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講話》
--前言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念佛往生願」,此願是眾生往生極樂的根本保證,也是淨土宗教理建立的根本基礎,正確了解此願之內涵極其重要。
從二○○四年七月至二○○七年三月間,家師慧淨上人在淨土宗台北念佛會,共作二十一次演講,詳細開演此願。今據錄音整理成書,名《第十八願講話》,總分十章。第一章「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相當于〈序分〉;中間七章即將願文分為七段,從「設我得佛」至「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詳細講解願文之意義,為〈正釋分〉;第九章「成就文及付囑文」,相當于〈總結流通分〉;最後第十章舉證祖師對此願的解釋。
全書以第十八願為主線,貫穿淨土三經、淨土諸祖教言,引用佛經達數十余部,並及外典、格言等,引文釋義,深入淺出,既開往生之門,又明處世之道,真俗圓融,機理雙契;故雖名「第十八願講話」,實際上囊括了淨土一宗所有重要的經文、法語,堪稱淨土宗教理之基礎教科書、普及淨土宗教學之範本。為方便檢對,書後附以詳細索引等。
佛心凡心如何相融相契?佛凡相契是怎樣的法喜與真情?唯有過來人才能道出個中真味。本書是佛凡一體之心的自然流露,言語樸實,真情自然,堪稱妙語佳言的段落俯拾皆是,無不體貼入微,豁人心扉。靜靜拜讀,佛心慈悲宛如細細涓流,無聲無息地沁入我們的心田;在此慈悲法水的沁潤下,凡夫心中的五毒之樹,漸漸化去毒汁,轉為甘甜;罪業苦果凋落,綻茂菩提新芽;業身雖系此界,淨土已開覺花。這絕非文字學者所能達致之功,這是一本用「心」來說,必須用「心」來讀的書。讀到佛心處,何其喜悅;讀到凡心處,何其慚愧。佛心與凡心一體,喜悅與慚愧交融,唯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誠願一切有緣皆能拜讀此書,輾轉教化,同生極樂。
釋淨宗二○○九年六月六日
《第十八願講話》
--第一章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一節四十八願之根本願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名為「念佛往生願」,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淨土宗念佛人,應先詳細了解第十八願之義。
彌陀弘願雖有四十八,以第十八願為「根本願」,余之四十七願,為使眾生欣慕淨土而信受此願,故四十七願亦謂「欣慕願」。
第十八願是本願、根本願,願王、本願王。
第十八願是淨土宗之根源、本體、生命。
第十八願是彌陀本懷、釋尊本懷、諸佛本懷、眾生本懷、眾生救主。
第十八願是超世願、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大慈大悲、拔苦與樂之所在。
通願、別願
所謂「願」,有「通願」跟「別願」。
「通願」也叫做「總願」。十方諸佛,因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追求無上的佛果,上求下化時,必須發下菩薩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通于十方三世諸佛的,這叫「通願」,也就是「總願」。
「別願」是每一尊佛各自不同的,像釋迦牟尼佛是五百願,藥師佛十二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都是別願。
而阿彌陀佛的別願,是四十八大願,這是跟其他諸佛所不共的,唯獨阿彌陀佛個別所有的,此四十八願特別宏深,其深智悲願,遠超諸佛菩薩,《無量壽經》中彌陀自誓︰「我建超世願」,釋尊也在《彌陀偈經》深贊彌陀之願而言︰「發願逾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因本願、根本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別願當中,又有「因本願」跟「根本願」,也就是本願的「本」,有「因本」跟「根本」的差別。
「因本」︰對果末。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代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願每一願都稱為本願。因為有了這個因,才能達到這個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願的完成,才能成為阿彌陀佛。所以,從因本來講願願都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在這願願都是本願的當中,必定有一個是根本的願,其他的願是由這個根本的願所生出來的枝末,都是要達成這個根本願而發的,都歸結到這個根本願。
第十八願是根本願
從這一點來講,四十八願當中只有第十八願才是根本願。也就是說,其他四十七願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即使其他的願完成了,也沒有存在的意義。
譬如︰第一願「無三惡道願」,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第二願「不更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使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也不可能再墮入三惡道;第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無有好丑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膚色,同樣的顏貌,同樣的相好莊嚴。還有,第五願到第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獲得六種神通,乃至第十一願,往生就能不退轉而成佛,可說所有四十七願都很重要、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沒有眾生的往生,也就是沒有第十八願,那麼,這些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建房喻︰一切為了眾生的往生成佛
好比說父母建設房子,房間要怎麼隔間、客廳要怎麼布置,花園要怎麼設計,後院又要怎麼完成……,種種的構思都是為了兒子。這一切通通完成好了,可是兒子不能回來住,或者是沒有兒子來住,那就沒有意義了。
阿彌陀佛種種的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之願,有此願,眾生就能念佛往生,沒有此願,眾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這第十八願才是真正的本願--根本之願。
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叫做「本願」,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謂「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二節淨土宗開宗根源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淨土宗」「立教開宗」的根源。如果沒有第十八願,也就沒有真正的淨土宗。
因為淨土宗稱為「易行道」,除了淨土宗之外,其他各宗各派都不能稱為易行道,都是「難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判教之所在。龍樹菩薩判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是由于有這第十八願,以這第十八願為根源。
彌陀本懷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所謂本懷就是心中唯一究竟的目的,只有一個,沒有二個。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目的全為普救十方眾生,可是只有第十八願才能達到普救十方眾生的目的,才能圓滿阿彌陀佛的本懷。所以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四十八願的根本願,也是阿彌陀佛真正生命之所在。
釋尊本懷
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的本懷。釋尊所以出世間,意在普度諸眾生,而能普度眾生的法,即是彌陀救度之法。如果從這個觀點來談的話,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最究竟的本懷、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宣揚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也就是這第十八願。可說「釋尊所以出世間,唯說彌陀根本願」。
諸佛本懷
第十八願是十方三世諸佛的本懷。十方諸佛示現八相成道,目的也是在于說法度生,若非說法度生,則不漫然示現。而能徹底廣度十方眾生之法,即是阿彌陀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救度法門。十方諸佛舍此法,則不能普救眾生;十方諸佛弘此法,則能普救眾生。
眾生本懷
第十八願是十方眾生的本懷。我們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之世,在這五濁世間,雖然有心修行,但絕大部分都是無力修行的,如果沒有這第十八願,我們就沒有得救之道。
第十八願是我們十方眾生起死回生、了脫輪回、往生成佛的大根大本。
十方眾生生而為人的目的,乃至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信受奉行第十八願。
十方眾生舍此法,則不能往生成佛;十方眾生依此法,則能往生成佛。
眾生救主
第十八願對我們來講,等同是我們的生命,有第十八願我們就有生命;沒有第十八願,不但阿彌陀佛沒有生命,我們也沒有生命。如果沒有第十八願,我們即使學佛修行,也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尤其是三惡道的沉淪;我們永恆不滅的佛身就死亡了,沒辦法起死回生。所以,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我們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們的生命,甚至超過我們的生命。我們可以為第十八願而活,也可以為第十八願而獻身。
因此,凡是念佛人,應先了解第十八願,重視第十八願,以之為生命,恃之為救主。
沒有這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就沒有主要目的,而我們眾生人生之目的也無從達成。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第十八願既是阿彌陀佛的本懷,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是十方眾生的本懷,彌陀、釋尊、眾生,三者一致。可見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超世願、諸佛之王、光中極尊、不可思議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阿彌陀佛超越十方諸佛的地方。因為四十八願當中其他的願,十方諸佛或許也有,可是這第十八願卻是十方諸佛所沒有的。
有了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所發的弘願才能成為經中所說的「超世願」;也唯有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才被尊稱為「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尊」;也唯有第十八願,阿彌陀佛才被十方諸佛贊嘆為「不可思議」。
大慈大悲,拔苦與樂
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我們佛教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慈悲,以及「拔苦與樂」,才有它真正的意義。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那麼,佛教所講的「大慈大悲」、「拔苦與樂」,對十方眾生就只能成為空談。
這個道理是很深的。為什麼?所謂大慈大悲,真正稱為「大」,必須是無限量的,沒有底的;如果這個慈悲有限量,有一個底,稍稍有一個條件,那就不能算大慈大悲了。能夠使這個人依佛法來解脫,卻不能夠使那個人也依佛法來解脫,這種法就不能稱為「拔苦與樂」的法。必須是無論聖人、凡夫,出家、在家,甚至善人、惡人,都能夠得到救度的,才能稱為「拔苦與樂」。有所不能「拔苦與樂」的話,這個法就不稱為大慈大悲的法。
以整個佛教八個宗派來講,不論北傳、南傳或者是藏傳,能徹底地、絕對地被稱為是「大慈大悲、拔苦與樂」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法門。
第三節淨土宗傳承根本
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淨土宗的根本傳承。淨土宗祖師們所依據、所弘傳、所開展的,就是第十八願。
一、龍樹菩薩釋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道
譬如說,被尊為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他在《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當中,把佛法無量門歸納為兩種法門,也就是兩種道路,即是「易行道」及「難行道」。
什麼叫易行道?易行道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即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而容易實踐、快速到達佛的境界。這就是易行道的內涵。
本願稱名
這個內涵在經典上有什麼依據?根據哪一部經、哪一句佛語佛說?龍樹菩薩舉出三世佛、十方佛,到最後歸結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上。
龍樹菩薩《易行品》〈本願取意文〉︰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不以其他法門、其他經典、其他的佛說為易行道的根本,而只舉出阿彌陀佛的本願。這一段文詳細對照第十八願,就可以曉得這是第十八願「取意之文」。
取意文
所謂「取意」,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
就剛才那一段,如果龍樹菩薩原原本本地引用第十八願的願文,可能我們還要經過一番解釋才看得懂。沒有善知識的解說,單單依照經文的文字我們未必看得懂。既然經文看不懂,即使有經典的存在,幾乎沒有經典的生命,等于這個法是滅了。
如果有人能夠正確地了解經文的含義,加以弘揚、解說,那即使經典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依然留存著。這就是祖師為什麼取意解釋第十八願。
這是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傳承。
二、曇鸞大師釋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速得菩提三願
接下來是曇鸞大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他在所著的《往生論注》(卷下一二一頁)解釋念佛法門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證菩提、速成佛果,完完全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並舉出四十八願當中的三個願來證明︰凡是念佛人的往生、成佛、度生,完全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緣佛願力
第一個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也就是「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因此曇鸞大師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
無輪轉故,所以得速。
「緣佛願力」︰也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使「乃至十念」--念佛的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三界六道的輪回就當下斷除了;既不在六道輪回,就能夠快速地成就佛果。
為什麼說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輪回,所以快速成佛?想想看,即使今世生而為人,也不一定會遇到佛緣,行善積德,修習佛法,尋求解脫。即使有了佛緣,進入佛門修行,也不一定今生會有成就。既然如此的話,就還有輪回。還有輪回就非常非常危險,因為人身難得,失去了人身就是墮三惡道,而三惡道的壽命非常漫長,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生而為人,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即使再生為人,也未必能夠遇到佛法;即使這一世學佛,下一輩子也生而為人又學佛,可是誰都不能保證生生世世都能出生為人、都能遇到佛法。假如出生在天上,天上的壽命也很長,同時,天上並不是修行的地方,它是純粹享受福報樂果的地方,等壽命一到,因為不能再超升,只有往下墜。
所以,如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六道輪回。
而往生極樂世界,六根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當下就能夠悟道,所謂「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曇鸞大師說,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快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曇鸞大師對第十八願的傳承。
三、道綽大師釋
道綽大師《安樂集》
接下來的一位祖師叫道綽大師,也就是善導大師的師父,他對第十八願的傳承在哪里?我們看,《安樂集》中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說︰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又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這幾段話都是對第十八願的取意之文。
聖淨二門
第一段文之前,道綽大師將整個佛教判為二門,一個是「聖道門」,一個是「淨土門」,說︰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意思是說,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時代,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又是五濁惡世--如果在正法時代,民風沒有那麼濁惡,尤其是有佛陀存在,佛法很純粹地在弘傳,又有證果的羅漢聖者,或許還可以解脫修行證果。可是到了像法,尤其是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眾生,聖道門是不可能讓我們有力量通往解脫的。只有淨土一門,才可能讓我們通入涅解脫之道。
淨土門通在第十八願
淨土法門里面,也有各種修行的方法,但是道綽大師在這里,所謂的「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的,就只舉出第十八願。因此,道綽大師接著就說︰「是故《大經》雲︰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段話,正是第十八願取意之文。
縱令一生造惡
有人看了這一段文會疑惑,甚至會指責,認為說︰第十八願里面,並沒有「縱令一生造惡」這些文字啊!有了「縱令一生造惡」六個字,恐怕讓人家因為有了這一願作為靠山,而肆無忌憚地去一生造惡。
會有這樣的批評--這是錯解了道綽大師的用意。
發願本意
其實也因為有道綽大師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願活躍起來,才使得阿彌陀佛大悲哀憫的願心徹底流露出來,也使我們這五濁惡世的惡人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所謂「縱令一生造惡」,在第十八願里面是沒有這些文字,可是卻有這些含義,而且含義是非常明顯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無力修行的人。
醫病喻
就像醫生立志行醫濟世,他所要醫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醫生。
同樣的,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眾生。
眾生中有聖人也有凡夫,聖人已經脫離六道生死輪回,即使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也不至于去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唯有凡夫,因為會造業造罪、受苦受難、永遠輪回,才需要救度。
凡夫當中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會行善積德,還不至于墮落三途;而造惡之人,他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
佛的慈悲,對于造罪造惡、會墮入三惡道受無間之苦的眾生特別憐憫。
父憐痴子喻
就好像兩個兒子,一個聰明有為,不必父母操心;一個比較愚痴,往往會造無知之罪,使得父母對他特別地關愛、照顧。
慈悲是佛心
那麼,佛的心是什麼?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大悲的對象,就是慈悲于應該慈悲的。
而造罪造業的眾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
造惡眾生當中有平時、有臨終,如果他還沒有臨命終,或許還能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為這個造惡的人,正要臨命終了,他只有大概十口氣的生命而已,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墮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惡的眾生,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了善知識,給他安慰,為他介紹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使得這個造惡之人,最後回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夠蒙受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這更能顯出阿彌陀佛悲心願力之所在。
臨終機相
因為往往一生造惡的人,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所顯現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獄的景象,牛頭馬面會來到他的面前。這個時候,正如《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這個人就會懊悔平生所做的惡事,想要改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恐懼會墮落地獄、受地獄之火的燃燒。在他懊悔的時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將盡,沒辦法讓生命再度延長,讓他好好地懺悔、彌補,回頭來行善積德、依法修行,他有這個心,可是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顯出佛教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救無類地拔苦與樂之所在。假如這個人生命延長的話,他就會成為「乃至」一輩子的念佛,而不會只是十念而已。
所以,唯有「縱令一生造惡」這六個字,才能徹底顯出阿彌陀佛的悲心。
同時,有了這一句,使得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眾生機相
因為,誰敢說他一生都沒有造惡?或許有人會說「我雖然有造惡,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實,如果加加減減,我們都是善少惡多,因為我們都在五濁惡世,根本上我們都有見濁、煩惱濁。從思想上的混濁,以及根深蒂固貪 痴的煩惱所展現出來的心念、行為,當然就是惡多善少。
所以,《地藏經》就直截了當地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老實反省、檢討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的時候,我們誰都不敢說自己是善多惡少。
往往到閻羅王庭的時候,閻羅王第一句就會問︰「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間佛法流傳之世,你行善多少、作惡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嗎?」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回答?
所以,愈是檢討自己,就會愈加慚愧,從而心地柔軟,不會貢高我慢,認為自己很會修行、很會積德,就不敢這麼說了,反而會頭低下來,而慚愧地說︰「唉!像我這種惡人,到底哪個法門可以救度我、使我將來能夠脫離閻羅王的審判、能夠遠離地獄之火呢?」
所以,一個學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後所得的感想、結論,最終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個法門能夠救度我?」
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將彌陀的悲心徹底揭示出來,使我們有罪的眾生有了獲救的希望。
四、善導大師釋
善導大師立教開宗宗祖
到了善導大師,也就是淨土宗集大成者,淨土宗真正立教開宗的宗祖,他對第十八願的開展,就更廣泛了。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來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各有不同的內容,不然一願就好了,不必四十八願,可是正好相反,善導大師對四十八願並不各別去做不同的解釋,而都解釋為第十八願的內容。
如果對四十八願、對彌陀的本懷不了解的話,就會認為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根本不通。但是如果對四十八願因本、根本的關系有了解的話,知道每一願都是指引、歸向第十八願,那麼,自自然然就會對善導大師的解釋首肯、認同,甚至贊嘆、感動,只有善導大師才能作出這種徹入佛心,徹入造罪眾生心的契理契機的解釋。
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指向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譬如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從表面看起來,只是說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那就是一種冷冰冰的、膚淺的、觀念的、學問性、知識性的、與自己生死大事漠不相關的一種認識,絲毫沒有探及佛心的慈悲,絲毫沒有觸及自己的靈魂,可以說,有這一願也沒有什麼意義,有等于沒有。這樣來理解,鮮活的佛心等于就死了,整個四十八願也等于是死的。
其實這一願很活躍、很靈動,表面上只是在說明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內在里卻隱含著阿彌陀佛救度的無限慈悲,而直接引向第十八願。
說國無三惡道,不只是說無三惡道,說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生信,不然何必要說?意思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生,你要至心信樂。」為什麼說「至心」?因為心懷貪 痴煩惱、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生生世世以來,常以三惡道為家鄉,常沒常流轉,即使偶爾為人,也是常見常聞地獄鬼畜之報,不容易相信還有無三惡道的世界,所以勸信︰「我的國土,由清淨願力功德成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要相信,信則有喜樂、有希望、有安慰。」
又進一步來講,法藏菩薩說「我國無三惡道」,目的是要把這樣的國土送給我們,好讓我們這些現造三惡道罪業眾生往生到那里,究竟免于三惡道的苦報,不然何必要說?等于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生,你要欲生我國!」好像一個大富長者,對窮人說他有錢,目的就是要把錢給窮人,不然就是炫富。
所以,勸信的目的不只是勸信,而是為了讓我們發願,「十方造罪造業的眾生,既然相信有這樣的國土,就應該求願往生。當知我成就這樣的國土,本來就是為了哀愍救度十方造罪的凡夫,如果是阿羅漢聖者,自不必為他們發願,所以你們切不可自甘下劣,而不願求生我的淨土。」
又進一步來講,既然勸我們往生,那就要為我們指示往生的方法,不然就是空談。法藏菩薩當然知道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靠他們自己只能再度墮入三惡道,不可能來往生的。所以, 要為我們成就功德,也就是不可思議的萬德洪名,讓我們只要稱念,萬不漏一,都能往生。等于是說︰「我若成佛,國無三惡道,十方造罪眾生,乃至十念,稱我名號,必定往生;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覺!」
再來,法藏菩薩發願成就無三惡道的國土,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惡道罪業的眾生為目的,十方眾生的罪業也就不成為障礙,反而是疑心及邪見會成為大障礙。法藏菩薩為了讓十方造罪眾生絕無一漏地往生,最後還必須要掃除我們的疑心和邪見。等于是說︰「我成佛時,國無三惡道,本來就是要承擔眾生三惡道的罪業,所以,你們絲毫不必擔心自己罪業太重而不能往生,反而要深信無疑;但也要謹慎,從今以後,要盡力收束自己的罪業,盡量去惡行善,固然因為造惡成習而難以全部制止,但至少至少不能造五逆、謗法的重罪,如果不收攝、不謹慎,犯此二罪,即是罪不可宥,不能往生我國。」這就是第十八願最後的抑止--「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所以,這一條願就是完完全全引導歸向第十八願的。因為向往沒有三惡道的國土,就會自然「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把心回轉到極樂世界,把行調到念佛這個法門上來。
其他四十七願叫做欣慕願
其他的願也都是一樣。因此,第十八願叫做「根本願」,而其他四十七願叫做「欣慕願」,欣慕四十七願所誓的功德利益,而回歸到根本的念佛,如果不欣慕這四十七願的話,那麼極樂世界就沒有那麼美好、殊勝了,何必念佛往生呢?因為四十七願的完成使得極樂世界是真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此就想念佛,想願生極樂。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這是力透紙背、深入佛心,透過文字直達實義的解釋,而不是就文字解釋文字,所謂「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就都有了。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我們凡夫誰能看得出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有這樣深刻的內涵呢?
《第十八願講話》
--第二章設我得佛
第十八願含一大藏
第十八願總共有九句,每句四個字,共三十六個字。字雖三十六,卻是涵蓋整部《無量壽經》,甚至是涵蓋整個三藏十二部經;三藏十二部經的法門、功德,通通收攝在這三十六個字里面。有句話說︰
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
就是這個涵義。因為三藏十二部所講的,無非是怎樣修行、怎樣成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就是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稱念這六字洪名,就具足無上的功德,就能夠往生成佛,三明六通當下具足,三藏十二部所講的道理,就通通貫徹、通通落實。所以,字雖三十六,但是涵蓋三藏十二部。
依經解經
第十八願這三十六個字︰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們的這份講稿,都是依經解經,就是引用經文來解釋這三十六字。
第一節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
條件與約定
首先第一句,「設我得佛」。
「設我得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 是先有個條件、有個約定。跟誰約定呢?跟十方眾生約定。什麼條件呢?十方眾生能夠往生成佛, 才能成佛;這個條件不完成, 就不能成佛。所以,跟眾生這樣約定,而立下了這種條件,這是阿彌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大家記得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跟我們約定嗎?不記得!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是不經過我們同意,沒有跟我們商量, 在兆載永劫之前就主動地跟我們眾生約定說︰ 的成佛,就是要完成我們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讓我們眾生往生。如果 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就不能成佛。這是 主動地、平等地、沒有差別地來跟十方眾生約定。在我們還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地輪回,即使生而為人,也只是積極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追求財、色、名、食、睡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默默地為我們發願,積極地為我們修行。
所以說,「設我得佛」是阿彌陀佛跟十方眾生的約定,主動地要救度十方眾生。
不請之友
《無量壽經》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幾段經文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把它們背下來,因為這幾段經文很能貼切地、淺顯地顯示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悲心救度。
第一段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主動地來當我們的朋友,不經過我們的拜訪,也沒有他人的介紹,我們跟阿彌陀佛--法藏菩薩素不相識,可是法藏菩薩就主動地不嫌棄我們,不嫌我們門風不相對,就來當我們的朋友。所以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世俗間有真正的朋友嗎?可以說很少!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常的--其實,這個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質界,有形或者無形,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話,就沒有所謂的「真」這個字,能夠稱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見沖突或是攸關利害而分道揚鑣。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敗、負債累累的時候,另一方就躲起來了。
能夠跟我們永不舍離、常相廝守的,就是阿彌陀佛, 主動而來,不嫌棄我們,不計較我們,接納我們,而且對我們極盡體貼包容(親人之間都不能體貼、不能包容,凡事都會計較了,何況朋友呢),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有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朋友,能夠與佛同在,這是何等的幸福!所以,阿彌陀佛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
更進一步,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也就是,荷負群生的重擔。我們的債務,朋友都嚇得跑開,見不著影子,誰能夠幫我們承擔?我們承擔不起,又沒有人來協助我們,只有阿彌陀佛! 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主動而來,承擔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
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罪業,我們自己還不起,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累生累劫以來,我們不曉得殺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債,如果這些罪業是有形體的話,《華嚴經》里說︰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雖然沒有形體,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時間一到,必定要受那個果報--我們承受不起。《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沒有人能夠互相承受得起。
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當中,只有阿彌陀佛主動來承擔我們的罪障,負起我們的重擔--這就是第十八願,也就是真正的「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不請之法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在我們不知之時,阿彌陀佛已為我們準備了;在我們乞求之前,阿彌陀佛就主動給我們了。我們不曉得要求,也不曉得追尋,阿彌陀佛主動地回向給我們、布施給我們。
不等待我們追尋,不等待我們請求,阿彌陀佛就已經送到我們的面前來了。
純孝之子
而且,為了將名號功德送給我們,使我們了解,來觸動我們的心,進一步,阿彌陀佛「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純淨,毫不偽飾的孝子對待父母親一樣,愛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的言語舉動,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無難色地去完成,這種純孝之子,在世間是很難得的。而阿彌陀佛是佛, 把我們十方眾生都看成 的父母,而 自視為純孝的兒子,來孝敬十方眾生。
視若自己
進一步,阿彌陀佛把我們看成 自己,所謂︰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既然我們是 , 也是我們,那麼,我們這罪惡眾生所受的六道輪回之苦,以及在六道輪回當中所負的債務,豈不是阿彌陀佛都有責任替我們償還呢?我們是償還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彌陀佛,那就毫無問題。我們再大的業障,在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寶海里面,就如同滄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們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說,整個生死輪回的大罪,在這稱念名號的當下,就完全斷除了。
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六字佛號是「萬德洪名」,是 除所有業障的功德寶海,使得罪業再深的眾生,只要依靠這句名號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這幾段經文,很能貼切地、徹底地流露出阿彌陀佛的悲願。
「設」三義
「設我得佛」這個「設」,在其他譯本翻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延伸為「設計」、「設定」。
「我」是指法藏菩薩本人,不是指其他的菩薩,是獨一無二的法藏菩薩。
「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中說果,還沒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著成佛的境界前進。
如果
「如果」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 的成佛不是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 有個目的,就是為眾生而成佛。 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為了救度眾生而成佛的,如果不是為了救度眾生, 未必要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所以,這個「設」就有個前提條件,必須要達到 所設定的目的,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之前, 就不成佛。
在《無量壽經》〈贊佛偈〉里面也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吾」是指法藏菩薩本身, 還沒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達到成佛,誓不終止,所以說「吾誓得佛」。「吾誓得佛」的目的是為了「普行此願」,為了完成 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使一切懷有恐懼的眾生徹底消除恐懼,得到大安心、大滿足。
這個「設」看起來有消極的意味,但背後卻有積極的動機,所謂背後,就是後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設計
「設」也可以引申為「設計」。法藏菩薩設計了四十八大願的藍圖,歸納為三種︰一種是就佛身來講,一種是就國土來講,一種是就救度眾生來講。
就「佛身」來講,阿彌陀佛如果四十八願完成的話, 要成為怎樣的一尊佛?也就是成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同時,使無量諸佛來贊嘆 的名號,來稱念 的名號,使眾生啟信,作眾生模範,要成為這樣的一尊佛。
就「國土」來講, 成佛的國土是涅的國土,《無量壽經》里說是「國如泥洹,而無等雙」,善導大師解釋說「極樂無為涅界」,不但 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夠讓往生淨土的眾生同樣受用 成佛的果報,通通能夠證悟涅。
就「眾生」來講,設計成怎樣救度眾生呢?可以說是平等、沒有差別、沒有任何條件地救度眾生。
設定︰生佛一體功德之源
「設」也可以說是「設定」。
「設我得佛」本身涵蓋佛,也涵蓋眾生。生、佛雙雙涵蓋,生、佛一體設定。也就是,如果 成佛的話,必須同時完成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們眾生的往生,成就了我們眾生往生的歸宿。所以,這個「設」是雙雙設定,阿彌陀佛本身,以及眾生本身。
因設果定
阿彌陀佛的「設」也可以說是「因設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設定的話,到達 成佛--因圓果滿的時候,這個果就順著這個因而自然地定下來,永遠不改變。也就是說,因果相順、因果自然,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有什麼因,必然通達什麼果。
阿彌陀佛如果成佛的話, 所成的是「無量光佛」,是「無量壽佛」,所以,在時間上是貫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是遍滿十方法界、遍滿大宇宙,可說是豎窮橫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動。
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彌陀佛如果成佛的話,凡是念佛的眾生,就必定蒙受無量光明的攝取不舍;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快速成佛,這個叫做「因設果定」。
三種自然
不必假藉人為的、人為不能改變的,叫做「自然」。有三種自然︰
「業力自然」︰眾生自身的因果,是「業力自然」,也就是眾生所作的業,如果他因地行善業的話,就自自然然的,將來會得到善的果報;如果他因地為惡的話,也必定地、自然地,將來會受痛苦的惡果,這個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業力自然」,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願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願力自然」。也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了「使念佛的眾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已經成就,我們只要依循 的願,就自自然然地順著 願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結果,這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無為自然」︰極樂世界是「無為自然的涅境界」,一旦往生,不須假藉有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證悟涅。猶如生為天人,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具足五種神通;生為飛禽,也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夠展翅高飛;生為水族,亦不須假藉學習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夠悠游深海。
「我」二義
「設我得佛」是一切功德的來源,貫徹整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每一願的開頭都說「設我得佛」。
如果從第十八願來講,所有經文都在「設我得佛」的貫徹之下。因為有「設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眾生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一開始是「設我得佛」的發願,最終圓滿結束也是「設我得佛」的完成。
唯一救主
「設我得佛」的「我」顯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薩,唯是法藏菩薩,是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菩薩的時候,唯一地、獨自地、主動地為我們十方眾生發願,為我們十方眾生承擔。
法藏菩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設我得佛」而發了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的呢?《無量壽經》在說法藏菩薩發願之前,先說「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于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然後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後總結說︰「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為什麼要說這五十三佛呢?五十三佛不僅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以來所有一切的佛,這過去久遠以來的每一尊佛出世,都會教化度脫無量眾生,善根成熟的眾生也都得到解脫,但像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卻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諸佛救度之外,如果沒有法藏菩薩站出來為我們發願,以我們這樣的劣根種性,未來無量大劫又要像過去一樣漏于諸佛救度,永無出頭之日。
法藏菩薩正是看到這種情況,主動站出來為我們發願,說︰「設我得佛,罪業深重、漏于一切諸佛救度的眾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諸佛未能完成的大願,誓不成佛!」
《悲華經》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 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被所有諸佛所摒棄的眾生,唯有阿彌陀佛一佛為我們發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願。在《無量壽經》里,法藏菩薩自己表明說「我建超世願」,而釋迦牟尼佛《彌陀偈經》里說「發願逾諸佛」。所以,法藏菩薩--阿彌陀佛,是我們眾生唯一的救主。
主動、平等、無條件
「設我得佛」的「我」,顯示法藏菩薩是主動地、積極地、平等地、沒有差別地救度十方眾生。所謂主動,就是不因乞求拜托,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與智慧無關,與學問無關,與善惡無關,與修行無關。
就像父母養育兒女,是充滿了歡喜的、主動地來扶養、教育兒女,為兒女做一生的規劃,而付出他們一生的心血,並不因為兒女的乞求拜托。
阿彌陀佛在兆載永劫之前,以悲憫十方眾生之心,主動地為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大願,並不是因為我們十方眾生向 乞求拜托。
同時,法藏菩薩救度十方眾生是不問任何對象,將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給每一位願意接受的眾生,所以是不講任何條件。
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沒智慧沒有關系,有學問、沒學問也沒有關系,有修行沒修行也沒有關系,甚至跟善惡也沒有關系。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信受彌陀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也就是從此「專稱彌陀佛名」,心心念念憶佛念佛的話,那麼救度的本身已當下完成。
所以,「設我得佛」有主動、積極、平等無別的含義。
「得佛」︰惠以真實之利
進一步,「設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實之利」--惠施給我們十方眾生真實的利益。
所謂「真實」,就不是「虛假」;「真實」就是絕對性的,不是相對的;是圓滿的,沒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法藏菩薩發願以 自己成佛的利益來救度我們、利益我們,也就是說, 給我們的,不但不問對象、不講條件,而且必定能讓我們離開三界六道輪回,必定能讓我們往生成佛,這個叫「惠以真實之利」。
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所以,阿彌陀佛的願等同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等同我們的行。要我們發四十八大願,我們發不起來;要我們以兆載永劫的時間來積植四十八大願的無量德行,我們是不可能。因此,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給我們,所以時時刻刻在呼喚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听到,進一步能夠信受。
可以說,彌陀的呼喚是通徹法界的,淨土的法音是響流十方的。《無量壽經》中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阿彌陀佛不成佛則已,一旦成佛的話,是要使得這句萬德洪名,所謂「上通天堂,下徹地府」--還不夠!是要響流十方,遍滿整個法界。
自從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以來,就一直在呼喚我們,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給我們,希望我們來接受。
光攝念佛
「設我得佛」,是要成為怎樣的一尊佛呢?要成為「光明攝取」的佛。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法藏菩薩一旦成佛的話,只要念 的名號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 的佛光攝取之中。
攝取不舍有什麼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攝取當中,能夠消業障,增福慧;時刻受彌陀的保護,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現生消災免難、增福延壽,臨終阿彌陀佛來迎接、安然往生。所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佛聖既然現前來迎,目的就是保護我們,消除我們的冤障,使得我們沒有障礙,順利、安然地往生成佛。
所以「設我得佛」就是要給予眾生往生成佛的真實利益。
他作自受
「設我得佛」的本身也顯現淨土法門是「他作自受」的法門。
如果從因果的道理來講,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說,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將來的樂果;自己所作的惡,自己承受將來的苦果,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這個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用功,自己成績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各自的果報,所謂「要怎麼收獲,就怎麼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後,才有歡喜踴躍的收獲。
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彌陀佛卻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這個叫做「他作自受」。
阿彌陀佛修行,願行圓滿所得的果,卻是我們來接受、來享受。
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積的財富,卻是兒女來繼承、來受用。盡管兒女並沒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卻能夠擁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結果,這個叫做「他作自受」。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卷下就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顯示不僅現在要往生的眾生,是靠彌陀的本願力;即使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將來成佛,廣度眾生,也是由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還皆由本願力」。這個充分顯示「他作自受」,超越尋常因果道理。
這種「他作自受」的道理,在《無量壽經》有非常充分的顯示。譬如說︰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說︰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說︰
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又說︰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這些經文都顯示︰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是「他作自受」的法門,是賜給我們能夠成佛的真實之利的法門。
果地法門
「設我得佛」顯示這就是果地的法門。
有句話說︰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菩薩修行,如果願行不圓滿,就不能達到這個果地。現在阿彌陀佛以願行圓滿的果地,來送給我們還在因地、還沒有成就的眾生,使我們因地的眾生在因地就擁有了果地覺,擁有了果地的圓滿功德。等于阿彌陀佛的願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的行是我們的行。我們即使沒發大願、沒修大行,但卻有了大願,有了大行,不修而有大願大行,這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該果海」︰眾生因地所接受的,全部是果地廣大無邊的功德。
「果徹因源」︰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全部要給因地的眾生。
從果向因
果地法門,是「從果向因」,非從因向果。也就是說,直接由佛來賜給因地的眾生,這個就是從果向因;而不是眾生從因地發願起修,然後一級一級地往佛的境界前進。
以階位來講,成佛要三大阿僧 劫,三大阿僧 劫,就是要經過四十一階位,從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後十地和等覺,經過了三大阿僧 劫,經過了這些階位,才能夠進入妙覺,也就是成佛的境界。
但是,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在因地就能夠橫超到果地,不必經過這些階位。
好像台北一○一大樓,從第一層要到最高的一○一層,如果坐電梯的話,一下子就到了,如果不是坐電梯,一階一階地爬,時間要很久,力量不足的話,還爬不到,殘障的話,更不能爬。可是如果乘坐電梯的話,有力量沒力量,有殘障沒殘障,都同樣快速地到達一○一層。
所以,果地法門就是「橫超」的法門,這個都是由于法藏菩薩「設我得佛」的發願。
有關「設我得佛」,就概略地提出這幾點。
第二節彌陀久已成佛
《阿彌陀經》說︰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也就是說, 在十劫以前,還沒有成佛,還在修成為阿彌陀佛的菩薩無量德行,一直到了距今十劫之時,才成就,才圓滿,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
非過現未來
但是,如果就《無量壽經》的另一種譯本--《莊嚴經》來看,其實法藏菩薩(阿彌陀佛)是古佛的示現。
彌陀久已成佛,故《莊嚴經》言︰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段經文可說淺顯易懂,說明阿彌陀佛其實早已成佛,但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才又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我們所謂的「來」,必定是有從一個方向而來的,比如說從高雄來到台北,或者從台灣到美國去,有一個方位,有一個過程,可是如果成佛的話,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的。為什麼呢?對我們凡夫來講,有空間、有方位,但是對佛來講,無所謂空間,沒有所謂東西南北上下空間的存在,可以說盡虛空都在佛的身心里面,所以,佛是無所不在的,沒有所謂的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所以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也是無生無滅,並不像我們凡夫,有生有死,有六道三途輪回,因此就有現在、過去、未來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因此說「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法性法身
這是指什麼?指法身而言的,法身原來存在、永恆存在、普遍存在、永不變異,當然超越時間、空間,而且,沒有所謂的生,沒有所謂的滅。既然超越時間,就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
方便法身
同時,法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看得到、听得到、嗅得到,能夠觸摸、能夠形容、能夠想像的,法身離開凡夫的一切思惟境界。但,如果佛永遠都在法身當中,如何能救度眾生呢?不可能救度眾生!必須要從法身而出,示現一個方便,才能讓我們看得到、听得到,能夠讓我們來贊嘆、來稱念,能夠讓我們來憶佛、念佛,所以,必須要示現一個方便的法身。
因此,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里就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是︰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這兩句比較深奧,就是說,阿彌陀佛原來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的佛,這是法性法身,但為了救度眾生, 示現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法身來講,是方便法身, 也是法身,但是這種法身就稱為救度眾生的方便法身。也由于有這個方便法身,才能顯示出 本身的法性法身。所以說︰「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冰水喻
曇鸞大師進一步又說︰
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這兩種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雖然不同,但同是一個法身,所以「異而不可分」,不可分就是一體的;可是又「一而不可同」,雖然是一體,但法性是法性,方便是方便。法性的話,跟眾生沒有緣,不能救度眾生;方便的話,跟眾生有緣,能夠救度眾生。所以,這兩個是一而二,二而一。
就好像冰跟水,由水結成冰,冰跟水雖然不同,但是一體不可分,冰仍然是水,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本質、同一個內容、同一個成分。但,水跟冰的作用,各不一樣。
禮佛當作真佛
曇鸞大師又說︰
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
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
也就是說,法身是寂滅性的,不是我們眾生能夠看、能夠听、能夠想像的,所以是無相;但雖然無相,也由于是無相,沒有一個固定形象,不被一個形象所拘束、束縛,所以才能夠無所不相,要顯現什麼相,就能顯現什麼相,而所顯現的相,仍然不離法身,與法身一體不二。所以,曇鸞大師才說︰「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所膜拜的佛像,不管是雕刻的也好、手繪的也好,它跟法身,你說是同還是不同?如果從這一點來講,相好莊嚴就是法身,是「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的。因此,我們供養佛像、頂禮佛像,就要把它視為真佛,這樣的話,我們一合掌、一頂禮,當下就跟佛相感通。所以,善導大師說︰
眾生起行,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第三節何故示現法藏
佛意幽深
然何故又示現法藏菩薩,重新為眾生發願修行?
佛意幽深,凡愚叵測,試述四義。
意思就是說︰固然「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可是如果以方便法身示現在西方也可以,為什麼要再度示現為一位國王之身,然後再經過五劫的時間發四十八大願,再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為什麼要經過那麼樣繁瑣、冗長的過程呢?
「佛意幽深」︰佛的境界是非常幽玄、非常深奧的。
「凡愚叵測」︰「叵」是不可能。也就是說,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夠思惟、能夠了解的。《無量壽經》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惟佛獨明了。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悲願,阿彌陀佛的智慧,深度跟廣度是沒有一個底、沒有一個邊,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大宇宙有多大,阿彌陀佛的誓願之海就有多深、多廣、多大,這個不是羅漢、菩薩所能夠思惟而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夠了解的。在《無量壽經》里面,釋迦牟尼就形容說︰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意思就是說,以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成佛之身,要來述說形容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夜以繼日、相續不斷地來贊嘆、來宣說,以一劫的時間,也不能說盡、贊嘆盡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這個「劫」,是多長的時間呢?等一下我們會解釋到)。連佛都這樣了,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試述四義
底下這四點,是我個人的見解,我想對阿彌陀佛的闡揚,應該是會有幫助的。
一、為啟眾生信心。
二、為顯超世大願。
三、為成諸佛之王。
四、為使諸佛稱揚。
一、為啟眾生信心
第一,為啟眾生信心。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本來已經成佛,為什麼又要示現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之前,發下四十八大願,又要經過兆載永劫來積植無量德行呢?為什麼要這樣?第一就是為了啟發十方眾生的信心,為了消除十方眾生的疑慮。
法藏出家
《無量壽經》如是言︰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法藏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在還沒有出家、成為法藏菩薩之前,是一個國王, 的出家、發願修行的經過,在《無量壽經》卷上都有介紹。概略地說,這位國王很有智慧,很有愛心,又很果敢,精進勇猛。 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說法之後,由于 很有智慧,又很果敢,就曉得,即使當國王為百姓服務,總不如出家修行、傳播佛法、救度十方眾生來得尊貴有價值,因此 舍棄了 的王位,舍棄了 的皇後、妃子,舍棄了 的財、名,因為既然是出家人,就不蓄錢財,不用華貴的衣飾,而且是所謂的「一缽三衣」,當然這是形容出家人舍離五欲,心中純淨安寧,生活簡單樸實。從國王到一位如同乞丐的比丘,那真的是天差地別, 能夠放得下,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正顯示 的智慧與果敢。
法藏第一
《莊嚴經》言︰
法藏比丘,信解、明記、修行、精進、智慧、大乘,皆第一。
《無量壽經》另外一種譯本《莊嚴經》,里面就形容法藏菩薩「信解第一」,法藏菩薩對于世自在王佛所說的法能夠相信,能夠了解,在當時是屬于第一的;而且「明記第一」,也就是記性也是第一的,既是「一聞千悟」,而且一聞就永遠不會忘記,同時「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什麼都是第一的。
十地菩薩
法藏菩薩在為我們眾生發這四十八願的時候,是在什麼果位所發的呢?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是「聖種性」,聖種性是八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之間的階位。可知那時候的法藏菩薩是大菩薩。
五劫思惟
法藏菩薩听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發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憫心,為了救度十方眾生,發下四十八大願。
那麼,這四十八大願是從哪里來呢?一方面是 的師父世自在王佛,將這個大宇宙之中,二百一十億的世界,顯現給法藏菩薩參考選擇,法藏菩薩一方面依據這二百一十億的國土作為參考,選擇其中善的、微細的、殊勝高妙的;舍去垢的、粗劣的、低質的,又加上 個人的願在里面,這樣足足經過五劫的時間。
劫
劫-無法計算之時間度
芥子劫--四十里城,百年取一,芥盡劫未盡。
磐石劫--四十里方石,天衣拂盡。
兆載--中國二十三數之「一、二……百千萬億兆(十五)……載(二十三)」
兆載永劫-無量無限之長遠時間。
「劫」是印度用來形容最長時間的單位,不可計算的長時間,印度都用「劫」來計算。劫是超越我們想像的時間,可以說是比天文數字還要天文數字。
在經典中有兩種譬喻,來形容這個「劫」是多麼的漫長,一種譬喻叫「磐石劫」,一種叫「芥子劫」。
磐石劫
「磐石劫」就是有一塊大石頭,高是四十公里,長也四十公里,寬也四十公里,也就是一塊四十公里正方的石頭,每一百年有長壽天人用很輕柔、很細的天衣,輕輕地在它上面劃一遍,每一百年劃一遍,一直劃到這塊石頭都沒有了,這個劫還沒有完。你看劫就這麼漫長,想起來就讓我們驚心動魄。
芥子劫
「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大城,同樣是長四十公里、寬四十公里、高四十公里,這座大城里面滿滿的都是芥子,每一百年拿出一粒,一直到大城的芥子通通都拿完了,這個劫還沒有完。
可知劫的時間是多麼漫長。而且,劫還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這只不過是「小劫」,還不是「大劫」。
清淨之行
清淨之行︰無三途六道、四苦八苦、五陰熾盛、分段生死、變異生死等苦。
經過五倍的劫,去思惟極樂世界的藍圖。
法藏菩薩建設極樂世界,是為 自己所建設的嗎?不是,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設的。就好像爸媽蓋華宅,是為了他們夫妻的享受嗎?不是!是為了兒子。為了這個兒子而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出極樂世界的藍圖,無非是要讓我們到那里沒有三界六道種種的苦,到了那里就能夠享受法性無為的樂,而快速成佛,這個就是「清淨之行」。
娑婆無清淨
我們娑婆世界,沒有所謂的清淨,因為我們有三惡道,有六道輪回,有生老病死,有四苦、八苦,如果有這些的話,就談不上清淨。
極樂無諸苦
極樂世界沒有六道輪回,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生老病死。不會死,生命是永恆存在而又自在無礙的。
如果只是生命長久,但是會老,或是會病的話,這生命也沒有意思,即使活到一百二十歲,生命很長,被頒獎為長壽老人,但是如果天天包尿布,會有意義嗎?或是生病躺在床上,要請人來照顧、喂食,所謂久病無孝子,因為兒子一方面要為三餐上班去,回來又忙照顧孩子、整理家庭,久而久之,對躺在病床的親人,就覺得如果能夠早一天解脫的話,那麼彼此都能解脫。然而到了極樂世界不但不會死,生命長存,而且是沒有老、沒有病的。
但若沒有老病、生命長存,可是跟恩愛的人兩地相思,不能相見,好像織女、牛郎每年七夕之夜才能見一次面,如果烏雲遮住,還要再等一年,那也是苦。可是到了極樂世界,是沒有愛別離苦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諸上善人!如果不想見面的人卻要天天在同一個屋檐下,彼此一見面就眼紅,也就是「怨憎會」,那也是苦,在極樂世界沒有所謂的「怨憎會苦」。
可是即使生命長存,一切都好,但沒得吃、沒得穿,也不可貴,那也不快樂。可是,極樂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只要起心動念,什麼東西都會當下出現的。
無量久遠
要完成這樣的世界,才必須經過那麼漫長--具足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去選擇。「攝取」也是選擇的意思。
所謂「有願無行是空願」,接著,法藏菩薩又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兆」、「載」都是數目的單位,我們從個、十、百、千、萬一直數,「億」再上去就是「兆」,一直數到最後第二十三位,就是載。兆、載還可以用數目來表示,可以用我們凡夫的頭腦去計算,可是這個劫就是天文數字了,何況上面還有一個「永」--「永劫」,「永」是永恆的意思,也是超越時間性的。一般成佛只要三大阿僧 劫,而要成為阿彌陀佛這樣一尊佛,卻要經過兆載永劫,在這麼無量久遠、不可算計、不可思議長的時間,勇猛精進地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為了廣度眾生,才五劫思惟、永劫修行
法藏菩薩為了成為阿彌陀佛,為了讓十方眾生能夠離開六道輪回、到極樂世界成佛,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為我們修行。如果沒有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就可能十方眾生中有某些眾生可以往生,但是另一些眾生就不能往生,因為要平等地使所有眾生都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去圓滿無量的德行。
所以,我們讀到阿彌陀佛這「五劫思惟」、這「兆載永劫」,我們真的會感動得趴在地上痛哭流涕的。古人有一看到這兩段經文就含淚悲痛的,這是因為法藏菩薩的悲心願行深徹廣大,無涯無底,不只驚天地、動鬼神,而是超出時空,震動法界。
我們讀誦這四十八願的願文,只不過幾分鐘就完了,阿彌陀佛卻是以五劫的時間才思考出四十八願這麼殊勝的內容。
為什麼要經過那麼長久呢?因為是要以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來救十方所有一切苦難眾生,讓他們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當下進入涅境界,跟阿彌陀佛相同的境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阿彌陀佛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超發四十八大願。
五種超發
超發之「超」,大意有五。
「超發」有幾種「超」呢?我簡單舉出五種︰願超諸佛願、國超諸佛國、佛成諸佛王、法是最上法、機是最下機。
第一,「願超諸佛願」
願超諸佛願︰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願。請看講義︰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一段是在《無量壽經》。
「我建超世願」︰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薩, 說 所建的願是超越十方三世的。
《彌陀偈經》發願逾諸佛
超越哪些人呢?《彌陀偈經》就說︰
發願逾諸佛。
就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
凡是要成佛,必須「願」跟「行」兩種都圓滿,首先要發的是總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外還要發「別願」,別願就各各不同了。不管十方諸佛總願也好、別願也好,都不及阿彌陀佛的願。
所以,這里「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第一就是「願超諸佛願」。
第二,「國超諸佛國」
國超諸佛國︰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淨土。
《無量壽經》說︰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這是在法藏菩薩還沒有成佛的時候, 的志願是這樣的宏偉。 說︰如果 成佛的話, 的佛國是十方諸佛中第一,同時, 的極樂世界就是涅的境界,是十方世界沒辦法跟 等同、並論的,所以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泥洹」就是「涅」。極樂世界有依報跟正報,所謂「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就是阿彌陀佛本身,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因為一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通通成為菩薩。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是通通成佛,只是一個國土只能有一位佛,其他即使有佛的功能,也下降一級成為菩薩,名稱雖然不同,可是內涵都是一樣的。
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世界是「無為涅界」,不管依報環境,還是正報的阿彌陀佛,以及所有菩薩同伴,都是同樣一類,也就是同樣一個涅境界。
所以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超逾十方
《無量壽經》又說︰
其佛國土,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這是法藏菩薩願行達成之後,釋迦牟尼佛在贊嘆、介紹極樂世界的內容,說︰極樂世界之清淨莊嚴,是超越十方一切世界的。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贊嘆的。
涅界
同時,釋迦牟尼佛又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泥洹無為之道。
唯有佛的境界才是清淨,如果還沒到達佛的境界,即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就不能算是清淨。
「微妙快樂」︰「微」,就是雖然有形,但沒有質。我們世間都是有形體,眼楮看得到,手摸得到。「微」已經是看不到、摸不到了。而「妙」就是很難想像,超越我們的境界。極樂世界就是「微妙」的境界,充滿安寧快樂,沒有憂悲苦惱,所以說「清淨安穩,微妙快樂」;當然更沒有生老病死,所以說「次于泥洹無為之道」。「無為」就是不生不滅。
從這幾段經文來看,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願、所成就的國,超越十方諸佛的淨土。
第三,「佛成諸佛王」
佛成諸佛王︰也就是阿彌陀佛成為諸佛之王。
諸佛之王,光明極尊
這在《大阿彌陀經》里面就很直截了當地說,阿彌陀佛是︰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也就是說,十方三世都有佛,而在這十方三世諸佛中,阿彌陀佛是王。王是跟部下、百姓相對待的,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除了這個國王以外,都是臣下、都是百姓。所以,在此可以理解到,阿彌陀佛是那樣的超越;而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眾生,又是多麼的具足善根福德。
《大阿彌陀經》又說︰
「光明中之極尊也」︰十方諸佛都有光明,菩薩有光明,天人有光明,我們人間的善人、惡人,也都有各自相應的光;甚至畜生有畜生的光明,花草樹木也有光明。在一切光明中,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極尊的。這光明的尊貴性到達極點,根本不是我們能想像的。
經典上又形容阿彌陀佛的光明是︰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也就是說,是十方諸佛的光明所望塵莫及,達不到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有一個很殊勝的作用,那就是追尋、跟蹤、保護、救度念佛的人。
談到光明,往往我們會聯想到太陽光,或者是電燈的光亮,但這只是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現象,而光明在佛法當中,更是指無形的佛的智慧、佛的悲心、佛的願力、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
佛的大念力,遍布宇宙法界,能夠即時給陷在黑暗苦難中的人光明喜樂,給孤獨無助的人溫暖安慰,它的速度和功能只能用「光明」來形容,所以就稱為光明。
阿彌陀佛的光明,當然,它的速度以及功能可說是諸佛菩薩中最尊第一的。單單這樣講,我們很難貼切地去理解,所以,我想借用一則事例來說明。
意念照相
當年在日本的時候,我很少看電視,若看只看那種比較奇特性的節目,也就是所謂的「超能力」,也叫特異功能。有一次表演的是「意念照相」︰心中專注所想的東西,可以用一種特殊的照相機拍攝下來。也就是這個人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瞬間,他所想的東西就映現在照相機的膠片上。準不準?他們倒是有一個試驗的標準。就是他們擺了一些東西,在那些東西里面,你選其中一個去專一想像,這樣的話,所映現出來的能確定是不是你所想的。只要對方專心一意地想著某個東西,那個東西,都能夠被拍出來。
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
由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經典上所謂「念佛佛住頂,念佛放佛光」--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安住在我們的頭頂上。如果以剛剛所講的事例,就是專心一意地想,膠片上就能夠浮現出我們所想的來做為證明,那就很貼切了。因為它照片所拍出來的是人腦的地方,印堂就浮現出他所想的影像,可以說就是在他的頂上了。經典上說,我們念佛,佛就安住在我們頂上,佛經所講的沒有錯。在古代沒有這種照相機,根本就無從印證。現在科學愈發達,愈能印證佛言不虛。因此就更肯定我們念佛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是善人、是惡人,只要想佛、念佛,阿彌陀佛就住在他的頂上。所以,這個可以用超能力的照相機印證出來。
同時,所謂陰陽眼,或是超能力的眼楮,也可以看出對方是一個念佛人。只要大家專一地念佛,自自然然對方能夠看到你的頭上有阿彌陀佛。不止我這樣,大家也都一樣。因為台灣宗教很盛行,不管是佛教或民間信仰,有這種能力的人蠻多的。當然,有沒有正知正見是另一回事,但是他們確實感受得出來。
凡夫的念力作用
光明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們凡夫有沒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當然跟佛不能比。
譬如說念力強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專心一意地呼喚前面的某某人回頭過來,對方就不知不覺地回頭過來。這就是念力很強。
在古時候,春秋時代孔子的一個弟子,就是孝順第一的曾子。有一天,曾子去砍柴,他的母親在家里,親戚朋友來了,曾子的母親不知道怎樣招待才好,而且也急切地盼望曾子這時候趕快回來,這種盼望之心不知不覺就咬食指頭了。這食指頭一咬,母子連心,就讓在山上砍柴的兒子感受到這個迫切心,想著「在家里的老母親可能有要事要找我」,所以連忙趕回家去。這也是念力的作用。
還有一種使用念力的方法,就是拇指捏住食指,向他所想念的人的方向去呼喚他的名字,專心一意地呼喚。若只是短短地呼喚一兩分鐘,不一定有效果,要持續十幾分鐘,不知不覺,十幾分鐘後,對方打電話過來了。
我也參觀過超能力表演,以念力折斷湯匙,或是把小小的東西移開。在台中有一位石朝霖教授,他也有某種超能力,能夠用念力讓鐘表的秒針短時間停住不動。有一次他到美國一個賭城,什麼玩法我不會說,就是有珠子在滾動,他可以用念力讓珠子隨他的念力走動,所以贏了很多錢。結果引來賭場老板的注意,覺得不尋常,立刻出來將他好言勸離,認為這不是以正當方法在玩,所賺的錢就帶回去,但是下次請不要再來了。當然石教授不是以這賭錢,而是被好奇而又想試驗的好友所慫恿的。
甦聯有一個女孩子更厲害,她可以用念力使人的心髒停止。這個如果用在戰場上的話將很可怕,可以使飛機的駕駛員心髒停止。
這些都還只是凡夫的念力。凡夫都已經能夠有這些念力了,何況諸佛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彌陀佛!
六字名號就是光明
所以,我們要相信︰只要念佛,佛就住在我們的頂上。同時,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是光明,而且是光中之極尊,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身上就會放出阿彌陀佛之光,這個是自自然然的,不管你知不知、求不求,都自然會有的。這是第三點「佛成諸佛之王」。
第四,「法是無上法」
第十八願及成就文、流通文言︰
乃至十念、一念,即得往生。
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法是無上法︰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是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最上的,最殊勝的。
怎麼講呢?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可見「乃至十念」的眾生,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因此,成就文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乃至釋
不過,這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很多人都錯誤地解釋。現在我們必須要專注地听解「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意思。因為它上面有「乃至」,而不是說「只要十念」或「只要一念」。
臨終之機
乃至長到盡一輩子,乃至短到這個人臨終了、剩十口氣而已,這時候才接觸到這個法門,才念十念而已,甚至,才念一念而已,他也能夠往生成佛。可知,一念、十念是指臨命終的人。
乃至一生
以「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來顯明「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必定往生,而不是說只要一念、只要十念--不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如果壽命延長的話,他就會延長為乃至二十念、乃至一百念,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盡一輩子的念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真的有信、有願、有行。
乃至十念善導釋
善導大師的著作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非常多,其中對「乃至十念」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略舉一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可知「乃至十念」或「乃至一念」是就臨終之機而言的,若是平生之機,則上盡一形的念佛。因此,若完整的說,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
無上大利--真實之利
《無量壽經》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可知,念佛法門是無上法門。「無上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無量壽經》開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
世上有真實的利益可言嗎?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它無常,只是一時因緣和合而有、而存在,時間一到就渙散而歸滅了。
只有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是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所以說,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話,這個人應該知道他已經獲得成佛的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已經擁有無上的功德了,無上的功德和他合為一體、永不分開,叫做「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從法上來講,阿彌陀佛所超發的這個法是無上之法。
第五,「機是最下機」
機是最下機(極惡最下之機)
第十八願所言「十方眾生」,乃包含「五逆謗法」之「地獄眾生」。
機是最下機︰從救度的根機來講,機是「最下機」,沒有比這個更下了。
最上法、最下機
什麼是最下機呢?是十方眾生,而十方眾生涵蓋阿鼻地獄的眾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我們不用去尋找其他的批注,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是什麼東西,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是怎麼樣的對象。
有一句話說「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幾年、幾十年,有心修行,才會發現,每過一年,更看清自己不但不會修行,而且真的很卑劣,真的是卑下根機。
那也顯示,阿彌陀佛超發的大願,是以極善最上的法,來救度極惡最下的根機。
法為無上法,
機是最下機。
豈不是很殊勝?既然是無上法的話,必定能夠救度最下極惡的根機;同時,最下極惡的根機,也唯有這個無上之法,才能夠救度他。
阿伽陀藥喻
例如,一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一般的藥怎麼醫治得了呢?必須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就是任何疑難雜癥、大小病癥都能夠醫治的,叫做「阿伽陀藥」。
阿鼻眾生,其惡最重,其罪最深;但,只要念佛,阿彌陀佛也能救他,因此,彌陀佛名,被贊為「阿伽陀藥」。阿鼻眾生,若非彌陀佛名的阿伽陀藥,則永無可救。故知念佛一法,無一人不堪修,無一人不能修。
強緣--環境塑造人
極樂無為涅界--依正主伴,同一涅,妙境界相。
我們這些最下之機,一旦往生的話,就會成為怎麼樣的眾生呢?
環境會塑造一個人,人往往受著環境的影響。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國土善導大師說是「極樂無為涅界」,既是無為涅的境界,則不管我們是怎麼樣的極惡卑劣的博地凡夫,一旦往生,則主、伴、依、正都同一涅。
依正主伴,同一涅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淨土的人是︰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也就是說,內心的智慧以及神通都是一樣的,同時,外表形相也沒有不同。
佛相佛心
第二十一願就說︰凡是往生的人,當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于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當然內心就是佛心的內容。《莊嚴經》就說︰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外在的色身妙相,內在大慈大悲,還有救度眾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樣。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無量壽經》又說往生的人都是︰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在形容涅的境界,那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境界。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證入涅,獲得虛無無極之身,超越時空,永無生滅。
強緣助因成果
往生極樂世界是這麼殊勝,這不是我們的才能,不是我們很有智慧、很精進、很有德行、很有善根福德,不是!是因為阿彌陀佛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緣故。
但是,一般就會質疑說,那種境界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凡夫怎麼也能夠進入呢?
善導大師回答說,如果論我們眾生有污垢的貪 痴,會障礙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回,更何況得以往生極樂世界呢?所以說︰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托佛願以作強緣」︰就是以阿彌陀佛所超發的無上殊勝之願,做為我們的強緣。強緣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助因成果的,叫做「強緣」。所謂「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五乘齊入
「五乘」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不論高低,只要有阿彌陀佛的強緣,就平等地進入極樂世界成佛,無關于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學問,或德行,乃至善如何、惡如何,所以說「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到彼無殊
善導大師又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也好,天也好,人跟天都還是凡夫,凡夫不是善就是惡,念佛都能夠往生。
「到彼無殊」︰在這三界六道,有人天善惡之高低不同,到極樂世界就沒有不一樣了。
「齊同不退」︰通通進入不退轉,而且必達涅的境界。
自然證悟
善導大師解釋說︰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也就是說,我們不到極樂世界則已,一旦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六根門頭,任運自然接觸極樂世界的六塵境界,只要一看到、一听到、一聞到,不假功用,自然大徹大悟,不必假藉我們在那里參禪打坐。這就是環境能夠塑造一個人。
他受用身
由于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才有極樂世界,眾生才能夠往生,所以四十八願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救度我們眾生的功能。救度眾生之外,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所以曇鸞大師說阿彌陀佛︰
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就是說,阿彌陀佛不止證悟了實相而成為自利的「實相身」,自利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徹底地利他,故阿彌陀佛也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為物身」。因此阿彌陀佛全部都是利益眾生之身,這個叫做「他受用身」,不止是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受用,也是要給十方眾生受用的。等于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願、所修的行、所圓滿的果報,就是我們眾生的願、眾生的行、眾生的果報(就好像父母的財寶,就是兒子的財寶)。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而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之所以能夠圓滿達成,是因為完成了救度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所以,這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的意義,是這樣的深廣。
當然,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互相理解的,我們所解釋的,是連大海之一滴都還不夠,但多多少少能體會到阿彌陀佛無上殊勝之願的偉大、難能、可貴。
各位同修,可貴不可貴?(眾答︰可貴!)
難能不難能?(眾答︰難能!)
南無阿彌陀佛!(上人朗聲帶領大眾念佛三次)
大家頭頂上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身上有沒有放光?--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兆載永劫
我們再看下一行︰
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前面那段經文是說阿彌陀佛所發的願,願是一種目標、一種理想、一種願望,但若願望不腳踏實地去實踐的話,畢竟還是空願,沒有具體的能量出來。現在,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時間,超發了無上殊勝之願之後,更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劫」,剛剛講就是漫長的時間,沒辦法去計算、想像。劫已經那麼長了,何況是「兆載永劫」?「兆」、「載」兩個字,是我們中國用來計算數目的大的單位,億上是「兆」,而「載」在最後一位,第二十三位。以我們可以算出來最高的單位來說明它的劫,還不夠,還再加一個「永」字,那就顯得更長了,長到我們連「想像」兩個字都講不出來。
「兆載永劫」這四個字,如果以另一部經叫《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也是《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它所翻譯的是怎樣?
經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
「那由他」--不能想像之大數目。我想這個不用解釋,總之,它比五劫還要長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百千萬億倍。
為什麼要經過那麼久?同樣的,為了要使我們這種極惡最下的博地卑劣凡夫,都能夠離開六道,而且往生成佛,阿彌陀佛不但要經過五劫時間去超發四十八大願,還要經過兆載永劫去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圓滿這四十八大願。
那麼,這菩薩無量德行內容是什麼呢?《無量壽經》(《淨土三經讀本》三四頁)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
不生欲覺 覺害覺;不起欲想 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
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是 內心的境界。另外說︰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這是 外在的行持。以上二段屬「勝因段」,然後「勝果段」。這一些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可以利用時間去看。
清白之法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為了圓滿極樂世界,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們, 所求的是清白之法。
我們世間所賺的錢、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貪 痴的、污染的、有毒素的。
阿彌陀佛既然沒有「欲覺、 覺、害覺」,而且「住空、無相、無願之法」,也就是沒有貪 痴,沒有無明執著,當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為了 自身,自利是為了利他,所以說「以惠利群生」。
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阿彌陀佛把清白之法送給我們,那「清白之法」在哪里呢?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如果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那麼阿彌陀佛讓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在哪里?當然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資糧功德就具足了,六度萬行就具足圓滿了,所以,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
如果要我們具足六度萬行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六度萬行,就說五戒,五戒即使圓滿了,也只能保持人身。要生天的話,必須要十善。我們台北市學佛人何其多,但再怎麼樣修行,下輩子能夠保住人身就很不錯了,要成佛則不可能。連五戒清淨都不容易了,何況其他呢?
所以,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連五戒都難以修成的人,哪談得上清白之法、談得上往生的善根福德的資糧、談得上六度萬行?但是阿彌陀佛把自己所修的清白之法,容納在六字名號當中,來送給我們。 所求的清白之法,就是六度萬行的結晶,使得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之人乃至十念、一念,都能當下蓮花現前,往生極樂;閻羅王都來向他合掌作揖,恭敬相送。這就顯示︰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六度萬行的功能。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常常談到的「舍身喂虎」、「割肉喂鷹」,這一些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阿彌陀佛因地之時都不計其數的為我們做過了。
「舍身喂虎」︰同情一只母老虎,肚子餓了,餓到要吃它的幼子,行菩薩道的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之心,就從樹上跳下來,讓母老虎吃,使它不致于去吃它的兒子,這是「舍身喂虎」。
「割肉喂鷹」︰一只老鷹肚子餓了,要去吃小鳥,行者看到了,心生悲憫,寧可犧牲自己的肉,也不忍這只小鳥被吃掉,所以「割肉喂鷹」。
「雪山半偈」︰就是雪山上有一位修行的童子,為了尋求半首開悟的偈子,寧可以身來求法,也就從雪山上跳下來,阿修羅才為他宣說。這個都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
「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無量就非常廣了。身、口、意所行的六度萬行,無量無邊,這就是「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我們五戒一戒一行都修不圓滿了,何況無量德行呢?所以,法藏菩薩經過不可思議的兆載永劫的時間,來替我們累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往生成佛的功德資糧。
這是第一「為啟眾生信心」,我們舉出這兩段經文,來作為說明。
二、為顯超世大願
第二,「為顯超世大願」。
阿彌陀佛雖然久已成佛,為什麼還要顯現法藏菩薩發願修行,經過這一些過程呢?就是為了顯現 所發的願是超世大願。
重誓偈、三誓偈
經中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在剛剛解釋過,這首偈子是在四十八大願的後面。這首偈子的用意在哪里?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再度用偈頌的方式發下了幾個誓,來涵蓋、統攝這四十八大願,同時也請求天地現瑞,以證明 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悲願真切、誠諦不虛,所以,這些偈子叫做「重誓偈」。重誓偈總共十一首,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而前面三首偈統攝四十八願的綱要,也叫做「三誓偈」。
超世大願
「重誓偈」有三目的︰
一、為顯示「超世大願」。
二、為顯示「他力回向」。
三、為請求「現瑞證誠」。
法藏菩薩又建立這重誓偈,除了涵蓋統攝四十八願之外,也有三種目的︰
一、為顯示「超世大願」。
因為前面四十八願雖然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發的願,但並沒有明白地說是超世無上的弘願。三誓偈說︰「我建超世願」,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說明,這四十八大願是超越諸佛的誓願,雖然諸佛的別願當中,也有四十八大願里面某一些願的內容,但卻是不同的,阿彌陀佛之願的內容是超越的,是與其他諸佛所不共的。
他力回向
二、為顯示「他力回向」。
因為如果從四十八願來講,並不能明顯地顯現出「他力回向」的含義,所以在這個偈子里面說︰
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同時又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就顯示,我們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所完成的「法藏」,這個法藏就是六字名號。
同時,也是阿彌陀佛以「大施主」的身份來布施給我們的,使我們離開六道輪回之「苦」,離開不能成佛之「貧」。顯示往生彌陀淨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彌陀佛他力回向給我們的。
現瑞證誠
三、為請求「現瑞證誠」。
四十八願當中,每一願的最後都有「不取正覺」四個字的誓言,它的用意是為了消除我們眾生的疑慮。可是眾生的疑慮畢竟很深,只是以四十八願恐怕還不能滿足我們的心、消除我們的懷疑,所以在四十八願之後,又再說「三誓偈」、「重誓偈」,來請求天地顯現神奇的瑞應,證明阿彌陀佛所發的誓言是真實不虛的。這一些經文在《無量壽經》(《淨土三經讀本》第三一頁)。
三、為成諸佛之王
第三,為成諸佛之王。這剛已經解釋過了。
佛王光尊
《無量壽經》如是言︰
無量壽佛,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大阿彌陀經》如是言︰
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
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說︰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既然有那種光明,就能夠使我們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光號攝化
所以善導大師說︰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又說︰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故名阿彌陀。
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以這個光明的名號,來啟發我們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而念佛求生極樂,甚至,人世間要祈求什麼,也以信心來求念。
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十方世界,無有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也就是說,遍滿十方世界的無礙的光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尋找、觀看念佛的眾生,只要這個眾生在念佛,阿彌陀佛就以光明︰平生保護他,臨終接引他,一直不舍離他,這就是攝取不舍。
色心功德,機法一體
這樣豈不是阿彌陀佛在日夜尋找--「十方世界有哪一個眾生在念我啊?」在四方傾听--「十方世界有哪一個眾生在稱我的名號啊?」所以,「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日夜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
同時,這句名號,既然不離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而我們念這句名號,豈不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功德都在我們的心中!
所以,一個念佛人,一方面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同時,阿彌陀佛生命在這個念佛人的心中,這個就是「色心功德,機法一體」的道理。「色」就是指身體,「心」是指內心,「功德」是指阿彌陀佛的功德、功能。念佛人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念佛人是色心功德交融為一體的。
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就會信心歡喜而純一不雜地專稱彌陀佛名,除了念佛以外,不會再去學其他法門。
四、為使諸佛稱揚
第四,為使諸佛稱揚。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如是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贊嘆 呢?這個顯示,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廣無邊,要度盡十方眾生。為了救度盡十方遍法界的眾生,必須使大宇宙的十方諸佛通通來贊嘆、稱揚、傳播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法門,使這個正覺大音,響流十方,使淨土之音的六字洪名聞遍整個大宇宙。
所以,在《無量壽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就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也表明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哀憫我們三界眾生,所以才出現在這個世界, 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余會,目的就是要宣揚第十八願,來救度所有的眾生,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第十七願成就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關系,阿彌陀佛有第十七願,說︰「如果我成佛的話,必須使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來宣揚我的名號,使淨土妙音遍滿大法界。」 這個願成就了,所以《無量壽經》第十七願成就文說︰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既然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恆沙諸佛之一, 出現在這世間,一定要宣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
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很多,可是有一句話說︰
諸經所贊,多在彌陀。
也就是說,十方諸佛縱然多如恆沙,但經典之中所贊嘆的,大多是在推崇、贊揚阿彌陀佛,所以,單單有關于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有二百多部。而關于其他的佛、其他的淨土則非常的少。
還有,當釋迦牟尼佛宣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十方諸佛都同時歡喜主動地贊嘆,異口同聲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真實不虛, 所說的等同十方諸佛所要說的,這也就是第十七願的成就的顯示。
發起信心
所以,阿彌陀佛本身已經是佛了,為什麼還要由菩薩再度發願、修行,然後才顯現佛身?以上列出四點,但還可以再列,譬如說「為了顯示無上的大法」、「為了顯示救度最下的根機」。
雖然說有四點,但主要歸于第一點︰「為啟眾生信心」。比如第二「為顯超世大願」,既然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是超越十方三世諸佛的大願,那就能給我們信心,讓我們這些漏于十方諸佛救度的人心有指望;第三「為成諸佛之王」,不僅阿彌陀佛因地發的願超越諸佛,而且果上成佛也是諸佛之王,既然如此,我們這些諸佛救不了的罪惡眾生,靠阿彌陀佛就能救得了;第四「為使諸佛稱揚」,連十方諸佛都異口同音稱揚贊嘆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可見阿彌陀佛功德之巍巍,是被十方諸佛贊嘆的,是堪為諸佛之王;而《阿彌陀經》里更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十方諸佛都一齊來護念。這樣的話,我們念阿彌陀佛一佛豈不是被一切諸佛共同保護,這樣,我們再怎樣下劣,也能生起得救的信心。阿彌陀佛如果不再度示現為法藏菩薩,為我們五劫思惟發超世願、永劫修行無量功德,我們這些最下劣的凡夫怎麼有得救之道呢?正因如此,阿彌陀佛(雖然久已是佛)才一次一次地重復發願,顯示這些來使我們相信自己可以被救。
像我們這樣的人,只要依靠這個法,就能被救,否則的話,就永無希望。
《第十八願講話》
--第三章十方眾生
第一節十方眾生之所指
一、九法界一切眾生
「設我成佛,十方眾生」︰顯示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為了十方眾生,如果不是為了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就不成為這樣的佛,可以說,這一尊佛跟十方眾生、十方眾生跟這一尊佛是一體的、共命的、彼此依靠的、互相需要的。
十方之義
「十方眾生」的「十方」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上來講,就是四維上下的總稱,也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方跟下方,這就顯示是整個法界、整個大宇宙的意思。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可知,這個十方,就是十方世界的意思,十方世界就是指法界中所有的一切世界、一切國土。《阿彌陀經》舉出「六方世界」,而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稱贊淨土經》(《阿彌陀經》的同本異譯),就舉出「十方世界」;這兩部經文文字不同,但意義是相同的,都是指整個大法界。《莊嚴經》說︰
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
《悲華經》里也說︰
無量無邊阿僧 余佛世界,所有眾生。
「阿僧 」是印度用來計算數目的單位,亦即「不可計算、無量數、無央數,或極大數」之意。
由此可知,「十方」涵蓋整個大宇宙;所有一切世界當中,所有的一切眾生,就是「十方眾生」。
眾生之義
「眾生」又翻譯為「有情」或「含識」,或者是「含靈」,也就是,眾生都是有感情的、有心識的、有靈性的,因此就做這樣的翻譯。
普通來講,眾生是指迷界的有情、迷界的眾生。所謂迷界,是指六道的眾生,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如果從廣義上來講,佛菩薩及聲聞緣覺也都涵攝在眾生這個名詞之中,這就成為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包含剛剛所講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輪回的凡夫,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種的聖人。六道跟四聖,包含起來總稱為十法界的眾生。
九法界一切眾生
《仁王經》里面說︰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三賢十聖」︰「三賢」是指菩薩階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就是十地。這三賢十聖的菩薩,還住在因果報應之中,這怎麼講?當然,這必須引用一些教理來解釋了。如果斷見惑的話,他就進入了初信的果位;斷思惑的話,就進入了七信的果位;斷塵沙惑的話,就進入了十信的果位。之後,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性,就進入了初住的果位,一階一階上去。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破一分、證一分,直到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破盡,就進入佛的境界。所以,如果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的話,都還在果報當中。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里面,不生不滅。
如果從這里來講,彌陀發願救度的十方眾生,就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眾生。
但是,九法界之中,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三種聖人,已經出了六道輪回,雖然還沒有成佛,但並沒有貪 痴,不受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輪回果報。
而需要彌陀救度的眾生,就是還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六道輪回的凡夫。
二、二十五有眾生
「十方眾生」在《無量壽經》本身來講,是怎麼解釋的呢?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諸有眾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言︰
余佛剎中,諸有情類。
「諸有」、「諸有情類」,意思一樣,是指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所謂「二十五有」,就是二十五種有著生死輪回的生命形態,就是指六道,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天界里面又包含欲界六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同時,又涵蓋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這樣歸納起來,總共有二十五種,所以叫做二十五有。
「有」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有」就是有生死輪回。成了四果阿羅漢,了脫輪回,就不再「有」,所謂「不受後有」,在此之前都是「有」。
《往生論注》八番問答
我們的淨土宗的祖師,對于「諸有眾生」是怎麼樣的眾生,有很簡要明了的定義。
在曇鸞大師所作的《往生論注》卷上的最後,就是「八番問答」的地方,曇鸞大師以問答的方式來顯示,「諸有眾生」是怎麼樣的眾生。
何等眾生問答
第一問答,也就是「何等眾生問答」︰
問曰︰
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淨土宗三經一論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所寫,由偈語和論文兩部分組成,文字並不長,偈語也只有二十四首,每一首四句,每一句五個字。最後一首顯示作這部論的目的說︰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他作這部《往生論》,目的是為了親見阿彌陀佛,同時,也普遍地跟所有眾生一起往生安樂國,所以說「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但若論天親菩薩,他不是凡夫,是菩薩。菩薩所說的「普共諸眾生」,這個「眾生」到底是菩薩的眾生,還是我們六道還有貪 痴、具足煩惱的凡夫呢?如果他所共的眾生是菩薩的話,那麼這部論對我們來講就等于沒有份了;如果是像我們這樣的眾生的話,那麼他所說的法門,也就是我們所做得到的法門。那麼,到底是共菩薩眾生還是共凡夫眾生?
曇鸞大師為了把「普共諸眾生」的定義顯示出來,讓我們凡夫得到安心、得到滿足,曉得這部《往生論》是為我們凡夫所寫的,所以做了這個自問自答。
「普共諸眾生」到底是共怎樣的眾生呢?曇鸞大師舉出《無量壽經》里面的第十七願的成就文,以及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來回答。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成就文解釋為「諸有眾生」,而「諸有眾生」曇鸞大師就解釋為「一切外凡夫人」。諸有眾生,乃至臨終的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也能夠往生,所以就斷定一切外凡夫人也都能夠往生。
一切外凡夫人
曇鸞大師在這里所說的「外凡夫人」,如果以天台宗的解釋,「十信」的階位叫做外凡夫,若論十信階位,初信位已是斷見惑之初果羅漢,不是一般凡夫。但是,曇鸞大師在這里所講的「外凡夫」是指「十信外」之「薄地凡夫」,既然是十信之外的凡夫,就表示還有煩惱,還會造業造罪。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也對「外凡夫」有解釋,他說︰
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
輕毛
「輕毛」,像毛發那麼輕,隨便一點點風一吹,他就會隨風或東或西。所以,「輕毛」就是形容我們一般的凡夫,心力很拙劣、很脆弱,會隨著環境而進進退退,而造善或是造惡。
由此可知,「諸有眾生」就是指一般的善惡凡夫。善惡凡夫只要一念至心回向也能夠往生,也就是說,即使臨終十念、一念,至心願生極樂,當下也能夠往生。
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觀經》下品下生
又舉「下品下生」最下造惡一類,以顯明攝取上中之機。
可知淨土宗旨,救苦為懷,舉惡況善。
舉出了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之外,曇鸞大師又舉出《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下生,來解釋「諸有眾生」。
「下品下生」是怎麼樣的眾生呢?就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也就是說這種眾生,一生當中都沒有機會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都沒有遇到佛緣來依法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惡緣,因此他一生所造的不是善業,而是五逆十惡種種不善。這種眾生臨命終時果報來了,地獄之火燃燒到他面前,這時候,他才恐懼驚慌。但他宿世與佛有緣,這時才能夠遇到善知識,為他做種種安慰,為他宣說彌陀的救度、極樂世界的微妙安樂,教他念佛。可是這個人已臨命終,業果現前,重病在床,他哪有可能來做寂靜的心中念佛、思惟佛德?這時候善知識告訴他︰「你只要嘴巴喊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解除地獄的果報,就能夠當下往生極樂世界。」這時候,這個人就至心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在這里所謂的「至心」,就是一種迫不及待的,希望趕快解脫面前的痛苦果報的殷切的心,所以這一顆心可以說忘掉了所有一切,只曉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稱念下去,一直到他斷氣。其實他是臨命終人,這口氣已經快斷了,即使他來念佛,頂多也只是念十句左右。那麼,由于他念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在念佛當中,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滅盡他的生死輪回的罪業。這時候,地獄之火化為金蓮花,就好像太陽一樣,光明燦爛地在他面前,他就坐上金蓮花,當下往生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舉出這種下下品的眾生,來說明「諸有眾生」就是這種眾生。
信者皆生
曇鸞大師接著作了一個結論說︰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也就是說,只要你不誹謗正法,只要你能夠信受彌陀救度--因為既然誹謗正法,就不會信受彌陀救度。誹謗正法就表示他不相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不相信有彌陀救度,既然不相信,當然就不能往生。所以,只要不誹謗正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都能夠往生,所以說「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舉惡況善
曇鸞大師舉出下品下生--最下造惡這種眾生來顯明,阿彌陀佛的救度包含上、中、下的根機;也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以救度極劣、極惡、極苦的眾生為本懷,彰顯任何眾生都能被救度。
也就是說,臨終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何況平生念念不舍;極惡之人都能往生,何況行善之人;到了臨終都能往生,何況現在就已經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更必定往生。所以,以這種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廣大無邊、徹底無遺的,任何人都是彌陀救度的眾生;任何處、任何時,都是彌陀救度之處、救度之時,給十方眾生絕對的希望和安慰。
逆謗除取問答
又于「八番問答」之二「逆謗除取問答」,顯明一切眾生,但令不謗正法,「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曇鸞大師八番問答里面的第二問答,也就是「逆謗除取問答」,又顯明「只要不誹謗正法,願往生都能夠往生」。這段話說︰
問曰︰
《無量壽經》言︰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無量壽經》言︰
「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
此二經雲何會?
願生皆生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最後,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也就是五逆謗法的人不能夠往生。可是《觀無量壽經》里面,卻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也往生,那豈不是矛盾嗎?要如何來會通呢?
曇鸞大師就回答說︰《無量壽經》所講的是兩種罪,五逆和謗法,因為有兩種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無量壽經》所講的是一種罪,就是只有十惡五逆,而沒有謗法,因為他沒有謗法,所以能夠往生。
以此顯示「只要願往生,都能夠往生」。
無信罪最大
如同剛剛所講的,願往生就是不誹謗正法,誹謗正法必定不願往生。就像《觀無量壽經》里所講的,即使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業也能往生,因為他對阿彌陀佛並沒有排拒,如果排拒的話,就表示誹謗正法。所以,這里「誹謗正法」所講的,主要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而言。因為如果對彌陀的救度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永無出離六道輪回的機會。所以,誹謗之罪,沒有比對彌陀救度的誹謗來得更大,這麼講起來,所有的罪以對彌陀不信、懷疑的罪為最大。
克念願生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卷下(八九頁),對于第十八願成就文也有簡明扼要的解釋︰
經雲︰「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若人」︰只要有人,不管這個人是善人、惡人;他只要听聞到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
「克念願生」︰「克念」就是出自于內心,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毫無退轉地願生極樂世界,也能夠往生。
「即入正定聚」︰當下也入了不退轉的果位。
一念至心
曇鸞大師以「克念」來解釋「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念」;這一念的「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叫做「克念願生」,所以說「一念至心」。「至心」,是通達內心,懇切至誠,這個叫做「至心」。對于往生,是絕對要往生的,是不退轉的、毫無保留的、不受任何影響所轉動的,這個叫做「一念至心」。這也是曇鸞大師在這里所解釋的「克念」。
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也好,或是成就文所講的「乃至一念」也好,都是指臨終的眾生而言的,也就是以臨終的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也能夠往生),以此來涵蓋平生之人的念念不舍,就更能往生。
以法為鏡
「諸有眾生」既然是這種眾生的話,我們以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經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到了鏡子面前,就能看出我們干不干淨、端不端整。面對佛法,以佛法來對照自己的三業行為,就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善是惡,根器是高是低,是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將來會到哪里去,接受什麼果報。
鸞師自白
曇鸞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他以佛法的鏡子來照自己,所得的結論是(在他的《贊阿彌陀佛偈》里面自白的一首偈)︰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回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途。
曇鸞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所以說「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回轉」︰三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它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一直在輪回,永無休止,一直到今天。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途」︰「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當然,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曇鸞大師說他的業,足夠被綁在六道里面,被堵在三惡道之中。
曇鸞大師自認為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能夠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
本來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六道的輪回像大海一樣,廣無邊深無底。我們在六道里面,偶爾生而為人,在大海里面探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後又沉沒下去了,所謂「頭出頭沒」。我們眾生都是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連曇鸞大師都自認為他是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而且往往都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更何況我們!
若無彌陀,永無出期
若論曇鸞大師,在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都要向他的方向頂禮,尊稱他為「鸞菩薩」;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為「神鸞」,這樣的人,還自認為是罪惡眾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是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和機緣,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的話,我們就永遠在六道中輪回,永無出期了。
《淨度菩薩經》眾生相
眾生起心動念都是怎樣的行為呢?在《淨度菩薩經》里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為,皆是三途業。
每個人在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具體數目,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些念頭,念念之所為,卻不是能夠讓我們生而為人,或是上生天堂,更不是讓我們脫離六道輪回,反而都是在造三途業,都是在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這想起來是很恐懼的,我們心心念念居然結果是這樣。
《地藏經》眾生相
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起心動念、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這個世界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山還高;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我們的罪業能夠障礙我們超凡入聖,障礙我們脫離輪回。
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願的話,我們就永遠只能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三界相狀
這個「三界」,曇鸞大師如何來形容呢?
曇鸞大師說︰
三界是虛假相、污染相、顛倒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也就是說,三界眾生,他的因、他的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污染,不是清淨的;都是顛倒,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恆存在的;都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不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樣想起來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的。
又說︰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是沒有一點點光明,是非常黑暗的,等于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出。
永遠睡在大夢當中,不曉得出離,所以輪轉在三界里面。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而沒遇到彌陀的救度,就永遠在黑暗的三界里面,在大夢的六道里面,不能脫離了。
三、三惡道眾生
《大阿彌陀經》六道眾生
而《大阿彌陀經》則言︰
諸天人民, 飛蠕動之類。
由上諸文,可知六道眾生都包含在內,不但救度人天,亦救惡趣眾生,故言「 飛蠕動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