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妙諦—淨語三則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場錄音為基礎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四首

    (二)深妙禪偈

    (三)老實念

    《淨語》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淨土詩集,原名《歡喜念佛齋詩鈔》。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補新篇,改名《淨語》。夏老之詩,乃一代時教之醍醐。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開人心眼。今名《淨語》,彌符其實。淨者,淨宗也。語者,警語也。故名《淨語》。又淨者,清淨本然也,當生清淨心也,無量清淨覺(彌陀名號)也,淨念相繼也。語者,言為心聲也,故《淨語》者,清淨心之顯露,清淨覺之開示,欲復清淨本然,但當淨念相繼也。

    《淨語》直指當人自家寶藏,敬選三則,供養大眾。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又不聯貫心不應口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古德所嘆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沉著安閑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口不離念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啟發大眾,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為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雲‘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佔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于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里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里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于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听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里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听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听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于听。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听,不過默念听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听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听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于自听。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听。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里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里想的跟嘴里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嘆’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嘆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里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系,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听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沉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準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準,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听後,心里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听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听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準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里,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听到。

    ‘沉著安閑’。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沉著,沉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閑,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閑’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閑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閑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閑,為什麼能安閑?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听說那里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里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閑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淨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听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于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雲︰‘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里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里必能念佛。嘴里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于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于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系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系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痴、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痴、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嗔、痴、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麼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嗔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听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嗔恨呀。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元做過將軍(相當于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嗔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痴,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痴里頭,愚痴呀。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嗔痴慢都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麼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玄奘大師所譯‘系念不亂’,與《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可以肯定一向專念是往生的必備條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即是唐譯的‘系念不亂’。

    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門,今天想參禪,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羨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麼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踫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淨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真勤真專’,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到極冷的時候,梅花怎麼會開撲鼻的香?由于‘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麼高。六道中輪轉,無量的生死,現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不再輪回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勤真專呀!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松,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麼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參禪,既修淨土又學密宗。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實修行,是在開玩笑。‘真勤真專’,必有功效自然可見,故雲︰‘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二)深妙禪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發菩提心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閑知見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全憑信行願

    第二個內容是深妙禪。怎麼又談到禪了,這是《大集經》的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但是禪,而且是深的禪,妙的禪,而且是無上的深妙的禪。中國舊日的知識份子(士大夫階級)欣賞禪宗,鄙視淨土,認為唯有禪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淨土只是愚夫愚婦的行徑,其實他本人正墮在顛倒見之中,如大富盲兒身在寶中為寶所傷。另外一種,目前有許多人,久修無功,

    產生消極情緒,自認什麼都不行,我看經不能深入,參禪更不是根器,學密還有許多懷疑的地方,我什麼也不行。所以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念念佛吧!這個說法,表示這個人雖然習淨,但對于淨宗缺乏正確的信念與認識。《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

    這里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里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楮,才能照見天地萬物。《淨語》談‘深妙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啊,你已經是參了深妙之禪。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獅子咆哮,震驚百獸。普告一切輕視淨土的人,不要認為齋公齋婆愚夫愚婦都能修淨土,就輕視淨土。修淨的人更不可認為自己根器低下,沒有水平修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只好修淨土。應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門。你才會念佛啊。所以我們要增加信心。《大乘無量壽經》說︰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你不是在過去的多生多劫里頭修了福修了慧,對于這個法門你想暫時听一點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應當鼓起勇氣,振作精神。我們應充分自信,這個極殊勝的法門我們現在能遇到了,自己也應該珍重自己。

    ‘發菩提心修十善’。《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每輩都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在《淨宗心要》之中講得比較詳細。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菩提心粗說就是一個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結合的心,《華嚴經》說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燈,必須有燈油、燈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這就是說菩提心是燈,智慧、慈悲與願力三方面結合,組成供佛的燈。我們常念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順事發心。順理發心呢,那就是《金剛經》的話,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便把法執也破了。你終日在度生,而沒有自己度生的相。要發起這樣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釋尊的教法,全面說來,于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為五乘。這才是全部的教化。決沒有任何人是覺悟日增,作惡照舊。那就說,他說覺悟是謊話。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那是笑話。修行是善男子善女人的事,所以人人都止惡行善。持五戒可得人身,修十善可生天界。十善的對立面是十惡,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十善要把十惡都加上一個不字,這是止惡,例如不殺生還放生,不貪還要布施,才能生天。可見十善生天談何容易。因為這完全是仗自力。至于念佛願求往生,有佛力加被。但也不能說,我念佛啊,我這個善事就可以不做。這是錯誤。不肯行善利他,還有菩提心嗎?沒有發心還能往生嗎?所以還是要修善。念佛是正行,我們還要種種的輔助。《無量壽經》里頭講得特別多,咱們這個世界有五惡五痛五燒。有五種惡,殺盜淫妄酒(開廣即十惡)。那麼就現生受惡報是五痛。來生還要入地獄是五燒。不斷的告誡,所以勸導人們要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可是許多人與佛相反,偏說念佛是淺法。到底是什麼淺呢?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法的人,是他淺,他正是淺人。由于他自己淺,就把念佛當成淺法。所以我們在座的都應該發希有之心哪,能夠聞到如此之法,能夠相信這個法,是多生多劫的善緣哪。我們要很珍重,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把這個趁還有余輝,太陽還沒有落山,趕緊走到家。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四儀’,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我們念佛的人要在這四種威儀之中端正身心莊重嚴整。‘三業’,是身口意,都清淨無染。‘堅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這戒里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傍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于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夸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謗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壞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慘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殺了個人,殺了張三,將來張三殺了自己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殺戒。破四重戒是地獄罪。你被他回殺那是必然的,但是你還要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所以我們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這個碗是漏的,裝上什麼水一會兒就都漏完了。所以‘堅守重戒’這幾個字要牢記心頭。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閑知見。’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愛惜取舍。種種差別對待,無非妄自分別。于是煩惱萬千,無人出得,所以叫做關。劃地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諸惡源頭只是一個我字。有我就有人,永無出身之路,故稱為關。這些是非無可逃避,有人出家,誰知廟里這些是非何曾比廟外少。就說,哎呀,早知這樣咱們還不如不出家了。這個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這個關哪,就是你不對我對,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再進一步,‘放下生平閑知見’,一些沒有用的閑知閑見裝滿一個腦子,自以為有學問,其實只是一些邪見。都把它放下,打掃干淨吧。必須在舍字上下功夫。舍字就是要舍這閑知見。但舍字很不易,舍身容易舍見難。夏老詩偈中所指都是救命的基本。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口談玄而心實未明,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于人于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于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淨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實念佛才是一代時教的真傳。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只有老實念是眾生長夜黑暗中的明燈,出苦海的慈航,斬除魔障的金剛王寶劍。關鍵在于老實,老實平常,世人輕忽。《淨語》雲︰‘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淨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麼現在仍墮輪回,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撥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這是沖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力)死我(真心)活的戰斗。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台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拼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自誓曰︰‘拼一生做個痴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五年後果大徹大悟。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五宗’是禪宗‘一花開五葉’所分出的臨濟、曹洞、偽仰、雲門、法眼這五宗。‘八教’是教下,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共八教。禪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這一句佛號之中。益大師的話︰這三藏十二部經論,一切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里頭。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里頭,可見這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之外還要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擾。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前一則指出念佛的音聲的大小、節奏,不要間斷。這里指出︰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過緩’就給妄想留機會,造成輕忽養識的毛病。‘過急’引起緊張,耳朵可能听不清楚,這就受極大的影響。所以過快過慢都不相宜,應把速度調節合度。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始時稍緩一點,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時,便頓然停住,再從頭念起。念時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是念佛四大秘訣的主要內容。唐張拙秀才有名詩句‘欲斷妄想重增病’,因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兩’。同樣的道理,不求一心,正當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別計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這早已不是‘老實念’,而是有為法了。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誓願應堅定,如鋼似鐵,彌陀因地中發願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就是給我們示範的‘志堅如鋼’。志要鋼,而心欲虛。若固執己見,則成為剛強難化之人,禍莫大焉。《大乘無量壽經》中,極樂國人‘身心柔軟’。氣如綿正表柔軟。心意柔和,自然易受教化。在念佛時,不要間斷與散亂,‘不間不雜’自然容易念佛成片。若達一心不亂,則得念佛寶王三昧。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咱們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是我們因地的心叫做因心。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是已經得了果覺,叫做果佛。我們念佛時,我們的因心就與阿彌陀果佛互相感應。我們心里就包括阿彌陀佛的萬德。還有,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作假的。再者,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遍滿一切處。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為什麼我們能念佛呢?正因為佛在念我呀,佛在攝受我呀。佛不攝受,我們就被煩惱牽纏,念不了佛。我念佛時即佛念我時。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于是使得內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暗自在轉化變換,所以說︰‘根身器界潛轉換。’器界是一切東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這些東西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暗地就轉變了。這就比自己身心隨著自心與他佛的互感而起變化難懂很多。應知自心與外物也是不二。《華嚴經》說︰‘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論》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唯識樞要》雲︰‘諸境無體,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這都是說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禪師說︰‘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就是說,整個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只眼楮,念佛時是因心與果佛相感的時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萬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變,變得更適合于你,更適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別人和你是怨憎會,你念來念去那人就變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有人用功,這一方都得益。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只是消極自了。一個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這一切沒有不可轉換的。所以大家有什麼煩心的事,就歸到好好念這一句就對了。那為什麼他老跟你作對呀?因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對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會潛移默運發生變化。所以古代參訪的人到一個地方,怎麼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大德,就看這個地方的山水樹木。如果有得道之人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煩惱因多劫積累,堅強難破,未能斷除,應先伏煩惱。譬如一盆濁水過分混濁,不能飲用。那麼就靜靜地等它沉澱,濁垢沉到盆底,上面都是清水,應可以喝了。清水是譬喻心念專一。濁垢還未全部沉澱,譬喻煩惱未伏。自然之理就是這樣,不能勉強。習氣者,煩惱的余習,叫做習氣。例如舍利弗嗔惑之種子都斷了,還是易于發怒,這就是習氣,夏老師有兩句寶貴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可見去習是十分重要。全除習氣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這里所說的除習氣,不是除盡之意,而是要求積極地除習氣。佛者覺也,這里所說的佛現,既可指見佛見光之類,一般所說的佛現;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覺的心。不去除習,朗然大覺的心就無由顯現了。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上一句有兩種解釋︰(一)念一千一萬句佛號,就同只念一句時一樣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這個時候,但是延長到一千句一萬句都是同樣清淨,自然往生極樂,花開見佛。還發什麼愁,怕見不到彌陀呢?(二)千句萬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萬句,打破數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既然不可思議,我當然擱筆,不再畫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唯憑信行願’。唐代龐居士全家,禪林崇仰。龐公說︰‘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其女靈照說︰‘不難亦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老實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三昧’指念佛三昧,乃一切三昧之王,故又稱寶王三昧。入此三昧,但須信願行三資糧。信須深信,如益大師的六信,如截流大師的正信。願須切願,欣厭懇切。行就是老實念。

    (三)老實念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丑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前則偈雲︰‘三字真傳老實念。’故以《老實念》偈緊接于後,須在箭靶紅心里面射中紅心,方是承受聖教真傳的好手中的好手。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老實’很平常,但確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問台山路怎麼去?她只是回答︰‘驀直去。’任何禪宗巨匠都勘她不破。‘驀直’正與此處之‘老實’同樣平常,同樣是甚極奇特。妙就妙在不給你留下思議之處。才有所思,不是了也。念佛參禪,都是如此。所以開口第一句,直說,‘但只老實念’,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不可再問這問那,若還在東問西問,早是不老實了,所以宗門說︰‘不問如何與若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華嚴宗依六相而談法界事事無礙之義。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討論平等與差別的涵義。同異二相是相上的平等與差別。例如磚瓦木料雖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間屋子,顯示了同相。在一個屋子里面,磚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這是異相。以相上的同異為例可以推想體上的總別與用上的成壞。所以這里就以同異為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佛。又自身為自,別人為他。又身心為自,萬物為他。所以同異包括一切體相用的平等與差別,自他攝盡一切人我心物的對立與統一。一概是不管不問。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彌陀佛,聲聲相繼,自然孤明歷歷。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彌陀要解》︰‘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願力是前承信念,後導妙行的關鍵。又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若信願緊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是說,一個修淨的人能否往生,全憑他有無信願。若有深信(六信與正信)切願,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決定往生。相反,縱然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若沒有信願,就不能夠往生。往生的條件決定于信願。往生後品位的高低才決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見益大師無上殊勝的開示,正與夏老師這兩句一‘只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的偈語,是一個鼻孔通氣。夏師還有偈句︰‘由他妄想紛擾,我只字句分明。’對于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進一步說,于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麼?波只是水。可見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于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馬,曾無一刻的專一寧靜,散亂成習,當然是病,但人過中年,多少有點病也是常事。但若墮入魔網,定招地獄之報,那就嚴重億萬倍了。‘散亂’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以不要總是在‘分別’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于是無上殊勝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故夏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念來念去句句都染上有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實念。

    ‘境緣無好丑,佛號一掃過’。一切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好與丑種種分別,在這浩浩蕩蕩,包涵虛空的佛號聲中,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空。由心發聲,聲是佛號,名具萬德,圓攝萬法,即此音聲體具萬德萬法。具有無上功德力,無邊法力,故能掃盡分別散亂種種虛妄而無剩余。聲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發光,還照珠體。心光佛聲,相融相攝,互為增上,直趨究竟。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偽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淨語》三則,全顯蓮宗妙諦,末後再恭錄其中《直念去》一則,淨、密、禪之奧妙,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畫蛇足,敬請自參。

    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听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一九九一年四月于北京蓮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