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疾病觀
    人生在世,似乎沒有不生病的。

    一提起得病,那些對佛教一知半解的迷信者大多會說病者是受了“報應”,必定是因為做了許多缺德的事,才導致貴體欠安。

    佛教中的一些論典將人體的疾病分為四類,對應為四種起因和治療的重點,並非每種疾病都是缺德所致,都要去燒香磕頭才能解決問題。

    第一類的疾病是由于“四大不調”所致。所謂“四大不調”,是佛法對世上的一切物質的形象比喻。中國古代道教將世上的一切歸為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佛教則可分為地、水、火、風為“四大”。世界上的一切都可用此概念說明,如“地”可以指一切堅實的固態之物,好似道家五行之中的“金”和“土”;“水”為一切液體的總稱;“火”為一切熱源的標志;“風”為一切流動的氣態物質。

    東方哲學思想中的佛教思維方式與道教的思維方式有許多近似之處,它是抽象的,也是萬能的,無所不在的。要研究東方哲學、文化、宗教就必須要用這種概念理解事物,它雖然沒有現代科學那些分類精細、定量性的,但“陰陽五行”與“四大學說”都有著自己定性的科學體系和極高的研究價值與實用價值。它也可用于對世上萬象乃至人體的分析。

    “地”可以指人體內的骨、筋、肉、脂肪、內髒等固體物質。這一“大”不調,會產生內髒的器質性、功能性病變及骨折、腫瘤等。

    “水”可以指人體內的血、尿、唾、體液、汗、精液等流體物質。具體可指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

    “火”可指人體內的熱度,指維持正常體溫的系統。此系統一旦紊亂,體溫即會不正常。

    “風”可指人體內的呼吸系統。若此系統不調,人體就會缺氧,就會出大問題。

    這四大有先天不調者,也有後天失養者。四者之間亦有聯系,如在一定環境中受邪“風”,即可能引起“火”大不調,體溫上升,怕冷身痛,這時人即患了“感冒”。如不加治療,有時會引起咳嗽、氣喘或肺炎,這時又會引起“風大”的不調。最為簡單的小病也多為四大不調引起,如中醫認為“火”與“水”不調,則會“上火”或“內寒”,“火”與“寒”都會引起疾病。西醫的思維方式只承認表象,不承認“火”與“寒”是“病”,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四大不調與外界的五運六氣的不同影響有關,外界氣候與精神刺激都可引起四大不調,這一點是中國古代醫學所承認的。如長期的精神壓抑與營養缺乏、工作條件惡劣,都必然會導致四大不調。因為人體是一個自身需要不斷調節平衡的小宇宙,它也會受外界的大宇宙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任何一種打破平衡的條件都可以便人致病。

    不論是誰,這種四大不調性的疾病都是不可避免的。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都不會釀成大災大難,雖然有些是因一些小因果造成的,但也不會有大礙。而在嚴重的四大不調的情況下,也可危及生命,但這種現象的背後,定會有因果定數在起支配作用。

    第二類致病的原因是由于“飲食不周”。大多指因吃喝不適造成的消化道系統的問題。此病多從口入,引起痢疾、腸炎、飲酒過量、胃病、肥胖、缺乏某種營養、急慢性食物中毒及對某些食物過敏而引起的腸胃不適,這也是致病的一個常見因素。

    第三類致病的因素是超三維空間的致病因︰“鬼神做亂”(也可稱為“不良信息擾亂”)。這種成因多讓人理解為“迷信”,使現代醫學根本無法解釋,更很難醫治。如許多精神病;死人陰魂附體的“撞克”;練外道氣功者常練的“自發動功”,招致鬼神纏繞,導致的“出偏”發狂;更有一些西醫無法查清的莫名其妙的病癥。如有一病人每天晚上9點準時犯氣喘直到深夜,天亮時自然就好,不論服什麼藥都不靈。還有人每隔一個月就突然喘不上氣來,而送到醫院時,立即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回到家就立即犯病,來回折騰。又有人每天晚上都做夢,見有鬼神來纏,說這說那,要這要那,甚至要與人做愛,吸盜人之精氣,病人痛苦不堪,不敢入眠,有的甚至想自殺。

    鬼神為何要“作亂”?這個問題值得分析。所謂“鬼神”,是指尚未證悟成佛的靈體,佛教將此類生靈劃入“天道”與“阿修羅”道中,那些層次高的、有悲心的鬼神還好一些,他們自己修行,亦發願度人修善,或附體為人治病,為自己積德,以備資糧成仙成佛。而有些層次低的阿修羅好打好殺,這些惡鬼邪神就很復雜,他們有時也可能會為人附體治病,教人練自己的功,但多打著度人的旗號,行騙人的伎倆。如他們多為了要練功者入他們的道,收練功者的福報和“元氣”,稍不滿意就發威,“懲罰”弟子的不忠。這些弟子不悟,拼命崇拜,當心識破迷惑,氣機就搞亂之後,發病出偏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而輕者也是會常常莫名其妙、迷迷糊糊地辦錯事或失去理智。

    這類的鬼神多毫無悲心、邪惡無比,與人間的惡人沒有什麼兩樣。你若惹了他,踫了他,或是罵了他,甚至哪怕是無意之中傷害了他們,就要大禍臨頭了,輕者災難重重,重者就會攪得你寢食難安,甚至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