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97[cf.No.665]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一。
(多用沼疏少取余說)
釋明一集注。
序品第一。
□□□三世一切佛。甚深法寶賢聖眾。我今注釋金光典。恆□□道利群生。夫以贊釋此經諸家良多。唯有大薦福寺勝莊法師。西明寺惠沼法師。新羅國憬興法師者。並是人中龍象城內英賢。遐跡稱揚緇索知識。俱起弘法志。咸各制義疏。可謂重明佛日朗世間之幽 。再扇慈風開群品之耳目。而今小僧稟性愚鈍不能。遍諳諸家文義。由斯采撮群疏要文以為注釋。冀同趣者幸垂改作。惚集一部勒成十卷。號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雲。
詳夫法先幽焉。游之者勿悟其趣經王深矣。尋之者難測其宗。然今略制四門。以贊金光秘密之典。何等為四。一明經之宗趣。二敘翻經之異。三解經之題目。四入文判釋。初明經宗趣者。此經王宗諸說各異。且白馬寺韶法師僧真諦三藏解雲。此經示三身本有。顯四德無生。開果果忘緣。解如如真實。又有說雲。此經菩提涅因果為宗。究暢本始二果。備顯緣正兩因。元曉師說。前二師說皆有道理。但取一途互有不盡。通用兩義乃無不周。興法師說。此經常住因果為宗。勝莊師解。但以菩提因果為經正宗。惠沼師解。令辨經宗略有二解。一雲。菩提因果為宗。何以故。但說壽量及三身差別。又第四卷。但問菩提心因。佛答但說十度之行。又付囑品雲。唯菩提正因已為汝說。故知但以菩提因果為宗。二雲。亦說涅因果為宗。壽量品中。以三復次各十義故名為涅。又辨如來十種行已雲。當知是謂涅真實之行。故知亦以涅因果為宗。此二種說任意取舍。然雙取(雲雲)。
第二辨翻經之異者。佛法東流時既又遠。經本單復能可定實。今據六本略述雄衍傳經之疏跡。何者六也。一者四卷。二者五卷。三者六卷四者七卷。五者八卷。六者十卷。初即北涼蒙遜之世。有三藏法師。梵雲曇無讖。晉雲法豐。在始藏縣中翻為四卷十八品。未獲三身•滅業障等六品。第二本即後周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舍崛多。周雲稱藏。共少同學 那崛多。為大冢宰宇文護。譯于歸聖寺出為五卷。分懺悔品為其二品。長行名為夢金鼓品。偈頌名為懺悔品。舍身長行名現寶塔。故品增二十。廣壽量大辯兩品。智仙筆受。次第三本。即梁武帝世至承聖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梵雲波羅末陀。梁雲真諦。在于建鄴翻。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足前出沒為二十二品卷增成六。次第四本。即梁武皇帝愍五趣之輪回。悼四生之沉沒。泛寶舟以救溺。秉惠炬以照迷。遣使西國仍請名僧及經論等。乃屈西天竺三藏法師婆羅末陀。梁雲真諦。輔最淨地品闕以成七卷。次第五本。即北天竺犍陀羅國三藏法師 那崛多。共少同學耶舍崛多譯出。沙門彥琮重覆勘。大興善寺沙門寶貴。開皇十七年令分為八卷二十四品。然上五本文義闕多攝義不周。第六本。周義淨三藏。明悟秀出標奇于救蟻之年。風鑒游生拔萃于進具之歲。四韋三藏皎越朝曦。五篇七略明逾夕月。志懷舟儕情叨紹隆。殉道忘疲何辭折骨。周游西夏二十余年。天藏龍宮備皆探賾。尋諸梵本考較無遺。振錫東歸。長安二年奉制。于西京西明寺重譯此經。長安三年歲次癸卯十月己未朔四日。已成淨寫畢功。加兩品。所謂金勝陀羅尼•如意寶珠陀羅尼。開六品。所謂四天王觀察人王品(此四天王品開出)。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此吉祥天女品開出)。十方菩薩等四贊嘆品(此四于贊嘆品中開出)。又補序品之初•四天王品•壽量品之末。又廣大辨財天女品及雜說等。總成十卷三十一品。文詞具足攝義周盡。但數代翻譯唯只增文。于舊經中更無加減。三藏法師遂考諸梵本更攝疏條。可謂妙契西音傳貝葉而無謬。巧符東語寫金簡而王差。上來辨翻經之異已記。
第四釋經題目者。首稱金光明最勝王經者。即一部之總名。復言序品第一者。即諸品之別目。梵雲甦跋羅那(金)婆甦(光明) 摩(最勝)索怛羅(二合契經)因陀羅(主)羅(去聲) (王)尼陀那(序)跋梨跋陀(品)。故應雲金光明最勝契經主王序品。令存周語故名金光明最勝王經。所謂金者諸寶中之王。即譬此經眾法中之勝。光明之者譯日夜之言。即喻法光照于無明之夜而滅痴□之暗。金有二義。一不生不滅義。非所造作終不毀故。二性淨淨隨緣義。自性無染轉作嚴具故。初譬常果。故壽量品雲。諸佛無作者亦復本無生等。後即喻常因。故三身品雲。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求覓即見金礦等。總而言之。金光明者通辨因果。因金光明雖有多門。略述六對。一理行相對。即理因如金。以所依故。行因如光明。以能依故。乃至六正助相對。即體用中助之如金滅 依故。正如光明。能除障故。果金光明者雖復無邊。亦述六對。一法報相對。即法身如金。以本有故。報如光明。以始有故。乃至六體相相對。即果體如金。常不變故。事相如光。任緣轉故。由此因果皆有六相。故成十二對。文指事往往可得。恐言煩廣不得多陳。具如興公疏等明。言最勝者。帝皇所譬之義。即表此經是三輪中之最上義。最上之義雖有多途。略述四義。一絕諍論義。轉照二輪唯有唯空。為諸諍論安足之所。令此經王空有雙唱。非諸諍論安足之處故。如經雲。轉法輪照持法輪是也。二無等義。教既離邊行。必無有與等者故。如經雲。希有難量初中後善文義究竟等。三摧伏義。行若無等。即無魔怨而不降者故。如經雲。降伏煩惱諸魔怨建立無上大法幢等。四總領義。由前之義無有秘要而不攝者故。如經雲。如是經典甚深之義若現在世者。如來三十七覺品等住世不滅等。總而言之。此經因果皆備四義故。寄金光嘆如主王勝妙之義。經者契經之略稱也。契即契當至令之義。當義理而合宜故。經即貫穿攝持之義。貫所說義攝所伐生故名為經。序者敘也。品者數也別也。慶喜敘聖旨為眾生生信之基緒。釋唱因果作三乘起行之由藉。藉之與基區分類別故曰序品。第者居也。一者初也。一部之內雖有三十一品。此序居初故雲第一。舉此大綱故。言金光明最勝王經序品第一。
第四入文判釋者。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沼公判雲。有其兩解。且述一解。初之一品序分所收更無諍論。次壽量品盡依空滿願品。此之九品明經正宗。余二十一品皆是流通。何以故。妙幢等請欲聞斷智因果。世尊為說壽量無盡。是明菩提。陳如疑情壽命無窮如何復說入般涅。故為除斯執。復說涅三復次義。雖說壽量無邊。未知佛有三身差別。復欲修學。請佛為陳。故次說三身品。次教修學。修學正則斷惡修善。斷惡即懺悔滅障。修善即五位三 修十勝行。行依覺起。須知俗真後更重明二空之性。空有雙習依空滿願。所以行備果圓。故經正宗意在于此。四天王觀察人天品下。即但觀彼持學流通。所有處方加其守護。蓋其智力災橫不侵。是故名為流通分也。莊公雲。初有序品是教起因緣分。次有二十九品當宗正釋分。後付囑品為依教奉行分。文義長遠不能煩述。興公雲。而釋此經略有三分。初證經略標分。即序品也。略表因果以警有緣。為當廣說之序。故次□請廣說分。即次二十六品也。以妙幢等一貪之眾根品既成堪聞此法。世尊稱宣廣說因果微妙義。故後嘆勸誓持分。即後五品也。大聖勸持最勝之教令不忘失。時眾誓持法本之義而普流故。諸家三分略述如是。然今多依沼法師疏注釋經文。往往兼述余家之說。沼公雲。就序品中有七圓滿。一序圓滿。如是我聞等。二三昧圓滿。于最清淨等。三听眾圓滿。與大 芻眾等。四說因圓滿。願樂欲聞也。五說時圓滿。于日晡時從定而起也。六審機圓滿。觀察大眾也。七標說圓滿。而說頌曰等下也。莊公雲。初序分有二。一通因緣。二爾時薄伽梵下別因緣雲雲。興公雲。初序有二。初阿難證經序。序往聖言證是佛說。令生信故。後如來略表當所說嘆法深妙。令發聖說故。初證經中或分或合。合即唯五。以顯己聞•聞時•教主•處說•被機故。分為六者。如金剛仙論雲。初三明弟子。後三證師。雖有二理。合解應勝。令從合釋有五。一略標持法。二顯待時。三別辨待主。四別示待處。五敘略所備。初又有二。此初標所持之法也。言如是者。總嘆令生清淨可希望三信之格言也。所說協理依信教曰如。所稟資成依成順教曰是。言我聞者。此後顯能待之聞也。大乘基雲。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我謂諸蘊世俗假者。令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即是無我之大我也。乃至雲。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是法我從佛聞。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次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言一時者。第二總標說教時也。興公雲。即法王開示妙理之辰。大眾餐受秘法之日。良由一會聞者根欲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作長劫。或促多劫為一念。不決定故。即說听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續事緒究竟。總稱一時。廣如慈恩法華疏述。言薄伽梵者。第三辨教主也。莊公雲。然薄伽梵含有多義。無語可翻存其梵本。如瑜伽論八十三說。坦然晏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敵。具大勢力故。名薄伽梵。又佛地論雲。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即如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廣如彼論釋。言在王舍城鷲峰山頂者。第四示說教處也。沼公雲。第四說處復有二種一應身住處。即王舍城等。二法身住處。即于最清淨等。又王舍城等凡聖三乘之所共居。于最清淨等明諸佛不共所居。興公雲。在者居也。游化之義。雖居崛山。游化王舍故。莊公雲。梵音曷羅 王延利[口*皿]舍摩訶大那揭羅城總應雲王舍大城。智度論雲。摩揭陀王有生一子。一頭兩面四群。後大成人有大勢力。詔閻浮提天下取諸王一萬八千置此上中。因此立為王舍城。具說如彼。善見論雲。此城最大縱廣三百由旬。有八億戶八萬聚落。梵音近栗陀羅鷲俱吒峰缽跋多山。此間應言鷲峰山。智度論雲。鷲鳥居山頂故名鷲頭山。問。此山在何所。答三藏雲。摩揭提國古王舍城東北角有鷲峰山。接山嶺有王舍城。又如西域記廣述。山及城事煩故不陳。興公引法華論雲。如王舍城勝余城舍故。耆 屈山勝余諸山故。顯此法勝故。彼論意言。城勝余城。無麗物而不出。法勝余法。無善德而不備。猶山勝余山為好鳥之所止。法勝余法為上聖之所止游故。又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義高如山出二乘故。令說此經在城居山。亦有此表。廣如彼疏述。居下也。玉篇雲。于者居也。最者最究竟也)。
于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沼公雲。明應身住處。下明法身住處。離二障故名最清淨。不共二乘故名甚深。諸法自性名法界。即此法身是諸佛鏡智所緣故。功德性邊即為佛土。法身所依名如來所居。即功德義相邊名自性法身。以功德相即依真如。或智內證雲如來居。問。何故須明二種住處。答。欲顯三身非即離故。興公雲。此顯不共住處也。即以六義辨不共住。何者為六。一無比義。二出障義。三離言義。四體性義。五所證義。六依止義。言無比者即最也。最者即最上最勝究竟之義。無有一法于無垢如可其勝故。言出障者即清淨也。二障種習皆悉斷棄故雲清淨。言離言者即甚深也。性離萬像絕諸言慮故雲甚深。言體性者即法界也。如來妙德無有一法離法如如而有體性故雲法界。界即性義故。言所證者即諸佛之境也。法如如智名為諸佛鏡智。若起垢累遂盡內證如如而成自德故曰佛境。言依止者即如來所居也。言如來者。即瑜伽雲。言無虛妄故名如來。言所居者即依止住義。如經雲。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顯現故。然初句言于最清淨。于者居也。論語鄉黨篇雲。孔子于鄉黨。即玉篇雲。于者居也。今準此言如來法身居法性土。欲言于最清淨乃至如來所居)。
與大 芻眾九萬八千人(第五敘所被機也。沼公雲。眾成就五門分別。廣如彼疏。總有十八眾。一聲聞眾。乃至十八近事女眾。初聲聞眾文分為四。一標類舉數。二嘆其德。三列其名。四明詣佛。此即初也。興公雲。大 芻眾者。即法華論雲行成就。九萬八千者。亦彼論中數成就也。與者即兼並共及之義。如智論雲。一處一時一心一惑一見一道同解脫。是名為共。梵音摩訶。周雲大也。大有六義。一者數大。九萬八千故。二者離大。大障斷故。三者位大。大羅漢故。四者德大。備智斷故。五者名大。令普聞故。六者識大。大人天眾所識故。梵雲 芻自有三義。初名怖魔。剃發染衣天宮動而魔怖也。次名乞士。身為道器。乞食次身也。後名破惡。聖人道長存惡以證果也。無有此方一句可當。故諸經中皆破梵音。眾多之義三數以去皆言多。故不可以彼兩知之。僧釋此眾也)。
皆是阿羅漢。能善調伏如大象王。諸漏已除。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畢。舍諸重檐。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得大自在。住清淨戒。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興公雲。此K嘆其德。即彼論中攝功德成就也。阿羅漢者即含殺賊•不生•應供之三義也。性•事兩障既盡。心性必善調順故。善調如大象。即法華論雲。善得心惠解脫故名心善調伏。善諸漏者。即三漏現起流注為義。得二解脫心遂自在。自在心故雲已除。除者盡也。言煩惱者。即漏之種子。離現起漏相應所緣二縛必解脫。故雲無復煩惱也。離定障故雲心善解脫也。斷性障故雲惠善解脫也。所作已畢者。對治降伏煩惱怨敵故即道漏也。言重擔者。即後生生染之蘊。聖道若漏便棄後身生染諸法。故雲舍也。己利者涅也。遂者及也至也。生死之擔既棄。涅之利至獲。故雲得己利也。諸有者即三有也。煩惱能為三有之因。亦苦亦結故雲有結也。諸得涅之利者。必盡三有之染因。故盡有結也。得大自在住清淨戒者。即法華論雲。善得正智心解脫也。得正智而證無為故。雲得大自在也。盡諸漏而無復犯故。雲住清淨戒也。善巧方便智慧莊嚴者。即彼論中。其心自在也。諸得心自在者。皆成善知見道修道智也。惠莊嚴證八解脫已到彼岸者。亦彼論中。到第一究竟也。故彼論雲。善得天智。心得解脫。善得神通。無淨三昧等。諸功德故也。智惠莊嚴者。根漏也。證八解脫者。定漏也。皆阿羅漢者。果漏也。即從多而言三滿。皆圓成波羅蜜多種姓聲聞故雲到彼岸也。又有七雙解羅漢德。廣如彼疏。沼公復依法華論說。如彼疏也)。
其名曰具壽阿若x陳如。具壽阿說侍多。具壽婆濕波。具壽摩訶那摩。具壽波帝利迦。大迦攝婆。優摟頻螺迦攝。伽耶迦攝。那提迦攝。舍利子。大目乾連。唯阿難陀住于學地(沼公雲此列名有二。初列無學。次簡別有學。列無學中有十一人。諸經列名前後不定。令此多依出家前後。此中前五人即最初 芻也。言具壽者。具福惠二命故雲具壽。梵雲阿若多x陳那。x陳是婆羅門姓也。那是男聲。阿若多是解義。初語解故。初轉法輪故。佛問解未。五人之中陳那先報我今已解。因以為名。名為初解。x陳之姓乃為眾多。以解標名。那是男聲。以男簡女。故後雲那。次阿說馬侍多勝雲也。略纂雲。此比丘威儀第一。善順佛教勝于善馬故言馬勝。次婆濕者。此雲氣息。今此比丘初生之時。感陰陽氣而有秀異。名為氣息。次摩訶那摩者。此雲大名。此人生時陸地生花。由感此祥有大名稱。又出家已有大智辯緣振聲響。故曰大名。佛本行經雲。師子類王有其四子。一淨飯王有二子。一是悉達二是難陀。二白飯王有二子。一難提迦。二婆提利迦。三解飯王有二子。一阿難陀。二提婆多。四甘露飯王有二子。一阿尼盧豆。二摩訶那摩。此即是也。次婆帝利迦者。此雲善賢。是白飯王第二子也。次大迦攝婆者。此雲大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弊日月之光。迦攝是彼之種。此迦葉身亦有光。故以為名。大富長者之子。少欲知足。次優類頻螺迦攝者。此雲木菰。其胸有 狀如木菰。又池中龍從彼為稱。次伽邪者山名也。即象頭山。從山為名。次那提者河名也。此人近河為住處。故以立名。次舍利子者。此雲 子。以母才辨喻如 鳥。以母顯之故雲 子。次大目乾連者。此雲大采寂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采 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口。取母氏名。次唯阿難陀等者。簡別有學。梵雲阿難陀。此雲慶喜。世尊成道內外皆慶。當喜之時而生故)。
如是等諸大聲聞。各于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第四詣佛文分為五。一結數。二來時。三出定。四詣佛。五到儀。下文準此。煩故不科。晡音補胡反。申時曰晡也)。
復有菩薩摩訶薩。百千萬億人俱(沼公雲。明菩薩眾。文亦分四。此即標類舉數。諸經論說數大小別。此應雲百分千萬億菩薩。莊公雲。梵音菩提薩誓 省4嗽憑跤星櫬笥星欏J陀卸喔創巍9閎綾聳琛7徹什皇觶 br />
有大威德。如大龍王(沼公雲。第二嘆德有二十五句經文。分為二十二種德。一具大神通德。乃至二十二證法無疑德。此即第一德具大神通名大威德。能除不信能生善根。猶如大龍。能降雹除不信。能注雨生善芽故)。
名稱普聞。眾所知識(第二明名高他委德。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咸為一切眾生所識。貞公雲。召體為名。顯能為稱。普有二種。一遠近普。自主他主遠聞名故。二上下普。若劣若勝皆稱贊故。識者得名。知者聞稱)。
施戒清淨。常樂奉持(第三明修因圓滿德。總攝六度。修因始圓。七最勝中無染最勝名為清淨。或三輪淨故。恆修不舍名樂奉持。即長時意樂。七最勝六意樂。各舉于一以顯其余)。
忍行精勤。經無量劫(七大性中精進大性。亦影攝余。即是合明忍辱精進)。
超諸靜慮。系念念現前。開闡慧門。善修方便(此諸菩薩入地已上念念倍前。及過二乘名超。恆在定故名系念現前。敷揚法教名開闡惠門。故法花論雲。其智慧門名阿含甚深。決擇會通名善方便。叉善修方便願力等)。
自在游戲。微妙神通(第四明現相利生德。準花嚴經。佛子有十種游戲神通。一現舍天壽。二現受生。三現為童子。乃至十八涅。意示諸相為利眾生。廣如大般若最勝天王會中釋)。
逮得總持。辨才無盡(第五明具辯說法德。逮者及也至也。得四總持及四辯才皆悉無盡。不唯七中不斷盡。辨勝故無盡故。由利不息故皆無盡)。
斷諸煩惱。累染皆亡(第六明離諸障染德。惑•業•苦三如次煩惱•累•染。又煩惱者是種子也。累者現行也。染者即習氣。辨一門知障也。已斷正斷將斷故得雲皆亡)。
不久當成一切種智(第七明紹佛不斷德。此諸菩薩越前二劫。或處法雲皆補一生。稱為不久。菩提在未來故曰當成。得薩般若雲一切種智。謂種類。謂空有理事名一切種。于此咸達名一切種智。依主釋也。一切種者此是境聲)。
降魔軍眾。而擊法鼓(第八明降伏魔怨德。魔即四魔。煩惱•蘊•死•天也。軍即十軍。欲•憂•愁•饑•渴等。廣如法華章述。魔軍從化勝敵先鳴。顯實開權為擊法鼓)。
制諸外道。令起淨心(第九明摧諸外道德。具四無畏摧諸外道。令生正信雲起淨心)。
轉妙法輪。度人天眾(第十明繼佛宣揚德。于資糧等五位轉其四位二種不退法輪。廣如法華疏辨)。
十方佛土悉已莊嚴(第十一明嚴淨佛土德。開閉一切諸惡趣門淨土之義。廣如無垢稱經及疏)。
六趣有情無不蒙益(第十二明他利不虛德。言六趣者。梵雲底o瞿尼多。譯為傍生。梵雲那麗多。又雲閉戾多。譯雲餓鬼。梵雲未奴沙。譯雲人也。天趣•修羅•地獄三名及六趣之義。如法華疏。善知根性而于六道現形說法。其見聞者皆蒙利益)。
成就大智。具足大忍(第十三明自利具忍德。興公雲。大智者即證秘法二空之智也。所證之理既廣大。故能證之智亦復隨大。故曰大智。無有深法而不察者。故雲具大忍。大忍者。即諦察法忍。微察諸法無措類故)。
住大慈悲。心有大堅固力(第十四明常攝有情德。慈能與樂。悲拔苦。俱言大者。異二乘故。有大堅固力者。常行不舍名為堅固。此意由愍眾生精進不懈。見生死苦如夢不實。思求佛智故行慈悲。其心堅固。廣如疏述)。
歷事諸佛。不般涅(第十五明侍佛不滅德。于一切佛常修正行。雲歷事諸佛。為度眾生無息時故。不求般涅。由利他不息故)。
發弘誓心盡未來際(第十六明弘撫無窮德。發四弘願能盡未來)。
廣于佛所深種淨因(第十七明深殖善因德。即于佛所修十供養名為淨因。或淨之因。或因即淨)。
于三世法性悟無生忍(第十八明了法無生德。即悟三無生忍。依空解脫門觀遍計性悟本性無生忍。依無願門觀依他起悟自然無生忍。依無相門觀圓成實悟惑苦無生忍。問。遍計體無。圓成常住。今此經文雲三世法。如何得雲觀于三性得三種忍。答。于依他上觀遍計無。即依他中亦有圓成。非即離故。辨中邊雲。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故三世者但舉依他顯余二性也)。
逾于二乘所行境界(第十九明緣境不共德。二乘緣境行相可得。菩薩不爾。又菩薩了二空。二乘唯了一空。故雲逾于二乘)。
以大善巧化于世間(第二十明善巧化生德。依六神通及外六種方便。而化世間。或依大乘蘊等諸善巧法。以化世間。簡小乘故名大善巧)。
于大師教能敷演(第二十一明闡揚聖教德。立教不虛故曰大師。即如來也。善能解釋故雲敷演。已得總持殊勝四辯故能敷演。住善慧地故)。
秘密之法。甚深空性。皆已了知。無復疑惑(第二十二明了法無疑德。秘密即四秘密也。即三空性名為甚深。後智能了根本智。知事理疑盡故無復疑)。
其名曰無障礙轉法輪菩薩。常發心轉法輪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沼公第二列名有五十三人。德高名廣。見聞獲益。于中立名。或從本願。或從德行。自他勝行以立其名。初二說法。後二精勤。此為說法修勤對。得說不退轉故雲轉法輪。無有障故雲無障礙等。得樂說不退故。弘法無息故。雲常發心等。自利恆勤故名常精進。利他常策故雲不休息。或他利自利對)。
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觀自在菩薩(此為拔苦與樂對。初即與樂拔苦。吉祥與樂。觀音拔苦)。
總持自在王菩薩。大辨莊嚴王菩薩(此為持法說法對。于第九地能離二愚具足四辨故。雲總持自在。具足七辨常說大乘故。雲大辨莊嚴)。
妙高山王菩薩。大海深王菩薩(此為智高定邃對。智惠難仰故雲妙高山。其定叵測故雲大海深。智定自在並稱為王)。
寶幢菩薩。大寶幢菩薩(此為了有了空對。了有高勝故雲寶幢。了空高勝故雲大寶幢)。
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此為大悲大智對。大悲荷負遍地為藏故雲地藏。能以虛空而為寶藏故雲虛空藏)。
寶手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此為濟貧破障對。手出珍寶能破貧窮故雲寶手自在。智手能壞自他二障故雲金剛手)。
歡喜力菩薩。大法力菩薩(此為難屈降他對。歡喜意樂常行難屈故雲歡喜力。大乘法施能摧他惑故雲大法力)。
大莊嚴光菩薩。大金光莊嚴菩薩(此為自嚴嚴他對。以大智定光而自莊嚴故雲大莊嚴光。以金光明經而利于物故雲大金光莊嚴)。
淨戒菩薩。常定菩薩。極清淨慧菩薩(此為大福大智對。此三三學因各得圓滿。如次立名)。
堅固精進菩薩。心如虛空菩薩。不斷大願菩薩(此為不退常修對。以三練磨榮勤無退名堅固精進。其心無礙故雲心如虛空。四弘不舍名不斷大願)。
施樂菩薩。療諸煩惱病菩薩。醫王菩薩(此為療身療心對。療身病故雲施藥。療心病故雲療煩惱。並除身心病故雲醫王)。
歡喜高王菩薩。得上授記菩薩(此為他進自進對。若見眾生含笑先言。令生歡喜而得自在故雲歡喜高王。處灌頂位得上授記故雲得上授記)。
大雲淨光菩薩。大雲持法菩薩(此為除 持法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皆名大雲。下皆準此。能除垢 故雲淨光。含諸功德故雲持法)。
大雲名稱喜樂菩薩。大雲現無邊稱菩薩(此為他樂遠聞對。美名遍布聞者喜樂故雲名稱喜樂。五教反名遍十方故雲現無邊稱)。
大雲師子吼菩薩。大雲牛王吼菩薩(此為能作能除對。所作決定故雲師子吼。能摧怨敵故雲牛王吼)。
大雲吉祥菩薩。大雲寶德菩薩(此為他自獲益對。能生大福利故雲吉祥。善法自嚴故名寶德)。
大雲日藏菩薩。大雲月藏菩薩(此為破惡證真對。破不善 故雲日藏。能令安樂故雲月藏)。
大雲星光菩薩。大雲火光菩薩(此為能照能成對。種種明照故雲星光。隨情成就故雲火光)。
大雲電光菩薩。大雲雷音菩薩(此為示道警悟對。于生死夜能作照明故雲電光。說法警利故雲雷音)。
大雲慧雨充遍菩薩。大雲清淨雨王菩薩(此為生善滅惡對。法能生智無不利故雲慧雨充遍。法能除障有自在力故雲清淨雨生)。
大雲華樹王菩薩。大雲青蓮華香菩薩。大雲寶釤聰闈磢戙☆{ 宋 梢螄止 浴R蛐幸言步 鎂豕 試隻 魍酢D芊竺罾砉Φ略段毆試魄嗔 恪5們寰環ㄉ砭咦鬮宸窒愎試票 釤聰悖 br />
大雲除 菩薩。大雲破翳菩薩(此為破 除執對。能破痴 故雲除 。能破二執故雲破翳)。
如是等無量大菩薩眾(總結)。
各于晡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文段有四。如前分別)。
復有犁車毗童子五億八千(第三文分為四。此標類舉數。此之滑皮。即是王種。如 域長者寺)。
其名曰師子光童子。師子慧童子(有決定智光。有決定慧。能以正法授諸有情。如次配三)。
因陀羅授童子。大光童子。大猛童子。佛護童子。法護童子。僧護童子(天帝所授名因陀羅授。能以火破自他 名大光。勇明決修道名大猛。三寶護念如次得名)。
金剛護童子。虛空護童子。虛空吼童子。寶藏童子。吉祥妙藏童子(如名準釋)。
如是等人而為上首(總結)。
悉皆安住無上菩提。于大乘中深信歡喜(歡德。至不退位雲安住菩提。又持正法雲安住菩提。證不壞信雲深生歡喜)。
各于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
復有四萬二千天子。其名曰喜見天子。喜悅天子。日光天子。月髻天子。明慧天子。虛空淨慧天子。除煩惱天子。吉祥天子。如是等天子而為上首。皆發弘願護持大乘。紹隆正法能使不絕。各于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次列諸天亦四。同前。多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以近先列。世俗立名。不可具釋。嘆德中。一發四弘願。二守護大乘。守護大乘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則能紹隆正法。正法有三。謂正證正行正教。自能令他依正教起正行證正果。故使不絕)。
復有二萬八千龍王。蓮華龍王。[ -酉+言]羅葉龍王。大力龍王。大吼龍王。小波龍王。持駛水龍王。金面龍王。如意龍王。是等龍王而為上首。于大乘法常樂受持。發深信心。稱揚擁護。各于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文四如前。依此花池住故曰蓮花。[ -酉+言]羅此雲樹。缽此雲葉。依此樹住。或食此葉故以立名。乃至如意依殊為名。嘆德有三。一受持正法二起深信心。三守護贊說)。
復有三萬六千諸藥叉眾。毗沙門天王而為上首。其名曰庵婆藥叉。持庵婆藥叉。蓮華光藏藥叉。蓮華面藥叉。顰眉藥叉。現大怖藥叉。動地藥叉。資騁┌妗J塹紉┌妗Oガ園 秩繢湊 I鐶幕ア植簧 P浮8饔陘問蓖 璺鶿 Ф穹 恪S胰迫 淹俗 幻媯ㄎ囊嚳炙摹R┌媧嗽樸陸 R 平菁病L鏡掠腥 R話 6 芑ア幀H 黃>耄 br />
復有四萬九千揭路荼王。香象勢力王而為上首(鳥王眾此雲妙翅。有勢力能怖香象故雲香象勢力。或可鳥象類別)。
及余健闥婆阿甦羅緊那羅莫呼洛伽等。山林河海一切神仙。並諸大國所有王眾。中宮後妃淨信男女。人天大眾悉皆雲集(總舉余眾。興公雲。健闥婆者此雲尋香行。阿蘿羅者此雲非天。緊捺落者此雲歌神。莫呼落伽者此雲大腹。即莽蛇等)。
咸願擁護無上大乘。讀誦受持書寫流布(嘆德有四。一願擁護。二自誦持。三書寫。四流布)。
各于晡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
如是等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龍神八部。既雲集已(總結有二。此初結也)。
各各至心合掌恭敬。瞻仰尊容。目未曾舍(次明儀軌。求法專誠故至心。表冥所說故合掌。祟仰恭。恭深曰敬。睹相嚴身希成佛果故仰尊容。更無異 故不暫舍)。
願樂欲聞殊勝妙法(第四明說因成就。因眾欲聞佛方可說)。
爾時薄伽梵。于日晡時。從定而起(此第五明說時成就)。
觀察大眾(第六明審機圓滿。或名說儀圓滿)。
而說頌曰。
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甚深難得聞。
諸佛之境界我當為大眾宣說如是經(第七明標說圓滿。有二十四頌大分為三。初一行半總標深妙許為眾宣。次二十半別標所說嘆勝令習。彼有二行總結勝益贊人勸學。此即初也。梵雲伽他。此雲頌。歌美之義。舊雲偈訛毗也。此一行半中。初二句標能詮教。次二句標所詮義。後二句許當為說。以能詮彼菩提涅深因妙果故。雲最勝諸經王。以下諸文。廣如疏述)。
並四方四佛威神共加護東方阿 尊。
南立寶相佛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下二十行半別標也。于中分四。初三行半標壽量品乃至依空滿願品經之正宗。正所明法謂二因果。二眾生身不具下有六行頌。標正宗之中舉能勸之。三護世四王眾下有五行頌。標觀察品已下乃至付囑品流通分中正所修行。四若有聞是經下六頌。標諸品中贊勸持讀。初三行半中復分為七。一行半標壽量品。二我復演妙法一句標三身品。三吉祥懺中勝等二句標懺悔品。四淨除諸惡業等二句標滅障品。五常與無量樂一句標淨地品•蓮花業喻品•金勝陀羅尼品。六一切智根本一句標重顯空性品。七諸功德莊嚴標依空滿願品。釋迦四佛同說此經故雲並四方四佛。沼公。廣說四佛因緣也)。
我復演妙法吉祥懺中勝能滅一切罪。
淨除諸惡業(三身菩提名為妙法。依願三身而行懺悔。懺悔中勝故雲懺中勝。三世三業苦果煩惱。皆能折伏故雲能滅一切罪。業及業因俱名要業)。
及消眾苦患常與無量樂一切智根本。
諸功德莊嚴(此所感果名眾苦患。修六度行得十王果並佛位果樂故。雲常與無量樂。以真如理為諸功德之所依止故。雲一切智根本。由依真理故能圓滿一切功德真實莊嚴故。雲諸功德莊嚴)。
眾生身不具壽命將損減諸惡相現前。
天神皆舍離(自下標正宗之中舉能勸覺。于中分二。初三行半舉諸革苦難令生厭。後兩行半令忻修學。初復分二。初二行明惡果。後一行半明苦因。初中又二。初一行內身苦。後一行外緣苦。此即內身。身不具者闕諸根也。即生苦收。業盡緣終。名壽命將損。即死苦也。鳥鳴百怪。頭上花萎。為諸惡相現。即老病苦也。諸業盡若現前不能修善。名天神舍離)。
親友懷 恨眷屬悉分離彼此共乖違。
珍財皆散失(此明外緣苦。初句明怨憎會苦。次句明愛別離苦。彼此共乖違下二句明求不得苦也)。
惡星為變怪或被邪蠱侵若復多憂愁。
眾苦之所逼(此一行頌明外苦因也)。
睡眠見惡夢因此生煩惱(此半行頌明內苦因)。
是人當澡浴應著鮮潔衣于此妙經王。
甚深佛所說專注心無亂讀誦听受持。(自下明經力能除令忻修學有三。初半修行儀。次一行正修行。後一行結經功力。正修行中。初二句明所學法。後二句明正修行。廣如疏述)。
由此經威力能離諸災橫及余眾苦難。
無不皆除滅(結功德力)。
護世四王眾及大臣眷屬無量諸藥叉。
一心皆擁衛(自下標流通分有五行。標正所修行。此標觀察人天品•四天王護國品•無染著品•如意寶珍品)。
大辨才天女尼連河水神訶利底母神。
堅牢地神眾(此一行標大辨才天女品•吉祥天女品•及增長財物品•堅牢地神品。訶利底此雲青色。有五百子。極護三寶並小男小女等也)。
梵王帝釋主龍王緊那羅及金翅鳥王。
阿甦羅天眾如是天神等並將其眷屬。
皆來護是人晝夜常不離(此二行標僧慎爾耶品•王法正輪品•善生王品•及諸天藥叉護持品)。
我當說是經甚深佛行處諸佛秘密教。
千萬劫難逢(此一行頌標授記品以下文也。甚深行處者。標授記品•除病品•流水品•舍身品。無上菩提唯佛能了名佛行處。除病等品是佛因行。諸佛秘密教等二句標諸贊嘆品及付囑品)。
若有聞是經能為他演說若心生隨喜。
或設于供養(自下六行第四段標流通分諸品之中勸贊持讀。于中分三。初一行標勸持讀。次三行明得益。後二持教行軌則。此即初也)。
如是諸人等當于無量劫常為諸天人。
龍神所恭敬(此一行明得益有三。初得衛護。此即初也)。
此福聚無量數過于恆沙讀誦是經者。
當獲斯功德(此一行明第二成勝因)。
亦為十方尊深行諸菩薩擁護持經者。
今離諸苦難(此第三明聖所守護)。
供養是經者如前澡浴身飲食及香華。
恆起慈悲意若欲听是經令心淨無垢。
常生歡喜念能長諸功德(教持經軌分二。初一行令利他。後二行明自利)。
若以尊重心听聞是經者善生于人趣。
遠離諸苦難(總結勸有二。此一行結得勝果勸也)。
彼人善根熟諸佛之所贊方得聞是經。
及以懺悔法(此一行後結成勝果勸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第二。
(沼公雲。略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言來意者。略且有五。一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三令得涅。四令起妙行。五為機感。言生正解者。從此品已下至依空滿願品來九品明經正宗。初二品明果。五品明行。後二品明境。今此一品即是總明菩提涅。並別明涅。從若不聞如來為說菩提涅。即不能正解脫。既不正知。何能求習菩提涅無上勝果。故此先果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者。諸佛出世本欲令生獲菩提果。果不虛得必藉行因。因托境生行方得立。若不先明其果。不能令起忻心。忻心既生既願修行。既令修行次明其境。先說如來壽量。欲令聞者證得菩提。故序品後有此品生。三者為得涅者。欲令眾生見涅已生難遭想等。故現涅令樂圓寂。故序品後明如來壽量乃至廣說。廣如疏述。二釋品名者。梵雲多陀如阿伽度來阿庾婆壽跋羅量。總此應言如來壽量品。三身諸佛俱名如來。壽即是命。量謂限量。或謂量度。即量度貶量佛壽之限齊。即如來之壽量。或如來壽之量。皆依主釋。即住法性而凝然。隨願緣而相續。應物機而無斷。壽德難測。廣如疏述。三解妨者。問。佛有三身。今明何身壽命。答。具明三身。故經雲。法身性常住等。即是法身也。又雲。諸佛無作者等。即是報身也。又雲。權現于化身。即是化身。故通三佛。如是妨難。如疏廣述)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妙幢(沼公雲。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總說菩提涅。二爾時妙幢菩薩觀于佛前已下。別明涅。初文有五。一妙幢疑佛壽促。二他佛說命無窮。三釋迦自陳常安。四喜見重成不滅。五時眾領解獲益結成。初文有三。一舉念請人。二明所疑境。三述疑所因。初文又三。一明住處。二列其名。三略嘆德。此初二文。勝智迥秀獨超群表。假喻立稱名曰妙幢。梵雲鴝粗 4嗽潑睢<ν吩拼薄>稍菩畔唷P判允薔弧C鉅逑嗨啤4閉吒咄貳9拭 葡啵 br />
已于過去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殖諸善根(嘆德。俱低者。準俱舍論。十億為一俱胝。準花嚴經。萬萬為億。億億為[物-勿+句]梨。[物-勿+句]梨者是俱胝。音少訛耳。余文如疏。殖訓種也)。
是時妙幢菩薩獨于靜處作是思惟。以何因緣釋迦牟尼如來壽命短促唯八十年(明所疑境)。復作是念。如佛所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述疑所因有三。初牒所疑因。二假為征釋。三成前疑意。此即初也)。
雲何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假為征釋)。
然釋迦牟尼如來。曾于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飲食惠施一切饑餓眾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與令得飽滿。況余飲食(此成前疑意。此經文及涅第三。長壽因緣萬行皆是得三身故。但舉施食及不殺生。此通有情壽命因緣故偏舉問。欲令依身長道接物便宜故也)。
時彼菩薩。于世尊所作是念時(第二他佛說壽無窮有六。一他佛現身。乃至六說已不現。此即初也。文分為八。一應時節現。乃至八略指總結。即此初也。以佛說法無四非故。所以于菩薩念時現故)。
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廣博嚴淨。帝青琉璃種種眾寶。雜彩間飾如佛淨土。有妙香氣。過諸天香芬馥充滿(第二變出淨方有四。一舉能變人。二明變土量。三所變土相。四明香燻。帝青琉璃者。是帝釋琉璃寶勝故偏舉也)。
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師子之座。四寶所成以天寶衣而敷其上。復于此坐有妙蓮華。種種珍寶以為嚴飾。量等如來自然顯現(第三變寶坐有四。一坐體。表四生類皆得成佛故現四坐。以天寶衣等者。二明敷設。表其淨分。復于此坐等者。三明莊嚴。表出生死得七覺花。四坐量。寶座稱身故雲量等如來。不由如幢力故雲自然)。
于蓮華上有四如來。東方不動。南方寶相。西方無量壽。北方天鼓音。是四如來各于其座跏趺而坐(第四如來垂降花坐喻法身。四佛表四德。四方喻四相。四德翻彼不生住異滅故四方現)。
放大光明周遍照耀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國土(第五光照境光有三。即一王舍。二大千。三十方。欲顯三身故現三等)。
雨諸天華奏諸天樂(第六光現喜祥也)。
爾時于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以佛威力。受勝妙樂無有乏少(第七光利群生有二。初得樂。後離苦。此初也。十方蒙益經略不論)。
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視。聾者得聞。啞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亂者得本心。若衣無者得衣服。被惡賤者人所敬。有垢穢者身清潔(此離九苦。準文可知)。
于此世間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顯現(第八略總結也)。
爾時妙幢菩薩。見四如來及希有事。歡喜踴躍合掌一心。瞻仰諸佛殊勝之相(第二妙幢喜問。于中有二。初睹佛情欣。二請除疑惑。此初也。並希有事。觀四如來大人之相雲殊勝相)。
亦復思惟釋迦牟尼如來無量功德。唯于壽命。生疑惑心。雲何。如來功德無量。壽命短促。唯八十年(請除疑惑有二。初心疑。後言請。相好等同諸佛。壽命異彌施等。故言唯于壽命生疑惑心)。
爾時四佛。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不應思忖如來壽命長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見諸天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壽量知其齊限(第三彼佛為答有三。初略舉難思。次集眾為釋。後結成因果勸勿生疑。初中有二。初余不能測。後唯佛能知。此初也)。
唯除無上正遍知者(唯佛能知)。
時四如來。欲說釋迦牟尼佛所有壽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諸龍鬼神健闥婆阿甦羅揭略荼緊那羅莫呼洛伽。及無量百千億那庾多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入妙幢菩薩淨妙室中(集眾為辨。初集眾。後為辨。此集眾也)。
爾時四佛于大眾中。欲顯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壽量。而說頌曰(為釋有二。初結集敘。後佛為說。此初也)。
一切諸海水可知其滴數無有能數知。
釋迦之壽量析諸妙高山如芥可知數。
無有能數知釋迦之壽量一切大地土。
可知其塵數無有能算知釋迦之壽量。
假使量虛空可得盡邊際無有能度知。
釋迦之壽量(為說也。分二。初四行過喻分。第五一行過算分。喻分四行中相傳兩釋。一雲。四行如次顯淨•我•樂•常四德。如次能除不信。著我•畏苦•舍心四障。一雲。約佛四身以顯壽量。謂化•應•亦應亦化•非應非化。如次為喻。化身此沒彼現。故以水喻。化依應現如水出山。故以山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身。以無形相故)。
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
世尊之壽量(過算分故)。
不害眾生命及施于飲食由斯二種因。
得壽命長遠是故大覺尊壽命難知數。
如劫無邊際壽量亦如是(結成因果勸勿生疑。此二頌結成二因感長壽果)。
妙幢汝當知不應起疑惑最勝壽無量。
莫能知數者(勸勿生疑)。
爾時妙幢菩薩。聞四如來說釋迦牟尼佛壽量無限白言。世尊。雲何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量(第四妙幢重請。佛壽長我已略解。有何所以現斯短壽。釋迦說短。四佛說長。彼此相違故作此難也)。
時四世尊告妙幢菩薩言。善男子。彼釋迦牟尼佛于五濁世。出現之時(第五彼佛廣陳文分為三。一標。二釋。三成就。初標中有三。一標現短壽時。二標現促所以。三結短壽。此標時也)。
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復無信解(標現促所以有二。一為滅惡即舍生死。二為生善即令得菩提。濁有五種。此中舉四。一命濁。謂人壽百年。二有情濁。此中有三。一喜意不弘。謂稟性下劣。二宿無福惠。謂善根微薄。三多有迷愚。謂無信解)。
此諸眾生。多有我見人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此見濁也。我見者。依五取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今者此文既別說我我所見。即總別異。人見者。即有情見。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余故。眾生見者。即數取趣見。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壽者。見者與壽和合現存活故。養育見者。即養育現在能作士夫用故。又能增長有業故。邪見者。即五見中邪見也。我我所見。謂依五蘊起十五見等。斷常見者。即是邊見。斷謂七斷滅也。常謂四遍常等也。復言等者。等取見戒取見及鈍煩惱。略無劫濁。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惡體故。略不舉之也)。
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眾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欲令生善得菩提故。異生外道即所為人。簡諸入地大菩薩眾。初地已上更見長故。非不現滅)。
是故釋迦牟尼如來。示現如是短促壽命(結標短壽)。
善男子。然彼如來欲令眾生見涅已。生難遭想憂苦等想(自下第二為釋文分為三。一法說。二喻合。三結說。初法說中復分為五。一解釋。二假征。三為通。四卻詰。五解難。此直釋有三。一令于佛起希慕心。二令于法生修習意。三者曲結。此即初也)。
于佛世尊所說經教。速當受持讀誦通利。為人解說不生謗毀(二令于法起修習意。十法行中略舉四行。一受持。二披讀。三諷誦。四解說。影顯余行。且舉易也)。
是故如來現斯短壽(雙結)。
何以故。彼諸眾生若見如來不般涅。不生恭敬難遭之想(此假征並為通)。
如來所說甚深經典。亦不受持讀誦通利為人宣說(此通起持法心)。
所以者何。以常見佛不尊重故(此卻詰並釋難)。
善男子。譬如有人見其父母。多有財產珍寶豐盈。便于財物不生希有難遭之想(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後見滅愛敬喻。此即初也。有人者。喻異生外道。父母者喻佛。多有財產等者。喻佛住法財豐也)。
所以者何。于父財物生常想故(此征並釋也。應雲于父與財生常想故。二義合明)。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不入涅。不生希有難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見故(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征。後釋。三文別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貧窮資財乏少(此後明見滅愛敬喻文中有五。初佛為示滅喻。二敬佛難遭喻。三愛法求學喻。四征。五釋。此即初也)。
然彼貧人或詣王家或大臣舍。見其倉庫種種珍財悉皆盈滿。生希有心難遭之想(此明敬佛難逢喻。無是救護故愛敬。言貧人者。喻異生外道。余文準上喻可知)。
時彼貧人為欲求財。廣設方便策勤無怠(三明愛法求學喻)。
所以者何。為舍貧窮得安樂故(四征。五釋)。
善男子。彼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見如來入于涅。生難遭想乃至憂苦等想(合也。此合佛為示滅喻)。
復作是念。于無量劫諸佛如來出現于世。如烏曇跋華時乃一現。彼諸眾生發希有心起難遭想。若遇如來心生敬信(此合敬佛難逢喻。文有其三。謂法•喻•合)。
聞說正法生實語想。所有經典。悉皆受持。不生毀謗(此合愛法求學喻也)。
善男子。以是因緣。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此結喻也)。
善男子。是諸如來。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眾生(此總成也)。
爾時四佛。說是語已忽然不現(第六說已不現。已上總是他佛說釋迦命無窮)。
爾時是妙幢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百千菩薩及無量億那庾多百千眾生。俱共往詣鷲峰山中釋迦牟尼如來正遍知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釋迦自陳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來至。二啟白所聞。三四佛請陳。四釋迦為說。此即初也)。
時妙幢菩薩。以如上事。具白世尊(啟白所聞)。
時四如來。亦詣鷲峰。至釋迦牟尼佛所。各隨本方。就坐而坐(四佛陳請。文分為三。初四佛俱來。次遣使陳請。後使者傳命。此即初也)。
告侍者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詣釋迦牟尼佛所。為我致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二遣使陳請有三。初通問。次陳請。後隨喜。初也)。
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饒益一切眾生。除去饑饉。令得安樂。我當隨喜(陳請隨喜)。
時彼侍者。各詣釋迦牟尼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師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復作是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今可演說金光明經甚深法要。為欲利益一切眾生。除去饑饉。令得安樂(使者傳命)。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告彼侍者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彼四如來。乃能為諸眾生饒益安樂。勸請于我宣揚正法(釋迦為說。文分為二。初贊。後陳。此贊也)。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我常在鷲山宣說此經寶成就眾生故。
示現般涅凡夫起耶見不信我所說。
為成就彼故示現般涅(後陳也。文分為三。初一持中。上二句顯法報常。以報顯法。下二句顯化滅。後一行重成化滅)。
時大會中有婆羅門。姓x陳如名曰法師授記。與無量百千婆羅門眾。供養佛已(第四喜見重成不滅。文分為八。一陳如寄跡求願。二如來方便默然。三佛如喜見令征。四陳如答請舍利。五喜見別示修福。六陳如更復因求。七喜見答不可得。八陳如領知常住)。
聞世尊說入般涅。涕淚交流(聞佛入滅悲哀。此即聞前頌示現般涅故現流淚。鼻所流為涕。目所出為淚。兩相雜落為交流)。
前禮佛足白言。世尊。若實如來于諸眾生有大慈悲。憐愍利益令得安樂。猶如父母余無等者(三舉佛功德為求願樂所以。于中分三。初歸誠敬禮。次若實如來下陳佛有能為請法由。于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憐利益。二能與世間下明世尊三德俱備所以陳請。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憐之與樂。由大悲故愍拔其苦)。
能與世間作歸依處如淨滿月(此明三德備。此即斷德。如涅經雲。月愛三昧能作清涼。清涼即涅。涅即斷德。以月喻斷德故)。
以大智慧能為照明如日初出(此顯智德。智能破 。如初日出)。
普觀眾生愛無偏黨如羅帖羅(此顯因德)。
唯願世尊施我一願(求佛心願)。
爾時世尊默然而止(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為除譏。乃至五他除疑勝以他說為證故)。
佛威力故于此眾中。有梨車毗童子名一切眾生喜見(三佛加喜見征問。文中分五。初舉處所。乃至五喜見能。此初三也)。
語婆羅門x陳如言。大婆羅門。汝今從佛欲乞何願。我今與汝(此明後二)。
婆羅門言。童子。我欲供養無上世尊。今從如來求請舍利如芥子計(四陳如答求舍利。文分為三。初陳如願。次假設外征。後答願所以。此即初也)。
何以故。我曾聞說其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是人當生三十三天而為帝釋(後二文也。假近粗事。為顯常因當得常果)。
是時童子。語婆羅門曰。若欲願生三十三天受勝報者。應當至心听是金光明最勝王經。(喜見別示福門。即為顯常因。長行答詮。頌中答理。長行有三。一令听此經。二明其所以。三者結略。此即初也)。
于諸經中最為殊勝。難解難入。聲聞獨覺所不能知(三明其所以有二。初二乘不知。二能為勝因。此不能知。其文可知)。
此經能生無量無邊福德果報。乃至成辨無上菩提(能為勝因。能生果報者。為十王因。成辨菩提者。為三身因。真勝果報意令彼求)。
我今為汝略說其事(結略)。婆羅門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難解難入。聲聞獨覺尚不能知(陳如方便更復因求。文分為三。初難經深妙勝者不知。次我等智征不能依習。後殷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盡故無上。凡夫比智難解現智難入。二乘定性不能趣悟。故不能知也)。
何況我等邊鄙之人。智慧微淺。而能解了(我等智微不能依習)。
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許。持還本處。置寶函中恭敬供養。命終之後得為帝釋。常受安樂(後殷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後征。雲何不為我乞。此即初也)。
雲何。汝今不能為我從明行足求斯一願。作是語已(此征雲何不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養得常樂果也)。
爾時童子即為婆羅門。而說頌曰。恆河駛流水。可生白蓮華(有十四頌。分之為四。初三行明難有漏之三相故無舍利。次三行明具涅之三德故無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實故無舍利。後四行明真實身具足四德故無舍利。此初也。此半行明法身無生相。恆河喻真理。 流者喻真如。無有垢染。自性解脫非同有為。能生諸法故無舍利。猶如 流不生蓮花。見水應生物 水尚不得生。故無舍利)。
黃鳥作白形黑鳥變為赤(明無變異相故無舍利。黃鳥者。舊本雲。[物-勿+句]枳羅此雲黃鳥。形如鴿鳩。黃鳥形小。喻色蘊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無漏地。鳥形稍大。喻四蘊老遍三界故。喻變易死遍無漏地故。今此法報二老俱無。故無舍利也)。
假使瞻部樹可生多羅果揭樹羅枝中。
能出庵羅葉(此明法身等無滅相故無舍利。瞻部樹者。此洲之北臨大海多有此樹。樹子極大亦復截食。多羅樹者。傳雲。形大葉狹長。即具多葉。西國書此樹葉。A樹羅者。此亦無翻。如漢菰。內有子小。大如棗。示災食之甘美。庵羅者。傳雲。此雲甘子。如是異類雖有生滅。尚無此類果等滅已而生彼等。雲何無為法得有前滅而留舍利。若自性法身。三相異體故離彼。即是如來)。
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轉變世尊之舍利。
畢竟不可得(法合。彼等有為設可轉變故雲或容容彼不定。如來法身必無生滅留骨舍利。若報化身義準可知)。
假使用龜毛織成上妙服寒時可披著。
方求佛舍利(此下三行明王德故無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實離虛妄故。或可。計用血肉 骨集成法身。如以龜毛集成衣服以御寒。此事既無故無舍利。離前生死故)。
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樓觀堅固不搖動。
方求佛舍利(喻法身真實微細之法。不可轉異成有為粗血肉舍利。離前異故)。
假使水蛭蟲口中生白齒長大利如鋒。
方求佛舍利(喻解脫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之法。既不有生故定無滅。離前滅相故)。
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蹬可升上天宮。
方求佛舍利(自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樂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無常楊。如依兔求角。為梯天宮者。喻常涅常德。以無常想梯得入涅宮。無有是處。由此故知無有舍利。唯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畢竟不得。此即初除緣覺舍心)。
鼠緣此梯上除去阿甦羅能障空中月。
方求佛舍利(除聲聞畏苦障。鼠喻聲聞。菟角梯喻于樂德作真苦想。實無苦故計為有苦。有苦故即有無常。謂有骨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樂德。如緣兔角梯除阿修羅不令障月。月喻涅。既不稱實。明定不得也)。
若蠅飲酒醉周行村邑中廣造于舍宅。
方求佛舍利(除外道著我障。于余有漏觀有我樂。以顛倒故。如蠅飲醉不能飛歷村邑造于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擇滅如村邑。涅樂德如舍宅。據無為不得雲造作舍宅。但雲造詣。或依了因假喻造。或如外道。雖計我常。然有舍身受身之義故。謂佛身有其舍利。是倒故無舍利)。
若使驢唇色赤如頻婆果善作于歌舞。
方求佛舍利(除闡提不信障。由痴不信法身四德。以愚 故喻驢唇黑。以不信故不得如來涅大淨。如驢黑唇不可令赤如頻婆果。善作于歌舞。歌喻利他行。舞喻自利行。然此文據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外道也)。
烏與鵂 鳥同共一處游彼此相順從。
方求佛舍利(此明真實法身具足四德故無舍利。亦分文為四。此初明常實德不與無常虛妄同處故無舍利)。
假使波羅葉可成于傘蓋能遮于大雨。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樂德。若謂為苦如波羅葉。傳雲。各分三道不可蓋而遮天雨。天雨喻變易苦。二乘作無常及苦觀不能得常樂也)。
假令大船舶盛滿諸財寶能令陸地行。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其恆沙德如滿財寶。令陸地行者。喻外道我見。外道我見心不能見真我。真我如舟。不于外道我見陸地心行故也)。
假使鷦鷯鳥以觜餃香山隨處任游行。
方求佛舍利(此明大淨德。外道不信涅淨德。妄計余淨。如鷦鷯鳥不能餃香山游。香山喻大涅淨德。鳥喻外道不信佛說。既真法身不無常等。明知舍利決不可得。故求舍利成本願者。必不可得。故應觀佛離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願滿)。
爾時法師授記婆羅門。聞此頌已亦以伽他。答一切眾生喜見童子曰(第八陳如領解常住。文有二別。初經家標。後正領解。初)。
善哉大童子此眾中吉祥善巧方便心。
得佛無上記(此陳領解。七頌分三。初二行嘆德。次四行正明所解。後一行結佛身常。以前所說說佛四德修因當證故贊善哉。贊內德中有六勝德。一相應勝德。即頌中大字是也。與七大性相應故名為大。二生位勝。即童子是也。以登初地上生如來家名為童子。三發願勝。即眾中吉祥也。發十大願等故。四善巧勝。即善巧是也。得進上地方便故。五方便勝。即方便心是也。智二利方便故。六攝受勝。即得佛記是也。蒙佛記故)。
如來大威德能救護世間仁可至心听。
我今次第說(上二句嘆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能救護者是大悲德)。
諸佛境難思世間無與等法身性常住。
修行無差別(自下四行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後二行解無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諸佛境難思者。是不可思議相。世間無與等者。是轉依相。法身性常住者。是常住相。修行無差別者。是白法所成相。諸佛體皆同者。是無二為相。如是五相如沼公疏中引攝論文廣述也)。
諸佛體皆同所說法亦爾諸佛無作者。
亦復本無生(即是第三無二為相。有三種無二。一有無無二。二為無為無二。三一切佛無二。諸佛體皆同者。即是總句。所說法亦爾者。因釋說法亦復無差。諸佛如來同事業故。諸佛無作者。不顯為無為無二。由業煩惱非所為故名無作者。亦非惑業生故雲無生。已上約應化釋。亦顯自性法身體自本有。非新生作故雲無作等)。
世尊金剛體權現于化身是故佛舍利。
無如芥子許佛非血肉身雲何有舍利(自下二行解無舍利。初一行半領解。後半解示有。此初也。佛身堅固亦權化身。故無舍利如芥子許。若言樹影有血肉者。無有是處。佛身亦爾)。
方便留身骨為益諸眾生(此解示有。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現留舍利益眾生)。
法身是正覺法界即如來此是佛真身
亦說如是法(第三結佛身常。功德所依及以積聚名為法身。道三身故。覺性覺相俱名正覺。是諸法因是諸法依故名法界。對于舍利三身俱真故名真。真既如是。所說之法亦復如是)。
爾時會中三萬二千天子。聞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此明時眾領解獲益。文分為二。初長行聞法獲益。次偈頌陳其領解。菩提心義如疏廣述)。
異品同音。而說頌曰。佛不般涅。正法亦不滅。為利眾生故。示現有滅盡。世尊不思議。妙體無異相。為利眾生故。現種種莊嚴(此申領解。一行領常住。一行領現諸相)。
爾時妙幢菩薩。親于佛前及四如來並二大士諸天子所。聞說釋迦牟尼如來壽量事已。(自下大段第二別明涅。文分為三。一陳疑啟請。二佛為解釋。三領悟得益。初文有二。初結前所聞。後正疑請。此即初也)。
復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實如是。諸佛如來。不般涅。無舍利者(正請有五。一請法儀。二牒所聞。即是前所舉文是也)。
雲何經中。說有涅及佛舍利。令諸人天恭敬供養。過去諸佛。現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養。得福無邊(三舉違難有三意。一雲何名涅。二雲何不入。三既不入。雲何復言留身舍利。一違教。二違世間)。
今復言無。至生疑惑。唯願世尊。哀愍我等。廣為分別(四結疑意。五請為決)。
爾時佛告妙幢菩薩及諸大眾。汝等當知。雲般涅有舍利者。是密意說。如是之義當一心听(佛為解釋。文分為三。初牒疑請敕听。二正為解釋。三如是妙行汝等勤修下結勸令學。此初也。言有舍利是密意說教者。雜集論說。秘密有四。一令入。二相。三對治。四轉變。對治有八。一輕佛障。二輕法障。乃至八不定性障。今此為除輕佛懈怠二種障故說般涅。留身舍利名為密意。余文如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正為解釋有三。初解涅體。次明其相。即顯不入。後釋言入涅及留舍利所以。此初也。明體三番釋。初番約三事四涅當體等釋。次番依展轉證得釋。後約因圓能證。就四次文各有四。一標。二征。三釋。四結。標中初對機。次開後簡前。言菩薩者對機也。十法者即開章也。說有究竟等者。簡異小乘所得涅稱為大涅。言十法者。應雲十義。即為十段)。
雲何為十(初征)。
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初三義約三事解。究竟斷盡煩惱障所知障者。即是解脫也)。
二者。諸佛如來善能解了有情無性及法無性故。名為涅(解了有情等者。即是般若也)。
三者。能轉身依及法依故。名為涅(能轉身等者。即是法身。三事非一異名大般涅。身即第八流轉還滅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識持諸障種。障法身勝故轉第八與如合明)。
四者。于諸有情任運休息化因緣故。名為涅(此下三義約四涅。此明示現入無余也。化事休息者。即八相身示入無余)。
五者。證得真實無差別相平等法身故。名為涅(此明無余涅。文雲證得故。或是自性清淨涅。文雲無差別相故。諸佛證故)。
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無二性故。名為涅(此明無住涅。無二性者即真如也。性無二故。不住生死及以涅)。
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證清淨故。名為涅(自下四義依于三性總別而明。言于一切法了其根本等明者。是總故。辨中邊雲。此中雲何根本真實。謂三自性後得能證遍計依他清淨。本智能證圓成清淨)。
八者。于一切法無生無滅善修行故。名為涅(此依遍計顯。文雲無生滅故。了達彼無能正修行故)。
九者。真如法界實際平等。得正智故。名為涅(此取能證真如無漏正智。依他起性淨分記涅。染非能證故非涅也)。
十者。于諸法性及涅性。得無差別故。名為涅(于其二性得無差別者。意取所得。得是證得也。無差別理者。證圓成實性)。
是諸址法說有涅(結有涅)。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第二復次依展轉釋。文段如前)。
雲何為十(征也)。
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一切煩惱樂欲為本者。如涅經。染淨等法皆欲為本。如入善法欲為根本。起諸染法亦同淨說。以佛能斷證所顯理名為涅)。
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言不取一法者。即由無欲于一切境不生愛著。既不愛著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還此趣生來。所取即五蘊。前約無因亡。此約果滅。所顯之理名為涅)。
三者。以無去來及無所取。是則法身不生不滅無生滅故。名為涅(言法身者。依有漏滅盡所顯真如。是功德依名為法身。故勝 雲。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無去來者。約無有為相說。無所取者。據色蘊等體說。上純無所顯正是涅)。
四者。此無差別非言所宣。言語斷故。名為涅(此約涅體離言詮性名為涅)。
五者。無有我人。唯法生滅得轉依故。名為涅(即是轉依二無我理。無有我人者。無有生執。唯法生滅者。即悟法無我。由悟此理證得轉依名為涅。此粗重轉依也)。
六者。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由二執惑塵是客。有生滅去來故。真如是主。以體常住無生滅去來故。今佛了知證得轉依此心轉依)。
七者。真如是實。余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惑顛倒生稱虛妄。如非倒生故稱實。實不倒稱真如。真如體性即是法身如來。亦是心轉依。但轉釋異耳)。
八者。實際之性。無有戲論。唯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故名為涅(真如法身即是實際。離倒妄顯故無戲論。佛證實際法故戲論斷名為涅。即是道轉依也)。
九者。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由佛永斷妄戲論故得此無生。無生是實。愚夫未斷生虛妄故漂溺生死。如來無此名為涅。即是廣大轉依)。
十者。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名為涅(有為不實是從緣生。法身實體不從緣生。故名涅。歸圓成實是一切法所歸趣故)。
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結也)。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第三復次文四如前。此初標也。文三如前)。
雲何為十(征也)。
一者。如來善知施及施果。無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二者。如來善知戒及戒果。無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三者。如來善知妨忍及忍果。無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四者。如來善知勤及勤果。無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五者。如來善知定及定果。無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六者。如來善知慧及慧果。無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此依因圓能證釋。即修十度因滿能證大般涅。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為七最勝所攝成度。今此經中且舉巧便一介最勝。三輪清淨趣涅勝以顯于余。若修不圓不證涅。故施即見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見有果。謂希報恩及等流•異熟•士用•離系之果。此我法執名不正分別。見能所施謂我執。見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顯之理。或即六度涅之相並名涅。余準此釋耳)。
七者。諸佛如來。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諸法皆無性。不正分別。永除滅故。名為涅(由拔濟方便知諸有情及一切法皆無實故三輪清淨。故無分別無染拔濟)。
八者。若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若見自身為求菩提。是愛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願。不亡相故受諸苦惱。既三輪空無自身愛。無染追求。即正願滿)。
九者。有為之法。皆有數量。無為法者。數量皆除。佛離有為證無為法。無數量故。名為涅(由思擇力知有為法有其數量。以有生滅形假形量故。無為不爾。即稱于如無能所思擇。故雲證無為法無數量故)。
十者。如來了知有情及法。體性皆空。離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為涅(由能了知有情空成就有情智。了知法空成就佛法智。俱無亡相故。皆空離空非有空性。此所證理即是法身名為涅)。
善男子。是謂十法說有涅(結也)。
復次善男子。豈唯如來不般涅。是為希有。(明涅相答不涅。文亦分四。一標。二征。三釋。四結。初標不入涅)。
復有十種希有之法。是如來行(標不入所以也)。
雲何為十(征也)。
一者。生死過失。涅寂靜。由于生死及以涅證平等故。不處流轉。不住涅。于諸有情。不生厭背。是如來行(此不住二邊行有三。初明證生死涅平等。次不處流轉下明不住二邊。後于諸有情下明不舍有情。若二乘人見生死過失見涅寂靜。便有厭舍入于涅也)。
二者。佛于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開悟令其解脫。(恆度有情行。初觀空後觀有。即空方便發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經而無有情得滅度有)。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此明現有。由昔利他願力滿故。如變化人現種種事業。如如意珠出種種物。言隨其根者。勝劣智力。性者。種種界智力。意樂者。遍趣行智力。示教利喜者。示即示現四種道理。教謂教誡令學。利即見退勸勵利益。喜即見進而生慶喜。盡未來等者是常度也)。
三者。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不見所說行。初觀空也)。
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廣說。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現有。猶如天鼓出種種聲)。
四者。佛無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羅門剎帝利薜舍戍達羅等舍。從其乞食(不念乞食行。初觀空行也)。
然由往昔身語意行串習力故。任運詣彼。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來行(現有。瑜伽由十因緣如來乞食。一者為顯杜多功德。乃至十為令無量諸天龍等。隨從如來勤如賓衛故)。
五者。如來之身。無有饑渴。亦無便利羸憊之想。雖行乞取。而無所食。亦無分別(不念資力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憊敗音亦虛羸)。
然為任運利益有情。是有食相。是如來行(現有也。此示現依止住食也)。
六者。佛無是念。此諸眾生。有上中下。隨彼機性。而為說法(不念說法行。前不見所說。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觀空也)。
然佛世尊無有分別。隨其器量。善應機緣。為彼說法。是如來行(此現有也)。
七者。佛無是念。此類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呵罵言。不能與彼共為言論。彼類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贊嘆。我當與彼共為言說(不念善惡行。文二如前。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起慈悲心。平等無二。是如來行(此現有也。此三念處)。
八者。諸佛如來。無有愛憎。x慢貪惜及煩惱。(此無染杜多行。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常樂寂靜。贊嘆少欲。離諸 鬧。是如來行(此現有也)。
九者。如來無有一法不知。不善通達。于一切處鏡智現前無有分別(此明任運利益行。言無有一法不知者。智所緣也。無有一法不達者。通所了也。鏡智任運頓能知達。此觀空也)。
然而如來。見彼有情所作事業。隨彼意轉方便誘引。令得出離。是如來行(此現有也。言隨彼意轉者。根性意樂意熟有前後。方便引誘令出生死)。
十者。如來。若見一分有情得富盛時。不生歡喜。見其衰損。不起憂戚(此明與樂拔若行。即是觀空也)。
然而如來見彼有情修習正行。無礙大慈。自然救攝。若見有情修習邪行。無礙大悲。自然校攝。是如來行(此觀有也)。
善男子。如是當知。如來應正等覺。說有如是無邊正行。汝等當知。是謂涅真實之相(結也)。
或時見有般涅者。是權方便(此言滅留舍利疑。初牒示滅及留舍利。後釋所以。此初也。不言或時佛現涅及留舍利而言見者。欲顯佛常實無舍利。俱及留舍利眾生心自所感現也)。
及留舍利令諸眾生。恭敬供養。皆是如來慈善根力(釋所以。初所為。後得益。此初也)。
若供養者于未來世。遠離八難。逢事諸佛。遇善知識不失善心。福報無邊速當出離。不為生死之所纏縛(此得益也。有七益。一離八難。乃至四不失心。五獲世福報。六證涅。七得解脫)。
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為放逸(結勸修學)。
爾時妙幢菩薩。聞佛親說不般涅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來大師不般涅。及留舍利普益眾生。身心踴悅。嘆未曾有(第三段有二文。此初領悟也)。
說是如來壽量品時。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明得益)。
時四如來忽然不現。妙幢菩薩。禮佛足已。從坐而起還其本處(品第四大段聞已散席)。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譯卷第一。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二。
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第三。
(沼公雲。三門分別。一辨來意。二釋品名。三彰妨難。來間有三。一前壽量品總說菩提涅二果。未能別知。壽量品內已為別說涅斷果。未為分別菩提智果。今為分別三身不同令差別解障障治有別修因而證故此品來。二雲。前品明其圓寂必因斷障而證。斷所斷已必智惠圓。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三雲。為機宜聞慈悲說令獲利樂故此品來。二釋名者。分謂分段。別謂殊別。即為分段殊別三身。或分謂分折。別謂記別。三者是數。身謂依義體及積聚。隨其所應。自性法身及應化等。依上三義名為身也。若但言三身。即帶數釋。既言分別三身。即分別是能分別。三身是所分別。應雲三身之分別名三身分別品。是依主釋。今順此方雲分別三身品。此品廣明諸佛三身。故以立名。興公雲。梵雲怛利三迦耶身伽羅毗致別。總應雲三身分別。廣如彼疏。煩故且止。三彰防難者。問。此之三身為但本有為俱雜起。答。各據因俱本有。談果並新成。如見問答廣如沼公疏述)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彩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就此品中。大分為四。一菩薩啟請。二如來為答。三善男子如是知見下結勸修行。四爾時虛空藏下領解持學。初中復二。初供養。後申請。供養有二。一內供養。即請法之儀。二外供養。即表成當果。即初文也。于中復二。初明請人。次明供養。問何故此菩薩名虛空藏。答。今此菩薩立名有二。一從事。二從理。初從事者。此菩薩得佛神通故。于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若財盡能施與皆令歡喜。以此方便智故名虛空藏。乃至廣說。如大集經第十五卷說。言從理得名者。虛空藏菩薩經雲。虛空藏。謂阿難言。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為虛空印所印。此從理名。即是法身。如花嚴雲。普賢身相猶如虛空等。此菩薩亦爾)。
以上微妙金寶之華寶幢幡蓋。而為供養(此明外供養。即敬供養也)。
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于諸如來甚深秘密。如法修行(二申請也。甚深秘密是問果。如法修行者問因。難可窮證名為為甚深。或二乘不知名甚深。地前菩薩不能解了名秘密。又秘者即四秘密中相及令入。三性是相。三身入)。
佛言善男子。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第二大段如來為答。文分為四。初敕听許說。次答其果。次復善男子若善男子下答修行問。後復次善男子是法身下總結前因果告示令知。此初也。言諦听等者。功德施般若論雲。諦听者。心專一境也。善者。于四理義生信無疑。思念者。敬持不忘。真諦听雲。諦听者。即生聞惠離散亂過。如仰器。善思者。生思惠離放逸故。如完器。念之者。生修惠離顛倒故。如淨器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下答所問果。文分為四。一標。二征。三列。四解。此初也)。
雲何為三(征也)。
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列也)。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顯攝勸知。如是者。指上所列三身。具足攝受者。顯攝佛身。謂此三身總爭包容納佛身功德無不皆盡。何者。此之三身即是阿耨菩提故。若正了知等者。勸眾令知)。
雲何菩薩了知化身(此出三身體。即分三段。此化身體。初問。二答。三結。此初也。言菩薩者。對所被機。即是二問。一雲何菩薩。二雲。雲何了知)。
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吉。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此佛為答又二。一因。二果。此因也。昔在修行地中者。明行位。即七地中除種姓地。未修行故。所以言中。為一切眾生者。次明修意。即同般若經。雲何住心。以所有眾生感欲滅度。修種種法者。即後十度乃所斷障)。
如是修習至修行滿(得果也。初牒因滿。次舉果圓。後結身名。此即初也)。
修行力故。得大自在(明得果圓分二。初得果。後了境。此初也。大自在者。十自在等。攝論第九雲。一壽自在。二心自在。三眾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勝解自在。七願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自在力故。隨眾生意。隨眾生行。隨眾生界。悉皆了別(此明了境知。意者。知心體或勝解。知眾生行者。知差別行。或體或勝別行。或業或遍趣行。知眾生界者。即種種性皆能了知)。
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化物也。不待時者。眾生相就即應時現身說法。不擇時節。不過時者。謂不過此應化時也。處相應等者。如來說法離四非故。處相應者。離非處。時相應者。離非時。行相應者。離非機。說法相應者。離非法。謂應此處等。應以此法必相應故。現種種身者。即八相等。及涅後。以願自在隨緣利益。總名種種身)。
是名化身(結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了知應身(明應佛中大文亦三。此問起也)。
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于真諦(下答有二。初說法。後現身。此初也。于中亦二。一利生。二利法。初中有三。一說真諦境。二明涅果。三明所行因。謂諸如來者。明能說人。為諸菩薩者。明所備人。得通達故者。明說意。說于真諦者。明詮法)。
為令解了生死涅是一味故(此明果也。即是無住處涅。獨大乘得。益物勝故。果中偏說)。
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沼公雲。明除障修因。以為無始我見縛故不能解了。設得解了。于生死怖。于涅生喜。不能廣利。又由我執是諸障本故。然此我見雖通六•七二識。意除第七。以障無住勝故。亦染本故。故成唯識論解平等智雲。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莊公雲。為令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者。三地已下未能永除俱生身見。于斷寂滅心生怖畏故。說真諦令離怖畏生歡喜心故。興公雲。凡夫怖畏涅之無為。喜樂生死之有為。令喜樂涅之真。怖畏生死之妄。故示現應化之用也。三師疏意訓文各別。尋意可知。但略纂非沼公也)。
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此利法也。利生意者。便法久住故雲作本)。
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下現身有二。初現身。後莊嚴。此初也。言如實者。即真如也。相應者。能證所證俱無二取名為相應。相應者相似義。此是總句。如如如如智者。是別句也。二空真性重名如如。達二空智名如如智。本願力故者。明現身所由。智境兩如都無分別。因何現身。俱由本願力故。唯識雲。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就等。土既由昔。現身亦然)。
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英背圓光(明莊嚴也。問。此應身是何身。答。他受用身。問。若爾相好應多。雲何但說三十二相等。答。他受用有二種。一四善根位所見之身。二地上菩薩所見之身。今此但說四善根位所見之身。廣如沼公疏中所說)。
是名應身(結也)。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明法身也。文三如前。此初問也)。
為除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正釋有二。初明所為。後明得身。此初也。此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二功德法身。今包合二。為除煩惱等障者。明為得自性法身。為具善法故者。明為得功德法身)。
唯有如如如如智(明得法身。如如即自性法身。如如智即四智品。雖事智品不緣真如。能離所取。由如如智起故。總名如如知故。故不文雲。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若唯是如。非攝一切故)。
是名法身(結也)。
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故(自下諸分別有九門。一假實門。二二利門。三有余無余門。四治障門。五同別門。六一多門。七能所門。八常無常門。九四句門。就初門之中。文分為五。一標。二釋。三征。四解。五結。此初二文。莊公雲。前二種身是假名有者。應化二身從因而生。如幻非真。若離法身無別實體。以一切法皆是如故。為假名有。法身無為非因緣起。本來常住與彼二身而作本故。名為真有。非虛幻故。又言二身者。他受•變化。俱是化現。非真實故)。
何以故(征也。何所以故法身是二依)。
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解也。初返解。後順成。此初也)。
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順成也。智慧具足者。即如如智。煩惱滅盡者。即法如如。故具二種也)。
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法佛法(結成也。如來淨妙法身亦即真如。是迷悟依故為二本)。
復次善男子。一切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下第二二利分別門。于中有二。初辨二利。後善男子雲何法如如下釋情疑。初中亦二。初法後喻。法中有三。標•釋•結。此初也。言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者。至于佛位雲自利究竟。有三乘姓令得自果雲他利究竟)。
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釋也。初釋二利。後釋所以。此初也。如如凝寂名自利。如智起用名利他。然二利門諸教不同。廣如疏會)。
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種種無邊用故(釋所以也。由此三身于自他利益得自在。俱成種種無邊用故)。
是故分別一切佛法。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結也。一切佛法即三佛是。大品經雲。出三界故無量。越十方故無邊。義用眾多雲種種差別也)。
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說種種業用種種果報(下依喻顯。妄想思惟者。喻如如智任運能起利他之思。言妄想者。喻實不思。假起思故。說種種煩惱者。喻化身為二乘說種種煩惱。種種業者。喻起應身為菩薩說種種業。種種果報者。喻令他人既聞法已得世出世之果也)。
如是依法如如如如智。說種種佛法。說種種獨覺法。種種聲聞法(法合也。三乘之人根性欲樂等各各不同。方便位中種性行解趣入各異。所以雲種種佛法)。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為第一不可思議(下喻合。顯自利之用分三。法•喻•合。此初也。莊公雲。結前義也)。
譬如畫空作莊嚴具。是難思議(下喻莊嚴。如空無相。嚴具亦無相。故是難思。如如喻空。如如智畫。或如如上諸功德義如嚴空俱是無相。是難思議也)。
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難思議(舉法合也。如如是性。如如智是功德義。功德義正是法身。依如方有故二合明)。
善男子。雲何法如如如如智。二無分別。而得自在。事業成就(下釋情疑有二。初牒疑。後喻釋。此牒疑也。有二人。一出世人疑。二世間人疑。又是學人及不學人。二人俱疑也)。
善男子。譬如如來入于涅願自在故。種種事業皆得成就(下喻釋有四喻。初二喻為出世人。後二為世間人。初文有二。初喻後合。此舉喻也。舉二乘人意解涅。謂佛入滅身智無故。同如無相。信有滅後化事得成。如涅後重起金棺為現雙足。舍利變化種種事業而皆得現。故舉為喻也)。
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復如是(法合可知)。
復次菩薩摩訶薩。入無心定。依前願力。從禪定起作眾事業(第二舉劣況勝喻。文亦有二。所謂喻•合。初也。菩薩滅定既六識不行而無分別。亦有種種變化事業。問。何故不舉二乘劣喻。答。二乘入滅定不能起事業故。無垢稱第二。無垢呵舍利弗雲。夫晏坐者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晏坐等。滅定喻如如。前願喻本願。作事業喻應化)。
如是二法。無有分別。自在事成(合也。合前法如如智無有分別自在事成也)。
善男子。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下除世間不學人疑。亦有二喻。初舉有體。雖無分別而有影生。後舉無體喻。雖無分別亦有影生。前二亦然。入涅已舉無體。入滅定起舉有體。今有體中。初喻後合。此喻也。真諦三藏雲。日月喻如如。水鏡喻本願慈悲。光明喻如如智。影喻應化身)。
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無量無邊水鏡依于光故。空影得現種種異相(舉空無體喻。初舉喻明。後逐難釋。水鏡喻有情機。依于光者喻本願力。空者喻法如如如如智。影現者應化身。由本願力先令于空法如如等。應化得現所為利他種種事業。亦說如疏)。
空者即是無相(逐難釋也。以空無形色故喻法身)。
善男子。如是受化諸弟子等。是法身影(沼公雲。合也。初明所見身。後明有身所以。合成無異。若準真諦所翻之經。應雲如是受化之眾是能感機。諸弟子等者。即是菩薩亦能現應化二身。現于應化二身。是法身影。如前初舉佛涅喻。後舉菩薩滅定喻。又解。此文如是受化諸弟子等是能感機是法身影者。此文言略。應雲諸弟子等所見應化是法身影。本疑如來法身無分別。雲何能起應化二身。不疑弟子能起。然法如如等雖無分別。以願力故。合弟子心上見有。應化事業而生。興公雲。此後合也。言受化諸弟子者。合無量水鏡。受化者即凡夫二乘。化身化故。諸弟子者。即諸菩薩。應身應故。法身影者。起合空影故。以願力者。卻合依光。二種身者。合種種異相。法身地者。合空無相。如來法身無妄。智究竟滿分位名為地故。法身雖無粗妙之相。而稱眾生淨濁之心示現粗細。修促影故。縱無相而念有相。何可難)。
以願力故于二種身現種種相。于法身地無有異相(明應化身有之所以合成無異。即無異即合法身無分別相。言于二種身者。是應化二身。或佛所現•菩薩所現名二種身。雖現異相。于法身地無有差別分別異相)。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余涅(第三有余無余分別門明三涅。即為三段。此初明有余涅。四涅中除自性清淨涅。不由斷證一切同有故不約明。有余涅應雲有余依所顯之涅。無余依所顯之涅。今略依字。今佛應化不同二乘。但是現有似苦依身。或無漏依在名為有余。如成唯識說。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盡說無余依。非苦依在說有余依故。依二身所得涅名有余依)。
依此法身。說無余涅。何以故。一切余法。究竟盡故(下明無余依有三。初標。次征。後釋。雲依此法身說無余者。有二解。一雲。依如如法身無一切依。名無余依涅。若爾涅法身何別。答。功德所依義邊名法身。諸依寂靜義邊名涅。又解。四智心品是如如智。即自受用亦名法身。依此自受不現托生。雙林唱滅無一切依無余依。依此所顯名無余涅。問。由幾寂滅名為無余。答。由二寂滅。謂寂靜寂滅等)。
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下明無住處涅。文分為五。謂標•釋•問•解•結。此標也)。
為二身故不住涅。離于法身。無有別佛(釋也。何故三身名無住處。以為二身故不住。以大悲故為物現身不住涅。亦應雲不住生死。前明無余。已說不住生死。又以佛離漏余謂涅。故令偏明不住涅。不謂住生死。所以不言。離于法身無有別佛者。以其法身從應化說。性相合雲無別佛。彼二不住故。法身又不住。是故三身總名無住)。
何故二身不住涅(問也。二身無漏即離生死。何故不住涅)。
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住故。數出現以不定故(解應化身不住所以。初順解。次反成。一假名非實。二念念生滅。三數出現。數出現者。為眾生故。或時現入滅。或時受生。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明不住涅)。
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反成也)。
法身不爾。是故不住涅(明法身不住涅所以。法身與應現不二故又不住)。
故依三身說無住涅(結也)。
善男子。一切凡夫為三相故。有縛有障。遠離三身。不至三身(第四治障廢立門有二。初約境。次約心。此初也。文分為二。初明有障不得三身。後明斷得。初文分四。一標。二征。三列。四釋。此標也。三相即三性。是所應知境相故。攝大乘說。此三性名所應知勝相。有縛者據現。有障者約種。又有縛或相應•所緣。此約于三性。不了故有縛有障。障即三障等。由此遠離不至三身)。
何者為三(征也)。
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列三相。三相即三性。言遍計所執相者。遍謂周遍。計謂計度。于一切境遍計度故。名為遍計。遍計即能遍計所遍計俱名遍計。所執者。遍計所執性。或相即是性。亦即境相。依他眾緣而得起故。名依他起。相義如前。圓滿成就名成就相。所執我法是遍計性。心心所色不相應。是依他起。真如為成就體。若漏無漏門。無漏五蘊亦圓成實。有漏性者唯依他起)。
如是諸相不能解故。不能滅故。不能淨故(釋也。遍計無相不可說斷。但雲不能解故。染依他有言不滅故。如稱不淨。能淨即智。所淨即如也)。
是故不得至于三身(自下結也。此有縛有障。不得至三身)。
如是三相。能解能滅能淨故。是故諸佛具足三身(後明斷滅分三。初牒能障。次辨能斷。後結。如是三相者牒也。能解滅淨者。辨能斷。由悟遍計性言解。修無分別智故能滅。染依他智能斷障故能淨。由悟遍計所執相得化身。由有所執我相當情不達境空故。不能得變化身。修淨依他起智斷染故得應身。由智生時能斷障漏故。能淨證圓成實性顯得法身。故至三身)。
善男子。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遠離三身不能得至(明障治中。此約心明。文分為二。初辨障。依諸伏道下辨斷。初文分三。標•征•列。此初也。今此即緣慮積集二義名心。三心為能障。若能除斷得至三身。若未除斷遠離三身不能得至。不能得應化身。不能至法身)。
何者為三(征也)。
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列釋也。言三心者。慈恩法師雲。起事心者。謂見修煩惱相應之心。由此煩惱起造諸業。感異熟果事。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隨類身。善不善業相應之心。名依根本心。業是趣生所依本故。根本心者。三有若果相應之心。名根本心。生死自體性故。此總別異熟即通七識。唯除第七。若是有果起酬因。名為苦果。通等流異熟。即通八識。若真異熟名為苦果。是生死本。即唯第八。此中說諸有漏果故。亦釋如疏)。
依諸伏道。起事心盡。依法斷道。依根本心盡。依最勝道。根本心盡(下辨斷有三。初明斷障。次明得身。後結。此初也。依諸伏道等者。謂在地道三十心。仁王般若名伏忍。故在四善根。分別二障能伏不行。名依伏道。又解。通于十地。金剛喻定已前雖伏煩惱。未斷種故。名諸伏道。依法斷道依根本心盡者。謂修聖道次斷諸業。所以初地離惡趣愚。二地離誤犯愚。或通在十地。斷所知障名法斷道。始從初地至金剛定已前。名法斷道。依最勝道根本心盡者。正舍名斷在解脫道。若將舍名斷在金剛定。由斷苦果。一切習氣皆永舍故。能顯法身)。
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依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明得身也。前二之身是始起故。名之為得。法身有雲得至法身。問。此之三身各何時得。答。正義唯在佛地得起。以在十地依有漏根發無漏識。明味異故。故不得起。上位菩薩化下位故。分得二身)。
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結也)。
善男子。一切諸佛于第一身。與諸佛同事。于第二身。與諸佛同意。于第三身。與諸佛同體。(第五同異分別門。文分為三。三佛別故。化身化三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事。多以八相現諸事業。故雲同事。亦同有化菩薩之意。故雲同意。法身如如所依之體佛無異。故雲同體。此門意令知心化同異。逆配此三也)。
善男子。是初佛身隨眾生意。有多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第六一多分別。文亦分三。前門談體。此門說用。以諸異生異趣異見。雲意有多。隨意有多故。現化身有種種相。或說八相。或隨類而以現形。設若二乘已得聖者。亦是一分異生。所知障在故。雲隨所化眾生意樂等)。
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說一(應身所化地上菩薩得弟子名。證平等現故名一意。現一相者。但現佛相。無六趣別。所現佛身非無大小勝劣差別。十地位別。見有勝劣故)。
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一不二(以真妙體超過一切種相。謂非去來。非青黃赤白等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故者。非執心緣之境。故唯識雲。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是故說名不一不二。一二相形真中絕待故。非一二故。此意令知現身同異)。
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顯理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依處故(第七者依非依門。文亦分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別。謂變化身從應身起。應依如起。復他受用從他起化。法身本有不從依他起。故是真實。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他變故。雲無依處。廣如疏述)。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說于常。以有義故。說于無常(第八常無常門。文分為二。初總標。次別解。此初也。以有義故而說于常者。通于三身。說無常者。不遍法身。下雲。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說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無常故。總標雲。或說無常。下約如如但雲是常非是行法。或約非煩惱為之行法。雲非行法也)。
化身者。恆轉法輪處處隨緣。方便相續不斷絕故。是故說常(下別釋也。三身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後無常。此初也。化身八相且舉一相。謂轉法輪。隨生住處。及應化處。各各有多。名為處處隨緣隨。所化緣方便。隨能化方便。相續不斷。是故說常即相續常。如常受樂常施食等)。
非是本故具足大用。大顯現故說為無常(明無常也。非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顯現者。所成功德非頓現起。隨利生緣方始起故。或約現涅。雲不顯現。是應身用故)。
應身者。從無如來相續不斷(下明應身。初明常。後明無常。此依法起。法是應本性故。故從本性稱無始。故攝大乘雲。所依常故。應化亦常。故今所依無始。應身無始。若爾化身亦應無始。答。應說。而今不說。互相影顯故。若自受用剎那相續。若他受用此處滅。余處復隨生感緣相續現故也)。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明法身用力無畏等不共之法。應身能攝為依持故)。
眾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說常(明常也。眾生界無盡故。現命無盡。由此說常。此約緣。常有隨緣。應說應身亦常)。
非是本故以具足相。不顯現故說為無常(辨無常也。不顯現言具如前解說)。
法身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辨法身常。初辨常。後釋難。唯就如如名為法身。雲非行法無生滅異相。又非煩惱為有漏行法故)。
是根本故猶如虛空。是故說常(正辨常住。如如是諸法之真性。雲是根本。無形相故。如虛空所以名常。是故說常總結也)。
善男子。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釋伏難。文分為三。初釋難。次展轉解。後總結成。此初也。外伏難有二。初何故不以余法余智名為法身。以無分別智及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過此。離法如如亦無勝境過此。是故合二名為法身)。
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種如如如如不一不異(展轉釋也。智如二種不一不異。如是智境智性是有為故不一。然智托境生。如是智性故不異如。若異智不是彼性故。成唯識第八雲。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也)。
是故法身。慧清淨故。滅清淨故。是二清淨(結成。由有能證淨故。得滅清淨。是故法身二清淨)。
是故法身具足清淨(結也。言具足者。是圓滿義。以智境勝更無淨勝過此。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復次善男子。分別三身。有四種異(第九四句分別門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有化身非應身。有應身非化身。有化身亦應身。有非化身亦非應身(開四句)。
何者化身非應身(別釋四句即為四段。初句三。一征。二釋。三結。此初征也)。
謂諸如來般涅後。以願自在故。隨緣利益。(解初名也。謂諸如來。通一切佛。涅後。謂八相中現涅相後。以願自在。宿大悲願自在之力。隨機感緣或留影像。或余類身不作佛形。現形不定而為利益。是化非應。據實。證得涅之後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為簡他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住有余依亦應化身。故說現種種。亦滅已後所留影等。及遺形過為化非應。故舊經雲。以願自在故遣身。不爾中二句又應說言般涅後。但是證得無上果後之所起故)。
是名化身(結也)。
何者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此下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見之身。謂作佛形逗于應地前。四善根位菩薩所見名應。不作余形故非化。即梵網經。周匝千花上一國一釋迦。即是千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
何者化身亦應身。謂住有余涅之身(釋第三句。謂為二乘所現之身作人天類故化身。現成正覺故名應。于王宮身現成佛故。名住有余涅之身也)。
何者非化身非應身。謂是法身(釋第四句。即自受用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性相合說也)。
善男子。是法身者。二無所有所顯現故(假釋難也。言二無所有者。真諦三藏雲。如下五種二無所有。言所顯現故者。出過五種二境之外曰顯現。于五種二無所有也。標中通二。一境二無所有。二智二無所有。由如境勝超此五二無。由無分別智順證此二無境。故法身顯現。略不明其余方便行大悲願等。然此二無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顯)。
何者名為二無所有(征也)。
于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釋也。分二。初明境無二。後明智無二。此初也。相者即人我也。相處者即法我也。由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處。人我體無。但妄想見。如目有翳見毛輪相。故諸經論名相無性。由法如如遠離二無。雲二皆無。故唯識雲。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數非非數。非數非明非 (別顯二無。言非有非無者。離有無四句。今舉第四顯離前三。下亦準此。非一非異者。復離一異四句。非數等者。超分別情數名非數。是無分別境雲非非數。雲非明等者。即諸經不垢不淨。始離染時非令始淨。雲非明。設在染時非染。雲非 。由此勝妙心言路絕。然準攝論。無三種二。廣如彼明)。
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 (明如如智。即無分別智如境而證故。不見此總別五無。圓修道漏)。
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下結成也。成境智二種平等。無有中間彼此差別)。
為滅道本故。于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此結成法身為應化依能起種種利益事業。境清淨故為滅諦本。智清淨故為道諦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為滅道本故。應化依此起種種事業)。
善男子。是身因緣境界處所果。依于本難思議故(第三大段答因。即顯依因得果。答修行問。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說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須知次第。然此五果及十果。廣如辨中邊說。然就此文分三。初總標。二別釋。三勸修。此初也。有五義。一身者。即器異熟。二因緣。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緣即增上果。由善身器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舉等流果所緣之境。即彼諸菩提涅並是其境。緣此勝法起愛樂故。四處所者。即士用果。由數修善。菩提速圓是所求處。大乘意樂大菩提故。五果依于本是離系果。果依本者。此離系果不離法如如。難思議故者。總嘆難思。非二乘等境界)。
若了此義。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下釋也。初釋器異熟。二依于此身下釋因緣即增上果。三不退地心下明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下明離系果。其境界者總此諸法差別十者。是此五果差別之義。此即初也。若了此義者。初總勸信也。是身即是大乘。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來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諸善不增長為如來性。是如來藏者即異熟識。即楞伽經說。具足燻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其文可知也)。
依于此身。得初發心修行地心。而得顯現(下釋因緣即增上果。由異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初發心行地心)。
不退地心。亦皆得現一生補處心。金剛之心(此明士用果。此有八果。一後後果。乃至八殊勝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也)。
如來之心。而悉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悉顯現(此明究竟及第六無上果。于中初總後別。此初也)。
依此法身不可思議摩訶三昧。而得顯現。依此法身得現一切大智(別明究竟果及無上果也)。
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顯現(現應化也)。
如此法身。依于自體說常說我。依大三昧故說于樂。依于大智故說清淨(三顯四德。自體如如故說為常。常故說我。由三昧故得大樂。簡因及二乘故。名大樂斷障得淨)。
是故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總結。自在則是我德也)。
依大三昧。一切禪定首楞嚴等。一切念處。大法念等。大慈大悲(下明殊勝果。有三文。法•喻•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德。後明智品德。定品分三。標•列•結。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禪即四禪定。謂四無色。首楞嚴者。此雲健行。舉其上首。定實無邊。所以言等。一切念處者。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師故先說念。大慈大悲者。以興樂拔苦勝故舉明)。
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攝受(第五總持德。即法義等四種總持。一切神通者。六通德。一切自在者。十自在等。一切法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攝受一切有情。或此攝受二字屬下結文雲。攝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現。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攝受)。
如是佛法。悉皆出現(結也)。
依此大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下明智品德也。大智即一切智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種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十力等廣如余處辨)。
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百八十不共法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百十二。亦百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十八不共法。一身無誤失。乃至十八知現在世無著礙。亦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處復為十八。又有三十二獨得法。謂如來獨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乃至如來獨得說一切法悉能如理。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等者。第三結也。謂諸功德勝過一切名希有等)。
譬如依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種種珍寶。悉皆得現(舉喻。觀佛三昧經雲。如意殊金翅鳥王心。智度論雲。佛舍利。末劫之時。變成寶珠利益眾生)。
如是依大三昧寶。依大智慧寶。能出種種無量無邊諸佛妙法(法合可知)。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下明離系果。由定智為能證法身所證故得解脫。即三事涅也)。
過一切相。不著于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名中道(下釋。過一切相者。自體勝故離十相。謂六塵•男•女•生•滅。不著于相者。離諸執故。不可分別者。非心言故。非常非斷者。離二邊故。境契于智故中道)。
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不增不減(重釋成。雖有分別體無分別者。釋前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者。釋前過一切相。不增不減者。釋前非常非斷。不增故非常。不減故非斷)。
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釋前不著相。三昧智惠無能執。法身無所執。喻文可知)。
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王境。越生死 (成前中道。法體如如法身也。解脫處者。即是解脫。過死王境者。出苦諦。越生死 者。斷集諦。故是中道)。
一切眾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住處(此即勸修也。明不修不得返顯修者。即得合明因果)。
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求覓。遂得金礦(下喻明。如有人者。譬異熟果。欲得金者。譬初發心增上果。處處求覓者。喻資糧位信知自身有佛種性。遂得金礦者。喻等流果。理行二性俱喻金礦。為障所覆如得金礦)。
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喻加行心。漸次學除所取能取。作唯識觀等。如擇精者)。
爐中銷煉。得清淨金(燒煉者。喻不退地心乃至金剛心。得淨金者。喻如來地心士用果)。
隨意回轉。作諸 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望得涅為離系果。得常樂等如作環等。若望得菩提。總士用果。即定智生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惠性並如金性不改)。
復次善男子善女人。求勝解脫。修行世善(第三大段答因中。此下修證次第。今此文中分之為二。初法說。後喻說。前中有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勝解脫者。是所學處無上菩提大般涅。超過二乘。名勝解脫。修行世善者。謂善法欲。遠加行因。此者即忍樂欲為善本故)。
得見如來及弟子眾。得親近已(明善友力。文分為四。初得親近。二請求勝法。三彼聞思惟。四正為解脫。此初也。此下應說善友之相善友作業等。廣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淨行(此明請求勝法。言何者。善不善者。問所求法。何者正修者。即問听法等儀則。亦何者得清淨行者。即所為求)。
諸佛如來及弟子眾。見彼問時。如是思惟(善友為思)。
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淨。欲听正法。即便為說令其開悟(正為解說。即善友作業未解令悟。已解之者令廣知名為開)。
彼既聞已正念憶持(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為正念持不舍)。
發心修行得精進力。除懶惰障滅一切罪(第四資糧力。即三大劫所修萬行為資糧力。此力之之中分二。初地前。後地上。此初也。地上前有四。一發心修行。二得增勝力。三者除障。四者滅罪。發心修行者。十住位。十住之初名發心住故。得精進力者。各第一位。以得五力故。除懶惰障者。舉精進行正相違障。滅一切罪者。苦果。上忍及第一法位。一切惡趣八難苦果皆得不生。多說見道離此二者。據斷種說。此約伏位及決定得說)。
于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明入地上。十地為十。各文有二。初除障。後得地。由于初地得四證淨故。于學處離不尊重。學處即戒。永斷分別障故。雲息掉悔心。即異生障。雖攝一切障。由障定增雲息掉悔。此多依初而說斷障。後說入初地。余皆準此。沼公•莊公。入于初地四字皆屬上句下。得入二地等亦爾。但興公疏。入于初地屬于下句。是故彼疏牒文雲。入于初地依地除利有情障下文。得入二地于此地中等亦爾。披講之近披疏所撿耳)。
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初滿心修戒力勝。利有情障者。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之中)。
于此地中。除不逼惱障。入于三地(即斷 鈍障。由行三忍除貪 痴逼惱之障。唯識約障總持等名 鈍)。
于此地中。除心軟淨障。入四地(心淨謂菩提分法。軟謂微細煩惱現行障。即軟煩惱是此淨障。或此煩惱依心王故。從主為名。名心軟淨障)。
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後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名為善方便。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樂障。厭于生死樂涅者。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于此地中。除見真俗障。入于六地(真俗二諦合而能觀。除真俗相違障。據實即是粗相現行障。望生滅相染淨為粗。由入五地除真俗相違障。能合觀二故入六地)。
于此地中。除見行相障。入于七地(見行相障者。即據一門執而說。即細相現行障也。相者即是生滅行相。見行相之障。今此見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形前粗相說此名細相)。
于此地中。除不見滅相障。入于八地(滅相即無相。由七地中多取滅相。純于無相作意勤求。障無功用無相妙觀。入于八地非但不見滅相。亦不見相土二相故。于此二亦得自在。今具舉初影除于後)。
于此地中。除不見生相障。入于九地(對于前滅相雲不見生相。是諸法生相。然第八地于利他中猶不欲行。即不別見有眾生。舍益眾生行故。第八地能伏此障入九地。辨中邊雲。為常益有情觀畢竟空故)。
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即于諸法未自在障。于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具舉六神通影大法智雲)。
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來地(下明果位有二。初明除障得滿佛地。後顯佛地具三清淨。此初也。除所知障者。無間道斷二障微細種及習氣。除根本心者。即種習所依。除染第七種。恆染俱故。無間道斷余七有漏善及無記。及相應心所。名根本心。此斷障如唯識有二說也)。
如來地者由三淨故。名極清淨。雲何為三。一者煩惱淨。二者苦淨。三者相淨(顯三清淨。文段分三。謂標•征•列。煩惱淨即二障及業。苦淨即二死。相淨習氣。由斯三淨更無過上。名極清淨也)。
譬如真金 銷治煉。既燒打已無復塵垢(喻顯。此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淨。後一喻如如智現行始淨。法身本淨有其三種。即前三淨。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業二因果相從故一法合。亦三淨者。即法身•般若•解脫三義。法身本常如金剛。般若鑒照如水。解脫無礙如空。皆約性得一如義說。初喻分二。初喻合淨。後成本有。此初也。譬如真金喻道前如。 銷治煉喻道中如。既燒打已喻道後如)。
為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喻成本有。煉銷治練為顯金性本淨故。六度行于法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體淨。非謂無金。舊人或雲。三身現常。或復當常)。
譬如濁水。澄s清淨。無復滓穢。為顯水性本清淨故。非謂無水(分段如前。義可準知)。
如是法身。與煩惱離。苦集除已無復余習。為顯佛性本清淨故。非謂無體(合準喻知)。
譬如虛空煙雲塵霧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淨非謂無空(空相似染喻道前如如。若除屏者。喻于道中。是空界淨者。喻于道後)。
如是法身一切眾苦悉皆盡故。說為清淨非謂無體(法合文相可知)。
譬如有人于睡夢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上喻法如如。顯性皆本淨。今次辨智性亦無始有。文分為三。初喻。次合。後結。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乃至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人者。能修行者喻。于睡夢中者。現處無明喻。在無明夜如夜睡夢故。見大河水漂泛其身者。厭怖生死喻。見其苦果如河漂泛。見謂知覺生心厭怖)。
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此明修行怖出喻。運手者喻修妙行。動足者喻舍三障。截流者喻生死不續。言而渡者喻金剛位滿。得至彼岸者喻因圓能至)。
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夢覺已。不見有水彼此岸別(此明得果知妄喻。由三大劫三業重修勤行不懈。遂致作佛。從夢覺已者。喻在解脫道位。不見生死此岸•涅彼岸之別。彼岸五種。境•教•理•行•果。此五窮達名至彼岸)。
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既滅盡已。是覺清淨。非謂無覺(法合。非謂無心者。非謂本來無無漏心。但由妄想無明重障障不令生故。唯識引經雲。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等勤修三學。妄想滅已至妙覺位。是覺清淨。非謂本來無覺自性。前雲非謂無心。積集義。通因果名。後雲非謂無覺。覺了義。唯據果稱。各約一義。非謂無心一句之文。莊•興二師俱屬上句彼此岸別。故牒文雲。譬如有人至非謂無心。可撿二疏)。
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淨。非是謂佛無其實體(結也。如是法界者。通于理事。寶性論即依如理。解無始時界。唯識論約本識名無始界。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說為清淨。非是諸佛謂無此實。無漏之體望有有漏俱名實體也)。
復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第四大段結前因果告示令知。復分三。初牒前因果勸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義故不重更廣明。後是故諸佛下結成勝妙。此初也。由惑障淨智慧得生為應身。由業障淨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淨所覆理顯得現法身。障名如疏也)。
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現應身。依應身故能現化身(此牒依身門。初喻後法。空體遍常。亦性本淨。故喻法身。應化無常。故喻電光。依起可知)。
由性淨故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三昧清淨能現化身(牒依因得果門。此明得果)。
此三清淨是法如如。不異如如。一味如如。解脫如如。究竟如如(文有二。初攝用歸性。次結不異。此初也。此三清淨不離如如。故是法如如。如體不別名不異如如。一無漏故為一味如如。以離縛故名解脫如如。證實際滿故名究竟如如。興公。約三身解五種如如。如疏)。
是故諸佛體無有異(結不異也)。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于如來是我大師。若作如是決定信者。此人即應深心解了如來之法身無有別異(勸令信解。令信解意修之方便。勸地前應決定信如來無異。地上菩薩深心解了如來無虛)。
善男子。以是義故。于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斷。即如彼法無有二相亦無分別。聖所修行(自下重更廣明有二。初廣前因果無異。第二如是見者下廣前信解。就初分五。初于境起勝行。乃至五一切諸障下結不異。此初也。于諸境界者。明所知境。由于此境不正思惟故。見異相不能解修行。以能正思故。知無二境無邪分別。是聖所修)。
如如于彼無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諸障悉皆除滅(明能斷障能于彼彼見無二相。故雲如如于彼。所斷障多。復雲如是如是。如連環而起故卻牒前。莊•興二師亦同)。
如如一切障滅。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淨(明得因圓在金剛定無間道位。牒十障滅雲如如一切障滅。所證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別。復雲如是如是)。
如如法界正智清淨。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攝受皆得成就(得果滿在解脫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德不離三身。故雲具足攝受皆得成就)。
一切諸障悉皆除滅。一切諸障得清淨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結無異也。以一切障滅得一切障淨故。證清淨如如。即此清淨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即不二相)。
如是見者是名聖見。是則名為真實見佛(文前信解。分文為三。初令證知。二是故諸佛不明同諸佛。三然諸如來下結成見實。此初也。聖者正也。見者解也。能如所證而知之者。即是正解也)。
何以故。如實得見法真如故(征釋二文其相可知)。
是故諸佛悉能普見一切如來(明同諸佛。文分為三。此初佛能普智。以見如如理圓不二故。見一切諸如來)。
何以故。聲聞獨覺已出三界。求真實境不能知見(二乘不了。定性二乘雖出三界。無種智故。設求實境。本智不知。後智不見也)。
如是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顛倒分別。不能得度(凡夫不測。法•喻•合三。此法也。無姓愚夫不能得度)。
如兔浮海必不能過。所以者何。力微劣故(此喻有三。標•征•釋。以無大性唯有有漏。智力征劣故。劣故所不能渡也)。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不能通達法如如故(法合也。無本智故不通。無後智故不能達也)。
然諸如來無分別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淨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結成見實。其文顯然)。
是故諸佛如來于無量無數阿僧 劫。不惜身命。難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義。過言說境。是妙寂靜離諸怖畏(結成勝妙。其文可見)。
善男子。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無生老死。壽命無限。無有睡眠。亦無饑渴。心常在定。無有散動(下品第三大段結勸修行。文分為三。一結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諸如來下結前得果令求證。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初中有三。此初舉信解益。但能一念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當得菩提永無生老死等。為遠因故必當得故。故法花雲聞此經者不老不死等義。亦同此也)。
若于如來。起諍論心。是則不能見于如來(不信有損。當來不能證三身佛。亦不能依教比見如來)。
諸佛所說。皆能利益(說利勸行。初標。後釋。此初標)。
能听聞者無不解脫。諸惡禽獸惡人惡鬼。不相逢值。由聞法故。果報無盡(此釋得益。听經故得解脫者了因。果報無盡有是生因。余文可知)。
然諸如來無無記事。一切境界無欲知心(結前得果令求證。言無無記事者。十八不共德中無不明記無忘失念。下雲四威儀中無非智攝。即智為前道故。言一切境界無欲知心者。即欲無咸也)。
生死涅無有異相。如來所記無不決定(三即無種種想。即無有異想也。四三世智無滯礙。即所記法無不決定)。
諸佛如來四威儀中。無非智攝(五身業智為前導故無非智攝也)。
一切諸法。無有不為。慈悲所攝。無有不為利益安樂諸眾生者(結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大悲拔苦利益。大慈與樂安樂)。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經。听聞信解(此明聞經得益勸人修學。文分為四。一聞經得益。二征。三釋。四成。此明聞經)。
不墮地獄餓鬼傍生阿甦羅道。常處人天不生下賤。恆得親近諸佛如來。听受正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此明得益。離于八難。初離三惡道即為三。甦羅依大乘即天收。常處天人者。離邊地難。不生下賤者。即除盲聾諸根不具難。恆得近佛者。離佛前後難。听聞正法者。離世智辨宗難。常生佛國。除長壽天難。四輪摧八難。廣如沼公引成實述。今聞此經但能信解具摧八難。故威力勝能除障。故非但除障。亦疾得菩提。下釋成中廣釋)。
所以者何。由得聞此甚深法故(此征並釋也。具如疏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如來已知已記。當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前所以。已知者知名身也。已見者見色身也。言不退者有四不退。如法花疏述)。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眾(重更廣成前二勝益。有三種益。此初不謗三寶益。即不壞信因)。
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令增長成就故(增長善根也。令增初僧 行。令長第二僧 。令成就第三僧 。故雲令增等)。
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勸修行六波羅密多(此明令行六度。既有多益故應修行)。
爾時虛空藏菩薩。梵釋四王諸天眾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品第四大段領解持學。文分為四。一虔恭領解。二世尊我等下發願持學。三世尊贊仰。四勸廣流道。初中。初虔恭。後領解。此初也。遠進菩提故從坐起各有所表。廣如疏述)。
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說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經典。于其國土有四種利益(領解也。有四。標•征•釋•結。此初也)。
何者為四(征也)。
一者。國王眾強盛無諸怨敵。離于疾病壽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此有六益。如文可知)。
二者。中宮妃後王子諸臣和悅無諍。離于諂佞王所愛重(第二臣作利益有三。其文可知。今舉勝耳)。
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安樂。無拄死者。于諸福田悉皆修立(國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謂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行十善。尊敬三寶。二無病不逢七難。如樂師經說。他國侵逼。自界叛逆。非時風雨。過時不雨。人眾疾疫。星宿變怖。日月薄蝕。難由王軍眾強盛無外逼難。臣佐和悅復無諂佞無自叛難。吉祥安樂正法興顯。無非時風雨等難。三無[死者不逢九橫。廣如藥師經說。煩故不述。人人聞經修正行故。離彼諸惡。四修立福田。可見其文)。
四者。于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為諸天增加守護。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諸眾生歸敬三寶。皆願修習菩提之行(此明加護持經之者有五種益。如文可見)。
是為四種利益之事(結也)。
世尊。我等亦常為弘經故。隨逐如是持經之人。所在住處為作利益(第二發願持學)。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第三世尊贊仰。能行利益故贊善哉。述其經利順正理故。重仰雲如是)。
汝等應當勤心流布此妙經王。則令正法久住于世(第四勸廣流通)。
金光明最勝王經夢見懺悔品第四。
(三門同前。初來意者。上之二品明所得果竟。次下五品明所修之行。分之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一品明十地。次一品因為釋疑令起願行。次明護法行。以神咒力護其行法令不退故。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後一正起行。將希勝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斷惡。二者修善。惡若未除。難修妙行。故六門陀羅尼經雲。我之所有眾魔之業若未先悔。終不發心緣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悔滅。亦如四正斷中。初二斷惡。後二修善。是故將修妙行。先教懺悔。欲為滅業障之先非故此品來。又有三意。煩故不述。二釋名者。梵雲颯達利舍阿缽底提舍那。颯此雲夢。達利舍此雲見。阿缽底此雲罪。提舍那此雲說。人有所犯。須向他說。罪即得除。故雲說罪。而言懺悔者。順古人翻。非為正說。正應雲夢見說罪品。夢之見眾之說。夢者是總。見者是別。以別屬總雲夢見說罪品。三釋難者。問。妙幢聞經未了。何故中間還家。夢聞鼓音後詣佛陳耶。答。因本善緣逼使還家。若當身在眾中不睡。夢如何起。問。妙幢身當在坐。何不直示悔方。要待歸寢夢中方現金鼓教悔。答。時眾宜聞說夢方始發其懺端。復為妙幢宿緣聞已殷心懺悔。如是問答廣如疏述。然此品中大文分四。一妙幢夢聞懺悔得益。二詣佛陳說覺悟于余。三世尊贊利示其所以。四大眾聞說皆願奉行)
爾時妙幢菩薩。親于佛前。聞妙法已。歡喜踴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第一妙幢夢聞懺悔得益分二。初聞法心歡思惟而去。次夜夢金鼓說鼓說懺悔音。初即經家敘。後得夢。此即初也)。
于夜夢中。見大金鼓。光明晃耀。猶如日輪(夢鼓說懺。于中有四。一夢見金鼓。二目睹三寶。三聞鼓說法。四聞已念持。此即初也)。
于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于寶樹下坐琉璃坐。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而為說法(目睹三寶)。
見一婆羅門。桴擊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聞鼓說法)。
妙幢聞已。皆悉憶持系念而住(聞已念持)。
至天曉已與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持諸供具出王舍城。詣鷲峰山。至世尊所。禮佛足已布設香華。右繞三匝退坐一面(詣佛陳說有二。此初詣佛也)。
合掌恭敬瞻仰尊顏(此正陳說有二。初請陳。後正說)。
白佛言。世尊。我于夢中見婆羅門以手執桴。擊妙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我皆憶持(請說有二。初陳夢見聞。後請許宣說。此即初也)。
唯願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說(請許宣說)。
即于佛前。而說頌曰。
我于昨夜中。夢見大金鼓。其形極微妙。周遍有金光。猶如盛日輪。光明皆普耀。充滿十方界。咸見于諸佛。在于寶樹下。各處琉璃坐。無量百千眾。恭敬而圍繞。有一婆羅門。以杖擊金鼓。于其鼓聲內。說此妙伽他。
(正說。初經家序。後正陳說。總有一百五十六行。于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為一頌。即成四頌。次有二十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頌。次有三十八頌。五字成句。即現在十方界下是。次九十二行。七字為句。合有四十六頌。然西國作頌之法。如疏廣述。總有九十九頌。分之為二。初四頌略標聞見。後九十五頌廣陳所聞。初中分三。初一句夢時。次二行三句標所見。後一頌標所聞。所見之中。六句見鼓。三句見佛。二句見僧。六句見鼓中。夢金鼓者。表將聞佛說悔音。以可寶重故。如日輪者。表能詮教除不善 故。光明普耀者。表怨親等救故。次有一行頌標聞法也。婆羅門者。表能感機也。以杖擊者。表聞法者。以善根杖擊佛能詮教鼓故。此等之文各有所表。廣如疏述)
金光明鼓出妙聲。遍至三千大千界(下廣陳所聞有九十五頌。大分為二。初十一頌總標勝利。次八十四頌有別明勝利。初總標中復分為三。初半頌標鼓勝音。次七頌半標別勝利。後三頌標下勝因。此初也)。
能滅三途極重罪。及以人中諸苦厄。由此金鼓聲威力。永滅一切煩惱障。斷除怖畏令安隱。譬如自在牟尼尊(此一頌半明離苦中。初半頌離苦果。次一頌離苦因。上中品惡業招二途報。故雲極重罪。下品惡業招人中苦。即愛別離老病死等。離苦因中。三句離因。一句舉喻。喻有兩義。一喻眾生得滅苦因。二喻金鼓滅眾生苦)。
佛于生死大海中。積行修成一切智。能令眾生覺品具。究竟咸歸功德海(贊佛有二。初半頌贊自利德。後半贊利他德。覺品具者。令修因滿也。歸功德海者。令得果圓也)。
由此金鼓出妙聲。普令聞者獲梵響。證得無上菩提果。常轉清淨妙法輪(明得樂也。初一頌得自利樂。後一頌得利他樂。此初也。有三。一令得梵音。二證菩提。三得涅)。
住壽不可思議劫。隨機說法利群生。能斷煩惱眾苦流。貪 痴等皆除滅(明得利他樂有三。一為眾生住壽。二為說法。三斷煩惱。苦流即惑業苦)。
若有眾生處惡趣。大火猛焰周遍身。若得聞是妙鼓音。即能離苦歸依佛(此一頌標有罪聞法懺悔離苦)。
皆得成就宿命智。能憶過去百千生。悉皆正念牟尼尊。得聞如來甚深教。由聞金鼓勝妙音。常得親近于諸佛。悉能舍離諸惡業。純修清淨諸善品(此標得樂分六。初半頌得宿命智。次一句得正念。次一句聞法。次二句近佛。次一句離惡。次一句修善)。
一切天人有情類。殷重至誠祈願者。得聞金鼓妙音聲。能令所求皆滿足(此一頌標祈願遂心)。
眾生墮在無間獄。猛火炎熾苦焚身。無有救護處輪回。聞者能令苦除滅(此一頌標得離苦。初半頌離無間苦。後半頌通離諸處苦)。
人天餓鬼傍生中。所有現受諸苦難。得聞金鼓發妙響。皆蒙離苦得解脫(此一頌標得安樂。初半標所離苦。後半辨得樂也)。
現在十方界。常住兩足尊。願以大悲心。
哀愍憶念我。眾生無歸依。亦無有救護。
為如是等類。能作大歸依(自下八十四頌別明勝利。分之為四。初二十五頌。第一復次明懺願等。次唯願十方佛下十三頌。第二復次明懺悔願等。次七言頌下四十三頌。第三復次明懺願。次若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頌明勝勸修。然三復次中。初復次多懺煩惱障。第二復次多懺業障。第三復次多懺報障。然懺悔體具足。應以善悔及所起三業為性。初復次中有三。初二頌請求加護述正歸依。次十四頌明懺悔。後九頌明發願。初中分四。初二句舉所歸投。次二句請垂悲念。次二句申無救護。次二句請作歸依。人天二足于余為勝。佛于二足更復為尊。哀其有苦愍其無樂故雲哀愍。余文可知也)。
我先所作罪。極重諸惡業。今對十力前。
至心皆懺悔(下十四頌明懺悔分三。初一頌標。次十二頌辨。後一頌結。此標也。罪者毀責過失之名。通論三業悉懺之皆)。
我不信諸佛。亦不敬尊親。不務修眾善。
常造諸惡業(自下別辨為十二。此初一頌明懺不信無慚等所造惡業。不敬者。即不祟賢。不力修眾善者。即不重善)。
或自恃尊高。種姓及財位。盛年行放逸。
常造諸惡業(第二頌懺由x慢等造惡業罪。一恃德望尊高。二恃種姓貴勝。三恃多時。四恃官位。五恃盛年及長命無病。自舉陵他。即因慢造惡。復行放逸。不能防修故造諸惡業)。
心恆起邪念。口陳于惡言。不見于過罪。
常造諸惡業(第三頌懺心口二業所有之惡)。
恆作愚夫行。無明 覆心。隨順不善友。
常造諸惡業(第四頌懺由痴造惡)。
或因諸戲樂。或復懷憂惱。為貪 所纏。
故我造諸惡(第五頌懺因貪 造惡。戲樂即貪。憂惱即 。上二即種子。纏即現行。或八纏等舉二攝余六)。
親近不善人。及由慳嫉意。貧窮行諂誑。
故我造諸惡(第六頌懺由近惡友及小隨造惡。蓄吝稱慳。妒妄稱嫉。為罔 于佛大買他曲順彼意稱諂。心懷異謀矯現有德稱誑)。
雖不樂眾過。由有怖畏故。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諸惡(第七頌懺由怖畏造惡。意雖不樂造過。由怖命財難等救造惡業。或處卑賤被他驅逼不得自在。故造惡業罪)。
或為躁動心。或因 恚恨。及以饑渴惱。
故我造諸惡(第八頌懺由本隨惑造惡。又為饑渴所惱故造惡業)。
由飲食衣服。及貪愛女人。煩惱火所燒。
故我造諸惡(第九頌懺由食等造惡)。
于佛法僧眾。不生恭敬心。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于獨覺菩薩。亦無恭敬心。
作如是眾罪。我今悉懺悔(此二頌第十懺由不敬三寶故造諸惡)。
無知謗正法。不孝于父母。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第十一懺由五逆所造惡業。言五逆者。依大乘經所說五逆。薩遮尼[卓*]]子經說。一不得破塔壞寺焚燒經像。及用盜三寶財物。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礙留難隱蔽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訶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責調斷命。四不得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不得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今此謗法即第二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由愚痴x慢。及以貪 力。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第十二懺由三不善根所造之惡)。
我于十方界。供養無數佛。當願拔眾生。
令離諸苦難。願一切有情。皆令住十地。
福智圓滿已。成佛導群迷(自下九頌發願。願以後得智或欲勝解為願自性。既禮敬陳彰亦及所起三業為體。于中分四。此初二頌利生。一頌願令離苦。一頌願令得樂)。
我為諸眾生。苦行百千劫。以大智慧力。
皆令出苦海。我為諸含識。演說甚深經。
最勝全光明。能除諸惡業(此二頌願起行。一頌修願福智。一頌明說正法)。
若人百千劫。造諸極重罪。暫時能發露。
眾惡盡消除。依此金光明。作如是懺悔。
由此能速盡。一切諸苦業。勝定百千種。
不思議總持。根力覺道支。修習常無倦(此三頌願他修行。初二願勸他滅惡。後一願勸他修善)。
我當至十地。具足珍寶處。圓滿佛功德。
濟度生死流。我于諸佛海。甚深功德藏。
妙智難思議。皆令得具足(此二頌願自果滿。初頌願因滿利生。後頌願果圓自具。其文可見)。
唯願十方佛。觀察護念我。皆以大悲心。
哀受我懺悔(下有十三頌。第二復次多懺業障。文分為回。初十頌明懺悔。次一頌明隨喜。次一頌明發願。後一頌明回向。懺悔中分三。此初一頌請護述依)。
我于多劫中。所造諸惡業。由此生苦惱。
哀愍願消除(次八頌正明懺悔。復分為四。此初一頌總標懺悔)。
我造諸惡業。常生憂惱心。于四威儀中。
曾無歡樂想(此一頌述己憂深)。
諸佛具大悲。能除眾生怖。願受我懺悔。
令得離憂苦(乞願容悔)。
我有煩惱障。及以諸報業。願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淨(次下五頌願懺令除。復分為四。此初一頌願懺滅三障。佛以大悲滅三障火。復除罪垢。故喻如水)。
我先作諸罪。及現造惡業。至心皆發露。
咸願得蠲除。未來諸惡業。防護令不起。
設令有違者。終不敢覆藏(此二頌願懺三世罪。蠲亦除也。已作之罪令除滅。未作之惡令不起)。
身三語四種。意業復有三。系縛諸有情。
無始恆相續。由斯三種行。造作十惡業。
如是眾多罪。我今皆懺悔(次二頌願懺三業罪。即同十住毗婆沙雲。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言合九種者。即前三業及三世並三報業。謂順生•現•後受業。合之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報業。此經據總。彼論約受有別。故俱成九各不相違。此皆從貪 痴起。雲從三煩惱起。若能增上懺悔一切罪皆除。故涅雲。若入我法則無決定業)。
我告諸惡業。苦報當自受。今于諸佛前。
至誠皆懺悔(此一頌屬自結懺)。
于此贍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諸善業。
今我皆隨喜(自下第二復次中。第二隨喜。隨者順也。喜者慶悅。即以信•欲•勝解三法為體。亦雲喜即不嫉善根故喜無量。以不嫉為體。此釋為正。因隨生喜。或亦隨亦喜故名為隨喜)。
願離十惡業。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
常見十方佛(第三發願)
我以身語意。所修福智業。願以此善根。
速成無上慧(此明回向。以後智為體。亦解。發願)。
我今親對十力前。發露眾多苦難事(自下三十二頌是第三復次廣明懺願。多懺報障。文分為五。初四頌悔過。次十一嘆佛功德。次二十五頌發願。次一頌隨喜。次一頌回向。初懺悔中文復分三。此初半頌歸誠總標)。
凡愚迷惑三有難。恆造極重惡業難。我所積集欲邪難。常起貪愛流轉難。于此世間耽著難。一切愚夫煩惱難。狂心散動顛倒難。及以親近惡友難。于生死中貪染難。 疾 鈍造罪難。生八無暇惡處難。未曾積集功德難(此三頌明別悔諸難。三頌十二句。一句為一難。一不了苦果難。二恆造惡業難。三計我集邪難。四由貪流轉難。五世樂耽著難。六愚夫起惑難。七散亂起倒難。八惡友所攝難。九生死染著難。十三毒造罪難。十一無暇惡報難。十二未殖善因難。此意由惡業故生無暇。由不修善起過罪)。
我今皆于最勝前。懺悔無邊罪惡業(此後半頌結悔諸過)。
我今歸依諸善逝。我禮德海無上尊。如大金山照十方。唯願慈悲哀攝受(下十一頌嘆佛功德。文分為三。初一頌總標歸禮贊。次五頌隨分見德贊。後五頌顯德無窮贊。此即初也)。
身色金光淨無垢。目如清淨紺琉璃。吉祥威德名稱尊。大悲慧日除眾 (此隨分見德贊。贊十三種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身光德。次一句目淨德。次一句名聞德。次一句破 德)。
佛日光明常普遍。善淨無垢離諸塵。牟尼月照極清涼。能除眾生煩惱熱(此有二德。初半頌遍知離染德。次半頌令證涅德)。
三十二相遍莊嚴。八十隨好皆圓滿。福德難思無與等。如日流光照世間(此有三德。初一句三十二相德。次一句八十隨好德。次半頌成就有情德)。
色如琉璃淨無垢。猶如滿月處虛空。妙頗梨網映全軀。種種光明以嚴飾(此有二德。初半頌隨感應現德。次半頌贊焰網莊嚴德)。
于生死苦暴流內。老病憂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難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此一頌贊斷他生死德。言暴流者者有四。謂欲•見•有•無明暴流也)。
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種種妙好皆嚴飾(下五頌顯德無窮分二。此一頌歸禮總贊)。
如大海水量難知。大地微塵不可數。如妙高山叵稱量。亦如虛空無有際(此一頌贊過喻分。德有四。一德深如海。二德眾如塵。三德高如山。四德廣如空)。
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于無量劫諦思惟。無有能知德海岸(此一頌贊過情計分)。
盡此大地諸山岳。折如微塵能等知。毛端v海尚可量。佛之功德無能數(此一頌贊過算分德)。
一切有情皆共贊。世尊名稱諸功德。清淨相好妙莊嚴。不可稱量知分齊(此一頌贊過說分德)。
我之所有眾善業。願得速成無上尊(自下二十五頌發願分二。初五頌自他利願。後二十頌唯利他願。初中亦二。初三頌求果願。後二頌求因願。初中亦二。此半頌求果自利願)。
廣說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脫于眾苦(自下二頌半求果利他願。于中此半頌願得擇滅之果也)。
降伏大力魔軍眾。當轉無上正法輪(此半頌願令降天魔)。
久住劫數難思議。充足眾生甘露味(此半頌願令得涅)。
猶如過去諸最勝。六波羅密皆圓滿(此半頌願令修六度)。
滅諸貪欲及 痴。降伏煩惱除眾苦(此半頌願令除六障)。
願我常得宿命智。能憶過去百千生(自下二頌因求願略有四願。此半頌求宿命智願)。
亦常憶念牟尼尊。得聞諸佛甚深法(此半頌求六念願。此中且舉念佛念法)。
願我以斯諸善業。奉事無邊最勝尊(此半頌求善友願)。
遠離一切不善因。恆得修行真妙法(此半頌求離惡修善願)。
一切世界諸眾生。悉皆離苦得安樂。所有諸根不具足。令彼身根皆圓滿(自下二十頌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頌願他得世果。次四頌願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頌願得現在果。後二頌令得未來果。現在果有二。初七頌願令離苦。後七頌願令得樂。初中有三。此初一頌總標拔苦)。
若有眾生遭病苦。身形羸瘦無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諸根色力皆充滿(自下五頌半別明離苦有五。此即第二頌拔諸疾病苦)。
若犯王法當刑戮。眾苦逼迫生憂惱。彼受如斯極苦時。無有歸依能救護(下三頌第二拔刑罰苦有二。此初一頌標有苦無救護者)。
若受鞭仗枷銷系。種種苦具切其身。無量百千憂惱時。逼迫身心無暫樂。皆令得免于系縛。及以鞭杖苦楚事(下二頌願為斷除。于中此初一頌半令離枷鎖等苦)。
將臨刑者得命全。眾苦皆令永除盡(此一頌令離殘害斷命之苦)。
若有眾生饑渴逼。令得種種殊勝味(此半頌令離饑渴苦)。
盲者得視聾者聞。跛者能行啞能語(第四令離不具諸根)。
貧窮眾生獲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第五令離貧窮之苦)。
皆令得受上妙樂。無一眾生受樂苦(此半頌結令離苦)。
一切人天皆樂見。容儀溫雅甚端嚴(自下七頌願令他得樂有十二。此半頌令得人天敬愛樂也)。
悉皆現受無量樂。受用豐饒福德具(此半頌令得豐諸彌玩樂)。
隨彼眾生念伎樂。眾妙音聲皆現前(此半頌令得伎樂隨念樂)。
念水即現清涼池。金色蓮華泛其上(此半頌得池沼隨心樂)。
隨彼眾生心所念。飲食衣服及床敷(此半頌令得四事隨念樂)。
金銀珍寶妙琉璃。瓔珞莊嚴皆具足(此半頌令得七寶嚴具樂)。
勿令眾生聞惡響。亦復不見有相違(此半頌令得美名和穆樂)。
所受容貌悉瑞嚴。各各慈心相愛樂(此半頌令得端嚴慈愛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隨心念時皆滿足(此半頌令得資什隨心樂)。
所得珍財無吝惜。分布施與諸眾生(此半頌令得無貪樂施樂)。
燒香末香及涂香。眾妙雜華非一色。每日三時從樹墮。隨心受用生歡喜(此一頌令得香花隨意樂)。
普願眾生咸供養。十方一切最勝尊。三乘清淨妙法門。菩薩獨覺聲聞眾(此一頌令得供養三寶樂)。
常願勿處于卑賤。不墮無暇八難中(自下二頌願他得未來果有五。此初半頌令得不生八難中)。
生在有瑕人中尊。恆得親承十方佛(此半頌令得常遇世尊樂)。
願得常生富貴家。財寶倉庫皆盈滿(此半頌令得常生富貴樂)。
顏貌名稱無與等。壽命延長經劫數(上一句令得形妙名聞樂。下一句令得壽命延長樂)。
悉願女人變為男。勇健聰明多智慧(自下四頌願令他得出世果有六。此初半頌令得勇聰慧樂)。
一切常行菩薩道。勤修六度到彼岸(此半頌令得常行覺品樂)。
常見十方無量佛。寶王樹下而安處(此半頌令得見佛出現樂)。
處妙琉璃師子坐。恆得親承轉法輪(此半頌令得親承演法樂)。
若于過去及現在。輪回三有造諸業。能招可厭不善趣。願得消滅永無余(此有二樂。此初令他得除自苦樂)。
一切眾生于有海。生死 網堅牢縛。願以智劍為斷除。離苦速證菩提處(此一頌令他得除生死樂)。
眾生于此贍部內。或于他方世界中。所作種種勝福因。我今皆悉生隨喜(此一頌是第三廣懺願中第三隨喜)。
以此隨喜福德事。及身語意造眾善。願此勝業常增長。速證無上大菩提(此一頌第四回向即是回向方便也)。
所有禮贊佛功德。深心清淨無瑕穢。回向發願福無邊。當超惡趣六十劫(自下四頌大段第二別明勝中。第四明勝勸修有五。此初一頌明修前業能越惡趣)。
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羅門等諸勝族。合掌一心贊嘆佛。生生常憶宿世事(此一頌明修前業能得宿命)。
諸根清淨身圓滿。殊勝功德皆成就(此半頌得勝身福滿)。
願于未來所生處。常得人天共瞻仰(此半頌得天人敬仰)。
非于一佛十佛所。修諸善根今得聞。百千佛所種善根。方得聞斯懺悔法(明得聞此法即供養多佛。此意明但得听聞尚供多佛。況能聞已而更修行。是以勤可修習也)。
爾時世尊聞此說已贊妙幢菩薩言。善哉善哉(自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贊仰。文分為三。此初贊也)。
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贊嘆如來真實功德。並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障(次仰也。恐人不信前妙幢說故佛為仰)。
汝今應知此之勝業。皆是過去贊嘆發願宿習因緣。及由諸佛威力加護。此之因緣當為汝說(後許說夢因。即下蓮花喻贊品是)。
時諸大眾聞是法已。咸皆歡喜信受奉行(品第四大段大眾喜行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二。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第五。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略有二意。一明滅惡之中。前品夢聞悔過以為驚覺。今者正示悔法滅除。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二者欲求勝果要殖妙因。障難既存。何能起行。欲起妙行先令滅障。妙幢但陳其夢未自懺除自發露。故請佛說悔滅之法。故前品後有此品生。次釋品名者。梵雲羯磨。此雲業。阿跋羅此雲障。毗那奢此雲滅。總應雲業障滅。今依此方語雲滅業障品。業謂造作。障謂障礙。由作不善能礙聖道。業即是障。持業釋也。由懺悔等四種之行。能滅業障。故名滅業障品。言解妨者。問。障有多種。謂惑•業•苦。今何但言滅業障耶。答。惑•業•苦三總得名業。何者。煩惱是業之因也。苦亦是業之果也。今此中業因業果相從于業總名為業。通滅三故雲滅障品也。是問答廣如沼公疏中述也)
爾時世尊住正分別。入于甚深微妙靜慮(此品之因。大文分四。一放光集眾。二天帝啟請。三如來為說。四得益喜行。初文分三。此初入定放光。于中亦三。一入定。二放光。三照境。此初也。言正分別者。後得緣俗名為分別。得稱境而知故名住正。或正謂本智。分別即後得。住謂依止。即後得智依本智起。入者即能入也。靜慮者所入也。超過二乘名甚深。勝于菩薩名微妙。據寶放光是神境通。通依靜慮。故先入定)。
從身毛孔放大光明。無量百千種種諸色(二放光也)。
諸佛剎土悉現光中。十方恆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三照境也)。
五濁惡世為光所照(第二明光利益。有四。此初總明時處)。
是諸眾生作十惡業五無間罪。誹謗三寶。不孝尊親。輕慢師長婆羅門眾。應墮地獄•餓鬼•傍生(二明所照境。即光所照。正佛意為斷業惑苦各據重明雲照五濁十惡等)。
彼各蒙光至所住處(三明光能照也)。
是諸有情見斯光已。因為力故皆得安樂。端正殊妙色相具足。福智莊嚴。得見諸佛(四正明光益。于中後四。一得安樂。二得端正。三得福智。四得見佛)。
是時帝釋•一切天眾及恆河女神並諸大眾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尋光詣佛)。
爾時天帝釋承佛威力。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帝釋啟請有四。此即請法儀及所請主)。
雲何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攝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業障罪者雲何懺悔當得除滅(此明所為機及所請法。機中有二。初能行法人。次所引攝者。此中修行亦自所習。但菩薩為懷利他先故但舉為他。理實亦自行。請法可知)。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為無量無邊眾生令得清淨解脫安樂哀愍世間福利一切(第三如來為說。有雲。此初答所請法。汝今修行者即調伏方便界。具離二障名清淨解脫。言安樂者通菩提涅。哀愍者拔苦也。福利者與樂也)。
若有眾生由業障故造諸罪者(正答。有二。初略明但令滅惡。後善男子有四業障自障下廣明亦令生善。初中亦二。初正明懺悔法。後若人成就四法下明能行之人。就懺悔中有五。此初明應懺之人。由業障故者宿業也。造諸罪者更起現行也。此由宿因作業決定者。即假者。造業之人。廣如疏)。
應當策勵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口自說言(正明方軌。策勵者令起審決思也。晝夜等者明發思正起三業。偏袒已下明三業。其文可見)。
歸命頂禮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對懺者有二。初現在。後如是等下過未)。
轉妙法輪。持照法輪。雨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此贊利他。初明說法。次明利他。說中八句。初三句標。次五句釋。此中二釋。初轉法輪在見道。照法輪在修道。照法輪在修道。持在無覺。義通三乘。雨大法雨勝解行位。擊大法鼓在見修位。次法螺下在無學位。又釋。初三唯解深密是三時教。此中持應在後。以文言便持在照前。乃至廣引法花論文。如沼雲疏中釋。下五句中。雨大法雨即轉法輪。準法花論雲。已斷疑者令成就智身故即是令得三乘果。次擊大法鼓者即照法輪。彼論雲。已成就智身示二種密境界故。次吹大法螺等三是持法輪。初是說法。次得智。後觀理)。
為欲利益安樂諸眾生故。常行法施誘進群迷。令得大果證常樂故(此明利他。令他得世果名利益。得出世果名安樂。以教授機名為法施。令發心名誘。令成就名進。令得解脫名大果等)。
如是等諸佛世尊以身語意稽首歸誠至心禮敬(過未諸佛)。
彼諸世尊以真實慧以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善惡之業(投誠請證。一佛具二智雲真實惠。二因五眼故雲真實眼。三能真實證具前二義故。四平等心證平等理故即三念住故。五能知見。由佛具二知故雲悉知。亦因五眼故雲悉見眾生善惡之業)。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隨惡流轉共諸眾生造業障罪(正明懺。文分為三。初總標。二別懺。後順同。此初也。隨惡者。隨惡友造惡業也。流轉者。受生死果。種子為流。現果為轉。或墮惡惑業集諦流。或隨惡果苦諦轉。依于苦諦故雲共諸眾生。起于集諦故雲造業障罪)。
為貪 痴之所纏縛。未識佛時。未識法時。未識僧時。未識善惡(次別懺也。有三。此即懺惑起業因也。由斯三毒不自在。故雲未識三寶善惡)。
由身語意造無間罪(此懺業障。依尼乾子經。有大乘五逆罪)。
惡心出佛身血。誹謗正法。破和合僧。剎阿羅漢。殺害父母(此之五逆三乘通說。總大乘中當第四逆。言謗正法者。謗佛八王非為正道說五法為正道。大乘之中未見其文。大婆○百十六雲。雲何五法。一盡壽著糞掃。二盡壽乞食。三盡壽唯一坐食。四盡壽常居回處。五盡壽不食一切魚肉味鹽甦)。
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十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于諸善人橫生毀謗。斗稱欺誑以偽為真。不淨飲食施與一切。于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惱害(第五逆也。生毀謗者。語惡業也。斗稱欺誑等者。是盜業也。不淨食施等者。貪不善業。惜好施惡故更相惱害者。是 不善根業也)。
或盜 睹波物四方僧物現前僧物自在而用。(是第一逆。用盜三寶財物也)。
世尊法律不樂奉行。師長教示不相隨順。見行聲聞獨覺大乘行者喜生罵辱。令諸行人心生悔惱(是第二逆。初違教即隱弊覆藏。見行聲聞等下毀人。含第三逆也)。
見有勝己便懷嫉妒。法施財旆常生慳惜。無明所覆邪見惑心(明懺余業。各據勝說)。
不修善因令惡增長。于諸佛所而起誹謗。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如是眾罪(即是所起業。新薰不善令增。本有不善業等令長)。
佛以真實慧•真實眼•真實證明•真實平等悉知悉見(二請佛證知)。
我今歸命。對諸佛前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復作。已作之罪兮皆懺悔(三正陳懺悔也)。
所作業障應墮惡道地獄傍生餓鬼之中阿甦羅眾及八難處。願我此生所有業障皆得消滅所有惡報未來不受(三懺報障)。
亦如過去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懺中後順同也。三世為三。此同過去。初舉他。我之業障下自作也)。
亦如未來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不敢造。
亦如現在十方世界諸大菩薩修菩提行所有業障悉已懺悔。我之業障今亦懺悔皆悉發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之惡更敢造(余二準同)。
善男子。以是因緣若有造罪一剎那中不得覆藏。何況一日夜乃至多時(第四結勸修行。有二。初舉罪勸悔。二若有願生下舉益勸修。因緣者是所以。由惡業感惡果。既有此損。所以剎那可知)。
若有犯罪欲求清淨。心懷愧恥。信于未來必有惡報。生大恐怖。應如是懺(後二文由愧拒惡。信有惡報故生大怖)。
如人被火燒頭燒衣救令速滅火若未滅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復如是。即應懺悔令速除滅(喻合可知)。
若有願生富樂之家多饒財寶。復欲發意修習大乘。亦應懺悔滅除業障(下舉益勸修。有二。初舉有漏益。後舉無漏益。前中初舉欲界。後舉色界。前中亦二。初人。次天。人中四姓等。其文可知)。
欲生豪貴婆羅門種剎帝利家及轉輪王七寶具足。亦應懺悔滅除業障(後二也)。
善男子。若有欲生四天王眾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舉欲天勸)。
若欲生梵輔大梵天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天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天善見色究竟天。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舉色天勸。沼公疏中廣釋諸天名。煩故不陳)。
若欲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若欲願求三明六通聲聞獨覺自在菩薩至究竟也(舉無漏果勸。有二。初通說聲聞。次明俱脫二乘。三明六通如余處辨)。
求一切智智淨智不思議智不動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障(舉大果勸。初四智。智性名智。三藐已下智相名智。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性也。即此智性離二障故名淨智。非余所知名不思議。離生滅名不動。三藐等如常所釋)。
何以故(不釋懺悔滅罪所以。即是釋難。有二。初釋難。後若有善男子下結成懺悔能滅諸惡。初中有三。一依因緣門釋。第二何以故下依無相門釋。三善男子一切諸法下依真如門釋。此初也。于中亦二。初征。後釋。此征也。意雲。善惡各別前後生滅。何以故懺悔滅罪。亦征意雲。惡現在時懺心未起。起懺心時已生者謝無。未生者住未來復無。現在時復不俱。明 不並。又向在者才生即滅。從何所以而說懺滅)。
善男子。一切諸法從因緣生(釋初難。初釋。後引證。此釋。雖前後生滅。一切諸法而由因緣力故生。又由因緣力故滅。此但舉因緣生。必定有因緣滅。故影略言不說滅也。雖滅不待因緣。見生說。若未來應生。落謝應能感果。由懺因緣令彼不起。亦名為滅。即待因滅也)。
如來所說。異相生異相滅。因緣異故(此引證。一切如來皆同此說。故雲如來所說。相謂體相。異法體出生異法體滅壞。猶如明生而 法滅。有能生因緣。有能滅因緣。是所以義。所以有異。故懺法生不善法除滅也)。
如是過去諸法皆已滅盡。所有業障無復遺余(釋第二征。有三。初牒前所征過去已滅。次辨令懺善心得生。後辨懺心所滅之障。此初也。如是過去諸法已滅盡者。牒前已滅現行之法。雲所有業障。彼所燻種可有當生。無復遺余者。令彼當生無復遺余。不約現行已滅說斷也)。
是諸行法未得現生而令得生。未來業障更不復起(次辨令懺善心得生。此因緣法昔不緣令未得現生。而今現緣令懺善心得生。令未來應生業障更不復起。即有漏心懺伏斷。無漏心懺除斷。廣如疏述也)。
何以故(第二依無相門釋。初假征。後正釋。此征也。意雲。俱生滅法。何以故異法因緣有生法生。異法因緣有滅法滅耶)。
善男子。一切法空(正釋。初釋。後引證。此初也。一切生滅法相皆悉空故。即相無自性)。
如來所說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亦無生滅。亦無行法(此引證也。一切如來說。我壽者皆是無故彼所起善惡之業亦無生滅。即解深密等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所滅之障既無生滅。能滅之行又無生滅。又普賢觀經雲。以此五蘊空無自性。乃至雲。如此想心從妄想生。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無住•壞•觀心無法。不住法中。如是相者名大懺悔等)。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說(第三依真如門說。懺除所以。初釋。次征。後通。此初也。一切法本體即真如。以本真如無生無滅不可言說故。一切法皆依于本無生無滅亦不可說。此為除能所證相遍計性故攝妄皆盡)。
何以故(征也。何所以故。發無生滅又不可說)。
過一切相故(通也。由真如理出生滅相。過者離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無眾生而有于本(結成懺悔。初結懺悔。後結成真說也。此初也。結真懺悔。一結無漏。即如是入于微妙真理。是入者證也。以以無分別入真如理破二障斷。二結有漏。即生信敬心。雖未能證而但信解無相真如。依勝解力又能除惡。我我所無依圓性有故。雲無眾生而有于本。真妄對明言依他有。據實不無)。
以是義故說于懺悔滅除業障(結成真說。由三相應有義利故。說于懺悔)。
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業障永得清淨。(上明懺悔法。下明能行之人。于中有三。初標。次釋。後攝。此初標也)。
雲何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誹謗。三者于初行菩薩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諸眾生起慈無量。是謂為四(次釋。有三。謂征•釋•結。文段可知。此意應同法花普賢四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言。
專心護三業。不誹謗深法。作一切智想。慈心淨業障(頌攝。能于三業正念成就隨根成就。名護三業)。
善男子。有四業障。難可滅除(上略陳懺悔滅惡。已下廣明四行辨生善。于中分二。初明所除障。後明能除行。初中後三總標。次別征。後別解。此初也)。
雲何為四。一者于菩薩律儀犯極重惡。二者于大乘經心生誹謗。三者于自善根不能增長。四者貪著三有無出離心(後二文也。征者可知。同喻伽第七十九論。彼雲。復次菩薩略有四種增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為四。一者于諸菩薩毗季耶中起染干犯。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不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如其次第同此經文)。
復有四種對治業障。雲何為四。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來至心親近說一切罪。二者為一切眾生勸請諸佛說深妙法。三者隨喜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明能除行。文分為二。初總標。後天帝別請。此初也。此之四行于一切位皆悉通行也)。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間所有男子女人于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雲何能得隨喜一切眾生功德善根(天帝別請有二。初天帝請。後佛為說。此請也。佛標說中。先勸請。次隨喜。雲何天帝先問隨喜後請勸請。答。機樂欲故。勸請難故。遂易先問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眾生雖于大乘未能修習。然于晝夜六時偏袒有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專念作隨喜時得福無量(下佛答。有四。一答初問並教儀則。二正教隨喜。三明隨喜得福多少。四即勸修。此即初也。儀則可知)。
應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現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隨喜。由作如是隨喜福故。必當獲得尊重殊勝無上無等最妙之果。如是過去未來一切眾生所有善根皆悉隨喜(答第二問隨喜之法。文段分四。一隨喜凡夫福。二隨喜菩薩福。三隨喜如來福。四隨喜三乘福。此初也。初隨喜現在。後隨喜過未)。
亦現在初行菩薩發菩提心所有功德。過百大劫行菩薩行有功德。獲無生忍。至不退轉一生補處。如是一切功德之蘊。皆悉至心隨喜贊嘆過去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功德隨喜贊嘆亦復如是(隨喜菩薩。初福隨喜現在。後隨喜過未。初中五位。一初發心位。二勝解行位。即過百大劫等。三增上意樂位。即獲無生忍。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即至不退轉。二地至九地五地至究竟位。即第十地因究竟也。略無種姓及如來地。過未可知)。
復于現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應正遍知證妙菩提。為度無邊諸眾生故。轉無上法輪行無礙法施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勸化一切眾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無盡安樂(隋喜如來。隨喜如來中。初隨喜自利。即證菩提。二隨喜利他。為度已下是也)。
亦復所有菩薩聲聞獨覺功德積集善根。若有眾生未具如是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隨喜(隨喜三乘福。有二。初隨喜向。後隨喜果。此隨喜向也)。
如是過去未來諸佛菩薩聲聞獨覺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隨喜贊嘆(此隨喜果位。其文可見也)。
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聚如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答第三問福多少。文中有四。一舉福無邊。二量勝劣。三征所以。四為釋成。文相可知)。
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若有女人願轉女身為男子者。亦應修習隨喜功德。必得隨心現成男子(第四勸修。文亦可知)。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已知隨喜功德。勸請功德唯願為說。欲令未來一切菩薩當轉法輪現在菩薩正修行故(第二問勸請。有五。一天帝為問。二如來為答。三明福多少。四引己為證。五勸修行。此初問也。有二。初結前。次請。中初申請。後請意)。
佛告帝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修行聲聞獨覺大乘之道。是人當于晝夜六時如前威儀(如來為答。分三。初令修行。次教儀軌。後正教勸請。令勸行中。初舉所求果。後令起勸。修二乘之道者令生遍智故)。
一心專念作如是言。我今歸依十方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無上法輪欲舍身入涅者。我皆至誠頂禮勸請。轉大法輪雨大法雨燃大法燈照明理趣施無礙法莫般涅久住于世(正教勸請。有二。初教勸請。次教回向。若初成道未轉法輪。請轉法輪。若欲舍報身入涅者。請久住世也)。
度脫安樂一切眾生如前所說。乃至無盡安樂(自下明請意。此指倒前雲令信受乃至無盡安樂)。
我今以此勸請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勸請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勸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此明回向)。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若復有人勸請如來轉大法輪所得功德其福勝彼。何以故。彼是財施此是法施(自下明福多少量。顯之有二。初舉少校量。後舉多顯勝。此即初也)。
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若人以滿恆河沙數大千世界七寶供養一切諸佛。勸請功德亦勝于彼。由其法施有五勝利。雲何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于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是故善男子。勸請功德無量無邊難可譬喻(廣校量。有二。初舉施。次校量。後釋所以。于中有四。標•征•釋•結。法施勝財施劣。同喻伽七十)。
如我昔行菩薩道時勸請諸佛轉大法輪。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釋諸梵王等勸請于我轉大法輪。善男子。請轉法輪為欲度脫安樂諸眾生故。我于往昔為菩提行勸請如來久住于世莫般涅。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辨大慈大悲證得無數不共之法。我當入于無余依涅。我之正法久住于世(自下引證。有三。初明靜說請住果。二我法身者下合明二請果。三此等皆由下結。初別明果中。初請說法果。我于往昔下後說請住果也)。
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種種妙相無量智慧無量自在無量功德難可思議。一切眾生皆蒙利益百千萬劫說不能盡。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復斷滅亦非斷見(下合明二因果。分二。初明佛自成就德。能破眾生下明令他成就德。此初也。于中有二。一總說三身二別說三身。初一句總謂我法身者清淨無比。諸功德法依聚體義合名法身。離二障故名為清淨。已下別說三身。種種妙相等下報身智德。超情計境故。一切眾生下應化恩德。超言說境故。法身攝藏下法身斷德。以真如理體常遍故攝諸法。余法翻此故不攝。如雖常非常見雖斷非斷見者。境真實故能緣非邊也)。
能破眾生種種異見。能生眾生種種真見。能解一切眾生之縛。無縛可解。能殖眾生諸善根本。未成就者令成就。已成就者令解脫。無作無動遠離 鬧。寂靜無為自在安樂。過于三世能現三世。出于聲聞獨覺之境諸大菩薩之所修行。一切如來體無有異(下明令他成就德。中有四。一念他舍邪歸正德。二令他離縛斷障德。三能殖下令他成就應身。四令解脫下令他圓證法身德。文相可見)。
此等皆由勸請功德善根力故(結也)。
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于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脫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自下第五勸修行。有二。初指前我所得。是故下正勸行。勸行有三。初舉應行之人。次舉少福何況不行。後況勝福而不行耶。文段可知)。
時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雲何回向一切智智(自下第三明回向。文分為二。初天帝請。後如來答。此初也)。
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眾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願回向者。當于晝夜六時殷重至心作如是說。我從無始生死以來于三寶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
乃至施與傍生一搏之食或以善言和解諍訟或受三歸及諸學處或復懺悔勸請隨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攝取回施一切眾生無悔吝心。是解脫分善根所攝(如來答中三。一舉修行人。二當于晝夜下儀軌。一作如是說下正教回向。于中復三。初令運心持所修善。次我今作意下令其回向。于中亦二。初回向眾生。次回向菩提)。
如佛世尊之所知見不可稱量無礙清淨。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眾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眾生(自下後正教回向中。第三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于中亦二。初如佛修。次又如過去下如菩薩修。如佛修中有三。此初回施也。文相可知。莊公雲。住相心者用常寂滅故。不舍相心者化用無邊故)。
願皆獲得如意之手摯粘霰β 諫 浮8煥治蘧 V腔畚耷睢C罘 娌畔ガ暈拗停 畏 浮T鋼小3踉賦篩!︰籩腔菸蘧∠略傅彌牽 br />
共諸眾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復出無量善法。亦皆回向無上菩提(如佛修中第三回向。有二。初回過去已修善趣菩提。次因此善根下回現及未來生趣向菩提)。
亦如過去諸大菩薩修行之時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種智。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然我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中。第二如菩薩修。亦分為三。初指三世菩薩所修。次然我所有下同修。同修中有二。此初同回向也)。
是諸善根願共一切眾生俱成正覺。如余諸佛。坐于道場菩提樹下。不可思議無礙清淨。住于無盡法藏陀羅尼首楞嚴定。破魔波旬無量兵眾。應見覺知應可通達。如是一切一剎那中悉皆照了。于後夜中獲甘露法證甘露義(後同發願。于中亦四。初總願成正覺。二如余諸佛下別願所成德。三我及眾生下願同證佛。四猶如無量壽下指同諸佛。所成德中。應見謂見色法。應知謂知非色法。應覺通于二。上皆俗諦。應可通達者達真諦也。一剎那中等者真俗雙及行故。亦解。具五眼故雲應見。具本智故雲覺。具後智故雲知。具六通故雲通達。獲甘露法者菩提也。證甘露義者涅也)。
我及眾生願皆同證如是妙覺(願同佛證)。
猶如無量壽佛光勝佛妙光佛阿 佛功德善光佛師子光明佛百光明佛網光明佛寶相佛寶焰盛光明佛吉祥上王佛微妙聲佛妙莊嚴佛法幢佛上勝身可愛色身佛光明遍照佛梵淨王佛上性佛(西方舉三佛。東方舉五佛。南方亦舉五佛。北方舉八佛也)。
如是等如來應正遍知過去未來及以現在示現應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無上法輪為度眾生。我亦如是。廣說如上(結例)。
善男子。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滅業障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得無量無邊大功德聚(品第三大段如來為答。有六。此即第二贊勝勸行。初舉持經福校量意遣修行。文段分四。一明持經福多。二譬如三千已下舉喻校量顯勝。三是故善男子下廣成福勝。四是故當知下總結令知。此即初也)。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時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獨覺道(自下第二舉喻校量。有五。此初舉福田)。
若有男子女人。盡其形壽恭敬尊重四事供養一一獨覺。各施七寶如須彌山。諸獨覺入涅後皆以珍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十二瑜繕那。以諸華香寶幡幢蓋常為供養(此明修供養)。
善男子。于意雲何。是人所獲功德寧為多不(問福多少)。
天帝釋言。甚多。世尊(彼答得福甚多)。
善男子。若復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經典眾經之王滅業障品受持讀誦憶念不忘為他廣說所獲功德。于前所說供養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及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轉無上法輪。皆為諸佛歡喜贊嘆。善男子。如我所說一切施中法法為勝(此校量顯勝。顯勝中有三。一明福勝。二假征。三為釋。文相可知)。
是故善男子。于三寶所設諸供養。不可為比。勸受三歸持一切戒無有毀犯三業不空。不可為比。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隨力隨能所願樂于三乘中勸發菩提心。不可為比。于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得無礙速令成就無量功德。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令無障礙得三菩提。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速出四惡道苦。不可為比。三世剎土一切眾生勸令除滅極重惡業。不可為比。一切惱勸令解脫。不可為比。一切怖畏苦惱逼切皆令得解。不可為比。三世佛前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勸令隨喜發菩提心。不可為比。勸除惡行罵辱之業。一切功德皆願成就。所在生中勸請供養尊重贊嘆一切三寶。勸請眾生淨修福行成滿菩提。不可為比。是故當知。勸請一切世界三世三寶。勸請滿足六波羅密。勸請轉于無上法輪。勸請住世經無量劫演說無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無能比者(此廣成福勝。有十一不可比。是故下總結並可知。言不可比者。由此經能令行此等勝行故不可比。非此等行不可為比。亦能令得無上菩提。豈不可比)。
爾時天帝釋及恆河女神無量梵王四大天眾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白佛言。世尊我等皆得聞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今悉受持讀誦通利為他廣說。依此法住。何以故。世尊。我等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順此義種種勝相如法行故爾時梵王及天帝釋等于說法處皆以種種曼陀羅華而散佛上(自下第三大段依勸修行。有五。一願修行。二爾時梵王已下諸天供養。三三千大千下現諸瑞應。四時天帝釋下諸天解悟。佛言如是下佛為印可。此初二。文相可知)。
三千大千世界地皆大動。一切天鼓及諸音樂不鼓自鳴。放金色光遍滿世界出妙音聲。(此第三明現諸瑞應。唯文可知)。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此等皆是金光明經威神之力。慈悲普救種種利益。種種增長菩薩根。滅諸業障。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天解悟。佛印可知)。
何以故(自下第四大段引己為證明聞經福多。初征。次例。例中有六。初明所逢佛。乃至六結成福勝)。
善男子。我念往昔過無量百千阿僧 劫(明所逢佛中。有四。此初明時節遠近)。
有佛名寶王大光照如來應正遍知。出現于世(此辨名號)。
住世六百八十億劫(明住于世)。
爾時寶王大光照如來為欲度脫人天釋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眾生令安樂故。當出現時。初會說法度百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諸漏已盡三明六通自在無礙。于第二會復度九十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諸漏已盡三明六通自在無礙。于第三會復度九十八千億億萬眾皆得阿羅漢果。圓滿如上(此明說法利益。即三會益。其文可知)。
善男子。我于爾時作女人身。名福寶光明(自下陳己得益。有五。此初說自身名)。
于第三會親近世尊。受持讀誦是金光明經為他廣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明聞經修學也)。
時彼世尊為我授記。此福寶光明女于未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第三明得授佛記)。
舍女身後。從是以來越四惡道生人天中受上妙樂。八十四百千生作轉輪王(第四獲勝福報)。
至于今日得成正覺。名稱普聞遍滿世界(明得成正覺)。
時會大眾忽然皆見寶王大光照如來轉無上法輪說微妙法(彼佛現證)。
善男子。去此索訶世界東方過百千恆河沙數佛土。有世界名寶莊嚴。其寶王大光照如來今現在。彼未般涅說微妙法廣化群生。汝等見者即是彼佛(此佛指處方。問。往受女身即在地前。何彼不滅。答。化應現相出沒隨機。報法常存故言現在)。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寶王大光照如來名號者。于菩薩地得不退轉至大涅(自下第五聞名得益。有二。此初得至涅)。
若有女人聞是佛名者。臨命終時得見彼佛來至其處。既見佛已究竟不復更受女身(後不受女身)。
善男子。是金光明微妙經典種種利益種種增長菩薩善根滅諸業障(第六結勝。可知)。
善男子。若有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隨在何處為人講說是金光明微妙經典。于其國土皆獲四種福利善根。雲何為四。一者國王無病雖諸災厄。二者壽命長遠無有障礙。三者無諸怨敵兵眾勇健。四者安隱豐樂正法流通。何以故。如是人王常為釋梵四王藥叉之眾共守護故(自下大段第五明行經利益。有四。一國王益。二臣佐益。三沙門婆羅門益。四人庶益。此國王益。于中有三。此初明王得益)。
爾時世尊告天眾曰。善男子。是事實不(第二問梵釋護不。有三。一佛問令護。二諸天答護。三佛贊印。此即初也)。
是時無量釋梵四王及藥叉眾俱時同聲答世尊言。如是如是(諸天答護中。有四。初總答護)。
若有國土講宣讀誦此妙經王。是諸國主(明得護所以並所護之王)。
我等四王常來擁護行住共俱(明能護者。有三。此初為侍衛也)。
其王若有一切災障及諸怨敵。我等四王皆使消殄。憂愁疾疫亦令除差(此明為除惡也)。
增益壽命。感應禎祥。所願遂心。恆生歡喜。我等亦能令其國中所有軍兵悉皆勇健(此明加善)。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汝當修行(明佛贊仰)。
何以故。是諸國主如法行時。一切人民隨王修習如法行者。汝等皆蒙色力勝利。宮殿光明。眷屬強盛(世尊重勸)。
時釋梵等白佛言。如是世尊(梵釋領解)。
佛言。若有講讀此妙經典流通之處。于其國中大臣輔相有四種益。雲何為四。一者更相親穆尊重愛念。二者常為人王心所愛重。亦為沙門婆羅門大國小國之所遵敬。三者輕財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眾所欽仰。四者壽命延長安隱快樂。是名四益(明臣佐益。有四。標•征•釋•結。可知)。
若有國土宣說是經。沙門婆羅門得四種勝利。雲何為四。一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少。二者皆得安心思惟讀誦。三者依于山林得安樂住。四者隨心所願皆得滿足。是名四種勝利(此明沙門等益。文亦四。如前也)。
若有國土宣說是經。一切人民皆得豐樂無諸疾疫。商估往還多獲寶貨具足勝福。是名種種功德利益(明人庶得益。文相亦可知)。
爾時梵釋四天王及諸大眾白佛言。世尊。如是經典甚深之義若現在者。當知如來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住世未滅(自下第六梵釋述成。有二。初梵釋陳彰。後如來印勸也。初中有二。此初明此經在世行證二種正法不滅沒也)。
若是經典滅盡之時。正法亦滅(此經若無正法亦滅。意欲令人久流勝教)。
佛言。如是如是(如來印勸。有二。此初印也)。
善男子。是故汝等于此金光明經一句一頌一品一部皆當一心正讀誦正聞持正思惟正修習為諸眾生廣宣流布。長夜安樂福利無邊(下勸中有二。初所流經。次令起法行)。
時諸大眾聞佛說已。咸蒙勝益歡喜受持(品中第四大段時會得益)。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三。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譯卷第四。
金光明最勝王經最淨地陀羅尼品第六。
(將釋此品。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言來意者。將求菩提必須修行。修行有二。即斷惡•修善。前懺悔等已明斷惡。次明修善。修善之中。發心•修行。發心即發菩提心。謂要依止大菩提心行諸地方能果。所修行者即是十度。由斯十度能得諸地破慳等十度障等。得五分身成二勝果。故須明此發心修行。故前品後有此品生。言釋名者。興公梵雲。陀羅尼部謀達羅缽梨輸地上聲。此雲絕持地最淨。今從周語故名最淨地陀羅尼品。沼公雲。成唯識雲。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淨謂淨清。離二障故。菩薩十地能余二障極淨名最。即最淨之地。依主釋也。或十地體即為無為功德為體。即此德體離二障名為最淨。陀羅尼如常所明。言解妨者。問。攝大乘等說依十地行十行斷十障證十真如。此中何故不辨十如。答。略廣異故。如是問答如沼疏也)
爾時師子相無礙光焰菩薩與無量億眾(此品之內。大文分四。一無礙光請。二如來為答。三大梵贊揭。四時眾獲益。初請分三。初能請人。次請法軌。後正陳請。此初也。能得菩薩四無畏名師子相。離障名無礙。智自在能照真俗名為光焰。此從喻及法為名)。
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以種種華香寶幢幡蓋而供養已(請軌初申虔敬。後陳供養。此起敬供養各有所表。如疏)。
白佛言。世尊。以幾因緣得菩提心(正陳請。初問菩提心用。次問菩提心體。此初也)。
何者是菩提心(問體。初標問。次別問。此初也。應雲何者是菩提何名菩提心。初菩提至真理心者。是二知六度)。
世尊。即于菩提。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別問。初依法空問。次依生空問。初中有三。初即菩提問。次離菩提問。後結所以。若即菩提。菩菩離三世故。三世心皆不可得)。
離于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說。心亦無色無相無有事業非可造作(問離菩提之心。無有一法能離真如故。離如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下結所以。真如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說。心無色相。猶如于引。無實事業。不可造作也)。
眾生亦不可得亦不可知(下依生空問。眾生謂我。我體是無但假和合。猶如刻事。無實自體可得可知)。
世尊。雲何諸法甚深之義而可得知(第三結問。雲何諸菩提及心法俱不可取說。而有菩提發心能得。此甚深義而可得知)。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提微妙事業造作皆不可得。若離菩提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說。心亦不可說。無色相無事業。一切眾生亦不可得(下答。有二。初答第二問。後善男子譬如寶須彌下答第一問。答後問中。初印答。後釋答。印答中三。印•征•釋。此即初印說)。
何以故(征也)。
菩提及心同真如故。能證所證皆平等故(釋中初釋不可得不可說之所以。以菩提義及菩提心同依真如無能說得。離計執故)。
非無諸法而可了知(後釋發心得于菩提甚深之義。俱除其病。不無法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知者。乃得名為通達諸法善說菩提及菩提心(下釋答。有二。初標。次釋。此初也。初菩提者菩提體。即是所證真理。後菩提心者能證知也)。
菩提心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心亦如是。眾生亦如是。于中二相實不可得(釋中有三。初釋。次征。後通。此初也。初非三世者明真如菩提體。次心亦如是者能證。前言心者是第一義心。後言心者是緣心。眾生亦如是者明人空。于中二相實不可得者。合說二我但不可得。依遍計故)。
何以故(征也)。
以一切法皆無生故(第三通也。以本不生故體非有。解深密依三無性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菩提不可得。菩提名亦不可得(自下別通。有三。初約菩提。此意所證但名字假設。若如名取即虛妄分別。其體無實。能詮名假。所詮名亦爾。上約法明)。
眾生眾生名不可得。聲聞聲聞名不可得。獨覺獨覺名不可得。菩薩菩薩名不可得。佛佛名不可得(雙約二執明。眾生不可得者生執無。眾生名不可得者法執無也。余亦準此。聲聞等者人空。聲聞名等者法空)。
行非行不可得。行非行名不可得(又約法辨。行謂所修行善法。非行謂所斷不應修法。能所詮空故。其意可知)。
以不可得故于一切寂靜中而得安住。此依一切功德善根而得生起(釋甚深義合正修行。以不可得故者。令知所證菩提及能證心並能證者皆是無實。能如是知。名于一切寂靜法中住。依此假緣世俗道理一切功德善根而得菩提生起。即稱正理名為菩提)。
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心利眾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密因(答第一問。分文為四。一發心。二修行。三證地。四得護。即以神咒而為衛護。此初發心。發十度心。文即為十。發心自相難可了知故以喻明。文中有三。喻•法•合。余亦準此。由此發心起出生死求大菩提。遇者皆益而無有極。故以妙高山王為喻。此山出于大海珍寶無盡能起饒益。此菩提心利眾生故)。
善男子。譬如大地持眾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羅密因(以戒為本能生功德。如大地持眾物。故喻于地。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步無畏。離驚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羅密因(師子有其三德。一有大威力。二獨步無畏。三離驚恐。加次喻慈•心•修三種忍故。是名下結。略無法合)。
譬如風輪那羅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羅密因(此有二譬。一風輪。喻被甲精進。喻如風輪攝持世界。那羅延者。此雲力勝。喻利樂攝善二種精進。由勇壯故不自卑屈。是無下也。作事速疾故是無足也。由多力故作事無退。如次三種精進。余可知)。
譬如七寶樓觀有四階道清涼之風來吹四門受安隱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是名第五靜慮波羅密因(喻有四。一樓觀喻四禪八定具七最勝如七寶嚴。二四道喻發心。修定等有四種大。如疏引莊嚴論說。三清涼之風喻定。能除煩惱炎熱故。四來吹四門喻常樂我淨。靜慮法藏等者但總法合。是名下結也)。
譬如日輪光耀熾盛。此心速能破滅生死無明 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羅密因(喻有二種。一日輪喻智自性。二光耀熾盛者喻作用。有三。能照明。二能破 。即證真斷惑理通利物。有勝熱故。此心已下法合)。
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願滿足。此心能度生死險道獲功德寶故。是名第七方便勝智波羅密因(喻方便善巧心因。如商主有二功能。一能知道路。二引至寶所令求願滿。二此心能度下法合。由回向拔濟二種方便。度生死道。獲大菩提功德珍寶)。
譬如淨月圓滿無翳。此心能于一切境界清淨具足故。是名第八願波羅密因(喻修願心。具二利。願如月圓滿。除自他障故雲無翳。此心能于下法合。要于真俗離障俱了故。雲一切境等)。
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臣隨意自在。心善能莊嚴淨佛國土無量功德廣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羅密因(喻修力心。喻中有二。一王喻。總發大菩提心。二臣別喻。于發行力心。如所須兵隨臣自如心。如思擇力。亦隨王意自如。如修習力。此心下法合也)。
譬如虛空及轉輪聖王。此心能于一切境界無有障礙于一切處皆得自在至灌頂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羅密因(喻發修智心。喻有二種。一虛空喻。二輪王喻。智有二種。一成就有情如虛空密受平等無擇。二成就佛智。如轉輪王受灌頂位。此心下法合。一切境無礙虛空。皆得自在等合于輪王。結文可知)。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菩提心因。如是十因汝當修學(總結勸修)。
善男子。依五種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布施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信根。二者慈悲。三者無求欲心。四者攝受一切眾生。五者願求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布施波羅密(此下明是佛答中。第二修行既發心已。次應隨修。于中分二。初修行。二釋名。修行十度即為十段。十段之中。各分為四。一標。二征。三釋。四結。文段易知。下更不科。一者信根者。菩提既以信為根本。又發菩提心論。施有五種。一信心施。是故最初依信為根而行布施。二慈悲者。既為菩薩心在利生。次依慈悲與樂拔苦而行布施。三無求欲者。既求菩提行于布施。不希三有及報恩等。故無求欲心。四攝受一切生者。為利生平等攝受一切眾生。五者願求一切智智者。回願自他求佛菩提故)。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持戒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三業清淨。二者不為一切眾生作煩惱因緣。三者閉諸惡道開善趣門。四者過于聲聞獨覺之地。五者一切功德皆悉滿足。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持戒波羅密(戒中有三。謂律儀戒。一三業清淨。此即三聚戒之自性。二不為一切等者。隨護他支。受戒意斷除眾生四流。即斷惑因。三閉諸惡道等者。十地論雲。菩薩受戒為除眾生諸惡趣苦。四過于聲聞等者。不共二乘故。求大菩提不期小果故。五功德滿者。由戒為依生空慧故。結文可知)。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忍辱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能伏貪 煩惱。二者不惜身命不求安樂止息之想。三者思惟往業遭若能忍。四者發慈悲心成就眾生諸善根故。五者為得甚深無生忍。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忍辱波羅密(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等。一能伏貪 等。是耐怨害忍。二不惜身命等者。是安受苦忍。三思惟往業等者。被他害等思自往業忍彼不 。四發慈悲等者。復由慈悲而為攝受故忍不 。此二即是耐怨害忍因。五為得甚深等者。諦密法忍。以慧為性)。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勤策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與諸煩惱不樂共住。二者福德未具不受安樂。三者于諸難行苦行之事不生厭心。四者以大慈悲攝受利益方便成就一切眾生。五者願求不退轉地。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勤策波羅密(精進有三。一被甲。二攝善。三利樂有情。一句諸煩惱等者。此即第一被甲精進。最初發心起猛利樂欲離諸煩惱如被鉀。二福德未具等者。攝善之中有其四種。加行•無下•無退•無足。此無退精進。于未得中能進求故不息受樂。三于諸難行等者。不生厭心。無足精進。四以大慈悲等者。利樂有情精進。五願求等。是無下精進)。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靜慮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于諸善法攝令不散故。二者常願解脫不著二邊故。三者願得神通成就眾生善根故。四者為淨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為斷眾生煩惱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靜慮波羅密(靜慮有三。謂安住•引發•辦事。一于諸善法等。是安住靜慮。二常願解脫者。即八解脫。于空有邊能不住著引解脫故。三願得神通等者。即六神通。由現神通令諸眾生舍邪歸正集諸善根。上二並引發靜慮。四為淨法界除心垢者。心通二種。能緣慮心。並第一義心。為淨法界即第一義心。依定能除二心垢故。此為自利。五為斷眾生等。是即利他。此後二種是辦事靜慮)。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常于一切諸佛菩薩及明智者供養親近不生厭背。二者諸佛如來說甚深法心常樂聞無有厭足。三者真俗勝智樂善分別。四者見修煩惱咸速斷除。五者世間伎術五明之法皆悉通達。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密(智有三種。謂加行•根本•後得。五中初二加行。智第三。第五是後得智。真俗二境樂能了智。第四。為斷見修等。是根本智。世間伎術者六十四能•五明之法•內明等也)。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于一切眾生喜樂煩惱心行差別悉皆通達。二者無量諸法對治之門心皆曉了。三者大慈悲定出入自在。四者于諸波羅密多皆願修行成就滿足。五者一切佛法皆願了達攝受無遺。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勝智波羅密(方便五中。初三拔濟方便。後二回向方便。一意樂煩惱等者。為拔濟生須識意樂及貪 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有差別。此所對治。二諸法對治等者。次為對除須識除法八萬四千諸功德門。即是能對治。三大慈悲定等者。既識除法。出入諸定皆便自在。現大神通故。四者于諸波羅密等者。回向菩提故。方便修諸度。五一切佛法等者。菩提涅智斷恩等願皆證得了達攝受。是能證議)。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願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于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有非無。心得安住。二者觀一切法最妙理趣離垢清淨。心得安住。三者過一切相心本真如無作無行不異不動。心得安住。四者為欲利益諸眾生事于俗諦中。心得安住。五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同時運行。心得安住。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願波羅密。(願五之中。初三求菩提願。後二利樂他願。第一于一切法等者。雖是總觀。亦觀一切八相之法不生滅等。離執安住。二觀一切法等者。報佛之智觀一切法。俗諦最妙理趣。真諦離垢清淨。即離二障能觀之智于二諦中心得安住。即報佛四智。令之菩薩于佛能觀離垢淨智亦願樂住。三過一切相等者。欲得法身雲心得安住。體即欲樂。觀于法身過于一切相。是心之本即真如也。非煩惱作故雲無作。如離三世故雲無行。無有前後別異故雲不異。不遷滅故雲不動。觀彼法身離此四相故願樂住之。心得安住。四為欲利益等者。為利他事。于俗諦中須了教詮及生機性。五于奢摩他等者。欲為利生。根依止觀。了知幻離諸過等故須俱行。奢摩他此雲止。毗缽舍那此雲觀)。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力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眾生心行善惡。二者能令一切眾生于甚深微妙之法。三者一切眾生輪回生死隨其緣業如實了知。四者于諸眾生三種根性以正智力能分別知。五者于諸眾生如理為說令種善根成熟度脫。皆是智力故。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力波羅密(力即十力力。五之中。第一即業異熟智力及遍趣行智力。言正智者。離增•上慢行故。言心行者。即遍趣行。言善惡者。即善不善業。智能了一切業及彼意趣趣向故。二能令入于深妙之法者。是漏盡智力。知漏盡不盡證無為故。能令入深妙之法。三眾生輪回等者。是死生智力。若如過去輪回。亦通宿住智力。四三種根性正分別知者。根即根勝劣智力。性即種種性智力。五如理為說成就度脫者。通處非處靜慮欲•勝•解三智力。能修此等即修習力。能了此等即思擇力也)。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波羅密。雲何為五。一者能于諸法分別善惡。二者于黑白法遠離攝受。三者能于生死涅不厭不喜。四者具福智行至究竟處。五者受勝灌頂能得諸佛不共法等及一切智智。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波羅密(智五之中。初成就有情智。後二成就佛法智。文相並可知)。
善男子。何者是波羅密義。所謂修習勝利。是波羅密義(自下辨修行中。第二釋名。于中分二。初征問。後解釋。釋中有十七義。則為十七段。此則初也。言勝利者。依瑜伽雲。六度各有別別勝利。若說通勝利雲。無罪乃至坐菩提坐常作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非如世間唯自利益故)。
滿足無量大甚深智。是波羅密義(佛智無量能了二空名大。余不能測名為甚深。此十能滿名到彼岸)。
行非行法心不執著。是波羅密義(善法名行。不善名非行。此即)。
生死過失涅功德正覺正觀。是波羅密義(于生死有漏果過失正覺。于涅無漏果功德能正觀也)。
愚人智人皆悉攝受。是波羅密義(愚人樂生死。智人樂涅。平等利益悲心不損名攝受)。
能現種種珍妙法寶。是波羅密義(即依勝定現七寶等施諸眾生類)。
無礙解脫智慧滿足。是波羅密義(由八解脫能引神通等得四無礙等。智慧滿足故)。
法界眾生界正分別知。是波羅密義(法界眾生界者。即五無量之中二種也。影顯于余。能正了知)。
施等及智能令至不退轉。是波羅密義(施等即前度。及智即後五度。皆能修習至不退轉。即第十地至行彼岸)。
無生法忍能令滿足。是波羅密義(無生法忍者。三無生忍如前已釋。初地創得。八地相續得。能令滿足者。得至佛地上二種自利行滿)。
一切眾生功德善根能令成就。是波羅密義。(是利他彼岸。如文可解)。
能于菩提成佛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是波羅密義(十力降天魔。無畏降外道。不共法降二乘。例余功德亦皆成滿。是菩提波羅密知德也)。
生死涅了無二相。是波羅密義(不如二乘以法執心見有二相。是斷德也)。
齊度一切。是波羅密義(是恩德也)。
一切外道來相詰難。善能解釋令其降伏。是波羅密義(由具無畏。釋外道難。破邪彼岸)。
能轉十二妙行法輪。是波羅密義(十二妙行者。四諦三轉。且依苦諦見道示相修道勸修無學作證。計余三諦各有十二。應成四十八。行相以相似故總名十二妙行法輪。廣如余述)。
無所著無所見無患累。是波羅密義(無染著故雲無所著。無滯礙故雲無所見。即是永作二種生死之患累故雲無患累)。
善男子。初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種種寶藏無不盈滿。菩薩悉見(自下第三大段。明證地。由前發心久修勝行得至證地故。于中分五。一得地相。二釋地名。三明地障。四明地行。五明地修習。此得地相。謂初證時所得之相。由行十度外得此相。十地現相。即為十段。此即初也。問。此等相為在何處。答。各各將入自地時得。雲先現故。又解。各各初入時得。而雲先現者。更有多相。此等先現故。不可在地前。然表于初地能行一切施度。外遍大千現種種寶藏。能遂所求故無不盈滿。菩薩悉見者。自上菩薩得見此相。非不得見。余皆準知)。
善男子。二地菩薩是相先現。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無量無邊。種種妙色清淨珍寶莊嚴之具。菩薩悉見(于此地中。表證平等理。具持淨戒。淨十業道。故現妙色寶嚴具)。
善男子。三地菩薩是相先現。自身勇健甲仗莊嚴。一切怨賊皆能摧伏。菩薩悉見(于此三地。表行三忍。有勇健相。被甲降怨)。
善男子。四地菩薩是相先現。四方風輪種種妙華悉皆散灑充布地上。菩薩悉見(于此四地。表行四正勤。七淨九淨妙花散地。七淨者。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道非道智見淨•行智見淨•行斷智見淨•九淨者。加無緣寂滅淨•淨國土淨。如十地論)。
善男子。五地菩薩是相先現。有妙寶女眾寶瓔珞周遍嚴身首冠名華以為其飾。菩薩悉見(于此五地。表行禪定。離諸硬強。有寶女現。禪定能生解脫遍處等。雲瓔珞嚴身。行七覺分故。雲首冠名花)。
善男子。六地菩薩是相先現。七寶華池有四階道全砂遍布清淨無穢。八功德水皆悉盈滿。觳 物-勿+句]物頭華分陀利華隨處莊嚴。于華池所游戲快樂清涼無比。菩薩悉見(于此地中。文義有八。一表行七智。現七寶。殆如疏列。二表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現四階道。三表證如理。起現金砂布。四表離粗相障。雲清淨無穢。五表得八解脫八道支八智。現八功德水。六因現四色花。七游法苑樂。八證無為清涼)。
善男子。七地菩薩是相先現。于菩薩前有諸眾生應墮地獄。以菩薩力便得不墮無有損傷亦無恐怖。菩薩悉見(于此七地。表行善巧拔濟眾生。故雲于菩薩前乃至亦無恐怖)。
善男子。八地菩薩是相先現。于身兩邊有師子王以為衛護。一切眾獸悉皆怖畏。菩薩悉見(于此八地。表行二願得相土二自在。故雲于身兩邊等。能令煩惱不現行。故雲一切眾獸等)。
善男子。九地菩薩是相先現。轉輪聖王無量億眾圍繞供養。頂上白蓋無量眾寶之所莊嚴。菩薩悉見(于此九地。表行力度。如彼輪王有大勢力。四辨利生故雲無量億眾等。以四無量蔭生如蓋。行七聖財雲眾寶等)。
善男子。十地菩薩是相先現。如來之身金色晃耀無量淨光悉皆圓滿。有無量億梵王圍繞恭敬供養。轉于無上微妙法輪。菩薩悉見。(于此十地。表灌頂位將成正覺。于菩薩身有如來相現。一現身。二現光。三現眾梵。四現轉法輪。此于自身不由作意。有佛身相等現)。
善男子。雲何初地名為歡喜(第二釋地名。十地不同分為十段。初地分三。謂征•釋•結。余九各二。但有釋•結。準此初征。應言雲初地等名為歡喜等。略其等字)。
謂初證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于大事用如其所願悉皆成就。生極喜樂。是故最初名為歡喜(釋有二義。一自利。二利他。得出世心者。即二空知與心相應他名出世心。是鄰近釋。昔所未得等者。此自利也。于大事用等者。謂利他用。大莊嚴論雲。一見真如謂見自利。二見利物謂見利他。一一剎那能成就百類眾生故)。
諸微細垢犯戒過失皆得清淨。是故二地名為無垢(于此二地離于二垢。一諸微細垢起異乘心。二諸犯戒垢誤犯三業。皆得清淨即無垢義)。
無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羅尼以為根本。是故三地名為明地(聞思修三慧雲無量智慧。從定所發自明明他雲三昧光明。能除障名不傾動。即彼三慧以定總持之所發故。即定總持名為根本。結文可知)。
以智慧火燒諸煩惱。增長光明。修行覺品。是故四地名為焰地(于此四地修菩提分。智慧之火焰能燒征細煩惱現行障等薪故。更增勝知覺品轉勝)。
修行方便勝智自在極難得故。見修煩惱難伏能伏。是故五地名為難勝(于此五地。真俗二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俱時而起名修行方便勝智自在。復能除彼害伴隨眠違隨現行名為難伏。雖分別見等見道已除俱生身見四地已斷。至此地中復除害伴。此不與我見俱別起貪 等亦通見修斷。就總盡說雲見修煩惱難伏能伏。非分別惑此地方伏。此通智障以煩惱名說據害伴俱所知品伏不起說。非諸俱生此皆能伏。羸劣睡眠六•七地伏。又依六說。非第七俱。七俱者。八地已去猶現行故。乃至廣說。莊公雲。言見修煩惱者。謂所知障與煩惱障俱得煩惱名。難可制伏今能伏故。言見煩惱者。謂此煩惱先與見俱。而明見名。俱生身見四地斷故。見所斷者初地斷故。興公雲。見修煩惱者即道品之障。見者即所從之伴。修者即害•伴之屬。雖俱生見四地不行。五地正斷害見伴惑故。榮其見之修煩惱故)。
行法相續了了顯現。無相思惟皆悉現前。是故六地名為現前(于此地中。恆觀十二因緣道理相續不斷。名行法相續。智常正觀名為了了。此為加行復能引起無分別知。名為無相思。思惟即正智。皆悉現前故。成唯識論雲。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恆現在前等)。
無漏無間無相思惟解脫三昧遠修行故。是地清淨無有障礙。是故七地名為遠行(于此地中。于無相理長時相續。能以真智觀無細生滅。無相思惟即無分別智。此中應雲于無相理無漏理無間思惟。簡第六地有相 故。解脫謂八解脫。三昧謂三三昧。即無相思惟無相解脫三昧。俱遠修行至功用後邊故。雲遠修行。離上現行障故。名清淨無障礙)。
無相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是故八地名為不動(于此八地。于無相觀任運起故。名無相思惟。修得自在純無漏觀。無煩惱動。雲諸煩惱行不能令動。即二不動。一相用不動。相用即有無相。用即功用。二煩惱不動。故唯識雲。無分別智任運現前。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說一切法種種差別皆得自在。無患無累。增長智慧自在無礙。是故九地名為善慧(于此九地。任運能得四無礙智說一切法。總通四辨俱得名說。以種種名言種種義理種種音聲種種辨才差別說。由任運故。皆得自在。離二愚障故。雲無患又累。四辨才能說除疑。名為善慧)。
法身如虛空。智慧如大雲。皆能遍滿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為法雲(于此十地。所得法身如大虛空。以大智慧如雲遍空。即智充滿法身。復說妙法如雲下雨。然空有三義。一法身如空。以遍淨故。二阿梨耶如空。以遍含一切種故。三粗重如空。遍一切故。雲有三義。一聞燻習如雲。二智慧如雲。三慈悲如雲。此等諸義依莊嚴及瑜伽並此經等所說。各別如疏中說)。
善男子。執著有相我法無明。怖畏生死惡趣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初地(自下第三明地障。因明十一地障。前問菩提。通佛果故。今亦明佛地之障。此十一障即十一段。此初即異生性障。有相我法即二執之境。相謂伏。能執之心當情相狀。即唯議雲。起自心相。或即體相執著即能執之心。此執著我法皆悉有體。設執法無還執有無相。若執我無亦是法執。二執是慧俱明。強名為無明。是鄰近釋。怖畏生死惡趣者。此惡趣言非唯三惡道。通八難故。俱分別所起不善業及所感果並所知障所發業果亦是此攝。毀責之名總雲惡趣。由是此經雲生死惡趣。非三涂。言怖畏者。即此惡趣是所怖畏。名為怖畏。無明所發無明品故名為無明。前二執無明意說利品。此惡趣無明意說鈍品。俱起無明名惡趣者。亦毀責名耳)。
微細學處誤犯無明。發起種種業行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二地(即邪行障是所知障。俱生一分能令菩薩誤犯三業。初地已上性戒成就。必不說犯。性戒誤有所犯。初地未斷。入二地斷。發起種種業行無明。是彼誤犯所起三業。能起三業不離無離無明。所起三業亦非是愚。愚相應•愚所起•愚品類總名愚。故唯識雲。惑唯起業不了業愚)。
未得今得愛著無明。能障殊勝總持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三地(即 鈍障。未得令得者。即是無漏勝定。通色無色及勝修慧。二地無。入三地時能斷彼障。體即欲界貪俱所知障。能障殊勝總持。總持有四。謂法•義•咒•得忍。入三地時能斷彼障。總持念慧為性。今說初二。由入三地能斷定障。得勝定發勝修慧。斷總持障得勝總持。發得聞•思二種勝慧)。
味著等至喜悅無明。微妙淨法愛樂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四地(即微細煩惱現行障。等至即勝定。味著是愛。喜悅是受。即瓴受下劣定障修勝定故。為勝障。余處多說貪。此經兼受。即正障體貪。緣此受所領受定故。俱名障。或此喜悅即是定愛。微妙淨法是菩提法。愛即樂也。體即是貪。此二無明是彼二貪相應無明。此之二障四地能斷。由于四地作菩提分法觀故)。
欲背生死無明。希趣涅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五地(即背生死欣涅愚。此即于下垂般涅障。不能了生死涅真體無別故。故有欣厭。由于五地作四諦觀。真欲二知合令雙行。由能證得無著別如。能證之智名無差別道。唯議雲。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故能除彼)。
觀行流轉無明。粗相現前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六地(此即粗相現行障。觀行流轉者。即緣苦集無明。粗相現前者。即觀滅道淨相。以五地中觀四諦故。雖亦作無相。多時作有相觀。障于六地。多無相觀故。入六地能斷此障也)。
微細諸相現行無明。作喜欣樂無相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七地(即細相現行障。征細諸相者。細生相。作意欣樂無相。即觀細滅相。由于六地作緣起觀。見有生滅。彼障七地妙無相道。未能即空起有勝行故。入七地除)。
于無相觀觀功用無明。執相自在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八地(即無相中作加行障。于第七地雖能長時作無相觀。能加功用方得。長時有加行愚。由愚未斷故起加行。無相觀中不得自在。報相者即于七地雖現相正。有執相種。于現相正亦不自在。故入八地能斷彼障。相即墮欲現金銀等類別。土即隨欲現。或大小土狹于相故。今言相即攝得土)。
于所說義及名句文此二無量未善巧無明。于詞辨才不隨喜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九地。(即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說義義無礙解。及名句文法無礙解。于二中未得自在。雲未善巧。于詞者。諸方音聲。唯識雲。詞緣于聲故。詞即聲。辨才者。即七辨才。于現音聲及七辨才不自在故。名不隨意。由第八地于利他中不欲行故。未能除此四無礙愚。故入九地即能永斷)。
于大神通未得自在變現無明。微細秘密未能悟解事業無明。此二無明障于十地(即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五種神通過二乘等。能廣利他得自在故。名大神通。變謂轉換。現謂化現。無而忽有。微細秘密者。有大法智雲及所含藏。細者妙也。即是微妙由離障故。極難得故。難解稱秘密。未能悟解即是無明。事業者利生事業。于第九地無明障此故。入第十即能永斷)。
于一切境微細所知障礙無明。極細煩惱粗重無明。此二無明障于佛地(即第十一障。空有理事名一切境。妙觀察智觀如羅谷。此即由有細所知障通現及種。通七識俱所燻成種。亦由第七現行法執不得分明。極細煩惱精重者。即細煩惱種子。亦通第七識。乃至廣說)。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初地中行施波羅蜜。于第二地行戒波羅蜜。初第三地行忍波羅蜜。于第四地行勤波羅蜜。于第五地行定波羅蜜。于第六地行慧波羅蜜。于第七地行方便勝智波羅蜜。于第八地行願波羅蜜。于第九地行力波羅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羅蜜(自下第四明地所修之行。文段可知。問。菩薩地前尚行六度。及十地論等雲。第二劫一行中行一切行。于第三劫一切行中行一切行。即皆具修。何故此留文地各行一。答。據實如是。言于十地各行一者約增而說。故無性攝論雲。一一地中具修十種。今約增勝故不相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最初發心攝受能生妙寶三摩地(自下第五明修行。此意十地各行一度。如何修習。謂要定慧兩法雙修。故無性攝論雲。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如彼廣辨。然今此經但說止品。以定能引無相正智。是智足故。然初地中。由定起施。名妙寶等持。三者是等。摩地雲持。平等持心令住于境)。
第二發心攝受能生可愛樂三摩地(定能起戒。名可愛樂。由持戒者眾所樂見故)。
第三發心攝受能生難動三摩地(定能起忍。名為難動)。
第四發心攝受能生不退轉三摩地(定能發精進。名為不退轉)。
第五發心攝受能生寶華三摩地(由定能為功德勝田。名為寶華)。
第六發心攝受能生日圓光焰三摩地(定能發智日。名為日圓光煙)。
第七發心攝受能生一切願如意成就三摩地(定能發生方便善巧。名一切願如意成就)。
第八發心攝受能生現前證住三摩地(定能發智任運能證無相妙現。名現前證住)。
第九發心攝受能生智藏三摩地(定發四辨。名為智藏)。
第十發心攝受能生勇進三摩地(定發神通廣大事業。名為勇進)。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發心(總結)。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此初地得陀羅尼。名依功德力(答第一問中有四。此即第四得護。有二。初得護。後頌贊。此初也。十地不同即為十十段段一一段段中各分為四。一標能護名。二正說神咒。三嘆法勝。多佛說故。四明護益。四總持中是咒總持。由行得名為功德。余名準行。列此可知)。
爾時世尊即說咒曰。
怛佷他晡[口*律]你曼奴喇剃獨虎獨虎獨虎耶跋甦利瑜阿婆婆薩底(○里反下皆同)耶跋旃達 麾虻錐喟洗 口*洛]叉溫憚荼缽o訶[口* ]矩噌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一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初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得脫一切怖畏。所謂虎狼師子惡獸之類一切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初地(嘆勝中有二。初嘆。次所護地。為護初地下是也。若有誦持此下明護益。有二。一無難。二不通。忘念下也。初無難中。無五難。一惡獸。二惡鬼。三怨賊。四水火等災。五三七等苦。不忘者第二能令不退。余九準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二地得陀羅尼。名善安樂住(由持戒故。得名善安樂住)。
怛佷他旌@(入聲下同)里質里質里旌@羅 羅喃繕睹繕睹旌@里虎嚕虎嚕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二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二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二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三地得陀羅尼。名難勝力(由行忍故。得名為難勝力)。
怛佷他憚宅枳般宅枳羯喇[打-丁+致]高喇[打-丁+致]雞由哩憚[打-丁+致]里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三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三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三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四地得陀羅尼。名大利益(由行精進善成辦故。得名大利益)。
怛佷他室o室o陀弭你陀弭你陀哩陀哩你室o室o你毗舍羅波世波始娜畔陀弭帝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四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四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四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五地得陀羅尼。名種種功德莊嚴(由修定力引諸功德。得因以立名)。
怛佷他訶哩訶哩你遮哩遮哩你羯喇摩(引)你僧羯喇摩(引)你三婆山你瞻跋你悉耽婆你謨漢你碎閻步陛莎訶。
善男子。此字羅尼是過五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五地菩薩摩訶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五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六地得陀羅尼。名圓滿智(由行智故。得名圓滿智)。
怛佷他毗徒哩毗徒哩摩哩你迦里迦里毗度漢底嚕嚕嚕嚕主嚕主嚕杜嚕婆杜嚕婆舍舍設者波哩灑莎(入)悉底薩婆薩樞 イ槎寐 幽閔 br />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六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六地菩薩摩訶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六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七地得陀羅尼。名法勝行(由行方便善巧故。行得名法勝行)。
怛佷他夕訶(上)夕訶(引)嚕夕訶夕訶嚕 陸枳 陸枳阿密栗多唬漢你勃里山你 嚕敕枳婆嚕伐底 提滂灼低禹@哩你阿密哩底枳薄虎主愈薄虎主愈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七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七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七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八地得陀羅尼。名無盡藏(由行十無盡願故。得名無盡藏)。
怛佷他室o室o室o你密底密底羯哩羯哩醯嚕醯嚕主嚕主嚕畔陀弭莎訶。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八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八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八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九地得陀羅尼。名無量門(由得四辨廣利生故。得名無量門)。
怛佷他訶哩旃荼哩枳俱藍婆喇體(天里反)睹刺死拔吒死室o室o迦室哩迦必室o莎(甦活反)悉底薩婆薩樞 br />
善男子。此陀羅尼是過九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九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及諸苦惱。解脫五障。不忘念九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于第十地得陀羅尼。名破金剛山(由智能破如金剛障故。得總持名破金剛山)。
怛佷他悉提(去)甦悉提(去)謨折你木察你毗木底庵末麗毗末麗涅末麗忙揭麗 口* ]若揭 曷喇怛娜恆 三曼多跋佷麗薩婆 他娑憚你摩[木*奈]斯莫訶摩[木*奈]斯 步底 A[口*i]底阿喇誓毗喇誓 主底庵密栗底阿喇誓毗喇誓跋[口* ]謎跋羅蚶麼莎(入)殃衛 汴衛 嚷 晟 br />
善男子。此陀羅尼灌頂吉祥句是過十恆河沙數諸佛所說。為護十地菩薩故。若有誦持此陀羅尼咒者。脫諸怖畏。惡獸惡鬼人非人等怨賊災橫一切毒害皆悉除滅。解脫五障。不忘念十地。
爾時師子相無礙光焰菩薩聞佛說此不可思議陀羅尼。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常恭敬頂禮佛足(得護中第二頌贊文。分為三。初頌所說法。次頂禮虔恭即欲贊儀。即從坐起下是也。各有所表。如疏廣說頌。故不迷)。
以頌贊佛。
敬禮無譬喻。甚深無相法(後由言贊嘆。總有十頌。分之為二。初半頌贊所聞法。余九頌半贊佛。此初也。法為佛師故先贊法。佛是教主故次贊佛。虔誠頂拜名為敬禮。法體殊勝雲無譬喻。唯佛究了稱為甚深。離空有等相故雲無相)。
眾生失正智。唯佛能濟度(自下贊佛。初半頌總。後九頌別。此總也。佛三德中恩德利生勝故。遍標舉以影智斷)。
如來明慧眼。不見一法相。復以正法眼。
普照不思議。不生于一法。亦不滅一法(自下別贊佛。初二頌贊報身智德。次二頌贊法身斷德。余五頌贊化身恩德。初中贊初恩德次贊果德。贊恩中。初半贊慧眼。次一頌嘆法眼。慧眼照空第一義諦。無分別故。雲不見一法相。非無諸法。緣于教法及眾相性。名為法眼。無不解了。名為普照。非余所測。名不思議。稱境而知。不忘見增生一法。亦不忘見滅一法。處中而知。依他生滅遍計真如並無生滅。故雲不生等。非無生滅之依他起性)。
由斯平等見。得至無上處(明果也。因修二眼得圓滿故能平等見。得者證義。斷或證滅心故。無上處者即大菩提。不說肉天眼。無記法故。但是業果及定果故。所以不說。在佛身中名為佛眼。今此贊因故略佛眼)。
不壞于生死。亦不住涅。不著于二邊。
是故證圓寂(下二行贊斷德。初一行贊無住涅。後一行贊無余。壞者斷也。不同二乘永斷生死。亦不樂住涅。即空有俱不著。離于此二邊。是故能證無住涅)。
于淨不淨品。世尊知一味。由不分別故。
獲得最清淨(無余大涅即正明法身。淨不淨性體即真如。名為一味。由無分別智證斯一味正涅因故。能獲得極清淨。無住通因雖是清淨極清淨)。
世尊無邊身。不說于一字。令諸弟子眾。
法雨皆充滿(自下因德。分四。一行現身說法德。初地。他受變化隨機感現于大身量難測故。名無邊。離遍計故。真理無故。雲不說一字。然由因緣議變之力。令眾聞法皆得充滿。如來尼珠隨求出寶。亦如天鼓應念出聲)。
佛觀眾生相。一切種皆無。然于苦惱者。
常興于救護(此一行觀眾生常利德。依真法界。怨親等相一切皆無。然大悲大舍。即空觀有故。苦等常興狀救護)。
苦樂常無常。有我無我等。不一亦不異。
不生亦不滅。如是眾多義。隨說有差別(此一行半。明應機差別德。苦樂等五對眾多之義。真理雖無。隨機說別)。
譬如空谷響。唯佛能了知(舉喻譬。如虛谷本無音聲隨響緣別出種種聲。余不能了。唯佛能知)。
法界無分別。是故無異乘。為度眾生故。
分別說有三(總結無差別。雖初差別。終至一乘于真法界亦無三乘之差別相。文顯可知)。
爾時大自在梵天王亦從座起。偏袒有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品中第三大段。大梵贊揚。于中二。初梵王贊勸。復如來印誠。此初也。于中文三。此初贊儀。大自在梵王者。第四靜慮王。即第十地菩薩。十地經雲。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音罪智處生故)。
而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王經希有難量。初中後善。文義究竟。皆能成就一切佛法。(正贊。瑜伽八十三說有十句。此初別說五句。後皆能成可總說余五句。瑜伽雲。初善者。謂于聞時生歡喜故。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離欲為後邊故。文究竟者。即善緡綴名身等故。義究竟故。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皆能成就等者。攝梵行之相等故)。
若受持者。是人則為報諸佛恩(勸持也。如法花第二之敘佛恩深無能得報。屬累品雲。唯受持經即為報恩。此亦如是)。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第二印誠。有二。初印。後誠。此初也)。
善男子。若得听聞是經典者。皆不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誠也。有二。此初聞者不退菩提。有五。此即初標也)。
何以故(征也)。
善男子。是能成熟不退地菩薩殊勝善根。是第一法印。是眾經王。故應听聞受持讀誦(順釋。有二。初釋。後勸。是眾經王下是)。
何以故(重征也)。
善男子。若一切眾生未種善根未成熟善根未親近諸佛者。不能听聞是微妙法(反顯也。此未種善根等三人不能听聞。故知能听聞者具前三緣得至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听受者。一切罪障皆悉除滅得最清淨(滅障勝進。有三。此初滅三障。其文可知)。
常得見佛。不離諸佛及善知識勝行之人(此明近善文也)。
恆聞妙法。住不退地(得勝法。有四。此聞法及至勝位二文)。
獲得如是勝陀羅尼門(得勝法。初標。後示。此初也。四總持中是能得不退也。證法性故無盡。得不退故無滅也)。
所謂無盡無減。海印出妙功德陀羅尼。無盡無減(別示。此十總持或通十地一一皆得。或隨十地如次得一。如前三摩地。初地行施能得應時。如大海潮終不失時。證平等如而為仰故。依陀羅尼出生布施勝妙功德。得後後勝德無有盡)。
通達眾生意行言語陀羅尼。無盡無滅(于第二地。除不了業愚得此總持故。能通達自他三業。意行言三。如次即意身語三業。或意行即八萬四千心行。言語即約解一切眾生語言)。
日圓無垢相光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三地。由離 鈍障獲此總持。能發殊勝定三明故。如日圓。自離障故雲無垢。破他 故雲相光)。
滿月相光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四地。能離微細障故。精進殊勝。猶如月初漸至圓滿)。
能伏諸惑演功德流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五地。得言相應增上慧故。能伏害伴貪等煩惱。名除伏諸惑。修勝定故得勝靜慮演功德流。流謂八解脫法。故花嚴雲。八解脫流淨妙水)。
破金剛山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六地。習于般若。能破愚痴障日之金剛大山)。
說不可說義因緣藏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七地。多住無相。以方便善巧。功說不可說無相之義。亦不壞假名因緣法藏)。
通達實語法則音聲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八地。得無功用智。以大願力。能通達實語為眾生法則。音聲即語)。
虛空無垢心行印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九地。得四辨自在如空。除利他障故。雲天無垢。所說法義能為眾生心行勝印。勝印已決得勝益)。
無邊佛身皆能顯現陀羅尼。無盡無減(于第十地。得大智雲充滿法界。盡無邊界生所願身皆能顯現。皆因總持得。皆從所得立總持名。即從果為名)。
善男子。如是等無盡無減諸陀羅尼門得成就故(得勝用。前得法體。此依起用。初標。後顯。此標也)。
是菩薩摩訶薩。能于十方一切佛土化作佛身。演說無上種種正法。于法真如不動不住不來不去(此顯勝用。有三。此初現身說法。然雖說法不壞真諦故。雲于法真如不動。現在不住生即滅故。雲不住。去無所至故。雲不去。從無所來故。雲不來。法無定相故)。
善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亦不見一眾生可成就者(二能益有情。據俗諦善巧成就眾生。就勝義諦亦不見生可成就者。故金剛般若雲。雖度無量眾生而無得度者)。
雖說種種法法。于言詞中不動不住不去不來。能于生滅證無生滅(三攝用歸真令修正觀。有三。標•征•釋。此初也)。
以何因緣說諸行法無有去來(征也)。由一切法體無異故(釋也。以一切法皆歸于如為體。體無異故。不見能依身語實生滅等相)。
說是法時。三萬億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無量諸菩薩不退菩提心。無量無邊芻 比丘尼得法眼淨。無量眾生發菩提心(品中第四大段。聞法獲益。于中有四。此初明時會得益。文有四益。一得無生忍。初得在初地。長時得在八地。圓滿在佛地。二得不退心。即十住第七心。三定性二乘地得初果故。雲得法眼淨。四有有大乘性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勝法能逆生死流。甚深微妙難得見(第二贊誨。初兩句贊。次兩句誨。贊中初句贊法上勝能破生死。次句贊法微妙難可得見)。
有情盲冥貪欲覆。由不見故受眾苦(誨也。上句造惡。下句受苦。無明障聖惠眼故。雲盲冥者 也。亦為貪欲之所障覆不知出離但造惡業。由不見真惡業既作。故受眾苦)。
爾時大眾俱從座起。頂禮佛足(大眾奉行。此初儀軌)。
而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宣讀誦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我等大眾皆悉往彼為作听眾。(第二奉行中有五。此初為作听法眾也)。
是說法師令得利益安樂無障身意泰然。我等皆當盡心供養(二利益法師。一令安樂。二四事供養)。
令亦听眾安隱快樂所住國土無諸怨賊恐怖厄難饑饉之苦人民熾盛(利益听眾及國土)。
說此法處道場之地一切諸天人非人等一切眾生不應履踐及以污穢(尊重說法處。有三。初標。次征。後釋。釋中有二。初釋不應踐污所以。次應修供養)。
何以故(征也)。
說法之處即是制底。當以香華繒彩幡蓋而為供養。我等常為守護令離衰損(第二釋也。其文可知)。
佛告大眾。善男子。汝等應當精勤修習此妙經典。是則正法久住于世(如來更敕。前之四眾願自身受持演說。今敕亦令自勤修習。使法久住也)。
金光明勝王經注釋卷第四。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五。
金光明最勝王經蓮華喻贊品第七。
(三門分別。初來意者。妙幢默念。世尊導師久殖勝因。壽命何短。四方四佛忽現室內陳壽無邊。豈凡心測。因聞壽遠。願得菩提。說果令求。求須起行。所以夜夢金鼓示懺悔方。今即勝行感夢起。階非無因緣。眾疑未知。所以佛為說。于過去有王名金龍主。以蓮華喻贊十方佛。由此勝因感斯嘉夢。欲令時會得除疑惑同殖妙因。故前品後有斯品起。釋品名者。興公疏雲。梵雲迦摩羅蓮花。羯 亍O 試蕖W苡υ屏 卦奩貳=褚雜鞔 卣摺8欠 脛 て酢U庸 啤A ㄊ怯鰲T尢臼欠 4艘食 從饕頡A 從鞁 G昂笙嗤 蜆 S至 瞿嗨 2晃 嗨 邸S饜靽啼K諶疚弧1嗇虡G牖竽唷H喚褚餿≡薹鵜畹氯縊屏 9蝕似吩啤3R粵 ㄓ髟蕹鋪臼 椒稹4似訪鞅斯室暈 Q越夥琳摺︰尾揮誶懊吳閆泛蠹此蕩似貳=穹剿狄 4稹J被嶧 擻 質竟省S置吳慊諼 鎦 日鰲N蚣從η笞錈鸞 奘タ小O忠蛘 L始聰瘸隆M 鋁鈧ア瞎試諍笏擔 br />
爾時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汝今應知。妙幢夜夢見妙金鼓出大音聲。贊佛功德並懺悔法。此之因緣。我為汝等。廣說其事。應當諦听善思念之(品文分四。一舉事欲陳誠眾令听。二正為廣應說令知宿緣。三妙幢汝當知下結會今古許為授記。四眾聞發心願當修學。末一頌是。此即初也。樹神名堅牢。亦因地神。樹名畢缽羅。佛依成道名菩提樹)。
過去有王名金龍王。常以蓮華喻贊。稱嘆十方三世諸佛。即為大眾說其贊曰(廣說有二。初標後說。即為大眾下是也)。
過去未來現在佛。安住十方世界中。我今至誠稽首禮。一心贊嘆諸最勝(說也。有三十五頌。大分為三。初二十頌贊嘆。次一頌回向。後十四頌發願。贊嘆有二。初十五頌贊佛色身。贊色身中。初一頌虔誠標贊。次十三頌隨德別贊。後有一頌結無邊贊。此初也。初一句陳所應贊。一句所贊住處。一句三業申禮也)。
無上清淨牟尼尊。身光照耀如金色(下隨德別贊。此初半頌贊相中十四身皮金色。大般若三百八十一雲。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潔晃曜如金台。或是贊身之常光)。
一切聲中最為上。如大梵響震雷音(第二贊二十七梵音聲相。如般若雲。世尊梵音詞韻和雅。乃至廣說)。
發彩喻若黑蜂王。宛轉旋文紺青色(第三贊發好也。如經世尊首發修長紺青稠密不白)。
齒白齊密如珂雪。平正顯現有光明(第四贊齒相也。如經二十三。世尊齒相四十。齋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
目淨無垢妙端嚴。猶如廣大青蓮華(第五贊目相。如經世尊眼晴紺青鮮白紅環。間飾皎潔分明)。
舌相廣長極柔軟。譬如紅蓮出水中(第六贊舌相。如經二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發耳際)。
眉間常有白毫光。右旋宛轉玻璃色。眉細縴長類初月。其色光耀比蜂王(第七嘆世尊眉相。第八嘆三十九眉好)。
鼻高修直如金 。淨妙光潤相無虧。一切世間殊妙香。聞時悉知其所在(第九嘆鼻隨好。初半嘆色好。次半贊根用好)。
世尊最勝身金色。一一毛端相不殊。紺青柔軟右旋文。微妙光彩難為喻(第十合嘆。第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相。第十二世尊毛發端皆上靡相)。
初誕身有妙光明。普照一切十方界。能滅三有眾生苦。令彼悉蒙安隱樂。地獄傍生鬼道中。阿甦羅天及人趣。令彼除滅于眾苦。常受自然安隱樂。身色光明常普照。譬如 金妙無比(下二頌半第十一重嘆身光相。于中分三。初半頌身光照境。次一頌半贊身光益。後半頌贊身光無比也)。
面貌圓明如滿月(十二以一句嘆佛面輪其猶滿月)。
唇色赤好喻頻婆(十三以一句嘆佛唇色好)。
行步威儀類師子(十四以半頌嘆佛前光威肅如師子王)。
臂肘縴長立過膝。然等垂下婆羅枝(第十五贊佛第九臂相)。
圓光一尋照無邊。赫奕猶如百千日。悉能遍至諸佛剎。隨緣所在覺群迷(下第十六以三頌嘆佛常光面各一尋相。相中分三。初一頌光照隨緣。次一頌滅諸生苦。後一頌能與其樂此初)。
淨光明網無倫比。流輝遍滿百千界。普照十方無障礙。一切冥 悉皆除(除眾生苦也。如帝釋網。網化眾生。佛光亦爾)。
善逝慈光能與樂。妙色映徹等金山。流光悉至百千土。眾生遇者皆出離(此明與樂有二。初世間樂。皆出離者出世樂也)。
佛身成就無量福。一切功德共莊嚴。超過三界獨稱尊。世間殊勝無與等(下一頌結無邊贊。相好是福分故雲無量福。是無漏故超三界。極圓滿故無與等)。
所有過去一切佛。數同大地諸微塵。未來現在十方尊。亦如大地微塵眾(下五頌中身。于贊名分三。初一頌陳佛無邊。次一頌歸依供養。後三頌發言贊嘆。此初也)。
我以至誠身語意。稽首歸依三世佛。贊嘆無邊功德海。種種香華皆供養(歸依供養)。
設我口中有千舌。經無量劫贊如來。世尊功德不思議。最勝甚深難可說(發言贊嘆有三。此初一頌總贊如來出心言路)。
假令我舌有百千。贊嘆一佛一功德。于中少分尚難知。況諸佛德無邊際(此一頌設贊一德無窮)。
假使大地及諸天。乃至有頂為海水。可以毛端滴知數。佛一功德甚難量(此一頌贊德甚深超過數量)。
我以至誠身語意。禮贊諸佛德無邊。所有勝福果難思。回施眾生速成佛(第二回向)。
彼王贊嘆如來已。倍復深心發弘願(下發願有十四頌分二。初半頌總標。後十三頌半別顯。此初也)。
願我當于未來世。生在無量無數劫。夢中常見大金鼓。得聞顯說懺悔音(金鼓說懺悔音。計此應令在後。以奉金鼓方發願故。由文便故在前明之。別顯有八。一頌第一願夢見金鼓)。
贊佛功德喻蓮華。願證無生成正覺。諸佛出世時一現。于百千劫甚難逢(二此一頌願贊佛德。喻如鄔曇缽蓮華)。
夜夢常聞妙鼓音。晝則隨應而懺悔(三半頌願行懺悔善)。
我當圓滿修六度。拔濟眾生出苦海。然後得成無上覺。佛土清淨不思議(四此一頌願修諸善有四。一句行六度。一句濟眾生。一句願成佛道。一句願佛土清淨)。
以妙金鼓奉如來。並贊諸佛實功德。因斯當見釋迦佛。記我當紹人中尊(五此一頌願當得記)。
金龍金光是我子。過去曾為善知識。世世願生于我家。共受無上菩提記(六此一頌願子亦同)。
若有眾生無救護。長夜輪回受眾苦。我于來世作歸依。令彼常得安隱樂。三有眾苦願除滅。悉得隨心安樂處(七下二頌願當利他。利他中初一頌半令得世間樂)。
于未來世修菩提。皆如過去成佛者(此半頌令得出世樂)。
願此金光懺悔福。永竭苦海罪消除。業障煩惱悉皆亡。令我速招清淨果(八次六頌願自得益。自得益中有六。此初一頌願懺滅得涅。苦海者即報障。業者業障。煩惱即惑障)。
福智大海量無邊。清淨離垢深無底。願我獲斯功德海。速成無上大菩提(此一頌願得法身智成大覺得報身)。
以此金光懺悔力。當獲福德淨光明。既得清淨妙光明。常以智光照一切(此一頌願得身智光照他起化身)。
願我身光等諸佛。福德智慧亦復然。一切世界獨稱尊。威力自在無倫匹(此一頌願身智光等諸佛)。
有漏苦海願超越。無為樂海願常游。現在福海願恆盈。當來智海願圓滿(此一頌願超苦海。于中有二。半頌離苦得樂。半頌福圓智滿也)。
願我剎土超三界。殊勝功德量無邊。諸有緣者悉同生。皆得速成清淨智(此一頌願得淨土俱成佛道。文相可知)。
妙幢汝當知。國王金龍主。曾發如是願。
彼即是汝身。往時有二子。金龍及金光。
即銀相銀光。當授我所記(第三大段結會今古許當與記。一頌結會。一頌許記)。
大眾聞是說。皆發菩提心。願現在未來。
常依此懺悔(下第四大段眾聞發心願依修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金勝陀羅尼品第八。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上明夢聞金鼓說懺悔音滅除業障修淨地行。皆由親近供養諸佛發勝祈願善根所成。此等既由佛得。是故教常見佛。廣行難學略行易遵。故授總持令依修學。常得見佛修行供養。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二釋品名者。梵雲[口*皿] 4嗽平稹0系狀嗽剖ゃM勇弈崠嗽譜蒮V=鷲呤怯鰲M勇弈 欠 Jゼ ㄓ鰲=鷸兄 ゃH縞牟拷稹4俗蓐駍Y喔慈縭恰H】鷂 鰲R逋 誶叭 砥匪怠H 搗琳摺N省> 執俗蓂訧y嘰蟾5隆R訊嚳鶿 成瞥紙渚齠 莧 跎罘 擰<仍埔訊嚳鶿 成瞥紙洹4思醋閱芎愣彌罘稹︰渭俜鸞套蒪堙@ 4稹8 鈐黿 式躺裰洌 br />
爾時世尊復于眾中。告善住菩薩摩訶薩。善男子。有陀羅尼名曰金勝(品文分五。初標咒勸持贊人令學。二教持神咒前之方便。三正說神咒。四廣贊功能。五教行方軌。初段有三。一對機標咒之名。二勸人持學所以。三是故下美人令其修學。此初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親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恭敬供養者。應當受持此陀羅尼(勸人持學所以有三。初述願持。次征所以。後為解釋。此即初也)。
何以故。此陀羅尼乃是過現未來諸佛之母(後二文也。能生諸佛名為佛母)。
是故當知持此陀羅尼。具大福德已。于過去無量佛所。殖諸善本今得受持。于戒清淨。不毀不缺無有障礙。決定能入甚深法門(美人令其修學有八德。如文可知。煩故不述)。
世尊即為說持咒法。先稱諸佛及菩薩名。至心禮敬。然後誦咒(教持神咒前之方便。初標後教。此初也)。
南謨十方一切諸佛。南謨諸大菩薩摩訶薩。南謨聲聞緣覺一切賢聖。南謨釋迦牟尼佛。南謨東方不動佛。南謨南方寶幢佛。南謨西方阿彌陀佛。南謨北方天鼓音王佛。南謨上方廣眾德佛。南謨下方明德佛。南謨寶藏佛。南謨普光佛。南謨普明佛。南謨香積王佛。南謨蓮華勝佛。南謨平等見佛。南謨寶髻佛。南謨寶上佛。南謨寶光佛。南謨無垢光佛。南謨辯才莊嚴思惟佛。南謨淨月光稱相王佛。南謨華嚴光佛。南謨光明王佛。南謨善光無垢稱王佛。南謨觀察無畏自在佛。南謨無畏名稱佛。南謨最勝王佛。南謨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南謨地藏菩薩摩訶薩。南謨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南謨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南謨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南謨普賢菩薩摩訶薩。南謨無盡意菩薩摩訶薩。南謨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南謨慈氏菩薩摩訶薩。南謨善惠菩薩摩訶薩(教也。初總禮。後別禮。南謨釋迦下是也。其文可知)。
陀羅尼曰。南謨曷喇怛娜喇夜也怛佷他君睇君睇矩折丫卣 岩賈狹 壑狹ㄉ ㄕ 瞪裰洌 br />
佛告善住菩薩。此陀羅尼。是三世佛母(下廣贊功能有二。初明咒是佛母。後明持者獲益。此初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者。能生無量無邊福德之聚(獲益中。初總標。後別示。此總也)。
即是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無數諸佛。如是諸佛。皆與此人。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別示獲益有六。一即供養佛。法供養故。二得佛記。三得福果。四所願遂心。五常近善友。六佛等守護。文段可知。故不別指)。
善住若有人能持此咒者。隨其的欲。衣食財寶。多聞聰慧無病長壽。獲福甚多。隨所願求。無不遂意善住。持是咒者。乃至未證無上菩提。常與金城山菩薩。慈氏菩薩。大海菩薩。觀自在菩薩。妙吉祥菩薩。大冰伽羅菩薩等。而共居止。為諸菩薩之所攝護善住當知。持此咒時。作如是法(五教行方軌。文分為三。一總標。二別示。三結勸勿忘。此初也。莊公雲。冰伽羅者。此雲金色也)。
先應誦持滿一萬八遍。為前方便。次于 室。莊嚴道場(別示。于中有八。一持咒方便。二處所。三莊嚴。已上所牒文是也)。
黑月一日。清淨洗浴著鮮潔衣。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並諸飲食(四時節。五結淨。六供養。合三文也)。
入道場中。先當稱禮如前所說諸佛菩薩。至心殷重悔先罪已。右膝著地。可誦前咒。滿一千八遍。端坐思惟。念其所願。日未出時。于道場中。食淨黑食。日唯一食。至十五日。方出道場(七明正行有九。一歸禮。二懺悔。三虔恭。四誦數。五起願。六食處時節。七所應食染令黑亦得。八知量。九期限。其文見。興公雲。淨黑食者。日出已後所食名淨白。故日未出時飯食名黑食。日出已去不得間絕。故日未出時食淨黑食也)。
能令此人福德威力不可思議。隨所願求。無不圓滿。若不遂意重入道場(願遂有二。初福多之者二七日願遂。二若不遂意下。惡業重者更重邀期還如前作。此分二品)。
即稱心已常持莫忘(結勸勿忘)。
金光明最勝王經重顯空性品第九。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前壽量等明大乘果。夢懺等下明大乘行。行托境生。前諸品中雖略明空。未廣正辨。今為明境。故此品來。亦前諸品雖略明空。多說有行。恐其滯有二執難除。三輪不圓。六度難滿。故今廣明我法二空。重令除其二執。三輪既得清淨。六度能到彼岸。故此品生。釋品名者。空性三。一者空即是性。即遍計所執我法二種。二者空之性。即真如是空之真性。因空所顯故雲空性。非體性空。三者依他亦名空性。名無生性故。若雲舜若。空即是性。雲舜若多。即空之性。空者無也。顯者明也。重者復也。前雖略明猶未能解。余經雖廣亦未能知。今復顯之故雲重顯空性品。言解妨者。問。既雲明空性品。何故復雲求證菩提真實處常以甘露施群生等。菩提有情俱不空故。答。我法實皆空無法。有情覺依他圓成有故說得菩提。若不先觀空。無由能證實。為對遣妄執故雲空性品)
爾時世尊說此咒已。為欲利益菩薩摩訶薩人天大眾。令得悟解甚深真實第一義故。重明空相(品文分三。一初結集敘說所因。二佛為重陳空義。三時眾獲益慶躍奉行。此初也。雲真實者。簡諸小乘所說第一義諦。彼非實故。余文可知)。
而說頌曰。我已于余甚深經。廣說真實微妙法。今復于此經王內。略說空法不思議(佛為重陳空義。有三十三頌分二。初三頌總標說意。次三十頌別為說空。初中復三。初一頌指顯略。次一頌明其所為。後一頌明起說因。此初也。于余甚深者。深密•楞伽•般若等經廣說。此經王內略說空法者。總即為人法。別即顯十八空。十八空中。但顯八空。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自性空•一切法空。顯影余故)。
于諸廣大甚深法。有情無智不能解。故我于斯重敷演。令于空法得開悟(興公雲。此次顯略說之意也。無知者。即無利根之智故。為利鈍根廣略說法。自有二義。若欲令受持者。利根即廣。鈍根即略。欲令生解者。鈍即廣說。利即略說。而言不能解者。即不能廣解無量空義。故不相違。法鏡不雲乎。極略難解知。極實令智退也。得開悟者。即前令得悟解)。
大悲哀愍有情故。以善方便勝因緣。我今于此大眾中。演說令彼明空義(明起說因。以善方便者。即作勝明者解也。令彼解空義也)。
當知此身如空聚。六賊依止不相知。六塵諸賊別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自下三十頌別明空。分之為六。初十二頌明三空。為除有人情我法二執。第二有半頌。明畢竟空。三一切諸法下有四頌半。明無際空。四我斷一切下一頌明無散空。五我開甘露下一頌明自性空。六明自余文一切法空。初文分二。初一頌總標初三空。後十一頌別明三空。此初也。此身如空聚者。標內外空。即造根四大。及細意識為六識。及五色根依。明內空。亦為外境空故名外空。即扶根塵名之為外。非離身外。六賊依止不相知者。標內空。六塵諸賊等者。標外空。下各廣釋。此所依身猶聚沫等。雲如空聚。又有漏虛偽無功德故。名為空聚。然六根境皆能為緣損壞善品。故並名賊。故雲六塵諸賊別依根)。
眼根常觀于色處。耳根听聲不斷絕。鼻根恆嗅于香境。舌根鎮嘗于美味。身根受于輕軟觸。意根了法不知厭。此等六根隨事起。各于自境生分別(自下別明空。初三頌半明內空。次一頌半就能所緣以明外空。後六頌明內外空。就內空中。初兩頌就所依根以明內空。次識如幻化下一頌半。就能依識以明空。此即初也。此六根體及所緣境。十八空論雲。凡夫二乘謂內六入能受六塵果報故名受者。為破此執。唯有六根無能受法。名受者空。此意根境識三和合能受。非根獨能。破外道執受者我故。破二乘執能有受法我。又破離識俱說為空。隨事起者。隨能造大並能依識等事起。照自境生妄識分別)。
識如幻化非真實。依止根處妄貪求。如人奔走空聚中。六識依根亦如是。心遍馳求隨處轉。托根緣境了諸事(就能依識以明內空。論雲。以無境故識不得生。是名內空。識如幻事。從顛倒生。妄想取境。如走空聚。諸境皆貪名遍馳求。托根緣境。根境既空。故識非有)。
常愛色聲香味觸。于法尋思無暫停。隨緣遍行于六根。如鳥飛空無障礙。藉此諸根作依處。方能了別于外境(明外空也。舉能緣識明境是空。遍行六根者。約一意處現起之識雲遍行六根。識遍緣境如鳥無礙。既藉根處方變緣境。根識是空。外境非有。為破小乘及外道執故說為空。人法俱空。唯識無境。是名外空也)。
此身無知無作者。體不堅固托緣成。皆從虛妄分別生。譬如機關由業轉(下明內外空。即造根及扶塵之四大是根境依。復總合觀故雲內外空。無知無作者者。下一者字貫通無知。身如聚沫故不堅固。四大合成故托眾級。皆從顛倒虛妄所生。總無我故。如機關木人。但但由業風所轉)。
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此四大蛇性各異。雖居一處有升沉。或上或下遍于身。斯等終歸于滅法(別明四大相乖無常有苦。初兩頌總明相乖故無常。後一頌顯性各別故有苦。初復有二。初一頌總明相違。次一頌明相違所以)。
于此四種毒蛇下。地水二蛇多沉下。風火二蛇性輕舉。由此乖違眾病生(顯性各別故有苦也)。
心識依止于此身。造作種種善惡業。當往人天三惡趣。隨其業力受身形。遭諸疾病身死後。大小便利悉盈流。膿爛蟲[蟲*旦]不可樂。棄在尸林如朽木(明無淨樂等故空分二。初一頌不淨業故招五趣果。不同無漏自淨之業招清淨果。後一頌明不淨相無淨樂故空也)。
汝等當觀法如是。雲何執有我眾生(上來明觀空體即人法空。此下明觀空作用有五空。此即畢竟空。文勢亦得結前無我。據別即令觀畢竟空。菩薩發心為常益物。故次令觀畢竟空。眾生攬法以成。法既體空。眾生寧有)。
一切諸法盡無常。悉從無明緣力起。彼諸大種成虛妄。本非實有體無生。故說大種性皆空。知此浮虛非實有(明無際空。為成畢竟利有情故。觀無際空。文段分三。初一頌半總明體空。次兩頌別明緣生。後一頌明輪回不息。即是無終。此初也。諸法無常者。觀無常緣生。無明力起者。觀無作緣生。即是無常。無明為緣余支得起。彼羯刺藍等諸位大種顛倒緣生。名為虛妄。不同勝數諸外道等說體皆實。故雲本非實有體皆從緣起。無自然生故雲無生。余文可知也)。
無明自性本是無。藉眾緣力和合有。于一切時失正慧。故我說彼為無明(別明十二。此初無明也。非神我等起。非自性等因生。雲本是無。但眾緣有明緣生義。無正惠明忘失正惠說為無明)。
行識為緣有名色。六處及觸受隨生。愛取有緣生老死。憂悲苦惱恆隨逐(明所余支。文相可知)。
眾苦惡業常纏迫。生死輪回無息時。本來非有體是空。由不如理生分別(明輪回不息顯無終也。眾苦者。明從生老後起惑業。惑纏苦迫因更復生死輪回故無息時。虛妄緣生無有實體。皆心變。識外體空故。雲本來非有等。由不如理虛妄生思惟漏分別。非他所造也)。
我斷一切諸煩惱。常以正智現前行。了五蘊宅悉皆空。求證菩提真實處(明無散空。不同二乘無大悲。故所修諸善至無余位即皆散舍。身灰致滅。我斷煩惱者。得涅。常以正智等者。即所起應化是智影故。名為正智。能了皆為空故不舍生死。求真空處故不舍涅。菩提菩提斷名為菩提。非虛妄故名真實處)。
我開甘露大城門。示現甘露微妙器。既得甘露真實味。常以甘露施群生(明本性空。即本性住種姓。我開甘露門者。即能詮之教甘露即涅也。微妙器者。即行佛性能得受證涅甘露。既得甘露等者。明他聞得。得即證也。常以下一句明他能施)。
我擊最勝大法鼓。我吹最勝大法螺。我然最勝大明燈。我降最勝大法雨。降伏煩惱諸怨結。建立無上大法幢(下三頌明一切法空。即力無畏等法也。于中分二。初明所得功德。後由是我于下明為求此功德修行方成。初中復二。一頌半明得一切功德。後一頌半明一切功德利用。此初也。擊大法鼓者。開權也。吹大法螺者。說教也。然大法燈者。照涅理。降大法雨者。成就智身。降諸怨結者。破惡也。即余經雲。欲說大法建大法幢者。得大菩提智也)。
于生死海濟群迷。我當關閉三惡趣。煩惱熾火燒眾生。無有救護無依止。清涼甘露充足彼。身心執惱普皆除(下明功德利用。由諸眾生不知四諦故受諸苦。今此初句是總。關閉惡趣者。令舍苦諦。從煩惱熾火至無依止。令斷集諦。清涼甘露等者。令證滅諦。身心熱惱等者。令修道諦。此中多說利他功德)。
由是我于無量劫。恭敬供養諸如來(下明我為求此一切功德修行方成。下八頌中分之為四。由是我于無量劫者。即明初生正勤經無量劫。經無量劫行正勤事故。次恭敬供養等者。明除高慢修十供養也)。
堅持禁戒趣菩提。求證法身安樂處。施他眼耳及手足。妻子僮僕心無吝。財寶七珍莊嚴具。隨來求者咸供給。忍等諸度皆遍修。十地圓滿成正覺(此二頌明除妄想行慈悲行。除他破戒垢故持戒。戒為諸善之根本故。所以先明。為除他貪故行布施。為除他 故行忍等諸度。一一遍修得圓滿已。方成正覺)。
故我得稱一切智。無有眾生度量者(下五頌半明第四除我見生般若觀分二。初半頌明般若余不能量。後五頌校量難知。此初也。故者由我觀空也)。
假使三千大千界。盡此土地生長物。所有叢林諸樹木。稻麻竹葦及枝條。此等諸物皆伐取。並悉細末作微塵。隨處積集量難知。乃至充滿虛空界(校量難知。初二頌舉一三千塵數。次一頌舉十方塵數。後二頌正校量。此初也)。
一切十方諸剎土。所有三千大千界。地土皆悉末為塵。此微塵量不可數(舉十方也。此微塵量不可數者。即通結前一三千界也)。
假使一切眾生智。以此智慧與一人。如是智者量無邊。容可知彼微塵數(正校量也。初知塵數)。
牟尼世尊一念智。令彼智人共度量。于多俱胝劫數中。不能等知其少分(不能知佛也。一念之智多劫不知。況長時也)。
時諸大眾聞佛說此甚深空性(品第三段時眾獲益慶躍奉行分五。此初指所聞法也)。
有無量眾生。悉能了達四大五蘊體俱空。六根六境安生系縛。願舍輪回。正修出離。深心慶喜。如說奉行(二顯得悟數。三悉能了下明所得悟。四願舍下明願修行願舍生死。出離者涅。五深心下明慶益奉持流通不絕)。
金光明最勝王經依空滿願品第十。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前品明空是所觀境。未說修行。今明依二空起行。行無所著方契正修。修稱真方能得果。故前品後有此品生。方釋名者。興公雲。梵雲。輪若空尼依知也願富郁那滿。故存正雲空依願滿品。今依此方之言故。雲依空滿願品。沼公雲。依者能依。即所修行。亦通所依。所依即于聲境第七攝。空者是境。即行所觀。滿願者果。隨願得滿。即所修行稱空境修。離有無執當得果滿。名依空滿願。此品廣明故以為名。三解妨者。問。若前品明境為令生解。未說修行。如何聞說解空發願。答。前正明境。隨聞分修。故有得益。此正明修。故天女請雲。唯願為說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又前聞空生無分別智行利。後令起修二智二利。又前利根聞說得益。此為鈍根)
爾時如意寶光耀天女。于大眾中。聞說深法。歡喜踴躍(大文分六。一天女請問。二佛告善女天下。世尊為答習學之方。三爾時世尊作是語已下。天女領悟奉依修學。四說是品時下。明時眾聞經得益多少。五梵王是金光明下。校量顯勝令其受行。六爾時大梵天王下。諸天聞敕願護流通。初中分三。初天女陳請。次世尊垂許。後正申請。觀空稱念名如意。因發妙惠雲寶光。破二障 稱為耀。離染自在號為天。生長他善故曰女。上解請主名。菩薩悲願應物現形化為女形也)。
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于甚深理修行之法(初陳請相。白佛言下申啟請。啟請有二。初長行。後頌請。此初也)。
而說頌曰。我問照世界。兩足最勝尊。菩薩正行法。唯願慈听許(頌請。世間有二。有情及器。身光智光俱照二世間。故雲照世界。于諸有足兩足尊。兩足之中。林釋人王各為調御。佛能調彼名最勝。故雲最勝尊。菩薩正行法者。是所請法簡邪行。故名正行法。邪行無量。略總而言。諸帶二執行名為邪。今問離執稱正理行)。
佛言善女天。若有疑惑者。隨汝意所問。
吾當分別說(次世尊垂許)。
是時天女請世尊曰。雲何諸菩薩。行菩提正行。離生死涅。饒益自他故(後正申請。請有二。一問菩提之正行。二問無住涅之正行。此覺寂因俱能饒益于自他故。又復菩薩意求菩提。利樂有情窮未來際。于涅中求無住處。異于凡夫及二乘。故一正行言通上菩提及下涅。或無住涅又名菩提。菩提斷又名菩提。故偏問之雲雲)。
佛告善女天。衣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世尊為說習學之方。于中分三。初標宗略釋。次善女天雲何五蘊下。法喻廣明。後善女天善男子下。結勸修學。初中復五。標•征•結•通。此初標也。依于法界者。舉前空性所觀之境。辨中邊雲。即此中說所知空性。由無變義說為真如。真性常如無轉變故。乃至雲。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今此雲依者是所緣因。于者是境聲。緣勝義諦行菩提法。以法界性非生死涅。離二相故。又非非生死涅。不離二故。如是見于諸佛菩提又非生死涅。菩提即三身。三身非生死涅。作如是觀修菩提法。即是修平等行雲)。
雲何。依于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征也。真如是常。菩提行等無常。常無常生死菩提涅有體無體。體相各異。雲何依法界行菩提法。修平等行。此意約彼執情執一向異而假征之)。
謂于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五蘊不可說。非五蘊不可說(第三釋也。此約不離不即答。初雲謂于法界等者。即是不離義。謂于者指斥標舉端之義。即于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現五蘊。此有二。一雲。依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及所顯空性故。說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故。般若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二雲。依他中有圓成。圓成中唯有依他。故雲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故。中邊論雲。此中唯有空。于彼又有此。乃至是則契中道。空性即法界。雖雲不離不可言一異。若此法界與五蘊一又不可說。若此法性非五蘊者。此意說異。亦不可說。俱是遍計無自性故不可說。此離一異相雲不可說。或復二性俱非言境名不可說。故唯識雲。真謂自性假智及詮俱非境故。既非言說。又非決定一向一異。所以雲平等雲雲)。
何以故(結也。何所以故法界亦五蘊不可說。非五蘊亦不可說耶)。
若法界是五蘊即是斷。見若離五蘊。即是常見(通也。有三。初釋不得言一異。次不得所由。後結。此初也。若法界即五蘊。約遍計說。彼是無故。即是斷見。若離五蘊別見法性。即是常見。亦約依他說。二乘得無余時法界同斷。即是斷見。或隨有為真如有滅故說為斷。若離五蘊別見法性。又是常見。故以法界性與彼遍計•依他二性。非定一異。言定一異。俱是遍計。不離斷常。若定一異法界體。應是斷是常)。
離于二相。不著二邊。不可見。過所見。無名無相(出不得言一異之所以。離于二相者。離常無常有無生滅此等二相故。不著二邊者。遠離增減。我法二不有故離增。空性真不無故離減。不可見者。非五識境故。過所見者。超于意識虛計度境故。無名者離能詮。無相者離所詮)。
是則名為說于法界(結也)。
善女天。雲何五蘊能現法界。如是五蘊不從因緣生(次下法喻廣明。意就法界離于八。故依五蘊能現法界。初且舉不生。次例不滅等。文分為四。初法。次善女天譬如鼓聲下喻說。乃至四故知五蘊非有非無下總結成。初法說中分三。初假征起前。二標宗。三釋所以。此初二也。標宗意說。五蘊不生破遍計執。依遍計無即現法界。故五蘊與法界不一不異等)。
何以故(下釋所以。外人征雲。何所以故不從因生。若執因中有果論者說。因中已有果竟。但從緣生。或從緣顯。若從本無果者。且未生果時亦應生豆等。彼此本無從因生故。若去來實有論者說。三世法有。然未來世有生能生應生之法。若無生生不至現在。何所以故雲不從因緣生也)。
若從因緣生者。為已生故生。為未生故生(正釋也。初總牒。二為已生故生下開征。開征意雲。為諸法生已更持生等因為能生。為諸法未生待生等因為能生)。
若已生生者。何用因緣(別非也。此非初已生。若法未生。可待因生。果既生已。何用生等為因緣生)。
若未生生者。不可得生(此非未生生。此意因緣未生即體是無。無自不能生。何能生他。此破去來實有論也)。
何以故(將欲舉因。先假征之)
未生諸法即是非有(舉因也)。
無名無相。非校量譬喻之所能及(結成五蘊能現法界。以非有即法空。非校量等者。無比量難立令生也)。
非是因緣之所生故(結也。雙結前二。若已生法亦非是因緣生。未生生者亦非是因緣之所生。故乃至雲)。
善女天。譬如鼓聲。依木依皮及桴手等故得出聲(第二喻說。文中有二。初喻依他假有。次顯遍計是無。此初也。有二。初明依他有。次顯能現法界。此依他假有也。因緣如幻。但假合生也)。
如是鼓聲過去亦空。未來亦空。現在亦空(顯五蘊能現法性。既是緣生非定實有。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不住。故皆是空。空即法界)。
何以故。是鼓音聲不從木生。不從皮生。及桴手生。不于三世生。是則不生(次顯遍計是無。初征。次辨。後結。聲不從木生。無作用故。不皮桴手生亦。不于三世生者。過去生已滅故。未來無故不生。現在自已生故。非三世生。是則不生者結也。此意既不生即顯法界)。
若不可生則不可滅。若不可滅無所從來。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所去。則非常非斷。若非常非斷。則不一不異(三例余不滅等七不明。顯法界有二。初例。後釋難。遍計所執體性是無。如石女兒。先自現不生。如何有過滅。亦不從未來因來。既是無來。何有謝過去。既不從未來來亦無謝過去。說誰為常斷。既無常斷。誰與諸法為一異。故不一異等也)。
何以故(下第二釋難。但釋不一異有二。一釋不一難。二釋不異難。初中有四。初征。二詰。三出過。四結成不一。此即初也)。
此若是一則不異法界(卻詰是一)。
若如是者。凡夫之人應見真諦。得于無上安樂涅(出過也。若法界與五蘊一。如是者凡夫見五蘊時。應見真諦。以五蘊即是真如故。若許爾者。凡夫應得無上安樂。無上安樂即是大涅)。
既不如是。故知不一(結成不一。既不如是成聖。亦不得安樂涅。故知不一)。
若言異者(下釋不異難亦有四。初牒征。二詰責。三出過。四結成。此初也。此難不一異也)。
一切諸佛菩薩行相。即是執著。未得解脫煩惱系縛(二結責有三。一應是執著。二應未證涅。三應未離縛。以如前說不離斷常見故。是執著等)。
即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過也。以有前三過諸佛現應不證。菩薩當應不證。以有執有煩惱故)。
何以故。一切聖人。于行非行。則真實性。是故不異(下結成不異。初假征。何所以故不得法界與五蘊異。成雲。一切聖人于行即五蘊。非行即法界見。同真實性離一異相。是故不異者結)。
故知。五蘊非有非無。不從因緣生。非無因緣生(下例結成有二。初結成非生。次是聖所知下。結成前無名無相等。結前已生未生雲非有非無。或此非有無通結八不。雲非有非無。以有無故。所以非生滅等。五蘊真性不從因緣生。或遍計所執自性五蘊不從因緣生。依他五蘊非無因緣生。故知八不或約真如及遍計說。非依他起。設依依他說其八不。亦約遍計說)。
是聖所知非余境故。亦非言說之所能及。無名無相。無因無緣。亦無譬喻。始終寂靜。本來自空(結成前無名等。是聖所知非余境等者。成前非校量之所能及。亦非言說等。成前無名無相。無因無緣者。成前非是因緣之所生故。亦非譬者。成前非譬喻之所能及。始終寂靜等者。結成五蘊能現法界)。
是故。五蘊能現法界(結也)。善女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異真異欲。難可思量。于凡聖境。體非一異。不舍于俗。不離于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佛教習學之方中。第三結勸修學。非住涅故異真。非住生死故異俗。此深行相難以分別尋伺之所思量。凡夫一切所見五蘊不離真如。聖者所見真如不離五蘊雲不異。蘊如性別雲不一。或聖見五蘊如幻。凡見為實雲不一。同緣五蘊雲不異。由二乘人見五蘊與法界異故。一向厭生死而求涅。凡夫見異故。一向怖涅而住生死。菩薩見于五蘊法界體非一異。故不舍俗不離于真。由得此平等法界理。不怖生死不樂涅。為此能修大悲大智二利妙行也)。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時善女天。踴躍歡喜。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一心頂禮。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菩提正行我今當學(第三天女領悟奉依修學。文分為六。一天女喜悟修行。乃至六世尊與天授記成梵慶喜。此初也)。
是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于大眾中。問如意寶光耀善女天曰。此菩提行。難可修行。汝今雲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梵王請問修相有四。此初問如何觀解自在。索訶此雲堪忍。界者即生死也。于中多怨難。菩薩能忍。因以立名。梵王者或雲初禪王。或是第四禪王。大千主故。此菩提行離四句絕百非。難可解知。汝今雲何知觀自在)。
爾時。善女天答梵王曰。大梵王如佛所說。實是甚深一切異生。不解其義。是聖境界微妙難知(下答有四。此初印難知)。
若使我今依于此法得安樂住。是實語者(二請明證。此明實解。于此深理得自在智。非諸煩惱相用所動。名為安樂。依此正觀名住也)。
願令一切五濁惡世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皆得金色三十二相。非男非女。坐寶蓮華。受無量樂。雨天妙華。諸天音樂不鼓自鳴。一切供養皆悉具足(立誓願。表解凡聖不一異。故願成金色等。表解無男女相。故願現非男女。表出生死淤泥。願現坐蓮花。表因此解必當證得二勝果樂。願受無量樂。表能行因亦能教他行因。故願雨花。表能任運為他說法。願不鼓自鳴。表智證境為法行供。故願一切供養皆悉具足)。
時善女天說是語已。一切五濁惡世所有眾生。皆悉金色。具大人相。非男非女。坐寶蓮華受無量樂。猶如他化自在天宮無諸惡道。寶樹行列。七寶蓮華遍滿世界。亦雨七寶上妙天華。作天伎樂(得祥瑞。以解稱真所願當遂。故願所現皆得隨心。乃至稱真理無限而修。故花遍法界)。
如意寶光耀善女天。即轉女身作梵天身(轉女身。此自證成無定異相。故女身轉成男)。
時大梵王。問如意寶光耀菩薩言。仁昔如何行菩提行(此問行行之時作何行解。初問後答。此初問也)。
答言。梵王。若水中月。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夢中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陽焰露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若谷響行菩提行。我亦行菩提行(答也。行相難知。舉喻以顯。此有四喻。一水月喻。喻無外境而定心所行境得成。此除遍計性。謂定所取離心實有。故舉水月喻。雖無月境而以月生。二夢境喻。喻無心外愛憎之境而有愛憎境生。如夢所見。愛非愛身行菩提行不取為真。三陽焰喻。能取心心所迷亂故緣所取境。而非實有。菩薩以無分別智。于三輪境應如是知。無有真實。四谷響喻。所起語業化眾生時。如谷響聲。谷實無聲。但自出聲似彼谷響。故知菩薩為他說法觀如谷聲。由他緣現但似谷聲。說法利生實非出聲為他說法。如是行菩提行也)。
時大梵王。聞此說已。白菩薩言。仁依何義而說此語(第三問依何道理如是而說。于中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今問意雲。既如水月等非實有者。依何修說耶也)。
答言。梵王。無有一法是實相者。但由因緣而得成故(答也。如水月等無有一法是實有相者。但依假因緣故得修說)。
梵王言。若如是者。諸凡夫人。皆悉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設難也。若由因緣假合之法能修說者。諸凡夫人皆因假成。悉應得菩提。此意。若有實能修之者可有得不得。既皆假有凡亦應得。此以因緣假有難應皆得也)。
答言。仁以何意而作是說(為通有二。初總非。次通釋。後梵王是諸聖人下結成。此初也)。
愚痴人異。智慧人異。菩提異。非菩提異。解脫異。非解脫異(為通有三。法•喻•合。夫依俗諦是有愚智能行異。菩提非菩提即善不善因異。解脫非解脫果異。何作此說)。
梵王。如是諸法平等無異。于此法界。真如。不異。無有中間而可執著。無增無減(聖者了知有無愚智等皆非定異。以于此中法界真如等法平等故皆不定異。無有中間者。諸法非定一等故。如水月無實離增執。假有月離減執故)。
梵王。譬如幻師及幻弟子。善解幻術。于四衢道。取諸沙土草木葉等。聚在一處作諸幻術。使人睹見象眾馬眾車兵等眾。七寶之聚種種倉庫(舉喻也有三。初緣生幻境喻。次愚人執實喻。後智者知幻喻。此初也。幻師者喻佛。弟子者喻菩薩等。四衢道者在四生處。解幻術巧方便智。取諸沙土等者。喻有彼機緣所樂之法。隨在一處隨所受根熟生處。見象等者為現身。七寶等者為說法也。準下合意。此釋為好。又有余釋。廣如疏述。煩故且止)。
若有眾生愚痴無智。不能思惟。不知幻本(下愚人執實喻有三。初不知幻本喻。次初見執實喻。後終亦不思喻。此初也。言幻本者。幻人幻緣皆名為本。喻無智故不知五蘊從緣假生)。
若見若聞。作是思惟。我所見聞象馬等眾。此是實有。余皆虛妄(次初見執實喻。不知是假。隨所見聞分別妄執將為實有。言空無我等皆虛妄無。不離有無增減之執)。
于後更不審察思惟(後終亦不思喻。亦不審觀思量名義皆虛妄緣生也)。
有智之人。則不如是。了于幻本(後智者了達喻。了從緣生非空有空)。
若見若聞。作如是念。如我所見象馬等眾。非是真實(次初不執實喻。喻見諦理無漏智人。初知實無離于有執。審思所以假有實無。此初也。知無象馬等實用除增益執)。
唯有幻事。或人眼目。妄謂象等。及諸倉庫。有名無實。如我見聞。不執為實(審思所以假有實無。幻象馬等但惑愚人眼耳。不執為實。離有無執)。
後時思惟知其虛妄(後思不實喻。思實無離增執。了為無為非如名言有實身體也)。
是故智者了一切法皆無實體。但隨世俗如見如聞。表宣其事。思惟諦理。則不如是復由假說。顯實義故(隨為他說喻。但隨世俗所見所聞。假說名言表宣其事。表宣者是能詮。其事者是所詮。且隨世俗表宣其事。思惟實理無如所說。復隨俗方便假起言說。為彰第一真實義。故雲復由假說顯實義故。無分別智證入諦理即不如是。心言絕故。此了俗有真諦中無)。
梵王。愚痴異生。未得出世聖慧之眼。未知一切諸法。真如不可說故(下合喻。初合愚人不了喻。言愚痴異生者。為簡大乘。見道已前。雖是異生。能分能作唯識觀等。了如幻等。亦是未得出世本後二空惠眼。故今除卻。二乘雖得生空惠眼了人我無。然未能得出世法空惠眼。故不了法我無。不知一切法之真如性離法相不可說故。不了幻本)。
是諸凡愚。若見若聞。行非行法。如是思惟。便生執著。謂以為實(合初見執實喻。初合執有。後合不了無。此初也。行者有為也。非行者無為也。如是思惟者。合後不能審察。便生執著者。合初遇境時。余文可知)。
于第一義。不能了知法真如是不可說(合不了無。由其無知不了第一義。不證知故。不知諸法性不可說。如言執實不知實無)。
是諸聖人。若見若聞。行非行法。隨其力能不生執著以為實有(合智者了達喻。初合自了達喻。後合為他假說喻。隨其力能者。初地已上隨位證智力能不生執實也)。
了知一切無實行法。無實非行法。但妄思量(合了知幻本喻。知從幻者業煩惱緣。或二乘者法執法執之情。妄思量起無如名言有實有為行法。實無為非行法也)。
行非行相。唯有名字無有實體(合後思假有喻。唯有世俗名言說之為有。無如彼所說實體真實是有)。
是諸聖人隨世俗說。為欲令他知真實義(合為他假說喻。隨世俗名言說為無為。為欲令他知為無為真實之義故)。
如是。梵王。是諸聖人。以聖智見。了法真如不可說故。行非行法亦復如是(第三段成有二。初結知真實無。後結隨俗說有。初也。聖人以無分別智。了一切法真如性離言不可說。知彼所說為無為法亦但名言無有實體。非無離言行非行法。但除其病不除法故)。
令他證知故。說種種世俗名言(結隨俗說有。意令他證為無為法舍凡成聖。隨于世俗說蘊處界等種種名言)。
時大梵王。問如意寶光耀菩薩言。有幾眾生。能解如是甚深正法(第四問得益多少。于中有四。問•答•難•通。此初問也。此意梵王雖解眾樂能知。依眾執情實生為問。寄除執實令生知幻。而能起修)。
答言。梵王。有從幻人心心數法。能解如是甚深正法(二答也。一切眾生有眾能知依他性心心數法如幻人等。則能解此甚深之法)。
梵王曰。此幻化人體是非有。此之心數從何而生(二難也。依俗執情幻定非有。能證心心法從何而生。非石女兒有心能證。此依執無難。寄除無見)。
答曰。若知法界不有不無。如是眾生能解深義(為通。若定執有無。則不能悟知真如法界。雙離有無行平等行。此等能悟從緣生。故如幻有無實性故說是無。不如言說定實有無。如是眾生能解深義。此即令除有無一異常斷等執行菩提行)。
爾時。梵王白佛言。世尊。是如意寶光耀菩薩不可思議。通達如是甚深之義(第三梵王贊悟深法)。
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所汝言。此如意寶光耀。已教汝等發心修學無生法忍(第四世尊印述勝益。言如是者。印梵王言。已教汝等者。述得勝益。即慶贊也)。
是時大梵王。與諸梵眾。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如意寶光耀菩薩足(第五梵王領悟歡喜有二。初改容虔敬。後慶自所聞。初也)。
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我等今日幸遇大士。得聞正法(慶自所聞。一贊成勝德。二贊能利他。故重言希有。亦得遇。故重言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言。是如意寶光耀。于未來世。當得作佛。號寶焰吉祥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第六佛與天授記成梵慶喜。號寶焰者。以聞金光明經故。吉祥者。于一切時與眾生作吉祥者。藏者色含義。具足功德無有盡時。雲吉祥藏也)。
說是品時。有三千億菩薩。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第四大段明時眾聞經得益。多少有三。初明十地得不退益。次明十回向未得見道益。後明十住得不退益。此初也。不退有四。此行不退。入第八地相用煩惱不動故也)。
八千億天子。無量無數國王臣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得見道益。顯揚雲。極戚非惡趣。極忻非上二者。據頓悟者說。不障色界回心入。又約二乘說。非據大乘。達塵離垢者。遠塵是真見無間道。說斷見所斷煩惱故。離垢相見解脫道。說離粗重。若以種子名粗重者。即俱在無間。現種別說故也)。
爾時會中有五十億 芻。行菩薩行。欲退菩提心(後明十住是不退益有二。初得因益不退進修。後得果益因滿授記。前文有四。一先欲退心。二由聞住意。三復得勝進。四回向菩提。此初也)。
聞如意寶光耀菩薩說是法時。皆得堅固不可思議。滿足上願(由聞住意大菩提果名不可思議。由住不退必定得故。滿足上願。上願即求大菩提願。通自他利也)。
更復發起菩提之心。各自脫衣。供養菩薩。重發無上勝進之心(後得勝進有四。一重發求菩提。二修供養。三復願修勝行。四作如是願下願得不復退)。
作如是願。願令我等功德善根悉皆不退(此願得不得退)。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回向也。上得因益)。
梵王。是諸 芻。依此功德。如說修行。過九十大劫。當得解悟出離生死(後得果益有二。初得至初地。後得當記。此初也。依此功德。更如說行至初回向位。故言過九十大劫。以十回向中修行之時各經十劫。當得無漏二空解悟。雲當得解悟。出分段死。雲出離生死。興公雲。十信已滿修三十心心別經劫故。過九十大劫。廣如彼疏)。
爾時。世尊即為授記。汝諸 芻。過三十阿僧 劫。當得作佛。劫名難勝光王。國名無垢光。(據當果記有六。一時節。過三十僧 者。依果梁攝論。十地各三 過十地數三十 。二劫名。三國名也)。
同時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願莊嚴間飾王。十號具足(四成佛時。問如何五十億同時成佛。豈一世界多佛成道耶。答。有多說。且一說雲。國劫佛名字雖同。據方器各別得同時作佛。故無妨難)。
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經典。若正聞持有大威力(第五大段校量。明勝勸令受行。文分為三。此初標勝也)。
假使有人于百千大劫。行六波羅密無有方便(次校量有二。初校量勝。次勸持。就初又三。此初舉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寫如是金光明經。半月半月專心讀誦。是功德聚于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及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余二文也。其文可見)。
梵王。是故我今令汝修學。憶念受持為他廣說(第三勸學有三。初勸)。
何以故(征也)。
我于往昔。行菩薩道時。猶如勇士入于戰陣。不惜身命。流通如是微妙經王。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釋也。有三。法•喻•合。此初法也。其文可見)。
梵王。譬如轉輪聖王。若王在世。七寶不滅。王若命終所有七寶自然滅盡(喻也。七寶喻七聖財。此經如王。功德如寶)。
梵王。是金光明微妙經王。若現在世無上法寶悉皆不滅。若無是經隨處隱沒(合也。無上法寶者。即七聖財等即是。經義如縱貫花。故經無亦無)。
是故應當于此經王。專心听聞受持讀誦。為他解說。勸令書寫。行精進波羅密。不惜身命不憚疲勞。功德中勝。我諸弟子。應當如是精勤修學(有三。初于經起法行。二明得勝功德。三我諸弟子下經結勸令行。精進者即令行法行)。
爾時。大梵天王。與無量梵眾帝釋四王及諸藥叉。俱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第六大段天等聞敕願護流通。分之為四。初請護法儀。三次正願守護。三佛贊記。四天等喜受。此初也)。
而白佛言。世尊。我等皆願守護流通是金光明微妙經典(願守護中。文有其四。一護正法。二護法師。三護國土。四護供養者)。
及說法師若有諸難。我當除遣令具眾善。色力充足。辯才無礙。身意泰然(護法師。護法師有五。一除惡。二得善。三身安。四具辯。五心泰)。
時會听者皆受安樂(護听眾也)。
所在國土。若有饑饉怨賊非人為惱害者。我等天眾皆為護。使其人民安隱豐樂無諸枉橫。皆是我等天眾之力(護國土有四。一除饑饉。二除怨賊。三除非人。四結守護。我等天眾下是)。
若有供養是經典者。我等亦當恭敬供養如佛不異(護供養者)。
爾時佛告大梵天王及諸梵眾乃至四王諸藥叉等。善哉善哉。汝等得聞甚深妙法(下佛贊記有四。一贊聞法。二贊護法。三贊獲寶。四與授記。初也)。
復能于此微妙經王。發心擁護。及持經者。當獲無邊殊勝之福。速成無上正等菩提(贊護法等三文也)。
時梵王等聞佛語已。歡喜頂受(第四天等喜受)。
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觀察人天品第十一。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上來九品明經正宗利時會竟。自下二十一品並是流通利益末葉正宗之內既有果•行•境三。令流通。中亦有三種。初十六品學行流通。十方菩薩第四贊嘆品贊嘆流通。付屬一品付授流通。初學行中分五。初觀察品勸修行。二四天王•無染著•如意三品明等護。三大辯才•吉祥女•增長財•堅牢地神•正了知五品增福智。四王法正論•善生王•諸天藥叉護持品正明持學。五授記等四品成前勸意。諸佛說法令生得樂。三身壽量是樂果。懺悔障等是樂因。二是所行法。學行者明能學人。既由勝法成其勝人。亦由人故能弘正法。故次贊人及于法。說贊既周付授傳習。然正宗已明樂果及樂因竟。今此一品觀察人天令除障惱常得安樂故。勸應令弘于此經。故此品起。釋品名者。興公雲。梵雲。 嗜Э o。此雲四。摩訶。此雲大。提波。此雲天。 ^。此雲王。提波。此雲天。摩怒沙。此雲人。比耶。二合。婆。此雲觀。路迦那。此雲察。故正存彼音。即應雲四大天王天人觀察品。令從大周之語故立此名。沼公。觀謂惠照。察謂審視。人天是所觀。四天王是能觀。此則人法帶數為名。此品廣明彼事。故雲四天王觀察人天品。解妨難者。問。此與後品俱四天王二品何別。答。此品四王贊勸行經發願護持。後品世尊贊美令廣願護。故二品別)。
爾時多聞天王。所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俱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禮佛足已(此品文大分為四。一四王贊經尊勝。二世尊我等四王下。四王述自修行。三又復于此下。四王勸人弘經。四大眾聞已下。時會依教修學。初文有四。一四王虔敬。乃至四請佛恆說。此初也)。
白言。世尊。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一切諸佛常念觀察。一切菩薩之所恭敬。一切天龍常所供養。及諸天眾常生歡喜。一切護世。稱揚贊嘆。聲聞獨覺皆共受持(二贊法為尊)。
悉能明照諸天宮殿。能與一切眾生殊勝安樂(彰經力能。初與人天樂)。
止息地獄餓鬼傍生諸趣苦惱。一切怖畏悉能除殄。所有怨敵尋即退散。饑饉惡時能令豐稔。疾疫病苦皆令蠲愈。一切災變百千苦惱咸悉消滅(自余六苦。一止息四惡趣苦。二止息五怖畏苦。三止息刀兵。四止息饑饉。五止息疫病。六止息災變苦)。
世尊。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能為如是安隱利樂。饒益我等(請佛恆說)。
唯願世尊。于大眾中。廣為宣說。我等四王並諸眷屬。聞此甘露無上法味。氣力充滿。增益威光。精進勇猛神通倍勝(正請恆宣說。初請說我等四王下明利益)。
世尊。我等四王修行正法。常說正法以法化世(自下述自修行有四。此初王自下化能自弘經也)。
我等令彼天龍藥叉健闥婆阿甦羅揭路荼俱荼緊那羅莫呼羅伽及諸人王。常以正法而化于世(二諸臣佐隨同修正行)。
遮去諸惡。所有鬼神吸人精氣無慈悲者。悉令遠去(三法能遮惡也)。
世尊。我等四王與二十八部藥叉大將。並與無量百千藥叉。以淨天眼過于世人。觀察擁護此瞻部洲。世尊。以此因緣我等諸王名護世者(四明王得名。意明由弘正法以化眾生亦行不虛。故名護世。二十八部者。如孔雀王經說。四方各四。四維各一。上下各四。合成二十八。以淨天眼者。非是修生。此是報德。能過于人故)。
又復于此洲中。若有國王。被他怨賊常來侵擾。及多饑饉疾疫流行。無量百千災厄之事。(第三勸人弘經有三。初睹世間難生。二觀弘經對遣。三令人王保國敬重修行。初睹難生也)。
世尊。我等四王。于此金光明最勝王經。恭敬供養(自下弘經對遣有四。此初指能除之法)。
若有 芻法師。受持讀誦。我等四王。共往覺悟勸請其人(二勸人流行)。
時彼法師由我神通覺悟力故。往彼國界。廣宣流布是金光明微妙經典(三正弘此經典)。
由經力故。令彼無量百千衰惱災厄之事悉皆除遣(四除難得安樂)。
世尊。若諸人王。于其國內。有持是經 芻法師。至彼國時。當知此經亦至其國(自下令人王保國敬重修行有二。一德人至國。二令王敬重。人能弘道。人至法隨。非道弘人。人無法滅。大法既弘益。故應敬重持人。此約也)。
世尊。時彼國王應往法師處。听其所說聞已歡喜。于彼法師恭敬供養。深心擁護令無憂惱(令王敬重有三。初勸往听除災。次勸供給得樂。後勸敬重他附。文可見也)。
演說此經利益一切(令演法利人也)。
世尊。以是緣故我等四王皆共一心護是人王及國人民。令離災患常得安隱(五四王為除災難)。
世尊。若有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持是經者。時彼人王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令無乏少(此勸供給得樂)。
我等四王令彼國主及以國人。悉皆安隱遠離災患(明王臣得益)。
世尊。若有愛持讀誦是經典者。人王于此供養恭敬尊重贊嘆。我等當令彼王于諸王中。恭敬尊重最為第一。諸余國王共所稱嘆(此勸敬重他附。此有四。初舉所敬者。乃至他附也)。
大眾聞已。歡喜受持(第四時會依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譯卷第五。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六。
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護國品第十二。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前品贊經勝妙勸他弘持。此下三品明經可尊行者得護。初一天護。後二咒護。又前品自意勸持。此品佛勸廣護。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品名者。自在光潔神用名天。眾天所歸為君統攝稱為王也。天之王故依主釋。方城不同統領分四。復帶數名。護謂防御攝養。防御為廣除災。攝養增其福惠。四天為能護。國者是所護。能所合稱。此廣明彼名四天王護國品。解妨難者。問。此品守護亦通人王並余神眾。何故但雲四王護國。答。人王行德護國。因彼四王。余神是四王臣。故但說四王護國。如是諸妨如沼公疏廣明)
爾時世尊。聞四天王恭敬供養金光明經。及能擁護諸持經者。贊言。善哉善哉(就此品中大分為六。初世尊贊勸令修。二四王奉教願護。三時四天王下四王荷恩嘆佛。四佛更勸結成。五聞是頌下四王慶喜護持。六大眾聞經得益。初段分二。初贊成。後勸護。贊中初總贊。後別贊。此總也)。
汝等四王。已于過去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恭敬供養尊重贊嘆。植諸善根。修行正法。常說正法。以法化世(別贊。初福業。次修行正法等贊智業。後汝等長夜下贊悲業。此初二也。依仁王般若經。以一僧 供養諸佛。得至初地為四大天王)。
汝等長夜于諸眾生。常思利益。起大慈心。願與安樂。以是因緣能令汝等現受勝報(行悲業。初贊。以是因緣下結)。
若有人王。恭敬供養此金光明最勝經典。汝等應當勤加守護令得安隱(勸護有三。此初勸護人王)。
汝諸四王及余眷屬無量無數百千藥叉護是經者。即是護持去來現在諸佛正法(勸護正法)。
汝等四王及余天眾並諸藥叉與阿甦羅。共斗戰時常得勝利(明護法益。即初除自勝怨也)。
汝等若能護持是經由經力故。能除眾苦怨賊饑饉及諸疫疾(除他三難。其文可見)。
是故汝等。若見四眾受持讀誦此經王者。亦應勤心共加守護為除衰惱施與安樂(明護四眾。文亦可見)。
爾時四天王。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王經。于未來世。若有國土城邑聚落山林廣野。隨所至處。流布之時(第二四王奉教願護有二。初標願守護。後世尊若彼國王下正願守護。標中一願護之儀。乃至六明擁護相。此初四也)。
若彼國王。于此經典。至心听受稱嘆供養。並並復供給受持是經。四部之眾。深心擁護。令離衰惱(明所護人並護所以)。
以是因緣。我護彼王及諸人眾。皆令安隱遠離憂苦。增益壽命威德具足(明擁護相)。
世尊。若彼國王。見于四眾受持經者。恭敬守護猶如父母。一切所須悉皆供給(正願守護有三。此明所護人並護所以)。
我等四王常為守護。令諸有情無不尊敬。是故我等並與無量藥叉諸神。隨此經王所流布處。潛身擁護令無留難(廣明護相有二。此初護法。令他敬法必須自尊。自若不行。何以勸物。是故我等四王潛護此經)。
亦當護念听是經人諸國王等。除其衰患悉令安隱。他方怨賊皆便退散(後護人有二。初標守護也)。
若有人王听是經時。鄰國怨敵興如是念。當具四兵壞彼國土(重成護人有四。此初初鄰敵心念興兵也)。
世尊。以是經王威神力故。是故鄰敵更有異怨。而來侵擾于其境界。多諸災變疫病流行(第二經威彼便自潰有二。一他寇來侵。二自境災疫)。
時王見已。即嚴四兵發向彼國欲為討罰(第三此王命師討罰。討者除也誅也。罰拆伏也)。
我等爾時當與眷屬無量無邊藥叉諸神。各自隱形為作護助。令彼怨敵自然降伏(第四神助令彼歸降有二。此初興念即降)。
尚不敢來至其國界。豈復得有兵戈相罰(二永無相討也)。
爾時。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汝等四王。乃能擁護如是經典(就護人中。第二世尊贊成有三。此初贊天護法)。
我于過去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修諸苦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一切智。今說是法(二贊法難聞。多劫修行方得成佛。成佛已久。今說是經。故難聞也)。
若有人王。受持是經恭敬供養者。為消衰患令其安隱。亦復擁護城邑聚落。乃至怨賊悉令退散。亦令一切瞻部州內所有諸王。永無衰惱斗諍之事(弘經利益有二。初明現益。二大王若未來世下未來益。此初也)。
四王當知。此瞻部洲八萬四千城邑聚落。八萬四千諸人王等。各于其國。受諸快樂。皆得自在。所有財寶豐足受用不相侵奪。隨彼宿因而受其報。不起惡念貪求他國。感生少欲利樂之心。無有斗戰系縛等苦(別得益有十。一得益境。二得益果。三受安樂。四豐珍財。五無相奪。六任宿業。七無現貪。八皆少欲。九無怨敵。十無諸苦)。
其土人民自然受樂。上下和穆猶如水乳。情相愛重。歡喜游戲。慈悲謙讓增長善根(明國人益。此初行行)。
以是因緣此瞻部洲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大地沃壞。寒暑調和時不乖序。日月星宿。常度無虧。風雨隨時。離諸災橫。資產財寶。皆悉豐盈。心無慳鄙。常行惠施具十善業(明現得益有十一。一無兵戈故安隱。二足五谷故豐樂。乃至十一常行十善)。
若人命終多生天上增益天眾(明死後益)。
大王。若未來世有諸人王听受是經。恭敬供養並受持經。四部之眾尊重稱贊。復欲安樂饒益汝等及諸眷屬無量百千諸藥叉眾。是故彼王常當听受是妙經王(明未來益有二。此初明行勝行)。
由得聞此正法之水。甘露上味。增益汝等身心勢力。精進勇猛。福德威光。悉令充滿(明成勝因有二。初益天勢力。後為供養佛。此即初也)。
是諸人王若能至心听受是經。則為廣大希有供養。供養于我釋迦牟尼應正等覺。若供養我。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養三世諸佛。則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聚(明德大福聚勸成弘經)。
以是因緣。汝等應當擁護彼王後妃眷屬令無衰惱。及宮宅神。常受安樂。功德難思(明弘經得益有二。初四王衛護眷屬。二是諸國土下國福人安。此即初也)。
是諸國土。所有人民。亦受種種五欲之樂。一切惡事皆令消殄(明國福人安也)。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于未來世。若有人王。樂听如是金光明經。為欲擁護自身後妃王子。乃至內宮諸榕 取3且毓 緣玫諞徊豢傷家樽釕匣斷布啪舶怖幀S諳質樂小M蹺蛔鷥摺W栽誆 35迷齔ゃ8從 閌 蘗課薇唚芩幾>邸S謐怨 亮釵拊溝屑爸鈑悄趙佷蚴掄擼 倘送鹺敕ㄖ 怯興摹4順醣暉踉感模 br />
世尊。如是人王。不應放逸令心散亂。當生恭敬至誠殷重。听受如是最勝經王(教其軌則有三。初天教听軌。次佛教令迎。後天教為我。初中有二。此初總教也)。
欲听之時。先當莊嚴最上宮室王所愛重顯敞之處(別示听軌中。此初示所嚴處)。
香水灑地散眾名華。安置師子殊勝法坐。以諸珍寶而為校飾。張施種種寶蓋幢幡。燒無價香。奏諸音樂(二示嚴處軌也)。
其王爾時當淨澡浴以香涂身。著新淨衣及諸瓔珞。坐小卑坐(三示嚴王身也)。
不生高舉。舍自在位離諸x慢。端心正念。听是經王。于法師所。起大師想。復于宮內後妃王子榕 焓簟I 軟 摹O蒼孟嗍印︰脫杖磧鎩S謐隕 拇笙財 椋ㄋ氖狙賢跣撓邪恕R渙畛 艟佟6 釕崧 H 釤 K牧罹捶ㄊΑN迤鶇刃摹A 彩印F呷磧鎩0松 南玻 br />
作如是念。我今獲得難思殊勝廣大利益。于此經王。盛興供養。既敷設已見法師至。當起虔敬渴仰之心(五示王安想。初于法起想。既敷設已下于法師起想)。
爾時佛告四天王。不應如是不迎法師(自下佛教令迎有二。初誡不迎。後示正軌。此初也)。
時彼人王。應著鈍淨鮮潔之衣。種種瓔珞。以為嚴飾。自持白蓋及以香華。備整軍儀盛陳音樂。步出城闕。迎彼法師。運想虔恭為吉祥事(示正軌中有五。此初明迎軌則)。
四王。以何因緣。令彼人王親作如是恭敬供養(第二釋迎所以有三。此初征也)。
由彼人王舉足下足。步步即是恭敬供養承事尊重百千萬億那庾多諸佛世尊。復得超越如是劫數生死之苦。復于來世如是數劫。當受輪王殊勝尊位(釋迎所有二。此總釋有三。一成勝因。二越諸苦。三得勝報)。
隨其步步亦于現世。福德增長。自在為王。感應難思。眾所欽重(自下別釋。此初現益)。
當于無量百千億劫人天受用七寶宮殿。所在生處常得為王。增益壽命。言詞辯了。人天信受。無所畏懼。有大名稱。咸共瞻仰。天上人中受勝妙樂。獲大力勢有大威德。身相奇妙端嚴無比值天人師。遇善知識。成就具足無量福聚(下明後益有十三。一得勝處。二受勝報。三得辯才。四他信受。五離怖畏。六得名聞。七得敬奉。八受勝樂。九成大力。十有威嚴。十一得相好。十二遇善友。十三具福德)。
四王當知。彼諸人王。見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利益故。應自往奉迎法師。若一逾繕那。乃至百千逾繕那(結迎遠近)。
于說法師應生佛想(第三明迎心想)。
還至城已作如是念。今日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入我宮中。受我供養。為我說法(還宮生想有七。此初得見本師想)。
我聞法已。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二明得大菩提想)。
即是值遇百千萬億那庾多諸佛世尊(三得見諸佛想也)。
我于今日。即是種種廣大殊勝上妙樂具。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四供養諸佛想)。
我于今日。即是永拔琰摩王界地獄餓鬼傍生之苦(五永離惡趣想)。
便為已種無量百千萬億轉輪聖王釋梵天主善根種子(六得諸王位想也)。
當令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出生死苦。得涅樂。積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之聚(七令他得利想)。
後宮眷屬及諸人民皆蒙安隱。國土清泰。無諸災厄。毒害惡人他方怨敵不來侵擾。遠離憂患(第四明得利益)。
四王當知。時彼人王。應作如是尊重正法。亦于受持是妙經典。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供養恭敬尊重贊嘆。所獲善根。先以勝福。施與汝等及諸眷屬(結成誡勸有二。初結誡勸。後結得益)。
彼之人王。有大福德善業因緣。于現世中。得大自在增益威光。吉祥妙相皆悉莊嚴。一切怨敵能以正法而摧伏之(此結得益。可知)。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能作如是恭敬正法听此經王。並于四眾持經之人。恭敬供養尊重贊嘆(後天教為我有二。此初牒自所行也)。
時彼人王。欲為我等生歡喜故。當在一邊近于法坐。香水灑地。散眾名華。安置處所設四王坐。我與彼王共听正法。其王所有自利善根。亦以福分。施及我等。世尊。時彼人王。請說法者。升坐之時。便為我等燒眾名香。供養是經(次教為我軌則中有六。一示嚴處所。乃至六令供養)。
世尊。時彼香煙于一念頃上升虛空。即至我等諸天宮殿。于虛空中。變成香蓋(明依行感瑞有二。初四天述感應。後佛述感應。初中有二。初總後別。總中有二。初香煙至處。後香煙祥瑞)。
我等天眾聞彼妙香。香有金光。照耀我等所居宮殿。乃至梵宮及以帝釋。大辯才天。大吉祥天。堅牢地神。正了知大將。二十八部諸藥叉神。大自在天。金剛密主福賢大將。訶利底母五百眷屬。無熱惱池龍王。大海龍王所居之處。世尊如是等眾。于自宮殿見彼香煙。一剎那頃變成香蓋。聞香芬馥睹色光明。遍至一切諸天神宮(別明。約香所依煙說有金色光。不爾香塵鼻根所得。如何言見。余文可見)。
佛告四天王。是香光明。非但至此宮殿。變成香蓋放大光明(佛述感應有二。一香煙遍至大千。是諸人王下明周十方界。初中有四。此初非局情)。
由彼人王手執香爐。燒眾名香。供養經時。其香煙氣于一念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妙高山王百億四洲。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龍藥叉健闥婆阿甦羅H路荼緊那羅莫呼洛伽宮殿之所。于虛空中。充滿而住(明香周遍)。
種種香煙。變成雲香蓋。其蓋金色。普照天宮(此明祥瑞)。
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香雲香蓋。皆是金光明最勝王經威神之力(結歸經力)。
是諸人王。手持香爐供養經時。種種香氣。非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于一念頃。亦遍十方無量無邊恆河沙等。百千萬億諸佛國土。于諸佛上虛空之中。變成香蓋。金色普照。亦復如是(明周十方界有二。初至處。于諸佛上下後祥瑞)。
時彼諸佛聞此妙香。睹此雲蓋及以金色。于十方界恆河沙等諸佛世尊。現神變已。彼諸世尊。悉共觀察。異口同音贊法師曰。善哉善哉。汝大丈夫。能廣流布如是甚深微妙經典。則為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之聚(自下教弘經軌中第四諸佛贊楊有二。初贊現成勝因。爾時十方下贊未來果。初贊因中。初贊法師因。後贊听者因。此法師者。通其說法者。或通十種法行。皆名法師)。
若有听聞如是經者。所獲功德其量甚多。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他敷演。如說修行。何以故。善男子。若有眾生。聞此金光明最勝王經者。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此贊听者)。
爾時十方有百千俱胝那庾多。無量無數恆河沙等諸佛剎土。彼諸剎土。一切如來異口同音。于法坐上。贊彼法師言。善哉善哉(贊未來果有二。此初諸佛同總贊也)。
善男子。汝于來世。以精勤力。當修無量百千苦行。具足資糧超諸聖眾。出過三界為最勝尊(彼下別贊中。此初贊因益)。
當坐菩提樹王之下殊勝莊嚴。能救三千大千世界有緣眾生(自下贊果中有四。此初坐道樹)。
善能摧伏可畏形儀諸魔軍眾(此降天魔)。
覺了諸法最勝清淨甚深無上正等菩提(明得菩提)。
善男子。汝當坐于金剛之坐。轉于無上諸佛所贊十二妙行甚深法輪(下轉法輪有八。此初明法輪之體)。
能擊無上最大法鼓(吸擊義中。此初明聞摧之義)。
能吹無上極妙法螺(二明立教)。
能建無上殊勝法幢(得菩提智)。
能燃無上極明法炬(得涅理)。
能降無上甘露法雨(明能生善)。
能斷無量煩惱怨結(明能破惡)。
能令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有情。度于無涯可畏大海。解脫生死無際輪回。值遇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佛(法輪用有三。渡大海離苦諦。脫生死斷集諦。由惑系縛輪回生死。故斷集諦雲解脫也。值遇下得善友)。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能于未來現在。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此下願護中。第四人王修行得益有三。此初明贊法也)。
是故人王。若得聞是微妙經典。即是已于百千萬億無量佛所種諸善根(贊人王)。
于彼人王我當護念。復見無量福德利故(明守護中有二。此初出守護所因)。
我等四王及余眷屬無量百千萬億諸神。于自宮殿。見是種種香煙雲蓋神變之時(正明守護有四。此初明守護時)。
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听法故。當至是王清淨嚴飾所止宮殿講法之處。如是乃至梵宮帝釋。大辯才天。大吉祥天。堅牢地神。正了知神大將。二十八部諸藥叉神。大自在天。金剛蜜主。寶賢大將訶利底母五百眷屬。無熱惱池龍王。大海龍王無量百千萬億那庾多諸天藥叉。如是等眾。為听法故。皆不現身。至彼人王殊勝宮殿莊嚴高坐說法之所(明天等來降王宮也)。
世尊。我等四王及余眷屬藥叉諸神。皆當一心共彼人王。為善知識。因是無上大法施主。以甘露味。充足于我(諸天共結善知識)。
是故我等當護是王。除其衰患。令得安隱。及其宮殿城邑國土。諸惡災變悉令消滅(正明守護)。
爾時四天王俱共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于其國土。雖有此經未嘗流布。心生舍離。不樂听聞。亦不供養尊重贊嘆(自下第二明令人王護法有二。初棄法不弘。此亦有二。此初棄法)。
見四部眾持經之人。亦復不能尊重供養(後明棄人)。
遂令我等及余眷屬無量諸天。不得聞此甚深妙法。背甘露味。失正法流。無有威光及以勢力。增長惡趣損減人天。墜生死河。乖涅路(自下明由斯有損亦二。初天損。後人損。初中有五。初失法利。二失威光。三增惡趣。四減人天。五失正路。如文可知)。
世尊。我等四王並諸眷屬。及藥叉等見如斯事。舍其國土。無擁護心。非但我等舍棄是王。亦有無量守護國土諸大善神悉皆舍去(明人損有二。此初天神舍離)。
既舍離已。其國當有種種災禍(明國土哀損有三。標•辨•結。此初標也)。
喪失國位。一切人眾皆無善心唯有系縛。剎害 諍互相讒諂拄及無辜。疾疫流行。慧星數出。兩日並現。薄蝕無恆。黑白二虹。表不祥相。星流地動。並內發聲。暴雨惡風。不依時節。常遭饑饉。苗實不成。多有他方怨賊侵掠。國內人民。受諸苦惱。土地無有可樂之處(次辨衰損中有四。一失國位。二一切人眾下人行惡。三疾疫生。四彗星下惡相現有十一。如文可知)。
世尊。我等四王。及與無量百千天神。並護國土諸舊善神。遠離去時。生如是等無量百千災怪惡事(結也)。
世尊。若有人王。欲護國土常受安樂。欲令眾生感蒙安隱。欲得摧伏一切外敵。于自國境。永得昌盛。欲令正教流布世尊。苦惱惡法皆除滅者(明弘護得益有三。此初明王起善願)。
世尊。是諸國主必當听受是妙經王。亦應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教使弘經)。
我等及余無量天眾。以是听法善根威力。得服無上甘露法味。增益我等所有眷屬。並余天神皆得勝利(四王蒙益有三。此初標也)。
何以故(反征)。
以是人王至心听受是經典故(釋也)。
世尊。如大梵天。于諸有情。常為宣說世出世論。帝釋復說種種諸論。五通神仙。亦說諸論(自下第三量明勝勸令弘經有三。初校量明勝。次四王領益。後勸弘經。初中有四。此初舉劣也)。
世尊。梵天帝釋五通仙人。雖有百千俱胝那庾多無量諸論。然佛世尊慈悲哀愍。為人天眾說金光明微妙經典。比前所說。勝彼百千俱胝那庾多倍不可為喻(二明勝也)。
何以故(征也)。
由此能令諸贍部洲所有王等正法化世。能與眾生安樂之事。為護自身及諸眷屬令無苦惱。又無他方怨賊侵害。所有諸惡悉皆遠去。亦令國土災厄屏除。化以正法無有諍訟(釋所以也)。
是故人王各于國土。當然法炬明照無邊。增益天眾並諸眷屬(四結應持經也)。
世尊。我等四王無量天神藥叉之眾。贍部洲內所有天神。以是因緣。得服無上甘露法味。獲大威德勢力光明。無不具足。一切眾生皆得安隱。復于來世無量百千不可思議。庾多劫。常受快樂。復得值遇無量諸佛種諸善根。然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無量無邊勝利(領益有二。初明天得益。後明人得益。此初也)。
皆是如來應正等覺。以大慈悲過梵眾。以大智慧逾帝釋。修諸苦行。勝王通仙。百千萬億那庾多倍。不可稱計。為諸眾生。演說如是微妙經典(贊經)。
令贍部洲一切國主及諸人眾。明了世間所有法式。治國化人。勸導之事(此結人益有二。此明得因益)。
由此經王流通力故。普得安樂。此等福利。皆是釋迦大師。于此經典。廣為流通慈悲力故(結由經也)。
世尊。以是因緣。諸人王等。皆應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贊嘆此妙經王(後勸弘經有三。此初標也)。
何以故(征也)
以如是等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利益一切。是故名曰最勝經王(釋也)。
爾時。世尊復告四天王。汝等四王及余眷屬。無量百千俱胝那庚多諸天大眾。見彼人王。若能至心听是經典。供養恭敬尊重贊嘆者。應當擁護除其衰患能令汝等亦受安樂(大段第二四王奉教願護中有二。上明身護竟。自此下明法護。于中有三。此初佛勸亦二。此初觀護人王)。
若四部眾能廣流布是經王者(勸護四眾有四。此初明所護者)。
于人天中。廣作佛事。普能利益無量眾生(二嘆功能)。
如是之人。汝等四王。常當擁護。如是四眾。勿使他緣共相侵擾。令彼身靜安樂(三令正擁護)。
于此經王。廣宣流布。令不斷絕。利益有情。盡未來際(四明令護意)。
爾時多聞天王。從坐而起白佛言。世尊。我有如意寶珠陀羅尼法。若有眾生。樂受持者。功德無量。我常擁護令彼眾生離苦得樂。能成福智二種資糧(第二四王法護分四。初標咒功能。次欲受持下二持咒方軌。三時有薜室 旅韉彌湟妗K募偈谷趙孿鋁が氖鞀ゃ3蹺撓腥 3跛抵淙恕4偽曛涿 ︰筧粲兄諫 濾抵淠埽 br />
欲受持者先當誦此護身之咒。即說咒曰(明持咒方軌有三。初教護身。次教請護。後正教本咒。初亦有三。此初咒名)。
南謨薛室 也莫訶曷 ^也。怛佷他。 >嘏 嘏 G 怒怒。颯縛颯縛。羯 D 衫 礎D 衫 礎D 紜j 口*洛]叉曷[口*洛]叉。睹漫(自稱己名)。
薩娑薩誓顏摺I 甦 抵洹 凳 也。此雲多聞。曷羅 也。此雲主)。
世尊誦此咒者。當以白線咒之七遍。一遍一結系之肘後。其事必成。應取諸香。所謂安息釤戳 運蘸隙嘟衣揶孤健=孕氳確趾禿弦淮ΑJ種聰懵 障愎┬ G寰輝柙 畔式嘁隆S諞瘓彩銥傷猩裰洹 br />
請我薜室 ├ 焱酢<此抵湓唬ㄋ泄 P斯 啤O抵 て笳摺<缺患字 濉9 呦抵 籩て蟆E 呦抵 抑て蟆H茨Q 省0蠶 嘸窗蠶 諧魷鬩病A 哉摺0肝饔 剎悸尷閌鰲K繕硪煲丁; 啾稹3 郊仁 I形從邢恪D靖芍 笮蘩磯 邸F渲杏邢恪W慈粼頗浮I 綾 4宋攪 障鬩病G胛肄凳 天王即說咒曰。此教請護有二。此即初標請也)。
南謨薜室 (引)也。南謨檀那馱也。檀泥說 ㄒ ┬病0 頁丁0 o弭哆。檀泥說 2 礎e攘裟徨取H 湃 省 潿噠穸摺C疵矗 好 L茨悄├ br />
缽喇拽扯。碎閻摩揭扯莎訶(此正說咒)。
此咒誦滿一七遍已(此結誦法)。
次誦本咒(第三正教本咒有四。此初標示也)。
欲誦咒時。先當稱名敬禮三寶及薜室 天王。能施財物。令諸眾生所求願滿。悉能成就與其安樂(二令歸禮發願也)。
如是禮已。次誦薜室 王。如意末尼寶心神咒。能施眾生隨意安樂(三令誦本咒)。
爾時多聞天王。即于佛前說如意末尼寶心咒曰(四正說咒)。
南謨曷喇怛娜。怛喇夜(引)也。南謨薜室 (引)也。莫訶 ^也。怛佷他。四弭四弭。甦母甦母。旃茶旃茶。折 H t h琢ㄨ琢 >剜嗑剜唷D膏嗄膏唷V鬣嘀鬣唷f洞笠差O貪。我名某甲。昵店 他。達達睹莎訶。南謨薜室 也莎訶。檀那馱也莎訶。曼奴喇他缽o脯喇迦(引)也莎訶(曷喇怛那此雲寶怛喇夜也此雲三。即禮三寶也。後雲檀那雲財。馱也雲施。曼奴雲意。喇他缽o雲我。脯喇迦也雲滿。總雲財施滿我意)。
受持咒時。先誦千遍。然後于淨室中。瞿摩涂地。作小壇場。隨時飲食。一心供養。常然妙香令煙不絕。誦前心咒晝夜系心。唯自耳聞勿令他解(明持咒法。興公雲。瞿摩者即牛番之本音。梵天寄牛以化天下。天下之所貴故)。
時有薜室 王子名禪膩師。現童子形來至其所。問言。何故須喚我父(明得咒益有二。初見多聞子益。後見多聞益。見子益中有五。此初王子來問)。
即可報言。我為供養三寶。事須財物願當施與(二持咒者益)。
時禪膩師。聞是語已。即還父所。白其父言。今有善人。發至誠心供養三寶。少乏財物為斯請召(三子還自文也)。
其父報曰。汝可速去日日與與彼一百迦利沙波(此是根本梵音唯目貝齒。而隨方不定。或是貝齒。或是金銀算鐵等錢。然摩揭陀現今通用。一迦利沙波有一千六百貝齒。總數可以準知。若準物直隨處不定。若人持咒得成就者。獲物之時自知其數。有本雲。每日興一百陳那羅即金錢也。乃至盡形日常得。西方求者多有神驗。除不至心也。已上翻經者注也。沼公雲。四文令子與也)。
其持咒者見是相已。知事得成(五行者得益有九。此初見神驗)。
當須獨處淨室。燒香而臥。可于床邊置一香篋。每至天曉觀其篋中獲所求物(二得財中有四。此初受財之儀)。
每得物時當日即須供養三寶。香華飲食兼施貪乏。皆令罄盡不得停留(二得已供養)。
于諸有情起慈悲念(三起慈悲)。
勿生 誑諂害心。若起 者即失神驗。常可護心勿令 恚(四令離惡)。
又持此咒者。于每日中憶我多聞天王。及男女眷屬稱楊贊嘆(三明得護中有四。此即初令念贊)。
恆以十善共相資助(二令修善資)。
令彼天等福力增明。眾善普臻。證菩提處(三令天善資)。
彼諸天眾見是事已。皆大歡喜。共來擁衛持咒之人(四得守也)。
又持咒者。壽命長遠。經無量歲。永離三途。常無災厄。亦令獲得如意寶珠及以伏藏。神通自在。所願皆成。若求官榮。無不稱意。亦解一切禽獸之語(四延命。五離難。六得寶藏。七得神通。八得遂願。九解異語也)。
世尊。若持咒時。欲得見我自身現者(自下見多聞王益有五。此初標欲求見)。
可于月八日或十五日。于白疊上畫佛形像。當用木膠雜彩。莊飾其畫像人為受八戒。于佛左邊。作吉祥天女像。于佛右邊作我多聞天王像。並畫男女眷屬之類。安置坐處感令如法。布列華彩燒眾名香。然燈續明晝夜無歇。上妙飲食種種珍奇。發殷重心。隨時供養(二教求見儀。三令誦神咒。四王為現身。五遂其所願。教求見儀中。一時節。二畫佛。三畫法。四持戒。五畫侍者身。六布列下令修供養)。
受持神咒。不得輕心。請召我時應誦此咒(令誦神咒有二。初教誦軌。次說神咒)。
南謨室o健那也。勃陀(引)也。南謨薜室 也。藥叉 ^(引)也。莫訶 ^。阿地 ^也。南麼室o耶裔。莫訶提弊(引)裔。怛佷他。怛 ╴襪噙襪唷D 8@率吐 率吐。漢娜漢娜。末尼羯諾迦。跋折 盜鵒V病D康族壤閆 口*栗]哆。設o 帷F眩ㄒ ┤ 湃 省 潿 饒Α 凳 。室o夜提鼻。跋[口* ]婆也。醫湟 淠Щ 鍍擰v 口*栗]瞿[口*栗]。 (麻八反)。喇娑 喇娑。達馱涿疵礎0 垮饒悄┬矗ㄗ猿萍好 4 ㄉ枘清饒┬礎4 ㄉ枘稀C疵茨├恰2S 侶藪笠病I br />
世尊。我若見此誦咒之人。復見如是盛興供養。即生慈愛歡喜之心。我即變身。作小兒形。或作老人 芻之像。手持如意末尼寶珠。並持金囊。入道場內。身現恭敬。口稱佛名(四王為現身有五。初見其求軌。二內起歡心。三所現之形。四至求請所。五禮敬三寶。配文可知)。
語持咒者曰。隨汝所求皆令如願(五遂其所願有三。此即初總標也)。
或隱林藪。或造寶珠。或欲眾人愛 。或求金銀等物。欲持諸咒。皆令有驗。或欲神通壽命長遠。及勝妙樂無不稱心。我今且說如是之事。若更求余皆隨所願悉得成就。寶藏無盡功德無窮(次別辨也。我今且說下後結略也)。
假使日月墜墮于地。或可大地有時移轉。我此實語終不虛然。常得安隱隨心快樂(下立誓守護文段有三。此初立誓願)。
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是經王者。誦經咒時。不假疲勞。法速成就(別明獲益中有五。此初明行法易成也)。
世尊。我今為彼貧窮困厄苦惱眾生。說此神咒令獲大利。皆得富樂自在無患(二舉咒利益)。
乃至盡形我當擁護。隨遂是人為除災厄(三明身守護)。
亦復令此持金光明最勝王經流通之者。及持咒人于百步內光明照燭(四益其光明)。
我之所有子藥叉神亦常侍衛。隨欲驅使無不遂心(五眷屬侍衛)。
我說實語無有虛誑。唯佛證知(後結不虛妄)。
時多聞天王。說此咒已。佛言。善哉大王。汝能破裂一切眾生貧窮苦網。令得富樂。說此神咒(就護法中第三大段世尊贊嘆。贊嘆有二。此初贊利生也)。
復令此經廣行于世(後贊利法)。
時四天王俱從坐起。偏袒右肩。頂禮雙足。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贊佛功德(品大段中第三四王荷恩。嘆佛有二。初長行嘆佛儀軌。後正頌贊前說咒但說多聞。今贊嘆即通四天。欲令專心祈請易成故。咒但一說。聞法得益通故。所以四王俱贊。又佛能說經。故唯贊佛不贊余也)。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總有五頌。別贊相好。後一頌總贊申禮別中有二。初贊後一句禮贊中有七。此半頌贊而相也)。
目淨修廣若青蓮。齒白齊密猶珂雪(上一句眼相。下一句齒相)。
佛德無邊如大海。無限妙寶積其中。智慧德水鎮恆盈。百千勝定咸充滿(此一頌定惠大海。是總十力無畏等為妙寶)。
足下輪相皆嚴飾。轂輞千輻悉齊平(此半頌輪相)。
手足鞔網遍莊嚴。猶如鵝王相具足(此半頌鞔網相)。
佛身光曜等金山。清淨殊特無倫匹。亦如妙高功德滿。故我稽首佛山王(三句身光相。一句申敬禮)。
相好如空不可測。逾于千月放光明。皆如焰幻不思議。故我亂首心無著(總贊有二。初三句贊。後一句敬禮)。
爾時四天王贊嘆佛已世尊亦以伽他而答之曰(品大段第四佛更勸贊結成。文分為二。初結集家敘結前生後。後佛正說。有十五頌。分之為四。初五頌贊經。次五頌勸人護。次二頌勸天護。次三頌結也)。
此金光明最勝經無上十力之所說(初中有三。初半頌贊經勝)。
汝等四王常擁衛。應生勇猛不退心(此半頌敕令護也)。
此妙經寶極甚深。能與一切有情樂(自下四頌明經用。于中初二頌總明大千。後二頌別明瞻部。總明中。此初半頌能與樂)。
由彼有情安樂故。常得流通贍部洲(此半頌生善)。
于此大千世界中。所有一切有情類。餓鬼傍生及地獄。如是苦趣悉皆除(此一頌拔苦)。
住此南洲諸國王。及余一切有情類。由經威力常歡喜。皆蒙擁護得安寧(別明此洲中。此一頌得樂)。
亦使此中諸有情。除眾病苦無賊盜(此半頌明離諸苦也)。
賴此國土弘經故。安隱豐樂無違惱(此半頌總結也)。
若人听受此經王。欲求尊貴及財利。國土豐樂無違諍。隨心所願悉皆從(自下勸人護。于中分二。初二頌法說。後三頌喻合。法中此初一頌听受得樂)。
能令他方賊退散。于自國界常安隱。由此最勝經王力。離諸苦惱無憂怖(此頌明離眾苦也)。
如寶樹王在宅內。能生一切諸樂具。最勝經王亦復然。能與人王勝功德(自下喻合。但喻合得樂中有三。此初一頌寶樹合得樂)。
譬如澄潔清冷水。能除饑渴諸勢惱。最勝經王亦復然。令樂福者心滿足(此一頌冷水合無遠也)。
如人室有妙寶篋。隨所受用悉從心。最勝經王亦復然。福德隨心無所乏(此一頌寶篋合隨心)。
汝等天主及天眾。應當供養此經王。若能依教奉持經。智慧威神皆具足(自下勸天護分二。此初一頌增福智)。
現在十方一切佛。咸共護念此經王。見有讀誦及受持。稱贊善哉甚希有(此一頌佛所贊)。
若有人能听此經。身心躍踴生歡喜。常有百千藥叉眾。隨所住處護斯人(此一頌听得護也)。
于此世界諸天眾。其數無量不思議。悉共听受此經王。歡喜護持不退轉(此一頌天得不退轉)。
若人听受此經王。威德勇猛常自在。增益一切人天眾。令離衰惱益光明(此一頌合結也)。
爾時四天王聞是頌已。歡喜踴躍(品大段第五四王慶喜護持有四。此初聞頌身心歡喜)。
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未曾得聞如是甚深微妙之法(發言陳白有三。此初聞未曾聞)。
心生悲喜。涕淚交流。舉身戰動(二身心歡喜)。
證不思議希有之事(三得未曾有也)。
以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明散花供養)。
作是殊勝供養佛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各有五百藥叉眷屬。常當處處擁護是經及說法師(請願護持有二。此初身護也)。
以智光明。而為助衛。若于此經。所有句義。忘失之處。我皆令彼憶念不忘(智護有三。此初令憶念)。
並與陀羅尼殊勝法門。令得具足(二與總持)。
復欲令此最勝經王所在之處。為諸眾生。廣宣流布。不速隱沒(三令弘法流通不絕也)。
爾時世尊。于大眾中。說是法時。無量眾生。皆得大智聰睿辯才。攝受無量福德之聚。離諸憂惱。發喜樂心。善明眾論。登出離道。不復退轉。速證菩提(品大段第六大眾聞經得益有八。一得智。二得辨。三得福。四離苦。五得樂。六得五明。七得涅路。八得不退轉。九速證菩提。文顯可知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六。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七。
金光明最勝王經無染著陀羅尼品第十三。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就四天王護國等三品明守護中有三。一令守護供養。二令離染不退。三令離障如意。上已明守護供養。此明令離染不退。若有染著即有退屈。以執著故。護令離染不退修行。有此品生。二釋名者。梵雲。似疏黎沙。此雲無染著。舊雲銀主者非也。所弘之法從最清淨法界平等所流。復由咒力能令離染無所住著故。雲無染。諸。陀羅尼者。義如常辨。三解難者。問。總持有四。此無染著何陀羅尼。答。是能令菩薩得無生忍陀羅尼。此品既雲。陀羅尼者非方處。乃至雲。無有法生亦無法滅等。故知是也。或是神咒總持。此品復雲。身亦不被刀杖毒藥水火猛獸之所損害。故神咒攝。或可通二。文無簡故)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今有法門。名無染著陀羅尼。是諸菩薩所修行法。過去菩薩之所受持。是菩薩母。說是語已(此品之內大文分六。一佛告標守。二間答名體。三請佛陳說。四贊印為宣。五顯勝勸修。六開教喜學。此即初也)。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陀羅尼者是何句義世尊。陀羅尼者。非方處。非非方處。作是語已(自下問答名體。是何句義者。問能詮之名。非方處等者。問體也。以諸法體即是真如。言非方處者。離有也。非非方處者。離空也。下佛答中有其七句。舍利分悟故有多少)。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舍利子。汝于大乘已能發趣信解大乘尊重大乘(下答。有二。初贊。後答。此贊也。有二。言善哉者贊問。汝于大乘下贊德。有三。初贊舍小。已非發取故。次贊悟大。信解大乘故。以信得解。非智證入。故法花經雲。汝舍利弗尚于此經以信得入。況余聲聞。趣大以後經二萬劫始到十信初心故。後贊堅固。尊重大乘故。余如疏說)。
如汝所說。陀羅尼者。非方處非非方處。非法非非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事非非事。非緣非非緣。非行非非行。無有法生亦無法滅(下答有二。初答體。即是諸佛下答名義。初中二。初述成。後然為下答說所以。此初述成也。非方處等如前已解。第二非法等離詮非詮。非法者非一門詮。非非法者非是不離非詮之法。是智證故。第三離三世。以常故。非三世應有。非非過去等。非離世法故。以影略故。第七句經亦同此解。第四事理對。是理非事。又雲。非非事者不離事法故。第五有為無為對。非有為緣生。非非有為。了因顯故。或不離緣生法故。第六常無常對。行者遷流。真如非行非非行。同前釋。第七相非相對。以真如理離生滅等十相故。諸法體生後無名滅。如既不生故無法滅。舉此例余。第七離生滅相。通依三性俱得無失)。
然為利益諸菩薩故。作如是說。于此陀羅尼功用正道理趣勢力安立(自下答說所以。然據勝義。非方處非非方處等忘言絕相。然今為利益諸菩薩故。于方便道理依俗諦中。作如是說。依何說法耶。謂于此陀羅尼者。即指所說法體。依四種義安立施設。名之為說。下言安立者。施設之別名。依此四義而安立故。言四種義者。一功用。即依總持有能得果之功用說。二正道。即此功用體。離二邊證正理故名為正道。即念惠等。三理趣。即是真如及所持法義等是念知等境總名理趣四勢力。由此法義能令惠等滅惡生善證理得果故。名勢力。即法威力。欲明能詮契順諸法故。或即總持念惠二法有能攝持生善滅惡之勢力故也)。
即是諸佛功德諸佛禁戒。諸佛所學。諸佛秘意。諸佛生處。故名無染著陀羅尼寂妙法門。作是語已(自下名答問句義。初答義。故名無染著下答句。句即名也。前功用等四義在佛。即俱名功德等。或能為因依。此能得佛不共法等名功德。能令離過名禁戒。為佛師故名所學。法身妙理深難測故名秘意。成報化佛故名生處。由能詮教詮此義故名無染著法門等。或即全惠名為法門。與所持法為門。即法之門)。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唯願善逝。為我說此陀羅尼法(第三請佛陳說。有二。此初請佛陳說也)。
若諸菩薩能安住者。于無上菩提不復退轉。成就正願得無所依自性辯才。獲希有事安住聖道。皆由得此陀羅尼故(第二請意。有三。初能學人。二能安住者下明修教得利益。有六。一得不退。隨信住等四種不退。二得正願。謂十大願。如沼公疏引發菩提心論廣述。三得無所依。即無住涅。四自性辨才。即四無礙辨。不由師悟故名自性。五獲希有事。準菩薩地四十六雲。菩薩修習無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乃至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六安住聖道。住極喜地得二空智名安住聖道。或可為五。得無所依自性辯才合之為一。或有一說。具如疏明。皆由得此等者結)。
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第四贊印為宣。有三。初贊印。次更嘆。後正宣。此初可知)。
若有菩薩得此陀羅尼者。應知是人與佛無異(更嘆有三。此初嘆能證得)。
若有供養尊重承事供給此菩薩者。應知即是供養于佛(嘆能供養者。以證得者如佛所得必當得故。理平等故)。
舍利子。若有余人聞此陀羅尼受持讀誦生信解者。亦應如是恭敬供養與佛無異。以是因緣獲無上果(嘆能學及供養者。釋文準知)。
爾時世尊即為演說陀羅尼曰。
怛佷他。刪陀喇你。於 恪K杖 薜咨 芏摺K漳敲礎K詹S 咨 芏摺1鞘乓舶下蕖H 滓膊S 咨魅簟K遮 躥 I魅裟悄┐住 觳 恪0 Ш悄├恪0ぇ Φ 恪0 @毗耶訶 J淦歐Д住K漳 o多(引)。薄虎郡社(引)。阿毗婆馱(引)。莎訶。
佛告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句。若有菩薩能善安住能正受持者。當知是人若于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百干劫所發正願無有窮盡。身亦不被刀杖毒藥水火猛獸之所損害。何以故。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是過去諸佛母未來諸佛母現在諸佛母(第五顯勝勸修。有二。此初贊法功能。初中七。一告所被機。二此無染著下指所贊法王。三若有菩薩下明能學人。四能善安住下明依修學。能善安住者。以此咒為所依。能正受持起法行。正受聞者正持思修慧。五當知是人下得益。有二。一攝內能令發願。得不退故。二身亦不被。防外非眾惡侵故。六何以故征所因。七舍利子下解所以)。
舍利子。若復有人。以十阿僧企耶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奉施諸佛。及以上妙衣服飲食種種供養經無數劫(校量勝劣。于中分四。此即初舉布施福)。
若復有人。于此陀羅尼乃至一句能受持者。所生之福倍多于彼(二正校量)。
何以故(征也)。
舍利子。此無染著陀羅尼甚深法門是諸佛母故(四答所以)。
時具壽舍利子及諸大眾。聞是法已皆大歡喜。咸願受持(第六大段聞教喜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如意寶珠品第十四。
(三門分別。一來意者。就流通中有其三種。第一學行流通。有五。于中第二守護流通。于中復三。第一令守護供養。第二守護令離染不退。第三此咒守護令離災難所求如意。如文具彰。故此品生。二釋名者。梵雲震多。此雲如意。本音但目意。心思量義。如者義加。末尼者。此雲寶珠。此是喻。陀羅尼者是法。如殊能令離諸災難所求遂心。此咒亦爾。從喻為名。應雲如意寶珠陀羅尼品。故下雲如意寶珠神咒。以文略故。又釋。即此總持名為如意寶珠。從喻名故。雲有陀羅尼名如意寶珠。三釋難者。問。執金剛主所說神咒名曰無勝。余說亦別。雲何但雲如意寶珠品。答。有二解。品名從初。不可具辨。二雲。初二得其總名。余者從其別稱。據寶總得名如意珠。問。四總持之內是何總持。答。是咒陀羅尼。問。四天王品中四王所說。亦名如意寶珠。與此何別。答。同名義別。如文可知)
爾時世尊于大眾中告阿難陀曰。汝等當知。有陀羅尼名如意寶珠。遠離一切災厄。亦能遮止諸惡雷電(品文分四。一佛說。二眾說。三佛印。四奉行。佛說有三。一標示許說。二大眾樂聞。三佛正為說。初中有四。一標咒名。二示功用。三告同說。四許為陳。此初二也)。
過去如來應正等覺所共宣說(第三告同說也)。
我于今時于此經中亦為汝等大眾宣說(第四許為陳。有二。此即初許陳也)。
能于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令得安樂(二明利益)。
時諸大眾及阿難陀聞佛語已。各各至誠瞻仰世尊。听受神咒(大眾樂聞)。
佛言。汝等諦听。于此東方有光明電王。名阿揭多。南方有光明電王。名設羝嚕。西方有光明電王。名主多光。北方有光明電王。名甦多末尼(三佛正為說。有四。一說電王名。二聞得益。三正說咒。四誦咒法。此說電名。雲相擊出聲名雷。故俱舍論雲如雲聲。是出光名電。即主電神名王。故準起世經雲。東方無厚閉電共于西方隨光明電相觸相著相楷相打。以如是故從于虛空雲際之中出生光明。名曰閉電。乃至廣說。電光者從其主神以立名也。興公雲。阿揭多者名為無去。阿揭多者此雲來。甦此雲如。末尼此雲意。設羝嚕者怨也。主多光者火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電王名字及知方處者。此人即便遠離一切怖畏之事。及諸災橫悉皆消殄(二明得益。有二。此初聞名益。問。聞電王名已離恐怖。何假說方離怖耶。答。由持咒力能令彼王守護)。
若于住處書此四方電王名者。于所住處無雷電怖亦無災厄。及諸障惱非時[死悉皆遠雖(二明書名之益)。
爾時世尊即說咒曰。怛佷他。你弭你。弭你弭。尼民達哩。窒哩盧迦盧羯你。窒哩輸{波你。曷[口*洛]叉曷[口*洛]叉。我某甲及此住處一切恐怖所有苦惱雷電霹靂乃至[死悉皆遠離。莎訶(已上正說神咒及誦咒法)。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于佛前略說如意寶珠神咒。于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令得安樂。有大威力所求如願(自下大眾說咒。有六。此初觀音說。有三。此初請說。亦有三。一請儀。二請說。三述益。令此菩薩以天眼耳及他心通恆觀世間隨皆能救。雲觀自在。舊雲觀世音。從一義說)。
即說咒曰。怛佷他。喝帝。毗喝帝你喝帝。缽喇窒體雞。缽喇底(丁耶)。密窒選P縑崮眶婆 ├觥2S 派 ㄋ棧釙校 選0草保ㄈ 尋爿 眩ㄆ繳 ┤暗邸0爿 潘濫恪︰ 陽奢保ㄒ 呀儔俠觥1 崧薅耒病4 嗇科蟆j 口*洛]叉曷[口*洛]叉。我揭甲及此住處一切恐怖所有苦惱乃至[死悉皆遠離。願我莫見罪惡之事常蒙聖觀自在菩薩大慈威光之所護念。莎訶(已上正說咒及誦咒法)。
爾時執金剛秘密主菩薩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說陀羅尼。名曰無勝。于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第三。文有三。此初請說。言執金剛秘密主者。有雲。觀音異形稱為秘密。常執金剛[杵守護三寶。依目並所持為名。依密跡金剛力士經說。此執金剛及梵王是賢劫千佛之一佛也)。
即咒說曰。怛佷他。母你母你。母尼涯┐啄┐住K漳┐啄 ┐住︰嗆嗆悄Ъ乓閱竅ゥ鵲郟ㄒ ┌ 稀0險 {波你。惡蚶(火含切)。佷[口*栗]荼(上)。莎訶。
世尊。我此神咒名無勝擁護。若有男女。一心受持書寫讀誦憶念不忘。我于晝夜常護是人。于一切恐怖乃至[死悉皆遠離(已上正說神咒及誦持)。
爾時索訶世界主梵天王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羅尼微妙法門。于諸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第三說。此初請說也)。
即說咒曰。怛佷他。醯里弭里地里。莎訶跋 濫E 選0 爛次茨唷0 爛唇翼@。補澀跋僧悉怛選I br />
世尊。我此神咒名曰機治。悉能擁護持是咒者。令離憂惱及諸因業。及至[死悉皆遠離(正說神咒及誦持法)。
爾時帝釋天主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亦有陀羅尼。名跋折羅扇你。是大明咒能除一切恐怖厄難。乃至[死悉皆遠離。拔苦與樂利益人天(第四說。此初請說也)。
即說咒曰。怛佷他。毗你婆刺你。畔拖磨彈滯。磨膩你[打-丁+致][打-丁+致]爾瞿哩。b陀哩旃荼哩。摩登耆(上)卜羯死。薩羅跋喇 (去)淠饒┬〈鵡 於 恪D 衾 恪4錮 慵啤m緊 盆住I岱Хㄉ莘Х I br />
爾時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亦有神咒。名施一切眾生無畏。于諸苦惱常為擁護。令得安樂。增益壽命無諸患苦乃至[死悉皆遠離(第五說。文段有二。略無誦益。初段中。初列名。次請儀。後述益。其文可知)。
即說咒曰。怛佷他。補澀閉。甦補澀閉。度麼缽o呵選0 口* ]耶缽喇設悉帝。扇帝涅目帝。忙揭便 睹帝。悉哆鼻帝。莎訶。
爾時復有諸大龍王。所謂末那斯龍王電光龍王無熱池龍王電舌龍王妙光龍王(第六說。文三。如前。初段有五。此即初列其名也)。
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二明請儀)。我亦有如意寶珠陀羅尼。能遮惡電。除諸恐怖。能于人天為大利益。哀愍世間。擁護一切。有大威力。所求如願。乃至[死悉皆遠離。一切毒藥皆令止息。一切造作蠱道咒術不吉祥事悉令除滅(三述益也)。
我今以此神咒奉獻。世尊。唯願哀愍慈悲納受(四請納也)。
當令我等離此龍趣永舍慳貪(第五發願。于中有四。此初標也)。
何以故(征也)。
由此慳貪于生死中受諸苦惱(三釋)。
我等願斷慳貪種子(四結)。
即說咒曰。怛佷他。阿折選0 尋 口*栗]帝。惡叉裔阿弊裔。奔尼缽o耶業邸H 挪 稀2 o苫摩尼裔。莎訶。阿離裔。般豆甦波尼裔。莎訶。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口中說此陀羅尼明咒惑書經卷受持讀誦恭敬供養者。終無雷電霹靂及諸恐怖苦惱憂患。乃至[死悉皆遠離。所有毒藥蠱魅厭禱害人虎狼師子毒蛇之類乃至蚊虻悉不為害(已上正說神咒及誦持益也)。
爾時世尊普告大眾。善哉善哉。此等神咒皆有大力。能隨眾生心所求事悉令圓滿。為大利益。除不至心。汝等勿疑(佛印可也)。
時諸大眾聞佛語已歡喜信受(第四大段。大眾奉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此下五品即是第三令增福智。增福智中有四。一增辨才。二增衣服。三增飲食。四智慧。何故如是。欲流通法以利他于。必藉辨才為生說法。雖有妙辨。若無衣服。相不端嚴。如闕飲食。四大虛貳S摯植荒莧特遜 嗤誦卸 I韙茨芐小?鐘 求染心而說。故增飲食令離斯緣。雖有助緣。若無慧。不能了達世俗勝義。倒說法故。故增智慧。然二利行利他為行。說法利生必資四辨。故先明辨。有此品生。釋品名者。梵雲摩訶。雲大。薩羅悉知婆底。此雲辨才。提婆仳此雲天女。總應雲大辨才天女品。所言大者。依莊嚴論有四種大。一勝出大。于三有五中趣而勝出故。二寂靜大。隨向無住涅故。三功德大。福智二聚長故。四利物大。常依大悲不舍眾生故。言辨才。者即捷智。才即藝能。有捷智藝能故雲辨才。聲此辨才為四種大之所攝故名大辨才。神用自在光潔名天。有大辨才。有大辨才天即女故雲大辨才天女。真諦三藏雲。此第九地菩薩。具四辨才。復能施與故立此號。三解妨者。問。今此天女具四辨及四總持。何不名大總持天女。答。總持是因。所持四法是果。從依果勝號如是。答如疏)。
爾時大辨才天女于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就此品。文大分為三。一標益辨才。二世尊我當下示求方軌。三爾時佛告下世尊贊勸。初中為二。初請說之儀。後益修行者。此即初也)。
若有法師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初益持說之人。有二。此標應益人也)。
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言說之辯(二所益法。有三。一總標二具足也。別中。初與詞無礙辨。具足莊嚴者。即八語具等)。
若彼法師于此經中文字句義所有忘失。皆令憶持能善開悟。復與陀羅尼總持無礙。(第二與余辨才。第一于文字句義者。即法也。文即是字體用合明。能詮依體非能詮。名是能詮。詮于義。略名不說。皆令憶持者。即法義總持。文義是所憶持。能憶持者即總持也。因果令說。能善開悟者。即樂說辨。復與陀羅尼者。即咒及忍二總持也。總持無礙者。後結也)。
又此金光明最勝王經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種諸善根。當受持者于瞻部洲廣行流布不速隱沒(第二益聞學之者。于中分二。此初明為應修行者法久流行。此中有二。初明所為。次法久流行。此同般若能生一念淨信之心當知已曾供養多佛)。
復令無量有情聞是經典皆得不可思議捷利辨才無盡大慧。善解眾論及諸伎術(令學得益。有三。此初現得辨才。言捷利辨才者。即樂說及詞。以一剎那能現諸聲名為捷利樂說。辨中有七種。一迅辨。二捷辨。三應辨。四無疏謬辨。五無斷盡辨。六豐義味辨。七最上妙辯。捷利即初二辨也。無盡者即第五也。大惠者即所余。著善解眾論等者。即法義辨。不思議者。是能四句也。妙用莫測名不思議)。
能出生死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當證佛果)。
于現世中增益壽命。資身之具悉令圓滿(增現壽等)。
世尊。我當為彼持經法師及余有情于此經典樂听聞者說其咒樂洗浴之法(自下示求方軌。有二。初示持經及求辨方便。二爾時法師授記下正求辨才。初段有四。初總標示法。此復有四。此初標行人及所示法)。
彼人所有惡星災變與初生時星屬相違•疫病之苦•斗諍•戰陳•惡夢•鬼神•蠱毒•厭魅•咒術起尸如是諸惡為障難者。悉令除滅(三標法功能也。言星屬相違者。凡人生日屬二十八宿。于中或有星度相違。雖人不能。行斯洗法障難亦除。咒術起尸者。西方咒術能起死尸游行處處。或半全用損害于人。此教說听者應依此法也)。
諸有智者應作如是洗浴之法(四標修學也)。
當取香藥三十二味。所謂(自下別示其方。文分為四。初教洗法。此中有八。此初標引洗方。亦二。此初標也)。
昌蒲(跋者)。牛黃(瞿盧折娜)。苜蓿香(塞畢力迦)。麝香(莫訶婆伽)。雄黃(末捺眵羅)。合昏樹(尸利灑)。白及(因達羅喝悉哆)。芎 ( 莫迦)。敬杞根(弭苫)。松脂(室利薛瑟得迦)。桂皮(咄者)。香附子(目 哆)。沉香(惡揭嚕)。釤矗 釤茨齲 A懍柘悖 嘟衣蓿 6 鄭ㄋ黯惱擼 S艚穡ㄝ本孛矗 F怕篩啵 衣捩叮 N 悖ㄞ啻惕蓿 V窕疲 忽* ]路戰娜)。細豆蔻(甦泣迷羅)。甘松(苫弭哆)。藿香(缽怛羅)。茅根香(焓 蓿 ╴持 ㄈ 寮疲 0 桑ㄊ覽枰玻 0蠶 悖 讕 {)。芥子(薩利剎跛)。馬芹(葉婆你)。龍華須(那伽雞薩羅)。白膠(薩折羅婆)。青木(矩瑟佗)。皆等分(次列藥名。沼公雲。婆律膏者。是龍腦香脂。葦香者。葦內有此香。竹黃者竹內所出。細豆 者。中粗細故。茅根香者。以兜婁婆香。興公雲。白及者。帝釋之手。零凌香者。零凌縣出。郁金者。草花之名。婆律膏者。似水銀也。竹黃者。裹竹之葉。細豆 者。三角白色。甘松者。黑色之草。霍香者。蜀地中出。叱脂者。出婆羅門。艾納馬芹皆方有。葦香茅根似葦茅而有香也。龍花者。出于復論。白膠者嶺南中出也)。
以布灑星日一處搗篩取其香末。當以此咒咒一百八遍。咒曰(第二示搗篩。布灑日。二十八宿中南方星名。即舊經雲于鬼星日。當以此咒下第三教咒香藥)。
怛佷他。甦訖栗帝。訖栗帝訖栗計。劫摩怛里。繕怒羯[口* ]滯。郝羯喇滯。因達 ^利膩。鑠羯[口* ]滯。缽設佷選0 Д佐上浮<頗染囟鎂囟謾=佩缺搶觥=儔搶黿儔搶觥=倥 弈┐祝 ±鋟矗 J 弈┐住D塹錐嚷弈┐桌鎩2 М嘏現 選J 咽 選H 紫セ弭啤I br />
若樂如法洗浴時。應作檀場方八肘(自下第四教作壇場。于中有八。此半頌示壇量)。
可于寂靜安稱處。念所求事不離心。應涂牛糞作其壇。于上普散諸華彩(上半示壇處。下半示涂壇法)。
當以淨潔金銀器。盛滿美味並乳蜜(此半頌示供養)。
于彼壇場四門所。四人守護法如常(此半頌教守護)。
令四童子好嚴身。各于一角持瓶水。于此常燒安息香。五音之樂聲不絕。幡蓋莊嚴懸繒欏0蒼諤吵 謀擼 艘凰貪 套 希 br />
復于場內置明鏡。利刀兼箭各四枚(此半頌教僻惡)。
于壇中心埋大盆。應以漏板安其上(此半頌作洗處)。
用前香秣以和湯。亦復安在于壇內(此半頌教作浴湯)。
既作如斯布置已。然後誦咒結其壇(教其結界)。
結界咒曰。怛佷他。 喇計。娜也泥(去)。淅觥e衾齙o麗。企企麗。莎訶。
如是結界已。方入于壇內。咒水三七遍。散灑于四方。次可咒香湯滿一百八遍。四邊安幔障。然後洗浴身(第七正教洗法。分三。初結前。次方入下作法。者四。一咒水作淨。二咒洗浴湯。三教蔽形丑。四都示其咒。其文可知)。
咒水咒湯咒曰。怛佷他(一)。索揭智(貞勵反下同二)。毗揭智(三)。毗揭荼伐底(四)。莎訶(五)。
若洗浴訖。其洗浴湯及壇聲中供養飲食棄河池內余皆收攝(第八示洗竟法也)。
如是浴已。方著淨衣。既出壇場入淨室內。咒師教其發弘誓願。永斷眾惡常修諸善。于諸有情興大悲心。以是因緣當獲無量隨心福報(別示有其方中。第二令發願。有五。一結前。二方著淨衣者發願儀軌。三既出下發願處所。四咒師教其下依師教授。此據初學。五永斷下發願。教願有三。初願修自利。次于諸下願行利他。後以是因緣下修行得果)。
復說頌曰。若有病苦諸眾生種種方藥治不差(自下第三明依修得益。總有三頌。分三。此初半頌標眾生有苦)。
若依如是洗浴法。並復讀誦斯經典。常于日夜念不散專。想殷勤生信心(此一頌依法修學)。
所有患苦盡消除。解脫貧窮足財寶。四方星辰及日月。威神擁護得延年。吉祥安隱福德增。災變厄難皆除遣(此一頌半明學得益。益有八。一離病乃至八難盡除)。
次誦護身咒三七遍。咒曰(自下第四教其護身。有二。初標教護身。後正說護身咒)。
怛佷他。三謎。毗三謎。莎訶。索揭滯。毗揭滯。莎訶。毗揭荼(亭耶反)。伐底。莎訶。娑揭 H 蕉嘁病I H ㄍ印DΧ嘁病I D {建他也。莎訶。阿缽 卸摺E 口*梨]耶也。莎訶。淠 哆。三步多也。莎訶。阿你蜜{。薄怛 病I D餡穎≠ウЕ肌0 潰 鷥剩├π礎I D餡尤 匏幔ㄋ棧睿┐住D 岊且帷I Oイ槎寐 嗽瞥刪臀夷臣祝 B l蕖I b蚶 鉀蛑抖摺0 潰 鷥剩├ 都。莎訶。
爾時大辨才天女說洗浴法壇場咒已(自下示方便中。第三天女勸行。有三。此初結前示法)。
前禮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有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受持讀誦書寫流布是妙經王如說行者(陳勸學人。有三。初自儀。次啟白。若有 芻下所陳行人也)。
若在城邑聚落曠野山林僧尼住處。我為是人將諸眷屬。作天伎樂來詣其所而為擁護(明令得益。有三。此初守護供養)。
除諸病苦流星變怪疫疾斗諍王法所拘惡夢惡神為障礙者。蠱道厭術悉皆除殄(為殄災殃)。
饒益是等持經之人 芻等眾及諸听者。皆令速渡生死大海不退菩提(令得勝益)。
爾時世尊聞是說已。贊辨才天女言。善哉善哉(自下示方便中。第四世尊贊嘆。有四。此初總相贊嘆)。
天女。汝能安樂利益無量無邊有情(二別指贊。有三。此初贊亦法益)。
說此神咒及以香水壇場法式果報難思(二贊別示方。果報難思者。贊當得果也)。
汝當擁護最勝經王。勿令隱沒。常得流通(三敕護法)。
爾時大辨才天女禮佛足已。還復本座(四蒙贊復座也)。
爾時法師授記x陳如婆羅門承佛威力。于大眾前贊請辨才天女曰(自下示方軌中。第二正求辨才。文分為四。一陳如贊請求法。二爾時辨才天女下依請教示。三爾時x陳下陳如聞法喜贊。四第八卷初陳如教請加被。初中有二。此初標請)。
聰明勇進辨才天。人天供養悉應受。名聞世間遍充滿。能與一切眾生願(正明贊請。三頌分二。初兩頌贊。後一頌請。贊中有分三。此初一頌贊內德)。
依高山頂勝住處。葺茅為室在中居(贊處及儀表。能出生死雲住高山據實隨處而現。離x慢故恆居茅室)。
恆結軟草以為衣。在處常翹于一足(此半頌贊威儀表。和忍故軟草為服。恆勤利物故常翹一足)。
諸天大眾皆來集。咸同一心申贊請(申請有二。此半頌申同贊請)。
唯願智慧辨才天。以妙言詞施一切(此半頌願惠所求。就說法利生詞無礙勝偏請)。
爾時辨才天女即便受請。為說咒曰(自下天女示法。有三。此初正說咒)。
怛佷他。慕閻 選0 Д郟ㄕ昀 ┌ т阜Д祝 ±鏘巒 \壩雋Ч ャC 唄薹Д住Q煬呤δ o只三末底。毗三末底惡近(入)。o莫近o。怛 弧b 叻Д住V手柿ㄊ伊 劾鎩D├訓仃跡ㄈュ D o只。八 畢o裔。盧迦逝瑟 (丑世反)。盧迦失焉 塴B 缺 o裔。悉馱跋o帝。毗麼目企(輕利反)。輸只折o。阿缽o底羯帝。阿缽o底喝哆勃地。南母只南母只。莫訶提鼻。缽o底近(入)o昏(火恨)(上)。南摩塞迦 N夷臣撞 亍4 ㄉ 洹2 匕 o底喝哆。婆(上)跋睹。市婆謎毗輸佷睹。舍悉怛 瀆峰取B 系緬取e孺疽 厥 b蛑端 D S 瘧恰 淅錈劾 淅錈劾鎩E 劾 妹詹 亍N夷臣撞 厥涮帷1≠ウД閭崤 妗H 匏幔ㄋ棧睿┐悖 ☉娣矗 t 臣遙┬圖τ 選<τ ┐住 淅錈劾 淅錈劾鎩0え炮 簟D 岊恰2 尤 勰取4錟θ 勰取I シ 勰取R虼 勰取0相 薩帝娜。裔盧雞薩底婆地娜。羝釤(引)薩帝娜。薩底伐者泥娜。阿婆訶耶弭。莫訶提鼻。淅錈劾 淅錈劾鎩E 劾 謾N夷臣撞 亍D餡穎≠ウД祝 ± D 岊僑 岬住Oイ槎謾B 用幀I br />
爾時辨才天女說是咒已。告婆羅門言。善哉大士。能為眾生求妙辨才及諸珍寶神通智慧。廣利一切證菩提(自下二贊請。問。前請唯求辨才。何故天贊通有余法。答。有二解。一雲。不唯詞無礙。說法利生無礙勝故。故偏陳請。一雲。雖雲但求辨。因辨得余。因果通贊。前好)。
如是應知受持法式(三教修習法。有二。此初標舉也)。
即說頌曰。先可誦此陀羅尼。令使純熟無謬失(二教習。總有十九頌半。大分為八。此初半頌教先誦咒)。
歸敬三寶諸天眾。請求加護願隨心。敬禮諸佛及法寶。菩薩獨覺聲聞眾。次禮梵王並帝釋。及護世者四天王。一切常修梵行人。悉可至誠殷重敬(自下第二有兩頌。歸敬求護。分三。初半頌標。次一頌一句所歸。後一句結)。
可于寂靜蘭若處。大聲誦前咒贊法。應在佛像天龍前。隨其所有修供養(第三一頌略示作法。于中有四。一句作法。一句教誦咒贊。即前贊請。一句示坐處。一句教供養)。
于彼一切眾生類。發起慈悲哀愍心(第四半頌起慈悲)。
世尊妙相紫金身。系想正念心無亂(第五有六頌半。令托境安心修本所求。于中有二。初二頌半求佛總持。于中有四。此初半頌明觀佛)。
世尊護念說教法。隨彼根機令習定(此二一頌總持中。此半頌明法及咒。忍三種總持)。
于其句義善思惟。復依空性而修習(此半頌明義持)。
應在世尊形像前。一心正念而安坐(此半頌三明行法處及修法)。
即得妙智三摩地。並獲最勝陀羅尼(此半頌四明得果。以其智定眾德本故。若得總持必成智定)。
如來金口演說法。妙響調伏諸人天。舌相隨緣現希有。廣長能覆三千界(自下四頌求辨才中。有四。此初一頌明所求辨及辨具。說法者即法義二辨。妙響者即詞辨也。調伏者即樂說辨。舌相即辨具)。
如是諸佛妙音聲。至誠憶念心無畏(自下令求此二。此半頌求詞無礙辨)。
諸佛皆由發弘願。得此舌相不思議(此半頌明求辨具)。
宣說諸法皆非有。譬如虛空無所著(此半頌明求余三辨)。
諸佛音聲及舌相。系念思量願圓滿(此半頌結由願得)。
若見供養辨才天。或見弟子隨師教。振此秘法令修學。尊重隨心皆得成(此一頌果遂。辨才天見有師弟修行。即授法修必得果遂)。
若人欲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自下第六三頌別示所求。有三。此初一頌求智及福也)。
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獲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此一頌求世出世)。
無量無邊諸功德。隨其內心之所願。若能如是依行者。必得成就勿生疑(此一頌例求一切)。
當于淨處著淨衣。應作壇場隨大小。以四淨瓶盛美味。香華供養可隨時。懸諸繒彩並幡蓋。涂香秣香遍嚴飾。供養佛及辨才天。求見天身皆遂願(第七兩頌廣前作法)。
應三七日誦前咒。可對大辨天神前。若其不見此天神。應更用心經九日(自下第八教求時限。有三品求。此一頌上品求也)。
于後夜中猶不見。更求清淨勝妙處。如法應畫辨才天。供養誦持心無舍。晝夜不生于懈怠。自利利他無窮盡。所獲果報施群生。于所求願皆成就(此兩頌中品求)。
若不遂意經三月。六月九月或一年。殷勤求請心不移。天眼他心皆悉得(此一下頌下品求。或由根有上中下。或由陳輕重。或由宿福多少)。
爾時x陳如婆羅門聞是說已。歡喜踴躍嘆未曾有(自下第三陳如聞法喜贊。大分為四。初標欲讀。此中有三。此初心歡)。
告諸大眾作如是言。汝等人天一切大眾如是當知皆一心听(告眾令听)。
我今更欲依世諦法贊彼勝妙辨才天女(陳如欲贊嘆勝義絕言故雲依俗)。
即說頌曰。敬禮天女那羅延。于世界中得自在。我今贊嘆彼尊者。皆如往昔仙人說(自下正贊。有二。初頌贊。後咒贊。初有二十二頌。大分為三。初一頌標贊。次二十頌正贊。後一頌歸禮。此初也)。
吉祥成就心安隱。聰明慚愧有名聞。為母能生于世間。勇猛常行大精進(自下正贊。分二。初三總贊內外德。後十七頌別贊內外。初文有三。初一頌內。次一頌半外。後半頌總結。此初也。有四。一句心安吉祥德。一句聰惠名聞德。一句長養有情德。一句常勤無倦德)。
于軍陣處戰恆勝。長養調伏心慈忍(下贊外德。有三。此初半頌戰降怨德)。
現為閻羅之長姊。常著青色野蠶衣(此半頌隨類化生德)。
好丑容儀皆具有。眼目能令見者怖(此半頌具諸相好德)。
無量勝行超世間。歸信之人感攝受(此總結也)。
或有山岩深險處。或居坎窟及河邊。或在大樹諸叢林。天女多依此中住。假使山林野人輩。亦常供養于天女(別贊內外。有二。初四頌半贊外德。後十二頌半贊內。初中有三。此初一頌半住處供養)。
以孔雀羽作幢旗。于一切時常護世。師子虎狼恆圍繞。牛羊雞等亦相依。振大鈴鐸出音聲。頻陀山眾皆聞響。或執三戟頭圓髻。左右恆持日月旗(此兩頌羽儀翼從)。
黑月九日十一日。于此時中當供養。或現波甦大天妹。見有斗戰心常愍(此一頌乘便明供養時及辨形不定)。
觀察一切有情中。天女最勝無過者(自下贊內德。有二。初十頌半贊大智尊勝德。後二頌贊大悲救苦德初中有三。初半標勝。次九別贊。後一頌結勝。此初也)。
權現牧牛歡喜女。與天戰時常得勝(自下別贊。有十一。此初降怨勝)。
能久安住于世間。亦為和忍及暴惡(二住世勝)。
大婆羅門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三通了勝。四明法者即四薜陀論。舊雲韋陀。或毗仳羅論。皆訛謬也。一頡力薜陀。此雲壽明。釋命長短事。二耶樹薜陀。此雲祠祀明。釋祭祠事。三娑摩薜陀。此雲平明。平是非事。四阿闥薜陀。此雲術明。釋伎術事。此雲幻化咒等皆通者即第四明也)。
于天仙中得自在。能為種子及大地(四仙中勝能為種子等者。釋勝所以)。
諸天女等集會時。如大海潮必來應(五明四信勝)。
于諸龍神藥叉眾。咸為上首能調伏(六調伏勝)。
于諸女中最梵行。出言猶如世間主(七梵行勝)。
于王住處如蓮華。或在河津喻橋筏。面貌猶如盛滿月。具足多聞作依處。辨才勝出若高峰。念者皆與為洲渚(八為依勝。其德為依常如洲渚)。
阿甦羅等諸天眾。咸共稱贊其功德。乃至千眼帝釋王。以殷重心而觀察(九稱贊勝)。
眾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聰辨具聞持。于大地中為第一。于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燈明常普照。乃至神鬼諸禽獸。咸皆遂彼所求心(十遂求勝。有三。謂初半頌標。一頌釋。半頌結)。
于諸女中若山峰。同昔仙人久住世。如少女天常離欲。實語猶如大世主(十一德尊勝。有二。此初一頌別明勝)。
普見世間差別類。乃至欲界諸天宮。唯有天女獨稱尊。不見有情能勝者(此一頌總結指勝)。
若于戰陣恐怖處。或見墮在火坑中。河津險難賊盜時。悉能令彼除怖畏。或被王法所枷縛。或為怨仇行剎害。若能專注心不移。決定解脫諸憂苦(自下二頌贊內德中。第二贊大悲救苦德。有二。初別陳。後半頌結例)。
于善惡人皆擁護。慈悲愍念常現前。是故我以至誠心。稽首歸依大天女(總結歸禮)。
爾時婆羅門復以咒贊贊天女曰(自下諸文沼公不釋。今據興公釋文。是故彼疏雲。此第二嘆寶德。有二。此初彰嘆也)。
敬禮敬禮世間尊。于諸母中最為勝。三種世間咸供養。面貌容儀人樂觀。種種妙德以嚴身。目如修廣青蓮葉。福智光明名稱滿。譬如無價末尼珠(此後正嘆。有三。初歸敬。次嘆德。後顯嘆功德。此初也。重言敬禮者所敬眾多故。敬之至誠故。三種世間者。即天人非人三種是也)。
我今贊嘆最勝者。悉能成辨所求心(第二嘆德。有二。初嘆實德。後嘆化德。初中有四。此初所求必成也)。
真實功德妙吉祥。譬如蓮華極清淨(此第二真德清淨也)。
身色端嚴皆樂見。眾相希有不思議(此第三福相難思也)。
能放無垢智光明。于諸念中為最勝(此第四智用強說也)。
猶如師子獸中上。常以八臂自莊嚴。各持弓箭刀槊斧。長杵鐵輪並 索。端正樂觀如滿月(第二嘆化德。有三。此初福備奇異也。既證八真備前八行故示八譬)。
言詞無滯出和音。若有眾生心願求。善士隨念令圓滿(此次事辯捷利也)。
帝釋諸天咸供養。皆共稱贊可歸依。眾德能生不思議。一切時中起恭敬。莎訶(此上咒頌是亦是贊。此後諸天若持咒時必須誦之。贊虔也)。
若欲祈請辨才天。依此咒贊言詞句。晨朝清淨至誠誦。于所求事悉隨心(此第二顯嘆功能也)。
爾時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眾生施與安樂。贊彼天女請求加護。獲福無邊(此第四如來述成也)。
此品咒法有略有廣。或開合。前後不同。梵本既多。但依一譯後勘者知之(此翻經者之辭)。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譯卷第七。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八。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辨才天女品之余。
爾時x陳如婆羅門說上贊嘆及咒贊法贊辨才天女已(自下第四。陳如教請加被。前請求辨之法。此請求時加被令得。大分為四。初結前生。二南謨下正教請加被。三爾時辨才下天女贊勸修行。四陳如歡喜頂受。初中有二。此初結前)。
告諸大眾。仁等若欲請辨才天哀愍加護于現世中得無礙辨聰明大智巧妙言詞博綜奇才論議文飾隨意成就無礙滯者(生後。有三。初告眾。二標所求。收生下啟論摶求法中。初總舉四辨及智。聰謂能領。明謂能悟。智謂能妙下別舉四辨。巧詞者詞無礙。博綜者法義無礙。論議文飾者樂說無礙也)。
應當如是至誠殷重而請召言(生下南。如文)。
南謨佛陀也。南謨達摩也。南謨僧伽也。南謨諸菩薩眾獨覺聲聞一切賢聖(正教請加初。有二。初請佛加被令得。此中有三。此初歸敬三寶)。
過去現在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真實之語能隨順說當機實語無虛誑語(贊佛語等為請所由。有三。此初贊贊實語。實語[ち*位]贊妄以贊何益。有三。初贊因。次贊果。後隨喜。此初也)。
已于無量俱胝大劫常說實語(贊果)。
有實語者悉皆隨喜(贊隨喜也。佛有喜無量故。不嫉生得。故贊加彼也)。
以不妄語故出廣長舌。能覆于面覆瞻部洲及四天下。能覆一千二千三千世界。普覆十方世界。圓滿周遍不可思議(此贊語具)。
能除一切煩惱炎熱。敬禮敬禮一切諸佛如是舌相。願我某甲皆得成就微妙辯才。至心歸命(此贊利益。以能益故。所以請加)。
敬禮諸佛妙辨才。諸大菩薩妙辨才。獨覺聖者妙辨才。四向四果妙辨才(請辨天等加被令得。于中有二。初禮所求辨。後敬禮無欺下請加令得。初禮所求辨中。敬禮二字舉能敬。次諸佛下二十四頌辨才是所禮求。後所有勝業下即請彼能成之者資我令得。六頌中初一頌半聖者。辨。余天及神仙辨才。聖中今此一能成之人)。
四聖諦語妙辨才。正行正見妙辨才(此半頌明辨所說。略舉三類顯一切法。正行有六。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正行。依行六度各有六正行。廣如辨中邊論。正見有十一。苦諦有八。如病•癰•箭•障•無常•苦•空•無我為八見。觀集為結。觀滅為離系。觀道為能離系見。加上十一)。
梵眾諸仙妙辨才。大天烏摩妙辨才。塞建陀天妙辨才。摩那斯王妙辨才(初梵眾即仙。以離欲故。或梵天與仙各別。初解為正。次大天鳥摩者。此是欲界大自在天女。名烏摩。烏摩此雲止。以女欲嫁其父大天止而不許故。雲大天止。次塞建陀者。此雲蘊。西方呼場及肩等名為蘊。謂積物故。次摩那者。此雲慈心)。
聰明夜天妙辨才。四大天王妙辨才。善住天子妙辨才。金剛密主妙辨才(此四如文)。
吠率怒天妙辨才。毗摩天女妙辨才。侍數天神妙辨才。室o天女妙辨才(初吠率怒此雲多手。那羅延之別名。毗此雲種種。摩此雲業。舊雲毗首)。
室o末多妙辨才(羯摩天室o天者。此雲吉祥)。
醯哩言詞妙辨才。諸母大母妙辨才。訶哩底母妙辨才。諸藥叉神妙辨才。十方諸王妙辨才(初室o末多。此雲吉祥惠。次醯哩。此無可翻。次訶哩底者。此雲青色)。
所有勝業資助我。令得無窮妙辨才(請加令得)。
敬禮無欺誑。敬禮解脫者。敬禮離欲人。
敬禮舍纏蓋。敬禮心清淨。敬禮光明者
敬禮真實語。敬禮無塵習。敬禮住勝義。
敬禮大眾生(自下二十五頌頌請加令得。大分為七。初十二頌歸禮菩薩請加令得。次二頌半請聲聞加。次二頌半請色界天加。次二頌請欲天加。次五頌請八部加。次一頌請余人天加。次一頌請法界有情加。初中分三。初七頌請加令得。次三頌請加令得如來辨。次二頌請加令得佛及聲聞等辨。菩薩辨此中有二。此初二頌半總禮一切菩薩請加。次四頌半別禮天女請加。此初總也。贊十德。一離慢無誑德。二證真擇滅德。異二乘故。三不染五塵德。四能離纏蓋德。五無漏恆行德。六破愚生智德。七說必契境德。八初諸習氣德。九任運證真德。十將導有情德。十句經文如次配釋。其文可見)。
敬禮辨才天。令我詞無礙(自下別請天女。分文為五。此初半頌請詞無礙)。
願我所求事。皆悉速成就。無病常安隱。
壽命得延長(此一頌請無病延年。為利有情故。不貪世命)。
善解諸明咒。勸修菩提道。廣饒益群生。
求心願早遂(此一頌請解明咒勸習菩提)。
我說真實語。我說無誑語。天女妙辨才。
令我得成就(此一頌明己實求請加令得)。
唯願天女來。令我語無滯。速入身口內。
聰明足辨才(此一頌請求天女入身加被)。
願令我舌根。當得如來辨。由彼語威力。
調伏諸眾生。我所出語時。隨事皆成就。
聞者生恭敬。所作不唐損(自下請如來辨。文分為三。初二句請。次一頌半明求辨才意也)。
若我求辨才。事不成就者。天女之實語。
皆悉成虛妄(此一頌反成天語不虛我求必就)。
有作無間罪。佛語令調伏。及以阿羅漢。
所有報恩語。舍利子目連。世尊眾第一。
斯等真實語。願我皆成就(此二頌請加令得佛及聲聞等辨。其文可見)。
我今皆召請。佛之聲聞眾。皆願速來至。
成就我求心。所求真實語。皆願無虛誑(此一頌半請聲聞加也)。
上從色究竟。及以淨居天。大梵及梵輔。
一切梵王眾。乃至遍三千。索訶世界主。
並及諸眷屬。我今皆請召。唯願降慈悲。
哀憐同攝受(此二頌半請色界天加)。
他化自在天。及以樂變化。睹史多天眾。
慈氏當成佛。夜摩諸天眾。及三十三天。
四大王眾天。一切諸天眾(此請欲界天加)。
地水火風神。依妙高山住。七海山神眾。
所有諸眷屬。滿財及五頂。日月諸星辰。
如是諸天眾。令世間安隱。斯等諸天神。
不樂作罪業。敬佛鬼子母。及最小愛兒。
天龍藥叉眾。乾闥阿甦羅。及以緊那羅。
莫呼洛伽等(請八部加。此初四頌標名)。
我以世尊力。悉皆申請召。願降慈悲心。
與我無礙辨(此一頌申請)。
一切人天眾。能了他心者。皆願加神力。
與我妙辨才。乃至盡虛空。周遍于法界。
所有含生類。與我妙辨才(請余人天及法界生加)。
爾時辨才天女聞是請已。告婆羅門言。善哉大士(第三天女贊勸修行。有二。初天女贊嘆)。
若有男人女人。能依如是咒及咒贊如前所說受持法式。歸敬三寶虔心在念。于所求事皆不唐捐。兼復受持讀誦此金光明微妙經典。所願求者無不果遂速得成就。除不至心(助勸令修)。
時婆羅門深心歡喜合掌頂受(歡喜領受)。
爾時佛告辨才天女。善哉善哉。善女天。汝能流布是妙經王擁護所有受持經者。及能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說如是法施與辨才不可思議。得福無量(品第三大段。如來贊勸。初贊天女)。
諸發心者速趣菩提(勸依修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三門同前。言來意者。修行流通有五。此令修福智中。第二與其衣服財物。若無福利恐外希求妨斯弘經。教依經修學之時自得衣服。既無外求之患。復得修于福智成斯勝行。故此品來。釋品名者。梵雲摩訶。此雲大。室利此雲吉祥。提婆仳此雲天女。解妨者。問。此吉祥天女為天趣攝。為鬼趣耶。答。真諦三藏雲。此初地菩薩應作樹神王。領諸神名隨所至處與他勝樂。樂即功德之果。今解。準經但雲天女。不說為神。如下地神即名神故。設有處說名樹神。王者如四天王亦名四天神王。以主神故名為神王。非必鬼趣。天女亦爾。是天趣攝)。
爾時大吉祥天女即從座起。前禮佛足合掌恭敬(與財物中。分之為二。此初一品明弘經者應得四事。下之一品明得之方。初分為四。一見弘經者能供四事。二世尊下辨能供因並為報德。三若復下勸應行學。四佛贊勸成。此即初也。復分為三。此即初請益儀也)。
白佛言。世尊。我若見有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此見修行)。
我當專心恭敬供養此等法師。所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及余一切所須資具皆令圓滿無有乏少。若晝若夜于此經王所有句義觀察思量安樂而住。令此經典于瞻部洲廣行流布。為彼有情已于無量百千佛所種善根者。常使得聞不速隱沒。復于無量百千億劫。當受人天種種勝樂。常得豐稔永除饑饉。一切有情恆受安樂(自下與其益。益中有二。初與世聞益。後亦得值遇下與出世益。世益有二。初與現益。次復于下與後益。有三。一得勝身。二常豐樂。三能利物)。
亦得值遇諸佛世尊。于未來世速證無上大菩提果。永絕三途輪回苦難(得出世益。有三。一值佛。二得菩提。三永絕下證涅)。
世尊。我念過去有琉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具足(辨能供因並為報德。有四。此初陳往昔值遇佛)。
我于彼所種諸善根(二述昔殖因)。
由彼如來慈悲愍念威神力故(三念得佛恩也)。
令我今日隨所念處隨所視方隨所至國能令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快樂。乃至所須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金銀琉璃車[王*(巨/木)]碼瑙珊瑚虎魄真珠等寶悉令充足(四令我能益故。我為報昔佛恩故。供養利益弘經之人。隨所念。他心通所緣雲隨所念處。天眼通所見雲隨所視方。神境通所至雲隨所至。國七寶等如常所說)。
若復有人。至心讀誦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亦當日日燒眾名香及諸妙華為我供養彼琉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應正等覺。復當每日于三時中稱念我名別以香華及諸美食供養于我。亦當听受此妙經王得如是福。而說頌曰(自下勸應行學。有二。初長行。後偈頌。其文可見。頌故不釋)。
由能如是持經故。自身眷屬離諸衰。所須衣食無乏時。威光壽命難窮盡。能使地味常增長。諸天降雨隨時節。令彼天眾咸歡悅。及以園林谷果神。叢林果樹並滋榮。所有苗稼咸成就。欲求珍財皆滿願。隨所念者遂其心(重頌。有八益。一身眷無衰。二衣食不乏。三威光長命。四地味增多。五雨降隨時。六天神歡悅。七百谷滋茂。八所念皆成。配文可知)。
佛告大吉祥天女。善哉善哉。汝能如是憶念昔因報恩供養利益安樂無邊眾生。流布是經功德無盡(佛贊勸成)。
金光明最勝王經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第十七。
(三門同前。來意如前。釋名者。興公雲。梵雲檀那雲財。但若雲谷。跋但你雲增長。故存彼音應雲財谷增長。增長在前者即是翻家之意也。沼公雲。少有加多雲增。先無令得稱長。財謂七珍。物謂四弘。經天女能令財物增長此品廣明故雲增長財物品。余如前解。三解妨者。此品亦與其飲食增其地味。與後品何別。答。能與者異故。又真諦雲。此品正與衣服。珍財其飲食是兼後品正與飲食。者是兼)
爾時大吉祥天女復白佛言。世尊。北方薜室羅末天王城名有財。去城不遠有園。名曰妙華福光。中有勝殿。七寶所成。世尊。我常住彼(明其得法。品文分四。一明請求之軌。二我于爾時下明其得益。三既得如是下教其受用周。四爾時下世尊贊益。就請軌中復分為三。此初指其住所)。
若復有人。欲求五谷日月增多倉庫盈溢者(二舉祈願之人)。
應當發起敬信之心(示其方法。于中亦二。初標勸祈修必得願遂。二即當誦咒下天教其法。初標中七分。此初勸起信心。要由信心方方能受行故)。
淨治一室。瞿摩涂地應畫我像。種種瓔珞。周匝莊嚴(二標作檀場)。
當洗浴身著淨衣服涂以名香(三令嚴身體也)。
入淨室內(四示行法處)。
發心為我每日三時稱彼佛名及此經名號。而申禮敬南謨琉璃金山寶華光照吉祥功德海如來(五示其修法)。
持諸香華及以種種甘美飲食至心奉獻。亦以香華及諸飲食供養我像。持飲食散擲余方施諸神等(此示供養)。
實言邀請大吉祥天發所求願。若如所言是不虛者。于我所請勿令空爾(五教令初祈請)。
于時吉祥天女知是事已。便生愍念。令其宅中財谷增長(六標因修得果)。
即當誦咒請召于我先稱佛名及菩薩名字(七教誦咒歸禮也)。
一心敬禮(第二正教修法)。
南謨一切十方三世諸佛。南謨寶髻佛。南謨無垢光明寶幢佛。南謨金幢光佛。南謨百金光藏佛。南謨金蓋寶積佛。南謨金華光幢佛。南謨大燈光佛。南謨大寶幢佛。南謨東方不動佛。南謨南方寶幢佛。南謨西方無量壽佛。南謨北方天鼓音佛。南謨妙幢菩薩。南謨金光菩薩。南謨金藏菩薩。南謨常啼菩薩。南謨法上菩薩。南謨善安菩薩。敬禮如是佛菩薩已。次當誦咒請召大吉祥天女。由此咒力所求之事皆得成就(第二教其請咒者有五。初結前生後。二次當下教其請召)。
即說咒曰(自下三示所誦咒)。
南謨室o莫訶天女。怛佷他。缽o脯[口*律]折選H 多* ]達o設泥(去聲下皆同爾)。莫訶毗訶﹦業邸H 寄├唷D 壤鏌病2 o底瑟佗缽泥。薩婆 他娑彈泥甦缽o底脯選/z耶那達摩多。莫訶毗俱比帝。莫訶迷咄嚕。鄔波僧漪啤D o使甦僧匠(入)里。漪迫 囝O他。阿奴波剌泥。莎訶。
世尊。若人誦持如是神咒請召我時。我聞請已。即至其所。令願得遂(四能行願遂)。
世尊。是灌頂法句定成就句真實之句無虛誑句是平等行于諸眾生是正善根(五嘆咒功能。有六。一灌頂法句。明是勝人法。如受王位國師乘象取四海水吉祥茅草以灌頂示吉祥相。此表得聞此陀羅尼當受佛位。二定成就句者。決滿所求。三真實句者。說契真故。四無虛誑句者。不誑他故。五平等行者。一切有情皆得行故。六正善根者。世出世善之根本故)。
若有受持讀誦咒者。應七日七夜受八支戒(第三教應受戒。此據在家二眾法說。出家五眾不必須受)。
于晨朝時先嚼齒木淨澡嗽已(第四教嚴淨其身。亦洗浴著淨服)。
及于脯後香華供養一切諸佛(第五教修供養。及于脯後者晨朝亦爾)。
自陳其罪(第六自懺已愆也)。
當為己身及諸含識回向發願。令所希求速得成就(第七普為發願)。
淨治一室。或在空閑阿蘭若處。瞿摩為檀。燒旃檀香而為供養。置一勝座幡蓋莊嚴。以諸名華布列壇內(第八教立壇場)。
應當至心誦持前咒希望我至(第九希天滿願)。
我于爾時即便護念觀察是人。來入其室就座而坐受其供養(第二大段。依請得益。有三。此初吉祥來應)。
從是以後當令彼人于睡夢中得見于我(二令夢得見也)。
隨所求事以實告知。若聚落空澤及僧住處。隨所求者皆令圓滿。金銀財寶牛羊谷麥飲食衣服皆得隨心受諸快樂(三正明得果也)。
既得如是勝妙果報。當以上分供養三寶。及施于我。廣修法會。設諸飲食布列香華(第三大段。教其受用。有六。此初應上好為身及我而修供養也)。
既供養已所有供養貨之取直復為供養(二應貨供養。余更為供養)。
我當終身常住于此擁護是人令無闕乏。隨所希求悉皆稱意(三成前勸令供養所以也)。
亦當應時時給濟貧乏。不應慳惜獨為己身(四應給貧窮不獨供己也)。
常讀是經供養不絕(五既得資緣應正弘經也)。
當以此福普施一切回向菩提。願出生死速得解脫(六總以前福布施回向也)。
爾時世尊贊言。善哉。吉祥天女。汝能如是流布此經。不可思議自他俱益(第四大段。世尊贊歡)。
金光明最勝王經堅牢地神品第十八。
(三門分別。一來意者。前雖益其衣服。未得飲食資持。此益飲食資身安樂故。得弘法。故前品後有此品生。二釋名者。興公雲。梵雲地o神荼筏o地毗堅牢。今從此方故。雲堅牢地神。沼公雲。堅牢是地義。即堅牢地之神。今又能堅牢地是神用故。三解妨者。天女益于財物。標雲增長財物品。此地神加益于飲食。何故不言地神益飲食滋味品。答。天女分成兩品故。增財物簡之。地神品既不分無濫。不言飯食)
爾時堅牢地神即于眾中從座而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品文分二。初益飲食資持。後白佛言下與咒現身加被。初中亦四。此初標益弘經。于中有二。此初儀軌也)。
世尊。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若現在世若未來世若在城邑聚落王宮樓觀及阿蘭若山澤空林有此經王流布之處(標益有二。此初弘經時處)。
世尊。我當往詣其所。供養恭敬擁護流通(標益弘經)。
若有方處。為說法師敷置高座演說經者(第二正明得益。有三。此初明供弘經之人。復分為五。此初指弘經人及處)。
我以神力不現本身在于座所頂戴其足(二明神頂敬也)。
我得聞法深心歡喜。得餐法味增益威光。慶悅無量(三明神蒙法利也)。
自身既得如是利益。亦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逾繕那至金剛輪際令其地味悉皆增益(四益其供養。供養有五。此初益地味。地味故令地所生皆悉美好。地深十六萬等者。依興公雲。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大海底下更有八萬四千由旬。所依合雲十六萬八千由旬也)。
乃至四海所有土地亦使肥濃。田疇沃壞倍勝常日(二益分限)。
亦復令此贍部洲中江河池沼所有諸樹藥草叢林種種華果根睫枝葉及諸苗稼。形相可愛。眾所樂觀。色香具足。皆堪受用(三明益百谷)。
若諸有情受用如是勝飲食已。長命色力。諸根安隱。增益光輝。無諸痛惱。心慧勇健。無不堪能(四益受用)。
又此大地凡有所須百千事業。悉皆周備(五明益資具也)。
世尊。以是因緣諸贍部洲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無諸衰惱。所有眾生皆受安樂(五結得益)。
既受如是身心快樂。于此經王深加愛敬。所在之處皆願受持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第三明得供養更廣弘經。于中分三。此初明說聰加敬願持)。
又復于彼說法大師法座之處悉皆往彼。為諸眾生勸請說是最勝經王。何以故。世尊。由說此經我之自身並諸眷屬咸蒙利益。光輝氣力勇猛威勢顏容端正倍勝于常。世尊。我堅牢地神蒙法味已。令贍部洲縱廣七千逾繕那地皆悉沃壞。乃至如前所有眾生皆受安樂(次明其地神請說並益)。
是故世尊。時彼眾生為報我恩(後勸听經。有三。此初念報恩也)。
應作是念。我當必定听受是經。恭敬供養尊重贊嘆(起次心听也)。
作是念已。即從住處城邑聚落舍宅空地。詣法會所。頂禮法師。听受是經(後詣法會听)。
既听受已。各還本處。心生慶喜。共作是言。我等今者得聞甚深無上妙法(第三明聞經得益。有三。初歡慶相賀。此中有五。此初慶聞深法)。
即是攝受不可思議功德之聚(二慶獲福德也)。
由經力故。我等當值無量無邊百千具胝那庾多佛承事供養永離三途極苦之處(三慶當值佛。次永離下。四慶免三途)。
復于來世百千生中。常生天上及在人間受諸勝樂(五慶當勝報也)。
時彼諸人各還本處。為諸人眾說是經王。若一喻一品一昔因緣一如來名一菩薩名一四句頌。或復一句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乃至首題名字(次傳說利他也)。
世尊。隨諸眾生所住之處。其地悉皆沃壞肥濃過于余處。凡是土地所生之物悉得增長滋茂廣大。令諸眾生受于快樂。多饒珍財。好行惠施。心當堅固。深信三實。作是語已(明其得益)。
爾時世尊告堅牢地神曰。若有眾生。聞是金光明最勝王經乃至一句。命終之後當得往生三十三天及余天處(第三佛重述成。于中有二。此初述成聞經之益)。
若有眾生。為欲供養是經王故。莊嚴宅宇乃至張一傘蓋懸一繒幡。由是因緣。六天之上如念受生。七寶妙宮隨意受用。各自然有七千天女共相娛樂。日夜常受不可思議殊勝之樂。作是語已(述成供養之益)。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以是因緣。若有四眾升于法座說是法時。我當晝夜擁護是人。自隱其身在于座所頂戴其足(第四地神願護。于中有三。此初願法護法師)。
世尊。如是經典。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種善根者。于贍部洲流布不滅(二願護正法。護正法者。為利有情)。
是諸眾生听斯經者。于未來世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天上人中常受勝樂(三明令生得益。有二。初得樂果。後離苦果。樂果有二。初受世果。後得出世果。此初也)。
得遇諸佛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歷三途生死之苦(後得出世之果)。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咒。能利人天安樂一切(大段第二。與咒現身加被。于中分三。此初啟白也)。
若有男子女人及諸四眾。欲得親見我真身者。應當至心持此陀羅尼(說咒亦三。初標告。中復有三。此初總告)。
隨其所願皆悉遂心。所謂資財珍寶伏藏。及求神通長年妙藥。並療眾病。除伏怨敵。制諸異論(述咒功能)。
當治淨室安置道場。洗浴身已著鮮潔衣。踞草座上。于有舍利尊像之前或有舍利制底之所。燒香散華飲食供養。于白月八日布灑星合(示持咒法。法有六。一當治淨室立壇場。二洗浴嚴其身。三所居座。四對尊儀。五備供養。六誦咒時白月八日。西方月法。黑半在前。白半在後。布灑星者即此鬼星也)。
即可誦此請召之咒(自下別說教之。三咒即為三段。此有三。初標。次說。後誦法。其文可見也)。
怛佷他。只里只里。主嚕主嚕。句嚕句嚕。拘柱拘柱。睹柱睹柱。縛訶(上)縛訶。伐舍伐舍。莎訶。
世尊。此之神咒。若有四眾。誦一百八遍。請召于我。我為是人即來赴請(此示請法)。
又復世尊。若有眾生。欲得見我現身共語者。亦應如前安置法式誦此神咒(次誦共語咒。文段三。如前)。
怛佷他。 折泥(去)。頡力剎泥室尸達哩。訶訶 洹G 唷7 選I br />
世尊若人持此咒時。應誦一百八遍。並誦前咒。我必現身。隨其所願悉得成就。終不虛然(此示誦法)。
若欲誦此咒時。先誦護身咒曰(後教護身咒。文段三。如前)。
怛佷他。你室里。未舍羯[打-丁+致]捺[打-丁+致]矩[打-丁+致]。勃地(上)勃地選5 打-丁+致]婢[打-丁+致]矩句[打-丁+致]。移牛ㄉ希┬煥鎩I br />
世尊。誦此咒時。取五色線。誦咒二十一遍。作二十一結系在左臂肘後。即便護身無有所懼(此示誦法)。
若有至心誦此咒者。所求必遂。我不妄語。我以佛法僧寶而為要契。證知是實(後結勸令學也)。
爾時世尊告地神曰。善哉善哉。汝能以是實語神咒護此經王及說法者。以是因緣令汝獲得無量福報(報佛贊成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僧慎爾耶藥叉大將品第十九。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五品益福智中。前益四辨及以衣服飲食。今此益其智惠。由有智力能正說法。受用衣食。若無智惠倒說法。染著衣食。為離此過。與其智惠。有此品生。又此神是第十地菩薩。難思智境能通達。故大集經。此大士過去尸棄等佛所願作鬼神。釋品名者。僧慎爾邪。此雲正了知。藥叉此雲勇健。威攝諸思。智異群神。統領降怨。故稱大將。今明此將能益智惠故。以立名。言解難者。問前與辨才。亦是智惠。此雲與智。與前何別。答。雖俱是智。而體用別。四辨明用。此明體。故四辨後得智。此通根本故。又總別有殊。亦無妨也)
爾時僧慎爾耶藥叉大將並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于大眾中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此品分二。初以智惠益後爾時正了知下更以咒力加被。初段分三。初標能能擁護。次世尊何故下明能護所以。後以是義故下明所護明益。初復分二。此請護儀)。
白佛言。世尊。此金光明最勝王經若現在世及未來世(明擁護。有二。初護法師。于中有三。此初所弘經反時也)。
所有宣揚流布之處。若于城邑聚落山澤空林或王宮殿或僧住處(二弘經處)。
世尊。我僧慎爾耶藥叉大將並與二十八部藥叉諸神俱詣其所。各自隱形隨處擁護彼說法師。令離衰損常受安樂(三明擁護)。
及听法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于此經中。乃至受持一四句頌。或持一句。或此經王首題名號及此經中一如來名一菩薩名。發心稱念恭敬供養者。我當救護攝受。令無災橫離苦得樂(明護听眾等也)。
世尊。何故名正了知(第二明能護所以。于中有三。此初征也)。
此之因緣是佛親證。我知諸法。我曉一切法。隨所有一切法如所有一切法諸法種類體性差別(釋也。有二。初明佛證知。次世尊下自述所以。此佛證也。初明能知二智。隨所有下明知法。知者後得證知也。曉者本知曉達也。隨所有者。隨諸所有一切種類即盡所有性。如所有者如諸一切所有道理。即如所有性。前諸法體事。後諸法道理。前俗諦法。後真諦法。準解深密。如有性從勝義性但說真如。如次即前二智所行。上別明所知法。諸法種類下總明所知諸法。若俗諦法有多種類體性差別。真諦雖無體性差別。是彼真性。隨彼能依說所依義。亦有差別。又準對法。盡所有即蘊處界。如所有即四諦十六行等。故有差別)。
世尊。如是諸法我能了知。我有難思智光。我有難思智炬。我有難思智行我有難思智聚。我于難思智境而能通達(自下述所以。有三。初標。我能了者本智。我能知後智。次釋能了。智光智。照了大乘教理行果。非下所測。故曰難思。智炬者本智。破無明 。智行者了差別行也。智聚者了自體聚也。後結能了。我于智境者本智能通後智能達。或智行者即行解也。智用。智聚者即體性也。故唯議雲。體依聚義。名之為身。身即體也。余如前釋)。
世尊。如我于一切法正知正曉正覺能正觀察(下結成。初牒指前四智。知•曉•覺•察如次配之。此依前解)。
世尊。以是因緣我藥叉大將名正了知(結得名所以也)。
以是義故。我能令彼說法之師言詞辯了具足莊嚴。亦令精氣從毛孔入身力充足。威光勇健。難思智光皆得成就。得正憶念。無有退屈。增益彼身令無衰減。諸根安樂常生歡喜(明所獲得益。復二。初法師益。後听者益。初中。初牒所以。以我有四種智故。能益法師能益法師有八。一益辨才。二亦令下益身力。三益盛光。四益智惠。五益念力。六益令不退。七彼身下增壽無減。八諸善根下益其安樂)。
以是因緣。為彼有情已于百千佛所殖諸善根修福業者。于贍部洲廣宣流布不速隱沒(此益听者因緣所以義。以是得智等所以故。能流布。及由听受者善根力。不速隱沒也)。
彼諸有情聞是經已。得不可思議大智光明(明聞法益。有六。此初得前四智)。
及以無量福智之聚(二得成福智)。
于未來世當受無量俱胝那庾多劫不可思量人天勝樂(三得生人天)。
常與諸佛共相值遇(四得值諸佛)。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五證菩提)。
閻羅之界三途極苦不復經過(六離惡道。如文可解)。
爾時正了知藥叉大將白佛言。世尊。我有陀羅尼。今對佛前親自陳說。為欲饒益憐愍諸有情故(第二咒力加被。有六。此初請說顯意)。
即說咒曰(二正說咒)。
南謨佛陀(引)也。南謨達摩也。南謨僧伽(引)也。南謨跋 潰 鷙 矗├σ病D餡右虼 病D餡誘圻襪 D ^喃。怛佷他。淅 淅鎩e衾 衾秭睦鎩D 睦鎩=⊥永錟 ⊥永鎩4 掊麩簟D 掊麩簟5р鼻 埃ㄇ 史矗┐冢ㄈュ Z 洹︰艉艉艉艉簟︰郝酬濟睜年濟鍘U噠噠噠摺V恢恢恢弧V髦髦髦鰲l館鄙悖ㄖ 娣矗┌ {。尸揭 ㄉ希 J 斕咨 洹1≠プ笊 鞫 I br />
若復有人。于此明咒能受持者。我當給與資生樂具飲食衣服華果珍異。或求男女童男童女金銀珍寶諸瓔珞具。我皆供給隨所願求令無闕乏。此之明咒有大威力。若誦咒時我當速至其所令無障礙隨意成就(三勸修益)。
若持此咒時。應知其法。先畫一鋪僧慎爾耶藥叉形像。高四五尺。手執 。于此像前作四方壇。安四滿瓶蜜水或沙糖水涂香秣香燒香及諸華 。又于壇前作地。火爐中安炭火。以甦摩芥子燒于爐中。口誦前咒一百八遍。一遍一燒(四示行法)。
乃至我藥叉大將自來現身問咒人曰。爾何所須。意所求者即以事答。我好隨言于所求事皆令滿足。或須金銀及諸伏藏或。欲神仙乘空而去。或求天眼通。或知他心事于一切有情隨意自在。令斷煩惱速得解脫。皆得成就(五明得益。有三。一現身。二問答。三或須下隨與也)。
爾時世尊告正了知藥叉大將曰。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利益一切眾生。說此神咒擁護正法。福利無邊(六佛贊成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王法正論品第二十。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初學行流通中。此即第四。三品正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舉昔。後一勸今。舉昔有二。一為最上生道。二為決空勝道。此品為初。又解。以四天王護國品說。人王若能尊人重重正行弘經。天等擁護。若不如是。天等舍離。故今此品舉昔人王正行弘經。勸勉時會。有此品起。言釋品名者。先離後合。王者歸也。為眾所歸。亦通名君。又縱任自在名之為王。法謂軌則。正即簡邪。亦名聖也。聖語即見言見等。論謂決擇。修環研[雨/(檄-木)]諸法道理。王即能行法人。法正論者即所行法。應雲王正法論。順天竺語雲法正論。論是能論。正法是所論。王之正法。正法之論。並依主釋。今此正辨王之正法論。解妨者。問。地神請佛說王正法。何不自說指往事耶。答。欲明三世法皆同故。法尊勝故。不自雜說。但舉往事。問。若爾何故不舉過去佛說而引力尊憧王耶。答。理國俗事故。舉過去梵王所說。據實梵王亦佛邊聞為四王說。如下善生于寶積所聞金光明。不雲佛說。問。往力尊王並子妙幢今誰是耶。答。有釋。妙幢即今妙幢。又雲。即釋迦佛。詳此二釋無文遮許。取舍任情)
爾時此大地神女名曰堅牢。于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此品之文。大分為三。初地神陳請。次世尊為說。後大眾喜行。初復分四。此初請威儀)。
白佛言。世尊。于諸國中為人王者。若無正法不能治國安養眾生及以自身長居勝位(二舉所為)。
唯願世尊。慈悲哀愍當為我說王法正論治國之要(三陳所請)。
令諸人王得聞法已。如說修行。正化于正。能令勝位永保安寧。國內居人咸蒙利益(四明所益)。
爾時世尊于大眾中告堅牢地神曰。汝當諦听(自下世尊為說。有三。此初對眾敕听)。
過去有王。名力尊幢。其王有子。名曰妙幢。受灌頂位未久之頃(述昔緣起。于中有八。此初明能所教人)。
爾時父王告妙幢言。有王法正論。名天主教法(二明所授之法)。
我于昔時受灌頂位而為國主(三明得一門法之緣)。
我之父王名智力尊幢。為我說是王法正論(四明得聞法處)。
我依此論于二萬歲善治國土。我不曾憶起一念心行于非法(五明我能行學)。
汝于今日亦應如是。勿以非法而治于國(六誡子隨修)。
雲何名為王法正論(七聞敕請教)。
汝今善听。當為汝說(八敕听許說)。
爾時力尊幢王即為其子以妙伽他說正論曰(自下陳昔正法。文分為二。此佛標序也)。
我說王法論。利安諸有情。為斷世間疑。
滅除眾過失。一切諸天主。及以人中王。
當生歡喜心。合掌听我說(自下正陳。彼說有七十三行頌。分二。初二頌力尊敕听。後七十一頌為陳正論。敕听中初一行述論益。次三句教所備。後一句敕听為說。問。前長行中俱為其子。雲何勸听更有天主人王。答。長行文略頌中廣故。又解。此為誡子。意謂。此論稱理廣益。天主人王皆當歡喜故。汝今應合掌听說)。
往昔諸天眾。集在金剛山。四王從座起。
請問于大梵。梵主最勝尊。天中大自在。
願哀愍我等。為斷諸疑惑(七十一頌為陳正論。大文分三。初二頌論起所因。次二頌發問生起。後頌正陳其論。初中有五。初二句眾集處。次一句能請人。次一句所問者。次二句贊彼論主。次二句請為說。其文可見)。
雲何處人世。而得名為天。復次何因緣。
號名曰天子。雲何生人聞。獨得為人主。
雲何在天上。復得作天王(發問生起。總有四問。如文可知。意各有三。一問其號。二號依德立。即並問立號所由。所由即是問王行何正法得名王等。若不爾者。四王但問其名。雲何天主言我治國法。廣引薩遮尼乾子經釋王名義。如沼公疏)。
如是護世間。問彼梵王已。爾時梵天王。
即便為彼說。護世汝當知。為利有情故。
問我治國法。我說應善听(自下六十七頌正陳其論。有三。初二頌序昔許說。次六十頌半天正陳。後是故汝人王下四頌半勸勉依學。初中分二。初一頌力尊標序。次一頌天主許說誡听)。
由先善業力。生天得作王。若在于人中。
統領為人主(天主正陳。有二。初三頌答名及業二問。後除滅諸惡下五十七頌半通答問得號所由。初亦有二。初一頌答後二問。後二頌答後二問。此初也)。
諸天共加護。然後入母胎。既至母胎中。
諸天復守護。雖生在人世。尊勝故名天。
由諸天護持。亦得名天子(答前。有二。初一頌半答第一問。後一頌半答第二。然由先善業力言亦流至諸天共加護文也)。
三十三天主。分力助人王。及一切諸天。
亦資自在力(下通答得號所由陳其正論。文復分二。初五頌略標。後五十二頌半廣釋。標中有三。初二頌標諸天助王行正法他益。有二。初一頌天助。次一頌王化其文可見)。
除滅諸非法。惡業令不生。教有情修善。
使得生天上(此一頌王化。化中初半滅惡。後半生善)。
人及甦羅眾。並健闥婆等。羅剎鈳甭蕖 br />
悉皆資半力。父母資半力。令舍惡修善(此一頌半標人神共護自益。言羅剎鈳甭拚摺 鈳甭藪嗽蒲銑闃詞囟裾摺<綽奚倉兄炊裰 嘰艘狻6裾呱謝ゃ? 嗌樸校 br />
諸天共護持。示其善惡報。若造善惡業。
令于現世中。諸天共護持。示其善惡報(此一頌半全標由全行善化人得諸天護。初半標示。後一頌別示善惡所得因果。問。造善可護。造惡如何護。答。由昔修善今得為王。故造惡時王故造惡時天示惡相護令改修)。
國人造惡業。王舍不禁制。斯非順正理。
治擯當如法(自下五十二頌半廣釋。分二。初三十五頌明王違正法故福臻。後十七行半明王依正法故福湊。準瑜伽六十一及王法正理論。明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等。且依此經分之為二。初三十行廣明違正法。後如是無邊過下五頌結成違正法。廣明分三。初八頌明見人造惡不遮失。次若王舍正法下九頌明自行非法失。後國中最大臣下十三頌明見臣造過不除失。初中亦二。初一頌明見惡應遮)。
若見惡不遮。非法便滋長。遂令王國內。
奸詐曰增多(此一頌不遮惡廣)。
王見國中人。造惡不遮止。三十三天眾。
咸生忿怒心(因茲天忿)。
因此損國政。諂偽行世間。被他怨敵侵。
破壞其國土(下五頌遂有禍生。禍生有五。此一頌怨敵壞國)。
居家及資具。積財皆散失。種種諂誑生。
更互相侵奪(二財散相侵)。
由正法得王。而不行其法。國人皆破散。
如象踏蓮池(三禍起所因也)。
惡風起無恆。暴雨非時下。妖星多變怪。
日月蝕無光(四災變並現也)。
五谷眾華果。苗實皆不成。國土遭饑饉。
由王舍正法(五國土饑饉也)。
若王舍正法。以惡法化人。諸天處本宮。
見已生憂惱(下王自行非法。分四。初二句明王舍正法。二次兩句天見心憂)。
彼諸天王眾。共作如是言。此王作非法。
惡黨相親附。王位不久安。諸天皆忿恨。
由彼懷忿故。其國當敗亡(三此兩頌諸天共議也)。
以非法教人。流行于國內。斗諍多奸偽。
疾疫生眾苦(四下六頌災禍遂起。于中復九。此初一頌斗諍等多也)。
天主不護念。余天咸舍棄(此半頌諸天棄舍也)。
國土當滅亡。王身受苦厄。父母及妻子。
兄弟並姊妹。俱遭愛別離。乃至身亡歿(此一頌半違迫事生。國土滅。求不得苦。王身受苦。怨憎會苦。父母等別離。愛別離苦。乃至身亡。即是死苦也)。
變怪流星墮。二日俱時出(此半頌災怪並生也)。
他方怨賊來。國人遭喪亂(此半頌怨賊來侵)。
國所重大臣。枉橫而身死(此半頌大臣橫死也)。
所愛象馬等。亦復皆散失(此半頌畜產散失也)。
處處有兵戈。人多非法死(此半頌人非法死也)。
惡鬼來入國。疾疫遍流行(此半頌疾遍國也)。
國中最大臣。及以諸輔相。其心懷諂佞。
並悉行非法。見行非法者。而生于愛敬。
于行善法人。苦楚而治罰(下十三頌見臣造過不除失。分四。初一頌大臣造過。次一頌倒賞罰。即上二頌如次)。
由愛敬惡人。治罰善人故。星宿及風雨。
皆不以時行(下十頌有惡果生。于中分五。此初一頌三事乖時。一星。二風。三雨)。
有三種過生。正法當隱沒。眾生無光色。
地肥皆不沈(二此一頌三種過失起。其文可見)。
由敬惡輕善。復有三種過。非時降霜雹。
饑疫苦流行。谷稼諸果實。滋味皆損減。
于若國土中。眾生多疾病(三此二頌又三惡生。一非時霜雹。二谷稼損減。三眾生疾疫)。
國中諸樹林。先生甘美果。由斯皆損減。
苦澀無滋味(四下三頌外果衰征。有三。此初一頌諸果無味)。
先有妙園林。可愛游戲處。忽然皆枯悴。
見者生憂惱(此一頌林樹皆枯也)。
稻麥諸果實。美味漸消亡。食時心不喜。
何能長諸大(此一頌餐不資大也)。
眾生光色減。勢力盡衰微。食啖雖復多。不能令飽足(五下三頌內報亦退。有四。此初一頌形色饑羸段 br />
于其國界中。所有眾生類。少力無勇勢。
所作不堪能(此一頌身無勇勢)。
國人多疾患。眾苦逼其身(此半頌疾患苦迫也)。
鬼魅遍流行。隨處生羅剎(此半頌鬼魅流行也)。
若王作非法。親近于惡人。令三種世間。
因斯受衰損(此第四結其過失。三種世間者即三界。由王依法增益人天。行非法故。三界衰損。或人畜百谷為世間。人疫畜損百谷不就。廣如上辨)。
如是無邊過。出在于國中。皆由見惡人。
棄舍不治擯(自下五頌大段第二。結成違正法。有四。此初一頌結下不罰惡)。
由諸天加護。得作于國王。而不以正法。
守護于國界(此一頌結不修善)。
若人修善行。當得生天上。若造惡業者。
死必墮三途(此一頌結善惡之報)。
若王見國人。縱其造過失。三十三天眾。
皆生熱惱心。不順諸天教。及以父母言。
此是非法人。非王非孝子(此二頌結違教非人)。
若于自國中。見行非法者。如法當治罰。
不應生舍棄(自下十七頌半明依正法故福湊。分之為二。初四頌標行正法。後十三頌半依標廣釋。標中有二。此二頌標罰惡。于中有二頌。罰惡人)。
是故諸天眾。皆護持此王。以滅諸惡法。
能修善根故(此一頌得諸天護也)。
王于此世中。必招于現報。由于善惡業。
行舍勸眾生(下二頌標勸善。于中有二。此初一頌勸修善也)。
為示善惡報。故得作人王。諸天共護持。
一切咸隨喜(此一頌得善報也)。
由自利利他。治國以正法。見有諂佞者。
應當如法治(自下廣釋。有二。初五頌半釋罰惡。後八頌半釋行善。釋初有五。此初一頌見惡必治。其文可見)。
假使失王位。及以害命緣。終不行惡法。
見惡而舍棄(此一頌是不典舍也)。
害中極重者。無過失國位。皆因諂佞人。
為此當治罰(此一頌明罰所以)。
若有諂誑人。當失于國位。由斯損王政。
如象入華園(此一頌重更成前。三句法。一句喻)。
天主皆 恨。阿甦羅亦然。以彼為人王。
不以法治國。是故應如法。治罰于惡人(此一頌半結應治罰。沼公疏中。引尼健子經廣述行惡眾生事也)。
以善化眾生。不順于非法。寧舍于身命。
不隨非法友。于親及非親。平等觀一切(自下八頌釋行善。有二。初一頌半釋行善。後六頌半釋得益。初中復三。初半頌化人不順非法行。次半頌修政。不隨非法友。後半頌賞罰不簡親非親)。
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法王有名稱。
普聞三界中(自下釋得益。有六。初一頌得名稱普聞益。其文可見)。
三十三天眾。歡喜作是言。贍部洲法王。
彼即是我子(此一頌得為天子益)。
以善化眾生。正法治于國。勸行于正法。
當令生我宮(此一頌當得生天益)。
天及諸天子。及以甦羅眾。因王正法化。
常得心歡喜。天眾皆歡喜。共護于人王(此一頌半諸天喜護益)。
眾星依位行。日月無乖度。和風常應節。
甘兩順時行。苗實皆善成。人無饑饉者。
一切諸天眾。充滿于自宮(此二頌護國益。于中復四。半頌星辰依度益。半頌風調雨順益。半頌人民豐樂益。半頌能護諸天益。能令天眾常充滿故)。
是故汝人王。忘身弘正法。應尊重法寶。
由斯眾安樂(明正法中。有三。已上第二廣陳正論。下第三勸勉依學。分三。此初一頌勸弘法利他)。
常當親正法。功德自莊嚴(此半頌勸親法自利)。
眷屬常歡喜。能遠離諸惡(下三頌明其利益。有四。此初半頌眷屬離非)。
以法化眾生。恆令得安穩(此半頌眾生身樂也)。
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豐樂。
國土得安寧(此一頌豐人奉也)。
王以法化人。善調于惡行。當得好名稱。
安樂諸眾生(此一頌國得好名聞也)。
爾時大地一切人王及諸大眾聞佛說此古昔人王治國要法。得未曾有。皆大歡喜信受奉持(下品第三大段。大眾喜行)。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八。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卷第九。
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十六品學行流通分五。第四正明持學。持學有二。初二品舉昔時學。後一品勸今持學。舉昔有兩意。一為世果。即增上生道。二為出世道。即決定勝道。初修久修及大智大悲有差別故。前品明他依教修行為得世果。此品明自持學此經求出世果。故此品起。釋名者。梵雲。俱舍羅。此雲善。唱婆婆。此雲生。總雲善生。舊雲善集。義翻非正。此品明昔善生求法持經之行。故以為名。解妨者。問。本意欲勸持經。舉其昔事以曉。此既明往善生求法。何不名為善生求法品。答。應言求法。略故不論。又不但求。亦得聞法供養行經。若言求法闕余法行。故但雲善生)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王法正論已。復告大眾。汝等應听。我今為汝說其往昔奉法因緣(品文分三。此結前生後。次正述修行。後大眾願學。此初也)。
即于是時。說伽他曰。
我昔曾為轉輪王。舍此大地並大海。四洲珍寶皆充滿。持以供養諸如來。我于往昔無量劫。為求清淨真法身。所愛之物皆悉舍。乃至身命心無吝(正述修行有三十二頌。大分為四。初二頌總標過去供佛求法。次二十三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次兩頌為除眾疑結會古今。後五頌明修學益勸勉諸眾。初中有二。初一頌親近諸佛。次一頌為求勝法。其文可見)。
又于過去難思劫。有正遍知名寶髻。于彼如來涅後。有王出世名善生。為轉輪王化四洲。盡大海際咸歸伏。有城名曰妙音聲。時彼輪王于此住(第二別明過去修學此經。于中有四。此初二頌明求法人。此亦有四。一明求法時。二有王出下明求法人。三為轉輪王下明王化。四有城名曰妙音聲以下明其住處。其文可見)。
夜夢聞說佛福智。見有法師名寶積。處座端嚴如日輪。演說金光微妙典(第二正求法有十一。此初一頌因夢見聞。夢雲羅炷取4嗽票Α>闐 嗽隻 >稍票 ゥ錚 br />
爾時彼王從夢覺。生大歡喜充遍身。到天曉已出王宮。往詣 芻僧伽處。恭敬供養聖眾已。即便問彼諸大眾。頗有法師名寶積。功德成就化眾生(此二頌覺已尋覺)。
爾時寶積大法師。在一室中而住止。正念誦斯微妙典。端然不動身心樂(此一頌法師住處)。
時有 芻引導王。至彼寶積所居處(四次有兩半頌善友引示。于中有三。此初半頌至所居處)。
見在室中端身坐。光明妙相遍其身(此半頌睹儀相)。
白王此即是寶積。能持甚深佛行處。所謂微妙金光明。諸經中王最第一(此一頌陳名行)。
時王即便禮寶積。恭敬合掌而致請。唯願滿月面端嚴。為說金光微妙法(此一頌見啟請)。
寶積法師受王請。許為說此金光明(此半頌法師許可)。
周遍三千世界中。諸天大眾咸歡喜(此半頌眾聞歡喜)。
王于廣博清淨處。奇妙珍寶而嚴飾。上妙香水灑游塵。種種雜華皆散布(自下三頌明莊嚴道場有二。初王。次八部。王有二。此初一頌莊嚴處所)。
即于勝處敷高坐。懸繒幡蓋以莊嚴。種種秣香及涂香。香氣芬馥皆周遍(此一頌嚴法坐也)。
天龍修羅緊那羅。莫呼洛伽及藥叉。諸天悉雨曼陀華。感來供養彼高座(此一頌八部供養)。
復有千萬億諸天。樂聞正法俱來集(此半頌請天同集)。
法師初從本座起。感悉供養以天華(自下二頌半法師赴會。于中有三。此初半頌起定感應也)。
是時寶積大法師。淨洗浴已著鮮服。詣彼大眾法坐所。合掌虔心而禮敬(此一頌詣坐法則)。
天主天眾及天女。悉皆共散曼陀華。百千天樂難思議。住在空中出妙響(此一頌眾會供養)。
爾時寶積大法師。即升高坐跏趺坐(此半頌威儀也)。
念彼十方諸剎土。百千萬億大慈尊。遍及一切苦眾生。皆起平等慈悲念(此一頌運想)。
為彼請主善生故。演說微妙金光明(此半頌正說也)。
王既得聞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隨喜。聞法希有淚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此一頌第三因得聞法)。
于時國主善生王。為欲供養此經故(自下四頌第四依學法行有十。此但一種謂初供養。于中有四。此初半頌所為)。
手持如意末尼寶。發願咸為諸眾生。今可于斯贍部洲。普雨七寶瓔珞具。所有遺乏資財者。皆得隨心受安樂(此一頌半發願)。
即便遍雨于七寶。悉皆充足四洲中。瓔珞嚴身隨所須。衣服飲食皆無乏(此一頌願遂也)。
爾時國主善生王。見此四洲雨珍寶。咸持供養寶髻佛。所有遺教 芻僧(此一頌供養也)。
應知過去善生王。即我釋迦牟尼是。為于昔時舍大地。及諸珍寶滿四洲。昔時寶積大法師。為彼善生說妙法。因彼開演經王故。東方現成不動佛(此兩頌結會古今有二。初會求經人。後會說法者。何故如是欲明說听。俱是法行皆成佛故)。
以我曾听此經王。合掌一言稱隨喜。及施七寶諸功德。獲此最勝金剛身。金光百福相莊嚴。所有見者皆歡喜。一切有情無不愛。俱胝天眾亦同然(自下五頌第四明修學益有三。此初兩頌明修法行得出世果也)。
過去曾經九十九。俱胝億劫作輪王。亦于小國為人王。復經無量百千劫。于無量劫為帝釋。亦復曾為大梵王。供養十力大慈尊。彼之數量難窮盡(此兩頌明修法行得世間報)。
我昔聞經隨喜善。所有福聚量難知。由斯福故證菩提。獲得法身真妙智(此一頌結由經力得獲菩提)。
爾時大眾聞是說已嘆未曾有。皆願奉持金光明經流通不絕(大眾願學)。
金光明最勝王經諸天藥叉護持品第二十二。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學行流通有五。此第四正明持學。復有二。一舉昔。二勸今。舉昔有二。初舉他昔持。次一舉自昔持。此品勸今眾持。又釋前成護國品中能持經人及八部眾流通之行。故此品起。釋名者。諸天藥叉所勸假者。護持二字所學之行。護即護行。持即持行。即勸四眾持。勸彼八部護。又釋。即住持經令不斷滅。名之為護。護即是持。如為護法城。又護持含其二義。護持于經護持經者。故下雲于此經王及持經者俱擁護。故因以立名。解妨如疏。煩故且止)
爾時世尊告大吉祥天女曰。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欲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以不可思議廣大微妙供養之具。而為奉獻。及欲解了三世諸佛甚深行處(品文分三。初略標勸。次頌廣明。後眾願護。初中分三。初告天女。次若有下標所欲行。後是人下勸弘教。此初二也。甚深行處者。即二空真如也)。
是人應當決定至心(下勸弘此經有三。此初令起加行)。
隨是經王所在之處。城邑聚落或山澤中(此弘經處)。
廣為眾生敷演流布。其听法者。應除亂想攝耳用心(下弘經行有二。一久學者能為開演。利他行。二初學者即應听聞自利行。十法行中略舉此二以影余八)。
世尊。即為彼天及諸大眾。說伽他曰。
若欲于諸佛。不思議供養。復了諸如來。
甚深境界者(自下第二頌廣明。總七十九頌分之為四。初二十三頌明說听二行。次梵王帝釋主下四十一頌明天神擁護。次于此有洲內下十四頌明經威力。後一頌總結說听。初中分二。初十二頌明听法行。應嚴勝高坐下十一頌明演說行。初復分五。此初一頌標福智)。
若見演說此。最勝金光明。應親詣彼方。
至其所住處(二此一頌勸至法會也)。
此經難思議。能生諸功德。無邊大苦海。
解脫諸有情(三此三頌贊經功德。于中有三。一頌贊生善滅惡)。
我觀此經王。初中後皆善。甚深不可測。
譬喻無能比(一頌贊法十德。此略舉四。即初中後善。其義甚深。以影余六)。
假使恆河沙。大地塵海水。虛空諸山石。
無能喻少分(此一頌喻明)。
欲入深法界。應先听是經。法性之制底。
甚深善安住(四次五頌勸應听法。于中有五。一頌勸听法。法性制底者。能詮顯故。即見法身)。
于斯制底內。見我牟尼尊。悅意妙音聲。
演說斯經典(此一頌見報身。說相似故)。
由此俱胝劫。數量難思議。生在人天中。
常受勝妙樂(此一頌得善報)。
若听是經者。應作如是心。我得不思議。
無邊功德蘊(此一頌令慶喜也)。
假使大火聚。滿百逾繕那。為听此經王。
直過無辭苦(此一頌令決听)。
既至彼住處。得聞如是經。能滅于罪業。
及除諸惡夢。惡星諸變怪。蟲道邪魅等。
得聞是經時。諸惡皆舍離(五次二頌聞經利益)。
應嚴勝高坐。淨妙若蓮華(自下十一頌明演說行。復分為五。此初半頌嚴坐)。
法師處其上。猶如大龍坐(二此半頌法師儀軌)。
于斯安坐已。說此其深經。書寫及誦持。
並為解其義(三此一頌演說經。即教他書寫及誦受持)。
法師舍此坐。往詣余方所。于此高座中。
神通非一相。或見法師像。猶在高座上。
或時見世尊。及以諸菩薩。或作普賢像。
或如妙吉祥。或見慈氏尊。身處于高座。
或見希奇相。及以諸天像。暫得睹容儀。
忽然還不現(此此四頌說法瑞相)。
成就諸吉祥。所作皆隨意。功德悉圓滿。
世尊如是說(五次五頌演法利益有十。此初一頌有三。一得吉祥。二所作成。三功德滿)。
最勝有名稱。能滅諸煩惱。他國賊皆除。
戰時常得勝(此有三益。四有名稱。五滅煩惱。六除怨敵)。
惡夢悉皆無。及消諸毒害。所作三業罪。
經力能除滅(此亦三益。七無惡夢。八消毒害。九滅諸罪)。
于此贍部洲。名稱咸充滿。所有諸怨結。
悉皆相舍離。設有怨敵至。聞名便退散。
不假動兵戈。兩陳生歡喜(十無怨酬)。
梵王帝釋主。護世四天王。及金剛藥叉。
正了知大將。無熱池龍王。及以娑揭羅。
緊那羅樂神。甦羅金翅主。大辨才天女。
並大吉祥天。斯等上首天。各領諸天眾。
常供養諸佛。法寶不思議。恆生歡喜心。
于經起恭敬(自下四十一頌得天神擁護。復分為二。初三十九頌說听得護。後二頌明護所以。初得護有六。初十二頌護听人有三。此初四頌明天神敬喜。其文可見)。
斯等諸天眾。皆悉共思惟。遍觀修福者。
共作如是說(次下六頌贊听經人有四。此一頌也)。
應觀此有情。咸是大福德。善根精進力。
當來生我天(此一頌見請生天)。
為听甚深經。敬心來至此。供養法制底。
尊重正法故。憐愍于眾生。而作大飲益。
于此深經典。能為法寶器。入此法門者。
能入于法性。于此金光明。至心應听受(此三頌贊勸听經也)。
是人曾供養。無量百千佛。由彼諸善根。
得聞此經典(此一頌昔善根也)。
如是諸天主。天女大辨才。並彼吉祥天。
及以四王眾。無數藥叉眾。勇猛有神通。
各于其四方。常來相擁護(此後二頌明其衛護也)。
日月天帝釋。風水火諸神。吠率怒大肩。
閻羅辨才等。一切諸護世。勇猛具威神。
擁護持經者。晝夜常不離。大力藥叉王。
那羅延自在。正了知為首。二十八藥叉。
余藥叉百千。神通有大力。恆于恐怖處。
常來護此人。金剛藥叉王。並五百眷屬。
諸大菩薩眾。常來護此人(第二此五頌護說經人。吠率奴者。那羅延天之異名。復形大故名大肩)。
寶王藥叉主。及以滿賢王。曠野金毗羅。
賓度羅黃色。此等藥叉王。各五百眷屬。
見听此經者。皆來共擁護(第三此二頌復護听人。興公疏雲。金毗羅者名孔非孔。賓度羅者群疏不釋)。
彩軍乾闥婆。葦王常戰勝。珠頸及青頸。
並勃里沙王。大最勝大黑。甦跋雞舍。
半之迦羊足。及以大婆伽。小渠並護法。
及以獼猴王。針毛及日支。寶聖皆來護(第四次下十二頌復護說經者。彩軍者。以著彩衣為軍眾故。葦王者。諸草神王故。以珠貫頸神曰珠頸。項頸青神曰青頸。勃里沙婆者。此雲牛。牛神此王牛故。頌文窄故。略去婆字。甦此雲好。跋此雲金。雞舍此雲發。是好金發鬼神。半之迦雲五。即神足似羊。大婆伽者大威德。小渠之神。故曰小渠也)。
大渠諾拘羅。釤從 惺ゃI崧藜把┤健 br />
及以娑多山。皆大有神通。雄猛具大力。
見持此經者。皆來相擁護(諾拘羅者此雲鼠狼。即神名也。舍羅者此雲屋。山名。神依彼山。以山立名)。
阿那婆答多。及以娑揭羅。目真[ -酉+言]羅葉。
難陀小難陀。于百千龍中。神通具威德。
共護持經人。晝夜常不離(阿那婆答多此雲無熱惱。娑揭羅此雲咸海。目真此雲解脫。興公雲。此雲四絕山。[ -酉+言]羅業者。即舊雲伊蘭樹。其事如序品)。
婆稚羅 羅。毗摩質多羅。母旨苫跋羅。
大肩及歡喜。及余甦羅王。並無數天眾。
大力有勇健。皆來護是人(婆稚此雲團圓。毗摩質多羅此雲綺畫。以文其形故。母旨此雲好。苫跋羅此雲食。亦非天名。亦雲飯食神。興公。苫跋羅此雲河。從河目名耳)。
訶利底母神。五百藥叉眾。于彼人睡覺。
常來相擁護(文相可見)。
旃荼旃荼利。藥叉旃稚女。昆帝拘吒齒。
吸眾生精氣。如是諸神眾。大力有神通。
常護持經者。晝夜常不離(旃荼男聲藥叉。旃荼利女聲呼。昆帝拘吒齒即齒長包者是也。興公雲。旃稚女者即主電神。余同沼公也)。
上首辨才天。無量諸天女。吉祥天為首。
並余諸眷屬。此大地神女。果實園林神。
樹神江河神。制底諸神等。如是諸天神。
心生大歡喜。彼皆來擁護。讀誦此經人(第五此三頌護讀誦人)。
見有持經者。增壽命色力。威光及福德。
妙相以莊嚴。星宿現災變。困厄當此人。
夢見惡征祥。皆悉令除滅。此大地神女。
堅固有威勢。由此經力故。法味常充足。
地肥若流下。過百瑜繕那。地神令味上。
滋潤于大地。此地厚六十。八億瑜繕那。
及至金剛際。地味皆令上(第六此五頌復護說經人)。
由听此經王。獲大功德蘊。能使諸天眾。
悉蒙其利益。復令諸天眾。威勢有光明。
歡喜常安樂。舍離于衰相(自下二頌明得護所以舉听經人影持說者。文相可見)。
于此南洲內。林果苗稼神。由此經威力。
心常得歡喜。苗實皆成就。處處有妙華。
果實並滋繁。充滿于大地。所有諸果樹。
及以眾園林。悉皆生妙華。香氣常芬馥。
眾草諸樹木。咸出微妙華。及生甘美果。
隨處皆充滿(自下十四頌贊經威力有八。此初四頌由經威力百谷豐美也)。
于此贍部洲。無量諸龍女。心生大歡喜。
皆共入池中。種植缽頭摩。及以分陀利。
青白二蓮華。池中皆遍滿(次此二頌池沼多花)。
由此經威力。虛空淨無翳。雲霧皆除遣。
冥 悉光明(次此一頌空淨常明)。
日出放千光。無垢焰清淨。由此經王力。
流暉繞四天。此經威德力。資助于天子。
皆用贍部金。而作于天宮。日天子初出。
見此洲歡喜。常以大光明。周遍皆照耀(次此三頌日殿增耀)。
于此大地內。所有蓮華地。日光照及時。
無不盡開發(次此一頌蓮隨日剖)。
于此贍部洲。田疇諸果藥。悉皆令善熟。
充滿于大地(次此一頌果藥恆盈也)。
由此經威力。日月所照處。星辰不失度。
風雨皆順時(次此一頌風雨等順時依度)。
遍此贍部洲。國土咸豐樂。隨有此經處。
殊勝倍余方(次此一頌總結經力)。
若此金光明。經典流布處。有能講誦者。
悉得如上福(此一頌總結听所功德)。
爾時大吉祥天女及諸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于此經王及受持者。一心擁護。令無憂惱常得安樂(第三大段大眾願護)。
金光明最勝王經授記品第二十三。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就學行流通有五。此即第五成前諸品令學行意有三。一為授記。二為除疑。三更重勸。此初與記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護持後有授記品。言釋名者。興公雲。梵雲毗耶依婺恰4嗽剖詡恰J謖吒兌燦胍病<欽叻直鷚慚橐病N 浞直鷓櫧淶憊 雜脛 9拭 詡恰=夥琳呷縭瑁 br />
爾時如來。于大眾中。廣說法已。欲為妙幢菩薩及其二子銀幢銀光。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品文分二。初眾集。後與記。眾集有二。初此結集序)。
時有十千天子。最勝光明。而為上首。俱從三十三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听佛說法(次明眾集)。
爾時佛告妙幢菩薩言。汝于來世。過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那庾多劫已。于金光明世界。當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金寶山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于世(後與記有二。初與三士記。後與十千記。三士為三。初復有五。一標名。二記時。三記國。四記果。五記號。即金寶山等。號有通別。如文可知。授記之義廣如沼公疏述)。
時此如來般涅後。所有教法亦皆滅盡。時彼長子名曰銀幢。即于此界次補佛處世界。爾時轉名淨幢。當得作佛名曰金幢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自下等二大士記。文亦為五。初記時。二牒名。三記處。即于此界下是。四記國。五記號。亦有通別。如文)。
時此如來般涅後。所有教法亦皆滅盡。次子銀光即補佛處。還于此界當得作佛。號曰金光明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下第三大士記。文亦有五。一記時。二牒名。三記果。即補佛處。四記國。還于此界下是。五記名號)。
是時十千天子聞三大士得授記已。復聞如是最勝王經心生歡喜。清淨無垢猶如虛空。(下第二大段文分為四。初與記。二疑生。三為斷。四喜信。初中有三。即此初天子聞見心歡)。
爾時如來。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就(此如來知彼根熟)。
即便與授大菩提記。汝等天子。于當來世過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那庾多劫(下正與記別有八。初標序。二牒名。三記時。然劫有多種。廣如沼公疏引法花論等)。
于最勝因陀羅高幢世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一種姓又同一名。號曰面目清淨優缽羅香山十號具足。如是次第十千諸佛出現于世(此第四記國名。五記果。六記姓。七又同一名下記號。八如是下記次)。
爾時菩提樹神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從三十三天為听法故來詣佛所(此第二疑生有二。一標二問。標中有四。一舉來因。即是所舉文也)。
雲何如來便與授記當得成佛(二略問。彼為听來。雲何與記也)。
世尊。我未曾聞是諸天子。具足修習六波羅蜜多難行苦行。舍于手足頭目髓惱眷屬妻子。象馬車乘奴婢僕使宮殿園林。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虎珀璧玉珂貝。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三述疑心)。
如余無量百千菩薩。以諸供具。供養過去無數百千萬億那庾多佛。如是菩薩。各經無量無邊劫數然後方得受菩提記(四顯疑意)。
世尊。是諸天子。以何因緣。修何勝行。種何善根。從彼天來暫時聞法便得授記。唯願世尊。為我解說斷除疑網(下第二問有三。以何因緣者。是總問所以義。或自行名因。善友為緣。修何勝行等者。即問修六度行。種何善根者。即問修福智行。又有余釋。廣如疏述。余文可見)。
佛告地神善女天。如汝所說。皆從勝妙善根因緣勤苦修已方得授記(第三佛為答有三。此初印可問詞)。
此諸天子。于妙天宮。舍五欲樂(下正答所問有二。初略後廣。初中有三。一于妙天宮下舍欲樂行。能趣法會故)。
故來听是金光明經。既聞法已于是經中心生殷重。如淨琉璃。無諸瑕穢(二聞經行。法正佛因故)。
復得聞此三大菩薩授記之事(三聞記隨喜行。能願求故)。
亦由過去久修正行誓願因緣(後雙略答過去修勝行種善根二問。其文可見)。
是故我今皆與授記。于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結答也)。
時彼樹神聞佛說已。歡喜信受(此樹神喜信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第二十四。
(三門分別。言來意者。此為除疑。前品為成勸勉說受。俱當作佛故有授記。三士先曾聞經與記。時眾不惑。十千創始至會得記。故有疑生。前雖略答。往因總陳。恐聞難解。此下更為廣說。故有除病•流水二品生。然差別者。將說十千往因故。先述其緣起。即有除病品生。又恐病苦妨說听經。兼明為除令得依學。緣起既彰。次須正辨。故流水品起。廣如疏述。釋品名者。諸大違損雲病。藥能對遣曰除。此品廣明。名除病品。解妨難者。廣如疏述。煩故不陳耳)
佛告菩提樹神善女天。諦听諦听善思念之。是十千天子。本願因緣今為汝說(以下二品第二廣明十千得記因緣有二。此品明得記緣起。流水正明得記因緣。緣起分二。此初敕听許說)。
善女天。過去無量不可思議阿僧 耶劫。爾時有佛出現于世。名曰寶髻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下正陳緣起有十二。一明時節有三。初總明劫。二明佛。三明時。爾時下別明)。
善女天。時彼世尊。般涅後正法滅已。于像法中。有王名曰天自在光。常以正法化于人民。猶如父母(下第二明國界)。
是王國中有一長者名曰持水。善解醫明妙通八述眾生病苦四大不調咸能救療(自下第三明菩薩父子。于中有二。初菩薩父有四。一住處。二德號。三指名。四明醫能)。
善女天。爾時持水長者。唯有一子名曰流水。顏容端正人所樂觀。受性聰敏妙閑諸論。書畫算印無不通達(明菩薩子有五。一名。二形貌。三人所樂觀者思惠。四受性等者根性。五妙閑法術等者是明伎藝)。
時王國內有無量百千諸眾生類。皆遇疫病眾苦所逼。乃至無有歡樂之心(自下第四明醫方緣有六。此初時眾病生也)。
善女天。爾時長者子流水。見是無量百千眾生受諸病苦。起大悲心作如是念。無量眾生為諸極苦之所逼迫(二菩薩悲起)。
我父長者。雖善醫方妙通八術。能療眾病四大增損。然已衰邁老耄虛羸。要假扶策方能進步。不復能往城邑聚落救諸病苦(三思父年邁)。
今有無量百千眾生。皆遇重病無能救者(四念患無醫)。
我今當至大醫父所。咨問治病醫方秘法(五我求妙方)。
若得解已當往城邑聚落之所。救諸眾生種種疾病。令于長夜得受安樂(六念往療疾)。
時長者子作是念已即詣父所。稽首禮足。合掌恭敬。卻住一面(第五詣父咨受有二。一請問之儀)。
即以伽他。請其父曰。慈父當哀愍。我欲救眾生。今請諸醫方。幸願為我說(正以頌請。五頌分二。此初一頌求哀願說)。
雲何身衰壞。諸大有增損(次四頌正請有五。此初半頌問得病因)。
復在何時中。能生諸疾病(此半頌問病生時也)。
雲何啖飲食。得受于安樂。能使內身中。
火勢不衰損(此一頌問將養之方)。
眾生有四病。風黃熱痰 。及以總集病。
雲何而療治(此一頌問醫療之法)。
何時風病起。何時熱病發。何時動痰 。
何時總集生(此一頌問病起時節)。
時彼長者。聞子請已。復以伽他而答之曰(自下第六文為解釋。此初結集標舉。其文可見)。
我今依古仙。所有療病法。次第為汝說。
善听救眾生(自下三十二頌文正頌釋分三。此初一頌許說也)。
三月是春時。三月名為夏。三月名秋分。
三月謂冬時。此據一年中。三三而別說。
二二為一節。便成歲六時。初二是華時。
三四名熱際。五六名雨際。七八謂秋時。
九十是寒時。後二名冰雪。既知如是別。
授藥勿令差(自下三十頌正釋中復三。初四頌時節。三三而別說者。謂三月三月為一時。結前四時。二二為一節者。謂二月二月為一節。標後六時)。
當隨此時中。調息于飲食。入腹令消散。
眾病則不生(次十三頌正答問中。此初一頌標令調息也)。
節氣若變改。四大有推移。此時無藥資。
必生于病苦(次三答初問。于中此初一頌正答病生因)。
醫人解四時。復知其六節。明閑身七界。
食藥使無差。謂味界血肉。膏骨及髓腦。
病入此中時。知其可療不(此兩頌令知病處。一味界者。梵雲阿 對諂ぐ訃洹R 持鏈恕7治 幀R 衣囈紜<醋抑食紗笮”恪6 督紜<唇蛭段 噬矸幀6 H 狻K母唷N騫恰A 琛F唚越紓 br />
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 。及以總集病。
應知發動時。春中痰 動。夏內風病生。
秋時黃熱增。冬節三俱起(次此兩頌答第二問。明病體數並生時。準此五行推之。痰是水。風屬木。熱是火。水六月胎正明死。木九月胎五月死。火十二月胎八月死。故將衰病死慕時發。亦于此時可以治也。亦兼答第五問中初四時問)。
春食澀熱辛。夏膩熱咸醋。秋時冷甜膩。
冬酸澀膩甜。于此四時中。服藥及飲食。
若依如是味。眾病無由生(次此二頌答第三問)。
食後病由 。食消時由熱。消後起由風。
準時須識病(次此一頌答第五問)。
既識病源已。隨病而設藥。假令患狀殊。
先須療其本。風病服油膩。患熱利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