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世界各地蔚為流行的「健康素食」,一掃以往宗教素食迷思,人們因逐次關切到素食與健康、生命間的微妙關系,進而以健康與生命的長遠關系而考量素食。
「素食」與「生命」有何關連意義呢?「素食」在消極層面上來說有「不殺生」的意義,在積極層面來說就是「護生」的意義。這兩種層面都是以「生命」作為大前提,一個是禁止傷害生命,另一個則是保護或維護生命,而其中的「護生」觀念則比現代日益重視的「生態保育」、「環境保護」還具有更周延的整體生命考量,非就單一或特定的生物、處所為考量。底下就分別針對「宗教」、「生物」、「醫學」與「健康」等方面作相關的素食意義理解。
宗教慈悲為懷尊重生命
宗教可以說是生命的體(經)驗者,自古以來各大宗教均對素食抱持肯定甚至是極力推崇的態度,現在先就各宗教經典涵設相關素食要義略述如下:
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談到「以人食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互來相啖」,以及在《涅盤經》與《梵綱經》所提到的「食肉者,斷大慈種」,與《大乘入楞伽經》的「令舍肉味,求於法味」與「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不應啖,不應啖食」等,在佛教經律論三藏中約有一百多種經典論及「不食肉」或「斷肉」的觀念。
天主教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舊約聖經創世紀第九章第四、五節中也有談到「但凡有生命帶血的肉,你們不可吃,我一定會追討害你們生命的血債,向一切野獸追討,也向人追討..」,目前在台灣的每周五,天主教會仍保有「小齋」規定,由當地主教取決一種肉類在當天不食用,依此規定的修持者即可領有一件善功。
在道教方面,傳統上我們都會認為道教都是主張殺牲祭天的,道教兩大支派中的南傳正一教派是可以吃葷及結婚的,但在北傳的全真教派,卻是嚴守著素食與終身不娶。此外,在回教方面,雖然主張正當殺牲,但在回教教法上卻也要求每年的麥加朝聖期間嚴禁殺生。
一貫道在創道之初,就以提倡素食為主,連目前在台的素食餐館,大多數是由一貫道道親所開辦的,一貫道總會總干事蕭家振指出,修道就要培福,吃肉會與眾生多結惡緣。
另外,一貫道是追隨彌勒菩薩的信仰,而彌勒菩薩是主張不葷食的,所以傳承下來至今,一貫道雖然不強迫信眾吃素,但仍是以提倡素食為主。
悅性食物使身心喜悅平和
印度瑜伽對於素食則采更嚴謹的要求,瑜伽行者認為:食物影響心靈,飲食大事,每一次食物的選擇和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就連蛋、香菇、味素都規定不能食用,瑜伽素食將食物分成悅性、變性及惰性三種,他們要求多吃悅性食物,少吃變性食物,以及完全不吃惰性食物,因為他們認為,變性與惰性食物對心靈非但沒有幫助,甚至是有害的。
悅性食物是指富有悅性力量的食物稱為悅性食物,食用後極易消化,在體內不易堆積尿酸及毒素,消化後在身上產生的能量使身體變得健康輕松和精力充沛,身心變得精細、自律、喜悅,同時產生博愛、希望和憐憫的胸懷,讓心靈處於平和與穩定。悅性食物包括所有谷類及其制品如米、麥、面、玉米、面包(卷)、糕、不含蛋的小西點、大麥、燕麥、水果、大多數的蔬菜、牛奶、乳類制品、豆類、堅果、大豆制品如豆腐、豆漿、溫和的香料等。
變性食物是指富有變性力量的食物稱為變性食物,特點是食用後在身上所產生的能量,會使人身心變得好動,若食用過多,會使人變得過分積極、煩躁不安,甚至產生憎恨、忌妒、沮喪、恨怒、恐懼等情緒而失去鎮靜平和。變性食物包括有咖啡、可口可樂、汽水、濃茶、強烈的調味品、泡茶、海帶、可可、白蘿卜、醬油等。
惰性食物則是指富有惰性力量的食物稱為惰性食物,食用後在身上產生的能量,使人嗜睡、昏沈、不安,身體易生倦怠、生病,身心變得粗魯,產生慵懶和不可遏止的欲望,缺乏生命力和開創力。惰性食物包括所有的肉類、魚、蛋、洋蔥、菇類、芥末、蒜、麻醉性飲料、酒、煙、鴉片、大麻煙、麻醉品。陳腐的食物、放置過久的食物或飲食過量也會變為惰性食物。
但是悅性食物、變性食物、惰性食物的分類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氣候、個人身體狀況而變的,如氣候寒冷的地方,變性食物變為悅性食物,惰性食物變為變性食物。
以上各宗教對素食的看法,並非用來和現行宗教作比較,因為不同時代的科技、文化遷流,各個宗教多會因為隨順眾生的方便而稍做變革,但是隨著目前在歐美流行的「素食熱潮」,則代表著對人體健康(相對於因大量肉食所致癌癥、疾病)、生態保育(物種稀少)與環境保護(大地、海洋、空氣等嚴重污染問題)的關切,因此若能籍助宗教超驗智慧的省思,並以生命角度重新檢視與嚴正思考素食、肉食時代新義,相信這對宗教及E時代新觀念會有莫大的幫助。
人體生理結構適合素食
廣義的生命涵蓋所有一切物種,從食物鏈中可以得知,綠色植物是屬於生產者,而草食性動物則屬於第一級的消費者,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物的小型食肉型動物為第二級消費者,而以小型食肉性動物為食物的大型食肉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