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序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弁言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與友人論校經綱要書
與融明大師書
與悟開師書
復海曙師書
與四明觀宗寺根祺師書
與佛學報館書節錄
復濮大凡居士書
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一
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二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復鄧新安居士書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序
今之修淨業者,鮮不由印祖文鈔以起信。祖師道力悲心不可思議,發而為文,不惟圓乎三藏,亦復通于易禮詩書,明人倫,闡教理,詳釋通途別法,循循諄諄,讀之者輒能破疑生信,發願行持,因以被教獲度者,遍天下焉。
會公法師,于印祖高風久所欽則。嘗以一庵,多年閱藏,並撰大藏會閱弘于世。謂文鈔法法圓備,善導群機,諸宗學者,或學為人之道者,皆當以為必讀之書,固不獨淨業學人應奉課讀也。
公施言教,身則先之,即以文鈔自課,又摘最契時需者,引經以注,或略發感懷,名曰讀記,自前九年始,載于明倫月刊,長期相續。今緣淨信啟求,輯梓一冊,普被群倫。
文鈔之文,多為書札體,向無注釋,讀似不覺甚難。讀記一出,乃見句句皆有所本,語易雖人人可行,語難則義深不測,原不以文鈔為難者,是猶不讀注疏,反以讀經為易,豈真易哉。使讀文鈔讀記,如其不易,誠敬以求,福慧日進,則能圓解文鈔,受用無盡矣。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戊辰菊月
淨業學人廬江徐醒民敬識于台中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弁言
我常常這樣想—也曾這樣說︰修淨業者,每日應讀印光大師文鈔數篇—少則一二篇,多則三五篇,奉為日課,淨業才能日益增長。不但是修淨業者所必讀,就是凡學佛者,無論是修那一法門,學那一宗派,也要讀一讀印公文鈔,以文鈔中,不僅是闡揚念佛法門,而是法法圓備—印公雖自謙謂不是大通家,其實、他老人家,是無法不通、無法不曉的;如不信,請一讀文鈔便知。因此,我說︰印光大師文鈔,真是學佛的指南!不但是學佛者必讀印公文鈔,我認為︰只要是人,凡是想做人者,也必讀印公文鈔;以文鈔中,處處闡明做人的道理;若能依照印公所示的方法來做人,才能把人做好,且能成為一個人格最完美的人!
我既然這樣想、這樣說,所以、我也就學習這樣做。下文是我閱讀文鈔的摘記,或略加引釋,或略舒感懷,隨筆記之。—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端午節。
會性于民國六十八年夏歷五月起,舉筆開寫讀印祖文鈔記,以‘拾得’筆名,連載于明倫月刊。
茲有讀者發心印單行本,承徐醒民居士賜序,謹此致謝!中華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九月十九日,會性識于普門丈室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
宋代元照律師雲︰‘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阿彌陀經義疏)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既然‘必定見佛’,就是‘得道捷徑’。‘現前(在)’就得‘見佛’,更是徑中之徑!
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
大悲經雲︰‘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法華玄贊曰︰‘佛正法時,教行證皆具足;像法時,惟有教行,與證果老;末法時,則惟有教,而無行證。’月藏經明五五百年︰佛滅後,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塔寺堅固;第五五百年,斗諍堅固。
‘昔’是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今’是末法時,故‘果證全無’。
但此三時五期分別,不適就其最著者言之,並非一定不易;雖在末法時代,非無果證之人;佛祖為掖進未來,故作是說耳。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故知︰未法之時,唯修淨土念佛法門,求生彌陀佛國,才能了脫生死,才有‘果證’;舍淨土,則無果證。
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釋尊滅度近二千年,故雲‘去聖時遙’。今時‘人’的‘根’性如何‘陋劣’,只要讀完印公文鈔,也可以體會得到︰就是反觀自己,比比古德,也可知道。
十住婆沙論明難行道與易行道;全靠自力修證的法門,是難行道。念佛法門,一方面自己努力,具足深信、切願、力行念佛;一方面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攝受、加護,是謂易行道,易得解脫。
善導大師雲︰‘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了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舍此穢身,師證彼法性之常樂。’(觀經四帖疏)釋迦世尊此方發遣—叫大家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彼土來迎—接引往生,這就是佛力。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上上根,不能 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三根普被,故雲‘普攝上中下根’。
雲何‘高超律教禪宗’?讀後文可知。簡言之︰此皆全靠自力,淨土則仗佛力,故雲‘高超’;橫超三界,永出輪回,一生不退,故是‘高超’。
讀淨土三經,可知‘諸佛’之‘徹底悲心’。‘欲無煩惱唯念佛,暢佛本懷在往生’;得生佛土,乃暢佛之本懷,是謂徹底悲心。
觀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人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謂‘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五性︰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三、定性菩薩,四、不定性,五、無性—無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天有漏種子。
真常︰謂如來所得之法,其實常住。‘共證真常’,謂同成佛道。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善財初參德雲比丘,德雲即教伊念佛;歷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最後參普賢菩薩,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同歸極樂。(見華嚴經入法界品及四十華嚴)可知︰九界眾生要成佛道,不能離此念佛法門。
此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唯此法門,能普利一切眾生。
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此四句,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第九求生淨土章。
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
華嚴導歸,即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見四十華嚴第四十卷,即普賢行願品。
由 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