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2卷No.2333
No.2333
華嚴宗香薰抄第一。
問題。
問。普光法堂名。可有有財釋耶。
問。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教主盧舍那佛。何位佛耶。
問。第二會可有入定分耶。
問。清涼大師意。先說法後入定義。引何經文證之耶。
問。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可有入定分耶。
問。第二會序分唯限當會歟。
問。名號品經文雲。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文)。爾者初始得佛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名號經文雲。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蓮華藏(文)。爾者坐蓮華藏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名號品經文雲。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文)。爾者今此大菩薩者。為新眾為當舊眾歟。
問。名號品經文雲。盡一生補處(文)。爾者可有簡始異終義耶。
問。名號品經文雲。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爾者可有簡主異客義耶。
問。名號品經文雲。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盡一生補處(文)。爾者今此一生者可指天上生耶。
問。香象大師引攝論說雲。遍計染分名生死。圓成淨分名涅(文)。爾者以何法名依他耶。
問。香象大師意。十藏問十回向品答(文)。爾者在十回向後答歟。
問。香象大師意。六十華嚴經所說十定問何品答之耶。
問。菩薩本業經•華嚴經名號品。同本異譯歟。
問。梵網經可雲華嚴經部類耶。
問。清涼大師依梵網經意于幾處說法耶。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三會所說法。望華嚴經第四會所說法時。其體可同耶。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望華嚴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時。其體可同耶。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雲。初禪說十金剛心(文)。爾者今此十金剛心者。指十回向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于何處說十願十忍法門耶。
問。清涼大師意。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出四例不同。爾者第三有無不同相。如何釋之耶。
問。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各說一法門歟。
問。香象大師意。十頂問何品答之耶。
問。清涼大師十頂問十忍品答雲釋意。引何相例耶。
問。名號品經文舉三十四問。爾者後際十四問何品中答之耶。
問。普光法堂名可有有財釋耶。進雲。探玄記中不舉有財釋也。付之。有財釋者。由有財得名之義也。而于堂中說普法門故。名普光法堂。何無有財釋哉。是以清涼•惠苑二師。于普光法堂名。有有財釋判。如何。
答。于有財釋。其類雖多。由有他法為自名。以之專名有財釋也。而于普光法堂者。名言之中既有堂言。故異常途有財釋也。故探玄記中。釋普光法堂名之時。不舉有財釋歟。但于清涼•惠苑兩師釋者。佛于其中放普光故。或佛于殿中說普法門。惠光照世故。于普光法堂名。有有財釋雲也。若依此義者。香眾大師意。可雲有有財釋。故師資定判不可有相違歟。
玄四雲。二會名者。名普光法堂會。然釋有五義。一約事。謂佛于堂內放光普照故。名此堂為普光。于中說法。又名法堂。此依主釋。二約法。謂真俗遐周曰普。妙智照達雲光。境智玄軌為法。此普光則法。又詮普光之法。堂內說此。依主為名。法通二釋。堂唯依主。三約境。謂普體光用。法通教義。四唯約智。亦如境說。五約實。謂無礙法界一塵一行。皆遍因陀羅網重重顯現。故稱為普。即普圓明煥曜。故復雲光。無不正軌。故亦雲法。即法應緣成蔭為堂。皆持業釋。如以三空為門等。例唯可知。又信該六位稱普。滅惑顯理為光。陰機為堂(文)。
疏三上雲。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于其中放普光故。三佛于殿中說普法門。惠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依主釋。後二有財。約法則名信行之會(文)。
鈔七下雲。疏佛于殿中說普法者。就此普法。自有四義。一境智合說。真俗雙照曰普。妙智照達名光。二單約境說。體周曰普。用徹為光。三唯約智說。準境可知。四約融攝說。若事若理。皆無障礙。一塵一行。猶如帝網曰普。圓明顯煥為光。余如十玄(文)。
刊四雲。二會名中。約處名普光明殿會。殿中演說普法光明。有財釋也。若言普光明殿之會。依主釋也。若約法名說信終心會。謂初三品明信之勝緣。後三品明信中解行及德。此即說信終心之會。依主釋也(文)。
問。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教主盧舍那佛。何位佛耶。進雲。探玄記雲。若說信法。即信中佛。余位亦爾(文)。付之。定佛果位分。更不可依所說法門。設雖第二會說十信法。教主何可雲信中佛哉。若從所說法門定能說教主位分者。說生死法佛可名生死佛歟。如何。
答。六位之成佛者。一宗之玄談也。故五教章雲。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文)。而盧舍那佛說十信法之時。以十信為顯相故。雲若說信法即信中佛也。但生死法非佛果攝故。會不可為相例之難也。
玄四雲。問。未知此舍那佛是何位中佛。答。若說信法即信中佛。余位亦爾。思之(文)。
疏三上•演義抄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問。第二會可有入定分耶。進雲。香象•清涼兩師。俱無入定分釋也。付之。說法之習。必先可入定也。至第二會何無入定分哉。是以見宗家余處解釋雲。諸聖說法。皆悉入定(文)。何況立證誠道理雲。第二會可有入定分。八會隨一攝故。如余會(文)。于此量付何過。成第二會無入定分之義哉。
答。第二會中說十信法。以十信法不成位故。不入定說之也。故探玄記雲。何不入定者。以信無位故(文)。疏雲。問。何以下入定。以未入住性不定故(文)。演義鈔中釋此文雲。一者正答。猶如輕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文)。但于說法之習必先可入定雲難者。就多分論之。雖入定之後。說法有別由時。少分亦可有不入定說法之義也。宗家余處釋。即談多分相歟。次于第二會可有入定分雲比量者。可有不定過也。為如初會第九會隨一攝故。第二會有入定分。為如新譯華嚴經第七會九會隨一攝故。第二會無入定分。可作法也。就中隨一攝故因用不隨量形。若一向用之者。佛果位可有煩惱。因果二位隨一攝故。如因位雲量可立歟。
疏三上雲。問。何以不入定。以未入住性不定故。若爾十定豈散善耶。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四不入說。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文)。
鈔七下雲。疏以未入位性不定故下。答此上問文有五段。一者正答。猶如輕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二若爾下。躡跡生難。三然說法下。以義釋通。
刊四雲(無釋)。
玄四雲。何不入定者。以信無位故。前會豈有位耶。以是果德深細故。此中豈無果法耶。以為成因故。通具廣因故(文)。
疏三上雲。何不入定。以果順因。同信會故。余如上說。何故無加。以無定故。又永佛神力是冥加故(文)。
鈔七下雲。疏何不入定者。問意雲。信未入位許不入定。說佛三業。何不入定。故為此通。以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說果故(文)。
刊四雲。何不入定者。表信同會故。何故無加者。以無定故(文)。
問。清涼大師意。先說法後入定義。引何經文證之耶。進雲。疏雲。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文)。付之。入無量義處三昧為說法華經也。是則當先入定後說法之常儀。何引之證先說法後入定之義哉。
答。演義鈔中釋此事。引法華經。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佛心不動之文。說先說法後入定之義也。下述其意雲。若出其意。無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法華即是收入之法。故彼經雲。究竟至于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今欲收入。先辨出生。若知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還歸一實相故。欲為法華序故說無量義。便入此定(文)。解釋既被委悉。疑難自被會通歟。
疏三上雲。然說法之儀通有四句○二說後定。如無量義經等○說後入者。說在行故。將起後故(文)。
鈔七下雲。二中說後定如無量義經者。即法華經雲。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經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是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也。若出其意。無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法華即是收入之法。故彼經雲。究竟至于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今欲收入。先辨出生。若知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還歸一實相故。欲為法華序故。說無量義。便入此定○三說後入下。通第二義。入即修行。上引無量義經。乃是別意。而有等言。等取此經通意。通諸經意。今顯通意耳(文)。
刊四雲(無釋)。
疏三上雲。二會數(文)。
鈔九上雲。二會數者○或一經多會說。如華嚴•般若。或一會說多經。如無量義法華(文)。
刊四雲。三會數者○或一經聞會說。或一會說多經。廣顯應知(文)。
法華經一雲(序品)為說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文)。
問。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可有入定分耶。進雲。清涼大師無入定分釋也。付之。說法之習。必先可入定也。至新譯華嚴經第七會。何無入定分哉。是以披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初品雲。入剎那際諸佛三昧。可有入定分見。如何。
答。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初品說十定相故。為表常在定故。無入定分也。或亦入定為受佛加被也。彼會初品無佛顯加故。無入定分也。故疏中釋第七會無入定分雲。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文)。但于說法之習必先可入定雲難者。就多分論之。雖入定之後說法。有別由時。少分亦可有不入定說法之義也。如彼華嚴經第二會等也。次于十定品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之文者。此如來入剎那際諸佛三昧雲也。故十定品經雲。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于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文)。今判其會入定有無。就彼會能說人論之也。而十定品者。普賢菩薩說之。非佛自說也。故彼品經中說本分雲。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文)。述說分雲。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觀普眼等諸菩薩眾。而告之言(文)。
疏三上雲。四不入說。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一○第七為表常在定故。又入為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文)。
鈔七下雲。二第七為表下解第四。第四有二會不入定。第二不入前已解竟。準解第七(文)。
刊四雲(無釋)。
華嚴經四十雲(十定品)。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于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文)。
疏八上雲。三入剎那下。就德顯主(文)。
華嚴經四十雲(十定品)。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為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眾。說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文)。
疏八上雲。大文第四。爾時如來告下。本分。
華嚴經四十雲(十定品)。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觀普眼等諸菩薩眾。而告之言(文)。
疏八上雲。大文第五。爾時普賢下。說分(文)。
問。第二會序分唯限當會歟。進雲。探玄記雲。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說亦爾(文)。付之。既第二會序分也。唯可限當會。何通余會哉。
答。第二會初名號品中。廣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等三十四問。早即自此會初名號品中說分已來。至第六會終性起品。隨其所應。品品之中答前所問故。同一翻問答。修因契果生解分故。此中序分通第六會已來雲也。
玄四雲。四釋文者。于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翻問答之內。長分有三。初序分。二請分。三說分。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說亦爾(文)。
疏三上雲。今就四番問答科。從此終第七會。即當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今為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今初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以為少異(文)。
鈔七下雲。疏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者。以六會共答此中問故。第一序分。唯屬此會。為加序分。名為順文(文)。
刊四雲。第四釋文者。就此分中長科為二。先問。後爾時世尊知諸下答。前中二分。光明序分。後時諸菩薩下明請分(文)。
問。名號品經文雲。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文)。爾者初始得佛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又此中初始得者。約信法辨之(文)。付之。初始得佛者。顯成佛未久之義也。何釋約信法辨之哉。依之惠苑法師釋此文雲。約主彰時(文)。加之探玄記余處解初會初品始成正覺之經文雲。此中是成正覺來經今七日故。雲始成正覺也(文)。雲初始得佛。述始成正覺。其言雖少異。其義不可替。如何。
答。初始得佛者顯成佛未久之義雲事。經文既炳然也。更不可替初會初品始成正覺之經文。故刊定記當卷解釋。探玄記余處定判。還為講答潤色。不可為難契之論哉。但于探玄記約信法辨之之進釋者。自宗意談六位之成佛故。十信滿心即唱究竟果滿成道也。故說十信法之時。以十信佛且為顯相故雲爾歟。唯探玄記若說信法即信中佛之釋。可思之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佛在摩謁提國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文)。
玄四雲。又此中初始得者。約信法辨之(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名)。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文)。
疏三上雲。初別顯說時(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二別顯中初雲始成正覺者。約主彰時。亦如上說(文)。
華嚴經一雲(世間淨眼品)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謁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文)。
玄二雲。第五釋文者。始成正覺者。意顯初始之義。然有二相。一初七日是現世之始。二第二七日是說法之始。此中是成正覺來經今七日故。雲始成正覺也(文)。
華嚴經一雲(世主妙嚴品)。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文)。
疏一下雲。第三別明時分者。前標一時未知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亦彰大師出現時也(文)。
鈔五上雲(無釋)。
刊二雲。前中始成正覺者。謂前但總標聞法一期究竟。然未別指的在何時故。此別明始成正覺時也(文)。
問。名號品經文雲。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蓮華藏(文)。爾者坐蓮華藏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蓮華藏者。信行開敷。離染攝德(文)。付之。余會之時。佛坐蓮華。此會獨非坐蓮華。何儲信行開敷故哉。是以探玄記中釋。凡說法處皆有蓮華座。如何。
答。凡儲如此故事。可隨時宜。而第二會說十信法故。寄之釋蓮華藏義。何強疑之哉。余會亦寄其所說法。顯蓮華藏義。更非所遮歟。但于探玄記釋者。說法之處皆有蓮華座雲事。自本所許也。有何相違哉。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佛在摩謁提國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蓮華藏師子座上(文)。
玄四雲。蓮華藏者。信行開敷。離染攝德。約法準之。又大集經中。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凡說法處皆有蓮華座。余義並同前釋(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于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無釋)。
刊四雲。座名蓮藏者。西域呼蓮台為藏。含其子故。座既似蓮。佛據其台故雲坐藏(文)。
問。名號品經文雲。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文)。爾者今此大菩薩者。為新眾為當舊眾歟。答。可雲舊眾也。兩方。若舊眾者。見次下經文雲。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尤可新眾也。是以探玄記中釋此文雲。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文)。此釋意可新眾雲事炳然也。若依之爾者。皆是一生補處大菩薩也。豈非舊眾哉。
答。任探玄記余處並綱目。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或唯新無舊。如三•四•五三會。或亦新亦舊。如初•二•八三會之釋。第二會同聞眾有新舊二眾之中。會初所列大菩薩眾者。是可舊眾也。其故。定八會新舊二眾之時。設雖從他方來眾。此界佛眷屬眾名舊眾故也。而今文不雲他方佛眷屬眾故。可非新眾也。光明覺品中雲。以佛神力故。百億閻浮提。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如實色世界。各于本國佛所。所謂不動智佛○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之文。列新眾也。是即他方佛眷屬眾故也。等二會同聞眾雲亦新亦舊之中。其新眾者。指此文也。故探玄記中釋此文雲。二以佛神力下。現新眾來集(文)。但于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者。雖從他方來。此界他眷屬眾故名舊眾。無相違也。次于探玄記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之釋者。是非定八會同聞眾新舊二眾之門。于舊眾中。且以他方來眾名新眾之一門廢立也。以何知之者。任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之釋。第六會中雖唯有舊眾不列新眾。探玄記余處中。釋第六會初與大菩薩眾俱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但來集會之經文雲。簡新異舊(文)。準彼思之。簡新異舊之今釋。于舊眾中。且以他方來眾名新眾之一門廢立歟。
今此義者。去嘉禎四年十一月被行探玄記第四卷三十講之時。藏圓得業對宗性得業疑此論義。其座愚答之趣也。但未生決智也。
問。名號品經文雲。盡一生補處(文)。爾者可有簡始異終義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有簡始異終義者。探玄記中釋此文雲。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文)。如解釋者。不可有此義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余處中釋十地品經文雲。簡始異終。謂別于十地初心等故。彼雲皆一生得阿耨菩提等。此文略也(文)。準彼釋思今文。可有簡始異終之義也。如何。
答。凡約簡言有二義。謂或撰取義。或嫌舍義也。而探玄記今解釋中。解盡一生補處之經文。雲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撰取終義也。謂一生補處故之所以。其旨分明也。何況見探玄記一段之釋。雲一簡多異少謂十佛國土微塵數故者。撰取多義。二簡大異小謂大菩薩故者。撰取大義。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者。撰取新義也。準彼思之。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撰取終義雲事炳然也。加之探玄記余處。解離世間品悉是一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經文雲。三簡終異始。其意亦同之。故據此義門之時。不可有簡始異終之義也。但于探玄記余處簡始異終之釋者。實為難思。若夫于彼處。且約嫌舍義。雲簡始異終歟。謂別于十地初心等故之所以。撰取終之旨分明故也。或亦簡始異終者。展轉書寫之謬也。可雲簡終異始之義可有也。
重難雲。二義會通俱不可然。先就初義難思。勘探玄記余處一段之釋。雲一簡大異小謂別地前者。撰取大義。二簡住異退謂別于七地已還者。撰取住義。四簡新異舊者。撰取新義也。至中間簡始異終之釋簡者。嫌舍始義雲事。皆前後簡言甚難依用哉。次就後義亦不明。勘探玄記多本。皆雲簡始異終。全無簡終異始之本。明知簡始異終者。是正本雲事。
答。
問。名號品經文雲。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爾者可有簡主異客義耶。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若有簡主異客義者。探玄記中釋此文雲。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文)。準而思之。不可有簡主異客之義哉。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余處中。解十地品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之經文雲。亦是簡主異客(文)。依彼釋推今文。可有簡主異客之義也。如何。
答。簡言頗雖有所可思。探玄記釋處處之習。多名撰取義也。而今解釋中。受名號品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雲。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文)。主者舊義。客者新義。故他方來眾不可有簡主異客之義雲事必然也。故余處釋中。解離世間品各從十方世界來集之經文雲。四簡客異主。不擇簡主異客也。但于探玄記余處亦是簡主異客之釋者。是則展轉書寫之謬也。實可雲亦是簡客異主也。以道理思之。上雲簡新異舊畢。不隔言寧可舉與上義相違簡主異客之義哉。
重難雲。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盡一生補處。悉從他方世界來集(文)。
玄四雲。初中有四。一簡多異少。謂十佛國土微塵數故。二簡大異小。謂大菩薩故。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然此四位。以前望後。展轉奇特。皆可準知(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其來集(文)。
疏三上雲。前中菩薩簡非凡小。補處明非下位。他方而來非舊眾也(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四悉從他下。顯眾新集(文)。
華嚴經五雲(如來光明覺品)以佛神力故。百億閻浮提。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樂色。華色。瞻卜華色。青蓮華色。金色。寶色。金剛色。頗梨色。如實色世界。各于本國佛所。所謂不動智佛。智慧火佛。淨智佛。具威儀智佛。明星智佛。究竟智佛。無上智佛。自在智佛。梵天智佛。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文)。
私雲。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有新眾者。指此文也。故探玄記釋此文雲。現新眾來集(文)。
玄四雲。二以佛神力下。現新眾來集。于中佛神力者。是前則如其像現神力是也。所集中有三世間等。可知(文)。
華嚴經一雲(世間淨眼品)。與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俱。其名曰普賢菩薩。普德智光菩薩。普明師子菩薩。普勝寶光菩薩。普德海幢菩薩。普惠光照菩薩。普寶華幢菩薩。普勝軟音菩薩。普淨德焰菩薩。普相光明菩薩。大光海月菩薩。雲音海藏菩薩。德寶勝月菩薩。淨惠光焰自在王菩薩。超趣華光菩薩。無量智雲日光菩薩。大力精進金剛菩薩。香焰光幢菩薩。月德妙音菩薩。光明尊德菩薩。與如是等諸菩薩俱。皆是盧舍那佛宿世善友(文)。
玄二雲。大段第二明眾生世間圓滿。于中先總料簡。後釋本文。初中略作十門分別。一明眾數。二新舊○初眾數者。謂此初會有五十五眾。始從普賢至摩醯眾為三十四類。後從善海還至普賢為十八眾。帖前總為五十二眾。海惠內眾並新集十方及勝音眾。帖前總為五十五眾。第二會中有新舊二眾。帖前為五十七眾。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眾。帖前總為六十一眾。第五會中升天品內有五十二眾及雲集一眾。第六會有同生異生二眾。及第七會一眾。帖前總為一百一十七眾。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及天王三眾。帖前則為一百二十眾○二諸會新舊者。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或唯新無舊。如三•四•五三會。或亦新亦舊。如初•二•八三會。余意各如下文集眾中說(文)。
綱目雲。第六眾數差別作十門。一明眾數。二新舊○初眾數多少者。謂此初會。謂五十五眾。始從普賢至摩醯眾為三十四眾。復從善海還至普賢為十八眾。帖前總為五十二眾。海惠內眾並新集十方及勝音眾。帖前總為五十五眾。第二會中有新舊二眾。帖前總五十七眾。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眾。帖前總為六十一眾。第五會中升天品內有五十二眾及雲集眾。帖前總為一百一十四眾。第六會中有同生異生二眾。及第七會一眾。帖前總為一百一十七眾。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天王三眾。帖前則為一百二十眾○二諸會新舊者。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或唯新無舊。如三•四•五三會。或亦新亦舊。如初•二•八三會。余意各如下集眾中說(文)。
華嚴經文義綱目別記上雲。或唯舊無新如六七等者。十地品初。雲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故。問。何故無新眾耶。答。四十類常隨眾是舊眾。今此會中。若從遠方來眾始無。而終至會聞法為舊眾。後後集會為新眾。六•七二會中。從始至終唯舊無新。謂眉間放光後後無集。眾事藏雲。依論經此中即有所從來處。謂種種佛國集。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此中無前者。已從他方世界來眾集故。此繁也。問。若爾上文別言從他方來。從或一界二界眾而來。亦名他方。又下文言種種佛土集。何故無新耶。答。一華藏世界內種種國土故。唯舊無新也(文)。
華嚴經二雲(世間淨眼品)。爾時于佛師子之座一切妙華摩尼寶輪高台樓觀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其名曰海惠超越菩薩。無量師子吼菩薩。眾寶光幢菩薩。智日超惠菩薩。不可思議功德智稱菩薩。方便寂靜妙華髻菩薩。金光焰菩薩。法界普音菩薩。淨雲月幢菩薩。善超淨光菩薩(文)。
玄二雲。大段第二明海惠等內眾者。顯因果同體故。依正無礙故。境智無二故。緣起樓觀內因外果。內即外故出菩薩也(文)。
華嚴經三雲(盧舍那佛品)。爾時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東。次有世界海。名淨蓮華勝光莊嚴。中有佛剎。名眾寶金剛藏。佛號法水覺虛空法王。于彼如來大眾海中有菩薩。名觀勝妙法清淨王。為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眷屬圍繞來向佛所。充滿十方一切虛空。興十種寶色光明華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十種妙寶須彌山雲。十種日輪雲。十種寶華雲。十種妙寶樓閣藏雲。十種華樹雲。十種妙香現眾色雲。十種一切妙音聲雲。如是一切悉皆彌覆充滿虛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已。在于東方雜華光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文)。自余九方七段之文。恐繁略之。準此可思。
私雲。香象大師意。初會有新眾者。指此文也。故探玄記中釋初會同聞眾雲。並雜集十方(文)。
玄三雲。第二集眾中。先明諸會有四義。一有無○初中六•七二會無。以證位及行熟俱皆離相故。余六皆有。所為可知。凡集新眾有四意。一為攝機。二為證法。三為興供。四明眾圓(文)。
華嚴經九雲(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爾時十方各過百佛世界微塵數剎一一方各十世界。其世界名因陀羅。次名蓮華。次名眾寶。次名優缽羅。次名妙行。次名善行。次名歡喜。次名星宿。次名無厭慈。次名虛空。其佛號不變月。次號無盡月。次號不動月。次號香風月。次號自在天月。次號清淨月。次號無上月。次號星宿月。次號不衰變月。次號無量自在月。其菩薩名法惠。次名一切惠。次名勝惠。次名功德惠。次名精進惠。次名善惠。次名智惠。次名真實惠。次名無上惠。次名堅固惠。此諸菩薩各于其國佛所。淨修梵行。爾時佛神力故。彼一一菩薩。各將一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俱來詣佛所。恭敬禮拜。父佛神力故。化作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界須彌山頂菩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文)。
私雲。香象大師意。第三會唯有新眾者。指此文也。
玄五雲。四釋文中三。初集眾○初中二。先此土。後類通。前中二。初顯所從來處。二佛神力下明菩薩集來(文)。
華嚴經十二雲(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爾時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惠。次名幢惠。次名地惠。次名勝惠。次名燈惠。次名金剛惠。次名安樂惠。次名日惠。次名清淨惠。次名梵惠。其佛號常住眼。次號無量眼。次號真實眼。次號不動眼。次號天眼。次號清淨眼。次號安諦眼。次號明相眼。次號無上眼。次號清光澤眼。其菩薩名功德林。次名惠林。次名勝林。次名無畏林。次名慚愧林。次名精進林。次名力成就林。次名豎固林。次名如來林。次名智林。此諸菩薩各于其國佛所。淨修梵行。爾時佛神力故。彼諸菩薩各與一佛世界塵數菩薩來詣佛所。恭彌禮拜。佛神力故。隨所來方。化作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界夜摩天上菩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文)。私雲。香象大師意。第四會唯有新眾者。指此文也。
玄六雲。四釋文者。三義同前。初集眾內。先此界。後類通。前中初顯所從來處。後佛神力下明菩薩集來(文)。
華嚴經十五雲(如來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百萬億諸大菩薩頂戴護持。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百萬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百萬億 手菩薩雨一切 。百萬億末香手菩薩雨一切末香。百萬億衣手菩薩雨一切寶衣。百萬億幢手菩薩雨一切幢。百萬億幡手菩薩雨一切幡。百萬億寶手菩薩雨一切寶。百萬億莊嚴手菩薩普雨一切諸莊嚴具。百萬億諸天以天種種莊嚴宮殿而以莊嚴。歡喜天子以百萬億諸天莊嚴宮殿而莊嚴之。百萬億生貴天子法身普覆。百萬億灌頂天子舉身持坐(文)。
私雲。香象大師意。第五會唯有新眾者。指此文歟。
玄七雲。第二菩薩眾中。初十依本位名顯德用。後四以天名說此土並是海印中法界自在差別實德。以人法無礙依正混融故致然也(文)。
華嚴經二十五雲(十地品)。與大菩薩眾俱。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俱來集會(文)。
十地論一雲。與大菩薩眾俱。一切不退轉。皆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界俱來集會(文)。
玄九雲。與大菩薩下。顯眾生世間。于中有五。一簡定其人○初中準論經有四。一簡大異小。謂別地前。二簡住異退。謂別于七地已還。三簡始異。謂別于十地初心等故。彼三皆一生得阿耨菩提等。此文略也。亦可。于阿耨等是此終位不退。即是簡住異退。四簡新異舊。亦是簡主異客。于中諸義並同前釋(文)。
華嚴經三十八雲(離世間品)。與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一切佛剎微塵等菩薩摩訶薩俱。悉是一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從十方世界來集(文)。
玄十七雲。第三眾生世間圓滿中有二。初舉數嘆德○前中一舉數。二簡大異小。三簡終異始。四簡客異主(文)。
華嚴經四十五雲(入法界品)。爾時東方過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世界海有世界。名金剛雲明淨燈莊嚴。佛號明淨妙德王。彼大眾中有菩薩。名明淨願光明。與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俱來向此土。興種種雲莊嚴虛空。所謂興天華雲。散天末香雲。垂天 帶雲。雨天寶雲。天莊嚴雲。天寶蓋雲。天寶衣雲。天幢蓋雲。充滿虛空。以可悅樂眾寶莊嚴。來詣佛所禮拜供養。即于東方化作一切莊嚴樓閣寶蓮華藏師子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坐(文)。
自余九方。或有九段或有十段之文。恐繁略之。準此可思。
私雲。香象大師意。第八會有新眾者。指此文也。故探玄記釋此文雲。第五集新眾分(文)。
玄十八雲。第五集新眾分中有二。初明所集之眾○前中復二。初別集十方○前中十方即為十段(文)。
問。名號品經文雲。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盡一生補處(文)。爾者今此一生者。可指天上生耶。進雲。探玄記四雲。一生有三義。一約人中。二約天上。三約下生之身(文)。付之。一生補處者。唯可指天上生。何可有三種不同哉。是以探玄記余處釋性起品為一生補處菩薩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之經文雲。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智位。俱舍論述。謂住都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薩。如何。
答。一生所系菩薩者。泛爾兼正通論之時。或指上天以前一生。或指都史多天一生。或指下生最後一生之三義可有也。探玄記今定判即顯此義門也。其中上天以前一生者。隔天上生故。非正一生所系。下生最後一生者。即身成佛故。亦無一生所系之義。都史多天一生者。所殘唯是最後一生故。當正一生所系之義也。清涼大師。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之釋。此旨分明也。
探玄記余處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智位之釋。俱舍論等謂住都史多天一生所系菩薩之文。專可為今義之證據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俱。盡一生補處(文)。
玄四雲。三中一生有三義。一約人中。二約天上。三約下生之身。此就化相。若約實報。四種變易報中。唯有末後無有生死一位猶存。故雲一生。此經意約前義辨也(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文)。
疏三上雲。言一生者。釋有二義。一約化相。謂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二約實報一生。謂于四種變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約化相耳(文)。
鈔七下雲。疏四種變易生死者。第一疏鈔已引攝論無上依經(文)。
刊四雲。言一生者有二種。一約化用。于中復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從兜率降誕王宮一生。二約實報一生。此于四種生死中。第四無有生死之生也。今此多就化相門說(文)。
華嚴經三十六雲(寶王如來性起品)。為一生補處菩薩。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文)。
玄十六雲。三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智位普照大法雲也(文)。
華嚴經五十一雲(如來出現品)。為一生所系菩薩。雨大法雨。名清淨普光明(文)。
疏九上雲。三一生所系者。謂如彌勒。更一下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故。今為說令淨彼細或成種智普照。上三皆等覺位(文)。
鈔十九上雲。言更一下生者。第二會初已廣分別(文)。
刊十三雲。三一生所系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法雨。名清淨等者。謂說斷集將滿智果□□並令圓滿故。已上並等覺位(文)。
問。香象大師引攝論說雲。遍計染分名生死。圓成淨分名涅(文)。爾者以何法名依他耶。進雲。探玄記釋雲。二分不異名一依他(文)。付之。遍計是體性都無之法。圓成即真如常住之性也。生死涅名體既別。何釋二分不異名一依他哉。
答。遍計所執名為生死。圓成實性名為涅。無明燻真如名染分依他。真如燻無明名淨分依他。故雲二分不異名一依他也。故演義抄十九上雲。然此二門各分染淨。謂無明燻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燻無明成淨緣起(文)。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常善思量世間涅(文)。
玄四雲。二常善思等明染淨一對。謂如攝論中。依他起上遍計染分名生死。圓成淨分名涅。二分不異名一依他。若見一分余分性不異。是故經說。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又中論雲。世界與涅無毫厘差別。此名染淨無礙。四句融攝。或以本從末唯世間。或反此唯涅。或相融而雙現。或形奪而兩亡。巧觀此理名曰善思。恆觀不息名曰常思(文)。
疏三上•演義抄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疏一上雲。三終教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性○依他無性即是圓成(文)。
鈔三上雲。疏依他無性即是圓成者。第四明三性空有即離別中相即之義。謂依他是因緣生法。緣生無性無生故空。空即圓成。更無二體。此中無性即無遍計之性。法相宗中無于遍計。無即是空故。但空遍計。法性宗中則依他性上無遍計性故。依他即空。空即無性之理。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故。密嚴經雲。名為遍計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為第一義。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因緣上三義具足。無前無後故。即有即空不相舍離。若釋三性之名。大意不殊。前教但融不融故。分性相之二宗耳(文)。
華嚴經二十八雲(十地品)。是菩薩善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闢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文)。
十地論十雲。經曰○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闢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論曰○世諦智者。善知眾生身等染分淨分不二分。善分別知故。如經是菩薩知眾生身乃至知虛空身故(文)。
玄十四雲。初中十身內。初三是染分。次六是淨分。後一是不二分。各言分者。此是同一大緣起法義分出故。如攝論中。于依他起上雜染分名遍計。清淨分名圓成。不二分為依他。是故若見一分余分性不異。皆融通會攝。此中不二分約相盡為言故。以虛空身表也(文)。
華嚴經三十八雲(十地品)。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文)。
疏七下雲。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知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一實故(文)。
鈔十七上雲(無釋)。
刊十一雲。初中十身內。初三是染分。次六是淨分。後一是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法界中分別為十故(文)。
疏。九上雲。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文)。
鈔十九上雲。疏隨門不同種種有異下。第三結例。即類結余門。門雖有多。且略分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若無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雲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故。平等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身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雲。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分染淨。謂無明燻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燻無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于淨緣中復有因果。因有純雜。果有依正。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雲。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雙辨二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前之二門雙具悲智雙融心境(文)。
五教章中雲(三性同異義)。第二總說者。三性一際隨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是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于依他中分別性及真實性。生死為涅。依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性一分成生死。由真實性一分成涅。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實性成涅故。此性非涅。何以故。此性由分別一分即是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說一分。若見一分余分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亦不見涅。由此意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又雲。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故說三分。釋曰。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性以煩惱為性。真實性以清淨品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分。依此義故作是說。此上論文又明真該妄末相無不攝。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思之可見(文)。
攝大乘論上(無著造佛陀扇譯)雲。有何義故。如梵王經中說。我不見世間不證涅。他相性中妄分別及成就性因故。說世間及涅事。無異事故。如是彼他性想妄分別分故說為世間。成就分故說為涅(文)。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真諦譯)雲(應知勝相)。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于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真實性。生死為涅。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文)。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玄奘譯)雲(所知相分)。世尊依何蜜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故(文)。
梁攝論六(世親造真諦譯)雲(應知勝相中分別章)。論曰。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于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真實性。生死為涅。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真實性成涅。此性非涅。何以故。此性由分別分即是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說一分。若見一分余分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亦不見涅。由此意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文)。
世親攝論五雲(應知勝相勝語)。論曰。世尊依何義故。于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于依他性中。約分別性成就性故。生死涅體無差別義。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釋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說隨順相應。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問經中說。如來不見生死及涅。依生死涅無差別義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故。亦非涅。由即彼分別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說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由此意故。于彼經中說不見生死不見涅(文)。
世親攝論五(玄奘譯)雲(所知相分)。論曰。世尊依何蜜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故。釋曰。如是三種自性相法所說契經悉皆隨順。今當顯示。世尊依何蜜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者問。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無差別蜜意者答。次當廣釋。依他起自性非定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故。亦非定涅。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說一性。由此自性。若得一分余分不異。依此意趣。于彼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文)。
無性攝論五(玄奘譯)雲(所知相文)。論曰。世尊依何蜜意。于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故。釋曰。世尊依何蜜意乃至無差別蜜意者。若問若答。兩段本文其義易了。不須重釋。何以故下。釋上生死涅無差別蜜意。若遣遍計永無。復余不得生死不得。此時便得觀見寂滅涅。然此中說偏一不成無差別性。為遣愚夫定性差別顛倒執著。亦即顯示依他起義。依二自性不決定故(文)。
問。香象大師意。十藏問十回向品答(雲雲)。爾者在十回向後答歟。進雲。探玄記中十藏問在十回向前答釋也。付之。十藏問既在十回向後。何十藏答在十回向前哉。
答。見華嚴經文。問中列十回向十藏。十藏問在十回向後。列品次第之時。第四會終列十無盡藏品。第五會中列十回向品。故十藏答在十回向前雲也。即探玄記中釋此事雲。初中十藏何故問在回向後。下答在回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回向後。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攝義故在回向前。收攝諸行。令成回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文)。清涼大師定判惠苑師之解釋。其意同之。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回向十藏十地(文)。
玄四雲。初中十藏何故問在回向後。下答在回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回向後。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攝義故在回向前。收攝諸行令成回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說諸菩薩○十回向十藏十地(文)。
疏三上雲。十藏第四會中答。以藏有二義。一收攝義。謂收攝諸行以用回向故。答在回向之前。二出生義。以出生地上證智故。問居回向之後(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十藏第四會中答。何故問在回向後。答在回向前者。顯藏有二義故。一收攝義故在回向前。收攝諸行以回向故。二出生義故在回向後。由此親生十地智(文)。
問。香象大師意。六十華嚴經所說十定問何品答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十定十忍品答(文)。付之。十定十忍其相遙異。何釋十定問十忍品答哉。何況見八十華嚴經文。別有十定品。明知六十華嚴經十定問。雖十定品答。覺賢三藏不譯十定品故。六十華嚴經十定答文脫落雲事。是以清涼大師。三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自品。惠苑師釋。十定第七會中十定品答。如何。
答。六十•八十兩部華嚴經。梵本是別雲事。香象•清涼兩師定判分明也。如探玄記余處雲。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明此大經數本故也。清涼大師余處述。別本雲二萬五千者。別梵本也等也。而覺賢三藏所覽六十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故。任彼梵本不譯十定品也。故晉朝所翻六十華嚴經無十定品故。香象大師釋十定十忍品答也。但于十定十忍其相遙異雲難者。探玄記中會之雲。以觀心納理為忍。止心不散為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文)。文意顯也。次于八十華嚴經文別有十定品雲難者。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有十定品故。雖知六十華嚴經梵本脫落十定品。辰旦人師不可直覺賢三藏任梵本不譯十定品故。依止觀無礙唯是一心之理。十定問十忍品答雲也。次于清涼•惠苑兩師之釋者。八十華嚴經既有十定品故。向彼經文作釋之時。釋十定問十定品答。尤有其理也。
重難雲。六十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雲事。有何證據哉(是一)。設又六十華嚴經梵本雖無十定品。余梵本中有十定品者。有後時何不譯加之哉。大唐永隆元年。香象大師與中天竺日照三藏共譯。加華嚴經處處脫落文之時。尤可譯入十定一品也。如彼譯入入法界品內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之文。並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之十五行文也(是二)。次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雲事。何處見哉(是三)。
答。見惠苑師余處釋雲。是故和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仇校。還將日照補文安喜覺脫處。遂得斷文再續□義復全(文)。任此釋思之。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以六十華嚴經對梵本文□合之時。不譯出十定品故。六十華嚴經梵本中無十定品雲事炳然也。次覺賢三藏既為大乘第三果人。任梵本譯六十華嚴經之時。不譯十定品故。香象大師為唐朝人師。不及直梵本脫落故。不譯入十定品也。但于譯入入法界品兩處脫落之文者。覺賢三藏所覽六十華嚴經梵本中。正有彼兩處文。覺賢三藏存略不譯故。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譯入之也。次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雲事。先所出申探玄記余處。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之釋。並華嚴傳。或三萬六千。如晉朝所譯。或余四萬。此□朝所翻之釋。此旨分明也。纂靈記□釋。其文亦同之。何況任清涼大師余處。而聖後所翻文詞富博。賢首將解大願不終。方至第十九經奄歸寂滅之釋。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翻譯本雲事亦炳然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自在十頂(文)。
玄四雲。十定十忍品答。以觀心納理為忍。止心不散為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以諸菩薩緣真俗境皆有二義。一不顛倒。二不散亂。具如梁論說耳(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文)。
疏三上雲。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自品(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十定第七會中十定品答十通後十通品答次應問十忍梵本脫也(文)。
玄一雲。第八部類傳譯者。亦有十義○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是彼十萬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近于大慈恩寺塔上。見梵本華嚴有三部。略勘並與此漢本大同。頌數亦相似○八翻譯者。有東晉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三萬六千偈經。並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名佛陀跋陀羅。此雲覺賢○以晉義熙十四年歲次鶉火三月十日。于揚洲謝司空寺。別造護淨法堂。于中譯出此經○後因改此寺名為興嚴寺。沙門法業及惠嚴惠觀等親從筆受○至大宋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畢。于法界品內。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所缺八九紙經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內。有天竺沙門三藏地婆訶羅。唐言日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親共校勘至此缺文。奉敕與沙門道成•復禮等譯出補之。九支流者。謂此大經隨力受持分成多部○今現于神都更得于闐國所進華嚴五萬頌本並三藏。至神都現翻譯。其慈恩寺梵本與舊漢本。並同無異。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明此大經數本故也。
疏一下雲第八傳譯感通分二。先明翻譯年代○前中此經前後通唯二譯。並其補門四本不同。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雲覺賢。于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惠嚴惠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潤洲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雲日照。于西京大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十五行經。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潤文。依六十卷本為定。三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雲喜覺。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四即于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卻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頂之文。即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所補文。安喜覺脫處。遂得文續義連。其文之要至下當辨。今之所傳即第四本。其第三本先已流傳。故今代上之經猶多脫者即第三本。願諸達識見闕而續之(文)。
鈔四下雲(略之)。
刊一雲。第八部類傳譯者。依教流次第。應雲翻譯部類傳通○初中此經前後翻譯。補闕四本不同。安本者。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雲覺賢。于揚洲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惠嚴惠觀潤色。第二本者。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雲日照。于西京太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脫天主光等十善智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普賢菩薩前中間。脫文殊師利申手過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等半□余文。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潤色。依六十卷本為定。第三本者。證聖元年。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此雲喜覺。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合成漢本八十卷。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華嚴和上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第四本者。謂前第三本中雖繕數處。然復扁脫日照三藏所補入法界品內文殊乎按善財頂處一段要文。由此遂令前文虛指于後後經來無所因。謂前七十七及七十九中。皆雲彌勒勸善財詣文殊所。後文既闕便將善財違彌勒。今又前七十九中。彌勒告善財言。文殊師利為汝說一切功德。既滿此文及使彌勒記言無驗。又八十初雲。善財一心願見文殊師利。見三千大千世界塵數知識者。此文失次□然可見。謂上句既雲願見文殊師利。此句忽雲見三千等。此語斷緒無來由故。是故和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仇校。還將日照補文安喜覺脫處。遂得斷文再續□義復全。今之所傳即此第四本也(文)。
四十華嚴經疏二雲。第二傳譯者。自流東夏大有三譯。第一東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捐軀求法。至遮拘盤國請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及諸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覺賢。同歸翻譯○謂于楊洲謝司空寺。譯梵本三萬六千偈。成晉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等筆受。惠嚴惠觀等潤文。此為大化之始也。義熙十四年。當如來涅已一千二百歲矣。第二大唐證聖元年歲次乙未年。將四百重通梵本。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唐言喜學。詔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沙門義淨•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同譯。復禮法師潤色。第三今貞元十二年歲次丙子。詔 賓三藏般若。于京師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即舊經入法界品。從證聖元年至貞元十二年。總一百二年。統傳此方。今當五百年之運矣(文)。
玄二十雲。第二明幻智念力知識者。自下九位知識。皆是舊翻于闐本所缺。應是西域覺賢之所略耳。余共日照三藏。勘天竺諸本及昆侖本並于闐別行本。並皆同有此文。是以于大唐永隆年。西京大原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共京十大德道成律師等。奉敕譯補。沙門復禮親從筆受(文)。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疏八無釋。
華嚴傳一雲(傳譯)。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為業。每慨斯經闕而未備。往就問之。雲。齎第八會文。今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校。遂獲善財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余人。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惠智譯語(文)。
纂靈記二雲(重譯)地婆訶羅(此言日照)。三藏者。中天竺國人也。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為業。每難大教闕而未圓。往就問之。雲。齎第八會文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校。果獲善財求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余處。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惠日譯語(文)。
玄二十雲。三觀察下起念推求。此中漢本經缺十七行文。今勘梵本並翻補訖(文)。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疏九無釋。
華嚴傳一雲(部類)。又為佛去世遠。眾生報劣。色力念惠悉皆減損。于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力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萬六千。如晉朝所譯。或余四萬。此周朝所翻。或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辨(文)。
纂靈記一雲(微源)。去聖既遙。福智淪替。于此下本無能總持。隨樂受行便成分漲。或具十萬。或有數千。則晉代所翻三萬六千偈。今朝所譯益余四萬言。品會各殊。行位斯在。自余隱秘無得而稱(文)。
華嚴傳一雲(隱顯)。有東晉沙門支法領者。風範慷慨。邈然懷拔萃之志。好樂大乘。忘寢與食。乃裹糧杖策。殉 形命。于彼精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晉朝所譯是也。今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頌。于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舊譯門略。講解無由。今文並具。爛然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然備具。是以前有七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望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文)。
纂靈記一雲(顯集)。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損軀求法。裹糧杖策。以至遮拘盤國。竭誠請禱。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晉朝所譯是也○又案今于闐所進。蓋逾四萬偈。即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舊譯門略。解悟無由。今文並具。粲然可睹。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乃至伴昭彰質對斯備。又舊本有七處八會。今加七處九會。雖十萬之未具。亦四萬之無遺(文)。
鈔一下雲。曲論別為。乃有多緣。以斯經乃諸佛所證根本法輪諸教標準。此方西域無不仰遵。而聖後所翻文詞富博。賢首將解大願不終。方至第十九經。奄歸寂滅。苑公言續于前疏亦刊。筆格文詞不繼先古。致令後學輕(文)。
華嚴經四雲(盧舍那佛品)。諸佛子。時彼焰光城中有王。名愛見善惠。其王統領萬億諸城。有三萬七千夫人榕 6 蛭邇[印F淶諞蛔用 Φ率ゃ4蚊 兆 賢 櫻ㄎ模 br />
玄三雲。
華嚴經十一雲(毗盧遮那品)。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見善惠。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夫人辨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為上首。王子五百人(別本雲二萬五千人)。大威光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見為上首(文)。
疏二下雲。第二夫人下總顯眷屬者。有德曰夫人。有色曰榕 M踝穎鴇駒貧 蛭邇Y摺1痂蟊疽玻ㄎ模 br />
問。菩薩本業經•華嚴經名號品。同本異譯歟。
文義抄第九帖記錄之畢。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自在(文)。
玄四雲。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以別翻菩薩本業經。彼問中亦名十明故。兜沙中名十飛法(文)。
八十華嚴經中。無十自在間故。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譯。
問。梵網經可雲華嚴經經部類耶。答。可非華嚴經部類也。兩方。若華嚴經部類者。探玄記中。破古人華嚴經十頂問梵網經答雲。義判恐難依用。不依用之見。若華嚴經部類者。何不依用之哉。若依之爾者。彼梵網經文。能說教主是盧舍那佛。尤可十身具足之如來。所□國土亦蓮華藏界。豈非帝網無礙之淨剎哉。加之唯對紀諸菩薩之大士廣說十住十行等法門。旁思之可雲華嚴經部類哉。是以他宗人師梵網經是華嚴經部類釋。如何。
答。華嚴經部類經泛有二類。一會會品品同本異譯經。如兜沙經是名號品。菩薩本業經是淨行品等也。二義勢相似經。如修慈分經金剛 分經等也。故演義鈔雲。謂余別經。不從大部分出。義勢相似。即今經統類故(文)。而梵網經說處等與華嚴經說處等異故。非同本異譯部類。故探玄記雲。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于此計會。雲此脫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六處同此。彼雲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不雲重會普光及 洹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故難用耳(文)。清涼大師解釋。其意亦同之。次梵網經是三乘淺近說。華嚴經亦一乘深遠教。故非義勢相似部類。故孔目雲。其□路本業梵網二經是三乘攝。華嚴經是一乘攝(文)。梵網經既非同本異譯之教。又無義勢相似之旨。故非華嚴經部類也。故探玄記。纂靈記•華嚴傳•並疏•演義鈔•刊定記等中。廣舉華嚴經支流經之時。令不出梵網經也。但于梵網經能說教主是盧舍那佛。所□國土亦蓮華藏界雲難者。能說教主雖名盧舍那佛。此三身中報身佛。更非十身具足之如來。所□國土雖號蓮華藏世界。是他受用報土。亦非法界融通華藏世界故。淺深遙異。與華嚴經能說教主所□國土不同也。次于唯對記諸菩薩之大士廣說十住十行等法門雲難者。彼此二經雖同說十住十行等法門。彼單別十無十十無盡之義故。淺深亦異也。故孔目雲。今將梵網經等對大經本。□路等十數即是單別。不具一切圓故。入三乘攝。不具十義(文)。準此釋可思之。
重難雲。
問。清涼大師依梵網經意于幾處說法耶。進雲。疏雲。但彼經說處乃有十(文)。付之。依清涼定判披梵網經說。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帝釋宮。已上五□天四靜慮十一處說法見。是以香象大師釋。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若爾清涼大師但彼經說處乃有十之釋。非只背本經所說。豈不招師資相違哉。
答。勘梵網經下卷前後。上文雲。于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文)。下文雲。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文)。于十處說法雲事。上下之文炳然也。故天台大師釋上文雲。始于道場說法。乃至十處(文)。釋下文雲。總結十處說竟亦兩。一舉此釋迦所說十處出上卷(文)。勝莊師釋上文雲。謂如上說十種住處(文)。法進師注上文雲。如前所說歷十住處。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說心地法也(文)。太賢師解上文雲。如次前說歷十住處。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說心地(文)。善殊之釋全亦同之。清涼大師但彼經說處乃有十之釋。既葉梵網經說。亦順諸師定判。何強疑之哉。但于梵網經中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帝釋宮已上五□天四靜慮十一處說法見雲難者。正勘彼經文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不雲從金剛千光王座起至妙光堂故。理實而言。金剛千光王座與妙光堂雖各別處。任經現文說列之。從所說法門是同合之為一處。雲十住處說法也。次于探玄記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之釋者。金剛千光王座者。任菩提樹下。妙光堂者即普光法堂。相當華嚴經初二會說處故。開之為二處。雲十一處說法也。是則開合不同。實非相違歟。故清涼大師以梵網經望華嚴經出四例不同之中雲。一菩提普光二會不分。則開合不同(文)。蘊齊師釋此事雲。妙光堂。華嚴雲。普光堂去道樹四五里許。故雲及。意顯近義。十一會中。此二合說。下但九耳(文)。
重難雲。廣披諸師解釋尋梵網經說處。天台大師述十處說法相雲。一在妙光堂說十世界海(文)。法銑師解梵網經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之文雲。十住處者。即前文中。始妙光堂。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文)。法進師注梵網經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之文雲。言十住處者。一明佛在妙光堂說十世界海(文)。任此等定判。梵網經中于十住處說法雲釋意。唯于妙光堂說十世界海法門。于金剛千光王座不說之見。何雲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同說十世界海法門哉。若于今二處同說之者。十住處說法之義猶難成哉。
答。見梵網經文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文)。于金剛千光王座說十世界海法門雲事分明也。誰可疑之哉。是以法銑師解此文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者。出其說處(文)。樸楊大師釋于十住處說十重法門雲。即如初道場說十世界海(文)。雲初道場。豈非金剛千光王座哉。何況若于金剛千光王座不說十世界海法門者。清涼大師何可釋菩場普光二會不分則開合不同哉。開合不同者。就說法之處可論之故也。但于天台等諸師釋者。實似難思。試會通之者。二處之中。且舉妙光堂一處可雲歟。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三會所說法望華嚴經第四會所說法時。其體可同耶。答。可有二義邊也。兩方。若其體同者。梵網經第三會唯說十行法。華嚴經第四會兼說十行及十藏法。寬狹既異。其體豈同哉。是以清涼大師述。彼經一處說一法門。此則四六兼二。梵網經一處各說一法門。華嚴經第四會中說二法門釋。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雲。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梵網經第三會所說法與華嚴經第四會所說法。其體全同見。如何。
答。華嚴經第四會中宗所說者是十行法也。以之望梵網經第三會所說法之時。可雲其體全同也。清涼大師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之釋。即顯此意也。但華嚴經第四會中兼說十藏法故。以之望梵網經第三會所說法者。可雲其體各別也。然而就宗所說法釋處法全同。更無其過也。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望華嚴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時。其體可同耶。答。其體不同也。兩方。若其體同者。清涼大師解釋中。其體不同判若依之爾者。披梵網經文。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與華嚴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其體可同見。依之香象大師意。彼此二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其體是同釋。如何。
答。清涼大師釋但彼經說處乃有十。梵網經意。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同為初會說處故。忉利天為第二會說處說十住法。夜摩天為第三會說處說十行法。兜率天為第四會說處說十回向法。化樂天為第五會說處說十禪定法雲也。華嚴經意。寂滅道場為初會說處故。普光法堂為第二會說處說十信法。忉利天為第三會說處說十住法。夜摩天為第四會說處說十行法。兜率天為第五會說處說十回向法雲。故彼此二經第五會說處並處說法門俱不同也。故清涼大師釋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不雲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合同也。但于披梵網經文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與華嚴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其體可同見雲難者。今疑問之趣頗不得其意。梵網經意。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雖各別處。同說十世界海一法門故為初一會也。故于兜率天說十回向法。是第四會非第五會也。以之存第五會為疑。甚不可然哉。次香象大師意。雖釋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同說十世界海一法門故。不為各別會也。以之為各別初二會說下第四會存第五會。梵網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與華嚴經第五會說處並所說法是同釋雲疑。旁不落□事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雲。初禪說十金剛心(文)。爾者今此十金剛心者。指十回向歟。答。非指三賢中十回向也。兩方。若指十回向者。見梵網經文雲。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于兜率天已說十回向畢。至初禪中何可重說之哉。若依之爾者。披一部始末勘二軸前後。十金剛心者名十回向。是以香象大師或釋。十回向是世間修終堅固不壞故雲金剛。或述。金剛心者。是前十金剛。當十回向。加之南岳大師雲。十回向名十金剛。大賢師判。十金剛者十回向也。明知初禪說十金剛心者。指十回向也。如何。
答。見梵網經一段之文。上雲。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于兜率天。已說十回向畢。下雲。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非指三賢中十回向雲事。道理白然也。于二處不可說一法門故也。以此理思之。今此十金剛心者。是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謂十金剛心。非三賢中十回向也。故法銑師釋此文雲。次說十金剛。此非下文十金剛也。名同義別。若是下文十金剛者。則應攝在十回向中。即是華嚴十金剛願(文)。法進師注此文。問。唯此十金剛者。即十回向。四天中說。何故色界重說回向。引北並州真藏師釋。會色界所說諸位通行。出自義雲。今謂。名同義別。如華嚴三十九說十金剛心(文)。此等釋意。初禪說十金剛心者。即是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十金剛心之旨分明也。但于披梵網經一部二軸前後十金剛心者名十回向雲難者。梵網經處處之文。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者。如次說地前三賢位雲事。文言次第更非所諍。諸師定判述此意也。而今所成者。初禪說十金剛心者。非說三賢中十回向雲許也。十金剛心之言雖同。其體相替。更非所痛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于何處說十願十忍法門耶。進雲。探玄記雲。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文)。付之。依探玄記釋見梵網經文雲。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文)。依之至相寺大師引梵網經文雲。復至二禪說十忍。復至三禪說十願(文)。若爾探玄記釋非只背本經所說。豈不致師資相違哉。
答。二禪說十忍三禪說十願雲事。梵網經文實分明也。故不限至相寺大師所引。天台•勝莊•樸楊•道□•法進•善珠等唐和諸師。舉述二禪說十忍三禪說十願之旨。探玄記釋尤難會通。但清涼大師亦釋。次至二禪說十願。次至三禪說十忍。推之有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雲異本經文歟。
問。清涼大師意。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出四例不同。爾者第三有無不同相如何釋之耶。進雲。演義鈔雲。三則有無不同。此經四禪無說。彼皆有說。此有重會。彼無重會(文)。付之。梵網經于化樂天說之。華嚴經于彼天不說之。華嚴經于 樹給孤獨園說之。梵網經于彼處不說之。若爾今此二經相對判有無不同之時。何不出此等不同哉。
答。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委論有無不同之時。尤可出此等不同也。但演義鈔今解釋中不舉之事。且先出一類。不舉盡之歟。
問。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各說一法門歟。答。不限一法門也。兩方。若各說一法門者。清涼大師以梵網經望華嚴經出其不同雲。彼經一處說一法門。此則四•六兼二。七兼于三(文)。如此釋者。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說各不限一法門見。若依之爾者。思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相各說一法門可雲也。如何。
答。八十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說不可限一法門。清涼大師四•六兼二七兼于三之釋。其旨甚分明也。所謂梵網經意。至帝釋宮說十住。至夜摩天說十行。至兜率天說十回向。至化樂天說十禪定。至他化天說十地。至初禪說十金剛。至二禪說十忍。至三禪說十願。至四禪說心地法門。故雲彼經一處說一法門也。華嚴經意。第四會說十回向•十藏二法門。第六會說十地•十願二法門。新譯經第七會說十定•十通•十頂三法門。故雲爾也。解釋意如此。更有何疑哉。
重難雲。梵網經意。于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二處。同說十世界海一法門見。何釋彼經一處說一法門哉。
答。梵網經意。談十住處說法之時。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合為一處。故雲爾也。
玄四雲。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于此計會。雲此脫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六處同此。彼雲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不雲重會普光及 洹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故難用耳(文)。
疏三上雲。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雲準梵網經。說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頂。理亦可通。但彼經說處乃有十。初無菩提場會。但雲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不雲重會普光及 洹重閣次第。又別難可會通。又此中問因。後更有果問。故彼佛心地即後如來地等。非十頂也(文)。
鈔七下雲。疏十頂一種下。二別解頂問。于中二。先敘昔。後申今。前中有三說。一依梵網經。疏文有三。初正敘昔。二理亦可通者。以理縱成。三但彼經下。以文奪破。言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者。此是第三會在忉利。四在夜摩。五在兜率。彼第二即在忉利。故彼說十世界海竟即雲。次于忉利天宮說十住。次至夜摩說十行。次至兜率天宮說十回向。斯則處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彼三此四。彼四此五。以前加菩提場故。言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天說十地故。由彼不越第五化樂故。說地亦第六。彼文雲。次至化樂天宮說十禪定。次至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次至初禪說十金剛心。次至二禪說十願。次至三禪說十忍。次至第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故總收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二會不分。則開合不同。二則次第不同。三則有無不同。此經四禪無說。彼皆有說。此有重會。彼無重會。四彼經一處說一法門。此則四•六兼二。七兼于三。以斯四義故難會通。從又此中問下。縱成以破。設汝欲將心地法門例同此者。此中說果應為心地。何得用頂。上一師義竟(文)。
刊四雲(無釋)。
梵網經文。諸人師釋廣記錄之畢。恐繁重不記之。可引見彼抄也。
問。香象大師意。十頂問何品答之耶。進雲。探玄記中。壽命品答之釋也。付之。十頂壽命其義遙異。何釋十頂問壽命品答哉。是以清涼大師。十頂問余品答釋。如何。
答。華嚴經中無十頂品故。十頂問何品答雲事難測。故探玄記中。引有人三異釋破之畢。述自義雲。壽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窮終。賢首佛剎最極際。故稱為頂。然有十重故雲十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為答也(文)。十頂問壽命品答之所以。此釋中所見也。但于清涼大師釋者。作二解釋也。即彼疏中述初釋意雲。今謂。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雲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雲。通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眾。轉于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為(文)。此釋意立道理引證文。釋成十頂問十忍品答之義。如文可知之。次下明第二釋意雲。若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于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故(文)。此釋意。十忍品•阿僧 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之四品中。說等覺因位終極相。通稱為頂。故十頂問此四品答雲也。故演義鈔釋此解意雲。今為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為頂(文)。若爾香象。清涼兩師意別也。既為師資異釋。不可和會之。
問。清涼大師十頂問十忍品答雲釋意別。何相例耶。進雲。疏雲。忍頂法門義相類故(文)。付之。軟等四善根中。頂者名進退兩際。忍者立不退位分。其義遙異。何釋忍頂法門義相類故哉。
答。清涼大師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之釋意。同是軟等四善根之流類故。且為一往潤色。雲義相類故也。非謂頂忍法門其體全同。故演義鈔中。十頂問十忍阿僧 壽量菩薩住處之四品答雲第二釋意傍通一難雲。難雲。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酬頂問。今為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為頂。不全同四。故上引雲義相類故(文)。自嘆此解雲此解最妙。即存此意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別菩薩○十頂(文)。
玄四雲。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于此計會。雲此脫錯。恐難依用○有雲。不思議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後果問。不可屬此。又僧 品明十大數。因位窮終數中之極。故亦得雲十頂。但此品初自別有問。故亦難屬。壽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窮終。賢首佛剎最極際。故稱為頂。然有十重故雲十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為答也。此中約望下尊高為問。下文就當處相續而答(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說諸菩薩○十頂(文)。
疏三上雲。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雲。準梵網經。說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頂○次第。又別難可會通○有雲。僧 品答以準瓔珞等覺。別有頂位。以因位窮終。今僧 中說十大數。數中之極故雲十頂。彼問雖十。答有多數。對上定通。亦非其類。故不可也。有雲。壽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為下頂極。至賢首佛剎名為十頂。又佛名第二。名此十一世界為上首故。但舉此初後十一。即顯過百萬阿僧 世界壽量之數。此為標首。首即頂故。然復彼無別問。似有少理。但標此十界。將為問端。對十地等。甚不相例。今謂。新舊梵本俱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為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雲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雲。通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眾。轉于無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為○若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于理無失。俱是等覺之終極故(文)。
鈔七下雲。疏十頂一種下。二別解頂問。于中二。先敘昔。後申今。前中有三說。一依梵網經。疏文有三。初正敘昔○以斯四義故難會通○上一師義竟。疏有雲僧 下。第二師義。于中二。先敘昔。二彼問雖十下破可知。疏有雲壽量品答下。第三師義。于中二。先立後破。前中四。一正立。二又佛名下引證。三但舉此初下。彼師遮難。恐有難雲。今經百萬阿僧 重。何以證成十界之義。故為此通。四此為標首下。釋成頂義。疏然復下。第二破。于中先縱立。後但標此下奪破。疏今謂新舊下。申今正義。于中二。先以十忍答頂。後通以四品答頂。前中七。一正將十忍以答頂問。二言十頂者下。會釋二名。三故十忍下。引文為證。四亦猶下。引例成立。五不爾下。反以釋成○疏若將下。第二通。以四品答于頂問。以信住行等皆有多品。總將四品共答頂問。于理無違。若爾古以僧 壽量而答頂問。應不乖理。彼以局取又不收忍。今總收四。與昔全乖。頂乃通名。忍等別稱。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一難。難雲。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酬頂問。今為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為頂。今全同四故。上引雲義相類故(文)。
刊四雲。十頂壽量品答。何以知然。佛名經第二卷中。名此十一世界為上首故。所以者何。但舉此初後十一世界。即顯過百萬阿僧 世界壽量之數。此為標顯之首故。此十□名為十頂。頂之與首。眼目異名。十一攝十增數十故(文)。
問。名號品經文。舉三十四問。爾者後際十四問。何品中答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文)。付之。後際十四問是果問也。而普賢行品中說因行。于彼品中不可答果問。次性起品中說果德法。故可答果問。何可除之哉。
答。名號品所說三十四問中。後際十四問者。問因所得果也。故探玄記雲。後十四問因所得果(文)。而普賢行品中所說因行者。是平等因行。乃果中之因故。屬之果攝。普賢行品答之雲也。故清涼大師釋雲。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文)。次後際十四問。性起品中答不答事。香象清涼兩師定判。其意異歟。若依香象大師意者。後際十四問。問因所得果。性起品中明無始本有佛性德故。雖同果德法。其義不相順。故性起品中不答之雲也。若依清涼大師意者。後際十四問。出現品中亦答之雲也。故演義鈔中通妨難雲。難雲。若依問為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為因。出現品為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何得皆將答果問耶。故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舍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成果也(文)。惠苑師釋意。出現品中亦答之(為言)。故刊定記雲。問。普賢•出現二品。豈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前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文)。
重難雲。香象大師意。理實而言。後際十四問。性起品中亦答之可雲也。故探玄記中明第三說分雲。三從不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文)。此釋意意雲從不思議品下不除性起品哉。
答。此釋意實難測。但依前義趣會之者。上既雲。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故下該上略而不雲至普賢品歟。
玄四雲。又初十問。此會初三品內通答之。若別分四諦答說法一問。光覺答勢力正覺二問。此品答余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別自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十住等○次因中十問。從升須彌下至菩薩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下問隨緣化物行○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第三說分中。通下五會答前所問。于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初十問前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不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文)。
疏三上雲。第三說分。于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準問長科。亦為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果問。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文)。
鈔七下雲。疏其平等因果下。通妨難也。難雲。若依問為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為因。出現品為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何得皆將答果問耶。故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舍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成果也。又古人以文從義。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屬果也。至下重明(文)。
刊四雲。前中又三。初從此品至光覺品。答初十句問。因所依果。應機大用。二從問明品至住處品。答次二十句。果所依因。菩薩行位。三從佛不思議法品至出現品。答後二十句。因所成果。殊勝之位。問。普賢•出現二品。豈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前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故不思議法品雲。諸佛出現雲何不思議。又十種普遍無量無邊法界中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行□故。普行是佛菩薩行故(文)。
建治元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僧房抄之畢去正二月比于東大寺尊勝院經論之文人師之釋所記錄之也而自同三月十七日以探玄記第五卷為充文欲勤修三十講之間暫閣第四卷稽古即移第五卷習學之間此勤中絕及中冬末然間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南都心憂覺隱道思相催之余同九日曉忽辭本寺弊房葬籠當山聖跡日日修追善念念訪冥路之隙悲微功之不終重所染筆也願以此善根並資彼得脫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四夏 六十二)。
華嚴宗香燻抄第二。
問題。
問。探玄記中。依文殊般涅經意。如來滅後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耶。
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因果二位中何耶。
問。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歟。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有諸德釋此文為佛身等(文)。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此義耶。
問。名號品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爾者香象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
問。釋迦盧舍那一體佛耶。
問。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
問。名號品經文雲。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文)。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別四天下耶。
問。探玄記中雲。娑婆此雲堪忍(文)。爾者依悲華經意。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引涅經師子吼品說。明恆河七類人相。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問。香象大師意。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有財三釋耶。
問。光明覺品佛自說歟(自此以下五條此卷無之)。
問。二禪以上三千界攝歟。
問。金光明經意。三千大千世界可有百億非想非非想天耶。
問。贍部林樹有此州南方歟。
問。大乘意金輪在水輪上歟。
問。探玄記中。依文殊般涅經意。如來滅後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耶。進雲。探玄記雲。若依文殊般涅經。是此土婆羅門家生。佛滅後四百年。于高山頂已入涅。付之。依玄記所引披彼經現文雲。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佛涅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文)。依之華嚴傳並纂靈記中。同引文殊般涅經雲。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如何。
答。文殊師利入涅時代。理實而言。如彼經現文。如來滅後四百五十歲也。花嚴傳文•纂靈記釋。即述此旨也。但于探玄記釋者。且從大數雲四百年也。彼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旬者。華嚴經十定品•四十華嚴經•長阿含經•智度論。香象•清涼•惠苑師等釋分明也。然而俱舍(十一)等論中。從大數雲。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文)。可為準例也。加之明八萬四千塵勞。弘決(一下)雲。且舉大數故雲八萬。具足應雲八萬四千。光法師(俱舍疏一末)釋。依大數說但言八萬。若具足說有八萬四千。亦是此義潤色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有菩薩。字文殊師利(文)。
玄四雲。二出處者。若依文殊般涅經。是此土婆羅門家生。佛滅後四百年。于香山頂已入涅。若依此經。是東方菩薩現在清涼山。寂調音經亦雲。是東方去此萬佛世界國。名寶住。佛名寶相。彼土菩薩也(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華嚴傳一雲(隱顯)。依文殊般涅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
纂靈記一雲(顯集)。謹案文殊般涅經雲。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文)。
文殊師利般涅經雲。爾時跋陀波羅即從坐起。整理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于十方面變現自在。卻後久遠當般涅。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花。從母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指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于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于十方面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現分舍利饒益眾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佛涅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文)。
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因果二位中何耶。答。可雲果位成道也。兩方。若果位成道者。菩薩住濟度利生之悲願。現隨類應同之成道。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即可此義門。是以披智論(二十九)文。問。菩薩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答此問。述菩薩為度眾生故。作轉輪聖王•帝釋•梵王•聲聞•闢支佛•菩薩•佛身之旨畢。別首楞嚴經說雲。又現作佛號龍種尊(文)。問答起盡。無諍因位成道(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文殊唱龍種上尊王成道。果位成道判。如何。
答。文殊者是三世諸佛之覺母。一切菩薩之祖師故。過去久成如來者。出諸經論說。故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可雲果位成道也。故探玄記(四)雲。若初果依首楞嚴經。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文)。疏(三上)雲。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文)。演義鈔(七下)中。釋此文。引首楞嚴三昧經雲。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國名平等○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既雲得無上正等正覺。豈非果位成道哉。加之光宅法華疏(二)雲。若實論。文殊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跡居釋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文)嘉祥法花義疏(一)雲。又文殊具三世佛。過去為龍種尊。現在為摩尼寶積(文)。妙樂法華疏記中。或釋文句或齊法王之文雲。如文殊。本是龍種上尊王佛(文)。或明文殊本跡二門之相雲。又如楞嚴經。過去無量阿僧 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文殊是(文)。案此等諸宗人師解釋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果位成道雲事炳然也。但于智論問答之文者。本門之談實雖久成佛。跡門之前今示菩薩形故。且據此跡化門。說未得佛道之旨。顯分證成佛之相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國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有菩薩。字文殊師利(文)。
玄四雲。三明師資者。依放缽經。昔為釋迦師。此經雲。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菩薩之師。四明位者。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若約果。依首楞嚴經。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文)。
疏三上雲。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文)。
鈔七下雲。言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等者。此下別明豎窮略示一二也。先劫即過去。名龍種上尊王佛。智度論十二。具引首楞嚴三昧經說。名龍種上尊王。經文但名龍種上佛。即譯人廣略耳。五十三佛名中。亦名龍種上尊王。其首楞嚴三昧經有三卷。即當下卷。因文殊廣說首楞嚴三昧境界竟。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于法輪。示諸眾生入大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正遍知(雲雲)。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眾(雲雲)。佛壽四百四十萬歲。下取意引。入涅後起三十六億塔。法住十萬歲。記智明菩薩次當作佛。下結會雲。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次言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者。即鴦崛摩羅經。此經有四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衛城北有村。名薩那。有一貧窮婆羅門女。名跋陀羅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厥年十二。听明辯慧。復有異村。名頗羅訶私。有一舊住婆羅門師。名摩尼跋陀羅。下取意引。世間現從其受學。師受王請留其守舍。師婦年少。染心逼之。世間現不受。其師婦自慚毀害。師婦言。世間現強逼。師言。汝已為惡。當殺千人。可滅汝罪。即剎千人。還歸見師。師怪其存。又令殺千人。各取一指作 冠首。唯缺一人。母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現前。舍母趣佛。為佛所降。廣顯深妙。第四末。波斯匿王嚴四兵至欲討。鴦崛來至佛所。佛示鴦崛。後發其跡雲。大王。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下取意引。壽命無量。國土莊嚴淨。純說一乘。即鴦崛是。由前文殊廣與對揚。後顯文殊之跡雲。大王。此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純一大乘無余乘名。即文殊師利是。故雲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蓋言略耳。下顯師及師婦鴦崛之母三人皆是如來化現耳。上略舉過現。不說未來成佛者。未來成佛現即是因。非殊勝故。疏略不顯。若欲說者。即大寶積文殊會中說。于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以恆河沙界莊嚴為一佛國。以安養世界莊嚴比之。析毛滴海不可為喻。其中眾生具三十二相。天眼無礙。鏡照十方。不聞老病死苦。但出佛法僧聲。若人欲見。應念便睹。不待解釋。疑網皆除。聞名得最上善利。聆記為面見諸佛等。疏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者。結其實德。故七十九經雲。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等。佛名經說。過去無量恆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發心。然猶帶疑故今顯實。實為一切佛母。不可窮其始末。豈獨釋迦之師者。即前所引處胎經雲。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則法花九世祖師。亦帶方便住首楞嚴三昧。亦是跡中故。弛張乎權實之場。瑩徹乎真如之際。住諸佛不思議之境。豈可語其始終。無言強言為三世之佛母耳。疏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者。結也。影響顯非實因也(文)。
大乘義章十四雲(三乘共地義)。問曰。菩薩行後二地義則可知。以何義故。行前八地。釋有兩義。一就自行以論。自所行中粗近之者相同二乘故曰通行。二就外化以釋。為化眾生故現行之故。天女雲。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闢支。法花亦雲。知眾生樂小而畏大智。是故菩薩作聲聞緣覺。龍樹亦雲。文殊過去七十億返作闢支佛。教化眾生。且言過去作闢支佛。理實過去亦作聲聞(文)。
法華經光宅疏二雲。所以有此四重說法者。若實論。文殊則是往古諸佛龍種如來。今既跡古釋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別決判(文)。
法華經嘉祥義疏一雲。問。此中列十八人名。何故文殊在初。答。日月燈明佛因妙光菩薩說法花經。釋迦牟尼佛因文殊師利說法花經。既有開教之功。故列在初也。問。雲何因文殊說此經耶。答。由文殊釋時眾之疑。辨古佛說之于前。釋迦敷之于後。預杜疑謗之 。逆開信解之漸。然後釋迦始得起定說法。故言因文殊說法花經也。問。何故不因余菩薩。而因文殊耶。答。由文殊故得開乘權乘實。故因文殊開前分經也。由文殊是燃燈之師。燃燈復是釋迦之師。因此覆遠之言得說身權身實。則開後分經也。下文當具明之。又河西道朗雲。文殊是游方菩薩。十方法會多為開發之端。故偏因文殊也。又文殊是北方歡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現在聞此佛名。能滅四重等罪。今示為菩薩影響釋迦。有此功德故。在初列之。又文殊具三世佛。過去世為龍種尊佛。現在為摩尼寶積佛。復當來作佛。是故初列。
文句二雲。本跡者。本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如善財入法界。見文殊色像無邊。法門深遠。本鄰諸佛。跡輔釋尊。為菩薩普現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輪不思議化隨宜廣說。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辨也(文)。
疏記二雲。初文中雲或齊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龍種上尊王佛。余並準知。散影垂容等者。同前聲聞總明本跡(文)。
輔正記二雲。疏雲如善財入法界者。有人雲。準花嚴經。見文殊時。無以此事。應是誤。今謂。此引舊經。未可雲誤。若後于菩提場中見普賢菩薩。于如來前坐蓮花上。智慧境無量無邊。難測難量。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光明雲香焰雲雜花雲等。是一一雲悉遍法界虛空一切世界。又見一一身份一一毛孔。悉有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如來出現所轉法輪。一切菩薩所成諸行。疏雲本鄰諸佛者。中間跡耳(文)。
法花經一雲(序品)。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文)。
文句二雲。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無行經雲滿殊尸利。普超雲濡首。思益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花雲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為菩薩影響釋迦耳。觀心性理三德秘密。不縱不橫故名妙德(文)。
疏記二雲。今初文殊中引五文者。初三辨名。思益舉說明行。悲化論願益物。初大經者從德立名。即以見性立妙德名。此唯第十七 王悔後發願文也。次二經但舉梵音不同耳。思益明如說而觀。觀謂不起法非法相。觀即行也。即言行相稱而得妙名。悲華因取妙土。益物事廣。所化位高。高廣願行一切皆妙。名為妙德菩薩。利生跡因何定。于此文中。亦可義立四悉釋者。即以德妙若名若體無非四悉。取土即世界。說法即為人。立行即對治。佛說等即第一義。此是圓人。復當約教。從北方去即本跡也。又楞嚴經。過去無量阿僧 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文殊是(文)。
輔正記二雲。濡(音軟)疏雲不起法至想者。不起二邊。而行中道之行也。疏雲類取妙土者。亦可雲寂光為妙土也。益物事廣者。所化眾生皆于十方先正覺故雲廣也。所化位高者。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文)。
首楞嚴三昧經下雲。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謂文殊師利法王子。曾于先世已作佛事。現坐道場轉于法輪。示諸眾生入滅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迦葉過去久遠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 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大夫天人師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國名平等。無有山河沙礫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軟草。如迦陵伽。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轉法輪教化成就七十億數諸菩薩眾。八十億人成阿羅漢。九萬六千人住闢支佛因緣法中。其後續有無量聲聞僧。迦葉。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于涅。散身舍利流布天下。起三十六億塔。眾生供養。其佛滅後法經十萬歲。龍種上佛臨般涅。與智明菩薩授記別言。此智明菩薩。次于我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號智明。迦葉。汝謂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迦葉。汝今且觀首楞嚴三昧勢力。諸大菩薩以是力故。示現入胎•初生•出家•詣菩提樹•坐于道場•轉妙法輪•入般涅•分有舍利。而亦不舍菩薩之法。于般涅不畢竟滅。爾時長老摩訶迦葉語文殊師利言。仁者乃能強作如此希有難事示現眾生(文)。
智論十雲(經曰)。譬如花積世界普花佛國。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薩。及余大威神諸菩薩。皆在此國(論曰)。問曰。更有余大菩薩。如毗摩羅 觀世音遍吉菩薩等。何以不言此諸菩薩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薩。答曰。是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國土及諸佛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無適住處。文殊尸利分身變化。入五道中。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佛身。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尸利菩薩。過去世作龍種尊佛。七十二億世作闢支迦佛。是可言可說。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說。住處不可知。若住應在一切國中住。是故不說(文)。
惠影疏第三並僧侃疏第三俱無別釋。
智論二十九雲。經。菩薩摩訶薩欲使世世身體與佛相似。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學般若波羅蜜。論○問曰。菩薩未得佛道。何得身相如佛。答曰。菩薩為度眾生故。或作轉輪聖王身。或作帝釋身。或作梵王身。或作聲聞身闢支佛身菩薩身佛身。如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返作一緣覺而般涅。又現作佛號龍種尊。時世未應有佛。而眾生見佛身歡喜心伏受化。問曰。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眾生者。與佛有何差別。答曰。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具足佛法而住世間。廣度眾生故。不取涅。亦如幻師。自變化身。為人說法。非真佛身。雖爾度脫眾生有量有限。佛所度者無量無限。菩薩雖作佛身。不能遍滿十方世界。佛身者普能遍滿無量世界。所可度者皆有佛身。亦如十四日月。雖有光明。猶不如十五日。有如是差別。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法性生身。在七住地住五神通。變身如佛。教化眾生。或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教化眾生(文)。
問。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歟。答。爾也。兩方。若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者。披楞伽經文雲。依首楞嚴定及余諸三昧。入于初地得(文)。如此文者。不限第十地以上所得雲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見。如何。
答。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不通以前諸地所得也。故探玄記中明文殊位地雲。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文)。既述文殊第十地菩薩故。住首楞嚴三昧為由。明知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雲事。是以五教章雲。十地至佛地已還。滅獨覺舍大悲習。顯此一位因圓果滿。得首楞嚴三昧(文)。隨首楞嚴經上卷雲。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下卷說。其諸菩薩得住十地。一生補處。授佛正位。皆悉得是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之旨炳然也。但于楞伽經文者。依首楞嚴定及余諸三昧者。廣舉十地之間所得三昧。入于初地得六通及三昧等者。其中余三昧。入初地位即得之(為言)。非雲入初地位得首楞嚴三昧。更非相違也。
玄四雲。四明位者。若約因。是十地菩薩。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若約果。依首楞嚴經。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上(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五教章下(斷惑分齊)第二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報。一初二三地滅闡提不信習。即顯此一位相同世間。又得大乘光明三昧。成于淨德。除因緣生死變易報。二四五六地滅外道我執習。顯此一位相同二乘。得集福德王三昧。成于我德。除方便生死。三七八九地滅聲聞畏苦習。顯此一位相同大乘。得賢護三昧。成于樂德。除有有生死。四十地至佛地已還。滅獨覺舍大悲習。顯此一位因圓果滿。得首楞嚴三昧。成于常德。除無有生死。四德圓滿故。生死永盡故。雲無有也。此上義廣如無上依經•本業經•佛性論•寶性論•梁攝論等說(文)。
入楞伽經十雲(總品)。行差別真如。正智約三昧。依首楞嚴定。及余諸三昧。入于初地得。諸通及三昧。智及如意身。受位入佛地(文)。
入楞伽經七雲(偈頌)。正智依真如。而起諸三昧。如幻首楞嚴。如是等差別。得入于諸地。自在及神通。成就如幻智。諸佛灌其頂(文)。
四卷楞伽經四無文。
首楞嚴三昧經上雲。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文)。
同經下雲。爾時名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彌勒菩薩一生補處。次于此尊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彌勒得是首楞嚴三昧耶。佛言名意。其諸菩薩得住十地。一生補處授佛正位。皆悉得是首楞嚴三昧(文)。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有諸德釋此文為佛身等(雲雲)。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此義耶。進雲。探玄記雲。此乃是所化眾生。非是能化之佛。不許此義(見)。付之。依探玄記釋披華嚴經文雲。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說眾生所見佛身等種種不同之旨。古德釋既順經文。宗家何不許此義哉。是以清涼大師•惠苑師等釋佛身。如何。
答。見六十華嚴經文雲。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處所形色長短壽命。諸得。諸入。諸根。生處。業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文)。探玄記釋此文雲。今細尋此文。及準兜沙經。此乃是所化眾生。非是能化之佛。以此句長是西國語法。應雲。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眾生為一句。所見亦異別為一句。義即可解(文)。此釋意雲。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佛。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報等不同眾生(為言)。西國語法用長句故。以之為一句也。所見亦異者。非只眾生種種身種種名乃至種種業報等差別不同。心中懷見希望各異(為言)。以之別為一句雲也。名號品同本異譯兜沙經雲。是蔡呵 剎土四面種種人。各各異身體。各各略名。各各異色。各各有長短。各各有壽命。各各有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異有聲。各各有聞佛聲。眾生各各異身各各異名等見。故探玄記中。上雲。今細尋此文。及準兜沙經。此乃是所化眾生。非是能化之佛。下述。兜沙中名各各有聞佛聲。以兜沙經為證據。成所化眾生之義也。加之孔目章中。亦釋所化眾生之旨。列祖定判仰可依憑也。但探玄記釋。非如疑難。得經文意。其趣既成之畢。全非相違哉。次于清涼大師釋者。彼依八十華嚴經文也。即見彼經文標段雲。諸佛子。如來于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等。結文說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故任經現文釋佛身也。惠苑師釋其意同之。是則六十•八十兩經現文非一同故。師資定判其意各別歟。
重難雲。今此經文欲明淨土相。尤可約能居佛說之。何辨所化眾生分齊不同哉。答。探玄記中會此疑雲。但為佛土平等無別可別故。寄于化眾生差別。以辨土海差別之相(文)。孔目章釋。其意同之。可引見之。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爾者香象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依梵本及兜沙經。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文)。付之依宗家定判見兜沙經文雲。各各異名。各各異色。各各有長短。各各有壽命。各各有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異有聲。各各有聞佛聲(文)。雖有各各之語。無置種種之言。若爾探玄記解釋。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任探玄記釋。梵本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見。梵本若有種種言者。譯彼梵本之時。設雖何經。豈不置種種言哉。故見兜沙經文。雲種種人各。置種種言也。但于彼經各各異名各各異色等之文者。雲種種雲各各。其言雖異。其意是同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何以故。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種種身。種種名。處所形色。長短壽命。諸入。諸根。生處。業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文)。
玄四雲。第四征體辨相中○此種種身等。有諸德釋為佛身等。是故下辨名號不同。則釋種種名也。今細尋此文。及準兜沙經。此乃是所化眾生。非是能化之佛。以此句長是西國語法。應雲。教化一切種種身等乃至不同之眾生為一句。所見亦異別為一句。義即可解。但為佛土平等無別可別故。寄于所化眾生差別。以辨土海差別之相。于十句中。初一總舉五蘊身差別。二依身立名不同。三身在一切處。四隨種種處有種種形。色謂白黑等。五隨有身形命有修短。六識體取得諸境。或修行證得分齊。七境體入根。或智能入法。或悟入門異。八略唯六根。廣二十二根。或信等五根。或利鈍生熟等。如下第九回向諸根海處說。九諸趣差別。或四生五趣。如生行稠林等。十業異報殊。如業行稠林等。依梵本及兜沙經。此一一句皆有種種言。存略故爾。是故結雲種種不同眾生也。所見亦異者。非直業報依正差別無邊。心中懷見望各異。兜沙中名各各有聞佛聲。又亦前九句辨報差別。第十明業差別。此顯見差別。又說此眾生差別分齊為土海相者有三義。釋如上標中不思議處辨。可于此思之用耳(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于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諸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文)。
疏三上雲。第四廣顯難思○十句不出三業。一身為總相現十法界不同。故雲種種。二名以召實。次下廣辨。三金銀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異。四形有長短。三尺丈六乃至無邊。五壽命限量。或無量劫。或不滿百年。下至朝現暮寂。六處。謂化處染淨等殊。七根。謂眼等隨感現異。八生處。有剎利等別。九依語之用。隨方言音施設非一故。十觀察者。周旋顧 以應群機。又觀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多端。下結意雲。令諸眾生各稱己分而自知見得調伏耳(文)。
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解種種身等之經文。就佛身所現釋之。文廣故不抄之。可引見之。
孔目一雲(十種淨土章)。一乘淨土依憑有十。為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種種身。二有種種名。三有種種處所。四有種種形色及有種種長短。五有種種壽命。六有種種諸得及以諸入。七有種種諸根。八有種生處。九有種種業。十有種種異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問。欲明淨土。何故乃辨眾生分齊不同。答。佛土自融。與法界等。無別可別。何以故。由是佛土稱法界故。若欲取別知其分齊。依眾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沉清濁差別。印成佛土。亦差別也。故文殊師利嘆土深異。寄彼眾生成土相貌也(文)。
兜沙經雲。文殊師利菩薩。持佛威神。悉遍視諸菩薩。皆遍以便舉惠言。菩薩大眾會。何甚快耶。不可復計諸佛剎。佛所居處。諸所處。諸所被服佛法。佛說法。佛剎威神。佛所行。佛筋力。佛剎善惡。不可計佛法。何因耶。十方諸佛剎土。所說道。所度脫十方人諸法甚深無極。如虛空。了無所掛礙。何因耶。是蔡呵 剎土四面種種人。各各異身體。各各異名。各各異色。各有長短。各各有壽命。各各有形類。各各有思想。各各有念。各各異有聲。各各有聞佛聲。可因是國土。名波迦私提。四面中有呼佛。名曰勝達。中有呼世世慢陀。中有呼夷呵那坻提。中有呼釋迦文尼。中有呼鼓師薩沈。中有呼墮樓延。中有呼俱讀滑提。中有呼摩呵沙門。中有呼晨那愁樓提。中有呼質多和樓提等。四面如是輩。各各呼釋迦文佛名。合為萬字。如是十方極過去不可復計諸佛剎。都人民種種各異語。共呼釋迦文佛。名佛字。一一佛剎。凡各十億萬字。釋迦文佛。從本未造學道以來。諸所教授弟子等輩時人如是。佛放光明。先從足下出。照一佛界中。極明現十億閻浮利天南。十億大海。十億須彌山。十億遮伽和山。十億弗于逮天東。十億俱那匿天西。十億郁單曰天北。十億照頭摩羅天。十億忉利天。十億鹽天。十億兜術天。十億泥摩羅提羅鄰優天。十億波羅蜜和耶拔致天。十億梵天。十億梵迦夷天。十億梵佛還天。十億梵迦產天。十億摩訶梵天。十億 J 誆 嬙猶 J δ翹 J 0 嶝ㄐ嚀 J 誆 跣呲 J 詘 襯π嚀 J 諦咂 J 諭坪翹 J 詡忱跬坪翹 J 詘 扯楹翹 J 諼┬諗頌 J 詘ぐ├頌 J 詘く硬ㄌ J 諦 #164176;(武音)天。十億呵迦貳吒天。十億阿惟先惟先尼呵。如是等。各各照見諸天上人所止處。敢是佛界中。悉皆照明(文)。
問。釋迦•盧舍那一體佛歟。進雲。花嚴經雲。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盧舍那。一體佛說也。付之。雲釋迦雲盧舍那。名號既各別也。其體何一佛哉。是以辰旦人師解釋中。化身佛名釋迦。報身佛名盧舍那(見)。如何。
答。華嚴經意說。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盧舍那。釋迦盧舍那一體異名佛雲也。故五教章中雲。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文)。此釋意。為顯此樹下八相成道化身釋迦即周遍法界十身具足盧舍那故。雲釋迦佛。不雲盧舍那佛也。故一乘義私記雲。今此一乘門意。而為菩提樹下身即盧舍那佛身雲事。雲釋迦佛海印三昧。不雲盧舍那佛海印三昧。所以不相違也(文)。但于辰旦人師解釋者。不辨此深旨歟。且不可依用之。
此疑者。一宗大事。文釋甚廣。只記義之梗概。聊顯釋之大綱許也。委細之旨。如梅尾明心房上人靜海五教章上卷抄。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問。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答。可取之也。兩方。若取之者。釋尊是現在佛也。過去七佛中不可取之見。法花經文。上說亦于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畢。下雲。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文)。若上七佛中取釋尊者。何下別舉之哉。加之涅經中。嘆迦葉童子德。雲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第七佛非釋尊聞。若以釋尊為第七佛者。豈雲同其一名號哉。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解釋中。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見。如何。
答。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也。故見花嚴經文雲。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文)。清涼大師釋此文雲。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文)。惠苑法師釋。其意亦同之。加之灌頂經雲。第七我釋迦牟尼佛(文)。觀普賢經雲。亦常夢見過去七佛。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文)。七佛說神咒經雲。第七釋迦牟尼佛(文)。十善戒經雲。應作是言。七佛僧听釋迦牟尼諸佛僧听(文)。佛藏經雲。富樓那亦于六佛中而作法師。亦于我法作大法師。成阿羅漢。心得解脫(文)。七佛父母姓字經中。第七佛列釋迦文尼佛。禪秘要法經雲。第七佛言我是釋迦牟尼佛(文)。任此等諸經說。過去七佛中取釋尊雲事分明也。但于釋尊是現在佛也過去七佛中不可取之雲難者。西明師會此疑雲。又解。毗婆尸第一。釋迦文第七。從多為論。故雲過去七佛。據實。釋迦一佛即是現在(文)。棲復師通此難作二釋雲。只釋迦雖是現在。將現在對彼未來。現在佛亦是過去攝。二者以從多。亦名過去。若據疏意。但是總相說過去七佛。不必事須過去七佛數足。以釋迦是現在。所以別陳也。疏總指雲即過去七佛(文)。次于法花經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之文者。玄贊會經文雲。此為總陳過去七佛。今于我者。現在別陳(文)。攝釋(四)問答之雲。問。七佛之中已兼釋迦。雲何復言今于我所說法人中亦第一耶。答。七佛據總。今我所者依別而說。是今化主故更獨明(文)。此等釋意。上七佛中。雖攝釋尊。教主德重故。重別舉之(為言)。次于涅經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之文者。諸師會此文解釋非一準。淨影大師會之雲。釋迦是姓。此翻名能。牟尼是字。此翻名滿。眾生身中法身充滿。與牟尼尊德滿不殊故。與第七同一名號(文)。嘉祥大師會之雲。第七即是釋迦。如今身中有佛性。即有三寶性。即與釋迦同故。言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也(文)。章安大師會之雲。若七佛數即第七佛。佛是覺義。能覺佛性與佛義同(文)。太賢法師會之雲。則與釋迦文當共同十號(文)。憬興師釋其意同之。準此等諸師異釋。可會涅經今文也。何況見涅經(十)雲。世尊久已舍病苦故。得名為第七佛(文)。彼經意。既以釋尊為第七佛雲事。此文炳然也。至嘆迦葉童子德之文。寧忘本旨哉。
重重之難答處處之要文。花嚴宗枝葉。鈔第八記錄之畢。繁重頗有其煩之間。並讓彼所省略也。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諸佛子。此四天下佛號不同。或稱悉達。或稱滿月。或稱師子吼。或稱釋迦牟尼。或稱神仙。或稱盧舍那。或稱瞿曇。或稱大沙門。或稱最勝。或稱能度。如是等稱佛名號。其數一萬(文)。
玄四雲(無釋)。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于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文)。
疏三上雲。一切義成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故。圓滿月者。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釋迦牟尼者。釋迦雲能仁。能二種故。牟尼雲寂默。契寂理故。第七者。七佛之末故。若取賢劫。但當第四仙。即喻也。無欲染故。毗盧舍那。廣如前釋。瞿曇氏者。唯約姓也。此雲地主。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故。然上雲釋迦。乃是族望。此即性望故。智論第二雲。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佛名經亦然。沙門者此雲息惡。無惡不息故。復稱大。最勝者。聖中極故。德無加故。導師者。引導眾生離險難故。于生死海示眾寶故。然名含多義。略釋此十。恐文繁博。余但隨難解之(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釋迦牟尼者。釋迦此雲能。能人種故。迦音甄何反。勿依本音呼。牟尼此雲寂默。契即事之理故。第七仙者。賢劫中第七佛故。仙喻名也。謂仙人不染欲事。神通自在常樂寂靜。雖不令同佛。小分似故。瞿曇者妙也。此雲地主。代是輪王為大地主故。沙門此雲息惡。余名可知。
問。名號品經文雲。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文)。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別四天下耶。進雲。控玄記釋竟。上下二方無別四天下見也。付之。依探玄記解釋披名號品經文雲。次此下方有四天下。名曰炳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名曰持地。上下二方舉別四天下。若爾宗家定判。豈不背彼經文哉。
答。見名號品結文雲。此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文)。若上下二方有別四天下者。容有三百億四天下。而既說有百億四天下。不雲有三百億四天下故。同余經論說。大鐵圍山內平滿有百億四天下。上下二方無別四天下釋也。但于名號品經文者。探玄記中會之雲。一以說法之處。即為當中。為成主伴。融彼百億。令有上下。使得圓故。無三百也(文)。此釋意雲。理實而言。有百億四天下。雖無別上下二方四天下。說法之處為當中。十方世界為眷屬。為成主伴具足之義。融此平滿百億四天下。令有上下二方。實無差別上下二方四天下(為言)。清涼大師。此教所說。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為主伴。以融為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準于此之釋。其意同之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號品)。諸佛子。次此東方有四天下。名曰善護○次此南方有四天下。名曰難養○次此西方有四天下。名曰佛惠○次此北方有四天下。名師子言○次此東北方有四天下。名曰安寧○次此東南方有四天下。名曰喜樂○次此西北方有四天下。名須菩提○次此下方有四天下。名曰焰道○次此上方有四天下。名曰持地○娑婆世界有如是等百億四天下○彼稱如來○亦各不同。有百億萬(文)。
玄四雲。問。此大千界。依余經論。大圍山內平滿有百億四天下。上方下方不得更有四天下。若上下皆有。則一一四天下皆有上下故。應有三百億。雲何仍說唯百億耶。答。若小乘實處理無改動。若三乘雖即空真如等。而不礙事故不壞本事。若此一乘事即無礙圓融自在。是故此中明處。隨教而圓融。應十數顯無盡。此娑婆一界有二種融。一以說法之處。即為當中。為成主伴。融彼百億令有上下。使得圓故無三百也。縱于最東近圍邊一四天下。為說法主。即是當中。融彼余四天下。還有十方眷屬具足。以諸四天下。皆望他為伴。望自為主故。是則圍山亦隨融移改也。余十方界等融義準之。此約一乘教。若約三乘。不得如此。如余經論說之(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號品)。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思○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惠○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惠○此四天下次上方世界。名曰持地(文)。
疏三上雲。問。余聖教說。大輪圍內平布百億。上即諸天下安地獄。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州。答。此教所說。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為主伴。以融為眷屬。本數非多。十方界融。亦準于此(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問。余聖教說。諸四天下相望。但有東西南北。何故此中說有十方。答。世界方所常定不異。約教說彼有盡不盡。依此經說。夫一四天下在中為主。則十方四天下為伴。余互相望亦爾。如細孔相望。四天下現爾。剎土亦然。世界細名從此而立(文)。
問。探玄記中雲。娑婆此雲堪忍(文)。爾者依悲華經意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悲華經雲。是中眾生嗔痴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文)。付之。依探玄記釋勘悲華經文。問。何因緣故名曰娑婆。答。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是以文句中引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文)。若爾文句所引符彼經文。探玄記所判豈非致相違哉。
答。探玄記所引實似背悲華經現文。尤為難思。但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故。娑娑世界眾生起貪 痴等過。大梵王專忍受之故。探經文意如此所判歟。
玄四雲。娑娑此雲堪忍。悲華經雲。是中眾生貪 痴等過。梵王忍之故為名也。放缽經(雲雲。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文句二雲。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華經雲。雲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雲雲。文)。
疏記二輔正記二無釋。
玄贊二雲。梵雲索訶。此雲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文)。
悲華經五雲(諸菩薩本授記品)。爾時寶藏如來告火 言。善男子。未來之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 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 劫。後分之中。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文)。
問。清涼大師引涅經師子吼品說。明恆河七類人相。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答。不取獨覺菩薩耶。兩方。若不取獨覺菩薩者。獨覺菩薩已離分段生死。第七類中何不取之哉。是以辰旦人師述涅經師子吼品所說恆河七類人相雲。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文)。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解釋中。今此第七類唯限如來。不通獨覺菩薩見。如何答。思涅經師子吼品意。恆河者譬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而獨覺菩薩設雖離分段生死。未盡變易生死故。第七類中不取之也。故補正記雲。又師子吼品明恆河生死河中七人。以生死河亙于變易。唯佛得度。余悉河中(文)。何況見演義鈔中所引涅經師子吼品文。說第七類人雲。彼岸山者喻于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文)。此文意。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旨甚分明也。是以章安大師。依此品說。釋第七人即是佛。道暹師引此經文解。今住極位高大之山。驗此而論是佛位也。說師一同之釋。誰可疑之哉。但于辰旦人師定判者。是補正記釋也。既為化宗末師釋。不可依用之。若強會通之者。披一段釋。上述唯佛得道余悉河中。成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義畢。下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之釋。忽不可致相違。故推此釋意雲。即是四果為一故。觀四方以譬四果為四人。述聲聞四果譬第四遍觀四方人畢。不釋五六法譬。雲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意自第五至第七。如次支佛菩薩佛釋也。非雲第七類中亦取支佛菩薩。全不可背師子吼品經文歟。
此會通者。去建長二年。後鳥羽院御八講。宗性對長俊法印。用此論義之時。下座智圓法印談義之趣也。此義雖可然。頗違合之標言為第七人人結文歟。
華嚴經十二雲(四聖諦品)。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無底(文)。
疏三上雲。集名無底者。煩惱深故。非習道學。浮沉而不已(文)。
鈔八上雲。疏非習道學浮沉而不已者。亦涅三十二師子吼品。恆河七人之意。習道是法學。浮是喻。經中因師子吼問。若一切眾生乃至闡提定有佛性。即當定得無上菩提。何以一切眾生不得涅。若有佛性力。雲何須修習八正道等。佛便贊嘆。為舉此喻。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恆河邊有七種人。若為洗浴恐怖賊寇。或為采花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沒。何以故。羸無力故。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復沒。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者沒已即出。出更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大故出。先習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沒。力大故還出。習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方已即去。何以故。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遠近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此下則是義引經文。謂出家被衣。隨逐惡友听受邪法。撥無因果。即一闡提。沒生死河。不能得出。是第一人。第二人者。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親近善友得信心故出。又遇惡友復斷善根故復沒也。第三人者。斷善根故沒。近善友得信故出。信如來常住修習淨戒。讀誦書寫十二部經。堅住施惠故名不沒。修戒施惠即是習浮。第四人者。沒出與住皆同第三。但合觀方。雲觀四方者。四沙門果。第五人者。余義同前。即去者。心無退轉。是住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闢支佛。第六人者。前喻之中但雲入已即去。及至合中亦同第五。皆有沒出住去。去至淺處則住者。謂諸菩薩為欲度脫諸眾生故。住觀煩惱。經雲。第七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為出。以信心故。受持讀誦書寫解脫十二部經。為眾生故廣宣流布。樂于惠施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既前進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離諸恐怖。多受安樂。善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善男子。是恆河邊如是諸人。悉其手足而不能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實有佛寶法寶僧寶。如來常說諸法要義。謂八聖道大般涅。而諸眾生悉不能得。此非我咎。亦非聖道眾生等過。當知悉是煩惱過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得涅。釋曰。是知雖有佛性。要須修道方至彼岸(文)。
刊四雲(無釋)。
涅經三十二雲(師子吼菩薩品)。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恆河邊有七種人。若為洗浴恐畏寇賊。或為采花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則沈。何以故。羸無勢力不習浮故。第二人者雖沒還出。出已還沒。何以故。身力大故則能還出。不習浮故出已還沒。第三人者沒已即出。出便不沒。何以故。身重故沒。力大故出。先習浮故出已即住。第四人者入已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何以故。重故則沈。力大故還出。習浮則住。不知出處故觀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沈。沈已便出。出已即住。住已觀方。觀已即去。何以故。為怖畏故。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則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樂。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復如是。有七種人。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出家剃發。身被法服○一闡提者名斷善根。斷善根故沒生死河不能得出。何以故。惡業重故。無信力故。如恆河邊第一人也○第二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沒不能出。所言出者。親近善友則得信心○以鈍根故。復遇惡友。不能修習身戒心惠。听受邪法。或值惡時處惡國土斷諸善根。斷善根故常沒生死。如恆河邊第二人也。第三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得名為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如恆河邊第三人也第四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遍觀四方。觀四方者四沙門果。如恆河邊第四人也。第五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故得信心。是名為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便前進。前進者。謂闢支佛雖能自度。不及眾生。是名為去。如恆河邊第五人也。第六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故。名之為出○以利根故。堅住信惠。心無退轉。無退轉已即復前進。遂到淺處。到淺處已即住不去。住不去者。所謂菩薩欲意度脫諸眾生故。住觀煩惱。如恆河邊第六人也。第七人者。發意欲度生死大河。斷善根故于中沉沒。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為出○善男子。彼岸山者喻于如來。受安樂者喻佛。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文)。
疏十二雲。次別列七人。初七人皆前二是外凡。次一是內凡。後四是聖人。外凡窮惡闡提。次將立而退故為二人。內凡者三方便同為一者。雖復優劣俱未發。真聖人為四者。聲聞不侵習。支佛侵習。菩薩侵習復化眾生。佛習氣盡。若不作此解。無以取異○河中七人離合不同。此文明七人。後品明七眾生。此中合四果為第四。離三乘為三人。後品離四果為四人。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至下當更分別○第一人者下。別列七人沒。即闡提過去之善宿因既羸。現在無信故。不習浮。第二人是將立而退。身力大者。過去善深。今生不修。名不習浮。能斷善根。第三人即是得住。以譬內凡。沒已出者。昔日經沒第四人即是四果。以譬四方。四方者。下文以四方譬四諦。非今用。譬文雲。不知出處故觀方。以昔不知出處故不觀。今知出處故言觀方。又不知大乘出處故取小果。第五人即支佛。亦雲觀方過于四果。以利根故。不取四果。但為自證。故言而去。同畏生死故言怖。第六人即菩薩。去不住者。不住生死。淺處住者。心安生死。從其心邊故言淺處。第七人即是佛。善男子生死大河下。第二合譬○既出家已下。第二合別譬七人。初合常沒。即一闡提。此中略合○第二人下。合將立而退。即外凡人。亦能斷善。而不同恆沒。第三人者下。此合內凡得住之人。小大兩位俱在中者。豈非通教三人共位○第四人者。合四為一。但斷正不侵習。第五人是支佛。但侵小許習。第六人是菩薩。能侵多習。復化眾生。第七人是佛。習究竟盡(文)。
暹記八雲。現在無信者。不信世出世因果也。將立而退者。若人暖位則得不退名為將立。所以念處名為而退。今生不修者。過去善深。今生暫發菩提心觀于念處。遇緣而退。名不習浮。昔日經沒者。今入內凡方得不沒。四方者。須陀洹對東方。余三果次第配三方。不知大乘出處者。不見佛性名不知出處。正當文經雲。即去者。度河而去也。從其心邊者。從其度眾生心邊故雲心安生死○又此合文。從方二人去。先牒初人行法。次出第二人行相。第三人則先牒初二人。次修習智慧下。出第三人行相。第四人先牒前三人。次修習智慧下。示第四人行相。第五人先牒前四人。次修習智慧下。示第五人行相。第六人先牒前五人行相。次修習下示第六人行相。第七人先牒前六人。次修習下示第七人行相。經雲住大高山者。前菩薩但至因行淺處。今住極位高大之山。驗此而論是佛位也(文)。
滿記四末雲。現在無信者。信喻習浮故也。昔日經沒者。即約外凡故沒。內凡即出也。不知出處故觀方者。謂未入聖位也。但為自證者。謂修習故也。從其心邊等者。心祈涅。名之為去。能入生死故雲淺處也。經雲觀賊近遠故者。界內為近。界外為遠也○得立而退者。謂得念處觀欲入暖位。名之為立。猶遇惡友而失念處故雲退也○合四為一者。謂聲聞人也。經雲即便前進者。猶支佛修習故進也(文)。
文句六雲。大經雲。諦觀四方。喻于四諦。準此可知(文)。
疏記六雲。大經雲諦觀四方者。大經三十二。如恆河中七種眾生。第一人者入水即沒。譬一闡提。第二人者出已復沒。有信故出。不修故沒。第三人者出已不沒。即內凡人。第四人者入已沒。沒已出。出已住。遍觀四方。身重故沒。有力故出。習浮故住。不知出處故遍觀四方。譬于四果觀于四諦。第五人者入已沒。沒已出。出已住。住已觀方。觀方已行。怖故即去。譬闢支佛也。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淺處即住。何以故。觀賊近遠故。譬菩薩也。不住生死故去。安心故住淺處。第七人者即至彼岸。外道得度皆由觀諦與觀方義同。是故系引(文)。
轉正記六雲。諦觀四方者。涅疏雲。出觀方解凡有五人。一頂法。二忍法。三世第一法。四苦忍至十五心。五初果至十六心。以此五人皆觀四諦。並名觀方。然前暖法亦觀四方。只說從得住立觀方義。頂法已上方受其名。又師子吼品明恆河生死河中七人。以生死河亙于變易。唯佛得度。余悉河中。示外凡窮惡闡提。須修將立而退。退故為二人。內凡有四方便同為一。雖復優劣。俱未發。真聖人為四。聲聞下修習。支佛修習。菩薩修習復化眾生。佛習氣盡。顯即是四果為一。故觀四方以譬四果為四人。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此涅河專在分段通于四人。即小乘七人也。有信故出者。以發心故名出。不修故沒者。退本善心流轉故名沒也。今已沒者。入即入生死也。淺處即住者。煩惱漸盡名為淺處(文)。
問。香象大師意。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有財三釋耶。答。委論之者。可有今此三釋也。進雲。探玄記中釋此事雲。皆依主釋(文)。付之。思光明覺品題。何無今此三釋哉。是以清涼大師意。于今品題有三釋判。如何。
答。委雲之者。光明覺品題可有持業•依主•有財三釋也。所謂雲光明之覺可有依主釋。雲光明有覺之用可有有財釋。雲光明即覺可有持業釋也。故疏雲。若從開釋。光明之覺。光明有覺之用。通依主•有財。若從合說。光明即覺。可持業也(文)。香象大師意。何不許此旨哉。但于探玄記釋者。談如來之光明。光明之開覺故。且舉依主釋許也。故探玄記雲。謂如來之光明。光明之開覺。謂依體起用。依用成益。皆依主釋(文)。是則開合不同。廣略差異。故師資解釋更非相遠也。
玄四雲。初釋名者。謂如來之光明。光明之開覺。謂依體起用。依用成益。皆依主釋。可知(文)。
疏三上雲。第二釋名者。一開二合。初開者。光明體也。覺者用也。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二光。覺有覺知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又此二光不異覺境。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雖平等絕相。不懷光明之覺。品中辨此故以為名。若從開釋。光明之覺。光明有覺之用。通依主•有財。若從合說。光明即覺。可持業也(文)。
抄八上雲(無釋)。
刊四雲。釋名者。如來是能放光主。光明納是所放光體。能覺悟是光業用。此斷如來之光明納。依主或有財。簡菩薩等故。是佛所有故。光明納之能覺悟。亦通兩釋。曾音聲等覺悟故。光明有此覺業故。若總言如來光明納覺悟之品。唯依主也(文)。
律治二年(丙子)後三月十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僧房抄之畢抑去年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南都心憂存之余墳墓卜此山之間自去年八月之比常籠居當山此聖跡訪亡童冥路之隙不忌昔勤所勵今功也亡童告別之後今日雖當二百四十四日戀暮之思添色悲嘆之淚無干然而且充先人之追福且存當宗之興隆折墨染筆寫文記義仰願聖靈回向無貳遂往詣于安養兜率之雲祈請有誠期再會于龍華雞足之月乃至法界平等利益而已。
右筆花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五夏臘六十三)。
華嚴宗香燻抄第三。
問題。
問。光明覺品經文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文)。惠苑解釋此處雲。解□一□平等(文)。爾者清涼大師可判此義耶。
問。終教大乘意。佛果位無□□五□雲□引何論文證之耶。
問。遍計所執中情有理無俱虛歟。
問。探玄記中引梁攝論雲。如□陀□道理四位(文)。爾者今四位者何等耶。
問。始教大乘意。十信立列位雲義。引仁王經何文證之耶。
問。終教大乘意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寄顯鐵銅銀金四輪王義可有耶。
問。瓔珞經意說十信。仁王經所說十□。其位可同耶。
問。瓔珞經所說信精進等十心者。即菩薩次位歟。
問。仁王經意。習種性者十信位歟。
問。香象大師意。十信中第六信位不退歟。
問。始教大乘意。十回向以上得不退雲義。引何論說證之耶。
問。清涼大師依俱舍論意。五識相應思可為引業耶。
問。華嚴經中說助道甚深舉六度功德。其中般若波羅蜜者可道有攝無攝耶。
問。淨行品經文。列檀等六波羅蜜及慈悲喜舍。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意。無量義經法華經一會說歟。
問。清涼大師引唯識論文雲。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文)。爾者共不共義。可依法爾種姓耶。
問。探玄記中明無量經所說七種發心雲。三賢四退(文)。爾者被信得意可同此義耶。
問。華嚴經意。可說分身諸佛耶。
建治二年(丙子)五月二十五日(巳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僧坊抄之畢探玄記第四卷者依為去文永九年三十講充文思出其時之稽古集釋文才任當座之愚推記問答是偏依存當宗之紹隆不顧後輩之誹謗也抑去年八月四日亡童力命丸告別之後至今日雖送三百十八日之光陰戀暮之思添色悲嘆之淚無乾方捧此修學傳燈之惠業偏祈彼先人聖靈之得脫於戲一佛淨土之契不變女遂再會于安養兜率之月三會值遇之志無朽定結一緣于龍華雞足之露乃至親疏利益平等遠近濟度普及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五夏臘六十三)。
華嚴宗香燻抄第四。
問題。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釋之耶。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
問。香象大師意。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舉二故。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
問。于四天王天可說第三會耶。
問。華嚴經文雲。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探玄記中解此文引古人三釋。爾者第三師義。香象大師許之歟。
問。毗婆尸弗沙一佛歟。
問。勝觀底沙一佛歟。
問。香象大師意。錠光•燃燈別體異時佛歟。
問。華嚴經文雲。錠光如來朝普照(文)。爾者何劫佛耶。
問。華嚴經文雲。生死及涅二皆不可得(文)。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雲。三賢位劣人法合稱(文)。爾者十行十回向品約通名立品名歟。
問。清涼大師依始教大乘意。從十住中第七住位不退歟。
問。十回行可有勝進趣後耶。
問。探玄記中。于第三會有七分(文)。爾者三昧分加分先後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以十住位所得定名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爾者為一乘教意。為當三乘教意歟。
問。探玄記中。釋第三會能加諸佛同名法惠雲。以法力故法爾故(文)。爾者舉二故歟。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爾者為就無為性論之。為當就有為性論之歟。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爾者六處俱殊勝歟。
問。探玄記中。引瑜伽論說。明性種性習種性相。爾者瑜伽論所說性習二種性。與仁王•瓔珞二經所說性習二種性。其體可同耶。
問。瑜伽論意。性種性習種性可有先後耶。
問。十住位為有三決定。為當有五決定歟。
問。十住十行兩位相望時。約六決定可有多少不同耶。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四寶所成相。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東黃金。西白銀。南頗梨。北馬腦(文)。付之。依宗家解釋見俱舍論文雲。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文)。探玄記解釋。豈不背俱舍論文哉。依之清涼•刊定二師。如俱舍論文釋之。如何。
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者。不限俱舍論說。披正理(三十一)顯守(十六)兩論之文。同述此旨。不限清涼•惠苑二師之釋。光師•圓暉等亦成此義。諸論之說諸師之釋。常途所談皆以同之。誰不依用之哉。加之俱舍論等。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之文。現量所示。何可異求哉。但于探玄記釋者。甚以難思。若夫且別途廢立歟。退勘立世阿毗曇論文。述須彌山四寶為體相去。東邊真金所成。西邊白銀所成。北邊琉璃。南邊頗梨(文)。探玄記釋若依此文歟。
玄五雲。升至何處。謂須彌頂。此雲妙高山謂以四寶所成故雲妙。謂東黃金。西白銀。南頗梨。北馬腦。余山唯金故非妙。獨出九山故雲高(文)。
疏三下雲。若天表淨。何獨妙高。妙有十義。如于法故。一者體妙。謂四寶所成○三者色妙。謂四正邊。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一切草木鳥獸等物。隨所至處則同其色。自常不變(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言妙高者。妙謂體以四寶所成。高即相出七金山等。俱舍第十一雲。持雙山等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寶為體。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琉璃頗胝迦寶(文)。
俱舍論十一雲(分別世品)。頌曰。甦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于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文)。
光十一雲。論曰至似吠琉璃色。妙高四面。北金東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文)。
寶十一雲(無)。
泰十一雲。
頌疏十一雲。(如俱舍論文)。
正理論三十一雲(辨緣起品)。頌曰○甦迷盧四寶○論曰○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四面如次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于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璃琉色(文)。
顯宗論十六雲。(如正理論文)。
立世阿毗曇論二雲(天住處品)。佛告比丘。是須彌山王。東西南北凡有四邊。其東邊真金所成。西邊白銀所成。北邊琉璃。南邊頗梨。其一切邊眾寶所成(文)。
問。香象大師意。須彌山高量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高八萬四千由旬(文)。付之。依探玄記釋披俱舍(十一)正理(三十一)等論文雲。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須彌山高量八萬逾繕那定。隨刊定記中。即引用俱舍論文見。若爾探玄記高八萬四千由旬之釋。豈不背俱舍論等說哉。
答。須彌山高量八萬四千由旬者。花嚴經等諸經中所見也。其上長阿含經說。智度論文。亦分明也。誰可疑之哉。何況不限探玄記釋。勘當卷八十花嚴經疏。明須彌山高量雲。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爾(文)。但于俱舍•正理等論文者。從大數雲八萬逾繕那。就實論之者。可雲八萬四千逾繕那也。例彼弘決(一下)中。明八萬塵勞雲。且舉大數故雲八萬。具足應雲八萬四千。光法師俱舍論疏(一末)中。解八萬法蘊述。依大數說但言八萬。若具足說。有八萬四千。此則例難也。
八十花嚴經等處處文。並如探玄記第十五卷三十講所得論義抄。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玄五雲。升至何處。須彌頂此雲妙高山。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正等。亦名安明山(文)。
疏三下雲。二品名須彌。正雲甦迷盧。此雲妙高。高者舉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爾。下據金輪。上鄰空界。頂上縱廣量亦如之。獨出九山故稱高也(文)。
鈔九下雲。前中謂七金山四重圍繞者。俱舍世間品偈雲。甦迷盧處中○于大州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甦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文)。
刊五雲。復解品名者。升登也。須彌梵音。具正應雲甦迷盧。此雲妙高也。山頂者。謂此山頂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俱舍第十一雲。于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乃至如是九山住金剛輪上。入水量皆等八萬逾繕那。甦迷盧山出水亦爾(文)。
問。香象大師意。釋于人中不說第三會。舉二故。爾者第二故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文)。付之。若由此故不說第三會者。何于人間說初會哉。
答。探玄記中。述第二故雲。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者。十住是初成位亦離雜故。為表此義。于天上說之(為言)。但摩竭提國寂滅道場求是釋尊成道之本處故。雖人間于此處說初會。更非相例之疑也。
問。于四天王天。可說第三會耶。進雲。探玄記中不說之釋。付之。四天王天王者。是佛法護持諸天所居處也。尤可說第三會也。是以于忉利天說第三會。相例可同。如何。
答雲。探玄記中。釋于四天王天不說第三會。出三義雲。一以彼此雜鬼神天。顯法非勝故超過也。二為寄法。以十信是外凡退位。十住是內凡不退。欲表進退懸殊故。越四天王處也。三若未至山頂。容有進退。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是故越彼山腹處天。至此頂處。以表法也。文意顯也。若爾于忉利天說第三會雲例難。自被遮畢。
玄五雲。問。何不在人間說耶。答。為顯行位漸升進故。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問。何不至四天王天。答有三意。一以彼是雜鬼神天。顯法非勝故超過也。二為寄法。以十信是外凡退位。十住是內凡不退。欲表進退懸殊故。越四天王處也。三若未至山頂。容有進退。到山頂上即安住不退。是故越彼山腹處天。至此頂處。以表法也(文)。
疏三下雲。表位漸增。不處人間。顯位清淨。故居天也(文)。
鈔九下。復表位下。約表法釋。于中四。一正約表(文)。
刊五雲。問。何要升天說此法耶。答。有二義故。一者機盛在彼處故。二者顯位漸增勝故。問。既顯位增。何不攝次向四天王天耶。答。此亦二義。一表此將說成位法故。謂十信但是十住方便。未得成位。四王住處在須彌半。未至山頂。如未成位。二表此非位而懸隔。是以說住越彼四天王眾天爾(文)。
問。花嚴經文雲。不起此座升須彌頂(文)。探玄記中解此文。引古人三釋。爾者第三師義。香象大師許之歟。進雲。探玄記釋意不許之見。付之。依探玄記所引。見。第三師定判雲。此升天是不往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文)。此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宗家何不許之哉。
答。探玄記中正難此釋雲。若依此釋。但是無升相而升天。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故亦難用(文)。自解此文有八義中第一雲。一約處。即入門。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故雲不起也。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于中說法用故。說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門別故有升也(文)。思此等釋意。古師意雖述往即不往故不起。不往即往故升天之旨。不存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故雲不起。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于中說法用故升天之理。故難破但是無升相而升天等也。清涼大師引古人今義。即難之雲。若爾但是升相離故。非是樹下別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文)。其意宛同探玄記釋。述自正義雲。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法惠偈雲。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此而升也。文理有據。更以喻顯。譬于朗月流影遍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一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文)。引經文證動靜無礙之義。以譬喻顯不離升天之相。文意明也。可易知之。但于第三師釋既順圓融無礙之義宗家何不許之哉雲難者。此釋意雖存圓融無礙之義。不順花嚴經之心故。不許之也。故演義鈔雲。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大體不順今文。即成此旨也。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爾時世尊威神力故。不起此座升須彌頂。向帝釋殿(文)。
玄五雲。次不起等。正明用相。此中不起此而升彼者。古人三釋。一雲。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升天上若依此釋。升天之身是重化身。既非深妙。恐乖文意。一雲。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此恐非理。豈可法身座道樹耶。一雲。此升天是不往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不來相而來名善來等。若依此釋但是無升相而升天。非是樹下有不起之身。故亦難用。今解此文略有八義。一約處。即入門。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此天宮等。即本來在彼樹王下等故。雲不起也。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于中說法用故。說為升也。又相即故不起也。門別故有升也。二約佛。謂此座樹王下之佛身。即遍法界一切處故。是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利等處故。不待起也。今欲用忉利門中之佛故曰升也。是故若起則不成升也。三約時。謂由此樹下座上佛身即遍前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是故此佛座樹下時。升天去時。到天處時。此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後際盡。即知座樹下時永無起時故。雲不起也。若正去時亦如此故。唯有去無余也。皆念念不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緣起門無礙恆不離。四約法界門。謂此升去無自性故。即攝真如法界。以彼樹下座等亦不異真故。同真如在去門顯現故。不起而升也。五約緣起門。謂座由行故座。座在于行中。行由座故行。行在于座中。是故由行中座故升天即不起也。由座中行故不起而升天也。行座無礙故。即升常座。即座恆升故也。六約佛不思議德。謂即不起此座。即是行即是臥即是住即是到一切處。即是作一切事。並非下地所知。七約所表。謂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不壞故雲不起。前座而有起機用故雲升也。八約成會。謂後會必具前故。不舍前而成後。若舍則壞緣起。是故不起前而升後也(文)。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文)。
疏三下雲。第二爾時下。明不離覺樹各升釋天。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既雲不離。何得言升。古有多釋。一雲。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升天上。一雲。不起是報。升天是化。一雲。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並非文意。以彼此文中俱是毗盧遮那十身雲故。一雲。以去即非去故名不起。非去即去。是以升天。如不來相而來等。若爾但是升相離故。非是樹下別有不起之身故不可也。有雲。此佛神通同體業用。住即是去。去即住。住是體遍。去是用應。應是體應。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體。雖不離前而升後。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又以住釋于不起。而言住是體遍。何獨住菩提樹耶。升天何得非體遍耶。菩提樹下寧非用耶。今顯正義。然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法惠偈雲。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此而升也。文理有據。更以喻顯。譬猶朗月流影遍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古德釋此略有十義。一約處相即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用彼故說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猶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雲升也。三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四由一即一切。樹在天上。不起等準前。五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樹熟令見故雲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謂座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法界大會門。然此十解。前五玄門。次四所以。後一總意。欲成十義。相參而立。雖似雜亂。不違經宗。並可用也(文)。
鈔九下雲。疏問動靜相違去住懸隔下。疏文有五。一段問後起。二敘昔順違。三申今正解。四會通古義。疏古有多釋下。敘昔順違。昔有五義。而文三節。初並敘三師。二敘第四。三敘第五。以初三師並約三身義。類大同。欲並破故。先敘昔。可知。並非文意下。二辨違通。有二違。一違現(文)。去住皆是遮那佛故。二違經宗。十身非三身故。疏一雲以去即非去等者。二敘第四師。以不分三身但就一身論性相故。即是事理無礙宗中之意不違。大體不順今文○疏有雲此佛神通同體等者。三別敘第五師。即刊定記主。亦先敘昔。後辨順違。前中以體遍為不動。以用應而為升。言若爾何殊第三師不起是法者。二辨違也。此有二破。一指同前義破。前義不立。此義自破。二又以住釋于不起下。直就所立破。唯住覺樹。非有體遍。遍于去處。何得去非體遍。然覺樹亦用。獨言是體。升天有體。但言是用。故有所違。非責本立同體業用。故下正義亦是即體業用。疏今顯正義下。第三申今正解。有法喻結。文顯可知。疏古德釋此略有十義下。第四會取古釋。于中二。先正敘。後然此十解前五玄門下。為其會通。于中又二。先總後別。總中意明古德所立。文則雜亂。義則無違(文)。
刊五雲。第二佛以應法界身。各升當處帝釋殿中。雲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等者。據文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處。約理則不離一切處而升一切處。為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互舉爾。若通而言之。具有四句。一不離一處升一處。二不離一處升一切處。三不離一切處升一處。四不離一切處升一切處。問。動靜不俱。去住懸別。既言不離。何復雲升。答。釋此略以三門分別。一敘古。二辨違。三顯正。初敘古四說。一雲。釋迦本身不離道樹。別起應化升于天宮。故曰不離而升也。一雲。不離是報身。升天是化身。二身別故。不礙有座有升也。一雲。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一雲。此升天之身是不往而至。次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雲以不來相而來故。二辨違者。且前三說俱違本教。此經九會皆說毗盧遮那法界十身不分法報化故。第六會雲釋迦佛者。還于十身呼釋迦分。故名號品及入法界品中。說摩耶夫人處。並有明文。第四師說。但明升相離故。升即無升。不離相離相即無礙。三顯正者。此佛神通同體業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體遍。去是用應應是體應。雖升後而不離前。體是應體。雖不離前而升後(文)。
問。毗婆尸弗沙一佛歟。答。難測也。兩方。若一佛者。見花嚴經文。雲毗婆尸佛如滿月。說弗沙明達第一義。毗婆尸弗沙各別列之。定知是非一佛雲事。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毗婆尸佛者。即勝觀佛釋。而住滿^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毗婆尸弗沙可雲一佛也。如何。
答。
問。勝觀底沙一佛歟。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一佛者。清涼大師解花嚴經毗婆尸佛如滿月提舍如來辨無礙之文。釋毗婆尸者勝觀提舍亦雲底沙。明知勝觀底沙是別體佛雲事。何況見俱舍論說。釋迦菩薩第三阿僧 劫滿所逢事佛名勝觀。百劫位中誦一偈所贊嘆佛號底沙。若爾三 百劫時分既異。勝觀底沙定可別佛哉。若依之爾者。五教章中雲。又由以一偈嘆弗沙佛。即超九劫。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嘆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化儀既同。豈非一佛哉。而任滿^大師逢勝觀佛亦雲弗沙之釋。勝觀底沙亦可一佛也。如何。
答。
問。弗沙底沙一佛歟。答。難測也。兩方。若一佛者。見花嚴經文。雲弗沙明達第一義。說提舍如來辨無礙。弗沙提舍各別列之。而清涼大師判提舍亦雲底沙。提舍佛者即底沙佛釋。明知弗沙底沙是別體佛雲事。若依之爾者。五教章中雲。又由以一偈嘆弗沙底佛。即超九劫。俱舍論文述釋迦菩薩贊嘆底沙佛便超九劫之旨。化儀既同。是非一佛哉。
答。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頌曰。毗婆尸佛如滿月。弗沙明達第一義。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玄五雲。毗婆尸此雲種種見佛。新名淨觀。弗沙此雲增盛。以無闕減故。亦是星名。提舍此雲說。謂常說法也。亦名光也。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頌言。毗婆尸佛如滿月。弗沙明達第一義。提舍如來辨無礙(文)。
疏三下雲。毗婆尸者。此翻有四。謂淨觀•勝觀•勝見•遍見。如月圓。智滿是遍見也。魄盡惑亡是淨觀也。既圓且淨。是勝觀勝見也。弗沙亦雲勃沙。此雲增盛。明達勝是增盛也。提舍亦雲底沙。西域訓字底暹那。此雲度也。沙是皤沙。此雲說也。說法度人。或但雲說辨才無礙即能說也(文)。
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六中毗婆尸者。此雲淨觀。或雲勝觀。亦雲勝見。亦曰遍見。七中弗沙者。正雲勃沙。此雲增盛。八中提舍者。正雲底沙。依西域訓字。底是底暹那。此雲底也。沙是魄沙。此雲說也。謂說法度人故。或曰說已。當說法故(文)。
問。香象大師意。錠光•燃燈別體異時佛歟。進雲。探玄記。錠光是燃燈佛(文)。付之。錠光•燃燈名號既各別也。何釋一體佛哉。是以披普曜經說。明釋迦菩薩授記。錠光佛授九十一劫記。燃燈佛授一阿僧 劫記見。明知錠光•燃燈是別體異時佛也。如何。
答。
問。花嚴經文雲。錠光如來明普照(文)。爾者何劫佛耶。進雲。探玄記雲。過去莊嚴劫中佛(文)。付之。錠光佛者即燃燈佛也。而燃燈佛者釋尊因行第二阿僧 劫滿所逢事佛也。若爾彼佛出世。定可過去久遠劫時。何近釋莊嚴劫中佛哉。
答。見花嚴經文。舉于此賢劫中忉利天宮說法佛。列迦葉•拘那牟尼•拘樓•隨葉•尸棄•毗婆尸•弗沙•提舍•波頭摩•錠光十佛。此十佛者。過去佛中。自近向遠次第列之。故初三佛是現在賢劫中佛。後七佛是過去莊嚴劫千佛中終七佛也。故探玄記雲。此中後七佛是過去莊嚴劫中佛(文)。疏雲。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文)。刊定記雲。此十佛中。後七是前莊嚴劫佛(文)。而錠光佛者即燃燈佛雲事。更非所諍。故六十花嚴經雲錠光如來明普照。八十花嚴經雲燃燈如來大光明。舊譯經名雲錠光。新譯經號稱燃燈。一佛異名之旨。誰可疑之哉。探玄記中釋錠光是燃燈佛。尤所葉同本異譯經文也。但于燃燈佛者釋尊因行第二阿僧 劫滿所逢事佛也雲難者。釋迦菩薩百劫修行之時。亦可逢事燃燈佛也。故慈恩大師上生經疏雲。依小乘說。菩薩百劫修相好業。釋迦買五花以供養定光。定光即燃燈也。遂為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文)。準此釋思之。釋迦菩薩第二阿僧 劫滿逢事燃燈佛。百劫修行之時。亦逢事燃燈佛故。指百劫修行之時。近所逢事燃燈佛。且雲莊嚴劫歟。或又大乘教意。三阿僧 之外。別不立百劫修行時故。理實而言。第二阿僧 劫滿所逢事燃燈佛。小乘教意已說百劫修行之時故。百劫修行之時近逢事燃燈佛雲故。就此假說之談。且又雲莊嚴劫佛歟。或又莊嚴劫之時分。暗以難測。釋迦菩薩第二阿僧 劫滿所逢事燃燈佛。即莊嚴劫佛歟。此義意。莊嚴劫之時分甚長遠也。
已上五條論義。重重難答。處處釋文者。弘長第三之歷青陽三春之候。于海住山十論院。記錄花嚴宗文義抄第七帖之時。抄之畢。仍繁重有其煩之間。並讓彼抄。今所省略也。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經九雲(佛升須彌頂品)。頌曰。錠光如來明普照。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處。是故此地最吉祥(文)。
玄五雲。錠光是燃燈佛。此佛為太子。初生時一切身遍如燃燈故。名燃燈太子。太子成佛亦立此名。問。此中後七佛是過去莊嚴劫中佛。何因得于此賢劫中忉利天宮而說法耶。答。此天宮等有粗有細。粗者前劫燒滅。細者常在故也。如經天人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又三乘所說者滅。一乘所辨者常在故(文)。
花嚴經十六雲(升須彌山頂品)頌言。燃燈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文)。
疏三下雲。燃燈者。智論雲。此佛從初現生乃至成佛。舉身常光如燃燈故。身智光明普周稱大。然十中後七乃過去劫佛。如何賢劫曾入殿耶。古釋有二。一約時劫相即入故。二約其處有粗細故。粗隨劫壞。細者常在。如法花中天人見燒我等不毀。又梵王見淨。身子見穢。今此天帝是大菩薩同梵王見。亦佛毀(文)。鈔九下雲(無釋)。
刊五雲。十中燃燈者。智度雲。此佛從初現生乃至成佛。舉身常光如燃燈故。或曰錠光。亦其義也。此十佛中。後七是前莊嚴劫佛。如何曾得入此殿耶。本疏兩釋。一據世劫等相入故。二約處有粗妙。粗者隨劫壞滅。細者常存。如法花雲。天人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土常安穩故。又如維摩雲。梵王見淨。舍利弗見穢。亦其類故(文)。
問。花嚴經文雲。生死及涅。二皆不可得(文)。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謂生死涅相待故。俱不可得。又是二乘涅故(文)。付之。初釋不可然。生死者妄染也。尤可雲不可得。涅者真實也。更不可雲不可得哉。次釋亦有疑。經文無有簡別。雲生死及涅二皆不可得。何唯指二乘涅雲不可得釋哉。
答。大乘實教意。對生死故立涅。對涅立生死。理實而言。生死即涅。涅即生死。生死之外不可有涅。涅之外不可有生死。故釋。二就正理。謂生死涅相待故。俱不可得也。但又是二乘涅故者。非別釋。生死涅之中。且以別由顯涅不可得相也。所謂終教以上教意。二乘聖者必回心向大遂成佛故。彼所得涅非真滅度故。雲不可得也。如彼法花經中。二乘涅喻化城。無別體說。即此意也。
華嚴經九雲(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爾時智慧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以偈頌曰。流轉則生死。非轉是涅。生死及涅。二皆不可得(文)。
玄五雲。二就正理。謂生死涅相待故。俱不可得。又是二乘涅故。又染分是生死。淨分是涅。雙融故俱不可得(文)。
華嚴經十六雲(須彌頂上偈贊品)。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生死及涅。二俱不可得(文)。
疏三下雲。初中。上半假立。謂待前流轉生死。以立涅。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損害自他。故名為諍。此有漏法。諍隨增故。名為有諍。有彼諍故。生死者有漏為體。無彼煩惱故稱涅。下半雙非。謂生死涅俱因煩惱假立其名。何有真實。又二互相待故俱空。二互相奪故皆寂(文)。
鈔十上雲。疏煩惱名諍觸劫善品者。即俱舍界品頌曰○又二互相待故俱空等者。謂上約因緣。因他立稱。故無真實。不融二體。今明雙融。此有三意。一相待。二相即。三相奪。今初相待俱空即相待門。謂因涅方說生死。要因生死方說涅。如高下相形。若無有高則無有下。若離涅則生死不存。若離生死則涅不立。故俱空也。次言二互即奪故皆寂者。此有二意。一者相即門。生死實性即是涅。則涅之相假說生死。如波與水。舉一全收故。生死即涅。涅即生死。二由相即故便互相奪。生死即涅則無生死。涅即生死則無涅。故涅非寂靜。生死亦非喧。故皆寂也(文)。
刊五雲。四釋彼生死。謂諸凡夫具惑業苦。乖理違諍故為生死。二乘之人以永斷名為涅。就實無故雲二俱不可得(文)。
問。探玄記中雲。三賢位者人法合稱(文)。爾者十行十回行品。約通名立品名歟。進雲。探玄記雲。十行十回向提別人名(文)。付之。三賢次位其義可同。十住品既約通名立品名。十行十回向品何約別人立品名哉。
答。十行品名菩薩。十住品不雲何菩薩故。約通名立品名。十行品名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十回向品名金剛幢菩薩回向品故。約別名立品名雲也。探玄記中述。十住品約通名立品名。十行十回向品約別人立品名。故雲。于賢位中有三。謂下中上。此當下品劣故舉通名。十行是中賢次故。雖提別名。然約義少故名花聚等也。回向是上賢勝故。稱本別提名金剛幢菩薩回向也(文)。解釋既委悉也。疑難何可殘哉。
重難雲。探玄記中。雲然約義少故名花聚等也。述稱本別提名金剛幢回向也。其意如何。
答。
尋雲。賢首品名唯約人名歟。
答。稱賢首菩薩品故。探玄記當卷釋意。約人名也(為言)。故探玄記雲。前外凡賢首品唯約人名(文)。
疑雲。探玄記曰。余處中解賢首品名。雲或唯是法。述或人法合目。是不相違哉。
答。探言記余處中。解賢首菩薩品名有三釋見。或唯約人。賢首即是菩薩故。又以此人是說法者。從人為名故者。與當卷釋。其意是同。唯約人名(為言)。或唯是法菩薩則是賢首故。所說亦是賢首菩薩門故。或人法合目。則依立釋也者。與當卷釋。其意各別。或唯約法。或人法合目雲也。是既別釋意也。何可和會之哉。
玄五雲。問。前外凡賢首品。唯約人名。後十地聖位。唯約法名。于內凡三賢之中。人法合目者何耶。答。前位未成故。就人為目。三賢位劣。人法合稱。聖位顯著故。唯約法名。此亦是施說漸增之相。問。等是人法合目。何故十行回向提別人名。此中舉通名耶。答。于賢位中有三。謂下中上。此當下品。劣故舉通名。十行是中賢次故。雖提別名。然約義少故名花聚等也。回向是上賢勝故。稱本別提名金剛幢回向也(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無釋。
玄四雲。賢首品第八○一釋名者。依梵本名跋陀羅。此雲賢。室利此雲吉祥。或雲德或雲首或雲勝。是故非是初首之首。亦非上首之首。此等梵語皆有別名故。此但為顯吉祥勝德超絕為首。當體至順調柔曰賢。賢約體性。首約德用。是持業釋。于此信滿入普賢位。具有二義。若約果。則下文賢首佛剎等。此中約因故雲菩薩也。或唯約人。賢首則是菩薩故。又以此人是說法者。從人為名故。或唯是法菩薩則是賢首故。所說亦是賢首菩薩門故。或人法合目。則依主釋也(文)。
疏三下•演義抄九下•刊定記四無釋。
華嚴經七雲(賢首菩薩品第八)。
華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第十一)。
華嚴經十二雲(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第十七)。
華嚴經十六雲(金剛幢菩薩回向品第二十一)。
問。清涼大師依始教大乘意。從十住中第七住位不退歟。進雲。演義抄雲。一約三乘。至第七住位方不退(文)。付之。見香象大師五教章下釋。依佛性論。雲菩薩至十回行方皆不退也。依瑜伽論。釋菩薩地前總說為退。若爾演義抄釋。豈不背宗家定判哉。
答。見演義抄解釋起盡。雲然位不退復有二義。一約三乘。至第七住位方不退畢。次下鄰此釋述。二約終教。入初住位即名不退。異輕毛故。明知上雲一約三乘。指始教大乘意雲事。何況第七住名不退住。位不退之旨。名言尤符順哉。依之他宗人師。多存從第七住位不退之義。清涼大師意。可明此釋也。但于五教章釋者。清涼大師釋異香象大師釋事。處處非一。不可奇歟。
疏三下雲。二釋名者。惠住于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本業下卷雲。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然住義多種。寄圓說十(文)。
鈔十上雲。疏二釋名下。疏文有二。先得名。前中然住二義。一約能所合釋故。言惠住于理。則理是所住。惠是能住。二唯約惠釋。信未終極惠未安住。得入正位。位不動搖故。雲得位不退。然位不退復有二義。一約三乘。至第七住位方不退。二約終教。入初住位即名不退。異輕毛故。今依後義。則通十住皆位不退。從初受名故。本業雲始入空界。即證初義。住空性位即證後義(文)。
刊五雲。初釋名者。創此得位不退名住。又諸佛法界惠能安住故。本業下卷雲。住空性位故名為住。乃至至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地但名住。住義多種。依圓說十(文)。
問。十回向可有勝進趣後歟。進雲。探玄記雲。回向品後無勝進耶。付之。十回向既有序分。何無勝進趣後哉。是以十住十行有勝進趣後見。相例可同。如何。
答。探玄記中釋十回向無勝進趣後。出二故也。故探玄記出初故雲。以世間位滿故不須也(文)。此釋意雲。十回向世間位已滿。更無容趣後。世間勝位故。無勝進趣後(為言)。舉次釋雲。又總攝前諸位。作證地方便故也(文)。此釋意雲。十回向攝前十住十行。總為趣地方便故。回向當體自是勝進故。無別勝進趣後(為言)。故探玄記余處雲。何故無後進趣者。以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回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文)。清涼大師當卷疏雲。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余處疏述。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回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即顯此意也。清涼大師此等釋外。亦以別故成十回向無勝進趣後之義。故當卷疏雲。亦顯趣無分別離趣相故(文)。余卷疏雲。二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而無分別為方便故(文)。文意顯也。但十行無此等義故例難。甚易會也。
重難雲。演義抄中。解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之疏釋雲。一明有勝進(文)。如此釋者。十回向可有勝進趣後見。若爾何出此疏釋成十回向無勝進趣後之義哉。
答。此釋意。為顯十回向攝前十住十行總為趣地方便故回向當體自是勝進之義。雲一明有勝進也。非謂十回向有別勝進趣後也。故演義抄次下文雲。總攝前三故不別立(文)。故不別立之言。此旨炳然也。
玄五雲。四釋文者。就正宗中有四品分二。初三品是當位行德。後一品是勝進趣後。前中三品即為三段。初品明位。次品明行。後品嘆德。問。何故前會無別勝進趣後。此中有耶。答。此中位成故。勝前故。又前信無位總為趣住方便故。今此位成。是故別有進後方便也。問。若爾何故回向品後無勝進耶。答。以世間位滿故不退。又總攝前諸位作證地方便故也(文)。
疏三下雲。四釋文者。四品分二。前三當位行德。後一勝進趣後。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也。未成位故。回行是位。無進趣者。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趣無分別離趣故(文)。
鈔十上雲。疏前會無勝進下。上正科經文。此下對前辨異。次回向是位下通外難。先牒難。從三賢位滿下通。通有二意。一明有勝進。總攝前三故不別立。二亦顯下。明無勝進。則後無方便。欲證無分別智故(文)。
刊五雲(無釋)。
玄七雲。四釋文者。此會三品。初二序分。後一正說。何故無後進趣者。以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回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此經上下此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品。信滿總為入位方便。二約比滿入證之際。如此回向品。初僧 滿總為入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初總攝前七地為方便。此二僧 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 滿處攝也。余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文)。
疏五上雲。第四釋文。此會有三品經。初二當會由致。後一正說。所以無勝進者。由二義故。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回行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此經上下其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品。信滿總為入位方便。二約比滿入證之際。如此回向。初僧 滿總為入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初總攝前七地為方便。此第二僧 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方便。此約三僧 滿處攝也。余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二方欲入地必離進趣相而無分別為方便故(文)。
鈔十二上雲。疏三約功用滿等者。故第八地初有總明方便集作地分。集前七地為八地方便。四十地初有方便作滿足地分是也(文)。
刊七雲。
問。探玄記中于第三會有七分(文)。爾者三昧分加分先後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一三昧分。二加分(文)。付之。依探玄記釋。見花嚴經文雲。十方各千佛剎塵數諸佛加威神力故。能入是三昧正受(文)。如此經文者。加分先三昧分後雲事分明也。如何。
答。清涼大師問加之與定何先後耶。答此問。先引古人加定同時之義。難破之畢。下出自義雲。若正釋者。加有二種。若約內外善根威神願力冥資令其得定。則在定前。若約與智贊述摩頂勸說三業顯加。則居定後。二文昭著。何其惑哉(文)。此釋意言。若據由內外善根威神願力冥施資助令其得定雲者。加先定後也。疑難之中被出花嚴經文。即此意也。若據與智贊德摩頂顯勸說法論之者。定先加後也。故花嚴經中正說加分雲。當承佛神力說微妙法。爾時一切如來即與法惠菩薩無礙智。彼三昧力法如是故。爾時諸佛各申右手。摩法惠菩薩頂(文)。十地論文。雲何故加為此法故。不雲為入三昧故。任此等文。據顯加義論之者。定前加後也(為言)。重意雲。若據冥加者。加先定後。若據顯加者。定先加後也。今加分者據顯加論故。列一三昧分二加分也。十地論中雲二三昧分三加分。列定先加後。尤為此釋證據也。下會會中列定先加後。準之可思也。
玄五雲。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顯實證成分。七偈頌分(文)。
疏三下雲。文分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七重頌分(文)。鈔十上雲(無釋)。
刊五雲。前中七分。一三昧分。二以三昧力下加持分。三法惠菩薩下起分。四告諸下本分。五佛子雲何下說分。六爾時佛神力下瑞應分。七入以佛神力下證成分(文)。
疏三下雲。問。加之與定何先後耶。若先定後加。則不應雲。汝能入此三昧。此十方諸佛共加于汝。乃至雲。及汝善根力故入此三昧。若先加後定。則不應在三昧分後方說加分。又十地論雲。何故加。為說此法故。不言為入三昧故。又雲。唯加金剛藏不加余者。以是菩薩得此定故。既俱文證如何會通。古人答雲。加同時。謂若未定而加。則散心不能勝受。若未加而定。則自力不堪入此深定。是故同時。此解亦違教理。現言入三昧竟諸佛方現身稱贊得定及說加所為竟。方與三業之加。而雲同時。豈不違文。若言同時。為因不成。斯則違理。亦不應俱有因證。以此二事容相離故。若正釋者。加有二種。若約內外。善根威神願力冥資令其得定。則在定前。若約與智。贊述摩頂勸說三業顯加。則居定後。二文昭著。何其惑哉(文)。
鈔十上雲。疏問加之與定下。第二辨加定先後。于中二。先問。後古人雲下答。答中三。初敘簡。二辨非。三申正義。此解亦違教理下。第二辨非。先明違文。後若言同時下。復辨違理。于中又二。先正辨。後亦不應下遮救。恐彼救雲。俱舍論雲。俱有互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隨轉。釋曰。俱有者。俱時而有也。互為果者。釋俱有因義。論雲。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為俱有因。下二句指法體。此有三類。一如大者。謂四大種。互相假藉生所造色。故互相望為俱有因。二相所相者。相即生等四大相也。此四大相與所相法更互為果。謂此能相相所相故。復由所相能相轉故。故為互果。三心于心隨轉者。謂心五與心隨轉法亦更互為果。釋曰。謂彼救曰。俱有因果既得互為。加定互為。雲何不可。故今遮雲。彼三類法皆不相離。如相所相所相無相不成有為。能相無所相無有依止。今或有加而不入定。或時入定不必須加。二許相離。雲何成例。疏若正釋下。第三申今正義(文)。
問。探玄記中。以十住位所得定名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爾者為一乘教意。為當三乘教意歟。答。一乘教意也。兩方。三乘教意者。既出花嚴經說。尤可雲一乘教意也。若依之爾者。孔目中出十住體雲。無量方便三昧為體。此順三乘終教說(文)。此釋無諍三乘終教意見。如何。
答。無量方便三昧正受者。第三會所得定也。尤可雲一乘教意。故花嚴經中說第三會所入定雲。爾時法會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文)。是既花嚴經所說第三會所入定也。更不可雲三乘教意哉。但于孔目釋者。名無量方便三昧正受。不立海印三昧稱故。其名順三乘教說雲許也。既雲順三乘終教說。實非三乘終教意雲事。自所聞也。理實雲之。一乘教意。故孔目次下文。雲本即是一乘也。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爾時法惠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正受(文)。
玄五雲。三明所得定。謂簡佛果故雲菩薩。觀解善巧故雲方便即住法也。方便多端故雲無量。即是十種也。四納法在心故雲正受(文)。花嚴經十六(十住品)。爾時法惠菩薩承佛威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文)。
疏三下雲。三入定名。為簡果定故雲菩薩。任性能知觀解善巧故名方便。十住各攝多門善巧故雲無量。心詣于法故雲入也(文)。
鈔十上雲。任性能知下釋方便言。此有二意。一以絕分別心名為方便。如下文雲。又無所得而為方便。初地經中。無分別智名大方便。二約善巧。事理無礙故。如常所明(文)。
刊五雲。四定名者。謂標人別法。及簡非果定故雲菩薩。能發巧惠故稱方便。巧惠多門故曰無量三昧。具言謂三摩地。此雲等持。具如前釋(文)。
孔目二雲(十住章)。體者無量方便三昧為體。此順三乘終教說。本即是一乘。初教則無定愚法小乘及初回心。即不說十住。宜可準知(文)。
問。探玄記中。釋第三會能加諸佛同名法惠雲。以法力故法爾故(文)。爾者舉二故歟。答。舉二故也。兩方。若舉二故者。探玄記余處中。釋第四會能加諸佛同名功德林雲。法爾皆得功德林名。以法力故(文)。如此釋者。法爾法力可一故(見)。若依之爾者。雲以法力故法爾故。故字既置二處。定知二故雲事。如何。
答。法力者十住法力也。法爾者法爾道理也。為之別故。其理可然也。故見探玄記釋雲。四但諸佛于此住門中。為能加顯現。皆名法惠。以法力故。法爾故。舉二故之旨炳然也。隨亦清涼大師釋此事。雲以法力故法應爾故。刊定記中解此義。述以法力故法爾故。舉二故雲事。誰可疑之哉。但于探玄記余處釋者。雲法爾皆得功德林名以法力故。舉法爾法力二故也。何存一故致疑難哉。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入三昧已。十方千佛世界塵數佛土外。各見千佛世界塵數諸佛。是諸如來悉號法惠(文)。
玄五雲。三顯佛名同者。有四意。一明得法不異故。二彼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重增踴悅故。三顯住中因果同故。四但諸佛于此住門中。為能加顯現。皆名法惠。以法力故。法爾故(文)。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三外。有千佛殺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惠(文)。
疏三下雲。加佛同名法惠者。得法不異故。論雲。此菩薩聞同已名。增踴躍故。但諸佛于此住門中現。皆名法惠。以法力故。法應爾故(文)。鈔十上雲(無釋)。
刊五雲。三皆同下。顯佛名同說法菩薩者有四意故。一明得法不異故。二此菩薩聞佛同己名已。重增踴悅故。三顯住中說因果同故。四顯諸佛于住門顯現即名法惠。以法力故。法爾故(文)。
花嚴經十二雲(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入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剎外。各見萬佛世界塵數諸佛。是諸如來皆號功德林(文)。
玄六雲。二佛名聞者。四意同前。一令功德林增踴悅故。二彼佛同得此法故。三顯此位中具因果二德故。四于此門為能加佛法爾皆得功德林名。以法力故(文)。
花嚴經十九雲(十行品)。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文)。
疏四下•演義抄十一上•刊定記六(無釋)。
花嚴經十六雲(金剛幢菩薩回向品)。正受已。十方各過百萬佛剎微塵數等世界之外。各見百萬佛剎微塵數諸佛。是諸如來悉號金剛幢(文)。
玄七雲。二同名者。四意同前(文)。
花嚴經二十三雲(十回向品)。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金剛幢。而現其前(文)。
疏五上•演義抄十二上•刊定記七(無釋)。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爾者為就無為性論之。為當就有為性論之歟。答。就有為性論之也。兩方。若就無為性論之者。思六處殊勝之言。就有為性論之見。是以探玄記中。出有為無常門之證據引此文。若依之爾者。勘五教章(下)釋雲。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文既雲本覺解性為性種性體。明知就無為性論之雲事。如何。答。見瑜伽論文雲。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生滅本識中立性種性故。就有為正論之也。故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種相雲。一就有為無常門。如喻伽論雲。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述就有為性立性種性之旨也。但于五教章釋者。瑜伽論之心。雖有為無常法爾無漏種子立性種性。自宗意談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故引入自宗意。以阿梨耶識中不生不滅真理解性立性種性雲也。非謂雲爾故。瑜伽論之意以真如無為性立性種性歟。
聖禪僧都雲。五教章中。雲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非以真如妙理為種性體。指第八識中所持法爾無漏種子。名本覺解性。故無相違也。
問。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爾者六處俱殊勝歟。答。可雲六處中意處殊勝也。兩方。若六處俱殊勝者。五教章中引瑜伽論今文。意處為殊勝釋。明知非六處俱殊勝雲事。若依之爾者。披瑜伽論文。說性種性相雲。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文)。六處殊勝之言。無諍六處俱殊勝見。如何。
答。瑜伽論六處殊勝文。其言雖似廣。其意唯以意處為殊勝也。故五教章中引瑜伽論今文畢雲。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文)。復古記(中)解此文雲。上雲六處。六處語通故。于六中指意殊勝(文)。加之了義燈(七)中。引此文畢雲。內六處中意根處攝無漏種子。是六處故。非遍六處皆能持種(文)。遁倫記(八)釋此文雲。六處殊勝者。若依舊解。謂自性住佛性。即如來藏。有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識過恆沙功德。今時具六入功德故。言六入殊勝。今則不然。六處者遠是眼等六處。言殊勝者。即阿賴耶識。是其意處。六處中最為殊勝(文)。任此等釋意。六處之中唯以意處為殊勝之旨分明也。但于六處殊勝之言者。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為言)。非為六處俱為殊勝歟。
道倫記中解此文。引泰法師載西方六說之釋。可見之。
問。瑜伽論無始法爾六處殊勝(雲雲)。六處者內外六處歟。
問。有人意。以資糧等六位名六處殊勝(雲雲)。燈師如何破耶。
義燈七雲。
西明疏雲。解雲。瑜伽所說六處殊勝。有如此相。諸說不同。一雲。此顯種性所依第八。于六處中。是第六處殊勝。勝余意處故名殊勝。有如是相者。正顯所有本性住性。一雲。六處者同前。說殊勝者。第八所有無漏種性。一雲。六處殊勝者。顯種性所生果。謂妙覺地眼等六處。有如是種性故。一雲。六處殊勝者。具顯果位內外殊勝。六處有如是相者。正顯種性。然護法宗取第一釋。依附本識無漏法爾種子。從無始來至妙覺位。名本性住性雲。
無始本有然護法宗以下正本無也。
玄贊一雲。依善戒經•地持論中。唯說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彼經論雲性種姓者。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此依行性有種性也。
攝釋一雲。疏依善戒經至唯說有二者。準下引文。先標後引。今此無標作者隨時不可齊。一疏六處殊勝者。此出無漏種性之體。言無始者。顯法爾義。六處殊勝相傳三釋。一雲。佛果根境不過六故。俱雲六處。以實而言。佛十二處。今因中性與果殊勝。六處為因。因從果稱雲六殊勝。二雲。此是有情內六根處。于雲處中有得佛果最勝功德故名殊勝。三雲。是第六意處。無始以來殊勝種性。在其第六。阿賴耶識意處處中。此第六處名殊勝六處許。其是非如唯識鈔(文)。
鏡水抄四雲。言依善戒經等者。二種種性○言無始者。辨種時節。法爾者顯種子不由燻生。六處殊勝者。顯種子住處也。展轉等者。前剎那滅後剎那生。顯種子體非凝然也。言六處者。內六根外六塵。十二處合而論之名六處。此因中六處不是殊勝。為因能感得當來佛果位中殊勝六處因受果。名六處殊勝。二者內六根名六處。有能指感佛果六處功能。只此六根便是殊勝。三者唯取第八識中種子並第八識。依彼第六意根之中。名六處殊勝。此善解化度雲。從十信入十住。從十住入十行。從十行入十回向。從十回向入十地。從十地入等覺。從等覺入妙覺。是名六處殊勝。無漏種子于此六處位得殊勝故也(文)。
會古通今抄一雲。疏彼經論雲等者。彼地持論即釋善戒經也。言六處殊勝者。言總意別。意顯。第六處中第八識內含藏無漏勝種子故。不同自余有漏諸法故名殊勝。自無始來法爾而有展轉相續。窮未來際相續不盡。即性種性也。以此種子在藏識中。第八識體屬意處攝。是故總言六處殊勝(文)。
樞要上雲。準善戒經•地論文。立為二。一有性。二無性。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有性也(文)。樞要明詮記一雲(種性義處)。六處殊勝者。第六意處名六處也。殊勝者。伽抄有二解。一雲。六根之中第六意根。其體殊勝。第七•八識于中攝故。持諸法種令不失故。名殊勝也。一雲。殊勝無漏種子。第六意處中有此無漏故。是無上種故名殊勝(文)。
唯識義十卷私記三雲。問。第六意處有無漏種者。可雲意處殊勝。何故雲六處殊勝。答。其相隨(為言)。忌雲。設廣還寺內一倉有金財。此總雲廣還寺有金財。如此彼亦爾也。第六意處第七八識攝。第八識處有(為言雲雲)。
此等諸文專雖寫本文抄•玄贊•鏡水抄•會古通今抄等。私書入之畢。雖似自由。為令委悉也。
問。探玄記中引瑜伽論明性種性習種性相。爾者瑜伽論所說性習二種性。與仁王•瓔珞二經所說性習二種性。其體可同耶。答。其體可同也。兩方。若雲其體同者。仁王•瓔珞二經意。習種性先立。性種性後立。瑜伽論文。性種性先明。習種性後明。論經中所說性習二種性。先後既異也。其體豈同哉。若依之爾者。五教章中。今此經論所說二種性。其體可同見。如何。
答。仁王•瓔珞二經意。初習成時為習種性。久習積成為性種性。瑜伽論意。本有種子至十住位功德方顯。為性種性。修習以去為習種性。故經論意同至十住已去位名為性習二種姓。故其體是同也。故五教章雲。然瑜伽既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不成。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為習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二義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文)。加之次下文。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內習性種有何別耶。答此問雲。彼經大都約位而說。以初習為習種。久習積成為性種。故說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行。三賢之前。但名善趣。不名種性。瑜伽中久習為習種。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是故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說。義方備足。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何以爾者。以其至得位時功德方顯。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依。是故論中說在位前。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亦是互舉。義意融通(文)。案此釋大意。至十住位修習積成時。性種性功能方顯故。仁王•瓔珞二經之中。習種性先說。性種性後說也。而彼功能顯必由有所依故。瑜伽論中。性種性先明。習種性後明也。經論之中互述一門。性習先後實無相違(為言)。
問。瑜伽論意。性種性習種性可有先後耶。答。五教章中雲。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無先後釋也。兩方。若無先後者。五教章中引瑜伽論雲。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性種性先。習種性後見。依之唯識論文雲。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燻習所成。慈恩大師述。此是未種解脫分善。名本種性。未聞無漏法。令無漏種增。種解脫分善根以去。名習種性。聞無漏教為緣。令無漏種增故。本性住種性先。習所成種性後雲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五教章中釋。瑜伽中久習為習種。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瑜伽論意。性種性習種性無先後見。如何。
答。勘五教章定判。或雲。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不成。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為習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或述。瑜伽中久習為習種。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是故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說義方備足。瑜伽論意。性種姓習種性無先後釋也。案其釋意雲。法爾無漏種子。本來雖有其姓種性之義。未顯。至十住位種性功能方顯之時。得性種性名。此種子亦多聞燻習故。名習種性也。重意雲。于一種子。至十住位。據本來有性之義邊。名性種性。據聞燻習成之義邊。名習種性也。既于一種子有此二名故。性習二種性同時無先後雲也。此義意。準演秘(七)中所引又習性位非無本性。即一種子得二種名本種燻習有差別故之有義意。可思之也。然有二義而無二事釋。若存此意歟。但于五教章所引瑜伽論文者。約法爾無漏種子。未曾習•已曾習位別。有先後故雲爾也。十住已去于一種子得性種性習種性名之義。更非遮故。全無相違也。唯識論說。慈恩大師釋。準可會之。
玄五雲。種性義略作三門。二出體有二。一性種性。二習種性。性種有二門。一就有為無常門。如瑜伽雲。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雲雲)。二約無為常住門。如寶性論雲。真如性者。妙六根聚經中說(雲雲)。三諸門分別作五門。一約性習前後。二約五性。三約六性。四寄位。五諸教。並如別說(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五(無釋)。
五教章下雲(種性差別)。第二明種性差別者。依三乘教。種姓差別略有三說。一約始教。即就有為無常法中。立種姓故。則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種姓中即有一分無性眾生○其有種姓者。如瑜伽論雲。種性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梁攝論雲。聞燻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然瑜伽既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不成。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但可。位至堪任以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為習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二義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內習種性種。有何別耶。答。彼經都約位而說。以初習為習種。久習積成為性種故。說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行。三賢之前但名善趣。不名種性。瑜伽中久習為習種。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是故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說義方備足。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心前。何以爾者。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依。是故論中說在位前。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亦是互舉義意融通。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位說。答。以論說種性必具性習。既已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必至堪任。若不從愚夫至堪忍以來中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以于愚位未修習故。得位以去是第二住故。是故當知。從愚位來修串習行。至彼堪任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問。若要待習方說性者。愚法未習。豈無性種。如其無者。後不應有。先無後有非性種故。如其有者。無習有性。不應理故。論不說故。答。此二既為緣起故。無習時亦無彼性。由此亦立無性有情。先無後有非性種者。此亦不然。以習成處定先有性。愚位未習故不說性。後起習已。不名無習。是故習成則說有性。隨于諸乘串習何行。爾時則說本有彼性(文)。
復古記中雲。瑜伽下列釋。六處者指體也。即取賴耶中種子為性種也。故彼論雲。雲何菩薩種性位(此問位體)。雲何菩薩住種性位(此問能位人)。先答後能位人問。謂由其性仁賢性能成菩薩行德。不由思擇制約所有防護。即善行人也。二答前位體問。若諸菩薩種性任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于所依中。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清涼釋曰。阿賴耶識名為自體相續之身。名為所依。未發心前。彼自體中佛法種子。為此住體。種性初住以此為體名種性住等。二習所成性。約修習說故雲串習所得也。此中下。二指釋。上雲六處語通故。于六中指意殊勝也。孔目雲。若欲出體。則用本有修生緣起福惠定惠等門為體故。此約本覺解性也。故果下。三證成。聞燻習即習所成也。阿賴耶中解性。即性種性二法和合為佛自性。一切聖人乃三乘聖人也。孔目雲。此順三乘故。然瑜下。四結會。但雲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又雲。諸佛從菩薩中生故。又雲。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切菩薩等故。謂依外凡十千劫未修信善根方便行。于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方能發心。至發心住。名種性位。即知具性習成種性也。至相雲。今立性習二種性者。約總說也。清涼雲。謂種性位由于習種合于性種。方名種性。性種即自性住性為性因。性習即新燻修成成性。決為佛因。稱為種性。是故下結成。有性故起習。有習故說性。共為緣起。隨闕一不成者。無性由無習。無習不成性。共為緣起。方成種性。亦不下。孔目曰。亦有解者。性種性者。是本有性。習種性者。是修生性。此非佛法所樂故。此雲亦不等也。但可位至堪任者。是發心住也。已去者。向第二住以往也。是從凡夫修信心。行滿至此位也。瑜伽十二住。一種性住。二勝解行住。乃至十二最上菩薩住。要問雲。直進及回心二人。修行滿十千劫住堪任地者。普皆成佛。孔目雲。性種性者。約本性說。習種性者。約修生說。論既雲和合為一因。故無二事矣。雲花雲。夫論種性者。順因緣門說。豈容不對因緣而說種性。故今性種性不得為本有。又習種性不得為修生。何以故。若法性外有修生者。緣起可增。是故不得說修生故。今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非偏在解。非遍在行。非偏在位。非偏在比。非偏在證。非偏因果。非偏本有修生故。今立性習二種性者。約總說之。性種性約本性說。位在種子。習種性者約修生說。義則廣大。從緣起門義則善成。不對緣起說。本有修生義則不成。得位已去緣起方成起故。約堪任方名種性。問此下。二問成十。初通舉二經問。六種性。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故問二性有何差別也。答彼下。二敘經會論。答二。初會性習。彼經下。至相亦曰。此約位說。義則是通。經以初習為習。習成為性。習先性後故。習在住。性居行也。信未成位。但名善趣中修信行人。不名種性人也。瑜伽論中。久習名習位在修生。約本名性位在種子。上總出經論意。而此下。章家會成。緣起義非初中後。地論斷惑義也。下雲。前中後取故。是則三時不斷而不離三時緣起。無定性故。會性習義緣起亦然。由是之故。經說先習而後成性。論說依性而能起習。蓋由性習共成緣起。經論各說也。又經下。二會前後經說。發心後者。性種性當十行故。初住發心故言在後。論說在前者。良以從外凡修信滿時。成種性發心故言在前。何以者征。以其下釋。顯得位則功成故在三賢位中。經說在後。若起現行必依種子。是故說言依性起習故。論說在前。功能未顯。不說有性。經何違論。有性則能起習。論何違經。故雲互舉融通也。問又下。三以何知位問雲辭可解。答以下。四有習必修答。論說者前引瑜伽也。既已下。慈恩雲。一本性住種性。謂住本識能生無漏本性功德。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正法等燻習所起。若入五位所修無邊勝善法。名習所成種性故。若修信心不退。必至堪任。則串習善等也。若不下。非此一萬劫修。于何時修耶。以于釋成。愚位未修。得位以後當第二住。是故下。結成。聞法起修位當善趣信行位人也。故得性習融成種性也。問若下。五未習無性。問若要下。踴前以立難本。愚位下。開□闡說無何失。先本自無。何時方有。如其下。既雲待習說有。今愚失無習。汝言其有。而所立義理不相應。瑜伽論中。要具性習。不說無習而有性故。答此下。六互為緣起。答此二下。以緣起法闕一則一切不成故。無習亦無性也。由此下。由無習故立彼無性也。先無下。舉難以答釋。此亦下。總非也。無性則無習。今既習成。定知先來決有性種。愚位下。會難釋成。諸乘下。則聲聞等習彼聲聞行至忍位時。爾時即說聲聞性等(文)。
孔目二雲(第三會十住品內本分首種性章)。次當十信心後成一乘佛義種性義者。謂性種性•習種性。性種性者。約本性說。習種性者。約修習說。亦有解者。性種性者。是本有性。習種性者。是修生性。此非佛法所樂。何以故。夫論種性者。順因緣門說。豈容不對因緣而說種性。故今性種性不得為本有。又習種性不得修生。何以故。若法性外有修生者。緣起可增。是故不得說修生故。今種性義者。是其佛因。其義廣大。非偏在解。非偏在行。非偏在位。非偏在比。非偏在證。非偏因果。非偏本有修生故。今立性習二種者。約總說之。性種性約本性說。位在種子。習種性者約修生說。義則廣大。此依地持文若依瓔珞經。有六種性。一習種性。二性習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此約位說。義即是通。若欲出體。即用本有修生緣起禪惠定惠等門為體。此順三乘。若一乘別教義者。謂六決定及住十相。即順普賢行願。如發心功德品偈廣說。
唯識論九雲。何謂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燻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性。方能漸次悟入唯識(文)。
述記九末雲。論一本性住種姓至無漏法因。述曰。此即依前種子三義中第三正義答。未聞正法。但無漏種無始自成。不曾燻習令其增長。名本種姓。性者體也。姓者類也。謂本性來住此菩薩種子姓類差別。不由今有名本性住種性。三十五菩薩地雲。無始法爾爾六處殊勝。名本性住種。正與此同即種性住。論二習所成種姓至燻習所成。述曰。此聞正法以去。令無漏舊種增長。名習種姓。菩薩地說。聞十二分教法界等流平等而流故。謂大定緣如起俱時正智後生後得。後得復生大悲。大悲起化身。化身方說此法。此法故名平等流也○論要具大乘至悟入唯識。述曰。此非唯一乘性。三乘種姓不定姓者亦是此人。具大乘者方能入故。但言大乘。簡彼定姓及無種。此是未種解脫分善。名本種姓未聞無漏法令無漏種增。種解脫分善根以去。名習種姓。聞無漏教為緣令無漏種增故。菩薩地說正與此同。勘彼應說。此下不解故別出之。然仁王經及瓔珞等經所說所同者。如別抄會(文)。
義燈七雲。論謂具大乘二種種性等者。性種性明本有性。明性有無正助隱顯。廣如能顯中邊惠日論辨。然瑜伽三十五雲。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名本性住種性。西明四解。第二為正。正取無漏法爾種子簡異無性。故雲殊勝。不可舉果位等名為六處。善戒經雲。謂陰界六處。故知六處是內六處。內六處中意根處攝無漏種子。是六處故。非遍六處皆能持種。亦(此破西明第四說)不得雲具顯果位內外六處。外六處中不持種故。說因性故。然有難言。若在內六處名為殊勝者。二乘法爾及聞燻習無性人種亦在六處。豈名殊勝。故取六位資糧加行見修等覺及妙覺位。名為六處。此亦不然。瑜伽二十一雖解聲聞。與此意同。雲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轉來。豈許小乘亦有六位。若雲據不定說。定性如何。又如何言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是六位種法爾差別。若然菩薩與二乘同。何名殊勝。答。且望無姓總名殊勝。非唯簡小得殊勝名。若不許小亦名殊勝。違二十一。彼雲。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別異相。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又由此文雲六處者。唯目六內處。非果位等。習種性者。本疏雲。聞正法已。令無漏增。名習種性。顯成佛因及悟入唯證。有漏非正。非能正悟。非正習性。兼者亦是。唯識第二雲。聞燻種習中有漏性者感勝異熟。非生見道等。雖本有種。因聞燻故。亦名聞燻。如攝大乘及瑜伽論皆雲。多聞燻習所依非阿賴耶性所攝習氣。若取有漏。賴耶所攝何雲非攝。入無性攝論雲。為長能觸法身種子者。為欲增大一切大乘多聞燻習。由此為先得法身故。問。從何位去名為習性。答。從勝解地已去。皆名習種性菩薩性種性者。據未發心本無漏種。習種性者。據發心已所燻成種。地持論雲。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瑜伽三十五雲。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者。就顯相說。簡未燻習。非謂初修不名習姓。故雜集論第十三說。有四順解脫。一依憑順解脫。謂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皆名順解脫分。既名順解脫分。故是習種性(文)。
演秘七雲。論要具大乘至悟入唯識者。問。本性無習。習性非本。如何具二方悟唯識。答。有義依前後際說具二種。非同時俱。又習性位非無本性。即一種子得二種名。本種•燻習有差別故。若依此解。未發心前名本性住。發心以去乃至等覺。得二種名。此解應勝。詳曰。前解稍通理猶未顯。後解教理俱不符契。一位雜亂。二仁王•瓔珞•瑜伽•攝論經論。皆雲二種種性在見道前。判通等得。豈不違教。又此論雲。無始本自名本性住。聞燻已去方名習性。雖一種子。未增增別。增位不可更得本名。後釋難依。今觀論意。必有二性後方能悟。具猶有也。非俱名具(文)。
瑜伽論三十五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雲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文)。略纂十雲。論解種姓有二中。本種姓•習種姓。如新燻三義隨所應立之。有人雲。護法菩薩取地上名習。不然。地前十信。不生無漏種故。生彼種時。名習種姓。隨增說生。護月論師義別。唯勝軍師。本種姓于所知障可斷義用立之。習姓即十信時。取有漏聞燻思等種是。問曰。增上生見道雲何。釋雲。言有二義。世第一法。或苦法智忍。為增上緣。生苦法忍。于有為中。唯此一無漏不從因緣生。二或用世第一法。為因緣生。串習多時。所知障可斷有漏善最勝。最勝義故。得為因緣發生苦法智忍。此論師意。用為因緣。即如後解。先師所立義增上緣生。既古所傳故。欲別一義故。故作是立。其意欲上者。唯護法義。有人雲。護法十信時未別種者。不然。廣如別辨。如仁王經說有差別。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堅心。信位中名習種性住者。即十解十行二十心。合為住心。堅心即十回向。西方尋訪彼經。未聞有本。雖爾今且會之。如彼經意。總說習種性為眾多姓。即彼經雲。習種姓者。謂在信心。即十信位也。性種姓者。謂在住心。住心彼經即十解十行。十解十行名性種姓。問。何故彼經先明習姓。後明本姓。釋曰。即初修習時。名為習姓。後習已成姓。名性種姓故。此先後非如此論義。問曰。何故彼合二十心為十住。花嚴等開為二十心耶。釋曰。簡前後故。前初發生增上信故。故簡異前。既不鄰近。初見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經說為道種姓。鄰近見道無漏道故。見道以去名行種姓。是彼經意。今此論之心。理必不然。性各別故(文)。
遁倫記八雲。文雲。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轉來法爾所得等者。景雲。謂諸菩薩者舉有種性大乘人也。六處殊勝者。若依舊解。謂自性住佛性即如來藏。有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過恆沙功德。今時具六入功德故言六入殊勝。今則不然。六處者。還是眼等六處。言殊勝者。即阿賴耶識。是其意處。于六處中最為殊勝。殊勝意處是性種姓所依。言有如是相者。總出能依性種之體。此大乘性種本來是有故。言從無始世。體是有為。依阿賴耶相續至今故。導展轉轉來。不由燻成故。言法爾所得。又解。性種姓體。總依菩薩內六處身故言六處。雖爾亦依于外六處身。然非有情是非不定故。但言六內處。言殊勝者。正出性種之體。有如是相下。重復分別。分別如前。此依三藏作此二解又有人解。雖復通依內外六處。不過六故。但言六處。余義如前。習種姓者。若依勝軍。初從福分善根漸漸修習成于道分。展轉修之。乃至燻成無漏種子。名習種姓。若依護月。性種本有。後入十信。聞法發心。資燻本有性種。令其增長。名習種姓。若依護法。性種彼資流類增多。但名性種。現行無漏別燻成種姓。名習種故。道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泰雲。六處殊勝。述西方六說。一雲。附于六處。有無漏種子殊勝功能。為六處所攝故。二雲。有二障種子。附在六處。為六處所攝。此二障種子。必應可斷故名殊勝。此上二說依隨轉理門。若約真實理門。唯第六處中有無漏種子。或二障可斷義。約大數為論總言六處也。三雲。于六處中有殊勝處。所謂意處。意處中殊勝者。謂第六意處。第六意中殊勝者。謂無漏種子。或二障種子可斷。此舉體取用也。四雲。第八識有相見分。眼等五處是相分。阿賴耶見分。是中第六處。此六處總是本識相見分。此相見分所依自體分中。有無漏種子殊勝功能。或二障種子可斷功能。此舉相顯體中所智殊勝功能。五雲。于第八識中具有無漏眼等六處種子殊勝功能。亦有色等六處無漏種子。此就強說。但言六處。不雲十二處。六雲。實有無漏十二處種子。不過六故但雲六。如七葉樹。西方諸師然多存異。本有無漏種子為殊勝也。基雲。本種姓習種姓。如新舊三義隨所應立之。有人言。護法菩薩取地上名習。不然。地前十信即生無漏種故。生彼種時名習種姓。隨增說生。護月論師義別。唯勝軍師。本種姓于所知障可斷義用立之。習姓即十信時取有漏聞思等種是。問曰。生見道雲何。釋雲。有二義。一世第一法。而苦法智忍為增上緣生苦法智忍。于有為中唯此一無漏。不從因緣生。二或用世第一法為因緣生。串習多時所知障可斷。有漏善最勝。最勝義故得為因緣。發生苦法忍。此論師意。用為因緣。即如後解。先師所立義增上緣生。即古所傳故。欲別一義故。故作是立。其意欲上者唯護法義。有人雲。護法十信時未別種者。不然。如仁王經說有差別。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堅心。信位中名習種姓。住者即十解十行二十心合為住心。堅心即十回向心。西方尋訪彼經。未聞有本。雖爾今且會之。如彼經意。總說種姓為眾多姓。即彼經雲。習種姓者。謂在信心。即十信位也。性種姓者。謂在住心。住心彼經即十解十行。十解十行名性種姓。問曰。何故彼經先明習姓。後明本姓。釋雲。初修習時名為習姓。後習已成姓名性種姓。故此先後非如此論義。問曰。何故彼合二十心為十住。花嚴等開二十心耶。釋曰。簡前後故。前初發生增上信故。故簡異前。既不鄰近初見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經說為道種姓。鄰近見道無漏故。見道已去名行種姓。是彼經意。今此論意。理必不然。姓各別故。此中義意。二種皆取者。若依舊地持。無此文。今三藏依梵本具說此文。今總收二性為種姓持故。雲二種皆取(文)。
地持論一雲(諸方便處種姓品)。雲何為種姓。略說有二。一者性種姓。二者習種性。性種姓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姓。習種姓者。若從先來修善所得。是名習種姓(文)。
義記一上雲。次釋其相解性種中。先牒次釋後總結也。性種姓者。牒舉初門。六入勝下。釋其相也。眼等六根生滅之處。名之為入。如八勝處名除入也。此應是習。雲何說為性種姓乎。然彼雲。六入義通性習。從緣修起。說之為習。顯性成者。說為性種。故花嚴中宣說。菩薩有其十種法身六入清淨微妙超瑜世間生滅之報。故雲殊勝。勝不頓成。必宜以漸。故曰展轉。言相續者。真識之心本在凡時。與妄想俱集起生死六入果報。是時極劣。次隨六識修習觀解。斷除四住。集成變易無漏法身。是時次勝。次隨七識修習觀解。斷除無明。集起微細變易法身。是時轉勝。後息妄修真德獨明。是時六入最為增上。漸勝轉增故曰相續。無始法爾。釋前勝義無姓法性顯成六入。是故殊勝是名下結。就習種中。初釋後結。先來修善解。其習義。所得六入。是習種體是名下結。上來第二辨其體相(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姓菩薩。若在家婆差優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無量罪過故。即發無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能以一阿僧 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後次性種性。行十惠觀滅十顛倒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偽。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亦當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 劫行正道法。住波羅陀位(文)。
廣疏下雲。善男子其法師下。第二答。十三忍即為十三段。就初習忍有三。第一明內凡伏忍。初習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習忍下。舉失顯得。受解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薩。第三是定人者下。顯得還結習忍位也。就初習忍有八句經文。初標忍名位。文曰。是習種姓菩薩也。第二別明四部眾。在家二眾名憂婆塞憂婆夷有本雲優婆差。優婆差外國語音不同。有此異耳。此間名善宿男善宿女。亦雲善男子善女人。出家二眾。一名比丘。此名破煩惱。二名比丘尼。此名為女。第三修習德行。文雲。修行十信。十信即前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種心。十信者。一精進心。乃至第十回向心。第四作六大觀。曰大空識也。第五作十四根觀。五情根•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十四是生死根故。成實論名往來根。既生死過患故。菩薩先須觀之。三無漏根入聖位非過不須觀。又信等五根不斷善根。亦不須觀也。是故二十二根中。除八根但觀十四。喜樂舍意。此四雖通漏無漏。是不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發菩提心者。智度論雲。五種菩提。是第五無上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觀三界念念皆不淨是諸漏根本。無一念淨處。即得不淨忍也。以作上來諸觀。名佛弟子。故雲住在佛家也。第八修六和敬。與物同修。名之為和。共相受德。目之為敬。三業同修為三。同戒同見同學八萬四千度名六。余經以同利為六也。善男子下。習忍內大段第二更約三十心前外凡十善。舉失顯得也。就文有六句。初法說。明外凡菩薩修行十善。由有進退。譬如下。第二舉輕毛瑜。善趣地見利未明。數數退大住小。似彼輕毛隨目動轉不能正住。是諸菩薩下。第三合喻。雖以十千劫下。第四明十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亦不得進位也。發三菩提下。第五明發無所得心得入習忍位也。亦當學下。第六結是不定人不可名字也。是定人下。習忍位中第三大段。顯得還結習種忍也。就文有三。初得生空位。此人得人空無我解也。亦名似名空。必不起下。第二明離過五逆如前說。六重者。四重加不沽酒。第五不說四眾罪過為六。二十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第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者耽樂飲酒○七者月月不能持六齊受八戒。八者四十里有講法處不往听○十者疑水有蟲故飲○二十二者若犯國制。二十三者若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寶前自受用○二十八行路之時過見病者。不住瞻視方便付屬而舍去。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者。于佛法真佛說言非佛說。實非佛說言是佛說者。無有是處。一阿僧 者。從善趣初心至滿心習種位。令經一阿僧 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三段結習忍位也。外國名僧伽。此方名習種姓。又義翻名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問。種姓更有異名。復有別稱。答。瓔珞經明六名。在性名習種姓。在堅名堅信。在忍名信忍。在惠名聞惠。在定名習相定。在觀名住觀。問。雲何名十住。答。一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種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也。位內王名調寶瓔珞。復以性種下。第二明中忍。文有八句。一標名。二出行德。三滅惑。四知俗。五修觀。六辨行多少。七修行時節。八結名。第一標名。文雲性種姓也。第二出行德。文雲行十惠觀等。十惠即前教化品止心也。四意止為四。即四念處。三善根為七。即慈施惠三意止為十。三意止者。所謂三世忍。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第三滅惑。文雲滅十顛倒。十顛倒者。常•樂•我•淨四倒四依止三煩惱顛倒對三依止。過去因忍對因倒。未來果忍對果倒。現在因果忍對因果倒也。或可。如地持論發心品中說。十種煩惱為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性種姓人少分滅也。第四知世諦修有非實。文雲分分假偽不可得也。第五空觀。文雲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觀我人無有自他相故空。即是三空觀門具足。未得名修已得護也。第六辨行多少。文雲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者。以無間修故不去離心也。第七修行時節。文雲以二阿僧 也。第八結名。波羅陀位者。此名性種姓。三藏師雲。義翻為守護度。所習諸行能堅守不失也。從善趣初心至性種姓位時。經二阿僧 也。瓔珞經有六名。在性名性種姓。在堅名堅法。在忍名法忍。在惠名思惟惠。在定名性定。在觀名行觀門。雲何名十行。答。一觀喜行。二饒益行。三無 根行。四無盡行。五離痴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修行。十真實行也。位內王名銀輪王(文)。
略疏雲。第二廣中明十三忍即為十三段。就初習忍中有三。一明內凡伏忍。二善男子習忍下。舉失顯得。更解三十心外凡夫十善菩薩。三是空人下。顯德還結習伏忍位也。前中言婆差。即優婆塞也。優婆差者即優婆夷也。觀十四根者。謂五情根•五受根•男根•女根•意根•命根•此十四是生死根。十四中喜•樂•舍•意。此四雖通漏無漏。是染污根本故合觀之。住在佛家者。具足上來諸觀。得為佛弟子故。雲住佛家也。六和敬者。與物同修故雲和。又共相受德。目之為敬。三業同修即為三。又同戒同見同學也。舉失。文可知。次明顯得中。六重者。于四重上加不沽酒•不說四眾罪過故為六也。二十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十八者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方便付屬而舍去也。一阿僧 者。從善趣初心至滿心習種位。合經一阿僧 也。始入僧伽陀位者。結習忍位也。僧伽陀者。此方名習種姓。又義翻名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復次性種姓下。明中品忍中。雲十惠觀者。即前教化品雲。十止。謂四意止二種三意止也。十顛倒者。謂常樂我淨四倒。又貪嗔痴三倒。又過去因倒。現在因果倒。未來過倒也。無自他相修護空觀者。觀我人無自他相故空。即是三空觀門。唯得少分故雲修。以自分已得故雲護也。言波羅陀位者。此雲性種姓。以義翻為守護度也。從善趣初心至位種姓時。經二阿僧 劫也(雲雲)。
廣疏上雲。仁王者。依瓔珞經雲。有十四王。一粟散十善下品。二習種菩薩銅輪王。三性種菩薩銀輪王。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王(文)。
略疏雲。此仁王位地者。依瓔珞經雲。有十四王。一粟散十善下品。二習種菩薩銅輪王。三性種菩薩銀輪王。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王(文)。
仁王經上雲(序品)。復有十億七賢居士(文)。
廣疏上雲。七賢居士下。第二標名。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姓。六性種姓。七道種姓。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文)。
略疏雲。第六明七賢居士中。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姓。六性種姓。七道種姓。此七在地前(文)。
仁王經上雲(菩薩教化品)。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善男子。初發相信恆河沙眾生。修行伏忍。于三寶中生習種姓。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惠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是為菩薩能少分化眾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也。次第起于干惠性種姓。有十種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惠也。三意止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也。是菩薩亦能化一切眾生已。能過我人知見眾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文)。
廣疏中雲。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忍上。在三賢位○善男子下。第二廣分別十四忍。開五忍為十四忍。初明習種姓。名習忍。即為三段。初標修忍人。二列十種心。三世為菩薩下。明化眾生功能。文言初發相信恆河沙眾生修行初伏忍者。解雲。無量恆河沙世界人天二乘修行種種功德聚集作一分。正為信心菩薩等也。文言于三寶中生習種姓。三寶道理即是果法。立志遠大故不怯弱。于三寶勤策勵。即是信習一切種智之本性十信。超過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過二乘。成大乘法身種子。名為聖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種姓文有三。初總舉性種十心。二所謂下。別列十心。三是菩薩下。明中忍功能。雲次第起干惠者。小乘法中。習種之外前別有干惠地。未得理解潤心故。今此對初地真解。名種姓為干惠地也。此經性種在十解十行。依花嚴。十住為習種。十行為性種。依花嚴十解為十住。一名發心住。乃至灌頂住。十行者。一名歡喜行。乃至十名真實行(文)。
略疏雲。就前略中○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品。性忍中品。道種上品。此別得聖方便之行。在三賢位也○善男子下。第二廣明十四人。開五忍為十四忍。就習忍中有三。初標修忍之人。二列十種心。三是為菩薩下。明化物功能。言超過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超二乘。成大乘法身種子故雲聖胎也。第二明中品忍性種姓有三。一總舉十心。二所謂下。別列十心。三是菩薩下。明中忍功能也。干惠者。小乘法中。習種之外別有干惠。未得理解潤心故。今對初地真解。名為種姓為干惠也(文)。
問。十住位為有三決定。為當有五決定歟。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有三決定者。披探玄記釋雲。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文)。所簡既大善決定一種也。定知有余五決定雲事。是以探玄記余處解釋中。十行位有五決定見。十住位例可同。加之勘孔目定判雲。經雲。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文)。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十住位有三決定釋。如何。
答。若依香象•清涼兩祖師意者。十住位有勝善因善不怯弱三決定可雲也。即經文與法界等者。勝善決定。與虛空等者。因善決定。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姓中生者。不怯弱決定釋也。故探玄記雲。三與法界等者。是勝善義○四與虛空等者。是因善義○五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生故(文)。疏雲。一廣大與法界等。是勝住處○二虛空等者。是因住處○三住三世諸佛家。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文)。演義鈔中。釋十住位無觀相善真實善大善三決定故雲。謂觀相善雲無雜。二真實善雲不可見。三大善雲普能救護。一切眾生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文)。此等釋意。十住位有勝善因善不怯弱三決定雲事分明也。但于探玄記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之釋者。大善決定亙十住十行兩位無之故雲爾也。非謂雲爾故十住位有余五決定歟。次于探玄記余處中十行位有五決定見雲例難者。凡地前三賢位中六決定具不具者。不依位淺深。只任經文所釋也。而十行位經文。行業者。當觀相善決定。不可思議者。當真實善決定。廣大如法界者。當勝善決定。究竟如虛空者。當因善決定。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者。當不怯弱決定。故有五決定釋也。十住位經文。此五義中有所闕故。有三決定。不具五決定也。若爾十行位例難更不足為痛歟。次于孔目釋者。彼別義也。異香象•清涼兩祖師意歟。就中彼釋意。雖述經雲十住中有五決定不見以何文為觀相真實二決定。尤所難思也。
重難雲。見十住品經文。有菩薩種姓甚深廣大之言。以此文何不為歡相真實決定哉。
答。菩薩種姓是總句也。不可為何決定。故探玄記雲。初一句總。謂五種姓中簡出余姓故。雲菩薩種姓(文)。次于甚深廣大文者。案探玄記釋意。甚深者是幽邃義。廣大者是苞含義普遍義。不當觀相真實二決定義歟。可思之。
問。十住十行兩位相望時。約六決定可有多少不同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有多少不同者。披探玄記釋雲。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文)。所簡既大善決定一種也。定知兩位同有余五決定雲事。是以勘孔目釋雲。經雲。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文)。十住十行兩位同有五決定雲事。此文亦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余處中。十行十回向兩位相望之時。約六決定。有多少不同(見)。十住十行相例可同。如何。
答。
此論義者。去延應元年窮冬頃。于本寺尊勝院。被行探玄記第五卷三十講之時。宗性當講問定慶擬講之疑也。古來未見此疑。今度始所結構也。
尋雲。三賢位中約六決定具不具相如何。
答。準十地位具六決定。可知之也。所謂勘十地論說。無雜故之經文為觀相善決定。不可見故之經文。為真實之善決定。廣大如法界故之經文。為勝善決定。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故之經文。為因善決定。覆護一切眾生界故之經文。為大善決定。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經文。為不怯弱善決定也。而十住位文。有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姓中生之言故。以之如次為勝善•因善•不怯弱善三決定。無無雜•不可見•覆護一切眾生界故之言。無觀相善•真實善•大善三決定雲也。十行位經文。有行業•不可思議•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之言故。以之如次為觀相善•真實善•勝善•因善•不怯弱善五決定。無覆護一切眾生界故之言故。無大善決定雲也。十回向位。有不可思議大願•悉普救護一切眾生•菩薩摩訶薩立諸願已修學三世諸佛回向之言故。以之如次為觀相善•大善•不怯弱善三決定。無不可見•廣大如法界•虛空如虛空盡未來際故之言故。無真實善•勝善•因善三決定雲也。閑披品品之經文。可思一一決定相也。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告眾菩薩言。諸佛子。菩薩種姓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姓中生(文)。
玄五雲。十地已得真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此等並是位中通體。隨位漸增。有 階降。是故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賢中下故。量劣故未辨此大用也。文中六句。初一句總。謂五種中簡去余姓故。雲菩薩種姓。下五句別顯種姓義。一甚深者。是幽邃義。二廣大者。是苞含義普遍義無邊義。三與法界等者。是勝善義。謂大白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義因果理事等一切法故也。四與虛空等者。是因善義。謂成無常愛果因故如虛空。以在地前。略無常果因。五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生故(文)。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文)。
疏三下雲。別中句乃有二。義乃有二。一廣大與法界等。是勝住處。然地經總句。是于決定不應學彼。此中廣大是勝義。其法界言含于四義。一正念真如。同理法界。深無際限。勝諸凡夫。亦勝二乘。偏真理故。二普該菩薩無邊行相。大悲深心同事法界。無有邊量。勝二乘故三者三心無礙。同無礙法界。事理融故。四同圓融法界。一一塵中無不具故。此與第三勝權菩薩。二虛空等者。是因住處。因有二種。一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今是地前故闕此也。古德又雲。一一住中。如空包含無邊行海。又如空周遍非至非不至。又如空無礙故。三住三世諸佛家。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謂菩薩所住即佛所住故名佛家。進住佛家。是不怯弱(文)。
鈔十上雲。疏別中句乃有二下。第二釋別句。于初句中分成二義。謂與法界等。與虛空等。言勝住處者。下論釋雲。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故。彼經雲。廣大如法界。然經總句下。彈古人。古人亦取下論立其三義。而六。一勝善決定。二因善決定。三不怯弱善決定。故今破雲。彼中總句是決定故。別句為六決定。今經總句是住處。即合別句為三住處。但顯類例。如何。一向學彼。則好學大•過也。此三義理。應尋下十地經疏。言今是地前故闕之也者。且依行布。未證真如故。無常果因盡未來際。言如空包含無邊行海者第三義中。初一事。次一理。三即無障礙法界。然類六決定。而但有三者。余三證如方得有故。謂觀相善雲無雜。二真實善雲不可見。三大善雲普能救護一切眾生。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文)。
刊五雲。十住十行無大善者。表位劣故。大善即是遍眾生界攝化利益之大用故。後釋文中四。一菩薩住處。二廣大與法界等。三與虛空等。四住三世諸佛家。初是總句。謂此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等乃至住三世佛家○二廣大與法界等者。謂此位菩薩大菩提心。是一切佛根本故廣大也。法界故大也。此廣及大皆等大法界故雲與等。此句準論是勝善也。謂大法界故是勝善也。大法界真如觀。勝諸凡夫及二乘智淨故。是勝善也。大善增說大乘法故勝善也。三虛空等者。謂大菩提果依菩提心體中正念真如法生故。如色法依虛空立故。此文準論是因有二種。一無常愛果因。謂大菩提。于有為界不可愛相故。二常果因。于無為界顯離障性故。此亦即為生行二因義如常說。四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者。此位菩薩于菩提心三種體中。是初直心。以此亦名十解位故。雖此意非即非離。然依非即。常正念真如法。直解菩提心即菩薩生處。故名佛家。三世佛無別故雲三世。準論此名不怯弱善。謂此由必諸佛護念。此位不靈解心不明。于位有退。是故總名不怯弱善。上來四種。若于地上。無分別智證理必然。名為決定。若于地前。隨行勝者各得自位。必無有差失。名為決定(文)。
花嚴經十二雲(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告眾菩薩言。諸佛子。菩薩行業不可思議。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文)。
玄六雲。體中行業不思者。標體顯德。謂此普賢圓融之行。具德越情。名不思議○廣如法界究竟如空者。顯前不思之相○又釋。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不思當真實善決定。法界當勝善。如空當因善。學三世等當不怯弱。余同前會釋(文)。
花嚴經十九雲(十行品)。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界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文)。
疏四下雲。初中先標行體難思。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與法界下。顯難思之相○若取論勢。菩薩行為總句。余皆是別。不可思議即真實行也。彼約地前不見。此約凡愚叵思。亦名真實行布。位中無真如觀故。無觀相行。二與法界等即是勝行。亦是佛本故。三與虛空等即因行也。是無常因亦未得地智。闕常果因也。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怯弱行。未能順理。真實救護故。無大行。余同前會(文)。
鈔十一上雲。疏不可思議即真實行者。例後十地六決定中。有真實善決定。彼經雲不可見。今以不思議當之。言無觀相行者。彼雲無雜無帶相之雜故。今約地前。猶帶如相故。無無雜之言。言故無大行者。大行合雲遍一切佛剎普能救護一切眾生。今無此言(文)。
刊六雲。初中二。先標雲菩薩行不可思議。後顯不思議相○又準十地論釋。菩薩行同彼觀相善。不可思議同彼真實善。與法界等同彼勝善。與虛空等同彼因善。學三世佛修行同彼不怯弱善。余皆同前十住中釋(文)。
花嚴經十六雲(金剛種菩薩回向品)。告眾菩薩言。佛子。是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大願。悉普救護一切眾生。菩薩摩訶薩立此願已。修學三世諸佛回向(文)。
玄七雲。前中二。先總標。二悉普下。別辨不思。大願者。總標起。謂期求名願。深廣名大。出過份量名不思議。此是普賢自體無障礙願。具盡法界無限德用。如下此品所說。諸德總在此一大願句內故。雲不思議○下別普救等。明利他廣大。學三世等。顯自利廣大。各具前十義。可知。又此中初是觀相。次大善後不怯弱。六決定中有三也。余義同前釋(文)。
花嚴經二十三雲(十回向品)。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眾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文)。
疏五上雲。今初若直就經文。應分為三。初句總標願體。難思怖求名願。即具攝普賢無盡願海。深廣難思。二充滿下。顯難思相。謂體充法界故難思議。用普救護故稱為大。又約體。深不思議。又深廣無礙名不思議。又體相用三。並充法界。隨所遍處無不救護。實難思議。三所謂下。釋成難思。以行同佛故。若取論勢。亦初句是總。下三句別。一充滿法界即是勝願。以是一切佛根本故。二普救一切即是大願。順作利益故。三所謂學佛回向是不怯弱。願決定入佛大願故。亦未入地故。無觀相又真實願。大悲增故。加前行住大願利益。而住行中有無常愛果因。今此闕者。大悲既增。唯願救護。不欲自求菩提果故(文)。
鈔下二上雲。前三句中。釋第二句。自有四句。一以體釋不思議。以用釋大。二雙約體用釋不思議。三體用雙融釋不思議。四約三大相融釋不思議(文)。
刊七雲。別句中。初一德普。謂覺滿法界故。舊經無此句。二句用廣。一利他。謂救護眾生故。二自利。謂學佛回向故。初一名。次一體。次一用。後一釋成。故十行中先征。方此釋意。以同三世佛所願故。此願行一一深廣滿法界等。一雲。此中四句。準十地釋。總明回向斷位之體。初句名觀相善。二名因善。三大善。四不怯弱善。若從總句。總名為願。十住十行唯有此三。無大善也。此無十地勝善真實善也。余義同前十住中說(文)。
花嚴經二十五雲(十地品)。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決定。無有過。不可壞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眾生。為救度一切世間。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入過去諸佛智地。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文)。
十地論一雲。經曰。起三昧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眾生界。佛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論曰○善決定者。此善決定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不可見故。三者勝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眾生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
玄九雲。二別名者。一觀相善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此當體得名。二真實者。即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故。相形立名。三勝者。過劣故。具勝德故。亦當相及形他立名。四因者。謂能成果故。從功能立名。五大者。普被群生情無限局。體目得名。六不怯弱者。謂因入果德。情無怯懼。此從心境立名。五釋文中○別中六內。一正智真證不同帶相觀。以不雜無明之過故名一味相也。二以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明此智同彼所證法界具諸勝德○四為因義。一為生因。生菩提有為果。二為行因。行涅無為果○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故雲遍覆亦名大也○六上入佛境故雲不怯(文)。
花嚴經三十四雲(十地品)。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文)。
疏六上雲。後別中。此善決定有六種。即經六句○一無雜者。即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二不可見者。是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間所見。三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道故。故經雲。盡未來際○五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故。即普覆名大○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善決定。上入智地不怯經故。論經闕于一切諸佛所護一句。但雲入智地不怯弱。若順此經。雲由佛護故入智無怯。言佛護者。智造佛境。佛智照故。佛所護與入智地反覆相成(文)。
鈔十三下雲。疏一無雜等者。文總有四。一牒經。二即觀相善決定者。論主立名。總中開出故有善決定。三真如觀一味相故者。即論釋也。真如觀釋。觀一味相釋。相理絕妄情。說之為真。諸法體同。目之為如。照理名觀。名觀體狀故名觀相。四謂正體緣如下。疏釋上。論正體緣如縛釋真如觀○疏二不可見者。牒經。是真實善決定者。論立名也。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者。是論釋義○疏三廣大如法界者。牒經。勝善決定。即論立名。此明行德。行合法界隨義廣大故為勝○疏是因善決定者。是論立名。二此有下。論釋○疏大善決定者。此句標名。二隨順下。論釋相。三即普覆名大者。疏釋論名○疏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善決定。文三。初論立名。于深能入故不怯弱。二上入下。論釋。三論經下。疏釋論會經。言與入智地反覆相成者。智造佛境。即入智地故得佛護。此以入智佛成佛護。由得佛護得入智地。即佛護成智地(文)。
刊九雲。後別中六。一不雜者。是觀相善決定。謂真如觀一味相故。此即正體緣如。境智一味。不帶相觀。故雲不雜。二不可見者。是真實善決定。謂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此即超世可壞法。故名真實。三廣大如法界者。是勝善決定。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者。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此因如虛空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道故○五遍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是大善決定。謂隨順作利益他行。六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者。是不怯弱善決定。謂入大地菩薩證佛無漏聖性之分。佛無分別智。明所照故。名諸佛護。由此故名入三世諸佛智地。即復由此入佛智地得諸佛護故不怯弱(文)。
孔目三雲(本分中六決定章)。六決定者。一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如經無雜故。二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勝善決定。有此六義。一大法界故勝。二一切佛根本故勝。三法相差別法爾故勝。四真如觀勝凡夫二乘智故勝。五順大教故勝。六是無漏故勝。故地論雲。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法相義故。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故。說大乘法法爾故。白法界故。四因善決定。因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善決定。得涅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眾生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中非一向住故。六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此六決定是十地體。通十地故。亦通十住已來。故經雲。十住中有五決定。十行亦同。除大善。十回向有三決定。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此之廢興。顯位高下增微故。通義可知。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普賢性起在此位中。何以故。同是證故。余義如別章。
建治元年(乙亥)十一月三十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于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為充文勤修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過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戀慕之悲淚潤袂追修之作善銘肝之余同九日曉忽出南都舊房葬籠當山古砌三業一心之誠專其志百日三時之行終其勤之今思出微功之不終淚底所染筆也願以此善根並資彼得脫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華嚴宗香薰抄第五。
問題。
問。瓔珞經意。修行十信間。經十千劫歟。
問。十千劫間修十信行至初住位者。為三乘教意。為當一乘教意歟。
問。清涼大師意。以歡喜等十地。相攝唯識論所說資糧等五位時。唯限通達修習二位歟。
問。以相見道屬見修道時。可修道攝耶。
問。七地中勝解行地者。可通地前三賢位耶。
問。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十三法師中可取佛果耶。
問。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寂滅忍可有中忍耶。
問。瓔珞經意。以十信可立別位耶。
問。探玄記中雲。又七緣發心準辨(文)。爾者今此七緣發心者。唯限不退類歟。
問。終教大乘意。十住位菩薩可得處非處等十力歟。
問。終教大乘意。第六住菩薩實退墮二乘地歟。
問。舍利弗•法才王子。一體異名歟。
問。法相大乘意。漸悟菩薩。地前可受變易身歟。
問。大悲闡提菩薩可成佛歟。
問。終教大乘意。十住菩薩由惑業力可有受生義歟。
問。瓔珞經意。修行十信間。經十千劫歟。答。經十千劫之類可有也。兩方。若經十千劫者。披瓔珞經處處之文。或(上)雲。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或(上)說。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修行十信之間。可經一劫二劫乃至十劫見。依之清涼大師。雲瓔珞雲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佛所行十信心。述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依瓔珞經意之時。不雲修行十信之間經十千劫哉。若依之爾者。修行十信之間。經十千劫者。常途之所談也。設雖瓔珞經意。何不存此義哉。
答。修行十信之間。隨行者根姓。其時分不可定。故極遲之者經十千劫之義可有也。故瓔珞經(下)雲。是信想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文)。探玄記余處雲。瓔珞經等十千劫修十信行滿(文)。任此經文並解釋。瓔珞經意。修行十信之間。經十千劫之義可有雲事炳然也。但于瓔珞經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等之文者。就疾速之類雲爾歟。或又劫有大小故。與十千劫時節無異歟。準慈恩大師對法抄。劫有大小時節無異之釋。可思之也。次于清涼大師釋者。瓔珞經處處有若一劫二劫等之文故。雲瓔珞雲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等也。非謂雲爾故瓔珞經意不許修行十信之間經十千劫之義歟。
問。十千劫間修十信行至初住位者。為三乘教意。為當一乘教意歟。答。可三乘教意也。兩方。若三乘教意者。探玄記中釋華嚴經一名初發心之文雲。謂依外凡。十千劫來。修信善根。方便行滿。于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故。雲初發心(文)。明知十信十千劫者。非三乘教意雲事。若依之爾者。十千劫間修十信行至初住位者。源出仁王•瓔珞等說。尤可三乘教意哉。
答。仁王經(下)雲。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瓔珞經說。是信想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起信論述。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成就故。十千劫間修十信行至初住位者。仁王•瓔珞二經。起信論等說故。專是三乘終教之所談也。但于探玄記中釋今經文雲十千劫來修信善根等之釋者。圓教行布門意。明地前地上修行時劫。專寄終教義相施設之故。依今經意。述十信十千劫修行義相。全無所背也。故探玄記余處雲。若約圓教有二義。若依普賢自法。一切皆無位。若約寄法。則同終教。即顯此意也。
華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一名初發心(文)。
玄五雲。別中初者。謂依外凡。十千劫來。修信善根。方便行滿。于大菩提起決定心。入位不退故。雲初發心初發心即住。是持業釋。此當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也(文)。
華嚴經十六雲(十住品)。所謂初發心住(文)。
疏三下雲。初發心住者。瓔珞雲。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發心即住。名發心住。三種發心中。即信成就發心也(文)。
鈔十上雲。疏乃至始入空界等者。乃至二字中間則有所越。越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惠。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此後復雲。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名為住。釋曰。學他非自有故。名住不名地(文)。
刊五雲。一發心。謂經十千劫。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發大心。名發心住。此發心即住。是持業釋。本業雲。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三恆佛所。行十信。信三寶。常住修八萬四千度行。不作邪見。乃至雲。常隨佛多聞多求方便。始入空界故(文)。
玄一雲。問。瓔珞經等。十千劫修十信行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修行信等。于此圓融普賢十信一攝一切。猶未聞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別。若不爾者。修行既經爾許時劫。不信此經。何名菩薩摩訶薩也(文)。
疏一上•演義抄四上•刊定記一(無釋)。
問。清涼大師意。以歡喜等十地。相攝唯識論所說資糧等五位時。唯限通達修習二位歟。答。唯限通達修習二位也。兩方。若唯限通達修習二位者。清涼大師判十地五位相攝。述十地即是二三四攝。不限通達修習二位(見)。若依之爾者。以道理思之。唯可限通達修習二位也。如何。
答。任性相之所判。思十地五位相攝。歡喜等十地中。初地入心通達位攝。住出心以後。第二地乃至第十地。修習位攝故。歡喜等十地唯限通達修習二位雲事。道理必然也。更不可疑之。但于清涼大師釋者。甚以難思。頗無會釋歟。且試推之雲。唯識論中。明加行位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初地入心近加行位故。加行位中。假攝初地入心歟。
重難雲。見唯識論文雲。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加行位是勝解行地攝定。若爾以見道位。豈雲勝解行地攝哉。今會通之旨。全不可然哉。答。
疏三下雲。一依唯識等。五位之中。即當初位。言五位者。一資糧位。即是三賢位。初發心積習福智。為道資糧。為眾生故。修解脫分善。二加行位。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復修加行。亦名順決擇分(文)。
鈔十上雲。言一依唯識五位者。即論第九第十。總有五頌。位各一頌。一資糧。二加行。三通達。四修習。五究竟位。初資糧。偈雲。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福智資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分。釋曰。謂所修福智二事。資益己身之糧用故。涅名為解脫行。行不違故。名為順。分者因義支義。是解脫因之一分故。二加行。頌雲。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修福德智惠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起加行伏除二取○今是三賢之初。即初位之初。名初位攝。則知第四五會亦初位攝。十地即是二三四攝。第七一會是修習余及第五攝。具等妙覺故(文)。
疑雲。歡喜等十地者。第三通達位第四修習位攝者。其義必然也。全非第二加行位攝。何釋十地即是二三四攝哉。答。
刊五雲(無釋)。
問。以相見道屬見修二道時。可修道攝耶。答。可見道攝也。兩方。若修道攝者。既名相見道。何可屬修道位哉。是以瑜伽•雜集•唯識等諸論中。相見道是見道攝判。加之清涼大師。相見道是見道攝釋。若依之爾者。披顯揚論文述。從此諦現觀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淨智生。上下八諦十六心。相見道屬修道位。如何。
答。以相見道稱思之。可雲見道攝也。若屬之修道位者。豈非自語相違哉。是以瑜伽論中。說現觀智諦現觀相。舉內遣有情假法緣心•內遣諸法假法緣心•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之三心。雲又此現觀即是見道畢。次下文明現觀邊智諦現觀相。述此三心相見道無間作上下八諦十六心安立觀之旨。故上下八諦十六心觀。同見道攝雲事炳然也。依之慈恩•淄洲•樸楊三師。同引此文。成上下八諦十六心觀是見道攝之義。何況雜集論文雲。如是十六心剎那。說名見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攝十六心剎那。于曾所未見四聖諦境。各以四剎那見故。名為見道(文)。唯識論中。標然此見道略說有二畢雲。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文)。任此等論說。三心及兩種十六心相見道。同見道攝雲事。亦分明也。加之見清涼大師解釋。疏中出通達位雲。三通達位即是見道。謂初入地二種見道。舉修習位述。四修習位。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為修道。演義抄判。從初入地二見道後。住心已去。名修習位。相見道者。是見道位。非修道攝釋成也。但于顯揚論文者。慈恩大師會之雲。瑜伽五十五說見道。顯揚說修道。不是相違。然五十五仍說。從見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從三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諦觀。非全出見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異。可細尋之(文)。淄州大師會之。作二釋雲。一雲。瑜伽等據重法。前真見道智無相有相二智所行。俱各創得故有相智。名相見道。又據不出觀即入有相行智。俱名見道。顯揚約其真相別起。相見在後。更重修故。名為修道。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又解。瑜伽據不出觀初作之者。判在見道。顯揚據出觀後重作之者。名為修道。非于修道不作諦觀。故顯揚雲。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為對治欲色無色三界離染。若菩薩所得。為對治十種地障。乃至亦名究竟現觀。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二釋任取(文)。任此等解釋。可會顯揚論文也。
尋雲。慈恩•淄州兩師會通之旨。其趣猶未辨之。分明可被成哉。次義燈二釋之中。何釋同本疏意哉。
答。此不審愚意難開之間。去康元二年三月三日。相尋興福寺長弘得業之處。彼返報雲。義燈二釋。其旨非分明。且一義雲。初釋意者。屬見道有二門。一者。有相安立觀之中。十六心觀最在前故名見道。此意雲。判初照理故亦名見道。見道名言。依始照理。十六心亦有相最前故。可得見道名(為言)。二者。鄰一心三心之無相觀。不出觀即入十六心。一入觀之中。不可分見修故。此人十六心定可見道所攝(為言)。依此二門。瑜伽說見道也。而顯揚論雖存此旨。又題名修道之義門。其意雲。設分分雖有初照理故之義。又雖一入觀起之。皆真見道以後起十六心。既有重修之義。異一心見道等。名修道之義門。不可廢之。顯揚談其門。不遮法真見故名見道之瑜伽等所存乎。
第二釋意者。十六心見道度度重修之。瑜伽就初反屬見道。顯揚談後後重反攝修道也。
兩釋大綱。初釋于初反十六心。有見修二門。二論談邊邊(為言)。後釋依初反後反。兩論說一邊(為言)。
問。付第二釋。顯揚論不許重反十六心屬見道之義門歟。若許者。何不如初釋雲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等哉。若不許者。瑜伽•唯識不簡初反重反。皆攝見道(見)。顯揚別存一向修道者。是不違背哉(是一)。
初釋之中。雲又據不出觀即入有相行智。判顯揚約其真相別起。明顯揚談重反(見)。如料簡者。二釋差異如何。
答。先初疑者。顯揚論意。以重反觀門雖屬修道。又名見道之門。不可廢之。瑜伽論不論初後皆屬見道。唯識論又任本論無有簡別。顯揚存一向修道者。此釋之前。兩論一向相違哉。爰知設第二釋可存二論不相違之旨也。但如初釋不雲事者。此釋前可釋。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等也。雖然讓初釋不雲歟。只與初釋趣。相替之所許釋也。次初釋雲據不出觀。述真相別起事。更非後釋趣。只就初反十六心觀門。以一入觀為名見道之由。真相別起之故。相見後時修。有名修道之門(為言)。不入重反之類也。
若依此料簡者。疏釋與燈同異難知。只雲不是相違。不釋其由之故也。如此本書不述其意事。末師釋顯事。常事也。仍本疏如燈存二之趣歟。燈釋顯其意也。
已上一義畢。出一心三心非安立觀門者。重修事雖及論義。十六心重反不及異義。仍致此料簡畢。
已上長弘律師義也。
同學抄及瑜伽論五十五卷文。略纂十四。遁倫記十五卷釋。並顯揚論十七。雜集論九。唯識論九卷文。述記九末。義燈七。演秘七卷釋等。並讓文義抄第三帖。省略之畢。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疏三下雲。一依唯識等五位之中。即當初位。言五位者○三通達位。即是見道。謂初入地二種見道。四修習位。始從初地第二住心。乃至金剛無間心位。名無修道(文)。
鈔十上雲。言一依唯識五位者。即論第九第十總有五頌。位各一頌○三通達位。頌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下論文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四修習位。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釋曰。從初入地二見道後住心已去。名修習位。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余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文)。
私雲。疏鈔今解釋同相見道見道所攝雲事分明也。
刊五雲(無釋)。
問。七地中勝解行地者。可通地前三賢位耶。答。可通地前三賢位也。兩方。若通地前三賢位者。披至相寺大師定判。明七地中解行地雲。即十行十回向(文)。如此釋者。不通地前三賢位之旨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引瑜伽論說。述七地相之時。勝解行地可通地前三賢位(見)。如何。
答。種姓勝解行等七地中。勝解行地者。可通地前三賢位也。故地持論中。上卷釋十二住中解行住雲。是菩薩初發心未得淨心地。未得淨心地菩薩所有諸行。是名解行住(文)。下卷明七地中解行地雲。解行住名解行地(文)。瑜伽論中。上卷述十二住中勝解行住雲。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勝解行住(文)。下卷說七地中勝解行地雲。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文)。任此等論文。種姓勝解行等七地中。勝解行地者。通地前三賢位雲事。甚炳然也。故清涼大師。上文解十二住中勝解行住雲。謂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菩薩行是(文)。下文釋七地雲。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前三住。七地中種性等初二三地。即指十二住中前三住。今此定判專順地持•瑜伽兩論文也。但于至相寺大師孔目章釋者。實為難思。若夫以菩薩地前相配種性解行二地之時。且作一往釋歟。故瑜伽論遁倫記中。引測法師釋雲。菩薩所應眾多善法于彼現行等者。有兩解。初雲。十住已前菩薩。名住種性住。約未發心前。于福分善根中所應現行者。依彼亦有能現行義。若已發心則不現行。二雲。十住菩薩亦名種姓(文)。今此第二釋意。同孔目章釋歟。
疏三下雲。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當其第二之初。言十二者。一種姓住。謂彼菩薩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任持一切佛法種子。性離粗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二勝解行住。謂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菩薩行是。三極喜住。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惠。分成三種。謂六覺分相應增上惠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惠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惠住。九無相有功用住。十無相無功用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菩薩住。十三最上如來住。言十二住。就菩薩說。加後如來為十三住。第二即是三賢。第三已去如次十地。四亦依瑜伽及顯揚第七。于十三住建立七地。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前三住。四行正行地。謂從第四乃至第九住。五決定地。即第十住。六決定行地。即第十一住。七以後二住為到究竟地。前六唯菩薩。第七菩薩如來雜立為地(文)。
鈔十上雲。言三依瑜伽等者。彼立五性種姓。即是菩薩種姓也。二即是前四中初一。余可知。言四亦依瑜伽。即四十九論(文)。
刊五雲(無釋)。
孔目二雲(七士夫趣章)。七地者。如地持論說。一者種姓地。即十解已前。二者解行地。即十行十回向。三者淨心地。即初地。四者行跡地。即二地至七地。五者決定地。即八地。六者決定行地。即九地。七者畢竟地。即十地如來地。以因果究竟合名畢竟地(文)。
地持論九雲(次法方便處住品)。雲何種姓住。是菩薩性自賢善。性自能行功德善法。性賢善故。率意方便。諸善法生不待思惟。然後乃得。種性菩薩。是一切佛法種子。一切佛法種子在于身中。離粗煩惱。種姓住菩薩雖起上煩惱纏。終不能行五無間業。及斷善根種性義。如種性品說。是名種姓住。雲何解行住。是菩薩初發心未得淨心地。未得淨心地菩薩所有諸行。是名解行住(文)。
義記五上雲。解種性中。初問起發。次釋其相。後牒指前下總結之。雲何問也。釋中有三。一明種性修心純熟。二明種性行因圓備。三明種性粗過永離。就初段中。性賢善者。離過心成。性能行者。集善心成下顯之。明由離過發生善行。性賢善故牒前離過。率意方下。明前集善性能行也。種菩薩是佛種處佛法種子在身中者。是第二明行因圓備。離粗惱下。是第三段粗過永離煩惱也。雖起已下。明離業也。五逆罪名五無間業。何者。五逆所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具四義故名為無間。一種果無間。舍此身已直入阿鼻中。無間攝故曰無間。二身報無間。阿鼻大城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第二人入身亦遍滿。間無空處故曰無間。若造一逆生阿鼻獄。壽命一劫無間攝故曰無間。四苦受無間。造此逆罪生阿鼻獄。苦受相續中無間攝故曰無間。及斷善相阿闡提也。種性菩薩終不行此。上來釋竟。種性如前種性品者。牒以指前。以指前故下。余幡中不復釋之。是名下結。釋解行中。初先正解。種性已下因明解行趣地方便乘明諸地方便之義。前中先問。初發下釋。初發心者。當相辨釋。未得淨心對後辨異。未得淨心所有行下。牒以結之(文)。
私雲。造五無間業必墮阿鼻地獄中雲事。並一人入阿鼻地獄中。身亦遍滿雲事。可疑之。
地持論十雲(畢竟方便處地品)。如上所說十三住。次第為七地。六是菩薩地。一是菩薩如來共地。一者種性地。二者解行地。三者淨心地。四者行跡地。五者決定地。六者決定行地。七者畢竟地。種性住名種性地。解行住名解行地(文)。
義記五下雲。種性名種性下。第四略辨前四可解(文)。
瑜伽論四十七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雲何菩薩種姓住。雲何菩薩住種姓住。謂諸菩薩住種姓住。性自仁賢。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眾多善法。于彼現行亦有顯現。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于善轉。非由思擇。有所制約。有所防護。若諸菩薩住種姓住。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又諸菩薩住種姓住。性離粗垢。不能現起上煩惱纏。由此纏故。造無間業。或斷善根。如種姓品所說種種住種姓相。于此菩薩種姓住中。亦應廣說。應如實知。是名菩薩種姓住。雲何菩薩勝解行住。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諸菩薩行。當知皆名勝解行住(文)。
略纂十二雲(無釋)。
遁倫記十一雲。種姓住中。雲何菩薩種姓住者。問種姓體。雲何菩薩住種姓住者。問能住人。答中則以三義通答前兩問。初修性福善。二明已具佛法種子。三明性離粗垢無間業等。前中景雲。謂諸菩薩住種姓住性自仁賢成熟乃至眾多善法者。成種子也。于彼現行亦有顯現者。十信已前在流轉位。由種姓力令彼行者。數起福分善。非起解脫分善。若起解脫分善。則入十信。十信則是解行住收。非種姓住故。下文中明解行位雲。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眾行。一切皆勝解行位。故知種姓住中所起眾善。並是福分非疑。由性仁賢逼遣方便至非由思擇等者。由種姓力逼修福分善等。測雲。菩薩所應眾多善法于彼現行等者。有兩解。初雲。十住已前菩薩名住種姓住。約未發心前。于福分善根中所應現行者。依彼亦有能現行義。若已發心則不現行。二雲。十住菩薩亦名種姓。于所應善法者。則是有漏六波羅蜜。若依前解。與攝論少不同。攝論約三僧 分為三位五人。依此三位五人為十二住。彼種姓住據已發心。此雲種姓是未發心。故不相當。三藏勘梵本攝論。全無十二住文。故不須會釋。據攝大乘論亦是經文。驗知真諦三藏所翻謬也。論雲任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者。景雲。此語是總。于所依中已具足有者。此就別指。則賴耶中持彼種子名所依中。測雲。此與上明種姓中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其義一也。于自體中于所依中。猶是攝論依本識中也。種子所依有二。一真實理門。則依阿賴耶。二隨轉理門。則依五蘊身住。次雲性離粗垢乃至造無間業等者。景雲。種性菩薩雖復在凡流轉。不起猛利粗嗔造五無間邪見斷善。但 王殺父達多出佛身血等者。並是久學菩薩權現同凡。引接造五逆人令其改悔。泰雲。種姓有二。一性種姓。謂無始凡夫有大乘姓者。亦造無間斷善。二習種姓。謂在十信前發菩提心及十信位。今明習種姓故。性離粗垢。勝解行中。雲從初發心乃至名解行住。出其行位。測雲。述兩釋。一雲。十信已上皆名發心住。一雲。十解已上方名發心(文)。
瑜伽論四十九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地品)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何等為七。一種姓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前種姓住名種姓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文)。
略纂十二雲。論解七地中。雲第七如來等雜立為地者。前名第七唯在第十地。今何以通取者。據實通在佛中。前唯約因位故。略不明佛也。今實錄之。故兼取佛(文)。
遁倫記十二雲。前中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者。前明第七唯在第十地。今何以通取者。據實通在佛中。前唯約因位故。略不明佛也。今實錄之。故兼取佛(文)。
問。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十三法師中可取佛果耶。進雲。疏雲。而佛非十三之數(文)。付之。十三法師者。廣可亙因果二位。何不取佛果哉。是以披探玄記余處釋雲。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謂十二住及佛是也(文)。師資解釋豈非相違哉。
答。仁王經意。以三賢十地立十三法師也。故清涼大師釋雲。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即當第一。言十三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善覺摩訶薩。五德惠。六明惠。七爾焰。八勝達。九常現真實。十玄達。十一等覺。即八地。十二惠光神變。即當九地。十三觀佛菩薩。義當十地及等覺。而佛非十三之數(文)。加之嘉祥大師解仁王經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之文。廣疏(下)雲。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文)。略疏雲。言十三門者。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文)。此等釋意。宛同清涼大師定判。尤可為指南實義也。何況仁王經中說十三法師雲。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文)。若十三法師中取佛果者。不可雲應如佛供養哉。是以香象大師梵網經疏中。解彼經(下)見一切疾病人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之文。破有人八福田中取佛果之義雲。既言如佛無異。復言八中第一。明知非是後二種八。此應是初八之內方為第一也(文)。準而思之。既雲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明知十三法師中不取佛果雲事。但于探玄記余處釋者。經文V不指其體故。且作一相之釋。更非再往之義歟。
疏三下雲。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各住一位。即當第一。言十三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善覺摩訶薩。五德惠。六明惠。七爾焰。八勝達。九常現真實。十玄達。十一等覺。即八地。十二惠光神變即當九地。十三觀佛菩薩。義當十地及等覺。而佛非十三之數(文)。
鈔十上雲。言五依仁王下卷說十三法師者。即奉持品。彼新經文。初三名同。從初地已去。皆牒地名。今雲爾者。名異義同。言善覺者。初證真如得無分別智故。二地戒德清淨入修惠故。三地聞持發惠光故。故舊為明地。四地是焰惠故。亦雲爾焰亦雲所知燒。于所知惠焰增故。五地入真達俗為難勝故。六地般若。智常現前故。七地依空涉有為玄達故。八地得一切法如覺故。九地善惠具四十辯。普應多會。使情非情皆說法故。十三菩薩地。盡入佛境故(文)。
玄八雲。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謂十二住及佛是也(文)。
疏五下雲。仁王經說十三法師。如來滅後流化不絕。亦名法師(文)。
演義鈔十三上•刊定記八(無釋)。
梵網經下雲(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法門品)。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文)。
疏下雲。八福田者。有人雲。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三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犯厄。八設無遮大會。未見出何聖教。有雲。供養三寶為三。四父母。五師僧。六貧窮。七病人。八畜生。亦未見教。賢愚經雲。施五人得福無量。一知法人。二遠行來人。三遠去人。四饑餓人。五病人。是以三寶亦為八種。既言如佛無異。復言八中第一。明知非是後二種八。此應是初八之內方為第一也(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文)。
廣疏下雲。就初略答中有三。初佛答。勸修觀門略嘆其德文雲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前之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寂滅忍下。忍為十三。從習已下。第二辨位。習忍者即習種性。至金剛頂者。即十地。標初舉後。中間十一略不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初大眾如法供養文。雲應如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故二諦品雲。一念信波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況乃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文)。
略疏雲。然初略中言十三門者。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文相可知(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復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文)。
廣疏下雲。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第一觀佛者。法雲地名也。第二住寂滅忍者。標忍名也。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合為第十三法師也。言住寂滅忍者。若就其別。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若就其通明。佛及菩薩皆立寂滅忍也(文)。
尋雲。如此釋者。以第十地及佛果。合為第十三法師(見)。如何。
答。上文疏雲。謂三賢十聖為十三。故以佛果不可為第十三法師雲事炳然也。其旨如上成之。但于今釋者。尤似難思。可問本宗人也。試且會之雲。以第十地及佛果同為寂滅忍故。雲此第十地共佛同在一忍也。其中以第十地下品寂滅忍為第十三法師故。釋合為第十三法師也歟。下文雲言住寂滅忍者若就其別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者。別舉為第十三法師之寂滅忍。雲若就其通明佛及菩薩皆雲寂滅忍者。總出上下品寂滅忍也。
問。清涼大師依仁王經意。寂滅忍可有中忍耶。進雲。清涼大師釋雲。寂滅忍各有上中下(文)。付之。依清涼解釋見仁王經文說。寂滅忍上下全無有中忍。是以披探玄記余處定判。依仁王經。或雲第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或述。後一唯分二謂因果。何況勘清涼大師處處解釋。或釋十地及佛得寂滅忍。或判于寂滅忍唯有上下。若爾清涼大師。寂滅忍各有上中下之一處釋。非只背本經說。違宗家釋。自解釋。豈不致相違哉。
答。仁王經中。文雖無等覺之名義。亦見等覺之旨故。處處之釋其趣相替也。若就名言雲之者。不立等覺之名故。寂滅忍者唯限第十地•佛地二位。不可有中忍也。疑難之中所被出彼經文並香象•清涼解釋。即述此門意也。若依實義論之者。可有等覺位故。寂滅忍亦立中忍雲意可有也。故見彼經處處之文。觀空品雲。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文)。菩薩教化品雲。復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波若。受持品或雲。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文)。或雲。復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乃至)。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文)。圓測法師釋此文雲。住金剛台者。金剛三昧。正明等覺(文)。行信法師解此文雲。住金剛等者。金剛三昧。即等覺位也(文)。加之勘諸師解釋。文句(四)中引有人義雲。花嚴•瓔珞•仁王•攝大乘•十七地論五。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文)。義燈中述自正義雲。仁王•花嚴•優婆塞戒經等。皆有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文)。任此等經文並解釋。仁王經意立等覺為別位之旨分明也。一經中有此二門故。經文解釋更非相違歟。
疏三下雲。六依仁王上卷五忍之中。此當伏忍之下。言五忍者。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各有上中下。如次配三賢十地等覺妙覺(文)。
演義鈔十上•刊定記五(無釋)。
花嚴經二十七雲(十地品)。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成就明利順忍(文)。
玄十二雲。言無生忍未現前者。以七八地上是無生忍位此地非彼故雲未現。然順彼忍故名順也。理實初地亦得無生。為寄五忍以配諸地故作是說。謂地前名伏忍。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名為信忍。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為順忍。七八九地是菩薩位名無生忍。十地及佛因果究竟名寂滅忍。此地是順忍中上品故名明利(文)。
華嚴經三十七雲(十地品)。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文)。
疏七下雲。仁王經中說有五忍。謂伏•信•順•無生•寂滅。前四各有下中上品。地前但得伏忍。三品九地如次配次三忍。十地有佛得寂滅忍。若瓔珞經。開出等覺則亦有三品(文)。
鈔十六上雲。仁王下。第二彰忍數類。仁王五忍歷位俱成十四。瓔珞加一。五忍之相菩薩差別中當影出之(文)。
刊十一雲。未得無生忍者。以七地已上是無生忍位此非彼地故雲未得。然此順彼名為隨順。理實初地即得無生。為寄五忍配諸地故。分滿異故。謂仁王經說三賢位中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七八九地故名無生忍。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若瓔珞經。寂滅忍位亦有三聖。謂于前二加等覺故(文)。
疏八上(十定品處)雲。是以諸教開合不同。仁王等合此勝進入于十地。是以不立等覺故。教化品中約五忍分位。于寂滅忍唯有上下。下忍中行名為菩薩。即第十地。上忍中行為薩婆若。此謂如來。若依瓔珞。開此勝進為無垢地。即是等覺。然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又賢聖學觀品中。說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文)。
鈔十八上雲。是以諸教下。二引教成立。雖有開合。疏意扶開。故下結雲有等覺明矣。引二經一論文有二節。二經一開一合。一論具于開合。言六種性及六堅六忍等者。即彼經第一品。當第三賢聖覺觀品。經雲。佛子。六佛性者。是一切菩薩功德瓔珞莊嚴。菩薩二種法身。菩薩所著百萬阿僧 功德行瓔珞。若一切菩薩不入瓔珞功德門。得入正位者。無有是處。佛子。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釋曰。一習種性即十住。二性種性即十行。三道種性即十回向。四聖種性即十地。五六可知。復名六堅者。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頂堅即等覺。覺堅即妙覺。言六忍者。經雲。復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而言等者。等取六惠六觀。經雲。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復名六觀。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亦有相承說于六定。瓔珞無文。言六定者。一習相定。二性定。三道慧定。四道種慧定。五大慧定。六正觀定。此五種六皆以第五當于等覺故有明矣(文)。
刊十二雲。問。勝進等覺。今此依何。答。二俱無礙。所以然者。此但名殊而行相無別。約開合故諸教說異。謂仁王經以第十地位後二行合故。不立勝進。亦無等覺。故彼上卷教化品雲。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乃至雲。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波若。共觀第一義諦。釋曰。寂滅忍既唯有上下。佛與第十地同用此忍。即明不立等覺位也。若依本業經。開彼二行立等覺位。故彼上卷初品。諸菩薩請雲。開示我意。佛本瓔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為我說要等(雲雲)。又賢聖學觀品雲。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復名六堅。六忍。六惠。六觀。並十住等六位名。總有六六三十六名。各各差別(文)。
玄十五(十忍品處)雲。四種類者○或五謂地前名伏忍。初二三地名信忍。四五六地名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第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此依仁王經○或十四。依仁王經。五忍中前四各分三。謂上中下。後一唯分二。謂因果(文)。
疏八下雲。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文)。
鈔十八上雲。言五忍者。即仁王經。一伏忍等如十地。而言等者。乃有多義。一等六忍。如瓔珞說。十定初已引○或說十四十五。如仁王•瓔珞。並如十住十地品引(文)。
刊十二雲(十忍品處。無釋)。
仁王經上雲(觀空品)。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文)。
廣疏上雲。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盡也(文)。
略疏雲。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實也(文)。
仁王經上雲(菩薩教化品)。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文)。
廣疏中雲。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聖方便行。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聖之初門。三順忍上中下即是順無生之近緣。四無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之滅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說。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薩法。標五忍屬人。二伏忍上中下下。出五忍位。名為諸佛菩薩下。第三結釋。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十地下•佛地上(文)。
略疏雲。就前略中。五忍是菩薩法。總標五忍屬人也。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品。性忍中品。道種上品。此列得聖方便之行。在三賢信也。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品。二地中品。三地上品。即是入聖初門也。順忍上中下者。四地下品。五地中品。六地上品。即是順無生近緣也。無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品。八地中品。九地上品。即是向果之功能。寂滅上下者。十地下品。佛地上品。即是因果合說(文)。
仁王經上雲(菩薩教化品)。復次寂滅忍。佛與菩薩同用此忍。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為菩薩。上忍中行名為薩婆若(文)。
廣疏中雲。初文雲佛與菩薩同用此忍者。是法雲地菩薩。依地論。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為無礙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依止智體圓滿。名解脫道。前之四忍斷生死未盡。不得寂滅之名。第二明行差別。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薩者。此定堅固永不退。名金剛三昧。無礙道因位所攝名下忍。依地經。攝報果得十不可說佛土微塵三昧等。上忍中行名薩婆若者。解脫道果位所攝。名為上忍。薩婆若者。此雲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別。唯分上下二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無差別中作差別名。不可定執。此處五忍是通名。若忍通因果無礙解脫。皆名為忍。不同小乘唯見道無礙八忍等(文)。
略疏雲。就明寂滅忍中。佛與菩薩同此忍者。是法雲地菩薩。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也。下明行差別。入金剛三昧下忍名菩薩者。此定堅固永不退故名金剛三昧也。上忍中行名薩婆若。此雲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別。唯分上下。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名分為(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文)。
廣疏下雲。就初略答中有三。初佛答。初修觀門略嘆其德文。雲十三觀門者。謂三賢十聖為十三。前之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寂滅忍下忍為十三。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習忍者即習種。至金剛頂者。即十地。標初舉後。中間十一略不具列。依持建立者。明十三種合可依止(文)。
略疏雲。然初略中言十三門者。謂三賢十聖以為十三門。文相可知(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復次觀佛菩薩住寂滅忍者○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文)。
廣疏下雲。就初明地中功能有四。第一觀佛者。法雲地名也。第二住寂滅忍者。標忍名也。此第十地菩薩佛同在一忍。合為第十三法師也。言住寂滅忍者。若就其別。唯取第十下品寂滅忍。若就其通明。佛及菩薩皆雲寂滅忍也○第四障位分齊高極者。文雲登一切法解脫住金剛台者。第十地以為金剛台也。亦可。此句舉果顯因名佛。以為金剛台。以彼十地因滿故。佛住金剛台果也(文)。
略疏雲。就初中言寂滅忍者。是寂滅忍下品也○登一切法金剛台者。以第十地為金剛台也(文)。
仁王經下雲(受持品)復有十億菩薩。登金剛頂成正覺(文)。
廣疏下雲。復有十億菩薩下。第六十億菩薩成佛(文)。
略疏雲(無釋)。
文句四雲。有人引華嚴•瓔珞•仁王•攝大乘•十七地論五。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地前有四十心。何不用之。此人謬引華嚴。華嚴不明十信。縱使諸部明。地前四十心位者皆非斷道。何因用此解開佛知見。皆漫語耳(文)。
疏記四雲。有人引花嚴等者。他人意者。卻責諸師地前有此四十心位。何不用釋開佛知見。而但用地前三十位耶。破有二失。一者謬用。花嚴十信一一者。賢位非佛知見。言花嚴不明十信者。古人亦以花嚴住前修十梵行空。即入初住時十梵行空對十信位。今文破者。經無信名故雲無也。攝大乘等位具如釋簽所引。恐是十地論。剩七字(文)。
義燈七雲。西明釋雲。十信已前名性種姓。十行已上名習種姓。又解。仁王第一十住•十行•十回向。如其次第。習•性•及道。菩薩本業經亦同。不說十信為習種姓。而仁王言伏忍聖胎三十人者。且舉方便說十信。非即十信為習種姓。又信有二種。一位地十信。即在十住前。故本業經雲。未上住前。有十位名字菩薩。常行信等十心。二行解十信。通十住已上。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次配屬習•性•道種三位菩薩。說位地信非名種習。今謂不然。初判十行已上方名習性。十住菩薩豈非習收。又雲。仁王第一十住•十行等。如次習•性等。本業經同。不說十信者。不然。仁王第一無別十住•行•回向名。即信•止•堅。如次配習•性•及道種。不可違文判十信等是三方便非住等收。本業經等不說十信名者。依總住說。不論別行。據十信是十住所收。有別說者。以初住難離出十信。如四善根內門難故。第十回向位中別開善根。既回向收。十信定是十住所攝。仁王•華嚴•優婆塞戒經等。皆說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文)。
問。瓔珞經意。以十信可立別位耶。答。瓔珞經大宗以十信不立別位也。兩方。若以十信立別位者。任清涼大師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之定判。以十信不立別位(見)。若依之爾者。見探玄記余處解釋。或雲。依瓔珞本業等。亦有七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或述。如瓔珞經。地前信等四位。如次已作鐵•銅•銀•金四輪王故。若以地前四位寄四輪王報者。豈非十信立別位哉。例如仁王經。如何。
答。案瓔珞經。大宗立四十二位賢聖。以十信不為別位也。故勘瓔珞經文。或處處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無舉十信。或雲。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惠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深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信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入習種性中。以十信為位之方便。不立別位。或立習種性•性種性等六種性。信堅•法堅等六堅。信忍•法忍等六忍。聞慧•思慧等六慧。習相定•性定等六定。住觀•行觀等六觀。唯取三賢十地等•妙二覺。施設六位故。探玄記余處中。雲若約終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別位故本業經雲。引此文畢。結釋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述又準六種性•六忍•六慧等文故亦是成證。引六種性等之文。證十信不立別位之義。清涼大師余處。判六堅順位本業上卷以三賢十聖等妙二覺為六。同依此文成十信不立別位之旨也。加之重披經文。或立銅寶瓔珞•銀寶瓔珞•金寶瓔珞•琉璃寶瓔珞•摩尼寶瓔珞•水精寶瓔珞•六輪王位。不出鐵輪王位。或雲。第四十一地心者。名入法界心(乃至)。第四十二地。名寂滅心妙覺地。或說。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一切大眾皆應發三菩提心。不立五十二位。依之清涼大師釋雲。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位(文)。依此等文。瓔珞經意。以十信不立別位雲事炳然也。但于探玄記余處依瓔珞本業等亦有七位等之釋者。理實而言。彼經意雖十信非位。為位之方便故。且雲亦有七位。舉十信歟。委悉雲之者。如清涼大師釋。可雲依瓔珞六位及信也。次于探玄記余處如瓔珞經地前信等四位等之釋者。勘瓔珞經釋義品文。述上品十善作鐵輪王之旨故。且依今一文作此釋歟。仁王經大宗雖十信不立別位。探玄記余處。依上品十善鐵輪王等之一文。釋又仁王經第四輪王報謂鐵銅銀金以此教義故知十信亦是位也。準此釋可思之歟。
疏三下雲。八依瓔珞。四十二賢聖位。當于下賢十住以不立十信。十信攝在十住中故。九依瓔珞。六種性亦當第一。言六性者。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覺性。六妙覺性(文)。
演義鈔十上•刊定記五(無釋)。
玄四(明難品處)雲。四定位者。此十信法于始教中自是位○又仁王經寄四輪王報。謂鐵銅銀金。以此教義故知。十信亦是位也。若約終教。此位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別位故。本業經雲。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字。謂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心。九戒心。十願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中。心心有十。增成百法明門。名入習種性中。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又準六種性六忍六惠等文故。亦是成證。又仁王但言三賢十聖。不言四也。又此經中後四位皆有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義等。唯信中無此。故得知也(文)。
疏三上雲。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文)。
鈔八下雲。二又正答十信下。即疏意別明答信。以第二會初十問脫信門故。今三品答之不答住也。然賢首意。始教別開信位○又仁王經寄四輪王。謂鐵銅銀金。以上教義故。十信亦位也。若終教。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無別位。謂仁王釋三賢。雲十信十止十堅心。十信即住故(文)。
刊四雲。然十住令攬十信以成故。將答住。先明信也。仁王教化品雲。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文)。
華嚴經二十雲(金剛幢菩薩迥向品)。善能示現七丈夫趣具足無上丈夫正法(文)。
玄八雲。又七丈夫趣者有四說○四依瓔珞•本業等。亦有七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文)。
華嚴經二十七雲(十迥向品)。巧能顯示七丈夫道具足諸佛善丈夫種(文)。
疏五下雲。然七丈夫總有多說○四依瓔珞。六位及信即上生聖賢家也(文)。
鈔十二下雲(無釋)。
刊八雲。七丈夫者。古來三說○一雲。依本業經。分因果位地亦有七類丈夫。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文)。
華嚴經二十五雲(十地品)。菩薩住歡喜地。多作閻浮提王(文)。
玄十一雲。前中問。此王身是實是權。答。若約初教。未離分段。應是實報。然其所受非唯此身故。雲多作不言純也。以生淨土受彼身故。又是應化。以有妻子非實身故。若約終教。初地以上舍分段故。變易微細非此身故。安立十王為別十地。非謂十地如實為王。如瓔珞經。地前信等四位。如次已作鐵銅銀金四輪王故。豈可十信已作閻浮王。今至初地還作彼王。故知前寄四王以別四位。今寄十王以別十地。故不相違(文)。
花嚴經三十四雲(十地品)。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文)。
疏六下雲。今初閻浮王者。即鐵輪王。然瓔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輪。今在初地方作鐵輪。正明皆寄。不可定報(文)。
鈔十四下雲(無釋)。
刊九雲。前中閻浮王身具足二義。一上二勝(文)。
花嚴經五十八雲(離世間品)。常隨順住六堅固法(文)。疏九下雲。六堅順位。本業上卷。以三賢十聖等•妙二覺為六。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亦名六忍。謂信•法•修•正•無垢•一切智。復名六慧。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復名六觀。謂住•行•向•地•無相•一切種智。亦即六性。謂習種性等。一切諸佛無不入此故常隨順(文)。
鈔十九下雲。疏六堅順位等者。十忍品初已廣引瓔珞明畢(文)。
刊十四雲。堅者本業上卷雲。解•行•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釋曰。準此六堅即明。此經從十地已後至佛不思議法品已前中間諸品。並是等覺位也。承前諸德判。十地已後諸品。但是十地勝進行。無等覺位者。正由不見此文及本業經故。此中今正是等覺位也。又此六堅亦名六種姓六忍六慧六觀。六堅謂堅信•堅法•堅修•堅頂•堅覺也。六種性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慧忍。六慧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六觀謂十住觀•十行觀•十回向觀•十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廣說如彼(文)。
六十花嚴經四十三卷無常隨順住六堅固法之文故。隨探玄記十七之內亦無釋也。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雲(眾集品)佛本業瓔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為我說要斷我瑕疵及諸疑網(文)。
又雲(賢聖名字品)。汝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決定了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共同說。一而不二(文)。
又雲(同品)。爾時佛告敬首菩薩。佛子。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所謂初發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入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文)。
又雲(賢聖學觀品)。佛子。六種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復名六堅•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復名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復名(六)慧。聞慧•思慧•修慧•無相慧•照寂慧•寂照慧。復名六定。習相定•性定•道慧定•道種慧定•大慧定•正觀慧定•復名六觀。住觀•行觀•向觀•地觀•無相觀•一切種智觀。佛子。一切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六種明觀決定了義實相法門(文)。
又雲(同品)。佛子。汝先言雲何名字者。所謂銅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習種性中有十人。其名發心住菩薩•治地菩薩•修行菩薩•生貴菩薩•方便具足菩薩•正心菩薩•不退菩薩•童真菩薩•法王子菩薩•灌頂菩薩。佛子。銀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性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歡喜菩薩•饒益菩薩•無嗔恨菩薩•無盡菩薩•離痴亂菩薩•善現菩薩•無著菩薩•尊重菩薩•善法菩薩•真實菩薩。佛子。金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道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菩薩•不壞菩薩•等一切佛菩薩•至一切處菩薩•無盡功德藏菩薩•隨順平等善根菩薩•隨等觀一切眾生菩薩•真如相菩薩•無縛解脫菩薩•法界無量菩薩。佛子。琉璃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聖種性中有十人。其名歡喜菩薩•離垢菩薩•明惠菩薩•焰光菩薩•難勝菩薩•現前菩薩•遠行菩薩•不動菩薩•善惠菩薩•法雲菩薩。佛子。如是百萬阿僧 功德瓔珞。莊嚴菩薩二種法身。是四十人名為學行。入法流水中以自灌注。佛子。摩尼寶瓔珞。菩薩字者。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惠幢菩薩。住頂寂定○佛子。水精寶瓔珞內外清徹。妙覺常住湛然明淨。名一切智地。常處中道一切法上越過四魔。非有非無一切相盡。頓解大覺窮化體神。二身常住為化有緣。是故佛子。吾今略說賢聖名字。汝等受持現行化人(文)。
又雲(同品)。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恆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名為退相(文)。
又雲(同品)。佛子。第四十一地心者。名人法界心○佛子。第四十二地。名寂滅心妙覺地(文)。
又雲(同品)。佛子。世間果報者。所謂十住。銅寶瓔珞銅輪王。一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持教行。化二天下。銀寶瓔珞銀輪王。五百福子為眷屬。生二佛土。受佛教行。化三天下。金寶瓔珞金輪王。千福子為眷屬。入十方佛土。教化一切眾生。處四天下。歡喜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四天王。一萬子為眷屬。現百法身。入百佛土。化十方天下。千寶瓔珞八寶相輪忉利天王。二萬子為眷屬(文)。
同經下雲(釋義品)。爾時佛告敬首菩薩。汝先言雲何義相者。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義相今當說(文)。
又雲(同品)。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于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復有十心。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復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上善有三品。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說。佛子。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三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度多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空理智心習古佛法。一切功德不自造。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為地。但得名住○是故佛子。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故名中十行○是故佛子。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相一合相。學習百千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回易前後心心。觀唯明明寂滅。長養上地明觀法故。回因向果。復以無量心不舍不受故。十回向法如是○佛子。是三十心義釋無量無邊。非一切凡夫所能思量。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之所游路。佛子。汝先言雲何名地。佛言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 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佛子。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紹菩薩位入聖眾中。四魔不倒。有無二邊平等雙照大信始滿。習學無生中道第一義諦觀。上至二地三地乃至第十一地。明觀法門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一相無相二身無方通同佛土故。名歡喜地○佛子。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功行滿足登大山台。入百千三昧。集佛儀用唯有累果。無常生滅心心無為。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似佛非佛。一切佛等故。威儀進止一切法同。住是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剛三昧。一相無相寂滅無為。故名無垢地。佛子。妙觀上忍大寂無相。唯以一切眾生緣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薩照寂。是故佛子。吾昔第四禪中。為八億梵天王說寂照。如來無色無心而寂照一切法(文)。
又雲(大眾受學品)。佛告。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于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文)。
不故偷盜戒•不故淫戒•不故虛誑語戒•不故酤酒戒•不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戒•不故慳戒•不故 戒•不故自贊毀他戒•不故謗三寶戒。皆有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之文。可知之。
又雲(同品)。佛子。是信想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住心(文)。
又雲(集散品)。爾時佛告敬首菩薩及此會十四億那由他人大眾。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一切大眾皆應發三菩提心○佛子。爾時十方無極佛剎一切大眾。聞佛說瓔珞中六入法門。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各各發無量菩提心。還歸本國(文)。
問。探玄記中雲。又七緣發心準辨(文)。爾者今此七緣發心者。唯限不退類歟。答。不限不退類也。兩方。若唯限不退類者。今此七緣發心者。出智印經•起信論說。而披彼經論說。尋七緣發心退不退相。不限不退類(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釋初發心住相。引今此七緣發心。知唯限不退類雲事。如何。
答。今此七緣發心者。實出智印經並起信論說。故探玄記余處雲。或七緣如智印經•起信論等(文)。清涼大師余處釋雲。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如彼應知(文)。而勘智印經文。舉如佛菩薩發菩提心。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菩薩教余眾生發菩提心。布施時自發菩提心。見他發意隨學發心。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聞發心之七緣發心畢雲。如佛菩薩發菩提心。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發此三心。能為諸佛菩薩護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初三緣發心不退轉定。又述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後四緣發心可退轉(見)。隨起信論中。明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之初三緣發心。結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釋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之後四緣發心。判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任此等經論文。後四緣發心可有退類雲事不明也。是以探玄記余處雲。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發心。謂三賢四退。如彼應知(文)。演義抄余處引起信論全文。成初三緣發心不退後四緣發心可退之旨也。但于探玄記中釋初發心住相。引今此七緣發心故可限不退類雲難者。泛明發心相故。雖引今此七緣發心。其中亦有退菩提心類事。非強所遮歟。
重難雲。起信論所說七緣發心中。第四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可有退菩提心之類雲事。不可然。見瑜伽論(三十五)文。明四緣發心中第一發心雲。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文)。而至下文。判此四緣四因四力發心退不退相雲。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四緣之中。第一見諸佛等神變威力發菩提心之者無退(見)。若爾與起信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有退雲文。豈不相違耶。
答。瑜伽論四緣發心之中。第一類雲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者。見諸菩薩不可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深生信解發菩提心故。永不退之也。起信論中雲見佛色相而發其心者。只見諸佛相。多不生深重信解發菩提心故。遇惡緣時退之也。故宗□起信論疏(下)雲。一觀佛色。二供大眾。三劣友勸。四學他發。此等並非菩薩悲智之心故退失也(文)。十住毗婆沙論雲。余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文)。此文意。亦才見佛相好許發菩提心之者。根本微弱故。不成佛道雲也。
重難雲。見起信論疏釋。出不退發心緣雲。一他力。二自力(文)。案此釋意。以諸佛菩薩教令發心雲他力。以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之二緣。雲自力也。而瑜伽論(三十五)中。以自力或因力為不退緣。以他力或加行力為退緣也。若爾以他力為不退緣雲釋。豈不背瑜伽論□哉。
答。案瑜伽論意。于四緣四因之中。尤可有自力他力。四因之中。第二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者。是他力發心也。即當起信論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之緣。豈非不退發心之中有他力緣耶。爰知四緣四因發心甚重發心故。不由自力他力。皆是不退發心也。此外四力之中。第一自力第三因力者。甚重發心故不退也。第二他力第四加行力者。淺近發心故有退雲也。重推之。瑜伽論他力發心有退者。當起信論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之類。加行力發心有退者。于現法中初親近善士听聞正法。見佛色相供養眾僧發菩提心之類也。當起信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者也。重意雲。瑜伽論中。他力發心有退者。四緣四因之外他力發心也。更非四緣四因中之他力。起信論不退發心之中。諸佛菩薩教令發心者。當瑜伽論四因中第二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之類也。是以彼攝四力之中他力哉。如此得意之時。全非相違歟。
重難雲。見瑜伽論(三十五)(文)。釋四力中第三因力雲。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文)。而因力發心者堅固不退之類也。若爾起信論中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有退雲文。豈非相違哉。
答。見瑜伽論具文。釋四力中第三因力雲。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佛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初發心力(文)。案此文意。雖同見諸佛相好發菩提心。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之者。依宿習善根力。不退菩提心也。非宿習善根之人。于現法中雖親近善士听聞正法審諦思惟。見諸佛相好發菩提心。加行之力既淺近故退之也。起信論中。見佛色相而發其心者有退菩提心者。即此意也。
尋雲。起信論中。述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之者不退菩提心之旨。爾者智印經意同之歟。
答。智印經中。說七緣中第四發心雲。四者菩薩教余眾生發菩提心(文)。而至下文雲。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此第四發心可有退(見)。十住毗婆沙論(三)中。余菩薩教令發心之者有退雲事。亦同之。爰知起信論等意與智印經不同也。
重難雲。演義抄(九下)中。引起信論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不退(見)之文畢雲。智印經中亦同于此(文)。若爾何雲起信論意智印經說不同哉。
答。七緣發心之中。三緣不退。四緣可退之義。起信論說智印經文。其意同故。演義抄中引合之□。然而于其中有少分異事。更非所遮歟。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或睹神變。或聞說法。或听教誡。或見眾生受無量苦。或聞如來廣說佛○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玄五雲。前中初六句。舉發心所依緣○又七緣發心準辨。又一向不回者。簡異外凡也(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三•刊定記五(無釋)。
玄十七雲。或四緣發心。如瑜伽•地持。或七緣。如智印經•起信論等。並如前說。今顯十緣以明無盡(文)。
疏九上•演義抄十九下•刊定記十四(無釋)。
花嚴經七雲(賢首菩薩品)。賢首菩薩曰○菩薩于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文)。
玄四雲。前中有四種難故。雖是初心。令此功德廣大無邊。一處難。謂于生死苦惱之處。而能發心。此生德廣也。二時難。謂久已發心一向不動。未足為難。今則反此故生德多也。三境難。謂能求此無限菩提。以心從境故廣大也。四心難。謂若發心進退不定。生德不廣。今則反此廣大也。一頌四句如次應知。此是起信論三種發心中。當最初信成就發心。故雲初也。同下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此約信終。彼就住初。故無二也(文)。
此處八十花嚴經十四•疏三下•演義抄九下•刊定記四(無釋)。
花嚴經七雲(賢首菩薩品)。賢首菩薩曰○非是無所因。又亦非無緣。菩薩初發意。直心大功德(文)。
玄四雲。第二從非是無所因下六頌。略示行相分。于中二。先一總標因緣。釋成發心廣大所以。此中因者謂如來種性。緣者謂習所成性。又地持•瑜伽因有四種。一種姓具足。二佛菩薩善友攝。三起大悲心。四不怖大苦。緣亦四。一見佛神變等。二雖不見佛然得聞法。三不聞法見法欲滅。四見無佛法處眾生造惡。又有四力。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謂宿習大乘聞燻等。四方便力。謂聞法方能修善等。又四因四緣及自力因力發心決定。他力方便力發者不定。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發心。謂三堅四退。如彼應知。此上約三乘。若依此經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如下文說。此約一乘。又以如來藏內燻為因。所余為緣(文)。
花嚴經十四雲(賢首品)。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文)。
疏三下雲。言因緣者。謂親能發起求大菩提曰因。假之助發為緣。因即自性住性內燻之力。緣即習所成性。又上二皆因善友及境外燻為緣。瑜伽雲。由有四因四緣四力。菩薩發心。四因者。一種性具足。二賴佛菩薩善友攝受。三多起悲心。四長時猛利難行苦行無所怯畏。四緣者。一見聞佛神變威力。二聞法微妙。三見法欲滅。四見生受惑業苦。四力者。一自力。二他力。三因力。以宿習故。四加行力。謂于現法親善聞法修善加行故。若具上因緣及初三二力。當知不退。若因二四力。心不堅因。今經即初及三也。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如彼應知(文)。
鈔九下雲。疏後因緣者下。牒經別釋因緣之義于中二。先以義略釋。二後瑜伽雲下。引文釋。于中三。初引瑜伽。次引起信。後會當經。初中因緣之外更加四力。緣謂見聞境界。因謂內心發起。力謂有所干能。然即前四因正望發心以明力用。自力即從種性因發。他力即是善友所攝。因力是自起悲心。加行即長時苦行。又四力成就即名為因。親能發故。疏今經即初及三者。文中無人勸故。不言因加行故。疏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者。論雲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已有燻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智印經中亦同于此(文)。
刊四雲。標中三。一發菩提心。二發心因。三發心緣。菩提者佛果。大智所證法界也。發意求者。于彼法界創起。必定當得心故。因緣有多種。或雲。自性住為因。習所成為緣。或雲。二性為因。善友及見聞等種種境界為緣。今此不爾。如後當知。若廣顯因緣。如菩提心章(文)。
起信論雲(解釋分)。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燻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眾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過失墮二乘地(文)。
義記下雲。初中二。先問後答。問中三問。一問能修行人。二問所修之行。三得信成就等者。問行成已堪能發心。答中有二。初正答前問。次舉劣顯勝。謂前信滿故進也。後信未成故退。正答中二。先答三問。後結成位。依不定聚眾生者。答初問也。分別三聚乃有多門。今此文中。直明菩薩十住已上決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間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定。或進或退。故本業經中。十信菩薩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有燻習下。答第二問。于中先辨行因。謂有聞燻及本覺內燻之力。並依前世修善根力故。能信業果。故舍惡從善。修福德分也。言厭生死苦求菩提者。成菩提分及解脫分善也。得值諸佛修信心者。明修行緣。謂約此緣修十種信心行也。經一萬劫下。答第三問。于中二。先明時滿行成。後約勝緣明其發心。前中言一萬劫者。謂十千劫修信心成就也。佛菩薩教令發心等者。謂發十住初心也。如瓔珞本業經雲。是信相菩薩于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釋雲。此中言入初住位者。謂十信初發心住位也。以至此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謂十解以前之十信也。何以知者。仁王經雲。習種性力十心。已超二乘一切善地。此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以是文禮故得知也。十種心相及諸委曲。如花嚴疏中說也。勝緣雖多。略舉三種。于中一他力。二自力。亦可同下三心。謂教故得直心。護法故得深心余同也。如是信心下。結位。初入正定聚不退者。顯于下無失也。謂入十住初發心住位。不墮凡少之地也。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者。明于上有得也。謂住習種性位。行順內燻之因。故雲正因。又此位已去。定當得果。故雲正因。以不更退失故。言若有下。第二明舉劣顯勝。勝者如前進。劣者如此退。攝論雲。諸菩薩在十信位中。修大乘未堅因。多厭怖生死。慈悲眾生。心猶劣薄。喜欲舍大乘本願修小乘道。故言欲修行別大乘意也。于中有二。初明劣相。後如是等下。結成退失。前中亦二。初內力微。後或有供養下。明外緣力劣。前中四句。初一惑重。後三德薄。薄中。一倒求人天。二異求小果。三猶豫大乘。外緣中二。先明行時未滿。後遇緣不勝。此中有四句。一觀佛色。二供大眾。三劣友勸。四學他發。此等並非菩薩悲智之心。故退失也。結文可知(文)。
筆削記五雲。修何等行者。由行何行而得發心。據下答意。即依十信位入修信進念等十種善行。十千劫滿至第十信滿心。則能發也○十善者即不殺等十。非謂十種信心。若信等十。下文方配○論厭生死等者。信解漸增故。能知三界不安猶如火宅。所以厭之。知菩提佛果是極清涼。所以求之。疏菩提分果等。亦如前說。此二分並上福德分至果成就。如次為智斷恩之三德也。行因者。欣厭之事。情動于中。因此起行。故名行因。問。修十善因已是其行。雲何目為行因耶。答。望後出世之行故。以世善為因。斯則世間有漏行。與出世無漏行為因也。問。厭生死求菩提。豈非出世行耶。答。雖有此心。未有其事。厭欲之言思之可見。又此厭求但是事善。未與理觀相應。不名正行。然據此文猶在信前未入十信。且為十信作方便也。如世起厭求心欲行善者。豈便是十信人耶。疏雲上皆辨行因者。是此義也。次雲。修行信心。方是正十信位○習種性者。本業經中。從因至果攝為六種性。謂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回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今即初也○論善根微劣少者。根劣也。以夙燻善種不能多故。疏惑重者。貪嗔熾然不能制故。論值佛者。此通滅後見佛形像。亦得供養故○二外緣。論或有供養至墮二乘地。盡是辨求大乘者。進退之相也。疏時未滿者。以約鈍根精進者說故。以色見佛者。既以色見聲求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前雲。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或見如來塑畫像等。住相供僧者。不能達三輪體空無住行施也。墮劣教者。此與前起二乘種子別。前則因劣。此則緣劣也。學他跡者。但隨彼而行。自無決擇。教他外跡。不自照心。此則見他退而還退。或心闌而自退。此等者結簡○然此中發心之言。且是信位初心始發求道之意。非同信滿發心入住。則如今之行人始發大乘信心之者。此即猶在信位之初也○墮二乘地者。此以二乘為惡緣故。故經雲。百千萬人發菩提心。若一若二至于佛果。余皆墮二乘也。又經雲。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花三事。因時多得果甚少(文)。
如來智印經雲。彌勒。有七法發菩提心。何等為七。一者如佛菩薩發菩提心。二者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三者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余眾生發菩提心。五者布施時自發菩提心。六者見化發意隨學發心。七者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聞發心。彌勒如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如佛菩薩發菩提心。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發此三心。能為諸佛菩薩護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文)。
地持論一雲(方便處發菩提心品)。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雲何四緣。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發是念。是為大身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者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說法者贊嘆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釋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三者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四者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一者愚痴。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惱。五者穢污。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起。于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心。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雲何四因。一者種性具足。二者諸佛菩薩善友所攝。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難行苦。如是久遠無量諸惡。于此眾苦心不怖畏○雲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先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少見佛及諸菩薩。或少聞嘆說則便發心。是名因力。于現世中近善知識。聞其說法能修眾善。是名方便力。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堅固不動決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不堅固動轉不定(文)。
義記一上雲。初章門中。因緣及力有何差別。望彼發心疏而助發。說之為緣。親而能起。說之為因。因緣互強。說之為力下廣釋中。先解四緣。雲何四緣。牒問起發。下廣釋之四中。前二緣于菩提。後之二種緣于眾生。就前二中。初緣佛僧。後一緣法○就後二中。初緣眾生具足諸苦。後緣眾生無第一義樂○就釋因中。初問起發。次列其名。四中前二是自分行。後之二種是勝進心。于中各分自利利他故有四種。種性具者。是性種性自利行也。諸佛菩薩善友攝者。是習種性利他行也。種性菩薩為物善友。善友德成入佛菩薩友數中。名善友攝。非謂為他善友化故善友攝。就後二中。初起悲者利他心也。第四不怖是其堅心自利意也○下釋力中。初問起發。次列四名。言自力者。久習性成一向自力發菩提心。不由他也。言他力者。自無善意。一向由他而發心也。言因力。者先習善因。今藉少緣。緣弱因強故曰因力。方便力者。過有微因。現藉強緣。方便之力方能發心。名方便力。下廣釋之。自力他力相顯可知。解因力中。先習大乘相應善根。藉過強因。今少見下。現藉少緣。今少見佛。見佛寶也。及諸菩薩。見僧寶也。或聞贊說。聞法寶也。是名下結。釋方便中。初釋後結。言于現世近善智識聞其說法者。自于現在造緣方便而發心也。然此實藉過去微因。文略不論。上來第二次第廣釋因緣及力。自下第三結退不退。先結不退。後結其退。不退有二。一因緣齊等而發心者。堅固不退。二因強緣弱亦得不退。今言菩薩四緣四因發菩提者。即是第一緣等也。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即是第二因強緣弱。如此發心堅固不退下。結退義。于中有二。一就前二力結明其退。二舉無因釋成退義。退有二種。一無因故退。二因弱故退。今言他力而發心者。即是第一無因故退。方便發者。即是第二因弱故退(文)。
瑜伽論三十五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初發心品)。當知菩薩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雲何四緣。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身。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威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如前所說神變威力。而聞宣說依于無上正等菩提微妙正法菩薩藏經。聞已深信。由聞正法及與深信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二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听聞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見是事已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于世。能滅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故。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初發心緣。或有一類。雖不觀見正法欲滅。而于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痴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粗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世于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不劣聲聞獨覺菩提心者。尚難可得。況于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之有情隨學于我起菩提願。由見末劫難得發心增上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緣。雲何四因。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諸眾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發心因。又諸菩薩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初發心因○雲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加行力。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初發心力。又諸菩薩由他功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二初發心力。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暫得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贊美。即能速疾發菩提心。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初發心力。又諸菩薩于現法中。親近善士听聞正法諦思惟等。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是名第四初發心力。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文)。
略纂十雲。論雲四緣四因四力者。緣疏因親。力為助伴。通明緣因二種。故有三別。論雲十隨煩惱者。即下十種多字是也。其間憂苦惡行等。是隨煩惱者。隨他煩惱生故。名隨煩惱。非體是煩惱。從多為名。名隨煩惱。體非是也。在隨煩惱門收。名隨煩惱。論解四因中。第二因雲。賴佛菩薩善友攝受。與前四緣中第一緣何別彼緣中但見作神通。未攝受教誨。今教誨是親故。是因也。見作神變。疏不教誨故。是緣也。故二有別。因中第三。于諸眾生多起悲心。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眾生何異者。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因中代他受苦等。是親故因也○論曰。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因四緣。或由自力。或由因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堅固無動。或由他力。或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當知此心不堅不固亦非無動者。此中意明。前四因四緣中。若別依一因一緣。或總由四因四緣而發心者。于四力中。且依二力。謂自•因力。此二力中。或別依一力。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此皆堅固不動。若別依他力及加行力。或總二力而發心者。此不堅固亦非無動。若斯四緣中。初緣是世佛菩薩等。今此文者。別依總依。皆堅固不動。他力亦是。謂佛菩薩等他。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此何相違。述曰不然。他力者。謂王及有力者。逼令發心。非如見佛菩薩。見佛菩薩自發心。在緣中收故不動。為他逼發心。是他力故動收。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如因中第二因。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此何意也。述曰非也。善友攝受。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緣。勝人加行力中雖遇友。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故有別也。又義。且約一義。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如實義者。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他加行力中有不動等者。且約一義別故。為此論也(文)。
遁倫記八雲。自下第二明發心因緣。景雲。四緣是疏。四因是親。即此因緣和合有勢用故名四力。基又雲。緣疏因親力為助伴。通明因緣二種故有三別。四緣之中。初緣即由見佛僧神變增盛所以發心。于中有四。一見聞佛僧希有神變。二由見聞故便即興念。三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四由信解是故發心。言安住者。即是其佛。修行者。謂諸菩薩。第二緣由聞依菩薩故所說正法深信發心。即復有四。一聞正法。二聞已于教生信。三由前二故于佛智慧深生信解。四為得佛智是故發心。第三緣由見正法將滅所以以發心。即復有四。初見菩薩法藏將滅。二因見興念起護法心。三于佛智深生信解。四為得佛智所以發心。第四緣由睹眾生為五渴所遍。于中導引令他學我所以發心。即復有四。初明于劫末時見諸眾生煩惱纏逼。二因事興念起引導心。三于菩提深生信解。四因信解是故發心。十隨煩惱者。即下十種多字是也。若依舊論。第四名苦惱。第五名穢污。余之八名新舊無異。其中初一是無明。第四是受。第五者景雲。但是無堪能不調柔性。測雲。依此瑜伽上下文。多以煩惱種子為體。或可。上來諸惑皆有無堪任性義。即是粗重。第七惡業。余有六種。是煩惱。彼余九種根本煩惱余隨煩惱並在多諸煩惱中攝基雲。憂苦惡行等是隨煩惱者。以隨他煩惱生故名隨煩惱。非體是煩惱。又從多為名。名隨煩惱。體非是也。在隨惱門收。名隨煩惱。次明四因。初問次答。中先列後解。前中第一種姓具足。第二賴友攝受。第三多起悲心。上雲發心是悲等流。第四于苦無怯。問曰。前四緣中。第一見佛菩薩神變為緣。今明第二賴友攝受即說為因。何差別耶。景解。前者直睹神變所以為緣。今者為佛攝受發生聞慧為發心因。基雲。彼緣中但見作神通未攝受教誨。今教誨是親故是因也。見作神變是疏不發誨故是緣也。故二有別。又因中第三于諸眾生多起悲心。與緣中第四末劫時等救度眾生何異者。緣中但自創發心令他發心。因中代他受苦等是親故因也○下明四力。初一自力。自力勢多假外緣少。第二他力。多假外緣自力微少。此之二種由現在力未曾宿習。第三因力。宿習大乘善法者。由宿習力暫見佛等即能發心。名為因力。第四由于現法長時修習種種善法發菩提心。名加行力。第三就前緣因力等辨退不退中二。初就緣因力辨退不退。後辨四因令退。言若諸菩薩依上總別四緣四因等乃至亦非無動者。基公解雲。此中意明。若前四因四緣中。若別依一因一緣。或總由四因緣而發心者。于四力中。但依二力。謂自•因力。此二力中。或別依一力。或總依此二力而發心者。此皆堅因不動。若別依他力及加行。或總二力而發心者。此不堅固亦非無動。若勘四緣中。初緣是遇佛菩薩等。今此文者別依總依皆堅固不動。他力亦是謂佛菩薩。他即在不堅固非無動中收。此何相違。述曰不然。他力者。謂王及有力者逼令發心。非如見佛菩薩菩薩。見佛菩薩是自發心。此自發心在緣中收。故不動。為他逼發心。是他力故動中收。又加行力是不堅固非無動收。如因中第二因善友攝受是堅固不動收。此何意也。述曰非也。善友攝受是見菩薩教行行等所遇之勝緣。釋加行中。小雖遇友。乃世間之善士非如菩薩。故有別也。又義。且約一義。此中判為堅固不動等。如實者。緣因中有動不堅固者。他加行中有不動等者。且約一義別為此論也(文)。
十住毗婆娑論三雲(發菩提心品)。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雲何為初發心。答曰。初發菩提心。或三四因緣。眾生初發菩提心。或以三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曰。何等為七。答曰。一者諸如來。令發菩提心。二見法欲壞。守護故發心。三于眾生中。大悲而發心。四或有菩薩。教發菩提心。五見菩薩行。亦隨而發心。或因布施已。而發菩提心。或見佛身相。歡喜而發心。以是七因緣。而發菩提心。佛令發菩提心者。佛以佛眼觀眾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眾生。或復有人生在惡世。見法欲壞。為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 劫來。唯有一人。二處行出三界。四聖諦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于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脫。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說十一種功德。善轉十二因緣相續。說十三助聖道法。有十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欲。並得十六心無礙解脫。出十六地獄眾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別學人阿羅漢闢支佛諸佛二十根是。大悲心者。是大將王大眾生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 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勤行精進。或又有人。見眾生苦惱。可愍無救無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大怨賊諸惡蟲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憂悲苦惱判 。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水甚為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絕無蔭。難得度脫。眾生于中多諸怖畏。無有救護將導之者。見如是眾生。入此生死險惡道中。受諸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為無救作救。無歸作歸。無依作依。我得度已當度眾生。我得脫已當脫眾生。我得安已當安眾生。復有人但從人聞。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作是念。我當修善法不斷絕故。或墮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能知眾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別。善知方便。為般若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忍。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眾生心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心。復有人見余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所護。具足方便。教化眾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眾生為作蔭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此亦應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為得是法故。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復有人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欲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尸毗王等。即發菩提心。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人若見若聞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縵手足柔軟七處滿縴長指足跟廣身𦟛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𨄔臂長過膝陰馬藏身金色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樓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十齒齊白密致眼楮紺青色𥇒如牛王等相。心則觀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是相。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得。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問曰。汝說七因緣發菩提心。為皆當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盡成。或有成有不成。問曰。若爾者應解說。答曰。于七發心中。佛教令發心。護法故發心。憐愍故發心。如是三心者。必定得成就。其余四心者。不必皆成就。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若為尊重佛法。為欲守護。若于眾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余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文)。
問。終教大乘意。十住位菩薩可得處非處智等十力耶。進雲。探玄記雲。謂于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辨(文)。付之。處非處智等十力者。究竟果滿位可得功德也。十住位菩薩何可得哉。是以始教大乘意。十住位菩薩不得處非處智等十力(見)。相例可同。如何。
答。終教大乘意。依仁王經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之文。並梁攝論(三)菩薩有二種。一在凡位。二在聖位。從初發心訖十信以還。並是凡位。從十解以三悉屬聖位之文。同論(四)菩薩有二種。謂凡夫•聖人。十信以還是凡夫。十解以上是聖人之文。並起信論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之文。談地前得生空無漏智。從初住成不退位。始生佛家得佛體分之旨故。以花嚴經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之文。約諸教對判之時。終教大乘意。十住位分得處非處智等十力雲也。故探玄記雲。二分是未圓義。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體分故。謂于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辨(文)。文意顯也。但于始教大乘意十住位菩薩不得處非處智等十力雲例難者。始教大乘意。不明地前得生空無漏智從初住成不退位等之義故。不雲十住位菩薩分得處非處智等十力也。探玄記中。述一分是因義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始教辨。得十力果法之因名分釋。即顯此意也。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此菩薩因初發心得十力分。何等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業報垢淨智。諸根智。欲樂地。性智。一切至處道智。一切禪定解脫三昧正受垢淨起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盡智。是為十(文)。
玄五雲。二所得中一分是因義。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始教辨。二分是未圓義。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體分故。謂于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辨。三分圓無礙故。得分即得因。但以就普賢門中辨。是因為非果故雲分也。于中漏盡亦分得者。準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也(文)。
八十花嚴經十六無分字故。隨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五亦無釋。
問。終教大乘意。第六住菩薩實退墮二乘地歟。進雲。探玄記雲。于此位中。有示現退。為引初心懈慢等故(文)。付之。
為維摩堂常用疑再再間難□□釋文並讓彼略之。
問。舍利弗•法才王子一體異名歟。答。此事雖難測。且可雲一體異名也。兩方。若一體異名者。探玄記中。雲如舍利弗•法才王子等。可異體異名(見)。何況披瓔珞經文雲。如淨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各別舉之。尤可別人也。若依之爾者。阿育王經中。舍利弗•法才王子一體異名說。如何。
答。此事未見分明定判。同體異體雖難存知。阿育王經中。一體異名雲者。可存其旨也。故或抄書中雲。阿育王經雲。舍利弗•法才王子一人異名。以方便說二名(雲雲)。但勘十卷阿育王經七卷阿育王傳。表見其文。不審難開也。
花嚴經十雲(菩薩十住品)諸佛子。何等是菩提摩訶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得決定心(文)。
玄五雲。由得此十種決定心故。于緣逆順皆不能動。于此位中有示現退。為引初心懈慢等故。如舍利弗法才王子等。是故第七方名不退(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上•刊定記無釋。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雲(賢聖學觀品)。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恆河沙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前。復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王•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名為退相。佛子。吾先兜率天中廣聞此凡夫十回向法。今在七樹下略說法要。汝諸人等善自受行(文)。
問。法相宗意。漸悟菩薩地前可受變易身歟。答。可受變易身也。兩方。若地前受變易身者。演義抄中。解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之疏釋雲。言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易(文)。如此釋者。法相宗漸悟菩薩地前不受變易身(見)。若依之爾者。二乘無學回心向大之時。于地前位必可受變易身也。如何。
答。法相宗意。二乘無學回心向大之時。生空無漏為因。所知障為緣。地前位可受變易身雲事。道理必然也。更不可疑之。二乘無學悉斷煩惱障畢故。不可受分段身。若不受變易身者。更可受何身哉。故探玄記余處雲。若三乘中菩薩。地前必是分段之身。地上方有變易身。除回心二乘地前亦有(文)。但于演義抄釋者。甚以推之。若法相宗中。有立此義之人歟。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隨意受生(文)。
疏三下雲。初一能化身。頓悟菩薩隨願受生。貴在利人。不簡淨穢。漸悟地前許受變易意生身故(文)。
鈔十上雲。言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易。言意生身者。如回向說(文)。
刊五雲。二次一隨意受生者。若頓悟菩薩隨類生故。名隨意生。若漸悟菩薩。地前容受變易身故。隨所受生發意須□彼故。名隨意受生故(文)。
玄六雲。五定分齊者。若三乘中菩薩。地前必是分段之身。地上方有變易身。除回心二乘地前亦有。是故此十非彼所攝。若一乘中有二說。若攝方便言。地前地上俱有變易。以一一位終至佛地故。若就自教言。俱是分段。以白淨寶網轉輪聖王得普見肉眼等。是十地菩薩故。如下文說。又如善財童子。以分段身至普賢位。然並是即法門之分段故。非過患也(文)。
疏四下•演義鈔十一下•刊定記六無釋。
問。大悲闡提菩薩可成佛歟。答。可有成佛不成作二門也。兩方。若不成佛者。三 四依因位之行願久積。六度萬善恆沙之功德已備。何虛留因行不至果位哉。何況智論中。以文殊觀音等名大悲菩薩。而探玄記余處雲。若約果。依首楞嚴經。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號龍種王。清涼大師余處釋。準千眼經。大悲菩薩久成正覺。號正法明如來。示為菩薩。義言等佛。文殊觀音者久成如來也。大悲闡提菩薩成佛之旨。誰可疑之哉。就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花嚴一宗之玄談也。若大悲闡提菩薩有發心義者。便成正覺不言自顯也。若依之爾者。大悲闡提菩薩者。答大悲深重之意樂。發盡眾生界之誓願。眾生既無盡。願力何有息哉。是以楞伽經中雲。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探玄記余處所引智論(四十)文述。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大悲闡提菩薩不成佛(見)。加之披花嚴經入法界品文。說第七住善知識所得法門雲。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我願乃滿(文)。探玄記余處釋此文雲。菩薩闡提亦不成故(文)。任此等文理。大悲闡提菩薩不成佛雲事分明也。如何。
答。一切菩薩皆具大悲大智之中。若據大悲門者。可雲不成佛。依下化有情之願行。常住因位。意樂未滿足。所作無休息故也。若據大智門者。可雲成佛。依上求菩提之誓願。因圓果滿。是法爾道理也。菩薩種性之中。是有不然之類哉。故清涼大師處處之定判。或雲。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誓。盡竟成言(文)。或雲。一以向約因緣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而無成。此約悲門。果不舍因故。二以稱法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為真成。則無始而有終。此約智說(文)。加之尋思抄別要雲。數度未案之中。以今廣為實(雲雲。大悲闡提菩薩無別類之義也)。後日傳聞。大悲闡提者。是果後方便也。惠心僧都最後案也(雲雲)。愚案。若當彼趣歟(雲雲)。祖師上人今案御義。宛同清涼大師解釋。當宗學者仰可信之也。準此等釋思之。兩方之疑各顯大悲大智之一門也。更非相違歟。
此事為自他宗大疑之間。同言及重重。釋文為濟濟。然而依為率爾。梗概許記之。並讓枝葉抄第十並大悲闡提抄。省略之畢。大悲闡提抄者。覺夢抄•同學抄•尋思抄通要•同別要•本文抄等。大悲闡提菩薩成佛不成佛。沙汰之處。私類取作之。以為一帖。不審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十六雲(十住品)。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轉(文)。
疏三下雲。次二中約事行為有。入理行為無。出離有二。一約自行。義同前文有垢無垢。亦約事理。二就化他。悲故不出。由智故出。次下三句。亦論有無。何異初句。初句邪見為無。正信言有。此三亦悲正見。雖許有佛。不遍三世。或言過去入滅。是故非有。未來未成。安為有。現在生界未盡。佛願未滿。今有佛者皆應現耳。俱有可知。今知甚謬說為無。正說為有(文)。
鈔十上雲。言出離有二一約自行義同前文有垢無垢者。即前正心住中。眾生有垢無垢。上有二義。言亦約事理者。事則有出。理則無出。言雖許有佛不遍三世等者。疏中先並出三世無後有俱可知者。即並舉三世有。既言不遍三世。則諸計不同。或言過現有未來無。或言過現無未來有等。故雲不遍。現在生界未盡下。辨現在無佛義。此師計雲。一切如來因地發願度盡眾生。生界不盡不取正覺。現見眾生。沉淪九有故。知諸佛未合有成。成則違誓。從今有佛者下。通妨難。難雲。若爾今十方世界諸佛出現。何得言無。答雲。皆是菩薩應成佛耳。此師之計最為孟浪。謗無諸佛。理實難容。若爾雲何通于違誓之義。古有多釋。一雲。本擬度生。未期成佛。積行淳熟。行催自成。如撥火杖。本欲燒草。不欲燒杖。撥草既多任運燒盡。故三論師 。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雲。成佛若不化生。可違本誓。成竟亦化眾生。豈違本誓。難雲。化生之義雖許得存。盡竟方成。其義何在。豈得不違。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故雲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誓。盡竟成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此乃傍來亦是人情好難問故。今許三世皆悉有佛。故下結雲。謬說為無正說為有(文)。
花嚴經四十八雲(入法界品)。善男子。是故我發此願。淨一切剎。我願乃滿。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我願乃滿(文)。
玄十八雲。三是故下。結自修行無限齊故不辨自身成佛之期。問。若爾豈可不成耶。答。菩薩闡提亦不成故眾生須成。亦現成故即自證理。無成不成故(文)。
花嚴經六十四雲(入法界品)。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普入一切剎悉嚴淨故。是故善男子。嚴淨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氣盡。我願乃滿(文)。
疏十上雲。三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此同初地十無盡句。眾生無盡故成佛無期。若爾是都無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義。勒為四句。一以向約因緣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而無成。此約悲門。果不舍因故。二以稱法界發心故不見初相方為真成。則無始而有終。此約智說。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不妨始終。前後諸文其例非一。四約稱性之談。則無終無始故○融斯四句無有障礙。欲成即念念皆成。常成常不成。無有障礙(文)。
鈔二十三雲(無釋)。
刊定十五雲。三是故善男子下。但談修行無有限齊。不答成佛。問。若爾畢竟無成。答。只此無成方是成佛。意以無所得得菩提故(文)。
花嚴經八雲(入不思議解脫經界普賢行願品)。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普入一切剎嚴淨故。是故善男子。嚴淨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善男子。應知菩薩發菩提心。所修行願所有志樂。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虛空究竟無窮盡故。我願究竟亦無有盡。法界廣大無邊際故。我願廣大亦無邊際。諸眾生界究竟無盡故。我願究竟亦無有盡(文)。
疏五雲。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此同初地十無盡句。文中曰○曰善男子應知下。順明份量顯其無盡。是故要無齊限。既生等無盡。成佛無期。若歷萬行一一無限。總而收之。略有十種○十平等無限。心佛眾生悉皆平等。成與不成。終與不修。曠若虛空。無取舍故。得此十意菩提之心自然增廣。無有譬喻而能稱量。若爾此善知識都無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義。勒為四句。一以向因緣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無成。此約悲門。二以稱法界發心不見初相方為真成。則無始有終。此約智說。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不妨始終。前後諸文其例非一。四稱性之談。則無終始故○融斯四句無有障礙。欲成即成。念念常成。欲不成即不成。窮未來際故。念念成佛亦無成相。亦不住于有學之地。無障無礙難思境也(文)。
花嚴經十三雲(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入諸三昧無上智惠。寂靜觀察不二之地。一切眾生皆依二法(文)。
玄六雲。二入諸三昧下。由因行圓顯理智無二。眾生依二者。舉凡顯聖。上來因德竟。同等覺位也。智度論第四十雲。復次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為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乃至雲。是諸菩薩于余菩薩為大。比于佛不能遍知。如月光雖大。于日即不現。解雲。彼約十地名十住。是第十地同此第十行中業用也(文)。
疏四下•演義抄十一下•刊定記六無釋。
智論四十雲(釋第四品)。釋曰○已說佛眼。今說佛眼所用。是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復次有人。謂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是故生疑。以是故說佛眼相。十方眾生及諸法中。無不見無不聞。是諸菩薩于余菩薩為大。比于佛不能遍知。如月光明雖大。于日則不現(文)。
問。終教大乘意。十住菩薩由惑業力可有受生義耶。答。可有受生義也。兩方。若有受生義者。披花嚴經處處之文。十住品說第四住菩薩相。雲舍離生死出三界。明法品明初發心菩薩相。述入菩薩離生死道。任此等文。十住菩薩由惑業力不可有受生義雲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五教章中。判若依終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終教大乘意。十住菩薩由惑業力有受生義(見)。如何。
答。始教地上終教地前。願智力劣。其義是同。故留煩惱障助願受生攝化利生也。故勘五教章處處解釋。所依身章雲。若于地前及始教中。願智力劣。故留煩惱。助願受生(文)。斷惑義章雲。然于煩惱障。非直不怖不修對治。亦乃故留助成勝行(文)。任此等釋。終教大乘意。十住菩薩由惑業力有受生義雲事炳然也。但于花嚴經處處之文者。為攝化利生故留煩惱障受分段身之外。偏由惑業力無受分段身之義故。雲離生死出三界歟。
花嚴經九雲(菩提十住品)。爾時法惠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及諸法界。以偈頌曰。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有。舍離生死出三界(文)。
玄五雲。第四住有六頌。初三自分(文)。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爾時法惠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說頌曰。第四生貴住菩薩。從諸聖教而出生。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文)。
疏三下雲。第四住六頌。初三自分(文)。
鈔十上雲(無釋)。
刊五雲。第四住中六頌。初三頌自分(文)。
花嚴經十一雲(明法品)。佛子。初發心菩薩○以大莊嚴而自莊嚴。乘一切智乘。入菩薩離生道(文)。
玄五雲。別中一大誓自嚴。二行乘果乘。三入于因位。離猶無也。謂至無生位道。余處釋為初地位也。此在地前相攝故也(文)。
花嚴經十八雲(明法品)。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求一切智心○具大莊嚴。升一切智乘。入菩薩正位(文)。
疏四上雲。復具大莊嚴下。別別有七句。一頌德。即頌前莊嚴一切諸佛不共之法。二頌乘。即上已住究竟一乘道。三頌位。位不退故。即上已住如來平等住。三世諸佛家中生。此下晉雲離生道。即是頌道。圓教初住離生因故(文)。
抄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後六別辨。一大誓嚴心。二乘無礙法界智乘。三得住不退(文)。
五教章下雲(修行所依身)。若依終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斷一切煩惱使種。亦不分彼分別俱生。所知障中。亦斷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變易身至金剛位。余義如下斷惑中說。問。若于地上不留煩惱。雲何大悲同事攝生。答。若于地前及始教中。願智力劣故。留煩惱助願受生。今此不爾。願智恆勝故自在同生(文)。
又雲(斷惑分齊)。若依終教○其菩薩人。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別。但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初地斷使種。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淨。然彼地前三賢位中。初即不墮二乘地故。于煩惱障自在能斷。留故不斷。為除智障等故。是故梁攝論雲。十解以去得出世淨心。又雲。十解以上名聖人。不墮二乘地。仁王經雲。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又起信論。得小分見法身作八相等。皆此義也。以此菩薩唯怖智障故。修唯識真如觀等。伏斷彼障。然于煩惱障。非直不怖不修對治。亦乃故留。助成勝行。
建治元年(乙亥)十月二十二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于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為死文勤修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戀暮之悲淚洇袂追修之作善銘肝之余同九日曉忽出南都中院葬籠當山此砌日日修追福之善根念念祈已者之菩提之隙悲其功之不終淚底所染筆也願以此微功並資彼得脫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華嚴宗香薰抄第六。
問題。
問。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別(文)。爾者第六別如何釋之耶。
問。涅經文雲。天行品者如雜華說(文)。爾者清涼大師如何釋耶。
問。探玄記中雲。寒熱饑渴是觸(文)。爾者心所觸歟。
問。清涼大師解釋中雲。然觸通身心(文)。爾者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歟。
問。清涼大師意。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引何論說證之耶。
問。小乘教意。修相好業為唯限百劫位。為當可通三僧 間耶。
問。花嚴經文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爾者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歟。
問。香象大師意。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
問。清涼大師意。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世耶。
問。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
問。探玄記中。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地持論意。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瑜伽論意。可許十纏家義耶。
問。瑜伽論意。忿覆二種以本惑為體歟。
問。香象大師意。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
問。清涼大師意。六十二見于五見中以幾見為體耶。
問。清涼大師意。八大人覺者出何經判耶。
問。清涼大師意。定煩惱體可取疑耶。
問。花嚴經文雲。涅地莊嚴(文)。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探玄記中。淨梵相對有六別(文)。爾者第六別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六約因果。涅為淨。道諦行為梵(文)。付之。披取解釋見。六義對判。如前五義。皆以劣為淨。以勝為梵也。如彼約報。欲天為淨。色天為梵。約人。在家戒為淨。出家戒為梵等也。何至第六對判。以勝涅果為淨。如劣道諦因為梵哉。
答。淨梵差別。只隨時直何可定淨劣梵勝哉。如前五義對判。設雖以劣為淨以勝為梵。至第六義。涅果法寂靜勝故為淨。道諦因行趣涅果之道路故名梵也。阿羅漢果後得智中。梵行已立之者。于無漏聖道雲梵行名也。故探玄記中。證道諦名梵之義雲。經雲梵行已立是也(文)。
五雲。初釋名者。離妄念之染故雲梵。會無我理故雲行。此行即梵。二離染中極名梵。即真境也。皆能證此故雲行。三涅果為梵。以寂靜故。修因為行。此二梵之行。淨與梵何別者有六別。一約報。故天為淨。色天為梵。二約人。在家戒是淨出家戒為梵。三約行位。信中修為淨行。入位已去修為梵行。四約二利。三學自利為淨行。四等利他為梵行。此如涅經說。五約二行。隨事造修施戒等為淨行。離念契玄為梵行。如文。六約因果。涅為淨。道諦行為梵。經雲。梵行已立是也(文)。
疏四上雲。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雲勃摩。此翻為淨。簡上淨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有雲。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釋(文)。
鈔十下雲。疏二釋名者。疏文分四。一正釋名○今初有三。一總釋。若淨就此方。應名淨行。為簡前故。此存梵音。二真境為梵。約因中釋。三涅為梵。因果對釋。並可知(文)。
刊五雲(無釋)。
問。涅經文雲。天行品者如雜花說(文)。爾者清涼大師。如何釋之耶。進雲。演義抄雲。涅天行經文。不釋指在花嚴(文)。付之。披花嚴經文。無有天行品。若爾指在花嚴之釋依憑在何文哉。
答。見探玄記余處釋雲。依涅經及觀佛三昧經。名此經為雜花經。以萬行交飾緣集成。從喻標名。喻雜華耳(文)。網目•花嚴傳第一•八十花嚴經疏第一•四十花嚴經疏第二•刊定記第一等釋。其意同之。加之勘涅經處處之文。引雜花經之文。多在花嚴經故。涅經所引雜花經者。指花嚴經雲事炳然也。誰可疑之哉。但于花嚴經無天行品雲難者。勘涅經(十八)文。梵行品終。欲移嬰兒行品之處。有天行品者如雜花說之文。推之。天行者初地已上行故。指十地品雲天行品也。故玄(四)雲。三天行者。第一義天天然之理(文)。釋簽解此文雲。三天行者。涅義釋指在雜花。即花嚴也(文)。指花嚴經十地品。名天行品雲事。此釋可見也。演義抄二即淨天。淨天即第一義天之釋。其意可準知之。
委細聊簡並釋文等。並如文義抄第九帖。必要之時可引見之。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惠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雲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于無上菩提之道(文)。
疏四上雲。今初亦二。先敘問答之人。正念天子問者。天者淨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梵依天行而得成故。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文)。
鈔十下雲。疏梵依天行而得成者。涅天行經文。不釋指在花嚴。古人于體亦有二義。一指八禪。二即淨天。淨天即第一義天。見第一義梵行成矣。依天行得(文)。
刊五雲(無釋)。
問。探玄記中雲。寒熱饑渴是觸(文)。爾者心所觸歟。答。可心所觸歟。兩方。若心所觸者。既雲寒熱饑渴是觸。定可觸處觸也。是以清涼大師釋。寒熱饑渴是十一觸。屬于色蘊。觸處觸(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約遍行五征之(文)。知心所觸雲事。
答。見花嚴經文雲。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悉是梵行。探玄記中釋此文雲。六意業中。約遍行五征之。以是根本動作故。想是想數。施設是思。寒熱饑渴是觸。苦等是受。略無作意也(文)。思此釋意。可遍行心所中觸(見)。加之勘清涼大師釋。疏中或雲。約遍行五征之。一思二想。次四是觸。後四是受。作意一種總遍十段。或述。若欲破者。既約遍行通于三性。故非梵行。演義抄中或釋。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意。答。有三義故。一由相應義。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緣故。三由意識。于極樂地有樂觸故。于極苦趣。有意苦故判。意業十中。思即意業。能造業故。想是意之加行。令意成業根本故。次四觸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數。亦由業引故。案此等解釋意。寒熱饑渴是觸者。心所觸雲事炳然也。但于既雲寒熱饑渴是觸。定可觸處觸之難者。
此論義者。延應元年窮冬之候。于東大寺尊勝院被行探玄記第五卷三十講之時。宗性當講問定慶擬講之疑也。古來未見此疑。今度始所結講也。經文解釋。同為不審。後代之學侶。沉心可思之。
問。清涼大師解釋中雲。然觸通身心(文)。爾者今此身觸者。第一色蘊攝歟。答。可有二義邊也。兩方。若第一色蘊攝者。五識相應觸心所名身觸者。常途之所談也。何雲第一色蘊攝哉。是以演義抄中。舉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意之問。明知。身觸者。第五識蘊攝雲事。若依之爾者。見演義抄釋雲。今約身觸故屬于色(文)。如何。答。
問。清涼大師意。寒熱饑渴四觸心所觸雲義。引何論說證之耶。進雲。演義抄雲。俱舍亦說。此之四觸亦是心所(文)。付之。依演義抄釋。披俱舍論說。未見寒熱饑渴四觸是心所觸雲文。解釋之所引依憑在何文哉。答。
花嚴經九雲(梵行品)。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想是梵行施設是梵行。寒熱饑渴苦樂憂喜等。悉是梵行(文)。
玄五雲。六意業中。約遍行五征之。以是根本動作故。相是想數。施設是思。寒熱饑渴是觸。苦等是受。略無作意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文)。
疏四上雲。第六觀意業十事。皆意之用故名為業。約遍行五征之。一思二想。次四是觸。後四是受。作意一種。總遍十段故。若雲作意觀密。即上四段亦各一蘊。此中思等。與意何別。但思等心所有二義故。一扶持心王。屬前所攝。二依心起用。屬此位收故。多從受境以辨。若欲破者。既約遍行通于三性故非梵行。余準前知(文)。
鈔十下雲。言即上亦各是一蘊者。即向遍行五也。約經。思即行蘊。想即想蘊。寒熱饑渴是十一觸。屬于色蘊。苦等受蘊作意亦行。然觸通身心。上約寒等。必與心俱故。屬遍行。今約身觸故。屬于色。若爾身觸在五識地。今何在意。答。有三義故。一由相應義。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緣故。三由意識。于極樂地有樂觸故。于極苦趣。有意苦故。上寒熱準知。三義中。前二約觸。後一兼明于受。寒是冷觸。熱即火大。能造觸也。俱舍亦說。此之四觸。亦是心所。論雲。食欲名饑。暖欲名冷。飲食名渴。彼疏釋雲。冷饑渴三。是觸家果。而非是觸。今言觸者。從果為名。故論雲。此皆因立果稱。釋曰。暖欲名冷者。熱準于冷。冷熱相翻義。亦有欲故。此四種皆為意業。此中思等下問答簡濫。先問。如前意中有覺觀思惟。此中亦有思想等故。但思等心法下答。答意雲。思等有二。一約體。則扶心王。同為業具。二約用與王相應。同作業故。言故多從受境以辨者。釋此為業之由。謂業中十句想即取境。寒等觸境。苦等受境。皆約境也。則此中思即審慮決定。前雖有覺觀思惟。多直語心故。意業十中思即意業能造業故。想是意之加行。令意成業根本故。次四觸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數。亦由業引故。此上皆業眷屬。成唯識雲。業之眷屬。亦雲業名即其義也。若破可知(文)。
刊五雲。第六觀意業十事破中分四。初思數。思能造業故。次一想數。是意加行。令成業根本故。次四觸數。識合根境由業引故。後四受數。亦由業引故。此亦業眷屬也。成唯識雲。業之眷屬。亦雲業名故。征破雲。前破業具體無。業已非有。況業眾法全一一皆無。余如前說。問。寒熱等觸在五識地。今何別在意業中耶。答。此由三義。一由相應義。謂意識與五有同緣境故。二由意識用。強有彼同分緣故。三由意識。于極樂地有樂觸故。極苦趣中意有苦故。寒熱準故。問。前業具中。有覺觀思境等。復業中亦說思等。有何差別。答。思等皆有二相。一體二用。體謂自性。與王同。是業之具故。用謂作用。與王相應。同一所緣而而作業故。欲是心數。不開觸。觸為饑 因。以于因立果名故。呼觸名饑。如有頌言。下引于因立果名頌證說。佛出世體非是樂。以能生樂故。于因立果名。呼佛出世名樂。余亦如是。正理論雲。食欲名饑。飲欲名渴。豈不欲是心所法故違觸相耶。以于因中立果名故。無相違失。余所未說問劣。劣等攝在此中故不別說。問不離滑力。即澀重劣在軟 輕性中攝(文)。
問。小乘教意。修相好業為唯限百劫位。為當可通三僧 間耶。答。唯可限百劫位也。兩方。若唯限百劫位者。清涼大師解釋中。述以三 百劫感相等故。修相好業可通三僧 間(見)。若依之爾者。小乘教意。三僧 外。別立百劫修行。為修相好業也。何可通余位哉。
答。小乘教意。三僧 後。經百劫修行。為修相好業也。故修相好業。唯限百劫位。更不可通三僧 間故。勘香象大師余處解釋。探玄記(十五)雲。若小乘及初教。三僧 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五教章(下)述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臨成佛時。更于百劫。別修彼業。始教引彼亦同彼說。仍是化也。此不分明也。但于清涼大師釋者。三僧 間。修上所舉成法身因。百劫位修感相好業(為言)。不雲三僧 間修相好業故。演義抄中。釋此文雲。言以三 等者。三 修成法身。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文)。
華嚴經十七雲(梵行品)。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文)。
疏四上雲。第七觀佛十事觀于三身。若依小乘。初五法身。以無漏。戒等。及眷屬無漏五蘊為法身故。次二報身。以三 百劫感相等故。次一化身。神通化現故。業行通為三身之因。果報通語三身之果。若依大乘。前八皆是化身。後一報身。業行通語二身之因。涅是果。離系果故。業是報報本願故(文)。
鈔十下雲。疏第七觀佛中言無漏戒等者。等取定智惠解脫解脫知見。此從已轉受名。廣如十藏品。言及眷屬無漏五蘊者。即色受等前之戒等。雖轉五成。而各取一。以為其主故。今辨定惠等。同時心心所為眷屬五蘊。言以三 等者。三 修成法身。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次一神通化現。即是化身。義兼萬類之化。約大乘中。唯說二身。法身即是征破。所顯故(文)。
刊五雲。第七觀佛者。受菩薩戒。及聲聞戒。皆先除三寶為根本得戒所依。依戒有梵行。令約聲聞戒依觀察梵行。所以者何。聲聞戒中。不已法執有無見等故。此征破之中十事也。五五蘊者。聲聞乘中。以無漏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及眷屬無漏五蘊為佛法身。以百劫修相好業。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漏報為佛報身。以神通變化。隨機應現。種種形類為佛身。色香味觸四塵為體(文)。
玄十五雲。六修時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發三僧 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若或極遲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論第五說也(文)。
疏八下。演義抄十八下。刊定記十三無釋。
五教章下雲(修行時分)。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逕三阿僧 。但此劫數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數。至百千劫數。此復至百千為一俱梨名第一數。此俱梨復至俱梨為第二數。如是次第以所數等能數。至第一百名一阿僧 。此即十大數中第一數也。依此數滿三阿僧 。仍此教中。就釋迦身以分此義。如優婆塞戒經雲。我于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 劫。然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 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 劫。我于往昔釋迦佛所。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依本業經。亦有百劫修相好業。但是變化修實修也。又由以一偈嘆弗沙佛。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問。三無數劫修諸實行應成報身。何故乃就化身說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機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見故。是權教故。作是說也。若依終教說。有二義。一定三僧 。約一方化儀說故○又無百劫修相好業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臨成佛時。更于百劫別修彼業。始教引彼亦同彼說。仍是化也(文)。
問。花嚴經文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爾者今此正覺者。究竟果滿正覺歟。進雲。探玄記釋意。究竟果滿正覺(見)。付之。因果二位淺深遙異也。初發心住位。何可成究竟果滿正覺哉。是以披新譯花嚴經文雲。如是發心當得佛故。究竟果滿正覺。當來可得之(見)。如何。
答。六位之成佛者。一宗之玄談也。我宗意。談初後相即之旨事。因果圓融之義故。初發心住位。即成究竟果滿正覺(雲雲)。勘香象大師余處之釋。如或(探玄記十)雲。若就圓教佛果通在一一地中。是故一地攝一切地。或(五教章下)判。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等也。如此之釋。散在一部處處非一。不遑于申。即當探玄記中。釋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之。經文雲。謂前雲。疾得佛果。未知何時名疾得。今釋發心時得故下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此明行滿入位時。即得普賢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乃至佛果無不圓備故雲正覺。顯此意也。但于新譯花嚴經。以是發心當得佛故之文者。演義抄中會之雲。則知。當字是譯人之意。譯人欲不壞初後故作此譯(文)。是則譯人。且存不壞初後之一意。譯為當字也。依譯人之且存一意。不可亂一宗之性相歟。
花嚴經九雲(梵行品)。初發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文)。
玄五雲。第二重中標者。初發心時是因。成正覺是果。亦是轉釋前。謂前雲疾得佛果。未知何時名疾得。今釋發心時得故。下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此明行滿入位時。即得普賢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乃至佛果無不圓備故雲正覺。下釋何因得如次。以知一切真實者。顯理圓也。具足惠身者。顯智德備也。不由他悟者。內自開覺也。豈是因中說果耶。此一乘普賢行位。因果圓融相即無礙故致然也。宜須思準之(文)。
花嚴經十七雲(梵行品)。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不由他悟(文)。
疏四上雲。復初發心下釋。先釋疾現之言。後釋現前之相。今初。上言疾得。疾在何時。故雲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也。後知一切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何者。先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釋雲。一切法即心自性故。覺法自性即名為佛故。下經雲。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斯良證也。斯則發者。是開發之發。非發起之發也。何謂現前之相。夫佛智非深。情迷謂遠。情亡智現。則一體非遙。既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則知此心即一切法性。今理現自心。即心之性。已備無邊之德矣。成就惠身者。上觀法也。正法當興今諸見亡也。佛智爰起。覺心則理現。理現則智圓。若鏡淨明生。非前非後非新非故。寂照湛然。不由他悟者。成上惠身。即無師自然智也。又不由他悟是自覺也。知一切法是覺他也。成就惠身為覺滿也。成就惠身必資理發。見夫心性。豈更有他。若見有他安稱為悟。既曰心性自亦不存。寂而能知名為正覺。豈唯定之方。不取則于人哉。況初後融圓不待言也(文)。
鈔十下雲。疏答二大段等者。此下義則深玄。在文可見。但當細尋。更不繁舉。其開發之發。後品當知。不由他悟含有三義。如十住品。謂見夫心性。即性外皆他。自亦不存。兼顯以心為自。心外為他。今自心不存。豈心外取法。豈唯定之方寸。顯自心為自。他人為他。前十住品。從粗至細。今此以細況粗耳(文)。
刊五雲。次別釋雲。初發心等者。前雲疾得菩提未定。何時為疾。故此別明初發心時。謂十住中。初發心住。創得成位故。雲初發心時。此約因修法性位。上下相即觀說三。出因中二。先正顯。謂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離自性心更無別佛。乃至一切後成就下結成。謂一切法既不離自心故。即是佛成就。無師自然智。心外無他故。雲不由他悟(文)。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文)。
玄五雲。初中即是佛者。有人釋。或雲因中說果。或雲解同佛境。或雲約理平等。若約三乘教。亦得如上說。今尋上下文。約一乘圓教。始終相攝。圓融無礙。得始即是終。窮終方原始。一由陀羅尼門緣起相攝故。二由普賢菩提心遍該六位故。即因是果也。三由法性無始終故。發心入始。即正是終故也。是故上文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此之謂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何以故。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文)。
疏四上雲。二征釋所由中。初征意。雲何以發心即得果法。釋雲。以是發心為因。決定當得佛故。望圓極之果故。定當成。約見性成智身。上品雲即得故。晉經梵本。此中皆雲即是佛故者。當此義也(文)。
鈔十下雲。疏望圓極之果等者。當得佛言且順經文。分為二義。故引晉經梵本。則知。當字是譯人之意。譯人欲不壞初後故作此譯。若此不壞初後。則前梵行品。初發心即得菩提。如何會釋。此改為當彼亦須改。彼成無妨。此即何違。故此即佛正覺。梵行初心即成耳。且順彼釋故。雲見性成智身。若約圓融。此後更無別佛(文)。
刊五雲。二得果法中二。先顯當得。後應知下明即得。然當得者果佛故。即得者因佛故。攝法同等因果不離。若因不攝果法盡。則非法性果之因。若果法不全。即是因則非法性因之果。由此因果之相不一。因果之體不失。如是因果果因。非即非離 融無礙。方為法界因果也(文)。
問。香象大師意。星宿劫幾佛出世判耶。進雲。探玄記雲。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文)。付之。依香象大師解釋。披三千佛名經文。說莊嚴劫賢劫星宿劫。各千佛出世之旨。依之宗家余處。釋梵網經(下)若到禮三世千佛之文雲。未來星宿劫中。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如來為一千(文)。清涼大師當處。解花嚴經有佛劫文雲。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千佛(文)。若爾探玄記釋。非只背佛名經文。亦隨相違于自解釋哉。
答。一劫之中諸佛出世。多少隨機感之所見故。諸教之說者。必一準歟。三劫三千佛者。實出三千佛名經說。常途所談故。香象大師意。非不存此義。宗家梵網經疏釋。及清涼大師今定判。更不足為奇也。但于探玄記釋者。且依賢劫經說歟。勘彼經文(十三)雲。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于斯劫中成最正覺。普廣意轉輪聖王之時。八萬大臣。于星宿劫中成正覺雲故。星宿劫中。八萬佛出世雲釋。非無依憑也。何況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出世者。出佛名經(第二。第九)二處之文故。三劫三千佛者。不必諸教一同之談歟。
問。清涼大師意。迦葉佛出世後。幾劫無佛出世耶。進雲。演義抄雲。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文)。付之。迦葉佛者。人壽二萬歲時出世。教主釋尊。人壽一百歲時出世者。經論常途之說。大小通滿之談也。若爾迦葉佛後無佛世間。思其時分。未及一劫。何釋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哉。何況披解釋起盡。依十住毗婆沙論。述此義(見)而勘彼論文。全無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之文。演義抄釋旁不可然哉。
答。迦葉佛出世。人壽二萬歲時。釋迦佛出世。人壽一百歲時者。實是常途之所談也。故慈恩大師上生經疏(上)雲。五濁經雲○人壽二萬歲。迦葉波佛出世。賢劫經雲。人壽一千二百歲。釋迦始生都史。人壽一百歲出世作佛(文)。大小乘中。自他宗間。如此之釋。其文非一故。迦葉佛出世之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雲事。甚以難信。依之見探玄記釋雲。如莊嚴劫及賢劫等。是有佛劫。如過星宿劫後。有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演義抄一段。次上文述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千佛名為有佛。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名為無佛劫。星宿劫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者。香象清涼一同之定判也。以之可為實義。演義抄次下文。引十住毗婆沙第十雲。如經中說。諸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百三十一劫有佛出。一名尸棄。二名毗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彼論第十即有此文(二字相替)。次下雲。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彼論之中。全無此文。清思之。一段之中。上既雲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畢。下重雲。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其言繁重。極為不審之。上所引論中。亦無此文。旁以難信之解釋也。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智無量佛劫中有一佛(文)。
玄五雲。三約佛有無。如莊嚴劫及賢劫等。是有佛劫。如過星宿劫後。有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此二劫相即故也。四約佛多少者。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是一劫中無量佛也。如大通智勝佛出世時。梵王贊雲。或千劫等空過無有佛。今始得見大通一佛。亦相即故雲也(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文)。
疏四上雲。二三及四文並可知(文)。
鈔十下雲。言二三及四文並可知者○三即有佛無佛。如過去莊嚴。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各有千佛名為有佛。此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有佛名為無佛劫。四即多少。如威光修因種種莊嚴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佛。大通智勝佛處東南方。梵王贊言。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準十住毗婆沙第十雲。如經中說。諸佛比丘。是賢劫前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百三十一劫有佛出。一名尸棄。二名毗式婆。此賢劫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文)。
刊五雲。三有無佛者。謂如莊嚴劫賢劫星宿劫等。是有佛劫。從此已後。六萬二千劫空過無佛出。是無佛劫。四一多劫有多一佛者。如勝音剎種種莊嚴劫。有十須彌山塵數佛出。是一劫中有不可說佛。又如次雲。如來無量曠劫。行自然正覺出世間。于當來世無量劫身應一劫。如大雲。是不可說劫中有一佛也(文)。
梵網經下雲(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法門品)。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目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文)。
法藏疏下雲。三若有下。教懺犯十重罪。謂若有犯十重者。教懺悔方法。言三世千佛者。謂過去莊嚴劫中。花光如來為首。下至毗舍浮如來。如是等一千諸佛。今此賢劫中。俱留孫如來為首。下至樓至如來。一千佛。未來星宿劫中。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如來為一千(文)。
賢劫經十三雲(嘆古品)。佛言。喜王。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則定光如來是也。其佛侍者。名曰無損智比丘者。維衛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賢劫中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斷無佛。然後有劫號名大稱。皆同斯劫成最正覺。其彼世時八萬大臣。在大名稱劫而復學道。過劫已中間斷絕。竟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于斯劫中成最正覺(文)。
先年之比。宗性勘此文為探玄記。如星宿劫中有八萬佛出之釋證據畢。
佛名經二雲。劫名莊嚴。彼劫中有八萬四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文)。
同經九雲。舍利弗。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出世(文)。
私雲。任此等經文。準莊嚴劫。可思星宿劫歟。
各有所據故別也(文)。
俱舍論一雲(分別界品)。暖欲名冷。食欲名饑。飲欲名渴。此三于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說。如有頌言。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同修勇進樂(文)。
光一末雲。冷饑渴三相。隱難知。若不約果以明。其體難顯。謂暖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饑。飲欲因名渴。冷饑渴三。是欲異名。因觸生欲。觸是因。欲是果。此三皆于觸因之上。立欲果之名。作如是說。故入阿毗達磨雲。由此所逼。暖欲因名冷。食欲因名饑。飲欲因名渴。此皆于因立果名故。引頌證于因立果名。佛出世非樂。能生樂故。稱佛為樂。因立果名。余準此釋。問。火大熱觸亦生冷欲。何不以欲標名。解雲。火大是強當體立稱。冷觸昧劣故。從果立名(文)。
寶一末雲。論暖欲名冷至飲欲名渴。第三因取果名。文中有三。一釋果名。二結歸因稱。三引例證成。此即初也。暖欲食欲饑欲。是心所欲數。由身中有觸力令欲暖。有觸力令欲食。有觸力令欲饑。所令欲名冷饑渴。即是由其能令觸。即能令觸從果為名。名冷饑渴。論此三于因至故作是說。第二結也。論如有頌言至同修勇進樂。第三引例證也。諸佛出世等。與樂為因名為樂。問。澀滑輕重各別相對立。何故對冷不說暖耶。答。暖是能造即是火大。故不說也(文)。
泰一雲。謂冷觸所逼。必欲得暖故。約暖欲以釋冷觸。食欲名饑。飲欲名渴。此皆于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說者。如人不食脹胃空虛。火大動發生觸。觸身起食欲。名食欲為饑。如人不飲肺胃虛燥。火大動發生觸。觸身起飲欲。名飲欲為渴。
大般若經四百五雲(第二分觀照品)。當佛說。此修行般若波羅密多。諸菩薩摩訶薩。獲勝利時。眾中有三百 芻。即從座起。以所著衣持用奉佛。皆發無上正等覺心。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從面門出種種色光。尊者阿難。從座而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現此微笑。大聖現笑必有因緣。請垂矜愍唯願為說。佛告阿難。是從座起三百 芻。從此已後。六十一劫星喻劫中。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謂大幢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文)。
同經五百五十四雲(第四分散花品)。是時眾內六千 芻。俱從座起頂禮佛足。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如佛常法。從其面門。放種種光青黃赤白○時阿難陀即從座起。禮佛合掌白言。世尊。何因何緣現此微笑。諸佛現笑非無因緣。唯願如來哀愍為說。爾時佛告阿難陀言。此諸 芻。于當來世星喻劫中。皆得作佛同名散花。十號具足(文)。
問。花嚴經中列二十三欲。爾者第十一欲如何說之耶。進雲。花嚴經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付之。欲心所現起之時。隨其所應。以五根及無間滅意可為所依。何說無所依欲哉。抑今此無所依欲者。其體何物耶。
答。探玄記中釋此經文雲。托余心所是有所依。獨起欲數名無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知境唯心心起無寄名無依(文)。初釋意雲。欲心所托余心所起名有所依欲。欲心所獨起名無所依欲(為言)。第二釋意雲。知境有實體。托境起欲心所名有所依欲。知境唯是心。心外無別體起欲心所名無所依欲(為言)。此二釋者。顯色之義。非相違釋歟。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有所依欲無所依欲(文)。
玄五雲。十一托余心所。是有所依。獨起欲數名無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知境唯心。心起無寄名無依(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文)。
疏四上雲。有依無依。約自性差別。托于根境及稱真故(文)。
鈔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一謂凡夫及二乘。見有為法有和合相故。名有依解。二菩薩反彼名無依解(文)。
問。探玄記中。明輕煩惱重煩惱相作二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進雲。探玄記雲。又微起易止名輕。粗起難息名重(文)。付之。依探玄記釋。披俱舍論(二十三)文述。應知。此中下下品道勢力。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粗強煩惱易斷故。以下下品道斷之微細煩惱難斷故。以上上品道斷之雲也。若爾探玄記釋。豈不背俱舍論文哉。
答。探玄記釋意。就煩惱體論輕重故。微劣煩惱現起易止故。名輕煩惱。粗強煩惱現起難息故。名重煩惱(為言)。豈雲以下下品道斷故。粗強煩惱名輕。以上上品道斷故。微劣煩惱名重哉。但于俱舍論文者。彼所治煩惱。能含道品相翻門也。既為別門來。而不可為難哉。
重難雲。勘刊定記釋雲。三諸斷品內下品道斷者為輕。中上品道斷者為重。中品道斷者為輕。上品道斷者為重(文)。此釋意。就所治煩惱。能治道品相翻之門。論煩惱輕重(見)。如何。答。此釋意實難思。且不可依用之。設強會通之者。隨能治道品。論所治煩惱輕重故。以下品道所斷。雖上品煩惱名輕。以上品道所斷。雖下品煩惱名重雲歟。
花嚴經十雲(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玄五雲。初二句約輕重分別。謂卒略心起名輕煩惱。殷厚心起名重煩惱。又微起易止名輕。粗起難息名重(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所謂欲盡知輕煩惱重煩惱(文)。
疏四上雲。今初門中。輕重眠起。通下諸惑故名為總。就中輕重總中之總。以品言之。一切煩惱各有輕重。約起惑者。心有異故。據難易斷。現行為輕。種子為重。即眠起是(文)。
鈔十上雲。疏一切煩惱各有輕重者。分九品故。約起惑者下。出輕重由。如一貪惑重者。于下劣境起猛利貪。中者稱境而起。下者設于勝境。心亦微薄等。三品各三故成九品。據難易下。別別相望。以論輕重。言種子為重者。如俱生惑種。金剛喻定方斷盡故。故下經雲金剛道滅方畢竟(文)。
刊五雲。知中有三對。一輕重一勤略辨一種○二分別為輕。少時頓斷故。俱生為重。多時漸斷故。三諸斷品內下品道斷者為輕。中上品道斷者為重。中品道斷者為輕。上品道斷者為重(文)。
問。地持論意。可許十纏家義耶。答。不許之也。兩方。若許之者。探玄記中地持論意。不許十纏家義(見)。若依之爾者。設雖地持論意。何不許十纏家義哉。
答。勘地持論文雲。雲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說八種。若有眾生所應慚處令舍無慚纏。心得開覺如無心慚纏。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慳纏嫉纏。唯立此八纏。不立忿覆為纏也。故探玄記雲。地持瑜伽。說八纏除忿覆。何故除者。為有論師。說忿覆是使性。謂忿是 使性。覆是貪使性。為貪他利覆藏已過(文)。加之。淨影大師地持論義記(四)中。解此論文雲。謂化令離八纏煩惱。如雜心中說有十種。此中何故唯說八種。有論師言。忿覆二纏。是其使性。忿是嗔性。覆是貪性故此不論(文)。準此等釋可思之。
問。瑜伽論意。可許十纏家義耶。答。不許之也。兩方。若許之者。探玄記中。瑜伽論意。不許十纏家義(見)。若依之爾者。小乘諸論中。盛立十纏家義。瑜伽論意有。何故不許之哉。
答。披瑜伽論處處之文。或(八)雲。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干頡ズ 摺イ艟佟ゥ褡鰲カ刀省ヒХ摺;潁 聳 模┤魷制鶼嘈 薅暇 濉K得 2 邪酥幀N轎薏訓取N 宋薏鹽蘩 勸瞬 2灰苑薷捕 治 5 諦﹞酥盥壑小3閃が 乙逶頗顏摺?辮ケ郟 聳 牛┬淮χ 腦啤R磺蟹襯戰雜釁洳 S上中姓摺Oゲ 省H揮邪酥幀V釧娣襯鍘S謁氖敝惺 中小J槍飾 酥治 N接諦捫X鏨轄涫薄N薏鹽蘩が 中小D 習 H粲諦捫X鏨閑氖薄 賦了 呤 中小D 習 H粲諦捫X鏨匣菔薄<蛟穹 省5艟俁褡魘 中小D 習 H粑歐ㄕ摺U棺 苡貌萍胺ㄊ薄<刀抒Х呤 中小D 習 K娣襯罩小< 慫囊篟插@ 病6 薷捕 終摺S諦藿湫鋮k 蕁H敉 ㄕ摺U棺 苡貌萍罷 ㄖ 氖薄N抻惺 中心 習 騫省2渙ぐ 病9蝕榷鞫萋琢絞ΑR來宋氖統傘7薷捕 幀2渙ぐ 逡病;蠐腫繼叫 塹爻驟トズ怠0瞬 薷病︰喂食 摺N 新窞λ怠7薷彩鞘剮浴N椒奘遣_使性。覆是貪使性。為貪他利覆藏己過之釋。可成立八纏之義也。
問。瑜伽論意。忿覆二種。以本惑為體歟。答。以本惑為體也。兩方。若以本惑為體者。見百法論文。隨煩惱中。列忿覆二種。明知。以本惑不為體雲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忿覆二種。以本惑為體判如何。
答。瑜伽論意。忿以 煩惱為體。 上假立。覆以貪煩惱為體。貪上假立雲也。故探玄記雲。地持瑜伽說。八纏除忿覆。何故除者。為有論師說。忿覆是使性。謂忿是 使性。覆是貪使性。為貪他利覆藏己過(文)。但于百法論說者。百法論中。雖假立法。假立而有故。別列之也。故唯識論(六)文雲。如是二十隨煩惱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法。忿等十隨煩惱。放逸失念不正知三隨煩惱。雖是假立法。皆別列之也。得等二十四種不相應行。雖亦假立法。皆同列之。若爾何以百法論中。別列之為疑哉。
花嚴經十雲(業發心菩薩功德品)。結使煩惱纏煩惱(文)。
玄五雲。二有二句。約使纏分別。使謂十使。即五見及疑•貪• •痴•慢。纏謂十纏。即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覆。地持瑜伽說。八纏除忿覆。何故除者。為有論師說。忿覆是使性。謂忿是 使性。覆是貪使性。為貪他利覆藏己過。使纏何別者。雜心雲。根本名使。津液為纏垢。急縛名纏。輕縛名垢。又此中□即是九結可知(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眠煩惱起煩惱(文)。
疏四上雲。言眠起者。眠即種子。眠伏藏識起。即對境現行(文)。
鈔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二眠起。一對眠。謂隨眠即諸種子。起謂現起。彼種現行(文)。
地持論七雲(方便處四攝品)。雲何菩薩除惱行利。略說八種。若有眾生所應慚處令舍無慚纏。心得開覺如無慚纏。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嫉纏。悉令開覺亦復如是(文)。
義記四上曰。就除惱中。初問舉數。後廣分別。謂化令離八纏煩惱。如雜心中說。有十纏。此中何故。唯說八種。有論師言。忿覆二纏。是其使性。忿是 性。覆是貪性故。此不論(文)。
瑜伽論八雲(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纏者八纏。謂無慚•無愧•干頡ズ 摺イ艟佟ゥ褡鰲カ刀省ヒХ擼ㄎ模 br />
略纂三雲。纏有八者。八十九說。一切煩惱由現行者。悉名為纏。然有八種。于四時中。數數現行故偏建立。對法論說。該噠現埂R 撩還省5艋謖暇佟M庖 省<點и仙帷S謐運 秀Е拭胖小I 墓省N薏鹽蘩 暇皇 蕖7鋼鈦Gξ銗w芄省8 渙 嚳薷駁確 0聳 潘怠U轄潿 菁壩誒 6 К擔ㄎ模 br />
遁倫記二雲。纏有八者。八十九說。一切煩惱由現行者。悉名為纏。然有八種。于四時中。數數現行故偏建立。于修戒學數起無慚無愧為障。于修定學數起賦了 呶 稀S諦 菔筆 鸕艟俁褡魑 稀H敉 ㄕ摺U棺 苡貌品ㄖ 薄<刀抒Х呶 稀7薷燦謁氖虜荒 稀2渙ぐ ㄎ模 br />
瑜伽論八十四雲(攝異門分)。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說名為纏。纏有八種。謂無慚等(文)。
遁倫記二十二雲。纏有八種。謂無慚等者。除忿覆依下攝事分雲。無慚無愧障戒學。賦了 噠隙ㄑ⑴5艟俁褡髡匣菅⑴cК滌諂腥 苡貌品ㄖ形 稀7薷燦誶叭 ⑴<巴 苡貌品 欽稀J槍什凰擔ㄎ模 br />
瑜伽論八十九雲(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復次一切煩惱皆有其纏。由現行者悉名纏故。然有八種諸隨煩惱。于四時中數數現行。是故唯立八種為纏。謂于修學增上戒時。無慚無愧數數現行。能為障礙。若于修學增上心時。賦了 呤 中小D 習 H粲諦捫X鏨匣菔薄<蛟穹 省5艟俁褡魘 中小D 習 H敉 ㄕ摺U棺 苡貌萍胺ㄊ薄<刀抒Х呤 中小D 習 ㄎ模 br />
遁倫記二十三雲。第八明八纏。此中明說現起名纏。然有八種隨惑。于四時中數數現行故。立為纏。忿覆于四義不隨順故。不立為纏(文)。
大乘義章六(十纏義)。所言纏者。煩惱纏心故名為纏。又纏行人亦名為纏。以實通論一切煩惱無非是纏。今據一門且論十纏。十名是何。如雜心說。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與覆。是上煩惱纏內無羞恥故。名無慚。外無赦懼說為無愧。眠之與睡。論釋不同。若依成實。心重欲眠名之為睡。攝心離覺說以為眠。若依毗曇。一切煩惱。睡著境界。不能堪忍。說之為睡。身心昏昧。略緣境界。目之為眠。五識名身。意識名心。是二昏昧名為眠也。于作善事追變名悔。于己身財。堅著名慳。于他勝事。妒忌名嫉。躁動名掉。憤惱曰忿。隱過名覆。名義如是(文)。
問。香象大師意。貪煩惱可與憂受相應耶。答。可與憂受相應也。兩方。若與憂受相應者。貪歡行轉法。憂戚行轉受也。何可有相應義哉。是以俱舍論(二十一)等意雲。貪喜樂相應。慈恩大師。于對法第七。大論五十五。貪唯喜樂舍。大小乘意。貪煩惱。不與憂受相應雲事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探玄記中。貪煩惱。與憂受相應(見)。如何。
答。探玄記中。釋花嚴經愛相應煩惱之文雲。愛是欲色有三愛。是有愛住地相應。是與愛相應之煩惱也。謂因愛生憂等(文)。此釋意。貪煩惱與憂受相應(為言)。何況唯識論(六)中。明十煩惱五受相應雲。貪 痴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貪會違緣憂苦俱故。 遇順境喜樂俱故(文)。慈恩大師(述記六末)釋此文雲。且于欲界。五六識中憂苦俱故。謂失財等。 翻此說。見怨死等。一切應知(文)。此釋意雲失財等時。貪煩惱與憂苦相應。見怨死時。 煩惱與喜樂相應(為言)。加之。瑜伽論第五十九卷雲。我今當說。貪于一時樂喜相應。或于一時憂苦相應。或于一時與舍相應○恚于一時憂苦相應。或有一時喜樂相應(文)。任此等文。貪煩惱與憂苦相應。 煩惱與喜樂相應雲事炳然也。但于慈恩大師所引瑜伽對法兩論之文者。此據多分相應道理。隨轉小乘粗相而說也。故慈恩大師會之雲。□十五雲。此據多分相應道理。隨轉門說諸煩惱。今據究竟□此會。此與五十九同(文)。對法論說。準之可會。今此釋。亦非無依憑。唯識論(六)文。明貪 煩惱。遍與五受相應之旨畢雲。此依實義。隨粗相者。貪慢四見樂喜舍俱 唯苦憂舍受俱起(文)。此亦源依本論說故。瑜伽論(五十九)中會前文雲。先辨煩惱諸根相應。但約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無亂故。今約巨細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種種行解差別轉故(文)。準此等文意。可知。瑜伽唯識論等實實也。何況慈恩大師(述記六末)釋雲。然今此中總解二種。貪等行相。遂難解之。與憂苦俱。謂別小乘故(文)。既判謂別小乘故。故違俱舍論等小乘性相。更非所痛也。
建治元年(乙亥)十月二十三日(申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于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為充文勤行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之間所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故被殺害畢戀慕悲嘆之淚潤袂追福作善之思銘肝之余同九日曉忽出南都舊居葬籠當山勝地修念佛轉經三時之行法祈安養兜率兩處之托生之隙悲其功之不終淚底所染筆也願以花嚴圓宗稽古習學之善緣並資己童聖靈離苦得樂之良因安養月前速遂九品往詣之願望兜率雲上親禮一生補處之聖容凡厥雞足付屬之砌龍華說法之庭再謁聖靈同預見佛聞法之益重遇聖靈共修三賢十地之行乃至法界眾生平等利益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華嚴宗香薰抄第七。
問題
問。香象大師意。夜摩天立時天稱故。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依大集經說。夜摩天知晝夜相。如何釋之耶。
問。八十花嚴經第四會中。夜摩天王得定發惠益俱說之歟。
問。夜摩天宮說偈品經文雲。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塵數世界(文)。爾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六十華嚴經文雲。猶如春後月(文)。爾者春後月者。可當漢土四月後半。五月前半耶。
問。清涼大師意。可許光法師所立寒熱雨三際義耶。
問。清涼大師意。可許俱舍論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增寒。第四亦然。夜減晝翻此義耶。
問。夜摩天宮說偈品經文雲。若能一心信。現在一切佛。彼成等正覺(文)。香象大師釋此文作二解釋。爾者初解意如何釋之耶。
問。諸根互用位。五識通緣諸境時。五根同可照諸境耶。
問。諸根互用位。眼根發耳等余識義可有耶。
問。香象大師意。明與無明其體可別耶。
問。華嚴經意。離彩色別可有四大體耶。
問。八十花嚴經意。離彩盡色別可有能變心耶。
問。起信論中。明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二門。爾者大乘者心真如門攝歟。
問。清涼大師依諸宗正義。四大體色香味觸假實。如何釋之耶。
問。成實論意。聲塵實有法歟。
問。清涼大師依成實宗意雲。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假也(文)。爾者有何故存此義耶。
建治二年(丙子)七月五日(申時)于笠置寺般若院僧房抄之畢自去後三月二十一日于本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六卷為充文被行恆例三十講之時所出來之論義等且為散後學之不審且為興當宗之佛法隨管見抄文釋任愚案記難答短才之身恥而有余抑去年八月四日羊來同宿兒童力命丸不慮遇災難蒙疵失身命之後所修善根並回向之即以此習學華嚴經之勤偏勸彼往生兜率宮之益仰願龍華下生之砌雞足付囑之庭列三會念念同結見佛聞法之緣遂再會生生共為善友知識之身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
(年齡七十五夏臘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