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談義第一
    《大正藏》第79卷No.2540

    No.2540

    大疏談義第一。

    六大法身。

    難意。凡按今文。明六大為四曼體性之義。所遍四曼舉十界治定候。然住心論及寶鑰歸敬序。六大四曼各別歸敬時。大日四曼中舉之故。今上達法身者。可指大日事。不及異論候。依之廢立佛身事不過四種身。大日既自性法身上。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大日諸尊總體。六大法身事定故。不可攝所遍四曼事勿論候。是以先德秘釋證聖位禮懺二經文。四身外立法界身。被釋法界身者六大法身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住心論寶鑰等歸敬序。大日四曼中舉之故難勢聞候共。為顯六大為四曼體性之義。四曼中舉加能造六大意得。無子細事候。次廢立佛身事。不過四種法身歟聞共。先德既被立五種法身故。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大日諸尊總體故被成立候共。總別義門重重故。一切諸法總體雖六大。于四曼中又各有總別義。彼總為大日。別為諸尊存故。無相違候。次至先德釋者。立五種法身時。望阿等四身大日為總體故。以總體義門同六大。且名六大法身意得者。無妨候。

    至者。上達法身之法身。可大日如來歟否所論候。

    成佛二利。

    難意。凡成佛言廣故不可簡化他事。不及異論處候。依之宗家今經開題。雲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被開自他受用之上者。不局自證義。旁難勢有道理事候。

    答意。任然此自證三菩提疏家釋義處候。凡今題為明說經由來。顯四身生起文時。毗盧遮那唱自證正覺之後。出神變加持之應用。說今經之意故。成佛句指自證。化他應用偏可在神變加持之位事。勿論候。是以宗家開題釋今成佛句。判即修得始覺智身給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成佛之言廣故難端聞候共。今者明四身生起故。局自證存置。無子細事候。次宗家開題釋釋成佛言之時。被開自他受用故聞候共。因受用言便一往釋意得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然此自證三菩提釋。成佛言通自證化他中。約自證之邊釋生起存故。無煩候。次至宗家釋者。既受用中開自他之上者。準唯識論智殊勝中具攝三身釋。他受用雲智身意得。子細有之間敷候。

    至者。題成佛句。局自證歟否所論候。

    鐵塔誦傳。

    難意。凡開經序按流傳之次第。自北印度之石窟采樵野人之所取傳故。龍猛菩薩鐵塔誦出之經難申候。加之第七卷經無畏三藏于金粟王之塔下。受聖加被所感見上。非鐵塔誦傳雲事。其證非一條。宗家御定判疑殆難散候。

    答意。凡兩部大經八祖相承之秘訣。一宗規模之骨目故。鐵塔誦出義不可及疑事候。是以宗家釋中。此經及大日經並是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候。御定判分明上難勢有之間敷候。

    假令引經序備難端共。淺智之俗士不可知相承之印璽條。不及苦勞候。次第七卷經事。鐵塔誦傳本猶修行軌則不明故。重請大聖加被所感見故。無相違候。

    會御定判義意。兩部大經八祖相傳之秘訣故被成候共。設大法相承雖有之。于大經者鐵塔誦出義所不見候。次宗家釋事自元疑難雖有恐。為顯一家正脈。代他門加難勢上。難被備誠證候。

    至者。今經鐵塔誦出之文候御定判者。一旦不審也雲所論候。

    實智俗緣。

    難意。凡實智稱偏名證無相平等之理正體智事候。然今見所緣境。三世情非情等法。專是權智俗緣之義相故。疏家高斷一旦不明候。

    答意。凡有二義中。一義者。性宗意如理如量二智互以事理為所緣義可有之候。依之如釋論通玄鈔雲皆能開示種種法義即根本智亦緣俗也者。實智緣俗事勿論候。

    一義者。依自宗實義。成佛者毗盧遮那內證成道故。以自證智雲如實智。三世情非情等法者。六大四曼諸法各住法位為自證境界故。旁御定判無相違候。

    假令實智稱。偏名證無相平等理正體智歟難勢聞候共。約權門所談意得。無子細候。

    會御定判義意。初義性宗有二智互以事理為所緣義被立義候共。性宗意二智自元一體故。依事理二境開兩用為二智存候。

    後一義。三世情非情等法者。六大四曼諸法各住法位為自證境界被成立候共。于成佛從本有二智故。今文顯密對辨。以自宗俗智望顯雲如實智可存置候。

    至者。以如實智知過去未來等文。專權智俗緣相。全非實智證如之文勢故。疏家定判一旦不審雲所論候。

    自證說法。

    難意。凡今經以自性法身為能說教主。以自覺境界為所說法門。是即一家不共之實義。諸教超絕之規模故。可自證極位說事難及異論候。依此我乘內證智如來誠說自受法樂。高祖定判條。旁疑難所不止候。

    答意。凡思自證位。超言議境過心思域故。有說法間敷事勿論候。是以按文段起盡候。住自證境界無眾生蒙益事故。住神變加持三昧說今經釋相候間。加持門說義分明候。且又開經文。演觀未來世諸眾生等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經以自性法身為能說教主。以自覺境界為所說法門故難勢聞候共。總顯密對辨之時。雖或雲內證法門。或雲自受法樂說。並是異緣起教門。演性德內證故顯爾條。無子細事候。次楞伽誠說宗家高斷。並此意故無煩候。

    會一義意。自證位超言議境。過心思域故被成立候共。約四言九心意得故。無相違候。次雲住加持三昧者。約加持世界。雲觀未來世等者。傳法聖者加詞故無妨候。

    至者。今經自證極位說歟否所論候。

    中台自證。

    難意。凡雖四重階級不同。悉如來內證境界故。不可局八葉中台事。不及異求候。因按文相次第。雲但住如是境界。無眾生蒙益義故。住神力加持三昧。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之釋相。受用已下三身現加持世界姿故。能現可通四重義必然條疑難更難止候。

    答意。凡四重圓壇出居外朝說听之儀式。被未來機說會故。雖四重皆非自證之位。且就四重中分別自證加持之時。神變不改自性故。有獨一法界毗盧遮那義。中台八葉可為自證事勿論候。是以第二十卷疏。釋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即不能度人(乃至)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等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雖四重階級不同。悉如來內證境界故難勢聞候共。密教替余教教主直法性身。所說性德輪圓法門故。雲內證境界候。次就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釋來候共。自性會四重流現相。而非加持世界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且就四重中。八葉中台有獨一法界義故被成立候共。已對流現三重故。許獨一法界義間敷候。次至第二十卷疏者。從三重曼荼羅位。現加持世界一門知識。隨所現之跡能現自證位。雲為度人流現故。四重悉自證也意得置候。

    至者。自證局中台八葉歟否所論候。

    十地菩薩。

    難意。凡自宗菩薩初學位行內證法故。不可簡之事。不及異論候。因宗家釋三密之義。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密候。彼既顯家十地上者。疑殆更難散候。

    答意。凡于自宗十地有本有修生二門。中本有無垢十地雖無差降。修生顯得十地非無淺深條。設雖自宗十地位未斷佛果一障故。不可契自證法事勿論候。是以下疏釋諸佛自證三菩提超越心地經文。被判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候間。旁如答成候。

    假令自宗菩薩從初學位。行內證法故難端聞候共。顯密對辨時。自宗諸法雖皆內證境界。于自家細論日。因果智品不同故。以佛智內證法。關十地菩薩之義有之間敷候。次宗家釋。顯密相對義門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于自宗修生顯得十地可有初後淺深條。佛果一障未斷者。難契自證法歟成立候共。自家十地菩薩初開發金剛寶藏。直入法界宮故。隔自性義無之意得置候。次至下疏釋者。彼雖一往明因果不同。道理懸異尚非其境界文故無妨候。

    至者。今十地菩薩可為自宗十地歟否所論候。

    三密具闕。

    難意。凡三密修行入我我入之方便。即身成佛之直路故。若一舍之成佛義有間敷事。不及異論候。依之宗家釋。判若三中一闕即不能至平等之處。龍樹論顯當須具修三密行候條。旁難勢難閣候。

    答意。凡真言機萬差故。上上信解機發心即到。下下劣鈍人不堪廣學條。可有行一印一言遂成佛類義勿論候。是以密嚴尊者于即身成佛出四種機中。第四目隨于一密至功行故。旁答成通候。

    假令三密修行即身成佛之直路故。被構難勢候共。約大途之義相候。次至宗家若三中一闕之高斷龍樹當須具修之論判者。依三密具足之人故。不成相違候。

    會一義意。上上信解機發心即到。下下劣鈍類不堪廣學故成立聞候共。遠因依一密二密。直因可具足三密覺候。次至密嚴尊者釋者。自設問答。明正成佛一剎那時三密相應旨故。不違難勢所存候。

    至者。可有依一密二密成佛類歟否之所論候。

    即事而真。

    難意。凡思加持世界應化候。實行因入所見故。隨染業幻影像非法身體條。非當體真實事。不及異求候。依之法說雲緣謝則滅機興則生。譬說雲若舍加持然後隱沒故。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即事而真者。自宗先達同直約諸法得其義見候條。可當體真實義勿論候。是以判如來金剛之幻。述無有終盡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加持世界應化身。因人所見隨染業幻影像歟難端聞候共。自宗意。應化自本法身法爾三密。本有常住四曼得意故。無子細事候。次至法說雲緣謝則滅。譬說雲若舍加持然後隱沒者。生滅約機興謝故更無妨候。

    會一義意。即事而真者。同于直約諸法法門故被成立候共。迷所見當體歸真實本體教者。自宗教相故。不背直約諸法實談候。次至判如來金剛之幻述無有終盡者。是並歸自性本體義故。不敢成相違候。

    至者。即事而真法門可當體真實義歟否之所論候。

    住心三句。

    難意。凡住心言所表。可局菩提心為因句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第三卷疏結此品。釋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從此以下明進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故。旁難勢有以事候。

    答意。凡依金剛手疑問。正答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故。通三句義勿論候。是以疏中釋住心品。雲自心發菩提(乃至)發起心方便。明五轉之旨候。然五轉三句開合不同故。旁如答申候。

    假令就住心名稱御難來候共。如雲觀察三心者。三句稱三心文證分明故不成難候。次至第三卷疏結文者。今品雖明三句。以淨菩提心為宗故。約勝雲爾得意。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依金剛手問。正答菩提心為因等故成立聞候共。三句略答畢。征雲何菩提。還因句發問。外根究竟問不見故。因句問答。住心一品畢見條。卻難者潤色候。次至五轉釋者。雖約五轉。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等。專述菩提心功能故。是亦難勢依憑候。

    至者。今此住心品所明。通三句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二。

    宿善有無。

    難意。凡今教以直修頓悟為一家超絕之規模故。可有不藉宿善發心成佛之一類事。不及異求處候。依此宗家釋。雲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金剛頂義訣。判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條。旁難勢有由事候。

    答意。凡一家所立。難信難解之法門。諸教超絕之秘訣故。非上上信解之機。不可信難信之法。非空空無著之智。不可入難入之門事勿論候。是以經中說無大乘宿習未曾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疏家述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教以直修頓悟為規模故難勢聞候共。依宿善契直修頓悟教得意故。無相違候。次證宗家釋。對四教調練故。宿善有無不得意候。義訣釋隨顯即身成佛之旨故。非簡宿善之言候。

    會一義意。一家難信難解之法門故被成立候共。大途爾共今者一類頓大機。不藉宿習可有之存候。次經文並疏家判釋。約有宿善之機故無妨候。

    至者。一切真言機。悉可依宿善歟否之所論候。

    一生成佛。

    難意。凡眾生根機萬差。成佛因緣非一故。經劫成佛類可有之事。不及異論處候。因攝真實經說我曾過去百千劫中修諸願海。疏家被顯經無量阿僧劫于一念中恆殊勝進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今宗意。即身成佛為規模。速疾頓成為宗要事候間。于一家不可許經劫成佛類義勿論候。是以當段引大論羊馬神之三喻。以神通乘類今教。判于發意頃便至所詣。下疏于劫跛。出時分妄執二義畢。釋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並顯此意上。旁如答成候。

    假令根機萬差故難端聞候共。一生內萬差得意故無妨候。次以攝真實經文。被備誠證。約結緣機候。次下疏釋者。余乘菩薩經無量劫所修之行。自宗菩薩一念具之雲意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自宗速疾頓成為宗要故被成立候共。自元教意爾共。機根非一故。經劫隔生類可有之存候。次至于發意頃便至所詣之高判。並若一生度此三妄執等之解釋者。何約一生成佛機得意。無子細事候。

    至者。真言行者發心已後。可有隔生經劫類歟否所論候。

    教主真應。

    難意。凡法身周遍法界體。遙超言議之域。無相寂滅理。遠隔機感之分故。說法可他受用事。不及異論樣覺候。由此疏中舉說法之起因。上明法身內證之位已。下述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即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乃至)。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欲所宜聞法等故。旁疑殆不止事候。

    答意。凡法身說法。諸教超絕之規模。一家不共之實談候間。教主可自性法身事勿論候。是以疏家釋教主成就之句。雲薄伽梵即毗盧遮那本地法身。宗家舉兩部教主。判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法身周遍法界之體。遠隔機感之分故難端聞候共。所成顯家權門之所談候。次至說經之起因者。于法身有自證加持之二身中。彼文從自證位出加持門說法義相候。但諸趣所喜見身者。現四重圓壇中第四重顯爾候。

    會一義意。法身說法一家不共實談故被成立候共。自性身加他受用說內證法門故。實他受用身說見候。次以疏家釋本地法身。被備的據。推功歸本釋爾存置候。次被證宗家釋。今依疏家釋。一往疑宗家高斷故。不及設會通候。

    至者。今經教主自性法身歟否之所論候。

    住處五佛。

    難意。凡按住心論。釋今經文。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畢。言宮者顯所住處判故。所住局宮一字。如來加持等句舉能住五佛雲事。不及畢求處候。因秘經理趣經等經。香舉五佛為能住上。唯知之此經文可能住事必然候。

    答意。凡思住字起盡。如來加持等可薄伽梵之所住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廣大金剛法界宮。述次又釋嘆加持住處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住心論中釋今經文時。以如來加持等文。配釋五佛四曼。雲言宮者顯所住處故難端聞候共。自宗意者。所住宮殿等即五佛四曼體故無相違候。次至秘經理趣經等文者。文勢異今經故成難間敷候。

    會一義意。以住字起盡被成義勢候共。釋言宮者顯所住處故。回文未盡。可安宮字上條無妨候。次證疏家釋通途義故。自元不遮之候。

    至者。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文。但說所住歟否之所論候。

    樓閣緣生。

    難意。凡能住佛身既本地法身故。所住樓觀非從緣生事。不及異論處候。依之疏解今文。釋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故。旁疑難難閣候。

    答意。凡本地法身土雖法爾。加持身土從緣生故。于自性身土可有法爾隨緣二義事勿論候。是以宗家引經如來信解願力所生及法界賈拇罅  蹺摹T埔幻鞣 鴟 磽煉魎嬖迪韻幀1幌宰孕苑ㄉ磽劣蟹 嬖刀逯 己蟶稀E勻鞜鴣珊頡br />
    假令能住佛身釋本地法身故難勢聞候共。雖加持身。對受用等三身且雲本地故。無相違候。次遍一切處事。自性身隨緣可稱遍法界義。不及疑事候。

    會一義意。于自性身土可有法爾隨緣二義被成立候共。不共許候。次宗家釋一明法佛法爾身土二明隨緣顯現。自性會二義被料簡候共。一明法佛者。指法界賈奈摹6魎嬖嫡摺V溉繢蔥漚庠噶λ摹C骷映質瀾綾ㄉ砩磽鏈婀飾拮酉負頡br />
    至者。如來信解游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文。從緣所生歟否之所論候。

    大自在天。

    難意。凡智度論文既雲亦名淨居故。可淨居天攝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慈恩大師述其淨居上有實報土(乃至)。即色究竟天攝。淨影大師判五淨居上別更有一。以此通前色界合有二十三天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檢智論正文。雲第四禪有八種(乃至)。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以第四禪定八天分齊上。自在宮非色天攝事勿論候。加之疏家所判簡智論說。被釋不獨在三界之表也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智度論既雲亦名淨居故難端聞候共。約鄰近名之得意故無相違候。次慈恩釋者。權門一途住相歟候。次至淨影釋者。以此通前色天。合有二十三天讀文點故。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以智論正文被成立候共。彼文約小乘意。旦雲八處存置候。次至疏釋者。三界之表文指一處文勢故。表字用上之訓者。卻可成難勢由候。

    至者。今雲大自在天者。可色界攝歟否之所論候。

    加持尊持

    難意。凡按疏釋相。能現體雲心王毗盧遮那。是即可今經教主候。爾者所現加持身可加持世界佛身事不及異論候。依此下經文明加持世界之生起。宣毗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等。文勢既全同上。旁難勢難止候。

    答意。凡明今經集會儀式之時。釋加持世界之奇瑞無所用故。可常經說會儀式事勿論候。是以文段姿專釋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之句見上。非加持世界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能現體雲心王毗盧遮那故難勢聞候共。毗盧遮那名通本地加持故。無相違候。次至下經文者。能所現重重故。望加持世界雖為能現。望自證位還為所現。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明今經集會儀式之時。不可釋加持世界。被成立候共。明當經說會。因顯從自性會教主同聞。現加持世界主伴旨義。尤有由事候。次文段起盡事隨可得意候。

    至者。然以自在神力已下一段。明今經說听儀式歟否之所論候。

    王所分別。

    難意。凡于識雖諸宗廢立不同。以八識九識定心王事。其義既一揆上者。依轉識得智時。八識四智。第九法界智故。五佛可號心王事。不及異求候。因宗家釋。判五佛即心王余尊即心數條。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凡今文教主同聞相對。判心王心數釋處候。然國無二主道理故。心王可局中台大日義勿論候。是以次下述心王毗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諸宗廢立。以八識九識定心王事。其義既一揆故。難端來扣。此宗意以八識九識名心王事。不遮申候。次至宗家釋者。相望不定故。五佛分得心王名得意故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今者教主同聞相對。教主名心王故成立聞候共。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故。疏家處處釋八葉屬中台。為教主旨見故。八識心王義無妨候。次至心王毗盧遮那成自然覺等疏家釋者。五佛四菩薩即一毗盧遮那故。稱心王毗盧遮那見。無子細事候。

    至者。今心王可局中台大日歟否之所論候。

    信解因果。

    難意。凡雲如來信解。如來言所標可果位事。不及異求處候。因此下經文。或雲諸如來印從如來信解生。或雲官室殿堂意生之座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故疑難更難閣候。

    答意。凡披疏家釋。判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條。可因行義勿論候。是以釋樓閣寶王。述于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如來信解故難破來候共。以約酬因起用義。如來之信解依主釋取義候。次至下經文者。如覺苑釋。如來昔因信解願力故。今至果位酬因起用義得意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就雲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成立聞候共。通名信解言攝乃至成佛句故。無不足候。

    次至實報所生最為第一釋者。今樓閣雖非實報所生。方彼實報所生顯為第一事。如雲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見無子細事候。

    至者。如來信解可果位歟否之所論候。

    三喻顯密。

    難意。凡根機萬差頓漸超行非一。故于真言行許漸修者。可有譬羊馬密人事。不及異義樣覺候。因考大論說候。以此三喻喻頓漸菩薩見候條。旁疑殆相殘候。

    答意。凡一家意以速疾頓成為至要事候間。以羊馬漸行不可譬真言行菩薩義勿論候。是以文相鉤鎖。上明三密頓成之旨畢。引大品智論兩文。判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經深旨也上者。答成旨旁以分明候。

    假令根機萬差。頓漸超行非一故難勢來候共。頓漸超三類于即身頓證上且開之。故無相違候。次證大論說。彼論意為顯大品所說三菩薩之頓成。為其所對舉之羊馬二喻故。不成御難之由候。

    會一義意。自宗速疾頓成為至要故成立聞候共。頓漸超三類疏家所判故難被遮候。

    次至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經深旨也之高斷者。于三類中嘆頓機一類見無子細事候。

    至者。今此三喻俱喻真言行菩薩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三。

    發心即到。

    難意。凡發心修行之軌則。顯密通滿之義相候。而若不須修行者。不可到所到之處事。不及異論候。依之菩提心論上舉名官財寶之二譬喻畢。釋成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意。一切行者可須修行旨明鏡故。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眾生根機萬差故。一類頓大之機遇此教時。可即開悟義勿論候。是以智度論雲于發意頃便至所詣。高祖釋判發心即到上。今文分明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發心修行之軌則顯密。通滿之義相故難端聞候共。約大途之義相。雖如是言。非遮有一類機候。次菩提心論文。約通途義門釋故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眾生根機萬差故被成立候共。須修行中頓漸不同故。無不足候。次智論文並當段釋。顯三密頓成旨得意無妨候。但至宗家釋者。古來對句成料簡。良有以樣覺候。

    至者。可有發心以後更不須修行成佛一類歟否之所論候。

    菩提心體。

    難意。凡疏家釋第一金剛。雲即是菩提心體。菩提心言既不簡本有修生上。不可局本有事。不及異求候。依之先德秘釋。以初五種金剛配屬五轉時。第一金剛為發心轉而配開佛知見。第二金剛為修行轉故。第一金剛通本有修生事明鏡上。開佛知見菩提心論釋雙開菩提心。雙字起盡開本有修生二種菩提心義見條。旁疑殆難散候。

    答意。凡自宗本覺門宗旨故。以安住本有菩提心。可定發心位條。第一金剛局本有義勿論候。是以五相成身初通達心是本有菩提心故。觀輕霧中月輪。第二修菩提心即修生菩提心故。以明朗月輪為所觀條。第一金剛當最初發心上。可本有菩提心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菩提心言通本有修生故難端聞候共。今雲菩提心體。體言局本有。起盡分明候。次就先德秘釋難勢來候共。五轉門時第一轉約本有菩提心。第二轉屬修生菩提心故。東阿行亦因釋。被顯此意候。但至雙開菩提心雙字起盡者。約金胎兩部得意故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自宗本覺門宗旨故。最初發心可局本有被成立候共。今金剛名虛空無垢。與處處雲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文義全同故。卻雲局初地修生。局本有雲間敷候。

    次儀軌文本有修生二種菩提心開觀前故。二種各別存置候。

    至者。第一虛空無垢執金剛。可通本有修生歟否之所論候。

    闡提定性。

    難意。凡定性回心法華誠說。闡提成佛涅金言故。顯教一乘盛談其義上。非一家不共談事。不及異論候。依之人師或雲二乘作佛唯在法華。或述闡提有心猶可作佛故。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凡按釋相。上標謂持秘密神通之力。下結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故。秘密不共義勿論候。是以大師解今文。舉華嚴法華等不共之義畢。述不共義重重非一。此中不共義密不共顯之義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定性闡提救療義顯乘盛談之旨。重重難端聞候共。宗家以方經丸藥喻。顯顯密差異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以當段文被成立候共。約秘密救療故無子細候。次證宗家釋。既判致遲速之異故。許自分救療義明鏡上。敢成依憑間敷候。

    至者。救療定性闡提事。可自宗不共談歟否之所論候。

    一門普門。

    難意。凡一門普門因行既各別故。得果不可同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疏中釋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毗盧遮那佛身之更轉方便言。一門果上重可修普門行道理分明條。疑難更不止處候。

    答意。凡按一門諸尊候。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之人。而無非遮那己體故。契一門尊時。即可契普門果義勿論候。是以疏判然其學者隨于一法明道而得悟入即是普入一切諸總持門。如從一門見王即是普入千門萬戶上。旁如答成候。

    假令一門普門因行既各別故難勢聞候共。果德融會故無相違候。次至更轉方便釋者。轉一門局執心。即成普門毗盧遮那身雲義見故。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一門諸尊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之人故被成立候共。于所同尊體者。雖實爾。關能同行者者。被封謂有異余尊一尊之思。契一尊時隔普門微細妄執猶殘故。唯契一門存候。次然其學者等疏釋。示果德融會。勸學者觀心釋可得意候。

    至者。今文顯得一門時即得普門法界義歟否之所論候。

    四聖四隅。

    難意。凡于曼荼羅雖有三本不同。無于第二重舉普賢慈氏觀音三菩薩。而八葉中既有其名體故。今四聖者可四隅菩薩事。不及異求上。御答更難依用候。

    答意。凡可第二重菩薩存意。疏釋四菩薩雲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眾生輔佐法王行如來事名大眷屬。與第三卷第二重釋文義全同故。第二重菩薩事勿論條如答成候。

    假令就菩薩名體相違難勢聞候共。第二十卷疏釋觀音文殊彌勒已在八葉中漸出于外故。次圓中有文殊觀音等故。第二重尊雖不可除。以剎塵海滴菩薩不可舉盡。且舉三五得意置候。其上除蓋障八葉中無之故。強不成難勢處候。

    會一義意。疏釋今四菩薩雲名大眷屬。與第三卷第二重釋全同故被成立候共。今于內眷屬內。菩薩約菩薩類同。準第二重雲大眷屬可得意候。

    至者。今四聖者可八葉四隅菩薩歟否之所論候。

    實行當機。

    難意。凡疏上文雲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群機嘉會可當機眾事。不及異求候。依之今文明當經現瑞加持之因由。判各引無量當機眾同入法界漫荼羅為饒益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旁疑滯難止候。

    答意。凡三重曼荼羅聖眾。皆是從心流出眷屬。心內三點法門故。無實行因人。義勿論候。是以智度論釋此眾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見。宗家判從果向因之人非從因至果之人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雲群機嘉會時難勢聞候共。約發起眾雲爾無妨候。次至各引無量當機眾等文者。明加持世界事故。非今經說會更成難間敷候。

    會一義意。三重曼荼羅聖眾皆是從心流出聖眾故被成立候共。從心流出聖者爾。其中可有初入當機實行一類存候。次證智論文。今由如來神力加持故。可有見色聞聲義候其所以者。疏中雲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聲悟意密法故。無相違候。次宗家釋約從心流出人候。

    至者。今經會座可有當機實行人歟否之所論候。

    化身說段。

    難意。凡按文段鉤鎖。上明示現之義畢。雲非從毗盧遮那身或語或意生等。是顯彼二業生不生之生故。受用身說段事難及異求候。若為化身各別說段。受用有現身無說法。變化有說法無現身上。上未明化身故。指何可雲非從等候乎。旁高祖解釋不明候。

    答意。凡現瑞加持之相尤合通受用已下三身。唯有受用等流闕變化事。有其義間敷候。是以疏上雲然此應化非從毗盧遮那等。依今文見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文段鉤鎖難勢來候共。上無盡莊嚴藏通三身總說得意候。次非從毗盧遮那等文。約彼總說中變化身。經雲非從毗盧遮那等。疏釋轉釋佛莊嚴藏故。旁無相違候會御定判義意。現瑞文可有三身。關變化身歟反詰候共。舉受用等流顯變化身可得意候。或又依安然意。又現執金剛已下可見變化身說段候。次疏上雲然此應化故被成立候共。彼釋取受用說文轉用。為應化釋故加應化言。是可的據候。

    至者。非從毗盧遮那等一段。為說變化身文事。一且不審也雲所論候。

    四身廢立。

    難意。凡按宗家釋。于四重壇分別四身時。以外金剛部定等流身故。第一二重菩薩可變化身事。不及異求候。依之大師護摩次第。釋金剛蓮華等為變化身。秘藏記判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故。難勢尤有所以樣覺候。

    答意。凡三身四身開合不同候。然三身時以雜類身合變化身。四身時開等流身為別身故。九界盡可名等流身義勿論候。是以密嚴尊者釋。不動九界述情。悉目等流法身被顯故。旁如答申候。

    假令以宗家釋被募義勢候共。護摩釋且約四重壇分別四身。一往廢立了簡申候。秘藏記龍鬼等之等言。等菩薩得意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三身四身開合不同故成立聞候共。開時外金剛部龍鬼等為等流身故。佛菩薩可為變化身義。理在絕言候。次至密嚴尊者釋者。約平等覺悟見。判悉目等流法身故。于四重壇分別四身誠證難成候。

    至者。又現執金剛等文。可等流身歟否之所論候。

    普賢蓮華手。

    難意。凡今文于加持世界。現瑞相三身中。說等流文段故。非自性會聖眾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疏上牒時彼菩薩等文已。釋謂將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眾。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故。疑滯更難散候。

    答意。凡從自證功德為利眾生現四重聖眾時。機見不及名自性會。受用以下直引當機眾號加持世界故。自性加持只任機見有無條。自性會聖眾義勿論候。是以下疏判第一重伊字三點諸內眷屬與今舉此三點釋全同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文加持世界等流身說段故難勢聞候共。自性加持約機見有無。其位雖殊。于其身體者無二重示現故。無相違候。次疏家釋由此道理故。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自性加持任機見有無故被成立候共。機見不及為自性會上。直對實行受用已下非自性會道理必然候。次至三點名言同者。約神變不改自性義。雲三點得意無不足候。

    至者。今三菩薩可自性會聖眾歟否之所論候。

    序分得益。

    難意。凡以宗家釋思經說相。引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文。注自性身說法候。說法既有上者。得益可有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疏中釋得益文。述若欲超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故。疑尚不止處候。

    答意。凡三身瑞相上有此得益故。可加持世界得益義勿論候。是以疏中牒時彼菩薩(乃至)。牙種生起文。釋謂將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眾悉現普門境界秘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文鉤鎖。非今經得益旨分明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宗家釋御難聞候共。以經家明集會儀式文。且注法身說法故。非正說法位條。疑難成間敷候。次至疏家釋者。設加持世界說密教義者雲即同大日。不足怪事候。

    會一義意。三身瑞相上有此得益故。成義勢來候共。明今經起因有三身瑞相說。明今經得益有所謂初發心等得益說故。于文鉤鎖者不及疑事候。次至雲疏家釋牒得益文已。釋瑞相故者。依前成道理三身瑞相後有得益文故。牒加無子細事候。

    至者。所謂初發心等文。可當經得益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四。

    界趣輪回。

    難意。凡緣業生者。界趣輪回業果。人執品分齊見候。爾所寄齊二乘既盡人執條。能寄齊相普間敷事。所不及異論候。依之開疏家解釋候。為有情疑愛因緣。造身口意種種虛妄不清淨業。乘如是業生六趣身判上者。疑滯更難止候。

    答意。凡今宗意一念越三妄。至初地淨菩提心事候。時今所得果雲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故。可通後二劫事勿論候。是以下疏判第三劫。雲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文勢既全同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所寄齊二乘既盡人執故難端聞候共。二乘人執斷實教雖不許之。且任自教意齊智品分故。能寄齊通三劫無不足候。次至疏家釋者。人法二執俱分粗細極細三重故。界趣業果通三妄得意。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所得果雲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故被成立候共。且約過重舉分段粗苦存置故。無相違候。次證下疏。彼舉變易業壽故。不雲六趣果上。更不可成由候。

    至者。今業壽種除通三妄否之所論候。

    佛果開合。

    難意。凡披疏家解釋候。解十地滿足句。雲乃至成菩提無行可增故。從十地中開佛地雲事。不及異求候。因此下疏判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為上上方便心意。于信解地三句中開佛果事明鏡故。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雖地位之開合不同。而有十一地十二地四十二地等判文。未見以佛果合十地之誠說上。不可攝十地事勿論候。是以宗家雜問答中。釋乃至滿足第十地位以此一行一道至于第十一地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疏家解今文。判乃至成菩提無行可增故難勢聞候共。十地滿足句含因滿果滿事。如起信論如菩薩地盡句含正盡已盡置因果二位得意故。無不足候。次至下疏釋者。三句自元通佛地故。成難間敷候。

    會一義意。有十一地十二地四十二地等判文。未見佛果合十地之說故被成立候共。疏家已于十地滿足經文。作而成正覺釋上。殆可雲定判候。次宗家雜問答中立十一地者。自本為明十地滿足句攝佛果。約總別義門殊雲第十一地存置故。無相違候。

    至者。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經文。以佛果可攝十地歟否之所論候。

    隨種種趣。

    難意。凡諸佛方便利生為先。說教本意息患為主事候。然者御定判旨難信用處候。

    依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者。諸佛通戒。善惡二業非皆齊等者。性相所判候故。諸教中雖說人天乘。不說惡趣乘此意見上。御定判一旦不審候。

    答意。凡今宗意以示真實相為宗趣。以即事而真為規模。性德自爾法門故。簡六趣業果間敷事勿論候。是以經中雲乃至說生摩羅伽法。宗家判皆是自心佛之名字。御定判明鏡候。

    假令諸佛方便利生為先。說教本意息患為主故假難聞候共開自心實相。惡趣業因大貪大所發故。非凡夫隔礙迷。所受果體隨焦熱大焦熱猛焰。融通霍霍呼呼寒冰故。即是自心本具水火。全不作重苦候。次至經文並性相所判等者。顯家常途教相故。來不可成難候。

    會御定判義意。自宗即事而真為規模故。不可簡六趣業果被成候共。雖覺悟前爾。凡夫感惡趣受重苦故。示此業因無利益樣覺候。次至今經文及宗家高斷者。果體實雖曼荼具德。凡夫隔歷之妄情前大過患故。只可授惡趣三密軌則為其因行候。

    至者。雲說依惡業感惡趣法御定判。一旦不明雲所論候。

    繪木法然。

    難意。凡繪木等形像。依迷人不能直見法界宮真實四曼。傳法聖者課巧匠之功所令造作故。自性會有之間敷事。不及異論候。依之即身義中。引金剛頂經證四曼時。四曼各出三重。其中諸佛內證四曼及行法所成四曼。可在自性會候。住持四曼偏加持世界所用事。其理明鏡候。

    答意。凡自宗一塵一法無非本具輪圓之德故。無盡莊嚴曼荼羅中。不可闕形像一法事勿論候。是以住心論歸敬六大四曼三密之時。于四曼中。上舉捏鑄刻業及威儀畢。下結成如是自他四法身法然輪圓我三密上。旁如答成候。

    假令繪木形像為迷人課巧匠所令造作故。自性會有之間敷歟難端聞候共。以三密智眼加持之故。舍相見性。全法界曼荼羅條。可在自性會義。理在絕言候。次至引證金剛頂經者。彼釋既雲量同虛空。彼不離之。此不離彼等故。自性會法事不待言處候。

    會一義意。一家一塵一法無非本具輪圓之法故被成立候共。對余教談九界緣起假相唯佛界真實。顯自宗十界悉性德輪圓故。雲塵塵並法然具德候。造作假立形像真實不存候。次住心論釋。歸敬真實四曼之因為示四曼有多種。舉加住持四曼得意者。無子細事候。

    至者。自性會中可有繪木等形像尊歟否之所論候。

    五字能造。

    難意。凡開疏家釋雲阿字門為地乃至易置盼 展省R暈遄種蔽 茉 宕笫隆2患耙 鄞 頡R樂 詡沂橢小;蚴土旨茨茉  濉;蚺心茉彀 缺櫸 綞嚶μ酢E閱咽樸杏墑潞頡br />
    答意。凡于六大有法位隨緣二種中。隨緣六大四曼所攝。法位六大諸法能造之體事治定時。彼體堅濕動無疑了知故。自余諸法悉可為所造義勿論候。是以大師處處釋中。以六大為能造。以四曼三世間定所造候。爾五字即四曼隨一之法曼荼羅故。旁加答成候。

    假令疏家釋釋阿字門為地等故難端聞候共。約以五字為五大種子義邊意得者。不及子細候。次證宗家兩處釋。是亦如前為了因種子義邊存候。

    會一義意。為能造體法位六大者。堅濕動無礙了知故。自余諸法可為所造四曼被成立候共。于法位六大。色形有無事雖古來未決。今宗理理無邊法門故。可立多具六大存候。次大師處處釋。以六大為能造。以四曼三世間定所造故。四曼隨一法曼荼羅五字。可所造聞候共。于五字有能所造二分中。所造邊雖法曼荼羅。能造邊可為六大覺候。

    至者。以五字可直為能造五大歟否之所論候。

    四重自性。

    難意。凡按金剛手疑問。見現瑞加持條末。推知一切智智宗本。問彼因起故。所唱現身說法悉可舉加持世界之瑞相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疏中釋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等。大悲胎藏指自性會。所現梵志可指加持世界故。旁疑冰難消候。

    答意。凡于金剛手疑問。有正釋復次二重中。正釋約加持世界。復次約自性會見故。非加持世界義勿論候。是以疏文雲此中間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漫荼羅也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金剛手見現端加持條末。推知一切智智宗本問故難勢聞候共。問意甚深顯雖舉加持世界現端。密預推知自性土身說並舉有故無煩候。次至雲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者。大悲胎藏指自證位。以自性會世天等為所現得意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就金剛手疑問。有正釋復次二重被成候共。今疏例置復次言。不述別義事惟多故。不及子細候。次大悲胎藏言可自性會聞候共。大悲胎藏曼荼羅者。指具緣品所說七日作壇曼荼羅得意故。無不足候。

    至者。今四重法界圓壇可自性會歟否之所論候。

    安立無量乘。

    難意。凡按今無量乘。加持世界受用已下三身所說法門故。可非如義語說條。不可說密乘事。不及異論候。依之說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等。逗機說法相。非隨自意語說見候上。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今無量乘者。雲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大日如來一切智智所起法門故。非顯乘義勿論候。是以加持世流所說法門。變化身說段雲宣說真言道句法。等流身說段雲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無量乘受用已下三身所說故。可非如義語難勢來候共。縱應化佛。說密者傳說法身說故。無相違候。次雲隨種種趣等。逗機說法故聞候共。大師釋顯教密教逗機證滅故。不及子細候。

    會一義意。無量乘者大日如來一切智智所起故被成候共。大日如來應用條末可有隨他方便得意候。次至應化身等流身說段文者。開會說相存置故。不及苦勞候。

    至者。今此無量乘可密乘歟否之所論候。

    次又釋言。

    難意。凡牒文既雲清淨句者故。可上清淨句異釋事。不及異論處候。依之按疏釋相。上釋開示如來清淨知見法門。簡異愛見所生不清淨法門。雲清淨句法旨。今釋述頓成教文名清淨句法由故。可異釋之難勢。良有以事候。

    答意。凡上異釋者合雲復次。既雲次又故。非上異釋義勿論候。是以窺釋起盡候。雲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等。明頓成旨故。所謂初發心已下得益文釋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牒清淨句者故御難來候共。所謂言所含疏家顯之設釋故。無相違事候。次至雲上明如來清淨知見。今釋頓成旨故者。上明說法。今釋得益故。無子細候。

    會一義意。不雲復次故成立聞候共。復次與次又雖文言上下。其意同故無妨義候。次至疏明頓成旨者。于清淨句。有清淨知見義與頓成義故。重牒清淨句者述之條。自本不違難者所存候。

    至者。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者。上清淨句法文果釋歟否之所論候。

    更生分別。

    難意。凡準下以無妄執分別故無分別亦無無分別釋。故字因由第一句總句。次二句遣粗細分別別句事。不及異求處候。依此智證大師釋判離一切句是總舉也故。旁疑執不已事候。

    答意。凡上初雲離一切分別梵雲劫跛。既第一句故。次雲無分別可第二句義勿論候。是以覺苑釋述言離一切分別者遣粗分別也言無分別者遣細分別也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下以無妄執分別故之故字因由。難勢來候共。無粗分別者。其上起細分別未由生道理故。還答者起盡候。次證智證大師釋。不符順文義故不依用候。

    會一義意。上離一切分別梵雲劫跛既第一句釋故成立聞候共。初次言者。分別無分別相對故。不及劬勞候。次至覺苑釋者。義解人師所判。用不可任意候。

    至者。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文。釋第二句歟否之所論候。

    生死所植。

    難意。凡顯乘雖極果。未開金剛寶藏故。可攝生死所植善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下疏被釋于此真言體相不如實覺故名為生死中人故。旁疑執不已候。

    答意。凡顯教極果越第三劫入自宗初地智品故。不可攝生死善義勿論候。是以住心論釋極無心。雲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于後秘心初心。同則名為果之位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顯乘未開金剛寶藏故難破來候共。約自乘談爾。從自宗見之。既入真言門故。無子細事候。次至于此真言體相不如實覺故釋者。約強勝不知得意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顯教極果越第三劫。入自家初地故成立聞候共。遮情同分齊故。不敢成依憑候。次被證住心論釋候共。是亦或約遮情同邊。或開會釋得意故無妨候。

    至者。生死所植善根中。可攝第八第九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五。

    發心識體。

    難意。凡粗識煩惱未斷之時。細識行解難顯故。薄地凡夫發心識體。非深細第八識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瑜伽論。以率爾尋求等心第六識被判候。而今雲尋求菩提條。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凡以五點五智之次第。按發心之識體候。可第八識義勿論候。是以心要釋中。顯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野心意。大圓鏡智第八識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粗識煩惱未斷時。細識行解難顯故難勢聞候共。今教直入直修直滿直證教意故。依教力勝起第八識得意。無子細事候。次證瑜伽論率爾尋求等釋。權實岐異上者。不可同彼候。

    會一義意。以五點五智次第被成立候共。轉識得智之時。無漏第八故。地上行解爾。最初發心位薄地凡夫故。成由間敷候。次至心要釋者。令初心行者同五方佛位。一往釋故無相違候。

    至者。真言行者最初發心之識體。可第八識歟否之所論候。

    大悲為根。

    難意。凡按疏釋相候。判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眾緣故得生根意以四大。為根之能生見候。而下疏雲大悲地界等。四大即為大悲故。大悲根能生。非大悲即根義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第三卷疏。被顯從大悲生根候上。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所修萬行大悲所發行故。萬行能生之根尤可大悲義勿論候。是以經文說此等悲為根本。疏家釋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經疏文相分明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猶如世間種子藉四大眾緣等釋。被備難端候共。大悲居中。以為智門五義成所生。為萬行成能生。四大眾緣者指智門五義料簡。無相違候。但下疏釋者。大悲能生五大故。大悲之地界等依主釋得意候。次至第三卷疏者。從大悲生根隨文點故。不及子細候。

    會一義意。所修萬行大悲所發故成立候共。萬行中有上求下化二用。下化行譬根。上求用喻睫葉華果故。大悲生根義無不足候。次至經文並疏家釋者。經此等悲為根本讀訓點。疏生大悲根依主隨義故無妨候。

    至者。大悲為根者。可大悲即根義歟否之所論候。

    顯行事度。

    難意。凡今此無量度門者。真言行者所修故。顯行事六度不可有之事。不及異論候。依之宗家釋中。判開得本有六度萬行功德更不勞事六度故。疑滯猶以不散處候。

    答意。凡真言行者。普門方便之行業。一切智智之諸乘故。雖顯行事六度。約行體不可簡之事勿論候。是以菩提心論。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雲無量度門者。真言行者所修故難勢來候共。只取所修行體。不取顯乘用心故。為真言行者所修無不足候。次證宗家釋。雲更不勞者。非遮事六度之詞故。不及劬勞候。

    會一義意。真言教意普門方便之行業。一切智智之諸乘故成立聞候共。約得一切智智人者爾。因位行者所修不過瑜伽三密事理六度可得意候。次至乃至身命而不吝惜論判者。菩薩大悲雖不辭之。今無量度門中不可存之覺候。

    至者。今無量度門中可有顯行事六度歟否之所論候。

    方便究竟。

    難意。凡按第二卷疏候。解觀察三心文。雖有長短二釋。未見局佛果之說條。通因位事不及異求候。依之疏釋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上者。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凡三句是因行果之次第故。究竟句可局佛果義勿論候。是以宗家釋中。判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眾生故。曰方便為究竟。向上向下讀文有異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第二卷疏有長短二廢立構難端。彼釋不開佛果。單約十地分別三句之配釋故。成誠證間敷候。次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釋者。依八地已上純無漏相續義。且同果位義故。引佛性論八地以上境界皆同文專此意候。

    會一義意。三句因行果次第故被成候共。約通中之本旨候。次證宗家釋。彼釋總因位名方便釋相故。別途之判文候。

    至者。方便究竟句。局佛果歟否之所論候。

    雲何菩提。

    難意。凡如實知自心者。即是一切智智果故。答所求事。不及異求處候。因按疏解釋候。判如實知自心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處。顯所求果旨上者。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凡問答喻鐘谷應故可符順事候。然雲問能求答所求。問答乖角大難條。可答能求義勿論候。是以疏雲如人雖聞寶藏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示所在令行者進趣義故。答能求旨旁如答成候。

    假令如實知自心者。即一切智智果故難勢來候共。如實知自心有十重淺深故無妨候。次至開示如來功德寶處釋者。示所在者為令進趣故。答能求深旨候。

    會一義意。問答類鐘谷應故成立聞候共。能求即所求事自宗本旨故。不違鐘谷應候次就如人雖聞寶藏等釋。被立道理候共。勤求心能求。寶藏所求故。無相違候。

    至者。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問答。問能求答所求歟否之所論候。

    初地即極(就新草子)。

    難意。凡今文釋菩提心為因句。設雖自宗既立十地次位。故可有初後明昧候。爾者可初地分證成佛事。不及異論候。由此下疏解初地位雲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故。不審更難散候。

    答意。凡自家佛乘初地。本有薩什歡謚ゃM虻綠逍院頡P姓呱說}シ收皇薄?勺災ッ布 邐鷳酆頡J且宰詡蟻宰宰謔 睪嵋濉E諧醯賾朧 匚薷呦鹿使省E勻鞜鴣珊頡br />
    假令設雖自宗。立十地次位故難破來候共。十地次位方便行位候。于自證智者無增減候。次至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釋者。彼對相好圓滿正覺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行者升初地證薩收還食閃ぐ藕蜆病P囊 惺退渲シ收歡笪闖省D咽迫笊 頡4沃磷詡沂駝摺T急居形薰甘 亍7俏叫奚緣玫匚豢傻靡て頡br />
    至者。今此便成正覺可初地即極義歟否之所論候。

    尋求菩提。

    難意。凡前三問者尋求成覺發智候。而今答說者。唯初尋求之答說。未及第二第三答見候故。獨答第一問事。不及異論候。其上三問起由以能求自心為所求一切智智所生候。然第三答答自心即一切智者。間答俱同詞故。不成答說條。御答猶難思候。

    答意。凡問詞雖重重。按其肝要候。第一疑尋求。第二疑菩提。第三疑一切智智時。答以自心為彼三種。三問悉被遮事勿論候。若如難勢。自心尋求菩提分可事足候。菩提所求故。爾者及一切智句可無用候。

    假令三問尋求成覺發智難端聞候共。今答答尋求成覺等悉行者一心上義門。顯不行而行不到而到自宗深旨故。無不足候。次至雲問答俱同詞者。以同詞為答事。如長水子璇以楞嚴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文致問時。瑯惠覺以同文答。言下豁然大悟。有其例事候。

    會一義意。答以自心為三種者。三問悉被遮故成立聞候共。三問悉亙能所故成答間敷候。次一切智句無用雲事。第一問既亙能求所求故。自心尋求菩提答能求邊。自心一切智答所求邊故。讀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顯能求所求俱自心。答第一問義無子細候。

    至者。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答三問。悉答歟否之所論候。

    地前信行。

    難意。凡今文菩提心為因譬說故。非地前生死善事。不及異議處候。依之下疏釋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乃至)即是菩提心為因故。難勢更難閣候。

    答意。凡于自宗可有地前行者治定故。寶藏開發以前即生諦信。可地前義勿論候。是以疏中判若不以三種秘密方便供養行門消融百六十心礦石之垢何以得此淨菩提心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今文菩提心為因譬說故難端來候共。于三句可有兼正候。正雖在地上。兼通地前子細有間敷候。次至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釋者。本自明初地文故。依憑成間敷候。

    會一義意。于自宗可有地前行故成立聞候共。自元難勢不遮其義。即生諦信淨菩提心。如說而行地上行。乃至施功不已立還地前。顯生死所植善根得意故。無不足候。次至下疏釋者。明地前行故。非菩提心為因釋者。不敢成相違候。

    至者。今此信行者可喻生死所植善歟否之所論候。

    無相至極。

    難意。凡留無相為顯家極理。開有相定表德實相者。一家常談候間。以無相不可為極事。不及異論處候。依之六大四曼悉遮那內證境界。字印形像並性德輪圓法門故。以無相為極義。疑滯尚多端候。

    答意。凡如來內證之境界。絕言語域超心行處重候條。無相至極義勿論候。是以經中依金剛手佛法離諸相法住于法位何故大精進而說此有相不順法然道問。答于當來世時劣慧諸眾生(乃至)。為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留無相為顯家極理故御難來候共。有相無相重重故。雖為下機明顯乘無相。為上根說表德有相。是尚預機領解施設候。如來內證境界釋五居足斷十慮手亡故。良有以事候。次至雲六大四曼悉遮那內證境界故者。是猶言議所及故。非至極重不成難候。

    會一義意。如來內證境界超言議域故成立聞候共。四言九心不及分可得意候。次至佛法離諸相等經文者。顯無盡莊嚴境界離凡夫妄計相。非四言假說相旨。有此說候。

    至者。自宗意以無相可為極歟否之所論候。

    犢子人執。

    難意。凡思此宗計候。立五法藏時。雲三世無為外不可說藏有人故。可人執品惑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西明引三藏解。釋是我執故煩惱障攝。淄洲判唯有學凡作如是計故。旁疑情難解候。

    答意。凡犢子計釋五眾和合有人法故。五眾和合上人法非實我義勿論候。是以慈恩大師釋乃至成佛此我常在。淄洲大師述實是法執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犢子部立五法藏時。計不可說藏有人故。難勢來候共。淄洲是判今據情解妄謂為我故。無妨候。次西明釋違大乘正嫡慈恩所判故。不依用候。次至唯有學凡淄洲釋者。置或字故一往義可意得候。

    會一義意。就雲五眾和合被立道理候共。彼即蘊計中計五蘊總我者。以和合計人義故。和合不成由候。次慈恩釋者。約有學凡位所執故。無子細事候。次至實是法執釋者。背三藏解釋故。此義不足信用候。

    至者。犢子所計人法。可八執品煩惱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六。

    即心之印。

    難意。凡按文鉤鎖候。上雲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開會釋畢。次所明即心之印故。可指真言教事。不及異求候。依之披出生義。釋起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姓人法緣已熟。三秘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等故。以金剛頂經擬法華為說實相印。雲然後為說即心之印見條。旁難勢有由事候。

    答意。凡窺釋文次第。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者。明小乘教。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者。指大乘權教。但為薄福眾生已下可顯一乘義勿論候。是以簡異即心之印。釋今經即不如是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開會釋畢雲即心之印故難端聞候共。為顯法華說相異直約諸法之旨。舉彼經得意無不足候。

    次以出生義被備依憑。今即心之印當出生義由糞除誘之。直約諸法當大種姓人已下。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上舉三乘教故。但為薄福已下可顯一乘。成立聞候共。上諸法從緣生位盡權實大乘存置故。不及苦勞候。次至簡異釋者。簡異漸次開實相見無子細候。

    至者即心之印者。可真言教歟否所論候。

    頓覺成佛。

    難意。凡頓覺成佛義一乘規模之所談。實教通滿之軌則故。非不共談事。所不及異求候。因處胎經說魔梵釋女皆不舍身不受身。法華明龍女無垢之成道。華嚴顯睹率天子三重頓圓益善財童子一生即身旨條。旁難勢難止候。

    答意。凡頓覺成佛者。即身頓證之義。直修直滿之談故。可一家不共談義勿論候。是以菩提心論述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宗家引二經一論文成秘密不共之旨上。旁如答成候。

    假令頓覺成佛義。實教通滿之義相故難勢聞候共。或約理性一味之談。或述初後相即之義。故無妨候。次胎經所說及龍女成道會初住分證。善財三生判果隔因故。故旁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頓覺成佛義。直修直滿之談故成立聞候共。于一乘實教談此義故無不足事候。次至菩提心論並宗家釋者。三密五相之成佛者。余教無之故。釋爾得意置不及子細義候。

    至者頓覺成佛可一家不共之談歟否之所論候。

    一乘經劫(就新草子)。

    難意。凡以時分妄執。為顯密差異事候。爾一乘教定第三劫上可歷三事。不及異求候。依此第三劫疏釋舟車神通至到一處。專第三劫八九喻舟車見條。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顯一乘盛談頓成之旨候上。不可屬無量劫菩薩義勿論候。是以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法華經宜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候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時分妄執為顯密差異歟。難端聞候共。第三劫依妄執義。故不成難候。次舟車神通至到一處釋。第二劫三乘教譬舟車。第三劫能越合喻神通。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顯一乘盛談頓成之旨故成立聞候共。于本宗約相即圓融談頓成義。實經劫存置候。次華嚴經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約圓融門雖如是說。行布門前經四十二位送三劫數得意候。次法華須臾聞之文謂聞經少時。故不敢成誠證候。

    至者如余遠離方便諸菩薩中。可有顯一乘菩薩歟否之所論候。

    直約諸法。

    一旦難意。凡直約諸法者。指非青非黃等遮情法門見候。然顯乘盛談遮情無相義上。非不共法門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疏中或雲如摩訶般若以無量門入諸法實相。或雲即是摩訶般若等中歷法廣明者是也。全以今經文讓般若經。故旁定判有疑事候。答意。凡今文簡諸經漸次開實相要令時義契合。雲今經則不如是。故不共說事勿論候。是以疏文雲今真言行者于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了如本不生故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遮情無相法門顯家盛談故難端聞候共。諸經說說諸法實相。今經說相歷法令知自心實相。故懸隔處候。次讓般若經事。例歷法邊分故。不成難候。會定判義意。今文簡諸經漸次開實相要令時義契合。故被成道理候共。說相雖漸開直說異。至歷諸法了知實相。者。更無別異候。次至疏文者。法華所說為令眾生聞佛知見文。令了自心實相義故。尚以不明候。

    至者直約諸法文。可今經不共說歟否所論候。

    所執舍不舍。

    難意。凡今宗以即事而真。為一家規摸談。以直約諸法。為余教超絕謂事候間。所執不舍義不及異求候。依之先德釋中判不動九界迷情悉目等流法身故。旁疑殆難散候。

    答意。凡佛教太旨顯密雖異。無非迷方指南故。有轉迷開悟分者。可舍所執義勿論候。是以披疏家釋候。釋此因因尚空雲何而有果文。如是緣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遍計所執。墮斷常一異不入中道被顯候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即事而真直約諸法。為一家超絕規模故。難勢來候共。即事而真直約諸法者。約有體法候。次至先德釋者。自元雖迷情當體即等流法身。帶隔歷所執故。迷情不自覺知條。可舍之事理在絕言候。

    會一義意雖顯密異。無非轉迷開悟指南故被成立候共。迷悟者知與不知之異。一法無所舍可得意候。次至下疏釋者。簡遍計所執。雲墮斷常一異不入中道者。即順常途之所判存置候。

    至者就明法明道取毒蛇喻。然可改迷情所執歟否之所論候。

    金剛寶藏。

    難意。凡金剛寶藏者。名菩提心事候。爾者開發菩提心義顯乘盛談故。非自宗不共事。不及異求候。其上金剛寶藏名稱源出涅經候。而彼經喻涅佛性條。旁如答成趣。疑冰更難消候。

    答意。凡一家意以無盡莊嚴為寶藏體候故。性德輪圓法門專可自宗不共談義勿論候。是以宗家釋金剛一宮開內庫授寶被判上。旁如答成候。

    假令金剛寶藏者。名菩提心故難勢來候共。于菩提心有遮情表德二義中。顯乘菩提心遮情一邊故。寶藏開發義不許候。次金剛寶藏名稱源出涅經故聞候共。彼經權多實少經故無妨候。

    會一義意。一家意以無盡莊嚴為寶藏體故被成立候共。八九住心疏家或釋至到一處。或判獲寶終無異路故。可開見寶藏道理分明候。次至宗家釋者。奪門釋存置故無子細候。

    至者開發金剛寶藏者。可自宗不共談歟否之所論候。

    住無為戒。

    難意。凡今無為戒雲不從師得。述心之本性即是尸羅意。以淨菩提心上離諸過義邊。為防非止惡義。稱住無為戒見候條。非三摩耶戒事。不及異論處候。

    依之下疏開尸羅沒栗多二種戒。尸羅為本性戒。沒栗多翻制戒。而覺苑師判今持明者戒沒栗多條。旁難勢難閣候。

    答意。凡顯密戒法相分中。真言行者受持戒名三摩耶戒事候。爾今無為戒可三摩耶戒義勿論候。是以持明禁戒品疏分尸羅沒栗多二種戒。沒栗多雲有時願戒。尸羅長時所持戒被顯上。今尸羅可真言行者長時所持三摩耶戒義明鏡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不從師得述心之本性即是尸羅故難端聞候共。三摩耶之戒禮非如聲聞戒第三羯磨竟。七支無表初來在身中故釋爾候。次證覺苑師釋。彼定期限成就戒故。非三摩耶戒事。不及費言候。

    會一義意。真言行者戒可。三摩耶戒被成立候共。籍師授戒爾。今法明道智上自然成就戒故非三摩耶戒得意候。次至持明禁戒品疏者。沒栗多翻制戒故。不局定期限戒。廣通三摩耶戒等名可存候。

    至者今無為戒可三摩耶戒歟否之所論候。

    自然外道。

    一旦難意。凡自然本有義性宗規模之實談。一家超絕之深旨故。不可遮之事。不及異求之樣覺候。依之以非作非造自然意論判。明四法燻習幽致。依遠離因果法然具經文。證即身成佛妙理故。旁不審不散處候。

    答意。凡因緣佛家大宗候。然外道不識因緣生義漫立自然而有見故。佛家遮之義勿論候。是以慈行大師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釋宗因緣候。旁如答成候。

    假令自然本有義性宗規模談。一家超絕謂故難端聞候共。佛家自然不忘因緣生上之自然故。天殊地別法門候。次至非作非造自然意論判遠離因果法然具經文者。是又于甚深緣起法門上。顯法然本有義說故。與外道無因不及同日論事候。

    會定判義意。因緣佛家大宗故。被成立候共。權教事理各別所談。雖專定事法眾緣所成若依性宗意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故。事相前因緣虛假不實條不成妨候。次證慈行大師釋宗因緣之所判。依通途權門意會通可申候。

    至者外道自然而有道理。于佛家不遮之歟雲一旦之所論候。

    續生文段。

    難意。凡心續生義廣通十住心者治定候。爾若雲局離于斷常。唯世間三種住心。可漏出世淨心故。可通三劫文事。不及異論處候。因住心論解今文。判從此以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也候條。旁御答難依用候。

    答意。凡種子等十心該橫豎重重十心事候。爾十住心續生此十心文可含說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世間十心已。結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離于斷常已上唯世間三種住心故。難勢聞候共。顯文雖似局世間心。含說出世續生故指勸準例前文廣分別說意在候次至宗家釋者。十心文含十住心續生上。雲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義也。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世間十心文可含十住心續生成立候共。證十住心時。唯第二第三住心引證十心說文。出世住心不引之故。不共許申候。次至雲釋三乘一一地皆具十心者。自元不遮十心義亙世出世事。今說文可局世間存候。

    至者以下言可局離于斷常以上歟否之所論候。

    梵王我見。

    難意。凡開經文標執著我名我有。結如是等我分。其中間所舉三十異見悉可我見候。爾出異見本祖舉梵天王上。可起我見事。不及異求處候。依此俱舍論執大自在生主或余為世間因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一我作者被顯故。旁疑難難止候。

    答意。凡性相意十一遍使惑中除身邊二見。余九定上緣之惑故。緣他地他界梵王。不可起我見義勿論候。是以按光師釋但緣欲界說梵王名謂為我常名為邪智被判。誠有道理事候。

    假令出三十異見本祖舉梵王故難端聞候共。設雖行相似我見。可非我見道理分明者。非我見可得意候。次證俱舍論。彼論自難是何見攝。會對法者言此二非見是邪智攝故。末學不及設會通候。

    會一義意。身邊二見非上緣惑故被成立候共。約多分判爾乎。一類外道緣他地為自事不可遮候。次至光法師判但緣欲界說梵王名等者。有部意定貪等非上緣惑。唯識論釋下地煩惱亦緣上地故。九上緣法令約粗相一往所判可存候。

    至者外道等于梵王可起我見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七。

    觀空智慧。

    難意。凡思今觀空智慧。所遮外道非有非無觀之空故。可大乘不可得空事。不及異論處候。依此釋相判以知因緣有故則離無見。以觀自性空故不生有見。明緣生無性義顯體空中道旨條。難勢更難止候。答意凡世出世之相對住心續生次第故。可對明第四唯蘊無我心義勿論候。是以經文雲應了知空離于斷常。離斷常之空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遮外道非有非無觀之空故難勢聞候共。彼外道非有非無觀者。不離斷常二見故。離斷常中道空得意無不足候。次就雲知因緣有。雲觀自性空來候共。因緣佛家大宗故。于小乘盛談因緣生事候。至自性空言者。三論宗立四種性空中。以二乘空為一種候間。不敢成難候。

    會一義意。以世出世相對心續生次第成立聞候共。準以八心最初種子心直對真言作釋。成由間布候次證經文。疏釋此文雲應了知緣起之空。以他緣大乘緣生中道觀門為能破故。無煩候。

    至者今此觀空智慧可唯蘊無我心歟否之所論候。

    貪俱起。

    難意。凡按六十心。雲與善種種雜起之心。三性各別善心猶俱起故。同染污性貪可並生事。不及異論候。因下釋釋或一時雜起或次第面生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論一念相應心心所事。必合五義平等。貪既所緣行相全別條。不俱起義勿論候。是以唯識論釋貪與疑定不俱起愛憎二境必不同故。慈恩大師述染憎不俱境既不同行相亦別以相違故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與善種種雜起之心故難端聞候共。前後間雜起義故。俱起不得意候。次至雲或一時雜起者。六十心中約並起心品見無子細候。若不然或次第而生釋如何可消候乎。

    會一義意。相應心心所必可五義平等成立聞候共。唯識論依四義明相應義。起信釋論以知相緣相同義釋相應義。故不一轍存候。次至唯識論並述記所判者。依與善種種雜起之心疏家高斷者。不許並生。權門一途性相封鹿顯行相。不明有微細相通義歟候。

    至者今疏意許貪俱起義歟否之所論候。

    五見末惑。

    難意。凡大小乘性相雖有六煩惱十隨眠之不同。俱以五見為本惑事定故。非以五見為末惑之義事。不及異論候。由此考下疏。判謂貪痴見慢疑六根本煩惱條。旁疑滯難止候。

    答意。凡今文意以屬見煩惱在六十心中。為再數本惑不說五見所由故。五見可再數末惑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舉初劫所度煩惱。雲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隨煩惱中有六十心上者。五見再數末惑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大小乘性相以十隨眠定本惑故難勢來候共。今宗意殊顯家所談故。不及子細料簡候。次至下疏雲謂貪痴見慢疑六根本煩惱者。即順常途得意故無妨候。

    會一義意。凡今文明不說五見所由。雲多在六十心中故。成立聞候共。五鈍五利成兩個再數中。今且明五鈍故。屬見煩惱讓六十心得意無不足候。次舉初劫所度煩惱。雲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故成來候共。彼且約初劫所度人執修惑一邊見不及苦勞候。

    至者今文述以五見為末惑所由歟否之所論候。

    三劫地前。

    難意。凡地前初劫地上二劫諸宗一同定判故。設雖自宗不可背通滿義相事。不及異論候。依此宗家釋中判越三妄執越三阿僧劫。是則十地究竟也。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三劫顯密寄齊之分域。十地待對出過之行位故。三劫可地前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地前初劫地上二劫諸宗一同定判故難勢來候共。顯密異事。不限此一事上。不及劬勞候。次至宗家釋者。自宗橫十地故。十地究竟者。即初地究竟義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十地待對出過之行位故被成立候共。余教時分三劫惑智相對拂心外垢。遮情分齊自宗十地雖地上經二劫。妄執三劫得內證寶表德法門故。雲出過心量無有待對。無子細事候。次判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御答聞候共。縱地上二劫義表德內證故。雲即得入金剛寶藏無妨候。

    至者三妄悉地前可斷歟否之所論候。

    三種三妄。

    難意。凡上所舉粗細極細三妄執。真言行者所斷候。然三種三妄斷人既各別故。不聞于粗妄中雲事。不及異論候。由此宗家釋中以四種三妄配斷人時。粗細極細三妄為真言行者所斷。今三種如次為大乘人三果無學所度故。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凡初劫中所開三種妄執故。可開于粗妄義勿論候。是以上以粗細極細三妄為三重。而雲然就第一重內。所開三種妄執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上所舉三重妄執。真言行者所度故難勢來候共。既第一重內起盡分明上。寄齊諸教開于粗妄中雲事。道理必然候。次至雜問答者配斷人時。三人所斷說文分明故。以通大小見道。且配當大乘一往釋存候。

    會一義意。開于初劫三種三妄故成立聞候共。思經顯文。為顯真言行者粗妄斷位。偏約所寄齊三乘說之見條。專依斷人不同立重重妄執得意候。次至第一重內言者。上明時分妄執二義中。指時分雲第一重料簡。無子細事候。

    至者今三種三妄者。于粗細極細三妄中之粗妄開之歟否之所論候。

    緣覺斷習。

    難意。凡開疏家釋。初劫三重三妄見修無學之所斷。學無學相對分明故。今文設雖局聲聞。不可局緣覺事。不及異論樣覺候。依之演密鈔釋專存此旨見條。旁疑難難閣候答意。凡業煩惱言前前所斷亦爾故。今所加之株杌種子可指習氣義勿論候。是以大乘同性經說緣覺十地中。雲十者習氣漸薄地。顯勝聲聞義上者。緣覺斷習義。旁如答成候。

    假令初劫三種三妄學無學相對故難端來候共。聲聞舉有學。緣覺舉無學。互顯得意無妨候。次至演密鈔釋者。大師立十住心時。依今經文第五住心號拔業因種心故。義解人師所判依用不申候。

    會一義意。今所加株杌種子。可緣覺所斷習氣成立聞候共。非想地第九品。二乘無學但發金剛喻定。所斷微細難斷重故名爾見。無不足事候。次以同性經習氣漸薄地被備的據候共。既雲漸薄未言斷故。拔言不符合條。斷習義者許間敷候。

    至者拔業煩惱等經文可局緣覺所斷歟否之所論候。

    學摩訶衍人。

    難意。凡論能所寄齊事。專以密人可對顯人義治定時。今雲與小乘見道適齊。寄齊旨分明上者。可真言行者事。間不容發處候。因次下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被出密乘不共名目候。條旁疑霧不散候。

    答意。凡于經初劫三種三妄疏家有二重釋中。初約小乘。次學摩訶衍人以下約顯大乘見候。是則湛寂之中三乘人。同共一法行者條。可顯人義不及猶豫事候。是以宗家釋中判四種三妄時。以第二妄執配顯大乘意。偏依今文見上者。旁如會申候。

    假令論寄齊事。以密人可對顯人難勢來候共。是顯同共一法人與小乘齊不墮聲聞正位之所以故。非寄齊釋得意置候。次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故攻難聞候共。世間八心種子心猶顯一分淨心顯現故。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學摩訶衍人同共一法行者故被成立候共。于湛寂重寶雖有三乘。初劫小乘為表故。隱菩薩以二乘寄齊真言行者料簡。無子細事候。次至宗家釋者。疏中初重三妄不舉斷人故。宗家加釋。取義無妨候。

    至者學摩訶衍人可真言行者歟否之所論候。

    見惑寬狹。

    難意。凡經唯蘊無我句含三乘見道見候。然大乘見道二障分別起俱斷之事候條。于見惑所殘有之間敷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疏家釋度無量見網無量言無所簡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按學摩訶衍人候。湛寂位未及證寂然界菩薩見間。可局人執見惑義勿論候。是以經雲彼出世間心住蘊中。疏述然未度法障未名真淨菩提心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大乘見道二障分別起俱斷故難勢被運候共。法相一途所談爾。深教意不必然乎。于天台四教別圓二教意先斷界內見思惑。後斷無明見思見候條。無不足候。次至度無量見網釋者。人執見惑多差故雲無量。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學摩訶衍人湛寂位未及證寂然界故被成立候共。思寂然界菩薩進第二劫。法相大乘菩薩故見道所斷不可違法相斷道事。不待言處候。次至經疏文者。明修惑留滯義雲住蘊中。判然未度法障得意。不敢成妨候。

    至者學大乘人見道二執見惑悉可斷歟否之所論候。

    法執當心。

    難意。凡二執名字諸教一同名目候。而今既雲法執上者非人執事。不及異求處候。因次下雲雖不于中起諸我倒。我倒名義人執事分明故。于對彼法執者。旁疑冰難消候。

    答意。凡所寄齊三果學人雲淹留修行者。修惑漸斷義候。然今解法執當心重。釋故名淹留修行故。可人執修惑義勿論候。是以按釋文次第。第三重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人執事明鏡上者。前位第二重所斷人執修惑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二執名字諸教一同名目故難破來候共。修惑迷事惑故稱法執事。如淨影大師見修二輪惑名人著我法著我得意置候。次至雲對我倒法執故者。見惑名我倒事。誠證在近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淹留修行者修惑漸斷義故成立聞候共。能寄齊大乘菩薩二地以上法執修惑漸斷義雲淹留修行得意。無子細事候。次第三重拔業煩惱等人執故成來候共。是又菩薩二障種子習氣金剛無間道斷義。寄齊小乘無學故。無不足候。

    至者今法執當心可二執中法執歟否之所論候。

    下地三執。

    難意。凡緣覺于凡位預斷下八地惑。後入見道起無漏智斷非想地惑故。下地者可指下八地事。不及異論處候。由此覺苑法師釋稍離下之八地三妄執故故。旁御答難思候。

    答意。凡下地三執者。可指前三果所度三妄候。爾彼可盡九地修惑故。下地者可聲聞地義勿論候。是以當段鉤鎖明學大乘人斷聲聞所斷九地修惑畢。進斷緣覺不共業煩惱株杌義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緣覺于凡位斷下八地惑故難勢來候共。今對緣覺不共習氣斷雲下地故。可指聲聞地義。道理必然候。次以覺苑釋備誠證。彼師無學聖人不謂緣覺段。違宗家意故不依用候。

    會一義意。下地三執可指三果所度成立聞候。共對非想地惑雲下地故。三果所度即下八地惑存候。

    次明緣覺不共株杌種子故被募義勢候共。所斷惑與聲聞不替。十二因緣觀門不通聲聞故。不共義無不足候。

    至者今雲下地三執。可下八地惑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八。

    兩種外道。

    難意。凡雲此宗中說。此宗言所顯顯教悉可屬外道事。不及異求樣覺候。依之疏明外道所不知法。雲無量寶王是即金剛寶藏故。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凡湛寂理三乘同所證候。爾二乘不到源底故且名內外道。菩薩喻大香象王釋到其源底故。不屬外道義勿論候。是以經中嘆湛寂理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二乘猶得此理故應菩薩所得事。道理必然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雲此宗中說故難端來候共。此宗中指外道二乘說內外兩種外道義故。無子細事候。次至稱無量寶王者。學大乘菩薩所得功德雲無量寶王。無不足義候。

    會一義意。湛寂理三乘同證故成立聞候共。二乘既屬外道故。菩薩亦可然事。不足怪候。次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時。二乘猶得此理故被立道理候共。二乘雖得此理名外道故得此理。菩薩亦可名外道。道理不待言。故卻難勢潤色候。

    至者內外道中可有顯教菩薩歟否之所論候。

    五喻體空。

    難意。凡體法空者第二劫所觀大乘行軌則候。然寂然界觀門合論初劫。齊拔業因種故。非體法空事。不及異論候。因按疏釋相。或判成實諸宗未甚懸絕。或述猶帶拆法明無性空故。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思湛寂寂然二種菩薩。相當天台所判藏通二教菩薩見候。而上湛寂菩薩釋非如實巧度故。彼拙度拆空。此寂然界巧度體空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寂然界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諸法即空言可體法空觀解義分明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寂然界合論初劫故難勢聞候共。約偏真同故無子細候。次齊拔業因種事。是亦約偏真同候。次至雲猶帶拆法明無性空者。既雲帶故非當體拆法義。不待言條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寂然界相當天台通教歟成立聞候共。相似分有人法俱空同成實宗上者。可藏教分齊歟候。次至疏家釋雲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者。三藏教觀從緣無性。有人法二空談故。約彼法空雲諸法即空可得意候。

    至者今觀察無性空可體法空歟否之所論候。

    證寂然界。

    一旦難意。凡思寂然界。雲大乘菩薩度一重法倒。雲漸過二乘境界故。不可攝第五住心。又偏真觀解故難攝第六住心條。可立一種住心道理。不及異議樣覺候。依之六無畏中為一法無畏。十六重玄為一種阿梨故。宗家御立教一旦不審候。

    答意。只任御定判處候。凡十住心立教專依經論共許之所立見故。除寂然界義。其理勿論候。是以大日經中雖開為一種。疏釋攝二乘。或雲與闢支佛位齊。或述成實諸宗未甚懸絕故。旁御定判無不足候。

    假令度一重法倒故難端來候共。成實雖談二空攝半字教候。但雲漸過二乘境界者。細論門意候。次至六無畏十六重玄為一種位者。寶珠譬喻不出之故。開合出沒不一準候。

    會御定判義意。住心立教仕經論共許故成立聞候共。縱菩提心論略之。大日經中往往為一種位故。難被略事候。次至三劫釋雲與闢支佛位齊等者。為令進第二劫。且雖下雲闢支佛位齊雲未甚懸絕。又雲大乘行者雙離違順八心故。實與成實宗隔絕義得意候。

    至者證寂然界不立一種住心者。一旦不審所論候。

    復次大乘行。

    難意。凡今此文第二劫標句上。大乘行言不簡第七。無緣乘義法無我性名不局第六故。可通二個住心事。不及異論候。依之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存他緣覺心兩種見候條。旁疑殆不散處候。

    答意。凡他緣大乘心立名專依發無緣乘心文故。宗家以今文證第六住心候。爾者局第六義勿論候。

    是以菩提心論明第六住心。雲又有眾生發大乘心。簡小乘約大乘初教。有此簡別之稱間。旁如答申候。

    假令大乘行發無緣乘心等名義無簡別故難端來候共。約始標此號事。如無雲天得意無子細候。次以六無畏中法無我無畏被備的據候共。經文雖局第六。疏家探意加釋第七。故無煩候。

    會一義意。宗家以今文證第六住心故成立聞候共。總標屬前段。總結屬後段。聖教常習故不及劬勞候。次至菩提心論釋者。第六住心稱發大乘心事。自本不遮之故。不敢成相違候。

    至者復次大乘行發無緣乘心者。局第六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三界唯心。

    難意。凡按經說相。雲觀察蘊阿賴耶。蘊阿賴耶不通真理故。唯心之心可局事心事。不及異論處候。依此慈恩法師依經論文立五重唯識時。引華嚴三界唯心文證第二舍濫留純識。其前四重事唯識事治定故。旁疑網難決候。

    答意。凡說觀察蘊阿賴耶知自性等。自性言是三種自性故。依圓二性真事二心義勿論候。是以疏家往往引莊嚴論三性文被證阿賴耶三義候上者。可通真事二心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蘊阿賴耶局依他故難勢來候共。觀依他如幻。遍計實執除圓成真理顯雲知自性故。通真事二心基本候。次至三界唯心文證第二重唯識者。今雲心外更無一法。釋相異第二重故。可廣通真事二心存候。

    會一義意。知自性言通三性故成立聞候共。據唯識論等。以幻焰等八喻喻依他故。今觀六喻知自性。依他自性可得意候。次至疏家引莊嚴論三性文者。自元觀阿賴耶顯圓成理義不遮候。

    至者三界唯心文可通真事二心歟否之所論候。

    般若方便。

    難意。凡按文相次第。以寂然界偏真智。望第二劫中道觀。判勝劣釋文故。可指緣生中道觀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覺苑釋雲若失般若無所得方便。無所得言所顯指第二劫觀旨分明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失者翻得言候。然初劫智未得第二劫之智條。可指寂然界當分之智義勿論候。是以初劫末釋寂然界位判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上者。指寂然界之智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以寂然界偏真觀望第二劫中道觀釋文故疑難來候共。寂然界智沈偏真理故。可墮斷滅不墮異二乘事。具般若方便助故顯釋故。無相違候。次至覺苑釋雲無所得方便者。大乘行者跬步時住無所得觀解故。無子細事候。

    會一義意。失者翻得言故成立聞候共。失退其義全同候。而于退有三種退中。未得退未得法雲退旨。俱舍釋明鏡候。次以初劫末釋雲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被備誠證候共。初劫雲證小涅。今雲濫方廣道人。彼此相對異故。初二劫方便別事。如視掌候。

    至者般若方便可第二劫緣生中道觀歟否之所論候。

    六喻三性。

    難意。凡六喻皆是非有似有義不順遍計偏有圓成真有故可唯喻顯依他事。不及異論處候。依此唯識論中舉依他八喻。釋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故。旁疑冰難解候。

    答意。凡經文知自性如幻等之自性言可通三種自性故。可三性俱喻顯義勿論候。是以疏雲然阿賴耶有三種義。引莊嚴論求真實偈。被顯幻事譬三性旨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六喻皆是非有似有義故。疑難來候共。取喻隨宜故。或以幻事喻依遍二性。或以彼無體譬圓成第一義事。如莊嚴論譬說得意候。次至唯識論文者。彼依一往義門喻依他。如中邊論者。以八喻喻依遍二性故。不可局定候。

    會一義意。就經文知自性如幻等之自性言被成立候共。依唯識頌雲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故。指依他雲自性。無子細事候。次至引莊嚴論者。彼論但取三性義迄。非幻事直譬三性故。成的據間敷候。

    至者今六喻三性共喻顯歟否之所論候。

    三性俱真實。

    難意。凡實必對虛事候。然遍計虛妄起無可對虛故真實可局依圓事。不及異論候。依之慈恩大師釋遣虛存實識。雲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故。旁難勢有由樣覺候。

    答意。凡今文求真實偈候。而既求真實法門時所舉示三性故。無偏頗可真實義勿論候。是以莊嚴論被指勸故應知三性俱真實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遍計虛妄起法故。被構難勢候共。遍計真實可有二義候。一情實故雲真實義。一遍計理無即真實故雲真實義。依何義無子細事候。次至慈恩釋者。彼約唯識觀解。今依凡夫情實故。不成相違候。若又約理無即真實義者。相應觀解故成難間敷候。

    會一義意。今文求真實偈故成來候共。舉三性顯圓成真實故不背求真實義候。次至論文雲俱真實者。今舉三性顯遍計無體。圓成真理自顯故。了真理外無別物雲三性俱真實。無不足候。

    至者三性俱真實者。可三性各別存真實義歟否之所論候。

    無體非無體。

    難意。凡上正舉三性譬時。雲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既幻師譬依他。幻事譬所執分明故。遍計有無義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釋此偈明幻事非有而有意。指所執情有理無見故。旁難勢叵止候。

    答意。凡按釋相。如彼無體故文釋此譬依他分別二相亦無實體。如彼可得故文述此譬虛妄分別亦爾故。今幻事依他譬義勿論候。是以疏家判此幻即譬諸蘊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就上如彼起幻師等文難勢來候共。為取幻師術力。雖雲譬說虛分別。術力在幻事上故。尚屬幻事候。次至幻事非有而有文者。而字起盡相會依他假有實無故。還答者依憑候。

    會一義意。以如彼無體故等偈長行釋成立聞候共。非幻事直譬虛妄分別。依他迷因故以依遍計可得依他迷因義顯釋爾候。次至此幻即譬諸蘊疏家解釋者。讀文點故不及劬勞候。

    至者今無體非無體文顯遍計有無義歟否之所論候。

    真實性體。

    難意。凡依他因緣假有法故不可雲真實條。可局真如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莊嚴論或雲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或述法界與世間未曾有少異故。旁難勢難閣候。

    答意。凡于圓成實性有二門廢立中。常無常門圓成雖局真理。漏無漏門圓成通無漏有為故。不局真如義勿論候。是以唯識論判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乃至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遍亦得此名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依他因緣假有法故難端聞候共。無漏有為法名圓成實性。唯識定判故不及劬勞候。次至第一義諦稱者。如起信論雲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者。不簡智事明鏡候。次法界與世間文且約真理釋得意。無子細義候。

    會一義意。漏無漏門圓成通無漏有為故被成立候共。總雖有其義。于莊嚴論者。偏依常無常門圓成見候。次至唯識論勝用周遍亦得此名釋者。總有漏無漏門圓成事。不遮之故無不足候。

    至者今真實性真實可局真如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九。

    三性前後說。

    難意。凡按三時之次第。三無性般若皆空義當第二時。三性第三時中道顯了教故。可無性前說三性後說事。不及異求處候。因此義燈判無性先陳三性後說故旁難勢有由樣覺候。

    答意。凡深密經說相第二卷初法相品說三性。次無自性品說三無性候。然則三性三無性可前後義勿論候。是以天親本頌雲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護法釋論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立彼後說三種無性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三時教次第第二時般若無性教故。難勢來候共。義燈釋經辨三時非約前後以類相從故。不及私會通候。次證義燈三義中第一釋。彼師自判然第二勝故無煩候。

    會一義意。凡深密經三性前說。無性後說故成立聞候共。一時一會說故。不成說時前後之證候。次至天親本頌護法釋論者。頌雲故佛密意說。釋述說密意言顯非了義故。三無性指第二時條。無相違候。

    至者三性無性前後說歟否之所論候。

    後二無性。

    難意。凡思依圓二性。正後二智境界其體非無故。不可于法體直立無性名事。不及異求候。依之慈恩釋判非無後二性但無計所執故旁疑滯難散候。

    答意。凡三性三無性相對法門候。而三性既于當體立此稱上者。依圓當體可立無性稱義勿論候。是以唯識論被述假說無性非性全無故。旁如答成候。假令依圓二性正後二智境界故難勢來候共。後二無性依圓當體有可空義故。雖立無性稱非可被遮法故。為真實所遮者。即遍計所執條。無相違候。次至慈恩釋者。自元後二性非可被遮法。終為所遮者。計所執故被釋爾候。

    會一義意。三性三無性相對法門故成立聞候共。雖依三性立三無性。遍計體用都無法。依圓諸法體實故。雲所遮者但計所執。無不足事候。次假說無性釋。執者意樂依圓思實雲依圓空稱無性故。雲假說無子細事候。

    至者後二無性于當體直立無性之名歟否之所論候。

    心王第八。

    難意。凡按釋相。雲譬如大海波浪以從緣起故(乃至)。心王亦復如是。大海譬心王。波浪喻心所(見)。故心王可通八識事。不及異求候。因上釋判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王所相對分明故。旁疑滯不散處候。

    答意。凡今段明三論法門時。彼宗第八為佛性真識。七轉定生滅妄識故。譬海水心王可局第八義勿論候。是以嘉祥大師判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等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取大海波浪譬雲心王亦復如是故難勢來候共。今譬取楞伽藏識海常住七識波浪轉文意(見)。故還成潤色候。次至上釋以心王對心數者。為七轉顯妄體。殊舉相應心數客塵煩惱者。有其理事候。

    會一義意。三論宗第八定佛性真識故成立聞候共。于性宗有三種識廢立中。今疏依共相八識得意。無子細事候。次至寶窟釋者。嘉祥雖依離分八識。于七轉如述在緣常靜。心王通八識義不敢成相違候。

    至者今此心王可局第八歟否之所論候。

    心中秘密。

    難意。凡心中秘密種種不思議事者。指無盡莊嚴藏名義故。不可通如常八九事。不及異論處候。依此宗家釋中。或雲九種心藥拂外塵而遮迷。金剛一宮開內庫而授寶。或判如上二宮芟剃宅中之荒穢。未開地中之寶藏故。旁難勢難止候。

    答意。凡從此以後方乃說之生後文分明故可通三心義勿論候。是以疏家引法華久遠實成。華嚴詢求知識事。被顯俱名秘密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心中秘密種種不思議事者。指無盡莊嚴藏名義故難端來候共。約理秘密得意。無子細候。次至宗家兩處釋者。彼何顯密對辨判文。今文三一乘對辨故。不成難候。

    會一義意。以從此以後方乃說之生後文被備依憑候共。對治心外之垢者。約顯分齊。心中秘密者。指無盡莊嚴已有故。成顯密對辨候。次至引法華久遠實成。華嚴詢求知識等秘密因緣者。彼開會法華華嚴為密心中秘密義故。不及苦勞候。

    至者今心中秘密者。可通如常八九歟否之所論候。

    嘆德總標。

    難意。凡今文此教余教相對嘆此教菩薩勝德(見)。故嘆德可局第十住心事。不及異求樣覺候。因取譬時。雲舟車神通至到一處。如常八九住心譬舟車事分明上者。疑執更難止候。

    答意。凡今此文嘆第三劫能越之德治定候。然于第三劫能越有三種住心故。嘆德不局第十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嘆其功德耳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就此教余教相對難勢。候共。第二劫第三劫三一乘對辨得意。無子細事候。次舟車神通至到一處釋者。是亦第二劫菩薩喻舟車故無煩候。

    會一義意。今嘆第三劫能越德故成立聞候共。第三劫真言為本。標真言門修行菩薩故。如常八九不存嘆德文候。次至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乃至)。先嘆其功德釋者。第三劫能越雖有三心真言為本故。疏家被判已嘆入真言門功德竟條。及異議間敷事候。

    至者今此嘆德唯嘆第十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空性無境。

    難意。凡空性無相無境界義專三論所談法門故可通第七事。不及異求處候。由此宗家釋或雲三論八不空性談義。或述不生覺心獨空慮絕。則一心寂靜不二無相。或判八不絕戲一念觀空心源空寂無相安樂故。疑難更難止候。

    答意。凡三劫分齊全別故以第二劫覺心乘不可雜第三劫義勿論候。是以宗家以今文證第八住心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空性無境等義專三論所談故御難成來共。空性無境界等名言雖同。三一乘義門各別故。今文不通第七得意候。次宗家處處釋。是亦名言同分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三劫分齊全別故御答聞候共。性宗有一轍義故。覺心乘在第二劫終。兼可攝第三劫始存置候。次至宗家引證者。法性空寂義可通覺心已上三種住心故。以菩提心論旨陳一段證三種住心。可為明證候。

    至者空性無境等義可通第七住心歟否所論候。

    第九證文。

    難意。凡引證既通諸文候。設雖第九住心沈一心無相極理故。可稱心實際事。不及異論樣覺候。因先德釋初一未極為其差別。顯于一文有極未極二義之旨條。旁疑執難止候。

    答意。凡開疏家釋。所謂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文為心實際位。判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故。第九住心非心實際位義勿論候。是以宗家釋中。明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引證既通諸文故難端來扣共。為成極無自性來由。引以上文得意故。無子細候。次先德初一未極釋對極無自性之極字故。顯未極文自為第八住心義候。

    會一義意。雲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成立聞候共。住心引證于一住心存淺深重重例有之故。不成妨候。次至宗家釋者。如雲唯蘊無我一句攝諸部小乘盡者。引證不局一句故可以例候。

    至者所謂空性等文通第九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此中十喻。

    難意。凡按綴文次第候。標此中十喻。結復成戲論故。可第三劫十喻成戲論義事。不及異求處候。因宗家第八住心頌。述前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真者。移今釋意見候條。旁疑難有由事候。

    答意。凡以劣智品望勝智品成戲論道理故。可顯第二劫十喻望第三劫觀門。復成戲論旨義勿論候。

    是以宗家第八住心。證所謂空性離于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上者。所越可前劫事。旁如答成候。

    假令標此中十喻。結復成戲論故難勢聞候共。對望此中十喻。前劫十喻成戲論義故。全非標結存候。

    次至宗家第八住心頌文者。前劫菩薩句正當今釋。此心正覺句準例釋故無不足候。

    會一義意。以劣智品望勝觀門。成戲論道理旨被成候共。對第九者。第八劣故不違道理候。次以宗家以越諸戲論文引證第八住心被備的據候共。對第八前劫成戲論義本自不遮故無妨候。

    至者今復成戲論文第三劫十喻成戲論義歟否之所論候。

    八九淺深。

    難意。凡雖三妄異。于第三重妄執。更無粗細分別之說故。八九所斷不可有不同事。不及異求樣覺候。

    依之窺疏家釋候。今文外不明斷位上者。旁不審不散候。

    答意。凡十住心背向明之次第候。然八九之續生可有斷惑淺深義勿論候。是以或雲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或述轉生極無自性心。一道極無既有二重見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于第三重妄執無粗細分別之說故難勢來候共。大三劫相望時。雖八九所斷同名極細妄執。細論門之時。于其中有淺深得意。無子細事候。次至雲今文外無明斷位文者。下于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之文。正明極無斷惑故。御難自被墮負處候。

    會一義意。十住心背向明之次第故成立聞候共。十住心源一切智智差別乘故。有智行不同。于立二個住心。疑殆有間敷候。次至或雲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或雲轉生極無自性心者。空性等文通二個住心故。約第九邊得意置候。

    至者八九住心所斷可有淺深歟否之所論候。

    極無地前。

    難意。凡三劫十地地前地上不同顯密差別候。然極無自性心顯教極位。地前分齊故。非自宗初地分位事。不及異論候。依此下疏釋然此經宗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顯教極無不可存初地條。旁疑殆不散候。

    答意。凡疏下文判轉生極無自性心(乃至)。至此不思議地乃名真離二乘地也故。極無初地義勿論候。

    是以第三卷雲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乃至)。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三劫十地地前地上不同顯密差別故御難來候共。顯教極位當真言初門故。無相違候。次至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釋者。依今經意。顯教極佛入真言初地。成真言門菩薩故。不違釋文候。

    會一義意。下文雲至此不思議地故。可極無初地義成立聞候共。為顯顯極密因義。第九住心開會為真言初地得意置候。次至第三卷疏雲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者。是又不替已前會通意候。

    至者極無自性心可自宗初地分齊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談義第十。

    寶珠譬喻。

    難意。凡三劫六無畏述如常教相故不可攝第十住心。又如雲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三劫心局出世故不可有世間三個住心事。不及異求候。依之宗家以三劫文唯引證第四已上住心上者。疑滯更難散候。

    答意。凡依文顯相雖局出世。搜深意東一切妄執收三劫故。雖一毫之微善可成三劫能越心義勿論候。是以寶珠譬喻始舉瓦礫無異喻。有八心萌動說。終明生在佛家義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三劫六無畏述如常。又雲出世間心生故。不可攝第十及世間心難勢來候共。約文顯相一途得意故。無相違候。次至宗家引證者。是又約顯相通。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探深意則可通十住心成立聞候共。今經三劫約無漏心建立事。經疏說相分明故。不依用申候。次至雲譬喻始舉瓦礫無異喻有八心萌動說。終明生在佛家義者。寶珠譬喻廣。三劫義狹得意子細有之間敷候。

    至者寶珠譬喻三劫具可有十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十地十六生。

    難意。凡十地十六生數既增減故不可以十六大生攝十地盡事。不及異求候。因心要釋中釋金剛薩飾弧T撲渲シ收歡笪闖省E砸晌砟焉 頡br />
    答意。凡十地十六生約兩部地位故。可十地攝十六生盡義勿論候。是以三摩地儀軌顯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十地十六生數有增減故難端聞候共。金剛三昧經以十地菩薩喻十五日月。菩提心論以十六分月喻十六大生條。地位開合不一轍故不成難候。

    次至心要釋者。于金薩有本有修生二分中。今以修生準本有被明之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十地十六生約兩部地位故被運義勢候共。設雖金薩在地前。余十五菩薩地上雲金剛頂部以十六大生證知地位。無妨事候。次至三摩地儀軌文者。十六生中約證位初歡喜地故舉之。無不足義候。

    至者可以十六大生攝十地盡歟否之所論候。

    復越一劫。

    難意。凡三劫之說段畢說十地。其上雲復越一劫故。以第四微細妄執可雲一劫。事。不及異求處候。由此宗家釋越三妄執越三阿僧劫。是則十地究竟也。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意。越三妄得十地。斷微細妄執升佛果事分明上者。旁難勢有由樣覺候。

    答意。凡按經文。指升住此地稱信解地(見)候。然信解地十地故升住此地可十地義勿論候。是以疏解復越一劫文。判復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阿僧劫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上有十地文。其次雲復越一劫故難勢來候共。雖上明十地。今舉益勸修文故。其意頗異條。依憑成間敷候。次至宗家釋者。越第三劫得初地。斷微細妄執得佛果義分明故。還明二重得益誠證候。

    會一義意。信解地十地稱故成立聞候共。信解名通因果中。今佛果信解得意故。無子細事候。次至判名度三大阿僧劫者。三妄四妄開合不同中。今釋依合門雲爾存無妨候。

    至者復越一劫者。可第三劫極細妄執歟否之所論候。

    第九驚覺。

    難意。凡論驚覺事專可在沈空位義道理必然候。而極無心曾無沈空義故不可須驚覺事。不及異論處候。依宗家釋被顯驚一道于彈指覺無為于未極故。旁疑殆不散事候。

    答意。凡諸乘雖殊以無相一心為極理者。顯家通滿義相故。第九住心可蒙驚覺義勿論候。是以宗家于寶鑰舉驚覺文時。大日金剛守護三經第九住心引證之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驚覺專可在沈空位故御難聞候共。元自沈空義不局第八住心得意故無相違候。次至驚一道于彈指等釋者。住心論指第九住心。判九一道無為宮故。不簡第九義分明候。

    會一義意。顯家諸乘以無相一心為至極理故被成立候共。雖無相為極。第九有沈空義者不見故。無不足候。次至宗家引驚覺之三文于第九住心者。雖證第九。為顯第八為所驚進第九義料簡。無子細事候。

    至者極無自性心蒙驚覺義可有之歟否之所論候。

    心相顯密。

    難意。凡三劫六無畏心相答說候。既問真言行者心相。答之三劫六無畏可密行事。不及異求處候。依之三劫判以妄執為今經之劫旨。六無畏因菩薩有幾種得無畏處間所答行相故。旁疑霧難散候。

    答意。凡見三劫六無畏說文。說常途顯教之行相。不說瑜伽三密之軌則故。非真言行雲事勿論候。是以六無畏釋一一舉真言行者雲與此齊也。寄齊之旨分明上者。旁如答成候。

    假令問真言行者之心相故御難聞候共。自元經本意雖欲顯真言行者心相。深密難直示故寄齊常途顯之者。巧妙說相候。次至雲三劫以妄執判之。六無畏答菩薩無畏處者。是亦欲明真言行者心相寄齊如常顯之旨以前會之通候。

    會一義意。三劫六無畏說文偏說顯教行相不說三密軌則故成立聞候共。今所論經文說相候。疏有寄齊如常釋之處者。不遮之故無子細候。

    次至六無畏釋一一舉三密行位者。隨三密行位或兼修有漏世善。或兼觀有相四念處。或兼觀陰界入等為助修故雲與此齊候。

    至者今眾多心相直明真言行歟否之所論候。

    心相寬狹。

    難意。凡三劫六無畏一雙法門候。然三劫既不局心相。通殊異續生之答說上者。六無畏不可局隨一事。不及異求處候。因此住心品總結文結成已說淨菩提心諸心相竟故。旁難勢難閣候。

    答意。凡今猶是答前心相句詞。專對三劫亦是答諸心相文(見)候。若爾彼心相既局一種故。此心相不可通諸句義勿論候。是以按三劫六無畏不同候。三劫淨心十住心轉升殊異義分明候。六無畏唯說甦息處不明住心轉升義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三劫六無畏一雙法門故成義勢來共。說相雖似其意頗異故成難間敷候。次至住心品總結文者。彼總結文故雖心相言廣通諸句。今配屬九句之答說故。義門大異條。難被備依憑候。

    會一義意。就猶是答前心相句詞成立聞候共。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釋起盡其體可全同義分明上者。無子細事候。次至雲六無畏不明住心轉升義故者。六無畏淨心前後差別可名殊異心事。不足怪處候。

    至者今此心相可九句隨一心相歟否之所論候。

    心法色形。

    難意。凡以色形有無為色心差異事候。若心法存色形可六大雜亂色心難分條。不可有色形事。不及異論候因宗家一處釋判自觀我心雖無色無形故。旁難勢有由事候。

    答意凡顯乘以心為本。以色或為所變相分。或為緣起枝末故。色心相分心法不存色形候。而自宗意色心居實際而二不二故。心法可存色形義勿論候。

    是以經說月即是心心即是月。論演我見自心形如月輪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心法存色形者。六大可雜亂難端來責。以慮非慮為色心體故無妨候。次至雖無色無形釋者。釋三解脫門中空解脫門故。遮情破執之說非表德實義故。不及苦勞候。

    會一義意。凡自宗替顯乘談。色心居實際故被成立候共。色法所依本源。心法所起末。無色相得意故。替顯乘詮聞故。不足有之間敷候。次至經文者。依深秘義別途說故。不及子細候。次論文顯心法清淨圓滿相如月輪釋料簡申候。

    至者自宗意于心法可存色形歟否之所論候。

    沒心實際。

    難意。凡心實際之義專當空性無境第八住心義分明故非第七住心事。不及異解處候。依之疏家第三劫釋被顯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上者。旁難勢難止候。答意。凡前以心沒法中文既居第二劫。對初劫寂然界故。今沒心實際尤居第三劫。可對第二劫條。指第七住心義勿論候。是以今文雲欲離有為無為界。全同第三劫離有為無為界文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心實際義專當第八住心故難端聞候共。心實際言隨宜不定故非苦勞候。次至心實際亦復不可得等文者。彼亦指第二劫雲心實際得意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以心沒法中文居第二劫對寂然界故被證例候共。即空幻既居初劫對同劫湛寂故。例證無不足候。次至欲離有為無為界釋者。大師以第三劫離有為無為界等文。證八九二個住心故。為第九說文時有為無為界還指第八故。不敢成由候。

    至者今心實際可指第七住心歟否之所論候。

    十喻體空。

    難意。凡十緣生句之觀門者。心垢對治之方便故。尤可遮行者迷執候。然不可直空其體事。不及異論處候。依之疏或雲離于慢著。或述亦不生著。不雲遮其體條。旁不審難散候。

    答意。凡行者觀心之上現普門之境界事。專有微細心垢故候。若心無一點虛假。自心即法界曼荼本尊行者中間所現影像可空其體義勿論候。是以疏家釋乾闥婆城喻。判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故。旁如答成候。

    假令十緣生句心垢對治之方便故御難來候共。觀體空時彌遣執之義成故。無子細事候。次至或雲離于慢著。或雲亦不生著者。是亦空體故離慢著候。會一義意觀心上所現之普門境界依心垢故御答聞候共。行者觀心為緣照見自性本有海會故。不可同遍計存境候。次證乾闥婆城釋。為令離慢著譬說。雖雲非實有。法體如來金剛幻故。不生之生得意候。

    至者十緣生句觀門遮所現海會體歟否之所論候。

    悉地寬狹。

    難意。凡即身義中舉法佛持明二種之悉地。是即可普門一門悉地候。而今雲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地宮中故。局持明悉地不通法佛悉地雲事。不及異義樣覺候。依之三品悉地是行者游歷剎土。並十喻所觀境界故。旁疑網不決事候。

    答意。凡分三品意為可盡一切悉地見故。不可局持明悉地義勿論候。是以按十緣生句觀門。修行入證旨要故。不可廢普門軌則條。旁如答成候。

    假令就即身義舉法佛持明二種悉地被構難勢。即身義為簡異法佛悉地。且因位悉地名持明悉地。今指能成行者。不指所成悉地故。彼此釋意殊得意候。次至雲三品悉地行者游歷剎土故者。上品悉地密嚴佛國者即是開顯心內曼荼金剛界宮義故。無相違候。

    會一義意。作三品分別為可盡一切悉地故成立聞候共。于因位立五種悉地上。于持明悉地開三品事。不足怪候。次至雲十喻觀門修行入證旨要者。從初發心乃至因滿深修觀察故雲旨要。無子細事候。

    至者今三品悉地宮一切悉地悉可有歟否之所論候。

    大疏百條談義之草上下二冊筆記之竟。蓋便後學耳。

    E貞亨紀元甲子首夏谷旦。

    瑞應休隱比丘運敬七秩有乙識焉。

    貞亨紀元歲次甲子初冬之月。依僧正運敞老和尚之命。附四聲清濁之星點畢。

    門人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