礙無量字中亦如是
說無量義無有滯具足如是無礙持
說法深義無有盡辭及樂說無有邊
能破眾生疑網心獲得無上智總持
頂髻常出如來像身口意業佛無異
若具如是八持者窮劫贊嘆不可盡
具足是八陀羅尼處世不污如蓮花
在世最高如須彌不可稱計亦如是
世邪不動亦復然是人具足如是持
能壞世道諸邪見猶如師子獸中吼
若得無上陀羅尼能達世間清淨行
能增無量諸善法亦能教化多眾生
具足如是陀羅尼能壞眾生無明
作大光明如朝日亦能除破諸黑
說法無礙如虛空為眾生行如猛風
施于法藥壞煩惱如世良醫救病者
若得具足無上持有贊功德不能盡
能作清涼如秋月增長善法亦如是
菩薩成就如是持能化無量諸眾生
若具如是陀羅尼獲得自在如大王
能化眾生于大乘能施法財破貧窮
能降法雨如龍王摧滅煩惱如惡雹
若得如是陀羅尼能化眾生于菩提
不能說過如帝釋字義不盡如虛空
若得成就陀羅尼一切大眾樂見聞
其意不散常在定修集無量慈悲心
清淨梵行游神通是四皆如大梵天
若得成就陀羅尼即能供養十方佛
了了觀見十方界于其世界化眾生
若具如是陀羅尼即得具足佛功德
常為十方佛所念亦如父母念一子
若有菩薩得是持能贊功德無量
具足成就戒念慧能解眾生心所行
若得成就陀羅尼無有x慢及慳貪
善知方便調眾生修集慈悲壞煩惱
若得成就陀羅尼煩惱不污如虛空
善解眾生隨意語亦能隨意演說法
若具如是陀羅尼悉能了知眾生根
能解眾生種種解隨其所解而說法
隨對治門為說法三十七品調眾生
若得如是陀羅尼修奢摩他無有邊
若得如是陀羅尼具足六度如諸佛
了知一切煩惱界通達寂靜而壞之
身口意業悉寂靜行住坐臥亦如是
若得成就如是持無復煩惱諸習氣
得淨法身無有邊非生所生常化生
身口意業隨智行所有定念亦如是
若得成就如是持有贊嘆者不能盡
爾時世尊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得是陀羅尼。是故能善分別解說所有無量功德之義。不但今日。已于過去無量佛所亦作如是分別解說。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淨光明。世界名淨劫。亦名淨純。淨琉璃以為世界猶如明鏡。地平如掌。所有林樹七寶所成。妙寶蓮花大如車輪。清淨鮮潔人所樂見。其土人民悉處七寶樓殿堂閣如天無異。貪欲恚痴漸已經微。土無日月唯有佛光。青蓮花開則知是夜。赤蓮花敷則知是晝。時彼佛有六萬百億大菩薩僧。出家之人不可稱計。皆悉志樂無上大乘。世界乃至無二乘名。一切皆是不退菩薩。其佛壽命具足半劫。人之與天無有差別。在地為人處空為天。無有王者除佛法王。其土人民無有宗事。諸天邪神及歸依者。亦無女身毀戒之名。具足三戒。何等為三。一從戒戒。二從心戒。三從慧戒。發菩提心厭悔生死名從戒戒。修三昧慧名從心戒。修集智慧得大智慧名從慧戒。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光頂。從坐而起頭面禮足。右繞恭敬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所言陀羅尼者。雲何名為陀羅尼也。菩薩住何陀羅尼中。能持一切諸佛名號。為諸眾生分別解說。佛言。善男子。有陀羅尼名曰寶炬。菩薩住是陀羅尼中。能持一切諸佛名號。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隨諸眾生種種語言。光頂菩薩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分別廣說。我等聞已當得修持。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心諦听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遠離一切諸煩惱清淨無垢猶真實
其心能作大光明是名寶炬陀羅尼
身口意業悉寂靜猶如秋月之明淨
修集大慈心平等是名寶炬陀羅尼
其心無有諸覺觀悉得遠離于二見
亦非有想非無想是名寶炬陀羅尼
具足成就念意慧能入無上大法門
清淨無垢如虛空是名寶炬陀羅尼
遠離三種塵勞垢成就三種清淨慧
已于三有得解脫是名寶炬陀羅尼
能悉破壞貪恚痴亦得遠離煩惱濁
除滅無明諸邪 是名寶炬陀羅尼
眾生音聲上中下一切悉能了了知
能隨眾生意說法是名寶炬陀羅尼
具足甚深無量義亦復具足諸字句
遠離于我及我所是名寶炬陀羅尼
具足成就四依法亦復具四無礙智
其心常在于四禪是名寶炬陀羅尼
能廣分別第一義具足而得四梵行
修集具足五神通是名寶炬陀羅尼
受持專憶四念處精進獲得四正勤
莊嚴成就四如意是名寶炬陀羅尼
成就五根及五力一切邪風不能動
修集無上七覺分是名寶炬陀羅尼
成就定慧二翅翼游翔平坦八正路
趣向無上智解脫是名寶炬陀羅尼
能踐菩薩之道地及住無上真解脫
永斷一切煩惱習是名寶炬陀羅尼
能作無量大光明猶如世間之日月
能淨三種清淨眼是名寶炬陀羅尼
能淨一切諸煩惱亦得遠離諸魔業
觀察五陰味過咎是名寶炬陀羅尼
善知調伏諸眾生永離六根之因緣
為眾說法令得念是名寶炬陀羅尼
住于如是陀羅尼能到十方佛世界
見佛至心听受法亦能廣說如是法
既聞法已至心持能為眾生說字義
以大念力因緣故能解諸佛微妙語
能說無常苦無我諸法悉從緣得果
了了觀察諸法界是名寶炬陀羅尼
成就樂說無礙智三明三慧亦如是
若有住是總持者乃能得八解脫義
佛說無量陀羅尼悉來攝在此持中
若得如是陀羅尼是名成就無量持
若入無量諸禪定及得無量諸神通
皆由如是總持力是故名為持中王
如四大海無障礙一切河泉皆投之
諸法眾流亦如是皆悉歸趣是持海
得身無邊意無盡能廣分別說法界
成就無量功德者乃能獲是陀羅尼
若得如是微妙持即得三十二相好
其色殊勝上種性多饒財寶得自在
于諸有中得無生能廣分別諸法義
安住不動不退地皆由得是陀羅尼
菩薩若欲修菩提當修如是陀羅尼
得是持已修道易能演說法調眾生
于無量劫說法時字義二法不可盡
能淨眾生諸煩惱以得如是陀羅尼
能轉無上正法輪能令眾生脫眾苦
能進眾生無上道以得如是陀羅尼
若有眾生千萬口一口而有千萬舌
不能宣說成持者所得無量之功德
善男子。爾時淨光明佛說是法時。光頂菩薩及與三萬二千菩薩悉皆獲得是陀羅尼。善男子汝知。爾時光頂菩薩。豈異人乎即汝身是。是故汝今能廣分別是陀羅尼。是大眾中得是持者汝最第一。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得寶炬陀羅尼。得已不失。能以此法調伏眾生。善男子。若有菩薩安住慧根造作慧業。如是菩薩能得是持。得已不失。能以此法調伏眾生。慧聚菩薩復作是言。善哉世尊。唯願演說。雲何慧根。雲何慧業。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心諦听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未聞智慧而得聞之是名為根。聞已廣說名之為業。始觀諸法名之為根。觀已廣說名之為業。初觀善根名之為根。轉以化人名之為業。觀不放逸名之為根。轉以化人名之為業。調伏自心名之為根。調伏他心名之為業。住于寂靜名之為根。淨身口意名之為業。知于一乘名之為根。為眾生說名之為業。修奢摩他名之為根。具三種慧名之為業。修三解脫名之為根。證得三慧名之為業。修四念處名之為根。不念于念名之為業。修四正勤名之為根。離煩惱性名之為業。修四如意名之為根。知無如意名之為業。修集信心名之為根。放舍一切名之為業。修無所畏名之為根。能廣說之名之為業。修集三昧名之為根。知定次第名之為業。修集智慧名之為根。知一切法名之為業。莊嚴菩提名之為根。得菩提時名之為業。證苦習道名之為根。證盡滅時名之為業。不依不了義名之為根。依了義經名之為業。初听受法名之為根。依止其義名之為業。不依于人名之為根。依止于法名之為業。見法無常名之為根。法無生滅名之為業。知諸法苦名之為根。知法無作名之為業。知法無我名之為根。知法性淨名之為業。知涅淨名之為根。知法本淨名之為業。聞義不畏名之為根。依止于義名之為業。聞真不怖名之為根。依止真法是名為業。知字不畏名之為根。知已樂說名之為業。聞說如來無礙智力。不生怖畏名之為根。依止如來無礙智力名之為業。生法二緣名之為根。無緣之慈名之為業。憐愍眾生名之為根。能為壞苦名之為業。思善得喜名之為根。心不著法名之為業。無愛恚舍名之為根。無一無二名之為業。念佛名根。念于法身名之為業。念法名根。知法性淨名之為業。念僧名根。知僧無為名之為業。念戒名根。知無持者名之為業。念施名根。能舍煩惱名之為業。念天名根。獲得淨天名之為業。聞已思惟名之為根。不著世間名之為業。知本無今作名之為根。無作無受名之為業知。于涅名之為根。得大解脫名之為業。自利名根。自利利他名之為業。受持八萬四千法聚名之為根。通達其義名之為業。能演說法名之為根。解無明等名之為業。勸諸眾生于菩提道名之為根。勸修智慧方便不退名之為業。不畏諸有名之為根。願生諸有名之為業。從聞得忍名之為根。思惟得者名之為業。隨意得忍名之為根。因不生得名之為業。余一生在名之為根。最後邊身名之為業。坐菩提樹名之為根。了知諸法名之為業。說是慧根慧業之時。一切十方諸佛世界。及此寶坊六種震動。爾時慧聚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方世界及此虛空七寶坊庭如是震動。善男子。是慧根慧業。亦是過去諸佛所說。是故此地為大震動。爾時具足四無礙智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四緣故慧聚菩薩名之為聚。佛言。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 劫有佛出世。號功德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善生劫名無垢。其土眾生一切純善。爾時佛有三萬二千大菩薩眾。八萬四千聲聞大眾。爾時世尊欲試菩薩。以百億事問諸菩薩。諸善男子于是眾中誰能解說如是等義。其中有言我當思惟。經一月日乃能解之。或復有言我過半月。復有言曰我過七日。或言我過一日一夜乃能解之。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念意。白佛言。世尊。我今不起此坐能解是義。爾時菩薩于大眾中師子吼已。其地即時六種震動放大光明。勸諸地神乃至阿迦尼吒諸天。一切悉來詣如來所。爾時大眾所坐之處。縱廣滿足百萬由旬。念意菩薩。見諸大眾悉以集會。以神通力智慧念力。陀羅尼力四無礙力。無所畏力佛神力故。于是百億一一事中解百億義。不豫思惟無有停滯。說是義已。是大眾中六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萬眾生得無生忍。從地神諸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一切悉聞說法之聲。善男子汝知。爾時念意菩薩豈異人乎即慧聚是。以是因緣名為慧聚。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聞說法故名為根演說法故名為業
思惟諸善名為根解說深義名為業
如法而住名為根隨意說法名為業
修奢摩他名為根具三種慧名為業
四種念處名為根四正勤法名為業
信等五根名為根信等五力名為業
七菩提分名為根八正道分名為業
不依止字名為根依止于義名為業
不依于人名為根依止于法名為業
不依不了名為根依止了義名為業
不依于識名為根依于智慧名為業
了知無作名為根通達無生名為業
生法二慈名為根無緣之慈名為業
無所畏懼名為根能宣正法名為業
六思念處名為根六念之義名為業
能自利益名為根自利利他名為業
受持正法名為根能為人說名為業
余一生在名為根最後邊身名為業
若菩薩心得不退即解了知慧根業
能得無生之上忍能開無上菩提門
爾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所說法不可思議。無上菩提亦不可思議。何以故。非字說故非字攝故。如來所說無量無邊故。入無量無邊法門故。十二因緣深難解故。著二法者不能知故。利智之人漸漸知故。非是六情所知見故。亦非二乘智境界故。世尊。如是菩提悉是一切諸法之印。不可造作猶如虛空。非是屋宅離屋宅故。知一切行一切眾生所有因果。一切智慧廣大無邊。莊嚴一切無量善法。能為善法而作應器。能以神通顯示于人。住二道者示以無二。示一切佛平等無差無字無義。不可宣說不可听聞。能示眾生三寶正聚。及三脫門解脫三界。示三種慧金剛定因。住于一切諸佛正法。悉聞一切諸佛智慧。利一切眾亦能宣說一切諸佛。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作如是贊嘆菩提所有功德。得聞如是方等經典。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名能報諸佛之恩。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得無量功德。善男子。一切十方諸佛世界滿中七寶以獻如來。若有人能受持是經。書寫讀誦解說其義。所得福德無有差別。爾時世尊告諸菩薩。善男子。于此眾中誰能于我滅度之後。護持如是無上菩提。廣說是義令法久住。爾時眾中有諸菩薩及諸天人各六萬億同聲而言。我等能于如來滅後。護持如是無上菩提。廣說是經令法久住。唯願如來加之願力。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我實同十方佛永渡生死大苦海
如是功德無上法應當久住無毀滅
若我無量世修慈真實為于諸眾生
觀眾平等無有二是故正法得久住
若我具足二莊嚴無量世中利眾生
以是二法化眾生是故正法得久住
若能破壞煩惱結並及除滅諸邪見
具足一切諸善法故能善發是願力
善男子。不獨汝等一切人天一切魔梵。于我滅後悉能護持如是正法。善男子。虛空可作色。色可同虛空。我願神通力不可得令異。爾時四天王作如是言。若有人能于佛滅後。受持是經讀誦書寫解說其義。我等常當隨逐守護。諸梵天言。我等當舍禪定妙樂守護是人。兜率天言。我等亦當守護如是持經弟子。時魔波旬復作是言。世尊。若有人能受持是經。我于其人終不造作魔業魔事。功德藏天子言。世尊。一切諸佛所得菩提悉在是經。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當知是人即得菩提。彌勒菩薩言。世尊。我當于彼兜術天上。廣宣如是無上經典。大德迦葉復作是言。世尊。我聲聞人智慧雖微。應當任力受持讀誦宣說其義。阿難復言。世尊。我于此經真實受持。乃至不失一字一句。如佛口出無有異也。若有眾生發菩提心。我亦能為是人廣說。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悉能于我滅後。護持正法不令毀滅。善男子。若有眾生求于大乘。未得法忍受持是經。當知是人不過七佛便得授記。若聲聞人有受持者。彌勒成佛在初會中。若緣覺人有受持者。于我滅後得成道證。說是法時。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成就忍辱。無量眾生得不退心。無量世界六種震動。十方世界諸來菩薩。以好香花伎樂幡蓋供養于佛。咸作是言。我等來此七寶坊中得大善利。若我脫有少福德力。願以此力令釋迦如來久住于世。如是正典流布遍滿十方世界無有毀滅。若有優婆塞優婆夷等持是經者。令離一切憂愁怖畏無諸病苦。爾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世尊。今所說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邪法不能傾動。乃是一切善法之本三乘根栽。復是一切諸法初門。若有眾生來問我言。是法何名雲何受持。當雲何答唯願說之。佛言。善男子。是名大悲說大悲法。名如來業受菩薩記。當如是持。說是經已。人天大眾歡喜頂戴信受奉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四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寶女品第三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師子座上。與諸大眾圍繞說法。爾時會中有一童女名曰寶女。即從坐起。右手執持白真珠貫。而作是言。若我真實能于十方無量世界。受持如是大集正典。讀誦書寫演說其義廣流布者。願此珠貫著佛頂髻及諸菩薩。說是語已即擲珠貫。以佛神力及以誠言。珠貫即在如來頂上。亦遍一切諸菩薩首。而諸菩薩各各自于首貫珠中。見其來世成佛之時所有世界菩提之樹。眾生調伏及往願力了了見知。見已各各生奇特想白佛言。世尊。是寶女者。雲何乃有如是無量大功德也。我于無量阿僧 劫所有誓願。今于一念悉見了了。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如所言。是寶女者已于過去九萬六億那由他佛。種諸善根發大善願。所生之處常得真實。是故是女凡所思念言無虛發。若欲令此大千世界滿中寶花即言而有。若言欲令滿此三千大千世界。種種妙香言已即有。若欲示現種種形色。轉輪王色。四天王色天帝釋色梵天王色。或沙門色婆羅門色。或比丘色比丘尼色。優婆塞色優婆夷色。如言即得。若風災起時轉為火災。火災起時轉為水災。水災起時轉為風災。如言即轉。若有魔王將諸兵眾。執持刀杖弓弩箭矢 槊戈J。欲令轉變成寶花者。如言即成。若于空曠無水多乏。為諸眾生發大誓願。其中即有城邑聚落。人民大小漿水無乏。若願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色如如來色。即如其言成佛妙色。若言一切所有大眾悉住虛空。言已即住。善男子。若是寶女。欲于此處虛空之中。遍聞十方諸佛所說。如言即聞。善男子。寶女童女成就如是無量無邊諸大功德。爾時寶女即于佛前說偈嘆曰。
我今成就大寶聚故能贊嘆無上尊
遠離一切諸煩惱具足大寶助菩提
如來具足無上寶大光能照無邊世
無上寶幢佛世尊我今獻寶以供養
車𤦲馬瑙青琉璃金剛真珠日月寶
以如是寶供養佛為令眾生成菩提
世尊身光勝諸寶眾生樂見無疲厭
處在一方見十方令眾各見前有佛
有見如來身行住或見坐臥及說法
或見默然無所宣或見入定修智慧
如來一一毛孔光能照十方諸世界
光明清淨最無上猶如秋月淨蓮花
爾時寶女偈贊佛已復作是言。世尊。我今于此大集經中欲少問義。如來若許乃敢咨啟。佛言。善哉善哉寶女。隨意發問。若有疑網我當為汝而除滅之。爾時寶女即白佛言。世尊。雲何實語雲何為實。雲何法語雲何為法。佛言。善哉善哉至心諦听。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寶女。菩薩摩訶薩有三種實。何等為三。一者不誑諸佛。二者不誑己身。三者不誑眾生。雲何名為不誑諸佛己身眾生。寶女。若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貪著聲聞闢支佛乘。是則名為欺誑諸佛己身眾生。雲何不誑。寶女。若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若在地獄受大苦惱。若遇魔業邪見同止。若生惡國起惡煩惱。身遇刀槊斫刺燒炙。于如是時終不舍離菩提之心。不休不息不畏不悔。令菩提心遂更增廣。為諸眾生受大苦惱。見受苦者心更增廣。勤修精進欲得菩提。不為邪語之所誑惑。一切邪風不能傾動。是名菩薩不誑諸佛己身眾生。寶女。若有菩薩不誑諸佛己身眾生。是名菩薩真實之實。寶女。不誑諸佛復有四事。一者其心堅固。二者住于至處。三者具足勢力。四者勤修精進。不誑己身亦有四事。一者淨心。二者至心。三者不誑。四者不曲。不誑眾生亦有四事。一者莊嚴。二者修慈。三者修悲。四者攝取。寶女。是名菩薩第一之實。菩薩實者。初發願時不舍眾生。復次寶女。菩薩實者。不多語守護語。不粗語真實語。若在獨處大眾王邊發言誠實。非為財物而故妄語。非為自在而故妄語。若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尚不為之而生妄語。況復小事而妄語也。寶女。如是實者。有三十二淨。何等三十二。一者慚語。二者功德語。三者愧語。四者柔軟語。五者不虛語。六者無譏呵語。七者不貪著語。八者不畏語。九者閉諸惡道語。十者開諸善道語。十一者聖行語。十二者慧行語。十三者內淨語。十四者外淨語。十五者樂受語。十六者樂听語。十七者不澀語。十八者微妙語。十九者分別語。二十者妙音語。二十一者純善語。二十二者不誑語。二十三者不熱語。二十四者歡喜語。二十五者自勸喻語。二十六者勸喻他語。二十七者不失語。二十八者安隱語。二十九者福田語。三十者如佛語。三十一者實圍繞語。三十二者淨口語。復次寶女。菩薩實者。凡所言說口意相稱。雲何名為口意相稱。修集施故獲得菩提。非因慳貪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能施一切名之為實。修集淨戒獲得菩提。非因毀戒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如戒而住名之為實。修集忍辱獲得菩提。非因 恚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具足修忍是名為實。勤行精進獲得菩提。非因懈怠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修精進故名之為實。修集禪定獲得菩提。非因亂心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修集定心名之為實。修于智慧獲得菩提。非因愚痴而能得之。是名意口相稱而語。修智慧故名之為實。三十七助菩提之法。四無量心亦復如是。復次寶女。夫真實者所謂聖行。聖行者苦無常行。又復聖行。所謂知苦遠集證滅修道。知于五陰無出生相。是名知苦。五陰因者。所謂愛結畢竟遠離。不貪不著。不贊不求。不去不來。是名離集滅一切相。然其滅時無一法滅。不平等法作平等法。是名證滅觀。奢摩他。毗婆舍那。其相平等。無覺無觀無有平等。無系無取無作無變。是名修道真實了知。如是等諦又能分別廣說其義。是名菩薩摩訶薩實說是真實法。時十千菩薩得真實忍。寶女。法語者。凡所演說依法而語。觀法念法奉行于法。行至處法求法欲法樂法修法。法幢法杖莊嚴法器。法燈法明。法念法意。法有法疑。莊嚴瓔珞法床法儀。法護法財法無窮盡。廣大無邊。法事法身法口法意。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等法。是名法語。法者真實之語守護法語。教人供養父母和上耆舊有德。贊嘆菩提及菩提道。令人不舍菩提之心。至心系念不忘菩提。不離莊嚴修菩提法。親近賢聖善知識等。修集信心專念听法。慕求正法勤于精進。不貪著法知恩報恩。樂于寂靜不斷聖種。教化頭陀勤行十善。贊嘆惠施一切善法願向菩提。至心受持清淨戒律。修集忍辱。除去懈怠。修淨禪定。智慧方便。慈悲喜舍。修四真諦趣向于諦。四無礙智得大神通。隨順法施修四念處。乃至修集八聖道分定慧二法得智解脫。如法解脫聲聞緣覺菩薩諸乘。贊說一切所有福德。當觀十二甚深因緣。分別空門無相無願無所畏懼。說五陰如幻如化。說十八界如虛空相。說諸入性同于空性。常說七財六念六敬。解說具足六波羅蜜。說六常行修六神通。具足五眼說第一義。流布世間成就業語。一切眾生其心平等贊嘆佛語。寶女。若有菩薩具足如是法語。口終不說我語。不說眾生語。不說壽命語。不說士夫語。不說斷語不說常語。不說有見語不說無見語。不說兩斷語。不著中語不說聚語。不說滅語不說諍語。不說偏語不覺知語。不顛倒語。不增疑心語。不逆法語。觀法界語破x慢語。說法菩薩如法而住。如法而說實語法語不斷語不折語。說法菩薩一切世間不能共論見者怖畏。法語菩薩能演說空無相無願。不著三界及以諸有。不從他乞。無心意識。無有塵垢無明無 。不系屬他不系屬自。無有高下。不雜一切境界因緣。清淨寂靜無有導首。難知難覺不可思惟不思惟行。清淨智者。乃能知之。無受受者永斷諸受。過于三世不滅無滅相。不生無生相。無有豐儉。無生無斷。無增無減。無當有無已有。非修非見。非魔見非真實見。非相非非相。非一相而亦一相。非有屋宅遠離屋宅。非近非遠非離非別非縛非解。非有漏非無漏亦非相似。非苦非樂非具足非不具足。非名非色非著非脫非破非完。雖非金剛不可壞相真實如爾。非近非遠無色無因。亦非頑 譴朔潛恕7悄詵峭夥親苑撬 7羌 俏歐且浞峭 7鞘斗侵 鞘毒辰綬侵﹥辰紜1ε J敲 H裟芄闥等縭塹確 J敲 搗 8創偽ε 7ㄓ鍥腥 揮胍磺惺蘭溱壕骸2磺岵宦 謁 囪⑴P牟磺嶁Σ簧 摹2蛔栽尢靜話 怠2灰砸 澄 搗 2徽謁 屏釕 苫蟆< 缸鎦詹凰抵 謁 ㄖ脅簧 峒 2徽謚顧 鞀氶@7菜 搗 2煥胗誑瘴尷轡拊浮V詹環直鷚磺蟹 紜2歡 綺歡 敵浴2灰雷質度瞬渙艘濉K洳灰樂掛嗖環貪 S謐運 誆簧 直稹R嗖環貪 蛟怠7竊謔蘭渚揮謔蘭洹7欠 環ㄎ尢拔捭ャN抻謝俳洳簧崞平洹N薏_無妒無有懈怠。不失道心不忘菩提。為欲莊嚴無上智慧。不休不息心不生悔。于他法中心無妒嫉。不以著于非修多羅謗修多羅。毗尼摩耶亦復如是。于正法所終不見非。不因于慢而增長慢。不謗因果及業果報。于正法中心無退轉。知恩念恩報之不忘。終不懷抱 恨之心。不著我見不嫉他利。于怨親中無有二想。得他譏刺終不報之。不作兩舌斗亂彼此。不懷諂曲顯異惑眾。不為他喜受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住空閑處思惟寂默。勤心受讀十二部經。不為勝他故受持守護如是等戒。不為供養現作知足。不為顯他不知足故自修知足。不信諸佛無上菩提。他之所作。不造惡業邪惡活命。不舍七財不貪于食。不斷聖種。不誹謗他不自贊嘆。于佛法中不作數量。贊嘆大乘心無厭足。是名法語。◎爾時世尊復告寶女。菩薩義者雲何名義。所謂信心修莊嚴時無有虛誑。為欲莊嚴一切善根。至心專念修行善法。破眾生疑不求果報。施諸眾生安隱快樂。護持禁戒不失忍心。勤修精進增長善法。修寂靜定攝諸散亂。具無上智破無明 。修集慈心等諸眾生。修集悲心隨眾所作親往營理。修集喜心施眾法喜。修集舍心不觀苦樂。舍財法已心無悔吝。所言柔軟壞眾惡心。利益于他具足甚深。修行同事勸發大乘。以是四攝調伏眾生。見一切行皆是無常苦空無我。淨諸煩惱。依止于義不依于字。依止于智不依于識。依了義經舍不了義。依止于法不依于人。說義無礙無有窮盡。而于法界無所分別。說辭無礙獲得解脫。說樂說無礙如法而說。莊嚴惠施不知厭足。莊嚴于戒善願成就。莊嚴多聞如法而作。莊嚴功德具足相好。莊嚴智慧知諸眾生上中下根差別之相。莊嚴于定為心清淨。莊嚴于智得三種慧。修四念處為心不散亂。修四正勤為得善根。修四如意往來諸方。修集五根辯分別句。修集五力為壞煩惱。修七覺分為知諸法。修八正道不為惡動。修集神通為不退失。菩薩摩訶薩解如是義。是名為義。若有菩薩能說是義。是名說義。復次寶女。又復義者。修集空定壞諸有法。修集無相壞諸法相。修集無願不求三界。若能演說如是三空。是名說義。一切諸行不可修行。是名為義。菩薩說是不可修行。是名說義。斷一切生是名為義。菩薩若說諸法無生。是名說義。諸有無出是名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四真諦者名之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無我我所名之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字不可說名之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真實之義名之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一切菩提之法。不可稱計。是名為義。菩薩摩訶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多聞之人如法而作。是名為義。如是說者是名說義。一切諸乘大乘為最。是名為義。能如是說是名說義。復次寶女。無所分別名之為義。無有眾生。亦無受命。一味不動不盡。一事不生不出。不來不去不滅不二。不可觀見。無有造作。無為無作。心不諂曲。三世平等。三分無差。不失不得。不熱不冷。不淨不穢。不行如爾。不取不舍。非道示道。非常非斷。亦非中道。不 不濁。不觀于法及以非法。非一切字音聲辭語。無心意識。于貪 痴不生分別。一切諸法作相有相。空無相願是三即空。真實入法等與不等皆悉平等。因于智慧獲得解脫。寶女。菩薩若能如是具義。是名為義。說如是義是名說義。寶女。雲何菩薩說于毗尼。佛說毗尼凡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犯毗尼。二者煩惱毗尼。雲何為犯。雲何毗尼。犯已尋覺不善思惟。因于無明顛倒虛妄欺誑煩惱。著我眾生疑心。不得解脫。掉悔x慢放逸寡聞。因如是等是名為犯。若破疑心獲得解脫。得解脫故見有犯處。即是非處亦非非處。非身口意。不取不舍不可睹見。非是身作及心口作。若是三作即是滅法。若是滅法。誰作誰犯如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諸法無根無作無處。若能破壞如是等疑。是名為淨。是名不熱。隨師教作。是名有信。是名有定。是名毗尼。雲何煩惱。雲何毗尼。十二有支。所謂無明乃至老死。是名煩惱性。能調伏一切煩惱。是名毗尼。何以故。空無相願能調諸法。若法是空無有性相不可願者。雲何而有貪恚痴等。無作能調一切諸法。若一切法不可作者。雲何而有煩惱諸結。一切諸法從因緣生。若從緣生雲何可見。見如是等十二有支。亦知煩惱及煩惱相。若是空智能觀菩提。即以此空空于煩惱。若能觀察如是平等。是名毗尼。若能如是演說義者。是名菩薩能說毗尼。若是毗尼能知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雲何名為知我毗尼。謂觀無我觀于我性。知我淨我實。知我分別我空我修。知我不動不說不著不生不滅。若能如是知于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若實無我而作我想。于無煩惱作煩惱想。亦復如是若我本無煩惱亦爾。若有具足毗婆舍那。則能如是觀察了知。是名知我煩惱毗尼。煩惱者非過去未來現在。若能不作不念不求。是名知于煩惱毗尼。毗尼亦非去來現在。如心非色。非內非外。亦非中間。煩惱亦爾。非色非內外及以中間。何以故。無覺知故。無諍競故。無清淨故。無造作故。若能如是知諸煩惱。不出不滅是名了知煩惱毗尼。寶女。菩薩若得如是等知煩惱毗尼。亦為眾生說如是法。是名菩薩演說毗尼。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忍。爾時寶女心大歡喜。前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真實法義。及以毗尼不可思議。若有菩薩能如是說。是人則能實知實見。爾時舍利弗語寶女言。汝今已具如是等法。能演說不。寶女答言。大德舍利弗。實名無貪無貪即義。如是義者即不可說。不可說者即是毗尼。大德。若如是者雲何可說。復次舍利弗。實者即滅滅者即法。法者即淨淨者即義。義者即毗尼。如是等法無有文字。若無文字雲何可說。大德。實者即如如者即法。法即無二無二即義。夫無二者亦不可調。若不可調雲何名調。如是等法悉無所有。若無所有雲何可說。舍利弗言。汝今成就何等寶故。立如是名名寶女耶。答言。大德。有三十二菩薩寶心。如是心中悉無聲聞闢支佛心。何等三十二。一者發心為度一切諸眾生故。二者發心為令佛種不斷絕故。三者發心為持佛法不滅盡故。四者發心守護僧故。五者發心為施眾生聖法之樂。六者發心為諸眾生修集大慈。令眾遠離煩惱諸苦。七者發心修集大悲舍內外物。八者發心護持禁戒調毀戒故。九者發心修忍破壞不忍。x慢惡心顛心醉心狂心放逸自在心故。十者發心精進為破懈怠畏退悔心調伏懈怠諸眾生故。十一者發心修定為破亂心狂心妄念。為令眾生獲得四禪及八解脫。調伏欲界諸眾生故。十二者發心修智破一切 。真實知見入于法界。十三者發心為知眾生平等無二皆一味故。十四者發心為得無貪無 利衰毀譽。其心無二安住善法苦樂不動。為如是等護眾生故。十五者發心為得無怖無畏。欲解甚深十二因緣離一切見。十六者發心為欲莊嚴智慧。及以功德無有厭足。十七者發心為欲不離見佛常聞法故。十八者發心為欲如聞而說。十九者發心為得廣大法聚心無食吝。二十者發心為欲贊嘆淨戒。如聞而住教化慰喻毀禁人故。二十一者發心為破一切眾生七種慢故。二十二者發心為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二十三者發心為破諸魔惡業。二十四者發心為施眾生安樂。二十五者發心為欲壞破眾生。所有眾苦心不生悔。二十六者發心為欲具足成就得佛法故。二十七者發心為知有為之法。一切無常苦無我故。如已不離心無厭悔。二十八者發心為樂修集一切助菩提法。二十九者發心為見空無相願。以眾生故而不取證。三十者發心為于雖畏諸有亦護諸有。三十一者發心為于見生死過而不厭悔。三十二者發心為于若近菩提受無上樂舍。是妙樂為眾生故受貧窮苦。舍利弗。是三十二發心之寶。悉無聲聞闢支佛心。是故菩薩名為寶聚。爾時世尊贊寶女言。善哉善哉。汝真實說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而菩提心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不可齊說三十二事何以故。非聲聞寶能得佛寶。非緣覺寶能得佛寶。以菩薩寶能得佛寶。得佛寶已。則得聲聞闢支佛寶。菩薩佛寶。是故菩薩名為寶聚。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寶女所說不可思議。我觀其說。是女似得四無礙智。佛告舍利弗。汝今方謂。是女未得四無礙耶。是女久已成就具足。寶女說法字不可盡。文句義味亦不可盡。時舍利弗語寶女言。仁者今當廣分別說四無礙智。于一切法悉成其事。大德。菩提心者名無礙句。何以故。菩提心中攝諸義故。是名義無礙智。一切法界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辭無礙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智。義不可說名義無礙。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名法無礙。無言說業名辭無礙。于六入界無有障礙名樂說無礙。了達于義名義無礙。樂于寂靜名法無礙。字不合法法不合義名辭無礙。說即是聲名樂說無礙。如來正覺即菩提義名義無礙。菩提義者能生于法名法無礙。法可作句名辭無礙。說已得義名樂說無礙。法義者名義無礙。解脫者名法無礙。演說法相非有法性名辭無礙。分別法界及非法界名樂說無礙。僧即無為名義無礙。諸僧一味名法無礙。和合僧故名辭無礙。說僧功德名樂說無礙。大德。是四無礙遍一切法。時舍利弗言。世尊。是女人者發心已來為久近耶。在何佛邊種諸善根。佛言舍利弗。過去無量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分別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大淨。如兜率天。與菩薩僧七萬六千。一切皆是清淨梵行。得不退轉陀羅尼門。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淨德報王。千世界而得自在。後宮榕 送蛩那⑴G[泳咦恪F淞 緣攘 κ俊6 筆б酢S諶 蛄 V謁輟V種止┬ 鵂捌腥 K 椒可崳躍咭路 巢 菀揭 I嶗 е浴J雷鴆簧蟆1朔鶚倜 甘薄I嶗 ャF浞鶚倜 薪佟J弊 滯酢S肫 蠊 焓 榕 巴餿嗣窬磐蚨 V諛怯傷 j宄種種治蘗課薇 ┬ 摺M 練鶿 R園飼V諫廈鈁潯Χ 鶘稀M訪孀骼 エ蠔險啤?諦 茄浴J雷稹N醫袼 韞┬ 摺F母錘 惺饈エ┬ ソ藝 弧J狽鶇鷓浴4笸酢S幸旃┬ ヅ罟┬ H縭槍┬ 詿斯┬ 0俜智J滯蚍職僨 蚍幀2患捌湟弧M躚浴J雷鶚嗆喂┬ T咐鐘 盼ㄔ桿抵 6 筆雷鵂此蒂試弧 br />
如恆河沙等世界滿中妙寶持用施
雖有如是無量福不如憐愍發菩提
無量億等恆沙佛淨妙花香以供養
如是福德猶不如發菩提心七步退
如是發心即為施戒忍精進禪智慧
若為憐愍發大心其福無量不可盡
上色力財上族姓是人乃能發菩提
主千世界至梵天得大自在乃能發
若樂喜發菩提心如是乃能斷惡有
能為人天開正路能開八正邪險徑
諸根具足不盲聾皆由至心發菩提
能見十方諸世尊能聞天上甘露味
若能至心發菩提是人能破疑x慢
無量智慧得自在能為眾生說法界
眾生見之如父母亦如良醫師友想
能療眾生煩惱病教誨令趣菩提道
爾時聖王聞佛說是發菩提心所得功德。其心歡喜踴躍無量。與其眷屬內外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我今憐愍于眾生是故發此菩提心
若欲獲得大自在不應于此生退轉
生死無量受苦惱而于自他無利益
寧發于此受大苦非以不發受安樂
若有眾生發菩提即得人天聖王樂
亦得寂靜無漏樂及得無上菩提樂
最上慧忍三昧定具四無量及六度
三種淨慧六神通四無礙智大自在
無上十力四無畏及三念處及大悲
成就具足十八法如是皆由發菩提
能動十方諸世界亦知十方眾生心
能度無量諸眾生皆由發于菩提心
舍利弗。說是偈時。四萬夫人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聖王。復于萬億年中。供養彼佛。供養佛已厭世出家。既出家已思惟四句。一者實句。二者法句。三者義句。四者調句。于一億年常思如是四句之義。舍利弗汝知。爾時轉輪聖王。豈異人乎。即寶女是也。舍利弗言。世尊。何業緣故受是女身。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薩不以女業而受身也。乃以神通智慧之力示女身耳。為欲調伏諸眾生故。舍利弗。汝今實謂寶女菩薩是女身耶。莫造斯觀。何以故。受女身者即是慧力神通之力。舍利弗。是女久已于無量劫中離男女身。如是身者非是過去。亦非未來現在。此身即方便身。是方便身化此世界。九萬二千諸女人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示現是方便身。爾時寶女語舍利弗。大德。汝今能以女人之身說正法耶。舍利弗言。我于男身尚生厭悔。況女身乎。舍利弗。汝于男身生厭悔耶。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大德。是故菩薩勝諸聲聞闢支佛等。何以故。汝諸聲聞所厭悔處。菩薩于中受樂不悔。聲聞之人不求諸有。菩薩于中甘樂受之。聲聞之人于諸功德生知足想。菩薩之人無有厭足。聲聞之人厭離煩惱。菩薩之人處而不懼。舍利弗言。寶女。菩薩之人有何等力。以是力故心無厭離。寶女答言。大德。菩薩摩訶薩有八種力處之無厭。何等為八。一者慈力。心無礙故。二者悲力。為調伏故。三者實力。不誑諸佛以眾生故。四者慧力。離煩惱故。五者方便力。心不悔故。六者功德力。無所畏故。七者智力。壞無明故。八者精進力。破放逸故。是名八力菩薩具足如是八力其心不悔。舍利弗言。寶女。汝今已具足八力耶。答言大德。言具足者即是顛倒。顛倒者即是二相。二相者即是有為。有為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平等。大德。若平等者雲何有力。雲何無力。雲何可說一二之數。大德。一切諸法皆如虛空。而是虛空。不可說內不可說外。不可說明不可說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一切法同虛空者。雲何可說有力無力一二之數。大德。菩薩摩訶薩。亦有力亦無力。雲何有力。雲何無力。無煩惱力有智慧力。無慳吝力有惠施力。無破戒力有持戒力。無 恚力有忍辱力。無懈怠力有精進力。無亂意力有禪定力。無無明力有智慧力。是故菩薩遠離惡法修集善法。是故菩薩無惡法力有善法力。爾時世尊贊寶女言。善哉善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說即是實說。寶女菩薩說是法時。五百菩薩成就忍心。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五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寶女品第三之二
爾時寶女復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如來具足十神力者。為即十力是世尊耶。為離十力有世尊乎。若即十力是世尊者。是名二法若是二者即是無常。若離十力有世尊者。雲何如來說諸法等。世尊。若一力中具十力者。何故如來不說百力。若不說百。當知一力非十非百。爾時世尊贊寶女言。善哉善哉。如來世尊。非一非二。若非一二。雲何言十。雲何言百。菩薩摩訶薩遠離一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世尊非即十力。非離十力。能說十事。故名如來具足十力。如來雖說如是十力。而一力中具無量力。為流布故說言十力。寶女復言。善哉世尊。唯願廣說如是十力。佛言寶女。至心諦听。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求聲聞乘及造惡業。無有是處。以是堅心。得菩提時成就初力。如來成就如是力故。于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如是法輪。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轉。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了知諸業悉是一業。以是力故。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業業因緣處及以非處。得菩提時成第二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了眾生根知已說法。以是力故。得菩提時成第三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觀眾生界。觀已隨界而為說法。以觀界故。得菩提時成第四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觀諸眾生上中下根。觀已隨解而為說法。以知解故。得菩提時成第五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觀至處道。若有為道。若無為道。若聲聞道。若緣覺道。若菩薩道。以觀道故。得菩提時成第六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恭敬尊重修諸禪定。為調眾生而說法要。以修集故。得菩提時成第七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于過去善根不生誹謗。成就念心不作放逸。不放逸故。得菩提時成第八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見未學者不生輕心。自既學已不生x慢。能施眾生智慧光明。以施明故。得菩提時成第九力。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教諸眾生遠離漏法不令增長。贊嘆解脫修無漏道。亦為眾生說無漏道。以修無漏故。得菩提時成第十力。寶女。菩薩修集如是十力。能具如來十種之力。寶女復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行何法。得四無畏及十八法。佛告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所得妙法不生貪吝。不作是念。若我教彼彼則勝我。于諸眾生其心平等。能舍內外施于一切。觀察法界無種種相。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初無畏。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諸遮道法了了而知。以了知故不行不隨如是遮法。亦不稱贊不以教人。知遮道已而遠離之。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二無畏。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常修淨道常說淨法。修治莊嚴得淨法故。如是莊嚴亦自修治亦教眾生。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三無畏。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終不起于x慢之心。終不自說我知我見。覆藏功德顯露罪過。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四無畏。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失道眾生示以正道。除去道路瓦石惡刺。津途險絕施作橋梁。 冥之處為設燈明。見犯罪者能令調伏。能除眾生所有疑悔。于非犯者不強言犯。除壞眾生疑法之心。施法光明勸請說法。見說法者稱贊善哉。恭敬尊重不生輕心。欲解一切眾生言音。不正語者心不輕之。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初無失。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實語法語。義語時語。調伏語。不錯語。離諸惡語。聖人之語。若聞法已轉為他說。為于自利及利他故。說時不輕。不生諍訟。信佛法僧。亦令眾生信佛法僧。觀諸法界不可宣說。以是因緣。得菩提時知一切語。得無量門總持方便。是故其身一切相好一一毛孔。悉出如來微妙音聲。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常修六念。亦化眾生令修六念。以是因緣。得菩提時不失念心。亦得法證總持方便。無量眾生于無量劫。思惟深義一時來問。如來不假思惟之力。而能一時各隨問答。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常護一切眾生之心。不與眾生作亂心因諸苦惱因。見諸眾生行善法時。不遮不亂。善知諸法悉如幻相。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知諸法界同于一味。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其心常定。得無邊聞總持方便。得是持已。心常在定而作佛事。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想不顛倒心不顛倒。以不倒故。于無我中不作我想。眾生命人士夫男女。x慢煩惱。常斷有無。善惡垢淨。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生死涅等想。一切眾生有顛倒故。有如是想。若無顛倒則無是想。行于中道。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就一想無有二想。修是定故。得無盡器總持方便。以是持力。心常修集無想三昧。憐愍眾生修集大悲。說法不息。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修集舍心舍于苦樂。不苦不樂。不喜不愁。不愛不 。以是因緣。利衰毀譽心無有二。常觀無常苦無我等。亦化眾生修如是舍。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大舍。得是舍已。得大海印總持方便。以是持力。雖得人天阿修羅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釋天梵天恭敬供養。不以為欣。邪見惡人輕慢罵辱。不以為戚。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不上不下不動不濁。修大慈悲。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至心求菩提甚深之法種種善根。不求聲聞乘。修集大悲。如是等心無有退轉。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如來欲。無增無減。得金剛幢總持方便。得大自在。知雲何說。知說何事。知何時說。知何處說。知為何眾生。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常勤精進。于諸善法不知厭足。恭敬供養和上善友。亦常親近樂听正法。隨聞而持。如是精進為調眾生。為欲供養無量諸佛。為令無量無邊眾生得無上道。亦令獲得如是精進入于法門。以是因緣。得聞佛法總持方便。是故菩薩得菩提時。成就如是精進無減。以精進故具足神通。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具足念心修四念處。觀內外身無常苦無我。受心法念亦復如是。修空無相無願三昧。為如來身。觀身念處不證解脫。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就如來念心無減。得知心通知諸眾生根界。解業煩惱行習心處。善根惡根果報生滅。諸有次第。諸佛世界諸乘大眾。菩薩諸行得授記 。父母親族師長和上。知如是等心不失念。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常修智慧。利慧。疾慧。無邊慧。甚深慧。解慧。淨慧。不動慧。無礙慧。無勝慧。了知聲聞緣覺乘慧。無上慧。不知足慧。具足如是等慧。求慧求法持法說法。甘樂于法。以樂法故。于內外物不生貪著。于師和上能忍眾苦。以所須物奉獻貢上。為于一字一句之義。能以十方世界珍寶奉施法主。一偈因緣舍于身命。雖于無量恆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聞菩提之事心生歡喜。于正法所樂聞樂說。常為諸佛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間所有經典書論悉能通達。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佛智慧無增無減。如是等智名為無礙。知眾生心。善不善無記。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垢法淨法。生死涅。一切法門。一切菩提事。一切菩提道。一切世界。一切劫一切微塵去來現在。于如是事通達無礙說時無盡。以是因緣。如來能于一法之中說無量法。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不樂在家求受五欲。樂處空閑修出家法。樂修深義及三脫門。以是修力得無礙法門無掛礙智。過魔境界莊嚴具足。遠離煩惱及諸惡見說甚深義破眾疑心。除去一切諸惡覺觀。破于欲界色無色界。為貪眾生演說正法令離貪心。為喜 者演說慈心令離 恚。為愚痴者說十二因緣令離無明。為慳貪者說檀波羅蜜。為破戒者說尸波羅蜜。為 恚者說羼提波羅蜜。為懈怠者說毗梨耶波羅蜜。為亂心者說禪波羅蜜。為無智者說般若波羅蜜。為凡夫人說四真諦。為顛倒者說無常無淨無樂無我。為結縛者說三十七助菩提法。菩薩具足如是等法。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就解脫無增無減。如是解脫無能動者。畢竟清淨畢竟解脫。能知能見一切聲聞闢支佛乘。亦得清淨總持方便。以持力故能說解脫。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恭敬智慧得智勢力。得智光明。知眷屬智。知無貪心。知無 心。知無痴心知無愛心。知無垢心。知無諍心。知無食心。知無貪心。知無上心。知無礙心。知無記心。知善心。知不善心。知惡心。知淨心。知不淨心。大心小心。狹心廣心。遍知心不遍知心。貪心舍心。持戒心破戒心。忍心不忍心。懈怠心精進心。定心亂心。痴心慧心。凡心聖心。正定聚心。邪定聚心。不定聚心。聲聞心。緣覺心。菩薩心。苦諦心。集諦心。滅諦心。道諦心。雖知如是而不取證。為調眾生常說正法。謂四真諦十二因緣。遠離斷見及以我見。說因緣果從緣而生。非因于我眾生命等。了知無明因緣于行。行因緣識。識因緣名色。名色因緣六處。六處因緣觸。觸因緣受。受因緣取。取因緣愛。愛因緣有。有因緣生。生因緣老死憂悲苦聚。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取滅。取滅故愛滅。愛滅故有滅。有滅故生老死憂悲苦惱滅。大苦聚滅。作是觀已復作是念。如是等法。實非我作眾生壽命士夫等作。非常非斷。若非眾生士夫等作。是名為空。如其空者即是無我眾生壽命及以士夫。無常無斷。若無常斷無生無滅。無生滅者三世不攝。三世不攝即名為無。如其無者不可算數。無算數故即第一義。第一義者即是如來語。如來語者即無斗諍。無斗諍者名沙門法。沙門法者即是虛空。若能了知如是等法名真實知。若觀思惟諸惡因緣。則生無明至大苦聚。惡思惟滅則無明滅。乃至大苦聚滅。作是觀已。不著常見不著斷見。知一切法從緣而生從緣而滅。知一切法無我眾生壽命士夫。不見此彼及以中間。何以故。若無彼此雲何有中。是故菩薩如是說法。以是因緣。得菩提時成解脫智無增無減。亦得無邊總持方便。以得持故。依于法界觀虛空界。說是處非處。至漏盡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宣說甚深秘密之藏。兼以是法化于眾生。是名不與二乘共之。身口意等具足神通。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不欺眾生而作妨礙。不貪不慳無有害心。梵行清淨勤修精進。集助道法不惜身命。為諸眾生起大慈悲。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得一切光總持方便。以是持力。能作種種方便之身。所謂天身。龍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乾闥婆身。緊那羅身。摩 羅伽身。梵身。釋身。四天王身。剎利身。婆羅門身。毗舍身。首陀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示現如是種種身已。為諸大眾隨意說法。說法既竟即滅不現。令一切眾不知所在。或身滅已而故說法。一切眾生六情瞻對而無厭足。若不見時心常緣念。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不欺眾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常安隱語。法語毗尼語。不熱語。佛語義語。喜聞語。樂見語。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一切口業隨智慧行。獲得三分總持方便。以是持力。善解一切眾生語言。說諸眾生所有之業。佛所出言是真實語。十二因緣語。隨解脫語。不貪語。寂靜語。因緣語。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不欺眾生。不妒不害。不作邪見修于正見。起大慈悲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終不忘失菩提之心。具足智慧捐除x慢。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一切意業隨智慧行。獲得無垢總持方便。以是持力。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眾生心悉皆平等。如幻化相本性清淨。觀諸眾生身業平等。皆如水月。見諸眾生悉在己身。己身亦在眾生身中。猶如影現。能令眾生悉作佛身。亦令己身作眾生身。一切無有能動轉者。◎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信過去世諸佛智慧。善身口意業無有疑網。若聞佛事不可思議。不驚不怖。信過去佛世界眾生。已得調伏。信如來身游十方界往返無礙。能解一切眾生言語。隨其種種而為說法。一切三世智慧無礙。了知過去一切法界一切諸乘知諸眾生業果神通。知他心智于如是等心信無疑。亦化眾生令同已信。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知過去世智慧無礙。因往修集勇健三昧。獲得健行總持方便。以是持力。能知過去諸佛世尊壽命種姓。亦知過去菩薩聲聞闢支佛等。一切眾生業果神通。亦知過去所有諸劫。有佛出者無佛出者及其名字淨以不淨。若廣若狹若粗若細。若微塵等若倒若順。于如是等悉得了知。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信未來世諸佛智慧。善身口意業無有疑網。若聞佛事不可思議不生驚怖。信未來世界眾生悉當調伏。信于如來游十方世界往返無礙。能解一切眾生語言。隨其種種而為說法。一切三世智慧無礙。了知未來一切法界一切諸乘。知諸眾生業果神通。知他心智于如是等心信無疑。亦化眾生令同已信。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知未來世智慧無礙。因修悲定得師子吼總持方便。以是持力。能知未來諸佛世尊壽命種姓。亦知未來菩薩聲聞闢支佛等。一切眾生業果神通。亦知未來所有諸劫有佛出者無佛出者。及其名字淨以不淨。若廣若狹若粗若細。若微塵等若倒若順。于如是等悉得了知。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復次寶女。菩薩修行菩提道時。信現在世諸佛智慧。善身口意業無有疑網。若聞佛事不可思議不驚不怖。信現在佛世界眾生悉得調伏。信如來身游十方界往返無礙能解一切眾生言語。隨其種種而為說法。一切三世智慧無礙。了知現在一切法界一切諸乘。知諸眾生業果神通。知他心智于如是事心信無疑。亦化眾生令同己信。以是因緣得菩提時名為如來知現在世智慧無礙。因修淨定獲得金剛總持方便。以是持力能知現在諸佛世尊壽命種姓。亦知現在菩薩聲聞闢支佛等。一切眾生業果神通。亦知現在所有諸劫。有佛出者無佛出者。及其名字淨以不淨。若廣若狹若粗若細。若微塵等若倒若順。于如是等悉能了知。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寶女。是名十八不共之法。如來。復有不共之法。謂無見頂。何以故。無邊身故。無能勝者。名不共法。何以故。一切事具故。見者除惱名不共法。何以故。身如藥樹故處眾無畏。名不共法。何以故。一切清淨故處眾無怯。名不共法。何以故。四無畏故知眾生心。名不共法。何以故。隨意說法故徒眾寂靜。名不共法。何以故。隨師教故出言清淨。名不共法。何以故。不說無義語故。凡所宣說聞者歡喜。名不共法。何以故。離怨親想故。說法之聲齊眾而聞。名不共法。何以故。余無利益故。各各見佛正在已前。瞻對之時目未曾 。名不共法。何以故。身不可思議故。聞佛所說要生善芽。名不共法。何以故。成就無量諸功德故見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覺一切法故。舉身回顧如象王視。名不共法。何以故。威儀清淨故大師子吼。名不共法。何以故。具足大力故威儀純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所有身業隨智行故口業純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所有口業隨智行故一切眼目。名不共法。何以故。所有意業隨智行故眾生樂聞。名不共法。何以故。語微妙故受上供養。名不共法。何以故。無上福田故無盡功德。名不共法。何以故。不求果報故無能壞者。名不共法。何以故。一一節中有那羅延力故記事不虛。名不共法。何以故。知諸根故為一切師。名不共法。何以故。通達一切故壽命無盡。名不共法。何以故。得法身故有親近者得大利益。名不共法。何以故成就一切諸善法故。所得智慧無能濁者。名不共法。何以故。知三世智性清淨故。出身血者得五逆罪。名不共法。何以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煩惱習盡。名不共法。何以故。了知一切煩惱因故知一切行。名不共法。何以故。覺一切法故。寶女。是名如來不共之法。爾時寶女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得三十二相。是何業因之所成就。佛告寶女。如來成就無量功德。是故得成三十二相。我今于是無量事中。當略說之。如來至心護持淨戒。得足下平相。修行種種惠施業故。得千輻輪相。不欺一切諸眾生故。得足跟𦟛相。護正法故。得指縴長相。不壞他眾故。得網縵相。妙服奉施故。得手足軟相。淨飲食施故。得七處滿相。喜聞佛法故。得鹿王𨄔相。覆藏他過故。得陰藏相。修善法故。得上身如師子相。常以善法化眾生故。得缺骨平滿相。救護怖畏故。得臂肘𦟛相。見他事業樂佐助故。得手摩膝相。常修十善故。得清淨身相。常施病藥故。得所食之物至喉悉現相。常發莊嚴修善法故。得師子頰相。于諸眾生其心平等故。得四十齒相。和合諍訟故。得齒密相。珍寶施故。得齒齊相。身口意淨故。得二牙白相。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成就無量功德故。得味中上味相。于眾生中常柔軟語故。得梵音相。修集慈心故。得紺色目相。至心求于無上菩提故。得牛王𥇒相。贊嘆他人所有功德故。得白毫相。恭敬父母師長和上故。得肉髻相。樂說深法故。得身柔軟相。施敷具故得金光相。遠離聚說世間事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相。樂受善友師長教敕故。得身毛上靡相。不以惡事加眾生故。得發色金精相。常勸眾生修三昧故。得身圓滿如尼拘陀相。生生之處作佛像故。得那羅延力相。寶女。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獲得如是三十二相。寶女復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快哉如來。善說佛法。爾時世尊贊寶女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一切眾生聞是義者。即得具足無量功德。聞已信者。亦得成就無量功德。說是法時。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六種震動。無量眾生發菩提心。五千菩薩得無生忍。虛空諸天雨種種花。鼓眾伎樂以供養佛。若有眾生已于無量無邊佛所殖眾德本。乃得聞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不共之法三十二相。是人聞已能生深信。信已能于大眾之中作師子吼說如是法。何以故。下劣之人不能得聞如是正法。假使得聞未必得信。上人持戒智慧具足乃能得聞。聞已敬信。信已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寶女復言。世尊。佛不可思議。法僧亦爾不可思議。聞信是經亦不可思議。若有信者是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雲何菩薩修行法行。寶女。菩薩摩訶薩不舍親舊。知恩報恩憐愍一切。有歸依者終不舍棄。至心念于菩提之道。修于忍辱。難施能施攝取眾生慈心護戒。思惟善義護持正法。樂法念法持法樂靜。獨處空閑心無悔退。善護眾生淨身口意。為四無量發大莊嚴。常勸眾生于菩提道。凡所講論先贊大乘。不先許人後生悔心。清淨其行知足少欲。不慳不妒不斷聖種。心無諍訟了知因果。信聞戒施慚愧智慧。親近善友隨師長教。心無x慢。恭敬禮拜長老有德。離貪恚痴我及我所。常念佛法僧施戒天。得供養時其心不高。常勤修行六波羅蜜空無相願諸善方便。不見我常眾生壽命士夫之相。修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是名菩薩修行法行。又法行者無眼無色無色想行。無耳無聲無聲想行。無鼻無香無香想行。無舌無味無味想行。無身無觸無觸想行。無意無法無法想行。非色行。非色非非色行。非色苦行。非色非非色苦行。非色我行。非色非非色我行。非色空行。非色非非色空行。非色無相行。非色無願行。非色無行行。非色性行。非色實行。非色寂行。非色生行。非色出行。非色因緣行。非色聚行。是名法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寶女。若無如是陰入界行。是名法行。無欲界行色界行無色界行。無住無脫。是名法行。無去無來無有住處。無心意識無見無聞無知無識。無有身業口業意業。非法非非法。非一非二。非去來現在。非垢非淨非聚非散。非我眾生壽命士夫。非常非斷。非我非我所。非始非終。是名法行。是名我法。是名住處。是名法性。是名法處。是名空處非處。名畢竟處。不動不住無有相貌。無出無滅無所修行。無取無舍無受無施。若能知見如是等法。是名真知。是名實知。是名法知。若有菩薩能作是學。為諸眾生行于生死。而于涅無所動轉。是名菩薩真實法行。說是法時八千菩薩成就忍辱。爾時寶女復以種種珍寶雜物。供養于佛而作是言。世尊。若有菩薩行是法行。即是修行一切佛行。即得授記坐菩提樹。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舍利弗語寶女言。汝知菩薩不退印耶。爾時寶女即說偈言。
諸眾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觀無異
不生分別一一數是名菩薩不退印
過去未來及現在十方世界諸世尊
皆悉平等觀法界是名菩薩不退印
觀有為界皆無常有漏無漏亦如是
知一切法本性淨是名菩薩不退印
觀于生死無有量不可稱計知其數
若能一念通達知是名菩薩不退印
一切世間諸法界及以出世諸聖法
若知平等悉真實是名菩薩不退印
若能了知諸佛界及以諸魔波旬界
通達是二無差別是名菩薩不退印
貪欲 恚愚痴等一切眾生諸煩惱
知從顛倒因緣生是名菩薩不退印
生死之法及涅無上正道及菩提
觀察是法無差別是名菩薩不退印
知是五陰如菩提如菩提性入界然
觀是諸法無有二是名菩薩不退印
地水火風及造色觀之猶如虛空等
如是即得真實印亦如十方諸佛印
如眼界等菩提然是二平等無差別
自能受持為他說是名菩薩不退印
知諸眾生所有心能為一切心因緣
如是因緣無障礙是名菩薩不退印
能遍觀察諸眾生所有諸根上中下
能觀生死盡彼岸是名菩薩不退印
所有字義句無盡于無量劫而演說
無能破壞作障礙是名菩薩不退印
虛空邊際尚可盡世間猛風可系縛
菩薩所有不退心一切世間不能轉
成就無量陀羅尼于諸法中不失念
次第演說諸法義如佛口出無有異
十方世界佛世尊為度眾生說無量
悉能受持解深義是名菩薩不退印
無量劫中所聞法猶如現聞而演說
無量世學陀羅尼獲得如是無盡印
成就具足如是持及以無上真知慧
若得菩薩不退印則能宣說如是法
若觀一切諸法空亦不親近不遠離
若有成就不退心當知是人有空印
一切諸法虛空印其性本來無生滅
若能了知是法界是名菩薩不退印
諸法皆從因緣有離于眾緣無法界
若能了知如是者當知是有不退印
所有威儀諸色聲能空一念悉示現
為欲教化諸眾生即是菩薩不退印
惠施之心如虛空無量劫中不可盡
成就無量諸功德即是菩薩不退印
修集淨戒為佛戒獲得佛戒如虛空
成就如是無上戒即是菩薩不退印
一切眾生所有戒及以學戒無學戒
雖有如是無量戒不及不退十六一
若得最上無生忍成就無量無有邊
若得如是無生忍如過去佛之所得
為眾生故善莊嚴無量世中不休息
常勤修集精進行即是菩薩不退印
常樂修集諸禪定亦為眾生宣說法
雖復示現諸威儀而其內心不離定
具足無上正知見遠離一切煩惱習
若有成就不退心則能近于佛境界
具足三種之神通及其如來善方便
若有成就不退心是人欲得正覺印
一切眾生不能知是人心行及境界
為諸眾生無量行即是菩薩不退印
其實未得無上道而能示現如來身
生及成道轉法輪處眾示現大涅
未舍菩薩不退印亦能獲得如來印
猶如虛空無有邊所得佛印亦如是
說是偈時。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六種震動。五千菩薩得不退印。爾時世尊贊寶女言。善哉善哉。快說菩薩不退轉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寶女定得不退轉印。是故能作如是宣說。若不證者何能如是。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寶女久已得不退印。忍辱成就已盡大乘甚深邊底。爾時寶女白佛言。世尊。何故名大乘。佛言。其乘廣大故名大乘。于諸眾生無掛礙故故名大乘。是一切智善根根本故名大乘。無有煩惱諸結黑 故名大乘。所有光明無處不遍故名大乘。周遍其邊有眼目故故名大乘。本性常淨初無沾污故名大乘。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名大乘。護持禁戒故名清淨。修集定故名為安住。修智慧故名為無漏。修解脫故名無系縛。示一切法等無二故名解脫智。攝十力故名無能動。具四無畏故名無怖懼。攝取十八不共法故名為無礙。修集大慈故名平等。破壞一切諸魔眾故名為最勝。摧煩惱魔故名寂靜。壞陰魔故名不可數。破死魔故名為常住。具足檀那波羅蜜故名為富足。具足尸羅波羅蜜故名為無熱。具足羼提波羅蜜故名為無怨。具足精進波羅蜜故名為無動。具足禪那波羅蜜故名無漏無轉。具足般若波羅蜜故名勝一切世間出世間。具足方便波羅蜜故名為攝取。一切諸乘斷諸有故名無有。有因八道得故名為安。具定慧翼所往無礙調諸根故名大神通。修正勤故能見一切諸佛世界修念處故遠離惡法。親近善法。修七覺分遠離一切諸煩惱結。無為無漏無勝無上。無能見頂無能知者無有遮障。無有听聞無入出處。大眾大堂一味不作。不作數量平等無二。得大名稱十方無礙。一切人天之所恭敬。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永斷一切慳吝破戒害心懈怠亂心無明。能令眾生獲得多聞。為作安樂斷一切苦。能令作善業。佛智無礙智。無上智平等智。一切智。是名大乘。說是法時。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復作是言。若有眾生能發如是大乘心者。即得無量善法利益。爾時寶女白佛言。世尊。何障礙故。不令眾生疾得大乘。佛告寶女。有三十二事。以是因緣為作障礙。何等三十二。一者樂聲聞乘。二者樂緣覺乘。三者樂釋身故。四者樂梵身故。五者樂為世樂受持禁戒。六者樂修一善。七者常懷嫉妒。八者多財貪著慳吝。九者不樂勸化眾生令修善法。十者心x慢故。十一者不求菩提心故。十二者畏菩提心故。十三者于一法中生著心故。十四者不善思惟故。十五者不能親近師長和上善知識故。十六者誹謗余部故。十七者不能淨于身口意業故。十八者不能護持無上法故。十九者得少法味吝不說故。二十者少解法義生大慢故。二十一者遠離四攝故。二十二者不能恭敬同師同學故。二十三者不樂念于六波羅蜜故。二十四者遠離三聚故。二十五者不發願故。二十六者少善根故。二十七者倒解義故。二十八者不嘆三寶故。二十九者誹謗大乘菩提事故。三十者自不解義誹他說故。三十一者不覺了知諸魔事故。三十二者樂生死故。是名三十二事障礙大乘不令眾生疾得大乘。寶女。如是障礙其事無量。我于今者但略說耳。大乘所有功德無量。障礙之事亦復如是。亦如涅功德無量。障礙之事亦復無量。如生死過無量無邊。即是大乘之障礙也。寶女。若有人能遠離如是無量惡法。當知是人即得大乘。寶女。若有菩薩能得淨心。是人即能獲得大乘。世尊。眾生雲何速得成就無上大乘。寶女。有三十二事。眾生修集能速得之。何等三十二。一者眾生不請而往親附。二者見他福德不生妒心。三者至心修集無量善根。四者營他事業不生愁惱。五者至心不濁身口業淨。六者不為利養改四威儀。七者如說而住。八者于諸眾生其心清淨。九者終不放舍菩提之心。十者清淨莊嚴檀波羅蜜。十一者清淨尸波羅蜜。憐愍毀禁故。十二者淨忍波羅蜜。不惜身命故。十三者淨精進波羅蜜。得十力無畏故。十四者淨禪波羅蜜。遠離煩惱故。十五者淨般若波羅蜜。除煩惱習故。十六者修勇健定。壞諸魔業故。十七者至心度脫諸眾生故。十八者修四攝故。十九者心平等故。二十者不舍一切諸眾生故。二十一者知恩報故。二十二者護持正法故。二十三者修助道法不休息故。二十四者于諸善法無厭足故。二十五者破x慢故。二十六者供養三寶故。二十七者于一切法不生諍故。二十八者善解十二深因緣故。二十九者具七財故。三十者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三十一者修六神通故。三十二者修集定慧故。是名三十二眾生修集疾得菩提。說是法時。七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諸天以諸花香種種伎樂。供養于佛尊重贊嘆。作如是言。若有得聞如是等經。當知是人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梵天釋天四天王天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演說如是無限量義了了之義。壞煩惱義。摧諸魔業。破諸邪見。能持一切無上正法。我等亦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若佛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廣說之者。我等亦當為作衛護。若有惡鬼欲為是人作嬈害事。我當遮止不令成就。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爾時。若能護我諸弟子者。即是護持我之正法。如是護者法則久住。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汝當受持擁護演說如是經典。若有菩薩于無量劫樂修惠施。復有菩薩受持是經。讀誦書寫為人廣說。修大慈悲兼以此義勸人令學。其人所得福多于彼。亦能速疾獲得大乘。阿難白佛言。世尊。是經何名。雲何奉持。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真實法義毗尼方便。成就發心無量寶聚。無量陀羅尼十力四無畏不共法聚。菩薩摩訶薩不退轉印廣說大乘寶女所問。如是等名汝當奉持。爾時阿難及諸人天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七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藏譯
不 菩薩品第四
爾時世尊。故存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繞說法。爾時眾中有金色光。其光明淨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悉蔽一切日月四天釋梵光明。照已即滅。一切大眾瞻睹如來目未曾 。當爾之時寂然無聲亦無聲 3鋈肫 6 貝蟺灤肫刑嵐追鷓浴J雷稹=窈我蛟滌惺槍餉鰲R磺寫籩謖岸萌繢茨課叢 。爾時佛告須菩提言。東方過于無量世界。彼有菩薩名曰不 。與萬菩薩俱共發來。欲听如來微妙方等大集經典。是其光明所言未訖。不 菩薩已至佛所。大寶坊中齎持種種香花伎樂供養于佛。頭面禮足恭敬右繞。卻坐一面寶蓮華上。爾時須菩提。復白佛言。世尊。不 菩薩。所來世界去此遠近。國土何名佛號何等。佛言。須菩提。東方去此七萬二千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土名不 。佛號普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不 菩薩從彼而來。爾時不 菩薩摩訶薩長跪合掌。說偈贊佛。
如來世尊眾寶聚具足一切波羅蜜
無上法師天中天為眾生故我敬禮
寂靜戒定不可動無上智慧調諸根
為諸眾生說大集故我歸依師子王
樂施天人諸安樂眾生喜見如滿月
具足力勢破魔眾我今歸依大藥樹
成就善根施甘露能度眾生生死海
我今歸依無上尊具足妙相三十二
世尊莊嚴此大眾猶如須彌顯四域
名稱無礙遍十方人中象王我敬禮
如來智慧如虛空通達三世無障礙
隨眾生根而說法我今敬禮自在王
過無量劫勤精進超勝同業諸菩薩
所得佛法如先佛我今敬禮一切覺
十方諸佛悉贊嘆精進殊勝無邊量
無量眾生得聞已悉皆同發菩提心
于正法中無厭足兼以勸化諸眾生
能說清淨法之性我今稽首大法王
爾時不 菩薩偈贊佛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大集經中欲少發問。唯願如來垂哀听許。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發問。吾當為汝分別宣說。除卻汝等疑網之心。不 菩薩既蒙听許。心大歡喜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何三昧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念心大智大意。慚愧勇健修施教戒。被忍辱鎧建精進幢。游戲神通莊嚴慈悲。深樂法喜登陟舍山。能說能答摧伏魔怨。壞諸邪見不離諸佛。菩薩善友常得化身。不失念心深信大乘。樂施眾生無上智光。不為世法之所染污同于四大。如地利益一切眾生。如水能洗一切垢穢。如火能熟眾生善根。如風能于戒聞慧等無所障礙。修集慈悲猶如虛空。慧眼無量猶如帝釋。心得自在如自在天。正法化世如轉輪王。聚大福德如須彌山。于善無厭聚眾珍寶猶如大海。思惟十二因緣深義亦復如是。無所畏懼如師子王。具善法財猶如商主。一切依止如大醫王。能作光明猶如庭燎。破 如日清涼如月。煩惱不污猶如蓮華。具足一切諸佛妙法猶如滿月。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以此義咨啟如來。至心諦听。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集是三昧者。則能獲得如是等事。亦得無量無邊福德。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之時世界所有一切具足。善男子。一切法自在三昧者。所謂信佛法僧。苦集滅道。陰入界等空無相願。出生滅沒十二因緣。內外因果業及果報信于開塞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焰如響。如水中月龜毛兔角。空中之花石女之子。如著影衣夢乘白象。若有若無及以有無。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內非外。非見非斷信如是等。則能信佛菩薩大事而不自輕。菩薩事業雖復廣大。我亦能知心得自在。能大惠施護持禁戒。不妨外事憐愍眾生常修忍辱。為不退故勤行精進。為令眾生離煩惱故修集智慧。為壞一切分別想故修集三昧。得妙音聲一切樂聞。修于念佛觀諸如來平等無二。修于念法觀一切法同一性相。修于念僧觀一切僧無有退轉。修于念舍舍諸煩惱。修于念戒常念佛戒。修于念天念後邊身。淨身口意不隨他人。戒定智慧清淨施已。能得具足三十二相。施種種物具足成就八十種好。為欲莊嚴出世智慧具四念處。為欲遠離一切煩惱故具四正勤。為令其心得自在故具四如意。為欲壞破諸魔怨故修集信根。為不顛倒一切法故修精進根。勸令憶念諸罪過故修集念根。為諸眾生心清淨故修集定根。為于一切諸法頂故修集慧根。為無壞故修集五力。為真實知一切法故修七覺分。為真實知道非道故修八正道。樂于寂靜少欲知足遠離惡友。雖復通達一切事業。終不于中生獨師想。于諸煩惱心不貪著。不 眾生不疑諸見。于我我所心不生著。常修欲度眾生之心。于師和上父母善友生念恩心。常思報答往昔之恩。見毀禁者不生譏刺。舍棄重擔真觀陰故。不競不諍護法持戒。攝取持戒及護法者。听法念法供養于法。于正法中心無疑網。凡所演說不為飲食。至心演說說時不輕。亦不自高。為出善芽所聞不失。瞻病所須供給走使。供養法師不說其短。不觀種姓戒與非戒。常樂聞法至心不忘。不失時節常請法師。敷揚道化。有所講說不生x慢。聞已解義亦不自大。不觀他人所有過失。所可听法為知足故。為不斷絕三寶種故。為得無礙宿命智故。為得真實見法性故。為發無上菩提心故。為護如來真實法故。為得上族好種姓故。為見佛法比丘僧故。為得堅固不退心故。為行聖行入聖數故。為得無盡大財寶故。為得無邊大功德故。為得清淨梵音聲故。為得具足佛功德故。為得具足菩薩法故。為欲受持讀誦書寫菩薩法藏及摩夷故。為欲受持如是等法廣宣說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一切法自在三昧者。于一切事無能教者。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其心敬信佛法僧亦復明信四真諦
若得智慧無掛礙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知于苦第一諦亦能遠離于集因
證獲第三真滅諦修集無上聖道諦
具足成就大念心真實觀陰如虛空
其身威儀大寂靜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觀六入性相空亦能調柔于諸根
能壞眾生疑網心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修集空無相願破壞一切諸x慢
所行諸行無黑 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斷見及我見令身口意業寂靜
其心不著有無法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義無顛倒調伏一切眾生心
既說法已無x慢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一切諸善根不為煩惱之所污
其心無熱亦無濁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為他喜求菩提亦不虛誑修善法
十方諸佛觀其心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惠施護持戒憐愍心故忍諸惡
精進修定及智慧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諸眾生修慈心亦無分別怨親想
樂施眾生無上樂是名諸法自在定
調伏眾生于菩提修舍離欲得安樂
常樂修集五神通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法眾樂聞其義難盡如大海
真實了知于法性是名諸法自在定
觀察佛身如諸法佛性法性無差別
護法之心無退轉是名諸法自在定
身口意業得寂靜具足戒定心無為
遠離一切煩惱習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證無上真解脫亦能獲得實知見
修集定慧無有邊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淨之物不以施不受一切不淨戒
三十二相具足成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行種種諸惠施是故獲得八十好
于佛法中得自在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具足四念處正勤能壞諸煩惱
為調眾生修如意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入佛法修信根為壞魔眾修五力
為知諸法修七覺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八正道破邪徑施于眾生無上樂
心無x慢一師想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得修集自在定是人則能離煩惱
親近諸佛菩薩等樂修少欲知足行
為在無上聖人數以眾生故修大悲
不為飲食演說法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法不惜于身命護持正法不吝財
常樂修行二種施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勸眾生令听法如其未解心不輕
不為勝他護持戒是名諸法自在定
無量世中所聞法至心受持為他說
無上法師大名稱不觀時節戒非戒
演說不休亦不息不失時節隨意說
所說諸法如幻相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言真實甘樂聞聞已如說而安住
其心無貪無嫉妒是名諸法自在定
有問無 無輕慢常修憐愍無二相
能自淨除諸過失是名諸法自在定
具足七種無上財成就壽命無上命
具足十力四無畏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聞法善思惟善思惟已如法住
如法住已為眾說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忘菩提上種性供養三寶得化身
勸化大眾具菩提是名諸法自在定
其目清淨見諸佛得梵音聲無上邊
其音遍滿十方界是名諸法自在定
財寶惠施無有盡智慧演說無窮竭
供養父母師和上是名諸法自在定
成就具足宿命智不失無上菩提心
六波羅蜜無厭足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欲利益眾生故受菩薩藏及摩夷
樂為眾生廣分別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一切惡思惟了了睹見十方界
一心能知無量心是名諸法自在定
一心了知三世事修集無量諸神通
得後邊身智無礙是名諸法自在定
憐愍眾生修大悲觀察諸根隨意說
一切佛法得自在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有得聞如是事至心受持生信順
即能獲得無上道亦如往世諸世尊◎
爾時不 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何法獲得如是一切諸法自在三昧。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所謂不著一切諸法。復有一法不著于戒。何以故。若不著戒則能不著一切善法。具足戒故則能成就一切佛法。得大利益無上大道。是故我言。戒是一切善法根本。戒名大燈。若著戒者是人則于菩提障礙非菩提道。若于諸法生貪著者。去菩提道則為大遠。若不貪著則為鄰近。復有二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一者為于菩提方便。修集舍摩他。二者為于善法方便。修集毗婆舍那。復有三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三。一者不舍眾生修空三昧。二者不舍于法修無相三昧。三者求于諸有修無願三昧。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調伏眾生修集空護持法故修無相
不舍諸有修無願是人則得是三昧
復次善男子。復有四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具足四諦方便。二者具足四無量心。三者具足四無礙智。四者具足四攝之法。復有五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具足五神通。二者具足五根。三者具足五力。四者具足真智觀于五陰。五者具足五眼。復有六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六。一者具足六波羅蜜。二者具足六念。三者具足智慧觀于六入。四者具足遠離六道。五者具足六通。六者具足六和敬法。復有七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七。一者無貪遠離煩惱。二者于眾生所無有 恚。三者于諸法中無有疑心。四者具無礙智無有五蓋。五者觀十二因緣無有疑網。六者成就無上智慧。七者成就無上三昧。復有八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八。一者修集八正道分。二者離八邪道。三者遠離八難。四者具足八大人覺。五者具八解脫。六者具八勝處。七者專念菩提。八者斷煩惱習。復有九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九。一者不失念心。二者解甚深義。三者破壞魔業。四者具佛三昧。五者淨身口意。六者具足方便。七者威儀純善。八者勤行精進具六波羅蜜。九者遠離聲聞闢支佛道。復有十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十。一者具足佛智。二者具足法界無分別智。三者于真實性無有動轉。四者具足三世平等智慧。五者具足眾生心平等智。六者具知諸根上中下智。七者具足四無礙智。八者具足三解脫門。九者具足諸法同一味智。十者具足諸法無生滅智。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爾時須菩提語不 菩薩言。是大眾中三萬二千諸菩薩等。皆悉獲得如是三昧。善男子。汝今得耶。不 菩薩言。大德。乃至無有一法可得名為三昧。我雲何得。凡言得者即是顛倒。夫顛倒者即我我所。菩薩若著我我所者。則不能得如是三昧。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住于何處得是三昧。不 菩薩言。如須菩提所住之法得解脫者。我如是住得是三昧。須菩提言。我實不住一切法中而得解脫。大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諸法得是三昧。須菩提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將不住于空無相願得三昧耶。不 菩薩言。空無相願可得住耶。不也善男子。大德。是故空無相願所住之處。得是三昧。善男子。如是三昧住在何處。不 菩薩言。如一切法真實性住。住是三昧者亦如是。住一切諸法真實性者名聖解脫。聖解脫者名無所住。無住之住住一切法。一切諸法不住煩惱不住解脫。大德。得解脫者。為具煩惱不具煩惱。善男子。我亦不具非不具也。大德。若仁不具非不具者為何所得言解脫也。須菩提言。善男子。若使法界有縛系者。我則解脫。而法界性無縛解相。非相非非相。非種種相。非一相非多相。如法界相解脫亦爾。時須菩提說是法時。八千比丘得阿羅漢果。須菩提語不 菩薩言。善男子。如佛所說。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汝今具足是三昧不。不 菩薩言。大德。一切諸法無有根住。若法無根即是無住。夫無住者名為無作。若無作者雲何可住。須菩提言。若無住者何故如來常作是言。住如是法得無生忍。不 菩薩言。大德。無所住者亦名為住。是故如來亦說住貪而得解脫。而智慧性不能壞貪住于解脫。若有菩薩能知如是不住之住。是名無生智慧。住是無生智慧中已。則能獲得無生法忍。復次大德。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以聖法性觀察于忍。忍性觀忍。復以是忍觀一切法。知如是等名無生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觀二種界。一眾生界。二者法界。以法界性觀眾生性。以眾生性觀法界性。若離法界無眾生界。法界眾生界無生無滅。若能如是通達知者名無生智。無生智者即無生忍。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知從十二因緣生法。從六境界作六因緣。若善不善。是善不善即無生滅。何以故。境界之性不能生法。六入亦爾不能生法。何以故。無生性故。如其六入能生法者。則應常生不須外緣。若外境界性能生者。亦應常生不假于內。若俱生者則有二相。二相之法性無真實。通達了知如是等者名無生忍。若得如是真智慧者。是名菩薩得無生忍。復次大德。若有菩薩具足成就二種莊嚴功德智慧。觀是二事平等無二。雖如是知不言我知。亦于此知不生貪著。是名無生忍。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身意寂靜觀法寂靜。法寂靜已觀菩提靜。菩提靜已觀忍寂靜。亦不隨他不著內外。是名菩薩無生法忍。說是法時不 菩薩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贊不 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演說無生法忍。即是真實如先佛說。復次善男子。菩薩若得心自在者。即得諸法自在三昧。雲何名為心自在耶。善男子。若有菩薩遠離貪愛。得帝釋身或轉輪王身。雖為無量諸眾生等說五欲樂。而其內心實不貪著。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三昧。四無量心求諸有時。不以有心以智慧心。雖生欲界不因欲心。其心常不遠離三寶。修集莊嚴諸波羅蜜。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調伏眾生。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空無相願。自不證于空無相願。亦為眾生說如是法。為調聲聞闢支佛等。入于無生正定之聚而為說法。彼既聞已即得解脫自不證之。亦令眾生不舍菩提。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為調聲聞闢支佛故。入無生滅正定之聚。亦得滅定。又能通達一切三昧出入相行。雖得如是通達自在。亦不證于滅盡三昧。何以故。未具佛法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以平等智觀于法界。種種世間種種眾生種種說法種種方便。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生長壽天未盡天壽。其身亦生短命之中。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快樂。舍是樂已為諸眾生受大苦惱。護眾生故護菩提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同于聲聞闢支佛行。而心護念菩提之道。亦修菩提微妙之行。為諸聲聞緣覺之人。隨意說法而亦不證。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解八萬四千法門。亦復通達煩惱行處。為斷眾生諸煩惱故。處中說法。亦不為諸煩惱所污。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神通。若有眾生盲聾跛 。菩薩摩訶薩自變其身。亦同其像而為說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智慧。通達外典善解邪論。而其內心不為邪見。為欲調伏諸眾生故修集其道。是名菩薩心得自在。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事。名心自在。亦名得一切法自在三昧。須菩提言。世尊。不 菩薩得是三昧。為久近耶。佛言。過去無量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自在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劫亦名淨。其佛國土地平如掌。金銀琉璃頗梨莊嚴。常有幡蓋。如兜率天多饒飲食。爾時眾生所有貪欲 恚愚痴無有勢力。多有利智能解佛語。一切悉樂無上大乘。爾時世尊與八萬四千大菩薩眾。三萬二千聲聞大眾。爾時世有轉輪聖王。名曰廣持號曰法士。成就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女寶珠寶兵寶主藏之臣。千子具足王四天下。治以正法不加刀杖。憐愍眾生教以十善。一切眾生亦樂受之。爾時千子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聖王供養如來菩薩聲聞一切大眾。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資生。經萬歲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無上道修三十七助道之法。爾時彼佛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王有一子名曰法語。于彼佛法信心出家。勤行精進清淨持戒。為得無上菩提道故。爾時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 心痴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須菩提。法語比丘勤精進故。獲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過二萬年已往詣佛所。頭面禮敬右繞三匝。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施一切眾生安樂。為欲調伏一切眾生。唯願世尊哀愍示導。雲何令我化諸眾生宣說正法。佛言比丘。有八陀羅尼門。若成就者得無礙語。則能為諸眾生說法。何等為八。一者念佛知法身故。二者念法知淨法故。三者念僧知無礙故。四者真實思惟破惡覺觀故。五者知字不可說故。六者修舍摩他。為知諸法同一昧故。七者修毗婆舍那。為知諸法本性淨故。八者修方便智。為得忍故。比丘。具如是八陀羅尼門。則能堪任宣說正法化諸眾生。比丘。復有八精進。菩薩具者能宣說法化諸眾生。一者求法勤行精進。二者持法勤行精進。三者觀法勤行精進。四者說法勤行精進。五者護法勤行精進。六者供養法師勤行精進。七者護受法者勤行精進。八者如法而住勤行精進。是名為八。復有八法。菩薩具足能化眾生。何等為八。一者修慈等觀眾生故。二者修悲調伏眾生故。三者觀法得無上法故。四者觀智破x慢故。五者護諸眾生施安樂故。六者善思惟壞諸煩惱故。七者修助道法莊嚴菩提故。八者護法具足六度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則能教化一切眾生。爾時比丘聞是法已。于十千年系心思惟。勤行精進為得是法。以精進故即得無盡器陀羅尼。善解一切眾生語言隨語為說。得是持已復有無盡辯才。成就如是陀羅尼已。周遍城國村邑聚落。化無量眾于三乘道。為其父母兄弟眷屬宗族說法。悉令獲得隨順法忍。須菩提。爾時比丘復往佛所。頭面敬禮右繞三匝。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我已證得。佛神力故得聖智慧。世尊。頗有三昧菩薩修已心不退轉增長善法。佛言比丘。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已其心不退。亦得增長無量善法。爾時比丘聞三昧名。即白佛言。世尊。菩薩雲何行。雲何修。雲何學。而能獲得如是三昧。比丘。有八法八莊嚴八發心。菩薩具已得是三昧。何等為八。一者淨心。二者至心。三者施心。四者離煩惱心。五者觀六界。六者修忍。七者勤精進。八者修定身心寂靜。是名八法。八莊嚴者。一者舍。二者戒。三者功德。四者智。五者舍摩他。六者毗婆舍那。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莊嚴一切佛法。是名八莊嚴。八發心者。一者發心無有眾生壽命士夫。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二者發心一切諸法無常苦無我。三者發心一切諸法空無相願。四者發心未來之法無有住處。五者發心現在之法無有住處。六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業果報。七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八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系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比丘聞已進修不久。即得如是一切法自在三昧得三昧已即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爾時比丘即往佛所。頭面作禮右繞三匝。上升虛空一多羅樹。結加趺坐滿一千年。不動不搖法喜為食。獲得比智樂說無礙。令三萬六千億眾生得不退心。無量眾生安住三乘。爾時法語比丘。過千年已從座而起作如是言。如來世尊。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懈怠也。善男子。汝于無量無邊世中。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故能速得如是神通。善男子。汝已于往七萬六千億佛所。種諸善根淨修梵行。是故因此過去善根。獲得如是現在善果。佛告須菩提。汝知爾時法語比丘得三昧者。豈異人乎。即是今之不 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爾時世尊為須菩提。說是菩薩往因緣時。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虛空之中諸天龍神乾闥婆等。雨諸華香以用供養不 菩薩。而作是言。我等今日見此菩薩得大利益。爾時須菩提語不 菩薩言。善男子。汝已久修清淨梵行。不 菩薩言。大德。夫梵行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即是無作。若無作者即名為行。如是行者名為無生名為無諍。無有言說及以威儀。大德。非眼行故名為梵行。非耳鼻舌身意行故。名為梵行。非色聲香味觸法行故。名為梵行。亦非色受想行識行故。名為梵行。非相非緣。非見非聞非知非覺。大德。如是等法無去來住。無牽無挽無有數量。無上無下是名梵行。須菩提言。善男子。夫梵行者名八正道。不 菩薩言。大德。雲何八正道名為梵行。若以正見為梵行者。不見諸法名為正見。等見諸法名為正見。不見之見乃名正見。若不見者。雲何得名為正見耶。若無正見。雲何得名為梵行乎。無有思惟名正思惟。夫思惟者名為顛倒。若顛倒者。雲何得言正思惟耶。一切音聲皆悉平等。若善若惡若一若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一切字若一切聲。是名為響。若是響者。雲何得言為正語耶。聲平等者。一切行法皆悉無常。是苦無我涅寂靜。若能等觀一切諸法。如涅相及演說者是名正語。無身無身業。無口無口業。無意無意業。何以故。無業處故。若有業處則有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業果。若如是觀名為正業。若為壽命行于邪命。遠離邪命故名正命。若觀是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如其無者。何故得名為正命耶。于眼識色不生染著。眼識性空。以識性空故眼色亦空。若眼色識空至意識法亦復如是。若如是觀是名正命。無有顛倒。斷諸精進名正精進無精進法。無精進者。無有具足成就精進。無有精進為利益者。若能觀察如是等法是名正精進。若能等念一切諸法平等如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一切法陰入界等亦復如是。若能觀于如是等法是名正念。觀一切法皆悉平等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平等觀者是名正定。大德。若能如是觀一切法性平等者名八正道。是名梵行。非以數故名八正道。非八正道名為梵行。非世道故名為梵行。非著心故名為梵行。非二相故名為梵行。無作相故名為梵行。若見諸法無有住處乃名梵行。爾時不 菩薩。為諸大眾說如是等梵行法時。五百比丘離諸煩惱。得阿羅漢果。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是法。如離煩惱阿羅漢人。其所宣說等無有異。大德。我今亦是遠離煩惱。亦是阿羅漢。我亦遠離聲聞緣覺煩惱諸法。我如法住故名阿羅漢。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不 菩薩。樂說無礙不可思議辯才利智。隨問而答。佛言須菩提。不 菩薩得一切法自在三昧。以是故能隨問而答。若有菩薩得是三昧。一切世間人天魔梵。不能障其樂說無礙。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于無量世中。具足功德乃能得見。不 菩薩聞其所說。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是經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及聞法者。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輩一切皆當如不 菩薩作師子吼。世尊。我當擁護如是等人。佛言善哉善哉。x尸迦。汝今至心護持正法。爾時梵王復白佛言。世尊。我當樂修舍定三昧。舍禪定樂來護佛法及說法者令離病苦。隨何國土有說法處。我當往彼至心听受。若有國土信受此經供養三寶。我亦當為除滅惡相。令其土境清淨安G正法治化。佛言善哉善哉。梵王。汝真護法。若有人能如是護法。當知是人終不遠離三寶之寶。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世尊。我亦能護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法者。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知法者是人乃能擁護是法。汝于我所得聞法已。即獲法眼斷諸惡道。若復至心護持正法。不久當斷一切諸有。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當受持如是經典。為四部眾廣說其義。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如是經典。如佛所說等無有異。廣為四眾宣釋分別。爾時人天阿修羅乾闥婆一切大眾。聞經歡喜贊嘆善哉。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七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八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繞說法。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然諸世界國邑村落。城郭舍宅山林樹木。上至色界無所嬈害悉皆如故。而諸大眾皆見是水。爾時水中出生無量分陀利花。青琉璃睫真金為葉。功德寶台帝釋寶須。周匝多有無量之花。縱廣十里在寶坊中。高一多羅樹。爾時大眾。各各自見在此花上。其花爾時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爾時大眾心生歡喜。我等今者必當得聞殊勝妙法。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前禮佛足右繞三匝。于蓮華上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水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復出無量分陀利花。大光如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佛言彌勒。下方過于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國。有一世界名寶莊嚴。其土有佛號海智神通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有菩薩名曰海慧。欲來至此大寶坊中。與無數菩薩俱共已斷一切數想。欲來听是大集經典。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彼佛世界去此甚遠。海慧在彼。頗得聞此佛所說不。佛言舍利弗。如汝今于我前所聞。彼亦如是。如汝今日及諸大眾睹見于我。海慧菩薩見我亦爾。世尊。菩薩摩訶薩所有神通不可思議。住于極遠無量世界。而有如是無礙天眼無障耳通。世尊。誰有聞是不思議事。而當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唯除下劣不肖人耳。
爾時海慧菩薩。具足無量神通之力。于一念中在彼國滅。忽然現此大寶坊中即入三昧。令此大眾悉得遙見。彼佛世界所有人民。城邑聚落屋舍殿堂。山林樹木飛鳥走獸。及見彼佛與諸大眾圍繞說法。現是事已。即從三昧安詳而起。前禮佛足右繞三匝。以其世界所有香花種種伎樂。供養于佛作如是言。下方世界海慧神通如來。致問無量如來身命及以大眾悉安隱不。卻坐一面寶蓮花上。時有梵王名曰修悲。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有是大水。滿此三千大千世界而非水災。我今當往問于世尊。即與六萬八千梵俱詣如來所。頭面敬禮右繞三匝。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中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蓮花莊嚴遍滿。無量菩薩各各次第坐寶花上。三千世界大水盈滿。佛言梵天。善男子。此是海慧菩薩摩訶薩神通之力。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說大集妙典猶未訖耶。佛言梵天。如來所有樂說無礙不可窮盡。梵天。佛與無量菩薩大眾。觀察法界講論法界。法樂微妙亦不可盡。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言海慧菩薩其誰是耶。佛言梵天。汝今不見坐寶蓮花。其花縱廣滿十由旬。為諸菩薩之所恭敬贊嘆者乎。其身色像光明煒燁。唯除如來余無及者。爾時梵天。見已即生恭敬之心。頭面禮拜作如是言。若有得見如是正士得大利益。我今遇之亦復如是。世尊如是正法當久近住。佛言善男子。如是正法如如來壽。我涅後是諸菩薩亦護是法。何以故。此經即是過去未來現在佛印。爾時海慧菩薩踴在空中高七多羅樹。示現己身智慧之力。為令大眾生信心故。莊嚴此經故。而說偈言。
下方有土過塵數有佛海智神通尊
常為眾生演說法我聞能受為人說
我今來此大眾中供養恭敬十力尊
所來眷屬諸菩薩為破法中細疑心
我今敬禮最無勝如法而作上供養
為欲莊嚴上菩提教化眾生無上道
若觀諸色無有相亦能斷離三種受
若無相貌及種性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我我所亦復修集于中道
觀一切法如虛空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諸境界亦能寂靜于內入
于諸法界不生著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如來真法身能豎無上大法幢
見一切法如幻相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無施無受者無作無受亦如是
若無正見及邪見是人能禮無上尊
亦不定在菩提中又不決定在生死
遠離一切諸煩惱是人能禮于如來
若有至心修善法淨身口意三業等
亦能調伏于諸根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忍諸法無有我不成菩提舍眾生
為菩提故持淨戒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觀諸法猶如焰眾生平等如虛空
淨心不作諸心想是人能禮無上尊
為諸眾生受大苦為菩提故修忍辱
觀一切法如水月是人能禮于正覺
觀無眾生命士夫亦為眾生修菩提
觀法念念滅盡相是人能禮無上尊
受地獄苦心不退勤加精進修集道
聞諸法空心不怖是人能禮無上尊
一切境界無掛礙猶如空中動手者
亦觀三世相平等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魔不能知其心是人能得大神通
若說法字義無盡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能遍聞諸佛音聞已受持廣宣說
不見三寶差別相是人能禮無上尊
如來具六波羅蜜無有去來如虛空
了了知諸眾生界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成就大功德終不生于似我慢
我今敬禮佛色像是身世間不能作
佛光勝于一切光其意殊妙亦最上
一切眾生不見頂是故我禮一切勝
如來知諸眾生解隨解而為演說法
能知煩惱之對治是故我禮于世尊
爾時海慧菩薩。偈贊佛已從空而下。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此欲少咨問。唯願如來哀愍听許。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致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海慧菩薩言世尊。我先聞有淨印三昧。若有菩薩住是三昧。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如來說是三昧。令諸菩薩普皆得聞。聞已皆當莊嚴修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佛言善男子。至心諦听吾今當說。善男子。如淨寶珠。匠者琢磨價直無量人所珍重。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已。修集善法多聞思惟。觀察法界淨于初心。初心既淨咸為諸佛菩薩敬念。即便獲得淨印三昧。善男子。淨寶珠者離九種寶。何等為九。一者金性。二者銀性。三者琉璃性。四者頗梨性。五者馬瑙性。六者蓮花性。七者車𤦲性。八者功德寶性。九者珊瑚性。是名為九離。是九性名淨寶珠。其價無量。轉輪聖王之所受用。是珠光明余光不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離九種性得淨印三昧。何等為九。一者凡夫性。二者信行性。三者法行性。四者八忍性。五者須陀洹性。六者斯陀含性。七者阿那含性。八者阿羅漢性。九者闢支佛性。離是九性入佛種性得淨印三昧。以其淨故勝于一切聲聞緣覺。施于一切眾生光明。善男子。淨寶珠者耐磨穿押。是故此珠名無瑕 。善男子。淨印三昧亦復如是。善男子。雲何淨印三昧。修集三戒具十善法。修行慈悲憐愍眾生。見他事業親往營理。愛念一切修舍意淨。常念眾生以四攝法。攝取一切專念六念。調伏諸根少欲知足。不斷聖種息諸斗訟壞于x慢。恭敬供養諸師和上耆舊長宿。不輕于他求法護法。遠離惡法。于佛法僧信心無壞。心常緣念一切善法。不贊己身常稱他德。知恩報恩淨諸威儀。具于忍辱求舍摩他修陀羅尼。心等如風地水火空。常樂出家修集寂靜持戒精進。親近善友淨于諸根。眼耳鼻舌身心無礙。觀于不淨為壞貪結。修集慈心為破怨親。觀十二緣為壞無明。遠離一切障礙之法。施法無吝具足成就六波羅蜜。不求余乘。內外清淨觀生死過。于菩提道心不悔退。教化眾生于大乘中。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淨不淨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寶珠。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修集大慈心具足成滿十善法
是人定見彌勒佛故菩提心難思議
修集大悲為眾生亦常教化于大乘
為除煩惱修舍心故菩提心難思議
具足修集念智慧及能調伏于自心
能修知足及少欲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一切諸惡法其心柔軟于眾生
增長一切諸善法是故菩提心最勝
恭敬供養師和上紹繼增長聖種性
遠離一切諸x慢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質直不欺誑常樂寂靜化眾生
除去x慢不輕他是故菩提心最勝
護持正法能听說化諸眾生離煩惱
至心專念無上乘是故菩提心最勝
供養三寶信四諦遠離諸惡修善法
不 不恚于眾生是故菩提心最勝
客煩惱起生慚愧即向十方佛懺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是故菩提心最勝
淨身口意知業果知恩念恩知酬報
信十二緣淨威儀是故菩提心最勝
具舍摩陀修智慧具足持戒樂菩提
受大苦惱心不動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平等如四大視諸眾生如虛空
常樂出家修菩提是故菩提心最勝
貪樂寂靜淨身心修行法行觀四諦
實語法語真義語是故菩提心最勝
有所說法而安住勤修精進壞魔業
于所修法無懈怠是故菩提心最勝
親近善友佛菩提能度眾生生死海
能淨一切六境界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障礙除五蓋諸根清淨無x慢
貪欲 恚痴對治是故菩提心最勝
觀善思惟具念心修助菩提得神通
不畏生死樂涅是故菩提心最勝
凡所說法不為食于諸法中心無吝
修行善法不求報是故菩提心最勝
不以余乘攝眾生所說眾樂而受持
其心無量無有邊是故菩提心最勝
內外清淨無過咎不畏生死修菩提
修菩提時心不悔是故菩提心最勝
知眾生界淨國土莊嚴菩提不自為
迷惑眾生示正道是故菩提心最勝
善知法界真實性無分別智不可說
能破眾生怖畏想是故菩提心最勝
若能具足如是法是能淨發菩提心
不為世法之所污煩惱魔業亦復然
若有能發菩提心是則能勝一切乘
能淨一切眾生心亦能演說無上道
善男子。雲何名為菩提之心押而不壞。押者名為大悲。緣于一切眾生。紹三寶種不令斷絕。為佛法故莊嚴善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世界。為護正法不惜身命。善男子。若為諸惡眾生打觸惱亂嬈害。悉當忍之。亦應不舍一切眾生。心不生悔不愁不惱。為調眾生勤加精進。若遇罵辱 恚打擲。默然受之終不加報。應作是念。夫大乘者與世共諍。何以故。一切眾生順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一切眾生各各諍訟。大乘之法破壞斗諍。一切眾生 恚熾盛。大乘之法除滅 心。一切眾生各各虛誑。大乘之法質直無虛。十方世界若有眾生。以諸刀杖隨逐菩薩。而作是言。誰有發此菩提心者。我當假假支解其身如胡麻許。菩薩聞此終不退轉菩提之心。亦不放舍慈悲喜舍惠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何以故。菩薩思惟。我于無量無邊世中。受大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身。受行惡法不能自利及利他人。若我或于無量世中。為彼惡人刀杖隨逐節節支解。我終不舍于菩提心及諸眾生。何以故。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何能堪忍地獄諸苦。行善法時。多有惡法來作障礙。我若不忍。雲何能作種種善法。一切眾生施我惡事。我要當以善法施之。眾生施我刀杖罵辱。我以無上大忍施之。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思惟觀者。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觀已能忍三押。謂身口意。雲何押身。若菩薩身被支解時。爾時依法將順惡人。具足六波羅蜜。雲何菩薩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羅蜜。菩薩若被支解身體不惜身命。爾時具足檀波羅蜜。于彼惡人修集慈心。爾時具足尸波羅蜜。不 不罵不以惡事還往加之。爾時具足忍波羅蜜。為諸眾生勤行精進。終不舍離菩提之心。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若他 打其心不動。不失正念其意清淨。爾時具足禪波羅蜜。觀身無常苦空無我。猶如草木瓦石等類。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具足如是六波羅蜜已。押而不壞。是名押身。雲何押口。忍于一切惡言罵辱。若實不實但責己身煩惱諸結。終不怨他為諸眾生修集慈悲。菩薩摩訶薩修集如是。忍惡罵時。即得具足忍波羅蜜。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即作是念。是人往世慳貪因緣。親近惡友得是惡心。我破慳貪修集惠施親近善友。是故我能舍是 恚。爾時具足檀波羅蜜。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念言。是人破戒不信業果。是故罵我。我受持戒信于業報。是故修忍念于菩提。護持正法將順眾生。爾時具足尸波羅蜜。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思惟。是人懈怠不修善法。是故罵我。我勤精進修集善法舍離 心。于善法所心無厭足。我今要當設大方便。先令是人坐菩提樹。然後我當取菩提果。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失念狂亂放逸煩惱所污。我今破壞一切煩惱。為如是等諸惡眾生發菩提心。若諸眾生悉清淨者。我復何緣發菩提心。是故專心緣念菩提心不匆務。爾時具足禪波羅蜜。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著我我所眾生壽命士夫。我依法界。法界之中唯罵誰受。我亦不見一法是罵及以罵者。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羅蜜。爾時具足忍波羅蜜。是名押口。雲何押心。不畏魔眾退菩提心。不畏一切眾邪異見退菩提心。不畏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諸苦退菩提心。若見佛像來作是言。汝亦不能發菩提心。菩提之道甚為難得。不如早修聲聞乘法。速證涅受大安樂。菩薩爾時聞是語已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難之與易。我終不退。定當得到菩提樹下坐金剛床。我昔己請一切眾生。許當以法而惠施之。我今未與雲何欺誑。我當隨順一切佛心。堪忍如是押心之事。不誑諸佛人天大眾及以已身。是名押心。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向菩提道心不壞大慈大悲亦復然
又不斷絕三寶種無量莊嚴為菩提
為佛十力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好
無量世中舍財施亦受種種大苦惱
為得三寶諸功德受持正法而廣說
為度眾生生死海是故堪受種種苦
十方世界惡眾生執持刀杖逼我身
心終不動失菩提憐愍一切眾生故
無量劫中受苦惱不能自利及利他
今我此忍大利益亦能得佛無量德
為佛功德碎其身猶如胡麻心不悔
心亦不退無上道多受諸苦為菩提
行住坐臥念菩提其心寂靜離煩惱
若欲起 于眾生先當怨己及煩惱
三惡道中受諸苦為諸眾生得佛道
不求人天上快樂甘樂為眾受諸苦
若于人中所受苦不及地獄百千一
雖受三惡無量苦亦不退失菩提心
觀身無常及無我四大之性如四蛇
至心放舍如是身能得智慧無上道
流轉諸有受諸苦以不能觀身真實
菩薩能觀身真實是故永離諸苦惱
行惡之時無妨礙修行善法多留難
諸佛世尊為證知是故我受種種苦
我今能忍如是等身口意業無量苦
以是因緣菩提心堅牢畢竟不可動
舍身具六波羅蜜于身無貪具足檀
于彼惡人生慈心是故具足于尸羅
割身能忍不生 以是因緣具羼提
受苦時心不動轉是故具足毗黎耶
不失念心樂寂靜是故具足于禪那
觀身無我無我所爾時具足于般若
若我能作是莊嚴不久定得無上道
若我不忍惡口業雲何能壞眾煩惱
若我調伏身口意則能忍受眾苦逼
能壞一切諸魔眾雖有眾邪我不動
若欲具足波羅蜜如來十力四無畏
獲得無上無價寶當學調伏身口意
善男子。雲何名為穿菩提心。菩薩既發菩提心已。終不生于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貪菩提心。不愛菩提心。不觀菩提心。如是則能令心寂靜。觀深法界觀諸佛法。深法界者。謂十二因緣遠離二邊。一切諸法性自無我。觀于我性一切法性空無有主。住空三昧無相無願。知諸行法無所造作。觀色如沫受如水泡。想如熱焰行如芭蕉識則如幻。觀界無作無有動搖。入如聾盲。心無暫住。x慢之結都無生處。諸法無二無有分別。一味一乘一道一源。觀一切聲無有聲相。一切音聲次第不合。一切諸法不可宣說。了知苦相。集無我所。于滅無增。知道畢竟。無障礙故觀身念處。知去來受念心出滅。知于法界觀界非界。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離諸煩惱。名為信根。樂于寂靜名精進根。非有念故名為念根。非思惟故名為定根。遠離一切名為慧根。不隨他故名為信力。無障礙故名精進力。不退轉故名為念力。心得自在名為定力。不觀善惡名為慧力。不放逸故名念覺分。入諸法故名擇法覺分。如法行故名進覺分。遠離惡故名喜覺分。身心寂靜名除覺分。知實三昧名定覺分。不觀于二名舍覺分。遠離諸見名為正見。離諸覺觀名正思惟。知諸聲性名為正語。于身口意不生貪著。名為正業。離嫉妒心名為正命。不增不減名正精進。于善不善不生貪著。是名正念。觀諸心界是名正定。實相之性其性寂靜。畢竟義者。名無常苦無我。假名清淨大淨。能調心者名之為施。身心清淨名之為戒。諸法無常名之為忍。勤修是智名為精進。內外清淨名為三昧。觀真實故名為智慧。知諸眾生心性本淨是名為慈。觀于一切等如虛空是名為悲。斷一切喜名為喜心。遠一切行名為舍心。一切諸法未來世淨。過去種種現在無我。善男子。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為穿菩提心寶。菩薩觀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羅尼。善男子。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以諸眾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壞諸 冥。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觀了如是等法。亦復如是不作是念。我當利益無量眾生。而令眾生大得利益。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作是觀是名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何以故。入定乃能作如是觀。亂心不能定者。即是禪波羅蜜。觀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如是乃能觀于真實。了了見于一切法相。雲何名見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名無相相。言無相者即是無作。即此無作名之為相。若能永斷如是無相即無相相。又無相者名無生相。無相相者名無滅相。無生無滅名無相無相相。若見無生無滅無作無一無二無 無諍無有。如爾不動不轉知于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實性。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真實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說是法時。十二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天得無生忍。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能破一切諸法相清淨無上菩提心
若能如是觀察者即得不著一切法
明見甚深諸法界亦不怖畏于涅
以是不怖因緣故則能增長于佛法
明信于因及果報十二因緣亦如是
遠離二邊常斷見隨意種種說正法
于常無常心不著又能演說于中道
知一切法是空性無有眾生無壽命
一切諸法空無相亦復無有次第生
其性本來常寂靜無有能作如虛空
不觀一切諸法相了了覺知無有生
觀色如沫受如泡想如熱焰行芭蕉
觀心如幻四大空觀入猶如聾盲者
又觀心意無內外心無住處界無二
不著諸法色色相雖有是知無x慢
觀一切法皆平等一味一乘一道源
能知如是真實義了了能觀于法界
無有音聲能觀聲無有心意能觀心
無有文字觀文字是能真實知法界
一切法義不可說聲及文字亦復然
真實知苦集滅道具足系心四念處
于諸法界無分別其心能得大自在
遠離一切諸煩惱修四正勤行精進
為得無礙大自在勤心修集四如意
于一切法不貪著為于如是修信根
常樂住于大寂靜是故修集精進根
心無念慮知真實是故修集于念根
悉能調伏諸心想是故修集于定根
為能觀察于法界是故修集于慧根
為欲了知諸法界是故修集七覺分
不觀諸法一二數是故修集八正道
如意能以財物施亦能如意受持戒
又能清淨于內外是則名為大神通
一切諸法本性淨是故修集于慈悲
斷一切喜諸煩惱是故修集于喜心
一切諸法本性淨去來現在亦復然
若觀諸法無生滅是人即得真實知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菩薩得是淨大淨已。其心真實無有欺誑于諸眾生平等無二。得真實智畢竟大智淨印三昧。安住淨印三昧根本。雲何名為三昧根本。為諸眾生修大慈悲。雖得供養其心不高。 恚毀辱心亦不下。心不高故。則能生于不x法性不x名字。亦不生于相似我慢。身口意業從智慧生。是故一切所作諸業非不隨智。雲何菩薩身業隨智。所得身形殊勝微妙。眾生見者即得調伏。身四威儀亦能調伏。離諸身過身曲身滓。其身清淨相好莊嚴。諸根具足無有缺減。不恃此身而生x慢。見下色者心亦不輕。自于其身不生貪著。觀身法界及以身業。知是色已。念于法身不求食身以定為食。為調眾生現受其施常修聖行。所謂非為貪欲 恚愚痴受持清淨戒擁護正法。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隨智身業。得大神力無所畏力。以是力故。于諸佛土普示其身。如此世界所示色身。余諸世界亦復如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其光柔軟眾生遇者離煩惱熱。離煩惱已受大快樂。是名菩薩身業隨智。雲何菩薩口業隨智。所謂遠離六十四種惡口之業。粗語濁語非時語妄語。漏語大語高語輕語破語不了語。散語低語仰語錯語。惡語畏語吃語諍語 語調語誑語惱語。怯語邪語罪語啞語。入語燒語地獄語虛語慢語輕語。不愛語說罪咎語。失語別離語。利惡語兩舌語。無義語無護語。喜語狂語殺語害語。系語閉語縛語打語。歌語非法語。自贊嘆語。說他過語。謗三寶語。是名六十四(丹本雲少十一種無處訪本)。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惡口等事。凡有所說。說實說真。說解脫說如實。說隨諦。說利眾生。說隨眾生心實不實。說眾樂聞。說一切聲。說一切語。說淨眾生根。說令眾生離于煩惱。說于佛語。說于甘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說令眾生永離苦惱。說于深義。說調眾生。說不造作惡。是名菩薩口業隨知。雲何菩薩意業隨智。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常在禪定現諸威儀。一切眾魔聲聞緣覺。悉不能知心所緣處。終不生心欲自毀害方便害他。了一切法通達無礙。得如是心不受能受亦不證滅。是名菩薩意業隨智。是名淨印三昧根本。如是根本復有十種。一者淨初發心。二者淨菩提道。三者淨六波羅蜜。四者淨干慧故修于三昧。五者淨相。六者淨好。七者淨陀羅尼。八者淨如法住。九者淨于無失。十者淨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為十。善男子。淨印三昧具三十法。一者內淨。二者外淨。三者心淨。四者x慢淨。五者身淨。六者眼淨。七者一切眾生無眾生淨。八者一切法本性淨。九者一切法同一味淨。十者空無相願淨。十一者解脫法門淨。十二者一切諸法入法界淨。十三者一切諸法入一性淨。十四者信心無壞淨。十五者無障礙淨。十六者一切解脫淨。十七者無為淨。十八者觀十二因緣淨。十九者十力四無所畏淨。二十者無勝淨。二十一者一切法智淨。二十二者過去業淨。二十三者慈悲淨。二十四者不舍眾生淨。二十五者破諸魔業淨。二十六者離內貪淨。二十七者離諸習氣淨。二十八者一念知一切法淨。二十九者不失念心淨。三十者具足莊嚴淨。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名淨印三昧。得是三昧已。得八不共法。何等為八。所得世界金剛為地。一樹之上種種枝葉。種種華果。一切眾生不起煩惱。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悉見菩薩坐菩提樹。見已即得微妙快樂。金光遍照無量世界。一切大地六種振動。無一眾生有嬈害者。一念之智知一切法。是名為八。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知諸法如虛空淨于本性不生滅
即能淨于如來印亦得住于定根本
雖得供養心不喜呵責罵辱心不
修集慈悲心平等是則名為淨印定
遠離一切諸x慢離已其心不自高
能呵煩惱諸結縛是則名為淨印定
其身永離諸惡業莊嚴妙相三十二
具足清淨于諸根亦復不生x慢結
見有下色丑陋者貧窮斯下心不輕
為菩提故淨說法是則名為淨印定
觀察于身真實性壞于眾生貪身想
是故獲得上法身遠離一切雜食身
常在禪定法喜食為眾生故受揣食
甘露上味增法命是則名為淨印定
愛樂聖行持佛戒遠離貪欲恚痴等
菩薩先自調其身然後復為眾生說
神通遍游諸十方為調眾生演說法
如彼色像示其身隨其意趣為說法
身出無量金色光遍照十方諸世界
能壞眾生煩惱熱增長菩提心功德
若有三惡苦眾生遇已悉得無上樂
皆得遠離惡道苦信心成就修善業
如來所說身淨業為令眾生淨佛身
若有能修如是業獲得淨身如先佛
若有遠離惡口業即得從智微妙聲
凡所演說眾樂聞聞者皆得生善芽
遠離六十四惡口是人則能說甘露
能說無為之大乘亦得善解眾生語
能離貪欲恚痴語演說甚深真實義
其聲遍聞十方界為眾宣說實解說
呵毀打害不 諍心常憐愍柔軟語
為眾演說不可說說已其心不生慢
若能清淨如是業是人遠離口諸惡
如來所說口淨業為令眾生廣長舌
若有修集善意業是人一念知諸心
常在禪定示威儀壞諸魔業心不高
不受能受為眾生了知真實不證滅
一切眾魔不知心聲聞緣覺亦復然
不生害心于自他能觀甚深諸法界
若欲得是淨印定常當修集于十法
清淨莊嚴佛境界淨于善法及六度
具足功德及身相得無礙說陀羅尼
如法而住淨其心不失念心說無我
離一切障慧無礙其意無失具功德
修助菩提無放逸為諸眾生說菩提
無量世界身無礙演說正法化眾生
具足八種不共法獲得無上大利益
金剛為地樹種種悉見菩薩坐菩提
若欲具足如是德當修淨印三昧定
如來修集是定故獲得功德不可議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八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獲得淨印三昧。應當修集淨于菩提。遠離一切滓濁之心。善男子。若不能見諸法性淨。則為渴愛煩惱所污。一切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淨寂靜。無有塵垢亦無過失。畢竟清淨如解脫性。法界不壞無有分別。實性法性無有差別。一切諸法空無相願。如解脫性無礙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能如是正觀察者。是名無濁。善男子。菩薩若能為諸眾生。說如是法是名無滓。善男子。若有菩薩心無滓濁。是人則得淨印三昧。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是三昧其義甚深不可說故。不可睹見斷數法故。難可解了不可見故。是大智慧攝諸法故。一切菩薩皆悉平等。無垢無滓無諸障礙。無有住處微妙難明不可喻說。其性堅固猶如金剛。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系不縛。是大光明遠離 故。不可思議無垢清淨遠離貪故。無有諍訟修集慈故。不覺不觀離去來故。一切平等如虛空故。世尊。觀何因緣得是三昧。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游虛空。大自莊嚴菩薩亦爾。欲得是定當大莊嚴。平等莊嚴一切諸法。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得果。善男子。一切有為識為種子。此三昧者無有種子。何以故。而此三昧非眼識識。乃至非意識識。非作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觀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三藐三佛陀。善男子。非異相故名為生死。非異相故名為涅。善男子。隨生死相即涅相。何以故。一切諸法本性淨故。本性性者名為無性。夫無性者名無性相。若無相性即是無作。如是無作即是法性無有文字。若無文字即名為如。如前中後亦爾是名三世。夫三世者即名為空。空即無作。如是無作何有作者。是故無作名之為空。若無作作者。當知無法。若無法者無求無願。若無願求則無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即名無礙。無礙者名為不出。不出不滅不住。不滅不住即無為相。無為相者是名不住。不住者謂無一切所作之業。意不住色乃至意不住行。若是四處意無住者是名無住。若無住者則不生于相似我慢。若無如是相似我慢則無增長。若無增長則無有因。若無有因則無覺觀。若無覺觀是名默然。善男子。如是等法其義甚深。若能信者即得解脫。永離顛倒煩惱障礙。即能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藏。是大船師導師商主咒師醫師。則能供養三世諸佛。是名佛子。過于魔業破諸魔眾。不久當得淨印三昧。能大莊嚴堅牢船舫。濟渡眾生于生死海。世尊。雲何菩薩能壞一切諸魔伴黨。佛言。菩薩若能不求諸法。爾時則能壞破魔眾不求一切境界因緣。善男子。有四種魔。一者陰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善男子。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若除x慢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若遠離集破煩惱魔。若證滅者則壞死魔。若修道者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見一切有為法苦則壞陰魔。若見諸法真實無常壞煩惱魔。若見諸法真實無我能壞死魔。若見諸法寂靜涅能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于身無貪。舍身施時回向菩提能壞陰魔。施時遠離慳貪之心壞煩惱魔。若觀財物一切無常能壞死魔。為眾生故修悲布施能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見我忍我修于忍則壞陰魔。不見眾生有修忍者壞煩惱魔。不見生死則壞死魔。不見菩提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勤修精進。其身寂靜則壞陰魔。勤行精進其心寂靜壞煩惱魔。勤行精進觀法無生能壞死魔。勤行精進為調眾生令轉生死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五陰修集禪定能壞陰魔。不著界處修集禪定壞煩惱魔。不著入處修集禪定能壞死魔。所有諸善回向菩提能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知陰方便能壞陰魔。知界方便壞煩惱魔。知入方便能壞死魔。以如是等種種方便回向菩提能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皆是空相能壞陰魔。觀一切法悉是無相壞煩惱魔。觀一切法悉是無願能壞死魔。具是三法回向菩提能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身身處不覺不著能壞陰魔。觀受受處不覺不著壞煩惱魔。觀心心處不覺不著能壞死魔。觀法法處不覺不著能壞天魔。作如是觀終不失于菩提之心。是人則能壞破四魔。善男子。若著我者則增魔事。菩薩摩訶薩亦知有我亦知無我。若有法非有我非無我。如是則無一法增減。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是故菩薩為欲莊嚴無上大乘。非為我故而發莊嚴。發莊嚴已作是思惟。誰莊嚴法堅固不壞。我當莊嚴我亦不為壞我眾生壽命士夫而行莊嚴。為破眾生著我邪惑眾生壽命士夫等見。而行莊嚴。眾生顛倒見是五陰常樂我淨。我當為說如是無常苦空無我。為令眾生得真實智。若有眾生心有願求。當知是人即名為著。若不願求則無有著。若不著者是人不誑。若不誑者得真實智。知于過去未來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何以故。過去已盡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若于三世不作著想名不顛倒名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諸行。知已了了說業及果。亦知貪行 行痴行。知有眾生行于貪欲莊嚴于 。行于 恚莊嚴于貪。行于愚痴莊嚴于貪。行于貪欲莊嚴于痴。行于 恚莊嚴于痴。行于愚痴莊嚴于 。善男子。有諸眾生于色生貪于聲生 。復有眾生于聲生貪于色生恚。復有眾生于香生貪于味生恚。復有眾生于味生貪于香生恚。復有眾生于觸生貪于法生恚。復有眾生于法生貪于觸生恚。復有眾生貪欲羸劣 恚猛健。復有眾生貪欲猛健 恚羸劣。復有貪羸痴健痴羸貪健。 羸痴健痴羸 健。或有眾生為色調伏。非為聲香味觸法等。有為聲調伏。非為色香味觸法等。有為香調伏。非為色聲味觸法等。有為味調伏。非為色聲香觸法等。有為觸調伏。非為色聲香味法等。有為法調伏。非為色聲香味觸故。復有眾生心寂靜故而得調伏。非身寂靜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身寂靜故而得調伏。非心寂靜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無常而得調伏。非因于苦不淨無我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苦故而得調伏。非因無常不淨無我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不淨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無我等而得調伏。或有眾生聞說無我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不淨等而得調伏。復有眾生見身神通而得調伏。非他心智而得調伏。或有眾生因他心智而得調伏。非因神通而得調伏。善男子。有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有少精進速得解脫。有勤精進速得解脫。有少精進遲得解脫。有因解脫非緣解脫。有緣解脫非因解脫。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有諸眾生觀于內法而得解脫。非觀于外有觀于外而得解脫。非觀于內有觀內外而得解脫。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有諸眾生因贊美故而得調伏。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非因贊美或因贊毀而得調伏。或有不因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不因于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非因于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非因于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有諸眾生因四真諦而得調伏。有因念處而得調伏。有因正勤而得調伏。或因如意而得調伏。或因五根而得調伏。或因五力而得調伏。或因七覺而得調伏。或因八道而得調伏。善男子。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之心亦不可思議。眾生調伏不可思議。所入法門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然後乃知一切眾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議。善男子。譬如羅網多有諸結。有人在中以咒術力。破網得出隨意而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眾生中以智咒力。壞煩惱網隨意自在。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能通達眾生所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佛言。舍利弗于意雲何。如師子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怖畏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舍利弗于意雲何。火勢雖小畏干薪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舍利弗。如來今以非喻為喻。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干薪。結期七日當大戰斗。爾時一切干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求援助。彼薪眾多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力。一煩惱力。二智慧力。菩薩若無煩惱力者。則不能共諸眾生行。亦不能知眾生行處。亦當證于聲聞緣覺。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游諸有不生怖畏。是名菩薩行于方便。舍利弗。如小毒蛇不須伴侶。初發心者亦復如是。舍利弗。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不能障蔽日之光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不能障蔽菩薩智光。舍利弗。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舍利弗。譬如天降一味之水。隨地差別得種種味。菩薩摩訶薩一解脫智亦復如是。隨眾生根說種種異。舍利弗。如閻浮樹下有金泥。是金泥中有種種寶。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亦復有聲聞闢支佛寶。舍利弗。如余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心菩薩。舍利弗。如薄福人不遇寶雨。若不能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則不能發菩提之心。舍利弗。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舍利弗。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無非是藥。菩薩亦爾說一切法無非菩提。舍利弗。如阿修羅王盡其勢力。不能遮障日月之道。一切魔眾亦復如是。盡其勢力不能遮障。勤行菩薩修菩提道。舍利弗。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住。勤行菩薩所得菩提。亦復如是依空而住。舍利弗。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而是虛空初無增減。無量佛法亦復如是。雖有菩薩發心推求。而是佛法亦無增減。舍利弗。譬如有人任力游空。而虛空性無增無減。菩薩亦爾。住其信力行于佛智。而是佛智亦無增減。舍利弗。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心時亦不得名。舍利弗。如人已見轉輪聖王。則不求見諸余小王。菩薩亦爾。若已發起菩提之心。則不更發聲聞緣覺心。舍利弗。如余處中不出眾寶。眾寶要出于大海中。舍利弗。聲聞寶中不出三寶。三寶要從菩薩寶出。舍利弗。譬如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名為佛非不名佛。舍利弗。譬如小寶亦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亦不可輕。舍利弗。我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如是喻。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欲證得于佛道應當除滅疑網心
勤修無上信心者即能獲得于菩提
若修淨印三昧者宣說諸法皆如夢
無量世中淨其心即能得證正覺道
佛所得道非身業亦非口意二業等
無為真實性亦爾是故不可以喻說
佛道無對不可見非眼識界如虛空
非是一切諸情根又非諸根之境界
非相非陰非入界非是心意受想識
非知非知之境界是故佛境不可知
諸佛大悲難思議無量無邊無障礙
無字無聲不可說是故無能知佛界
若有眾生無量世親近善友听正法
聞已即得大福德常受妙樂如先佛
一切諸魔不得短諸根調伏行樂處
能以方便壞四魔如法而住行佛界
若行如是菩提道即得菩提為人說
能渡眾生生死海能破一切大邪見
即得無上相好等成就十力四無畏
能知眾生煩惱行能壞一切諸有道
若有菩薩勤精進即能破壞諸煩惱
如火能焚干草木菩提心能燒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利于他。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劫名華聚。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世尊。雲何菩薩勤行精進。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何以故。善男子。發者即是生善法因。作者名為增善法因。觀者名為利眾生因。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又復發者求聞正法。作者聞已能說。觀者善思惟義。如法住者如說而住。又復發者調伏慳心。作者能一切施。觀者為眾生施回向菩提。如法住者不求施果。又復發者求覓受人。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觀者觀財無常。如法住者不求果報。又復發者如法求財。作者求于淨命。觀者于不堅物修于堅法。如法住者一切舍時不生x慢。又復發者離諸惡戒。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x慢。又復發者淨于口業。作者淨于身業。觀者淨于意業。如法住者修集善法。又復發者遠離 心。作者修集忍辱。觀者將護自他。如法住者修忍辱已不生x慢。又復發者常樂教化邪見眾生。作者能壞眾生 恚之心。觀者不見內外。如法住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又復發者遠離懈怠。作者勤修精進。觀者調伏一切懈怠眾生。如法住者勸諸眾生令修精進。又復發者名為善慈。作者所作已竟。觀者不求余乘。如法住者不失無上菩提之心。又復發者莊嚴禪支。作者莊嚴三昧。觀者終不生于相似我慢。如法住者破壞眾生行惡之心。又復發者莊嚴念心。作者莊嚴諸有。觀者其意堅固。如法住者勇健無怯。又復發者名如法因。作者名如方便。觀者名為門戶。如法住者名為解脫。又復發者謂求名字。作者持于文字。觀者字不可說。如法住者遠離文字。又復發者離惡知識。作者親近善友。觀者于善友所至心听法。如法住者不謬解義。又復發者樂于舍家。作者遠離怨親。觀者求于善法。如法住者不隨他意。又復發者所謂少欲。作者所謂知足。觀者易養易滿。如法住者善知時宜。又復發者如戒而學。作者于戒不漏。觀者如意學戒。如法住者如慧學戒。又復發者檀波羅蜜尸波羅蜜。作者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觀者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如法住者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又復發者行施攝取。作者軟語攝取。觀者利他攝取。如法住者同利攝取。又復發者所謂大慈。作者所謂大悲。觀者所謂大喜。如法住者所謂大舍。又復發者護持正法。作者淨于福田。觀者莊嚴相好。如法住者調伏眾生。又復發者實知陰魔。作者離煩惱魔。觀者壞于死魔。如法住者摧伏天魔。又復發者謂身念處。作者謂受念處。觀者謂心念處。如法住者謂法念處。又復發者了了知苦。作者遠離于集。觀者證真實滅。如法住者謂修于道。又復發者所謂信根。作者謂精進根。觀者所謂念根。如法住者所謂慧根。又復發者謂七覺分。作者謂八正道。觀者謂舍摩他。如法住者毗婆舍那。善男子。如一切行皆名為發。修一切善悉名為作。一切淨心名之為觀。知一切業名如法住。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善男子。勤精進者寂靜其心。心若寂靜即是精進。若壞貪身即是精進。若知身意即是精進。斷我我所即是精進。斷諸系縛即是精進。障煩惱盡即是精進。若能遠離一切障礙即是精進。若能除卻十種x慢即是精進。能壞貪恚即是精進。若能遠離無明有愛即是精進。若不放逸者修于善法即是精進。若能真實觀內外入即是精進。若真實知陰界諸入即是精進。心寂靜者即是精進。破壞疑心即是精進。若于三世不分別者即是精進。若觀法界不動轉者即是精進。若不漏者即是精進。若不害者即是精進。若不生悔即是精進。若不求者即是精進。若不滅者即是精進。若不作者即是精進。若無增減即是精進。無上無下即是精進。不舍不著即是精進。不縛不解即是精進。不去不來即是精進。不生不滅即是精進。非有放逸非不放逸即是精進。無作作者即是精進。無 無明即是精進。非見非不見即是精進。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臥乃至命終。既舍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于無量世。供養于佛听受正法。于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听受正法勤行精進。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是故我言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贊精進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修善系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修集于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清淨活命是名作
破壞慳心善思惟不求x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戒善思惟戒淨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其心寂靜是名作
其心寂靜善思惟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修集忍辱是名作
將護自他善思惟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 者是初發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于真實善思惟修集于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不失于法如法住
求于禪支是初發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于內法善思惟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除舍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作樂于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淨身心修集喜舍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清淨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遠離于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修于正道如法住
修于信根是初發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修于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于名色善思惟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名發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x慢是初發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離痴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當修精進如先佛
爾時修悲梵天。語海慧菩薩言。所言佛法。佛法者雲何名佛法。海慧菩薩言。梵天。佛法者名一切法。一切法者名為佛法。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佛法性一切法性無有差別。一切法寂靜佛法亦寂靜。一切法空佛法亦空。梵天。一切法即十二因緣。菩提者亦十二因緣。梵天言。善男子。夫佛法者將不過于三界法耶。梵天。三界佛法性無差別。三界平等佛法平等無有二相。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增減。佛法亦爾。無增無減性是空故無上無下。梵天若善男子。欲見佛法當作是觀。復次梵天。夫佛法者非處非非處。非生非滅。非青黃赤白班駁琉璃虛空界色。雜色無色。非有形質方圓修短。無相無相相。無縛無解。無如是相名為佛法。無相無句無有文字。清淨寂靜。空義。無相義。無聚義。畢竟無出義。覺知義。不可宣說不可睹。不可見者名寂靜義。寂靜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無聚義。無聚義者即真實義。真實義者即是畢竟不出之義。畢竟不出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處義。無處義者即是法性。法性者即是佛法。是名學法名阿羅漢法名緣覺法。名為佛法。如是佛法及余諸法。亦無住處不出不滅。無色形質方圓修短。無智相貌無明無 。一切諸法等無差別。求佛法者。謂佛佛法及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坐于道場菩提樹下。乃能了了真實知見。何以故。諸佛正法無住處故。一切諸法亦無住處。佛法不可得。一切諸法亦不可得。佛法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平等。若無因緣即無種性。若無種性即無出滅。若無出滅即名真實。真實知者即是實性。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即是佛法。何以故。通達三世無障礙故。無障礙者即是佛智佛智者即是十八不共之法。不共之法者攝一切法。是故諸法即是佛法。諸法佛法無二無別。梵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梵天。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雲何言了了見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何故。說佛知見一切諸法。梵天。如來佛法若有定相。可得說言了了知見。善男子。佛法無耶。梵天。法若無定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若不可說有無相者。雲何得言了了知見。善男子。如來雲何說于佛法。梵天。如說虛空。虛空之性實無定相。佛法亦爾。善男子。佛法如是不可思議。菩薩初發菩提心時。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正覺之性亦不可思議。梵天。佛所說者。乃能發是菩提之心。是故聞之不生怖畏。梵天。若有著者則生怖畏。若不著者不生怖畏。惜身命者則生怖畏。不惜身命無所怖畏。有障礙者則生怖畏。無障礙者無所怖畏。著我我所則生怖畏。斷我我所無所怖畏。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何力故聞深佛法不生怖畏。梵天。有八種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何等為八。一者信力。二者善友力。三者多聞力。四者善根力。五者善思惟力。六者破x慢力。七者大慈悲力。八者如法住力。梵天。菩薩具足如是八力。聞說深法不生怖畏。爾時世尊贊海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宣說菩薩諸力。實如汝言。菩薩具足如是諸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善男子。一切言說名之為聲。菩提之性亦不可說亦不可見。不可說見名第一義。如來了了知見如是不可宣說。愍眾生故而為宣說菩提。非心亦非心數。何況聲字。善男子。如來憐愍諸眾生故覺甚深法。覺甚深法已。無知無覺無心心數。無聲無字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說有文字音聲次第。善男子。譬如虛空非是色法。不可睹見非對非作。善男子有人善畫畫空作像。若男若女若象若馬。如是之人可思議不。不也世尊。善男子。是猶可信。如來世尊知不可說。而能演說是事甚難。雖復說此不可說法。然真實知性不可說。善男子。若聞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久于無量諸如來所種諸善根。善男子。如是經典不可思議。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人則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攝取一切眾生解脫。善男子。若有菩薩了了得見無量世界所有諸佛。見已即以上妙七寶滿是世界。持用奉獻諸佛世尊。是人福德寧為多不。甚多世尊。如是功德難以喻說。善男子。不如有人擁護正法為憐愍故。受持讀誦解說是經。何以故。法施之施勝于食施。夫食施者即是世施。法施之施是出世施。善男子。若人能護佛正法者。即為四攝。何等為四。一為佛攝。二為天攝。三為福攝。四為智攝。佛攝眾生。復有四事。一者常得親近諸佛。二者諸魔不得其便。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四者得住不退轉地。天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說法之處諸天清淨。二者說法之時眾樂受听。三者終不為他因緣所害。四者不信者信。福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莊嚴于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者莊嚴于口。凡所演說眾生樂聞。三者莊嚴佛土。四者莊嚴種姓。所謂釋梵轉輪聖王。智攝眾生亦有四事。一者知眾生根如意說法。二者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三者得大神通游諸佛土。四者了了通達法界。善男子。若欲獲得如是功德。應當勤心護持正法。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能護法生憐愍受持是經及廣說
我說千分中一分猶如大海取一v
知恩念恩念如來是人可信付法藏
供養無量十方佛如是則能護佛法
雖施無量國珍寶不如至心誦一偈
法施最妙勝食施是故智者應護法
十方諸佛天龍神功德智慧所攝取
莊嚴修行諸相好是人皆由護正法
常遇諸佛善知識常聞無上真實道
速得無量陀羅尼是人皆由護正法
身口意戒得清淨具大神通游諸國
不退菩提具六度是人皆由護正法
世界微塵可說盡護法功德不可量
欲得不可宣說知應當堅心護正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功德寶光。即從坐起頭面敬禮長跪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如來于是大經典中。說言佛法不可宣說。若不可說雲何可護。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來正法實不可說。如來覺知不可說法。如是正法雖不可說而有字句。以字句故可得宣示。如是字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名護法。善男子。復有護法。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恭敬供養親近禮拜尊重贊嘆。生于師想擁護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燈燭。聞其所說稱贊善哉。護其種姓所住宅舍。亦復護其侍使之等。聞惡隱蔽聞善稱揚。善男子。若能擁護是持法者。是人即能護佛法僧。復次善男子。若有能修空無相願。是人即是護持正法。復次善男子。見有誹謗方等經者不與同止。言語談論調伏其罪。是人即是護持正法。復次善男子。若有人能修集悲心。無飲食想憐愍眾生。宣說正法是名護法。復次善男子。不惜身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是名護法。復次善男子。若有听法一字一句。往一由旬乃至七步入出息頃。是名護法。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 劫有佛號曰大知聲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淨光。劫名高顯。其土純是青琉璃寶。諸菩薩眾一切成就無量勢力。具足神通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悉受天身至心听法。無有出家在家差別。爾時世尊為護法故。與諸大眾頒宣正法。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法慧。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法而言擁護。佛言。善男子。夫六入者樂求境界。若能遮止是名護法。善男子。眼識于色是名非法。若能遠離是名護法。乃至意識于法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見眼空見已不觀于色不著于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乃至若見意空。見已不觀于法。不著于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善男子。若法能生法。于是法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若有見法能生邪見。于是見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若有無明不能淨心。于是垢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善男子。若有一法求取之後不能施人。此法非法亦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若有無取無求無施。即是正法即是比尼。夫取求者即是非道。若不施即是非法即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不取不求不施。即是不出不生不滅。若非出生滅雲何可施。不可施者乃名為法。乃名比尼。何以故。未生煩惱作障因緣故。是故無盡。無盡者無出。無出者名為法。名為比尼。于如是法不求不取。是名護法。善男子。爾時彼佛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法及非法是名為法。何以故。若有分別法非法者。是人不名護持正法。若作法相是名非法。世尊。若能了達見一切法是無法者是名第一真實之義。世尊。若無法無非法即是無數。若無數者即是實性。實性者名為虛空。虛空之性無邊無節。法性亦爾。法性實性無有差別。何以故。無邊無節故。若有菩薩。見如是等即真實見。世尊。我不見一法。以不見故不見有增不見有減。世尊。我如是見。將不誹謗如來說耶。是實見不。善男子。如是見者不謗如來。是真實見。說是法時。海慧菩薩及萬天人得無生忍。善男子汝知。爾時海慧菩薩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是故我于無量世中。所求正法今以付汝。爾時眾中有六萬億諸菩薩等。同共發聲白佛言。世尊。我等當共擁護正法受持廣說。佛言。善男子。汝今雲何如法而住護持正法。山王菩薩即作是言。世尊。惜身命者不能護法。我不惜命如法而住。故能護法。功德山王菩薩言。世尊。有貪利者不能護法。我無貪利故能護法。寶幢菩薩言。世尊。若見有法非法二相不能護法。我無二相故能護法。福德藏菩薩言。世尊。具煩惱者不能護法。我有智力已遠離之故能護法。持炬菩薩言。世尊。不破 者不能護法。我今破 故能護法。電光菩薩言。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遍藏菩薩言。世尊。不調諸根不能護法。我今調伏故能護法。淨光菩薩言。世尊。若作種種諸法相者不能護法。我今于法無種種相故能護法。增行菩薩言。世尊。心狂亂者不能護法。我修三昧故能護法。商主菩薩言。世尊。不知道者不能護法。我今了知故能護法。善念菩薩言。世尊。有疑心者不能護法。我已斷疑故能護法。善見菩薩言。世尊。不如法住不能護法。我如法住故能護法。慧光菩薩言。世尊。愚痴之人不能護法。我今修智故能護法。平等菩薩言。世尊。取怨親相不能護法。我今平等故能護法。法行菩薩言。世尊。不知眾生諸根境界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神通王菩薩言。世尊。見我我所不能護法。我今不見故能護法。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不知佛性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彌勒菩薩言。世尊。若遠菩提不能護法。我今已近故能護法。功德聚菩薩言。世尊。若無無量功德聚者不能護法。我今已有故能護法。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等語悉是謬語。何以故。如來世尊。坐于道場菩提樹下不得一法。汝雲何言我當護法。世尊。我于諸法不取不舍。為眾生故修集悲心不護不舍。
爾時佛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來昔坐菩提樹下實無所得。無所得故便從中起。文殊師利言。如來真實坐于道場菩提樹耶。何故而言從坐而起。世尊。如來若坐菩提樹下。如來世尊則有二相。一者如來。二者菩提。如來世尊已離二相。佛言。善男子。菩提眾生一切法性等無差別一味一性。如來坐于菩提樹下見如是法。是故名為逮得菩提。我都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見一切法皆悉平等。而是平等不入于數。是故平等名為無礙。以是因緣如來名為一切無礙。善男子。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人即得如來解脫。得解脫已則能如是真實知見。說是法時。海慧菩薩所將眷屬諸菩薩等。歡喜踴躍各作是言。我等今者得大利益。現見釋迦牟尼如來。及見文殊師利菩薩。世尊。隨是經典所住世界。當知其土得大利益。若有供養是經典者。及有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其義。亦得利益。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汝今知得何等利益。諸菩薩言。世尊。我等當以如是之義咨問文殊。諸菩薩言。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得大利益。文殊師利言。有十利益。何等為十。佛出于世見已生信。既生信已听受正法。聞正法已永壞疑心。壞疑心已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已不為利說法。彼聞法已發菩提心。既發心已堅固不退。心不退已如法而住。如法住已得無生忍。諸善男子。是名十利不可思議。說是法時。三萬六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出金色光。◎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三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大乘經能多利益無量眾生。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大乘故。得人天樂及涅樂。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攝取。何法利益。何法難得。何法障礙。何因緣故名為大乘。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攝取大乘。所謂初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修不放逸。復有一法明信業果。復有一法觀十二緣。復有一法于諸眾生其心平等樂修大慈。復有一法謂不退失菩提之心。復有一法所謂念佛。復有一法如法住已念于正法。復有一法以不退心念于眾僧。復有一法不失道心念于淨戒。復有一法遠離煩惱心念于舍。復有一法欲得無量寂靜之身專念于天。復有一法念欲安隱一切眾生。復有一法勤行精進。復有一法欲令眾生悉得解脫。得解脫已受于喜樂。復有一法樂求正法。復有一法遠離退心為眾說法。復有一法于听法者生愛念心。復有一法于說法者樂為供養。復有一法于正法中生藥樹想。復有一法于自己身生大醫想。復有一法至心專念護持正法。復有一法紹隆三寶不令斷絕。復有一法遠離懈怠。復有一法所謂知足。復有一法于一切財無貪慳想。復有一法自持戒已能化毀禁。復有一法自修忍已。能化眾生令離 心。復有一法得少利益生大恩想。復有一法少得恩分生大報想。復有一法自持淨戒不輕毀禁。復有一法破于x慢。復有一法至心求覓听法之人。復有一法離惡知識。復有一法至心修善。復有一法不隨他意。復有一法調伏諸根。復有一法于法師心如如來想。復有一法不惜身命護持正法。復有一法行于世法不為沾污。復有一法不惜身命求于正法。復有一法調伏眾生受苦不恨。復有一法如來現在若涅後。供養塔像等無有二。復有一法眾生不請樂為善友。復有一法于好物中心無貪著。復有一法樂念出家。復有一法樂稱人善。復有一法樂求莊嚴菩提之法。復有一法于同師同學心無嫉妒。復有一法教化眾生發菩提心心無悔退。復有一法覆藏他過。復有一法求一切語。復有一法求一切作。復有一法所謂實語。復有一法發言之後要終其事。復有一法于善法所心無厭足。復有一法隨所得物悉與人共。復有一法善知魔界。復有一法破壞x慢修真實知。復有一法心樂寂靜。復有一法離我我所。復有一法不自贊嘆。復有一法隨俗而行。復有一法修正命已樂于寂靜。復有一法持淨戒已思惟善法。復有一法修多聞已不生x慢。復有一法修善行已即住初地。復有一法修空三昧觀于法性。復有一法得供養已其心不高。復有一法樂說世者不與同止。復有一法得如法物與同學共。復有一法真實方便。復有一法一切知已不生貪想。復有一法未學學已心不生悔。復有一法既學知已心不輕慢。復有一法遇罵辱已心不生 。復有一法供養罵辱其心無二。復有一法聞說正法稱贊善哉。復有一法為欲具足六波羅蜜常求莊嚴。復有一法信心不退。復有一法為菩提道求于莊嚴。復有一法受供養已常淨己心。為令施主得大利益。復有一法具足七財。復有一法能破眾生貧窮困苦。復有一法以善方便調伏眾生。復有一法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復有一法不與眾生而共諍訟。復有一法聞法之時于法師所不求其短。復有一法未得無上沙門果證心不生悔。復有一法常行世間。不為八法之所染污。復有一法常觀己過。復有一法于舉罪者不生 恚。復有一法見世間法其心生舍。復有一法不誑善友。復有一法先淨其心教他令淨。復有一法不為利養受持淨戒。復有一法為增善法修集寂靜。復有一法為于善法修淨莊嚴。復有一法為淨功德而修莊嚴。復有一法為淨智慧而修莊嚴。復有一法修集無想三昧方便。復有一法如法而忍。復有一法修三解脫。復有一法知處非處。復有一法修舍摩他。為欲莊嚴毗婆舍那。復有一法知于解脫。復有一法觀于三世等。復有一法謂不分別一切法界。復有一法一切法性不生不滅。菩薩摩訶薩觀是百法。如是名為攝取大乘◎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有二法利益大乘。一者樂念佛法。二者樂離聲聞。復有二法。一者擁護解脫。二者能演說法。復有二法。一者求菩提心。二者調伏眾生。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觀諸眾生悉無有我。復有二法。一者不舍菩提之心。二者觀法平等。復有二法。一者淨于善根。二者無作無淨。復有二法。一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二者畢竟。復有二法。一者自身畢竟。二者眾生畢竟。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淨。復有二法。一不作罪。二作已悔。復有二法。一能布施。二不求報。復有二法。一平等施。二能回向。復有二法。一者持戒。二者不求善果。復有二法。一不自譽。二不毀他。復有二法。一者忍辱。二者軟語。復有二法。一者于貪不貪。二者于 不 。復有二法。一者為于善法勤修精進。二者不輕懈怠。復有二法。一身寂靜。二心寂靜。復有二法。一求禪支。二調伏心。復有二法。一樂在禪定。二不厭欲界。復有二法。一者求法。二者樂法。復有二法。一者樂觀法。二者欲法。復有二法。一者樂求善友。二者恭敬供養。復有二法。一至心听。二至心受。復有二法。一數咨問。二如法住。復有二法。一者知法。二者知義。復有二法。一者聞已無厭。二者知已無厭。復有二法。一者修善。二者離惡。復有二法。一者樂說正法。二者于受法者生憐愍心。復有二法。一者于法無慳吝心。二者說時無有食想。復有二法一者至心听。二至心受。復有二法。一離五蓋。二修七覺。復有二法。一者喜。二者樂。復有二法。一者知已。二者知時。復有二法。一信果報。二作善業。復有二法。一者不斷聖性。二者實語。復有二法。一者如說而住。二者不藏如來功德。復有二法。一者淨身。二者遠離三不善根。復有二法。一者觀身猶如草木。二者為淨心故修行善法。復有二法。一者淨口。二者遠離四過。復有二法。一者觀一切法悉不可說。二者觀聲如響。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遠離無明嫉妒邪見。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無行處。復有二法。一者修慈。二者遠離親怨之想。復有二法。一觀眾生猶如虛空。二者修慈。復有二法。一者不舍悲心。二者求善不悔。復有二法。一者能調不調。二者調時不悔。復有二法。一者持法。二者護持法者。復有二法。一者樂法。二者護法。復有二法。一者稱揚人善。二者樂藏他過。復有二法。一者離貪。二者離 。復有二法。一者不舍眾生。二者修舍。復有二法。一者念佛。二者知無念處。復有二法。一者觀身。二者求三十二相。復有二法。一者念法二者化諸眾生令住法中。復有二法。一者觀無貪處。二者于貪者所生于悲心。復有二法。一者念菩薩僧。二者依無退僧。復有二法。一者觀于無僧。二者擁護四沙門果。復有二法。一者念戒。二者知菩提心不可宣說。復有二法。一者觀戒無住。二者護毀禁者。復有二法。一者念施。二者施已無悔。復有二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離煩惱故演說正法。復有二法。一者念天。二者樂寂靜。復有二法。一者具足念心。二者擁護亂心。復有二法。一者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莊嚴。復有二法。一者觀無造作。二者樂修善法。復有二法。一者無縛。二者縛者解脫。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誑心。二者至心清淨。復有二法。一者知恩。二者念恩。復有二法。一者說一切過。二者而遠離之。復有二法。一者自修聖行。二者化他令行。復有二法。一者願求善法。二者心無厭足。復有二法。一者遠離惡法。二者親近善法。復有二法。一者請佛說法。二者至心听受。復有二法。一者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二者說字句義。復有二法。一者知無眾生。二者以己善根與眾生共。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諸相。二者深求三十二相。復有二法。一者觀空。二者將護眾生。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願。二者及願眾生。復有二法。一者修一切善。二者願諸眾生同修善根。復有二法。一者智慧無礙。二者受諸有身。復有二法。一者不動。二者不悔。復有二法。一者慚。二者愧。復有二法。一樂寂靜。二求靜法。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諍三昧。二者觀無眾生。復有二法。一者少欲。二者知足。復有二法。一者覆藏他罪。二者顯露己過。復有二法。一者觀十二因緣。二者深信。復有二法。一者無我。二者無眾生。復有二法。一者防自煩惱。二者壞他煩惱。復有二法。一者觀無作無受。二者樂修善法。復有二法。一者觀生死過。二者不斷生死。復有二法。一者自樂生死。二者化諸眾生令度生死。復有二法。一者求波羅蜜。二者求已無處。復有二法。一者求智。二者化他令同己智。復有二法。一者不求供養。二者為供養故造作諸業。復有二法。一者于有恩處常欲報之。二者于恩無恩等而報之。復有二法。一者修不放逸。二者修無緣慈。復有二法。一者入于出家。二者既出家已心生愛樂。復有二法。一者自成功德。二者于無德者生憐愍心。復有二法。一者修于身念。二者無有念處。復有二法。一者念于受處。二者無有念處。復有二法。一者念于心處。二者無有念處。復有二法。一者念于法處。二者無有念處。復有二法。一者遠離不善之法。二者親近能生善法。復有二法。一者遠離已生惡法。二者護持已生善法。復有二法。一者為令未生善法得生。二者為令增廣而擁護之。復有二法。一者獲大神通。二者得已教化眾生。復有二法。一者安住法界。二者遍見諸佛世界。復有二法。一者信心不動。二者化不信者令同己信。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教化狂亂之人。復有二法。一勤精進。二化懈怠。復有二法。一者具足無礙智慧。二者化彼無明眾生。復有二法。一者觀界。二者觀緣。復有二法。一者求智莊嚴。二者其心不悔。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煩惱。二者出煩惱已了知解脫。復有二法。一者一切法解脫。二者煩惱不合三界。復有二法。一者莊嚴菩提。二者修學菩提。復有二法。一者盡智。二無生智。復有二法。一者觀聖道方便。二者觀生死方便。復有二法。一者畢竟道。二者知退轉道。復有二法。一者如法而住。二者于諸法中不生著見。復有二法。一者從緣生滅。二者從緣解脫。復有二法。一知魔業。二知已離。復有二法。一者于恚生忍。二者于忍生愛。復有二法。一者為菩提故而修莊嚴。二者雖修莊嚴心無貪著。復有二法。一者不舍煩惱。二者不舍修善莊嚴。復有二法。一者知處非處。二者以諸善根回向菩提。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修向無上菩提莊嚴。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眾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別。二者知諸眾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復有二法。一者知法無生。二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復有二法。一者不可說法而能宣說。二者一切眾生悉同一乘。復有三法。一者初發菩提之心。二者親近善友心不生悔。三者修集大悲心不退轉。復有三法。一者破壞慳吝。二者惠施一切。三者攝取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具足淨戒。二者調伏毀禁。三者回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心不 恨。二者調 恚者。三者回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于生死中心無悔退。二者甘樂營他所作事業。三者回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得三昧定。二者不生x慢。三者回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求于多聞。二者得已不生x慢。三者回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復有三法。一者自悲。二者悲他。三者離自他悲。復有三法。一者為于自利修集智慧。二者以是智慧轉化眾生。三者自利利他。復有三法。一者知過去已盡。二者知未來無生。三者知現在無住。復有三法。一者為正定者修集慈心。二者為邪定者修集悲心。三者為不定者修集解脫。復有三法。一者淨身。二者淨口。三者淨意。復有三法。一者修不淨觀為壞貪欲。二者修慈為壞 恚。三者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復有三法。一者安。二者樂。三者知足。復有三法。一者聞已能持。二者能廣分別文字句義。三者觀察罪過。復有三法。一者具足七財。二者能大法施。三者能施眾生。復有三法。一者實義。二者真義。三者不誑義。復有三法。一者自知。二者知他三者知時。復有三法。一者五陰法陰平等。二者諸界法界平等。三者諸入法入平等。復有三法。一者修空。二者無相。三者無願。復有三法。一者不謗因果。二者方便生法皆從因緣。三者和合因緣而得名字。復有三法。一者信佛不可思議。二者信法不生誹謗。三者信僧良 福田。復有三法。一者遠離貪欲。二者遠離 恚。三者遠離愚痴。復有三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三者不著二諦。復有三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遠離x慢。三者于福田所禮拜供養。復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著色界。三者于無色界不生x慢。復有三法。一者供養不喜。二者毀辱不恚。三者離世八法。復有三法。一者藏覆諸根。二者解了諸根。三者寂靜諸根。復有三法。一者趣向善地。二者離善地障。三者觀善地德。復有三法。一者至心。二者淨心。三者淨莊嚴。復有三法。一者學戒戒。二者學心戒。三者學慧戒。復有三法。一者受樂不生貪逸。二者受苦不生惱恚。三者不苦不樂修集于舍。復有三法。一者轉因不造作故。二者轉于煩惱不觀相故。三者轉于三世無願求故。復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寂靜。三者受無住處。復有三法。一者藏戒。二者護定。三者觀慧。復有三法。一者憶持念法。二者思惟觀法。三者如法而住。復有三法。一者音聲因緣聲聞解脫。二者十二因緣緣覺解脫。三者六度因緣菩薩解脫。復有三法。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畢竟施。復有三法。一者護法。二者護持正法。三者護持大乘。復有三法。一者行于生死。二者觀其罪過。三者知已遠離。復有三法。一者至心听法破除五蓋。二者常樂寂靜。三者如法而住。復有三法。一者依義。二者依法。三者依智。復有三法。一者求多聞已樂于寂靜。二者樂寂靜已思惟善法。三者善思惟已知法平等。復有三法。一者親近智者。二者咨問多聞。三者護于善人。復有三法。一無貪心為人說法。二見听法者慈心視之。三者一心觀于菩提。復有三法。一者視諸眾生其心平等。二者觀心平等。三者觀佛平等。復有三法。一者過去已盡。二者未來不合。三者現在不住。復有三法。一者觀苦無常。二者諸法無我。三者涅寂靜。復有三法。一者聞已堅持。二者三昧堅持。三者智慧堅持。復有三法。一者犯已不覆。二者悔先所犯。三者至心護戒。復有三法。一者破壞疑心。二者破壞悔心。三者破障礙心。復有三法。一者善欲。二者離談世事。三者樂于寂靜。復有三法。一者忍甚深法。二者說甚深義。三者解種種義。復有三法。一者具足聲忍。二者具思惟忍。三者具于順忍。復有三法。一者智慧方便。二者大慈。三者精進堅牢。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能利益大乘。善男子。復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者听不應听。二者不欲听受菩薩法藏。三者行諸魔業。四者誹謗正法。復有四法。一者貪欲。二者 恚。三者愚痴。四者不樂求法。復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于財慳貪。三者樂誑法師。四者不樂親近見善知識。復有四法。一者于善知識生惡友想。二者于惡知識生善友想。三者非法法想。四者法非法想。復有四法。一者不樂惠施。二者施已生悔。三者施已觀過。四者不念菩提心。復有四法。一者為欲而施。二者為 而施。三者為痴而施。四者為怖畏而施。復有四法。一者為名字施。二者為本而施。三者為善友施。四者為勝故施。復有四法。一者不至心施。二者不自手施。三者不現見施。四者輕慢施。復有四法。一者下物施。二少物施。三者不至心施。四者輕慢施。復有四法。一者毒施。二者刀施。三者不淨施。四者無利益施。復有四法。一者見持戒者生 恚心。二者見毀禁者生愛念心。三者隨惡友語。四者不念施戒。復有四法。一者非法求利。二者如法得財不與人共。三者斷他供養。四者心不知足。復有四法。一者為貪利養故攝持威儀。二者為利養故下聲而語。三者其心諂曲。四者邪命自活。復有四法。一者于同學所生 恚心。二者于同乘者生 恚心。三者不知魔業。四者樂說他過。復有四法。一者x慢不听正法。二者不能恭敬法師。三者不能禮拜父母師長善友四者意隨惡業。復有四法。一者覆他功德。二者廣說他過。三者增長x慢。四者 恚堅固。復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不樂听聞善語。三者不隨順語。四者住于非法。復有四法。一者不調。二者不淨。三者不藏。四者不忍。復有四法。一者不喜聞受無上善法。二者樂在城邑聚落村屯。三者毀破禁戒樂受供養。四者不能調伏根門。復有四法。一者不能攝取眾生。二者不能調伏眾生。三者不能護持正法。四者樂說法師過罪。復有四法。一者不修信心。二者不能觀察眾生罪過。三者不觀惡知識過。四者不觀疑心罪過。復有四法。一者不觀內。二者不觀外。三者無慚。四者無愧。復有四法。一不知恩。二不報恩。三者背恩四者樂邪見。復有四法。一者誹謗聖人。二者將護世人。三者不信福田。四者呵毀法施。復有四法。一者不淨身業。二者不護口業。三者不舍意業。四者厭悔大乘。復有四法。一者為破和合而作兩舌。二者于師和上出 恚語。三者為壞利益作無義語。四者欺誑人天而生妄語。復有四法。一者不護戒因。二者亂禪定因。三者不信後世。四者樂著世事。復有四法。一者粗 。二者x慢。三者樂說世間。四者常樂睡眠。復有四法。一者假菩薩名而受供養。二者不能瞻視病苦之人。三者不種善子。四者不向菩提。復有四法。一者自輕。二者輕法。三者輕福。四者數念聲聞闢支佛乘。復有四法。一者貪身。二者貪心。三者貪命。四者貪戒。復有四法。一者貪房舍。二者貪檀越。三者貪邪見。四者貪破戒。復有四法。一者多作。二者多語。三者多受。四者多視。復有四法。一者我見。二者邪見。三者斷見。四者常見。復有四法。一者不作。二者作已轉。三者心悔。四者不樂。復有四法。一者不向道地。二者不修禪定。三者退失智慧。四者不樂方便。復有四法。一者障礙于法。二者障礙善業。三者煩惱隱礙。四者魔業障礙。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障大乘。說是法時。四萬四千人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虛空之中無量天人。異口同音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世尊。今日如來大師子吼。憐愍眾生開大乘門。世尊。若有眾生于是法中得少分者。即得斷除三惡道苦。漸漸當得無量法寶。譬如有人于村邑外見大寶聚。見已憐愍即還入村告語眾人。誰欲斷貧當與我俱。是人說時。或有信者或不信者。其中信者即與相隨俱至寶所。隨意采取即破貧苦。而是寶聚亦無增減。亦不念言听是人取不听彼人。破是人貧不破彼人。听是持去不听彼持。如來世尊亦復如是。于無量世勤求如是無上法寶。求已得見生大憐愍。以大梵音語諸眾生。若有欲壞生死貧窮。當至心听。有諸眾生薄福不信。則不能壞生死貧窮。其中信者隨任智力。取聲聞乘闢支佛乘菩薩大乘。是大寶聚亦無增減。若有至此寶聚之中。乃至不能取一寶者。是人常住三惡道中。若有能取一字一句。乃至一念受持之者。是人能壞生死貧窮。何況取是大乘經典一品二品。及其具足听受讀誦為人解說。爾時世尊贊諸天人。善哉善哉。諸天子。若有受持如是經典。是人則具一切善法。頂戴如來無上佛智。是大智聚。能大利益無量眾生。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諸乘之中大乘最猶如虛空無邊際
遠離一切生死有趣菩提樹無障礙
若能清淨其心意所有惠施于一切
至心受持清淨戒趣菩提樹無障礙
于諸眾生心平等常觀煩惱諸罪過
能勝一切下劣乘調伏眾生于大乘
若有至心受讀經具足寂靜戒忍辱
具足智慧壞魔眾憐愍眾生趣道樹
莊嚴慈悲乘四禪智慧利刀摧魔眾
道樹下觀十二緣起已愍眾說大乘
十方眾生乘大乘乘無增減如虛空
大乘神通叵思議是故如來修集之
安住念處嚴正勤如意為足根勢力
游八正路采覺寶是故如來趣道樹
其心寂靜離煩惱壞破諸 獲智光
是故梵天及帝釋敬禮如來乘大乘
具足六度六神通具善方便修三脫
能壞諸魔及邪見是故如來乘大乘
若有具足諸善根及以成就不善根
有信則得破煩惱是故大乘難思議
所有一切世間法及以無上出世法
若有學法無學法一切攝在大乘中
若有眾生行惡道親近邪見惡知識
憐愍是輩修方便為調伏故說大乘
下劣不樂于大乘心迮不能壞人結
常求自樂舍余人聞說大乘生恐怖
若有智者具力勢憐愍眾生作利益
聞說大乘心歡喜壞眾苦惱心不悔
若欲了知眾生行一切眾生諸界根
菩薩一念能通達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身寂靜相莊嚴得口寂靜眾樂聞
得心寂靜具神通如是皆因趣大乘
若有人能行大乘是則不斷三寶種
能為眾生作利益破壞貧窮諸苦惱
能到十方諸世界現見無量佛世尊
如是趣向大乘者是人即得無量福
一切世間無能勝趣向無上大乘者
具足大力壞魔眾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色得力大自在梵釋轉輪聖王身
若有乘此大乘者是人受于三界樂
施已終不生悔心所重之物不吝著
舍身自施修慈悲是故大乘難思議
持戒精進樂梵行能以神力障日月
不貪著身善果報修如是乘調眾生
說法有受不受者于是不生 愛心
身心勤修大精進為得難得之大乘
能得無上大法王亦得難忍之忍辱
無量劫中受苦惱為得大乘勝一切
勤作利益多眾生身口意業悉柔軟
修集慈悲及神通為住大乘大利益
了知法界生住滅無我無諍調諸根
若能安住于大乘即受安樂如先佛
具足念心及精進四如意足大神力
依止正法及真義皆由樂住于大乘
具足無上無所畏能師子吼無上尊
微妙相好自莊嚴皆由樂住于大乘
具足三種之神通調伏教化于眾生
其心寂靜無x慢若行大乘具忍辱
具足梵音聲微妙一切眾生甚樂聞
若樂修集大乘者是人善解眾生語
所作諸業為淨土不久當得無邊身
若有至心听是法當受無邊無上樂
能游虛空達邊際能知大海水幾v
不能演說大乘德是故是乘難思議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善男子。若欲受持如是等經。欲自寂靜其深心者。應當受持門句法句金剛句。至心觀察門句者。一切法中而作門戶。所謂阿字一切法門。阿者言無。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波亦一切法門。波者即第一義。那亦一切法門。那者諸法無礙。陀亦一切法門。陀者性能調伏一切法性。沙亦一切法門。沙者遠離一切諸法。多亦一切法門。多者一切法如。迦亦一切法門。迦者一切諸法無作無受。娑亦一切法門。娑者一切諸法無有分別。伽亦一切法門。伽者如來正法甚深無底。 亦一切法門。 者遠離生相。曇亦一切法門。曇者于法界中不生分別。奢亦一切法門。奢者具奢摩他得八正道。乙嘁磺蟹 擰 藝咭磺兄罘ㄓ倘縲榭鍘2嬉嘁磺蟹 擰2嬲咭磺蟹 H粢嘁磺蟹 擰H粽咧罘ㄎ薨 鏌嘁磺蟹 擰 咭磺蟹ㄊ譴Ψ譴Α9埔嘁磺蟹 擰9普 畚逡躋訓麼罄 孑幣嘁磺蟹 擰〕閉咭磺兄罘ㄎ抻斜暇埂e紉嘁磺蟹 擰e日呱砑啪補實麼罄 妗V烈嘁磺蟹 擰V琳 募啪補世胍磺卸瘛S乓嘁磺蟹 擰S耪呤蓌謄室N寰喚 洹I咭嘁磺蟹 擰I噠呱撲嘉 L嬉嘁磺蟹 擰L嬲咦∫磺蟹 P摶嘁磺蟹 擰P拚咭磺兄罘ㄐ允牆饌選E 嘁磺蟹 擰E 咭磺兄罘ㄏス橋 帷E 叩鞣 荷懟J幣嘁磺蟹 擰J閉咭磺兄罘ㄐ哉 蝗疚邸0 嘁磺蟹 擰0 咭磺兄罘ㄐ允槍餉鰲f兌嘁磺蟹 擰f墩 薨甦 饋F乓嘁磺蟹 擰F耪咭磺兄罘 悄詵峭狻I頗凶印J敲 啪洹D芫荒鐶摹D芫黃湫摹V 諫 7 湔咭磺兄罘 饌延 R磺兄罘ㄎ薅 R磺兄罘ㄎ蕹6嫌 R磺兄罘ㄎ拊黽跤 R磺蟹 熱縲榭沼 R磺兄罘ㄎ逖鄣烙 R磺蟹ㄈ縲榭沼 R磺兄罘ㄎ抻蟹直鶉縲榭沼 R磺兄罘ㄈ敕 纈 R磺蟹ㄈ纈 R磺兄罘ㄎ奕Ф聰衷諶纈 R磺兄罘 拘躍揮 R磺蟹 沼 R磺蟹ㄎ尷嚶 R磺蟹ㄎ拊贛 R磺蟹ㄎ藪ξ薹譴τ R磺蟹 嚶 R磺蟹ㄎ尬矣 R磺蟹 啪燦 R磺蟹ㄐ暈薰 逃 R磺兄罘 諞灰逕閎∮ R磺兄罘ㄈ綬ㄐ宰∮ R磺兄罘 暇菇饌延 R磺兄罘ㄎ奘庇 R磺兄罘 烙 R磺兄罘ㄎ鍛 揮 R磺兄罘ㄐ暈薨 R磺兄罘ㄐ暈奚 R磺兄罘ㄐ暈挹河 R磺兄罘ㄐ暈蘧豕塾 R磺兄罘 巧 豢杉 R磺兄罘ㄎ尬菡 R磺兄罘ㄎ薅災斡 R磺兄罘ㄎ摶倒 R磺兄罘ㄎ拮魑奘苡 R磺兄罘ㄎ蕹雒鷯 I頗凶印J敲 洹H縭欠 洹<詞槍 в蠢聰衷謚罘鵪刑帷H縭欠ㄓ【洹I閎“送蛩那J 邸I頗凶印H裟莧縭槍鄯 壅摺<茨芑竦夢奚 ㄈ獺I頗凶印H粲形粗稚聘 恕N攀欠ㄒ選<吹彌種 滌諛V怠I頗凶印H羧縭槍奐茨芑竦夢蘧Σ魍勇弈帷H縭塹確ㄏコ萇閎“送蛩那 漣送蛩那Z諫 行浴J敲 洹=鷥站湔摺F瀋聿換滌倘緗鷥鍘︰我怨省7ㄐ圓換倒省V腔壑 閱芷莆廾鰲J槍手腔勖 鷥站洹N迥嬤 狄磺猩啤J槍飾迥婷 鷥站洹2瘓恢 勰芑堤壩 J槍什瘓幻 鷥站洹4刃鬧 勰芑擋_恚。是故慈心名金剛句。觀十二緣能壞愚痴。是故觀緣名金剛句。一眾生心攝取一切眾生之心。名金剛句。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剛句。一切佛一佛皆悉平等。名金剛句。一福田一切福田無盡平等。名金剛句。一切諸法如虛空等。名金剛句。一切諸法等同一味。名金剛句。一切諸法及以佛法平等無二。名金剛句。金剛三昧能壞一切諸魔惡業。名金剛句。如來妙音壞諸惡聲。名金剛句。觀無生滅過生老死。名金剛句。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金剛句。名堅牢句。名不壞句。名不破句。名平等句。名為實句。名無二句。不退轉句大寂靜句。無能作過句。不增不減句。無有有句無有法句。真句有句。不謗佛句依法句共僧句如爾句。分別三世句。勇健句梵句。慈句心句虛空句。菩提句不低句。法相句無相句。心意識無住句。波旬句破魔句。無上句無勝句。廣句行己境界句。入佛境界句。無覺觀句。于法界所不分別句。無句句。善男子。若有菩薩。能解如是等句義者。必當坐于菩提樹下。金剛師子法座之上。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入法門陀羅尼。亦獲一切眾生平等三昧。爾時十方諸來菩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于佛。說偈贊曰。
我今敬禮無上尊能知一切眾生聲
說相無相實一相而得妙相三十二
若有眾生一一心平等攝諸眾生心
說行無行實一行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真實知因果故為眾生說業報
真如法界非有無是故我贊無上尊
一切眾生無覺觀其心本淨無有貪
從因緣故生貪欲是故我禮真智因
我見佛身種種色而如來身實無色
愍眾故示無色色我禮人中師子王
一切福田入一田而是一田無增減
不動法界不轉移是故我禮人象王
觀諸眾生心如幻諸法菩提亦復然
知一切法皆平等是故我禮無平等
觀諸法界悉平等故說諸法無一二
非有非無是解脫是故我禮斷二見
日月可說墜落地猛風可說索系縛
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
實語真語及淨語身心清淨如虛空
世法不染如蓮花是故我禮無上尊
若有能贊如是德即獲如是之功德
我為如是諸功德敬禮如是功德聚
時諸菩薩既贊嘆已。白佛言世尊。夫大寶者所謂佛也。佛出世者即是樂出。佛出世者即是信出。佛出世者即是念出。佛出世者即是智出。佛出世者即是施戒忍精進禪定慧出。佛出世者即是慈出悲喜舍出。佛出世者。即是十二因緣法義智出。佛出世者即是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一切善法出。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世尊。生老病死出于世者即是佛出。無明愛出即是佛出。貪恚痴出即是佛出。一切疑網煩惱出者即是佛出。何以故。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佛以何緣出現于世。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如所言。爾時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不見如是等法。時如來為出于世不出于世。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時。真實不知如是等法。是故我為而宣說之。善男子。菩薩有四種。一者初發菩提之心。二者修行菩提之道。三者堅固不退菩提。四者一生當補佛處。發心菩薩見佛色相。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修行菩薩見佛具足一切善法。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不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一生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德及一切法。何以故。所得慧眼了了淨故。斷二見故。淨智慧故。若不見淨不淨。不見非淨非不淨。是人即能明見如來。善男子。我昔如是見然燈佛。見已即得無生法忍。亦能了了知得無得。得已即時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處空住已。了了得知一切法界。了了知已心無所住。無所住已。得六萬三昧門。時然燈佛即授我記。摩納。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于爾時都不聞是授記音聲。亦無佛想及授記想。我于爾時三種淨慧。不見我想不見佛想及授記想。復有三淨。不見于我不見眾生及以正法。復有三淨。不見名不見色。不見因。復有三淨。見一切陰悉入法陰。見一切界悉入法界。見一切入悉入法入。復有三淨。過去已盡。未來不生。現在不住。復有三淨。觀身如水月。觀聲不可說。觀心不可見。復有三淨。空無相願。若如是見即是真實見于授記。善男子。若有菩薩作如是見。是名實見。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No.0397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四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發何等願。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發願。菩薩摩訶薩若心在定若不在定。為眾生故如本發願。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滿一頃其地平正。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更不施功自然周遍。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在定中系心思惟。若不在定不思惟時。為眾生故如本發願。所作善根。悉皆願與眾生共之。共已回向無上佛法。菩薩心淨戒忍定慧亦復清淨。觀于佛法及諸眾生平等無二。雖有是願初無有心。是故菩薩雖復無心。于諸眾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所有善根悉與共之。共已回向無上菩提。善男子。如娑羅樹有人斫伐根。既斷已隨斫而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三昧常向菩提。假使有人唱言是樹莫斫處墮。是樹猶故隨斫處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欲令不向無上菩提則無是處。何以故。法性爾故。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法。唯為不斷三寶種性。為淨佛土。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莊嚴口說法之時眾生樂聞。為莊嚴心觀諸眾生平等無二。為得佛法諸佛三昧。菩薩雖不貪如是法。而能自在得如是法。何以故。誓願力故。善男子。譬如陶師泥在輪時不得物名。既成器已名隨物立。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善男子。譬如金師金未成器。亦不得名。及其成已得瓔珞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善男子。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我今入定。若b椎鳴乃當起出。而是定中無b椎音。以願力故鳴b椎時則便出定。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作如是願。諸未度者我當度之。諸未脫者我當脫之。修菩提時入深三昧。以悲力故念諸眾生。不證聲聞闢支佛乘。是故菩薩雖復修集三十七品而不得果。善男子菩薩所行不可思議。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善男子。譬如二人欲過猛火。其一人者著金剛鎧即能過之。其一人者身被干草為火所焚。何以故。草則易燒金則堅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專念菩提。莊嚴甚深無量三昧。以三昧力能過聲聞緣覺正位不取果證。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來三昧。被干草者喻于聲聞。聲聞之人厭悔生死。于諸眾生無慈悲心。是故不能過于聲聞緣覺正位。何以故。二乘之人于福德中生知足想。菩薩之人于福德中心無厭足。金剛鎧喻空無相願。大猛火者喻諸行法。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而能不證沙門道果。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修是三昧而不取證。行生死火不為所燒。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入一切定。亦不為定之所誑惑。具方便故。雖行諸行心無染著。雖為邪見說沙門果。亦自不證沙門道果。佛言。善哉善哉。實如汝說。善男子。如三染汁盛以一器。所謂羅差郁金青黛。染三種物。所謂毳奐 x奢耶衣。毳以漿浸則成青色。疊淨浣故成于黃色。x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如是三物。雖同一器受色各異。善男子。三乘之人亦復如是。器者喻于空無相願。三種色者。喻于聲聞緣覺菩薩。隨衣受色喻三種菩提。空無相願亦不生念。與如是果不與是果。善男子。毳喻聲聞。疊喻緣覺。x奢耶衣喻菩薩乘。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如聾如盲無有眾生。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有悔退。是時心中真實了知。我于眾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亦為眾生修集大悲。善男子。譬如微妙淨琉璃寶。雖復在泥經歷百年。其性常淨出已如本。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了知心相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障污。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猶珠在泥不為泥污。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若我心性煩惱污者。我當雲何能化眾生。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樂在諸有供養三寶。樂為眾生趨走供使。于生貪處不起貪心。護持正法。樂行惠施。具足淨戒。莊嚴忍辱。勤行精進。莊嚴禪支。修集智慧。多聞無厭清淨梵行。修大神通三十七品。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不著三界。菩薩摩訶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雖行三界身心不污。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其子游戲誤墜圊廁。時母見已惡穢不淨。父後見之呵責其母。即便入廁牽之令出出已淨洗。愛因緣故忘其臭穢。善男子。長者父母喻于聲聞緣覺菩薩。廁喻三界。子喻眾生。母不能拔喻聲聞緣覺。父能拔濟喻諸菩薩。愛因緣者喻于大悲。菩薩摩訶薩具善方便入于三界。不為三界之所染污。是故道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聲聞道者厭于三界。菩薩道者不厭三界。善男子。菩薩修集空無相願。雖行諸有不墮于有。既不墮有復不取證。行三界者是名方便。不取證者是名智慧。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若觀法等眾生亦等。如是等者涅亦等。是名智慧。若能如是等觀眾生不證涅。是名方便。清淨惠施是名為慧發願回向是名方便。世尊。雲何名為清淨智慧清淨方便。善男子。菩薩若見無我眾生壽命士夫是名為慧。若修集空無相無願。以諸善根願及眾生回向菩提。是名方便。復次善男子。知諸眾生下中上根。是名為悲。知已隨意而為說法。是名方便。淨智慧故雖行諸有心無染著。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善男子。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污染。是名為慧。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菩薩發願悉令眾生得無盡財無盡福德增長善根。諸學無學聲聞緣覺。一切菩薩隨意得法名淨方便。若能受持一切佛法。廣分別說。無窮盡說。無障礙說。不空而說。隨樂而說。是名淨慧。菩薩摩訶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是名淨慧。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眾生。名淨方便。淨慧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淨方便故化諸眾生趣于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二淨。所作諸業無非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中悉有 障。壞 障故即是菩提。是故菩薩常不遠離于菩提也。菩薩若作如是念言我離菩提。當知是人不得菩提。若念我今有菩提者。是人菩提有淨不淨。若能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即是淨智方便也。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 劫。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不 劫名光味。爾時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未成佛時。十方世界一生補處。不退菩薩悉來睹見。至其所已以種種華而供養之。華處空中高七多羅樹。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十方世界多有諸天。見佛光已各作是言。無邊光佛真實出世。彼佛世界莊嚴麗飾。如彼他化自在天宮。彼劫初時過十千年。有佛出世號曰光味。是故此劫名曰光味。善男子。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來出現于世。其佛世界有九萬六千小國。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其城縱廣滿一由旬。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彼土具足如是等事。其土純以四寶飾。所謂金銀琉璃頗梨。多饒飲食無所乏少。其土人民無我我所。猶如北方郁單越土。其佛壽命滿十中劫。聲聞大眾九萬六千億。菩薩大眾萬二千億。土有二城。一名樂。二名淨。其佛世尊生于淨城住于樂城。其土有王名曰淨聲。七寶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後宮榕 蛄 ⑴W搜斬搜先縑 薇稹S惺 蜃有勖陀陸 Oガ躍 鍬捫恿Α8韝 刪投 訟唷R磺薪苑 Ⅰ穸嗦奕 耆 刑嶁摹S邪送蚺 寰晃 唷P穩莨逡烊縑 薏睢R磺幸嚳 Ⅰ穸嗦奕 耆 刑嶁摹F渫醵 本 僦小9┬ 繢醇吧 牌腥 籩 N 繢垂試熳鞅Ψ宦 逵裳 J潛Ψ恢懈從斜βЪ涫 頡N ┬ 6 筆б跤肫渚焓簟R磺薪孕耷寰昏笮小J狽鸞袒 蘗恐諫 詿蟪朔 8椿 奘 諫 懦恕6 逼渫豕┬ 鷚選S脛罹焓艟闃練鶿 M訪 褡閿胰乒Q礎3エ蠔險瓢追鷓浴J雷稹T坪紋腥 隡g蟪瞬凰嫠 鎩T坪紋腥 帽暇埂T坪紋腥 夢匏 T坪紋腥 夢薅 邸T坪紋腥 們寰換邸T坪紋腥 δ茉都 T坪紋腥 罡 屠 T坪紋腥 咦惴鶩痢T坪紋腥 脅環乓蕁T坪紋腥 派跎罘ㄐ牟徊牢貳T坪紋腥 妹 腥 7鷓浴4笸跤興氖路 P隡g蟪瞬凰嫠 鎩︰蔚任 摹R徽呔咦閌д懦 謔瀾紜6 呔咦闃腔酃壑罘ㄐ浴H 呔咧釕褳 K惱 蘧瘓 諫 4笸酢F腥 咦閎縭撬姆 P隡g蟪瞬凰嫠 鎩8從興姆ㄉ 帽暇埂︰蔚任 摹R徽咧 諫品ㄎ 鞣 摹6 惶凹豪幀H 呶 鈧諫 藜 缺 K惱叱@執蟪恕J敲 摹4笸酢8從興姆 夢匏 ︰蔚任 摹R瘓揮諦摹6 蛔 稀H 冑櫞俊K男藜嶧畚﹥吒5隆J敲 姆 4笸酢8從興姆 鎂恢腔邸︰蔚任 摹R徽呔謊邸6 咭運納惴ㄉ閎 諫 H 呔簧砣 喟聳 趾謾K木環鶩涼劬環 紜J敲 摹4笸酢8從興姆 D艿迷都 罡 屠 ︰蔚任 摹R徽唚釔刑 韃簧崞刑嶁摹6 唚罘鷸腔 嗖蛔胖恰H 唚罘ㄉ懟P藜 誑瘴尷轡拊浮K惱唚罘鵡 。于生死中心無厭悔。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逸。何等為四。一者受帝釋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二者受梵天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三者受轉輪王身。為化眾生令不放逸。四者受于大臣長者之身具足珍寶。為化眾生令不放逸。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畏。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善友為說甚深佛法。三者善能思惟。四者如法而住。是名為四。大王。復有四法得菩薩名。何等為四。一者求波羅蜜。二者為諸眾生修集悲心。三者樂求佛法。四者化眾生時心不厭悔。是名為四。善男子。時淨聲王從彼如來聞是法已。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法忍。舍其國土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爾時世尊告彼王言。大王。汝今出家即是報佛。若能如是生信舍離。是名大報。是名功德。多所利益。大王。菩薩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何等為二十四。一者舍于世事得大自在。二者舍于煩惱獲得解脫。三者身服染衣得無染道。四者具足四事得四性種。五者樂于頭陀。遠離一切大欲惡欲。六者不舍戒聚受人天樂。七者不舍菩提獲得佛法。八者常樂寂靜離世談語。九者不著法故得大淨心。十者具足禪支。得禪定故。十一者求于多聞。得智慧故。十二者破壞x慢。得智慧故。十三者破除邪見。得正見故。十四者不生覺觀。為真實知諸法界故。十五者等觀眾生。得大慈故。十六者化諸眾生心無疲場5麼蟊 省J 噠 幌 礱 N ウ 省J 甦嘸啪財湫摹N 蒙褳 省J 耪唚鈑諶繢礎N﹤ 鴯省6 奚撲嘉 N 檬 瞪鈧腔酃省6 徽叩糜謁橙獺6 叩夢奚 獺6 乓磺泄Φ隆6 惱叩梅鷸腔邸J敲 摹I頗凶印6 筆б蹺攀欠ㄒ選W 越袒 磺心信 焓舫濟瘛J北斯 杏芯磐蚓徘V謚諫 エ渤黽搖I頗凶印>簧 惹鵂瘸黽乙迅窗追鷓浴J雷稹N醫裨坪蔚妹 黽搖7鷓浴1惹鶉昝 簧 本蛔越紜W越緙染輝蠣 惹鷦蠣 黽搖6 北惹鷂歐鶿狄選P睦旨啪滄魘撬嘉 =繒嘸囪酃邸Q劭照嘸詞薔喚紜7蚓喚繒嘸詞欠鶩痢6 巧嗌硪喔慈縭恰R庹嘸唇紜H艄 飪佔詞薔喚紜7蚓喚繒嘸詞欠鶩痢<詞且喚紜<詞強戰紜<粗諫 紜<次尷嘟紜<次拊附紜<次拮鶻紜<次尬﹦紜I頗凶印>簧 惹鶉縭槍 選<詞被竦蒙砬嶁那帷I 那嵋訓夢蘗可褳 5蒙褳ㄒ訓美炙滴薨 勇弈崦擰I頗凶尤曛 6 本簧 惹鵪褚烊撕酢<慈晟硎恰D信 焓艏慈晁 雌腥 ㄖ謔恰K凳且戀墼歡噘ス薄M虯飼 朔 Ⅰ穸嗦奕 耆 刑嶁摹0飼Z諫 夢奚 獺I頗凶印H粲杏 冒Ⅰ穸嗦奕 耆 刑 摺5比綬ㄋ等縊刀 T坪蚊 綬 等縊刀 I頗凶印H粲腥搜浴N業弊鞣鵯脛鈧諫 硪苑ㄎ丁G胍巡荒蓯蒶慾F蟹直鸞饉滴 罹 洹2荒芑ア智寰喚 洹G諦蘧 恍拗 恪S諫品ㄖ猩俚彌 恪J敲 圳坎蝗綬ㄋ擋蝗縊底 H粲腥搜浴N業弊鞣鵯脛鈧諫 硪苑ㄎ丁G胍咽蒶慾F醒菟怠;ア紙 淝諦蘧 I儆 愣嗟蒙品 簧 閬搿J敲 悔咳綬 等縊刀 I頗凶印F┤綣 醵嗲氡隹汀G胍巡簧韞┌鮒 摺1隹圖戎練皆莆窗 S謔潛隹透髯魘茄浴W蚴芡跚爰也簧枋場=窀巴跣鷗次匏 謾︰竊鴣銬T固咎淦 I頗凶印F腥 脛鈧諫 硪苑ㄊ場2磺蠖轡懦紙渚 2恍奕 咧 婪 V諫 竊鶉頌焯櫧 I頗凶印F腥 裟莧繾饔θ繾魎怠2揮ζ圳懇磺兄諫 8創紊頗凶印8從兄諫 肭篤腥 宜搗 F腥 硌浴5蔽 晁敵硪遜乓蕁V諫 燃 腥 乓蕁<幢閎壩鰲<熱壩饕遜轎 搗 K凳被蛭噬跎鈧 濉R苑乓莨識 荒艽稹2荒艽鴯市納 牙 ;ヂ諫 內坑謚諫 閔嶗搿I頗凶印F腥 粲 縊刀 N尷 囊曰ヅ諫 I頗凶印9 Ю烙幸皇ψ油踝∩釕嬌叱W魘悄睢N沂且磺惺拗兄 酢Aδ蓯踴チ磺兄釷蕖J北松街杏卸 錒采 印J扁 鏘蚴ψ油踝魅縭茄浴M躒裟芑チ磺惺拚摺N醫穸 右韻轡 丁N矣 嘈星竺僖 場J筆ψ油跫幢閾 傘J北蒜 羝潿 印8侗聳尥跫瓷岫 小J鞘鄙街杏幸火脹趺 Jψ油趺摺<幢悴 ♀ 鋃 喲ο斬 J蓖蹂灰鴨聰蝠脹醵 蒂恃浴 br />
我今啟請大鷲王唯願至心受我語
幸見為故放舍之莫令失信生慚恥
鷲王說偈報師子王。
我能飛行游虛空已過汝界心無畏
若必護是二子者為我故應舍是身
師子王言。
我今為護是二子舍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護身而妄語雲何得稱如說行
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舍其身。
爾時鷲王復說偈言。
若為他故舍身命是人即受無上樂
我今施汝獼猴子願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時師子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即迦葉是。雌獼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獼猴子即今阿難羅 羅是。時鷲王者即舍利弗是。善男子。菩薩為護是依止者不惜身命。善男子。雲何名為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當惠施即便大施。是名菩薩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能持戒。即化一切同己護戒。是名菩薩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修忍辱。即化眾生同修忍辱。是名菩薩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勤精進為于佛法。即化眾生同修精進為于佛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修禪定即化眾生。除去亂心修集禪定。是名菩薩如說而作。菩薩若言我修智慧如法分別。是名菩薩如說而作。善男子。菩薩若言我當壞破一切惡法。即便修集一切善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善男子。能莊嚴者名為如說。能畢竟者名為如作。能發心者名為如說。得果證者名為如作。能淨心者名為如說。能至心者名為如作能發心者名為如說。不退心者名為如作。至心听法名為如說。聞已如住名為如作。能淨口者名為如說。能淨身者名為如作。初受戒者名為如說。至心護持名為如作。發菩提心名為如說。行菩薩道是名如作。得住忍地名為如說。住不退地名為如作。得一生身名為如說。得後邊身名為如作。趣菩提樹名為如說。得菩提果名為如作。善男子。是名菩薩如法而說如說而作。說是法時。五百菩薩住無生忍地。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說如作不可思議。如佛所住即是如說即是如作。善男子。汝于是事能了知不。已知世尊。若知正法是真實者名如法住。山王菩薩言。世尊。無所住法名如法住。何以故。見一切法無有覺故。以無覺故不見一法名之為覺。若無一法雲何有住。若如是見名如法住。福德王菩薩言。世尊。若隨心者非如法住。若有菩薩觀意如幻名為無住。若無住者名如法住。然燈菩薩言。世尊。無有貪心名如法住。雲何貪心。謂于法中有損有益。若無貪心名如法住。日子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有所著者是名為動。若于法中心無所著。是名無動。若無有動名如法住。勇健菩薩言。世尊。一切世間皆隨心行。若知心行名如法住。樂見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因受受苦。若能不受諸受則斷。若能不取諸取則斷。雖不受取不舍眾生名如法住。香像王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悉有重擔。所謂五陰。若有能知五陰真實。為壞陰見棄捐重擔。而于諸法亦無擔想名如法住。持世菩薩言。世尊。若行世間非如法住。若正莊嚴名如法住。正莊嚴者見一切法等如虛空。堅意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不生于生不滅于滅。亦復不見生滅之性名如法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若能知見真實涅。見法是滅及無生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為趣菩提而修莊嚴名如法住。光無礙菩薩言。世尊。若有行處即是魔業。非如法住。若無行處則壞魔業。若壞魔業名如法住。淨進菩薩言。世尊。若作念言我當得法。為是得法勤行精進。如是精進是空精進。若能觀察諸法不定。以是不定勤修精進名如法住。過三惡道菩薩言。世尊。一切諸法無作無變無覺無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若見眾生心性本淨名如法住。不可思惟思惟菩薩言。世尊。知諸眾生一切心性不作心想。名不可思惟而思惟也。若能于是不思惟中而思惟者名如法住。樂寂靜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淨諸心界。是則能離一切諸漏。若能遠離一切漏者是名正行。若正行者名如法住。商主菩薩言。世尊。菩薩若有清淨善法。福德莊嚴智惠莊嚴。觀二莊嚴平等無二。以功德等觀智慧等。以智慧等觀功德等。無差別者名如法住。維摩詰菩薩言。世尊。不觀于二名如法住。若于法界不壞不別名如法住。依義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依于正義不依于字。為正義故受持讀誦。廣說八萬四千法聚。無失無動名如法住。淨意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至心擁護是菩提心。修菩提時知諸法性。夫法性者非處非非處名如法住。畢竟淨意菩薩言。世尊。若有菩薩遠離垢穢如浣去垢。能令煩惱不污其心名畢竟淨。其心淨已隨菩提行名如法住。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親近惡知識者非如法住。不修聖法非如法住。若近惡友則行魔業墮于魔處。世尊。若有欲離一切魔業諸魔行處諸惡法者。當近善友。佛言。善男子。汝今真知魔業行不。已知世尊。善男子。汝今當為無量菩薩大眾而說。世尊。夫魔業者即是眼色。若人見色生貪著心即是魔業。乃至意法亦復如是。復次世尊。菩薩修行檀波羅蜜時。不愛之物持用惠施。所愛財貨貪吝不舍。愛者則施恚者不與。分別受者及以財物。若有分別如是二者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尸波羅蜜時。護持禁戒近持戒者。贊嘆己身毀杵平涫敲 V怠8創問雷稹F腥 銝{灘 廾窞薄S詿罅φ唚萇 倘琛S諫倭φ 荒萇 獺< 罅φ呷磧鍇 隆< ×φ嘰鐘鍇崦鍤敲 V怠 br />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進波羅蜜時。說聲聞乘說緣覺乘說菩薩乘。修菩提時。輕慢聲聞闢支佛乘。口不宣說。樂于世行不樂供養恭敬三寶。所謂華香幡蓋伎樂。尊重贊嘆不求多聞。見多聞者不能親近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禪波羅蜜時。獲得禪定不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生悔厭貪著禪樂。呵說法者不樂講論。贊嘆寂靜貪著禪味。呵毀二界愛無色身。壽命極長不見諸佛。不聞正法遠離善友。不知方便受舍修舍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于因果。不以四攝攝取眾生而調伏之。不知眾生上中下根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若樂空閑寂靜。樂寂靜已受寂靜樂。不樂听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義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菩薩若有修集多聞。好語樂語。微妙之語。軟語喜語。若為衣食臥具利養而演說法。若有信解能至心听而不為說。若有放逸致供養者便為說之。可為說者而不為說。不可說者反為說之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若有菩薩說法之時秘藏深義。有諸天人得他心智。知已不悅即作是念。我為如來真正法來。不為世間淺近語來。是人欲毀如來正法不能增長。若人有毀佛正法者。我不樂見聞。其所說即便舍去是名魔業。復次世尊。若有菩薩于惡知識作善友想。惡知識者不以四攝攝取眾生。不修多聞不化眾生。不說出法樂說世語。不知法不知時不知義是名魔業。復次世尊。惡知識者。不能開示分別解說聲聞緣覺菩薩佛法。不化眾生令修慈悲遠離八難修行施戒。柔軟語言親近平等教忍無力。說言佛道甚為難得。無量世中勤苦乃獲。是名惡友名為魔業。復次世尊。菩薩若有x慢之心。以x慢故不能供養佛法眾僧師長和上父母長宿同學同師。若見勝己不能親近听法問疑。是故雖聞聞已便失。見下己者親近愛念。是故惡法漸漸增長。惡法增故遠離善法。世尊。譬如大海漸漸深故一切諸流悉共歸之。菩薩壞慢亦復如是。漸漸增長一切善法。菩薩若不壞x慢者是名魔業。世尊。譬如有人高原陸地種瞻波樹。水常行處復作坻塘。地既高燥又不得水。漸漸枯黃不能增長。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x慢增故不親善友。不聞正法雖聞復失。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身色具足端正自在。多有眷屬福德莊嚴。未能具足智慧莊嚴。以是因緣生于x慢。以x慢故。若有菩薩具智莊嚴。思惟正法身體羸瘠。見已輕慢不能供養。以是因緣復增x慢。無明放逸不調魔業。如是菩薩為色生慢是名魔業。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分別宣說魔業。善男子。至心諦听。吾今當說壞魔業道。善男子。一切諸法其性空寂。若知諸法其性空已。亦知一切眾生皆空。既知空已而修慈心調伏自身。是名菩薩破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相。而為眾生修集慈心。是名菩薩破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願。為諸眾生至心求有。既求有已隨而調伏。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觀一切法性是無貪。眾生之性亦復無貪。為調伏貪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恚。眾生之性亦復無恚。為調伏恚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觀諸法性是無痴。眾生之性亦復無痴。為調伏痴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觀諸法性無生無滅。壞生滅故宣說正法。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觀一切法性是平等。雖說三乘不舍大乘。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若不貪著心意識等。亦能遠離一切因緣。為諸眾生得解脫故修法莊嚴。雖過諸行終不舍離菩薩所行。是名菩薩能壞魔業。說是法時。天魔波旬莊嚴四兵來趣寶坊。如先趣向菩提樹時。如來見已告海慧言。汝說魔業我說壞魔。以是因緣魔王波旬。莊嚴四兵而來至此。欲設何計以當御之。海慧菩薩言。世尊。我今欲持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置莊嚴國。我身當住魔所住處。爾時舍利弗言。善男子。莊嚴世界去此遠近佛號何等。舍利弗。在此東方過于十二恆河沙等世界。其土有佛號破疑淨光。今現在世為諸菩薩說淨菩薩行。彼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億魔。一一魔王有十千億人兵眷屬。其佛初坐菩提樹時。如是諸魔悉共莊嚴至菩薩所。爾時菩薩先為諸魔講宣正典。令其得住不退轉地。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法輪。彼佛世尊。其大弟子及侍使者亦悉是魔。如是等魔悉能教化調伏眾生。是故我今取魔波旬安置彼土。為欲壞其所行魔業。莊嚴如來無上正法。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恐怖。四望顧視欲求退處。四方障礙不得從意。復欲滅身亦不能得。方計不立倍復生⑴0追鷓浴J雷稹Nㄔ復蟠壬偌 然ゃ7鷓浴2ㄑ 矣詿聳虜壞米栽 H甑憊橄蠔;燮腥 蟀f慊 J蹦Eㄑ 聰蠔;酆險貧 浴I頗凶印N掖詠袢詹桓腋醋魅縭悄V怠Nㄔ溉收嚀 意慊 ︰;燮腥 浴N矣諶晁 嘉薏_心。菩薩之法常應忍辱一切眾生。波旬。汝可往彼禮覲彼佛。汝身當得無量利益。爾時菩薩即以右手摩其頂上作如是言。若諸菩薩于諸法中無貪吝者。以我神通令汝必至彼佛世界。言已波旬即至彼土。既至彼土見佛敬禮卻住一面。彼諸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國土有如是等不淨之人而來至此。佛言。善男子。西方過十二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過數量諸菩薩等說大集經。彼有菩薩名曰海慧。說魔業時。是魔莊嚴四種兵眾來至會所。海慧菩薩以神通力移來至此。彼世界中諸菩薩等語波旬言。善男子。汝今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遠離魔業。我當與汝共為同學。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諸菩薩即請波旬升師子座。問波旬言。承彼如來為諸大眾說大集經。斯有何事惟仁說之時魔波旬。以海慧菩薩神通力故宣說所聞。乃至不失一句一字。彼諸菩薩即白佛言。我等願樂欲見彼佛釋迦牟尼及眾菩薩。彼佛即告諸菩薩言。且待須臾。自當得見此寶坊中。諸菩薩等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見魔王波旬。于彼世界為何所作。爾時世尊觀此彼界眾生心已。告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當以此佛世界示彼菩薩。爾時海慧菩薩即于十指放大光明。其光即過十二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遍照彼土。此間大眾悉見彼土佛及菩薩魔王波旬處師子座說大集經。時諸菩薩即從座起。向彼如來頭面敬禮。散種種華而以供養。所散諸華當彼佛上變成華台。彼諸菩薩見是華台即白佛言。世尊。如是華台從何處來。佛言。善男子。娑婆世界諸菩薩眾所散供養。諸菩薩言。世尊。雲何令我得見彼土娑婆世界。佛言。善男子。汝等今當敬禮是光至心念持。自當得見彼佛世界。時彼菩薩如佛所言。敬禮光明至心念持。即得見此娑婆世界。見已即起禮釋迦牟尼佛。以諸香華遙供養之。又見三千大千世界。淨水澄滿猶如大海。彼所散華至此世界大寶坊中。當如來上變成寶蓋。時魔波旬白彼佛言。世尊。我當雲何還彼世界。佛言。善男子。若欲還者應當至心念于海慧。時魔波旬至心念于海慧菩薩。念已即得還此世界。時舍利弗見魔波旬即作是言。波旬汝得見彼佛世界不。波旬言。舍利弗。我已見之。及見彼土清淨菩薩所住之處。舍利弗言。汝于彼土作魔業不。大德。我至彼土至心勤求無上菩提。何緣復得造作魔業。若有至心求菩提時見魔業者。是人則得勤修精進。此界大眾見魔波旬還來至此。六萬眾生十千魔眾。同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願我等輩所受身形。如彼菩薩身形無異。海慧菩薩言。世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有怨敵。善哉世尊。為護法故建立神通。以通力故是經當得久住于世。佛言。善男子。我今所立善願神通。為諸眾生種于善根。爾時世尊告四天王。汝等當知。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如是等經。汝等四王當深護助。無為欲樂而作放逸。吾今出世為壞放逸護正法故。而說咒曰。所謂。
三咩(羊鳴音)三摩三咩沫頓禰婆羅跋坻陀禰陀那跋坻投彌陀那跋坻阿婆散提阿摩隸毗摩隸 毗羅提迦羅提迦羅那阿梨阿羅跋坻阿隸婆散提涅伽旦尼阿跋坻沫提摩呼沫提摩羅夷提毗首提毗首提跋坻尼薩隸莫罕泥
善男子。是名四天王咒。若有法師受持是經當誦是咒。誦已修慈緣念十方。至心念于四天王等。爾時四王當示其夢或自往護。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聞是咒已。即與眷屬至法師所擁護侍衛。若是法師所須資生。我當方便令其得之。遠離病苦身受安樂。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善男子。汝今至心听帝釋咒。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