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1冊No.1612大乘五蘊論
No.1612[cf.No.1613]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一者色蘊。二者受蘊。三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
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雲何地界。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謂溫燥性。雲何風界。謂輕等動性。雲何四大種所造諸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無表色等。雲何眼根。謂色為境清淨色。雲何耳根。謂聲為境清淨色。雲何鼻根。謂香為境清淨色。雲何舌根。謂味為境清淨色。雲何身根。謂所觸為境清淨色。雲何為色。謂眼境界。顯色形色及表色等。雲何為聲。謂耳境界。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雲何為香。謂鼻境界。好香惡香及所余香。雲何為味。謂舌境界。甘味酢味咸味辛味苦味淡味。
雲何為所觸一分。謂身境界。除四大種。余所造觸。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雲何名為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及三摩地所生色等無見無對。
雲何受蘊。謂三領納。一苦二樂三不苦不樂。樂謂滅時有和合欲。苦謂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謂無二欲。
雲何想蘊。謂于境界取種種相。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雲何名為諸余心法。謂彼諸法與心相應。彼復雲何。謂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善根無 善根無痴善根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 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慳誑諂x害無慚無愧賦戀艟儼恍判傅》乓萃 釕 也徽 6褡魎 八擰 br />
是諸心法。五是遍行。五是別境。十一是善六是煩惱。余是隨煩惱。四是不決定。
雲何為觸。謂三和合分別為性。雲何作意。謂能令心發悟為性。雲何為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俱相違。令心造作意業為性。雲何為欲。謂于可愛事希望為性。雲何勝解。謂于決定事即如所了印可為性。雲何為念。謂于串習事令心不忘明記為性。雲何三摩地。謂于所觀事令心一境不散為性。雲何為慧。謂即于彼擇法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雲何為信。謂于業果諸諦寶中。極正符順心淨為性。雲何為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為性。
雲何為愧。謂世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為性。
雲何無貪。謂貪對治。令深厭患無著為性。
雲何無 。謂 對治。以慈為性。
雲何無痴。謂痴對治。以其如實正行為性。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心于善品勇悍為性。
雲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
雲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即是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舍不善法。及即修彼對治善法。
雲何為舍。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無染安住。
雲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
雲何為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為性。
雲何為 。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雲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雲何慢。謂于劣計己勝。或于等計己等。心高舉為性。雲何過慢。謂于等計己勝。或于勝計己等。心高舉為性。雲何慢過慢。謂于勝計己勝。心高舉為性。雲何我慢。謂于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雲何增上慢。謂于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雲何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雲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高舉為性。
雲何無明。謂于業果及諦寶中無智為性。此復二種。所謂俱生分別所起。又欲纏貪 及欲纏無明。名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 不善根。痴不善根。
雲何為見。所謂五見。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雲何薩迦耶見。謂于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染污慧為性。雲何邊執見。謂即由彼增上力故。隨觀為常或復為斷。染污慧為性。雲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污慧為性。雲何見取。謂即于三見及彼所依諸蘊。隨觀為最為上為勝為極。染污慧為性。雲何戒禁取。謂于戒禁及彼所依諸蘊。隨觀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染污慧為性。雲何為疑。謂于諦等猶豫為性。諸煩惱中後三見及疑唯分別起。余通俱生及分別起。
雲何為忿。謂遇現前不饒益事心損惱為性。雲何為恨。謂結怨不舍為性。雲何為覆。謂于自罪覆藏為性。雲何為惱。謂發暴惡言尤蛆為性。雲何為嫉。謂于他盛事心妒為性。雲何為慳。謂施相違心吝為性。雲何為誑。謂為誑他詐現不實事為性。雲何為諂。謂覆藏自過方便所攝心曲為性。雲何為x。謂于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為性。雲何為害。謂于諸有情損惱為性。
雲何無慚。謂于所作罪不自羞恥為性。雲何無愧。謂于所作罪不羞恥他為性。雲何干頡N叫牟壞 ┤匏 澳 擅廖 浴T坪蔚艟佟N叫牟患啪參 浴T坪尾恍擰N叫潘 災巍S諞倒 炔徽 潘場P牟磺寰晃 浴T坪渦傅 N驕 巍S謚釕破沸牟揮旅臀 浴T坪畏乓蕁N郊從商安_痴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雲何失念謂染污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為性。雲何散亂。謂貪 痴分心流蕩為性。雲何不正知。謂于身語意現前行中不正依住為性。
雲何惡作。謂心變悔為性。雲何睡眠。謂不自在轉心極昧略為性。雲何為尋。謂能尋求意言分別思慧差別令心粗為性。雲何為伺。謂能伺察意言分別思慧差別令心細為性。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設。決定異性及不異性。彼復雲何。謂得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無想所有。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類。
雲何為得。謂若獲若成就。此復三種。謂若種子若自在若現前。如其所應。
雲何無想等至。謂已離遍淨貪。未離上貪。由出離想作意為先。不恆現行心心法滅為性。
雲何滅盡等至。謂已離無所有處貪。從第一有更求勝進。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不恆現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
雲何無想所有。謂無想等至果。無想有情天中生已。不恆現行心心法滅為性。雲何命根。謂于眾同分中。先業所引。住時決定為性。雲何眾同分。謂諸有情自類相似為性。雲何為生。謂于眾同分中。諸行本無今有為性。雲何為老。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變異為性。雲何為住。謂即如是諸行相續隨轉為性。雲何無常。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謝滅為性。雲何名身。謂諸法自性增語為性。雲何句身。謂諸法差別增語為性。雲何文身。謂諸字為性。以能表彰前二種故。亦名為顯。由與名句為所依止顯了義故。亦名為字。非差別門所變易故。雲何異生性。謂于諸聖法不得為性。如是等類已說行蘊。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攝故。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采集故。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轉故。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識。能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為境。恆與我痴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問以何義故說名為蘊。答以積聚義說名為蘊。謂世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
復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言觸處者。謂四大種及前所說所觸一分。言意處者。即是識蘊。言法處者。謂受想行蘊無表色等及與無為。雲何無為。謂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擇滅無為。及真如等。雲何虛空。謂若容受諸色。雲何非擇滅。謂若滅非離系。此復雲何。謂離煩惱對治而諸蘊畢竟不生。雲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系。此復雲何。謂由煩惱對治故諸蘊畢竟不生。雲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
問以何義故名為處耶。答諸識生長門義。是處義。
復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為性。言意界者。謂即彼無間滅等。為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余三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為即法處法界。
問以何義故說名為界。答以能任持無作用性自相義故。說名為界。
問以何義故宣說蘊等。答為欲對治三種我執。如其次第三種我執者。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
復次此十八界幾有色。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
幾無色。謂所余界。
幾有見。謂一色界。
幾無見。謂所余界。
幾有對。謂十有色界。若彼于是處有所障礙。是有對義。
幾無對。謂所余界。
幾有漏。謂十五界及後三少分。由于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
幾無漏。謂後三少分。
幾欲界系。謂一切。
幾色界系。謂十四。除香味鼻舌識。
幾無色界系謂後三。
幾不系。謂即彼無漏界。
幾蘊所攝。謂除無為。
幾取蘊所攝謂有漏。
幾善幾不善幾無記。謂十通三種七心界及色聲法界八無記。
幾是內。謂十二。除色聲香味觸及法界。幾是外。謂六即所除。
幾有緣。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有法。
幾無緣。謂余十及法界少分。
幾有分別。謂意界意識界法界少分。
幾執受。謂五內界及四界少分。謂色香味觸。
幾非執受。謂余九四少分。
幾同分。謂五內有色界。由與自識等境界故。
幾彼同分。謂即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
大乘五蘊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