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No.1522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制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慧之妙宅。億善之基輿。萬度之綱統。理包群藏之秘。義冠眾典之奧。積漸心行。窮忍學之源。崇廣住德。極道慧之府。所以厚集肇慮。朗成圓種。離怖首念。赫為雷威。其為教也。微密精遠。究淨照之宗。融冶瑩練。盡性靈之妙。自寂場啟旭。固林輟暉。雖復聖訓充感。金言滿世。而淵猷沖賾。莫不網羅于其中矣。至于光宣真軌。融暢玄門。始自信仁。終泯空寂。因果既周。化業彌顯。默耀大方。影煥八極。豈直日月麗天。洞燭千象。溟壑帶地。混納百川而已哉。既理富瀛岳。局言靡測。廓明洪旨。系淵儒。北天竺大士。婆藪豆。魏雲天親。挺高悟于像運。拔英規于季俗。故能徽蹤馬鳴。繼跡龍樹。每恨此經文約而義豐。言邇而旨遠。乃超然遐慨。邈爾悠想。慕釋迦之余範。追剛藏之遺軌。誠復歲逾五百。處非六天。人梵乖遼。正像差迥。而妙契寰中。神協靡外。通法貫玄。莫愧往烈。遂乃準傍大宗。爰制茲論。發趣精微。根由睿哲。旨奧音殊。宣譯俟賢固以義囑中興。時憑聖代。大魏皇帝。俊神天凝。玄情漢遠。揚治風于宇縣之外。敷道化于千載之下。每以佛經為游心之場。釋典為棲照之囿。搜隱訪缺。務乎照揚。有教必申。無籍不備。以永平元年歲次玄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北天竺菩提留支。魏雲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雲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並義學緇儒一十余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余卷。斯二三藏並以邁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罔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執梵文。口自敷唱。片辭只說。辯詣蔑遺。于時皇上。親紆玄藻。飛翰輪首。臣僚僧徒毗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洋洋 汀D 悶涿擰R甯蝗タ J胊瓶 狻8詹孛釧怠8 擻諳袷饋L燁仔 肌T俟庥詡駒恕c貌弈 邸8儀緣o記。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說此法門者及諸勸請法
分別義藏人受持流通等
法門等最勝頂禮解妙義
欲令法久住自利利他故
十地法門。初地所攝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校量勝分。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一切不退轉。皆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境界悉得自在。一切如來智慧境界悉皆得入。勤行不息善能教化一切世間。隨時普示一切神通等事。于剎那中皆能成辦具足。不舍一切菩薩所起大願。于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如意神足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世間道向涅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游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自在。如意神足皆悉已得。于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會。勸發咨請受持一切諸佛法輪。常以大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邊。于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勝藏菩薩。蓮華勝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普照明藏菩薩。妙勝藏菩薩。釤詞ァ仄腥 ; ァ仄腥 >闥嗇κァ仄腥 S挪 ァ仄腥 L焓ァ仄腥 85率ァ仄腥 N薨 寰恢遣仄腥 9Φ虜仄腥 D鍬捫擁虜仄腥 N薰覆仄腥 @牘覆仄腥 V種擲炙底 喜仄腥 4蠊餉魍 詹仄腥 >幻魘ツ脹 巒醪仄腥 4蠼鶘驕還餉魍 巒醪仄腥 R磺邢嘧 暇皇ァ仄腥 =鷥昭媸タ叵嘧 喜仄腥 Q娉悴仄腥 K尥豕庹詹仄腥 P榭湛 薨 遣仄腥 N薨 鉅粼恫仄腥 M勇弈 Φ魯忠磺惺蘭湓覆仄腥 ︰W 喜仄腥 P朊質ァ仄腥 >灰磺泄Φ虜仄腥 H繢床仄腥 鶚ァ仄腥 =饌言縷腥 H縭塹繞腥 蘗課薇 か o。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無有分齊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國土集。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論曰。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于初時及勝處說。此處宮殿等勝是名處勝。何故不色界說。此處感果故。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行因緣行故。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何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于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舍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何故唯行因緣行。是因緣行顯示不共法故。何故菩薩說此法門。為令增長諸菩薩力故。何故唯金剛藏說。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余善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已說序分。次說三昧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入菩薩大乘光明三昧。
論曰。入三昧者。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已說三昧分。次說加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入是菩薩大乘光明三昧。即時十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諸佛。皆現其身。同名金剛藏。是諸佛如是贊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乘光明三昧。復次善男子。如是十方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此是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
論曰。何故多佛加。顯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何故同號金剛藏。加本願力故。何故如來作如是願。顯示多佛故。此三昧是法體。本行菩薩時皆名金剛藏。同說此法。今成正覺亦名金剛藏。故不異名加。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踴悅故。何故不言過無量世界。方便顯多佛故。何故定言十億佛土。為說十地故。此經如是多說十數。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後余佛加故言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何故加。為說此法故加。復雲何加。
經曰。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決定說諸法故。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一切魔法不能染故。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便故。念隨順一切佛法故。觀達分別無漏法故。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令入具足智門故。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故。得大無礙智地故。憶念不忘菩提心故。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故。得通達分別一切處法故。
論曰。此二十句。依一切菩薩自利利他故加。如是初十句依自利行。後十句依利他行。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智得證。說者于中分別。入者信樂得證。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此是根本入。如經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羅中說依根本入有九種入。一者攝入。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如經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議入。思慧于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經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知故。如經廣知諸法故。四者教化入。隨所思義名字具足善說法故。如經善決定說諸法故。五者證入。于一切法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故。如經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菩薩教化眾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于修道時中遠離一切煩惱障故。如經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如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故。八者菩薩盡入。于第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秘密智故。如經得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九者佛盡入。于一切智入智故。如經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諸入為校量智義差別次第轉勝。非根本入。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者是根本入。別相者余九入。別依止本滿彼本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說故。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余一切十句中隨義類知。第二十句所謂得菩薩十地始終故。此根本始終。是中始者信欲親近等。終者念持諸地。復有阿含及證。如是次第依初相。應知依根本始終。有十種始終。一者攝始終。思慧智隨所聞義受持說故。如經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便故。二者欲始終。令證一切佛法故。如經念隨順一切佛法故。三者行始終。觀分時中無漏道品分別修相覺故。如經觀達分別無漏法故。四者證始終。見道時中法無我智方便故。如經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是中善擇者。擇中最勝。最勝者。法無我智故。大智慧者。過小乘故。光明者。對治無明故。此事中彼時中皆善知故。五者修道始終。出世間智智力得入法義故。如經令入具足智門故。此處菩薩于菩提有五種障。一者不能破諸邪論障。已說正義他言能壞。復眷屬離散。二者不能答難障。于他問中茫然無對。設有言說人不信受。三者樂著小乘障。自不能得大菩提。復舍利益眾生。四者化眾生懈怠障。于中舍利他行。不助他善。復自善根不增長故。五者無方便智障。不能善化眾生。復自菩提行不滿足故。對治是障有五始終。一者能破邪論障始終。隨彼所著顯己正義。對治邪執無畏辯才性不 故。如經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故。二者能善答難始終。證大無礙智地故。如經得大無礙智地故。三者樂著小乘對治始終。大菩提願大菩提念不忘失故。如經憶念不忘菩提心故。四者化眾生懈怠對治始終。利益眾生無疲倦故。如經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故。五者無方便智對治始終。于五明處通達分別故。如經通達分別一切處法故。已說何故加。復雲何加。謂口意身加。雲何口加。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當辯說此諸法門差別方便法故。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善根清淨故。法界淨故。饒益眾生界故。法身智身故。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
論曰。此十句中。辯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不忘說故。諸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依根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者他力辯才。二者自力辯才。他力辯才者。承佛神力故。雲何承佛神力。如來智力不 加故。如經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力辯才者有四種。一者有作善法淨辯才。如經自善根清淨故。二者無作法淨辯才。如經法界淨故。三者化眾生淨辯才。如經饒益眾生界故。四者身淨辯才。是身淨中顯三種盡。一者菩薩盡有二種利益。二者聲聞闢支佛不同盡。三者佛盡。菩薩盡者。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如經法身智身故。二種利益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如經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二乘不同盡者。度五道復涅道淨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佛盡者。入一切智智滿足故。如經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自力辯才校量轉勝上上故。已說口加。雲何意加。
經曰。爾時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真實無畏身。與無障礙樂說辯才。與善淨智差別入。與善憶念不忘加。與善決定意方便。與遍至一切智處。與諸佛不壞力。與如來無所畏不怯弱。與一切智人智無礙分別法正見。與一切如來善分別身口意莊嚴起故。
論曰。此十句意加。無畏身者有二種。一者與無上勝威德身。如王處眾自在無畏。二者與辯才無畏身。前色身勝後名身勝。是名身有九種。一者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滯礙故。如經與無障礙樂說辯才故。二者堪辯才。善淨堪智有四種。一者緣二者法三者作四者成。善知此義成不成相故。如經與善淨智差別入故。三者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如經與善憶念不忘加故。是不忘加意力加故。四者能說辯才。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故。如經與善決定意方便故。五者不雜辯才。三種同相智常現前故。如經與遍至一切智處故。六者教出辯才。得佛十力不壞于可度者令斷煩惱故。如經與諸佛不壞力故。七者不畏辯才。得佛決定無畏于他言說不怯弱故。如經與如來無所畏不怯弱故。八者無量辯才。于一切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如經與一切智人智無礙分別法正見故。九者同化辯才。得一切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三業神化故。如經與一切如來善分別身口意莊嚴起故。又諸佛有力有慈悲。何故以十種無畏身唯加金剛藏而不加余者。
經曰。何以故。以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昧法故。亦是菩薩本願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論曰。以是菩薩得大乘光明三昧法余者不得故。得三昧法有二種。一者本願成就現前故。如經亦是菩薩本願起故。二者三昧身攝功德故。此三昧身攝功德有八種。依自利利他故。一者因淨。深心趣菩薩地盡清淨故。如經善淨深心故。深心者信樂等。復是一切善法根本故。二者智淨。趣菩薩地盡修道真如觀智故。如經善淨智圓滿故。此真如觀內智圓滿普照法界。猶如日輪光遍世界故。三者身轉淨。生生轉勝善行成滿故。如經善集助道法故。四者心調伏淨。善斷煩惱習故。如經善修本業故。五者聞攝淨。堪能受持一切如來所說秘密法故。如經念持無量法故。六者通淨。得勝通自在故。如經信解清淨光明法故。以決定信力攝取通故。七者辯才淨。善知陀羅尼門不相違故。如經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于中所有初章字者是陀羅尼門。一一字門攝持無量名句字身故。不壞者前後不相違故。八者離慢淨。謂真實智教授不異故。如經法界智印善印故。于中三昧身攝功德有四種依自利因。善淨深心故。善淨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此修多羅中四句次第說。精進因。不忘因。勢力因彼不染因。復依利他因有四種。念持無量法故。斷疑因。信解清淨光明法故。敬重因。以神通力示現不思議處。令諸見者決定信入故。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轉法理因。法若壞時假余尊法誦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教授出離因。如是化者得自利不忘故。已說意加。雲何身加。摩頂覺故。
經曰。爾時十方諸佛。不離本處以神通力皆申右手。善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頂。
論曰。不離本處而摩此者。顯示殊勝神力。若來此處則非奇異。是如意通力非余通等。已說加分。雲何起分。
經曰。諸佛摩金剛藏菩薩頂已。爾時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
論曰。即從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訖故。又得勝力。說時復至定無言說故。已說起分。雲何本分。
經曰。起三昧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眾生界。佛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諸佛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因是事故如是說。何等為十。一名歡喜地。二名離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七名遠行地。八名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諸佛子。此菩薩十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世界是諸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增上勝妙法故。亦是菩薩光明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
論曰。何故不請而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法。願善決定者。如初地中說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應知。善決定者。真實智攝故。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攝。此善決定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者勝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法相義故。一切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復法界大方便集地。謂說大乘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法爾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中非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復此十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如經諸佛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故。于中善決定者是總相。余者是別相。同相者善決定。異相者別相故。成相者是略說。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何故定說菩薩十地。對治十種障故。何者一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于眾生身等障。三者 相于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淨我慢障。六者微煩惱習障。七者細相習障。八者于無相有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者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何故十地初名歡喜。乃至十名法雲。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地。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如是受法王位。猶如太子于諸王子而得自在。是處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說佛地。又如懷孕在藏。菩薩十地亦復如是。以諸地有障故。如子生時。佛時亦爾。事究竟故。又如生時諸根覺了。佛亦如是。于一切境界智明了故。藏有十時。一者陀羅婆身時。二者捭羅婆身時。三者尸羅他身時。四者堅身時。五者形相似色身時。六者性相似身時。七者業動身時。八者滿足身時。于中有三種根滿足時。男女相別滿足時。廣長諸相滿足時。如是十時諸地相似故。佛子我不見有諸佛世界是諸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顯此勝法為令時眾增渴仰故。佛世界者。于中成佛。喻如稻田。往作佛事者。亦名佛世界。嘆說者。于中有二種。一者為說阿含義。二者為證入義。摩訶薩者。有三種大。一願大。二行大。三利益眾生大。勝妙法者。諸法門中最殊勝故。光明者。此大乘法顯照一切余法門故。法門者。名為法故。分別十地事者。顯示世間智所知法故。是事不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者。顯示出世間智故。此非世間分別地智能成菩薩清淨道故。已說本分。雲何請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說。各作是念。何因何緣。是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更解釋。時大菩薩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深生疑已。即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何故淨覺人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有力不解釋
決定此一切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而不演其義
此眾皆樂聞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
此眾皆清淨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功德智具足
迭共相瞻住一切咸恭敬
如蜂欲熟蜜如渴思甘露
論曰。何故默然住。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復增菩薩尊敬法故。何故解脫月菩薩初請。彼眾上首故。余問則亂眾調伏故。何故偈頌請。少字攝多義故。諸贊嘆者多以偈頌故。此五偈說何等義。顯示說者听者無諸過故。若有過者則不應說。是中顯示說者淨覺無過故。復顯听者同法決定故。有樂聞故。復示余者淨心故。又顯此眾皆堪聞法故。偈言迭共相瞻住故。雲何嘆說者。偈言。
何故淨覺人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有力不解釋
何故唯嘆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名覺觀。是口言行有淨說因何故不說。嘆淨覺有二種。一攝對治。二離諸過。是中念智具者。攝對治故。所治有二種。一者雜覺。二者雜覺因憶想分別故。念者四念處。對治雜覺故。智者真如無相智。對治雜覺因憶想分別故。余者顯示離諸過。是過有三種。有三過者則不能說。何者為三。一慳嫉。二說法懈怠。三不樂說。慳者其心吝法。嫉者忌他勝智。功德具者。不 等功德具。示無初過故。說上地者。示無第二過故。有力者。示無第三過故。如是二種淨覺嘆說者已。次嘆听者。偈言。
決定此一切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而不演其義
決定者。黠慧明了故。決定有三種。一上決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三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偈言。菩薩故。大名稱故。說地名故。如是次第應知。雖有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得說。偈言。
此眾皆樂聞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
決定者。是中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有非現前決定無現前決定。如是決定法器不滿足故不能听受。示現此眾具足決定故能听受偈言佛子智無畏故。智有二種。一證法故。二現受故。如是善知法器滿足請金剛藏。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已嘆同法眾決定樂聞功德。次復嘆異眾。偈言。
此眾皆清淨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功德智具足
清淨者不濁故。濁有六種。離此諸濁故言清淨。何者為六。一不欲濁。二威儀濁。三蓋濁。四異想濁。妒勝心破壞心故。五不足功德濁。善根微少故。是故于彼說中心不樂住。六痴濁。謂愚 等故。此對治有六種不濁。安住堅固者。于所說法修行堅固。如是次第相對。離懈怠者。對不欲濁。嚴者對威儀濁。淨者對蓋濁。堅固者對異想濁。功德具者對不足功德濁。智具者對痴濁。此六句示現是二偈顯同生眾淨。次一偈顯異生眾淨。後一偈顯二眾清淨。偈言。
迭共相瞻住一切咸恭敬
如蜂欲熟蜜如渴思甘露
迭共相瞻者。示無雜染心故。咸恭敬者。示敬重法。非妒心故。下半偈喻敬法轉深。此偈迭共相瞻是總相。一切咸恭敬是別相。如是余偈初句總相。余句別相。同異成壞如上所說。偈曰。
大智無所畏金剛藏聞已
欲令大眾悅即時說頌曰
難第一希有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諸佛之根本
微難見離念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若聞則迷悶
持心如金剛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能聞智微細
如彩畫虛空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難見佛無漏
我念佛智慧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是故我默然
論曰。此初偈中。欲令大眾悅是總正酬答相。酬答有二種。一堪酬答。二不怯弱酬答。偈言大智故。無所畏故。離不堪答。離不正答。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何者是正答相。此法難說復難聞故。雲何難說。偈言。
難第一希有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諸佛之根本
難者難得故。難有二種。一最難。二未曾有難。偈言。第一故希有故。此二示現所說難。何者是難。偈言菩薩所行示地事分別上。菩薩行者。是出世間智。示者。顯示故。地事者。謂諸地菩薩行事。分別上者。說勝故。何者菩薩行。偈言。諸佛之根本。佛者覺佛智故。已說難說復說所以難。何者是難。彼菩薩行事義住不可如是說。雲何彼義住。偈言。
微難見離念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若聞則迷悶
此偈中。難得者是總。余者是別。難得者難證故。是難得有四種。一微難得。二難見難得。三離念難得。四非心地難得。微難得者。非聞慧境界故。粗事不須思惟。難見難得者。非思慧境界故。離念難得者。非世間修慧境界故。示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修道智非境界故。非心地難得者。示現報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故。此示現心境界者是心地此誰境界。偈言智境界。何者是智見實義故。何故非余境界。無漏故。無漏者。出世間義。是義非世間智境界。如是甚深義。如是可解。如是不可說。若聞則迷悶者。雲何迷悶。隨聞取著故。聞者即聞非是不聞。已辯難說。復顯難聞。偈言。
持心如金剛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能聞智微細
如金剛者。堅如金剛。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二證得堅。此三句示現堅者是總。余者是別。雲何深信佛智慧。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佛菩提無邊。佛化眾生所說法門種種信故。何者是心地。雲何無我智。心地者。隨心所受三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亦名心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如實知故。能聞智微細者。難知。如是微細如前所說。復以譬喻顯微細義。偈言。
如彩畫虛空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難見佛無漏
此偈示現如空中畫色如壁。是中不住故不可見。如空中風如樹葉。是中不住故不可見。此動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如是虛空處事不可說處。是畫風如說。以非自性不可得見。是不住故。以其客故。非不于中有此言說。如是佛智言說顯示地校量勝分別難見。畫者。喻名字句身。何以故。依相說故。風者以喻音聲。說者以此二事說。听者以此二事聞。若如是可說。如是可聞。如是難見。何故不說。
我念佛智慧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是故我默然
難知者難證故。難信者難生決定心故。此偈示現有證有信可說可聞。世間難得證信故。我不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請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善淨眾集。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痴疑悔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于佛法中不隨他教。善哉佛子。敷演此義。是諸菩薩于是深法皆能證知。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嘆此眾。上言世間證信者難得。示現此眾有堪能故。善淨深心者是總。此善淨深心有二種。一阿含淨。二證淨。是阿含淨有五種。一者欲淨。隨所念阿含得方便念覺淨。如經善清淨諸念故。二者求淨。得隨順身口敬行。如經善集諸行故。三者受持淨。于無量世多聞憶持不謬故。如經多親近諸佛故。四者生得淨。願得上上生勝念勝。如經善集助道法故。五者行淨。求善證法習少欲頭陀等成就多功德。如經具足無量功德故。證淨者有四種。一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如經離痴疑悔故。二者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如經無有染污故。三者無厭足淨。不樂小乘得上勝望心。如經善住深心信故。深心者欲故。信者決定故。復念持彼功德故。四者不隨他教淨。趣盡道中自正行故。如經于佛法中不隨他教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菩薩眾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痴疑悔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于佛法中不隨他教。其余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事多生疑惑。是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我愍此等。是故默然。
論曰。是聖者金剛藏領彼解脫月菩薩所嘆眾清淨功德已。于所說法中不見法器聞增疑惑。是故不說。于一法中有二種過。疑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義故。能壞善法遠離善法故。如是顯示不受行因受行退因。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言。善哉佛子。重請此事。願承佛神力。善分別此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所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一切菩薩護是智地勤行方便。何以故。此是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佛子。譬如一切書字數說。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無有書字數說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重請。示彼疑惑此不可避。若不說者有多過咎。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以是義故重請金剛藏菩薩。若諸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眾生于彼法中猶起謗意。有二種定。一感報定。二作業定。此二種定。諸佛威力所不能轉。最初所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佛法者。謂是證智。書者是字相。如嘶字師子形相等。字者惡阿等音。數者名句。此二是數義。說者是語。一切書字數說等。皆初章為本。
經曰。爾時諸菩薩眾。一時同聲以偈頌請金剛藏菩薩言。
上妙無垢智堪無量義辯
演說美妙言真實義相應
念堅清淨慧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說此十地法
定戒深正意離我慢妄見
此眾無疑心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善哉清淨智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盡說善逝道
論曰。初偈嘆證力辯才成就。第二偈上句嘆阿含力辯才成就。以證力阿含力故能有所說。是故贊嘆。上者是總。又復上者顯證力辯才勝故。嘆辯才有三種。一真實智二體性三者果。真實智者是無漏智。勝聲聞緣覺智等。偈言妙無垢智故。體性者成就無量義辯才。偈言堪無量義辯故。果者字義成就。復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偈言演說美妙言真實義相應故。第二偈上句嘆阿含力。偈言。
念堅清淨慧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說此十地法
念堅者受持顯說故。是菩薩于阿含中淨慧無疑故。如是嘆證力阿含力已。次令听者入證入阿含。是故請說。雲何入證。已入地者令得佛力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偈言為十力故為淨心故。雲何為入阿含。無礙分別義令受持十地法故。如是嘆說者成就證力阿含力已。次復嘆听眾堪受阿含及證力故。偈言。
定戒深正意離我慢妄見
是眾無疑心唯願聞善說
此偈中唯願者是總。唯願有二種。一求阿含。二求正證。有二種妄想不堪聞阿含。一我二慢。以我慢故于法法師不生恭敬。復有二種妄想不堪得證。一見二疑。見者顛倒見故。疑者于不思議處不生信故。妄者謂妄想見中同使故。有二種對治堪聞阿含。一定二戒。定者心調伏故。戒者善住威儀故。次有二種對治堪能得證。一正見二正意。正見者善思義故。正意者得歡喜故。深者細意善思惟故。復以諸喻顯示大眾求法轉深。偈言。
如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此四喻者喻四種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義。何等為四。一受持。二助力。三遠離。四安樂行。此義雲何。如水不嚼隨得而飲。如是聞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慧嚼所聞法智力助成。如服良藥藥行除病。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如法修行。遠離一切煩惱習患。如蜜眾蜂所依樂行住處。如是聞思修慧果聖所依處。現法愛味受樂行故。如是贊嘆說者听者請說已。次嘆所說法利益咸皆共請。偈言。
善哉清淨智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盡說善逝道
善哉者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種。一所依二體性三果。所依者謂淨慧。體性者謂說諸地未曾說法。勝地者地量勝。無垢者說不違義。違義說者有三種垢。一者倒說。二謗如來。三誑聞者。果者謂具十力無障礙佛菩提故。如是請已猶故不說。何故不說請不滿故。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第一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二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此菩薩前同生眾上首請。次大眾請。復待諸佛法王加請。何以故。為增敬重法故。
經曰。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白毫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 阿僧 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台而住。彼十方諸佛亦復如是。從眉間白毫相放菩薩力明光焰阿僧 阿僧 光以為眷屬。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三惡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並照釋迦牟尼佛大會之眾。及金剛藏菩薩身。于上虛空中亦復成大光明雲網台而住。爾時釋迦牟尼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彼十方世界諸佛大會諸菩薩身及師子座。此諸大眾皆悉現。見彼十方世界諸佛從眉間放白毫光明。照此三千大千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大會。並金剛藏菩薩身及師子座。彼諸大眾皆悉現見。時大光明雲網台中諸佛神力故。而說頌曰。
論曰。何故如來現神通力放光同請。是如來前已意加未身口加異于余佛。是故今欲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為重法故。不輕自身故。此光有八種業二種身。雲何八種業。一者覺業。是光照諸菩薩身已。自覺如來力加。如經放菩薩力明光焰故。二者因業。阿僧 光皆有無量光明眷屬。如經阿僧 阿僧 光以為眷屬故。三者卷舒業。舒則遍至阿僧 世界。卷則還入常光。如經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還住本處故。四者止業。除滅一切惡道種種苦惱。如經三惡道苦皆得休息故。五者降伏業。令一切魔宮威光不現驚怖恐懼不能壞亂可化眾生。如經一切魔宮隱蔽不現故。六者敬業。現不思議佛神力故。如經悉照十方諸佛眾會顯現如來境界不思議力故。七者示現業。加十方世界諸佛所加菩薩大會令此眾見。如經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來所加說法者及諸菩薩眾故。八者請業。發聲說偈。如經時大光明雲網台中諸佛神力而說頌曰故。雲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處于虛空。如經于上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台而住故。于一切處一時遍照故。如是彼此諸眾生迭互相見。猶如一會听說亦爾。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諸佛無等等功德如虛空
十力無畏等無量諸眾首
釋迦姓法生天人上作加
承諸佛神力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分別智地義
是諸如來加護于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如是微妙法
諸地淨無垢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成無上菩提
雖在于大海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
諸地勝智道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無量行境界
論曰。是初二偈半顯能加者及加所為。此二加示現何義故加。若請非尊者法非殊勝聖者則不說。雲何初偈顯能加者。偈言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謂諸佛如來。此有何義。法王義故。雲何知彼是法王。成就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勝。四種姓勝。何者諸佛自在勝。于煩惱障智障得解脫自在。彼于此處心智無礙隨意所受無上樂故。此雲何知。偈言諸佛無等等故。謂一切智故。復如虛空世間法不能染。無明煩惱習氣滅故。無等者。諸佛比余眾生彼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說無等。示現等正覺故。何者諸佛力勝。具足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壞魔怨故。此雲何知。偈言十力無畏等故。何者諸佛眷屬勝。具攝菩薩聲聞諸眾故。此雲何知。偈言無量諸眾首故。彼菩薩是初眾故。無量者阿僧 故。諸眾首者。佛于世間最勝上故。何者佛種姓勝。謂家姓勝故。此雲何知。偈言釋迦姓法生故。何故唯嘆此佛種姓。以現見故。復以法為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故。作加者是總相。加有二種。一具身加。依法身故。二具果加。證佛果故。天人上者亦總亦別。余者唯別。雲何第二偈顯加所為。此菩薩彼諸佛法王。為開現法藏義故加。偈言。
承諸佛神力為開法王藏
諸地上妙行分別智地義
嘆此法藏有二種。一義藏成就。二字藏成就。雲何義藏。偈言諸地上妙行。行者諸菩薩行。所謂助道法故。妙者真實智故。上者神力勝故。如是顯示深妙勝上故。雲何字藏。偈言分別智地義。分別者說十地差別故。此偈中何故顯承佛神力說。或有眾生于如來所生輕慢想已。自不能請他而說。為遮此故。如是請說法已。次顯說法利他有三時益。于中有三偈。三時益者。一聞時益。二修行時益。三轉生時益。何者聞時益。偈言。
是諸如來加護于諸菩薩
此人能聞持如是微妙法
菩薩聞持者佛力加故。是名聞時益。何者修行時益。偈言。
諸地淨無垢漸次而滿足
證佛十種力成無上菩提
漸次滿十地自身得十力成無上菩提故。是名修行時益。何者轉生時益。偈言。
雖在于大海及劫盡火中
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
惡道善道難處生必得聞此法。龍世界長壽亦得聞此經。偈言雖在于大海故。雖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聞此經。偈言及劫盡火中故。聞此法者為皆得利益有不得者不也。何者能得決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能得。偈言決定信無疑必得聞此經故。如是顯示請說利益已。上言分別智地義者。此所說法有三種漸次。第六偈教分別此事。偈言。
諸地勝智道入地住展轉
漸次而演說無量行境界
何者三漸次。一觀漸次。二證漸次。三修行漸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說漸次。勝智道者。謂十地勝智道。說此十地若觀若依止能生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轉向余地故。展轉者地地轉所住處故。行者謂入住展轉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種種異行境界故。漸者次第故。說者授與故。如是教說何義故顯一切因如來能有所說生後正信義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觀察十方。欲令大眾重增踴悅生正信故。以偈頌曰。
微難知聖道非分別離念
難得無垢濁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不滅亦不生
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
遠離于諸趣等同涅相
非初非中後非言辭所說
出過于三世其相如虛空
定滅佛所行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
離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鳥跡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
我但說一分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咸共恭敬听
如是智入行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說
論曰。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欲令大眾重增踴悅深生正信。是故說偈示說正地。增益聞者堪受義故。踴悅者心清不濁故。踴悅有二種。一義大踴悅為得義故。二說大踴悅因此說大能得彼義故。是中前五偈顯義大踴悅。雲何義大。彼義深故。何者深義。偈言。
微難知聖道非分別離念
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故。雲何知依智地。上來所說皆依智地。後復所說亦依智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雲何微。偈言難知聖道故。雲何難知謂說時難知。復雲何難知。大聖道難知。大聖者所謂諸佛。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聖處故。言難知聖道。此微有二種。一說時甚微。二證時甚微。如是次第何故復難知。偈言非分別離念故。非分別者離分別境界故。離念者自體無念故。如是聖道名為甚微。何故甚難得。難得者難證故。是名甚微。何故復甚難得。偈言。
難得無垢濁智者智行處
自性常寂滅不滅亦不生
無垢濁者。智中無無明故。有無明雜智是名為濁。智者智行處者。自證知故。自證知者依彼生故。于中智者見實諦義故。復增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滅故。復有世間智隨聞明了知故。自性常寂滅者。自性離煩惱故。非先有染後時離故。不滅者非一往滅為不舍利益眾生故。不生者出世間故。如是此智不住涅世間中故。如是觀行甚微依止甚微清淨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難得。于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間三昧故。第二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聲聞闢支佛故。于此偈中微者是總。二種微是別。復顯難得得時甚微是總。余四種甚微是別。此甚微智復有何相。偈言。
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
遠離于諸趣等同涅相
非初非中後非言詞所說
出過于三世其相如虛空
是智相有二種。所謂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者。雲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體本來空智自空故。雲何同相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自體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取異此空智更有異空耶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體彼此轉滅耶不也。雲何取此自體空。有不二不盡如是取。此句顯離三種空攝。一離謗攝。二離異攝。三離盡滅攝。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不二不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不得言定。此雲何定。此定能滅諸煩惱故是名同相。何者不同相。謂淨相解脫。此復有二種。一何處得解脫。二雲何解脫。何處得解脫者。偈言遠離于諸趣。此顯諸道解脫遠離煩惱業生故。雲何解脫者。偈言等同涅相。世間涅平等攝取故。非如聲聞一向背世間故。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言非初非中後故。雲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如是解脫可同他音聲觀耶不也。雲何觀。偈言非言辭所說離語言故。可同世間智依世間耶不也。雲何依。偈言出過于三世。轉依止依止常身故。非如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法。如修多羅中決定說此解脫可同聲聞緣覺智有障解脫得解脫耶不也。雲何解脫。偈言其相如虛空無一切煩惱障礙故。如是觀智如是斷煩惱如是觀觀如是依止。依止如是解脫得解脫。如是說已。于中自體空是總。三種空是別。解脫是總。五種解脫是別。偈言。
定滅佛所行言說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
此偈雲何彼智已顯方便壞涅。復示性淨涅。偈言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自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方便壞涅。示現智緣滅故。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誰說誰听無說無听。偈言言說不能及故。言說者。以音言導。謂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說無言。示現依言求解故。彼智既如是。地行復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地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行者謂檀等諸波羅蜜。何故復難說難聞。偈言。
離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
非陰界入說心意所不及
此偈示現思慧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如陰界入可說。此智不爾。離文字故。是故不可說。偈言非陰界入說故。非耳識所知非意識思量是故不可聞。偈言心意所不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觀以何同行能起此智。雲何可證而不可說而不可聞。今復以喻證成此義。偈言。
如空中鳥跡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
此偈示何義。如鳥行空中。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何以故。虛空處鳥跡相不可分別故。非無虛空行跡。如是鳥跡住處名句字身住處。菩薩地證智所攝。不可得說不可得聞。何以故。非如聲性故。非無地智名句字身。此中深故。示義大踴悅。何故我復說此。汝等不應如聲取義。隨聲取義有五種過。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佛。五輕法。大眾自知無此五過已說深義。復顯說大令生正信。次說五偈。
我但說一分慈悲及願力
漸次非心境智滿如淨心
是境界難見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咸共恭敬听
如是智入行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如實滿足住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喻相應善字
是言說甚難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說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今言我但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于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此說大有三種。一因成就大。二因漸成就大。三教說修成就大。何者因成就大。偈言慈悲及願力故。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此慈悲願長夜燻修不同二乘故。何者因漸成就大。偈言漸次故。漸者說聞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間智因故。何者教說修成就大。有二種。一滿足修。二觀修。滿足修者偈言非心境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現聞思慧等心境界處。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間智。而此不能滿彼出世間智地。偈言智滿如淨心故。如淨心者。如出世間清淨心。能滿彼地智故。觀修者偈言。
是境界難見難說自心知
我承佛力說咸共恭敬听
此偈顯何義。是境界難見。自心清淨可見。此境界不可說。如是教說修成就已。于說法中有二種過。不能得證。一說者過二听者過。說者過有二種。一佛不隨喜說。二不平等說。听者亦有二種過。一見諍過。我法是彼法非如是執著種種諸見。二于說法者不生恭敬。于中示現說者自身無過。我非諸佛不隨喜說。偈言。我承佛力說咸听故。次教听者防二種過。偈言。共恭敬听故。如是次第如是許說。而眾未知廣說略說。不可廣說唯許略說。地義滿足。如第三偈說。
如是智入行億劫說不盡
今如是略說如實滿足住
智入者。此所說地法眾生以智入。雲何入如實滿足攝取。入如行修故。如行修滿足故。示彼廣說義攝取故。住者如來家決定住故。我如是說前言恭敬听不說雲何恭敬是故示現。偈言。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說
說上法妙音喻相應善字
一心恭敬待者有二種。一身正恭敬待。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定堪能憶持故。此句勸誡二種恭敬待。所謂身心故。善說者示己無諂無有x慢故。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故。下半偈說上法妙音喻相應善字。示現何事以何事雲何事依止何事。示現何事者所謂上法。以何事者謂妙音聲。雲何事者譬喻相應。依止何事者謂依止善字。我一切善說。又相應者譬喻共相應。善字者有二種相。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不增不減與理相應故言善字。前言承佛神力。未說雲何力。第五偈示現佛神力事。偈言。
是言說甚難無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說
已說請分。自此以後正說初地。此說分中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住中有四種。依何身為何義以何因有何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于中諸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事。初說依何身生如是心。
經曰。諸佛子若有眾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三昧行故。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曰。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此集有九種。一者行集善作眷屬持戒。如經善集諸善行故。二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諸三昧行故。三昧行者觀行增上故。三者親近集善習聞慧智。如經善供養諸佛故。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如經善集清白法故。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如經善知識善護故。六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如經善清淨心故。七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如經入深廣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經信樂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現集多行慈悲。如經現大慈悲故。于中慈念依苦苦壞苦悲依行苦。是中初二種集顯增上戒學增上定學。行集善作眷屬持戒故。定集善作眷屬三昧故。次有四集顯增上慧學。親近集善習聞慧智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故。後三集顯勝聲聞闢支佛等故。廣集深心作利益一切眾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現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總。余九種是別。集者是同相。別者是異相。成者略說故。壞者廣說故。已說依何身生如是心。次說為何義故生如是心。
經曰。為得佛智故。為得十力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故。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方無余智故。為得一切世界無障淨智故。為得一念中覺三世事故。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
論曰。于中佛智者。謂無上智知斷證修故。此佛智有九種業差別。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者力佛智問記業。此如來是處非處智力問記故。如修多羅中說。如經為得十力力故。二者無畏佛智破邪說業。如經為得大無畏故。三者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證入業。如經為得佛平等法故。四者救佛智以四攝法化眾生業。如經為救一切世間故。五者淨佛智是淨為救攝因業。如經為淨大慈悲故。六者無余智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眾生業。如經為得十方無余智故。七者無染佛智一切世界無障無染自然應化令信作業。智心無礙。如經為得一切世界無障淨智故。八者覺佛智于一念中知三世眾生心心數法業。如經為得一念中覺三世事故。九者轉法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故。于百億閻浮提同時轉大法輪。如經為得轉大法輪無所畏故。生如是心者。即是本分中說諸佛子是菩薩願善決定故。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及余心數法。心中即攝知斷證修一切助道法故。已說為何義故生如是心。次說以何因生如是心。
經曰。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攝。直心深心淳至。如來力無量。善決定眾生力智力。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論曰。此大悲為首。于中悲大有九種。一者增上大細苦智增上生故。如經智慧增上故。智者因果逆順染淨觀故。慧者自相同相差別觀故。二者攝大救苦眾生方便善巧所攝。如經方便善巧所攝故。三者淳至大向時許乃至盡眾生界作利益眾生悲心增上。如經直心深心淳至故。四者無量大攝取如來無量力。如經如來力無量故。五者決定大上妙決定信深智勝對治。如經善決定眾生力智力故。六者隨順大隨順菩提正覺。如經隨順自然智故。七者正受大能取大勝法教授眾生。如經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者最妙大攝受勝妙功德。如經廣大如法界故。九者住盡大無量愛果因盡涅際。如經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故。已說以何因生如是心。次說是心生時有何等相。
經曰。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住在菩薩正處。入三世真如法中。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論曰。過凡夫地者以過凡夫地故。示現得出世間聖道。此過有八種。一者入位過初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經入菩薩位故。二者家過家生相似法故。如經生在佛家故。三者種姓過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經種姓尊貴無可譏嫌故。四者道過世間出世間道不攝攝故。異道生相似法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五者法體過以大悲為體于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體相似法故。如經住菩薩法中故。六者處過不舍世間方便不染善巧住故。住處相似法故。如經住在菩薩正處故。七者業過順空聖智生命相似法故。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八者畢定過佛種不斷究竟涅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是示現凡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種姓不相似道不相似體不相似處不相似生業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說住此地中是名為住。如經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已說住義次說釋名。雲何說多歡喜故示名歡喜。以何歡喜。此地中菩薩歡喜復以何念。初說十句後說二十句。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 恨。
論曰。歡喜者名為心喜體喜根喜。是歡喜有九種。一者敬歡喜于三寶中恭敬故。如經多信敬故。二者愛歡喜。樂觀真如法。如經多愛念故。三者慶歡喜。自覺所證量勝。如經多慶悅故。四者調柔歡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經多調柔故。五者踴躍歡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滿足。如經多踴躍故。六者堪受歡喜。自見至菩提近。如經多堪受故。七者不壞歡喜。自心調伏論義解說時心不擾動。如經多不壞他意故。八者不惱歡喜。教化他攝取眾生時慈悲調柔。如經多不惱眾生故。九者不 歡喜。見諸眾生不如說修行威儀不正時忍不 故。如經多不 恨故。已說多歡喜。次說以何念故歡喜成是第二十句第三十句說。是念有二種。一念當得二念現得。何者念當得。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是歡喜地中。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地量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
論曰。雲何念。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如是念。此念佛有九種。一者念佛法。如經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二者念佛菩薩。如經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三者念佛行。如經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四者念佛淨。如經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五者念佛勝。如經念諸菩薩地量勝故生歡喜心。六者念佛不退。如經念諸菩薩力不退故生歡喜心。七者念佛教化。如經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八者念佛利益。如經念能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九者念佛入如經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生歡喜心。于中初二念共念佛。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念佛法念諸佛法故。佛佛法二故。念佛菩薩二念諸菩薩故。念佛行念諸菩薩行故。如是次第余有六句。念佛淨念諸波羅蜜清淨相故。念佛勝念諸菩薩地量勝故。念佛不退念諸菩薩力不退故。念佛教化念諸如來教化法故。念佛利益念能利益眾生故。念佛入念入一切如來智行故。隨所顯彼菩薩行。以何顯如是諸念應知。復何顯彼波羅蜜淨。顯雲何顯彼菩薩行地量勝轉去故地盡去故。于中余者得教化法故。作利益眾生行不虛故。入如來地行故。是中念佛行者亦總亦別。已說念當得故生歡喜心。次說念現得故生歡喜心。
經曰。諸佛子。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心。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
論曰。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者。轉離一切凡夫取著事。此轉離有九種。一者入轉離。如經近入如來所故生歡喜心。二者遠轉離。如經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心。三者近至轉離。如經近到智慧地故生歡喜心。四者斷轉離。如經斷一切惡道故生歡喜心。五者依止轉離。如經與一切眾生作依止故生歡喜心。六者近見轉離。如經近見一切諸佛故生歡喜心。七者生轉離。如經生諸佛境界故生歡喜心。八者平等轉離。如經入一切菩薩真如法故生歡喜心。九者舍轉離。如經我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心。于中入轉離者。顯事不相似故。遠轉離近至轉離者。示自身不相似故。余有六句。斷轉離依止轉離近見轉離生轉離平等轉離舍轉離。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迭相依止不相似故。他力不相似故。處不相似故。生業不相似故。成就不相似故。怖畏者不愛疑慮憂想共心相應故。復身相差別謂毛豎等事。次說何者是怖畏。雲何怖畏因。遠離此因無怖畏故。
經曰。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得歡喜地已。所有諸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離如是等一切諸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心不望供養恭敬。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給一切所須之具。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想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生必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身心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諸佛子菩薩如是離諸怖畏毛豎等事。
論曰。此五怖畏是初地障。復說地利益勝。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依身者愛憎善道惡道舍得依身故。何故但說五怖畏。打縛等諸畏皆五所攝故。此怖畏因略有二種。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對治如經離我想故。尚不貪身乃至無有大眾威德畏故。怖畏毛豎等事。何故二處說。前說身怖畏。後說異身怖畏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以大悲為首。深大心堅固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故。
論曰。深大心堅固者。煩惱小乘不能壞此觀故。轉復勤修一切善根成就者。諸所說善根此地攝受故。雲何勤修。于中有三種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有三十句示現。初十句說信心成就。
經曰。所謂信心增上故。多恭敬故。信清淨故。多以信分別故。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以慚愧莊嚴故。成就忍辱安樂故。敬順諸佛教法信重尊貴故。
論曰。信心增上者。隨所有事于中信增上成就。此信增上有九種。一者敬信增上尊敬三寶。如經多恭敬故。二者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如經信清淨故。三者分別信增上令他證淨智。如經多以信分別故。四者悲信增上。五者慈信增上教化眾生。如經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悲者除苦相決定救濟故。慈者與樂相永與無量樂故。起者轉復現前故。六者不疲承旁鏨稀=袒 蘗恐諫 麼κ蘭淠芾 婀省H緹 奈奩P腹省F噠 牙 旁鏨喜蛔攀蘭涔省S阢Д炔 廾壅戲ㄉ畈牙 省H緹 圓牙 瞎省0甦 怖中旁鏨嫌諭 ㄕ 荒章夜省H緹 刪腿倘璋怖止省>耪呔捶ㄐ旁鏨顯 婢蔥攀饈タ墓省H緹 此持罘鸞譚ㄐ胖刈鴯蠊省︰筧 涫拘蘚蔚刃脅 廾坌泄省K 嚷巒 擄怖止省H牒畏ㄖ形街罘鸞譚 省H縭切判某刪汀T坪渦靽荍R汀 br />
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論曰。此十句說修行成就。雲何修行成就。集諸善根無休息故。如經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此集有八種。一者親近集不忘諸法。如經親近善知識故。二者樂法集。于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心樂故。如經常愛樂法故。三者多聞集。如經求多聞無厭故。四者正觀集。如經如所聞法正觀故。五者不著集。如經心不貪著故。向說多聞集等三句。是聞思修慧如是次第。不著者于三昧中無愛著故。六者不貪集。七者不求集。于已得利養不貪。未得利養不求。障菩薩戒退菩薩戒。如經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八者如寶心集。出世間心念念現前。如經常生如寶心無厭足故。如是修行成就。雲何回向成就。
經曰。求一切智地故。求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離諸諂曲故。如說能行故。常護實語故。不污諸佛家故。不舍菩薩戒故。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
論曰。求一切智地等說何等事示現回向成就故。求一切智地是總。求如來力等于一切智地是別。一者觀求一切智地。二者無障求一切智地。三者離求一切智地故。四者如說能行求一切智地。五者護求一切智地。六者不污求一切智地。七者不舍求一切智地。八者不動求一切智地。九者不舍成就求一切智地。十者集求一切智地。十一者常求求一切智地。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無障求差別異求于中檀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諂曲見乞求者。詐設方便無心許與。二者不隨先言許而不與。對治是垢。如經離諸諂曲故。如說能行故。尸波羅蜜有一種垢。不護實語違本所受犯已覆藏。對治是垢。如經常護實語故。羼提波羅蜜有一種垢污如來家。雲何菩薩污如來家。惱亂他業故。利益他業即是如來家。是故菩薩生此家者。惱亂他業非善事故。對治是垢。如經不污諸佛家故。毗梨耶波羅蜜有一種垢。菩薩戒無量劫數長遠難持難行生退轉心。對治是垢。如經不舍菩薩戒故。禪波羅蜜有二種垢。一者亂心。二不能調伏憶想分別。對治是垢。如經不動如大山王生薩婆若心故。般若波羅蜜有三種垢。一無善巧方便。世間涅一向不現現故。二不修集出出世間道故。三于勝上證法中願欲心薄故。如是次第對治是垢。如經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勝道故。如是回向成就。是名勤行具足成就。是勤行有四種。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初十句示現信增上成就。是信增上即攝受欲。第二十句。日夜修集善根無厭示現精進。第三十句。求一切智地示現方便故。是名此地說中安住。何以故。如經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故。如是說分訖。
十地經論歡喜地卷之二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三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已顯說分。次說量勝分。雲何量勝。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闢支佛故。量勝有三種。一願勝。二修行勝。三果利益勝。何者願勝。所謂十大願。
經曰。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成就。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上深信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
論曰。是初大願無余者有三種。一者一切佛無余。二者一切供養無余。三者一切恭敬無余。一切佛者有三種佛。一應身佛。二報身佛。三法身佛。一切供養者有三種供養。一者利養供養。謂衣服臥具等。二者恭敬供養。謂香花幡蓋等。三者行供養。謂修行信戒行等。一切恭敬者有三種恭敬。一給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是故作願供養恭敬。如經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者。無量種種復有勝事等供養故。上深信清淨者。增上敬重故。願回向菩提決定信故。廣大如法界者。一切余善根中勝故。究竟如虛空者。無常愛果無量因故。盡未來際者。此因得涅常果故。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故。此初願中有六種大名為大願。一者福田大。如經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二者供事大。如經一切種具足故。三者心大。如經上深信清淨故。四者攝功德大。如經廣大如法界故。五者因大。如經究竟如虛空故。六者時大。如經盡未來際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故。攝受一切佛菩提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攝護正法無有休息。
論曰。第二大願有三種法。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修多羅等。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他演說故。攝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謂證法證三種佛菩提法。攝受此證法教化轉授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于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復名三種成就。一者于諸佛所說修多羅等阿含次第令法輪不斷成就故。二者證三種正覺得證成就故。三者修行乃至如實修行正覺成就故。是名三種成就。三種佛菩提者。聲聞闢支佛亦名為佛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成佛無余一切世界住處從兜率天來下。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請轉法輪時示入大涅。我于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盡往攝法無有休息。
論曰。第三大願。一切成佛無余一切世界住處者。一切應佛無邊遍滿一切世界住處故。隨何等世界諸佛住處應感相順眾生見故。從兜率天來下乃至示入大涅。我于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為首者。隨彼眾生供養佛方便。以如來所說攝法方便。集功德智慧助菩提法故。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者示非前後故。何故示現彼處住。不在色無色處。此難處來不為我故。起于輕心不生恭敬。為遮此等故。何故不住他化自在天等。如來有力能勝處生舍而不生。為念眾生故來生兜率。如是生大恭敬心故。何故人中舍上天樂愍我等故。來生人中生增上敬重心故。何故處胎示現同生增長力故。何故自成正覺。示非余佛教化現丈夫力。成就非因他得菩提故。何故示入大涅。為令懈怠眾生勤心修道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諸波羅蜜所攝。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行數增長無有休息。
論曰。第四大願心得增長者。以何等行令心增長。一切菩薩所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故。彼菩薩行有四種一種種二體三業四方便。以此四種教化令其受行。何者是菩薩行種種世間行有三種。廣者從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無量者從八地乃至十地。不雜者法無我平等觀出世間智故。如經一切菩薩所行廣大無量不雜故。體者如經諸波羅蜜所攝故。業者如經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故。方便者如經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故。說一切菩薩所行如實地道及諸波羅蜜方便業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無余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系雜入六道一切生處名色所攝。為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令住一切智智處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眾生界數。教化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論曰。第五大願教化眾生故。何者是眾生為何義故。化一切眾生有六種差別。一粗細差別。二生依止差別。三不淨淨處差別。四苦樂差別。五自業差別。六自體差別。何者粗細差別。粗者有色細者無色。色中粗者有想細者無想。無色中粗者非無想細者非想非非想。是名粗細差別。如經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故。生依止差別者。如經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故。化生者雲何依止依止業生故。不淨淨處差別者。如經三界所系故。苦樂差別者。種種身故。如經雜入六道故。自業差別者如經一切生處故。自體差別者。如經名色所攝故。是名眾生。為何義化者為三義故。一者為信入諸佛所說法中。如經為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令信入諸佛法故。二者已入佛法中令入二乘菩提故。如經斷一切世間數道故。三者已入二乘菩提令入無上菩提故。如經令住一切智智處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無余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住如帝網差別。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皆現前知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世界數。信入無有休息。
論曰。第六大願。無余一切世界者有三種相。隨入如是世界智皆現前知。一者一切相二者真實義相。三者無量相。一切相者。如經廣大無量乃至正住故。廣大無量者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故。細者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粗者隨何等世界意色身故。亂住者非次第住故。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是名一切相。如帝網差別者。真實義相故。如業幻作故。無量相者。十方世界無量差別入故。無量相故。真實義相者。唯智能知。余相者可現見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一切國土平等清淨。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佛國土數。清淨一切佛土無有休息。
論曰。第七大願淨佛國土相有七種。一者同體淨。如經一切佛土一佛土。一佛土一切佛土故。二者自在淨。如經一切國土平等清淨故。三者莊嚴淨。如經一切佛土神通莊嚴光相具足故。光明莊嚴眾寶等莊嚴故。四者受用淨。如經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故。五者住處眾生淨。如經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故。六者因淨。如經入佛上妙平等境界故。七者果淨。如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故。顯智神力等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舍離故。隨意能現佛身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入大乘道無有休息。
論曰。第八大願不念余乘故。如經一切菩薩同心同行故。菩薩行有十種。一者共集善根無怨嫉故。二者一切菩薩平等一觀故。三者常親近諸佛菩薩不舍離故。四者隨意能現佛身故。五者自于心中悉能解知諸佛神力智力故。六者得不退隨意神通故。七者悉能游行一切世界故。八者一切佛會皆現身相故。九者一切生處普生其中故。十者成就不可思議大乘故。具足行菩薩行故。于中初句顯功德行故。第二住寂靜等觀故。第三聚集解說論佛法故。第四隨心示現成佛故。第五自發勝心念如來法身故。第六得常不退神通故。余四者以通業得名。一往余世界。二自余異身示現。三同生往故。四入不可思議大乘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身口意業所作不空。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故。心喜恭敬即斷煩惱故。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行大菩薩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行數。所作利益不空無有休息。
論曰。第九大願顯不空行菩薩行。復行菩薩行。顯乘不退輪行菩薩行故。于中不空有二種。一作業必定不空。身口意業所作不空故。如是次第三句說應知。眾生見者即必定佛法故者。明身業不空。聞我音聲即得真實智慧者。明口業不空。心喜恭敬即斷煩惱者。明意業不空。二作利益不空。一切眾生有二種苦。一種種諸苦。二貧窮苦。對治是二。如經得如藥樹王身故。得如如意寶身故。
經曰。又發大願。所謂于一切世界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示身初生坐道場成佛道轉法輪度眾生。示大涅。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隨一切眾生界所應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諸眾生滅苦惱故。以一三菩提遍知一切法如涅性故。以一音說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故。示大涅而不斷菩薩所行故。示大智慧地發起一切法故。法智通如意神通幻通遍一切世界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成三菩提數。求大智慧大神通等。無有休息。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為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 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
論曰。第十大願起大乘行。雲何大菩提。雲何作業。大菩提者。如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業者有七種。一示正覺業。二說實諦業。三證教化業。四種種說法業。五不斷佛種業。六法輪復住業。七自在業。初業者于一凡夫道不離一切凡夫道處乃至示大涅故。一凡夫道者。一閻浮提義。閻浮提凡夫道者。可化眾生住處名為凡夫道。第二業者。現諸佛境界大神通智力故。隨一切眾生界所應度者于念念中示得佛道度諸眾生滅苦惱故。隨諸世界一切可化者隨心示現佛身。示現佛身者。除諸難處彼彼勝處生。示除苦斷集證滅修道。第三業者。以一三菩提觀法無我一切法性淨涅令眾生信解故。第四業者。以一音聲隨種種信解可化眾生一時皆令心歡喜故。第五業者。示現大涅而不斷菩薩所行力故。第六業者復佛智地一切修多羅等。所說法軌則不失故。第七業法智通者。觀一切法無性相故。如意神通者。自身現生住滅修短隨心自在故。幻通者。轉變外事無不隨意故。初法智通不住世間故。如意神通幻通不住涅故。何故唯說此十大願。初願功德行滿足故。第二願智慧行滿足故。次五願為教化眾生故。一以何身。二以何心。三何者眾生。四眾生住何處。五自身住何處能教化眾生。後三願顯自身。一得地量勝故。二得菩薩地盡量勝故。三得一切地盡究竟故。此三示現如實教化眾生故。發諸大願者。隨心求義故。起如是大方便者。成彼所作方便勇猛故。如是大行者。彼所作行成就故。菩薩住此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非一時故。何以故。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 大願以為眷屬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以十願門為首。生如是等滿足十百千萬阿僧 大願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起如是等願故。何故名大願。光明善根轉勝增廣故。此量菩薩願勝有二種。勝聲聞闢支佛。一常勤修習無量行故。二與一切眾生同行故。同行者十盡句示現。
經曰。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如世界盡。如虛空界盡。如法界盡。如涅界盡。如佛出世界盡。如佛智界盡。如心所緣界盡。如佛境界智入界盡。如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彼界盡我願乃盡。如是眾生界盡不盡。我此善根亦不可盡。世界盡不盡。虛空界盡不盡。法界盡不盡。涅界盡不盡。佛出世界盡不盡。如來智界盡不盡。心所緣界盡不盡。佛境界智入界盡不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不盡。我此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論曰。于中眾生界盡是總。世界盡乃至智轉界盡是別。何等是眾生界眾生界盡故。何處住世界盡故。所有虛空界虛空界盡故。說何法教化法界盡故。隨化眾生置何處涅界盡故。佛出世界盡故。以何方便善巧如來智界盡故。復隨所緣心緣界盡故。復隨以何界佛境界智入界盡故。此事已說。盡者示現不斷盡。非念念盡故。此九種盡略說三種。三轉示現此十盡句增上力故。諸佛以此力常為眾生作利益故。如是已說願量勝。雲何行量勝。
經曰。諸佛子。菩薩決定發如是諸大願已。則得調順心柔軟心。如是則成信者。信諸佛如來本所行入。集諸波羅蜜而得增長。善成就諸地具足無畏力不共佛法不壞故。不可思議佛法無中無邊。如來境界起無量行門諸如來境界入。信成就果。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得如來智地說加故。
論曰。發如是諸大願已。則得調順心者。彼諸善根中得自在勝故。柔軟心者得勝樂行故。如是則成信者。于中本行入者。從菩薩行入乃至成菩提覺故。于中信菩薩行所攝本行入有二種相。一雲何菩薩行。二雲何次第成。如經集諸波羅蜜而得增長故。善成就諸地故。此菩提所攝本行入有六種勝。是故信勝。一者外道魔怨聲聞緣覺對治等勝。如經具足無畏力不共佛法不壞故。二者不思議神通力上勝。如經不可思議佛法故。三者不雜染勝。如經無中無邊如來境界起故。四者一切種智勝。如經無量行門諸如來境界入故。五者離勝。一切煩惱習常遠離故。如經信成就果故。復略說彼菩薩本行入示現。如經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得如來智地說加故。說者所說。加者得證故。此菩薩三種觀于諸眾生起大慈悲。一遠離最上第一義樂。二具足諸苦。三于彼二顛倒。雲何遠離最上第一義樂。
經曰。諸佛子。彼菩薩作是念。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上。此諸佛法如是難得。
論曰。諸佛正法如是甚深者有九種。一寂靜甚深。二寂滅甚深。三空甚深。四無相甚深。五無願甚深。六無染甚深。七無量甚深。八上甚深。九難得甚深。寂靜者離妄計實有故。妄計正取故。寂滅者法義定故。空無相無願者。三障對治解脫門觀故。何者三障。一分別二相三取。舍願故。無染者離雜染法觀故。無量者不可算數不可思量生善根觀故。上者依自利利他增上智觀故。難得者三阿僧 劫證智觀故。雲何具足諸苦。
經曰。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為無明痴 蔽其意識常立x慢幢墮在念欲渴愛網中。隨順諂曲林常懷嫉妒而作後身生處因緣。多集貪欲 痴。起諸業行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燃。有所作業皆與顛倒相應。隨順欲漏有漏無明漏。相續起心意識種子。
論曰。而諸凡夫心墮邪見者。邪見有九種。一者蔽意邪見。如經為無明痴 蔽其意識故。二者x慢邪見。如經常立x慢幢故。三者愛念邪見。如經墮在念欲渴愛網中故。四者諂曲心邪見。如經隨順諂曲林故。五者嫉妒行邪見。如經常懷嫉妒而作後身生處因緣故。六者集業邪見。如經多集貪欲 痴起諸業行故。七者吹心熾燃邪見。如經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燃故。八者起業邪見。如經有所作業皆與顛倒相應故。九者心意識種子邪見。如經隨順欲漏有漏無明漏相續起心意識種子故。是中蔽意邪見x慢邪見愛念邪見。此三邪見依法義妄計如是次第。諂曲心邪見嫉妒行邪見。此二邪見于追求時心行過故。嫉者于身起邪行故。妒者于資財等。是故生生之處墮卑賤中。形貌鄙陋資生不足故。第六集業邪見。受諸受時憎愛彼二顛倒境界故。第七吹心熾燃邪見。于怨恨時互相追念欲起報惡業故。第八起業邪見。于作惡時迭相加害故。第九心意識種子邪見。于作善業時所有布施持戒修行善根等業皆是有漏故。
經曰。于三界地復有芽生。所謂名色共生。不離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內外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受。深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皆空離我我所。無知無覺如草木石壁又亦如響。然諸眾生不知不覺而受苦惱。
論曰。是中因緣有三種。一自相從復有芽生。乃至于有。二同相謂生老病死等過。三顛倒相離我我所等。自相者有三種。一者報相。名色共阿黎耶識生。如經于三界地復有芽生。所謂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離彼依彼共生故。如經不離故。三者彼果次第相。從六入乃至于有。如經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成六入已內外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受。深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故。是中離我我所者。此二示現空。無知無覺者。自體無我故。彼無知無覺示非眾生數動不動事。如經如草木石壁又亦如響故。因緣相似相類法故。雲何于彼二顛倒。如經然諸眾生不知不覺而受苦惱故。
經曰。菩薩如是見諸眾生不離苦聚。是故即生大悲智慧。是諸眾生我應教化令住涅畢竟之樂。是故即生大慈智慧。
論曰。雲何具諸苦聚。雲何遠離最上第一義樂。此先已說。示現大悲慈等故。
經曰。諸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慈悲法住在初地。以深妙心于一切物無所吝惜。以智求佛大妙智故。修行大舍。即時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舍。所謂一切財谷庫藏等舍。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琉璃珂貝車𤦲馬瑙生金等舍。或以寶莊嚴具瓔珞等舍。或以象馬車乘輦輿等舍。或以寺舍園林樓觀流泉浴地等舍。或以奴婢僮僕等舍。或以國土聚落城邑王都等舍。或以妻子男女等舍。或以一切所愛之事皆悉能舍。或以頭目耳鼻支節手足一切身分等舍。如是一切可舍之物而不貪惜。唯求無上佛智慧故。而行大舍。如是菩薩摩訶薩住于初地能成大舍。
論曰。即時所有可施之物皆悉能舍者。求佛無上大妙智故。是中一切物者。略有二種。一外二內。外者復有二種。一所用二貯積。如經所謂一切財谷庫藏等故。如是次第于中廣有八種。從金銀等乃至一切所愛之事。內者自身所攝。是外事舍中。初舍是總。余九舍是別。依二種喜。一藏攝喜二利益喜。藏攝喜者。謂金銀等。利益喜者復有八種。一者嚴飾利益喜。謂寶莊嚴等。二者代步利益喜謂象馬等。三者戲樂利益喜。謂園林樓觀等。四者代苦利益喜。謂奴婢等。五者自在利益喜。謂國土聚落等。六者眷屬利益喜。謂妻子等。七者堅著利益喜。謂一切所愛等。八者稱意利益喜。謂頭目耳鼻等。
經曰。菩薩如是以大施心救一切眾生故。轉轉推求世間出世間利益勝事。彼推求利益勝事時心不疲場J槍勢腥 剎黃 承摹3剎黃 騁選S諞磺芯 坌奈耷尤酢J敲 梢磺芯 壑恰H縭淺梢磺芯 壑且選I頗耤@坑ψ韃揮ψ鰲S諫現邢輪諫 嬉慫嬉碩 小K媼λ娓小J槍勢腥 刪褪樂恰3墑樂且閻 敝 坎牙 閑尷白岳 饋J槍勢腥 剎牙 稀H縭切兄芯 諦銆鬈疝袤蛔 ΑH縭瞧腥 杉 塘Α5眉 塘σ亞諦泄┬ 罘稹K嫠 歐ㄈ縊敵鉹pV罘 郵瞧腥 ヅ 鶉縭喬寰恢畹胤 K 叫瘧 壬岵黃 場V 罹 凵平饈婪 2牙 塘 ┬ 罘鶉縊敵鉹p br />
論曰。是中依此世智隨宜隨宜而行者。如論中說隨自己力隨彼能受故。依慚愧知時知量者。示三種時。一者念時。二者日夜時。三者所作必得不斷時。依堅固力如是彼行中者如上所說。信等故。精勤修行者有二種。一不退力不舍行故。二不轉力精進不息故。供養諸佛如說修行者有二種。一利養供養。二修行供養。此十種行顯二種勝成就。一深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就謂舍不疲場V 罹 凵平饈婪 牙 塘 ┬ 罘鶉縊敵銆顐S謚幸雷岳 小N叫拍芐牌腥 屑爸罘鴟 G蟊嗇艿霉省R覽 小K 獎 饒馨慘 肜中墓省I 咭圓粕闥 泄省2黃 痴摺W隕惴ㄐ泄省V 罹 凵平饈婪ㄕ摺R苑ㄉ闥 泄省S嚶腥 猩慊タ諾取R徽 蛔判小R圓牙 災握稀P諾炔蛔判泄省6 歡 小S屑 塘π諾炔豢啥 省H 鉹p1斯蓋寰灰樂剮泄┬ 罘稹I閾諾壬聘 省J侵幸藍 止┬ 省5枚 稚懟R徽呱廈釕懟K 杉 納 粗乩 娌豢展省6 叩魅嶁摹W孕隕聘 刪屠中蟹 省G八 等 洹4有旁鏨系饒酥臉G笊仙鮮イ饋J喬寰壞胤 =翊聳 浯有諾饒酥涼┬ 罘稹> 欽系鼐環 J敲 量勝。雲何果利益量勝。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歡喜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因供養諸佛故。成教化利益眾生法。是菩薩多以二攝攝取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後二攝法但以信解力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集。隨力隨分是菩薩隨所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受行清淨地法。如是如是彼諸善根皆願回向薩婆若。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諸佛子譬如金師善巧煉金數數入火。如是如是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如是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能修行清淨地法。正修行已。如是如是彼諸善根皆願回向薩婆若。轉復明淨調柔成就隨意所用。
論曰。果利益量勝有四種。一調柔果利益勝。二發趣果利益勝。三攝報果利益勝。四願智果利益勝。調柔果利益勝者。金相似法。信等善法猶如真金數數入火者。有三種入。一功德入。供養佛僧故。二悲心入。教化眾生故。三無上果入。願回向大菩提故。以大神通力見諸佛者。以勝神通力見色身佛。大願力者以內正願力見法身佛。多百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者。方便善巧示現多佛。顯多數故。供養者有三種。一恭敬供養。謂贊嘆等顯佛功德故。二尊重供養。謂禮拜等。三奉施供養。謂花香涂香末香幡蓋等。以諸菩薩上妙樂具者。是諸菩薩所有世間不供之物。具足奉施一切眾僧故。雲何發趣果利益勝。
經曰。復次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菩薩歡喜地。于初地中諸相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成地諸法無有厭足。如是菩薩住初地中。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第二地中諸相得果成地諸法無有厭足。如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諸相得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成十地法無有厭足。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清淨分。善知地地轉行。善知地地住處。善知地地量勝智。善知地得不退轉。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諸佛子菩薩如是善起地相。發于初地不住意成乃至轉入十地。無障礙故。以得十地智慧光明故。能得諸佛智慧光明。諸佛子譬如善巧導師。多將人眾向彼大城。未發之時應先問道中利益諸事。復問道中退患過咎。復問道處中間勝事。復問道處中間退患過咎。具道資糧作所應作推求請問。未發初處。是大導師乃至善知到彼大城。未發初處。此導師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眾人乃至得到大城。于險道中免諸患難。身及眾人皆無憂惱。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善巧導師亦復如是。住于初地善知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爾時菩薩具大福德助道資糧善擇智慧助道。欲將一切眾生向薩婆若大城。未發初處應先問地道功德。復問諸地退患。復問地道處中間勝事。復問地道處中間退患。具大功德智慧資糧作所應作。應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推求請問。未發初處。是菩薩善知地障對治。乃至善知能到薩婆若大城。未發初處。菩薩如是智慧分別。具大功德智慧資糧。將一切眾生如應教化。出過世間險難惡處。乃至令住薩婆若大城。不為世間生死險過所染。身及眾生無諸衰惱。諸佛子是故菩薩摩訶薩常應心不疲城諦拗畹匾凳ヅ潛拘小V罘 郵敲 運燈腥 氤跗腥 斷駁孛擰9闥翟蠐形蘗堪僨 蛞詘か o事。
論曰。諸相者隨諸地中所有諸障及對治相故。得者證出世間智故。果者因證智力得世間出世間智故。成地諸法者。所謂信等為滿足彼故。有五種方便。一觀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不退方便五盡至方便。觀方便者。障對治成壞善巧。如經是菩薩善知諸地障對治故。善知地成壞故。十種地障對治故。名為十地。如本分中說。如是次第集故成散故壞。得方便者。欲入方便已入方便彼勝進方便。如經善知地相故。善知地得修故。善知地清淨分故。增上方便者。地地轉行地地住處地地增長善巧。如經善知地地轉行故。善知地地住處故。善知地地量勝智故。不退方便者。如經善知地得不退轉故。盡至方便者。菩薩地盡入如來地善巧。如經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智地故。諸佛子譬如善巧導師多將人眾向彼大城者。令得正行故。于中導師者有二種方便。一者不迷道方便。于道路中是利是退患。于道路處是勝是過咎。皆善巧知。如經先問道中利益諸事故。復問道中退患過咎故。復問道處中間勝事故。復問道處中間退患過咎故。二者資具利益方便。如經具道資糧作所應作故。雲何攝報果利益勝。
經曰。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妒嫉之垢。常行大舍而無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諸菩薩。不離念菩薩行。不離念諸波羅蜜。不離念十地。不離念不壞力。不離念無畏。不離念佛不共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間得百三昧得見百佛。知百佛神力能動百佛世界。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
論曰。攝報果利益勝者有二種。一在家果。二出家果。在家果復有二種。一者上勝身。閻浮提王等。如經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故。二者上勝果。善巧調伏慳貪嫉妒等。如經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嫉妒垢等。能以大施攝取眾生者。自行布施善勸他施。攝取眾生善轉眾生慳嫉之垢。方便善巧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故。不離念佛等者。示現不離念自利益事。如是諸念于事中行已。成大恭敬除諸妄想。此念略有四種。一者上念。念三寶故。二者同法念。念諸菩薩故。三者功德念。念自身他身菩薩行自體轉勝故。四者求義念。念諸力等此是真實究竟故。何者是上念。念佛等。念佛法等故。于施者受者財物及菩提不生分別不取著故。如是一切所作業中作者不著。境界不著。作事不著。果報不著。以此一切諸行皆願回向大菩提故。為首者有二種。一者勝首。光明功德故。二者大首。獨無二故。勝者有二種。一者妙智。自在勝故。二者微妙。離一切煩惱自在勝故。大者有二種。一者上。無與等故。二者無上。無能過故。如是顯示自體功德故。導者于阿含中分別法義正說故。將者令他證得義滅諸煩惱故。師者教授令入正道故。乃至一切智智依止者。以大菩提道教化故。是名在家菩薩攝報果利益勝。復次出家菩薩禪定勝業。勝業有二種。一者三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于十方諸佛及佛所加諸菩薩所修習智慧故。能動百佛世界者。令可化眾生生正信故。能入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佛世界眾生者。往至及見正化眾生故。能住壽百劫者。攝取勝生故。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劫事者。化諸眾生作離惡上首說善惡業道故。能善入百法門者。為增長自智慧思惟種種法門義故。能變身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者。作多利益速疾行故。雲何願智果利益勝。
經曰。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示現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于中身者。是一切菩薩行根本所依故。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依光明有天眼。以有天眼見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種應知。依神通有音聲及行莊嚴加等。音聲者應彼言說故。行者遍至十方故。莊嚴者作種種應現故。加者神力加彼故。信者依三昧門現神通力。隨眾生信利益成就故。業者依慧眼所攝陀羅尼門現說法故。略說一切諸地各有因體果相應知。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之三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離垢地第二卷之四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菩薩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淨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此清淨戒有二種淨。一發起淨。二自體淨。發起淨者說十種直心。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為十。一直心。二柔軟心。三調柔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不望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生是十心得入第二菩薩離垢地。
論曰。十種直心者。依清淨戒直心性戒成就。隨所應作自然行故。直心復有九種。一者柔軟直心。共喜樂意持戒行故。二者調柔直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煩惱不雜故。三者善直心。守護諸根不誤犯戒。猶如良馬性調伏故。四者寂滅直心。調伏柔軟不生高心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諸惱如真金故。六者不雜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厭足。依清淨戒更求勝戒樂寂靜故。七者不望直心。不願諸有勢力自在故。八者勝直心。為利益眾生不斷有願故。九者大直心。隨順有果而不染故。自體淨者有三種戒。一離戒淨。二攝善法戒淨。三利益眾生戒淨。離戒淨者謂十善業道。從離殺生乃至正見亦名受戒淨。攝善法戒淨者。于離戒淨為上。從菩薩作是思惟。眾生墮諸惡道。皆由十不善業道集因緣。乃至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利益眾生戒淨者。于攝善法戒為上。從菩薩復作是念。我遠離十不善業道。樂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經曰。諸佛子。菩薩住菩薩離垢地。自性成就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舍棄刀杖無 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于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于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
論曰。說十善業道遠離一切殺生者。示現遠離勝利益勝故。依離殺生有三種離。一者因離。如經舍棄刀杖無 恨心有慚有愧具足憐愍故。二者對治離。如經于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三者果行離。如經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于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殺生有二種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種。所謂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經舍棄刀杖故。乃至咒術諸藥能殺之具悉皆遠離。起因有二種。所謂貪 。為財利故造諸惡業。乃至沒命心無恥悔。對治是等。如經有慚有愧故。為貪眾生捕養籠系令生苦惱。對治是等。如經具足憐愍故。離此二種故言因離。對治離有二種。一者安隱心于一切眾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令住善道涅因故。二者慈心令彼眾生得人天報涅樂果故。如經于一切眾生生安隱心慈心故。如是于因果中不顛倒求。離愚痴心殺生祭祀等。對治者即名為離。故名對治離。彼能離故。言眾生者。示諸眾生非常非斷隨命根因緣。乃至現得壽命住世。死則依業煩惱力未來還生故。果行離有二種。一者微細心念害故。二者粗重身行惱害故。如經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于他眾生起眾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粗行有五種。一者身。如經他故。二者事。如經眾生故。三者想。如經眾生想故。四者行。如經故起重心故。五者體。如經身行加害故。
經曰。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他財。若物屬他他所用事他守護想不生盜心。是菩薩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
論曰。依離劫盜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資生不足此對治。如經資生之物常自滿足故。對治離者。所謂布施。于自資生舍而不著。以無貪故。不壞當來資生。如經不壞他財故。果行離者有二種。一者微細物不與不取。二者粗重物不與不取。此五種示現。一者身。如經若物屬他故。二者事。如經他所用事故。三者想。如經他守護想故。四者行。盜心取故。如經不生盜心故。五者體。所謂微粗。如經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故。
經曰。離于邪淫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護女人及以他妻姓親標護戒法所護。是菩薩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況復非處。
論曰。依離邪淫有三種離。一因離。二對治離。三果行離。因離者自妻不足。此對治。如經自足妻色故。對治離者。現在梵行淨故。不求未來妻色。如經不求他妻故。果行離者有二種。一者微細。所謂心中。二者粗重。謂身相。中身相有三種。一不正。二非時。三非處。不正者。他守護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護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經他守護女人及以他妻故。姓親標護者。所謂父母親族姓護。及已許他標識所護故。如經姓親標護故。女人者。示現遠離非眾生數女名故。非時者。謂修梵行時。如經戒法所護故。非處者。謂非道行淫。如經況復非處故。細粗者。謂意業身業二種遠離故。如經乃至不生貪求念想之心。何況彼此二形從事故。
經曰。離于妄語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妄語。
論曰。依離妄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即是因離。何以故。彼身業有二種離。妄語中無外事故。復無異因故。如離殺生中受畜因有二種。謂刀杖外事如彼中說。離棄舍刀杖故。離妄語中無彼身業二種外事故。無異因者。殺生因貪 痴等。妄語因者。謂誑他心遠離彼故。即實語成如是實語對治誑他心即是因離。依彼生此故言無異因。如是對治離即是因離。復對治離有三種。一者隨想語。如經常作實語故。二者善思量。如事語。如經諦語故。三者知時語。不起自身他身衰惱故。如經時語故。果行離者。一細。二粗。如經是菩薩乃至夢中不起覆見忍見無心欲作誑他語何況故作妄語。夢中者是細故。作者是粗。覆見忍見易解。智見名為見。
經曰。離于兩舌。無破壞心不恐怖心不惱亂心。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不喜離別心。不樂離別心。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
論曰。依離兩舌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謂不破壞行。一者心。二者差別。隨其所聞往異處說。此二種用心受憶持口業言說破壞心故。如經此聞不向彼說此壞故。彼聞不向此說彼壞故。差別者有三種。一身壞。二心壞。三業壞。身壞有二種。一未壞。二已壞。此對治。如經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長故。心壞亦有二種。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隨喜。此對治。如經不喜離別心故。不樂離別心故。業壞亦有二種。一細。二粗。實不實語。此對治。如經不樂說離別語不作離別語若實若不實故。
經曰。離于惡口。所有語言侵惱語粗獷語苦他語。令他 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不喜聞語聞不悅語 惱語心火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不善自壞身亦壞他人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所有語言美妙悅耳。所謂潤益語軟語妙語喜聞語樂聞語入心語順理語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
論曰。依離惡口有二種離。一果行離二對治離。果行離者。謂損他語能令他 。如經侵惱語粗獷語若他語令他 恨語故。此句次第以後釋前。此等義一名異。復有相對語不相對語粗惡語常行語故。如經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不斷語故。于中現前語者粗而不斷。不現前語者微而有斷。如是說者與戒相違能生他苦令他 故。如經不喜聞語聞不悅語故。作不利益語因 妒心起。令他戒相違。如經 惱語故。令他 惱有二種無饒益事。一未起 者能令生 。聞時憶時不愛不樂胸心閉塞故。如經心火能燒語心熱惱語不愛語不樂語故。二者已有同意樂事自身失壞令他失壞。如經不善自壞身亦壞他人語故。離如是等惡語故。言果行離。對治離者。謂潤益語。于中有二種。一者不粗不疾語。二者可樂語。如經軟語妙語故。是中不粗不疾者。戒分所攝受行不斷故。喜者名為可樂故。可樂有二種。一者樂可樂。二者安隱可樂。樂者隨順人天故。安隱者隨順涅城。如經喜聞語樂聞語入心語順理語故。又復怨親中人聞時憶時能生歡喜。如經多人愛念語多人喜樂語故。此語如是能作二種利益。一者他未生 恨令其不生生歡喜故。復能生三昧故。二者未生親友令生故。自身現作故。令他現作故。如經心和悅語心遍喜語能生自心他心歡喜敬信語。常說如是種種美妙語故。
經曰。離于綺語。常善思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語毗尼語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語。
論曰。依離綺語有二種離。一對治離。二果行離。對治離者。善知言說時。依彼此語勸發憶念。修行時若見非善處眾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彼時教化語故。如經常善思語故。時語故。復不顛倒語依展轉教誨隨順修行時義言法言故。如經實語義語法語故。復依展轉舉罪滅諍學行時如法語及阿含語。如經順道語毗尼語故。復依攝受語說法攝受修行時如威儀住語故。譬喻順義語故。如經隨時籌量語善知心所樂語故。果行離有二種。一細。二粗。遠離此二故。言果行離。細粗者。如經是菩薩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綺語故。
經曰。離于貪心。于他所有一切財物。他所用財不生貪心。不求不願不生貪心。
論曰。依不貪有三種。一事。二體。三差別。事者攝受用。于中有二種。一已攝受用。二攝護想。如經于他所有一切財物故。體者有二種。一所用事。謂金銀等。二資用事。謂飲食衣服等。如經他所用財故。不貪性者對治貪心故。如經不生貪心故。此差別對治三種貪。三種貪者。一欲門行。二得門行。三奪門行。對治是等。如經不求不願不生貪心故。于中初二細第三粗。
經曰。離于 心于一切眾生常起慈心安隱心憐愍心樂心利潤心攝饒益一切眾生心。所有 恨妒害妄想垢等悉皆遠離。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論曰。依離 障對治。為五種眾生說。一于怨仇所生慈愍心。如經常起慈心故。二于惡行眾生所。如經生安隱心故。三于貧窮乞丐及苦眾生所。如經生憐愍心樂心故。四于樂眾生所煩惱染著處。如經利潤心故。五于發菩提心眾生所。無量利益行中勤勞疲徹省H緹 閎囊嬉磺兄諫 墓省4舜刃牡扔辛 終稀4朔欠直鷚嚳且灰歡浴S諼瓷 拐唚萇 R焉 咚嫠吃齔ゃN瓷 漬 畈簧 R焉 畈輝齔ゃS謐隕碇猩品ㄎ瓷 畈簧 R焉 蠲稹S誆簧品ㄎ瓷 唚萇 R焉 鈐齔ゃS謁 碇脅話 攣瓷 釕 R焉 鈐齔ゃ0 攣瓷 畈簧 R焉 渙釧嫠場H緹 脅_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遠離故。此修多羅文句次第說此 恨等無量惡行根本故。言等彼悉舍離故。余隨所念一切盡以慈心利益。如經所有一切隨順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經曰。離于邪見隨順正道。舍于種種佔相吉凶。離惡戒見修正直見。不奸欺不諂曲。決定誠信佛法僧寶。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
論曰。依正見有七種見對治。何者七種見。一者異乘見。此對治。如經隨順正道故。二者虛妄分別見。三者戒取淨見。此對治。如經舍于種種佔相吉凶離惡戒見故。惡戒見者。自取所見故。四者自謂正見。此對治。如經修正直見故。五者覆藏見。六者詐現不實見。此對治。如經不奸欺不諂曲故。七者非清淨見。謂世間見。此對治。如經決定誠信佛法僧寶故。如是已說一切種離戒。
復說離戒增上清淨。不斷不闕常護持故。如經菩薩如是日夜常護十善業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種離戒性成就故。復示不斷不闕故。次說攝善法戒淨。謂菩薩作是思惟等修多羅次第說。
經曰。菩薩作是思惟。一切眾生墮諸惡道。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為他說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
論曰。墮諸惡道者有三種義。一者乘惡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惱故。三者常墮種種苦相處故。何故言十不善業道。謂攝到一切惡果數故。言十不善業道。攝到一切惡果數者。說十不善業道故。數者攝取十名故。惡者不善故。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等可毀故。到者攝取業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薩如是遠離無因顛倒。因善解眾生自行惡業。住非法處不能遠離。菩薩思惟深寂靜已。欲救彼眾生自知堪能。復觀察障及對治不善業道及果。善業道及果。及上上清淨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淨行故。
經曰。是菩薩復深思惟。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地獄畜生餓鬼。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中。乃至生有頂處。又是上十善業道與智慧觀和合修行其心狹劣故。心厭畏三界故。遠離大悲故。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論曰。智慧觀者實相觀故。惡道者是苦。不善業道是集。彼離是滅。彼對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業道是集。離彼使是滅。彼對治是道。智慧同觀修行無分別。聲聞有五種相。一因集。二畏苦。三舍心。四依止。五觀。如是狹劣等是聲聞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經其心狹劣故。畏苦者如經心厭畏三界故。舍心者舍諸眾生。如經遠離大悲故。依止者依師教授故。觀者念音聲故。何者音聲。我眾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從音聲解故。入眾生無我非法無我。如經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故。
經曰。又是上十善清淨業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闢支佛乘。
論曰。闢支佛有三種相。一者自覺。二不能說法。三觀少境界。不假佛說法及諸菩薩唯自覺悟。如經不從他聞故。自正覺故。不起心說法。不堪說法故。如經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觀微細因緣境界行故。如經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闢支佛乘故。因集畏苦舍眾生。闢支佛亦有此法。所有勝事此中已說。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于諸眾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攝故。善起大願故。不舍一切眾生故。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
論曰。菩薩有四種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眾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廣無量故。此是因集。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淨具足其心廣大無量故。見諸眾生習行苦因及受苦時起悲愍心。依彼眾生作利益是菩薩用。如經于諸眾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謂四攝法。如經方便所攝故。地者有三種。一者淨深心地。十大願得名。如經善起大願故。二者不退轉地。得寂滅行已不舍解脫眾生。如經不舍一切眾生故。三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證佛廣大智。如經觀佛智廣大故。菩薩地清淨波羅蜜清淨入深廣行成。此中但說菩薩地廣成便足。何故復說地淨波羅蜜淨。有上上清淨故。第一法清淨故。顯示菩薩深廣行成。第一義者波羅蜜義故。
經曰。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
論曰。上上者。有四種義顯上上事。一者滅。二者舍。三者方便。四者無厭足。不善業道共習氣滅故。善業自在成就故。聲聞闢支佛舍故。方便者于菩薩乘善巧故。余殘無厭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種令清淨故。如經又是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顯示力佛法。應知。次上依大悲利益眾生戒增上。有五種義。一者智。二者願。三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種相。一者時差別。二者報果差別。三者習氣果差別。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于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二妻相諍不隨己心。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恆為多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言說恆有諍訟。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說正語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辯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財無有厭足。二者多求恆不從意。 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為他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恆諂曲。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
論曰。時差別者。依不善業道因果上中下差別。如經是菩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故。前總觀不善業道因。今別觀報果一切諸惡處。如經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故。習氣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種果。如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恆諂曲故。是中時報差別者。示現苦深重故。雲何示現。下者餓鬼中深故。中者復轉深故。上者轉轉重深故。習氣果差別者。隨順至善道中故。總別合觀惡道中無量大苦。如經諸佛子如是十不善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故。雲何為願。
經曰。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業道樂行法行。
論曰。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作利益眾生義故。攝善法故。如經菩薩復作是念乃至樂行法行故。雲何修行。
經曰。菩薩遠離十不善業道。安住十善業道。亦令他人住于十善業道。
論曰。修行者。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眾生住善法故。如經菩薩遠離十善業道。乃至亦令他人住于十善業道故。雲何為集。
經曰。是菩薩復于一切眾生中生安隱心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利益心守護心我心師心生尊心。
論曰。集者依增上悲。復為念眾生故生十種心。復次此心為八種眾生故生。一者于惡行眾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經安隱心故。二者于苦眾生欲令樂具不盡故。如經樂心故。三者于怨憎眾生不念加報。如經慈心故。四者于貧窮眾生欲令遠離彼苦。如經悲心故。五者于樂眾生欲令不放逸。如經憐愍心故。六者于外道眾生欲令現信佛法故。如經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眾生欲令不退轉。如經守護心故。八者于一切攝菩提。願眾生取如己身是諸眾生即是我身。如經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觀彼眾生乘大乘道進趣集具足功德。如經師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勝悲所攝欲勝。
復次依增上顛倒為首于三種眾生。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眾生者有二種。一受用時。二追求時。受用有三種。一受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追求有二種。一追求現報。習惡行故。二追求後報。習善行故。有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道差別。二者界差別。梵行求眾生亦有二種一者邪見諸外道等。二者正見同法小乘等。彼諸眾生趣如是道。隨順對治令住如所應處。雲何顛倒為首。
經曰。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于邪見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論曰。邪見者謂四顛倒。此顛倒者二倒名為惡意。專念行故。二倒名為惡心。非專念行。謂我淨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諸煩惱。稠林者煩惱使故。如經菩薩復作此念。是諸眾生墮于邪見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妙法正念正見出世間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行真實道。住正見道如實法中故。雲何受不共財。
經曰。是諸眾生共相破壞。分別彼我常共斗諍。日夜 恨熾然不息。我應令彼眾生住于無上大慈中。
論曰。受不共財者互相破壞。破壞有二種。一對怨于心中。二斗諍于言中。如是破壞思念作報增長行熾。如經是諸眾生共相破壞乃至日夜 恨熾然不息故。對怨于心中分別彼我。此言示現斗諍于言中。常共斗諍。此言示現思念作報增長行熾。日夜 恨熾然不息。此言示現彼諸眾生隨順對治與大慈益。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于無上大慈中故。雲何受無厭足財。
經曰。是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我應令彼眾生住于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
論曰。受無厭足財者有二種。一貪于心中。二于身口中。斗秤妄語等方便奪故。如經是諸眾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清淨身口意業正命自活。如經我應令彼眾生住于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故。雲何受貯積財。
經曰。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欲 恚愚痴。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應令彼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無畏之處。
論曰。受貯積財者。貪等因體過彼染著故。于彼散用起 心故。彼寶玩受用中多樂境界。數為煩惱火之所燒然過。不見彼過無求出意。如經是諸眾生因隨逐貪欲 恚愚痴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除一切煩惱置清涼處。如經我應令彼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無畏之處故。雲何追求現報習諸惡行。
經曰。是諸眾生常為愚痴 冥妄見厚恕N廾骱陂所覆入大黑 稠林。遠離智慧光明。墮大黑 處。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我應令彼眾生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
論曰。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既有愚痴 冥妄見厚撕陂所覆過妄見樂故。不見未來實果報過故。亦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如經是諸眾生常為愚痴 冥妄見厚宋廾骱陂所覆故。又愚痴者。多為 冥故。妄見者。顛倒樂見故。厚甦 患 蠢詞倒 省︰陂者不見現在實果報過故。是愚痴因滿足使事是過及遠離無漏智處故。彼善行障順不善行故。如經入大黑 稠林故。遠離智慧光明故。稠林者是愚痴因使故。大者滿足故。受至大對過患。如經墮大黑 處故。是中對者黑 示現。如 中行處處障礙如是相似法故。受大對事成至諸惡趣。是故名墮多作罪因。于臨終時見惡報相心生悔見過。如經隨其所見到種種險道故。見險道者悔見故。見本罪相不能集彼對治正見。隨其所見者于死時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得無障礙清淨慧眼。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得無障礙清淨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實相。得不隨他。一切如實無障礙智故。雲何追求後報習諸善行。
經曰。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深坑。隨順入惡見網中。為種種愚痴稠林所覆。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常盲冥故遠離有智導師。非出要道處謂出要想。隨逐魔道怨賊所攝。遠離善巧導師入魔意稠林遠離佛意。我應拔濟彼諸眾生種種諸苦度于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畏處。令住薩婆若大城。
論曰。追求後報習善行者。隨順險道過。如經是諸眾生隨順世間生死險道故。彼險道有三種。一自體。二障礙。三者失。自體者世間乏少善根本故。障礙者有八種。一者求出而隨順世間墮三惡趣。如經將墜地獄畜生餓鬼深坑故。二者入網。于苦果中妄生樂故。如經隨順入惡見網中故。三者黑暗稠林所覆彼彼痴使所覆故。為說苦因而不知覺。如經為種種愚痴稠林所覆故。四者行顛倒道舍真實樂妄行邪道故。如經隨逐虛妄道行顛倒行故。五者盲冥得果貪著愛欲所盲故。如經常盲冥故。六者遠離導師生惡道中。及放逸等過。雖值佛世而不見不聞故。如經遠離有智導師故。七者怖求涅而趣彼異處。謂梵天等梵世間等。以為出世正見。如經非出要道處謂出要想故。八者怨賊行魔境界。貪著諸欲劫功德盡令不集故。如經隨逐魔道怨賊所攝故。失者有三種。一者離善導師依不善地。如經遠離善導師故。二者依止怨地。如經入魔意稠林故。三者遠離作善知識地。如經遠離佛意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出世間住一切智地。如經我應拔濟彼諸眾生種種諸苦。度于世間險道艱難。安置無畏處。令住薩婆若大城故。雲何道差別。
經曰。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隨順世間漂流沒大愛河在大駛流。不能正觀。常有欲覺 覺惱覺惡行廣故。愛見水中羅剎所執順入欲林。回復求欲事中深愛著故。我慢陸地之所 菸弈芫日摺S諏 刖 洳荒芏 W岳 菩形拚 日摺N矣τ詒酥諫 蟊 囊隕聘 Χ 渭彌 A畹夢尬凡蝗炯啪怖脛羈植雷∮諞磺兄腔郾χ蕖 br />
論曰。有求眾生道差別者。沒在大河過。如經是諸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故。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種。一自體。二起難。三者失。自體者有五種相。一者深無量水故。如經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故。二者流隨順世間常流不斷。如經隨順世間漂流故。三者名愛水所沒。如經沒大愛河故。四者漂。念念不住不見岸故。如經在大駛流不能正觀故。五者廣隨順欲等念覺廣故。如經常有欲覺 覺惱覺惡行廣故。起難有四種。一者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離故。如經愛見水中羅剎所執故。二者入回先舍欲已還復轉入欲念中故。如經順入欲林回復故。三者中著。于受用時求欲等樂著故。如經求欲事中深愛著故。四者洲。于用事時中我等最勝。三種我慢自高輕彼。如經我慢陸地之所 莨省JY哂腥 幀R徽呶蘧仁⑴4Χ竦樂形奕思冒巍H緹 弈芫日 省6 呶蕹 饈⑴4ι頻樂形蕹隼冑摹H緹 諏 刖 洳荒芏 省H 咭齏θЮ⑴I 金汛Σ恢搗鶚饋H緹 岳 菩形拚 日 省1酥鈧諫 嫠扯災巍R勻縭搗 鈄∫磺兄侵蕖H緹 矣τ詒酥諫 蟊 囊隕聘 Χ 渭彌 A畹夢尬凡蝗炯啪病@脛羈植雷∮諞磺兄腔郾χ薰省T坪謂綺畋稹 br />
經曰。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眾多患苦多惱妄想愛憎系縛憂悲共行愛鎖所系。入于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我應令彼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
論曰。有求眾生界差別者。閉在牢獄過。如經是諸眾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故。此牢獄過有五種隨逐應知。一苦事。二財盡。三愛離。四者縛。五障礙。此示五種難差別。一者無病難。多種病苦妄想愁惱。如經眾多患苦多惱妄想故。二者資生難。于愛不愛事中憎愛所縛。如經愛憎系縛故。三者親難。親愛離壞憂悲增長。如經憂悲共行故。四者戒難。雖生色無色中暫離犯戒。不免戒行相違愛欲使縛。如經愛鎖所系故。五者見難。得世間智彼相違無明使之所覆蔽。如經入于三界無明稠林所覆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離相無礙涅。如經我應令彼眾生遠離一切三界所著。令住離相無礙涅故。雲何邪見諸外道等。
經曰。是諸眾生深著我相。于五陰巢窟不能自出。行四顛倒。依六入空聚常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為五陰怨賊之所殺害。受此一切無量苦惱。我應令彼眾生離一切障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滅一切障礙。
論曰。邪梵行諸外道等者。執取我相過。此余見根本。如經是諸眾生深著我相故。彼諸眾生欲趣涅城。以有我故于五陰舍不能動發。如經于五陰巢窟不能自出故。欲行正道以顛倒故。行彼邪道。如經行四顛倒故。依恃我想欲趣涅。虛妄我見住六入聚。如經依六入空聚故。受老病死等諸苦。意欲遠離而不得離。恆隨己身。如經常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故。陰怨隨逐而不放舍。如經為五陰怨賊之所殺害故。常為種種諸苦隨逐。如經受此一切無量苦惱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離一切障。令住涅。如經我應令彼眾生離一切障礙。令住空無我智道。所謂涅滅一切障礙故。雲何正梵行同法小乘等。
經曰。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大乘。其心遠離無上一切智智。等有出行而樂聲聞闢支佛乘。我應令彼眾生安住微妙無上佛法深廣大意。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起方便行故。
論曰。正行梵行求小乘過。此小乘意有二種。一者小心。佛法微妙廣大無量。其心退沒而不能證故。二者狹心。于無量眾生作利益懈怠故。如經是諸眾生小心狹劣不求大乘法故。復依小乘心願過。願小乘故。如經其心遠離無上一切智智故。修行過。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法而修行小乘。如經等有出行而樂聲聞闢支佛乘故。彼諸眾生隨順對治。以如實法令住微妙無上佛法廣大心故。如經我應令彼眾生安住微妙無上佛法深廣大意故。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諸善行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隨順持戒力善能廣起方便行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離垢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心。復受十善法。受善法已。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于無量劫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習行布施持戒清淨。諸佛子。譬如成煉真金置礬石中煮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諸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中亦復如是。于無量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菩薩爾時于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戒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集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菩薩離垢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轉輪聖王。得法自在七寶具足。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破戒等垢。以善方便令諸眾生修行十善業道。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若欲舍家勤行精進。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間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眾生。能住壽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門。能變身為千。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中果利益量勝事者。如初地說。此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于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于初地中戒未淨故。施亦未淨。若爾何故初地中說檀波羅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羅蜜等此地中轉勝清淨故。以離慳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釋名離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煉除外貪等粗垢故。說煉金清淨。今于此地復置礬石中煮除自體明垢故。自性真淨故。說性戒清淨義。
十地經論離垢地卷之四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未入禪。厭者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厭果者。四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三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不動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三地。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舍自乘。如經不動心故。三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欲。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故。五依不舍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禪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故。十依利益眾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三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雲何觀一切行無常。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三菩薩地已。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久住。念念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故。雲何此無常。何者是無常。如是正觀。雲何此無常者。依身轉時力生三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一者少時。如經念念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系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為貪 痴火所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于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共憂苦。如經共憂故。三者中間同悲。如經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常縛。如經憎愛所系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于身老時中少壯盛色不可復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者于少壯時具三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為貪 痴火所然故。九者于年衰時無量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數患事故。雲何修行護小乘行。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于一切行轉復厭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于一切有為行生厭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對。如經無等故。三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利益無量眾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故。離煩惱使者。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城不復退還。而能利益眾生。得世間出世間涅勝事。如經不復轉還故。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故。依無救眾生起十種殊勝心。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為行無量苦惱。復于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勝心。恆常貧窮生殊勝心。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方便生殊勝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九種。一恆常貧窮孤獨無救。二三毒之火熾然不息孤獨無救。三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孤獨無救。四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涅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眾生心無厭足。于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經恆常貧窮生殊勝心故。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眾生六道世間輪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是三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故。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梵行求眾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無入涅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方便生殊勝心故。次說救度眾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經曰。是菩薩見諸眾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眾生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令涅。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雲何救度成。此分別救度眾生差別。何處救度者。于業妄想中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勸置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說。復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復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令得度故。雲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界。如經應令涅故。是名修行護小乘行。雲何修行方便攝行。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為行已。深念一切眾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畢竟之樂。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三種因。一者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為行故。二者不舍世間因。深念一切眾生故。三者發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于中趣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眾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業妄想。涅畢竟樂者。無上涅故。是中方便攝行有三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竟盡。三彼起依止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于禪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禪方便者。得勝進禪故。決定者。于他決定故。智慧觀者。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教依義。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復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說。日夜常求聞法喜法樂法者。無慢心無妒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依讀誦依為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隨順行法者依解脫。于諸佛解脫法隨順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修行故。彼常勤行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彼菩薩以財為首。于財寶中及王位處。或生天處。世間淨中及以己身以法為重。
經曰。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故。無有諸財錢谷倉庫寶藏等事而不能舍。于此物中不生難想。但于說法者生難遭想。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舍無有內財而不能舍。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無有x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舍。質直柔軟故。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復得勝財心。若得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熾然火坑受大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如是念。我受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故。尚于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從梵天投下。何況入小火坑。我等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修諸正法。隨所聞法。于寂靜處悉能正觀。
論曰。彼菩薩為重法故。能舍一切財物。如經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于說法者生難遭想故。彼財所得處田宅等外財彼亦能舍。如經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舍故。及彼財所為內法此亦能舍。如經無有內財而不能舍故。及彼所為是亦能舍。身行恭敬奉給等。如經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故。誰于此物能得能舍。彼高大意此亦能舍。如經無有x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舍質直柔軟故。所應護者彼亦能舍。種種身苦而無不受。如經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故。于得眾多勝妙財寶然不愛樂。重法心成故。如經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乃至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故。是名于財中勝。雲何王位等中勝。是菩薩得法轉生喜心成就。勝得轉輪王位釋梵天王等。如經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乃至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故。為求法故投身滿三千大千世界熾然火中。及地獄中久受苦惱。如經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乃至何況人中諸小苦惱故。是中聞一句法者。謂聞字句法。得聞一偈法者。謂聞偈法故。能淨菩薩行者。謂聞義故。此正修行以何為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故。如經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乃至悉能正觀故。雲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是菩薩離喜行舍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舍念受樂入三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四禪行。是菩薩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一切別異想。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虛空想。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想。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著。
論曰。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眾生故。一為禪樂x慢眾生故入諸禪。二為無色解脫x慢眾生故入無色定。三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為得解脫眾生故。入喜舍無量。五為邪歸依眾生故。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此地得不退禪故。名為三昧地。前地非無三昧此地勝故。是中禪無色差別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禪中離諸欲惡不善法是名離障。如經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故。有覺有觀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有覺有觀故。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離生喜樂故。入初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初禪行故。第二禪中滅覺觀是名離障。如經滅覺觀故。內淨是名修行對治滅覺觀障。如經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故。心一處者。修無漏不斷三昧行一境故。定生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定生喜樂故。入二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二禪行故。第三禪中離喜是名離障。如經離喜故。行舍憶念安慧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行舍憶念安慧故。身受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身受樂故。入三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三禪行故。第四禪中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是名離障。如經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故。舍念清淨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舍念清淨故。不苦不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不苦不樂故。入四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四禪行故。無色三摩跋提亦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色想者。過眼識想故。滅一切有對想者。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不念一切別異想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別一切法故。說別異想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色等境界想。不分別色等境界見無我故。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虛空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虛空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虛空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虛空見外念粗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識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識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識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識見粗事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所有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所有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所有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所有見粗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已說厭分。
雲何厭果。謂四無量五神通等。雲何四無量。
經曰。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 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如是菩薩悲心隨順喜心。隨順舍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 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
論曰。無量有三種。一眾生念。二法念。三無念。眾生念者。有四種相差別。一與樂。二障對治。三清淨。四攝果。雲何與樂。與三種樂。一與欲界樂。二與色界同喜樂。三與不同喜樂。彼離苦離喜故。不二者。亦是廣大無量。如經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故。雲何障對治。與不愛者與愛此障對治。如經無 恨無對故。雲何清淨。正斷身心不調睡眠掉悔諸蓋等。如經無障故。雲何攝果。欲色界中受正果習果無苦事故。如經無惱害故。雲何法念。遍一切處所有欲色無色界凡夫。有學無學眾生等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者皆能念知。如經遍至一切世間處故。無念者有二種。一自相無念。觀法無我世間中最。如經法界世間最故。二遍至無盡觀。如經究竟虛空界故。一切世間者。一切世界普行故。如經遍覆一切世間行故。諸神通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淨。一身通能到眾生所。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依于此義種種異名說隨眾生用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雲何身通。
經曰。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于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入出于地如水無異。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其聲。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實知有 心離 心有痴心離痴心。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攝心不攝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求心不求心。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如是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亦能念知一生二三四五乃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亦能念知百生。念知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念知成劫壞劫及成壞劫無量成壞劫。乃至念知百劫千劫百千劫億劫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本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色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受苦樂。我于彼死生于此間。于此間死生于彼間。如是過去世種種相貌。說姓相等皆能念知。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謗諸賢聖成就邪見。及邪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不謗賢聖成就正見。及正見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生善道及諸天中。如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相貌姓名。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是菩薩于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能入能出。而不隨禪解脫力生。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以願力故而生其中。
論曰。身通者。得勝自在應知。自在有三種。一世界自在。能動世界大地。如經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故。二身自在。彼能散合隱顯。如經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故。三作業自在。作業有八種。一者傍行無礙。如經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故。二者上行。如經于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故。三者上下行。如經入出于地如水無異故。四者涉水不沒。如經履水如地故。五者其身熾然。如經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故。六者身能注水。如經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故。七者身能摩捫。如經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故。八者自在。乃至梵世間器世間。隨意轉變得自在故。如經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故。天耳通者。隨能聞所聞如實示現清淨諦聞故。過人者。遠聞故過人。聲者下乃至阿鼻地獄等聲悉能聞故。如經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故。隨人天等所作音聲現聞明了。乃至蚊虻蠅等微細音聲亦能聞故。如經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音聲故。他心通者。他心差別有八種。一隨煩惱。二使。三生。四學三昧行。五得三昧。六得解脫。七妄行正行。八余凡夫增上慢。隨煩惱者。與貪 等和合。如經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離痴心故。使者。有煩惱離煩惱等。如經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故。生者。人中小欲天中廣色天中大。無色二解脫中無量。如經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故。學三昧行者。散心不散心。如經攝心不攝心故。得三昧者。入定不入定時及在定起時。如經住定心不住定心故。得解脫者。有縛無縛。如經解脫心不解脫心故。妄行正行者。于名聞中現起望順不順故。如經求心不求心故。余凡夫增上慢者。粗細習行故。如經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故。宿命智通者。誰能念智能念故。如經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故。念何等事。如經亦能念知一生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雲何念因名字差別。如經我本在某處如是名故。家差別。如經如是姓故。貴賤差別。如經如是生故。好丑差別。如經如是色故。供膳差別。如經如是飲食故。業行差別。如經如是壽命如是久住故。衰利成壞差別。如經如是受苦樂我于彼死生于此間于此間死生于彼間故。是中家差別者。謂父母差別。貴賤差別者。剎利婆羅門等差別。業行差別者。命差別時非時死故。是中種種相貌者。一切諸相差別。如經種種相貌故。說者名稱。如經說故。姓相者家姓等故。如經姓相等皆能念知故。復有異義亦能念知一生二生。如是等是名相貌。說者。名等故。相者。我于彼死生于此間。如是等皆能念知故。生死智通者。誰能見。以天眼見故。清淨者審見故。過人者遠見故。如經是菩薩以天眼界清淨過人故。見何等事。謂眾生生死等。如經見諸眾生若生若死乃至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故。雲何見。如經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乃至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故。余者如前二地中說。善惡業報此亦如是應知。是中禪者四禪。解脫者四無色定。三昧者四無量。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能入能出者。即生心時隨心用現在前故。而不隨禪解脫力生者。彼淳厚深念心此成就示現。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者。與諸佛大菩薩共生一處故。如經是菩薩于禪解脫乃至以願力故。而生其中故。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心專心听法。聞已受持如說修行。是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論曰。一切法不生不滅者。于清淨法中不見增。于煩惱妄想中不見減。因緣集生故。彼清淨中。無一法可增。彼煩惱妄想中無一法可減。然依對治因緣故。離煩惱妄想。轉勝清淨般若現前。如經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故。
經曰。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一切色縛一切有縛一切無明縛皆悉微薄。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于妄貪。不復現集斷于妄 。不復現集斷于妄痴。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增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師煉治秤兩等住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于妄貪。不復現集斷于妄 。不復現集斷于妄痴。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同和心柔軟心不 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我心眾生所作不望心有所施作不望報心不諂曲心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是菩薩四攝法中利益增上。十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菩薩明地。
論曰。一切欲縛轉復微薄者。斷一切修道欲色無色界所有煩惱。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遠離故。諸見縛者。于初地中見道時已斷。如經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乃至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故。不復現集斷于妄貪等者。斷不善根使習氣行。非斷粗煩惱。粗煩惱前地已斷。如經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真金喻者。示現不減秤兩等住故。菩薩住明地。厭離世間勝于前地自在不失故。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者。他人加惡心能忍受善護他心。如經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故。加惡不改善護他心。分別示現作惡懷疑。現同伴侶愛語誨誘。如經同和心故。柔軟心故。加惡不 聞罵不報不生憂惱。如經不 心故。不動心故。不濁心故。過去不x慢自與善語。如經不高下我心故。心不望他人恭敬。如經眾生所作不望心故。于所作事心不求報。如經有所施作不望報心故。非不實心作利益行。及無偏心等作利益故。如經不諂曲心故。微細隱覆垢心皆悉遠離。如經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故。
經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忉利天王得法自在。能除眾生貪欲等諸煩惱垢。以善方便力拔濟眾生諸欲淤泥。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謂動百千佛世界。能入百千佛世界。能照百千佛世界。能教化百千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劫事。能善入百千法門。能變身為百千。于一一身能示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力。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地攝報果願智力果。如初地中釋。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焰地第四卷之六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四焰地依彼淨三昧聞持如實智淨顯示故。此地差別有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二清淨分。三對治修行增長分。四彼果分。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者。謂十法明入。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得第三菩薩地具足清淨明已欲得第四菩薩地者。當以十法明入得入第四地。何等為十。一思量眾生界明入。二思量世界明入。三思量法界明入。四思量虛空界明入。五思量識界明入。六思量欲界明入。七思量色界明入。八思量無色界明入。九思量勝心決定信界明入。十思量大心決定信界明入。菩薩以此十法明入。得入第四地。
論曰。法明入者。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彼智名法明入。彼所說法正觀思量如實知。二處順行故。此思量有十種差別。思量分別眾生界假名差別。如經思量眾生界明入故。依住分別。如經思量世界明入故。染分別。如經思量法界明入故。無盡分別。如經思量虛空界明入故。染淨依止分別。如經思量識界明入故。煩惱使染分別。如經思量欲界明入故。思量色界明入故。思量無色界明入故。淨分別。如經思量勝心決定信界明入故。思量大心決定信界明入故。是中煩惱使染者謂三界。淨者後二句。一依煩惱不染。二依不舍眾生聲聞等同不同義故。雲何清淨分。即于如來家轉有勢力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焰地。即于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彼內法故。以十種法智教化成熟故。何等為十。一不退轉心故。二于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成壞故。六分別觀業有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故。八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十分別觀無所有盡故。諸佛子。菩薩如是。十種法智教化成熟。即于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彼內法故。
論曰。雲何即于如來家轉有勢力。依止多聞智究竟故。除滅智障攝勝故。此如是淨勝如來家。是故名得彼內法。如來自身所有諸法。以是諸法顯示如來。謂十種法智教化成熟故。此法明入同時得應知。彼復四種智教化故。名法智教化成熟。四種智者。一自住處畢竟智。如經不退轉心故。二同敬三寶畢竟智。如經于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真如智。如經分別觀生滅行故。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四分別所說智。如經分別觀世間成壞故。分別觀業有生故。分別觀世間涅故。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分別觀無所有盡故。菩薩自住處者。謂大乘法。是中初二法者。不退轉心于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心。是初二智。自住處畢竟智。同敬三寶畢竟智。教化成熟故。次二法分別觀生滅行。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是真如智。謂眾生法無我觀。如是次第分別應知。余者是分別所說智。彼復依煩惱染淨故。隨煩惱染。以何煩惱染。所有淨。隨所淨。雲何隨煩惱染順器世間故。如經分別觀世間成壞故。眾生世間生同因受生故。如經分別觀業有生故。何者煩惱染謂世間。何者所有淨。謂涅。如經分別觀世間涅故。雲何隨所淨。諸佛世界中教化眾生自業成熟故。如經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煩惱染及淨。謂前際後際。如經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彼前際後際不損不益。如經分別觀無所有盡故。于染法中不見一法可減。于淨法中不見一法可增故。雲何對治。修行增長有二種。一修行護煩惱染。二修行護小乘。何者護煩惱染。修行菩提分法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已。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如是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如是觀內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是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是菩薩修行四如意分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精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心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思惟定斷行成就。修如意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是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精進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念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定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是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精進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念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定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是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擇法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精進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喜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猗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定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是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語。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業。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命。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精進。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念。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論曰。雲何修行護小乘。不舍一切眾生故。修行助菩提分法。
經曰。是菩薩以不舍一切眾生心故行。以本願起淳至故。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觀一切智智故。為起莊嚴佛國故。為具佛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莊嚴具足妙聲故。為求上上勝行故。為隨順聞甚深佛法解脫故。為思惟大方便故行。
論曰。不舍一切眾生心者。此不舍眾生心有四種。一始二益三四行。始者本願故。如經以本願起淳至故。益者憐愍故。如經大悲為首故。大慈成就故。者求佛智故。如經觀一切智智故。行者修行故。修行有五種。一者修淨土行。如經為起莊嚴佛國故。二者修起佛法行。如經為起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莊嚴具足妙聲故。妙聲者法䗍聲故。三者修彼地方便無厭足行。如經為求上上勝行故。四者修入不退轉地行。如經為隨順聞甚深佛法解脫故。五者修教化眾生行。如經為思惟大方便故行。是名對治修行增長分。雲何對治修行增長果分。
經曰。是菩薩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陰界入我慢所起出沒等事思惟多觀。治故我故護故。貪著處故。是菩薩如是等事。皆悉斷滅。
論曰。對治修行增長果者。我知大知我修是我所修。如是等出沒等事皆悉滅故。出者三昧起義故。沒者三昧滅義故。彼復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是中本者依身見為本故。眾生我慢法我慢如是差別。如經是菩薩所有身見為首。我人眾生壽命陰界入我慢。所起出沒等事故。起者起不正思惟。如經思惟故。行者令他知。如經多觀故。護者數數觀故。起我想故。受持故。如經治故我故護故。過者心安處諸事等。如經貪著處故。如是學行事中出沒等皆悉遠離。如經是菩薩如是等事皆悉斷滅故。此是依煩惱染生遠離果。
經曰。是菩薩所有不可作業。如來所呵諸煩惱染。一切不行。所有可作業隨順菩薩行。如來所贊一切正修行。
論曰。所有不可作業者。有二種事故不應作。一不尊敬如來佛不贊嘆故。二畏惡名聞生煩惱故。如經是菩薩所有不可作業。乃至一切不行故。所有可作業者有二種事。是故應作。一見無惡名利隨順菩薩行故。二尊敬如來佛贊嘆故。如經所有可作業乃至一切正修行故。此是依業染生遠離果。是菩薩轉復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助道分。如是如是成潤益心。如是等四十句顯示四種果。一者于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二者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三者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四者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雲何于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
經曰。是菩薩轉復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助道分。如是如是成潤益心軟心調心安隱樂心不染心。轉求上上勝行心。轉求勝智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諸師隨順受教心。隨所聞法修行心。
論曰。是中隨所隨所方便智所起修行者不舍一切眾生修行故。如前說。助道分者。謂一切菩提分法道支故。如是如是成潤益心者。深欲愛敬故。彼潤益心有三種相。一樂行勝。如經軟心故。二三昧自在勝。如經調心故。三離過對治勝。如經安隱樂心故。彼過復有六種。一為食過。或說法中妒心過。此對治。如經不染心故。二少欲功德過。不樂多布施頭陀等。此對治。如經轉求上上勝行心故。三少欲智過。不好求勝智。此對治。如經轉求勝智心故。四懈怠過。不勤化眾生。此對治。如經救一切世間心故。五自見取過。于尊教法心不隨順。此對治。如經恭敬諸師隨順受教心故。六舍為首過。不隨說行。此對治。如經隨所聞法修行心故。如是成潤益心。此十句是名于勝功德中生增上欲心果。雲何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
經曰。是菩薩如是成知恩心知報恩。心轉柔和。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稠林行。無有諂曲。無有我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如是善心成就。如是寂滅心成就。如是善寂滅心成就。
論曰。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彼知恩心第二十句示現。是中彼成知恩心者。隨順行報恩行。報恩行者有九種。依尊起報恩心。如經知報恩故。依同法者。起將護心。如經心轉柔和故。同止安樂故。依法行隨順受教發事能忍。如經直心故。軟心故。依受用食于施主所自過不覆。不妄說己德。如經無稠林行故。無有諂曲故。依自勝功德不起高心。如經無有我慢故。依教正受語。如經善受教誨故。依教不顛倒受。如經得說者意故。菩薩如是于彼尊所修報恩行。成如是善心成就者。是對治修行增長故。如是寂滅心成就者。是初對治。修行增長力故。如是善寂滅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顯是名彼說法尊中起報恩行果。雲何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
經曰。是菩薩如是成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精進。廣精進。無邊精進。光明精進。無等精進。不壞精進。教化一切眾生精進。善分別是道非道精進。
論曰。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成不休息精進。第三十句示現不休息精進有九種。一彼精進行平等流注。如經不雜染精進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若過若不及故。二自乘不動。如經不退精進故。三廣念。如經廣精進故。四為無量眾生作利益願攝取故。如經無邊精進故五常至心順行。如經光明精進故。六修習過余精進。如經無等精進故。七一切魔煩惱行不能破壞。如經不壞精進故。八攝取故。如經教化一切眾生精進故。九能斷疑惑降伏他言。正修習故。如經善分別是道非道精進故。是名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雲何彼本心界滿足。
經曰。是菩薩深心界轉清淨深心界不失。信解界轉明利。生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斷諸疑心。無有疑網現前具足。成就喜樂。如來現前加。無量深心現前成就。
論曰。彼心界轉清淨第四十句示現。心界者依菩提分心初句示現。心界清淨有九種。一彼道心修行增益。如經深心界不失故。二于勝上證中轉生決定心。如經信解界轉明利故。三彼因對治增長。如經生善根增長故。四滅除諸障。如經遠離世間垢濁故。五除此地秘密疑事。如經斷諸疑心故。六以斷疑故。于余處決定。如經無有疑網現前具足故七依勝樂行。如經成就喜樂故。八依化眾生力。如經如來現前加故。九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如經無量心現前成就故。是名本心界滿足果。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焰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听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于諸佛法中出家修道。是菩薩深心決定信。解轉復明淨。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深心決定信解平等清淨。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師煉治作莊嚴具。成就不失。余非莊嚴具真金所不能及。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焰地中。彼諸善根成就不退下地善根所不能及。諸佛子。譬如摩尼寶珠生光。清淨光輪能放光明。成就不壞。余寶光所不能奪。一切風飄雨漬水澆光明不滅。諸佛子。如是菩薩住此菩薩焰地中。下地菩薩所不能及。一切眾魔及諸煩惱皆不能壞。是菩薩四攝法中同事偏勝。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四菩薩焰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須夜摩天王。所作自在破諸眾生身見等事。方便善巧令諸眾生住正見等事。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作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億三昧。能見億佛。能知億佛神力。能動億佛世界。能入億佛世界。能照億佛世界。能化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億劫事。能善入億法門。能變身為億。于一一身能示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是菩薩深心決定信解平等清淨。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者。如余淨地諸菩薩。真金作莊嚴具譬者。喻阿含現作證智莊嚴。示現得證智故。如經譬如本真金巧師煉治作莊嚴具成就不失故。摩尼寶生光明喻者。彼證智法明摩尼寶光中。放阿含光明。入無量法門義光明智處普照示現。以是義故。此地釋名為焰。如經諸佛子譬如摩尼寶珠生光。清淨光輪能放光明成就不壞。余寶光明所不能奪故。生光者。有光明具足故。清淨光輪者。光明圓滿無垢故。所作自在者。破諸眾生身見等事故。是中作者所作故。自在者能力故。余如前說應知。
十地經論焰地卷之六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難勝地第五卷之七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五地中分別有三。一勝慢對治。二不住道行勝。三彼果勝。雲何勝慢對治。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得第四菩薩地善滿諸行已。欲入第五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深淨心得入第五地。何等為十。一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故。二未來佛法平等深淨心故。三現在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四戒淨平等深淨心故。五心淨平等深淨心故。六除見疑悔淨平等深淨心故。七道非道智淨平等深淨心故。八行斷智淨平等深淨心故。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平等深淨心故。十化度一切眾生淨平等深淨心故。諸佛子。菩薩以是十種平等深淨心。得入第五菩薩地。
論曰。勝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已說解法慢對治。今此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是中平等深淨心者。于平等中心得清淨。此深淨心分別有十種。十種深淨心者。是諸佛法及隨順諸佛法。彼分別應知。何者是諸佛法。謂三世力等。如經過去佛法平等深淨心故。未來佛法平等深淨心故。現在佛法平等深淨心故。如是三世佛法力等已說。次說隨順諸佛法。彼諸佛法雲何得成。因戒定智及化眾生故。是中依戒淨。如經戒淨平等深淨心故。依定淨。如經心淨平等深淨心故。依智淨。如經除見疑悔淨平等深淨心故。道非道智淨平等深淨心故。行斷智淨平等深淨心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淨平等深淨心故。是中行斷智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轉勝故。依教化眾生。如經化度一切眾生淨平等深淨心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五菩薩地已。善修行菩提分法故。善深淨心故。轉求上勝行故。隨順如道行故。得大願力故。以慈悲心不舍一切眾生故。修習功德智慧行故。不休息諸行故。起方便善巧故。照見上上地故。正受如來加故。得念意去智力故。成就不退轉心故。
論曰。是中善修行菩提分法。乃至隨順如道行者。皆是正修諸行。善修行菩提分法者。第四菩薩地中修菩提分法善清淨深心故。彼深淨心等求勝行。如是不住道行勝破彼慢故。隨順如道行者。彼平等中深淨心不退轉心現成就故。隨彼平等清淨法住。如是菩薩深心安住名為隨順如道行故。是中隨順如道行有八種。一修習菩提心。如經得大願力故。二不疲場H緹 源缺 牟簧嵋磺兄諫 省H 蒙聘 ΑH緹 尷骯Φ輪腔坌泄省K牟簧嶂諦小H緹 恍菹 鐶泄省N逭 鉹pH緹 鴟獎閔魄曬省A 捫嶙恪H緹 佔 仙系毓省F叩盟 グΑH緹 莧繢醇庸省0俗隕淼檬グ 省Jコ畹熱 酃省H緹 媚鉅餿й橇 省3刪筒煌俗 墓省Hи 酃邸N拚習 騫省T坪尾蛔〉佬惺ゃ2蛔〉佬惺ヂ卸 止邸R凰 ㄖ兄喬寰皇ゃ6 嬤諫 詵獎閌ゃR允嵌 省2蛔 蘭洳蛔︿ 。雲何所知法中智清淨勝。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是苦聖諦是苦集諦是苦滅諦。如實知是至滅苦道聖諦。是菩薩善知世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說成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智諦。善知令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是菩薩隨眾生意令歡喜故。善知世諦。通達一切法一相故。善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同相故。善知相諦。覺法差別故。善知差別諦。覺分別陰界入故。善知說成諦。覺身心苦惱故。善知事諦。覺諸道生相續故。善知生諦。畢竟滅一切熱惱故。善知盡無生智諦。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諦。正覺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及善知集如來智諦。以信解力故。知非得一切究竟智知。
論曰。彼所知法中智清淨勝有二種。一實法分別如實知四諦。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苦聖諦乃至如實知至滅苦道聖諦故。二化眾生方便差別十諦差別方便智。如經是菩薩善知世諦乃至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故。是中實法分別者。有佛無佛苦集二諦果因差別體是妄想染故。滅道二諦果因差別體是淨法故。化眾生方便差別者。所化眾生差別故。方便差別應知。所化眾生有七種。小乘可化有六種。一為根未熟眾生故。知世諦方便。二為根熟眾生故。知第一義諦方便。三為疑惑深法眾生故。知相諦方便。四為謬解迷惑深法眾生故。知差別諦方便。五為離正念眾生故。知說成諦方便。六為正見眾生義故。知事諦方便。知生諦方便。知盡無生智諦方便。知令入道智諦方便。事諦等四諦苦諦等所攝。七為大乘可化眾生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方便及善知集如來智諦方便。如經是菩薩隨眾生意令歡喜故。善知世諦乃至非得一切究竟智知故。是中菩薩地次第者。地地中間如自地次第入。應知一切生處身心受苦惱故。知事諦苦者。所有受者皆是苦事故。起不二行者一行故。正覺一切相者。五明論處善巧知故。信解力故。知者鏡像觀智力。非成就觀智力故。如是所知法中智清淨勝已說。雲何利益眾生勤方便勝。以知一切有為法虛妄相故。起憐愍眾生念。
經曰。是菩薩如是善起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行。皆是虛妄誑詐誑惑凡夫。菩薩爾時復于眾生中大悲轉勝而現在前。及生大慈光明。
論曰。是菩薩如是善起諸諦智已。乃至及生大慈光明者。是中妄想常等不相似無故虛。常作我想慢事故。妄世法盡壞故。誑世法牽取愚痴凡夫故。詐常等相無非有似有故。虛事中意正取我想慢事正取故。妄事是患世法利盡故。誑事牽心世法愚痴凡夫牽取故。詐事相現故言誑惑凡夫。此諸句義應知。凡夫者。依止彼正取我慢身。大悲大慈者憐愍彼眾生。勝利益示現勝彼前地悲故。言大悲不住道行勝故。救眾生方便智成就故。言大慈光明。
經曰。是菩薩得如是智慧力。不舍一切眾生。常求佛智慧。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先際後際。知諸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流轉世間歸五陰家。不能動發增長苦陰聚。是中無我無壽命無眾生離我我所。皆如實知。後際亦如是。此無所有虛妄貪著分段。盡出有無。皆如實知。
論曰。是菩薩得如是智慧力者如前說。不舍一切眾生者。大悲大慈光明亦如前說求佛智慧者。救一切眾生義故。如實觀一切有為行。先際後際者。隨彼大悲觀示二種相。一如實觀苦因緣集故。如經知諸眾生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乃至有無皆如實知故。是中從先際無明有愛故生者。此顯凡夫生非菩薩生。菩薩以善巧方便生。何故不言余因緣分。無明有愛是有分根本故。彼生者。說有三種眾生欲求眾生。妄梵行求眾生有求眾生。乃至依有頂五陰苦聚。是無我事是中自身無我。及彼無我事第一義故無。然後無我依命根力住。數數受生。眾生身心相續。非常非斷故。說有命有眾生。破彼慢取意故。說無命無眾生。遠離能取所取我慢意故。說離我我所前際。以何因隨所有眾生隨所有苦行。彼正觀已。後際亦如是。隨彼苦因。無明愛事盡者名滅。勝世間滅故。出者名道。無亦如實知。有亦如實知。是名一種大悲正觀因緣集念如實苦故。次說第二種大悲正觀深重苦無量世隨逐及種種苦事。
經曰。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此諸凡夫甚為可怪。愚痴無智有無量無邊阿僧 身。已滅今滅當滅。如是盡滅已。不能于身生厭離想。轉更增長機關苦身。常隨世間漂流不能得返。歸五陰舍不能舍離。不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我慢見箭。不能滅除貪恚痴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干竭愛著大河。不求十力大聖導師。常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常為諸惡覺觀所轉。
論曰。大悲正觀深重苦者。無量世隨逐種種苦故。有無量無邊阿僧 身滅者。無量世隨逐故。雲何種種苦觀。生苦故。彼集故。離彼滅道故。如是觀老病死苦故。彼集故。離彼滅道故。是中此身依因緣有機關苦身者。生苦示現。常隨世間漂流不能得返者。集愛示現。歸五陰舍不能舍離者。離彼滅道示現。不畏四大毒蛇者。謂病苦彼增損生故。妄梵行求眾生欲求眾生受欲者。行惡行者。有求眾生者。不能拔出我慢見箭示現。不能滅除貪恚痴火。不能破壞無明黑暗。不能干竭愛著大河。如是次第彼集示現趣無畏處。不求十力大聖導師。遠離彼滅示現。常入魔意稠林。隨順怨道。遠離彼道示現。于生死海中常為諸惡覺觀所轉者。一切三界心心數相虛妄分別應知。次說上大慈光明觀行。
經曰。我見彼諸眾生受如是苦惱。孤獨無救。無有依者。無有舍者。無有洲者。無究竟者。盲無目者。無明翳藏所纏。愚痴所覆。為此眾生發如是心。唯我一人獨無等侶。修集功德智慧助道。以是功德智慧助道資糧令一切眾生得住畢竟清淨。乃至使得佛十力無障礙智盡。
論曰。彼受如是苦惱者。如前所說。孤獨者。于彼苦中無救拔故。復次孤獨者。于已受苦未受苦中故。言無救無依者。離善知識故。言無有舍者。離聞正法故。言無有洲者。離寂靜思惟故。言無究竟者。離于正見故。言盲無目者。彼障諸舊煩惱及客塵煩惱常起。邪念不聞正法等故。言無明翳藏所纏愚痴所覆。唯我一人獨無等侶者。顯示勇猛勝事。修集功德智慧助道者。顯示修行增長。依彼教化眾生作人天因乃至涅因故。畢竟清淨者。勝世間清淨故。得佛十力者。降伏諸魔怨故。無障礙智盡者。勝聲聞闢支佛淨智故。
經曰。菩薩如是善觀起智慧力。所修諸善。發願為救一切眾生故。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為一切眾生得安樂故。愍念一切眾生故為令一切眾生無苦惱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為攝一切眾生故。為一切眾生心清淨故。為調伏一切眾生故。發願為一切眾生令入大涅故。
論曰。是中善觀起智慧力者。以正觀智調伏眾生故。皆為救度一切眾生者。拔一切苦惱故。救度有九種。一住不善眾生令住善法。如經為一切眾生作利益故。二住善法眾生令得樂果。如經為一切眾生得安樂故。三住貧乏眾生與一切資生之具。如經愍念一切眾生故。四住病苦及諸外緣所惱眾生皆令除斷。如經為令一切眾生無苦惱故。五世間系閉眾生令得出離。如經為令一切眾生得解脫故。有四種相令諸外道信解正法。如經為攝一切眾生故。疑惑眾生善決定斷疑。如經為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已住決定眾生勸修三學。如經為調伏一切眾生故。已住三學眾生令得涅。如經發願為一切眾生令入大涅故。此九種救苦中。初二句為救未來。余句為救現在亦救未來。是名不住道修行勝。次說不住道修行勝果。有四種相。一攝功德勝。二修行勝。三教化眾生勝。四起隨順世間智勝。雲何攝功德勝。攝聞戒智勝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五菩薩難勝地已。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意者。善決定智慧故。名為去者。知經書意次第故。名為有慚愧者。自護護彼故。名為堅心者。不舍持戒行故。名為覺者。善思惟是處非處故。名為隨智者。不隨他故。名為隨慧者。善分別諸法章句是義非義故。名為得神通者。善修禪定故。名為善方便者。隨世間法行故。
論曰。攝聞勝者。攝聞思修慧勝故。雲何慧勝。如經名為念者不忘諸法故。名為意者善決定智慧故。名為去者知經書意次第故。是中念者聞慧勝故。意者思慧勝故。去者修慧勝故。此諸句次第復有異釋。聞持勝故名為念者。法智甚深勝故名為意者。意甚深智勝故名為去者。此略說成就二種善巧法善巧義善巧故。戒攝勝者有二種。忍辱柔和勝。及戒無缺勝。如經名為有慚愧者自護護彼故。名為堅心者不舍持戒行故。攝智勝者有五種。一者因緣集智無因顛倒因邪見對治。如經名為覺者善思惟是處非處故。二者證智魔事對治。如經名為隨智者不隨他故。三者知妄說智異說對治。善知是句義非句義雜句義。如經名為隨慧者善分別諸法章句是義非義故。四者神力智邪歸依行對治。如經名為得神通者善修禪定故。五者化眾生智方便攝取故。如經名為善方便者。隨世間法行故。是名攝功德勝。雲何修行勝。
經曰。名為無厭足者。善集功德行助道故。名為不休息精進者。常求智慧行助道故。名為無疲痴摺< 蟠缺 兄 攔省C D罘鴟ㄕ摺G蠓鶚 λ奈匏 肥 瞬還卜鴟 省C 頗鐶銎m摺F 戲鴯 省C ﹥咦閾銗S種稚埔嫡摺< 喟聳 趾霉省C P芯 摺G笞 戲鶘 諞夤省C ﹫執蠊Q捶ㄕ摺G捉 ┬ 磺釁腥 胺ㄊ 省C 破鷦缸栽謖摺4蠓獎閔迫朧蘭涔省C 找乖獨胗嘈惱摺3@紙袒 磺兄諫 省 br />
論曰。是中修行勝有十種。一增長因行。如經名為無厭足者善集功德行助道故。二依止因行。如經名為不休息精進者。常求智慧行助道故。三化眾生不疲承小H緹 奩 痴嘸 蟠缺 兄 攔省K鈉鴟鴟ㄐ小H緹 D罘鴟ㄕ 蠓鶚 λ奈匏 肥 瞬還卜鴟 省N迤鵓環鴯 列小H緹 頗鐶銎m咂 戲鴯 省T坪巫 稀N薹襯杖鏡眉 討腔邸V諫 ≡諂渲屑胺鴟ㄗ 瞎省A 婪鴟ㄉ砥鸚小H緹 ﹥咦閾銗S種稚埔嫡嘸 喟聳 趾霉省F咭婪鶿 髕鸚小H緹 P芯 笞 戲鶘 諞夤省0司粗胤ㄐ小H緹 ﹫執蠊Q捶ㄕ 捉 ┬ 磺釁腥 胺ㄊ 省>旁溉∮行小H緹 破鷦缸栽謖嘰蠓獎閔迫朧蘭涔省J 冑﹞誦男小H緹 找乖獨胗嘈惱叱@紙袒 磺兄諫 省J敲 銧iゃT坪謂袒 諫 ゃ br />
經曰。是菩薩成就如是行時。以布施教化眾生。又以愛語利益同事教化眾生。又以色身示現教化眾生。又以說法教化眾生。又廣示菩薩行神通事教化眾生。又說諸佛大事教化眾生。又示世間過惡教化眾生。又說諸佛智慧利益教化眾生。又現大神通莊嚴相。亦說種種行教化眾生。是菩薩如是教化眾生。方便成就。身心常趣佛智而不退失。諸善根行常勤修行轉勝道故。
論曰。是中教化眾生勝者。以四攝法教化。如經是菩薩成就如是行。時以布施教化眾生。又以愛語利益同事教化眾生故。為同事隨順眾生應化自眾。如經又以色身示現教化眾生故。為疑惑眾生可說法成就。如經又以說法教化眾生故。為于菩提無方便眾生。如經又廣示菩薩行神通事教化眾生故。為于大乘疲持諫 H緹 炙抵罘鶇笫陸袒 諫 省N﹫質蘭渲諫 H緹 質臼蘭涔 窠袒 諫 省N 恍糯蟪酥諫 H緹 炙抵罘鷸腔劾 娼袒 諫 省N 拗侵諫 稚褳ㄗ 稀J局種中小R砸簧硎疚蘗可砣縭鞘鋁釕 齠ㄐ擰H緹 窒執笊褳ㄗ 舷唷R嗨抵種中薪袒 諫 省J瞧腥 縭牆袒 諫 獎慍刪駝呷縝八怠I 某Hウ鷸欽摺N﹦袒 諫 笫グ 省6 煌聳Z釕聘 姓摺K嫠 霉Φ輪腔勱圓煌聳L省3G諦鉹縑@イ勒摺1慫 拗鐶杏 鈐鍪エ省J敲 袒 諫 ゃT坪紋鶿嫠呈蘭渲鞘シ菊隙災巍 br />
經曰。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善知世間所有書論印算數石性等論。治諸病方。所謂治干枯病。治顛狂病。治鬼著病。治蠱毒病等。損害眾生者皆悉能治。謂咒藥等。作論經書伎樂戲笑歡娛等事。國土城邑聚落室宅。河泉池流園觀花果。藥草林樹等。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車𤦲馬瑙諸寶性等。日月星宿地動夢想吉凶入等遍身諸相。持戒行處禪定神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凡諸不惱眾生事。能利益安樂眾生事。憐愍眾生故出漸令信入無上佛法故。
論曰。隨順世間智者。染障對治。如經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善知世間所有一切書論等。是中書等有四種障對治。四種障者。一所用事中忘障。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二邪見軟智障。以因論聲論對治此二故論。三所取物不守護障。此對治故印。四取與生疑障。此對治故算數。數者一一為二。二二為四。如是等。算者一縱十橫。如是等。石性等論者。貧事障對治故。治諸病方者。四大不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故。干枯顛狂病者。四大不調相故。鬼著病等。是眾生相。蠱毒病者。亦四大不調。亦眾生相病因及死因。此對治謂咒藥等。日月星宿地動夢想吉凶入等。遍身諸相者。是中唯有日月等相見故。日等曜等攝故。入者入八業果故。遍身諸相者。愛不愛果行故。持戒行處等者。是中持戒行處。禪定神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如是次第破戒染。貪欲染。邪歸依染。妄行功德染。妄修解脫染。如是次第說。如經石性等論乃至咒藥等故。作論經書伎樂戲笑歡娛等者。憂惱障對治故。國土城邑乃至藥草林樹等者。此不喜樂障對治故。金銀琉璃乃至諸寶性等者。系閉等障此對治故。日月星宿乃至遍身諸相等者。所得報分過作惡因障此對治故。持戒行處乃至無色定者五種染對治。何者五種染。破戒染乃至妄修解脫染故。此起世間智具四種相。一異障中無障故。如經凡諸不惱眾生事者。二與無過樂。如經能利益安樂眾生事故。三發起清淨。如經憐愍眾生故出。四所用清淨。如經漸令信入無上佛法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難勝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听法。聞已受持隨力修行。于佛法中出家。得出家已于諸佛所听受經法而為法師說法利益。得轉勝多聞陀羅尼成就法師。是菩薩爾時住此菩薩難勝地中。無量百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靜。是菩薩成就如是教化眾生法。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車𤦲摩瑩光色轉勝明淨諸佛子。菩薩住此菩薩難勝地中。彼諸善根以方便智思量力故轉勝明淨。彼智慧善根成就不退思量轉勝。下地善根所不能及。諸佛子。譬如日月星宿諸天宮殿光輪圓滿成就不壞風不能動。如是諸佛子。菩薩住此菩薩難勝地中。彼諸善根以方便智思量力故成就不退。一切聲聞闢支佛世間善根所不能及。是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五菩薩難勝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兜率陀天王。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千億三昧。見千億佛。知千億佛神力。能動千億佛世界。能入千億佛世界。能照千億佛世界。能化千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千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千億劫事。能善入千億法門。能變身為千億。于一一身能示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得轉勝多聞陀羅尼成就法師者。非得義陀羅尼以平等清淨心甚難得故。又樂出世間智現世間智最難故。得聞持陀羅尼。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下地善根所不能及故。日月光輪者。依阿含增長智慧光明勝于前地智故。如經諸佛子譬如日月星宿。乃至世間善根所不能及故。
十地經論難勝地第五卷之七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如五地中三分差別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第六地亦如是。應知轉勝故。雲何勝。第四地中已說眾生我慢解法慢對治。第五地中已說身淨分別慢對治。今第六地中說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以十平等法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四一切法無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六一切法本淨平等故。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八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除垢故。隨順故。無分別故。得入第六菩薩現前地。得明利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論曰。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法。是中一切法無相乃至一切有無不二平等者。是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復次相分別對治有九種。一十二入自相想。如經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二念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生平等故。三生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成平等故。四染相。如經一切法寂靜平等故。五淨相。如經一切法本淨平等故。六分別相。如經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七出沒相。如經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八我非有相。如經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九成壞相。如經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除垢者遠離障垢故。隨順者隨順平等真如法故。無分別者。不生分別相故。明利者。微細慢對治故。前二地中粗中慢對治故。得軟中忍順者。隨順無生法忍故。未得無生法忍者。此忍順無生法忍非即無生忍故。是名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雲何不住道行勝。
經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復以勝大悲為首故。大悲增上故。令大悲滿足故。觀世間生滅故。
論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者。得至不住道行勝故。不住道行勝者。不舍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大悲攝勝故。一切所知法中智淨故。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不住世間涅故。如經復以大悲為首。乃至觀世間生滅故。
經曰。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痴所盲貪著于我。無智 障常求有無。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故。起未來生老死身復生後有。業為地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見網令得增長。生名色牙生已增長。名色增長已成諸根。諸根成已迭互相對生觸。觸相對生受。受後所生愛。以有愛故生取。取增長已生有。有成已生五陰身。五陰身增長已。于五道中漸漸衰變名為老。衰老變滅名為死。死後生諸熱惱。因熱惱故生一切憂悲苦惱聚。是因緣集。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滅者自然而滅。是菩薩如是隨順觀因緣集。
論曰。是中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者。五道中所有生死差別是名世間所有差別。此因緣集有三種觀門應知。一成答相差別。二第一義諦差別。三世諦差別。雲何成差別。初明唯因緣集釋無我義。成一切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即無我義成。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著我之心即是第一義智。不應在世間受身生處生。又復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若離著我則應常生世間。顯示此義。如經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雲何答差別。若實無我雲何著我。此中應有是難。即自答言。愚痴所盲貪著于我。此示現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痴所盲貪著于我故。如是實無有我有。何次第貪著于我。得有生間受身生處。成此示現。如經無智 障常求有無故。如是答難差別。是中無智有無者求常斷。此示無明有愛是二有支根本故。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恆隨邪念者。示無明因故。妄行邪道者。示于解脫處不正行故。集起妄行者。示菩薩勝義故。菩薩雖行于有不名妄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乃至隨順觀因緣集。是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復生後有者。隨順攝取成就罪福等行業為地故。前說無智 障無明覆蔽故。常求有無愛水為潤故。如是往如是生心我是我所我我想是慢我生不生如是等種種見網。自然而滅者性自滅故。非智緣滅。如是答難因緣集釋無我義成已。雲何相差別。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無明所作業果是名為行。依行有初心識。與識共生有四受陰名為名色。名色增長有六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故有受。受染著故名愛。愛增長故名取。從取起有漏業名有。有業有果報名生。生陰增長衰變名為老。老已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發聲啼哭名為悲。五根相對名為苦。意根相對名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有作者。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有作者無有作事。
論曰。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謂名色于中識者彼依止故。名色與識共生故。識名色迭互相依故。若無作者于中分別作事亦無。此說因緣集有分。自體無作事故。是名有分次第因緣集觀。應知雲何第一義諦差別。如是證第一義諦則得解脫彼觀故。
經曰。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論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雲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此觀有六種。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二因觀。三攝過觀。四護過觀。五不厭厭觀。六深觀。是中染依止觀者。因緣有分依止一心故。
經曰。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依一心。所以者何隨事貪欲共心生。即是識事即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無明共心生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六入分名觸。觸共生名受。受已無厭足名愛。愛攝不舍名取。此有分和合生有。有所起名生。生變熟名老。老壞名死。
論曰。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因觀者有二種。一他因觀。二自因觀。雲何他因觀。
經曰。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等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于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煩惱染縛。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于余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論曰。是中壞五陰身以不見知而令相續不絕者。壞五陰能作後生因。以不見知故能作後生因。是名他因觀。雲何自因觀。無明等自生因觀緣事故。何者是無明等因緣行不斷助成故。
經曰。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行因緣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識因緣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名色緣六入者。名色因緣令六入不斷助成六入故。六入緣觸者。六入因緣令觸不斷助成觸故。觸緣受者。觸因緣令受不斷助成受故。受緣愛者。受因緣令愛不斷助成愛故。愛緣取者。愛因緣令取不斷助成取故。取緣有者。取因緣令有不斷助成有故。有緣生者。有因緣令生不斷助成生故。生緣老死者。生因緣令老死不斷助成老死故無明滅故則行滅。無明因緣無行滅不助成故。行滅故則識滅。行因緣無識滅不助成故。識滅故則名色滅。識因緣無名色滅不助成故。名色滅故則六入滅。名色因緣無六入滅不助成故。六入滅故則觸滅。六入因緣無觸滅不助成故。觸滅故則受滅。觸因緣無受滅不助成故。受滅故則愛滅。受因緣無愛滅不助成故。愛滅故則取滅。愛因緣無取滅不助成故。取滅故則有滅。取因緣無有滅不助成故。有滅故則生滅。有因緣無生滅不助成故。生滅故則老死滅。生因緣無老死滅不助成故。
論曰。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者。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種義故。緣事示現。如是余因緣分自生因二種義緣事應知。自因觀者。不相舍離觀故。離前支無後支觀故。不離無明則成行觀。若不離無明有行者。不應言無明緣行。若離無明有行成者異則不成。是故偈言。
眾緣所生法是則不即因
亦復不異因非斷亦非常
自生因緣觀如前說。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行乃至老死亦如是。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是故不說。雲何攝過觀。所謂三道攝苦因苦果故。
經曰。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余因緣分不斷是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故猶如束竹。
論曰。雲何護過觀。若言因緣生者。分別有三種過。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何以故。無異因故。二者自業無受報過。何以故。無作者故。三者失業過。何以故。未受果業已滅故。此三種過以見過去世等異因答故。受生報等差別故。
經曰。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見現在世事。愛取有生老死。是見未來世事。于是見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因緣相續說。
論曰。無明緣行即是見過去世事者。現在生是過去作故。現在果即是當來即是見過去世因義。識乃至受是見現在世事者。過去世中隨所有業彼業得現在識等果報。復能得未來果報。愛取有是見未來世事者。復有生一往定故。于是見有三世轉者。復有後世生轉故。此說何義。有三種義故。過去業不得報。或有未作或已作未得報。或得對治斷故。是中無明緣行是作示現。行緣識乃至觸受。此作已得報示現。愛取有不斷此不得對治示現。若斷愛取雖有作業則無明緣行不能生有。是故諸業有已作未作。有得果未得果。有已斷未斷。若如是則無一切身一時生過。若爾非一切業即當來受。亦非不受亦非一時。若自作業果報不失。非他身受故。若如是則無自業不受報過他不作故。離彼三事業。定得果不失。若如是則無失業過。是名護三種過示現。雲何不厭厭觀。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厭種種粗苦故。
經曰。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是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余因緣分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論曰。雲何深觀。
經曰。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余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余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余亦如是。
論曰。深觀者有四種。一者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二者非自作緣生故。如經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余亦如是故。三者非二作但隨順生故。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余亦如是故。四者非無因作隨順有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余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余亦如是故。若無因生生應常生非不生以無定因故亦可恆不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非佛法所樂。若爾隨順有觀有因非無因故。若無因不得言隨順有。是名十種因緣集觀相諦差別觀已說。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逆順觀因緣集法。所謂因緣分次第故。一心所攝故。自業成故。不相舍離故。三道不斷故。觀先後際故。三苦集故。因緣生故。因緣生滅縛故。隨順有盡觀故。
論曰。復有二種異觀。一大悲隨順觀。二一切相智分別觀。大悲隨順觀者有四種。一愚痴顛倒。二余處求解脫。三異道求解脫。四求異解脫。雲何愚痴顛倒。隨所著處愚痴及顛倒此事觀故。以著我故。一切處受生遠離我故。則無有生。雲何愚痴無明 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愚痴所盲貪著于我。如是顛倒及有相支中疑惑顛倒。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痴所盲貪著于我無智 障嘗求有無如是等故。雲何余處求解脫。是凡夫如是愚痴顛倒常應于阿梨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乃于余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此對治。如經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壞名死故。雲何異道求解脫。于顛倒因中求解脫。顛倒因有三種。性因自在天因苦行因及無因。不應如是求。何以故。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自生因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如是等故。先中際因故。及中後際因故。中際前後二際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若無如是事則種種眾生亦無。雲何求異解脫真解脫者有四種相。離一切苦相。無為相。遠離染相。出世間相。彼諸行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縛。如經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如是因緣生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余亦如是等故。如是復染生縛。如經是中無明緣行是生縛說余亦如是等故。如是隨順有求無色有解脫。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余亦如是等故。如是大悲隨順觀因緣集已說。一切相智分別觀者。是中有九種。一染淨分別觀。著我慢離我慢染淨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二依止觀。此因緣集依何等法。如經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如是等故。三方便觀。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痴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四因緣相觀。有支無作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五入諦觀。三道苦集諦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余因緣分不斷是苦道故。六力無力信入依觀。先中後際化勝故。如經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不如實知微苦我慢故。如經是中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八無始觀。中際因緣生故。後際生隨順縛故。如經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余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余亦如是故。九種種觀。隨順有觀故。欲色無色愛等。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余亦如是故。如是不住道行勝已說。次說彼果勝有五種相。一得對治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雲何得對治行勝。謂三解脫門。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
論曰。是中空解脫門有三種相說。一見眾生無我。二見法無我。三彼二作無見無作者故。如經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故。見眾生無我者。無我無壽命無眾生。此句示現見法無我者自性空。此句示現彼二作無者。見眾生及法無作事等。以無作者作事亦無。不見作者故。離作者受者。此句示現無相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滅障。二得對治。三念相不行。如經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中滅障者。觀彼有支自性滅故。此句示現得對治者常解脫現前。此句示現念相不行者。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此句示現無願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依止二體三勝。如經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故。是中入空入無相是名依止。以依止入空入無相故。能成無願不生願樂不生願樂是名無願體。大悲為首教化眾生者是名為勝。聲聞亦有不生願樂。無願體遠離大悲不樂教化眾生故。滅障勝者離三種相故。如經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故如是次第于五地中遠離平等深淨心故四地中遠離出沒等相。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雲何得修行勝。
經曰。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舍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
論曰。得修行勝者有二種修行。一發勇猛修行。二起丈夫志修行。發勇猛修行者。知有為法多過。遠離生業煩惱同縛。作勝利益眾生。如經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起丈夫志修行者。厭對觀見多過觀故。滅對故。自性同相無觀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故。修行勝者。智及大悲勝隨順故。依不住道行無障礙智門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知有為法及涅平等證故。彼不共住故。彼助道行不滿故。如經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舍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無障礙智者。謂如來智。然此未成就名為光明現前。雲何得三昧勝。有十空三昧門同為上首。及彼眷屬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得信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舍空三昧得離不離空三昧。是菩薩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空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相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相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願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願三昧門現在前。
論曰。此空三昧有四種差別。一觀二不放逸三得增上四因事。除第四三昧有五三昧。是名為觀。一觀眾生無我。如經得信空三昧故。二觀法無我。如經性空三昧故。三取彼空觀。如經第一義空三昧故。四依彼阿黎耶識觀。如經大空三昧故。五觀轉識。如經合空三昧故。不放逸者。第四三昧分別善修行故。修行無厭足故。如經第一空三昧故。得增上者。第七三昧得增上功德。如經起空三昧故。因事者。余三種三昧智障淨因事。如經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故。教化眾生因事。如經不舍空三昧故。願取有因事。如經得離不離空三昧故。如是願取有遠離煩惱染而隨順諸有故。名離不離。雲何得不壞心勝。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復轉滿足不壞心決定心真心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淨心無邊心求智心滿足方便智行心。
論曰。不壞心者。堅固不退故。是不壞心有九種。一信觀不壞。如經決定心故。二堪受調柔不壞。如經真心故。三于密處不驚怖不壞。如經深心故。四自乘不動不壞。如經不退轉心故。五發精進不壞。如經不休息心故。六離嫉妒破戒垢不壞。如經淨心故。七廣利益眾生不壞。如經無邊心故。八求上勝解脫不壞。如經求智心故。九化眾生行不壞。如經滿足方便智行心故。雲何得自在力勝。
經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隨順成入諸智地故。遠離成轉聲聞闢支佛地故。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不舍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論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是中力勝有九種。一能降伏他力。如經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二能斷疑力。如經隨順成入諸智地故。三自乘不動力。如經遠離成轉聲聞闢支佛地故。四密處決定信力。如經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五不散壞力。如經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六依煩惱障淨對治堅固力。如經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七廣對治力。如經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八化眾生力。如經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九智障淨力。如經不舍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是諸法者如上所說力勝所攝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听法聞已受持。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行已憶持。是菩薩智慧轉勝。復得諸佛法藏。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于無量百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方便智觀轉勝明淨。轉轉寂滅成就不壞。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吹所不能壞。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能滅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煩惱之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是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六菩薩現前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化樂天王。所作自在善巧滅除眾生我慢。善轉眾生我慢法心。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百千億三昧。見百千億佛。知百千億佛神力。能動百千億佛世界。能入百千億佛世界。能照百千億佛世界。能教化百千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億劫事。能善入百千億法門。能變身為百千億。于一一身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者。得義陀羅尼。此句示現因彼事故說依勝三昧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光明勝行。行已憶持者。能持彼行故。是菩薩智慧轉勝。乃至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者。解脫彼障證彼義故。琉璃磨瑩真金喻者。此地中出世間智增上光明轉勝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乃至以方便智觀轉勝明淨故。以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故。名為現前地。方便智觀者。不住道行所攝明智故。月光明輪喻者。勝前地智示現輪小光明大。如經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乃至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故。魔道者。隨順魔事魔行故。余如前釋。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遠行地第七卷之九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七地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三雙行差別。四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雲何樂無作行對治。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菩薩地者。是菩薩當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何等為十。所謂善修空無相無願而集大功德助道。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舍起四無量。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羅蜜行而無法可取。得遠離三界而能應化起莊嚴三界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 痴煩惱焰行。隨順幻夢影響化水中月鏡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業無量差別心。善知一切國土道如虛空而起莊嚴淨佛國土行。知諸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說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差別莊嚴音聲行。入諸佛。于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能分別種種相劫數修行。隨一切眾生心差別觀故。諸佛子是菩薩如是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具足六地行已。得入第七菩薩地。諸佛子。是菩薩此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現前行。名入第七菩薩地。
論曰。樂無作行對治者。方便智發起十種殊勝行。如經諸佛子若菩薩善具足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菩薩地者是菩薩當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彼菩薩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現前時即于無作行中生樂心。非起增上行。彼樂對治此十種法差別示現。方便智者。不舍眾生法無我智對治。攝取增上行。發起殊勝行。此勝行于出世間及世間增上行更無勝者。有四種功德故。一財及身勝因事。隨所須意取得財及身勝因功德集故。如經所謂善修空無相無願而集大功德助道故。二護惡行因事。如是得勝無量修行。于一切眾生中。不起妄行故。如經入諸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而不舍起四無量故。三護善根因事。得彼勝因增上故。功德法增上行。以波羅蜜行故。如經起功德法作增上波羅蜜行而無法可取故。四攝眾生因事。于中有七種門。一願力取生作上首。教化余眾生故。上首者。眾生隨逐故。如經得設離三界而能應化起莊嚴三界行故。二說對治故。為滅煩惱染及隨煩惱使常自寂滅故。如經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 痴煩惱焰行故。三為滅諸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中說。如經隨順幻夢影響化水中月鏡中像自性不二而起作業無量差別心故。四于大法眾會集故。如經善知一切國土道如虛空而起莊嚴淨佛國土行故。五見聞親近供養修行生福德故。如經知諸佛法身自性無身而起色身相好莊嚴行故。六轉法輪故。如經知諸佛音聲無聲本來寂滅不可說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差別莊嚴音聲行故。七隨所問善釋故。如經入諸佛于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能分別種種相劫數修行隨一切眾生心差別觀故。此十種發起殊勝行共對攝取對治攝取善修行空無相無願等。入一切法無我無壽命無眾生等。如是次第應知。此十種法現前得住第七地。如經諸佛子。是菩薩此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現前行名入第七菩薩地故。如是樂無作行對治差別。七地已說。次說彼障對治有二種相。一修行無量種。二修行無功用行。
經曰。是菩薩住第七菩薩地中。入無量眾生界。入諸佛無量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事。入無量眾生信樂勝事差別入無量諸佛名色身種種示現。入無量眾生心行根信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心心所行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乘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令眾生信解。入無量闢支佛乘集成。入諸佛無量深智慧門。入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論曰。修行無量種者。隨所作利益何等眾生。眾生住何處。以何等智慧。以何等心。以何等行。置何等乘。以此差別。有十種修行。是中隨所作利益何等眾生者。于無量眾生以無量業教化故。如經是菩薩住第七菩薩地中入無量眾生界入諸佛無量教化眾生業故。眾生住何處者。于無量世界中。令依清淨佛國土故。如經入無量世界網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故。以何等智慧者。無量種種法界智慧覺故。如經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故。無量劫數通達三世。亦入智慧覺。如經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事故。以何等心者。有三種事。一有眾生信種種天身心隨同行。隨彼信說故。如經入無量眾生信樂勝事差別入無量諸佛名色身種種示現故。二知過去心習軟中利根如應說法。如經入無量眾生心行根信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故。三以何等行者。隨眾生心說對治故。如經入無量眾生心心所行種種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故。置何等乘者。于三乘中置聲聞乘中者。如經入乘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令眾生信解故。置闢支佛乘中者。如經入無量闢支佛乘集成。入諸佛無量深智慧門入所說故。置大乘中者。如經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故。如是彼障對治無量種差別修行十種已說。次說修行無功用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境界。是境界不可以若千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復過此數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算數。如是諸佛境界我皆應集。自然不以分別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是菩薩如是善觀智通。日夜常修方便智。燻發起殊勝行。善住堅固以不動法故。
論曰。是中自然者。自性勝無分別故。如經自然不以分別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句示現是菩薩如是善觀智通日夜常修方便智燻發起殊勝行善住堅固以不動法故者。彼障對治故。如是彼障對治差別此地已說。次說雙行分有四種相。一二行雙無間二信勝。三能作大義。四菩提分差別。
經曰。是菩薩起于道時。一念心不舍。是菩薩修行智慧。來時亦起去時亦起。住時亦起坐時亦起臥時亦起。乃至睡夢皆能起道。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相念。是菩薩于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何以故。如是菩薩起一切心。于念念中以大悲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回向如來智故。是菩薩求佛道時。所修善根。舍與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波羅蜜慈悲為首。能忍一切眾生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心無厭足是毗梨耶波羅蜜。所修諸行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智是禪波羅蜜。現忍諸法自性不生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上上勝智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邪論及諸魔眾不能沮壞菩薩道是力波羅蜜。如實觀知一切法相是智波羅蜜。如是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念念具足十波羅蜜。亦具足四攝法。亦具足四家三十七助菩提分法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助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具足。
論曰。是中一念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行雙現前故。住諸威儀者。一切行中彼修行時無間不斷不息行故。如經是菩薩起于道時一念心不舍。乃至住諸威儀故。遠離一切煩惱蓋故。信勝者。彼無量智中殊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如經常不離如是相念故。能作大義者。念念具足十波羅蜜大義故。如經是菩薩于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故。是中方便波羅蜜者。起無量智事。以是智故。起布施等無量行願力攝故。願波羅蜜者。起上上智。以是智故起布施等上上行生攝取勝故。力波羅蜜者。一切異論及諸魔眾不能壞行。以是行故遠離布施等障故。智波羅蜜者。如實觀知一切法相。以是智故布施等一切種差別知為化眾生故。菩提分差別者。有四種相。一依大乘行波羅蜜故。如經如是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念念具足十波羅蜜故。二依教化眾生。行四攝法故。如經亦具足四攝法故。三依煩惱障增上淨故。家菩提分解脫門者。何處住。以何等門修行得清淨。如經亦具足四家三十七助菩提分法三解脫門故。家者般若家諦家舍煩惱家苦清淨家故四依智障清淨。如經略說一切助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具足故。如是雙行差別已說。次說前上地勝差別。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故。七地中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于第七菩薩地中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為當一切菩薩諸地中亦皆具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于十菩薩地中悉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佛子。是菩薩此菩薩地中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故。佛子。菩薩于初地中發願。觀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四地中入道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分法。此第七菩薩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
論曰。雲何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以滿足故。入大智通行。如經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于十菩薩地中悉具足一切菩提分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佛子。是菩薩此菩薩地中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故。是中通者五神通。智者如前說。雲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彼余世間出世間行中更起殊勝行。是故此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能具足助菩提分法。如經佛子。菩薩于初地中發願觀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分法。乃至此第七菩薩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一切助菩提分法故。如是前上地勝差別下地增上方便行滿足已說。雲何上地增上修行智慧方便菩提分。功用行滿足故。
經曰。何以故。佛子。菩薩從初地來乃至七地。得諸智慧所行道。以是力故。從第八菩薩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自然滿足。佛子。譬如二世界。一染淨世界。二純淨世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欲過此界當以大神通力。佛子。菩薩如是行于染淨菩薩道難可得過。當以大願力大方便智力大神通力故乃可得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七菩薩地為是染行為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染業。何以。故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道所行如分平等故。不名為過七地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上寶象游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染過之人。而不為彼過所染。然王未免人身。若舍人身生于梵世住梵天宮。見行千世界。示梵王光明威力。爾時不名為人。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地來乘諸波羅蜜乘行一切世間。亦知世間煩惱染過。而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乘正道故。而不名為過七地煩惱染。若菩薩舍一切功用行。從七地入第八地。爾時名為乘菩薩清淨乘行一切世間。如實知一切煩惱染過。而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得過故。佛子。菩薩住是第七菩薩地。過多貪欲等諸煩惱眾。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行故。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足故。不名無煩惱者。
論曰。雲何上地增上智慧方便行菩提分。功用滿足故。如經。何以故。佛子。菩薩從初地來乃至七地得諸智慧所行道乃至當以大願力大方便智力大神通力乃可得過故。從初地來遠離一切煩惱示現如是。此地名為染淨。非染行如分行平等道故。彼菩薩此地中。隨力分舍功用道如轉輪王譬。第八地中。自然得報行過煩惱染過。示現如生梵世舍轉輪王人身。如經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乃至不為煩惱過之所染。以得過故。佛子。菩薩住是第七菩薩地過多貪欲等諸煩惱眾者。未至報地故。是故此地不名離煩惱行。有功用故。菩薩住此遠行地中。不名有煩惱者。乃至未滿足故。不名無煩惱者。如是前上地勝差別分已說。次說雙行果差別。此有四種相。一業清淨。二得勝三昧。三過地。四得勝行。雲何業清淨。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畢竟成就深淨身業。畢竟成就深淨口業。畢竟成就深淨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道。諸佛所呵皆已舍離。所有善業道諸佛所嘆是則常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自然而行。是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得為大師。唯余諸佛及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三昧三摩跋提神通解脫一切現前。修行門中非善成就報力。如第八菩薩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于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智力及一切助菩提分法。得轉勝具足。
論曰。業清淨者有四種相。一戒淨勝。如經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畢竟成就深淨身業乃至是則常行故。二世間智清淨勝。如經世間所有經書技術乃至自然而行故。三得自身勝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如經是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乃至深心妙行無與等者故。四得勝力禪等現前勝。如經是菩薩所有禪定三昧乃至得轉勝具足故。是中依禪起三昧三摩跋提神通解脫。為教化眾生故。寂滅樂行故。滅定三摩拔提。如是次第如是雙行果。業清淨四種相已說。次說得勝三昧。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入名善擇智菩薩三昧善思義三昧益意三昧分別義藏三昧擇一切義三昧善住堅根三昧智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利益三昧入名種種義藏世間涅門菩薩三昧。菩薩如是大智通門。滿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菩薩三昧門。淨治此地。
論曰。得勝三昧者有十種相。一依未觀義。二依已觀義如經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入名善擇智菩薩三昧故。善思義三昧故。三依一句無量義勝。四依一義說無量名如經益意三昧故。分別義藏三昧故。五依通一切五明處智。如經擇一切義三昧故。六依煩惱障淨。真如觀堅根故。如經善住堅根三昧故。七依智障淨。有四種障淨故。一勝功德障此對治。如經智神通門三昧故。二無障礙智障此對治。如經法界業三昧故。三于深上佛法性弱障此對治。如經如來利益三昧故。四不住行障此對治。如經入名種種義藏世間涅門菩薩三昧故。種種義藏者種種善根故。如是大智通門滿足上首十三昧。能入百千萬菩薩三昧門。淨治此地故。已說得勝三昧。次說過地。
經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得大悲力故。過聲聞闢支佛地。現前思量趣智慧地。
論曰。過聲聞闢支佛地者。有二種相。一修行方便智力。二大悲力故。現前者。能入法流水。思量智慧地者。八地智慧應知。但觀奢摩他毗婆舍那道。彼處成就故。復次過者業勝故示現。
經曰。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業無相行。無量意業無相行。是菩薩善清淨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菩薩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業無量意業。已過一切聲聞闢支佛行成。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觀大法故過。非是自智行力。此第七菩薩地。得自智行力觀故。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勝一切臣眾。以豪尊力故。非自智行力故。若身長大自具智力所作事成。過一切臣眾。如是佛子。菩薩初發心時。已勝一切聲聞闢支佛。以深心大故。今住此第七菩薩地中。自智行住故。過一切聲聞闢支佛事。
論曰。無量三業無相行者。入定遠離相是。無量聲聞緣覺。亦有淨業遠離相非無量相。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故。復次此無量勝余下地事故。善清淨行者。修方便行滿足故。無生法忍光明者。相現前故。王子喻者。此地中勝過示現。修方便行滿足故。自智行住者。方便行盡念觀住故。如經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乃至自智行住故過一切聲聞闢支佛事故。無量身等勝業已說。非但多無量神力。亦無量示勝義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行而不舍離。
論曰。甚深者遠入故。遠離者彼障滅故。無行者。彼余出世間世間地不能行故。身口意業轉求勝行而不舍離者。聲聞闢支佛雖離彼相業不如是。得少為足不求上行故。如是雙行果過。二乘地已說。雲何得勝行。
經曰。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定。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定今住第七菩薩地。于念念中能入寂滅定而不證寂滅定。是菩薩畢竟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佛子。是諸菩薩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佛子。譬如有人乘大船舫入于大海。善知行船善知水相。不為大海水難所害。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地中。乘諸波羅蜜船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
論曰。行實際行而不證寂滅定。以不舍有故。如經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定乃至而不證寂滅定故。如是三摩跋提勝行已說。次說發起勝行。
經曰。菩薩如是通達三昧智力修行。起大方便智力故。現身世間門深心涅。雖眷屬圍繞而心常遠離。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間所染。心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隨順佛智轉聲聞闢支佛地。通達諸佛境界藏現魔境界。過四魔道現行魔境界。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舍佛濟。通達一切世間事心常在出世間道法。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舍樂法念。
論曰。發起殊勝行者。有八種行共對治攝。一起功德行隨順世間門。如經菩薩如是通達三昧智力修行起大方便智力故現身世間門深心涅故。二上首攝余行。如經雖眷屬圍繞而心常遠離故。三願取有行。如經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間所染故。四家不斷行。遠離貪欲隨煩惱使而示貪欲行事。如經心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故。五入行。如經隨順佛智轉聲聞闢支佛地故。六資生行。飲食睡夢等魔境界故。如經通達諸佛境界藏現魔境界故。七退行。示老病死此三魔境界故。如經過四魔道現行魔境界故。八轉行。有三種轉。一見貪轉。如經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舍佛濟故。二障礙轉。如經通達一切世間事而心常在出世間道法故。三貪轉。天龍等尊重心攝取轉彼貪心故。如經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乃至而不舍樂法念故。
經曰。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此菩薩遠行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听法聞已受持。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行已憶持守護諸佛正法。一切聲聞闢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復能利益眾生故法忍轉淨。是菩薩住此菩薩遠行地中。于無量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調柔成就。復轉盡成就。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調柔成就。復轉盡成就。佛子。譬如本真金。以一切眾寶具足莊嚴。光色轉勝明淨。余莊嚴具所不能及。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彼諸善根從方便智起轉勝明淨。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日光。一切星宿月光所不能壞。閻浮提內所有泥水悉能干竭。如是佛子。菩薩住此第七菩薩遠行地中。彼諸善根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又能干竭一切眾生煩惱淤泥。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七菩薩遠行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所作自在善令眾生發生正智。亦令眾生渡煩惱海。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見百千億那由他佛。知百千億那由他佛神力。能動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入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照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能化百千億那由他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億那由他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億那由他劫事。能善入百千億那由他法門。能變身為百千億那由他。于一一身能示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守護諸佛正法者。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得為大師故。修方便行滿足故。彼守護上首故。利益眾生故法忍轉顯。此地釋名應知。如經是菩薩復能利益眾生故法忍轉淨故。修行功用盡至故。名為遠行地。一切眾寶具足莊嚴。真金喻者。示現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滿足故。此地中諸善根轉勝明淨示現。如經譬如本真金乃至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故。日光喻者。如前地說。此地勝故。如經佛子譬如日光乃至又能干竭一切眾生煩惱淤泥故。余如前說。
十地經論遠行地第七卷之九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不動地第八卷之十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八地中有七種相差別。一總明方便作集地分。二得淨忍分。三得勝行分。四淨佛國土分。五得自在分。六大勝分。七釋名分。雲何總明方便作集地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于七地中善集慧方便。善清淨諸行。善集助道法。善起大願力。善加如來力加。自善根力得力故。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善淨深心覺故。成就福德智力故。大慈悲等不舍一切眾生行故。通達無量智道故。
論曰。總明方便作集地分者。七地總故同相及別相。雲何同相。同相有三種。一者二種無我上上證故。二者不住道清淨故。三者彼方便智行所攝滿足。助菩提分法故。如經諸佛子。若菩薩于七地中善集慧方便故。善清淨諸行故。善集助道法故。雲何別相。善起大願力。等初地等諸地。如經善起大願力故。第二地中。是故我應等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清淨具足彼處如來力故。如經善加如來力加故。第三地中厭得不退禪定等。自善根力得通達故。如經自善根力得力故。第四地中所說法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如經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第五地中深淨心平等善淨深心等。如經善淨深心覺故。第六地中大悲自在為首增上觀因緣集成就福德智力。如經成就福德智力故。第七地中方便智慧發起殊勝道。不舍一切眾生行。如經大慈悲等不舍一切眾生行故。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如經通達無量智道故。如是第八地總明方便作集地分已說。雲何得淨忍分。得無生法忍故。彼清淨自然無功用行應知。
經曰。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成。無相。無出。不失。無盡。不行。非有有性。初中後平等。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如虛空平等。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論曰。復次彼忍于四種無生中應知。四種無生者。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差別無生。是中事無生者。實有七種事。一淨分法中本有實此對治。如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故。二新新生實此對治。如經無成故。三者相實此對治。如經無相故。四後際實此對治。如經無出故。五先際實染分中煩惱障故此對治。如經不失故。六盡實諸眾生此對治。如經無盡故。七雜染實淨分中此對治。如經不行故。自性無生者。是法無我彼法無我。自體無性故。如經非有有性故。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所有觀。法無我無二相故。數差別無生者。于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如經初中後平等故。作業差別無生者。于真如中淨無分別佛智故。如經真如無分別入一切智智故。如是無生法忍觀示現。次示現行遠離報分別境界想。攝受分別性想故。如經是菩薩遠離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故。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彼治想于下地中有三種勝事。一無功用自然行。如經無所貪著故。二遍一切法相。如經如虛空平等故。三入真如不動自然行故。如經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故。如是八地得淨忍分已說。次說得勝行分。
經曰。又佛子。如是成就法忍。菩薩即時得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得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無能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寂靜一切寂靜而現在前。佛子。譬如比丘得具足神通心得自在。次第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佛子。菩薩亦如是。住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即離一切有功用行及諸憶念得無功用法。離身口意務住報行成。佛子。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是人爾時發大勇猛施大方便欲出此河。發勇猛時忽然便寤。寤已即離一切勇猛方便 隆7 印F腥 噯縭恰4映躋牙醇 鈧諫 樗拇蠛印7 缶 閾銆鬄祣霰w 亍<蠢胍磺邢胗泄τ眯小J瞧腥 磺脅恍卸 鬧釧 湎氬桓聰智啊7 印F┤縞 阼筇 S 綬襯找磺脅恍小H縭欠 印F腥 〈似腥 歡 亍R磺行囊饈兜炔恍小R磺蟹鸚鈉刑嶁鈉腥 哪 心不行。何況當行世間心。
論曰。是中得勝行者。得深行故。深行有七種。一難入深。如經又佛子。如是成就法忍菩薩即時得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得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故。二同行深。諸淨地菩薩同故。如經無能分別故。三境界深。能取可取不現前故。如經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故。護一切障想故。言離一切貪著。四修行深。自利利他行故。如經無量無邊故。五不退深。如經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壞故。六離障深。如經寂靜故。七對治現前深。如經一切寂靜而現在前故。真如一切寂靜故。滅盡定喻者。示彼行寂滅故。如經佛子譬如比丘乃至離身口意務住報行成故。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者無彼依止故。即離一切有功用行者。過功用行地故。得無功用法者。得彼對治法故。以得無功用法自然行故。住報行成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故。復住報行成者。善住阿梨耶識真如法中故夢寤喻者。示此行中護彼過想有正智想此行寂滅故。如經佛子譬如有人夢中見身乃至諸所憶想不復現前故。是中依清淨世間涅二心不行故。依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生梵天喻者。于下地心一向不行得報地故。此說遠離勝。如經佛子譬如生在梵天乃至何況當行世間心故。是中順行不順行二分心等佛等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故。大乘小乘中。眾生法差別故無學學差別。佛等涅差別說應知。是中順行者。順行分中心等不行故。如經一切心意識等不行故。是中不順行者。不順行分中佛等不行故。如經佛心乃至涅心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別。大乘中差別者。佛菩薩涅差別故。小乘中差別者。聲聞涅阿羅漢等差別故。大小乘中眾生法差別者。佛菩薩差別故。法差別者。菩提涅差別故。小乘中無學學眾生差別故。是中法差別者。涅差別故。無學差別者。阿羅漢差別故。有學差別故。阿那含等差別故。如是等行皆悉不行故。
經曰。佛子。是菩薩得此不動地已。本願力住故。諸佛爾時彼法流水門中與如來智慧。復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此究竟忍順一切諸佛法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成就。汝今未得當為成就諸佛法故。勤求精進亦莫舍此忍門。
論曰。此與如來智慧力。轉彼深行樂足心故。嘆得上法故。不得修教授故。若不舍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依彼有力能作故。如經佛子是菩薩得此不動地已本願力住乃至亦莫舍此忍門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此凡夫眾生不善不寂滅。常在種種煩惱集中。為種種異念覺觀所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論曰。依彼眾生無大利益事。現起煩惱使在家出家分中深著煩惱眾生轉故。如經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乃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故。不善者現起煩惱染故。不寂滅者不遠離彼使故。常在種種煩惱集中者。于在家分中故。為種種異念覺觀所害者。于出家分中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大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
論曰。依願教化眾生。智行廣能轉故。如經復次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乃至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此一切法中。法性有佛無佛法界常住。諸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闢支佛亦得此無分別法。
論曰。依不共義。功行疲潮斯缸 省H緹 創紊頗凶喲艘磺蟹ㄖ蟹ㄐ閱酥烈嗟麼宋薹直鴟 省 br />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淨身無量智慧無量佛國土無量光輪無量起智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
論曰。無量淨身等彼佛法成就有力示現依利益眾生故。此利益眾生事以何事身。如經復次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淨身故。以何等智。世諦智第一義諦智。如經無量智慧故。以何等土清淨國土。如經無量佛國土故。以何等攝伏。如經無量光輪故。隨所度眾生行智慧。如經無量起智故。隨所言說。如經無量淨音故。如來作無量利益眾生。汝今應起如是等事示現。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分別法明。如是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汝為得彼故應起此法。
論曰。復示諸佛無量勝行。如經復次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乃至應起此法故。無量入者法門差別故。無量作者作事差別故。無量轉者依上上不斷差別故。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差別。汝應如實盡通達彼事。如是佛子。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門。以此無量智慧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差別業皆悉成就。
論曰。復少作在隨所見無量世界眾生法差別。少分觀即能成就轉故。如經復次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乃至皆悉成就故。
經曰。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是菩薩爾時即入涅。棄舍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故于一念中所起智業。比從初發心以來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百千那由他分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無量無邊阿僧 分亦不及一。乃至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所以者何。佛子先以一身起行起故。今此菩薩地中。得菩薩無量身差別故。集無量行力故。無量音聲起故。無量智慧起故。無量生起故。無量清淨國土故。教化無量眾生故。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故。隨順覺無量法故。得無量神通力起故。無量眾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行力。以不動法故。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若至大海不復用力。但以風力而去。若于大海一日所行。比本功力。至于百歲不能得及。如是佛子。菩薩善集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于一念間無功用智能入一切智智處。本有功用行。若一劫若百千萬劫不能得及。
論曰。是中即入涅者。與智慧示現。如經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故。乃至以不動法故。以諸佛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者。彼行中攝功德因勝。同作教授說故。乃至算數等。次第解釋應知。數分者。一一為二二二為四。如是等喻亦不及一。是事不可喻比故。無量身差別者。一切菩薩身。信解如自身故。如是無量音聲起等亦無量應知。此十句依教化眾生。依集助道行。依障清淨應知。隨身住隨所說隨依智隨所取生隨何國土。得教化眾生隨集功德助道。集智慧助道。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故。隨順覺無量法故。隨神通障正覺障清淨故。此一切處。隨順無量身口意業應知。以不動法者。無間不斷集故。佛子譬如乘船乃至百千萬劫不能得及者。船喻彼行速疾。知因勝示現。善集善根資糧者。于七地中修菩薩行故。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者。八地智慧海應知。如是八地得勝行分已說。次說淨佛國土。此淨佛國土有三種自在行。一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覺自在行。雲何器世間自在行。
經曰。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在菩薩道觀一切智智力。所謂觀世界成觀世界壞。是菩薩隨世間成彼如實知。隨世間壞彼如實知。隨業因緣集故。世間成彼亦知。隨業因緣盡故。世間壞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彼亦知。隨世間幾時壞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住彼亦知。隨世間幾時壞住彼亦知。是菩薩知地界小相。知地界大相。知地界無量相。知地界差別相。是菩薩知水界小相。知水界大相。知水界無量相。知水界差別相。是菩薩知火界小相。知火界大相。知火界無量相。知火界差別相。是菩薩知風界小相。知風界大相。知風界無量相。知風界差別相。是菩薩知微塵細相粗相無量相。知差別相。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集散。微塵差別皆悉能知。隨何世界中。所有地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水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火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風界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眾生身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所有國土身若干微塵皆悉能知。是菩薩知諸眾生粗身細身差別若干微塵成。知地獄身依若干微塵成。知畜生身依若干微塵成。知餓鬼身依若干微塵成。知阿修羅身依若干微塵成。知天身依若干微塵成。知人身依若干微塵成。是菩薩通達入如是分別微塵智已。知欲界成知色界成知無色界成。知欲界壞知色界壞知無色界壞。知欲界小相。知欲界大相。知欲界無量相。知欲界差別相。知色界小相。知色界大相。知色界無量相。知色界差別相。知無色界小相。知無色界大相。知無色界無量相。知無色界差別相。如是入思量三界智中。是菩薩復善起智明。善知眾生身差別。善知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是菩薩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集業。而為受身教化眾生故。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如是隨順生處。起現前光明。若二三千大千世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若萬若百萬若千萬若百千萬若億萬若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其中隨眾生自身差別信如是生處起現前光明智隨順故。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于一佛國土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國土。于眾會中。起現前光明故。
論曰。器世間自在。行者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三隨時欲彼即時現。四隨廣狹欲彼能現。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如經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在菩薩道觀一切智智力乃至隨世間壞彼如實知故。此世界成壞等。初器世間自在行中。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隨業因緣集故。世間成彼亦知。隨業因緣盡故。世間壞彼亦知。業集盡智。第二隨何欲彼能現故。隨世間幾時成乃至第四句隨世間幾時壞住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等智。第三隨幾時欲彼即時現故。是菩薩知地界小相。乃至知人身依若干微塵成。地等相差別智。第四隨廣狹欲彼能現故。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中乃至現前光明成壞智乃至于一佛國土身不動搖。第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故。是中地界次第境界智相智。雲何境界智。非定地報識境界是名小相。定地識境界是名大相。如來境界是名無量相。雲何相智。自相同相是名差別相。身粗細者。色無色等諸眾生如是次第欲界等境界智相智。欲界人境界是名小相。天境界大相。色界覺觀境界小相。無覺無觀境界大相。無色界佛法中凡夫境界小相。聲聞菩薩大相。一切如來境界無量相。善知眾生身差別。善知分別眾生身者。善知身不同方便異生同生差別。應知諸佛國土于眾會中起現前光明者。彼處處法身體示現如是淨佛國土器世間自在行已說。雲何眾生世間自在行。
經曰。是菩薩隨眾生身差別信。隨決定信差別。彼彼佛國土中。彼彼大會中。如是如是自身示現。是菩薩若于沙門眾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眾中示剎利形色。毗舍眾中示毗舍形色。首陀眾中示首陀形色。居士眾中示居士形色。長者眾中示長者形色。四天王眾中示四天王形色。帝釋眾中示帝釋形色。如是焰摩眾中。兜率眾中。化樂眾中。他化自在眾中。魔眾中。梵天眾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尼吒天眾中示阿迦尼吒天形色。是菩薩應以聲聞身度者示聲聞形色。應以闢支佛身度者示闢支佛形色。應以菩薩身度者示菩薩形色。應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佛子如是所有不可說諸佛國土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彼彼佛國土中。如是自身差別示現。
論曰。眾生世間自在行者。彼調伏自在故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自身心等分示現。如經是菩薩隨眾生身差別信乃至彼彼佛國土中如是自身差別示現故。如是眾生世間自在行已說。雲何智正覺自在行。第一義諦智世諦智等。
經曰。是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闢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眾生身作自身。如是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闢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作自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自身作眾生身。如是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闢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作眾生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何等何等身。何等何等身中能自在作。是菩薩知眾生身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知無色身。是菩薩知國土身小相大相無量相垢相淨相廣相亂住相倒住相平正相。知方網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闢支佛身假名差別。知菩薩身假名差別。是菩薩知如來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受神力身相好莊嚴身光明身意生身功德身法身。知智身。是菩薩善知智身善思量相。善如實觀相。果行所攝相。世間出世間差別相。三乘差別相。共不共相。乘不乘相。善知學無學相。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知不壞相。知轉時假名差別相眾生非眾生法差別相。知佛法聖僧法差別相。是菩薩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不異相無邊相。知顯色身別異相。
論曰。第一義諦智者。遠離一切身相分別。示得身平等自身他身不分別故。如經是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等故。此是不同聲聞闢支佛。第一義智示現世諦智者。善知眾生身等染分淨分不二分善分別知故。如經是菩薩知眾生身乃至知虛空身故。是中眾生世間器世間。彼二生因業。煩惱是染分。三乘是淨分。此三乘隨何智隨何法。彼淨顯示虛空是不二分故。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眾生身作自身。乃至以虛空身作自身等。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樂。若以自身作眾生身。乃至以自身作虛空身等。是中以眾生身作自身者。彼自在中所作攝取行種種示現。是中眾生身者。業生煩惱妄想染差別。色無色界差別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知眾生身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知無色身故。國土身者。千等世界差別應知。淨不淨世界差別皆善分別知。廣等世界差別皆善分別知。如經是菩薩知國土身乃至知方網差別相故。廣相等諸句義如初地說。業報聲聞闢支佛菩薩身假名差別者。自相同相差別假名分別無我人故。如經是菩薩知業報身假名差別乃至知菩薩身假名差別故。是菩薩知如來身者。示成正覺為菩提故。願生兜率天故。所有佛應化故。自身舍利住持故。所有實報身故。所有光明攝伏眾生故。所有同不同世間出世間心得自在解脫故。所有不共能作廣大利益因故。所有如來無漏界故。所有無障礙智故。是故此智能作一切事。彼事差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如來身菩提身乃至知智身故。是菩薩知智身者。聞思智差別修智差別果行智差別世間出世間智差別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善知智身乃至知學無學相故。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者。無量法門明等一法身故。如聞取故。隨所化眾生根性相應時說差別故。有根無根差別相故。知第一相差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法身平等相乃至知佛法聖僧法差別相故。是菩薩知虛空身者。知無盡相遍相不可見相無障礙相無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彼分別皆悉能知。如經是菩薩知虛空身無量相乃至知顯色身別異相故。如是八地淨佛國土三自在行已說。次說得十自在。
經曰。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不可說不可說劫命住持故。得心自在無量阿僧 三昧入智故。得物自在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嚴飾住持示現故。得業自在如現生後時業報住持示現故。得生自在一切世界生示現故。得願自在隨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得信解自在一切世界中佛滿示現故。得如意自在。一切佛國土中如意作變事示現故。得法自在無邊無中法門明示現故。得智自在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
論曰。得自在者。是菩薩如是修行。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自在行故。得十自在。如經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乃至得智自在故。此十自在對治十種怖畏。如是次第應知。何者是十種怖畏。一死怖畏。二煩惱垢怖畏。三貧窮怖畏。四惡業怖畏。五惡道怖畏。六求不得怖畏。七謗法罪業怖畏。八追求時縛不活怖畏。九雲何雲何疑怖畏。十大眾威德怖畏。如是八地得十自在分已說。次說大勝分。
經曰。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即時名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菩薩如是至已。如是智成就。常集起清淨身業。常集起清淨口業。常集起清淨意業。智慧為首智隨順轉般若波羅蜜增上。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自起願力善加諸佛所加。常不舍利益眾生行。遍知無邊世界差別事。佛子略說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起一切佛法。是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善住淨心力中離一切煩惱集故。善住深心力中常不離道故。善住大悲力中不舍利益眾生故。善住大慈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善住陀羅尼力中不忘法故。善住辯才力中智慧善巧分別一切佛法故。善住神通力中行無邊世界差別故。善住願力中不舍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波羅蜜力中修集一切佛法故。善住如來加力中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一切事中無有過咎故。
論曰。大勝者。有三種大。一智大二業大三彼二住功德大。雲何智大。不可思議智者不住世間。不住涅故。如經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即時名為不可思議智者故。此不可思議有三種應知。一修行盡至不可思議。二所知不可思議。三除障智不可思議。如經無量智者故廣智者故不可壞智者故。是名智大。菩薩如是至已。乃至集起一切佛法故。是菩薩如是至已者。如上說。如是智成就者。亦如上說。常集起清淨三業者。此是業大。彼淨業有四種相。一起能起起同時。如經智慧為首故智隨順轉故。二智攝不染作利益眾生行等。如經般若波羅蜜增上故大悲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別故。三因攝自行他行因等。如經善起願力故善加諸佛所加故。四作業所起利益眾生。淨佛國土成就一切佛法。如經常不舍利益眾生行故。遍知無邊世界差別事故。佛子略說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起一切佛法故。是名業大。彼二住功德大者。善住淨心力等示現依七種功德故。一善住道功德。如經是菩薩得此菩薩不動地善住淨心力中離一切煩惱集故。善住深心力中常不離道故。善住大悲力中不舍利益眾生故。善住大慈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又善住道功德。初二遠離障故。對治堅固故。次二不舍眾生故。二不忘功德。如經善住陀羅尼力中不忘法故。三成就口業功德。如經善住辯才力中智慧善巧分別一切佛法故。四心自在成就功德。如經善住神通力中行無邊世界差別故。五願力成就功德。如經善住願力中不舍一切菩薩所行故。六修行成就功德。如經善住波羅蜜力中集一切佛法故。七與智功德。如經善住如來加力中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者。得無憎愛。不分別眾生有煩惱無煩惱。平等作業故。一切事中無有過咎者。以得此七種功德故。如是八地大勝分已說。次說釋名分。
經曰。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不可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不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難知故。名為王子地。無家過故。名為生地。隨意自在故。名為成地。更不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善分別故。名為涅地。善起大願力故。名為加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善起先道故。
論曰。釋名有二種。一地釋名。二智者釋名。地釋名者有六種相。一染對治。此染有二種。一下地功用行小乘願諸魔業。二煩惱習行此對治。如經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不可壞故名為不轉地智慧不退故。二得甚深。如經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難知故。三發行清淨。如經名為王子地無家過故名為生地隨意自在故。是中發淨者。如王子一切所作無過故。行淨者。住生地所欲事自在成就故。四世間出世間有作淨勝。如經名為成地更不作故名為究竟地智慧善分別故。是中出世間有作淨勝者。以智慧善分別智障淨故。五彼二無作淨勝。如經名為涅地善起大願力故。無作淨勝者。以本願力不舍利益一切眾生故。六菩薩地勝。如經名為加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善起先道故。又菩薩地勝者。六地七地勝故。六地勝者。發起殊勝行他事念動故。七地有功用。此地中善起先道無功用自然行故。智者釋名者。以何義故。菩薩名為得不動菩薩。今說此事應知。
經曰。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性。名為佛功德自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名為佛境界現前。日夜常為善加諸佛加。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之所奉迎。常為密跡金剛神之所侍衛。不舍三昧力。常現無量諸身差別。一切身行中勢力成就。成就大果報神通。于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化世間示成正覺。是菩薩如是通達入大乘眾數。善思量大乘通。日夜常放智光明炎。入無障礙法界道。善知界道差別。能示一切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通達一切回轉魔道智。入如來智慧境界。能于無邊世界中行菩薩道不退轉力故。是故菩薩名為得不動菩薩。
論曰。彼復有二種義。名為得不動菩薩。一一向不動。二一體不動。佛性隨順因故。如經佛子菩薩成就得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性等。是中佛性者。界滿足勝。隨順因者。三種相示現。一攝功德二行三近。如經名為佛功德自照明故。名為隨佛威儀行故。名為佛境界現前故。是中自照明者。善清淨義故。威儀行者。名為正行故。現前者。近佛境界故。是中一向不動者。如經日夜常為善加諸佛加故。彼復依五功德應知。一供養功德。如經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之所奉迎故。二護功德。如經常為密跡金剛神之所侍衛故。三依止功德。如經不舍三昧力故。四國土清淨功德。如經常現無量諸身差別故。五教化眾生功德。
復次教化眾生功德。有五種示現。一願取諸有生。如經一切身行勢力成就故。二根心使智力。如經成就大果報神通故。三無量法力轉法輪故。如經于無邊三昧中得自在故。四受力。如經能受無量記故。五說力。如經隨化世間示成正覺故。是菩薩如是通達者。一向不動故。是中一體不動者。入大乘眾數。如經是菩薩如是通達入大乘眾數故。入大乘眾數者。名不破壞義。此有九種。一智不壞。如經善思量大乘通故。二說不壞。如經日夜常放智光明焰故。三解脫不壞。如經入無障礙法界道故。四佛國土清淨不壞。如經善知界道差別故。五入大乘不壞。如經能示一切相功德故。六神通不壞。如經隨意自在故。七能解釋義不壞。如經善解先際後際故。八坐道場不壞。如經通達一切回轉魔道智故。九正覺不壞。如經入如來智慧境界故。能于無邊世中行菩薩道不退轉力故者。行無障礙不斷絕故。以行無障礙不斷義故。名為得不動地菩薩。
經曰。菩薩得菩薩不動地。常不離見無量諸佛。善行三昧力故。及大願力故。見諸佛時而不舍供養恭敬。是菩薩于一一劫中一一世界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無量百千佛無量百千那由他佛無量億佛無量百億佛無量千億佛無量百千億佛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從諸佛受本世界差別等諸法明。是菩薩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界差別事中無能盡者。是菩薩彼諸善根。無量劫中轉勝明淨。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佛子。譬如本真金。善巧金師作莊嚴具。已系在閻浮提王若頸若項。閻浮提人余寶莊嚴具無能奪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彼諸善根一切聲聞闢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得是地大智光明滅諸眾生煩惱 障。以善分別智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于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如是。
佛子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漸能除滅諸煩惱火令得清涼。是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八菩薩不動地。若廣說者于無量劫數不能盡。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自在最勝。與諸眾生聲聞闢支佛菩薩波羅蜜道無有窮盡。說世間性差別中無能壞者。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昧。見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佛。能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神力。能動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能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能照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能化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事。能善入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于一一身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從諸佛受本世界差別等諸法明者。彼因相故。閻浮提王真金作莊嚴具譬者。得清淨地身心勝故。善根光明轉更明淨示現。如經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令得清涼故。余如前說。
十地經論不動地第八卷之十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善慧地第九卷之十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別。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說成就。第八地中但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雲何法師方便成就。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以如是無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脫。復轉求如來究竟智慧。入如來深密法中。思惟選擇不思議大智慧。選擇諸陀羅尼三昧及智令清淨故。現諸神通廣大行。通達世界差別行。修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障調柔。通達如來轉法輪莊嚴事。不舍大悲大願力。得入第九菩薩地。
論曰。是中法師方便成就者。依他利益自利益。一一五三句示現。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眾生作利益故。如經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以如是無量智善思量智更求轉勝深寂滅解脫故。依未得究竟佛智自利益。如經復轉求如來究竟智故。依根熟菩薩。依邪念修行可化眾生。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得知。依邪歸依眾生。依信生天眾生。如是次第五句示利益他行。如經入如來深密法中故。思惟選擇不思議大智慧故。選擇諸陀羅尼三昧及智令清淨故。現諸神通廣大行故。通達世界差別行故。示清淨國土。轉信生天眾生令入佛法故。依正覺依轉法輪依涅。此如是次第三句示自利益行。如經修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障調柔故。通達如來轉法輪莊嚴事故。不舍大悲大願力。得入第九菩薩地故。不舍利益眾生。大涅示現。以得不舍大悲大願力故。應知如是九地法師方便成就分已說。雲何智成就。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闢支佛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如實知無為法行。
論曰。是中智成就者。依何等法說法。應知彼法淨染不二。如經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故。于淨法中有有漏無漏。如經有漏無漏法行故。復無漏法中。有世間出世間法行。如經世間出世間法行故。復彼法有思議不思議。如經思議不思議法行故。彼思議復有定不定。如經定不定法行故。彼復于三乘中。如經聲聞闢支佛法行故。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故。彼復三乘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如經有為法行如實知無為法行故。如是九地智成就分已說。雲何入行成就。
經曰。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行稠林。煩惱行稠林。業行稠林。根行稠林。信行稠林。性行稠林。深心行稠林。使行稠林。生行稠林。習氣行稠林。如實知三聚差別行稠林。
論曰。是中入行成就者。依共依煩惱業生共染煩惱染淨等。依定不定時。如經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行稠林故。乃至三聚差別行稠林故。彼復定不定時根等。次第根等相似信等。如經根行稠林故。信行稠林故。性行稠林故。深心行稠林故。使行稠林故。生行稠林故。習氣行稠林故。如實知三聚差別行稠林故。稠林者。眾多義故難知義故。行者不正信義故。雲何心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眾生諸心種種相。心雜相。心輕轉生不生相。心無形相。心無邊一切處眾多相。心清淨相。心染不染相。心縛解相。心幻起相。心隨道生相。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別相。皆如實知。
論曰。是中心行稠林差別者。心種種差別異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故。彼心種種相。有八種。一差別相。心意識六種差別故。如經心雜相故。二行相。住異生滅行故。如經心輕轉生不生相故。三第一義相。觀彼心離心心身不可得故。如經心無形相故。四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如經心無邊一切處眾多相故。五自性不染相。如經心清淨相故。六同煩惱不同煩惱相。如經心染不染相故。七同使不同使相。如經心縛解相故。八因相。諸菩薩以願力生余眾生自業力生故。如經心幻起相故。心隨道生相故。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別相皆如實知故。以自性清淨心故。第六第七心染不染故。心縛解故。此二句煩惱染示現。第八句心隨道故。生染示現。雲何煩惱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煩惱深入相。行無邊相。共生不離相。煩惱使一義相。心相應不相應相。隨道生處得報相。三界中差別相。愛無明見箭大過相。三種業因不斷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
論曰。煩惱行稠林差別者。三種事示現。一遠入乃至有頂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煩惱深入相故。二難知無量善根等修集行故。如經行無邊相故。三染業煩惱生染故。是中隨所縛以何縛及所縛事此事說煩惱染染事示現。如經共生不離相故。煩惱使一義相故。心相應不相應相故。是中隨所縛者。迭共同事迭共相依共生不離故。以何縛者。謂使以有使故。不得解脫煩惱使一義故。所縛事者。謂心心相應不相應故。不相應者。示可得解脫故。身事生道界因故。生煩惱染示現。如經隨道生處得報相故。三界中差別相故。于三分中業因障解脫故。隨順世間身口意業故。不斷起因故。業煩惱妄想染示現如經愛無明見箭大過相故。三種業根本不斷相故。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行差別相故。三分者。一愛行欲眾生。二無戒眾生。三外道眾生。雲何業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有作未作相。心共生不離相。因自性盡集果不失次第相。有報無報相。黑業白業黑白業不黑不白業正受業差別相。業因無量相。聖世間差別相。現報生報後報相。乘非乘定不定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
論曰。業行稠林差別者。道因差別示現。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業善不善無記相故。自性差別。如經有作未作相故。方便差別。如經心共生不離相故。盡集果差別。如經因自性盡集果不失次第相故。已受果未受果差別。如經有報無報相故。對差別。如經黑業白業黑白業不黑不白業正受業差別相故。因緣差別。如經業因無量相故。未集已集差別。如經聖世間差別相故。定不定報差別。如經現報生報後報相故。乘非乘定不定相故。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業差別相故。是中自性差別有二種業。一籌量時。二作業時。方便差別者。心共生燻心不別生果故。盡集果差別者。無始時業自然。念念滅壞集不失故。有為作業因盡集故。已受果未受果差別者。生報後報受不受應知。對差別者。黑業對白業。白業對黑業。不黑不白業對二業。二業對不黑不白業。業集成就差別應知。定不定差別者。三種時定不定故。三種乘定不定故。非乘者。世間定不定應知。雲何根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根濡中上差別相。先際後際別異不別異相。上中下相。煩惱共生不離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定相。隨根網輕轉壞取相相。根增上不壞相。轉不轉根差別相。深入共生種種差別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信濡中利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信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諸性濡中上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性差別相。是菩薩如實知心濡中上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心差別相。
論曰。根行稠林差別有九種。一說器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根濡中上差別相故。二根轉差別。如經先際後際別異不別異相故。三性差別。如經上中下相故。四煩惱染差別。如經煩惱共生不離相故。五定不定差別。如經乘非乘定不定相故。淳熟定相故。六順行差別。如經隨根網輕轉壞取相相故。七聲聞淨差別。如經根增上不壞相故。八菩薩淨差別。如經轉不轉根差別相故。九示一切根攝差別。如經深入共生種種差別相故。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諸根差別相故。是中根轉差別者。前後根前根下增平故。性差別者。于三乘中性差別故。煩惱染差別者。喜樂等諸根隨煩惱習使染故。定不定差別者。于三乘中于世間中定不定熟不熟故。是中小乘不定根眾生。菩薩令轉向大乘故。定根者。菩薩令度二乘中解脫報定者。舍順行差別者。有三種順行。一身依順行迭共相縛六入展轉故。二生滅順行輕壞故。三觀行取相故。聲聞淨差別者。行增上障滅能成義故。菩薩淨差別者。轉不轉地差別故。一切根攝差別者。始行方便報熟根差別故。信性心濡中上等無量差別相皆如實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信濡中上相。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心差別相故。如是性入應知。雲何使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使深共生心共生相。心相應不相應不離相。遠入相。無始來不恐怖相。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神通正修相違相。堅系縛三界系相。無始來心相續集相。開諸入門集相。得對治實相。地入隨順不隨順相。不異聖道滅動相。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種種使差別相。
論曰。是中使者。隨逐縛義故。此使行稠林差別者。何處隨逐以何隨逐此事差別示現。何處隨逐者。報非報心。如經是菩薩如實知使深共生心共生相故。心不離現事故。欲色無色上中下差別。如經心相應不相應不離相故。隨順乃至有頂。如經遠入相故。無邊世界唯智怖畏如怨賊未曾有聞思修智是故不滅。如經無始來不恐怖相故。世間禪定等不能滅心隨順行。如經一切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神通正修相違相故。以何隨逐者。有六種隨逐。六種隨逐者六句說。一者有不斷隨逐。以有不斷相。似使作縛故。如經堅系縛三界系相故。二遠時隨逐故。如經無始來心相續集相故。三一身生隨逐故。眼等諸入門六種生集識同生隨逐故。及阿黎耶燻故隨逐。如經開諸入門集相故。四不實隨逐。對治實義故。如經得對治實相故。五微細隨逐。于九地中六入處煩惱身隨逐故。如經地入隨順不隨順相故。六離苦隨逐。出世間行余行不能離故。如經不異聖道滅動相故。略說乃至如實知八萬四千種種使差別相故。雲何生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諸生差別相。隨業生相。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差別相。有色無色生差別相。有想無想生差別相。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黑 。識是種子。後身是生芽相。名色共生而不離相。有痴求愛相續相。欲受欲生樂眾生相續無際相。貪著三界相出相。皆如實知。
論曰。生行稠林差別有八種。一身種種。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生差別相故。二業種種。如經隨業生相故。三住處種種。如經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差別相故。四色相上下種種。如經有色無色生差別相故。有想無想生差別相故。五同外色因種種。如經業是田愛是水無明是黑 識是種子後身是生芽相故。六自相種種。如經名色共生而不離相故。七本順生因種種。如經有痴求愛相續相故。八集苦諦種種差別示現。如經欲受欲生樂眾生相續無際相故。貪著三界相出相皆如實知故。是中欲愛者。樂貪共取處處求故。欲生者。復有樂有眾生愛自身他身心著相往來上下界取著故。小大無量無想相出有輪展轉苦諦差別示現。雲何習氣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道生處燻有習氣。隨共眾生行有習氣。隨業煩惱有習氣。隨善不善無記法有習氣。後有有習氣。次第隨逐有習氣。深入不斷煩惱牽有習氣。有實不實有習氣。聲聞闢支佛菩薩如來見聞親近燻有習氣。皆如實知。
論曰。習氣行稠林差別有十種。一與果現在非現在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習氣行不行相故。二道燻差別。如經隨道生處燻有習氣故。三親近眾生燻差別。如經隨共眾生行行有習氣故。四功業煩惱燻差別。如經隨業煩惱有習氣故。五善業等燻差別。如經隨善不善無記法有習氣故。六中陰燻差別。如經後有有習氣故。七與果次第燻差別。如經次第隨逐有習氣故。八離世間禪因燻差別。遠入燻不斷煩惱煩惱牽故。如經深入不斷煩惱牽有習氣故。九同法異外道行解脫燻差別。如經有實不實有習氣故。十乘燻差別示現。如經聲聞闢支佛菩薩如來見聞親近燻有習氣皆如實知故。雲何三聚行稠林差別。
經曰。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不定相。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皆如實知。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
論曰。眾生三聚行稠林差別有五種。一有涅法無涅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別。如經是菩薩如實知眾生三聚正定相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二善行惡行因差別。如經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三惡道善道因差別。如經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故。四外道聲聞因差別。如經八邪邪定相正位正定相更不作故離此二不定相故。五菩薩差別示現。如經妒吝惡行不轉邪定相修行無上聖道正定相離此二不定相皆如實知故。舍可化眾生名妒。不喜施他財名吝過能生他苦惡行不轉。菩薩波羅蜜相違邪定菩薩。是名法師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三種事成就此地中善住。如經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名為安住菩薩善慧地故。雲何說成就與眾生解脫方便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已。如實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是菩薩如實知化眾生法。如實知度眾生法。說聲聞乘法。說闢支佛乘法。說菩薩乘法。如實知說如來地法。是菩薩如是知已。如實為眾生說法令得解脫。隨心差別隨使差別。隨根差別隨信差別。隨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隨順一切境界智隨順性行稠林。隨生煩惱業習氣轉。隨聚差別。隨乘信令得解脫而為說法。
論曰。說成就者。隨其解脫而與因緣。如經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已如實知眾生如是諸行差別相隨其解脫而與因緣故。彼說成就。復三種相示現。一智成就。二口業成就。三法師成就。智成就者。隨所知隨所依此事說應知。何者隨所知說。解脫器得熟故。解脫體正度故。解脫差別以三乘差別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化眾生法乃至如實知說如來地法故。何者隨所依說。所說法對器故。隨應度者。授對治法故。是義二句說所說法器成隨根隨信而為說法此義二句說。如經是菩薩如是知已如實為眾生說法令得解脫隨心差別隨使差別隨根差別隨信差別故。隨譬喻解器。如經隨境界差別種種行習氣故。隨種種異行器。如經隨順一切境界智故。乃至得成就器。如經隨順性行稠林故。隨辭辯器彼生煩惱業燻同行故。如經隨生煩惱業習氣轉故。定不定根轉器。如經隨聚差別故。隨乘因能乘出器。如經隨乘信令得解脫而為說法故。雲何智業成就。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略說作大法師。住在大法師深妙義中。守護諸佛法藏。
論曰。是中說者持者二句示現。住在大法師深妙義中者。有二十種能作法師事。雲何能作法師事。一者時。二者正意。三者頓。四者相續。五者漸。六者次。七者句義漸次。八者示。九者喜。十者勸。十一者具德。十二者不毀。十三者不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安隱心。十八者憐愍心。十九者不著利養名聞。二十者不自贊毀他。是中時者無八難故。如偈說。
如王懷憂惱病恚著諸欲
險處無侍衛讒佞無忠臣
如是八難時智臣不應語
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
正意者。正威儀住非不正住。此義雲何。自立他坐不應為說法。如是等如戒經中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以敬法故。令他生尊重心。聞法恭敬攝心听故。頓者。是菩薩正意。為一切眾說一切法。離慳法垢故。相續者。說無休息舍諸法中嫉妒意故。漸者。如字句次第說故。次者。如字句次第義。亦如是說故。句義漸次者。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故。示者。示所應示等故。喜者。喜所應喜故。勸者怯弱眾生助令勇猛故。具德者。現智比智阿含所證具說故。不毀者。隨順善道說故。不亂者。不動不雜正入非稠林故。如法者。具說四聖諦故。隨眾者。于四眾八部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故。如是十五種相。菩薩隨順利益他說一切法故。慈心者。于怨眾生中起慈心說法故。安隱心者。于惡行眾生中起利益心說法故。憐愍心者。于受苦樂放逸眾生中起憐愍利樂心說法故。不著利養名聞者。心不望常行遠離故。不自贊毀他者。離我慢嫉妒隨煩惱為眾生說法故。如是五種相。菩薩自心清淨故。具此二十事能作法師。是名住大法師深妙義中故。如是說成就中智成就已說。雲何口業成就。
經曰。通達無量智方便四無礙智。起菩薩言辭說法。是菩薩日夜常不壞四無礙智。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論曰。口業成就者。菩薩以四無礙言音說法。如經通達無量智方便乃至樂說無礙故。不壞者。不動故。是中四無礙境界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是中法體者。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如是等。法境界體者。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菩薩如彼生法所攝智境界中住如色。何者是色眼色等虛妄分別如是等。正得與眾生者。于彼如實智境界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隨他言說正知而與故。正求與無量門者。于彼隨他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故。是四無礙智十種差別。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後五是淨相。雲何自相。
經曰。是菩薩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別相。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諸法。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說。
論曰。是中自相者。有四種。一生法自相。二差別自相。三想堅固自相。四彼想差別自相。如經是菩薩用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差別相故。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諸法故。以樂說無礙智知諸法次第不斷故。是中不壞說者。隨所覺諸相隨彼彼眾生種種說法故。次第不斷說者。次第不息無量眾多異名為堅固彼義故。雲何同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說。以樂說無礙智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說。
論曰。是中同相有四種。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為法同相。三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體性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相故。以辭無礙智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說故。以樂說無礙智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說故。是中無常門入無我義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是中知諸法假名。而不斷假名法者。假名法以余假名法說。隨假名不壞無邊法者。不壞前假名而能異假名說。雲何行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以不壞說法。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世得無量法明故說法。
論曰。是中行相者有四種。一生行相。二已生未生行相。三物假名行相。四說事行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諸法差別故。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諸法差別故。以辭無礙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以不壞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世得無邊法明故。說法故一一世現在世故。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應知。見過去未來世知現在世。如是彼菩薩智境界成就。事行相者。不出三世中應知。無量法明者。異異法明應知。雲何說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
論曰。是中說相者有四種一修多羅說相。二彼解釋說相。三隨順說相。四相似說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差別故。以義無礙智知諸法義差別故。以辭無礙智隨諸言音而為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隨所樂解而為說法故。是中隨諸言音說者。隨彼眾生言音說故。隨所樂解說者。隨諸眾生所有心念。乃至隨所有種種譬喻說。雲何智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知諸法差別不壞方便。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以辭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說法。以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方便故說法。
論曰。是中智相者。有四種。一現見智。二比智。三欲得方便智。四得智。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以法智知諸法差別不壞方便故。以義無礙智以比智如實知諸法差別故。以辭無礙智以世智正見故說法。以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方便故說法。是中法智者。知諦差別不異方便法智差別不壞方便故。比智者。如此如實分別余亦如是。比智如實諦差別知故。第一義智方便者。非顛倒異說應知。雲何無我慢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以義無礙智知陰界入諦因緣集方便。以辭無礙智知一切世間之所歸敬善妙音聲字句說法。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無量法明說法。
論曰。是中無我慢相者。有四種。一第一義諦無我慢相。二世諦無我慢相。三說美妙無我慢相。四說無上無我慢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故。以義無礙智知陰界入諦因緣集方便故。以辭無礙智知一切世間之所歸敬善妙音聲字句說法故。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轉勝無量法明說法故。是中一相不壞者。無我不壞故。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如是等壞陰等方便入無我故。是故彼菩薩智境界成。一聚積著我。二異因著。三欲著。四作著。此對治如是次第。陰等方便應知。雲何小乘大乘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諸乘差別門。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不壞。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乘無量法明說。
論曰。是中小乘大乘相者。有四種。一觀相。二性相。三解脫相。四念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故。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諸乘差別門故。以辭無礙智能說諸乘不壞故。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乘無量法明說故。是中知諸法無有差別攝在一乘者。一觀不異應知。能說諸乘不壞者。依同解脫不懼。無量法明說者。種種法明分別說故。隨可度者依種種念行隨順解脫。雲何菩薩地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法行智行隨智入。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說十地義差別入。以辭無礙智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量相。
論曰。是中菩薩地相者。有四種。一智相。二說相。三與方便相。四入無量門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法行智行隨智入故。以義無礙智知分別說十地義差別入故。以辭無礙智知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故。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量相故。是中一切菩薩行者。法行智行示現觀智說故。十地差別者。謂心說者口言應知。不壞說與隨順諸地道者。不顛倒教授故。雲何如來地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于一念間得正覺。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事相差別。以辭無礙智隨正覺差別說。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句法無量劫說而不窮盡。
論曰。是中如來地相者。有四種。一法身相。二色身相。三正覺相。四說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于一念間得正覺故。以義無礙智知種種時事相差別故。以辭無礙智隨正覺差別說故。以樂說無礙智。于一一句法無量劫說而不窮盡故。是中時者。隨何劫中成何等佛事者。隨以何等佛國土。隨何等佛身相者。隨名所記可得見聞故。隨正覺者。依十種佛如正覺應知。雲何作住持相。
經曰。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語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悲無礙智行轉法輪隨順一切智智。以義無礙智知隨順如來音聲出八萬四千隨眾生心隨根隨信差別。以辭無礙智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不壞說。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隨信說法。
論曰。是中作住持相者。有四種。一覺相。二差別相。三說相。四彼無量相。如經復次以法無礙智知一切佛語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悲無礙智行轉法輪隨順一切智智故。以義無礙智知隨順如來音聲出八萬四千隨眾生心隨根隨信差別故。以辭無礙智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不壞說故。以樂說無礙智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隨信說法故。是中佛語者。能說法故。力者。能破x慢眾生故。無畏者。能降伏外道故。不共佛法者。不同聲聞闢支佛故。大悲者。常能說法故。無礙智行者。依彼說法故。轉法輪者。隨順說法故。此一切事一切智智通達知故。隨心者。隨心性應知。諸佛智行神通圓滿者。諸佛法身此行為利益眾生行不可壞故。言圓滿隨彼信故。示現菩薩無盡樂說。如是口業成就已說。雲何法師自在成就。四種事示現。一持成就。二說成就。三問答成就。四受持成就。雲何持成就。
經曰。佛子菩薩如是善知無礙智。安住第九菩薩地。名為得諸佛法藏能作大法師。得眾義陀羅尼。眾法陀羅尼。起智陀羅尼。光明陀羅尼。善意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障礙門陀羅尼。無量陀羅尼。得種種義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門。滿足十阿僧 百千陀羅尼門。如是十阿僧 百千音聲方便。如是十阿僧 百千無量信樂門差別說法。是菩薩得如是十阿僧 百千無量陀羅尼門。能于無量諸佛所听法聞已不忘。如所聞法能以無量差別門為人演說。
論曰。持成就者。有十種陀羅尼。一義陀羅尼。如經得眾義陀羅尼故。二聞陀羅尼。如經得眾法陀羅尼故。三智陀羅尼。如經起智陀羅尼故。四放光陀羅尼。如經光明陀羅尼故。五降伏他陀羅尼。如經善意陀羅尼故。六供養如來布施攝取貧窮眾生陀羅尼。如經得眾財陀羅尼故。七于大乘中狹劣眾生。示教利益陀羅尼。如經威德陀羅尼故。八不斷辯才陀羅尼。如經得無障礙門陀羅尼故。九無盡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無量陀羅尼故。十種種義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種種義陀羅尼故。乃至隨所聞無量差別說如是等。余經文。說成就問答成就受持成就。如經說應知。易解故不釋。余如前說。
經曰。是菩薩于一佛所以十阿僧 百千陀羅尼門听受法。如從一佛听法。余無量無邊諸佛亦復如是。是菩薩于禮敬佛時所聞法明門能受。非多學聲聞。得大陀羅尼力。于十萬劫所能受持。是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力及無礙智樂說力說法。說法時在于法座。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心差別說法。是菩薩法座。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于一切中最為殊勝。得無量法明。是菩薩處于法座。或以一音說。令一切大眾悉得解了。即得解了。或以種種音說。令一切大眾各得開解。即得開解。或但放光明說。令一切大眾各得解法。即得解法。或以一切毛孔皆出法音。或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色物皆出法音。或以一音周遍一切法界皆令得解。或以一切音聲法聲住持。或于一切世界歌詠樂音一切音聲皆出法音。或于一字聲中一切法字句聲皆差別說。或于不可說世界無量地水火風聚細微塵差別一一微塵中不可說法門皆悉能說。是菩薩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于一念間一時問難。彼一一眾生以無量音聲差別問難。如一人所問余者異問。是菩薩于一念間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如是二三千大千世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三千大千世界。若萬十萬百萬若億三千大千世界。若十億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于一念間一時問難。彼一一眾生以無量音聲差別問難。如一人所問余者異問。是菩薩于一念間悉受如是問難。但以一音皆令開解。
是菩薩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遍滿其中。隨心隨根隨信為眾生說法得法明故。求如來力滿足佛事。與一切眾生而作依止。
是菩薩轉倍精進攝取如是智明。若于一一毛頭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如來大會。佛在其中而為說法。一一如來為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說法。一一眾生心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心生如來。如是隨眾生心而與法門。如一佛一切佛在一一毛頭處亦如是。如是一切法界中。于是中生大憶念力。于一念間從一切佛所受一切法明而不失一句。何況所說一切世界中眾生。
是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轉勝晝夜更無余念入佛境界。常得親近一切諸佛。通達甚深菩薩解脫。是菩薩隨順如是智。常入三昧不離親近諸佛。而于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無量百千佛無量百千那由他佛無量億佛無量百億佛無量千億佛無量百千億佛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以上妙供具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親近諸佛。于諸佛所種種問難通達說法陀羅尼。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佛子譬如本真金作莊嚴具。已系在轉輪聖王若頸若頂。一切小王四天下人。所有一切諸莊嚴具無能及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彼諸善根轉勝明淨。一切聲聞闢支佛及下地菩薩所不能壞。是菩薩善根轉明。能照眾生煩惱心稠林處。照已還攝。佛子。譬如大梵王二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深稠林處皆悉能照。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善慧地中。彼諸善根光明照諸眾生煩惱心稠林處。照已還攝。是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九菩薩善慧地。若廣說者。于無量劫說不可盡。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得大勢力主二千世界。于自在中而得自在。如實正解最為殊勝善能宣說。聲聞闢支佛菩薩波羅蜜行眾生問難無能窮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三昧。見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佛。知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佛神力。能動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入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照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能化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世界眾生。能住壽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劫事。能善入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于一一身能示十阿僧 百千佛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十地經論善慧地第九卷之十一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6冊No.1522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法雲地第十卷之十二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菩薩于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雲何方便作滿足地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如是無量智善觀智。乃至第九菩薩地善擇智。善滿足清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善攝大功德智慧。廣行增上大悲。廣知世界差別。深入眾生界稠林行。念隨順入如來行境界。深入趣向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名為得至一切種一切智智受位地。
論曰。是中地方便作滿足地分者。于初地至九地中善擇智業應知。如經佛子若菩薩如是無量智善觀智。乃至第九菩薩地善擇智故。此善擇智有七種相。一善修行故。有三句。如經善滿足清白法集無量助道法善攝大功德智慧故。此諸句次第相釋應知。二普遍隨順自利利他故。如經廣行增上大悲故。三令佛土淨。如經廣知世界差別故。四教化眾生。如經深入眾生界稠林行故。五善解。如經念隨順入如來行境界故。如來境界者。真如法故。六無厭足。如經深入趣向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故。七地盡至入。如經名為得至一切種一切智智受位地故。如是十地方便作滿足地分已說。雲何得三昧滿足分。
經曰。佛子。菩薩隨順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即得菩薩名離垢三昧而現在前。名入法界差別三昧。名莊嚴道場三昧。名一切種花光三昧。名海藏三昧。名海成就三昧。名虛空界廣三昧。名善擇一切法性三昧。名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名現一切諸佛現前住菩薩三昧而現在前。如是等上首十阿僧 百千諸三昧門皆現在前。是菩薩皆悉入此一切三昧。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此菩薩乃至十阿僧 百千三昧。最後三昧名一切智智受勝位菩薩三昧而現在前。
論曰。得三昧滿足者。離垢三昧等共眷屬現前故。離垢三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三昧復有九種三昧。離八種垢應知。一入密無垢。如經名入法界差別三昧故。二近無垢。如經名莊嚴道場三昧故。三放光無垢。如經名一切種花光三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經名海藏三昧故。五起通無垢。如經名海成就三昧故。六清淨佛土無垢有二句。無量正觀故。如經名虛空界廣三昧。名善擇一切法性三昧故。七化眾生無垢。如經名隨一切眾生心行三昧故。八正覺無垢。成菩提時一切諸佛迭共現前知故。如經名現一切諸佛現前住菩薩三昧而現在前故。乃至名一切智智受勝位菩薩三昧而現在前者。一切智智無分別一切智智平等。受位故。善知三昧方便。乃至三昧所作正受者。滿足三昧事示現如是。十地得三昧滿足分已說。雲何得受位分。
經曰。是三昧現在前時。即有大寶蓮華王出。周圓如十阿僧 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寶間錯莊嚴。過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善根所生。行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光明普照一切法界。過一切諸天所有境界。大琉璃摩尼寶為睫。不可量釤賜蹺 4舐覘Dξ 搿Q指ˇ唇鷂 丁; 磧形蘗抗餉鰲R磺兄詒 浯砥淠 N蘗勘ν 指財瀋稀B G笄 瀾縹 臼 攘 ㄒ暈﹥焓簟H縭淺刪途咦闃釹嘁選6 逼腥 瀋礞 畛瓶苫ㄗ J瞧腥 靡磺兄侵鞘蓯ソ蝗 亮 省<詞鄙碓詿蟊α ㄍ踝 獻 J瞧腥 詿蟊α ㄍ踝 獻 薄6 貝蟊α ㄍ蹙焓裊 ㄗ 轄雜釁腥 R灰黃腥 宰 ㄗ 稀N 票似腥 R灰黃腥 韉檬 僨 痢=砸恍墓Q湊把齟篤腥 br />
論曰。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是中座處者有十種相。一生相。如經是三昧現在前時即有大寶蓮花王出故。二量相。如經周圓如十阿僧 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故。三勝相。如經一切眾寶間錯莊嚴故。四地相。如經過于一切世間境界故。五因相。如經出世間善根所生故。六成相。如經行諸法如幻性境界所成故。七第一義相。如經光明善照一切法界故善照者。名為正觀故。八功德相。過一切諸天故。如經過一切諸天所有境界故。九體相。睫台等。如經大琉璃摩尼寶為睫等。十莊嚴具足相。如經花身有無量光明一切眾寶間錯其內無量寶網彌覆其上故。隨何等身量者。身稱花座。如經爾時菩薩其身姝妙稱可花座如是等。隨何等眷屬者。此坐處大寶蓮花王座眷屬菩薩眷屬住在其中。如經爾時大寶蓮花王眷屬如是等。
經曰。是菩薩升大寶蓮花王座。及眷屬菩薩坐蓮花座入三昧已。爾時十方一切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惡道皆悉休息。光明普照一切法界。一切世界皆悉嚴淨。皆得見聞一切諸佛大會。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坐大寶蓮花王座時。即時兩足下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阿鼻地獄等。滅眾生苦惱。兩膝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畜生。滅除苦惱。臍輪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餓鬼。滅除苦惱。左右脅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人身。滅除苦惱。兩手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諸天阿修羅宮。兩肩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聲聞人項背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闢支佛身面門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從初發心乃至得九地菩薩。白毫相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出已悉照十方無量得位菩薩身而住一切魔宮隱蔽不現。頂上放十阿僧 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出已悉照十方一切諸佛大會。圍繞一切世界十匝。住虛空中成大光明輪網台。名高大光明作大供養供養諸佛。如是供養從初發心乃至得九地菩薩所作供養諸佛。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大光明輪網台勝十方世界所有華香末香燒香涂香散香花 衣服寶蓋幢幡眾寶瓔珞摩尼寶珠供養之具。過于一切世間境界。以從出世間善根生故。一一佛大會上皆雨眾寶。猶如大雨。若有眾生覺知如是供養者。當知皆是必定不退無上大道。如是諸光明雨大供養已。彼一切光明悉照十方一切諸佛大會。圍繞一切世界十匝。入諸佛足下。爾時彼諸佛及彼大菩薩。知某世界中某甲菩薩行如是菩薩道成就菩薩得位地時。又佛子。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繞設大供養一心瞻仰。各得十十百千三昧諸得位地菩薩。于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出一大光明名壞魔怨。有十阿僧 百千光明以為眷屬。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此光明滅已。是菩薩即時得百千增上大勢力功德智慧而現在前。
論曰。隨何等相者。一切世界動等相。如經是菩薩升大寶蓮花王座乃至皆得見聞一切諸佛大會故。隨何等出處者。以出光明故。復次光明三種業應知。一利益業。二發覺業。三攝伏業。如經何以故佛子是菩薩坐大蓮花王座即時兩足下放十阿僧 百千光明乃至功德智慧而現在前故。必定不退無上大道。于地中決定義故。復有異義定不放逸。所作之事決定心故。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者。于菩薩胸中有功德莊嚴金剛萬字相。名為無比。
經曰。如是佛子。爾時諸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通。有阿僧 光明眷屬。照于十方一切世界無有遺余十匝圍繞一切世界。示于諸佛大神通力。勸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一切十方諸佛國土六種震動。滅除一切惡道苦惱。一切魔宮隱蔽不現。示一切諸佛得菩提處。示一切諸佛大會神通莊嚴之事。照明一切法界際。一切虛空界。盡一切世界已還來集。在一切菩薩大會之上周匝圍繞。示大神通光明莊嚴之事。是光明入彼大菩薩頂上。其諸眷屬光明入諸眷屬蓮花座上。菩薩頂上光明入是菩薩身時。彼諸菩薩各得先所未得十十百千三昧。彼諸光明一時入彼菩薩頂時。彼菩薩名為得位。入諸佛境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佛子。譬如轉輪聖王長子玉女寶所生具足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上。取四大海水。上張羅網寶蓋幡華寶幢種種莊嚴。手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灌頂剎利王數。具足轉十善道故。得名轉輪聖王。如是佛子。彼菩薩從諸如來得受位已。名得智位。具足十力墮在佛數。佛子。是名菩薩大乘位地。菩薩為是位故。受無量百千萬億苦難行事。是菩薩得是位已。無量功德智慧轉增。名為安住菩薩法雲地。
論曰。隨所得位者。諸如來光明。彼菩薩迭互知平等攝受故。如經如是佛子爾時諸佛放眉間白毫相光名益一切智通如是等。雲何得位如轉輪聖王長子。如經譬如轉輪聖王長子如是等。此菩薩同得位時。名為善住此地中。如經是菩薩得是位已無量功德智慧轉增名為安住菩薩法雲地。如是得受位分已說。雲何入大盡分。入大盡分者。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雲何智成就。
經曰。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如實知眾生界集識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虛空界集法界集。如實知涅界集。如實知邪見諸煩惱界集。世界成壞集。聲聞行集。闢支佛行集菩薩行集。諸佛力無畏不共佛法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得菩提轉法輪示滅度集。略說乃至如實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別集。是菩薩以如是智通達勝慧。如實知眾生業化。煩惱化見作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闢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如實知一切分別無分別化。是菩薩如實知佛力持法持僧持。業持煩惱持時持。願持供養持。行持劫持。如實知智持。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細微入智。所謂行細微入智。退細微入智。入胎細微入智。生細微入智。奮迅細微入智。出家細微入智。得菩提細微入智。轉法輪細微入智。持壽命細微入智。示涅細微入智。如實知法久住細微入智。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密處。所謂身密口密意密。籌量時非時密。與菩薩授記密。攝伏眾生密。乘種種密。一切根行差別密。一切信如實所作密。如實知行得菩提密。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 劫。阿僧 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劫入無量劫。無量劫入一念劫。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有佛劫入有佛劫。無佛劫入無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未來過去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未來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短劫入短劫。長劫入長劫。如實知一切劫相相入。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智。所謂入凡夫道智。入微塵智。入國土身菩提智。入眾生身心菩提智。入一切處隨菩提智。入亂行示現智。入順行示現智。入逆行示現智。入思議不思議智。入世間出世間智。行示現智。入聲聞智。闢支佛智。菩薩智。如實知如來智行智。佛子。諸佛智慧如是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住此地即能得入如是智慧。
論曰。是中智大復有七種應知。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細微智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是中初依能斷疑力應知。第二依彼身起力。第三依彼如是如是轉行力。第四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智作故。第五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第六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故。第七依對治意說。是中集智者。因緣集智應知。彼復隨所有分染。或淨或滅。隨所有三界處。隨所有眾生。隨染淨等心。隨所有有為法無為法無知知故。隨所有處虛空等。隨所說正不正法。隨所證不證。謂于涅隨所邪見過余外道等彼不能證。隨所有器世間壞成。隨所有三乘。彼集差別應知。如經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乃至如實知入一切法成智差別集故。是中應化智者。眾生應化等差別應知。如經是菩薩以如是智通達勝慧乃至如實知一切分別無分別化故。是中煩惱見作化者。應化示煩惱染見作故。法界化者。所說法行故。彼應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如實知故。是中加持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佛力持乃至如實知智持故。如經應知。是中智持者。一切智智故。此智能作一切事故。入細微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細微入智乃至如實知法久住細微入智故。如經應知。是中奮迅者。現行七步等應知。是中密處智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密處。乃至如實知行得菩提密故。如經應知。是中入劫智者。所謂入劫。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 劫乃至如實知一切劫相相入故。如經應知。是中入者。平等解脫一切劫迭相入故。是中入道智者。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如經是菩薩如實知諸佛所有入智。所謂入凡夫道智乃至即能得入如是智慧故。如是七種智大已說。雲何解脫大。
經曰。佛子。是菩薩如是通達此地行。得名菩薩不思議解脫門。無障礙解脫。淨智差別解脫。普門光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不退輪解脫。入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解脫光輪解脫。名得菩薩一切境界無余解脫。佛子。是菩薩十菩薩解脫門為首。得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菩薩解脫門。皆于第十菩薩地中得如是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三昧。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陀羅尼。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神通。亦復如是。
論曰。是中解脫大者。一依神通境界。如經佛子是菩薩如是通達此地行得名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故。二能至無量世界願智無礙。如經無障礙解脫故。三知世間出世間有學無學聲聞闢支佛菩薩如來解脫智等。如經淨智差別解脫故。四隨意轉事。如經普門光解脫故。五法陀羅尼。如經如來藏解脫故。六能破他言。如經隨順不退轉輪解脫故。七三世劫隨意住持。如經入通達三世解脫故。八一切法一切種因緣集智。如經法界藏解脫故。九光不離身而能普照。如經解脫光輪解脫故。十依一時知無量世界諸眾生心。如經名得菩薩一切境界無余解脫故。是中三昧大者。如經如是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三昧故。是中陀羅尼大者。如經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陀羅尼故。是中神通大者。如經無量無邊百千萬阿僧 神通亦復如是故。如是十地入大盡分已說。雲何地釋名分。
經曰。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菩提。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是菩薩于十方無量佛所。無量大法明。無量大法照。無量大法雨。于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娑伽羅雲澍大雨聚余地處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唯除大海。如是佛子。一切如來秘密處。所謂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彼一切眾生。一切聲聞闢支佛。皆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從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薩。亦不能受不能堪不能思不能持。唯此住法雲地菩薩。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大海。一大龍王起大雲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龍王。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龍王。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說諸大龍王起大雲雨。于一念間一時澍下。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所以者何。大海是無量廣大器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中。于一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諸佛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乃至無量無邊不可稱說諸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住此法雲地幾許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間能受能堪能思能持。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住此法雲地。于不可數不可說佛所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佛子。譬如十方所有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國土微塵數等諸世界中所有眾生。彼眾生中一眾生得聞持陀羅尼。無余為佛持者。最大聲聞聞持陀羅尼第一。譬如金剛蓮華上佛。有名大勝比丘。聞持陀羅尼第一。其一眾生成就如是聞持陀羅尼力。如彼一眾生余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亦如是成就聞持陀羅尼力。其一人所受法第二人不重受。如是一切各各不同。佛子。于意雲何。彼一切眾生所受聞持陀羅尼力寧為多不。解脫月菩薩言。佛子。彼一切眾生所受聞持陀羅尼力甚多無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今當為汝說。是菩薩住此法雲地。于一念間于一佛所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彼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受持方便上說。一切眾生聞持陀羅尼力。比此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一佛所如前所說。十方世界微塵數等諸佛所。復過此數無量無邊諸佛所。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于一念間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法雲地。自從願力起大慈悲雲。震大法雷音。通明無畏以為電光。大智慧光以為疾風。大福德善根為厚密雲。現種種色身為雜色雲。說正法雨破諸魔怨。于一念間如前所說。諸世界中所有微塵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皆悉遍覆。復過此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亦皆遍覆澍大甘露善根法雨。滅除眾生隨心所樂無明所起煩惱塵焰。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于一世界中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初生。出家。得佛道。請轉法輪。示大涅。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得智自在。若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前微塵數等世界。復過此數百千萬億阿僧 世界。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一切佛事隨所度眾生得智自在。
論曰。是中地釋名者。有三種。一雲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故漸化眾生故。如大雲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是中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者。近說受持義故。如經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菩提成就無量念力方便畢竟故復能受持眾多微密速疾持故。如經是菩薩于十方無量佛所無量大法明。如是等。是中無量諸佛無量大法明者。說眾多故。入如來微密處故。一念間者。速疾受故。聞法者。性故作故。二事示現。雲何性。大法光明故。聞思智攝受故。大法照修慧智攝受故。雲何作大法雨。如大雲與他法雨故。于中起信故。言受受所說字句故。言堪以能取義故。言思彼二攝受不失故。言持大海亦如是。以不濁故。言受能受一切水故。言堪余水數入失本名故。言思用不可盡故。言持應知。如經名三世法界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乃至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故。是中名三世法界藏者。于法界中三種事藏。雲雷電等譬喻相似法應知。如經復次佛子是菩薩住此法雲地自從願力乃至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故。是中大智慧光以為疾風者。風相似法。現種種色身者。隨世間種種身回轉。雜色雲相似法故。說正法雨破諸魔怨者。雨相似法故。如是此地釋名分已說。雲何神通力無上有上分。
經曰。是菩薩住在此地。于智慧中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通隨心所念。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復隨心念。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如是廣大無量亂住倒住正住等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是菩薩復隨心念。或于一微塵中示一世界所有一切鐵圍山等。然彼微塵而不增長。若二若三四五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億若千億若百千億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所有一切鐵圍山等。入一微塵中。然彼微塵亦不增長。是菩薩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莊嚴之事示二世界。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莊嚴之事乃至示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復隨心念。或以二世界莊嚴之事示一世界。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莊嚴之事示一世界。復隨心念。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眾生置一世界中。然諸眾生而不恐怖不覺不知。復隨心念。或以一世界眾生乃至置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然諸眾生亦不恐怖不覺不知。復隨心念。或于一毛道示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復隨心念。乃至或以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示一毛道。復隨心念。于一念間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身。于一一身中示如是等微塵數手以此諸手勤心供養十方諸佛。以一一手執恆河沙等花箱以散諸佛。如是花箱如是花 末香涂香燻香衣服寶蓋幡花寶幢一切莊嚴事亦復如是。于一一身中示如是等微塵數頭。于一一頭中示如是等微塵數舌。以此諸舌贊嘆諸佛功德之事。如是等事于念念中遍滿十方。于念念中無量世界示得菩提。乃至示大涅莊嚴住持。于三世中示無量身。于自身中示有無量諸佛。示無量佛世界莊嚴之事。亦示世界成壞之事。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災而不惱眾生。復隨心念。或以無量無邊世界為一海水。此海水中作大蓮花光明莊嚴遍覆無量無邊世界。于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妙事。乃至示一切種一切智智。或于自身示十方光明摩尼寶珠電光日月星宿諸光明等乃至一切世界諸光明等皆于身中現。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示十方世界風災劫盡火災劫盡水災劫盡。隨一切眾生種種心念應現色身莊嚴成就。或以自身作如來身。以如來身作自身。以如來身作自佛國。以自佛國作如來身。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中神變如是。復過于此有余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神通莊嚴。自在示現。
論曰。是中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眾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是中依內者。有四種。一不思議解脫。二三昧。三起智陀羅尼。四神通。如前所說。依外者。外事地等。復有外事自他身等。是中自相者有二種。一轉外事等。二應化自身等。是中轉者。復有三種。一略廣轉。二異事轉。三自在轉。能作一切眾生種種莊嚴等。雲何略廣轉。如經是菩薩住在此地于智慧中得上自在力善擇大智通隨心所念或以狹國為廣廣國為狹故。雲何異事轉。如經復隨心念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乃至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故。雲何自在轉。如經是菩薩復隨心念于一微塵中示一世界乃至然諸眾生亦不恐怖不覺不知故。雲何應化自身等。如經復隨心念或于一毛道示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復隨心念乃至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示一毛道故。是中作住持者。供養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如經復隨心念于一念間示現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等身乃至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莊嚴自在示現故。雲何令歡喜。
經曰。爾時會中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各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無量無邊佛復雲何。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大眾心所念已。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諸大眾。聞是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為斷疑故少示菩薩神通之力莊嚴妙事。爾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體性菩薩三昧。金剛藏菩薩入一切佛國體性菩薩三昧。時彼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皆自見身入金剛藏菩薩身中于其身內見佛國土。彼國土中所有諸相莊嚴妙事。于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于中有道場樹。其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覆蔭三千億三千大千世界。稱樹高廣有師子座。其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如來。一切大眾咸皆見。佛坐在道場樹下師子座上。其中諸相莊嚴妙事。于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一切諸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等各在本處。爾時一切大眾歡喜踴躍生希有想默然而住。觀金剛藏菩薩。爾時解脫月菩薩語金剛藏菩薩言。佛子。甚為希有。此三昧神通莊嚴有大勢力。佛子此三昧名為何等。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此三昧名為一切佛國體性。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此三昧境界莊嚴神通妙事為齊幾許。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隨心所念。善修成此三昧力故。能示如是佛國土微塵數等。諸佛國土自身中現。復過此數。佛子。菩薩住此菩薩法雲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菩薩三昧。以是義故。此菩薩乃至得位菩薩及住善慧地菩薩。不能測知。若身身業難可測知。若口口業難可測知。若意意業難可測知。若神通事難可測知。若觀三世智難可測知。若入三昧境界難可測知。若智境界難可測知。若游戲諸解脫難可測知。若應化所作。若加所作。若神力所作難可測知。乃至舉足下足所作。乃至得位菩薩及住善慧地菩薩不能測知。佛子。菩薩法雲地。如是無量今已略說。若廣說者。無量百千阿僧 劫。無量百千萬無量百千億不能得盡。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行境界力如是無量。佛神通行境界力復雲何。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譬如有人取四天下中二三豆土。作如是言。無邊世界地界為多此耶。汝所問者。我謂如是。如來無量智慧。雲何以菩薩智慧而欲測量。佛子如人取四天下中少地界余在極多如是。佛子。菩薩法雲地。于無量劫說但說一分。何況如來地。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是諸如來證知我言。佛子。假使十方于一一方無量世界微塵數等諸佛國土十地菩薩皆滿其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此諸菩薩于無量劫所修行業功德智慧。于如來功德智慧力。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那由他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百億分不及一。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百千億那由他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是佛子。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業。不舍菩薩三昧力。能見諸佛勤心供養。于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具上上供養無量諸佛。而能具受諸佛神力所加轉復明勝。是菩薩于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勝者。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窮盡。佛子。譬如善巧金師善治此金為莊嚴具。以無上摩尼寶珠間錯其中。系在自在天王若頸若頂。其余天人莊嚴之具無能及者。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第十菩薩法雲地中。彼菩薩不可思議智行。一切眾生一切聲聞闢支佛。從初地乃至住第九地菩薩所不能及。是菩薩住此地中。大智照光明。能令一切眾生乃至住一切智智。其余智慧之明所不能壞。佛子。譬如摩醯首羅天王光明過一切生處眾生。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如是佛子。是菩薩住此第十菩薩法雲地中。彼智慧光明。一切聲聞闢支佛。從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薩所不能及。是菩薩住此地中。能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智智法中。佛子。是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十方諸佛為說智慧。令通達三世行。正知法界差別。遍覆一切世間界。照一切世間界。令一切眾生界得證法故。略說。乃至隨順得一切智智。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增上。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十菩薩法雲地。若廣說者。無量無邊阿僧 劫不可窮盡。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羅天王具足自在。善授眾生聲聞闢支佛菩薩波羅蜜行。于法界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于一念間。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三昧。得見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佛。能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佛神力。能動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照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能教化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能住壽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劫事。能善入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法門。能變身為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身。于一一身示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于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雲何示現自神通力。如經爾時會中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如是等。如是自力示現。斷眾生疑令歡喜故。雲何說一切法。如經如是佛子是菩薩通達如是智慧順如來身口意業乃至轉復明勝。是菩薩于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勝者。如是等。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如經說應知三世智等通故。通三種行故。一能斷疑行。如經佛子是菩薩住此地中隨順如是智十方諸佛為說智慧令通達三世行等。三世行者。道義應知。二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秘密法故。如經正知法界差別故。三等作助行。此有三種應知。一作淨佛國土平等。為化眾生故。二作法明平等。三作正覺平等。如經遍覆一切世間界故。照一切世間界故。令一切眾生界得證法故。略說。乃至隨順得一切智智。如是等。如是此地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已說。次說地影像分。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三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雲何修行功德。
經曰。佛子。是菩薩十地。次第順行趣向一切種一切智智。佛子。譬如從阿耨大池流出四河。充滿閻浮提。不可窮盡。轉復增長乃至充滿大海。如是佛子。菩薩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願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界不可窮盡。轉復增長乃至滿足得一切種一切智智。
論曰。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願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應知。如經佛子譬如從阿耨大池流出四河乃至滿足得一切種一切智智故。雲何上勝功德。
經曰。佛子。是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譬如依大地故有十大山王差別。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毗陀略山王。仙聖山王。由乾陀羅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迦婆羅山王。眾相山王。須彌山王。佛子。譬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集在其中。是諸藥草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歡喜地中。一切世間書論技藝文誦咒術集在其中。一切世間書論技藝文誦咒術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集在其中。一切諸香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離垢地中。一切菩薩持戒正受行香集在其中。一切菩薩持戒正受行香不可窮盡。佛子。譬如毗陀略山王。純淨寶性一切諸寶集在其中。一切諸寶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明地中。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集在其中。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仙聖山王。純淨寶性五通聖人集在其中。五通聖人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焰地中。一切行中殊勝智行集在其中。一切行中殊勝智行種種問難不可窮盡。佛子。譬如由乾陀羅山王。純淨寶性一切夜叉諸大鬼神集在其中。一切夜叉諸大鬼神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難勝地中。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變化莊嚴集在其中。一切自在如意神通變化莊嚴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馬耳山王。純淨寶性一切眾果集在其中。一切眾果取不可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現前地中。說入因緣集觀集在其中。說入因緣集觀聲聞果證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尼民陀羅山王。純淨寶性一切大力龍神集在其中。一切大力龍神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遠行地中。種種方便智集在其中。種種方便智說闢支佛果證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斫迦婆羅山王。純淨寶性得自在眾集在其中。得自在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不動地中。起一切菩薩自在道集在其中。起一切菩薩自在道。說一切世間界差別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眾相山王。純淨寶性諸大阿修羅眾集在其中。諸大阿修羅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善慧地中。知一切眾生逆順行集在其中。知一切眾生逆順行。說一切世間生滅相問答不可窮盡。佛子。譬如須彌山王。純淨寶性諸大天眾集在其中。諸大天眾不可窮盡。如是佛子。菩薩住在菩薩法雲地中。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集在其中。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示現佛事問答不可窮盡。佛子。此十大寶山王同在大海。因大海得名。如是佛子。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
論曰。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如經佛子是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譬如依大地故有十大山王差別故。是中純淨諸寶山喻者。喻八種地。厭地善清淨故。復次諸山王非眾生數。眾生數依故。非眾生數者。有二種。一受用事。二守護積聚寶事等。是中受用事者。有二種。一眾生四大增損對治。二長養眾生依雪山香山毗陀略山馬耳山。此四山非眾生數依故。藥草眾香眾寶一切果集在其中。一切果者。第六山中眾生數者。復有六種難對治故。六種難者。一貧難。二死難。三儉難。四不調伏難。五惡業難。六怨敵難。第四山中五通福田對治貧難。第五山中夜叉大神神通變化對治死難。第七山中諸大龍王對治儉難。第八山中得自在眾對治不調伏難。第九山中阿修羅說咒對治惡業難。第十山中自在四天王。對治怨敵難。此一切山集在其中者。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言集在其中不可窮盡者。順行不斷不休息故。彼十大山因大海得名。大海亦因大山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彼因果相顯故。如經佛子此十大寶山王同在大海。因大海得名。如是佛子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因一切智得名故。雲何難度能度大果功德。
經曰。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相故數名大海無有能壞。何等為十。一漸次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失本名。四同一味。五無量寶聚。六甚深難度。七廣大無量。八多有大身眾生依住。九潮不過限。十能受一切大雨無有厭足。如是佛子。菩薩行以十相故數名菩薩行無有能壞。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歡喜地中。漸次起大願故。菩薩離垢地中。不共破戒死尸住故。菩薩明地中。舍諸世間假名數故。菩薩焰地中。恭敬三寶得一味不壞故。菩薩難勝地中。無量方便智起世間所作寶故。菩薩現前地中。觀甚深因緣集法故。菩薩遠行地中。以無量方便智。善擇諸法故。菩薩不動地中。示現起大莊嚴事故。菩薩善慧地中。得甚深解脫通達世間行。如實所證不過限故。菩薩法雲地中。能受一切諸佛大法明雨無有厭足故。
論曰。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大海有八種功德應知。一易入功德。如經漸次深故。二淨功德。如經不受死尸故。三平等功德。如經余水失本名故。四護功德。如經同一味故。五利益功德。如經無量寶聚故。六不竭功德。謂深廣等。如經甚深難度故。廣大無量故。七住處功德。以大眾生依住故。如經多有大身眾生依住故。八護世間功德。潮不過時受水無厭。如經潮不過限故。能受一切大雨無有厭足故。大海相似法菩薩十地行。亦有十種相應如經。如是佛子菩薩行以十相故。數名菩薩行。無有能壞故。如是等。雲何轉盡堅固功德。
經曰。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過十寶性。一出大海。二巧匠善治。三善轉精妙。四善清淨。五善淨光澤。六善鑽穿。七貫以寶縷。八置在琉璃高幢。九放一切光明。十隨王意雨眾寶物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寶物。如是佛子。菩薩發薩婆若心過十聖性。一初發心布施離慳。二善修持戒正行明淨。三善修禪定三昧三摩跋提令轉精妙。四菩提分善清淨。五方便神通善淨光澤。六因緣集觀善鑽穿。七種種方便智縷善貫穿。八置于自在神通幢上。九觀眾生行放多聞智慧光明。十諸佛授智位。爾時能為一切眾生現作佛事。即名得薩婆若。
論曰。是中轉盡堅固功德者。大摩尼寶喻。如經佛子譬如大摩尼寶珠等故。過十寶性者。摩尼寶過毗琉璃等以出故取。乃至放一切光明示現此寶。有八種功德攝故。八種功德者。一出功德。選擇而取以善觀故。二色功德。巧匠善治故。三形相功德。善轉精妙故。四無垢功德。善清淨故。五明淨功德。善淨光澤故。六起行功德。善鑽穿故。貫以寶縷故。置在琉璃高幢故。此三句示現。七神力功德。放一切光明遍照一切處故。八不護功德。隨王意雨眾寶物。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寶物。正智受位故。一切眾生同善根藏故。過十聖性者。過聲聞闢支佛等性故。聲聞有八種性。四行四果差別故。闢支佛有二種性。行果差別故。如是十地影像分已說。雲何地利益分。
經曰。佛子。是菩薩行善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若眾生不深種善根者。不能得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若得聞者。此人成就幾許功德。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隨一切智智所攝觀集諸功德。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亦復如是。此人得聞此法門。所得功德亦復如是。何以故佛子若非菩薩不得聞此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何況能信。何況能持。何況正修行。說此經時。以佛神力。以得法力。十方世界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踴遍踴等遍踴。覺遍覺等遍覺。起遍起等遍起。震遍震等遍震。吼震吼等遍吼。以佛神力以得法力故。雨種種天花如雲而下。雨天衣雨天寶。雨天莊嚴具雨天蓋雨天幡。雨天幢雨天伎樂。雨天音聲。贊嘆一切智地。及贊十地殊勝之事。如此世界四天下。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說十地法。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周遍皆說此十地法。以佛神力故。十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等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菩薩來集遍滿十方虛空。到已皆作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菩薩住諸地相。佛子。我等一切亦名金剛藏。從名金剛勝世界金剛幢佛所來。彼一切世界皆承佛神力說此法門。眾會亦如是。字句亦如是。釋名亦如是。義趣亦如是不增不減。佛子。是故我等承佛神力。來到此眾為證是法。佛子。如我等來至此眾。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中四天下。上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皆有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菩薩往為作證。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說此經時。如來隨喜。彼一切菩薩眾及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摩醯首羅淨居天眾皆大歡喜。佛在他化自在天中成道未久第二七日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金剛藏菩薩說歡喜奉行。
論曰。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功德。復次此法門中。決定信說大利益義示現。如經佛子是菩薩行善集一切種一切智智功德集法門品。如是等。解脫月菩薩言。如是等。金剛藏菩薩言。如是等故。為于此經中生信得功德。復生信功德緣生義故。以神通力示現六種十八相動。如經說此經時以佛神力以得法力故。如是等。是中六種動者。一動。二踴。三上去。四起。五下去。六吼。十八相此六種動等相。下中上如是次第應知。器世間中。依四種眾生聚。一依不善眾生。二依信種種天眾生。三依我慢眾生。四依咒術眾生。為此眾生下中上次第差別故。動乃至吼。如是十八句異義應知。如是生信功德及緣生義已說。是中供養功德者。如經雨種種天華如雲而下。如是等。一切世界說此法門示現為無量法門利益眾生示現。如經如此世界四天下。如是等。余者易解。
十地經論法雲地第十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