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關中疏
    大正藏第85冊No.2777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No.2777[cf.No.475]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中京資聖寺沙門道液集

    昔漢明中法教始流于䓗左肇建塔像翻譯尚阻。爰及魏晉創峪宣傳而所出諸經猶詞疏理蹇。蓋習學者未融于大觀。傳譯者闕通于方言。既為大法𣷽微未可量其得失。自秦弘始三年冬羅什入關。先譯大品智論爰及中觀門百使陶染至理。然後重譯茲經及法華等。所以文切理詣無間然矣。曰者傳習多疏道尚學以膽異端致使大宗蕪蔓真極。而關中先制言約旨深將傳。後進或憚略而難通。蓋時移識昧。豈先賢之闕歟。道液不揆庸淺。輒加裨廣淨名以肇注作本。法華以生疏為憑。然後傍求諸解共通妙旨。雖述而不作終。愧亡羊者哉。于時上元元年歲次困頓永泰初祀。又于長安菩提道場夏再治定庶法鏡轉明惠燈益矣。

    維摩詰經序

    釋僧肇作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絕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藉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現天下于我無為而惑者睹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藉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悟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于異方召維摩詰于地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像不思議之跡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大秦天王㑺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于萬機之上揚道化于千載之下。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于文。常恐玄宗墜于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城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于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于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于茲顯。然余以短時預听。次雖思之參玄然粗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誠言述而不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維摩詰所說睿曰。夫經或以人為名。或以法名者。自非佛所說。多隨人為名。佛之所說非唯一經。故隨所說法以為名。此經總人法二名者。以人為名則明法之所由。以法為名則略經之大體。所以兩存耳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也。從妙樂國來游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述悟時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進德修善動靜必俱。今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則與聖齊。功推本而尋功由淨名。原其所由故曰維摩詰所說也肇曰。維摩詰秦言淨名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釋彼妙喜現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俱游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至令寶積獨詣釋迦。因留現疾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稱其說也生曰。維摩詰者梵音無垢稱也。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聖言矣經梵雲。修多羅此譯雲契。謂契理之言當根之教。返迷證實。萬聖同規。亦曰。為常故。肇師雲經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也。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此約法受名也。下文雲。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若無增慢者淫怒性。即是解脫此談體也。或就悲願處染不染非道通道。此約用名之。以昔教權引三乘言同解脫。今將返權歸實。故特號不思議也。即大經百句解脫華嚴諸善知識解脫皆同此也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于法自在解脫于閡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雲。法身大士念則隨應不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縛故曰解脫也。若直明法空則乖于常習無以取信故。現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其性虛矣。菩薩得其無定故令物隨心轉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為經之標也肇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自始于淨土。終于法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榜指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跡心不安然。故復言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惑既脫矣則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背神奇必脫諸惑。脫惑在乎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彰9隊掌淝笥健5接誶笳吆位疾晃蠔躅T弧F腥隡腦i鎘興怠V諫 悶浣棠 饉傘9拭滴 凰家欏K淥刀銋茪偷w矣謨小K湮銡a芩倒什緩矣諼蕖?沼興荒芾酃拭 ﹦饌選br />
    佛國品第一

    什曰。經始終由于淨國。故以佛國冠于眾篇也。真應二土會以平等。廣如下文。然十四品經大分三別。初此品半為未信令信故名序分。次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分。三後二品盡經悟已應傳名流通分。初序分中復有三別。初列時方處等。是集經者引事證信。次合蓋現土。是說經者駭物令信。後稱嘆贊揚。是問經者使仰德生信也。初文又六。一信經辭。二傳經旨。三聞經時。四說經者。五听經處。六聞經眾。

    如是此初信經辭也。肇曰。如是信順辭也。夫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

    如是我聞此二傳經旨也。肇曰。出經者明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

    一時此三聞經時也。眾生信重為感如來悲願為應道交故曰一時。肇曰。法王啟運喜集之時也。

    佛此四說經者。梵音雲。具言佛馱。此翻為知者。大品雲。知諸法實義故。大論雲。菩提名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圓德備言誠物信也。

    在毗耶離此下五列听經處。有通有別。通為遠者知別為近不謬。此初通處。肇曰。毗耶離國名也。秦言廣嚴。其土平廣嚴事因以為名。又雲。好稻土之宜也。

    庵羅樹圓別處。肇曰。庵羅樹名也。其果似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經。園者住處之通稱。梵雲僧伽藍摩。此雲眾園。言伽藍者略也。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此下六列同聞經眾證非己謬傳眾有三別。初列聲聞。形心俱勝證信最親故先列也。次列菩薩。心同形異證信小疏故次列也。後列天龍。形心俱乖證信最疏故後列也。初列比丘與者共也。大即極果比丘人名眾言和合。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能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無一名以譯之故存其義名焉。

    菩薩此下二列菩薩眾。文五。一舉名。二辯數。三嘆德。四列名。五總結。此初也。肇曰。菩薩正音雲菩提薩省F刑岱鸕酪病H是匱源笮摹V諫寫笮娜敕鸕酪病N揭源蟊 俏薇 性肝 鍇蟺攔室悅 J蒼弧4笫糠燦腥幀R徽叱黽搖6 詡搖H咚嚼礎8創我徽囈嵋瞪懟6叻ㄉ硪病4酥釁腥嗍欠ㄉ懟H揮Ω兄 斡胛鑀 !N 蚱肫淥6酉牘示俅笫H緩笮虻亂病br />
    三萬二千二辯數也。

    眾所知識此下三嘆德也。文三。初總嘆。次別嘆。後結嘆。總嘆又三。此初嘆外化也。聞名欽風為知睹。形飲化為識。肇曰。大士處世猶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二自行也。大智嘆解本行嘆行。肇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眾行為本。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三結釋也。肇曰。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乎。睿曰。凡有二種。或以神化所加令其暫悟名為建立。或以妙法啟心化之同已亦名建立。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此下二明別嘆文三。初約護法嘆。次約修行嘆。後就近果嘆。初文又三。謂護法。護人。結釋。護法復二。此初嘆修因也。肇曰。外為護法之城。內有受持之固也。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使物無異見故言護也。復次一切經法皆名法城。護持宣布令不壞也。有能持正法亦兼護之也。睿曰。真理為法文字為城。城塹固則內不害。文字存則理不虧也。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二嘆功成也。肇曰。師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學。喻師子吼。眾獸下之行滿天下故稱無不普。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此二嘆護人。亦二。此先嘆心也。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二嘆功圓也。肇曰繼佛種則三寶隆。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謂也。謂能積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不絕之功事在來劫。今言不絕則必能也。又于其中間自行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興。眾生無盡故寶亦不絕也。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此三釋嘆。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種外道也。天台雲。禪定伏愛得通。以降眾魔智惠破見。發辯以制外道。如問疾品明。

    悉以清淨此下二嘆修行文。即二別自行化他也。前自行復二。初嘆斷德。後嘆智德。斷德文三。此初總嘆也。

    永離蓋纏二別嘆也。肇曰。蓋五蓋。纏十纏。亦有無量纏。身口意淨三業悉淨則蓋纏不能累也。五蓋者。一貪欲蓋。二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初二障戒。睡眠障惠。掉悔障定。疑障解脫及知見。十纏者無慚無愧慳疾悔眠掉舉干蚣胺薷慘病nT弧7卜蛑菇嵩菝鴰股6四衙鷸ィτ紗妗4笫苛誦榍槌揪慵琶鶇 「匏摹7ㄉ砭尤徊宦酃試埔病br />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三結嘆也。什曰。不思議解脫即其類也。于物無礙故名也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于諸法通達無閡故心常安住。

    念定總時辯才不斷此下二嘆智德亦三。此初總嘆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念謂之總持辯才七辯也。大論雲。一捷疾辯。二利辯。三無盡辯。四不斷。五隨應辯。六義辯。七世間最上辯。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斷。睿曰。念不忘則惠逾增。定不舍則心常一。持善不失則強憶識而惡不生。辯不絕則化無閡備。此四門可以官府萬行故曰也。什曰。菩薩得此四法也。深入堅固經身不失。歷劫逾明故言不斷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二別嘆智德。肇曰。具足謂無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為故無德不為。是以施極于施而未嘗施。戒極于戒而未嘗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三約位結也。肇曰。忍即無生惠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為名。得此忍則于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初明內具化行。後明行化利物內行。復三。初明說法德。次明無畏德。後明名聞德。初說法文二。此初舉堪能轉不退。轉不退輪。肇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通無系于一人名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士亦能隨轉也。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二釋堪能隨轉。肇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謂由知病識藥故能隨轉也。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此下二明蓋眾無畏德文二。此初標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所畏。一得聞總持。二知眾生根。三不見能難已使不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眾疑。有此四德故能映蓋大眾。

    功德智惠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此二釋也。什曰。明備此德所以無畏。肇曰。心以智德為嚴。形以相好為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靡俗。亦為尊形者示嚴相耳。豈俗飾之在心也。

    名稱高遠逾于須彌此下三明具名稱德。是即凡以名壞行。聖以名化物。文二。此初標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方取其遠。今逾須彌取高。高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二釋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惡益。三明獲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標二喻。況說法應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痴暝也。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有神寶。能放光除暝。亦因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于眾言音微妙第一二法合也。謂出世善言故稱第一。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復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余習三釋也。凡夫不了緣生故執無因邪因。二乘不了緣滅故滯涅。皆非深也。菩薩悟生非生。證滅非滅。使習俱亡故名深入。故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肇曰。深入為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余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此下二明破惡益文二。初舉二喻。二總結。又前喻破見。後喻破愛見。以迷理愛以滯事固其見則眾惑無由喪。縶其愛則善牙莫能發。故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說法無畏。上師子吼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法眾咸敬順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又肇曰。法音遠震開導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

    無有量已過量此二結嘆。然智依理發。德與智冥理。智無邊德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此下三明獲果益文二。初標導師得寶喻也。六師邪導不獲真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故借喻焉。肇曰。導眾生入大乘海。采眾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此下二釋能導所以以具權智故也。智達深義能住菩提。權悟眾生往來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在茲焉。故楞伽經雲。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無畏十八不共此三明近果嘆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證也。肇曰。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所以辯其等者明一大道理無不極。平若虛空。豈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佛惠且以近矣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而生。後明應生利物。此初證無相故諸趣自閉不舍大悲而現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肇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生五道。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二明所以應生非己業系。但為利他作醫王耳。肇曰。法藥善療喻醫王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此三總結嘆也。文四。此初句正報滿也。肇曰。無德不備。

    無量佛土皆嚴淨二依報滿也。肇曰。群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三利物德滿。肇曰。法身無形聲應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無益哉。睿曰。法身無身。無身故感而後應。感而後應則無應而不會。故使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四自行德滿。肇曰。功不虛設。睿曰。法身無為。為不由己為不由己則動無非時。動無非時故能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此三總結也。

    其名曰等觀菩薩此下四列名。睿曰。此諸菩薩或以功行為名。亦有因相得稱非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為可望文。消息無定義也。什曰。等觀四等觀眾生也。

    不等觀菩薩智惠分別諸法也。

    等不等觀菩薩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什曰。于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薩什曰。說法中在。

    法相菩薩什曰。功德法相現于身也。

    光相菩薩什曰。光明之相現于身也。

    光嚴菩薩什曰。光明莊嚴身也。

    大嚴菩薩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也。

    寶積菩薩什曰。積聚智惠寶也。

    辯積菩薩什曰。積聚四辯也。

    寶手菩薩什曰。手中出無量寶也。

    寶印手菩薩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相。亦雲有寶印也。

    常舉手菩薩什曰。現已大慈之手撫慰眾生令不恐畏。是以常舉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薩什曰。現常垂下其手現慈心。屈下無傷物之像。

    常慘菩薩什曰。悲念眾生也。

    喜根菩薩什曰。喜根喜等也。亦于實相法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什曰。喜有二種。一不淨喜受也。二清淨法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什曰。辭辯也。

    虛空藏菩薩什曰。實相惠藏如虛空也。

    執寶炬菩薩什曰。執惠寶炬除眾冥也。

    寶勇菩薩什曰。勇于德寶亦得寶故能勇。

    寶見菩薩什曰。以惠寶見諸法。

    帝網菩薩什曰。幻術經名帝網也。此大士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以名之。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網也。

    明網菩薩什曰。明網自說手有網縵放光明也。

    無緣觀菩薩什曰。觀時不取相故無緣亦深入觀莫見其所緣。

    慧積菩薩什曰。積聚惠也。

    寶勝菩薩什曰。功德寶超于世也。

    天王菩薩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生天諸天也。三賢聖天大士皆現生也。

    壞魔菩薩什曰。行壞魔道。

    電得菩薩什曰。因事為名。

    自在王菩薩什曰。于諸法自在如王之于人。

    功德相嚴菩薩什曰。功德之相莊嚴身也。

    師子吼菩薩什曰。以大法音令眾生伏也。

    雷音菩薩什曰。所說法能令天人歡喜。群邪振悚猶若雷音聞者喜懼也。

    山相擊音菩薩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剛強音聲振擊若兩山相搏。

    香象菩薩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薩什曰。其香最勝。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進菩薩什曰。始終不退。

    不休息菩薩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薩什曰。生時有妙瑞也。又曰從法化生為妙。

    華嚴菩薩什曰。以三昧力現眾花。遍滿虛空大莊嚴也。

    觀世音菩薩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世自在。

    得大勢菩薩什曰。有大勢力也。以大神力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返振動惡趣休息。

    梵網菩薩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網言其多。

    寶杖菩薩什曰。或物寶。或法寶以為杖。

    無勝菩薩功德超勝也。

    嚴土菩薩什曰。淨國土。

    金髻菩薩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薩什曰。如意寶珠在其髻中。悉見十方世界及眾生行業果報因緣。

    彌勒菩薩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雲無勝。南天竺婆羅門子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此五結眾數。肇曰。嘆德列名。所存名以證經也。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听法此下三列雜眾。此梵王眾。肇曰。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此帝釋眾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億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釋。故言余亦或從他佛土來。

    並余大威力諸天此諸天眾。肇曰。除上梵釋余大天也。

    龍此下八部眾也。肇曰。龍有二種。地龍虛空龍。種有四生也。

    神肇曰。神受善惡雜報其形勝。人劣天身輕微難見也。

    夜叉肇曰。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門合。

    乾闥婆此雲香蔭。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現。然後上也。

    阿修羅肇曰。秦言不飲酒。此神類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能與天共斗也。

    迦樓羅肇曰。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上有一角。遂稱為人非人。亦天樂神小不如乾闥婆。

    摩羅伽等悉來會坐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在坐听法。

    諸比丘比丘尼此下四眾也。肇曰。比丘義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稱得道者。

    優婆塞肇曰。義名信士。又曰。五戒為近事男。八戒為近住男。

    優婆夷俱來會坐夷者女也。準上可知。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此二明佛現神變駭物令信投人夜光勘不按劍。況乎深妙。未信而傳。凡物易以相從。難以理悟。故神化無方使受行也。文有二別。初明佛現勝身後明寶積獻蓋前文三法喻合也。此即初現勝身也。昔說小乘法微而相劣。今將說大乘法勝而相勝。法華雲。著弊垢衣執除糞器。此表昔說小乘現劣相也。又雲。于其門內踞師子床羅列寶物。此表說大乘現勝相也。故下偈文目淨修廣等嘆勝相說法。不有不無等嘆勝法。始在佛樹等嘆劣相。三轉法輪等嘆權法也。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眾須彌山等喻也。安處眾寶等合也。肇曰。須彌秦言妙高山。處大海之中水上方三百三十六萬里。如來處四部之中威相超絕。光蔽大眾猶金山之顯溟海也。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此二明獻蓋現瑞表說淨土之相也。文三。初獻蓋。次合蓋。後歸信。此初獻蓋。表大慈蔭物。淨土化生即大慈之事也。肇曰。寶積亦法身大士也。常與淨名俱詣如來共弘道教。而今獨與里人詣佛者。將生問疾之由啟茲典之門也。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二合蓋文二。初合蓋。表內慈無緣絕于彼我二。外現淨土表應物差別淨穢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寶積等蓋殊而慈局執。亡性一諸佛所以蓋合而慈覆三千。什曰。現此神變其旨有二。一者現神變無量顯智慧必深。二者寶積獻其所珍必獲可珍之果。來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原及日月星晨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于寶蓋中二外現差別。前合蓋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別者亦表應身隨緣國土不一文二。初現此界。二現十方。此中文三。初十山表陸居眾生住處。二大海表水族居處。三日月等表空居住處。然此三類等以慈覆故俱現蓋中。肇曰。蓋亦不廣而彌。八極土亦不狹而現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二現十方。吳本雲。十方諸佛佛國嚴淨及十方佛所在說法皆現寶蓋中。此即現相明宗旨可見矣。肇曰。將顯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現十方也。諸長者子皆久發道心而未修淨土。欲悅其來供之情啟淨土之志。故因其蓋而現焉。

    爾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此三睹瑞三業歸信也。什曰。信樂發中現相于外也。

    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此下三明問經者。稱揚佛德使物歸信為啟問之由。肇曰。形敬不足。以寫心故復贊之詠之。三十六行偈。述嘆文四。初嘆大乘勝應。二嘆小乘劣應。三嘆現瑞表發。四嘆佛三密功德。前文又三。初兩行總嘆內德。二兩行明神通。三五行嘆說法。此初也。

    目淨修廣如青蓮此初四句此句嘆形。肇曰。五情百體目最為長瞻顏而作故先嘆目也。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

    心淨已度諸禪定此句嘆心。肇曰。形長者。目主德者。心嘆目則攝眾相。嘆心則攝萬德。故作者標二為頌首。禪定之海深廣無際。自非如來清淨真心無能度者。

    久積淨業稱無量此句嘆因。肇曰。于無數劫積三淨業故名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此句嘆果。言與眾同游八正至寂滅涅。故敬禮也。肇曰。寂謂無為寂滅之道也。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此二嘆神通也。以見蓋中國土淨穢不同。為下致問之由也。肇曰。既見合蓋之神變已不可測。方于中現十方國土及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眾會悉遙見聞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此三嘆說法文三。此初標法施也。肇曰。俗王以俗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能導濟無疆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此二兩行嘆法王義。肇曰。第一義為諸法一相義。雖分別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動為乖矣。

    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肇曰。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無定相。隨應而辯為好。異者辯異而不乖同為好。同者辯同而不乖異。同異殊辯而俱適法相故得自在。

    說法不有亦不無此三釋嘆所說大乘二空法也。此初明因緣有故即有非有為法空也。不同小乘舍有證空。此即不亡于空故名法執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緣會則形。會形非謂無。非自非謂有。具有有故有無。無有何有無。有無故有有。無無何有有。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說也。

    以因緣故諸法生此句釋也。肇曰。有亦不由緣。無亦不由緣。以法非有無故由因緣生。論曰。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無無我入不二門。不同二乘舍我住無我也。又我造受三計我之別名。此明由業遷形。豈有常我主其異形哉。肇曰。諸法皆從緣生耳。無別有真宰主之者故無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惡受禍福法。既無我故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此句釋也。肇曰。若無造無受者則不應有為。善獲福而為惡致殃。然眾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之道連鎖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無差毫分。復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此二八偈嘆昔說小乘權現劣身益物也。文四。初兩行明得道。二兩行明轉法輪。三兩行明得益。四兩行怨親平等。此初光明降魔證滅。謂如來應跡王宮割愛逾城歷試邪道。舍邪坐樹。誓取菩提。魔宮振動先權色貪。次伏怨敵。外魔既散方證涅。甘露擇滅。結習內魔于茲永盡。佛樹者菩提也。始言初也。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此釋伏外也。一解雲。昔六行修禪及苦行等。菩薩無心受彼邪法。但為示同調伏耳。又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樂是行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萬法普照而心未嘗有苦樂。是經而不為受物。我永寂。豈心受之可得。此無心伏于物而物無不伏。受者受著也。

    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此二明詣鹿野苑轉法輪也。道成即化物故。次說法文二。此先明轉法也。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引證轉也。謂初示四諦法相也。次勸修行此四諦也。復言我已獲證令信受也。大千者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輪常淨猶虛空也。雖復古今不同時移俗易聖。聖相傳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于是現世間此二明功成。肇曰。初轉法輪時俱輪等五人。八萬諸天得道。此常清淨之明證覺道。既成佛寶法輪。既轉法寶五人出家得道。僧寶于是言其始也。五人者x陳如摩訶男阿濕卑婆提婆敷也。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此三明得益。明斷見修惑得涅益也。肇曰。九十六種道上者。亦能斷結生無色界天。但其道不真要還墜三途。佛以四諦妙法濟三乘。眾生無有。既受還墜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畢無為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濟以法藥故為醫王之長也。此則法輪淵曠難測。法海流潤無涯德無邊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此四嘆平等文三。此初八風不動也。肇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之風不動如來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此二違順不動。肇曰。截手不戚捧足不忻。善惡自彼慈覆不二。又順法違法及不違順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三結釋也。肇曰。在天為天寶。在人為人寶。寶于人天者豈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眾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此下四行頌上獻蓋等三奉微蓋等獻蓋也。于中現等合蓋也。眾睹等眾嘆也肇曰。微微小也。所奉至微所見至廣。此是如來哀愍之所現。十力者是如來別稱耳。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此下第四嘆佛三密利物功德。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眾庶懷歸淨信有殊佛亦隨應。肇曰。法身圓應猶一月升天影現百水。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此下六行嘆口密四辯。此初二行法詞二辯也。隨類各解諸法名字不同。此法辯也。皆謂世尊同其言音此詞辯也。佛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無言之言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此兩行嘆義辯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惡之義。二乘示以無常寂滅等義。大乘示以不生不滅實相之義。肇曰。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各異受異行。獲其異利。或人天樂異。或二乘涅。或究竟菩提一雨所潤三草不同。豈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此二行樂說辯也。肇曰。眾生聞苦報則恐畏。聞妙果則歡喜。聞不淨則厭離。聞法法相則斷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歡畏異生。此豈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道師此下七行嘆心密文三。初兩行嘆智德。此兩行明斷德。後三行明恩德也。智與理冥相如心寂不可以慮知。辯不可以名數定言。十力無畏等者。蓋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懼外難無畏也。二乘所無不共也。名數如別。

    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于彼岸此下斷嘆德也。二乘自斷。大聖兼度。此初自斷結縛。結謂九結。愛恚慢無明疑此五鈍使。見結身邊邪三見也。取結戒取見也。此二結五利使也。慳結嫉結十纏中二纏也。縛者四縛貪欲縛恚縛戒取縛見取縛。亦雲。貪痴三縛。又一念取相頓迷真理萬惑從起皆名結縛。即一切煩惱皆名為結。皆名為縛也。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此明自度結。即能度諸世間離生死也。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于諸法得解脫此下三明無緣悲化即恩德也。此行知生去來于法無著。肇曰。眾生行往來于六趣心馳騁。于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諸法故諸法縛我。我心無染則萬縛斯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于空寂行此行知世如幻而大悲不舍。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也。

    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此行明解諸法而不取著。肇曰。萬法幽深誰識其族。唯佛無閡故獨稱達而聖心無寄猶空無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蓋駭心贊揚信發故。此當根啟悟證果獲益文三。初佛國半品法王命宗。二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揚化。三菩薩行見阿二品宣揚事訖還歸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訖朝尊之類也。初文二。初寶積請說。二如來酬答。初請文二。初明發心即堪聞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此請問文二。先問果。後問因。此初也。佛昔說小乘以丈六一身為真身。亦丘陵一國為真土。今將返小歸大故。于諸方等經明佛身應物無量。悟丈六之非真。于此經合蓋見諸佛國殊。亦了丘陵之非實。故因現蓋有此問焉。又眾生業異身殊處別。諸佛道一身土合同現蓋。既國土有殊故願聞其所以。肇曰。諸長者子久發無上心而未修淨土。所以寶積俱詣如來現蓋。皆啟其也。既于蓋中見諸佛淨土殊好不同志在崇習。故願聞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此二問因。肇曰。土之所以淨。豈校飾之所能淨之。必由行故請說行。凡行必在學地故。菩薩此問乃是如來現蓋之微旨寶積得詣之本意也。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此下二如來酬答文四。此初佛贊也。

    諦听諦听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此二明誡許也。諦听者聞惠也。善思者思惠也。念之者修惠也。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听三受教也。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此四明如來答文四。初答二問。二身子疑問。三指按現淨。四時眾得益。答二問中佛先答果。有法喻合法中又三標釋結也。此初標章總答不。經雲。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又雲。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現佛土不同。明鏡無像即以所照面為像。亦法身無處即以化眾生處為國土。是以所化眾生之類。是如來應物之國土。肇曰。夫至人空洞無像。應物故形。形無常體。況國土之有恆。以群生萬端業行不同。殊化異被。至令報應不一。是以淨者應之以寶王。穢者應之以石沙。美惡自彼于我無定。無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則土之淨穢系于眾生。故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惑謂土之淨穢系于眾生者則是眾生報應之土非如來土。此蓋未喻報應之殊方耳。嘗試言之。夫如來所修淨土以無方為體。故令雜行眾生同視異見。異見故淨穢所以生。無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淨穢眾生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真也。豈曰殊域異處凡聖兩土然後辯其淨穢哉。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此二明列釋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國寬狹不同所以。肇曰。此下釋所以眾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夫形修影長形短影促。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寬狹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恆沙為一國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此二明佛土淨穢不同。肇曰。隨所調伏眾生之深淺而取佛土之好丑。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此三明聞法入惠之差別。如香積根熟而淳說大乘。娑婆根鈍乃先三後一之類也。肇曰。眾生自有見淨好慕。而進修者亦有見穢惡厭。而進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雖異然其入佛惠一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此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為佛事即于鼻起菩薩根。聲為佛事即于耳起根之類也。起根謂信等諸善根即是發菩提心也。又雲。或有忻淨起根厭穢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此三結釋所以也。肇曰。法身無定何國之有美惡。斯外何淨可取。取淨國者皆為彼耳。故隨其所應而取焉。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閡此二喻文二。此初喻菩薩因化眾生故有淨土。肇曰。淨土必因眾生。譬立室必因地。無地無眾生室土無以成。

    若于虛空終不能成此喻二乘不化眾生故無淨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虛無不因眾生故無淨土也。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此三合文可見。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此二答行因也。文二。前橫約一十七行明行淨不同致果各異。後豎約一十三位明行。既從粗階妙國土亦漸微轉淨。此初也。理實萬行遍是淨因。文列十七行者略標宗旨耳。又此諸行皆上半明行因。菩薩成佛等皆舉果釋因。復次自行直心自招法身正報之果。化人行直心感善眷屬得淨土之果。又雲。自行直心教人行直心。贊嘆直心法隨喜行直心者。備此名淨土行也。準此直心余行亦爾。肇曰。土之淨也必在眾生。眾生之淨必因眾行。上直舉眾生以釋土淨。今備舉眾行明其所以淨也。夫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約三心明淨土。肇曰。土無窪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薩淨土。此即因說果。猶指金為食也。直心者謂心質直無諂。此心乃萬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此下舉果釋因。肇曰。化彼同已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佛土之義顯也。自下因果相對。或前後異名。或前略後廣。或前因後果類同行耳。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肇曰。樹心眾德深固難拔深心也。又自心既深則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則所感國土自然功德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法華雲。若有眾生從佛聞法殷勤精進求一切智。如來知見力無畏等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時國土無二乘之名。香積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此下約六度明淨土行也。一切能舍者。肇曰。外舍國財身命貪恚慳嫉名一切能舍也。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肇曰。十善菩薩戒也。亦有無量戒略舉十耳。戒其則無願不故言滿願也。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肇曰。忍辱顏和故系以容相耳。豈直形報而已哉。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得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肇曰。得正定惠決定法相。三聚眾生中名正定聚也。依仁王經。未發菩提心為邪定聚。十信為不定聚。十住已去為正定聚。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此慈悲喜舍也。肇曰。此四心周被無際故名無量也。此下雜就萬行明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肇曰。以四事攝眾生為四。攝也。一者惠施。財法隨彼所須。二者愛心。和言隨彼所適。三者利行。隨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惡同惡而濟惡。遇善同善而進善。菩薩以此為解脫生死而攝眾生不同。凡夫為恩愛名利王法等相攝縛也。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閡眾生來生其國肇曰。方便巧惠也。積小德而獲大功。功雖就而不為證。無為而無所不為。此方便無閡也。復此菩薩自行善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進物善。故雲無礙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肇曰。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也。神足四神足根五根也。力五力也。覺七覺意也。道八正道。菩薩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時正修眾生同生其國。外道邪修土所無也。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同向菩提不住余果。此大士回向也。復次施等善行招人天報。若能回向俱到菩提。此回向為大利也。復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理。此真回向也。故下文雲。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此之謂歟。又回向菩提何德不具也。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八難者三涂北洲無想天世智邪辯佛前佛後生聾生盲也。有說願生善處輪除初五難。發正願輪除世智辯。聰值善人輪除佛前佛後。深種善根輪除生聾盲也。又諸經明。或聞佛名菩薩名相好名經名陀羅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惡八難見佛聞法也。且八難患之極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艱功濟甚大。凡諸學去可不勉歟。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肇曰。犯禁惡名出于譏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知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肇曰。不中夭不殺報也。大富不盜報也。梵行不淫報也。誠諦不妄語也。軟語不惡口。不離和諍不兩舌也。饒益不綺語也。不嫉不恚正見。嫉恚邪見心患之尤者故別立三善也。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此下二明豎約諸行相資至極淨土也。睿曰。上但廣明眾行因果相對。此明諸行自為始終階粗至極。始于菩薩自行直心終國土眾生一切都淨也肇曰。夫心直則信固。然後能發跡造行。然始于萬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漸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終于淨土。譬猶殖栽絲發其茂百圍。直心樹其眾行因而成故言隨。復次有以位名配此經。句經文雖不明說理亦無違則直心配十住乃至功德淨配法雲可知。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肇曰。既能發行則道情彌深。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肇曰。道情既深則無粗橫也。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肇曰。心既調柔則聞斯能行也。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肇曰。聞既能行則能回。其所行標心勝境。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肇曰。既回向大乘則大方便之所生也。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眾生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肇曰。眾生既淨則無穢土也。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肇曰。既處淨土則有淨說。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肇曰。既有淨說則有淨智慧生。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肇曰。淨智既生則淨心轉明也。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肇曰。積德不已者欲以淨心。心既淨則無德不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肇曰。結成淨土義也。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端正正其形。此報應之大數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上佛答二問。既不悟解故。次第二記緣生論文二。初身子生疑。後梵王見異。初中又四。一生疑。二質問。三奉對。四解釋。此初明聲聞不知真土穢淨。斯雲應土穢淨。隨物謂佛實報丈六。六依報丘陵故示執果疑因。因若必淨土不應穢。如其穢也。不應成佛故疑問焉。肇曰。土之淨穢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來將明佛土常淨美惡生彼故。以威神發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此二舉喻質問。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過非日月咎此三對以盲過也。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此下四明解釋。肇曰。日月豈不明。不見自由瞽。佛土豈不淨。罪穢故不睹。豈唯凡夫不睹。身子二乘智眼亦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此下二明螺髻見淨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見淨。什曰。佛國清淨階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至淨居。或有過淨居。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稱適眾心故現國不同。肇曰。佛土真淨超絕三界。豈直如天宮世淨而已哉。此蓋齊其所見而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見土石。梵王居天而見若天宮。自余所見亦各不同。佛土殊應義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此二身子執穢。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此三釋二見所以。先明身子。次辨梵王也。下文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身子不了淨穢。隨緣不依佛惠。忻淨厭穢心有高下。非真見也。大士了此淨穢應現名。依佛惠知生如幻故皆平等。既淨穢常一名真見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此三明如來現淨文四。此初指按現淨文有現淨況淨眾見也。前佛答二問身子生疑梵王啟論眾既不悟故。假現變使知淨穢無定。返權悟實矣生曰。現此變者示無定相以遣封穢之情。使取為淨之旨。肇曰。寶莊土淨土之最故以為喻也。自見坐花可解。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此二勸觀淨也。生曰。且觀且寄嚴淨以明無穢。于實乃無事淨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此三對佛昔在小乘法會不見淨土。亦不聞說。今屆茲會方見嚴淨。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此下四釋。今昔淨穢所以也。文三。此初法說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淨。若此外應下劣故不淨同彼也。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此二喻也。肇曰。飯在器色一在乎。不同飯。豈有異。異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雲。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三合文可見。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此大段第四時眾得益□。大小二乘各有深淺二益也。此深悟無生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證無生法忍。法花壽量即伽耶短壽明長壽。悟法身非長非短亦悟無生忍。此經即識明淨□□等。悟淨穢不二亦得無生忍。以此而觀眾經殊唱會歸同致。肇曰。佛國之興其正為□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淺者發心也。

    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此二小乘益既不悟淨穢。應緣故執實有為見無常也。肇曰。國土穢而可淨。淨而復穢。因悟無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跡故得法眼。名塵垢八十八結也。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肇曰。無著之道于法無受無染漏盡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羅漢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淨名助佛闡揚淨土之化。九品經文大。分為二。初三品室外訶彈。後六品室內攝受。又先析仕庶。次訶聲聞。後訶菩薩。三品淺深之次也。此以嘆淨□益物。方便□□品也。

    爾時毗那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肇曰。此經之□起于淨名。其微言幽唱亦備之。後文出經者欲遠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品文二。先嘆德。次益物。初中嘆本跡二身。法身十德本也。應身三業跡也。天台雲。西方貴人稱為長者皆具十德。今淨名法身長者。十德亦然。十德如科文。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第一姓貴者。殖佛聞法從法化生也。肇曰。樹德先聖故善本深殖也。

    得無生忍二證位高也。三賢業生。七地願生。八地已去法身無生名無生忍。此法身大士名龍象也。辯才無閡。游戲神通逮諸總持此三業德藏名大富也。辯才口業。神通身業。總持心業。曠劫積修三輪德滿功濟。庶物莫大于茲。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四威勢。肇曰。菩薩四無畏也。四魔勞我為怨也。

    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五二智深也。實智深入智度圓滿。權智方便弘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眾生心同歸本覺見真也。分別利鈍隨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他二智也。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六年耆百千僧積修妙智。八地法身決定真偽。此年耆也。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七行無失。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恆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八禮儀備也。肇曰。舉動進止不失。聖儀海有五德。一澄淨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寶。三大龍降雨v如車軸受而不溢四風日不能竭。五淵深難測。大士心淨不受毀。戒之尸出惠。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邪魔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者。故曰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九上人嗟嘆。一念淨信為佛稱揚。況法身哉。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此十下人歸敬弟子聲聞也。釋帝釋也。梵梵王也。世護世四王也。主諸國主也。伏其首則群下從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此下第二嘆跡化之德文三。初標益物處。次列三業益物。後結嘆。初標可見。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惠攝諸無智此第二列三業方便。初六度攝物心密方便。次白衣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後長者中尊下十一事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其在茲焉。初資財等六度者。肇曰。至人不現行六度。現行六度者為攝六蔽耳。此中非慳非施等法身本。布施奉戒等化物跡。非本不可以證真。非跡不可以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此下身密方便。雖現白衣之儀而不乖法身之本。法身寂滅即佛所持大沙門律行也肇曰。秦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也。亦曰。休息。息生死往來也。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肇曰。梵行清淨無欲行也。又曰。患欲淤泥故。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肇曰。在眾若野。又曰。覺愛別離故。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肇曰。外服俗飾而內修相好也。

    雖服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肇曰。外食世膳而內甘禪悅。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傳雲。博弈圍棋也。空棄光陰無裨來業。肇曰。因戲止戲。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肇曰。同于異者欲令異同于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受謂受學道法也。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肇曰。世典雖盡明所樂在真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肇曰。含齒無不敬。淨養無不供。故曰。為致養之最也。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肇曰。外國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為執法人。以決卿訟攝長幼也。淨名現執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貪生圖業有身皆患。世利稱心彌增流浪。大士誡之不以喜悅。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隨彼所須而為益焉。

    入治政法救護一切肇曰。治政法律官也。導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一切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外道二乘執見異論。大士攝伏導以大乘令其解脫。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肇曰。學堂童蒙書學堂也。誘開如太子入學現梵書比也。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肇曰。外國淫人別立聚落。凡預士流目不暫顧。大士同其欲然後示其過。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肇曰。酒致失志開放逸門也。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此下三明口密益物。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勝法永處輪回。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肇曰。積財一億入居士里寶貨彌殖。貪著自纏豈思出離。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肇曰。剎利王者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貴自在多強暴怒恣意傷害自取淪回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肇曰。秦言外意。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已道術。我慢自蔽沒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肇曰。正法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國以道。□佐時亦令知身如泡。不保榮祿。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為臣須忠為子應孝。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為先也。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什曰。外國法取歷世忠良耆長。有德為內官化正宮女。嗜色之業報以女身。若不正修豈能出離。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進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惠肇曰。梵天多有禪福不求出世勝惠。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無常者滌欲愛之神湯。凡未離欲界者豈不銘心哉。什曰。梵垢薄而著淺故為說勝惠釋。愛重而著深故現無常也。

    若在護世中尊護諸眾生護世四天王也。東方持國主。主二部b闥婆毗舍。南方增長主。主二部鳩荼薜荔多。西方雜語主。主二部龍及富單那。北方多聞主。主二部夜叉羅剎。護諸世間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第三結嘆也。肇曰。法身圓應其跡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此下第二現疾益物文四。一明方便現疾。二諸人參問。三因為說法。四聞法得益。此初也。肇曰。雖復變現殊方妙跡不一。然此經之起本于現疾故作者別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此下第二著。有眾生因集參問也。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此三明因疾說法文二。初勸厭凡身。二勸求佛身。前文復二。前明緣理正觀。後辨緣事對治觀。此總標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雖順故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于無德而可保耶。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此下次正說無常苦空無我四觀文也。此初無常觀。夫無常者悟身有為體性滅。此理無常也。阿階道果若四時代謝形變色衰。此是事轉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強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二苦觀。法身常樂無漏因生則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見此苦理道果從生。若待鞭撻傷害方見苦者非苦理也。病惱相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此下十喻明空觀。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偽報。觀察此理名悟空也。復次四大虛偽不真故空亦非毀滅。代謝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觀身之虛偽。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肇曰。不久似明無常義。然水上泡以虛空中不實。故不久立猶空義也。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肇曰。渴見陽焰惑以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芭蕉之草唯葉無干。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肇曰。見幻為人。四大為身。皆顛倒也。

    是身如夢為虛妄見妄心所計虛誑如夢。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肇曰。身之起乎。業因猶影響之生形聲。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肇曰。變滅不住似釋無常。然皆取其虛偽不真。故速滅不住猶釋空義也。

    是身無主為如地此下六界觀無我也。肇曰。夫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石山河在。內則為四支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為內。死則為外。內外雖殊然其大不異故。以內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外地古故。今相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示眾緣所成。緣合則起緣。散則離。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壽人即是一我。義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計為主。

    是身無我為如火火性炎上妄計為我。肇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火不自在。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內火類可知。

    是身無壽為如風風息通命妄計為壽。肇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積氣飄鼓動止無常動止。無常風無壽也。外風既無壽。內風類可知。

    是身無人為如水水性隨物妄計為人。肇曰。貴于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外水善利。萬形方圓隨物窪隆異。遍而體無定。若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內水類可知。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暖氣等火大。喘息等風大。不了四大妄計為身。假會為家。非實身也。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此五空界觀身之呻吟猶橐哉。聲動因空空無我所。既無我所。何以外空耶。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此六識界觀也。草木隨氣變化萬形。識身隨業受報非一。既緣變無常。知何異草木。又草木隨氣榮枯。識亦隨緣生滅。生滅無定知何異草木。肇曰。身雖能觸而無知。內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二俱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此破作者也。身隨業風巧拙異動無作者也。肇曰。舉動事為風力使。然誰作之者。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此下明緣事對治觀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此不淨想也。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肇曰。雖復澡以香湯衣。以上服苟曰。非真。豈得久立此虛偽想也。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肇曰。一大增損百一病生。此災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謂人物宮室移就新居。井不可改日見崩壞。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遷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壞此老壞想也。肇曰。神之處身為老死所逼。猶危人之在丘井為龍蛇所逼也。緣在他經。

    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死苦肇曰。壽夭雖無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此總明不可樂想也。肇曰。四大喻四蛇五陰喻五賊。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地經。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猶若空聚無可寄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此下第二勸求佛身文四。第一舉勸。第二杖啊5諶腿啊5謁慕崛啊4順蹙傺崛靶謾U卦弧N岬韌 興夠肌?裳峋靡印R斯怖智蠓鶘硪病br />
    所以者何此二杖耙狻U卦弧=呶椒鶘碇筆切沃 鈁呶疵饃籃 鈧 肌j攣 蠼 娣ㄉ礱羆  濉br />
    佛身者即法身也此三釋勸文三。初辨果體。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經雲法身者虛空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稱謂所不及。寒暑不能為其患。生死無以化其體。故其為物也。微妙無像不可為有。備應萬形不可為無。彌綸八極不可為小。細入無間不可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無窮之化變現殊方應無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未覿。況凡夫無因敢措思于其間哉聊依經誠言粗標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豈復近舍丈六而遠求法身乎。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極之身必生乎。妙極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業也。此二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要故唱言有之。

    從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生肇曰。五分法身也。

    從慈悲喜舍生四等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肇曰。禪四禪。定四空定。解脫八解脫。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之別行。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無方之化。無以成無極之體。

    從三明生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為三明。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觀時系心處名。止靜極則明。明則惠。惠名觀。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名數如常。自非克圓勝德何能證茲法身。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肇曰。必斷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肇曰。真實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業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也。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此總結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四結勸起悲願也。肇曰。發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群生病。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四結益也。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問疾。寄宣呵辭挫小進大。故目品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品文二。初自念疾。後佛命問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自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自世之常耳。達者體之何所傷哉。然毗耶離諸長者子皆觀佛听法。維摩詰事應是同而礙疾不預。理在致傷。故托以崇法招佛問疾也。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此念問。肇曰。世尊大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所濟良多。此現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此二命問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也。文二。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懸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機潛應。故先敕也。如其知諸人不堪而猶命者將顯淨名無窮之德以生眾會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此二辭也。文四。一奉辭不堪。二略出所以。三廣引彈事。四結辭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辭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辭以取權維摩詰義。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樹下此二所以下帳筒豢八梢病Q綈慘病l 殘墓試蒲繾I湃獢@還說囟 懊鵓《 =允茄嵯麓佷 糜諫隙 省J疽磧諏窒 矣詼 4朔欽嫜緙擰br />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此三時維摩詰下引所彈事文三。總別結也。此初總呵。不必此坐為真坐也。夫心體離念性本寂滅體。此安住名真宴坐。豈同二乘厭亂忻定而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此二。夫宴坐下別訶文六。此初訶形神不寂失。夫三界性空未嘗不寂。身心如幻何時不定。豈有厭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無跡故致斯呵。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二呵寂用相乖失。小乘滅受想心名為滅定。故滅而無用也。菩薩體心性常寂滅名滅盡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寂滅而形充八極。順機而作應會無方。舉動進止不舍威儀。其為宴也。亦以極矣。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三訶真俗異緣失。仁王雲。雙照二諦平等。道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淨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四訶心住內外失。心生則內外相生。心寂則內外相滅。此無住為住也。肇曰。身為幻宅曷為住內。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內。凡夫多求故馳想于外。大士齊觀故內外無寄也。

    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諸見六十二諸妄見也。夫以見為見者。要動舍諸見以修道品。大士觀諸見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舍妄見而遠修道品也。如小乘觀身不淨破淨倒名見動。大士觀身性空非垢非淨名為不動。念處既爾。余品例然。

    不斷煩惱而入涅。是為宴坐六訶染淨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群生名為煩惱。煩惱真性即是涅。惠力強者觀煩惱即是入涅。不待斷而後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此三結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不堪也。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對。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此初命也。目連此雲采菽性也。輔相之族。字拘律陀。此樹名也。禱樹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人才有長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復得因以廣維摩詰之美。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大城。于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此二不堪之由。此說小乘無常等法也。肇曰。當是說有為善法施戒之流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此三辨所彈事。文三。初呵偽。次示真。後呵益。此初總呵不當。此順方言。應雲仁者所說不當。法唯一實余二非真故雲不當。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此示是真也。文二。初理本無說。二示說方軌前中。又三標釋結也。此初標也。肇曰。法謂一相真實法也。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二釋法。此初約無我明實相義。肇曰。自此下辨真法義也。夫存眾生則垢真法。若悟法無眾生則其垢自離。又解。此明法性本無眾生。不同二乘斷眾生相也。下三句類然。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肇曰。生死命之始終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空之別名也。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肇曰。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復人矣。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此下約法空辨實相義也。法性常寂無生滅相也。不同小乘妄執。有為有生無滅相。

    法離于相無所緣故肇曰。緣心緣也。相心之影響耳。夫有緣故有相。無緣故無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名生于相。相空則名亡。肇曰。名生于言。言斷誰名。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執名相說從覺觀生。假名相說覺觀自離。肇曰。覺觀粗心言語之本。真法無相故覺觀自離。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肇曰。萬法萬形萬形萬相。解曰。此明一法萬形無定形故無形。亦一體多相無定相故無相。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肇曰。真境無言。凡有言論。皆是虛戲。妙絕言境畢竟空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肇曰。上真明無我。此明無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諸法皆名我所。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妄法有相故識有分別。真法無相故智無分別。肇曰。分別生于識。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此下約絕待辨實相義。肇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妄法有生故屬因緣。真法無生故不屬因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若觀法不在緣則法不屬因也。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隨事則相殊。悟理則同性。肇曰。諸法殊相誰能遍入。遍入諸法者其唯法性乎。

    法隨于如無所隨故肇曰。法自無。法誰隨如者。以無所隨故名隨如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肇曰。有邊故有動。無邊何所動。無邊之邊謂之實際。此真法之所住也。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肇曰。情依六塵故有奔逸之動。法本無依故無動搖。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肇曰。法若常住則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法一逕三世則有去來也。以法不常住故法無去來也。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丑。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肇曰。同三空。又解。實相性離故不違三脫性。無分別故離好丑增損生滅等也。即體自真故無別歸趣。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肇曰。真法常定賢聖不能移。

    法離一切觀行肇曰。法本無相非觀行之所見。見之者其唯無觀乎。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此三結也。肇曰。心觀不能及。豈況于言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听法者無聞無得此下第二示說方軌。文二。初安住無說。次為物故說。初文有法喻結。能說如幻故無說無示。听者如幻故無聞無得。肇曰。無說豈曰不言。謂能無其所說。無聞豈曰不听。謂能無其所聞。故終日聞而未嘗聞也。示謂說法示人得謂聞法所得。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喻也。

    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結也。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此第二為物故說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文三。此初了根利鈍隨病而化。

    善于知見無所掛礙二了法無相而隨物說相也。肇曰。說有不辨空者。由其于諸法無閡知見未悉善也。無閡知見即實相智也。

    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三結說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駕。佛恩所以報三寶所以隆。皆由明了人根善開實相。而目連備闕斯事故以誨之。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聞呵得益。

    我無此辨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第四結成不堪。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同上。此初命也。迦葉此雲龜。亦曰欽光。皆取其明義。肇曰。迦葉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出婆羅門種姓迦葉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此下二奉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貧里而行乞食二略明所以也。詣貧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亦以迦葉于弟子中此二最勝故呵也。生曰。大迦葉少欲行頭陀中第一也。得滅盡三昧亦最勝。凡得滅盡定者能為人作現世福田也。其以自業能使人得現法報。而貧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頭陀之業。又至貧里有會少欲之跡。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此下第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呵悲劣。二明頭陀不真。三捐伏。此初也。迦葉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薩了生如幻苦樂一如等起大悲。而無緣念故能普也。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此二約乞食示真頭陀。明小乘頭陀不真。頭陀此雲抖藪。小乘抖藪其心不著房舍臥具湯藥四事名為頭陀。大乘頭陀抖藪其心一切不著。不著生死。不住涅。生滅垢淨等廣如善住意。大子經明于中文五。一欲乞止貪法。二入聚離染法。三示正法食。四結成法食。五斥二乘也。此初四段檢乞食心。若為修定惠資長法身名真頭陀。若為愛養世報而乞食者非抖藪也。住平等者為求平等法身。而乞食者應觀無相。貧富一如。次第行乞不應取貧富相壞。真抖藪也。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法身不食。肇曰。不食即涅法。涅無生死寒暑饑渴之患。其道平等。豈容分別。應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壞五陰名法身。肇曰。五陰摶食俱和合相耳。壞五陰名為涅。應以此心而取摶食也。若然則終日摶食終日涅也。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法身不受生死也。肇曰。不受亦涅法也。夫為涅而行乞者應以無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則終日受而未嘗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此二入聚離染法。既為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塵塵能傷正觀。入聚乞食何以獲全。故示聚落無相真空抖藪。文三。初觀外聚。次觀內根。三結真頭陀。此初也。肇曰。空聚亦涅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想。若然則終日聚落終日空聚也所見色與盲等此二觀內根頭陀也。見色如盲者。肇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故誡以等觀也。盲謂不見美惡之異非。謂閉目也。

    所聞聲與響等聲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響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與風等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風。風無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別味如幻也。什曰。法無定性由分別取相。謂之為味。若不分別時則非味也。雖食當如本相也。

    受諸觸如智證觸如幻也。肇曰。得盡智無生智。自證成道。舉身柔軟快樂而不生著。身受諸觸宜若此也。

    知諸法如幻相法無定想隨心而變。故雲如幻也。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三結真頭陀。若能知此六塵無自無他。不然不滅。名真頭陀也。肇曰。諸法如幻。從因緣生。豈自他之可得也。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此下三示正法食。既得食已應思禪悅法喜食也。又二。初示法食。後令施食。此初也。小乘舍八邪入八解脫為禪悅。大乘不舍而入也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為舍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此法喜食也。小乘舍邪相入無相。大乘相無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則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此明悲施。肇曰。因誨以無礙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後自食。若得法身則能實充足一切。如後一缽飯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四明法食已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煩惱食凡夫也。離煩惱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則是法身之食。非有煩惱而食。非離煩惱而食也。又定亂一如。世出等平等法喜同資法身也。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二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則有等教。既有等教則施主同獲平等。不計福之大小已之損益也。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此五結斥也。肇曰。平等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聲聞。又名真應供。故不空施福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此三捐伏。始知菩薩頭陀行勝也。

    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肇曰。時謂在家大士智辨尚爾。其誰不發無上心也。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闢支佛行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復以勸人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不堪也。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肇曰。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此初命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二略釋所以。生曰。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第一也。維摩詰機辯難當。鮮有敢𨶳其門者。而須菩提既有此定。又獨能詣之跡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跡而致詰者豈不有為然乎。又若善吉詣貧貧無物施心則有諍。今既詣富為施不難。故順無諍行也。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此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取缽。二呵詰。三置缽。四安慰。五聞益。此初也。生曰。維摩詰跡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與食便詰之者。物或謂之然矣。故先取缽盛滿飯也。而不授之者。恐須菩提得缽便去。不盡言論勢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此下二明訶詰。善吉入四禪定不忤物心名為無諍。大士入實相定萬法平等名為無諍。又善吉舍有觀空名為解空。大士有空平等名為解空住。此平等名真福田。乃可取食。文中有四。一法食等。二染淨等。三邪正等。四損益等。此初也。小乘內心見生死涅苦樂不等。故外行乞食見于貧富亦不等也。大士內住實相苦樂平等故外化無緣大悲亦平等也。肇曰。萬法同相準一可知。善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為舍貧從富自生異相乎。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此下二明染淨等文三。初約無生四諦問。二就人凡聖問。三結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無生為集諦。肇曰。斷淫怒痴聲聞淫怒痴俱凡夫。大士觀淫怒痴。即是涅故不斷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二悟陰無相為苦諦也。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然後謂之一相乎。身五陰身也。

    不滅痴愛起于明脫三漏即無漏為是諦也。肇曰。聲聞以痴酥槍拭鴣斬鰲JΠ 敵墓拾 舛選4笫抗鄢瞻 嫦唷<詞敲魍壓什幻鴣瞻 鵜魍選br />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四縛本不生。今則無滅為滅諦也。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脫。豈有縛脫之異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脫道之勝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脫者。乃可取人之食。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此下二就人凡聖問也。凡夫不見四諦初果見諦。大士無見無不見。見第一義諦也。二乘有證有得故得果。大士無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則凡聖一如豈有分別哉。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此三結真福田可食也。肇曰。不舍惡法而從善則一切諸法于何不成。諸法雖成而離其相。以離其相美惡斯成矣。若能備如上說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此下三明邪正等文三。初總明背正。次別明同邪。後結令取食。此初也。肇曰。猶誨以平等也。夫願能齊。是非一好丑者。雖復上同如來不以為尊。下等六師不以為卑。何則天地一指萬物一觀。邪正雖殊其性不二。豈有如來獨尊而六師獨卑。若同彼六師不見佛不聞法。因其出家隨其所墮而不以為異者。乃可取食也。蓋窮理盡性極無方之說也。善惡反論而不為其常。邪正同辯而不衰其真。斯可謂乎平等正化莫二三道乎。天台意雲。已前證真故可食。此敬田也。此下為同惡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此二明同六師。肇曰。姓迦葉字富蘭那。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賒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自然爾耳。

    那夜毗羅胝子肇曰。那夜字也。毗羅胝其母名也。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自心何假求也。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欽婆羅粗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發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並受苦。後身常樂也。

    迦羅鳩馱迦旃延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鳩馱。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也。

    尼b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肇曰。尼b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有定因要當必受。非行道所能斷也。此六師佛未出世時皆道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此三結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師不壞異想者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此下四明損益等也。文三。初明損益等。次明福非益性。後明罪非損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實相岸也。惑者以邪見為邪。彼岸為正。故舍此邪見適彼彼岸耳。邪見彼岸本性不殊。曷為舍邪而適彼岸乎。是以入諸邪見不到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師已下至乎不得滅度類生逆談以成大順。庶通心君子有以標其玄旨而遺其所以是也。

    住于八難不得無難肇曰。夫見難為難。必舍難而求無難也。若能不以難為難故能住于難不以無難為無難故不得于無難同于煩惱離清淨法肇曰。夫能悟惱非惱雖惱而淨。若以淨為淨雖淨而惱。是以同惱而離淨者。乃所以常淨也。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此下明福非益性。法性妙禪定亂一旨。善吉群生不容有二如不二也。則罪福無主。誰福非福孰墮不墮。故經雲。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肇曰。善吉之與群生性常自一。曷為善吉獨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不偏也。

    其汝施者不名福田肇曰。我受彼施令彼獲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觀之彼我不異。誰為種者。誰為田者。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肇曰。五逆之損供養之益大觀正齊。未覺其異。若五逆而可墮供養亦可墮也。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此下三明罪非損性。魔王者誘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涅也。若生死涅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一手也。既曰。為同等無異也。肇曰。既為其侶安得有異又曰夫以無異欲能成其異也。

    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肇曰。怨親之心毀譽之意。美惡一致。孰雲其異。苟曰不異亦何為同。

    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夫見聖諦者入聖眾數。斷煩惱者得至滅度。實相無見無不見故不入眾數。寂滅無得。無不得故不得滅度。若能如是住真平等。此真應供。乃可取食。肇曰。夫舍惡從善人之常情耳。然是非經心。猶未免于累。是以等觀者以存善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惡為累故。即惡而返本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舍善有無染之勛。故知。同善未為得。同惡未為失。淨名言意似在此也。

    時我。世尊。聞此芒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此第三置缽也。天台雲。進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淨名言。逆而理順。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識是何說。便置缽而出也。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此下四淨名安慰文三。初慰問。次答。後釋。此初也。肇曰。淨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無心以听美惡斯順。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說故復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此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此三釋也。文三。初標。次釋。後重釋也。肇曰。君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無。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為而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此二釋也。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說如化。听亦如化。以化听化。豈客如懼。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肇曰。夫文字之作生于惑。取法無可取則文相自離虛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三重釋也。肇曰。解脫謂無為。真解脫也。夫名生于不足。足則無名。故無有文字。是真解脫也。則諸法者。肇曰。名生于法。法生于名。名既解脫。故諸法同解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此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不堪也。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樓那字也。秦言滿願彌多羅尼其母名。秦言知識通名為字。弟子中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此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二略釋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于寶器三廣引彈事前訶目連說不稱理。此訶滿願不識根性文七。一說法失機。二結過訶責。三令識宿命。四大志開發。五更為說法。六得不退轉。七尊者敬損。初文四別。此初勸觀心。本性淨不應。以小乘穢法污其本也。肇曰。大乘自法身已上得無礙真心。心智寂然未嘗不定。以心常定故能萬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後知也。小乘心有限礙。又不能常定。凡所觀察在定則見。出定不見。且聲聞定力深者見眾生根極八萬劫耳。定力淺者身數而已。大士所見及無窮。此新學比丘根在大乘應聞大道而為說小乘法故。論其入定也。又曰穢食充饑小乘法也盛無上寶大乘器也。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二勸觀心念念雖生滅而性無生滅。此真寶也。說生滅者偽寶也。肇曰。當識其心念之根本無令真偽不辨也。

    汝不能知眾生根原。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三大乘信根稱本無瘡示。小乘法名為傷也。肇曰。彼大乘之體自無瘡疣。無以小乘之刺損瘡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四總舉喻也。肇曰。大物當置大處。曷為回龍象于兔徑。注大海于牛跡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喻若此而欲等之者何耶。有說大道法性喻法身也。大海廣納喻般若也。日光破喻解脫也。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道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此二富樓那下結過訶責也。肇曰。未得無生忍心皆有退忘。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三令識宿命。肇曰。淨名將開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諸比丘暫識宿命。自知曾于五百佛所殖眾得本。曾已回此功德向無上道。此其本意。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此四大志開發感恩致敬也。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此五更為說法定力暫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說法。

    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此六聞法悟理于無上道獲不退也。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此七自念敬伏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也。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也。以本姓為名。弟子中解義第一。有說迦旃延。此雲文飾也。又雲剃發種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門疾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二略釋文二。此初佛先略說。肇曰。如來常略說。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寂滅不動。此二言總一切法盡故言略也。生曰。為悟所津若出由戶也。

    我即于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二迦旃延廣演。義者義。理小乘以無常等五為理。大乘以一實相為理。由悟此理證道。非余故雲要也。肇曰。如來言說未常有心。故其所說法未嘗有相。迦旃延不喻玄旨故于入室之後皆以相說也。何則如來去常故說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迦旃延造極不同听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辭故曰演其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此三廣引彈事。又三。初總呵。次示真。後得益。此初也。是法生滅小乘義也。悟生滅本不生滅實相義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無影。無相故無心。然則心隨事轉。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故影響其心。同于生滅也。夫實相幽深妙絕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滅心行而欲說乎。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二示真實相義也。此下五義破執。名殊而實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觀法生滅為無常義。大乘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致超絕。生曰。夫言無常者據事滅驗之也。終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不定生滅熟定哉。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肇曰。有漏五陰受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取受陰起則眾苦生為苦義。大乘通達受陰內外常空本自無起。誰生苦者。此真苦義。大經雲。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余義例此可見。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義也。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肇曰。小乘以封我為累。故尊于無我。無我既尊則于我為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為無我義也。又曰。諸義例此亦同不二為實相也。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肇曰。小乘以三界熾然滅之以求無為。夫熾然既形滅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不然不滅乃真寂滅也。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剎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又雲無滅。一燈照佛九十劫來善根不滅。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報故生剎利種。乃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二略釋。文二。此初梵王問也。阿那律修證天眼。梵王業報天眼。欲比其優劣故致問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二阿那律答也。肇曰。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為喻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此下三廣引。文五。一難偽。二受屈。三問真。四申述。五發心。初文二。先雙定。後雙難。此初定也。吳本雲。為受相耶。無受相耶。此難意雲。天眼所見為取相耶。為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禪得天眼故取相見。大乘依實相定得天眼。故見而不相也。肇曰。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業起名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業生名為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作故無所不作。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此二難也。二乘依四禪得五通。與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也。此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若菩薩實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見十方皆是無為不應有分別之見。肇曰。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為之相。豈容見聞近遠之言。天台雲。二乘依四禪得五通則與外道等。若觀四諦斷惑擇滅無為雖異外道則無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二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則同外道。欲言無作則違前見意故不知所答。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執有真天眼者此三梵王嘆問。肇曰。諸梵謂天眼正以徹視遠見為理。而淨名致詰殊違本途疑有真異故致斯問者也。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此四答真也。肇曰。真天眼謂如來法身無相之目也。幽燭微形巨細兼睹。萬色彌曠有若目前。未常不見而未常有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則見。出定不見。如來未曾不見故常在三昧也。睿曰。如來天眼入佛眼中雖緣無緣故不以二相。有說不以淨穢二相。有說不以動寂二相也。

    于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此五最勝發心。肇曰。其所發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也。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二略釋文二。初來問。後為解。此初也。肇曰。愧其所犯不敢問佛。以優波離持律第一故從問也。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二為解。持律有二。一法身性淨之律。二陰身身口之律。今優波離持身口之律。見罪生滅壞法身無相之律故為訶也。肇曰。如法。謂依戒律決其罪之輕重。示其悔過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此三廣引中文二。初彈呵。二二比丘嘆伏。一初呵文六。初直呵勸。二解釋所以。三引證。四問答。五分別。六結成。此即初呵無重增兼勸直滅。小乘以犯戒為罪生。大乘以取相為罪生。既令見罪懺悔。是名重增。又二比丘迷于實相妄見罪生。今來懺悔。又見罪滅重增滅見故雲重增。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結其罪則封累彌厚。封累彌厚則罪垢彌增。當直說法空令悟罪。不實封累情除則罪垢斯滅矣。天台雲。懺悔法有三。一者戒門。依律法懺。是二功德門。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道場法。是三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是也。今淨名示此無生懺也。

    所以者何。彼罪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此二解釋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緣所成。求其實性不在。三處如殺因彼。我彼我即內外也。自我即非殺。自彼亦非殺。彼我既非。豈在中間。眾緣所成尋之悉虛也。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此三引佛語證文。有引。有釋。有結。有類也。肇曰。逆知其本也。夫執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見其子。佛言。眾生垢淨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處心既無在。罪垢可知也。諸法亦然者。肇曰。萬法雲雲。皆由心起。豈獨垢淨之然哉。故諸法亦然。不離于如。如謂如本相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此四問答比小明大也。文有問答釋三。肇曰。得解脫時謂其初成羅漢得第九解脫。爾時心冥一義無復心相。欲以其心類明眾生心故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三比釋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眾生心相無垢理不得異。但見與不見為殊耳。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此五分別本性無垢文三。初明妄垢非垢。次明諸法不住。後明內心妄見。此初也。生曰。垢實無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無妄想垢即淨也。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倒心見垢離倒則非垢生。曰見正轉也。見轉于內則妄分別外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取我即著垢。離我則無垢也。肇曰。見罪則存我也。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二明諸法不住故無自性。肇曰。成前無相常淨義也。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至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為空。空則常淨。然則物物斯淨。何有罪累于我哉。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相生此三明妄見也。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內心妄見。俱辨空義。內外為異耳。夫以見妄故所見不實所見不實故無相常淨也。上二喻取其速滅。此四喻取其妄想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此六結也。若能悟罪無生知心不住。是名真解。奉持法身無相之律也。肇曰。若能知此乃名善解。不知此法而稱持律第一者何耶。今知優波離謬教意也。

    于此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此下第二嘆伏文三。初比丘嘆二尊者伏過。三比丘發心。此初嘆也。肇曰。二比丘悟罪常淨。無復疑悔故致斯嘆。

    我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辨。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二嘆伏也。自佛已還無能制。其大乘妙辨況我持律哉。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辨三明除疑。發心法身妙律諸佛所持悟解除疑。因之發趣。什曰。有罪則憂怖自生。罪無則疑悔自滅。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也。

    佛告羅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肇曰。羅羅秦言覆障。六年為母胎所障。因以為名。弟子中持戒第一。又雲。密行第一。故法華經雲。羅羅密行唯我能證知。

    羅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此下二略釋文二。此初問也。諸長者子心慕出家。父母所制。睹羅羅舍轉輪王十善之化而剃落從道。必有大利勝在家修故從而問焉。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二答也。出家有二。一者深厭生死樂求涅。有證有得有利可說。名為小乘。二者悟三界如幻。無生無滅無證無得無利可說。此名大乘。今羅羅謬贊小乘涅之利。既有利可說。非密行也。未若大乘。不取不舍無得無證無利可說。真密行也。生曰。世榮雖樂難可久保。出家之理長樂無為。豈可同年悟其優劣哉。

    時維摩詰來為我言。唯羅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此下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呵不應說。二解釋所以。三示真出家。四詰真出家。五勸修真出家。此初總呵也。體本法身三界如幻不生不滅名為出家。此則損益兩雲。無利可說故呵不應也。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二帳退暈畝4順趼允鴕病U卦弧7虺黽抑 餉畬嫖尬 N尬  榔袢縈泄Φ呂酢br />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次二廣釋也。第一義諦名法性無為。森羅萬像同歸此理。悟此理者無得無證。名真出家。非二乘擇滅。有得證者名出家也。肇曰。夫有無為之果必有無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為無為。即無為之因也。無為無利無功德。當知。出家亦然矣。

    唯羅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此三示真出家。肇曰。上真明出家之義。自下明出家之事。雖雲其事然是無事事耳。則出家者以去累為志。無為無心。以心無為故所造眾德皆無為也。文三。此初內證德也。肇曰。偽出家者惡此生死尊彼涅故有中間三處之異。真出家者遣萬累忘彼。此豈有是非三處之殊哉。

    離六十二見處于涅肇曰。既無彼此則離眾邪見同涅也。六十二見者。大品雲。外道依過去計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未來世計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見。依涅計有如來無如來等四見。依此十二見歷五陰成六十見。又計身與神一斷見。身與神異常見。為六十二見也。

    智者所受聖所行處肇曰。賢智聞之而從眾聖履之而通可。謂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眾魔此二約降魔顯德。見實相則蘊魔自空。蘊空則諸魔自伏。肇曰。眾魔者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徑自塞。

    度五道肇曰。五道非無為之路。又雲。生死五道性是涅故名度。

    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體實相則垢𪾼永亡。𪾼亡則五眼自淨。五力五根亦自然增長。

    不惱于彼肇曰。道超事外與物無逆。何惱之有。

    離眾雜惡肇曰。俗善雖善由雜不善。道法真淨故純善不雜也。

    摧諸外道三伏外道也。肇曰。日月不期去。而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外道自消超越假名肇曰。萬事萬名虛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假名。

    出淤泥無系著肇曰。出生死愛見之淤泥。無出家受道之系著。

    無我所無所受肇曰。出家本乎。無我離著則諸受永亡。肇曰。無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見受。

    無擾亂內懷喜肇曰。夫擾亂出于多求。憂苦生于不足。出家宣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余。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住實相則不忤物心。不違禪定。生滅不起。焉有過患哉。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此四結真出家。肇曰。若能不違上說乃應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于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此五形既緣礙勸心出家也。文四。一勸。二辭。三釋勸意。四得意出家。此初勸悟理出家也。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肇曰。淨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勸之者。欲發無上道心耳。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二不悟勸意辭有礙也。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敢違親耳。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三釋勸意。肇曰。雖為白衣能發無上心者。便為出家具足戒行矣。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得意心發。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辭也。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肇曰。阿難秦言歡喜。弟子中總持第一。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此二略釋所以。睿曰。現身有疾者亦不可一途而論。特以淺識之流取信耳。因于如來身而起劣相故彰阿難不達使惑同眾人。淨名高呵以開法身之唱。使見形之徒悟應感難期無方莫惻。兼寄跡取乳除彼貪求。假過阿難以明小乘之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此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問乞意。二呵彈。三恥愧。初中文二。此初問也。生曰。晨朝非乞食時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二答如來為物受生有疾用乳。阿難侍佛故行求乞。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此二彈呵文四。初略止二謗。二略顯真身。三廣止二謗。四廣顯真身。此初略止二謗也。天台雲。無病言病增謗也。德圓言減損謗也。佛身無生應物現生。有身則有疾。小乘執實故雲謗也。大乘知應故非謗也。豈復離此現疾別有不謗之法身哉。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二略顯真身。金剛體者喻不生不滅常住法身也。諸惡斷解脫也。眾善會般若也。肇曰。夫病患之生行業所為耳。如來善無不積。惡無不消。體若金剛何患之有。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三廣止二謗。先止增謗也。文三。初勸默也。謗佛粗言異人聞之必蔓說。故令默往。生曰。苟雲是實為謗佛也。又曰。病為常近粗之極也。不達聞之必謂然矣。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二智聞必哂威德諸天淨土菩薩以已福惠不受疾報。方于如來知應現也。生曰。以彼推己無疾必達佛矣。而此言實病不亦哂斯語之不得乎。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三近事驗之。轉輪聖王乃不及欲界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無病。豈況如來普勝三界而有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此下二明損謗也。苟執不去。非徒佛有斯謗我等亦受其恥。肇曰。正士聞則謂汝不達。邪士聞則謂佛實病。何名為法之良醫。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此下四廣顯真身。初就四德顯真。此初無相法身大悲應現非思業。貪欲之所牽生。自在應物。是我德也。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生曰。如來身從實理中來起。不由彼應有何病耶。

    佛為世尊。過于三界二明三界受生苦也。悟界如幻不受生故樂也。生曰。既以思欲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為悟理之體超越其域。應有何病也。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三明惑染生身漏也。智證法身無漏。無漏即性淨也。肇曰。夫法身虛微妙絕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議。故曰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四明有為之身。四相所遷數也。佛身無生離生滅相常也。肇曰。法身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故現身有病。無為故不墮有數也。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二結也。如此常樂我淨金剛法身當有何病。

    時我世尊實壞慚愧。得無近佛而謬听耶此下三明恥愧文三。初阿難慚愧。佛身理然不合有疾。奉命聞疾。應是謬聞近佛多聞。以此懷愧。肇曰。受使若此致譏。若彼進退懷愧惑謂謬听也。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二空聲舉應顯真疾身應物也。無為本真也。肇曰。以其愧惑故空聲正之如居士言。何有無漏之體嬰世之患。但為疾五濁群生故現斯疾。取乳勿慚也。五濁者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三若知權化現疾即非謗佛。取乳勿慚也。

    世尊。維摩詰智慧辨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辭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此二總述辭也。

    菩薩品第四

    此三明折伏方便菩薩令歸圓妙。前既聲聞致辭故。次命菩薩。然發菩提心總名菩薩。而根有利鈍。教有漸頓。或事修而未悟于理。或悟偏而未進于圓。或漸證而未極于頓。今將回事以向理。折偏以進圓。斥漸而詣頓。故因命問疾以調伏之。皆菩薩佛事故名品。焉文二。先別明四大士。此初慈氏也。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如前。此初命也。彌勒此雲慈氏。肇曰。彌勒南天竺婆羅門姓出。此姓即以為名。五百弟子皆以不任故復命菩薩。將備顯淨名難酬之德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此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此二略釋所以。什曰。此天以彌勒將上為天師。預懷宗敬故常來听法也。又雲。不退轉地者或六度行滿名為不退。或證初地名為不退。天王雖已發心然內有五欲。外有勝境恐其退轉。因以勸之。肇曰。下呵雲。實無發心亦無退者。以此推之。似存不退之行勸發無上心也。雖曰勝期猶未免乎。累教跡不泯故致斯呵。然經雲。補處大士心無不一。智無不周。應物而動。何闕之有。是由得失同懷修短迭。應利彼而動。無計諸已故彌勒假有以啟始。淨名居宗以濟終互為郢。匠器彼淳樸雖復跡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實存其中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先定得記。二破執授記。三舉例返破。四顯菩提相。五聞真得益。此初定也。生曰。阿耨多羅者無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語有之。此無名也。實即體極居終智慧也。一生者無復無量生。余一生也。

    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此下二正破授記文三。初就生門彈。次就無生門彈。後就平等門彈。初中文三。一先定三世。二難破三世。三引證。此初定也。肇曰。發無上心修不退行。授記成道。彌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為因。無上正覺以無得為果。故先質彌勒明無記無得。然後大齊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即有記。無生即無記。故推𢇛三世以何生而得記乎。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二難破也。肇曰。別推三世明無生也。過去生已滅法不可謂之生也。生曰。無復有也。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肇曰。未來生未至。未至則無法。無法以何為生也。生曰。竟未有也。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肇曰。現法流速不住。以何為生耶。若生滅一時二相俱壞。若生滅異時即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三相。法無三相即非有為也。盡有三相。即有無窮之名。三世既無生。于何而得記乎。生曰。生時已去未始暫停。豈可得于中成佛耶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三引證。肇曰。證無住義。生曰。新新生滅交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為變乎。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此二約無生門彈文二。初約理破。二約行破。此初也。肇曰。上推有生無記。此推無生亦無無生。即七住無相真正法位也。此位為理無記。無成彌勒于何授一生記乎。

    為從如生得授記耶。為從如滅得授記耶此二約行破。文二。此初雙定為見。如智生授記為見。如惑滅授記耶。肇曰。如雖無生滅而生滅不異如。然記別起于生滅冥會。獨于即真故假如之生滅以明記別之不殊也。什曰。夫授記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即累滅亦似有物于中滅。故先問其起滅以明無起滅也。

    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二明雙破生滅。若見如智生如體不生智亦無生。若見如惑滅如體無滅惑亦不滅。智無生即本覺。惑無滅即寂滅。此不生不滅。豈有授記哉。肇曰。如非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有生滅以知無記。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此三約平等如破文二。初總舉平等也。一切眾生有情也。一切法無情也。眾聖賢二乘也。彌勒大乘也。肇曰。萬品雖殊未有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愚智以成無記無得義也。

    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此下二別約三德平等破也。此初約真如理等法身德破也。彌勒眾生理如無二會如授記。豈有得不得之二哉。肇曰。凡聖一如。豈有得失之殊哉。生曰。二者直二事也。異者二相殊也。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二約本覺平等智德破也。菩提此雲覺。亦雲智。謂無相極智平等本覺也。若煩惱即菩提則一切眾生皆菩提相。豈彌勒獨得之耶。肇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無相。理極之惠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相不復更滅三約平等寂滅解脫德破。涅此雲滅度。若法本不生。今即無滅為寂滅者。即一切眾生本來滅度。豈彌勒獨證之耶。肇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生曰。然終既至滅始滅驗矣。始若果滅終。豈滅哉。然知眾生即涅相不復更滅。是盡為滅而不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此下三舉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無記。豈有初心及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退者而不退之行誘其發心。示其美記者何耶。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四顯真菩提相文三。此初勸舍分別無相平等。是菩提相。若分別始終有退不退。是見分別非見菩提。肇曰。菩提以寂滅為相。生死同相。而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雖白勝求更生塵累宜開以正路令舍分別。曷為示以道記增其見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此二略帳汀I 奈匏孟嗍瞧刑嵯嘁病U卦弧W源訟麓竺髕刑嵋病5樂  叱圃黃刑帷G匚捫砸允橢 F刑岣鞘欽酢N尷嘀 嬤嗆酢F淶佬樾罹>場L呶摶勻 涮V欽呶摶栽似渲恰1嬲呶摶源肫溲浴O裾呶摶宰雌湟恰9勢湮 酪病N 釵尷嗖豢晌 杏彌 C擲詹豢晌 薰誓苡募蛭鋃魂住P斐 荻ё摹4蟀斕囟杓那<萌夯蠖匏健V聊艿來鍤夥嬌  晌襉夭 N匏嘉蘼恰H輝蛭拗 薏恢 N尬 薏晃 2晃 呶ㄆ刑崠缶踔 酪病4宋廾 ㄒ蚍敲病2恢 匝怨是棵黃刑帷K刮尬  饋F褚隕 畝煤酢br />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此三歷法廣顯菩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不斷。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滅。此立而不生。又前會而不一。此別而不異。又前雲。而不去此存而不來。斯妙道之無方也。觀夫聖人體極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窮實相。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廣哉。是故前以無生滅故無菩提記。此以無生滅故證寂滅。名寂滅菩提。寂滅無緣故不觀。寂滅無念故不行。寂滅無見故斷。寂滅無妄想故離。寂滅無願求故障。寂滅無著故無入。寂滅即真如故順理。寂滅即法性故安住。寂滅返生滅之際故至實際。諸句例然不復廣說。肇曰。妙會真性滅諸法相故菩提之道與法俱寂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肇曰。觀生于緣。離緣即無觀也。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肇曰。行生于念。無念故無行。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肇曰。真道無欲障諸願求也。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肇曰。入謂受入可欲也。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肇曰。不異三空菩提義也。隨順本相謂之如。故計之以順。常住不變謂之性。故計之以住。到實相彼岸謂之際。故計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肇曰。意與法為二。菩提無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肇曰。無心于等而無不等。故謂若虛空。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肇曰。菩提不有故無生滅。菩提不無故了知眾生心也。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肇曰。諸入內外六入俱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肇曰。生死所以合煩惱之所纏離惱故無合。無合即菩提也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內無可名之實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肇曰。菩提無取舍。猶化人之無心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淨故肇曰。內心既常靜。外亂無由生。

    普寂是菩提性清淨故肇曰。性無不淨故寂無不善。寂謂善順寂滅常淨之道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緣。若離攀緣即無取也。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肇曰。萬法同體是非一致。不異于異者其唯菩提乎。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肇曰。第一大道無有正兩。獨絕群方故無以喻也。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肇曰。諸幽遠難測。非有知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無不知者妙微之極也。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此五明悟真記不記真得不得獲益也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也。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如前。此初命也。

    光嚴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此二辭也。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此二略釋所以也。光嚴接近故托閑林為道場。淨名詣理故靜一如為道場。出入之跡其在茲也。生曰。托在常出實有以也。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此下三明廣引彈事文五。一禮問。二略答。三重問。四廣答。五眾益。此初也。生曰。城門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禮者跡同鄉黨現修長幼之禮而問。以取其來自有從也。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二略答。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毗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故逆雲。吾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于胸中遺萬累于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游非無道場也。又曰。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生曰。得佛之處也。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三重問。肇曰。會其所求故尋問也。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此下三十句廣約諸法明道場。此初約心辨也。肇曰。修心進道無亂之境是道場耳。若能標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曷為近舍閑境而遠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內心真直外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壇進道之場。自此已下備列諸行盡。是修心之閑地弘道之靜場也。又解。如世間和䴰之麥皆詣場鞭打。䴰去麥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雜煩惱䴰。將修行者正見實相為場。對治萬行為鞭打。斷惑證真為篩。如直心以虛假為糠䴰。布施以慳貪為糠䴰。諸句例知。

    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肇曰。心既真直則能發跡造行發跡造行即事業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肇曰。既能發行即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德彌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肇曰。直心入行轉深則變為菩提心也。此心真正故所見不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眾行無不成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此下十六約行明住實相真場。行皆造極。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說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萬行雖殊以無相為體。無而不無故。即有為實有而不有。故施戒為一。此經前後至于辯列眾行有無不同。苟能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肇曰。未有戒具而願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肇曰。懷忿則心礙。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肇曰。萬法彌曠現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見理為現見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肇曰。等心怨親欲其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肇曰。見苦必赴不避。湯炭悲行也。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肇曰。以已法樂樂彼同悅喜行也。

    舍是道場憎愛斷故肇曰。人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相已生故。兩舍以平等觀謂之舍行。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四禪世定。但發五道實相真禪得漏盡也。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解脫八解脫。二乘八解背舍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證實相背舍萬累也。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攝生乎。來眾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听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木非繩。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調也。必正觀實相。肇曰。心之性也。強梁即觀邪調伏。即觀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此下三科約法明道場。什曰。道品斷受生故名舍有為。肇曰。三十七品無為之因也。又曰。無為即涅也。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什曰。小乘中說四諦。大乘中說一諦。今言諦。是即一諦實相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緣起十二因緣相生起也。小乘觀十二緣。無明滅即行滅。非實相真場。大乘觀因緣。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實相真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此三科約所治惑明道場。謂迷即眾惑。悟即真場。肇曰。煩惱之實性眾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取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此下諸科約佛果德明坐。菩提樹住寂滅場。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師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為所動。游歷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難。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法身無過即眾德自顯。心無余翳則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業而無一闕。明通達而無礙。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則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天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所列眾法皆為道場也。生曰。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為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處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此下三結成。肇曰。若能應上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游道場。止則住佛法。舉動所之無非道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也。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二。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此下二略釋文五。一住靜室。二魔來。三不識。四施女。五不受。此初持世避住靜舍惡化善。皆跡是方便軌之初學。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此二魔作帝釋來也。肇曰。波旬秦名剎者。或名極惡。斷人善根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極惡也。什曰。帝釋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釋形來也。持世不作意。觀他心故不見也。天台雲。方便菩薩不知魔來。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二緣觀有出入之間故不知。三未能善惡齊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x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此三持世不識謬為說法。誡之以自恣。厭之以無常。修之。以三堅生曰。從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為自恣寶之。必深覺其無常。然後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堅法身命財寶也。若忘身命棄財寶去封累而修是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終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不慮無常故勸修堅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此四魔更施女為亂也。生曰。因其說法故可說以從善。實欲以女亂之矣。

    我言。x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此五不受女非順道之緣故舍而不受。若法身正觀萬品一如無非不順。肇曰。持世菩薩時為比丘也。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此三廣引彈事文中有八。一覺悟。二乞女。三欲隱。四勸舍。五魔舍。六說法。七誘女。八還女。此初淨名覺悟。肇曰。以持世不覺故發其狀也。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此二淨名索女。肇曰。將化諸女故現從其索我為白衣應受此女。曷為以與沙門釋子乎。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此三魔欲隱去。肇曰。淨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四空聲勸舍女也。肇曰。淨名以魔迷固故化導之也。

    魔以畏故俯仰而與此五魔舍女。生曰。推輕重留女故當勝自不得去也。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此六淨名為女說法也。文二。此初令發心也。肇曰。在魔故從欲在我。宜從道教。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此下二勸修行文三。一勸。二問。三答。此初勸樂法舍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樂以其初舍天樂故示以法樂。夫能以弘道為美積德為忻者。雖復經苦履難而不改。其樂天地所重無易。其忻以此自娛樂之極也。豈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備列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歡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二不解故問也。

    答曰。樂常信佛。樂欲听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三淨名答文四。此初樂生四信。謂歸三寶及厭欲持戒。肇曰。信而後悅。莫若三寶樂。離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此二樂厭苦報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說也。肇曰。善要必察何樂如之也。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此三明樂修出道文三。此初內護道意。下益眾生上敬養師並行本也。肇曰。將護無上道心令無差失。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惠。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樂。要得無漏惠離塵垢。即至樂自生也。

    樂廣菩提心此下三遍修萬行。肇曰。彼我兼得謂之廣也。

    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魔怨散而惑病消故樂也。

    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依報淨而正報圓。何樂如也。

    樂莊嚴道場嚴萬行之因場詣道樹之果場。

    樂聞深法不畏什曰。心無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諸佛有不思議法故能聞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樂法之情不深者。聞深法必生畏也。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肇曰。三脫空無相無作也。縛以之解謂之脫。三乘所由謂之門。二乘入三脫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樂近同學。樂于非同學中心無恚礙肇曰。異我自彼。曷為生恚。非同學外道黨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近善知識護惡不舍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樂心喜清淨肇曰。清淨是實相真法喜。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適化無方故道品無量。肇曰。法樂無量上略言之耳。

    是為菩薩法樂此四結也。

    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此下七波旬誘女也。文二。此初誘也。肇曰。先聞空中聲畏而言。與非其真心故欲俱還也。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二女辭也。肇曰。已屬人矣。兼有法樂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此八還女文五。一索女。二還女。三請法。四為說。五隨還。此初索也。肇曰。淨名化導既訖魔知其不吝故請也。菩薩之道一切無惜想。能見還也。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二還女也。肇曰。因事與願菩薩常法也。以女還魔願具滿故因以生願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如魔之願滿也。

    于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雲何止于魔宮三弟子辭師故請法也。肇曰。昔在魔宮以五欲為樂。今在菩薩以法樂為樂。復還魔天當何所業耶。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四大士為說無盡燈法文三。此初標名勸也。肇曰。將遠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痴冥之室故說此門也。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二釋勸法喻合可見。肇曰。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名無盡燈。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三結勸學也。肇曰。報恩之上莫先弘道。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五致禮辭還。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此四結辭不堪也。

    佛告長者子善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善。此初命也。梵雲。須達多亦雲善得。亦雲二施。即給孤獨也。因緣如別。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二略釋也。在家大士故于父舍行施化同類也生曰。婆羅門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繼業于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德滿心淳熟也。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此三廣引彈事文六。一彈呵。二請說。三略說。四重請。五廣說。六得益。此初彈也。肇曰。天竺大施會法于父舍開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有所須皆詣其舍于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淨名以其俗施既滿將進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以明為施之殊也。

    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肇曰。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不益神未。若會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懷法施于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均。以此而施不遺人。曷為置殊方而集近賓舍心益而獨潤身乎。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此二請問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緣。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無前後也。肇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虛心懷德而物自賓曷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時之法養。而設前後之俗施乎。

    何謂也此四重問也。肇曰。群生無際而受化不俱欲無前無後一時而養者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于慈心此下五廣就萬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財養養身法養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則群生流轉以無窮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為身一念之善皆為群生。以為群生故願行俱果行果則已功立願果則群生益已功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返流之分。然則菩薩始建德于內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養啟尊然後為益乎。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肇曰。大悲之典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攝智慧行于舍心肇曰。小舍舍怨親。大舍舍萬有。舍萬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眾生。永除六蔽圓滿六度。肇曰。忿生于我無我即無競。

    以離身心相起毗離耶波羅蜜肇曰。精進之相起于身心而雲離身心者。其唯無相精進乎。復次愛著身心不能精進。能精進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肇曰。菩提之相無定無亂。以此起禪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以無相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眾生而起于空以三約三脫明法施。肇曰。存眾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舍眾生善通法相虛空。其懷者終日化眾生終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肇曰。即有而無故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萬法兼備起無故美惡齊旨。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肇曰。作謂造作生死也。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此四遍約萬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無以護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財起三堅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質直心息諸慢以修敬。厭三偽而修三堅。內思六念外順六和。此之謂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業為三也。四得重養與人共之。五持戒淨。六修漏盡惠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群眾不和非敬順之道。

    正行善法起于淨命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也。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心淨者信也。信樂賢聖常近三寶。不憎惡人能調不善。肇曰。近賢聖生淨喜。見惡無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厭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緣。非小志之所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說行起于多聞肇曰聞不能行非多聞也。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法性平等名為無淨棲心。此理是住空閑。肇曰。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

    趣向佛惠起于宴坐肇曰。佛惠深遠非定不趣。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理圓無漸而解縛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以智為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眾經修相好淨土系以德業。知念說法系以智業。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惠業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惠。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說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系之以惠也。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肇曰。一切智慧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德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猶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此下五結成法施。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名閏無涯。其為會也。不止一方其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彌綸。可謂大施。可謂大會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六明時眾得益文二。此初婆羅門發心也。

    我時心得清淨。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二明善得心淨。肇曰。心累悉除得清淨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瓔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維摩詰者現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二讓不受。什曰。本意為說法故。亦為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三重請受隨施也。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四淨名受已回施文四。初回施二田也。肇曰。上直進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極上窮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為施之意也。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二佛現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現神力者驗法施也。變成四柱寶台豈財施能為之乎。是法施會然也。故能無不周耳。

    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三勸令等心文二。一有相等。二無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貧初無善事。施者未能亡于分別。故淨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施貧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報一也。

    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也二無相等也。肇曰。若能齊尊卑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四結不堪。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此是大段第二總明諸菩薩奉辭。肇曰。三萬二千菩薩皆說不任之辭。文不備載之耳。

    淨名經關中疏卷上

    大正藏第85冊No.2777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攝受。復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問聞悟入。六品經文宗緣問疾。此品居初故獨得名。下隨別義受別品。自疾有二種。一者眾生實報。二者菩薩權現。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廣明二疾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師利秦言妙德。經雲。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此二恭命文五。一恭問命疾。二大眾侍從。三賓主往復。四宣旨問疾。五時眾得益。初中文三。初總目謙。二陳彼勝德。三恭旨往問。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豈直諸賢。此蓋深往者之情耳。豈其實哉。肇曰。三萬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師利何必獨最。意□至人變謀無方隱顯殊跡故。迭為修短應物之情事熟敢定其優劣。辯其得失乎。文殊將適肇心而奉使命故。先嘆淨名之德以生眾會難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難為酬對。當承佛聖旨行問疾耳。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二陳彼勝德文三。一二智深廣。二目果。三二利功圓。此初深達嘆實辨才嘆權。此初也。內能深達實理外能談法要旨。肇曰。由實相難測。而能深達善。以約言而舉多義美。其善德說法要趣也。

    辨才無滯智慧無礙此難權智。亦內外惠外辨也。肇曰。訶辨圓應而無滯。智慧周通而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此難因果德滿。因知菩薩修行之法。或果入諸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肇曰。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眾魔游戲神通此難二利功圓。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戲。復次神通雖大于我我無難如戲。復次善入出住自在無礙如戲。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娛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此自利得度。肇曰。窮智用盡權道故稱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此三恭旨往問。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對當承聖旨然後行耳。

    于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二大眾侍從文二。初念。後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勝集必有妙說故率欲圓舉。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二文殊與眾同往。肇曰。巷羅園在城外。淨名室在城內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此下三明賓主往復也。文四。一空室現相。二見相知表。三稱難善來。四述其所嘆。此初淨明現相也。此經宗明淨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問疾。入室顯淨穢。同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愛見眾生。同歸法身無相。三一床現疾表大悲現化。故下文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釋曰。國土空即室空表知。眾生空即除侍表之。淨土化生即現疾表之。肇曰。現疾之興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證于後。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此二見相知有表也。生曰。見之者得其旨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此三稱嘆。什曰。贊言善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也。又相見者發彼庵園故來睹。斯現疾故也。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故善。肇曰。將顯明法身大士。舉動進心不違實相。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此四文殊述。成不來不見法住本無來。而要因大士應化來已方悟于無來。生死往來輪轉無際。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不來也。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釋世妄相見。去來實無。有去來故能令返悟矣。去見準釋王宮應來雙林現去。例可見也。

    且置是事此下四正宣心問疾。先宣佛心。後宣已情。初心傍論。次宣心也。肇曰。雖貧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論而問疾也。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此下正宣佛心三句。可忍否。有損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緣彼非我。問心亦彼損于我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此下二宣已倩問也。文二。先問其化權疾。後問所化實疾。前中復三。一問現疾因起。二問室空無侍。三窮疾本相。初有問答。此問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復問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雲何而得滅乎。

    維摩詰言。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此二答。先雙答。後二問後卻答。初問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標釋。肇曰。答久近菩薩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愛為本。菩薩之疾大悲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興出乎。痴愛而痴愛無緒莫識其源。吾疾久近與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為言道。融曰。眾生痴故有愛。愛故受。受故身。身則病。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毗摩為初來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滅則我病滅。明起病不齊限眾生也。新學菩薩未能久處生死。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曠壞處疾。推求前際以發心為始。尋求後際則與眾生俱滅。新學問之局心自曠故但說病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此釋也。肇曰。夫法身無生況復有形。既無有形。病何由起。然為彼受生不得無形。既有形也。不得無患。故隨其久近與久同病。若彼離病菩薩無復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此二喻也。

    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此三合也。並在文可見。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二卻答初問。肇曰。菩薩之病以大悲為根。因之而起。答初問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無侍者此下問室空無侍。有身必藉資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問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此先答室空也。眾生迷則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肇曰。空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將辨畢竟空義。

    答曰。以空空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滅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于有者。則有而自空矣。豈更屏除然後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問。空何用空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後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後空耶。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肇曰。智之生也。起于分別而諸法無相故。智無分別即智空也。諸法無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別于法即有智空也。豈別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問空可分別耶肇曰。問。智空法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別于無分別耳。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

    又問。空當于何求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或者將謂空義在正不在邪。故問空義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生曰。復求何求得無然耶答曰。當于諸佛解脫六十二見中求肇曰。舍邪見名為解脫。皆解脫名為邪見。然則解邪于靡熟為其源。為無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諸邪見當本之解脫也。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生曰。復于何求。

    答曰。當于一切眾生心行中求肇曰。眾生心行即解脫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縛脫一門本。其真性未當有異。故剩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此二答無侍無牒問也。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此二答先標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順命給侍所須。謂之侍者。菩薩侍者以慢已違命違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順侍養法身。謂之侍者。所以眾魔異學為給侍之先也。天台雲。魔著受惑也。外道執見惑也。禪定復愛智惠。惠破見。既愛見順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此下釋也。什曰。言不見其有異相也。肇曰。魔樂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異學雖求出世而執著已道故系以邪見。大士觀生死同涅不舍。觀邪見同正見故能不動。不動不舍故能即之為侍者。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此下三約法身問病相也。所以重有此問者。融雲。有二門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階淺至深。弘之有淺故先說大悲後說實相也。文中問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異相。大悲之疾以何為相乎。將明無大悲應物生病者。雖終日現疾終日無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肇曰。大悲無緣。無緣則無相。以此生疾。疾亦亦無相。故曰。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二約身心問。肇曰。或者聞病不可見。將謂心病無形故不可見。或謂身病微細故不可見。為之生問也。病于身心與何事合而雲不可見。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肇曰。身相離則身心如幻。則非心身心既無病與誰合。無合故無病。無病故不可見。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三約四問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總推身合。別推四大曲尋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答也。肇曰。四大本無病亦不有。而眾生虛假之病從四大起。故我以虛假之疾應彼疾身。逆其本彼我無實。而欲觀其相當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雲何慰喻有疾菩薩此二問所化實疾文二。前問慰喻。慰問後問調伏。所以有此二問者。肇曰。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睿曰。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所病則生愁憂。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外戚須聞法以自憂苦心。內切宜觀空以自調。肇曰。慰喻有疾應自文殊而逆問淨名者。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又取證于疾者。乃所以審慰之會也。此將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集現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此二答文四。初約理喻。二約起大悲喻。三約求大果喻。四成初列無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著。不應說厭離令取證也。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是以應慰喻初學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說身有苦等者。肇曰。雖見苦而不樂涅之樂。雖知無我不以眾生空故闕于教遵。雖見身空而不取涅畢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與眾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說其所應行。所不應行不宣說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此二約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勸悔先過病由先罪。但可責己不可具病廢舍大悲入過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法雖系人不言罪。有常往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入過去也。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況乃不達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濟之壞。豈得自畏死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當尋宿世更苦無量。今苦須臾何足致憂。但當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饒益一切眾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憶所修福念于淨命此三約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學菩薩為疾所亂故勸憶于修福悅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勝。何有畏哉。

    勿生憂苦常起精進此二息憂以進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憂勤與命覺恆患不至。豈復容惱哉。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肇曰。當為大法醫王療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憂乎。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此四結歡喜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此一問內調法也。五蔭患身但可漸暫慰。究竟常樂須住此身□。此勸修無求觀以內調也。五陰患身。肇曰。上問慰之宣。今問調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此則淨名居疾之所由也。將示初學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詰言。有病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相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觀空。次明漚和大悲涉有三。明雙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復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虛實。二知由著我。三除我歸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處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顛倒。顛倒故煩惱。以生煩惱既生不得無身。既有身也。不得無患逆尋其本虛妄不實。本既不實。誰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習無我觀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二悟果假會識無我也。四大和合假名為身耳。四大既無主身我何由。譬一沙無油聚沙。亦主我一物異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主著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則除我想及眾生想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則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見我及眾生。若悟妄想之顛則無我無眾生也。

    當起法想此明法空觀也。文三。初標法。二分別法相。三滅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空為病。于我為藥。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應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此二分別唯法無我文二。初約因果起滅推。二約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陰諸法假會我身起唯諸法。若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別。真宰主其起滅者也。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萬物分紜聚散誰為。緣合則起。緣散則離。聚散無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阿羅漢□□賊得無生忍。賊自亡也。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既□法身去來相如今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既身得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菩提無相怨親平等故一味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既證法身超然絕得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今悟無生超度眾生苦名大乘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既亡彼我疲厭永絕焉。樂濟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今悟真空名為法施。理含方德故無遺惜。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悟空法身尸羅自淨悲願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諦見無生彼我自絕。誰雲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慈負荷眾生故有我則疲于化人。無生則荷物不倦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攝心住禪禪悅為味。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惠慈無不知時故無生正觀了本忘除。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既證無相法身故能隨物現相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中道正觀理曲隱永離二邊。故雲直心。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無生正觀唯取佛行不離二乘。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無生正觀必得佛果。什曰。梵本雲住涅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結也。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經雲。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二問答悲也。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得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三問答喜。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欣。于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也。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無所希望四問答舍。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微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此三六重問答。本積善之可增。復次菩薩空行化物度人故。此問弘誓令堅故也。四弘誓願文即為四。此初二問答。眾生無邊誓願度也。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已為畏乎。

    維摩詰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就能處之。什曰。亦以念為依。亦以求趣為依。又解。上雲菩薩行成。皆是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于何住二答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又解。住大悲心諸佛護念。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二答也。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二答也。此二明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濟物之大斷惑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問也。

    答曰。當行正念答曰也。此三善法無邊誓願學。生曰。夫有煩惱出于惑情耳。便應觀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須念力。然後得觀也。又解。始于正念終圓萬善。又解萬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問。雲何行于正念問也。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答也。此下二問答。無上佛道誓願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圓滿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而不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問答成上可見。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此四六重問答。窮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斷惑證空。惑次第配五住煩惱理亦可然。隨文亦好此問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惡者迭為根本永無制也。要當求其大原而觀之者然後制矣。

    答曰。身為本答也。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又雲。見一處住地煩惱也。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二問答也。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雲。欲愛住地也。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三問答也。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欲是生也。又雲。色愛住地也。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相為本四問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後適其美惡。謂之分別。又雲。有愛住地也。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此五問答也。無明住地妄心構立無別依住故名無住。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痴愛所濁。邪風所扇涌溢波蕩未始暫住。此以觀法何住不到。譬臨面涌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于此。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此窮無明無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則一切法妄也。肇曰。無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別。分別故貪欲。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已往言數不能盡也。亦不善得本則眾本可除矣。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論二種解脫證用不同。委曲料簡知大小之懸殊使歸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種解脫習盡不同。二止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異。三于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異。四轉女身下就相明轉不轉異。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七淨名述記其本跡。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養。第二有墮不墮。三神力去華。四天問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彈呵解釋。七結惑盡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說法故現身散花欲以生論也。

    花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二者有墮不墮。生曰。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三去花也。肇曰將辯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花四問去花意答曰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門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謂此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相耳此雲彈呵文四。初明花無分別。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薩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無二故無分別也。生曰。花性無實。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哉肇曰。花豈有心于墮不墮乎。分別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為不如法。大士以分別持犯為不如法。生曰。若厭花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三明菩薩離分別習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薩于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亡分別。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時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法得其便也二合喻也。菩薩生死即涅故大悲無畏。小乘生死異涅故畏生死。又有分別故習氣不亡六塵得便也。生曰。苟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三結也。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于前不復能使之好矣。

    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此七結揀。生曰。向惡花去之。雖非結病然是其習矣。習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況有結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此下二約理厭明即不即棟文三。初文字離不離。二煩惱斷不斷。三解脫證不證。此初問答解釋八重分別。此子身問也。肇曰。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二天答也。身子以執身止此室問。天以聞法故悟心止解脫答。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喻。解脫即無為解脫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四天重答也。肇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脫寧可稱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六天問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于是不所知雲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雲。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標文字即解脫。肇曰。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謂順真解未能語。默齋致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此二解釋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極于三處。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別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三明諸法等解。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相。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此下二明斷不斷別文二。初問也。肇曰。二乘結盡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身子據小乘所證非增上慢。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三明證不證別文二。此初問文也。肇曰。善其所說非已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縛求脫故有得證。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為增上慢二反斥。肇曰。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次于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能致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汝于三乘為何志求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別也。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別乘。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文二。此初問也。肇曰。上雲。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闢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二答文二。一總約化緣答。二別約今緣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之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闢支佛功德香也二此約今緣文四。一明今緣唯一。二所化樂大。三室無小法。四約室現法。此初也。肇曰。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明淨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闢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三明室無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上問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生曰。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哉。況我久聞妙法乎。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標釋結。此初也。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寶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于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四常說不退表游真寂路萬行無退。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宮殿淨土表凡聖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于聲聞法乎三結無小法也。肇曰。顯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此下第四就相明轉不轉異。小乘執相定有所轉。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此初也。問。肇曰。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舍何耶。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二答文三。一明不轉。二明轉。三明非轉非不轉。初中有四。一明無轉。二反問。三答。四呵彈。此初也。肇曰。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身異于男子。當何所轉。天悟女相。豈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二反問。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三答不可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雲何乃問不轉女身四呵彈也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丑。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二明轉而無轉也。文四。一問。二答。三解釋。四引證。此初明轉身而問也。肇曰。將成幻化無定之義故。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如之何復欲轉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三解釋。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雖大悲現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復如是。名為轉也。肇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是女像實非女也。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三明非轉非不轉文四。初此問也。肇曰。將權女相之所在故復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現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四引證。肇曰。豈唯女相無在。諸法皆爾。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于此沒當生何所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二乘業生故有生沒。菩薩法身故無生沒。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現相之無在。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二答也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三難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四順釋。肇曰。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以小乘進修有斷有得。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初問。二難無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答。肇曰。取其必無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三非其言也。肇曰。聖人還為凡夫。何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四例也。肇曰。彼聖為凡夫。我成菩提。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無住處。是故無有菩薩得者五釋。無所得故為得。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此二難無得。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故有此難文三。此初據得而難。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三約理答。肇曰。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三假小況大文三。此初問也。肇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入有漏心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無所得故而得二答也。謂斷九地惑故無得。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三況大。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游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此七淨名述其悲願現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淨名傍顯其實。以生眾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化假也。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示女內體妙惠而托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初問通達佛道。次明如來種。後明眷屬家業。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鍘K氖汀N褰帷br />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此初也。問。肇曰。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並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達平等無礙佛道乎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此三重瘴室泊鷦弧F腥形邐藜潿弈枕4訟濾墓閌臀撓芯爬唷4順醵袢ウ塹酪病N邐藜湔呱備干蹦干卑 蘚撼齜鶘硌 品 稚 3醵Е鰲︰筧車隆9拭嬉病9試弧7蚍ㄉ澩笫磕誒 逍槌濉M餿 浪資欠薔慍四嫠場K谷 貧穹綽勖也煌 鎩︰凸獬淨嘍湫某<擰︰凸饌 喙誓芐形邐藜洹U嫘某<毆誓芏弈枕!D酥斂歡仙饋J敲凸庀鐘諛。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肇曰。罪垢地獄國也。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x慢等過肇曰。痴慢偏多墮畜生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二善趣也。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第一最勝。菩薩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欲離法染著。示行嗔恚于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惡痴而以皆惠調伏其心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慳貪而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第六方便。肇曰。外現隨俗諂詐。內實隨經方便。

    示行x慢而于眾生猶如橋梁八願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九力度也。肇曰。煩惱顯于外。心淨著于內。

    示入于魔而傾佛智惠不隨他教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內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五未二乘。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闢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肇曰。大悲大乘法非闢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六雜報也。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外現形殘。內圓法相。外示下賤。內宿殖德。本生佛種性也示入劣羸丑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肇曰。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榕 T獨胛逵文唷O鐘譖 鄱刪捅娌拋膋v奘⑴J救冑凹枚哉枚戎鈧諫咭斕饋U卦弧=蠔涌啥芍 γ謾O遮渴 凹謾7鸕爛謾M獾爛凹靡病br />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異道。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于涅而不斷生死九涅。肇曰。現身涅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于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此亦結也。

    于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二問如來種也。文五。一問。二答。三鍘K氖汀N逄臼觥4順躋病G吧浪浞塹榔腥   鸕饋=穹襯賬瀋樂種諫蛑  繢粗忠病br />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數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因邪起。善因惡生故。生曰。眾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二法門也。什曰。向總說。此開為二門也。一切結屬二故偏舉二門也。自下次第廣開。又解文雲。無明性即是明。又雲。不滅痴愛起于明脫。

    貪恚痴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禪。二識住二禪。三識住三禪。四識住空處。五識住識處。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什曰。識住者識得安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為識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無相壞。非想滅定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八法也。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九法也。什曰。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為九也。義雲。九結也。

    十不善法為種十法也。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二總結也。迷理為見。著事為煩惱。肇曰。塵勞眾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三找病U卦弧7蠣羆  辣賾忻羆  頡6懷糾臀 趾握咭病br />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解釋文三。初法。次喻。後結。此初也。既煩惱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妄安涅之樂故自犯大心。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大志也。生曰。以現事明之。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為見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復不舍即悟之義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游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終不能復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二乘舍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此二喻。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此下結文三可見。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二乘舍煩惱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無價寶。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嘆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此下五迦葉嘆述文四。一總嘆領解。二述其得失。三舉諭自傷此語。四結無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舍之則非正求也。今迦葉領意。夫求菩提亦無數劫久住生死。廣度眾生滿弘誓願。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後有于大悲願。永絕因緣。如根敗之士。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劫克終悲願故。不斷三寶能報佛恩。法華經迦葉述雲。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念空無想無作。于菩薩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于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說法于菩薩法生絕示想。即今雲此嘆也。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此述得失。聲聞結盡不堪。五逆惑在能發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于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益復永不志願三舉喻。自傷五根。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四結無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為馬車乘皆何所在三明資生眷屬。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方能成就。此初問也。肇曰。淨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斯問也。

    于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道師。無不由是生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屬。二七行明資生。三二十八行明業用。四三行結勸。此初也。內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由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

    法喜以為妻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肇曰。誠實真直男子之性。亦有為惡實故標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肇曰。堂宇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什曰。有非真要時復暫游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肇曰。六度大乘之要發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肇曰。四攝悅眾如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肇曰。口詠法言以當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花。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花。浴此無垢人此下明資生也。總持實相理也。無漏萬行林樹也。此樹開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什曰。解脫無為果。智慧有為果。此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禪定之水。敷七淨之花。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此行明定也。七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淨。肇曰。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于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八解之池積禪定水湛然充滿。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而復無垢之士游此林薨花池。閑宴嬉游樂之至也。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肇曰。五通為象馬。大乘為上車。一心為御者。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花相具三十二相眾好八十種好。慚愧蔽陋惡。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肇曰。七財信戒聞舍惠慚愧等也。世人以玉帛為饒。菩薩以七財為富。出入法寶與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說修行回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禪為床座。從于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四禪宴息猶如床座。要從持戒淨命所生。離五欲泥散亂毒蟲。猶恐貪著禪味故。令多聞以自覺。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涂香甘露法食以資惠解。八解漿止五欲渴。此二內資也。懺悔罪垢澡浴真身嚴持戒香涂燻法體。此雲外嚴也。此則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逾。降伏四眾魔。勝幡建道場此下三明業用。此行明自業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如世人功成祿厚惠濟貧窮。此初也。肇曰。外國法戰諍破敵立幡以表勝。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于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用大。生曰。明其有所雲為也。文七。初三行總明真應自在也。肇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生。示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此行明難供諸佛。肇曰。未嘗覺彼己之異。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此行明雖知人國空而修淨土以化物。肇曰。知空不舍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議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以幻化。通達無有礙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而示現謗濟老病死。如太子跋欲淨居諸天四城門所現。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諸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而佛道三二行明大三災。水風二災文無者略。初禪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內有喜受。外有水災。三禪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四禪無災由不動故。什曰。或實燒或不實燒者。眾生見燒想即悟無常。還攝不燒也。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于群生四三行明世知也。什曰。以同習相感。先同而復乖也。

    世間眾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肇曰。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肇曰。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皆隨彼所須而自變形。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劫中有饑饉。現身作飲食。先救饑渴。劫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陳。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五行明小三災。肇曰。菩薩法身于何不為。或為藥草令服者病除。或為飲食令饑者得飽。刀兵七日。疾病七月七日。饑饉七年七月七日。東西二州有似非正。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饑渴等。北州金無戰陳助明刀兵可見。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于彼。為之作利益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又無者略也。什曰。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獸修善咸相和順。如大智論中說。

    示受于五欲。示復現行禪。令魔心情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花。是可為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七行明同事攝物。肇曰。欲言行禪復受五欲。欲言受欲復現行禪。莫測其變所以憒亂也。自非淨亂齊旨孰能雨之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肇曰。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x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佛上道。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或現離淫欲。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什曰。世無賢聖。眾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雲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假令一切佛于無數億劫贊嘆其功德。猶上不能盡第四結勸。此二行結也。生曰。應適無方皆是佛之道矣。肇曰。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雖復眾聖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無智者此行勸也。不肖二乘也。痴冥凡夫也。肇曰。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示中道正觀。此品不二明體。下品能二明用。入者觀照智也。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什曰。從始會已來唯二人相對。余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雲。情惑不同發悟有因。各令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座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妙也。問曰。亦有四三乃至無量法門。雲何獨說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淺余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余可知矣。復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雲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于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次無相之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為之門。又解。入者悟入也。法花立縛得脫名出火宅。此經返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異。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詰語眾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品文四。一諸菩薩說。二妙德說。三淨名說。四時眾得益。初文二。初淨名門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二諸菩薩答。一切諸法皆因緣生滅。小乘執實為二。大乘知法如幻故無生滅入不二也。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已所解為不二法門也。下顯示萬法雲。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也。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凡夫受著五陰。無學不受。此為二也。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我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凡夫倒心見不淨。三乘觀身不淨。此為二也。肇曰。淨生于垢。實性無垢淨。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情發為動想成為念。又解。安住實性即性無動。無動即無念。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法花明一實相。般若經明無相。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也。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什曰。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又解曰。自利聲聞心也。利他菩薩心也。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弗沙星名也。什曰。生時所值因以為名。不善十惡也。善十善及涅也。

    師子吼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與福無異。以金剛惠沒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惠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肇曰。金剛惠實相惠也。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苦集有漏滅道無漏為二。大士平等觀同一實諦不二。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相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借以為名。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惠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四相有為也。四相滅無為也。相本不起。今則無滅無二也。睿曰。數即有為無為也。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什曰。世間三界也。出世間解脫也。悟世性定無入無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受後有生死也。滅盡後有涅也。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肇曰。縛然生死。死別名解滅。涅之異稱也。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況于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明惠明也。無明痴冥也。見無明性即為是明。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色是礙。滅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跡。余陰準知。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之所由生故名種。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後中無異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堅濕暖種性異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行于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六度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應不二。

    深惠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大論雲。聲聞經明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衍因緣諸法實相。斯則小乘諦異故三昧門異。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丈六身佛也。四諦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見跡異也。智無生佛也。理無相法也。行無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一也。小乘執跡故異。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陰苦聚為身患苦。故滅身為二。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惠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乎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不種色無色行。又解。妄動為行。離動則平等。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由執我故所對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誰取誰舍。又解。于法有得待物為二。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與明為二。無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于其中平等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以喻菩薩無心于明。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解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八正八邪為二。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別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惠眼上不見實而況非實。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二文殊說。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此答也。肇曰。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于靜默猶亦後焉。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三淨名說文三。一問。二答。三稱善。此初也。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二答也。肇曰。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無言。淨名無言于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淺深。所以言後于無言知後無知矣。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直入不二法門三嘆也。肇曰。默領者文殊其人也。為彼待言所以稱善。生曰。言跡盡于無言故嘆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四明時眾得益。(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隨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逐緣相而目品本。是法身戒定等香跡現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天子菩薩當于何食此二淨穢雙游明中道用也。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物緣殊淨穢異也。品文三。一假緣念飯。二淨穢互游。三聞品得益。初文三。初念。次呵。後許。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三推己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為眾致供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二呵也。八解脫禪定悅食養法身也。雜欲食資毒蛇身也。人多為養毒身廢修法身。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三許也。小乘以禪悅法喜為法食。以五欲段食為毒食。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為未曾有。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此第二淨穢互游。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不同。三明舍穢生淨。初文中二。初明從穢游淨。二明彼淨來穢。前文中三。初現淨土。二求往者。三現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昧。睿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種。一變修得。二報得。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況法身耶。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跡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闢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園苑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二現淨土眾香。香積等示依正報名。無二乘朋眷屬。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三明眾見。使睹勝相而生信。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師利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默然。

    維摩詰言。仁者此大眾無乃可恥三呵。肇曰。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四引答。肇曰。進始學也。

    于是維摩詰。不起于座于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眾會此下三明現化往。文三。一化往。二問訊。三眾嘆。初中文四。此初現化使往也。所以化蔽眾會者欲令彼眾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三教問訊。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雲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四陳請飯。肇曰余卑遜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眾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余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此二化到問訊。文三。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此三述其請事並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雲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文四。此初嘆問。問中有三。一問從何焉來。應言誰所化來。淨名化作也。二問娑婆處。娑婆此雲雜會。雜惡眾生共會一處。又雲。堪忍。唯佛釋迦堪忍住故。三問何名樂小法者。肇曰。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于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此二答三問。四十二恆訶沙超答第二問。來處今現在五濁等答第三問。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詰卻答第一。能化者釋迦。此雲能性也。牟尼此雲寂名也。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三重問。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四重答。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于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此下二明淨土游穢。文三。初受飯同來。二淨名賓待。三飯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二彼眾欲來雖稟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此初攝身香也。什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二攝形也。什曰。恥深則殞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三莫輕誡文有檀帳鴕病f鍍胖諫雋釉蚯帷<ん慍塴V島迷蜃擰9式璞艘越氪艘病br />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問至維摩詰舍四化眾同來。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此淨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燻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此三飯作佛事有二。初香。後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燻。彼燻十方。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二聞香得益。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三有緣斯會。肇曰。毗耶離國無有君主。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燻。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此初勸食也世食資于毒牙。此飯成于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燻者。我心感報所濟有涯。大悲燻修福惠無盡。食者當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于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二異念也。肇曰。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惠。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三化菩薩呵。文三。此初呵也。聲聞自調之果名小德。諸佛大悲福報。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雖多人長劫搏。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終不可盡二舉因釋也。肇曰。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

    于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澌三食不澌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此第二明淨穢二土。應緣作化佛事不同。此初問淨土也。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此二答化緣也。淺者入于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余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彼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此二明穢土。文四。一問。二答。三贊。四述。此初也。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標也。肇曰。聖化何常隨物而應耳。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此二列剛強語。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此中始于地獄終至世間涅差別。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文約五乘明之。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禪定生色界天也兩舌者離聞語無義語者。什曰。胡本雲。雜說也。夫不為善及涅而起口業。悉名雜說也。

    是慳怯是慳怯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恚是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痴是愚痴報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學此初戒學也。結戒者。肇曰。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順授名持。違故名犯。開故應作。制故不應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戒。尤重心犯故障。輕心不障。不懺故得罪。懺故離罪。

    是淨是垢此二定學。凡夫以愛心修禪定為垢。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此下明惠學也。七賢有漏。八聖無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世間出三界涅。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利御其心乃可調伏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𢤱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此二喻也。調馬有四。菩薩見鞭。二乘觸皮。人天觸肉。說三惡調乃為徹骨也。合文可見。肇曰。非鉤飾摶緣饗舐懟7強嘌暈摶苑鴉 br />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貪所樂法度脫眾生此三贊述。文二。此初贊佛也。肇曰。諸佛平等跡有參差。跡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願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感無方。不擇淨穢。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下嘆菩薩可見。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于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于彼國百千劫行此四述誠。不述佛者道力圓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則功少。化惡則功深。睿曰。久而無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說除難法以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得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二釋所以也。有標數列釋可見。肇曰。夫善因惡起。淨因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于此世界行五瘡疣生于淨土此三明淨土之行。文二。此初問也。肇曰。將勵此土始學菩薩令生淨國故發斯問。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此二答文四。謂標.眨 停 帷4順醣暌病br />
    何等為八此二湛杉br />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有功德盡以施之肇曰。菩薩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以有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久入涅。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謂此饒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肇曰。怨親不殊。卑己後人等心尊彼。情無分然。二法也。

    于諸菩薩視之如佛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梁三寶之系。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所未聞經聞之不疑肇曰。佛所說經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地而相違背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于是二中善自調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肇曰。省己過則過自消。訟彼短則短在己。七法也。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集。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克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淨土矣。

    是為八法結文可見。

    維摩詰文殊師利。于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得益。行深大士悟淨穢之隨緣得無生忍。行淺者聞無疣之行舍穢慕淨發菩提心。

    菩薩行品第十一

    此下兩品大段第三歸宗印定。前品廣佛事不同多明淨土之宗。後品現淨名勝身勝土多明印定。香積大士悟諸佛之平等知淨穢之隨緣請法退還因以目品也。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他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品文三。初明事畢歸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請法還土。初文復四。一現相。二詣佛。三慰問。四佛贊。初文有三。此初現相也。肇曰。至人無常所理會是鄰如來。淨名雖眼殊處異妙期有在。所以來往與化共弘不思議道者也。因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典故先現斯瑞以啟群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二問緣。身子迦葉隨文殊以作化。阿難侍者留庵羅以啟導故因瑞而發端也。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三佛答。彼來令此生信仰也。

    于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詰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語。三者以其懷勝遠游宜令實返故共詣佛所咨請道法也。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二文殊稱善。肇曰。有益時也。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三明掌擎詣佛也。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結四輕騎。大士迎送則運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此三明佛慰。慰辭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眾生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之自在神力所為乎此四佛贊。淨名神力者即彼已說伏彼未聞。文四。此初問也。

    唯然已見二答也。

    于汝意雲何三找病br />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四釋也。肇曰。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于圖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測者將以激勵聲聞回心向大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問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難問。二身子述。三淨名解。初中文二。一問。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來將辯香飯之緣故令阿難問也。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此二身子自述。將明食飯之益。以顯淨名難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難言。此所從來二問也。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三答來處也。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當久如此三明淨名解飯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問也。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二答也。

    曰。此飯久如當消三重問也。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藥。以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見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此二無學益也。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此三等覺益也。飯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二喻也。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此三答也。文並可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此下第二廣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隨化不同。二明佛身應緣故異。三明阿難伏罪。四明菩薩悔責前中文四。一稱嘆。二廣說。三密呵。四解釋。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聲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塵皆為佛事。故有此嘆肇曰。余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此下二廣明佛事。肇曰。阿難見香飯所益。謂佛事理極于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也。此土眾生見佛妙光自入道檢亦有余益。但以光為主。下類爾也。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薩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大論雲須扇頭佛當日成道。當日入涅。留化佛度眾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肇曰。此樹先無不照香無不燻。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之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肇曰。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國人。國人歸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類也。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肇曰。眾香園即其事也。園林如極樂林樹說法等。一義雲。飯食以舌根通道。園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肇曰。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空者滅身以示空。如密跡經說也。上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肇曰。即娑婆國佛事。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肇曰。有真淨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無為非佛事法身無為應物故進止威儀皆佛事也。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煩惱之根也。因一根生二萬一千煩惱。合八萬四千。出無量塵垢故名門也。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以之為藥。如淫女欲為患。更極其情欲然後悟道。毒龍以嗔必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除。猶良醫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若能深見實相善惡兩。亡應物隨化能善惡。俱游名悟入法門也。是即或語。或默。或淨。或穢。皆是諸佛化物之門也。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嘆未曾有也此三密呵香積等諸菩薩也。真土平等非淨非穢。應物而現故有淨穢。若能悟淨非淨故不貪。高悟穢非穢故不憂沒。然淨穢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諸佛生淨信心嘆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四解釋。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如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惠無若干也此下第二呵庵園聲聞執應身為實。文三。初喻顯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別空無差別喻也。應物色身故有若干。淨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應形猶地。不以地異而異空。不以空一而釋地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惠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應權實皆等有也。生曰。諸佛色身雖復若干而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雲如來。亦雲如去。如法如來。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聖同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覺。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彼其唯佛也。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惠辯才不可思議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難。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難等明菩提無邊故身智權實應化功德不可思議。豈是聲聞所能量也。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此三阿難伏過以激勸。文四。此初阿難伏也。肇曰。阿難于五百弟子中多聞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宜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于下有余而置于上也。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惠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三嘆菩薩功德無量。

    阿難。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闢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四結。簡小大。大士不思議一時所現神通力非二乘所能為也。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廣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此四大士悔責。文有悔有釋。肇曰。初見土穢生下劣想。謂諸菩薩亦有升降。聞上佛事乃自悔責。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此下第三請法還國。文三。一請。二善。三稱嘆還國。此初請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返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此下二答。文四。初標名。二略釋。三廣釋。四結勸。此初也。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二略釋。肇曰。有為雖偽舍之則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惠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淨而淨。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而動。于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何謂不盡有為此下三明廣釋文三。初釋不盡。次釋不住。後雙釋也。初中文三。此初找病br />
    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此下二釋也。既雜明萬行無別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言有之。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場S謁納惴 D釧承小;ア終 幌 V種釕聘抻釁Q帷V境0滄》獎慊叵蟯食 煥氪取D諦薏煌恰N角篤刑嶁牟幌低病S滯食 謊帷D謁乘納恪M食ウㄇ擰D誶蠊Φ隆=曰叵蚱刑帷7獎慊 鋝磺蠖巳綣病U卦弧R源任 7 奈 摹H緩笏乘納慊 諫;ツㄖ稚聘R源酥詰旅 F渲μ醯朗魅兆灘瘓∮形 病O輪鐶性鋼μ踔 魅Σ淙兆倘彰 猿剎瘓∫宥7仙崠缺 朗韃喚 V詰濾鷙淖砸。謂盡有為也。

    求法不懈說法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為法不怠供佛無畏。肇曰。不以結生曷為而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八風不移志。勸學不輕心。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已樂慶于彼樂不樂煩惱不貴涅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已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游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毀戒。但念悲救想波羅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過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已佛土增廣萬善嚴淨佛土依報行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肇曰。行無限施者開四門施。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淨三業行大施。以嚴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場R災腔萁F品襯趙舫 踅縟搿︰篩褐諫朗菇饌汛蟊 磺諫饋> 瘓胗詵鸕隆R災腔萁F品襯找虺齜ㄉ砉︰篩褐諫4似刑崛市囊病U卦弧7ㄉ碓餃繅踅縟 簧愎恃猿觥H羰芤踅縟 澩 局  T蜃怨填克材薌貌 br />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間法精進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舍世間。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舍世者。肇曰。和以無念欲而舍世自異。

    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惠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辨演法無礙不壞法身起通道物身業化也。正念總持多聞不忘意業化也。差別眾根斷疑樂說口業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壞威儀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樂說辯者四辨也。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十善欲天因無量梵天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經雲八音也。一徹好。二柔軟。三和適。四諦了。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也。又密跡經雲。有無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共眾善自行則深修轉勝導眾則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圓萬德以成道。以大士之進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此三結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懷物耳。廢舍不修則日耗日盡。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也。文三如前。此初標也。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此下二釋文三。此初明三解脫也。二乘觀三脫樂涅故取證。菩薩觀三脫樂大悲故不證無起者。因緣生法無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觀之別門也。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此二四非常觀也。破常倒故觀無常。以大悲故不厭。善樂破例故觀苦。以大悲故不惡生死。破我倒故觀無我。以大悲故常誨人。破喧動故觀寂滅。以大悲故不永滅。又觀無常故不住生死。不厭善本。不住涅。余倒然。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于觀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此三雜明諸行也。雖漏身心離相而現身心修善。雖法性平等而現歸善法。雖理本無生而現生度物。雖漏本清淨而現行諸漏。雖本覺無行而現行引物。雖眾生性空而不舍悲濟。正位者見真入證之地以大悲故不隨小乘而取證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誰知如此。然大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惠虛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此三結。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此下二質釋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舍有為則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願由積德。豈舍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肇曰。采良藥必在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痴舍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肇曰。習知眾生病必之病所。豈住無為之所能。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此四總結勸。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闕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礙。此二無礙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本彼國此三聞法歡喜供養稱述而還國也。

    見阿佛品第十二

    阿此雲無動。雖復變化萬形而實相常寂故名也。將證淨名勝德。以即經故取佛而現土。因立品名耳。又據前半品應見如來。以後半品顯跡證經故從後立名也。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此品第二顯淨名身土以證經。夫人有勝德說必真當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應身應土。三欲聞經雲利也。初文二。此初問也。前文殊入室論之以無來。身子求經訓之以無求。今淨名見佛見之于無見。此皆會真則言亡。相寂引物則示有去來耳。又二乘初心皆見相跡故因以誨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問。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二顯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論以生滅。前文三。初總答實相。二別揀百非。三結成正觀。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空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莫虛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何則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如來虛照冥偕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故經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自觀身實相以為如來相義存于是也。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此下二明別揀百非意。明諸相非相即實相也。法身非生滅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無自性故無性。肇曰。法身超絕三世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睹。不可以五蔭如性而觀也。

    非四大起。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金剛之體非四大起。本覺性故不積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離三垢常順三脫。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于寂滅亦不永滅法身非聚散故非一異。亡彼我故無自他不同。太虛故非無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故無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無中流。雖眾相都滅而不住滅故教化眾生。是即常寂滅而無滅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法無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聖無彼此之執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測。豈凡識而能識哉。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性不可蔽故無晦。離覺所覺故無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豈強弱淨穢而分別哉。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園即法性故不離方。真身不生滅故非有為。丈六即真故非無為。應物而相非實相故不可示。應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語道斷法身真淨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誠。不可以惡欺。感物而來非來。感謝而往非去。既無形于去來亦無心。出入斯言經自絕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無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見益非不福。無證無得非應供。德洽無邊非不應取之則失。真舍之則乖道。豈有相可見無相可無。斯同真際等法性越稱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于諸法無分別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塵。比非小離六塵之境。不可以合覺。不可以離見。無漏之體體絕結縛等實相之智。同眾生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肇曰。無得故無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亂。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滅。恬淡寂泊無為無□。豈容憂畏喜厭于其聞哉。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既雲三世之有都絕言說之路。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也。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三結成觀也。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也。又解。他觀者謂二乘凡夫見生滅憂畏等背理為他。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二論生滅文三。舍利弗問。二淨名約幻況出。三釋其生滅。前文又四。此初身子問也。離生滅見不生滅者。二乘之見非實相義。若即因緣生滅悟不生滅者。此法身義也。有此差別故再論焉。上雖具顯百非。今但論于生滅。若悟生則無生。自然無生。無生自然。自然眾非可見矣。肇曰。上雲如自觀身實相。實相無生而今現有生。將成其自觀之義故以沒生問也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二反質也。肇曰。逆問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為無相法也。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三答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此四呵也。若觀諸法因緣生滅本無自性。雲何乃問此沒生耶。

    于意雲何。譬如幻師作男女。寧沒生耶二舉幻況文五。此初舉幻問。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二答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三重問。

    答曰如是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雲汝于何沒而來生此五呵。若佛說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沒非沒。雲何更問此沒生也。肇曰。生猶化。存死猶化。往物無不爾。獨問我為。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三解釋。妄執虛誑有沒有生。悟法真實無生無滅。幻滅非滅故不盡。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貪生長惡。此所以顯即生滅悟無生滅成法身義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于彼國沒而來生此此下二明應身應土文二。初論應事。二現身土。前文又四。一佛示國名。二身子生疑。三約喻質問。四解釋應事。此初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應身。國土亦然。故佛示其生沒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二生疑。但可棄穢生淨。曷有舍淨來穢耶。肇曰。此土方余國怒害最多。

    維摩詰語舍利弗。于意雲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欲以明照為之除冥三質問。初問答明曰。光自明不能蔽。喻真身處染不染。後問答明曰。光能破彼。喻菩薩化生雜染。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耳此四合喻能釋。二重亦然。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此二正現身土。文六。一時眾渴仰。二佛命令現。三奉命移取。四勸修行。五大眾發心。六利益還本也。此初也。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此二命令現土。肇曰。既睹大眾渴仰之情。將顯淨名不思議德故告令現本國也。

    于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國土及妙蓮花寶。階嚴飾盡皆現也。

    及菩提樹諸妙蓮花。能于十方作佛事者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華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華上化佛菩薩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听受經法。肇曰。欲天報通足能陵虛。然彼土以寶階嚴飾為戲游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𧸐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示一切眾肇曰。嚴淨之土福慶所集。人天之報相殊未幾。故同路往返有交游之歡娛。又解。忉利此雲三十三也。阿迦𧸐吒此雲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二正取。肇曰。重為輕根靜為躁。若非三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動。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余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唯取我去。願見救護三得通驚覺肇曰。大通菩薩逆睹變瑞為眾而問。其余諸天未了而問。恐畏未盡故求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四佛稱淨名作也。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覺不智已之所往五明不覺。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六入不增減。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若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此四勸修行。文三。此初勸觀也。二皆曰唯然答見。佛言已下勸修並可見。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于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此五明眾益。文三。發心發願佛記如文妙喜現。此二意。一為證淨名淨土。二為若干有緣發心。

    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此六利益已還本。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此下第三明聞經益。文二。一身子發願。二聞經利益。初文又三。一問。二答。三發願。如文妙喜淨土淨名神道不思議事。二乘所無故啟茲願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此下二明聞經得利文二。此嘆聞經益。

    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此二嘆諸眾生聞經益。文三。此初嘆聞經。

    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二總嘆受持。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三別嘆有六。此初也。八難眾生尚不聞名。況乎得哉。深種信根值佛得經解脫寶藏即為已得。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肇曰。行應于內護念于外。理會冥感自然之數。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于佛持法藏者。行如來事故如供佛。

    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則有如來經是佛母故。經卷住處佛及弟子梵釋龍天護如塔廟。

    若聞是經隨喜者。斯人則為取一切智千里之行難于發足。一切智果始于隨喜。既能喜之必當克證。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人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十善五戒報在人天。大乘深經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便記成佛。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證已須傳流通分也。讀說護持遠津遐劫聞經修聖。聖不絕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贊法得益大。後品睹益護持大乘理教名之為法。修讀傳通名為供養。如文。

    爾時釋提桓因于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品文二。初天帝發誓弘經。二如來述可。初中又三。初嘆法勝。次嘆人益。三睹益誓傳。此初也。百千經方便教也。決定實相修證理自在神通所證用。肇曰。此經意雖簡約而義包群典。坐不逾日而備睹通變。大乘微遠之言。神通應感之力。一時所遇理無不盡。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此二嘆人。文二。此初嘆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實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經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願輒成之。

    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此二嘆修行也。一念修行閉八難惡趣。開五乘善門行。應則諸佛宜護修。正則外魔摧伏隨順佛理。名修菩提不移。此心必安道樹無上佛果信心為本。萬行菩提一念為階。所以始于一念修行即是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當為作護此三天帝睹法真益大發誓弘護。又護持正法菩薩行本所以誓修。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下二佛贊天帝所以。文三如前。初述嘆法也。肇曰。善其護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議道皆陳在此經。若受持護養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故助爾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二述人益深。文二。此初正述也。經是三世佛母。供其母則供其子也。又教能顯理理能悟佛故受持讀誦則為供養三世佛矣。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嘆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從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于天帝意雲何。其人殖福寧為多不此二校量。文四。此初舉況句也。大千諸佛福田最上施。安起塔二世供養是人殖福為多不耶。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求彼三正校量勝。生曰。衣食供養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據。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終不得成佛也。供養法身者。以佛所體為懷之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豈可同年語優劣哉。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四釋勝所以。諸佛從經生。供佛福尚多。何況供求經本乎。肇曰。高木必起重壞瑾瑜必生荊岫。所以無量之果必由無量之因。諸佛菩提皆從習此經生。而菩提之道以無相為相。無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劫是時。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此下三述弘護之報。我為月蓋護法。成佛天帝所願報可知矣。文四。初明有佛。二明供養。三結會。四勸修。此初明時有佛也。藥王別號如來等通號有十。一如來乘真如理來成正覺故。二應供破魔度物應供養故。三正遍智正覺諸法不顛倒故。四明行足萬行滿足至三明果故。五善逝逝往也。直往菩提不退還故。六世間解大悲權智解世間故。七無上士德業最勝無能過故。八調御丈夫受化調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師雖師範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佛馱覺也。生死長夜自覺覺他故余劫名眷屬等。可見。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二明有王供養。文三。此初父王供養也。七寶者輪寶珠寶女寶象寶馬寶藏寶臣寶丘寶神寶。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二千子供養有告有奉。可見。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此三明月蓋思法供養文九。此初獨坐思惟也。肇曰。極世肴珍無以其至至之情冀所珍之外有妙養以暢誠心。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二天告。肇曰。藥王如來知其將化故變為空神而告之。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三問天也。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四令往問佛也。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劫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雲何為法之供養五諸佛問。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問下六答法供養。文二。一明法體。二明供養法中文五。初明理法。二明教法。三明行勝。四明果勝。五總結也。此初明實相理法也。肇曰。深經謂之方等第一義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無緣非明者。所睹超絕塵境無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者。不亦難乎。又解。實相深理難信難見。性淨無染促可智悟。非分別思惟能得。又解。情與理違故難信。行與理違故難受。惑與理違故難見。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此二明菩薩法教非小乘也。陀羅尼印者。無名相理假名相說。終日名而無名。終日相而無相。此陀羅尼印也。故勝天王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般若。大悲力離言文字說。又即名非名。即相非相。亦名實相印也。肇曰。菩薩法藏所攝固非小乘之寶。總持所印固非城中之道。總持所所印印必真法藏所攝。所攝必寶。豈是常人所能開發。以明法寶除固難可窺𨵦也。

    至不退轉成就六度此三明理深教妙起行必勝文四。此初不退行也。如彌勒章相。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所以成大業之所出莫由斯典。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此二演說行也。肇曰。善分別實相之義。順菩提無相之法。此經之上也。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此三離過行也。大悲故超二乘。離著故超諸魔。無邪見故超外道。此皆深經之所能也。

    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此四證真行也。謂順因緣悟真理也。無我等我空也。空無相等法空也。肇曰。法從因緣生。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眾生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此深經之所順也。

    能令眾生坐于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此下四明理深行妙得勝果也。文三。初明證道法身果。既成道樹必轉法輪所以天龍預懷所嘆。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惠。說眾菩薩所行之道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樹具佛法藏獲賢聖智。得菩提道因圓果滿。名行足也。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若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此三明大悲利益果。既坐道場獲一切智。普雨法雨利益眾生。令諸菩薩依實相義。權為二乘宣無常理。聞經隨喜毀禁罪除。諸魔外道怖邪歸正。自非深信大乘堅固悲願安能致。此無邊益哉。

    諸佛賢聖所共稱嘆。背生死苦示涅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此五總結理也。肇曰。諸佛共稱以明共法必真也。生死雖苦背之至難。涅雖樂識之者寡。自非深經孰啟其路。諸佛雖殊其道不二。以明其第一義經常一不差也。美深經訖于是。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此二明供養。文二。此初信行讀誦。肇曰。如是等經盡諸佛法身也。若聞斯經能信解護持宣示分明。令大法增廣名法之供養。養成法身也。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此二明法行修行。文三。初觀除邪報。二四依簡失。三順寂滅證。初除執。文三。此初標也。肇曰。諸法即深經所說六度諸法。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此二無我睹也。肇曰。不悟緣起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說行則得明惠。明見十二因緣根原所由。故能離邪見得無生忍。無復吾我眾生之想也。見緣如緣謂之隨順。明白有無謂之決定。皆智用之別稱。

    而于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此三離我所也。肇曰。無違無諍即隨順義也。五受陰身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即我所也。若能照見因緣果報之性順而無違離我所也。上直明觀因緣知無造者故離我見。今觀因緣果報知無屬者故離我所見。

    依于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二四依簡失。大集經雲。語者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悟者說涅味。義者說涅無性。語者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說諸乘入一相智行等。又識者識四大智住四大無性。識者識六根六識。智者住內外寂滅等。又不了義經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說生死涅一相。不了義經說我人諸法。了義經說三空無我也。又人者攝取人見。法者解人無人見。人者凡聖三乘人也。法者知一切法無別無異如虛空也。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此三順法寂滅相而修證。文三。此初標法體也。肇曰。順因緣知法無盡。法從緣而有。從緣而無。其有不從未來來。其無不歸入過去去。故曰無入無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二辯寂滅相也。肇曰。畢竟謂始終常滅。終常滅不復更滅。乃所以成無盡義也。生曰。畢竟者終要然也。終既要滅。生豈有哉。生若不有其誰有滅耶。則無入歸矣。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此三結供養也。無明本性寂滅故不生。不生即不滅。不滅即無盡。肇曰。上觀因緣無生離常我等諸見。今觀因緣無滅離斷滅等諸見。具四依離諸見者。法供養之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七聞法得益也。分二。一柔順。仁王雲。四五六地得此忍也。肇曰。心柔智順堪受實相未及無生。名柔順忍。

    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二解衣供養。

    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三請加護也。肇曰。聞法供養欣欲行之。然經道深遠非己力所弘。故願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于末後守護法城八明受記。什曰。欲令後人信伏故記其守護法藏。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九出家護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業。陀羅尼心業。辯才口業也。

    于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二以具三業功德故弘法也。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于此身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闢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三明所化眾數。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三結會也。故今迦羅鳩孫馱亦曰俱留孫。賢劫千佛之首。樓至千佛之終也。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于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于佛四結勸。肇曰。吾成正覺由法供養。以是可智法養為上。

    囑累品第十四

    此品付囑護持傳法事。大緣累不輕。殷勤付囑故雲囑累。又雲殷勤。再三故雲囑累。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付囑于汝。如是輩經于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品文三。一付囑彌勒等。二付囑阿難等。三經畢慶聞。前文又二。初付。後受付。文三。此初正付也。肇曰。不思議經即佛無上菩提之道。其道深遠離可克成。吾無量劫不惜身命。骨施逾須彌血施過江海勤苦積集。今始得就哀彼長迷故垂之竹帛。然群生德薄魔事[火*盛]熾。吾道多難。非汝不弘嗣正之弟所以重累。又城高沖生道尊。魔盛自非神力無以制持。故勸以神力也。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二釋付以所。緣不感佛教在當來。不聞則失。聞之必益。故頂受廣說。肇曰。法之通塞損益若此故勸彌勒頂受廣說也。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此三簡傳通得失。有三。此初總簡也。新學好文久修。好蒙傳者應善。其根緣學者應鑒。其得失有標釋結。可見。肇曰。行之深淺各有異相得失兩陳以勵護持法者。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伏其心此二別簡新學。文三。如前決定深理必在積修。敬法重人方能久學。若謗法毀師自絕深信解惠不明。豈能決定正觀獲不退轉也。肇曰。一毀法。二毀人。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三別簡舊學。二法者。一輕慢新學自喪大悲。二樂分別自壞大智。夫證無生忍要悲智雙圓。有茲二患。自毀修證。文三。如可見。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此下二明彌勒四王等受旨。文三。此初彌勒受旨。文二。初領旨。二佛贊。領中先受誡旨。肇曰。一生大士豈有如斯之惡而復離邪。發言者為未離者耳。

    奉持如來無數阿僧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得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此二領通經旨。如來得法益通三世。未來有緣。我當令手得心持自行謙說。彌勒神力者。肇曰。定已功于未然息眾魔之摧斷。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此二佛贊。如文可見。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二諸菩薩受法燈遍照故誓宣十方。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听法故往訪其所權護其人。而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經卷住處災難自清。況天力護持彌增法化。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下二付囑阿難付受問答。若令結集之時無所遺漏。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已下說付既周慶聞修奉。

    淨名經關中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