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菩提達摩簡介
西天廿八祖,東土初祖。(公元?-535年)
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姓x帝利,本名「菩提多羅」。于般若多羅尊者學道得法,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達摩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摩。」因改號菩提達摩,與佛大仙並稱門下二甘露門。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師泛海至廣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業,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度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時僧神光慕師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真法,授彼心印,改名慧可,經九年,欲西返天竺,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祖玄風所被,普施法雨,有識者咸歸,彼徒生嫉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莫能中傷,至第六度,以化緣既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蔥嶺,見手攜只履歸西方。奏其事,帝令啟壙,棺空,惟只履存焉,詔取遺履少林寺供養。
般若多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 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寶不自寶
第三王子曰︰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于諸寶中,法寶為上。
此是世光,未足為上。于諸光中,智光為上。
此是世明,未足為上。于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
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人我最高
般若多羅嘆其辯慧,乃復問曰︰「于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于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于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于諸物中,法性最大。」
般若多羅知是法器,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羅于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般若多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囑汝,听吾偈曰︰
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武帝請法
梁武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祖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曰︰「不識。」
帝不領悟。
慧可安心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祖曰︰「將心來,與汝安。」
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門人人人】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一花開五葉
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雲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余。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祖師之道
太守楊 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
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于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心二寶亦有年矣,而智能昏蒙,尚迷真理。適听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即說偈曰︰
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