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一個全球華人圈內最具影響力的、擁有數億武俠小說讀者的武林造夢者;金庸,一個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精書十五部武俠小說位居全球第一的暢銷書作家。他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俠骨柔情。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他的每一部武俠小說都被搬上了熒幕和熒屏,有的武俠小說甚至被反復改編、拍攝成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今天,近半個世紀過去了,然而,根據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仍是中國熒幕、熒屏不可替代的觀賞熱點!
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一個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上至政府首腦、文人墨客、學者教授,下至販夫走卒,從中國到美利堅,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層出不窮的“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
金庸小說中蘊涵著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
金庸與佛禪的關系一直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復雜的文字——印度梵文。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入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實際上在他的作品中,對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喬峰一生殺人無數,酒量千壇,奈何少林無名神僧贊之“菩薩心腸”,被譽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換兩國數十載安寧,正是佛門最上乘之“無畏施”。神雕俠楊過,襄陽城下飛石而斃蒙哥,殺一獨夫而息兩邦苦戰,救萬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豈是吃齋戒酒可得?
悟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說︰“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靈上最接近‘般若宗’。我覺得開悟之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悟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金庸這話是說人許多時候看山看水,因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賦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間真諦之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金庸進一步論證道︰“德國康德的本體和現象,其實說的就是這些。”當問及金庸為什麼如此喜歡對佛的研究時,金庸解釋說︰“研讀這些佛經之後,我覺得看待許多事情都變得清朗,連死都不怕了,不在計較名利得失,心里坦蕩蕩的,無所掛礙。”
基于此,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來開導讀者,從而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難怪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學作品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