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核心講記淨宗法師
壹、序講
貳、正講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三、怎樣保證“心不顛倒”
四、關于“善男子善女人”
五、關于“若一日若七日”
參、總結
序講
《阿彌陀經》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總共不足區區一百個字,說明往生極樂的正確方法,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經常被誤解,一旦被誤解,整部《阿彌陀經》的意思就全變了,往生就成為泡影了。
遵循三點
為了保證大家對這一段經文的正確理解,先確立以下幾個基本點。
一、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根本指導。
二、會通“淨土三經”中另外二部——《無量壽經》、《觀經》中相關的經文,尤其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來解釋。
三、舉事例為證,同時也會舉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這一段經文,從義理上來說有“排除非因,選擇正因,明示正果”的關系;從一般信眾的心理上來講,有所謂的“三大苦惱,兩處疑問”。
一、排除非因。經文說︰極樂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讓我們心無旁鶩,一心直進。
二、選擇正因。“執持名號,即得往生”,“執持名號”就是正因。所謂“正因”,(一)正確,正確而不錯謬的因;(二)純正,純正不雜的因;(三)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
三、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執持名號為因,能得兩種果︰(一)臨終“佛及聖眾,現前來迎”的果。(二)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的果。
三大苦惱
這一段文,是《阿彌陀經》的關鍵,如果能夠依照善導大師的解釋,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個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惱,對這部《阿彌陀經》,會越誦越害怕;你修淨土法門,就會越修越苦惱,甚至干脆放棄了,不願意修了。
有什麼苦惱?
第一點,“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誰敢保證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沒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這是一個大苦惱!
第二個苦惱——“一心不亂”。有句成語“談虎色變”,一講到老虎,臉色都變了;一講到“一心不亂”,幾乎個個都亂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紛飛,心如野馬狂象,怎麼收也收不住,根本達不到一心禪定,怎麼辦?達不到能不能往生?這是個苦惱!
第三大苦惱——“心不顛倒”。“死的時候要心不顛倒……那我們怎麼保證自己死的時候心不顛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死法。現在的交通事故也多,礦難、水難、空難、車難、船難……得腦溢血、心髒病突發、植物人、中風……高空摔死、遇火燒死、落水淹死……種種的橫死暴亡,萬一自己遇上了呢?誰敢說自己有把握臨終能正念?
這三點,是讓我們心中最苦惱的,就像三個巨大的石頭,壓在我們心中。
兩處疑問
還有兩處疑問。
第一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嗎?我多少造了惡,我曾經開了飯店,殺了很多生,我曾經也坑蒙拐騙,我曾經也欺負過人家,罵過人家,打過人家,賺過不該賺的錢,動過不該動的念頭,這樣造了種種的罪業,還有沒有資格念佛往生呢?”這是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嗎?”
對于這幾段經文,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那就迷霧重重,往生路上充滿艱難險阻。
【正講】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
(一)由專雜得失判斷
兩種相反的觀點
經中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彼國”,那什麼是多善根?大家都認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這個前提下,又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單單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種種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沒有其他修行,專依念佛,也決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種觀點,听起來比較直觀,也就是︰(念佛+余行)大于(念佛)。
第二種觀點,听起來有點武斷。但它也有道理,它說我是︰(念佛+念佛)大于(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呢?我們先不判斷。我們來看依這兩種觀點修行,會有什麼不同結果。
專雜得失
根據第一種的理解,他一定會修行種種的法門,來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認為這樣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這個經也誦,那個咒也持,這個法也修,那個佛也拜,這樣,恰恰落入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
根據第二種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里說︰
余比日自見聞︰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我善導近來一段時間親眼見到,親耳听到,大家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行持方法就不一樣,有專有雜。”如果認為單念佛是少善根,要種種法門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這樣理解的,就去雜行雜修;如果認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一門深入,專修專念。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到、親自所听到的,他說︰“只要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一千個人里邊,沒有一個往生。”
答案就很明顯了,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當然是多善多福;雜行雜修,千中無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說明
這樣講,恐怕有人心里還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門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會誦經,會持咒,怎麼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會念佛,什麼也不會,怎麼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里想不通。下面我們從道理、比較、譬喻、經文、祖語、事例等方方面面、各個角度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讓大家能建立決定性的信心,安心于“專修念佛必定往生”。
開會喻
前面經文說︰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處。那麼,要到達這樣的地方,不要說一般凡夫,就是諸大阿羅漢也不夠資格,所以《往生論》就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
上善俱會之處,少善不得往生。上與下相對,多與少相對,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彌陀經》中什麼樣的人是上善人呢?“阿 跋致”、“一生補處”的諸大菩薩!達不到這個級別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達到不退轉菩薩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的善根標準,才算夠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這些人俱會一處,你沒有這個水平怎麼可以?比如省長級的會議,市長就不夠資格參加,普通老百姓更沒有資格參加。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大菩薩俱會之處,我們的善根、福德,夠嗎?不夠!靠自己,再怎麼努力地修行,再怎樣積累善根福德,都不夠,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別。
這樣高妙的國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號,靠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號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國王召見喻
好像王宮,是國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個平頭百姓,要到王宮里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國王的召見,有國王的號令,有國王的聖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見國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听這個故事的時候,要有一點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楮閉起來——時光倒流幾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現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長袍馬褂,頭上扎了個大辮子;那個時候也沒有廈門市,只有一個小小的街鋪茶樓,大家在里面討論;“皇上英明,聖主萬歲”,有人在開心︰“哎呀,李老頭!什麼時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鸞殿,拜見萬歲爺,官升三級,我們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別說夢話了,小老百姓怎麼能見到皇上呢!”
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人,氣宇非凡,听到這些人在恭敬贊嘆皇上,而且想見皇上的心這樣的急切,他就過來跟他們講︰“我有辦法讓你見皇上。”
“嗯?你是什麼人,你有這樣的辦法?”
“我有辦法!”然後拿來紙筆,“你叫什麼名字?”把他的名字寫上,“特準某某,入宮覲見……”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聖旨,那麼,請問這個老百姓,他有沒有資格到皇宮里去?
(有。)
我們就是平頭老百姓、五濁惡世的凡夫,我們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彌陀佛親自邀請的簽名啊!拿著阿彌陀佛的簽名邀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里說“十方眾生(你我),欲生我國(邀請),乃至十念(簽名),必生我國。”
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聖旨;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函、召見書。有阿彌陀佛召見我們的六字名號,怎麼不可以到極樂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見皇上,你找一個九品芝麻官,找一個縣太爺給你簽個字,管不管用?你們說?縣太爺給你簽個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嗎?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簽哪!
好啦!找尚書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麼,這說明什麼呢?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交待給我們的,其他所有的法門,就好像是尚書大人、巡府大人、縣太爺,找他們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都搖手,“哎,我們還沒這個威德”,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告訴我們︰“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們會把這個介紹給我們。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乘托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這六字名號里邊,包含了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直接對我們宣召,就如同國王的召見、國王的號令,沒有任何障礙。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沒有這個威德,“十方諸佛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阿彌陀經》里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除此“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較說明
種種善根比較
下面我們來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這里有四句話,我先讀一遍︰
五戒十善滯三界,
聲聞緣覺非大乘,
菩薩萬行未圓滿,
較之六字皆少德。
這四句話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還在三界,不出輪回;阿羅漢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輪回,但阿羅漢只是自了漢,沒有發大菩提心;菩薩更是善,發了大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誓度一切眾生,但菩薩修行還沒有圓滿;這些要和阿彌陀佛圓滿功德六字名號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來講,我們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圓滿,那你就太稀有了。連五戒十善都難做到的人,我們有什麼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持守五戒和毀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惡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還是滯留在三界之內,沒有出離三界六道輪回。五戒十善修得好,來世可以做人,做大官,發大財,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這個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嗎?
(不能。)
那簡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了,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經出離三界,是聖者了,五戒十善怎麼和他比呢?
請問各位,阿羅漢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里邊是這樣說的︰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闢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極樂,不夠資格。要到達極樂世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況且不夠,凡夫五戒十善怎麼可以呢?
再來,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比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較菩薩來說,誰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薩。)
這個帳很好算,因為阿羅漢是自了漢,他是自己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菩薩發廣大菩提心,要度脫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羅漢相比,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來,菩薩心量廣大無邊,善根福德也無量無邊,但是菩薩畢竟沒有成佛,沒有成佛,還在菩薩的位子,就沒有圓滿。那麼,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相比,哪一個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這麼比較下來,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徹底、最圓滿。
那麼,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體現在哪里呢?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號當中。
這個講的就遠了,講我們世間的,大家能夠听得明白。
名片與帝號喻
各位,我們是普通市民,福報跟市長比,哪個大?市長大,我們小。
市長的福報威勢大,還是省長的福報威勢大?省長的大。
省長的福報大在哪個地方?大在他是省長,他出去名片一拿出來,“我是省長”,沒有別的,就是個省長的名,省長的名就代表他的福報。
省長的福報大,還是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國家主席大。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國家主席,他就有這個名義。有這個名義,就能依法治國,福蔭百姓,所謂名正言順,在其位,謀其政。你不是國家主席,你就沒有這個名義。
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徹底圓滿,在哪里體現?就在六個字里邊, 才叫“南無阿彌陀佛”。大家不要覺得這六個字很簡單,這六個字不簡單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號。
縱觀中國歷史,向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亂的時候,諸侯混戰,但是沒有一個敢稱帝王。最後降服了各路的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亂,一統天下的,才能建都稱帝。人還是一個,稱帝不過是得來一個帝號,但這個帝號是來之不易的,經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稱號,所以帝號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統江山。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剿滅一切煩惱敵,拯救一切苦難眾生,累積無量功德,功德圓滿, 才能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來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彌陀佛從因地發心直到果上正覺,所有一切圓滿功德。一切菩薩的修行,一切阿羅漢的修行跟六字名號相比,那簡直是無法相比。(那我們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談不上了。)
聖旨對土特產喻
各位蓮友,是我們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還是六字名號里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號。)
對呀!回答正確,一百分!
我們有的人往往不明了這個道理,他會覺得說,“師父啊!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得空空蕩蕩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惱惱的,這樣空空蕩蕩地念幾個字能往生嗎?像我在那里布施啦,寺院里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哪!依靠這個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嗎?”
你們說哪個更有把握?
我看還是打個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還是就剛才的比喻。這個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見,要去封官加賞,他當然高興,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一無所有,就這樣怎麼可以封官加賞呢?听說封官加賞的人是要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對國家毫無貢獻,這怎麼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辦法了,我家里有土特產,我帶一點家里種的地瓜、土豆去上貢。”他辛辛苦苦種好地瓜,挑到宮門,挑得滿頭大汗,但衛兵卻把他攔住了,不讓進,因為他忘了帶上皇上的聖旨,他覺得聖旨不過幾個字,輕飄飄的,而且一點也不是自己的貢獻,應該不重要吧。結果他進不了宮門。
我們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個地瓜而已,而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賜給我們的聖旨和號令。
名號一稱超十地
在我們淨土門里邊,常听說兩句話︰
莫訝一稱超十地,
當知六字括三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莫訝”,不要驚訝——明明知道我們會驚訝,所以事先說“你不要驚訝”。不要驚訝什麼事呢?“一稱南無阿彌陀佛,超越十地菩薩”,哎呀!這麼厲害!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超過十地菩薩!敢想像嗎?不敢想像。為什麼呢?“因為這六個字里邊包括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包含在六字名號里邊”。
就好像剛才打的比喻,縣太爺、巡撫大人、宰相大人的權力都包含在帝王的聖旨當中,他們都是依聖旨行事,行使他們的職權。
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闢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薩的善根福德,都濃縮在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里面,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我們念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薩。
太子對群臣喻
印光大師在《文鈔》里邊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
譬如太子墮地,
貴壓群臣。
說這個小小的太子,才生下來,呱呱墜地,他的尊貴就超過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禮拜。為什麼呢?他是太子,他將來長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師說︰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墮地,我們的父親是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兒子,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子誕生墮地,超過二乘之上——超過阿羅漢、闢支佛,直接進入菩薩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說明
房屋對門窗喻
我們再來說比喻。
比如說我們在這座彌陀寶殿里邊,我們只要講“彌陀寶殿”這四個字,這里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門、窗、牆、屋梁……通通包括在內。
可是,如果單講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門;講門,就不能包括窗。隨便說哪一種,都是掛一漏萬。講彌陀寶殿就一含一切,總體包括了。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總功德,就好像“彌陀寶殿”是總稱一樣;如果我們只是去讀某一部經、誦某一個咒、修某一個法,這些就好像門、窗、磚、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體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說我們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沒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沒有菩薩戒的功德;你誦這部經,有這部經的功德,但是就沒有那部經的功德。可是,如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經、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內,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對雜寶喻
第二、“摩尼對雜寶”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寶珠,又叫如意寶珠。摩尼寶珠雖然只是小小的一顆,但需要什麼寶物它就出什麼寶物。祈禱它說︰“我現在要賑濟天下貧民,需要黃金一百噸。”話音還沒落,從摩尼寶珠里邊就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黃金。如果說“還不夠,還需要一百噸珍珠”,它馬上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珍珠,這個寶叫做摩尼寶。
什麼叫雜寶呢?就是金、銀、珍珠、瑪瑙、赤珠等等,這叫雜寶。
比如說有一個大倉庫,里邊有很多的寶物,有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所有的一切,一應俱全。在最中間的位置,放了一顆小小的摩尼寶珠。我們進來要取寶物,去救濟眾生。有的人進來一看,“哇,大門旁邊就是一堆黃金!”他馬上就扛著黃金出去了。但是,黃金雖然貴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這個寶庫里邊,是取哪一種寶物?
(摩尼寶珠。)
對啦!大家都知道說“我是拿那顆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你拿到手上以後,跟它說︰“需要大米五十噸!”大米馬上出來了;“需要帳篷一千頂”,它都能出來。拿到摩尼寶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黃金、扛白銀,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時候並不只是看表面的數量,像摩尼寶珠,它就是一顆,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寶;反而是很多的種種雜七雜八的雜寶,數量雖然多,比不上一顆小小的如意寶珠。
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這六字名號里邊,有《金剛經》的功德,有《法華經》的功德,有《地藏經》的功德,有《楞嚴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種種修行法門,雖然都很尊貴,都不可思議,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雜寶一樣,是金、銀、珍珠、瑪瑙……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檔次太低了,簡直就是破瓦塊,因為我們所修的,還是有漏、有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還以為自己修的一點點戒善比念佛還強,那就是抱著破瓦塊,棄了摩尼寶,只能說不識寶了。
想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懷帶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這樣才能獲得圓滿的功德。修其他種種的法門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雜寶的功德。
我們經常听到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那豈不就是摩尼寶珠嗎?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就稱彌陀名號是“清淨摩尼寶”。摩尼寶珠雖是一顆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寶物;這句六字名號雖然簡短,只有六個字,但是含攝一切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一切經教、一切咒語陀羅尼、一切修持的法門、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內。
南無阿彌陀佛!把這顆摩尼寶珠介紹給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丟失掉。
五層樓喻
再比如說有一棟五層的高樓,第一層人很多,有好幾萬人;第二層,也還不少,也有好幾千人;第三層,也有幾百人;第四層,幾十人;最上面那一層,只有一個人。雖然下面一層、二層、三層的人這麼多,但是,比較最高五層樓上的人所見到的範圍、景觀,是下面的多人見到的景觀多呢,還是上面那一個人見到的多呢?
(上面的。)
對了。在五層高樓上,他所見到的景觀是最多的。
這就不單純是數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為他的境界最高,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樓頂上,放眼看去,廣闊無邊的原野盡收眼底;底層人再多,東看西看,再怎麼看,範圍仍然是那麼一點點大。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第一層樓,代表人天善法;二層樓,就代表聲聞;三層樓,緣覺;四層樓,菩薩;五層樓的樓頂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于升到五層樓上,我們站在樓頂上,遍覽無遺,沒有任何的遺漏。
我們本來在哪一層呢?“我可能在第一層,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層是不多的,依我們來講,大概在地下室,因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層︰地獄、餓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見任何景觀。
(五)經文的證據
前面我們講的夠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為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為標準,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于少善根。
先舉十條經文。
1、《阿彌陀經》
首先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三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2、異譯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個譯本,一般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勝、超越、絕對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彌陀經》
現在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怎麼翻譯呢?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于“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經文明顯說明︰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我們眾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屬于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我們所做的,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于少善根福德。
強弓喻
其實,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我們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羅漢都不行,何況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樣,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我們每個眾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麼,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頂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後,沒勁了,“呼--”,掉下來了,你還在三界的吸引力範圍之內。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還在地球的吸引力範圍之內。五戒十善的力量,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羅漢、闢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夠修四諦、十二因緣法,這個強弓,力量很大,“嗖--”,好!出離三界了,到了阿羅漢、闢支佛的軌道,但是,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發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H--”,射出去,到了菩薩的軌道。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有一把強弓,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我們眾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們來念佛,就是機關發動,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嗖--”,超越人道——超越天道——超越三界——超越阿羅漢——超越地前小菩薩——超越地上大菩薩——超越十地等覺菩薩,直奔佛果。所以,“莫訝一稱超十地”,不要擔心“一箭放出去,怎麼超越十地菩薩?”一箭射到哪里?你們知道射到哪里嗎?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直向彌陀佛座邊。
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五戒十善,頂多射到天上,又墜下來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聖教,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
落水喻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比如說我們掉到水里邊了,請問︰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我們抓到水里面所長的水草,能夠到岸上來嗎?
不能。水草本來長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頭,能到岸上來嗎?也不能。
水里的東西永遠讓我們在水里。要想到岸上來,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如果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或是一個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們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種種修行,眼楮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內的東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類的東西,都是輪回的因果,不可能讓我們離開三界苦海。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好像從極樂的涅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你抓住這把竹篙,阿彌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哎,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還是在水當中。
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們更深地扎根在這個世界。所以梵文經典才說︰“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此世”就是此世間,五濁惡世),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
4、《無量壽經》
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麼往生呢?《無量壽經》說︰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眾生,
功德成就。
又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幾段經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來︰阿彌陀佛普遍布施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讓我們這些沒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憐愍我們造罪造業,沒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六道輪回,沒有功德法財,為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給我們功德之寶。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眾”,就是十方苦惱的眾生。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拿到了沒有?
(拿到了。)
阿彌陀佛“廣施功德寶”,如果你沒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給你了。”“廣施”啊!一個都不會遺漏的。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
(六字名號。)
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我們盼望功德,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們擔心“我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可是也沒開悟,沒契入諸法實相,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這怎麼辦?”《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要令我們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兒子還小,為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勞動,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說︰“我的兒子,這個給你。”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父母的心就是這樣,一切為了兒女,特別是兒女還小,要為他們作周詳的考慮。
爸爸臨走時說︰“孩子!我要走了,這張小小的紙頭,是我一生的積蓄,上面是一百億,給你,你可以過好日子。”
這個兒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來看看,“父親說這是一百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這張紙,我現在餓了,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他不了解這張支票是百億的財產,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這個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這就是有眼不識珍寶。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父, 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把 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這個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存款單,就好像是一張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們沒有智慧,阿彌陀佛把 的六字名號——無上功德的結晶布施給我們,令我們功德成就,但是,我們念念佛號,就把它擺在旁邊,“哎呀,這六字名號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誦一部經,或修什麼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智慧沒有開,他只認識地瓜,而不認識百億支票。我們也一樣,“你看,我做了某樁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讀了一部經,厚厚一本,多實在!一句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沒了!”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是真實功德。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所謂“寶此一行”,不再舍棄,不再丟掉。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然後把它跟別的比,“這個六字名號嘛,也不錯,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懺,這樣種種修行,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頂多是一顆糖、一個地瓜、一個隻果,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那是無法相比的。
一塊錢買大樓喻
講到這里,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上街去買東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這天掏了一塊錢,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就高興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賺了,今天買得很值得,一塊錢買了一棟大樓……”會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居然買到了,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但送給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開個價賣給你,這樣你心里就覺得安慰了,“這是我買來的!”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成佛。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磕一百年,這樣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塊錢,那麼,成佛簡直都不止一棟大樓。
有人說︰“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夠往生,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也就好像剛才講的,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你不要認為真是你買來的,這是人家送給你的。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 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所以阿彌陀佛說︰“你不敢接受,我就賣給你吧。”賣給我們,我們又買不起,那怎麼辦?“那就降價賣給你。”賣多少?一塊錢。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賣給你)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布施給我們的。
窮子喻
《法華經》里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廣大的莊園、豐富的財產找不到繼承人,他想︰我現在已經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兒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說這個兒子,從小離開大富長者,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吃上頓沒下頓。
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里面探頭一看,里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這不是我這樣的人找活的地方,這個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話,或許有人出來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里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里邊一抬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這不是我的兒子嗎?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就是他!”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
侍衛听到大富長者的指令,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他們長得高大強壯,孔武有力,穿得也很華麗氣派。窮子正在那里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見從里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啊!壞了!這是來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後面追得就越緊,追上後緊緊捉住,強行往回帶。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嗎?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幾十年才找到兒子,怎麼能放走呢,他還要想辦法。
他另外找了兩個人,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你是怎麼討飯的?”
“我怎麼討……”
“你是怎麼打工的?”
“我怎麼打工……”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其實你呀,用不著這麼辛苦。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兒給一般地方兩天的工資。”
窮子一听,“這麼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干吶!我不識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會啊!”
“你可以去打掃衛生,清理廁所。”
“這個我可以!”做流浪漢的,專門搞這個工作。
好啦!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從後門繞進來(正門太高貴)。進來以後干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干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可以講,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發愁,也有住的地方,他過得很安心,干得很賣力氣。
但是,兒子天天在那里除糞,長者心中有所不悅。“我的兒子怎麼可以就做這等下劣事呢?”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財產還沒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想什麼辦法呢?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兒、除糞的衣服),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跟窮子在一起除糞,和顏悅色地問候他,跟他話家長,問寒問暖。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他感動得不得了,“哎呀,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而長者也不能講。
時間久了,彼此關系熟了,感到很親切了,這個時候,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不瞞你說,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
窮子一听,嚇了一跳,就喊“老爺”(你看,對自己的父親喊“老爺”)。大富長者听了,心里很難過︰“我是你的父親,你喊我喊老爺!”他就對窮子說︰“我看你到我莊園來之後,人很誠實本份,干活很賣力氣。不然這樣,你就做我的干兒子,我年紀大了,也沒有兒子,你就做我的兒子好了,也可以幫我做點事,希望你不要推辭。”
這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長者的寵幸,拜長者為干老子,他感覺很榮幸,他不知道這是他的親生父親,把親生父親拜做干老子,還覺得很榮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講。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開始教他做會計、做出納,掌管財務。“我既然認你為兒子了,彼此就不外,這里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
窮子做得很賣力氣,也很認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還是住工棚里,每天還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資,晚上算賬的時候,“這個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塊。”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窮子(也就是他的兒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漸擴展了,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這個時候,父親就準備宣布他們的父子關系。
這一天,他就把國王、大臣,把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部找來,開一個“新聞發布會”,父子相認。“有勞各位到這里來,有一點事情跟大家講。我已經年老了,我的兒子是在哪一年丟失的……”窮子越听越像在說自己;長者從頭道來,慢慢引導,“現在,我找到我的兒子,是誰呢?就是他。”長者指著自己的兒子說,“現在我把所有財產全部給他,由他掌管。”
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親!
所以,在《法華經》里才有四句話,說什麼呢?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又說︰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擁有財富(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一夜之間華貴起來!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
故事就講到這里。下面把這個故事做一番解釋。
大富長者是哪一位?
(阿彌陀佛。)
是阿彌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們眾生。)
對啦!我們無始劫來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彌陀佛的涅城之外。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的時候,就要把 的六字名號功德布施給我們,說︰“眾生啊!我的獨子,我把整個極樂世界送給你,你就這樣來!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嚇壞了,“我哪里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啊?”我們不敢,所以我們逃跑,我們逃離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門來調化我們,讓我們來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勞作,干除糞的活;除糞,就是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窮子要靠除糞的活才敢進大富長者的莊園;根機還沒有成熟的眾生,就要靠種種法門修持回向,才敢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看見我們已經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來調化我們,“你種種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錯,但可以念我的名號啊!”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法財的寶庫。讓我們稱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給我們,但這時還不敢明講。就好像大富長者認窮子為義子,讓他負責庫藏的出納管理,其實心里邊整個庫藏財寶都交給他了,但因為時機沒到,不便明說,窮子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不知道這六字名號里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們的,我們認為︰“我念了兩萬聲,這兩萬聲的數字才是我的;六字名號里面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就好像窮子,他已經進到莊園里邊,每天在那里做出納、會計,他認為他經手的這些財產是大富長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資,不知道他的父親要把整個莊園給他。
這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時機成熟了,阿彌陀佛才說︰“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極樂世界,歸汝所有。”全部送給我們。我們這個時候才敢歡喜接受。
阿彌陀佛要把 整個的極樂國土布施給我們,千方百計讓我們接受,讓我們在種種法門里摸爬滾打,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我們才慢慢接受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
根機成熟了
大家能夠相信念佛的法門,能夠老實念佛,是已經經過了除糞的工作,是已經到了大富長者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了,根機已經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沒有大善根、沒有大福德的人,決定不會老實念這句名號。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的根機還沒成熟,他決定不敢接受整個莊園,他逃跑了,他嚇昏了。
你看世間的人,你對他說︰“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學佛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慢點!我求人天福報!”
修行解脫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里夠資格到極樂世界?”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這座莊園。
我們的父親是“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彌陀慈父,救度我們四處流浪、桀驁不馴、違逆負心的眾生。所以,大家要隨順佛願,要孝順于佛。經中說“孝順于佛者,實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簡單。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墮入三惡道。不往生西方,必墮三惡道,沒有不墮落三惡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來生不墮三惡道,來來生一定墮落三惡道!所以印光大師才講︰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來世做人,比求生西方還困難。
為什麼到西方成佛容易,來世做人反而難呢?因為來世做人要靠我們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無量壽經》里面有幾句話︰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很容易往生,結果去的人不多。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什麼叫“自然之所牽”?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世界,毫無勉強和造作,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里擔心害怕說“我這樣能往生嗎?”不必擔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說我們把一塊木頭丟到長江里面去,這塊木頭一定會隨著江水到達東海,會不會?一定會到達東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別人撈起來,或者是被樹杈擋住了。我們不需要駕著一條船跟在木頭後面看,“哎,看你到哪里?嗯,到東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會到,即使看不見,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頭,就是我們;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東海,就是極樂寶國。被撈起擋住,就是雜行雜修。我們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等于把我們的身心歸投于阿彌陀佛,所以︰
南無者,即是歸命;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這一生一輩子,就是念佛願生西方,等于是把我們這塊木頭投在六字名號的長江當中,沒有阻擋,它自然是前浪後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極樂淨土,這是靠六字名號的力量。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很自然,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所牽引,“自然之所牽”。
遠地易達喻
出門旅行,有的時候,到達萬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達百里之外的地方還要容易,為什麼呢?因為交通手段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從這里要去金門島,要自己游過去的話,那很困難;要跨過太平洋到美國去,反而容易,為什麼?坐飛機就可以了。為什麼那麼遠反而容易、這麼近反而難呢?因為我們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樣,一個是靠自己,一個是靠飛機。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坐飛機是靠飛機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們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反而容易,因為我們乘坐的是六字名號的航班;要轉生人天反而難,因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號功德寶
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 令我們功德成就, 廣施功德寶給我們,那麼,功德寶在哪里呢?《無量壽經》〈流通分〉這段經文就很清楚地說明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稱念的人,就具足了無上功德,就獲得阿彌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寶。”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
歡喜踴躍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那個听聞到彼佛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啊!六字名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信順、歸仰。
“歡喜踴躍”,為什麼歡喜踴躍?給你一百萬,然後說“不能往生,死後要去三惡道”,你會歡喜踴躍嗎?不會的。所謂“歡喜踴躍”就是說“我決定可以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我今生雖然是個窮光蛋,在世間被人瞧不起,一旦閉了眼楮,眼楮一閉我就要去淨土成佛了。”這個叫歡喜踴躍,對往生有決定性的把握。如果對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害怕,“能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下了三惡道怎麼辦?”內心就痛苦了,就不會歡喜踴躍了。知道“六字名號決定能救度我,我稱念六字名號決定能往生極樂國”,這樣的心叫“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順,念念的稱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兩個字,就代表並不只是一念、十念。我們今天听到這個法門,如果壽命延長,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壽命當下就結束了,我們只念了十聲佛就斷氣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聲佛就斷氣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乃至一念”。
稱名善根同佛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知這個听到阿彌陀佛名號而信順歸命、歡喜踴躍的眾生,一念之間“為得大利”,成佛度眾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句名號里邊圓滿具足無上功德。阿羅漢是有上功德,上面還有菩薩;菩薩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功德。阿彌陀佛把 的無上功德放在六字名號里邊,讓我們“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無上功德,所以, 益大師才講︰
凡夫眾生稱念彌陀名號,
善根福德與佛無異。
我們念一句名號,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六字名號里面,給我們,讓我們平等獲得。
經文充分說明六字名號是圓滿、無上、具足、無缺的善根功德,所謂“無上功德”。
5、《觀經》
第五條經文出自《觀經》,這里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為《觀經》的原文前後相隔較遠,善導大師的解釋文把它們並列在一塊兒,來比較念佛一聲和修行種種法門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經典分成十二個類別,“十二部經”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聞經十二部,代表听聞了種種、很多的大乘經典,效果怎麼樣?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一千劫,一個大劫有多長時間?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過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還沒有讓他解脫生死輪回,因為我們罪過太重。後面說︰
稱佛一聲,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賬,念一口佛,除掉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聞十二部經,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聞十二部經的時間來念佛的話,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說“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數量上的“五十億”,實質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聲稱名,永不再會墮落在生死輪回當中,生死之罪已經滅除掉了;滅罪滅得多,說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滅罪才多,可見,這六字名號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頓超生死,頓歸極樂。其他一切法門沒有這個功效。
米飯喻
十二部經代表佛教的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為什麼這麼多經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兩重原因。第一個,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比喻現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給你一本書,《稻谷栽培技術》,讓你看這本書,怎麼去栽種稻谷;這本書看完之後,再看第二本,讓你學習怎麼加工米飯,沒有米飯給你吃,那你就會說“來不及了,我餓慌了。”
什麼意思呢?佛經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比如說《金剛經》要我們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成佛的方法;《楞嚴經》、《華嚴經》都有它的方法。菩薩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用這些方法來成佛。但是,我們來不及了,以我們的根機,這輩子眼楮一閉,就要墮落三惡道了。
佛名是已經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時候,不再讓你去讀《稻谷栽培技術》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飯端在你面前,你餓了,就去吃好了!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能解決問題啊?很顯然,是果地的法門才管用。
聞經滅罪少,是因為它是因地法門;念佛滅罪多,是因為稱念佛號是果地法門。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乘經典講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能悟得諸法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是我們不能開悟,沒辦法悟道,除罪就輕,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就非常有限。
聞香喻
有兩種原因︰一種從法上來講,一切經所說的都是因地法門,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門殊勝;另外從機上來講,這些法門不適合我們罪業深重、心地浮散、壽命短促的根機,所以除罪就輕。這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里有解釋。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是果地法門,直接吃飯。如果把飯端來,不給你吃,讓你聞香,那不解餓;十二部經典講怎樣成佛,對于我們這樣下劣的根機而言,講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們沒有能力品嘗到成佛的果實,我們只是聞到飄過來的香味,我們不能吃到。
我們來念這句六字名號,念一口就得一無上功德,念十聲得十無上功德,實實在在的。同時,念這句六字名號,不需要我們開悟,也不需要說“有清淨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眾生,只要開口稱念,只要願意念佛、願意往生,攬無邊功德入我們的識心,成為我們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簡單。
容易而且殊勝、殊勝而且容易的法門,唯有念佛。
名號之中獲大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從哪里得到大利呢?前面說“得聞彼佛名號”,也就是說︰大利、無上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獲得的。
《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接下來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見是利”的“利”,就是往生,從“執持名號”中獲得往生。兩部經一致,都以六字名號作為無上功德,所謂多善根福德。
6、《經》言
第六條經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等等一切,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得的福報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說︰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這是經中明言,說你用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你得這麼大的福報,那不如勸人念一聲佛,所得到的福報超過他,“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那又何況自己念,何況天天念,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經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釋。
有相福德不為多
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金剛經》里邊也有這兩句話可以做印證︰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無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知道,“福德有福德相”,這個不叫福德多,“我修持這個、供養這個、布施這個……修得很多”,這個都有相,這個不叫多;沒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你看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空空蕩蕩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個實際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這句六字名號,猶如太虛空,是實相的,是無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經》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入涅界,不可窮盡”,“入涅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還不能用盡,還有多余,叫“不可窮盡”。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專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學其他法門,毫無遺憾。
本來佛是圓滿境界,無有不足,也沒有什麼多余,這里是說一句名號善根功德無窮無盡的意思。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界,不可窮盡。”這樣的善根,怎麼可以思議呢?
所以,佛名是無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窮盡、直入涅界的善根福德;而極樂世界,就是涅界;稱念六字名號,就可以直入涅界——極樂淨土。
8、《涅經》
第八段經文是《涅經》里所講的︰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
把大寶庫打開,隨人拿,隨人取,“布施一切眾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人家念一聲佛,功德超過前面,無法比較,無法比量。
《涅經》說的一點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構牛乳頃,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現在來講,就包括汽車、樓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內;“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簡單說,地球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資具都由你一個人供養,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哪怕只有擠一杯牛奶那麼長的時間,“功德過上,不可思議”,超過以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的功德。
經文通過比較,來說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無法相比。
10、《大智度論》
第十,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打了個比喻︰有人從一生下來,一天就能走一千里,這樣走多少時間呢?一千年。我們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範圍很大,十天是一萬里,那一個月是三萬里,一年三十六萬里。他經過一千年,這麼大的範圍,地下“滿中七寶”,他所經過的地盤,全部是七寶組成,這麼多的七寶,“奉施于佛”,拿來供養佛,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這個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于後惡世”,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像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個末法時代;惡世的眾生,內心沒有清淨,並不是清淨心念佛,是惡世苦惱的眾生;“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一聲念佛的善根福德,勝過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寶供養——我們怎麼可以思量這句名號的功德呢?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艦對小漁船喻
大家學習到這里,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會因擔心害怕空空蕩蕩的而左顧右盼了,“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沒有什麼辦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還不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就好像我們過海一樣,乘上一艘超級航空母艦,你還在那里“這個能不能過海?是不是再加一條小漁船,防備一下,萬一航空母艦翻了,我這小船還能抵擋一陣……”——這種思惟不符合邏輯。航空母艦都不能過,你的小漁船還管用嗎?說明他既不認識航空母艦,甚至也不認識小漁船,為什麼?航空母艦沒有過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漁船是不可能過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艦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漁船看得太高了,兩個都錯誤。
什麼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彌陀佛的航空母艦,怕念佛不管用再種種雜行雜修,就是備用小漁船。有人講啦,“萬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這一點,補充一下”,就好像說“六字名號大願船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再靠我們修行的這一點點補充一下”,那個就是雜行雜修了,是不合邏輯的。念佛的航空母艦都不行,雜行的小漁船怎麼行呢?所以,念佛是決定往生之道。
喜歡雜行雜修的人,就是把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太低,把自己的雜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講這一切,是讓大家的心專注在這句六字名號上,並不是說“那我不用行善積德了。”這是兩個概念,那些是我們佛教徒應當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們凡夫所做的有漏有為的雜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駕于六字名號之上,這個就有點太自不量力了,這個也是不了解六字名號的殊勝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經文的證據,每一段經文,都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些都是佛金口所講的,我們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往往執著。
信佛怎麼信呢?佛怎麼說,你就怎麼信,這才是有智慧。佛說念佛往生,你不要打個問號,“念佛真能往生嗎?”
“老李,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說︰“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听你的;老張,你看呢?”
老張說︰“我也覺得危險。”
我們到底是信佛呢,還是信老張、老李呢?你問一萬個人,他們都說︰“單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釋迦牟尼佛說︰“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必生極樂!”結果我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凡夫俗子,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智慧。
信佛,佛這麼講,當下信順,你能當下信順,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實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讀很多書,佛怎麼說,你怎麼相信就好了。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了(這句話把我們嚇一跳)︰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極樂世界,你也沒有看見,你拿望遠鏡也看不到,科學家用哈伯望遠鏡對著太空看,也還沒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並不因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這句話,也不因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識,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體現,同時,信心也是力量的體現,能相信佛講的話,有智慧,有力量!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語,他的心是軟弱無力的。
(六)祖師的解釋
我們再來看第六“祖證”,就是祖師的教證,證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舉了十條文。
1、曇鸞大師《往生論注》
真實功德
第一段,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說︰功德有兩種,一個是真實功德,一個是不實功德。什麼是真實功德呢?
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
莊嚴佛事,
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雲何不顛倒?
依法性,順二諦故;
雲何不虛偽?
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這一段要詳細解釋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薩所修,隨順法性,為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攝眾生歸入淨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歷劫順性而修,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能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成佛。六字名號就是真實功德。
不實功德
什麼是不實功德呢?凡夫眾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諸善,都不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實功德當然是少善根福德了。進一步來說,不真實,等于沒有,連“少”都很難說。我們看原文︰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我們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人天福樂,“皆是顛倒,皆是虛偽”。為什麼叫顛倒?前面說“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心不開悟,不離我相,不順法性,乖離法本,求升反墮,永遠沉在三惡道當中,不能出離,是名顛倒;怎麼叫虛偽?無常變滅,不是真實,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虛偽。比如說布施,菩薩三輪體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無不真實;凡夫三相堅固︰我在布施,將來得福——我相希求堅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堅固;這些財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貪惜堅固。這樣修行,窮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來說,我們這樣的修行是有漏有為的生滅法,叫做虛偽,叫做不實功德。
因果相順
請問大家︰拿不真實的功德要往生真實功德的極樂世界,拿顛倒的因想得到極樂不顛倒的果,這個可能嗎?這個不可能!因果不相順。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真實涅的國土,要往生真實涅的淨土,一定要有真實涅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本來是實相法,是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號往生極樂國土,這個是因果相順。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國王的聖旨,到王宮里去拜見國王,這才因果相順、完全相應、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開的條子,要去見國王,見不到的。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親自簽名的名號, 以六字名號來邀請我們,“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迎接你回歸我的淨土!”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書。
2、善導大師《法事贊》
我們看第二段,出自善導大師的《法事贊》。《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437頁)︰
極樂無為涅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涅報土
“極樂無為涅界”,善導大師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無為涅的境界。“為”就是造作,“無為”就是遠離人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現。一切的造作,都是有為,不是無為。比如說我們造一棟樓,樓是有為法,將來會滅;建一座寺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荒廢,這都是有為法。只有佛性是無為,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它是涅的境界,涅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法爾常住。當然這個較難理解,總之,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現的境界。
雜善不生
像這麼高妙的佛土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用“隨緣雜善”四個字來說明。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緣份,遇到這個學這個,遇到那個學那個,這叫隨緣;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叫“雜”;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說“善”。以我們凡夫的隨緣雜善(前面曇鸞大師說是“不實功德”),要往生涅界,不可能!所以說“恐難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導大師講得比較委婉,意思是要我們舍棄隨緣雜善,而應當怎麼樣?專修念佛。
專念必生
所以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故使如來選要法”,就是經文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我們听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要法。既然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前面釋迦佛又勸我們去往生,我們頂多只能修點隨緣雜善,又不能往生,那怎麼辦?釋迦牟尼如來既勸我們往生, 就要為我們選擇一個往生的方法。選,是釋迦牟尼佛來選,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老師很高明,是釋迦佛, 親自為我們選,選得很準,選得很穩,選得不復雜,選得很安樂;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還會有差錯,還會有閃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勝的,是第一的,不會是第二、第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所選取的“要法”,是什麼法門?“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字還不足以形容釋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濁惡世的眾生,你要專念佛啊!”
“佛啊!我已經答應專念佛啦!”
“專了,還要再專哪!”
一路專到底,心也專、行也專,今天專、明天也專,在佛堂里專、離開佛堂還專,叫“專復專”。
總之,這段贊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復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導大師《般舟贊》~一
好,我們再往下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的一首贊偈,有四句話︰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善導大師全集》570頁,大家回去可以對照上下文來看。
釋迦牟尼佛費盡種種心思、種種考慮,運用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為我們選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業力的法門。“一切善業”,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業,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利益更大。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業回向求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巧設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導歸真實——選得彌陀弘誓門;“彌陀弘誓門”,就是“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回向求生,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很顯然,“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業”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導大師《般舟贊》~二
接下來,《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576頁)︰
萬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
無過一日七日念。
種種修行,點滴諸善,通通用來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與念佛還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貴,最上最高。靠種種的雜行雜善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只怕不夠,雜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雜善恐力弱”(前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道理一樣);那麼怎樣呢?“無過一日七日念”,回生雜善不能超過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專心念佛,不能超過這個。萬行皆非尊,念佛最為尊;雜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強。萬行雜善是少善根,念佛名號是多善根。
前面說“萬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說“回生雜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這不是矛盾嗎?不矛盾!雜行回向雖然能夠往生,往生只在邊地,蓮胎之內;要想直入報土,不處蓮胎,那力量就不夠,必須專修念佛。
5、善導大師《觀經疏》
在《觀經疏》里邊,善導大師這樣說︰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雖名是善”,“雖”這個字是轉折語氣,“是善”,比如說我們拜懺、誦經、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雖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無法相比,你誦這個經跟誦那個經還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沒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東西,一層樓低,百層樓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們相差有多大,但總之還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沒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種種修行雖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無法相比。
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
6、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得也很清楚,在《彌陀疏鈔》里邊,蓮池大師這樣講︰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執持名號,願見彌陀,
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要往生極樂淨土,需要多善多福,那麼,怎樣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沒有其他的修行能夠得到這樣的贊嘆,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持名做為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發菩提心是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視的,可是蓮池大師在這里解釋說︰“你只要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萬行叫做福德,我們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為這句名號里邊通通包括了。
7、 益大師《彌陀要解》~一
下面是 益大師的解釋,他在《彌陀要解》里這樣講︰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淨土。
這是解釋“少善根福德”。“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闢支佛,他們已經是離開三界的聖者了,但是以他們這樣,仍然不能到淨土,為什麼?“菩提善根少”,他們還沒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們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夠。而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聲聞、緣覺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業,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諸善、聲聞、緣覺,他們都不能往生彼佛淨土;那靠什麼能往生呢?往下看。
8、 益大師《彌陀要解》~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以名號來召引、含攝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號之內,叫做“罄無不盡”,沒有一點遺漏在外。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間很難找到相應的比喻,我們只是大致地通過世間的例子來啟發大家。比如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這個人的道德、學識、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當中,人們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這叫“久聞大名”。
品牌商標喻
再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商標的比喻。商標就是一個商業標志、一個標號,名牌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個招牌,但是一個著名的世界商標、品牌,往往價值多少億美金。這可以叫“以名召財”,財做成名,名就是財。還有我們講,縣長、市長、省長,也都是名,但有這個名,就有這個權,這叫“以名召權”,權構成名,名就是權。你有什麼名,就有什麼權。
當然這是世間的,商界就以名召財,政界就以名召權,佛菩薩是出世間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筆一揮,“康熙”,啊!這個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威德,就可以讓我們免除三界六道的輪回,本來我們是判了死刑了,要墮落地獄了,但是六字名號能消除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大赦十方眾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眾生的罪業,讓他們不再輪回,通通回歸我的淨土。” 憑什麼呢?靠 的名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六字名號含攝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業。阿彌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名號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圓滿無上。
9、 益大師《彌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